CN114437726A - 一种防伪功能助剂及其制备方法、镭雕材料 - Google Patents

一种防伪功能助剂及其制备方法、镭雕材料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4437726A
CN114437726A CN202111604460.1A CN202111604460A CN114437726A CN 114437726 A CN114437726 A CN 114437726A CN 202111604460 A CN202111604460 A CN 202111604460A CN 114437726 A CN114437726 A CN 114437726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unterfeiting
auxiliary agent
laser etching
counterfeiting functional
thulium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11604460.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4437726B (zh
Inventor
张晓婷
高红荣
胡晓璐
王淑敏
于洋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Goertek Inc
Original Assignee
Goertek Inc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Goertek Inc filed Critical Goertek Inc
Priority to CN202111604460.1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4437726B/zh
Publication of CN11443772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4437726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4437726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4437726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9DYES; PAINTS; POLISHES; NATURAL RESINS; ADHESIVES; COMPOSITION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APPLICATIONS OF MATERIAL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C09KMATERIALS FOR MISCELLANEOUS APPLICATIONS, NOT PROVIDED FOR ELSEWHERE
    • C09K11/00Luminescent, e.g. electroluminescent, chemiluminescent materials
    • C09K11/08Luminescent, e.g. electroluminescent, chemiluminescent materials containing inorganic luminescent materials
    • C09K11/77Luminescent, e.g. electroluminescent, chemiluminescent materials containing inorganic luminescent materials containing rare earth metals
    • C09K11/7766Luminescent, e.g. electroluminescent, chemiluminescent materials containing inorganic luminescent materials containing rare earth metals containing two or more rare earth metals
    • C09K11/7772Halogenides
    • C09K11/7773Halogenides with alkali or alkaline earth metal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8ORGANIC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THEIR PREPARATION OR CHEMICAL WORKING-UP; COMPOSITIONS BASED THEREON
    • C08JWORKING-UP; GENERAL PROCESSES OF COMPOUNDING; AFTER-TREATMENT NOT COVERED BY SUBCLASSES C08B, C08C, C08F, C08G or C08H
    • C08J9/00Working-up of macromolecular substances to porous or cellular articles or materials; After-treatment thereof
    • C08J9/0014Use of organic additive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8ORGANIC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THEIR PREPARATION OR CHEMICAL WORKING-UP; COMPOSITIONS BASED THEREON
    • C08JWORKING-UP; GENERAL PROCESSES OF COMPOUNDING; AFTER-TREATMENT NOT COVERED BY SUBCLASSES C08B, C08C, C08F, C08G or C08H
    • C08J9/00Working-up of macromolecular substances to porous or cellular articles or materials; After-treatment thereof
    • C08J9/0066Use of inorganic compounding ingredient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8ORGANIC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THEIR PREPARATION OR CHEMICAL WORKING-UP; COMPOSITIONS BASED THEREON
