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4326204A - 发光模块以及面状光源 - Google Patents

发光模块以及面状光源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4326204A
CN114326204A CN202111150018.6A CN202111150018A CN114326204A CN 114326204 A CN114326204 A CN 114326204A CN 202111150018 A CN202111150018 A CN 202111150018A CN 114326204 A CN114326204 A CN 114326204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ight
light guide
disposed
light source
main surfac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11150018.6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桥本启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Nichia Corp
Original Assignee
Nichia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21138477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7241271B2/ja
Application filed by Nichia Corp filed Critical Nichia Corp
Publication of CN11432620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4326204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6/00Light guides; Structural details of arrangements comprising light guides and other optical elements, e.g. couplings
    • G02B6/0001Light guides; Structural details of arrangements comprising light guides and other optical elements, e.g. couplings specially adapted for lighting devices or systems
    • G02B6/0011Light guides; Structural details of arrangements comprising light guides and other optical elements, e.g. couplings specially adapted for lighting devices or systems the light guides being planar or of plate-like form
    • G02B6/0033Means for improving the coupling-out of light from the light guide
    • G02B6/005Means for improving the coupling-out of light from the light guide provided by one optical element, or plurality thereof, placed on the light output side of the light guide
    • G02B6/0055Reflecting element, sheet or layer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6/00Light guides; Structural details of arrangements comprising light guides and other optical elements, e.g. couplings
    • G02B6/0001Light guides; Structural details of arrangements comprising light guides and other optical elements, e.g. couplings specially adapted for lighting devices or systems
    • G02B6/0011Light guides; Structural details of arrangements comprising light guides and other optical elements, e.g. couplings specially adapted for lighting devices or systems the light guides being planar or of plate-like form
    • G02B6/0013Means for improving the coupling-in of light from the light source into the light guide
    • G02B6/0015Means for improving the coupling-in of light from the light source into the light guide provided on the surface of the light guide or in the bulk of it
    • G02B6/002Means for improving the coupling-in of light from the light source into the light guide provided on the surface of the light guide or in the bulk of it by shaping at least a portion of the light guide, e.g. with collimating, focussing or diverging surfaces
    • G02B6/0021Means for improving the coupling-in of light from the light source into the light guide provided on the surface of the light guide or in the bulk of it by shaping at least a portion of the light guide, e.g. with collimating, focussing or diverging surfaces for housing at least a part of the light source, e.g. by forming holes or recesse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6/00Light guides; Structural details of arrangements comprising light guides and other optical elements, e.g. couplings
    • G02B6/0001Light guides; Structural details of arrangements comprising light guides and other optical elements, e.g. couplings specially adapted for lighting devices or systems
    • G02B6/0011Light guides; Structural details of arrangements comprising light guides and other optical elements, e.g. couplings specially adapted for lighting devices or systems the light guides being planar or of plate-like form
    • G02B6/0033Means for improving the coupling-out of light from the light guide
    • G02B6/005Means for improving the coupling-out of light from the light guide provided by one optical element, or plurality thereof, placed on the light output side of the light guide
    • G02B6/0051Diffusing sheet or layer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6/00Light guides; Structural details of arrangements comprising light guides and other optical elements, e.g. couplings
    • G02B6/0001Light guides; Structural details of arrangements comprising light guides and other optical elements, e.g. couplings specially adapted for lighting devices or systems
    • G02B6/0011Light guides; Structural details of arrangements comprising light guides and other optical elements, e.g. couplings specially adapted for lighting devices or systems the light guides being planar or of plate-like form
    • G02B6/0066Light guides; Structural details of arrangements comprising light guides and other optical elements, e.g. couplings specially adapted for lighting devices or systems the light guides being planar or of plate-like form characterised by the light source being coupled to the light guide
    • G02B6/0068Arrangements of plural sources, e.g. multi-colour light source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6/00Light guides; Structural details of arrangements comprising light guides and other optical elements, e.g. couplings
    • G02B6/0001Light guides; Structural details of arrangements comprising light guides and other optical elements, e.g. couplings specially adapted for lighting devices or systems
    • G02B6/0011Light guides; Structural details of arrangements comprising light guides and other optical elements, e.g. couplings specially adapted for lighting devices or systems the light guides being planar or of plate-like form
    • G02B6/0075Arrangements of multiple light guides
    • G02B6/0078Side-by-side arrangements, e.g. for large area display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6/00Light guides; Structural details of arrangements comprising light guides and other optical elements, e.g. couplings
