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4286787A - 钢筋捆扎机 - Google Patents

钢筋捆扎机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4286787A
CN114286787A CN202080060225.XA CN202080060225A CN114286787A CN 114286787 A CN114286787 A CN 114286787A CN 202080060225 A CN202080060225 A CN 202080060225A CN 114286787 A CN114286787 A CN 114286787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reinforcing bar
binding machine
bar binding
wire
handl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80060225.X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水野峻汰
朝仓祐太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Makita Corp
Original Assignee
Makita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Makita Corp filed Critical Makita Corp
Publication of CN11428678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4286787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5HAND TOOLS; PORTABLE POWER-DRIVEN TOOLS; MANIPULATORS
    • B25BTOOLS OR BENCH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FOR FASTENING, CONNECTING, DISENGAGING OR HOLDING
    • B25B25/00Implements for fastening, connecting or tensioning of wire or strip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1MECHANICAL METAL-WORKING WITHOUT ESSENTIALLY REMOVING MATERIAL; PUNCHING METAL
    • B21FWORKING OR PROCESSING OF METAL WIRE
    • B21F15/00Connecting wire to wire or other metallic material or objects; Connecting parts by means of wire
    • B21F15/02Connecting wire to wire or other metallic material or objects; Connecting parts by means of wire wire with wire
    • B21F15/04Connecting wire to wire or other metallic material or objects; Connecting parts by means of wire wire with wire without additional connecting elements or material, e.g. by twisting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BMACHINES, APPARATUS OR DEVICES FOR, OR METHODS OF, PACKAGING ARTICLES OR MATERIALS; UNPACKING
    • B65B13/00Bundling articles
    • B65B13/18Details of, or auxiliary devices used in, bundling machines or bundling tools
    • B65B13/24Securing ends of binding material
    • B65B13/28Securing ends of binding material by twisting
    • B65B13/285Hand tools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04BUILDING
    • E04GSCAFFOLDING; FORMS; SHUTTERING; BUILDING IMPLEMENTS OR AIDS, OR THEIR USE; HANDLING BUILDING MATERIALS ON THE SITE; REPAIRING, BREAKING-UP OR OTHER WORK ON EXISTING BUILDINGS
    • E04G21/00Preparing, conveying, or working-up building materials or building elements in situ; Other devices or measures for constructional work
    • E04G21/12Mounting of reinforcing inserts; Prestressing
    • E04G21/122Machines for joining reinforcing bars
    • E04G21/123Wire twisting tool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1MECHANICAL METAL-WORKING WITHOUT ESSENTIALLY REMOVING MATERIAL; PUNCHING METAL
    • B21FWORKING OR PROCESSING OF METAL WIRE
    • B21F15/00Connecting wire to wire or other metallic material or objects; Connecting parts by means of wire
    • B21F15/02Connecting wire to wire or other metallic material or objects; Connecting parts by means of wire wire with wire
    • B21F15/06Connecting wire to wire or other metallic material or objects; Connecting parts by means of wire wire with wire with additional connecting elements or material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Architecture (AREA)
  • Civil Engineering (AREA)
  • Structural Engineering (AREA)
  • Basic Packing Technique (AREA)
  • Hand Tools For Fitting Together And Separating, Or Other Hand Tools (AREA)

Abstract

钢筋捆扎机使用钢丝捆扎钢筋。钢筋捆扎机可以包括给送部、绞合部、把手、显示部和相对面。给送部可以用于将钢丝给送到钢筋的周围。绞合部可以用于绞合钢筋的周围的钢丝。把手可以配置于比绞合部靠下方的位置,由作业人员把持。显示部可以用于显示钢筋捆扎机的状态。相对面可以配置于比把手靠前方的位置,与把手相对。显示部可以配置于相对面。

Description

钢筋捆扎机
技术领域
在本说明书中公开的技术涉及一种钢筋捆扎机。
背景技术
在日本特开2017-132003号公报中公开了一种钢筋捆扎机。钢筋捆扎机使用钢丝捆扎钢筋。钢筋捆扎机包括给送部、绞合部、把手、电池安装部和显示部。给送部用于将钢丝给送到钢筋的周围。绞合部用于绞合钢筋的周围的钢丝。把手配置于比绞合部靠下方的位置,由作业人员把持。电池安装部设于把手的下方。显示部配置于电池安装部的上表面,用于显示钢筋捆扎机的状态。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问题
在上述的钢筋捆扎机中,显示部配置于电池安装部的上表面。因此,在捆扎作业时,把持着把手的作业人员的手重叠于显示部的上方。其结果为,显示部被作业人员的手遮挡,作业人员难以视觉辨认显示部。在本说明书中公开了一种能够使作业人员易于视觉辨认显示部的技术。
用于解决问题的方案
本说明书公开了一种钢筋捆扎机。钢筋捆扎机使用钢丝捆扎钢筋。钢筋捆扎机包括给送部、绞合部、把手、显示部和相对面。给送部用于将钢丝给送到钢筋的周围。绞合部用于绞合钢筋的周围的钢丝。把手配置于比绞合部靠下方的位置,由作业人员把持。显示部用于显示钢筋捆扎机的状态。相对面配置于比把手靠前方的位置,与把手相对。显示部配置于相对面。
在上述的结构中,在捆扎作业时作业人员把持着把手的情况下,由于相对面不易被作业人员的把持着把手的手遮挡,因此显示部也不易被作业人员的手遮挡。此外,在使钢筋捆扎机倾斜时,显示部进入到作业人员的视野中。因此,在捆扎作业时作业人员能够容易地视觉辨认显示部。
此外,钢筋捆扎机包括给送部、绞合部、把手和显示部。给送部用于将钢丝给送到钢筋的周围。绞合部用于绞合钢筋的周围的钢丝。把手配置于比绞合部靠下方的位置,由作业人员把持。显示部用于显示钢筋捆扎机的状态。显示部配置于把手的侧面。
在上述的结构中,由于显示部配置于把手的左侧面,因此在使钢筋捆扎机倾斜时,显示部进入到作业人员的视野中。因此,作业人员能够容易地视觉辨认显示部。