    • C08JWORKING-UP; GENERAL PROCESSES OF COMPOUNDING; AFTER-TREATMENT NOT COVERED BY SUBCLASSES C08B, C08C, C08F, C08G or C08H
    • C08J9/00Working-up of macromolecular substances to porous or cellular articles or materials; After-treatment thereof
    • C08J9/0095Mixtures of at least two compounding ingredients belonging to different one-dot group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8ORGANIC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THEIR PREPARATION OR CHEMICAL WORKING-UP; COMPOSITIONS BASED THEREON
    • C08JWORKING-UP; GENERAL PROCESSES OF COMPOUNDING; AFTER-TREATMENT NOT COVERED BY SUBCLASSES C08B, C08C, C08F, C08G or C08H
    • C08J9/00Working-up of macromolecular substances to porous or cellular articles or materials; After-treatment thereof
    • C08J9/04Working-up of macromolecular substances to porous or cellular articles or materials; After-treatment thereof using blowing gases generated by a previously added blowing agent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9DYES; PAINTS; POLISHES; NATURAL RESINS; ADHESIVES; COMPOSITION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APPLICATIONS OF MATERIAL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C09KMATERIALS FOR MISCELLANEOUS APPLICATIONS, NOT PROVIDED FOR ELSEWHERE
    • C09K11/00Luminescent, e.g. electroluminescent, chemiluminescent materials
    • C09K11/02Use of particular materials as binders, particle coatings or suspension media therefor
    • C09K11/025Use of particular materials as binders, particle coatings or suspension media therefor non-luminescent particle coatings or suspension media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8ORGANIC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THEIR PREPARATION OR CHEMICAL WORKING-UP; COMPOSITIONS BASED THEREON
    • C08JWORKING-UP; GENERAL PROCESSES OF COMPOUNDING; AFTER-TREATMENT NOT COVERED BY SUBCLASSES C08B, C08C, C08F, C08G or C08H
    • C08J2323/00Characterised by the use of homopolymers or copolymers of unsaturated aliphatic hydrocarbons having only one carbon-to-carbon double bond; Derivatives of such polymers
    • C08J2323/02Characterised by the use of homopolymers or copolymers of unsaturated aliphatic hydrocarbons having only one carbon-to-carbon double bond; Derivatives of such polymers not modified by chemical after treatment
    • C08J2323/10Homopolymers or copolymers of propene
    • C08J2323/12Polypropene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8ORGANIC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THEIR PREPARATION OR CHEMICAL WORKING-UP; COMPOSITIONS BASED THEREON
    • C08JWORKING-UP; GENERAL PROCESSES OF COMPOUNDING; AFTER-TREATMENT NOT COVERED BY SUBCLASSES C08B, C08C, C08F, C08G or C08H
    • C08J2367/00Characterised by the use of polyesters obtained by reactions forming a carboxylic ester link in the main chain; Derivatives of such polymers