    • G02B6/0001Light guides; Structural details of arrangements comprising light guides and other optical elements, e.g. couplings specially adapted for lighting devices or systems
    • G02B6/0011Light guides; Structural details of arrangements comprising light guides and other optical elements, e.g. couplings specially adapted for lighting devices or systems the light guides being planar or of plate-like form
    • G02B6/0081Mechanical or electrical aspects of the light guide and light source in the lighting device peculiar to the adaptation to planar light guides, e.g. concerning packaging
    • G02B6/0083Details of electrical connections of light sources to drivers, circuit boards, or the like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Optics & Photonics (AREA)
  • Planar Illumination Modul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能够调整在由导光部件中的槽划分的相邻的导光部之间传播的光的量的发光模块以及面状光源。第1导光部的第1侧面包括第1A侧面和第2B侧面。第2导光部的第2侧面包括与第1A侧面对置的第2A侧面和与第1B侧面对置的第2B侧面。光反射部件以使第1A侧面和第2A侧面露出的方式配置在第1B侧面和第2B侧面的至少一方。第1A侧面和第2A侧面的距离比第1B侧面和第2B侧面的距离近。

Description

发光模块以及面状光源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发光模块以及面状光源。
背景技术
将发光二极管等发光元件和导光板组合而成的发光模块被广泛利用于例如液晶显示器的背光源等面状光源。另外,还提出了通过槽将导光板划分为多个区域,能够对每个区域进行发光和不发光的控制的面状光源(例如,专利文献1等)。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8-101521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问题
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减轻会在由导光部件中的槽划分的相邻的导光部之间产生的亮度降低的发光模块以及面状光源。
用于解决问题的技术方案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方式,发光模块具备:光源部,其包括第1光源和第2光源;导光部件,其包括第1导光部和第2导光部,所述第1导光部包括第1A主面、位于所述第1A主面的相反侧的第1B主面、位于所述第1A主面与所述第1B主面之间的第1侧面、供所述第1光源配置的第1孔部,所述第2导光部包括第2A主面、位于所述第2A主面的相反侧的第2B主面、位于所述第2A主面与所述第2B主面之间并与所述第1侧面对置的第2侧面、供所述第2光源配置的第2孔部;光反射部件,其配置在所述第1侧面与所述第2侧面之间。所述第1侧面包括第1A侧面和第1B侧面。所述第2侧面包括与所述第1A侧面对置的第2A侧面和与所述第1B侧面对置的第2B侧面。所述光反射部件以使所述第1A侧面和所述第2A侧面露出的方式配置在所述第1B侧面和所述第2B侧面的至少一方。所述第1A侧面和所述第2A侧面的距离比所述第1B侧面和所述第2B侧面的距离近。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能够减轻在由导光部件中的槽划分的相邻的导光部之间可能产生的亮度的降低。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的面状光源的示意俯视图。
图2是沿图1的II-II线的示意剖视图。
图3A是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的面状光源中的光源的示意俯视图。
图3B是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的面状光源中的光源的示意仰视图。
图3C是沿图3A的IIIC-IIIC线的示意剖视图。
图3D是沿图3A的IIID-IIID线的示意剖视图。
图4是示出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的面状光源的制造方法的示意剖视图。
图5是示出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的面状光源的制造方法的示意剖视图。
图6是示出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的面状光源的制造方法的示意剖视图。
图7是示出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的面状光源的制造方法的示意剖视图。
图8是示出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的面状光源的制造方法的示意剖视图。
图9是示出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的面状光源的制造方法的示意剖视图。
图10是示出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的面状光源的制造方法的示意剖视图。
图11是示出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的面状光源的制造方法的示意剖视图。
图12是示出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的面状光源的制造方法的示意剖视图。
图13是示出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的面状光源的制造方法的示意剖视图。
图14是示出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的面状光源的制造方法的示意剖视图。
图15是示出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的面状光源的制造方法的示意剖视图。
图16是示出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的面状光源的制造方法的示意剖视图。
图17是示出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的面状光源的制造方法的示意剖视图。
图18是示出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的面状光源的制造方法的示意剖视图。
图19是示出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的面状光源的制造方法的示意剖视图。
图20是示出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的面状光源的制造方法的示意剖视图。
图21是本发明的第2实施方式的面状光源的示意剖视图。
图22A是示出本发明的第2实施方式的面状光源的制造方法的示意剖视图。
图22B是示出本发明的第2实施方式的面状光源的制造方法的示意剖视图。
图23是本发明的第3实施方式的面状光源的示意剖视图。
图24A是观察图23的面状光源中的导光部的B主面侧的示意俯视图。
图24B是观察图23的面状光源中的导光部的B主面侧的示意俯视图。
图25A是示出本发明的第3实施方式的面状光源的制造方法的示意剖视图。
图25B是示出本发明的第3实施方式的面状光源的制造方法的示意剖视图。
图25C是示出本发明的第3实施方式的面状光源的制造方法的示意剖视图。
图26A是示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面状光源中的划分槽的截面形状的一例的示意剖视图。
图26B是示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面状光源中的划分槽的截面形状的一例的示意剖视图。
图26C是示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面状光源中的划分槽的截面形状的一例的示意剖视图。
图26D是示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面状光源中的划分槽的截面形状的一例的示意剖视图。
图26E是示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面状光源中的划分槽的截面形状的一例的示意剖视图。
图26F是示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面状光源中的划分槽的截面形状的一例的示意剖视图。
图26G是示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面状光源中的划分槽的截面形状的一例的示意剖视图。
图26H是示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面状光源中的划分槽的截面形状的一例的示意剖视图。
图26I是示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面状光源中的划分槽的截面形状的一例的示意剖视图。
图26J是示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面状光源中的划分槽的截面形状的一例的示意剖视图。
图26K是示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面状光源中的划分槽的截面形状的一例的示意剖视图。
图27是本发明的第4实施方式的面状光源中的光源配置的部分的示意剖视图。
图28A是示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面状光源中的外周部的一例的示意剖视图。
图28B是示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面状光源中的外周部的一例的示意剖视图。
图29是示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面状光源中的外周部的一例的示意剖视图。
图30是示出包括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面状光源的显示装置中的外周部的一例的示意剖视图。
图31是示出包括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面状光源的显示装置的示意剖视图。
图32是本发明的第5实施方式的面状光源的示意俯视图。
图33是沿图32的XXXIII-XXXIII线的示意剖视图。
图34A是示出本发明的第5实施方式的面状光源中的划分槽的示意剖视图。
图34B是示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面状光源中的划分槽的截面形状的一例的示意剖视图。
图35A是示出本发明的第5实施方式的面状光源的制造方法的示意剖视图。
图35B是示出本发明的第5实施方式的面状光源的制造方法的示意剖视图。
图35C是示出本发明的第5实施方式的面状光源的制造方法的示意剖视图。
图35D是示出本发明的第5实施方式的面状光源的制造方法的示意剖视图。
图35E是示出本发明的第5实施方式的面状光源的制造方法的示意剖视图。
图36是示出包括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面状光源的显示装置的一例的示意俯视图。
图37是沿图36的XXXVII-XXXVII线的示意剖视图。
图38是从图36的显示装置省略了光学片和液晶面板的示意俯视图。
图39是示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面状光源的一例的示意俯视图。
图40是示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面状光源和保持部件的一例的示意俯视图。
图41是示出包括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面状光源的显示装置的一例的示意剖视图。
图42是示出包括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面状光源的显示装置的一例的示意剖视图。
附图标记说明
5 发光区域
10 导光部件
10A 第1导光部
10B 第2导光部
11A 第1A主面
11B 第1B主面
12A 第2A主面
12B 第2B主面
13A 第1孔部
13B 第2孔部
14 划分槽
14a 第1槽部
14b 第2槽部
15 第1侧面
15A 第1A侧面
15B 第1B侧面
15C 第1C侧面
16 第2侧面
16A 第2A侧面
16B 第2B侧面