附图说明
图1是第1实施例的钢筋捆扎机2的立体图。
图2是第1实施例的钢筋捆扎机2的拆卸了左侧主体4a、左侧把手6a、左侧电池安装部8a和罩构件20的状态的侧视图。
图3是第1实施例的钢筋捆扎机2的后视图。
图4是第1实施例的钢筋捆扎机2的抵接构件66的立体图。
图5是第1实施例的钢筋捆扎机2的抵接构件66转动之前的侧视图。
图6是第1实施例的钢筋捆扎机2的抵接构件66转动之后的侧视图。
图7是第2实施例的钢筋捆扎机2的侧视图。
图8是从左后上方观察第3实施例的钢筋捆扎机202的立体图。
图9是从右前上方观察第3实施例的钢筋捆扎机202的立体图。
图10是表示第3实施例的钢筋捆扎机202的内部结构的侧视图。
图11是从右前上方观察第3实施例的钢筋捆扎机202的拆卸了辅助罩构件226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12是第3实施例的收纳部210的剖视图。
图13是第3实施例的卷筒232、旋转台246和传感器基板242的立体图。
图14是第3实施例的给送部250的立体图。
图15是第3实施例的收纳部210、给送马达256、减速部258、给送部分260和操作部284的立体图。
图16是第3实施例的操作杆部286处于闭合位置的情况下的操作部284附近的剖视图。
图17是第3实施例的钢筋捆扎机202的引导部分262附近的剖视图。
图18是表示第3实施例的钢筋捆扎机202的切断部252的第1操作杆构件312和第2操作杆构件314转动之前的状态的侧视图。
图19是表示第3实施例的钢筋捆扎机202的切断部252的第1操作杆构件312和第2操作杆构件314转动之后的状态的侧视图。
图20是第3实施例的钢筋捆扎机202的绞合部254的立体图。
图21是第3实施例的钢筋捆扎机202的绞合部254的绞合马达322、减速部324和保持部326的剖视图。
图22是第3实施例的钢筋捆扎机202的绞合部254的支承架套筒336、离合器盘338和螺杆轴340的立体图。
图23是第3实施例的钢筋捆扎机202的绞合部254的夹具轴346的立体图。
图24是第3实施例的钢筋捆扎机202的绞合部254的在夹具轴346安装有右侧夹具348和左侧夹具350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25是第3实施例的钢筋捆扎机202的绞合部254的右侧夹具348的立体图。
图26是第3实施例的钢筋捆扎机202的绞合部254的左侧夹具350的立体图。
图27是第3实施例的钢筋捆扎机202的绞合部254的绞合马达322、减速部324和保持部326的立体图。
图28是第3实施例的钢筋捆扎机202的旋转限制部328的立体图。
图29是第3实施例的钢筋捆扎机202的钢筋按压部456的立体图。
图30是第3实施例的钢筋捆扎机202的钢筋按压部456的剖视图。
图31是第3实施例的钢筋捆扎机202的外套筒344附近的剖视图。
图32是在第3实施例的钢筋捆扎机202的牵拉工序中后侧推杆494、498的后端部进入到推板476的凹部514、516的状态的剖视图。
图33是第3实施例的钢筋捆扎机202的牵拉工序结束之后的状态的剖视图。
图34是第3实施例的钢筋捆扎机202的绞合工序结束之后的状态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在一个或一个以上的实施方式中,钢筋捆扎机使用钢丝捆扎钢筋。钢筋捆扎机可以包括给送部、绞合部、把手、显示部和相对面。给送部可以用于将钢丝给送到钢筋的周围。绞合部可以用于绞合钢筋的周围的钢丝。把手可以配置于比绞合部靠下方的位置,由作业人员把持。显示部可以用于显示钢筋捆扎机的状态。相对面可以配置于比把手靠前方的位置,与把手相对。显示部可以配置于相对面。
在上述的结构中,在作业人员把持着把手的情况下,由于相对面不易被作业人员的把持着把手的手遮挡,因此显示部也不易被作业人员的手遮挡。此外,在使钢筋捆扎机倾斜时,显示部进入到作业人员的视野中。因此,作业人员能够容易地视觉辨认显示部。
在一个或一个以上的实施方式中,钢筋捆扎机可以还包括用于调整钢筋捆扎机的捆扎条件的调整部。调整部可以配置于相对面。
在上述的结构中,作业人员能够在把持着把手的状态下一边确认显示部一边操作调整部。
在一个或一个以上的实施方式中,相对面可以包括在从后方观察钢筋捆扎机时与把手重叠的第1相对面和不与把手重叠的第2相对面。显示部的至少局部可以配置于第2相对面。
在上述的结构中,由于显示部的至少局部配置于第2相对面,因此即便不使钢筋捆扎机倾斜,有时显示部也进入到作业人员的视野中。因此,作业人员能够更容易地视觉辨认显示部。
在一个或一个以上的实施方式中,相对面可以设于第1收纳部的后部,该第1收纳部用于收纳卷绕有钢丝的卷筒。
在上述的结构中,由于第1收纳部配置于把手的前方的空间,因此能够使钢筋捆扎机的比把手靠上方的部分小型化,并且能够将第1收纳部的后部用作配置显示部的相对面。
在一个或一个以上的实施方式中,钢筋捆扎机可以还包括与显示部电连接的控制部。显示部可以配置于比绞合部靠下方且是比控制部靠上方的位置。
在上述的结构中,显示部和控制部利用布线连接。由于显示部配置于比绞合部靠下方且是比控制部靠上方的位置,因此布线不经由绞合部就能够连接显示部和控制部。因此,能够抑制连接显示部和控制部的布线的配置变复杂的状况。
在一个或一个以上的实施方式中,钢筋捆扎机可以还包括:相对部,其配置于比绞合部靠下方的位置,设有相对面;第2收纳部,其配置于比把手靠下方的位置,用于收纳控制部;以及第1连接布线,其用于将显示部和控制部电连接。相对部可以借助连结部与第2收纳部连结。第1连接布线可以经由连结部从相对部延伸至第2收纳部。
在上述的结构中,能够将从相对部延伸至第2收纳部的第1连接布线不经由绞合部地配置。由此,能够抑制第1连接布线与绞合部相干扰的状况。
在一个或一个以上的实施方式中,给送部可以包括给送马达。钢筋捆扎机可以还包括用于将给送马达和控制部电连接的第2连接布线。给送部可以配置于比绞合部靠下方的位置。第2连接布线可以经由连结部从给送马达延伸至第2收纳部。
在上述的结构中,能够将从给送马达延伸至第2收纳部的第2连接布线不经由绞合部地配置。由此,能够抑制第2连接布线与绞合部相干扰的状况。
在一个或一个以上的实施方式中,钢筋捆扎机可以还包括:检测传感器,其用于检测卷绕有钢丝的卷筒的旋转;以及第3连接布线,其用于将检测传感器和控制部电连接。检测传感器可以配置于比绞合部靠下方的位置。第3连接布线可以经由连结部从检测传感器延伸至第2收纳部。
在上述的结构中,能够将从检测传感器延伸至第2收纳部的第3连接布线不经由绞合部地配置。由此,能够抑制第3连接布线与绞合部相干扰的状况。
在一个或一个以上的实施方式中,钢筋捆扎机使用钢丝捆扎钢筋。钢筋捆扎机可以包括给送部、绞合部、把手和显示部。给送部可以用于将钢丝给送到钢筋的周围。绞合部可以用于绞合钢筋的周围的钢丝。把手可以配置于比绞合部靠下方的位置,由作业人员把持。显示部可以用于显示钢筋捆扎机的状态。显示部可以配置于把手的侧面。
在上述的结构中,由于显示部配置于把手的侧面,因此在使钢筋捆扎机倾斜时,显示部进入到作业人员的视野中。因此,作业人员能够容易地视觉辨认显示部。
在一个或一个以上的实施方式中,钢筋捆扎机可以还包括扳机和调整部。扳机可以基于作业人员的操作来驱动给送部和绞合部。调整部可以用于调整钢筋捆扎机的捆扎条件。调整部可以靠近扳机地配置。
在上述的结构中,由于调整部靠近扳机地配置,因此作业人员能够用把持把手的手操作扳机和调整部这两者。
在一个或一个以上的实施方式中,调整部可以靠近显示部地配置。
在上述的结构中,作业人员能够一边确认显示部一边操作调整部。
在一个或一个以上的实施方式中,钢筋捆扎机可以还包括用于禁止扳机的操作的扳机锁。扳机锁可以靠近调整部地配置。
在上述的结构中,由于扳机锁靠近调整部地配置,因此作业人员能够用操作调整部的手指操作扳机锁。
在一个或一个以上的实施方式中,钢筋捆扎机可以使用钢丝捆扎钢筋。钢筋捆扎机可以包括:给送部,其用于将钢丝给送到钢筋的周围;绞合部,其保持并绞合钢筋的周围的钢丝;主体,其用于收纳给送部和绞合部;以及抵接构件,其配置于绞合部的前方,在捆扎动作时该抵接构件与钢筋抵接。可以是,在绞合部保持着钢丝的状态下,抵接构件与钢筋抵接的抵接位置和绞合部保持钢丝的保持位置能够向相互远离的方向相对地移动。
在上述的结构中,在绞合部保持着钢丝的状态下,通过抵接位置和保持位置向远离的方向相对地移动来牵拉钢丝。其结果为,能够抑制在钢丝松弛的状态下绞合钢丝的状况。由此能够提高由钢丝捆扎钢筋的捆扎力。
在一个或一个以上的实施方式中可以是,在绞合部保持着钢丝的状态下,抵接位置能够相对于主体向前方移动。
在上述的结构中,通过使抵接位置相对于主体向前方移动,能够使抵接位置和保持位置向相互远离的方向相对地移动。
在一个或一个以上的实施方式中,钢筋捆扎机可以还包括用于将抵接构件相对于主体朝向前方推出的推出部。
在上述的结构中,通过使用推出部将抵接构件相对于主体朝向前方推出,能够使抵接位置和保持位置向相互远离的方向相对地移动。
在一个或一个以上的实施方式中,推出部可以包括:第1推杆,其在抵接构件的后方与抵接构件相对地配置,能够相对于主体沿前后方向移动;第2推杆,其在第1推杆的后方与第1推杆相对地配置,能够相对于主体沿前后方向移动;以及压缩弹簧,其将第1推杆和第2推杆连结。
在上述的结构中,通过压缩弹簧缩短,能够抑制对抵接构件施加过度的负荷的状况,从而能够抑制钢筋捆扎机破损的状况。
在一个或一个以上的实施方式中,推出部可以还包括推板,该推板在第2推杆的后方与第2推杆相对地配置,能够相对于主体沿前后方向移动。推板可以与绞合部的动作连动地相对于主体朝向前方移动。
在上述的结构中,通过推板将第2推杆朝向前方推出,使第2推杆相对于主体朝向前方移动。由此,能够与绞合部的动作连动地将抵接构件相对于主体朝向前方推出。
在一个或一个以上的实施方式中,推板可以在推板的与第2推杆相对的部位具有供第2推杆的后端部进入的凹部。
在上述的结构中,通过第2推杆的后端部进入到凹部中,将第2推杆相对于推板的位置固定。由此能够使第2推杆稳定地朝向前方移动。
在一个或一个以上的实施方式中,推出部可以还包括用于引导第1推杆和第2推杆的移动的杆导向件。
在上述的结构中,第1推杆和第2推杆在被杆导向件引导的状态下沿前后方向移动。由此,能够使第1推杆和第2推杆稳定地沿前后方向移动。
在一个或一个以上的实施方式中,抵接构件可以以能够绕转动轴转动的方式支承于主体。钢筋捆扎机可以还包括施力构件,在抵接构件相对于主体向朝前方打开的方向转动时,该施力构件对抵接构件相对于主体施力,以使抵接构件相对于主体向朝后方闭合的方向转动。