    • C08J2367/02Polyesters derived from dicarboxylic acids and dihydroxy compound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8ORGANIC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THEIR PREPARATION OR CHEMICAL WORKING-UP; COMPOSITIONS BASED THEREON
    • C08JWORKING-UP; GENERAL PROCESSES OF COMPOUNDING; AFTER-TREATMENT NOT COVERED BY SUBCLASSES C08B, C08C, C08F, C08G or C08H
    • C08J2369/00Characterised by the use of polycarbonates; Derivatives of polycarbonate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8ORGANIC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THEIR PREPARATION OR CHEMICAL WORKING-UP; COMPOSITIONS BASED THEREON
    • C08JWORKING-UP; GENERAL PROCESSES OF COMPOUNDING; AFTER-TREATMENT NOT COVERED BY SUBCLASSES C08B, C08C, C08F, C08G or C08H
    • C08J2377/00Characterised by the use of polyamides obtained by reactions forming a carboxylic amide link in the main chain; Derivatives of such polymer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8ORGANIC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THEIR PREPARATION OR CHEMICAL WORKING-UP; COMPOSITIONS BASED THEREON
    • C08KUse of inorganic or non-macromolecular organic substances as compounding ingredients
    • C08K3/00Use of inorganic substances as compounding ingredients
    • C08K3/16Halogen-containing compound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8ORGANIC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THEIR PREPARATION OR CHEMICAL WORKING-UP; COMPOSITIONS BASED THEREON
    • C08KUse of inorganic or non-macromolecular organic substances as compounding ingredients
    • C08K5/00Use of organic ingredients
    • C08K5/0091Complexes with metal-heteroatom-bonds

Landscapes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aterials Engineering (AREA)
  • Organic Chemistry (AREA)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Chemical Kinetics & Catalysis (AREA)
  • Medicinal Chemistry (AREA)
  • Polymers & Plastics (AREA)
  • Inorganic Chemistry (AREA)
  • Credit Cards Or The Like (AREA)

Abstract

本申请实施例公开了一种防伪功能助剂及其制备方法、镭雕材料。一种防伪功能助剂,其特征在于,所述防伪功能助剂为上转换发光材料,所述防伪功能助剂的结构式为:NaLnF4:A3+ X;其中,NaLnF4为发光材料主剂,Ln为钆、钇、铥中的至少一种元素;A为激活剂,A包括铒、铥中的任意一种,A以离子形态掺杂到发光材料主剂中,以形成络合物,0.1<x≤0.5。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防伪功能助剂的发光强度高、容易分辨,具有良好的防伪功能。

Description

一种防伪功能助剂及其制备方法、镭雕材料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半导体材料制备技术领域,更具体地,涉及一种防伪功能助剂及其制备方法、镭雕材料。
背景技术
激光镭雕工艺是近年来发展迅速的一种表面标记方法,具有标记速度快,图案清晰、不易脱落的优点。近年来,镭雕打标主要通过三种原理实现打标。第一种:碳化变色原理-在激光照射下材料表面碳化,呈现出与材料不同的颜色;第二种:雕刻原理-通过熔化与气化的方式除去表面浅层材料;第三种:发泡原理-表面材料被熔化产生气泡,光发生反射,呈现与材料不同的颜色,这种原理多体现在深色材料的浅色标记。镭雕技术在包装印刷、广告制品、皮革服饰、工艺品中应用广泛。
现在很多产品都会有防伪标记,目前的防伪手段多是通过在产品的特定位置粘贴防伪签,这种防伪贴中含有随机的图案或多个图案的组合,或者采用二维码防伪,或贴有光致发光的防伪标签。使用防伪贴的防伪手段存在易破损脱落现象,而使用二维码防伪方式则易被仿冒复制,光致发光的防伪标签,多采用紫外光照射后显现特殊花纹或图案,也极易被复制仿冒。
目前市面常见光致发光防伪的方式,多采用波长范围在280-400nm波长范围的紫外光照射防伪标,显现出红色或黄色绿色等可见光,这种受到短波长高能量激发,发射长波长低能量的光,称为下转换发光,也是现在市面上常见的荧光粉、紫外防伪的常见原理,这种下转换发光的应用,目前已经广泛应用的包装、纺织、玩具及防伪等领域,工艺简单,材料易得。
发明内容
本申请的一个目的是提供一种防伪功能助剂及其制备方法、镭雕材料的新技术方案。
根据本申请的第一方面,提供了一种防伪功能助剂。所述防伪功能助剂为上转换发光材料,所述防伪功能助剂的结构式为:NaLnF4:A3+ X
其中,NaLnF4为发光材料主剂,Ln为钆、钇、铥中的至少一种元素;
A为激活剂,A包括铒、铥中的任意一种,A以离子形态掺杂到发光材料主剂中,以形成络合物,0.1<x≤0.5。
可选地,所述防伪功能助剂为棒状、球状、线状、颗粒或者圆片状。