16C 第2C侧面
20 光源部
20A 第1光源
20B 第2光源
21 发光元件
22 第1透光性部件
24 覆盖部件
25 第1光调整部件
40 光反射部件
40A 第1光反射部件
40B 第2光反射部件
42 第3光反射部件
50 配线基板
71 第2透光性部件
72 波长转换部件
73 第3透光性部件
74 第2光调整部件
81 第1开口部
100 发光模块
110 导光板
113 凹部
200、210 支承部件
300 面状光源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各附图是示意性地示出实施方式的附图,因此有时各部件的刻度尺、间隔或位置关系等被夸大,部件的一部分的图示被省略,或者作为剖视图而使用仅示出切断面的端面图。需要说明的是,在各附图中,对相同的结构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
[第1实施方式]
图1是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的面状光源300的示意俯视图。图1表示观察面状光源300的发光面的俯视图。将相对于面状光源300的发光面平行且相互正交的两个方向设为X方向以及Y方向。另外,将相对于X方向以及Y方向正交的方向设为Z方向。
面状光源300具备导光部件10和光源部20。导光部件10相对于光源部20发出的光具有透光性。如后所述,光源部20至少包括发光元件。光源部20发出的光至少包括发光元件发出的光。另外,例如,在光源部20包括荧光体的情况下,在光源部20发出的光中也包括荧光体发出的光。导光部件10相对于来自光源部20的光的透射率例如优选为80%以上,更优选为90%以上。
导光部件10被划分槽14划分为多个导光部。划分槽14在俯视观察时为格子状,以至少一个光源部20包含在一个导光部中的方式划分导光部件10。在图1中,例如示出具备沿着X方向以及Y方向被划分成2行2列的4个导光部的面状光源300。由划分槽14划分的各导光部例如可以设为成为局部调光的驱动单位的发光区域5。需要说明的是,构成面状光源300的导光部(发光区域5)的数量不限于图1所示的数量。
图2是面状光源300中的相邻的任意2个导光部的示意剖视图,是沿图1的II-II线的示意剖视图。
将相邻的2个导光部中的一方设为第1导光部10A,将另一方设为第2导光部10B。光源部20包括配置在第1导光部10A上的第1光源20A和配置在第2导光部10B上的第2光源20B。以下,有时将第1导光部10A以及第2导光部10B仅表示为导光部10A、10B,另外,有时将第1光源20A以及第2光源20B仅表示为光源20A、20B。
如图2所示,面状光源300具备发光模块100和支承部件200。发光模块100至少具备第1导光部10A、第2导光部10B、第1光源20A和第2光源20B。
作为导光部10A、10B的材料,例如可以使用丙烯酸、聚碳酸酯、环状聚烯烃、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或聚酯等热塑性树脂、环氧或硅等热固性树脂、或玻璃等。
导光部10A、10B的厚度例如优选200μm以上且800μm以下。导光部10A、10B可以在其厚度方向上由单层构成,也可以由多层的层叠体构成。在导光部10A、10B由层叠体构成的情况下,也可以在各层之间配置透光性的粘接部件。层叠体的各层也可以使用不同种类的主材料。作为粘接部件的材料,例如可以使用丙烯酸、聚碳酸酯、环状聚烯烃、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或聚酯等热塑性树脂、或者环氧或硅等热固性树脂。
第1导光部10A包括成为面状光源300的发光面的第1A主面11A、和位于第1A主面11A的相反侧的第1B主面11B。第2导光部10B包括成为面状光源300的发光面的第2A主面12A、和位于第2A主面12A的相反侧的第2B主面12B。以下,有时将第1A主面11A以及第2A主面12A仅表示为A主面11A、12A,另外,有时将第1B主面11B以及第2B主面12B仅表示为B主面11B、12B。
另外,第1导光部10A包括供第1光源20A配置的第1孔部13A。第2导光部10B包括供第2光源20B配置的第2孔部13B。第1孔部13A是从第1A主面11A贯通到第1B主面11B的贯通孔。第2孔部13B是从第2A主面12A贯通到第2B主面12B的贯通孔。以下,有时将第1孔部13A以及第2孔部13B仅表示为孔部13A、13B。
如图1所示,孔部13A、13B在俯视观察时例如能够为圆形。另外,孔部13A、13B在俯视观察时,例如能够为椭圆或三角形、四边形、六边形或八边形等多边形。
如图2所示,第1导光部10A包括位于第1A主面11A与第1B主面11B之间的第1侧面15。第2导光部10B包括位于第2A主面12A与第2B主面12B之间的第2侧面16。
第1侧面15包括第1A侧面15A和第1B侧面15B。在第2导光部10B的一边,第2侧面16包括与第1A侧面15A对置的第2A侧面16A和与第1B侧面15B对置的第2B侧面16B。
第1侧面15和第2侧面16限定划分槽14。划分槽14包括由第1B侧面15B和第2B侧面16B限定的第1槽部14a和由第1A侧面15A和第2A侧面16A限定的第2槽部14b。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施方式中,第1槽部14a的一部分还由第1C侧面15C和第2C侧面16C限定。另外,第1槽部14a和第2槽部14b在导光部10A、10B的厚度方向上连通。
更具体而言,第1A侧面15A与第1A主面11A连续,第1B侧面15B与第1B主面11B连续。在第1A侧面15A和第1B侧面15B之间具有台阶,第1侧面15还包括位于第1A侧面15A和第1B侧面15B之间的第1C侧面15C。换言之,第1导光部10A的第1侧面15具有第1凸部17,该第1凸部17包括比第1B侧面15B更靠近第2导光部10B的第2侧面16的第1A侧面15A、和第1C侧面15C。第1凸部17以位于与第1C侧面15C的相反侧的面与第1A主面11A成为同一平面的方式配置在第1A主面11A侧。第1凸部17中的第1C侧面15C以及位于与第1C侧面15C的相反侧的面例如可以设为分别与第1A主面11A平行的面或倾斜的面。
另外,第2A侧面16A与第2A主面12A连续,第2B侧面16B与第2B主面12B连续。在第2A侧面16A和第2B侧面16B之间具有台阶,第2侧面16还包括位于第2A侧面16A和第2B侧面16B之间的第2C侧面16C。换言之,第2导光部10B的第2侧面16具有第2凸部18,该第2凸部18包括比第2B侧面16B更靠近第1导光部10A的第1侧面15的第2A侧面16A、和第2C侧面16C。第2凸部18以位于与第2C侧面16C的相反侧的面与第2A主面12A成为同一平面的方式配置在第2A主面12A侧。第2C侧面16C以及位于与第2C侧面16C的相反侧的面例如可以设为分别与第2A主面12A平行的面或倾斜的面。
这样,通过使包括与第1A主面11A处于同一平面的面的第1凸部17和包括与第2A主面12A处于同一平面的面的第2凸部18对置,例如在使第1导光部10A和第2导光部10B同时点亮的情况下,在A主面11A、12A侧,光在第1凸部17和第2凸部18之间传播,因此能够减轻划分槽14附近的亮度降低。
第1A侧面15A和第2A侧面16A的距离比第1B侧面15B和第2B侧面16B的距离近。这里的距离表示第1A侧面15A和第2A侧面16A的最短距离、以及第1B侧面15B和第2B侧面16B的最短距离。即,第2槽部14b的宽度(最小宽度)比第1槽部14a的宽度(最小宽度)小。
第1导光部10A的厚度方向是沿着以最短距离连结第1A主面11A与第1B主面11B之间的直线的方向。在本实施方式中,第1A主面11A和第1B主面11B相互平行,与这些第1A主面11A和第1B主面11B垂直的方向是第1导光部10A的厚度方向,设为Z方向。同样地,第2导光部10B的厚度方向是沿着以最短距离连结第2A主面12A与第2B主面12B之间的直线的方向。在本实施方式中,第2A主面12A和第2B主面12B相互平行,与这些第2A主面12A和第2B主面12B垂直的方向是第2导光部10B的厚度方向,设为Z方向。第1B侧面15B在Z方向上的长度比第1A侧面15A在Z方向上的长度长。第2B侧面16B在Z方向上的长度比第2A侧面16A在Z方向上的长度长。即,第1槽部14a在划分槽14的深度方向上的长度比第2槽部14b在划分槽14的深度方向上的长度长。
第1光源20A位于第1导光部10A的第1B主面11B侧。即,第1光源20A的厚度方向上的中心与第1B主面11B之间的距离比第1光源20A的厚度方向上的中心与第1A主面11A之间的距离短。第1A侧面15A以及第2槽部14b在第1导光部10A的厚度方向上的位置位于比第1光源20A的上表面更靠上方的位置。
第2光源20B位于第2导光部10B的第2B主面12B侧。即,第2光源20B的厚度方向上的中心与第2B主面12B之间的距离比第2光源20B的厚度方向上的中心与第2A主面12A之间的距离短。第2A侧面16A在第2导光部10B的厚度方向上的位置位于比第2光源20B的上表面更靠上方的位置。
在第1侧面15与第2侧面16之间配置有光反射部件40。光反射部件40以使第1A侧面15A和第2A侧面16A露出的方式配置在第1B侧面15B和第2B侧面16B的至少一方。在本实施方式中,光反射部件40包括配置在第1B侧面15B上的第1光反射部件40A、和与第1光反射部件40A分离地配置在第2B侧面16B上的第2光反射部件40B。第1光反射部件40A与第1B侧面15B相接,覆盖第1B侧面15B。第2光反射部件40B与第2B侧面16B相接,覆盖第2B侧面16B。
在第1A侧面15A以及第2A侧面16A上,配置有光反射部件40。第1A侧面15A和第2A侧面16A隔着第2槽部14b而对置,第2槽部14b内为空气层。因此,第1A侧面15A和第2A侧面16A与空气相接。第1A侧面15A和第2A侧面16A不被光反射部件40覆盖,从光反射部件40露出。
在第1槽部14a内,配置在第1B侧面15B上的第1光反射部件40A和配置在第2B侧面16B上的第2光反射部件40B之间为空气层。因此,在第1B侧面15B和第2B侧面16B之间,配置有光反射部件40(第1光反射部件40A以及第2光反射部件40B)和空气层。光反射部件40与空气相接。
第1光反射部件40A也配置在第1C侧面15C上。第1光反射部件40A配置在第1B侧面15B和空气层之间以及第1C侧面15C和空气层之间。第1光反射部件40A与第1C侧面15C相接,覆盖第1C侧面15C。
第2光反射部件40B也配置在第2C侧面16C上。第2光反射部件40B配置在第2B侧面16B和空气层之间以及第2C侧面16C和空气层之间。第2光反射部件40B与第2C侧面16C相接,覆盖第2C侧面16C。
在图2所示的例子中,在第1B侧面15B和第2B侧面16B双方配置光反射部件40。或者,也可以在第1B侧面15B上配置第1光反射部件40A,在第2B侧面16B上未配置第2光反射部件40B。相反,也可以在第2B侧面16B上配置第2光反射部件40B,在第1B侧面15B上未配置第1光反射部件40A。另外,也可以以与第1B侧面15B和第2B侧面16B相接的方式利用光反射部件40将第1槽部14a内填埋。
作为光反射部件40(第1光反射部件40A以及第2光反射部件40B),例如,可以使用包含光扩散剂的树脂部件。作为光扩散剂,例如可以举出TiO2的粒子。另外,作为光扩散剂,可以举出Nb2O5、BaTiO3、Ta2O5、Zr2O3、ZnO、Y2O3、Al2O3、MgO或BaSO4等粒子。另外,作为光反射部件40,例如也可以使用Al或Ag等金属部件。
发光模块100使第1B主面11B以及第2B主面12B与支承部件200的上表面对置,并配置在支承部件200上。支承部件200的上表面例如在划分槽14的底部从导光部10A、10B露出。
第1光源20A配置在第1导光部10A的第1孔部13A内的支承部件200上。第2光源20B配置在第2导光部10B的第2孔部13B内的支承部件200上。需要说明的是,在一个导光部10A(10B)上,不限于配置一个光源20A(20B),也可以配置多个光源。
图3A是光源20A、20B的一个例子的示意俯视图。需要说明的是,在图3A中,用虚线表示被第1光调整部件25以及第1透光性部件22等覆盖而隐藏的发光元件21、电极23。
图3B是光源20A、20B的一个例子的示意仰视图。
图3C是沿图3A的IIIC-IIIC线的示意剖视图。
图3D是沿图3A的IIID-IIID线的示意剖视图。第1光源20A和第2光源20B是相同的结构。
光源20A、20B可以是发光元件单体,也可以具有在发光元件上组合例如透光性部件等的构造。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3A~图3D所示,光源20A、20B包括发光元件21、第1透光性部件22、电极23、覆盖部件24和第1光调整部件25。另外,光源20A、20B也可以根据期望的配光,仅包括覆盖部件24以及第1光调整部件25中的一个。例如,在第1透光性部件22的上方未配置第1光调整部件25,换言之,能够由第1透光性部件22的上表面分别构成光源20A、20B的上表面。另外,在第1透光性部件22的下方未配置覆盖部件24,换言之,能够由第1透光性部件22的下表面以及发光元件21的下表面分别构成光源20A、20B的下表面。
发光元件21包括半导体层叠体。半导体层叠体例如包括蓝宝石或氮化镓等支承基板、配置在支承基板上的n型半导体层以及p型半导体层、被它们夹着的发光层、分别与n型半导体层以及p型半导体层电连接的n侧电极以及p侧电极。需要说明的是,半导体层叠体也可以使用除去了支承基板的半导体层叠体。另外,作为发光层的构造,可以是如双异质构造、单量子阱构造(SQW)那样具有单一的活性层的构造,也可以是多量子阱构造(MQW)那样的具有一组活性层组的构造。发光层能够发出可见光或紫外光。发光层作为可见光能够发出从蓝色到红色。作为包含这样的发光层的半导体层叠体,例如可以包含InxAlyGa1-x-yN(0≤x、0≤y、x+y≤1)。半导体层叠体可以包含至少一个上述的能够发光的发光层。例如,半导体层叠体可以是在n型半导体层和p型半导体层之间包含一个以上的发光层的构造,也可以是依次包含n型半导体层、发光层和p型半导体层的构造重复多次的构造。在半导体层叠体包含多个发光层的情况下,可以包含发光峰值波长不同的发光层,也可以包含发光峰值波长相同的发光层。需要说明的是,所谓发光峰值波长相同,例如也可以有几nm左右的偏差。作为这样的发光层的组合可以适当选择,例如在半导体层叠体包含两个发光层的情况下,可以通过蓝色光和蓝色光、绿色光和绿色光、红色光和红色光、紫外光和紫外光、蓝色光和绿色光、蓝色光和红色光、或者绿色光和红色光等的组合来选择发光层。另外,发光层可以包含发光峰值波长不同的多个活性层,也可以包含发光峰值波长相同的多个活性层。