在上述的结构中,即使在抵接构件向朝前方打开的方向转动的情况下,通过对抵接构件施加施力构件的作用力,从而也能够使抵接构件恢复为抵接构件向后方闭合的状态。
在一个或一个以上的实施方式中,抵接构件可以包括:第1抵接部,其以能够绕第1转动轴转动的方式支承于主体;以及第2抵接部,其相对于第1抵接部单独地设置且以能够绕第2转动轴转动的方式支承于主体。
在上述的结构中,由于第1抵接部和第2抵接部单独地设置,因此能够使从钢筋对抵接构件施加的负荷分散。
在一个或一个以上的实施方式中可以是,在绞合部保持着钢丝的状态下,保持位置能够相对于主体向后方移动。
在上述的结构中,通过使保持位置相对于主体向后方移动,从而能够使抵接位置和保持位置向相互远离的方向相对地移动。
在一个或一个以上的实施方式中可以是,在绞合部保持着钢丝的状态下,抵接位置能够相对于主体向后方移动。
在上述的结构中,在钢丝紧贴于钢筋的状态下利用绞合部绞合钢丝时,抵接位置朝向后方移动。因此,钢筋相对于钢筋捆扎机相对地朝向后方移动,从而调整钢丝的张力。其结果为,能够利用简单的结构抑制对抵接构件和绞合部施加过度的负荷而导致钢筋捆扎机破损的状况。
在一个或一个以上的实施方式中,钢筋捆扎机可以还包括用于拉回钢筋的周围的钢丝的拉回部。可以是,在钢丝拉回时,若抵接构件抵接于钢筋,则抵接位置能够相对于主体向后方移动。
在上述的结构中,在利用拉回部拉回钢筋的周围的钢丝时,钢丝紧贴于钢筋。若在该状态下进一步拉回钢筋的周围的钢丝,则抵接位置朝向后方移动。因此,钢筋相对于钢筋捆扎机相对地朝向后方移动。其结果为,与钢筋与绞合部之间的间隔维持恒定的情况相比较,钢丝的张力降低。由此,能够抑制对抵接构件和绞合部施加过度的负荷而导致钢筋捆扎机破损的状况。
在一个或一个以上的实施方式中,抵接构件可以在抵接于钢筋时与钢筋一起相对于主体向后方移动。
在上述的结构中,在捆扎动作时,抵接构件与钢筋一起向后方移动。因此,与抵接构件不与钢筋一起向后方移动的情况相比较,例如与通过由弹性材料制成的抵接构件发生弹性变形而使抵接位置向后方移动的情况相比较,能够降低对抵接构件施加的负荷。其结果为,能够抑制钢筋捆扎机破损的状况。
在一个或一个以上的实施方式中,钢筋捆扎机可以还包括弹性构件,伴随着抵接构件与钢筋一起向后方移动,该弹性构件发生弹性变形。
在上述的结构中,通过弹性构件发生弹性变形,从而能够抑制从钢筋经由抵接构件对主体施加的负荷。
在一个或一个以上的实施方式中,抵接构件可以包括第1抵接部和自第1抵接部分离地配置的第2抵接部。第1抵接部和第2抵接部可以在捆扎动作时与钢筋抵接。
在上述的结构中,在捆扎动作时,钢筋与抵接构件的两个部位抵接。因此,与钢筋与抵接构件的一个部位抵接的情况相比较,能够使钢筋稳定地抵接于抵接构件。
在一个或一个以上的实施方式中,第1抵接部的钢筋侧的一端部和第2抵接部的钢筋侧的一端部可以朝向互相分离的方向弯曲。
在上述的结构中,钢筋抵接于抵接构件的弯曲的部分。因此能够提高抵接构件的耐久性。
在一个或一个以上的实施方式中,第1抵接部和第2抵接部可以沿着和第1抵接部与第2抵接部的分离方向及前后方向正交的方向延伸。
在上述的结构中,即使在钢筋的位置在和分离方向及前后方向正交的方向上偏移的情况下,也能够抑制钢筋自抵接构件分离的状况。
在一个或一个以上的实施方式中,抵接构件可以还包括将第1抵接部和第2抵接部连结的连结部。
在上述的结构中,能够提高抵接构件的强度。此外,由于第1抵接部和第2抵接部成为一体地移动,因此能够抑制在捆扎动作时钢筋捆扎机的朝向变化的状况。
(第1实施例)
参照图1~图6说明第1实施例的钢筋捆扎机2。钢筋捆扎机2将钢丝W捆扎到多个钢筋R的周围。例如,钢筋捆扎机2将钢丝W捆扎到直径为16mm以下的细径的钢筋R、直径大于16mm(例如直径为25mm或32mm)的粗径的钢筋R的周围。钢丝W的直径例如是0.5mm~2.0mm之间的值。
如图1所示,钢筋捆扎机2包括主体4、把手6、电池安装部8、控制部22(参照图2)和收纳部16。主体4包括左侧主体4a和右侧主体4b。左侧主体4a形成主体4的左半部分的外形形状。右侧主体4b形成主体4的右半部分的外形形状。左侧主体4a和右侧主体4b利用螺钉5固定。另外,在本实施例中,将后述的绞合部44(参照图2)的长度方向称为前后方向,将与前后方向正交的方向称为上下方向,将与前后方向和上下方向正交的方向称为左右方向。
把手6是用于供作业人员把持的构件。把手6设于主体4的后侧下部。把手6与主体4一体地形成。把手6包括左侧把手6a和右侧把手6b。左侧把手6a形成把手6的左半部分的外形形状。右侧把手6b形成把手6的右侧的外形形状。左侧把手6a和右侧把手6b利用螺钉7固定。
在把手6的前侧上部配置有扳机10。在将扳机10推入时,利用钢丝W捆扎钢筋R的捆扎动作开始。
在把手6的上部左侧面安装有扳机锁12。扳机锁12配置于主体4与把手6的连接位置附近。扳机锁12靠近扳机10地配置。扳机锁12能够在容许位置和禁止位置之间移动。在扳机锁12处于容许位置的情况下,容许扳机10的推入操作。在扳机锁12被作业人员推入而从容许位置移动到禁止位置时,扳机锁12抵接于扳机10的止挡件(省略图示)。由此禁止扳机10的推入操作。
电池安装部8设于把手6的下部。电池安装部8与把手6一体地形成。电池安装部8包括左侧电池安装部8a和右侧电池安装部8b。左侧电池安装部8a形成电池安装部8的左半部分的外形形状。右侧电池安装部8b形成电池安装部8的右半部分的外形形状。左侧电池安装部8a和右侧电池安装部8b利用螺钉9a、9b固定。
电池B以能够拆装的方式安装于电池安装部8。电池B例如是锂离子电池。如图2所示,电池安装部8收纳控制部22。控制部22在扳机10推入时执行用于开始将钢丝W捆扎到钢筋R的周围的捆扎动作的控制。
如图1所示,收纳部16配置于主体4的下方。收纳部16配置于比把手6靠前方的位置。收纳部16包括收纳部主体18和罩构件20。收纳部主体18利用螺钉19安装于主体4的前侧下部,并利用螺钉9a安装于电池安装部8的前部。在收纳部主体18的后部设有后表面24。后表面24与把手6的前表面相对。后表面24包括第1后表面24a和第2后表面24b。如图3所示,在从后方观察钢筋捆扎机2时,第1后表面24a与把手6重叠,第2后表面24b不与把手6重叠。此外,在从后方观察钢筋捆扎机2时,第2后表面24b配置于把手6的左侧。
如图1所示,罩构件20用于开闭收纳部主体18的开口。如图2所示,由收纳部主体18和罩构件20划定收纳空间28。在收纳空间28配置有卷绕有钢丝W的卷筒30。由此,收纳部16收纳卷筒30。
如图3所示,显示部34和调整部36配置于收纳部主体18的第2后表面24b。如图2所示,显示部34和调整部36配置于比控制部22靠上方的位置。显示部34和调整部36分别利用在收纳部主体18和电池安装部8之间延伸的布线(省略图示)与控制部22电连接。
显示部34用于显示钢筋捆扎机2的状态,例如将钢丝W捆扎到钢筋R的捆扎条件或电池B的剩余电量。调整部36是用于设定捆扎条件例如钢丝W卷绕于钢筋R的卷绕数、钢丝W的绞合强度的构件。在本实施例中,调整部36包括两个微动开关36a、36b。在按下微动开关36a时,控制部22增多钢丝W的卷绕数(或者增大钢丝W的绞合强度),在按下微动开关36b时,控制部22减少钢丝W的卷绕数(或者减小钢丝W的绞合强度)。调整部36不限于微动开关36a、36b,也可以是拨盘开关。
如图2所示,钢筋捆扎机2包括给送部40、切断部42和绞合部44。给送部40收纳于主体4。给送部40配置于主体4的前侧下部。给送部40包括给送马达48、给送部分50和引导部分52。给送马达48借助省略图示的布线连接于控制部22。利用从电池B供给的电力驱动给送马达48。利用控制部22将给送马达48在正向驱动状态和反向驱动状态之间切换。
在给送马达48正向驱动时,辊54正向旋转,从而给送部分50将卷绕于卷筒30的钢丝W向引导部分52给送。引导部分52将从给送部分50给送来的钢丝W以圆环状引导到钢筋R的周围。此外,在给送马达48反向驱动时,辊54反向旋转,从而给送部分50从引导部分52朝向卷筒30拉回钢丝W。
切断部42包括省略图示的切刀。切刀通过与绞合部44的动作连动地转动而切断钢丝W。
绞合部44收纳于主体4。绞合部44从主体4的内部的后部朝向前部延伸。此外,在比绞合部44靠下方的位置配置有显示部34和调整部36。绞合部44包括绞合马达58和保持部60。利用从电池B供给的电力驱动绞合马达58。利用控制部22控制绞合马达58。绞合马达58的旋转传递到保持部60。
保持部60与绞合马达58的旋转连动地进退并旋转。保持部60包括保持构件62。保持构件62位于保持部60的前部。保持构件62包括在上下方向上重叠的两个构件62a、62b。保持构件62通过两个构件62a、62b与绞合马达58的旋转连动地在左右方向上向互相靠近的方向移动,而在全闭状态、半开状态和全开状态之间切换。省略保持构件62的详细结构的说明,但保持构件62在从全开状态切换为半开状态时保持钢筋R的周围的钢丝W的一处。保持构件62在从半开状态切换为全闭状态时还保持钢筋R的周围的钢丝W的另一处。
如图2所示,钢筋捆扎机2还包括抵接构件66和弹性构件68(参照图5)。抵接构件66配置于主体4的前部。抵接构件66配置于绞合部44的前方。抵接构件66由铁类的金属材料制成。如图4所示,抵接构件66包括第1抵接部70、第2抵接部72、连结部74和弯折部76。第1抵接部70、第2抵接部72、连结部74和弯折部76一体地形成。
第1抵接部70自第2抵接部72向左方向分离地配置。第1抵接部70包括前部80和后部82。前部80沿上下方向延伸。前部80的前端部80a朝向自第2抵接部72分离的方向(即左方向)弯曲。后部82从前部80的后方上部朝向后方延伸。在后部82的前后方向的中间位置形成有第1开口84。第1开口84沿左右方向贯通后部82。
第2抵接部72的形状处于相对于与左右方向正交的面与第1抵接部70的形状对称的关系。即,第2抵接部72的前部90和后部92的形状分别处于相对于与左右方向正交的面与第1抵接部70的前部80和后部82的形状对称的关系。第2抵接部72的前部90的前端部90a朝向自第1抵接部70分离的方向(即右方向)弯曲。此外,第2开口94沿左右方向贯通第2抵接部72的后部92。在第1开口84和第2开口94贯穿有图5所示的支承轴98。支承轴98沿左右方向(在图5中是纸面垂直方向)延伸。支承轴98被夹在左侧主体4a和右侧主体4b之间。由此,抵接构件66支承于主体4。抵接构件66能够绕支承轴98转动。
如图4所示,连结部74将第1抵接部70的后部82的后端部附近和第2抵接部72的后部92的后端部附近连结。由此,第1抵接部70和第2抵接部72成为一体地移动。连结部74提高抵接构件66的物理强度。弯折部76在从第2抵接部72的后方下部朝向第1抵接部70延伸之后弯折而朝向下方延伸。