可选地,所述棒状或者线状的防伪功能助剂的长度为50nm-100nm,直径为1nm-49nm;所述球状、颗粒状或者圆片状的防伪功能助剂的直径为35nm-100nm。
可选地,0.3≤x≤0.4。
可选地,所述A为铒、铥中的任意一种。
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第二方面,提供了一种镭雕材料。所述镭雕材料包括基体材料以及如第一方面所述的防伪功能助剂,所述基体材料与所述防伪功能助剂混合在一起,以质量份计,所述基体材料为50份-98份,所述防伪功能助剂为0.1份-5份。
可选地,所述镭雕材料还包括:镭雕助剂,以质量份计,所述镭雕助剂为0.5份-8份;所述镭雕助剂为含镉络合物、含锌络合物、含铜络合物、含锰络合物、含铁络合物中的至少一种。
可选地,所述基体材料为塑料、硅胶、橡胶中的至少一种。
可选地,所述镭雕材料还包括分散剂、发泡剂、色粉中的至少一种。
可选地,所述分散剂为硬脂酸钡、硬脂酸锌、油酸酰胺、硬酯酰胺、硬酯酸单甘油酯中的至少一种。
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第三方面,提供了一种防伪功能助剂的制备方法,所述制备方法包括:
将氢氧化钠、油酸和乙醇混合,其中油酸与乙醇按照体积比为8:15比例混合,以得到第一溶液;
将钇、钆、铥、铒中至少三种元素的硝酸盐,以摩尔浓度为1mmol/L-5mmol/L加入第一溶液中,再加入纳米尺寸调节剂,并进行剧烈搅拌10min-30min,以得到第二溶液;
向第二溶液中加入5mmol-10mmol的氟化钠;
将加入氟化钠的第二溶液加热,以进行化学反应;
将反应后的第二溶液进行干燥,以得到络合物,所述络合物的结构式为:NaLnF4:A3 + x,0.1<x≤0.5;
其中,NaLnF4为发光材料主剂,Ln为钇、钆、铥中的至少一种元素;
A为激活剂,A包括铒、铥中的任意一种,A以离子形态掺杂到发光材料主剂中。
可选地,化学反应的温度为210℃,反应时间为18小时。
可选地,所述纳米尺寸调节剂为分子量为1000-5000的分散剂。
根据本公开的一个实施例,提供了一种防伪功能助剂。防伪功能助剂为上转换发光材料,区别于现有技术中的使用的下转换发光材料,不易于被仿制,提高了防伪性能。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防伪功能制备简单、发光强度高、容易分辨,具有良好的防伪功能。
通过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示例性实施例的详细描述,本发明的其它特征及其优点将会变得清楚。
附图说明
被结合在说明书中并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的附图示出了本发明的实施例,并且连同其说明一起用于解释本发明的原理。
图1是防伪功能助剂的制备流程示意图。
图2是上转换发光材料发光机制原理图。
具体实施方式
现在将参照附图来详细描述本发明的各种示例性实施例。应注意到:除非另外具体说明,否则在这些实施例中阐述的部件和步骤的相对布置、数字表达式和数值不限制本发明的范围。
以下对至少一个示例性实施例的描述实际上仅仅是说明性的,决不作为对本发明及其应用或使用的任何限制。
对于相关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已知的技术、方法和设备可能不作详细讨论,但在适当情况下,所述技术、方法和设备应当被视为说明书的一部分。
在这里示出和讨论的所有例子中,任何具体值应被解释为仅仅是示例性的,而不是作为限制。因此,示例性实施例的其它例子可以具有不同的值。
应注意到:相似的标号和字母在下面的附图中表示类似项,因此,一旦某一项在一个附图中被定义,则在随后的附图中不需要对其进行进一步讨论。
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第一方面,提供了一种防伪功能助剂。所述防伪功能助剂为上转换发光材料,所述防伪功能助剂的结构式为:NaLnF4:A3+ X
其中,NaLnF4为发光材料主剂,Ln为钆、钇、铥中的至少一种元素。
A为激活剂,A包括铒、铥中的任意一种,A以离子形态掺杂到发光材料主剂中,以形成络合物,0.1<x≤0.5。
在该实施例中,A以离子形态掺杂到发光材料主剂,A3+的掺杂范围为为0.1<x≤0.5。本实施例将x限定在此范围内,使得防伪功能助剂的发光强度高、容易分辨,具有良好的防伪功能。
若x小于0.1,A3+作为激活剂,不足以激发发光材料主剂发射出高能量光,防伪功能助剂不足以起到防伪作用。
若x大于0.5,A3+作为激活剂,反而使得防伪功能助剂的发光亮度降低,甚至会出现猝灭现象。
在该例子中,A包括铒、铥中的任意一种。例如A可以仅为铒或铥,也可以还包括其他元素。
在该实施例中,防伪功能助剂为上转换发光材料。上转换发光材料即:反-斯托克斯发光材料(Anti-Stokes),指的是材料受到低能量的光激发,发射出高能量的光,即经波长长、频率低的光激发,材料发射出波长短、频率高的光。
上转换过程需要许多中间态来累积低频的激发光子的能量。其中主要有三种发光机制:激发态吸收(ESA)、能量传递上转换(ETU)和光子雪崩(PA)。这些过程均是通过掺杂在晶体颗粒中的激活离子能级连续吸收一个或多个光子来实现的。高效率的上转换过程,只能靠掺杂三价稀土离子实现,因其有较长的亚稳能级寿命。
图2示出了激发态吸收(ESA)、能量传递上转换(ETU)和光子雪崩(PA)原理图。图2a激发态吸收(ESA)原理。图2a过程是发光中心稀土离子吸收一个光子跃迁到中间激发态后,再吸收一个激发光子跃迁到更高的激发态而发射短波光子,称为激发态吸收,即ESA(Excited state Absorption)。图2b过程是两个稀土离子之间的相互作用过程,如果处于激发态的粒子(敏化离子)与处于基态的离子(激活离子)能够满足能量匹配的要求,敏化离子便可以通过碰撞将能量传递给激活离子使其跃迁到激发态E2能级,敏化离子则无辐射驰豫到基态,即为ETU(Energy transfer upconversion)过程。图2c是在稀土掺杂材料中的光子雪崩过程,即PA(Photon Avalanche),光子吸收雪崩上转换与正常的激发态吸收上转换不同,它的特点是泵浦波长与掺杂稀土离子的基态能级的吸收波长相差较大,即不存在纯粹的基态电偶极吸收跃迁,但存在较强的激发态吸收,并且稀土离子间存在较大的交叉驰豫几率,实现雪崩上转换发光的激发功率密度必须高于一定阈值,同时雪崩的建立需要较长的时间。
本申请实施例中,防伪功能助剂采用上述三种发光机制中的其中一种实现发光,进而能够进行防伪。
在该实施例中,A以三价离子形态掺杂到发光材料主剂中,A包括铒、铥中的任意一种。在本申请实施例中掺杂到主剂中的三价离子为Er3+、Tm3+中的任意一种。A的三价离子作为激活剂,在红外光照射下,激发防伪功能助剂发光。
本申请实施例中,NaLnF4,Ln为钆、钇、铥中的至少一种元素,NaLnF4为发光材料主剂。NaLnF4为络合物,在络合物中掺杂A的三价离子,其中A的三价离子以任意比例掺杂到形成的络合物中。