第1透光性部件22覆盖发光元件21的上表面以及侧面。如图3D所示,从发光元件21的侧面到第1透光性部件22的侧面的距离d1也可以比从发光元件21的上表面到第1透光性部件22的上表面的距离d2长。由此,从发光元件21的侧面射出的光比第1透光性部件22的上表面侧更容易向侧面侧传播,从光源20A、20B的侧方取出的光的比例增加。因此,能够增加入射到导光部件10的光的比例。需要说明的是,从发光元件21的侧面到第1透光性部件22的侧面的距离d1优选为从发光元件21的上表面到第1透光性部件22的上表面的距离d2的1.5倍以上2.5倍以下左右的距离,更优选距离d1为距离d2的2倍左右的距离。另外,第1透光性部件22保护发光元件21,并且根据添加在第1透光性部件22中的粒子,具备波长变换以及光扩散等功能。具体而言,第1透光性部件22包含透光性树脂,还可以包含荧光体。作为透光性树脂,例如可以使用硅树脂或环氧树脂等。另外,作为荧光体,可以使用钇铝石榴石系荧光体(例如,Y3(Al,Ga)5O12:Ce)、镥铝石榴石系荧光体(例如,Lu3(Al,Ga)5O12:Ce)、铽铝石榴石系荧光体(例如Tb3(Al,Ga)5O12:Ce)、β赛隆系荧光体(例如(Si,Al)3(O,N)4:Eu)、α赛隆系荧光体(例如,Mz(Si,Al)12(O,N)16:Eu(其中,0<z≤2,M为除Li、Mg、Ca、Y以及La和Ce以外的镧系元素))、CASN系荧光体(例如,CaAlSiN3:Eu)或SCASN系荧光体(例如,(Sr,Ca)AlSiN3:Eu)等氮化物系荧光体、KSF系荧光体(例如,K2SiF6:Mn)、KSAF系荧光体(例如,K2(Si,Al)F6:Mn)或MGF系荧光体(例如,3.5MgO·0.5MgF2·GeO2:Mn)等氟化物系荧光体、具有钙钛矿构造的荧光体(例如,CsPb(F,Cl,Br,I)3)或量子点荧光体(例如,CdSe、InP、AgInS2或AgInSe2)等。作为添加在第1透光性部件22中的荧光体,可以使用一种荧光体,也可以使用多种荧光体。
作为KSAF系荧光体,可以具有由下述式(I)表示的组成。
M2[SipAlqMnrFs](I)
式(I)中,M表示碱金属,可以至少含有K。Mn可以是四价Mn离子。p、q、r以及s可以满足0.9≤p+q+r≤1.1、0<q≤0.1、0<r≤0.2、5.9≤s≤6.1。优选地,可以是0.95≤p+q+r≤1.05或0.97≤p+q+r≤1.03、0<q≤0.03、0.002≤q≤0.02或0.003≤q≤0.015、0.005≤r≤0.15、0.01≤r≤0.12或0.015≤r≤0.1、5.92≤s≤6.05或5.95≤s≤6.025。例如,可以举出以K2[Si0.946Al0.005Mn0.049F5.995]、K2[Si0.942Al0.008Mn0.050F5.992]、K2[Si0.939Al0.014Mn0.047F5.986]表示的组成。根据这样的KSAF系荧光体,能够得到亮度高、发光峰值波长的半值宽度窄的红色发光。
另外,也可以将含有上述的荧光体的波长变换片配置在面状光源上。波长变换片可以设为吸收来自光源的蓝色光的一部分,发出黄色光、绿色光和/或红色光,射出白色光的面状光源。例如,可以组合能够发出蓝色光的光源和含有能够发出黄色光的荧光体的波长转换片来得到白色光。另外,也可以组合能够发出蓝色光的光源和含有红色荧光体以及绿色荧光体的波长转换片。另外,也可以组合能够发出蓝色光的光源和多个波长转换片。作为多个波长转换片,例如可以选择含有能够发出红色光的荧光体的波长转换片和含有能够发出绿色光的荧光体的波长转换片。另外,也可以组合具有能够发出蓝色光的发光元件、含有能够发出红色光的荧光体的透光性部件的光源、和含有能够发出绿色光的荧光体的波长转换片。
覆盖部件24至少配置在发光元件21的下表面。覆盖部件24以使与发光元件21的p侧电极以及n侧电极分别连接的电极23的下表面(如图3B所示)从覆盖部件24露出的方式配置。覆盖部件24也配置在覆盖发光元件21的侧面的第1透光性部件22的下表面。本实施方式中的覆盖部件24遍及从发光元件21的下表面到第1透光性部件22的下表面而具有均匀的厚度。或者,覆盖部件24例如也可以以随着接近电极23而变厚的方式配置。
覆盖部件24对光源20A、20B发出的光具有反射性。覆盖部件24例如是包含光扩散剂的树脂部件。具体而言,覆盖部件24是包含由TiO2、SiO2、Al2O3、ZnO或玻璃等粒子构成光扩散剂的、硅树脂、环氧树脂或丙烯酸树脂。
第1光调整部件25配置在第1透光性部件22的上表面,控制从第1透光性部件22的上表面射出的光的量和射出方向。第1光调整部件25对光源20A、20B发出的光具有反射性以及透光性。从第1透光性部件22的上表面射出的光的一部分被第1光调整部件25反射,另一部分透过第1光调整部件25。第1光调整部件25的透射率例如优选为1%以上且50%以下,更优选为3%以上且30%以下。由此,使光源20A、20B的正上方的亮度降低,使面状光源300的亮度的面内偏差降低。第1光调整部件25可以由透光性树脂和透光性树脂中包含的光扩散剂等构成。透光性树脂例如是硅树脂、环氧树脂或丙烯酸树脂。光扩散剂可以列举例如TiO2、SiO2、Al2O3、ZnO或玻璃等粒子。第1光调整部件25例如可以是Al或Ag等金属部件或电介质多层膜。
如图2所示,发光模块100还能够具备第2透光性部件71、波长转换部件72、第3透光性部件73、第2光调整部件74。
第2透光性部件71、波长转换部件72以及第3透光性部件73分别配置在导光部10A、10B的孔部13A、13B内。
第2透光性部件71以及第3透光性部件73对光源20A、20B发出的光具有透光性,例如可以使用与导光部10A、10B的材料相同的树脂、或者与导光部10A、10B的材料的折射率差小的树脂。
第2透光性部件71配置在光源20A、20B的侧面和孔部13A、13B的侧面之间。优选的是,以使在光源20A、20B的侧面与第2透光性部件71之间以及在孔13A、13B的侧面与第2透光性部件71之间不形成空气层等的空间的方式配置第2透光性部件71。由此,能够使来自光源20A、20B的光容易被导光部10A、10B导光。
波长转换部件72覆盖光源20A、20B的上表面。波长转换部件72还覆盖第2透光性部件71的上表面。波长转换部件72是包含光源20A、20B的颜色调整用的荧光体的透光性的树脂部件。
第3透光性部件73覆盖波长转换部件72的上表面。第3透光性部件73的上表面可以设为平坦的面。或者,第3透光性部件73的上表面可以设为凹状或凸状的曲面。
第2光调整部件74配置在第3透光性部件73上。第2光调整部件74对光源20A、20B发出的光具有反射性以及透光性。第2光调整部件74可以由透光性树脂和透光性树脂中包含的光扩散剂等构成。透光性树脂例如是硅树脂、环氧树脂或丙烯酸树脂。光扩散剂可以列举例如TiO2、SiO2、Al2O3、ZnO或玻璃等粒子。第2光调整部件74可以以覆盖第3透光性部件73的上表面的全部或部分的方式配置。另外,第2光调整部件74能够延伸到第3透光性部件73的上表面和其周边的导光部10A、10B的A主面11A、12A的上方。
如图1所示,第2光调整部件74配置在俯视观察时与光源20A、20B重叠的位置。在图1所示的例子中,第2光调整部件74是俯视观察时比四边形的光源20A、20B大的四边形。第2光调整部件74可以设为在俯视观察时圆形、三角形、六边形或八边形等形状。
第1光调整部件25使向光源20A、20B的正上方方向射出的光的一部分反射,并使另一部分透过。由此,在作为面状光源300的发光面(光射出面)的A主面11A、12A中,能够抑制光源20A、20B的正上方区域的亮度与其他区域的亮度相比极端地变高。即,能够减轻从由划分槽14划分的一个导光部10A、10B射出的光的亮度不均。
第2光调整部件74的厚度优选为0.005mm以上且0.2mm以下,更优选为0.01mm以上且0.075mm以下。另外,作为第2光调整部件74的反射率,优选设定为比第1光调整部件25的反射率低,相对于来自光源20A、20B的光,例如优选为20%以上且90%以下,更优选为30%以上且85%以下。
在第2光调整部件74和第1光调整部件25之间,配置有第3透光性部件73。第3透光性部件73与第1光调整部件25以及第2光调整部件74相比,对光源20A、20B发出的光的透射率高。第3透光性部件73对光源20A、20B发出的光的透射率在100%以下的范围内,可以设为第1光调整部件25的透射率以及第2光调整部件74的透射率的2倍以上100倍以下。由此,光源20A、20B的正上方区域不会变得过亮且不会变得过暗,结果,能够减轻各导光部10A、10B的发光面内的亮度不均。
在孔部13A、13B内,也可以未配置波长转换部件72和第3透光性部件73,而以单层配置第2透光性部件71。在该情况下,第2光调整部件74配置在第2透光性部件71上。另外,也可以使第2透光性部件71自身含有荧光体而像波长转换部件那样发挥功能。
支承部件200具备配线基板50、第1粘接部件41、第3光反射部件42和第2粘接部件43。在配线基板50上,依次配置有第1粘接部件41、第3光反射部件42以及第2粘接部件43。
第1粘接部件41配置在配线基板50和第3光反射部件42之间,粘接配线基板50和第3光反射部件42。第2粘接部件43配置在第3光反射部件42和导光部10A、10B的B主面11B、12B之间,粘接第3光反射部件42和导光部10A、10B。
第1光源20A在第1孔部13A内配置在第2粘接部件43上。第2光源20B在第2孔部13B内配置在第2粘接部件43上。
第2粘接部件43对光源20A、20B发出的光具有透光性。第1粘接部件41以及第2粘接部件43例如可以举出环氧树脂、丙烯酸树脂或环状聚烯烃树脂等。
第3光反射部件42配置在导光部10A、10B的B主面11B、12B的下方、光源20A、20B的下方、以及划分槽14的下方。即,第3光反射部件42配置在发光模块100的下表面的整个面上。
第3光反射部件42对从光源20A、20B发出的光具有反射性。对于第3光反射部件42,例如可以使用包含多个气泡的树脂部件或包含光扩散剂的树脂部件。树脂部件的材料例如是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树脂、环状聚烯烃树脂、丙烯酸树脂、硅树脂、聚氨酯树脂或环氧树脂等。作为光扩散剂,例如可以使用SiO2、CaF2、MgF2、TiO2、Nb2O5、BaTiO3、Ta2O5、Zr2O3、ZnO、Y2O2、Al2O3、MgO或BaSO4等。
配线基板50具备绝缘基材和至少一层配线层。在配线基板50中的配置有第1粘接部件41的面的相反侧的背面,配置有作为配线层的一部分的连接部51a。另外,配线基板50的背面被绝缘膜52覆盖。连接部51a未被绝缘膜52覆盖而从绝缘膜52露出。
在支承部件200中,在光源20A、20B的下方,配置有连接部61。光源20A、20B的电极23的至少一部分配置在连接部件61的上方,与连接部件61连接。
连接部件61贯通第2粘接部件43和绝缘膜52之间,进而从该贯通部延伸到配置在配线基板50的背面的连接部51a。连接部件61具有导电性,将光源20A、20B的电极23和连接部51a电连接。连接部件61例如是在粘合剂树脂中分散有导电性的填料的导电膏。连接部件61可以包含例如铜或银等金属作为填料。填料为粒子状或薄片状。
各个光源20A、20B包括正负一对电极23。与正侧的电极23连接的连接部件61和与负侧的电极23连接的连接部件61分开,不电连接。在绝缘膜52的表面,以覆盖连接部件61的方式配置有绝缘膜53。绝缘膜53以覆盖与正负的一对电极23对应的一对连接部件61之间的方式形成,提高正负的一对连接部件61之间的绝缘性。
在以上说明的方式构成的实施方式的面状光源300中,在导光部10A、10B内被导光而朝向B主面11B、12B侧的光通过第3光反射部件42反射到作为面状光源300的发光面的A主面11A、12A侧,能够提高从A主面11A、12A取出的光的亮度。
在第3光反射部件42与A主面11A、12A之间的区域中,全反射利用第3光反射部件42与A主面11A、12A反复进行,来自光源20A、20B的光朝向划分槽14在导光部10A、10B内被导光。朝向A主面11A、12A的光的一部分被从A主面11A、12A取出到导光部10A、10B的外部。
配置在构成划分槽14的侧面的第1侧面15以及第2侧面16上的光反射部件40抑制相邻的导光部10A、10B之间的光的传播。例如,抑制光从发光状态的导光部10A(或10B)向非发光状态的导光部10B(或10A)的传播。由此,能够进行以由划分槽14划分的各个导光部10A、10B为驱动单位的局部调光。
在本实施方式中,光反射部件40包含光扩散剂,因此,从光源20A、20B到达光反射部件40的光被扩散反射,光也被取出到上方。因此,能够提高远离光源20A、20B的第1侧面15以及第2侧面16的附近区域中的亮度。
特别是,配置在第1C侧面15C以及第2C侧面16C上的光反射部件40以在比B主面11B、12B更靠近A主面11A、12A的位置处与A主面11A、12A对置的方式配置,因此,能够通过配置在第1C侧面15C以及第2C侧面16C上的光反射部件40来增大向上方的光射出量。
第1侧面15具有未配置光反射部件40的第1A侧面15A,第2侧面16具有未配置光反射部件40的第2A侧面16A。因此,在使第1导光部10A和第2导光部10B双方同时点亮的情况下,能够使光在第1A侧面15A和第2A侧面16A之间传播,能够抑制第1导光部10A和第2导光部10B的边界(划分槽14)中的暗部(暗线)。第1A侧面15A和第2A侧面16A的距离比第1B侧面15B和第2B侧面16B的距离近,因此容易使光在第1A侧面15A与第2A侧面16A之间传播。