如图5所示,弹性构件68被夹在弯折部76的后表面和右侧主体4b的突片102之间。另外,在图5中,为了易于理解弹性构件68的位置,省略了钢筋捆扎机2的一部分构成部件的图示。弹性构件68沿前后方向延伸。弹性构件68配置于比支承轴98靠下方的位置。弹性构件68例如是螺旋弹簧。弹性构件68对第2抵接部72朝向前方施力。由此对抵接构件66朝向前方施力。此外,在抵接构件66绕支承轴98朝向后方转动时,弹性构件68收缩(弹性变形)。
接下来说明向钢筋R捆扎钢丝W的捆扎动作。在执行捆扎动作之前,绞合部44的保持构件62维持在全开状态。在由作业人员以钢筋R抵接于第1抵接部70和第2抵接部72的方式将钢筋捆扎机2定位于钢筋R的状态下将扳机10推入时,由控制部22的控制进行的捆扎动作开始。如图5所示,在捆扎动作中,首先给送马达48正向驱动,将卷绕于卷筒30的钢丝W从给送部分50向引导部分52送出。利用引导部分52将钢丝W以圆环状引导到钢筋R的周围。
在自该状态起给送马达48的驱动停止而绞合马达58驱动时,保持构件62从全开状态切换为半开状态。由此,利用保持构件62保持钢丝W的前端部。
在自该状态起绞合马达58的驱动停止而给送马达48反向驱动时,给送部分50从钢筋R拉回钢丝W。由于利用保持构件62保持钢丝W的前端部,因此伴随着钢丝W的拉回,钢筋R的周围的钢丝W的圆环收缩,钢丝W紧贴于钢筋R的周围。即使自该状态起进一步拉回钢丝W,由于由弹性构件68对抵接构件66赋予的作用力比在钢丝W的张力的作用下钢筋R按压抵接构件66的按压力高,因此抵接构件66也不会转动。在由控制部22判断为对给送马达48施加的扭矩(例如给送马达48的电流值)超过一定值时,给送马达48停止。
在自该状态起绞合马达58驱动时,保持构件62从半开状态切换为全闭状态。由此,利用保持构件62保持钢丝W的后端部。在绞合马达58进一步驱动时,通过切断部42的切刀的转动而切断钢丝W。由此,在钢丝W紧贴于钢筋R的状态下,利用保持构件62保持钢丝W的前端部和后端部这两处。
在自该状态起绞合马达58驱动时,保持部60朝向后方(即朝向绞合马达58)移动。由保持构件62保持的钢丝W的前端部和后端部朝向后方移动。由此,钢丝W以紧贴于钢筋R的状态被向后方牵拉。在钢丝W的前端部和后端部移动的同时,钢丝W的张力升高,钢筋R按压抵接构件66的按压力升高。在按压力比由弹性构件68对抵接构件66赋予的作用力高时,如图6所示,钢筋捆扎机2向钢筋R拉近,抵接构件66绕支承轴98朝向后方转动。其结果为,钢筋R与保持构件62之间的前后方向的间隔变窄,确保了钢丝W的绞合量。
在保持部60朝向后方移动了预定距离时,保持部60的朝向后方的移动停止,保持部60旋转从而绞合钢丝W。在绞合钢丝W的同时钢丝W的前后方向上的长度变短。由此,钢丝W的张力进一步升高,钢筋R按压抵接构件66的按压力也进一步升高。其结果为,钢筋捆扎机2向钢筋R拉近,抵接构件66绕支承轴98朝向后方进一步转动。在保持部60绞合钢丝W期间,当由控制部22判断为对绞合马达58施加的扭矩(例如绞合马达58的电流值)超过一定值时,绞合马达58的驱动停止。之后,通过控制部22的控制来执行使钢筋捆扎机2的各构成部件的配置恢复为捆扎动作前的状态的一连串的动作。
在上述的一连串的捆扎动作期间,弹性构件68对抵接构件66朝向前方施力。因此,在捆扎动作期间维持抵接构件66与钢筋R的抵接状态。
本实施例的钢筋捆扎机2使用钢丝W捆扎钢筋R。钢筋捆扎机2包括给送部40、绞合部44、把手6、显示部34和后表面24。给送部40用于将钢丝W给送到钢筋R的周围。绞合部44用于绞合钢筋R的周围的钢丝W。把手6配置于比绞合部44靠下方的位置,由作业人员把持。显示部34用于显示钢筋捆扎机2的状态。后表面24配置于比把手6靠前方的位置,其与把手6的前表面相对。显示部34配置于后表面24。在该结构中,在作业人员把持着把手6的情况下,由于后表面24不易被把持着把手6的作业人员的手遮挡,因此显示部34也不易被作业人员的手遮挡。此外,在使钢筋捆扎机2倾斜时,例如在使钢筋捆扎机2以将沿上下方向延伸的轴线作为中心地转动的方式倾斜时,显示部34进入到作业人员的视野中。因此,作业人员能够容易地视觉辨认显示部34。
此外,钢筋捆扎机2还包括用于调整钢筋捆扎机2的捆扎条件的调整部36。调整部36配置于后表面24。在该结构中,作业人员能够在把持着把手6的状态下一边确认显示部34一边操作调整部36。
此外,后表面24包括在从后方观察钢筋捆扎机2时与把手6重叠的第1后表面24a和不与把手6重叠的第2后表面24b。显示部34的至少局部配置于第2后表面24b。在该结构中,即便不使钢筋捆扎机2倾斜,有时显示部34也进入到作业人员的视野中。因此,作业人员能够更容易地视觉辨认显示部34。
此外,后表面24设于收纳卷筒30的收纳部16的后部,该卷筒30卷绕有钢丝W。在该结构中,由于收纳部16配置于把手6的前方的空间,因此能够使钢筋捆扎机2的比把手6靠上方的部分(即主体4)小型化,并且能够将收纳部16的后部用作配置显示部34的后表面24。
此外,钢筋捆扎机2还包括与显示部34电连接的控制部22。显示部34配置于绞合部44的下方且是控制部22的上方的位置。在该结构中,利用布线连接显示部34和控制部22。由于显示部34配置于比绞合部44靠下方且是比控制部22靠上方的位置,因此布线不经由绞合部44就能够连接显示部34和控制部22。因此,能够抑制连接显示部34和控制部22的布线的配置变复杂的状况。
此外,钢筋捆扎机2使用钢丝W捆扎钢筋R。钢筋捆扎机2包括给送部40、绞合部44、主体4和抵接构件66。给送部40用于将钢丝W给送到钢筋R的周围。绞合部44用于绞合钢筋R的周围的钢丝W。主体4用于收纳给送部40和绞合部44。抵接构件66配置于比绞合部44靠前方的位置,在捆扎动作时其与钢筋R抵接。在绞合部44保持着钢丝W的状态下,抵接构件66与钢筋R抵接的抵接位置和绞合部44保持钢丝的保持位置能够向相互远离的方向相对地移动。在绞合部44保持着钢丝W的状态下,保持位置能够相对于主体4向后方移动。在该结构中,通过使保持位置相对于主体4向后方移动,从而能够使抵接位置和保持位置向相互远离的方向相对地移动。
此外,在绞合部44保持着钢丝W的状态下,抵接位置能够相对于主体4向后方移动。在该结构中,在钢丝W紧贴于钢筋R的状态下利用绞合部44绞合钢丝W时,抵接位置相对于主体4朝向后方移动。因此,钢筋R相对于钢筋捆扎机2相对地朝向后方移动。其结果为,与钢筋R与绞合部44之间的间隔维持恒定的情况相比较,钢丝W的张力降低。由此,能够抑制对抵接构件66和绞合部44施加过度的负荷而导致钢筋捆扎机2破损的状况。
此外,抵接构件66在抵接于钢筋R时能够与钢筋R一起相对于主体4向后方移动。在该结构中,在捆扎动作时,抵接构件66与钢筋R一起向后方移动。因此,与抵接构件66不与钢筋R一起向后方移动的情况相比较,例如与通过由弹性材料制成的抵接构件66发生弹性变形而使抵接位置向后方移动的情况相比较,能够降低对抵接构件66施加的负荷。其结果为,能够抑制钢筋捆扎机2破损的状况。
此外,钢筋捆扎机2还包括弹性构件68,伴随着抵接构件66与钢筋R一起向后方移动,该弹性构件68发生弹性变形。在该结构中,通过弹性构件68发生弹性变形,从而能够抑制从钢筋R经由抵接构件66对主体4施加的负荷。
此外,抵接构件66包括第1抵接部70和自第1抵接部70分离地配置的第2抵接部72。在捆扎动作时,第1抵接部70和第2抵接部72与钢筋R抵接。在该结构中,在捆扎动作时,钢筋R与抵接构件66的左右方向的两个部位抵接。因此,与钢筋R与抵接构件66的左右方向的一个部位抵接的情况相比较,能够使钢筋R稳定地抵接于抵接构件66。
此外,第1抵接部70的前端部80a和第2抵接部72的前端部90a朝向互相分离的方向弯曲。在该结构中,钢筋R抵接于抵接构件66的弯曲的部分。因此能够提高抵接构件66的耐久性。
此外,第1抵接部70和第2抵接部72沿上下方向延伸。在该结构中,即使在钢筋R的位置在上下方向上偏移的情况下,也能够抑制钢筋R自抵接构件66分离的状况。
此外,抵接构件66还包括连结部74,该连结部74将第1抵接部70和第2抵接部72连结。在该结构中,能够提高抵接构件66的强度。此外,由于第1抵接部70与第2抵接部72成为一体地移动,因此能够抑制在捆扎作业时钢筋捆扎机2的朝向变化的状况。
(对应关系)
后表面24是“相对面”的一例,给送部40是“拉回部”的一例,前端部80a是“第1抵接部的钢筋侧的一端部”的一例,前端部90a是“第2抵接部的钢筋侧的一端部”的一例。
(第1实施例的变形例)
说明第1实施例的变形例。在第1实施例的变形例中,说明与第1实施例的不同点,对与第1实施例的相同点省略说明。在第1实施例的变形例中,弹性构件68成为与第1实施例的弹性构件68相比弹性系数较小即较易于收缩(弹性变形)的结构。在第1实施例的变形例中,在向钢筋R捆扎钢丝W的捆扎动作中,在利用给送部分50从钢筋R拉回钢丝W时,抵接构件66转动。具体而言,在利用给送部分50从钢筋R拉回钢丝W时,钢筋R的周围的钢丝W的圆环收缩,钢丝W紧贴于钢筋R的周围。在从该状态起进一步拉回钢丝W时,钢丝W的张力升高,钢筋R按压抵接构件66的按压力升高。在按压力比由弹性构件68对抵接构件66赋予的作用力高时,钢筋捆扎机2向钢筋R拉近,抵接构件66绕支承轴98朝向后方转动。
在本实施例中,钢筋捆扎机2还包括给送部40。给送部40拉回钢筋R的周围的钢丝W。若在拉回钢丝W时抵接构件66抵接于钢筋R,则抵接位置能够相对于主体4向后方移动。在该结构中,在利用给送部40拉回钢筋R的周围的钢丝W时,钢丝W紧贴于钢筋R。在自该状态起进一步拉回钢筋R的周围的钢丝W时,抵接位置朝向后方移动。因此,钢筋R相对于钢筋捆扎机2相对地朝向后方移动。其结果为,与钢筋R与绞合部44之间的间隔维持恒定的情况相比较,钢丝W的张力降低。由此,能够抑制对抵接构件66和绞合部44施加过度的负荷而导致钢筋捆扎机2破损的状况。
(第2实施例)
参照图7说明第2实施例。在第2实施例中,说明与第1实施例的不同点,对与第1实施例的相同点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并省略说明。在第2实施例中,显示部34的位置和调整部36的位置与第1实施例不同。显示部34和调整部36配置于把手6的左侧面6c。显示部34靠近扳机锁12的下方地配置。显示部34靠近扳机10的后方地配置。调整部36靠近扳机锁12地配置。调整部36靠近显示部34的后方地配置,并靠近扳机10地配置。利用作业人员的把持把手6的手的食指操作扳机10,利用作业人员的把持把手6的手的大拇指操作扳机锁12和调整部36。