本申请实施例中,NaYF4、NaGdF4、NaTmF4作为了上转换发光材料的基质材料,发光较弱;Er3+、Tm3+中的任意一种作为了上转换发光材料的激活剂,被光子激活后发出具有丰富的能级,在可见光波段有重要的蓝光、绿光发射。
本申请实施例中,防伪功能助剂可以是:NaYF4:Er3+、NaYF4:Tm3+
本申请实施例中,提供了一种防伪功能助剂,防伪功能助剂为上转换发光材料,区别于现有技术中的使用的下转换发光材料,不易于被仿制,提高了防伪性能。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防伪功能制备简单、发光强度高、容易分辨,具有良好的防伪功能。
在现有技术中,采用多种元素对发光材料主剂进行掺杂,能够充分发挥多种元素对的激活、敏化作用,防伪功能助剂更容易发光,并且发光的强度越高。
在一个优选的实施例中,所述A为铒、铥中的任意一种。即A除了铒或铥不包含其他元素,即仅通过铒或铥对发光材料主剂进行掺杂。在该例子中,A为铒或铥,能够减小其他元素对材料发光的不利影响。防伪功能助剂的发光亮度更高。
在一个优选的实施例中,0.3≤x≤0.4。在该范围内,A3+作为激活剂能使得发光材料主剂发出的光的亮度更高,波长范围更集中。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防伪功能助剂为棒状、球状、线状、颗粒或者圆片状。
在该实施例中,对防伪功能助剂的形状进行限定,便于对防伪标识进行识别和分辨。
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例防伪功能助剂的形状不限于是棒状、球状、线性或者圆片状,还可以是矩形、多边形等其他形状。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棒状或者线状的防伪功能助剂的长度为50nm-100nm,直径为1nm-49nm;所述球状、颗粒状或者圆片状的防伪功能助剂的直径为35nm-100nm。
在该实施例中,防伪功能助剂的尺寸为纳米数量级。例如防伪功能助剂为纳米棒、纳米球、纳米线、纳米颗粒或者纳米圆片。
例如,当防伪功能助剂为纳米棒或者纳米线时,纳米棒或者纳米线的长度为50nm-100nm,直径为1nm-49nm。当防伪功能助剂为纳米球、纳米颗粒或者纳米圆片时,纳米球、纳米颗粒或者纳米圆片的直径为35nm-100nm。
在该实施例中,对防伪功能助剂的尺寸进行了限定,提升防伪功能助剂的防伪效果。
若防伪功能助剂的粒径尺寸太小,防伪标识不明显,不便于监察。
若防伪功能助剂的粒径尺寸太大,反而容易被仿制。
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第二方面,提供了一种镭雕材料。所述镭雕材料包括基体材料以及第一方面所述的防伪功能助剂,所述基体材料与所述防伪功能助剂混合在一起,以质量份计,所述基体材料为50份-98份,所述防伪功能助剂为0.1份-5份。
在该实施例中,本申请提供了一种镭雕材料。防伪功能助剂应用于镭雕材料中。
镭雕材料包括基体材料和防伪功能助剂。防伪功能助剂与基体材料混合,使得镭雕材料具有防伪效果。
在该实施例中,以质量份计,基体材料为50份-98份,防伪功能助剂为0.1份-5份。例如在具体的实施例中,基体材料可以是50份,防伪功能助剂为0.1份;基体材料可以是98份,防伪功能助剂为5份;基体材料可以是50份,防伪功能助剂为0.1份;基体材料可以是60份,防伪功能助剂为2份;基体材料可以是80份,防伪功能助剂为3份。
本实施例对基体材料和防伪功能助剂的使用份数进行了限定,避免防伪功能助剂与基体材料混合之后,镭雕材料的防伪效果不佳。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镭雕材料还包括:镭雕助剂,以质量份计,所述镭雕助剂为0.5份-8份;所述镭雕助剂为含镉络合物、含锌络合物、含铜络合物、含锰络合物、含铁络合物中的至少一种。
在该实施例中,镭雕材料还包括镭雕助剂。镭雕助剂起到了帮助基体材料对激光的吸收作用,达到碳化的作用。镭雕助剂在添加到基体材料中以后,能够有效的保证激光打标出来的图形的清晰度、边缘平整度以及颜色均匀度,保证成型效果。
例如镭雕助剂可以是含镉络合物、含锌络合物、含铜络合物、含锰络合物、含铁络合物中的至少一种,镭雕助剂是通过帮助塑料吸收激光的能量达到吸光、吸热的作用,从而产生炭化,达到镭雕的效果。
镭雕助剂作为镭雕材料配方中的一个添加组分。在该实施例中,将镭雕助剂限定为络合物,镭雕助剂用于激光镭雕,同时与防伪功能助剂不反应,即镭雕助剂与防伪功能助剂互不干涉,确保了防伪功能助剂的防伪效果。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基体材料为塑料、硅胶、橡胶中的至少一种。
在该实施例中,基体材料可以是塑料、硅胶、橡胶中的至少一种。在该实施例中,防伪功能助剂为纳米级材料,可以通过实验方法控制纳米颗粒的尺寸与形状,该防伪功能助剂加入到基体材料中,尤其是深色基体材料,激光打标后产生浅色的标识。
在一个实施例中,还包括分散剂、发泡剂、色粉中的至少一种。
在该实施例中,镭雕材料还包括分散剂。其中分散剂的份数为0-5份。在镭雕材料中添加分散剂,分散剂用于分散色粉及其他粉体助剂。进一步地,分散剂为硬脂酸钡、硬脂酸锌、油酸酰胺、硬酯酰胺、硬酯酸单甘油酯中的至少一种。
在该实施例中,镭雕材料还包括发泡剂。其中发泡剂的份数为0-5份。在镭雕材料中添加发泡剂,发泡剂用于配合镭雕助剂,在激光打标时,通过镭雕后表面发泡产生不同于基体材料的颜色,从而形成一定的镭雕图案。
在该实施中,镭雕材料还包括色粉。例如色粉为深色色粉。其中色粉用于调配镭雕材料的颜色,在防伪过程中,便于防伪标识的显示。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镭雕材料包括该防伪助剂、基体材料、镭雕助剂及其他助剂,该镭雕材料经过激光打标后形成的图案,在1000nm左右的激光下,可发出特定的光,并且不受温度影响,发光强度高,发光稳定。
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第三方面,提供了一种防伪功能助剂的制备方法。参照图1所示,所述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S101:将氢氧化钠、油酸和乙醇混合,其中油酸与乙醇按照体积比为8:15比例混合,以得到第一溶液。
S102:将钇、钆、铥、铒中至少三种元素的硝酸盐,以摩尔浓度为1mmol/L-5mmol/L加入第一溶液中,再加入纳米尺寸调节剂,并进行剧烈搅拌10min-30min,以得到第二溶液。
S103:向第二溶液中加入5mmol-10mmol的氟化钠。
S104:将加入氟化钠的第二溶液加热,以进行化学反应。
S105:将反应后的第二溶液进行干燥,以得到络合物,所述络合物的结构式为:NaLnF4:A3+ x,0.1<x≤0.5。
其中,NaLnF4为发光材料主剂,Ln为钇、钆、铥中的至少一种元素。
A为激活剂,A包括铒、铥中的任意一种,A以离子形态掺杂到发光材料主剂中。