根据本实施方式,通过划分槽14的截面形状、第1侧面15以及第2侧面16中的配置光反射部件40的部分和未配置光反射部件40的部分的分配比例等,能够调整在由划分槽14划分的相邻的导光部10A、10B间传播的光的量,另外,能够减轻在导光部10A、10B间可能产生的亮度降低。
例如,在Z方向上,供第1光反射部件40A配置的第1B侧面15B的长度比第1A侧面15A的长度长。进而,在Z方向上,供第2光反射部件40B配置的第2B侧面16B的长度比第2A侧面16A的长度长。由此,能够提高抑制光从发光状态的导光部10A(或10B)向非发光状态的导光部10B(或10A)的传播的效果。
接着,参照图4~图20,对面状光源300的制造方法进行说明。
实施方式的面状光源300的制造方法具有准备图8所示的构造体101的工序。准备构造体101的工序具有准备图4所示的导光板110的工序。导光板110包括第1主面110A和位于与第1主面110A的相反侧的第2主面110B。另外,图8中所示的构造体101也可以购买而准备。
如图5所示,在导光板110中形成第1孔部13A和第2孔部13B。第1孔部13A和第2孔部13B例如通过钻孔加工、穿孔加工、激光加工而形成为贯通导光板110的贯通孔。
如图6所示,在导光板110上,还形成有第1槽部14a。第1槽部14a形成为在第2主面110B侧开口的有底的槽。第1槽部14a的深度比第1槽部14a的底面和第1主面110A之间的距离大。第1槽部14a例如通过切削加工、激光加工而形成。
如图7所示,光反射部件40形成在第1槽部14a的底面以及侧面上。光反射部件40例如通过印刷、浇注、喷射等方法而形成。本实施方式中的光反射部件40不填充第1槽部14a内,在第1槽部14a内的光反射部件40的内侧留有空间。
如图8所示,将导光板110切割成期望的平面尺寸,得到构造体101。
本实施方式的面状光源300的制造方法具有准备图11所示的支承部件200的工序。准备支承部件200的工序具有准备图9所示的配线基板50的工序。在配线基板50的背面,配置有连接部51a和绝缘膜52。连接部51a配置在形成于绝缘膜52的开口,从绝缘膜52露出。另外,图11中所示的支承部件200也可以购买而准备。
如图10所示,在配线基板50中的配置有连接部51a的面的相反侧的面上,层叠有第1粘接部件41、第3光反射部件42以及第2粘接部件43。
如图11所示,形成贯通第2粘接部件43、第3光反射部件42、第1粘接部件41、配线基板50以及绝缘膜52的连接孔201,得到支承部件200。连接孔201例如通过冲孔加工、钻孔加工、激光加工而形成。俯视观察下的连接孔201的形状为圆形状。俯视观察下的连接孔201的形状除了圆形状以外,也可以是椭圆形状或多边形形状。连接孔201配置为,光源20A、20B中的正负一对电极23中的一个电极(例如正电极)与一个连接孔201对置,另一个电极(例如负电极)与一个连接孔201对置。此时,俯视观察下的一个连接孔201的大小只要是一个电极23的下表面的至少一部分从配线基板50露出的大小即可。换言之,在俯视观察下,一个电极23与一个连接孔201重叠。
如图12所示,在支承部件200上配置构造体101。导光板110的第2主面110B与支承部件200的第2粘接部件43粘接。形成在支承部件200上的连接孔201以与形成在导光板110上的第1孔部13A以及第2孔部13B重叠的方式配置并连通。两个连接孔201与一个第1孔部13A重叠,两个连接孔201与一个第2孔部13B重叠。第1槽部14a使其开口与形成支承部件200的上表面的第2粘接部件43对置。第1槽部14a位于导光板110的第1主面110A与支承部件200的上表面之间。
在支承部件200上配置构造体101之后,切断导光板110中的在第1槽部14a的上方连接的部分。此时,光反射部件40中的在第1槽部14a内连接的部分也切断。例如,使用拉切型或压切型刀具等切断工具、或激光来切断导光板110和光反射部件40。在这样切断导光板110和光反射部件40时,可以不像本实施方式那样切断支承部件200,也可以切断支承部件200的一部分。在切断支承部件200的一部分的情况下,在支承部件200的上表面,配置在俯视观察下沿着第1槽部14a延伸的槽部(以下,称为第3槽部)。通过该第3槽部,能够抑制由于构成支承部件200的各部件的热膨胀系数的不同而因热处理(例如,在将构造体101配置在支承部件200上之后进行的热处理)而产生的支承部件200的翘曲,能够抑制在连接部件61中产生龟裂。需要说明的是,所谓切断支承部件200的一部分,只要以不切断在支承部件200中包含的配线基板50的配线层的任意的深度进行切断即可。更具体而言,切断第2粘接部件43的至少一部分。另外,也可以切断第2粘接部件43和第3光反射部件42的至少一部分。另外,也可以切断第2粘接部件43、第3光反射部件42和第1粘接部件41的至少一部分。换言之,第3槽部的深度可以适当设定为第1粘接部件41、第3光反射部件42或第2粘接部件43成为第3槽部的底面的深度。
本实施方式如图13所示,在第1槽部14a的上方,形成有与第1槽部14a连通的第2槽部14b,并形成有由第1槽部14a和第2槽部14b构成的划分槽14。导光板110被划分槽14分离为第1导光部10A和第2导光部10B。
由于导光板110和配线基板50的热膨胀系数的不同,在将构造体101配置在支承部件200上之后进行的热处理可能在导光板110中产生翘曲。根据本实施方式,通过将导光板110完全分离为多个导光部10A、10B,与导光板110在划分槽14的位置处连接的情况相比,能够抑制因之后的热处理而产生的翘曲。
另外,在图5的工序之后,在将导光板110配置在支承部件200上,在被支承部件200支承的状态的导光板110上形成划分槽14的情况下,由于支承部件200的厚度的偏差等,有可能切断配线基板50的配线层。根据本实施方式,在将预先形成有第1槽部14a的导光板110配置在支承部件200上之后,切断导光板110中的在第1槽部14a的上方连接的部分,因此在形成第1槽部14a以及第2槽部14b时难以切断配线基板50的配线层。
另外,在将导光板110配置在支承部件200上之前,如果通过划分槽14将导光板110单片化为多个导光部10A、10B,则将单片化后的各个导光部10A、10B配置在支承部件200上。
与此相对,根据本实施方式,在将导光板110配置在支承部件200上时,导光板110不被单片化,而是为连接的状态,因此将多个导光部10A、10B批量地配置在支承部件200上,能够削减工序数。
在将导光板110分离为多个导光部10A、10B之后,如图14所示,在孔部13A、13B内配置光源20A、20B。例如,作为光源20A、20B的下表面的覆盖部件24的下表面与在孔部13A、13B内露出的第2粘接部件43的上表面粘接。光源20A、20B的电极23定位在形成于支承部件200的连接孔201中。电极23的下表面的至少一部分经由连接孔201从支承部件200露出。
在将光源20A、20B配置在孔部13A、13B内之后,如图15所示,在孔部13A、13B内形成第2透光性部件71。第2透光性部件71形成在光源20A、20B的侧面和孔部13A、13B的侧面之间。光源20A、20B的上表面从第2透光性部件71露出。例如,在将液状的透光性树脂供给到孔部13A、13B内之后,通过加热使其固化,形成第2透光性部件71。光源20A、20B通过第2透光性部件71相对于导光部10A、10B固定。
在形成第2透光性部件71之后,在连接孔201内形成连接部件61。将例如导电膏供给到连接孔201内之后,通过使其热固化,如图16所示,形成与光源20A、20B的电极23连接的连接部件61。连接部件61也形成在配线基板50的背面,与配线层的连接部51a连接。
在将导电膏固化时,优选一边加压一边固化。由此,能够抑制在连接部件61中产生气泡。例如,通过一边对导电膏加压一边使在将导电膏供给到连接孔201内时进入到导电膏内的气泡固化,能够将气泡排出到导电膏的外部。通过抑制在连接部件61中产生气泡,在电连接中连接部件61的可靠性提高。另外,通过一边对导电膏加压一边使位于第1粘接部件、第2粘接部件和/或第3光反射部件与导电膏之间的气泡固化,能够经由导电膏将气泡排出到外部。由此,能够提高连接部件61与第1粘接部件、第2粘接部件和/或第3光反射部件的密接性。在将导电膏固化前第1粘接部件和/或第2粘接部件含有气泡的情况下,通过一边对导电膏加压一边固化,能够经由导电膏将气泡排出到外部。由此,容易提高第1粘接部件和/或第2粘接部件的粘接力。在导电膏包含金属粒子和树脂的情况下,通过一边对导电膏加压一边固化,能够减小树脂的体积。由此,能够增大金属粒子相对于连接部件61的体积的比例,因此在电连接中连接部件61的可靠性提高。需要说明的是,通常,与树脂相比,金属粒子的体积更不容易因压力而改变。也可以通过导电膏中包含的树脂的体积变小,在位于导光部件的相反侧的连接部件61的表面形成凹陷。将导电膏固化时的温度没有特别限定。将导电膏固化时的温度例如优选为40℃以上且130℃以下。将导电膏固化时的压力没有特别限定。将导电膏固化时的压力例如优选为0.15MPa以上且1MPa以下。导电膏优选包含有机溶剂。在将导电膏固化时,通过挥发的有机溶剂,容易将导电膏内的气泡排出到导电膏的外部。在导电膏中含有的溶剂的量没有特别限定。在导电膏中含有的溶剂的量例如优选为0.1wt%以上且10wt%以下。在导电膏中含有的有机溶剂的材料没有特别限定。在导电膏中包含的有机溶剂的材料例如可以使用甲醇、乙醇、丙二醇单甲醚、丙二醇单乙醚、二丙二醇单甲醚、环戊酮、环己酮、γ丁内酯等公知的材料。
在形成连接部件61之后,如图17所示,在孔13A、13B中的光源20A、20B上以及第2透光性部件71上,形成波长转换部件72。例如,在将包含荧光体的液态的树脂供给到孔部13A、13B内之后,使其热固化,从而形成波长转换部件72。
在形成波长转换部件72之后,如图18所示,在孔部13A、13B内的波长转换部件72上,形成第3透光性部件73。例如,在将液态的树脂供给到转换部件72上之后,通过使其热固化,形成第3透光性部件73。
在形成第3透光性部件73之后,如图19所示,在第3透光性部件73上形成第2光调整部件74。例如,在将包含光扩散剂的液态的树脂供给到第3透光性部件73上之后,通过使其热固化,形成第2光调整部件74。
在分别形成上述的第2透光性部件71、连接部件61、波长转换部件72、第3透光性部件73以及第2光调整部件74时,由于导光部10A、10B被划分槽14分离,因此能够抑制热处理引起的导光部10A、10B的翘曲。
在形成了第2光调整部件74之后,如图20所示,在支承部件200的下表面,以覆盖连接部件61的方式形成绝缘膜53。绝缘膜53例如通过印刷、浇注、喷射、喷墨、树脂片的贴合等方法形成。之后,将支承部件200切断成期望的平面尺寸,得到图2所示的面状光源300。
[第2实施方式]
图21是本发明的第2实施方式的面状光源的示意剖视图。
需要说明的是,图21所示的第1导光部10A、第1A主面11A、第1B主面11B、第1侧面15、第1A侧面15A、第1B侧面15B、第1C侧面15C、第1光反射部件40A、第1孔部13A以及第1光源20A分别能够置换为第2导光部10B、第2A主面12A、第2B主面12B、第2侧面16、第2A侧面16A、第2B侧面16B、第2C侧面16C、第2光反射部件40B、第2孔部13B以及第2光源20B。
在第2实施方式中,第1导光部10A的第1侧面15和第2导光部10B的第2侧面16的结构也与第1实施方式相同,能够减轻在由划分槽14划分的相邻的导光部10A、10B之间可能产生的亮度降低。
进而,在第2实施方式中,配置在第1导光部10A的第1B侧面15B上的第1光反射部件40A也向第1B主面11B延伸地配置。同样地,配置在第2导光部10B的第2B侧面16B的第2光反射部件40B也向第2B主面12B延伸地配置。通过在第3光反射部件42上配置第1光反射部件40A以及第2光反射配件40B,能够抑制在第1导光部10A以及第2导光部10B中传播的光到达支承部件200并被吸收。
图22A~图22B是示出本发明的第2实施方式的面状光源的制造方法的示意剖视图。
在导光板110上形成第1槽部14a之后,如图22A所示,通过例如喷射等方法与第1槽部14a的底面、侧面、以及导光板110的第2主面110B连续地形成光反射部件40。
之后,如图22B所示,在导光板110中形成第1孔部13A。去除在第2主面110B中形成第1孔部13A的位置处形成的光反射部件40。
之后,使配置在第2主面110B上的光反射部件40粘接在支承部件200的第2粘接部件43上,将导光板110配置在支承部件200上。之后,继续图13以后的工序。
根据第2实施方式,与仅在第1槽部14a内选择性地形成光反射部件40的工序相比,能够简化工序。
[第3实施方式]
图23是本发明的第3实施方式的面状光源的示意剖视图。
图24A以及图24B是透过支承部件200观察图23的面状光源中的第1导光部10A的第1B主面11B侧的示意俯视图。
在第3实施方式中,第1导光部10A的第1侧面15和第2导光部10B的第2侧面16的结构也与第1实施方式相同,能够减轻在由划分槽14划分的相邻的导光部10A、10B之间可能产生的亮度降低。
第3实施方式与第2实施方式的不同点在于,在配置于第1B主面11B的第1光反射部件40A上,在第1B主面11B中的第1光源20A的周围形成有未配置第1光反射部件40A的第1开口部81。在第2导光部10B中也同样,在配置于第2B主面12B的第2光反射部件40B上,在第2B主面12B中的第2光源20B的周围形成有未配置第2光反射部件40B的第2开口部81。
在图24A以及24B中,第1光反射部件40A由点阴影表示。如图24A所示,第1开口部81的俯视形状例如为圆形。或者,如图24B所示,第1开口部81的俯视形状例如为四边形。需要说明的是,第1开口部81的俯视形状例如也可以是椭圆形、四边形以外的方形。在第1导光部10A的第1B主面11B的俯视观察下,第1光源20A以及第1孔部13A位于第1开口部81内。