本实施例的钢筋捆扎机2使用钢丝W捆扎钢筋R。钢筋捆扎机2包括给送部40、绞合部44、把手6和显示部34。给送部40用于将钢丝W给送到钢筋R的周围。绞合部44用于绞合钢筋R的周围的钢丝W。把手6配置于比绞合部44靠下方的位置,由作业人员把持。显示部34用于显示钢筋捆扎机2的状态。显示部34配置于把手6的左侧面6c。在该结构中,由于显示部34配置于把手6的左侧面6c,因此在使钢筋捆扎机2倾斜时,例如在使钢筋捆扎机2以将沿上下方向延伸的轴线作为中心地转动的方式倾斜时,显示部34进入到作业人员的视野中。因此,作业人员能够容易地视觉辨认显示部34。
此外,钢筋捆扎机2还包括扳机10和调整部36。扳机10基于作业人员的操作来驱动给送部40和绞合部44。调整部36用于调整钢筋捆扎机2的捆扎条件。调整部36靠近扳机10地配置。在该结构中,作业人员能够用把持把手6的手操作扳机10和调整部36这两者。
此外,调整部36靠近显示部34地配置。在该结构中,作业人员能够一边确认显示部34一边操作调整部36。
此外,钢筋捆扎机2还包括用于禁止扳机10的操作的扳机锁12。扳机锁12靠近调整部36地配置。在该结构中,作业人员能够用操作调整部36的手指操作扳机锁12。
(第3实施例)
参照图8~图34说明第3实施例的钢筋捆扎机202。在第3实施例中,对与第1实施例的相同点省略说明。如图8所示,钢筋捆扎机202包括主体204、把手206、电池安装部208、电池B和收纳部210。主体204包括形成右半部分的外形形状的右侧主体204a、形成左半部分的外形形状的左侧主体204b、马达罩204c(参照图9)。马达罩204c安装于右侧主体204a。
由作业人员把持把手206。把手206连接于主体204的后方下部。把手206与主体204一体地形成。把手206包括形成右半部分的外形形状的右侧把手206a和形成左半部分的外形形状的左侧把手206b。
在把手206的前表面上部安装有扳机212。由作业人员操作扳机212。如图10所示,在把手206的内部收纳有扳机开关213,该扳机开关213用于检测扳机212是否推入。
如图8所示,在把手206的左表面上部安装有扳机锁214。扳机锁214配置于主体204与把手206的连接位置附近。扳机锁214能够在容许位置和禁止位置之间移动。在扳机锁214位于容许位置的情况下,容许扳机212的推入操作。在扳机锁214位于禁止位置的情况下,禁止扳机212的推入操作。
电池安装部208连接于把手206的下部。电池安装部208与把手206一体地形成。电池B以能够拆装的方式安装于电池安装部208。电池安装部208包括形成右半部分的外形形状的右侧电池安装部208a和形成左半部分的外形形状的左侧电池安装部208b。在电池安装部208的前方上部形成有连结部209。连结部209与电池安装部208一体地形成。如图10所示,在连结部209的前方上表面形成有开口216。
钢筋捆扎机202还包括控制部220。控制部220收纳于电池安装部208。控制部220与扳机开关213利用第5连接布线221电连接。第5连接布线221在从扳机开关213穿过了把手206的内部之后,在电池安装部208的内部延伸至控制部220。在扳机212推入时,控制部220检测扳机开关213的信号,执行用于开始将钢丝W捆扎到钢筋R的周围的捆扎动作的控制。
如图8所示,在主体204的后方上部配置有显示部218。显示部218包括主电源开关218a、主电源LED218b、模式切换开关218c和模式显示LED218d。主电源开关218a接受用于切换钢筋捆扎机202的主电源的接通状态和断开状态的来自作业人员的操作。主电源LED218b用于显示钢筋捆扎机202的主电源的接通状态和断开状态。模式切换开关218c接受用于切换钢筋捆扎机202的动作模式的来自作业人员的操作。模式显示LED218d用于显示钢筋捆扎机202的动作模式。例如,钢筋捆扎机2的动作模式是每操作扳机212一次能够执行一次捆扎动作的单发模式和在正在操作扳机212期间能够执行多次捆扎动作的连发模式。
显示部218与控制部220利用第6连接布线219(参照图10)电连接。如图10所示,第6连接布线219在从显示部218穿过了后述的绞合部254的左方之后,经由主体204与把手206的连接部位穿过把手206的内部,并在电池安装部208的内部延伸至控制部220。
如图8和图9所示,收纳部210包括收纳部主体222、罩构件224和辅助罩构件226。收纳部主体222连结于主体204的前方下部和连结部209的前部。如图10所示,在收纳部主体222的后方下部形成有开口228。开口228与开口216相对。如图8所示,在收纳部主体222的后部设有后表面222a。后表面222a与把手206的前表面相对。
在收纳部主体222的后表面222a配置有显示部234和调整部236。显示部234用于显示钢筋捆扎机202的状态,例如将钢丝W捆扎到钢筋R的捆扎条件或电池B的剩余电量。调整部236接受用于调整钢丝W的捆扎力的来自作业人员的操作。在本实施例中,调整部236包括两个微动开关236a、236b。在操作微动开关236a时,钢丝W的捆扎力的设定值上升一档,在操作微动开关236b时,钢丝W的捆扎力的设定值下降一档。调整部236并不限于微动开关236a、236b,也可以是拨盘开关。
如图10所示,显示部234和调整部236与控制部220利用第1连接布线240电连接。第1连接布线240在从显示部234和调整部236穿过了收纳部主体222的内部之后,经由开口228、216穿过连结部209的内部,并在电池安装部208的内部延伸至控制部220。第1连接布线240由于不经由主体204的内部,因此不会穿过后述的绞合部254附近。
如图8所示,罩构件224以能够绕收纳部主体222的下部的转动部223转动的方式安装于收纳部主体222。罩构件224用于开闭在收纳部主体222的左侧面形成的收纳开口。利用施力部225(参照图9)对罩构件224向打开的方向施力。另外,施力部225例如是扭转弹簧。由收纳部主体222和罩构件224划定收纳空间230(参照图10)。在收纳空间230收纳有卷绕有钢丝W的卷筒232(参照图10)。在罩构件224打开的状态下,容许卷筒232相对于收纳部主体222的拆装。另一方面,在罩构件224闭合的状态下,禁止卷筒232相对于收纳部主体222的拆装。以下将罩构件224打开的状态也称为容许状态,将罩构件224闭合的状态也称为禁止状态。此外,如图9所示,在收纳部主体222的前表面形成有孔222b。作业人员通过从孔222b观察卷筒232,从而能够确认卷绕于卷筒232的钢丝W的剩余量。辅助罩构件226覆盖收纳部主体222的右侧面。由此,在收纳部主体222的右侧面和辅助罩构件226之间划定有通路空间268(参照图12)。
如图12所示,收纳部210还包括旋转台246。旋转台246借助第1轴承247a和第2轴承247b以能够旋转的方式支承于收纳部主体222。旋转台246配置于收纳空间230。在卷筒232配置于收纳空间230的情况下,旋转台246与卷筒232卡合。在卷筒232旋转时,旋转台246与卷筒232成为一体地旋转。如图13所示,在旋转台246的右表面安装有永久磁体248a、248b。永久磁体248a、248b在旋转台246的周向上具有180度的间隔地配置。如图11所示,在收纳部主体222的右侧面安装有传感器基板242。在辅助罩构件226覆盖收纳部主体222的右侧面的状态下,传感器基板242配置于通路空间268。如图13所示,在传感器基板242安装有磁传感器242a。在卷筒232配置于收纳空间230的状态下卷筒232旋转时,伴随着旋转台246的旋转,永久磁体248a、248b旋转,由磁传感器242a检测的磁性变动。根据磁传感器242a所检测的磁性的变动来检测卷筒232的旋转。
如图10和图12所示,磁传感器242a与控制部220利用第3连接布线244电连接。第3连接布线244在从磁传感器242a在通路空间268中沿着收纳部主体222的右侧面延伸之后,穿过收纳部主体222的内部,经由开口228、216穿过连结部209的内部,并在电池安装部208的内部延伸至控制部220。第3连接布线244由于不经由主体204的内部,因此不会穿过后述的绞合部254附近。
钢筋捆扎机202包括给送部250、切断部252和绞合部254。给送部250配置于主体204的前侧下部。如图14所示,给送部250包括给送马达256、减速部258、给送部分260和引导部分262(参照图17)。
给送马达256、减速部258和给送部分260收纳于主体204。给送马达256例如是无刷马达。给送马达256配置于比右侧主体204a靠右侧的位置,其被马达罩204c(参照图11)覆盖。给送马达256与控制部220利用图10和图11所示的第2连接布线266电连接。第2连接布线266在从给送马达256穿过了马达罩204c的内部之后,在通路空间268中沿着收纳部主体222的右侧面延伸。之后,第2连接布线266穿过收纳部主体222的内部,经由开口228、216穿过连结部209的内部,并在电池安装部208的内部延伸至控制部220。第2连接布线266由于不经由主体204的内部,因此不会穿过绞合部254附近。
如图14所示,在给送马达256连结有减速部258。减速部258将给送马达256的旋转减速地传递到给送部分260。
给送部分260包括基座部270、导向部272、主动辊274、从动辊276、连杆部278和施力部280。基座部270固定于右侧主体204a。导向部272固定于基座部270。导向部272具有供钢丝W贯穿的导向孔272a。
主动辊274以能够旋转的方式支承于基座部270。在主动辊274的外周面形成有齿274a和槽274b。齿274a与减速部258的输出齿轮258a啮合。通过给送马达256的旋转而使输出齿轮258a旋转。槽274b在主动辊274的外周面上沿着主动辊274的旋转方向形成。从动辊276以能够旋转的方式支承于连杆部278。在从动辊276的外周面形成有齿276a和槽276b。从动辊276的齿276a与主动辊274的齿274a啮合。槽276b在从动辊276的外周面上沿着从动辊276的旋转方向延伸。
连杆部278借助转动轴278a以能够转动的方式支承于基座部270。施力部280的一端部抵接于连杆部278的下部,施力部280的另一端部抵接于右侧主体204a。施力部280对连杆部278相对于右侧主体204a而言向从动辊276靠近主动辊274的方向施力。由此,从动辊276压靠于主动辊274。其结果为,钢丝W夹持在主动辊274的槽274b和从动辊276的槽276b之间。另外,如图9和图11所示,在左侧主体204b的前表面和马达罩204c的前表面形成有窗204d,该窗204d能够供作业人员视觉辨认主动辊274和从动辊276。