在步骤S101中,将氢氧化钠、油酸和乙醇混合,以得到第一溶液;其中油酸与乙醇按照体积比为8:15比例混合。其中第一溶液为混合溶剂。
在步骤S101中,将氢氧化钠、油酸和乙醇混合均匀,在将钇、钆、铥、铒中至少三种元素的硝酸盐混合到第一溶液中。在该实施例中,使用了不同的溶剂制备混合溶剂,制备的混合溶剂具有更好的溶解性,将钇、钆、铥、铒中至少三种元素的硝酸盐混合到第一溶液中,使得制备的稀土络合物在该混合溶剂中更加稳定。在该实施例中,将稀土硝酸盐以第一溶液混合,稀土硝酸盐的溶解性更高,具有更高的反应速率。
在步骤S102中,在该实施例中,将钇、钆、铥、铒中至少三种元素的硝酸盐混合到第一溶液中,发生络合反应形成油水分层现象。在该实施例中,还需要加入纳米尺寸调节剂,并进行剧烈搅拌10min-30min,以控制制备出来的防伪功能助剂的尺寸大小。
在步骤S103中,在该实施例中,在制备的第二溶液中加入5mmol-10mmol氟化钠并进行化学反应。在该实施例中,氢氧化钠、油酸和乙醇混合,以得到第一溶液,为了避免引用更多的不相关的离子,将制备的第二溶液中加入氟化钠进行反应。另外在制备的第二溶液中加入氟化钠,使得或者效果更佳。
在该实施例中,在步骤S101中制备的混合溶剂用于与钇、钆、铥、铒中至少三种元素的硝酸盐溶液、氟化钠溶液反应形成纳米级混合物,纳米级混合物容易团聚,为了避免产生团聚现象,在形成的混合物中中添加了分散剂,使得形成的络合物分散在溶剂中,进而通过干燥的方式得到所述络合物的结构式为:NaLnF4:A3+ x
本实施例中,防伪功能助剂的制备方法简单,制备的防伪功能助剂的形状规则,防伪功能助剂的粒径小。
在一个实施例中,化学反应的温度为210℃,反应时间为18小时。例如将加入氟化钠的第二溶液加热倒入高压反应釜,210℃保持18h。冷却后离心干燥,得到防伪功能助剂。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纳米尺寸调节剂为分子量为1000-5000的分散剂。在该实施例中,在钇、钆、铥、铒中至少三种元素的硝酸盐混合到第一溶液中发生络合反应之后,需要在混合溶液中加入分散剂,以避免混合溶液中出现团聚现象,进而控制防伪功能助剂的尺寸大小。
下面结合实施例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做进一步的阐述,但本发明所保护范围不限于此。
实施例1
聚碳酸酯93份、铜络合物镭雕助剂1份、硬脂酸锌0.5份,防伪功能助剂NaGdF4:Tm3+(铥掺杂)3份,深色色粉0.5份,发泡剂2份,全部加入高速混合器混合10min,将混合后的材料加入双螺杆挤出机,260℃挤压冷却切粒,制得镭雕塑料颗粒。
实施例2
聚碳酸酯91份、铜络合物镭雕助剂1份、硬脂酸锌0.5份,防伪功能助剂NaYF4:Tm3+(铥掺杂)5份,深色色粉0.5份,发泡剂2份,全部加入高速混合器混合10min,将混合后的材料加入双螺杆挤出机,260℃挤压冷却切粒,制得镭雕塑料颗粒。
实施例3
聚酰胺92.5份、铁锰络合物镭雕助剂1.5份,油酸酰胺0.3份,防伪功能助剂NaYF4:Er3+(铒掺杂)3份,钛白粉1份,发泡剂1.7份,全部加入高速混合器混合10min,将混合后的材料加入双螺杆挤出机,270℃挤压冷却切粒,制得镭雕塑料颗粒。
实施例4
聚酰胺92.5份、铁锰络合物镭雕助剂1.5份,硬脂酸锌1份,防伪功能助剂NaGdF4:Er3+(铒掺杂)1份,钛白粉1份,发泡剂1.7份,全部加入高速混合器混合10min,将混合后的材料加入双螺杆挤出机,270℃挤压冷却切粒,制得镭雕塑料颗粒。
实施例5
聚丙烯91份、铜络合物镭雕助剂1.3份,硬脂酸钡1.4份。防伪功能助剂NaYF4:Tm3+(铥掺杂)3份,深色色粉1.3份,发泡剂2份,全部加入高速合器混合10min,将混合后的材料加入双螺杆挤出机,200℃挤压冷却切粒,制得镭雕塑料颗粒。
实施例6
聚丙烯91份、铜锰络合物镭雕助剂2份,防伪功能助剂NaYF4:Tm3+(铥掺杂)3份,深色色粉1.5份,发泡剂2.5份,全部加入高速合器混合10min,将混合后的材料加入双螺杆挤出机,200℃挤压冷却切粒,制得镭雕塑料颗粒。
实施例7
聚对苯二甲酸丁二酯95份,铜镉络合物镭雕助剂3份,防伪功能助剂NaGdF4:Tm3+(铥掺杂)2.5份,发泡剂2.5份,深色色粉1份,全部加入速合器混合10min,将混合后的材料加入双螺杆挤出机,220℃挤压冷却切粒,制得镭雕塑料颗粒。
对比例1
聚碳酸酯96份、铜络合物镭雕助剂1份、硬脂酸锌0.5份,防伪功能助剂NaYF4:Tm3+(铥掺杂)0份,深色色粉0.5份,发泡剂2份,全部加入高速混合器混合10min,将混合后的材料加入双螺杆挤出机,260℃挤压冷却切粒,制得镭雕塑料颗粒。
对比例2
聚酰胺92.5份、铁锰络合物镭雕助剂1.5份,硬脂酸锌1份,防伪功能助剂NaYF4:Er3 +(铒掺杂)0份,深色色粉1份,发泡剂1.7份,全部加入高速混合器混合10min,将混合后的材料加入双螺杆挤出机,270℃挤压冷却切粒,制得镭雕塑料颗粒。
实施例1-实施例7中的具有防伪功能的镭雕塑料颗粒,采用注塑机注塑成型40mm*40mm*3mm的测试片,采用波长1064nm,功率30W的激光器进行镭雕打码。添加了深色色粉的颗粒测试片表面呈现浅色的镭雕标识图案,使用980nm的红外半导体激光器检测图案的发射光颜色,确认是否具有光学防伪效果。
对比例1-对比例2中的镭雕塑料颗粒,采用注塑机注塑成型40mm*40mm*3mm的测试片,采用波长1064nm,功率30W的激光器进行镭雕打码。添加了深色色粉的颗粒测试片表面呈现浅色的镭雕标识图案,使用980nm的红外半导体激光器检测图案的发射光颜色,确认是否具有光学防伪效果。
其中表1示出了实施例1-实施例7、对比例1-对比例2中的镭雕塑料颗粒的防伪效果。
表1:
镭雕打码效果 镭雕图案颜色 980nm光学防伪效果
实施例1 边缘清晰可分辨 灰白色 蓝色
实施例2 边缘清晰可分辨 灰白色 蓝色
实施例3 边缘清晰可分辨 灰白色 绿色
实施例4 边缘清晰可分辨 灰白色 绿色
实施例5 边缘清晰可分辨 灰白色 蓝色
实施例6 边缘清晰可分辨 灰白色 蓝色
实施例7 边缘清晰可分辨 灰白色 蓝色
对比例1 边缘清晰可分辨 灰白色 灰白色
对比例2 边缘清晰可分辨 灰白色 灰白色
从表1中可知:实施例1-实施例7制备的镭雕塑料颗粒具有防伪效果,且防伪效果良好。对比例1-对比例2制备的镭雕塑料颗粒不具有防伪效果。
上文实施例中重点描述的是各个实施例之间的不同,各个实施例之间不同的优化特征只要不矛盾,均可以组合形成更优的实施例,考虑到行文简洁,在此则不再赘述。
虽然已经通过例子对本发明的一些特定实施例进行了详细说明,但是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应该理解,以上例子仅是为了进行说明,而不是为了限制本发明的范围。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应该理解,可在不脱离本发明的范围和精神的情况下,对以上实施例进行修改。本发明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来限定。

Claims (10)