根据第3实施方式,在第1光源20A的周边区域中,能够使朝向第1B主面11B侧的光通过第1开口部81到达第3光反射部件42。而且,例如,第1光反射部件40A中的对第1光源20A发出的光的漫反射率比第3光反射部件42中的对第1光源20A发出的光的漫反射率高。第3光反射部件42中的对第1光源20A发出的光的镜面反射率比第1光反射部件40A中的对第1光源20A发出的光的镜面反射率高。在这种情况下,到达第3光反射部件42的光被第3光反射部件42全反射,在第1导光部10A内被导光。
第1光源20A的周边区域与其他区域相比亮度变高,相反,远离第1光源20A的第1侧面15或靠近角部的区域的亮度容易变低。根据第3实施方式,通过不在第1光源20A的周边区域配置漫反射率高的第1光反射部件40A,能够抑制来自第1光源20A的光在到达第1侧面15或角部之前从第1A主面11A取出到外部。另外,通过在第1光源20A的周边区域配置镜面反射率高的第3光反射部件42,能够使来自第1光源20A的光容易在第1导光部10A内朝向第1侧面15或角部被导光。其结果是,能够改善发光面内的亮度不均。
图25A~图25C是示出本发明的第3实施方式的面状光源的制造方法的示意剖视图。
在导光板110中形成第1槽部14a和第1孔部13A之后,如图25A所示,将夹具90插入第1孔部13A内。夹具90的一部分90a位于第1孔部13A的外侧,覆盖第1孔部13A的周边的第2主面110B。
在该状态下,如图25B所示,在未被第1槽部14a底面、侧面以及夹具90覆盖的第2主面110B上形成光反射部件40。在夹具90的上表面也形成有光反射部件40。
而且,通过将夹具90从第1孔部13A拆下,如图25C所示,得到在第2主面110B中的第1孔部13A的周边区域形成有未配置光反射部件40的第1开口部81的光反射部件40。
之后,使配置在第2主面110B上的光反射部件40粘接在支承部件200的第2粘接部件43上,将导光板110配置在支承部件200上。之后,继续图13以后的工序。
图26A~图26K是示出各实施方式的面状光源中的划分槽14的截面形状的一例的示意剖视图。
在图26A~图26F所示的例子中,第1B侧面15B以及第2B侧面16B相对于导光部10A、10B的主面11A、11B、12A、12B垂直。在图26A~图26D所示的例子中,第1C侧面15C以及第2C侧面16C相对于主面11A、11B、12A、12B平行。
在图26A所示的例子中,第1A侧面15A以及第2A侧面16A相对于主面11A、11B、12A、12B倾斜。第1A主面11A和第1A侧面15A构成钝角而连续。第2A主面12A和第2A侧面16A构成钝角而连续。第2槽部14b的宽度随着从A主面11A、12A朝向B主面11B、12B而逐渐变窄,从第1A侧面15A以及第2A侧面16A射出的光分别向上方折射而取出到外部,因此能够减轻划分槽14附近的亮度降低。
在图26B所示,第1A侧面15A以及第2A侧面16A也可以相对于主面11A、11B、12A、12B垂直。由此,能够使光容易地在第1A侧面15A和第2A侧面16A之间传播。
在图26C所示的例子中,第1A主面11A和第1A侧面15A构成锐角而连续。第2A主面12A和第2A侧面16A构成锐角而连续。第2槽部14b的宽度随着从A主面11A、12A朝向B主面11B、12B而逐渐变宽,能够使从第1A侧面15A以及第2A侧面16A入射的光容易地分别向与A主面11A、12A平行的方向传播。
在图26D所示的例子中,第1A主面11A和第1A侧面15A之间的角部具有曲面。第2A主面12A和第2A侧面16A之间的角部也具有曲面。由此,光容易从角部取出到外部,能够减轻划分槽14附近的亮度降低。
在图26E所示的例子中,第1C侧面15C以及第2C侧面16C相对于主面11A、11B、12A、12B倾斜。由此,能够使在导光部10A内传播并朝向第1A侧面15A的光的一部分以及在导光部10B内传播并朝向第2A侧面16A的光的一部分分别向接近第2槽部14b的方向反射,因此能够减轻划分槽14附近的亮度降低。第1B侧面15B和第1C侧面15C构成锐角而连续。第2B侧面16B和第2C侧面16C构成锐角而连续。另外,在第1A主面11A侧与第1C侧面15C对置的面也与第1C侧面15C同样地倾斜。在第2A主面12A侧与第2C侧面16C对置的面也与第2C侧面16C同样地倾斜。通过使与第1C侧面15C对置的面以及与第2C侧面16C对置的面分别倾斜,从与第1C侧面15C对置的面以及与第2C侧面16C对置的面射出的光分别向上方折射而取出到外部,因此能够减轻划分槽14附近的亮度降低。
在图26F所示的例子中,第1C侧面15C以及与第1C侧面15C对置的面分别相对于主面11A、11B倾斜。另外,第2C侧面16C以及与第2C侧面16C对置的面也分别相对于主面12A、12B倾斜。进而,在本例中,至少第1C侧面15C、与第1C侧面15C对置的面、第2C侧面16C以及与第2C侧面16C对置的面分别具有曲面。特别是,与第1C侧面15C对置的面以及与第2C侧面16C对置的面具有曲面,由此在导光部10A、10B内朝向划分槽14传播的光的一部分以被曲面扩展的方式折射而容易取出到外部,因此能够减轻划分槽14附近的亮度降低。
另外,第1A侧面15A和第2A侧面16A至少一部分相接,能够使光容易地在第1A侧面15A和第2A侧面16A之间传播。除了像本例这样第1A侧面15A和第2A侧面16A相接以外,也可以是第1A侧面15A与第2C侧面16C对置的面相接,或者是第2A侧面16A与第1C侧面15C对置的面相接。
另外,在第1导光部10A的厚度方向上,第1C侧面15C和与第1C侧面15C对置的面的距离随着接近第1A侧面15A而变短。换言之,第1导光部10A的厚度方向上的第1凸部17的厚度随着接近划分槽14而变薄。第2C侧面16C和与第2C侧面16C对置的面的距离也随着接近第2A侧面16A而变短。换言之,第2导光部10B的厚度方向上的第2凸部18的厚度随着接近划分槽14而变薄。这样,随着接近划分槽14,第1凸部17以及第2凸部18的厚度变薄,由此,在导光部10A内传播并朝向第1A侧面15A的光的一部分以及在导光部10B内传播并朝向第2A侧面16A的光的一部分容易分别从与第1C侧面15C对置的面以及与第2C侧面16C对置的面取出到外部,因此能够减轻槽划分部14附近的亮度降低。
在图26G所示的例子中,第1B侧面15B以及第2B侧面16B相对于主面11A、11B、12A、12B倾斜。由第1B侧面15B和第2B侧面16B构成的第1槽部14a的宽度随着从第2槽部14b朝向B主面11B、12B而逐渐变宽,能够将朝向划分槽14在导光部10A、10B内传播的光的一部分向A主面11A、12A侧反射而取出到外部。因此,能够减轻划分槽14附近的亮度的降低。第1A侧面15A以及第2A侧面16A相对于主面11A、11B、12A、12B垂直,能够使光容易地在第1A侧面15A和第2A侧面16A之间传播。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施方式中,在第1A侧面15A和第1B侧面15B之间、以及第2A侧面16A和第2B侧面16B之间没有形成台阶。
图26H所示的结构对应于在图26G所示的第1A侧面15A和第1B侧面15B之间配置第1C侧面15C、在第2A侧面16A和第2B侧面16B之间配置第2C侧面16C的结构。通过具有第1C侧面15C以及第2C侧面16C,能够使在第1A侧面15A和第2A侧面16A之间传播的光的一部分容易地向A主面11A、12A侧反射,能够进一步减轻划分槽14附近的亮度的降低。
在图26I所示的例子中,第1槽部14a的截面形状为倒U字状,第1C侧面15C以及第2C侧面16C为曲面。由此,朝向划分槽14在导光部10A、10B内传播的光分别被曲面反射而散射,因此能够减少被A主面11A、12A全反射的光而增加取出到外部的光,能够减轻划分槽14附近的亮度的降低。
也可以在第1A侧面15A和第1B侧面15B之间具有多个台阶,在第2A侧面16A和第2B侧面16B之间具有多个台阶。在图26J所示的例子中,在第1A侧面15A和第1B侧面15B之间具有二级台阶,在第2A侧面16A和第2B侧面16B之间具有二级台阶。这样,通过具有多个台阶,能够使在导光部10A、10B内传播的光容易朝向划分槽14散射。因此能够减少被A主面11A、12A全反射的光而增加取出到外部的光,能够减轻划分槽14附近的亮度的降低。
在以上说明的实施方式中,示出了第1A侧面15A与第1A主面11A连续、第1B侧面15B与第1B主面11B连续、第2A侧面16A与第2A主面12A连续、第2B侧面16B与第2B主面12B连续的例子。
相反,如图26K所示,也可以是,第1A侧面15A与第1B主面11B连续,第1B侧面15B与第1A主面11A连续,第2A侧面16A与第2B主面12B连续,第2B侧面16B与第2A主面12A连续。即,形成在第1A侧面15A和第2A侧面16A上的第2槽部14b位于支承部件200和第1槽部14a之间。第1槽部14a在第1A主面11A以及第2A主面12A侧开口。
在这种情况下,在支承部件200上配置导光板110之后,在第1槽部14a内放入切断工具,切断导光板110中在第1槽部14a的下方连接的部分,形成第2槽部14b。
也可以用光反射部件40A、40B将第1槽部14a内填充。在这种情况下,有可能发生第1导光部10A的第1B侧面15B和第2导光部10B的第2B侧面16B经由填充在第1槽部14a中的光反射部件40A、40B连接而导致的翘曲。因此,优选在第1B侧面15B和第2B侧面16B之间存在空间(空气层)。
图26K的划分槽14对应于使图26B的划分槽14的上下相反的结构。使其他的图26A、图26C~图26J的各结构的上下相反的划分槽14也能够适用于本实施方式的面状光源。在这样的结构中也同样,通过划分槽14的截面形状、第1侧面15以及第2侧面16中的配置光反射部件40的部分和未配置光反射部件40的部分的分配比例等,能够调整在由划分槽14划分的相邻的导光部10A、10B间传播的光的量。
[第4实施方式]
图27是本发明的第4实施方式的面状光源中的配置有第1光源20A的部分及其周边部分的示意剖视图。
需要说明的是,图27所示的第1导光部10A、第1A主面11A、第1B主面11B、以及第1光源20A能够分别置换为第2导光部10B、第2A主面12A、第2B主面12B、以及第2光源20B。
第1光源20A包括发光元件21、第1透光性部件22、覆盖部件24、粘接部件26和电极23。覆盖部件24配置在发光元件21的侧面以及下表面。第1透光性部件22配置在发光元件21上以及覆盖部件24上。发光元件21通过透光性的粘接部件26粘接在第1透光性部件22上。覆盖部件24覆盖粘接部件26、发光元件21的侧面以及下表面。电极23的下表面从覆盖部件24露出。
第1导光部10A具备在第1B主面11B侧开口的第1凹部113作为第1孔部。在本实施方式中,第1凹部113是圆锥台状的空间,例如,也可以设为四棱锥台状或六棱锥台状等多角锤台状的空间。第1光源20A配置在第1凹部113内。在第1凹部113的侧面与第1光源20A的侧面之间,配置有第3透光性部件45。第3透光性部件45例如是对第1光源20A发出的光具有透光性的树脂部件。
在第1导光部10A的第1A主面11A侧与第1凹部113对置的位置形成有第2凹部114。第2凹部114例如可以举出圆锥状、四角锥状、六角锥状等的多角锥状等的凹部、圆锥台状、四角锥台状、六角锥台状等的多角锥台状的凹部等。另外,在第2凹部114中配置有光调整部件46。光调整部件46与上述的光调整部件74同样地构成。
在第1导光部10A的第1B主面11B上配置有光反射部件44。光反射部件44例如是包含光扩散剂的树脂部件。另外,光反射部件44也配置在第3透光性部件45的下表面。
发光模块100除了以上说明的结构之外,还包括配线层56。配线层56配置在光反射部件44的下表面以及覆盖部件24的下表面。与第1光源20A的正负一对电极23对应地配置有一对配线层56,各个配线层56与各个电极23连接。在配线层56上贴合有配线基板55。
在发光模块100的多个导光部中,包括具有经由划分槽14与其他导光部不相邻的外周部的导光部。在其外周部,也可以在第1A侧面15A以及第2A侧面16A上配置光反射部件。例如,在图2中,可以在第1导光部10A的左端的外周部的第1A侧面15A配置光反射部件,也可以在第2导光部10B的右端的外周部的第2A侧面16A配置光反射部件。
图28A是示出例如第1导光部10A的外周部11C的一例的示意剖视图。在该外周部11C中,前述的第1光反射部件40A配置在第1B侧面15B以及第1C侧面15C。进而,光反射部件47(以下,称为第4光反射部件47)配置在第1A侧面15A。即,第4光反射部件47以覆盖第1A侧面15A和第1光反射部件40A的方式配置在支承部件200上。支承部件200以俯视观察下与第1A侧面15A以及第1C侧面15C重叠的方式延伸到比第1B侧面15B更靠外侧。第4光反射部件47配置在该支承部件200的延伸的部分中的最上层的第2粘接部件43上。需要说明的是,第4光反射部件47的材料可以设为与第1光反射部件40A相同的材料。
例如,在与第2导光部10B相邻的第1导光部10A的第1侧面15(图2中右侧的第1侧面15)中,得到从配置在第1导光部10A中的第1光源20A朝向第1侧面15,由配置在第1侧面15中的第1光反射部件40A漫反射而返回到第1导光部10A内的光。进而,得到从第1光源20A朝向第1侧面15,透过第1光反射部件40A,由配置在相邻的第2导光部10B的第2侧面16中的第2光反射部件40B漫反射而返回到第1导光部10A内的光。即,在与其他导光部相邻的侧面侧的区域中,得到来自两个光反射部件40A、40B的返回光。
如图28A所示,即使在没有相邻的其他导光部的外周部11C中,也能够使光从第1光反射部件40A和第4光反射部件47这两个光反射部件返回到第1导光部10A内。因此,能够减轻在第1导光部10A中与第2导光部10B相邻的第1侧面15侧的区域和不与其他导光部相邻的外周部11C侧的区域中亮度偏差。
如图28B所示,在外周部11C中,也可以使第1粘接部件41、第3光反射部件42以及第2粘接部件43的端部位于比第1导光部10A的第1B侧面15B更靠近第1光源20A的一侧。由此,在从第1粘接部件41、第3光反射部件42以及第2粘接部件43露出的第1导光部10A的第1B主面11B与配线基板50之间,配置第4光反射部件47的一部分。