如图14所示,在钢丝W夹持在主动辊274的槽274b和从动辊276的槽276b之间的状态下,通过给送马达256旋转而使钢丝W移动。在本实施例中,在给送马达256正向旋转时,输出齿轮258a向方向D1旋转,随之主动辊274和从动辊276向将钢丝W从下方朝向上方送出的方向旋转,从而将钢丝W从卷筒232朝向引导部分262(参照图17)送出。如图17所示,引导部分262将送出的钢丝W以圆环状引导到钢筋R的周围。另一方面,在给送马达256反向旋转时,输出齿轮258a向图12所示的方向D2旋转,随之主动辊274和从动辊276向将钢丝W从上方朝向下方拉回的方向旋转,从而将钢丝W从引导部分262朝向卷筒232拉回。
如图15所示,钢筋捆扎机202还包括操作部284。如图16所示,操作部284包括操作杆部286、连结部288、凸轮部290和凹部292。由作业人员对操作杆部286进行操作。操作杆部286配置于主体204的外部。操作杆部286配置于左侧主体204b的左侧。操作杆部286以沿左右方向延伸的转动轴线RX1为中心在打开位置和闭合位置之间转动。操作杆部286沿着左侧主体204b的外表面和罩构件224的外表面滑动。在操作杆部286位于闭合位置时,操作杆部286抵接于罩构件224的外表面。由此,罩构件224维持着禁止状态。在操作杆部286从闭合位置朝向打开位置移动而使操作杆部286不再抵接于罩构件224的外表面时,利用施力部225(参照图9)的作用力将罩构件224从禁止状态切换为容许状态。
连结部288将操作杆部286和凸轮部290连结。连结部288与凸轮部290一体地形成。连结部288利用螺钉294相对于操作杆部286固定。连结部288贯通左侧主体204b的左表面。
凸轮部290配置于主体204的内部。凸轮部290与操作杆部286成为一体地转动。凸轮部290包括边缘部296。边缘部296的左表面296a相对于与转动轴线RX1正交的平面平行。此外,边缘部296的左表面296a与左侧主体204b的内表面相对。在边缘部296的左表面296a形成有凹部292。凹部292从边缘部296的左表面296a朝向右方凹陷。凹部292的位置相对于凸轮部290固定。如图15所示,边缘部296的右表面296b具有与边缘部296的左表面296a之间的宽度朝向从左方观察转动轴线RX1时的顺时针方向去而扩大的形状。边缘部296的右表面296b以能够滑动的方式抵接于连杆部278的下部的左表面。在操作杆部286位于闭合位置时,边缘部296的左表面296a与右表面296b之间的宽度最窄的部分抵接于连杆部278。此时,从动辊276压靠于主动辊274。在操作杆部286位于打开位置时,边缘部296的左表面296a与右表面296b之间的宽度最宽的部分抵接于连杆部278。由于凸轮部290克服施力部280的作用力推入连杆部278,因此连杆部278以转动轴278a为中心转动。其结果为,从动辊276自主动辊274分离。
如图16所示,在左侧主体204b的内表面固定有固定构件300。连结部288插入于固定构件300。固定构件300配置于左侧主体204b的内表面和凸轮部290的左表面296a之间。固定构件300的右表面300a与凸轮部290的左表面296a相对。在固定构件300的右表面300a形成有朝向右方突出的凸部302。凸部302的位置相对于左侧主体204b固定。凸部302形成为与形成于凸轮部290的凹部292的形状匹配。在操作杆部286位于闭合位置时,凸部302与凹部292卡合。在凸部302与凹部292卡合时,操作杆部286维持在闭合位置。在由作业人员将操作杆部286从闭合位置朝向打开位置操作时,固定构件300的右表面300a朝向左侧主体204b的内表面挠曲。由此,凸部302与凹部292的卡合解除。
连结部288穿过第3施力构件304的内侧。第3施力构件304例如是压缩弹簧。第3施力构件304以包围连结部288的周围的方式插入到固定构件300。第3施力构件304的一端部抵接于凸轮部290的左表面296a,第3施力构件304的另一端部抵接于左侧主体204b的内表面。第3施力构件304对凸轮部290相对于左侧主体204b而言朝向右方施力。由此,将操作杆部286朝向左侧主体204b的外表面和罩构件224的外表面按压。其结果为,抑制了操作部284的晃动。
如图18所示,切断部252包括固定切刀构件308、可动切刀构件310、第1操作杆构件312、第2操作杆构件314、连杆构件316和扭转弹簧318。固定切刀构件308和可动切刀构件310配置在从给送部分260朝向引导部分262给送钢丝W的通路上。固定切刀构件308具有供钢丝W穿过的孔308a(参照图17)。可动切刀构件310以能够绕固定切刀构件308滑动而转动的方式支承于固定切刀构件308。可动切刀构件310具有供钢丝W穿过的孔310a(参照图17)。在钢丝W插入到固定切刀构件308的孔308a和可动切刀构件310的孔310a中的状态下,当可动切刀构件310向图17所示的方向D3转动时,切断钢丝W。
如图18所示,第1操作杆构件312和第2操作杆构件314相互固定在一起。第1操作杆构件312和第2操作杆构件314能够绕转动轴线RX2转动。第1操作杆构件312的下端部和第2操作杆构件314的下端部以能够转动的方式与连杆构件316的后端部连结。连杆构件316的前端部以能够转动的方式与可动切刀构件310的下端部连结。利用扭转弹簧318对连杆构件316的后端部朝向前方施力。在第1操作杆构件312和第2操作杆构件314向它们的下端部朝向前方的方向转动时,连杆构件316朝向前方移动。另一方面,如图19所示,在第1操作杆构件312和第2操作杆构件314向它们的下端部朝向后方的方向转动时,连杆构件316朝向后方移动。由此切断钢丝W。
如图20所示,绞合部254包括绞合马达322、减速部324、保持部326和旋转限制部328。绞合马达322例如是无刷马达。绞合马达322具有与给送马达256相同的结构。如图10所示,绞合马达322与控制部220利用第4连接布线330电连接。第4连接布线330在从绞合马达322穿过了主体204的内部后方之后,经由主体204与把手206的连接部位穿过把手206的内部,并在电池安装部208的内部延伸至控制部220。
图20所示的减速部324将绞合马达322的旋转减速地传递到保持部326。绞合马达322和减速部324固定于右侧主体204a和左侧主体204b。
如图21所示,保持部326包括轴承箱334、支承架套筒336、离合器盘338、螺杆轴340、内套筒342、外套筒344、夹具轴346、右侧夹具348和左侧夹具350。
轴承箱334固定于减速部324。轴承箱334借助轴承334a将支承架套筒336支承为能够旋转。从减速部324向支承架套筒336传递旋转。在绞合马达322正向旋转时,在从后方观察时,支承架套筒336向左旋螺纹的方向旋转。在绞合马达322反向旋转时,在从后方观察时,支承架套筒336向右旋螺纹的方向旋转。
如图22所示,在支承架套筒336的后部的内周面形成有沿前后方向延伸的离合器槽352。在离合器槽352的前端部形成有第1壁部354和第2壁部356。从支承架套筒336的后端部到第1壁部354的前后方向的距离比从支承架套筒336的后端部到第2壁部356的前后方向的距离小。离合器盘338收纳于支承架套筒336。在离合器盘338形成有与离合器槽352对应的离合器片358。利用收纳于支承架套筒336的压缩弹簧360对离合器盘338相对于支承架套筒336而言朝向后方施力。在通常时,离合器盘338能够相对于支承架套筒336前进至离合器片358抵接于离合器槽352的第1壁部354的位置。在绞合钢丝W时,通过支承架套筒336相对于离合器盘338向从后方观察时的左旋螺纹的方向旋转,使得离合器盘338能够相对于支承架套筒336前进至离合器片358抵接于离合器槽352的第2壁部356的位置。
螺杆轴340的后部340a从前方插入到支承架套筒336中,并固定于离合器盘338。在螺杆轴340的后部340a和前部340b之间形成有沿径向突出的凸缘340c。在螺杆轴340的前部340b的外周面形成有螺旋状的滚珠槽340d。在螺杆轴340的前端部形成有比前部340b小径的卡合部340e。
如图21所示,在螺杆轴340的前部340b安装有压缩弹簧360。螺杆轴340的前部340b从后方插入到内套筒342中。在内套筒342形成有用于保持滚珠362的滚珠孔342a。滚珠362嵌合于螺杆轴340的滚珠槽340d。在内套筒342的后端部形成有沿径向突出的凸缘342b。内套筒342从后方插入到外套筒344中。外套筒344固定于内套筒342。在由旋转限制部328(参照图20)容许外套筒344的旋转的情况下,在螺杆轴340旋转时,内套筒342和外套筒344一体地旋转。另一方面,在由旋转限制部328(图18参照)禁止外套筒344的旋转的情况下,内套筒342和外套筒344相对于螺杆轴340沿前后方向移动。具体而言,在绞合马达322正向旋转而使螺杆轴340向从后方观察时的左旋螺纹的方向旋转时,内套筒342和外套筒344相对于螺杆轴340向前方移动。此外,在绞合马达322反向旋转而使螺杆轴340向从后方观察时的右旋螺纹的方向旋转时,内套筒342和外套筒344相对于螺杆轴340向后方移动。在外套筒344的前部形成有从外套筒344的前端部朝向后方延伸的狭缝344a。如图31所示,外套筒344的外周面的局部被轴承520包围。轴承520具有圆环形状。轴承520的内周面的直径比外套筒344的外周面的直径略大。因此,外套筒344能够在轴承520的内部沿前后方向移动。利用形成于右侧主体204a的内表面的右侧轴承保持部522和形成于左侧主体204b的内表面的左侧轴承保持部524保持轴承520。由此,轴承520相对于主体204的前后方向上的位置固定。另外,外套筒344插入到右侧轴承保持部522和左侧轴承保持部524之间。
夹具轴346从前方插入到内套筒342中。在夹具轴346的后端部插入有螺杆轴340的卡合部340e。夹具轴346固定于螺杆轴340。如图23所示,在夹具轴346形成有平板部370、开口372和凸缘374。平板部370配置于夹具轴346的前端部,其具有沿着上下方向和前后方向的平板形状。在平板部370形成有供销378(参照图24)嵌合的孔376。开口372配置于比平板部370靠后方的位置。开口372沿左右方向贯通夹具轴346,并沿前后方向延伸。凸缘374配置于比开口372靠后方的位置,并沿径向突出。
如图24所示,右侧夹具348以从右侧向左侧贯通夹具轴346的开口372的方式安装于夹具轴346。左侧夹具350在比右侧夹具348靠下侧的位置以从左侧向右侧贯通夹具轴346的开口372的方式安装于夹具轴346。
如图25所示,右侧夹具348包括基座部380、第1突出部382、第2突出部384、抵接部386、上侧防护部388和前侧防护部390。基座部380具有沿着前后方向和左右方向的平板形状。在基座部380形成有凸轮孔392、394。凸轮孔392、394具有这样的形状:从后端部朝向前端部去,首先朝向前方延伸,然后弯折而朝向右前方延伸,并进一步弯折而朝向前方延伸。第1突出部382从基座部380的右前端部朝向下方突出。第2突出部384从基座部380的右前端部朝向上方突出。抵接部386从第2突出部384的上端部朝向左方突出。上侧防护部388从抵接部386的上端部朝向左方突出。前侧防护部390从第2突出部384和抵接部386的前端部朝向左方突出。