1.一种防伪功能助剂,其特征在于,所述防伪功能助剂为上转换发光材料,所述防伪功能助剂的结构式为:NaLnF4:A3+ X
其中,NaLnF4为发光材料主剂,Ln为钆、钇、铥中的至少一种元素;
A为激活剂,A包括铒、铥中的任意一种,A以离子形态掺杂到发光材料主剂中,以形成络合物,0.1<x≤0.5。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防伪功能助剂,其特征在于,所述防伪功能助剂为棒状、球状、线状、颗粒或者圆片状。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防伪功能助剂,其特征在于,所述棒状或者线状的防伪功能助剂的长度为50nm-100nm,直径为1nm-49nm;所述球状、颗粒状或者圆片状的防伪功能助剂的直径为35nm-100nm。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防伪功能助剂,其特征在于,0.3≤x≤0.4。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防伪功能助剂,其特征在于,所述A为铒、铥中的任意一种。
6.一种镭雕材料,其特征在于,包括基体材料以及如权利要求1-5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防伪功能助剂,所述基体材料与所述防伪功能助剂混合在一起,以质量份计,所述基体材料为50份-98份,所述防伪功能助剂为0.1份-5份。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镭雕材料,其特征在于,还包括:镭雕助剂,以质量份计,所述镭雕助剂为0.5份-8份;所述镭雕助剂为含镉络合物、含锌络合物、含铜络合物、含锰络合物、含铁络合物中的至少一种。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镭雕材料,其特征在于,所述基体材料为塑料、硅胶、橡胶中的至少一种。
9.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镭雕材料,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分散剂、发泡剂、色粉中的至少一种。
10.一种防伪功能助剂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将氢氧化钠、油酸和乙醇混合,其中油酸与乙醇按照体积比为8:15比例混合,以得到第一溶液;
将钇、钆、铥、铒中至少三种元素的硝酸盐,以摩尔浓度为1mmol/L-5mmol/L加入第一溶液中,再加入纳米尺寸调节剂,并进行剧烈搅拌10min-30min,以得到第二溶液;
向第二溶液中加入5mmol-10mmol的氟化钠;
将加入氟化钠的第二溶液加热,以进行化学反应;
将反应后的第二溶液进行干燥,以得到络合物,所述络合物的结构式为:NaLnF4:A3+ x,0.1<x≤0.5;
其中,NaLnF4为发光材料主剂,Ln为钇、钆、铥中的至少一种元素;
A为激活剂,A包括铒、铥中的任意一种,A以离子形态掺杂到发光材料主剂中。
CN202111604460.1A 2021-12-24 2021-12-24 一种防伪功能助剂及其制备方法、镭雕材料 Active CN114437726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1604460.1A CN114437726B (zh) 2021-12-24 2021-12-24 一种防伪功能助剂及其制备方法、镭雕材料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1604460.1A CN114437726B (zh) 2021-12-24 2021-12-24 一种防伪功能助剂及其制备方法、镭雕材料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4437726A true CN114437726A (zh) 2022-05-06
CN114437726B CN114437726B (zh) 2023-09-05

Family

ID=8136386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11604460.1A Active CN114437726B (zh) 2021-12-24 2021-12-24 一种防伪功能助剂及其制备方法、镭雕材料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4437726B (zh)

Citation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321482A (zh) * 2011-05-24 2012-01-18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一种具有频率协同转光光致发光材料及制备方法和使用
WO2012077490A1 (ja) * 2010-12-06 2012-06-14 大日本印刷株式会社 微粒子、偽造防止用インク、偽造防止用トナー、偽造防止用シート、偽造防止媒体、および微粒子の製造方法
CN104371424A (zh) * 2014-12-01 2015-02-25 西安交通大学 喷墨打印机用上转换荧光墨水及其制备方法
CN104448531A (zh) * 2014-12-29 2015-03-25 金发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用于浅色标识的镭雕母粒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CN107641375A (zh) * 2017-10-09 2018-01-30 武汉大学 基于镧系NaYF4上转换发光油墨及透明防伪标签的制备方法
CN108410266A (zh) * 2018-03-09 2018-08-17 南开大学 一种基于纳米金属有机框架材料的新型隐形防伪二维码
JP2019183047A (ja) * 2018-04-13 2019-10-24 Agc株式会社 蛍光ナノ粒子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CN112646581A (zh) * 2020-12-21 2021-04-13 河南大学 一种利用速度变化导致上转换发光颜色变化的稀土上转换材料、其制备方法及应用

Patent Citation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12077490A1 (ja) * 2010-12-06 2012-06-14 大日本印刷株式会社 微粒子、偽造防止用インク、偽造防止用トナー、偽造防止用シート、偽造防止媒体、および微粒子の製造方法