由于第1粘接部件41以及第2粘接部件43的端部被第4光反射部件47覆盖,不露出到面状光源的外部,因此能够防止尘埃或灰尘附着到第1粘接部件41或第2粘接部件43的端部。另外,也能够防止来自第1粘接部件41、第3光反射部件42以及第2粘接部件43的端部的光的泄漏。
图29是示出例如第2导光部10B的外周部12C的一例的示意剖视图。
如图1所示,面状光源300在俯视观察下是具有四个边的四边形,配线基板50在俯视观察下也是具有四个边的四边形。在配线基板50的例如一个边的附近,配置有用于连接外部电路和配线基板50的配线层的端子部400。第2导光部10B的外周部12C位于配置有端子部400的配线基板50的边侧。
在该外周部12C中,前述的第2光反射部件40B配置在第2B侧面16B以及第2C侧面16C。进而,光反射部件48(以下,称为第5光反射部件48)配置在第2A侧面16A。第5光反射部件48配置在配线基板50上,覆盖第2A侧面16A和第2光反射部40B。第5光反射部件48的材料可以设为与第2光反射部件40B相同的材料。
在图28A以及图28B中所示的外周部11C中,第4光反射部件47的端面和支承部件200的端面可以以彼此对齐、即位于同一平面上的方式配置。这样的配置例如可以通过将第4光反射部件47和支承部件200一起切断来得到。与此相对,如图29所示,在外周部12C的外侧,配线基板50以及绝缘膜52比第2侧面16更向外侧延伸,在该延伸的配线基板50上配置有端子部400。因此,不能在第2侧面16的外侧切断配线基板50,配置在第2侧面16上的第5光反射部件48也不被切断,而是例如以具有流动性的树脂的状态供给到配线基板50上,直接固化。因此,第5光反射部件48的侧面具有凸状的曲面。
另外,在该外周部12C中,也与图28B中所示的例子同样,使第1粘接部件41、第3光反射部件42以及第2粘接部件43的端部位于比第2导光部10B的第2B侧面16B更靠近第2光源20B的一侧。而且,在从第1粘接部件41、第3光反射部件42以及第2粘接部件43露出的第2导光部10B的第2B主面12B与配线基板50之间,配置第5光反射部件48的一部分。
图30是示出包括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面状光源的显示装置500A中的外周部的一例的示意剖视图。图30表示第1导光部10A的外周部的附近。第2导光部10B的外周部的附近也与第1导光部10A的外周部的附近同样地构成。
显示装置500A包括上述的各实施方式的面状光源中的任一个、光学片503、液晶面板504和框体502。面状光源作为显示装置500A的背光发挥功能。
支承部件200比第1导光部10A的外周部(第2导光部10B的外周部)更向外侧延伸,在该支承部件200的延伸部中的最上层的第2粘接部件43上配置有框体502。框体502的下表面与第2粘接部件43粘接。框体502配置在比第1导光部10A的外周部(第2导光部10B的外周部)更靠外侧。即,第1导光部10A(第2导光部10B)位于由框体502包围的区域即内侧。框体502由对从面状光源射出的光具有反射性的白色的树脂部件、或者对从面状光源射出的光具有遮光性(吸收性)的黑色的树脂部件构成。
光学片503在由框体502包围的区域即内侧,配置在第1导光部10A(第2导光部10B)的上方。光学片503与导光部10A、10B的A主面11A、12A对置。光学片503例如包括多片光扩散片和多片棱镜片。
液晶面板504配置在光学片503上。光学片503配置在面状光源和液晶面板504之间。液晶面板504中的外周侧的下表面与框体502相接地配置。
图31是示出包括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面状光源的显示装置500B的示意剖视图。
显示装置500B包括上述的各实施方式的面状光源中的任一个、筐体501、框体502、光学片503、液晶面板504。面状光源作为显示装置500B的背光发挥功能。
面状光源经由粘接部件505配置在筐体501的底面上。面状光源的支承部件200粘接在粘接部件505的上表面,粘接部件505的下表面粘接在筐体501的底面。筐体501例如由铝或不锈钢等金属构成。或者,筐体501由树脂构成。
框体502经由粘接部件506配置在筐体501的底面上。框体502配置在比第1导光部10A的外周部11C以及第2导光部10B的外周部12C更靠外侧。即,第1导光部10A以及第2导光部10B位于由框体502包围的区域即内侧。框体502配置在筐体501的侧面和导光部10A、10B的外周部11C、12C之间。
光学片503在由框体502包围的内侧,配置在导光部10A、10B的上方。光学片503与导光部10A、10B的A主面11A、12A对置。光学片503例如包括多片光扩散片和多片棱镜片。
液晶面板504配置在光学片503上。光学片503配置在面状光源和液晶面板504之间。液晶面板504中的外周侧的下表面与框体502相接地配置。
图31所示的面状光源中的第1导光部10A的外周部11C例如为图28A所示的构造。或者,第1导光部10A的外周部11C也可以设为图28B所示的构造。
第2导光部10B的外周部12C例如为图29所示的构造。因此,配线基板50向外周部12C的外侧延伸。配线基板50在外周部12C的外侧,贯通形成于框体502的开口部以及形成于筐体501的开口部,向筐体501的外侧延伸。在配线基板50中的向筐体501的外侧延伸的部分配置有端子部400。
[第5实施方式]
图32是本发明的第5实施方式的面状光源中的配置有第1光源20A的部分及其周边部分的示意俯视图。
图33是第5实施方式的面状光源中的配置有第1光源20A的部分及其周边部分的示意剖视图,是沿图32的XXXIII-XXXIII线的示意剖视图。图34A是示出第5实施方式的面状光源中的划分槽14的截面形状的示意剖视图。
如图33在第1孔部13A内,未配置波长转换部件和第3透光性部件,而以单层配置第2透光性部件71。第2光调整部件74以与第2透光性部件71相接的方式配置。第2透光性部件71可以含有上述的荧光体或光扩散剂等。第2透光性部件71含有荧光体,由此可以像波长转换部件那样发挥功能。通过使第2透光性部件71含有光扩散剂,例如,能够将从第1光源20A向X方向和/或Y方向行进的光的一部分改变为向Z方向行进的光。由此,容易改善发光面内的亮度不均。
如图34A所示,第1A侧面15A与第1B主面11B连续,第1B侧面15B与第1A主面11A连续,第2A侧面16A与第2B主面12B连续,第2B侧面16B与第2A主面12A连续。由第1A侧面15A和第2A侧面16A限定的第2槽部14b位于支承部件200和第1槽部14a之间。第1槽部14a在第1A主面11A以及第2A主面12A侧开口。第5实施方式的第1B侧面15B以及第2B侧面16B相对于主面11A、11B、12A、12B倾斜。例如,第1槽部14a的宽度随着从B主面11B、12B朝向A主面11A、12A而逐渐变宽。通过适当选择划分槽14的截面形状,能够调整在导光部10A、10B间传播的光的量。
如图34B所示,第1侧面15具有第1A侧面15A、第1B侧面15B、第1C侧面15C和第1D侧面15D。同样地,第2侧面16具有第2A侧面16A、第2B侧面16B、第2C侧面16C和第2D侧面16D。第1A侧面15A与第1B主面11B连续,第1B侧面15B与第1A主面11A连续。第1C侧面15C以及第1D侧面15D位于第1A侧面15A和第1B侧面15B之间。第1C侧面15C与第1A侧面15A连续,第1D侧面15D与第1B侧面15B连续。第2A侧面16A与第2B主面12B连续,第2B侧面16B与第2A主面12A连续。第2C侧面16C以及第2D侧面16D位于第2A侧面16A和第2B侧面16B之间。第2C侧面16C与第2A侧面16A连续,第2D侧面16D与第2B侧面16B连续。第1B侧面15B以及第2B侧面16B相对于导光部10A、10B的主面11A、11B、12A、12B垂直。由此,在第1导光部10A的厚度方向上,抑制由第1B侧面15B和第2B侧面16B限定的第1槽部14a的宽度变化。由此,能够抑制第1槽部14a的宽度偏差,因此容易抑制每个发光区域的亮度不均。第1D侧面15D以及第2D侧面16D相对于主面11A、11B、12A、12B倾斜。例如,从第1D侧面15D起的第2D侧面16D的宽度随着从B主面11B、12B朝向A主面11A、12A而逐渐变宽。通过适当选择划分槽14的截面形状,能够调整在导光部10A、10B间传播的光的量。
图35A~图35E是示出第5实施方式的面状光源的制造方法的一例的示意剖视图。
如图5所示,在导光板110中形成第1孔部13A和第2孔部13B之后,如图35A所示,形成覆盖导光板110的第1主面110A的第1部件91。第1部件91覆盖第1孔部13A的第1主面110A侧的开口部以及第2孔部13B的第1主面110A侧的开口部。在该状态下,如图35B所示,在导光板110中形成第1槽部14a。在导光板110中形成第1槽部14a时,去除第1部件91的一部分。由此,如图35B所示,容易利用第1部件91覆盖位于第1槽部14a的周边区域的第1主面110A的部分。接着,如图35C所示,形成覆盖第1槽部14a底面以及侧面的光反射部件40。光反射部件40以覆盖第1部件91的至少一部分的方式形成。而且,通过从导光板110卸下第1部件91,如图35D所示,能够使位于第1槽部14a的周边区域的第1主面110A的部分不被光反射部件40覆盖。由此,来自第1光源20A的光容易从位于第1槽部14a的周边区域的第1主面11取出到外部。
第1部件91的材料没有特别限定。作为第1部件91的材料,优选为具备剥离片,该剥离片在至少一个面上具备粘接层,其粘接性因温度变化或光照射等而降低的功能。例如,优选粘接层包含通过热而发泡的发泡剂。通过加热该粘接层,能够容易地从导光板110剥离第1部件91。作为这样的剥离片,也可以使用市售品。作为剥离片,例如可以举出Nitta株式会社制的感温性粘接片等。
在形成了覆盖第1槽部14a的底面以及侧面的光反射部件40之后,将导光板配置在支承部件上。在支二部件200上配置了导光板110之后,如图35E所示,在导光板110中去除在第1槽部14a的下方连接的部分,形成第2槽部14b。作为去除在导光板110中在第1槽部14a的下方连接的部分的方法,例如可以使用切削加工、激光加工等公知的方法。在使用切削加工的情况下,也可以使用超声波刀具或旋转刀等。之后,继续图14以后的工序。需要说明的是,去除在第1槽部14a的下方连接的部分而形成第2槽部14b的工序的顺序没有特别限定。例如,形成第2槽部14b的工序可以在孔部内配置了光源之后,也可以在孔部内形成了第2透光性部件之后。
[第6实施方式]
图36是示出包括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面状光源的显示装置500C的一例的示意俯视图。图37是沿图36的XXXVII-XXXVII线的示意剖视图。图38是从图36的显示装置500C省略了光学片503和液晶面板504的示意俯视图。
显示装置500C包括上述的各实施方式的面状光源中的任一个、光学片503、液晶面板504和保持部件505。面状光源作为显示装置500C的背光发挥功能。
如图37所示,支承部件200具有比第1导光部10A的外周部(第2导光部10B的外周部)更向外侧延伸的延伸部。显示装置500C在支持部件200的延伸部上配置有保持部件505。保持部件505能够通过粘接材料等固定在支承部件200上。保持部件505配置在比第1导光部10A的外周部(第2导光部10B的外周部)更靠外侧。如图36所示,保持部件505可以是多个,也可以是一个。
如图38所示,优选沿Y方向延伸的保持部件505的一部分和沿X方向延伸的划分槽14的一部分在X方向上重叠。由此,能够抑制面状光源沿着X方向弯曲。优选沿X方向延伸的划分槽14的一部分在X方向上被沿Y方向延伸的保持部件505的一部分夹持。由此,能够抑制面状光源沿着X方向弯曲。优选沿X方向延伸的保持部件505的一部分和沿Y方向延伸的划分槽14的一部分在Y方向上重叠。由此,能够抑制面状光源沿着Y方向弯曲。优选沿Y方向延伸的划分槽14的一部分在Y方向上被沿X方向延伸的保持部件505的一部分夹持。由此,能够抑制面状光源沿着Y方向弯曲。如图38所示,优选保持部件505在俯视观察下包围导光部10A、10B。由此,能够抑制面状光源变形。
保持部件505使用比面状光源的配线基板50更难以因外力而变形的材料。作为保持部件505的材料,例如可以使用丙烯酸、聚碳酸酯、环状聚烯烃、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或聚酯等热塑性树脂、环氧或硅等热固性树脂、或者玻璃等。保持部件505的材料和导光部10A、10B的材料可以相同。
[第7实施方式]
图39是示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面状光源300A的示意俯视图。图40是示出面状光源300A和保持部件505的示意俯视图。图41是示出包括平面光源300A的显示装置500D的示意剖视图。图42是示出显示装置500D的变形例的示意剖视图。
显示装置500D包括面状光源300A、光学片503、液晶面板504和保持部件505。面状光源300A作为显示装置500D的背光发挥功能。
如图39所示,面状光源300A也可以具备位于比第1导光部10A的外周部(第2导光部10B的外周部)更靠外侧的多个外周导光部10D。外周导光部10D例如可以在通过划分槽14分离导光板110时由导光板110的一部分形成。如图39所示,多个外周导光部10D分别被划分槽14分离。
在面状光源300A具备比第1导光部10A的外周部(第2导光部10B的外周部)更向外侧延伸的多个外周导光部10D的情况下,如图40以及图41所示,保持部件505配置在外周导光部10D上。如图40所示,优选具有跨越多个外周导光部10D的保持部件505。由此,能够抑制面状光源300A弯曲。另外,如图42所示的显示装置500E那样,保持部件505也可以配置在第1导光部10A以及外周导光部10D上。由此,能够抑制面状光源300A弯曲。另外,在面状光源300A不具备多个外周导光部10D的情况下,保持部件505也可以以跨越位于外周的多个导光部的方式配置。由此,能够抑制面状光源弯曲。