如图26所示,左侧夹具350包括基座部396、销保持部398、第1突出部400、抵接部402、后侧防护部404和前侧防护部406。基座部396具有沿着前后方向和左右方向的平板形状。在基座部396形成有凸轮孔408、410。凸轮孔408、410具有这样的形状:从后端部朝向前端部去,首先朝向前方延伸,然后弯折而朝向左前方延伸,之后弯折而朝向前方延伸,然后弯折而朝向左前方延伸,并进一步弯折而朝向前方延伸。销保持部398从基座部396的左前端部朝向上方突出。销保持部398将销378(参照图24)保持为能够滑动。第1突出部400从基座部396的左前端部朝向下方突出。抵接部402从第1突出部400的下端部朝向右方突出。后侧防护部404从抵接部402的后端部朝向右方突出。前侧防护部406从抵接部402的前端部朝向右方突出。
如图24所示,在右侧夹具348和左侧夹具350安装于夹具轴346的状态下,凸轮套筒412插入到凸轮孔392、408中,凸轮套筒414插入到凸轮孔394、410中。此外,支承销416插入到凸轮套筒412中,支承销418插入到凸轮套筒414中。在右侧夹具348和左侧夹具350与夹具轴346的凸缘374之间安装有圆环形状的缓冲件420。
如图20所示,在夹具轴346安装于内套筒342的状态下,右侧夹具348和左侧夹具350进入到外套筒344的狭缝344a中,支承销416、418连结于外套筒344。在夹具轴346相对于外套筒344沿前后方向移动时,安装于支承销416的凸轮套筒412在凸轮孔392、408内沿前后方向移动,安装于支承销418的凸轮套筒414在凸轮孔394、410内沿前后方向移动,从而使右侧夹具348和左侧夹具350沿左右方向移动。
如图24所示,在夹具轴346自外套筒344向前方突出的初始状态下,右侧夹具348相对于夹具轴346而言位于最靠右方的位置。在该状态下,在右侧夹具348的第2突出部384和夹具轴346的平板部370之间形成有能够供钢丝W穿过的右侧钢丝通路422,右侧钢丝通路422的上方被上侧防护部388覆盖。将右侧夹具348的该状态称为全开状态。在自该状态起外套筒344相对于夹具轴346向前方移动时,右侧夹具348相对于夹具轴346向左方移动。在该状态下,钢丝W夹持在右侧夹具348的抵接部386的下端部和夹具轴346的平板部370的上端部之间,右侧钢丝通路422的前方被前侧防护部390覆盖。将右侧夹具348的该状态称为全闭状态。
在夹具轴346自外套筒344向前方突出的初始状态下,左侧夹具350相对于夹具轴346而言位于最靠左方的位置。在该状态下,在左侧夹具350的第1突出部400和夹具轴346的平板部370之间形成有能够供钢丝W穿过的左侧钢丝通路424。将左侧夹具350的该状态称为全开状态。在自该状态起外套筒344相对于夹具轴346向前方移动时,左侧夹具350相对于夹具轴346向右方移动。即使在该状态下,钢丝W也能够穿过左侧钢丝通路424,但左侧钢丝通路424的后方被后侧防护部404覆盖,左侧钢丝通路424的前方被前侧防护部406覆盖。将左侧夹具350的该状态称为半开状态。在自该状态起外套筒344相对于夹具轴346进一步向前方移动时,左侧夹具350相对于夹具轴346进一步向右方移动。在该状态下,钢丝W夹持在左侧夹具350的抵接部402的上端部和夹具轴346的平板部370的下端部之间。将左侧夹具的该状态称为全闭状态。
从给送部分260向引导部分262给送的钢丝W在到达引导部分262之前穿过左侧钢丝通路424。因此,在左侧夹具350成为全闭状态并利用切断部252切断钢丝W时,利用左侧夹具350和夹具轴346保持卷绕在钢筋R的周围的钢丝W的终端部。
此外,引导到引导部分262的钢丝W穿过右侧钢丝通路422。因此,在右侧夹具348成为全闭状态时,利用右侧夹具348和夹具轴346保持卷绕在钢筋R的周围的钢丝W的前端部。
如图27所示,在外套筒344的后部外周面形成有八个翅片428。翅片428沿前后方向延伸。在本实施例中,在外套筒344的外周面上,八个翅片428互相具有45度的间隔地配置。此外,在本实施例中,八个翅片428包括七个短翅片430和一个长翅片432。长翅片432的前后方向的长度比短翅片430的前后方向的长度长。在前后方向上,长翅片432的后端部的位置与短翅片430的后端部的位置相同。在前后方向上,长翅片432的前端部的位置位于比短翅片430的前端部的位置靠前方的位置。
如图20所示,旋转限制部328配置于与外套筒344的翅片428对应的位置。旋转限制部328与翅片428协作而容许或禁止外套筒344的旋转。如图28所示,旋转限制部328包括基座构件436、上侧止挡件438、下侧止挡件440和扭转弹簧442、444。基座构件436固定于右侧主体204a。上侧止挡件438借助转动部446以能够转动的方式支承于基座构件436的上部。上侧止挡件438包括限制件450。限制件450位于上侧止挡件438的下部。扭转弹簧442对上侧止挡件438向朝外侧打开的方向(即限制件450自基座构件436分离的方向)施力。下侧止挡件440借助转动部448以能够转动的方式支承于基座构件436的下部。下侧止挡件440包括限制件452。限制件452位于下侧止挡件440的上部。限制件452的后端部配置于比限制件450的后端部靠前方的位置。限制件452的前端部配置于比限制件450的前端部靠前方的位置。扭转弹簧444对下侧止挡件440向朝外侧打开的方向(即限制件452自基座构件436分离的方向)施力。
就上侧止挡件438而言,在绞合马达322正向旋转而使螺杆轴340向从后方观察时的左旋螺纹的方向旋转的情况下,在外套筒344的翅片428抵接于限制件450时,利用上侧止挡件438禁止外套筒344的旋转。另一方面,在绞合马达322反向旋转而使螺杆轴340向从后方观察时的右旋螺纹的方向旋转的情况下,外套筒344的翅片428即使与限制件450抵接也将限制件450推入。在该情况下,上侧止挡件438不禁止外套筒344的旋转。
就下侧止挡件440而言,在绞合马达322正向旋转而使螺杆轴340向从后方观察时的左旋螺纹的方向旋转的情况下,外套筒344的翅片428即使与限制件452抵接也将限制件452推入。在该情况下,下侧止挡件440不禁止外套筒344的旋转。另一方面,在螺杆轴340向从后方观察时的右旋螺纹的方向旋转的情况下,在外套筒344的翅片428与限制件452抵接时,利用下侧止挡件440禁止外套筒344的旋转。
如图9所示,钢筋捆扎机202还包括钢筋按压部456。如图29所示,钢筋按压部456包括抵接构件458和推出部460。推出部460将抵接构件458相对于主体204向前方推出。推出部460包括推板476(参照图27)、基座构件478、480、推杆482、导板484、486和杆支架488、490。
抵接构件458配置于主体204的前端部附近。抵接构件458配置于比绞合部254靠前方的位置。抵接构件458包括第1抵接部462和第2抵接部464。第1抵接部462和第2抵接部464在左右方向上分离地配置。第1抵接部462和第2抵接部464单独地设置。第1抵接部462的形状处于相对于与左右方向正交的面与第2抵接部464的形状对称的关系。第1抵接部462和第2抵接部464以能够绕沿上下方向延伸的转动轴466、468(参照图30)转动的方式支承于基座构件478、480。基座构件478固定于右侧主体204a。基座构件480固定于左侧主体204b。如图30所示,在转动轴466、468安装有扭转弹簧470、472。在第1抵接部462相对于基座构件478向朝前方打开的方向转动时,扭转弹簧470利用弹性恢复力对第1抵接部462作用相对于基座构件478向后方闭合的方向的作用力。在第2抵接部464相对于基座构件480向朝前方打开的方向转动时,扭转弹簧472利用弹性恢复力对第2抵接部464作用相对于基座构件480向后方闭合的方向的作用力。
推杆482包括前侧推杆492、496、后侧推杆494、498、杆导向件500、502、第1压缩弹簧504、506和第2压缩弹簧508、510。杆导向件500、502固定于基座构件478、480。前侧推杆492、496从后方插入到杆导向件500、502中,比自杆导向件500、502的前端部向前方突出。前侧推杆492的前端部在第1抵接部462的后方与第1抵接部462的后表面相对地配置。前侧推杆496的前端部在第2抵接部464的后方与第2抵接部464的后表面相对地配置。前侧推杆492、496被杆导向件500、502引导,从而能够相对于主体204沿前后方向移动。后侧推杆494、498从后方插入到杆导向件500、502中。后侧推杆494在前侧推杆492的后方与前侧推杆492相对地配置,后侧推杆498在前侧推杆496的后方与前侧推杆496相对地配置。后侧推杆494、498被杆导向件500、502引导,从而能够相对于主体204沿前后方向移动。在杆导向件500、502的内部收纳有第1压缩弹簧504、506和第2压缩弹簧508、510。第1压缩弹簧504、506将前侧推杆492、496和后侧推杆494、498连结。在前侧推杆492、496与后侧推杆494、498之间的间隔缩窄时,第1压缩弹簧504、506作用弹性恢复力。第2压缩弹簧508、510对前侧推杆492、496相对于杆导向件500、502朝向后方施力。第2压缩弹簧508、510的弹簧刚度可以比第1压缩弹簧504、506的弹簧刚度小。如图29所示,后侧推杆494从前端部朝向后端部去而朝向后方延伸,之后弯折而向左上方延伸,并进一步弯折而朝向后方延伸。后侧推杆498从前端部朝向后端部去而朝向后方延伸,之后弯折而向右下方延伸,并进一步弯折而朝向后方延伸。如图31所示,后侧推杆494、498穿过形成于右侧轴承保持部522的槽526和形成于左侧轴承保持部524的槽528。如图29所示,杆支架488、490引导后侧推杆494、498的前后方向的移动。导板484和杆支架488固定于右侧主体204a。导板486和杆支架490固定于左侧主体204b。
如图31所示,导板484、486包围外套筒344的外周面的局部。另外,在图31中,导板484、486由虚线图示。导板484、486配置于比右侧轴承保持部522和左侧轴承保持部524靠前侧的位置。在从前侧观察导板484、486时,导板484、486在不与后侧推杆494、498重叠的范围内从前侧封闭从右侧轴承保持部522的左端部朝向右方凹陷的槽526和从左侧轴承保持部524的右端部朝向左方凹陷的槽528。由此,能够抑制自钢筋R产生的铁粉等异物从前方朝向后方穿过槽526、528。