CN102321482A (zh) * 2011-05-24 2012-01-18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一种具有频率协同转光光致发光材料及制备方法和使用
CN104371424A (zh) * 2014-12-01 2015-02-25 西安交通大学 喷墨打印机用上转换荧光墨水及其制备方法
CN104448531A (zh) * 2014-12-29 2015-03-25 金发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用于浅色标识的镭雕母粒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CN107641375A (zh) * 2017-10-09 2018-01-30 武汉大学 基于镧系NaYF4上转换发光油墨及透明防伪标签的制备方法
CN108410266A (zh) * 2018-03-09 2018-08-17 南开大学 一种基于纳米金属有机框架材料的新型隐形防伪二维码
JP2019183047A (ja) * 2018-04-13 2019-10-24 Agc株式会社 蛍光ナノ粒子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CN112646581A (zh) * 2020-12-21 2021-04-13 河南大学 一种利用速度变化导致上转换发光颜色变化的稀土上转换材料、其制备方法及应用

Non-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SEAN K. W. MACDOUGALL,ETC: "Measurement procedure for absolute broadband infrared up-conversion photoluminescent quantum yields: Correcting for absorption/re-emission" *
XIANGFU WANG,ETC: "Size and shape modifications, phase transition,and enhanced luminescence of fluoride nanocrystals induced by doping"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4437726B (zh) 2023-09-05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Muthamma et al. Carbon dots as emerging luminophores in security inks for anti-counterfeit applications-An up-to-date review
Yu et al. Luminescence anti‐counterfeiting: from elementary to advanced
Li et al. The design of room-temperature-phosphorescent carbon dots and their application as a security ink
Wang et al. One-pot synthesis and strong near-infrared upconversion luminescence of poly (acrylic acid)-functionalized YF 3: Yb 3+/Er 3+ nanocrystals
JP5599719B2 (ja) 持続性蛍光体
Kumar et al. Highly luminescent dual mode rare-earth nanorod assisted multi-stage excitable security ink for anti-counterfeiting applications
Hu et al. Synthesis and properties of transition metals and rare-earth metals doped ZnS nanoparticles
CN108148571B (zh) 一种量子点在3d打印中的应用
Wang et al. UV light-switchable transparent polymer films and invisible luminescent inks based on carbon dots and lanthanide complexes
CN110982528B (zh) 一种双模式荧光防伪材料
KR20130050545A (ko) 코어/쉘 구조의 자성 나노형광체 및 그 합성 방법
KR101646675B1 (ko) 코어-다중쉘 구조의 이중 발광 나노형광체와 그 합성 방법 및 그를 포함하는 투명 폴리머 복합체
CN111320199B (zh) 一种防伪氟化物纳米颗粒复合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CN104031477A (zh) 基于共轭聚合物纳米粒子的全色荧光防伪墨水
KR101707717B1 (ko) 유-무기 복합체를 포함하는 하이드로겔 조성물, 이를 포함하는 마이크로 어레이, 마이크로 어레이의 제조방법,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센서
KR102037373B1 (ko) 다파장 여기에 의해 발광이 가능한 상향변환 나노형광체 및 그 제조방법
KR101616363B1 (ko) 다색발광이 가능한 나노형광체와 그 합성 방법 및 나노형광체를 포함하는 투명 폴리머 복합체
Yin et al. Preparation of NaYF4: Yb3+, Tm3+@ NaGdF4: Ce3+, Eu3+ double-jacket microtubes for dual-mode fluorescent anti-counterfeiting
KR20140123304A (ko) 색조절이 가능한 다기능성 나노형광체, 그 합성 방법 및 나노형광체를 포함하는 폴리머 복합체
CN106319661A (zh) 一种制备高分子‑微/纳米发光复合纤维的方法
CN112194803B (zh) 一种近红外长余辉发光高分子纳米材料的制备方法及应用
CN112342017A (zh) 一种超长寿命室温磷光材料及其制备方法与应用
KR101742687B1 (ko) 나노구조체, 이를 구비하는 적외선 검출소자 및 그 제조방법
CN114015441B (zh) 一种绿色固态荧光碳点及其制备方法
CN114437726B (zh) 一种防伪功能助剂及其制备方法、镭雕材料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