在本说明书中,有时将第1A主面称为第1第1主面。有时将第1B主面称为第1第2主面。有时将第2A主面称为第2第2主面。有时将第2B主面称为第2第2主面。有时将第1A侧面称为第1第1侧面。有时将第1B侧面称为第1第2侧面。有时将第1C侧面称为第1第3侧面。有时将第1D侧面称为第1第4侧面。有时将第2A侧面称为第2第1侧面。有时将第2B侧面称为第2第2侧面。有时将第2C侧面称为第2第3侧面。有时将第2D侧面称为第2第4侧面。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方式,发光模块具备:光源部,其包括第1光源和第2光源;导光部件,其包括第1导光部和第2导光部,所述第1导光部包括第1第1主面、位于所述第1第1主面的相反侧的第1第2主面、位于所述第1第1主面与所述第1第2主面之间的第1侧面、供所述第1光源配置的第1孔部,所述第2导光部包括第2第1主面、位于所述第2第1主面的相反侧的第2第2主面、位于所述第2第1主面与所述第2第2主面之间并与所述第1侧面对置的第2侧面、供所述第2光源配置的第2孔部;光反射部件,其配置在所述第1侧面与所述第2侧面之间。所述第1侧面包括第1第1侧面和第1第2侧面。所述第2侧面包括与所述第1第1侧面对置的第2第1侧面和与所述第1第2侧面对置的第2第2侧面。所述光反射部件以使所述第1第1侧面和所述第2第1侧面露出的方式配置在所述第1第2侧面和所述第2第2侧面的至少一方。所述第1第1侧面和所述第2第1侧面的距离比所述第1第2侧面和所述第2第2侧面的距离近。
如图34B所示,第1侧面15具有第1第1侧面、第1第2侧面、第1第3侧面和第1第4侧面。同样地,第2侧面16具有第2第1侧面、第2第2侧面、第2第3侧面和第2第4侧面。
以下,参照具体例,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了说明。但是,本发明并不限定于这些具体例。基于本发明的上述实施方式,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进行适当的设计变更来实施的所有方式,只要包含本发明的主旨,都属于本发明的范围。此外,在本发明的思想的范畴内,本领域技术人员能够想到各种变更例以及修正例,这些变更例以及修正例也属于本发明的范围。

Claims (10)

1.一种发光模块,具备:
光源部,其包括第1光源和第2光源;
导光部件,其包括第1导光部和第2导光部,所述第1导光部包括第1A主面、位于所述第1A主面的相反侧的第1B主面、位于所述第1A主面与所述第1B主面之间的第1侧面、供所述第1光源配置的第1孔部,所述第2导光部包括第2A主面、位于所述第2A主面的相反侧的第2B主面、位于所述第2A主面与所述第2B主面之间并与所述第1侧面对置的第2侧面、供所述第2光源配置的第2孔部;
光反射部件,其配置在所述第1侧面与所述第2侧面之间;
所述第1侧面包括第1A侧面和第1B侧面,
所述第2侧面包括与所述第1A侧面对置的第2A侧面和与所述第1B侧面对置的第2B侧面,
所述光反射部件以使所述第1A侧面和所述第2A侧面露出的方式配置在所述第1B侧面和所述第2B侧面的至少一方,
所述第1A侧面和所述第2A侧面的距离比所述第1B侧面和所述第2B侧面的距离近。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发光模块,其中,
所述第1光源位于所述第1B主面侧,
所述第1A侧面与所述第1A主面连续,所述第1B侧面与所述第1B主面连续,
所述第2光源位于所述第2B主面侧,
所述第2A侧面与所述第2A主面连续,所述第2B侧面与所述第2B主面连续。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发光模块,其中,
所述光反射部件包括配置在所述第1B侧面上的第1光反射部件和配置在所述第2B侧面上的第2光反射部件,
所述第1光反射部件向所述第1B主面延伸地配置,
所述第2光反射部件向所述第2B主面延伸地配置。
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发光模块,其中,
在所述第1光反射部件上,在所述第1B主面中的所述第1光源的周围形成有未配置所述第1光反射部件的第1开口部,
在所述第2光反射部件上,在所述第2B主面中的所述第2光源的周围形成有未配置所述第2光反射部件的第2开口部。
5.如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发光模块,其中,
所述第1A侧面和所述第2A侧面与空气相接。
6.如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发光模块,其中,
所述第1侧面包括所述第1A侧面、位于所述第1A侧面和所述第1B侧面之间的第1C侧面,
所述光反射部件配置在所述第1B侧面和所述第1C侧面。
7.如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发光模块,其中,
所述第2侧面包括所述第2A侧面、位于所述第2A侧面和所述第2B侧面之间的第2C侧面,
所述光反射部件配置在所述第2B侧面和所述第2C侧面。
8.如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发光模块,其中,
所述第1B侧面在所述第1导光部的厚度方向上的长度比所述第1A侧面在所述第1导光部的厚度方向上的长度长,
所述第2B侧面在所述第2导光部的厚度方向上的长度比所述第2A侧面在所述第2导光部的厚度方向上的长度长。
9.如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发光模块,其中,
所述光反射部件是包含光扩散剂的树脂部件。
10.一种面状光源,具备:
配线基板;
如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发光模块,其使所述第1B主面以及第2B主面与所述配线基板对置,并配置在所述配线基板上。
CN202111150018.6A 2020-09-29 2021-09-29 发光模块以及面状光源 Pending CN114326204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0)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20-163261 2020-09-29
JP2020163261 2020-09-29
JP2020195694 2020-11-26
JP2020-195694 2020-11-26
JP2020210971 2020-12-21
JP2020-210971 2020-12-21
JP2021-068618 2021-04-14
JP2021068618 2021-04-14
JP2021138477A JP7241271B2 (ja) 2020-09-29 2021-08-27 発光モジュールおよび面状光源
JP2021-138477 2021-08-27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4326204A true CN114326204A (zh) 2022-04-12

Family

ID=80822338

Famil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11150018.6A Pending CN114326204A (zh) 2020-09-29 2021-09-29 发光模块以及面状光源
CN202122384951.1U Active CN216956593U (zh) 2020-09-29 2021-09-29 发光模块以及面状光源

Family Applications After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22384951.1U Active CN216956593U (zh) 2020-09-29 2021-09-29 发光模块以及面状光源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11789194B2 (zh)
CN (2) CN114326204A (zh)
TW (1) TWI793777B (zh)
WO (1) WO2022071110A1 (zh)

Family Cites Families (1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9150940A (ja) 2007-12-18 2009-07-09 Toppan Printing Co Ltd 光学シート、バックライトユニット、バックライト装置及びディスプレイ装置
JP2012209088A (ja) * 2011-03-29 2012-10-25 Jvc Kenwood Corp バックライト装置
JP2018101521A (ja) * 2016-12-20 2018-06-28 オムロン株式会社 導光板、面光源装置、表示装置及び電子機器
CN106773315B (zh) * 2017-01-13 2020-05-19 深圳市华星光电技术有限公司 背光模组及液晶显示器
JP2019530967A (ja) 2017-05-17 2019-10-24 ソハン リテックス カンパニー リミテッドSeohan Litek Co., Ltd. ローカルディミングのためのバックライトユニットおよび光束制御部材
US20180335559A1 (en) 2017-05-17 2018-11-22 Seohan Litek Co., Ltd. Backlight unit and luminous flux control member for local dimming
EP3547377B1 (en) * 2018-03-26 2021-06-30 Nichia Corporation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light emitting module, and light emitting module
JP6703312B2 (ja) 2018-05-31 2020-06-03 日亜化学工業株式会社 発光モジュールおよび面発光光源
JP6680311B2 (ja) * 2018-06-04 2020-04-15 日亜化学工業株式会社 発光装置および面発光光源
JP2019215956A (ja) * 2018-06-11 2019-12-19 ミネベアミツミ株式会社 面状照明装置
TWM569435U (zh) * 2018-07-17 2018-11-01 云光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Direct light guiding structure
TWI679374B (zh) * 2018-11-22 2019-12-11 瑞儀光電股份有限公司 發光機構、背光模組及其顯示裝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6956593U (zh) 2022-07-12
US20220099880A1 (en) 2022-03-31
US11789194B2 (en) 2023-10-17
TWI793777B (zh) 2023-02-21
TW202219424A (zh) 2022-05-16
WO2022071110A1 (ja) 2022-04-07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10930624B2 (en) Light-emitting module
CN215932316U (zh) 发光模组和面状光源
US11692688B2 (en) Light emitting module, surface light source, and a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light emitting module
CN112882147B (zh) 面发光光源
US11342314B2 (en) Light-emitting module
US20230085463A1 (en) Light-emitting device and planar light source
CN216956593U (zh) 发光模块以及面状光源
KR102398384B1 (ko) 발광 다이오드 패키지와 그의 제조 방법, 이를 이용한 백라이트 유닛과 액정 표시 장치
JP7241271B2 (ja) 発光モジュールおよび面状光源
US20220199878A1 (en) Light-emitting device
JP7484075B2 (ja) 発光モジュールの製造方法
JP7266175B2 (ja) 発光モジュールおよび面状光源
JP7477782B2 (ja) 面状光源
TWI842937B (zh) 面發光光源
JP7277865B2 (ja) 面状光源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US11828971B2 (en) Light-emitting module and planar light source
JP7116327B2 (ja) 発光モジュールおよび発光モジュールの製造方法
JP7295438B2 (ja) 面状光源
JP7256946B2 (ja) 発光モジュール
JP2022162632A (ja) 発光モジュール
CN115685621A (zh) 面状光源
JP2022098401A (ja) 発光装置
JP2022099119A (ja) 発光装置および面状光源
CN113759599A (zh) 面状光源及面状光源的制造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