如图27所示,推板476配置于外套筒344的后端部和内套筒342的凸缘342b之间。推板476能够与外套筒344和内套筒342的前后方向的移动连动地相对于主体204沿前后方向移动。如图18和图19所示,推板476的下端部配置于与切断部252的第1操作杆构件312和第2操作杆构件314对应的位置。因此,在推板476朝向前方移动时,推板476的下端部与第2操作杆构件314抵接从而使第2操作杆构件314朝向前方转动。如图27所示,推板476具有形成于与后侧推杆494的后端部相对的部位的凹部514和形成于与后侧推杆498的后端部相对的部位的凹部516。凹部514位于推板476的前表面的右方上部,凹部516位于推板476的前表面的左方下部。
在推板476相对于主体204向前方移动时,图29所示的后侧推杆494、498的后端部进入到推板476的凹部514、516中。在自该状态起推板476进一步向前方移动时,将后侧推杆494、498向前方推入,借助图30所示的第1压缩弹簧504、506将前侧推杆492、496向前方推出。由此,第1抵接部462和第2抵接部464向朝前方打开的方向转动,从而压靠于钢筋R。
如图18和图19所示,在推板476安装有永久磁体476a。如图27所示,在轴承箱334与永久磁体476a对应地设有传感器基板474。在传感器基板474安装有磁传感器474a、474b,该磁传感器474a、474b用于检测来自永久磁体476a的磁性。磁传感器474a配置于在绞合部254处于初始状态时与永久磁体476a相对的位置。控制部220利用永久磁体476a和磁传感器474a来判断绞合部254是否处于初始状态。磁传感器474b配置于在右侧夹具348成为全闭状态而左侧夹具350成为半开状态时与永久磁体476a相对的位置。控制部220利用永久磁体476a和磁传感器474b来判断右侧夹具348是否是全闭状态且左侧夹具350是否是半开状态。
磁传感器474a、474b与控制部220利用第7连接布线475(参照图10)电连接。如图10所示,第7连接布线475在从传感器基板474穿过了绞合部254的左方之后,经由主体204与把手206的连接部位穿过把手206的内部,并在电池安装部208的内部延伸至控制部220。
接下来说明钢筋捆扎机202的捆扎动作。钢筋捆扎机202在由作业人员操作扳机212时执行捆扎动作。在钢筋捆扎机202执行捆扎动作时,执行送出工序、前端保持工序、拉回工序、终端保持工序、切断工序、牵拉工序、绞合工序和恢复工序。
(送出工序)
在自钢筋捆扎机202的初始状态起图14所示的给送马达256正向旋转(即向图14所示的方向D1旋转)时,给送部250将卷绕于卷筒232的钢丝W送出预定长度。如图17所示,钢丝W的前端部依次通过固定切刀构件308、可动切刀构件310、左侧钢丝通路424(参照图24)、引导部分262、右侧钢丝通路422(参照图24)。由此,钢丝W以圆环状卷绕在钢筋R的周围。在钢丝W的送出完成时,给送马达256停止。
(前端保持工序)
在送出工序结束之后,当图20所示的绞合马达322正向旋转时,螺杆轴340向左旋螺纹的方向旋转。此时,利用旋转限制部328禁止外套筒344向左旋螺纹的方向的旋转。因此,外套筒344与内套筒342一起相对于主体204和夹具轴346前进。由此,右侧夹具348成为全闭状态,左侧夹具350成为半开状态。其结果为,钢丝W的前端部由右侧夹具348和夹具轴346保持。之后,绞合马达322停止。
(拉回工序)
在前端保持工序结束之后,在图14所示的给送马达256反向旋转(即向图14所示的方向D2旋转)时,给送部250拉回卷绕在钢筋R的周围的钢丝W。由于钢丝W的前端部保持于右侧夹具348和夹具轴346,因此钢筋R的周围的钢丝W缩径。在钢丝W的拉回完成时,给送马达256停止。
(终端保持工序)
在拉回工序结束之后,在图20所示的绞合马达322正向旋转时,螺杆轴340向左旋螺纹的方向旋转。此时,利用旋转限制部328禁止外套筒344向左旋螺纹的方向的旋转。因此,外套筒344与内套筒342一起相对于主体204和夹具轴346进一步前进。由此,如图32所示,左侧夹具350成为全闭状态。其结果为,钢丝W的终端部由左侧夹具350和夹具轴346保持。
(切断工序)
在终端保持工序结束之后,在图20所示的绞合马达322进一步正向旋转时,螺杆轴340向左旋螺纹的方向旋转。此时,利用旋转限制部328禁止外套筒344向左旋螺纹的方向的旋转。因此,外套筒344与内套筒342一起相对于主体204和夹具轴346进一步前进,如图19所示,推板476将第2操作杆构件314的上端部朝向前方推倒。由此,利用固定切刀构件308和可动切刀构件310切断钢丝W。
(牵拉工序)
在切断工序结束之后,在图20所示的绞合马达322进一步正向旋转时,螺杆轴340向左旋螺纹的方向旋转。利用旋转限制部328禁止外套筒344向左旋螺纹的方向的旋转,因此外套筒344与内套筒342一起相对于主体204和夹具轴346进一步前进。之后,图29所示的后侧推杆494、498的后端部进入到图27所示的推板476的凹部514、516中。在自该状态起外套筒344和内套筒342进一步相对于主体204和夹具轴346前进时,推板476将后侧推杆494、498朝向前方推出。由此,如图33所示,后侧推杆494、498前进,第2压缩弹簧508、510缩短而使前侧推杆492、496前进,第1抵接部462和第2抵接部464相对于基座构件478、480向朝前方打开的方向转动。由此,将钢筋R相对于主体204相对地朝向前方推出(即,将主体204相对于钢筋R相对地向后方推回),钢筋R与第1抵接部462和第2抵接部464的抵接位置CP自由右侧夹具348和左侧夹具350以及夹具轴346保持的钢丝W的保持位置远离。其结果为,对卷绕在钢筋R的周围的钢丝W进行牵拉。在本实施例中,抵接位置CP相对于主体204向前方相对地移动。
(绞合工序)
在牵拉工序结束之后,在图20所示的绞合马达322继续正向旋转时,螺杆轴340向左旋螺纹的方向旋转。此时,利用旋转限制部328容许外套筒344向左旋螺纹的方向的旋转,外套筒344、内套筒342、夹具轴346、右侧夹具348和左侧夹具350成为一体地向左旋螺纹的方向旋转。由此,对卷绕在钢筋R的周围的钢丝W进行绞合。由于钢丝W的绞合量随着绞合钢丝W而变短,因此将保持钢丝W的右侧夹具348和左侧夹具350与夹具轴346朝向钢筋R拉近,从而将主体204相对于钢筋R朝向前方拉近。如图34所示,其结果为,第1抵接部462和第2抵接部464相对于基座构件478、480向朝后方闭合的方向转动,返回到初始位置,抵接位置CP相对于主体204朝向后方相对地移动。此时,前侧推杆492、496朝向后方移动,第2压缩弹簧508、510伸长,第1压缩弹簧504、506缩短。在自该状态起进一步绞合钢丝W时,图22所示的离合器盘338克服压缩弹簧360的作用力前进至离合器片358抵接于离合器槽352的第2壁部356的位置。由此,螺杆轴340、外套筒344、内套筒342、夹具轴346、右侧夹具348和左侧夹具350相对于主体204前进。其结果为,被保持的钢丝W的保持位置相对于主体204朝向前方相对地移动。在钢丝W的绞合完成时,绞合马达322停止。
(恢复工序)
在绞合工序结束之后,在图20所示的绞合马达322反向旋转时,螺杆轴340向右旋螺纹的方向旋转。此时,利用旋转限制部328禁止外套筒344向右旋螺纹的方向的旋转。因此,外套筒344与内套筒342一起相对于主体204和夹具轴346后退。左侧夹具350经由半开状态成为全开状态,右侧夹具348成为全开状态。在利用旋转限制部328容许向右旋螺纹的方向的旋转时,外套筒344、内套筒342、夹具轴346、右侧夹具348和左侧夹具350成为一体地向右旋螺纹的方向旋转。在长翅片432抵接于下侧止挡件440时,再次禁止外套筒344的旋转。由此,外套筒344恢复为初始状态的外套筒344的角度。之后,外套筒344与内套筒342一起相对于主体204和夹具轴346再次后退。在绞合部254恢复为初始状态时,绞合马达322停止。
(效果)
在本实施例中,钢筋捆扎机202还包括:收纳部主体222,其配置于比绞合部254靠下方的位置,设有后表面222a;电池安装部208,其配置于比把手206靠下方的位置,收纳控制部220;以及第1连接布线240,其将显示部234和控制部220电连接。如图10所示,收纳部主体222借助连结部209与电池安装部208连结。第1连接布线240经由连结部209从收纳部主体222延伸至电池安装部208。在上述的结构中,能够将从收纳部主体222延伸至电池安装部208的第1连接布线240不经由绞合部254地配置。由此,能够抑制第1连接布线240与绞合部254相干扰的状况。
此外,给送部250包括给送马达256。钢筋捆扎机202还包括将给送马达256和控制部220电连接的第2连接布线266。给送部250配置于比绞合部254靠下方的位置。第2连接布线266经由连结部209从给送马达256延伸至电池安装部208。在上述的结构中,能够将从给送马达256延伸至电池安装部208的第2连接布线266不经由绞合部254地配置。由此,能够抑制第2连接布线266与绞合部254相干扰的状况。
此外,钢筋捆扎机202还包括用于检测卷绕有钢丝W的卷筒232的旋转的磁传感器242a及将磁传感器242a和控制部220电连接的第3连接布线244。磁传感器242a配置于比绞合部254靠下方的位置。如图10所示,第3连接布线244经由连结部209从磁传感器242a延伸至电池安装部208。在上述的结构中,能够将从磁传感器242a延伸至电池安装部208的第3连接布线244不经由绞合部254地配置。由此,能够抑制第3连接布线244与绞合部254相干扰的状况。
在本实施例中,钢筋捆扎机202使用钢丝W捆扎钢筋R。钢筋捆扎机202包括用于将钢丝W给送到钢筋R的周围的给送部250、用于保持并绞合钢筋R的周围的钢丝W的绞合部254、收纳给送部250和绞合部254的主体204、以及配置于绞合部254的前方且在捆扎动作时与钢筋R抵接的抵接构件458。在绞合部254保持着钢丝W的状态下,抵接构件458与钢筋R抵接的抵接位置CP和绞合部254保持钢丝W的保持位置能够向相互远离的方向相对地移动。在上述的结构中,在绞合部254保持着钢丝W的状态下,通过抵接位置CP和保持位置向远离的方向相对地移动来牵拉钢丝W。其结果为,能够抑制在钢丝W松弛的状态下绞合钢丝W的状况。由此,能够提高由钢丝W捆扎钢筋R的捆扎力。
此外,在绞合部254保持着钢丝W的状态下,抵接位置CP能够相对于主体204向前方移动。在上述的结构中,通过使抵接位置CP相对于主体204向前方移动,能够使抵接位置CP和保持位置向相互远离的方向相对地移动。
此外,钢筋捆扎机202还包括推出部460,该推出部460用于将抵接构件458相对于主体204朝向前方推出。在上述的结构中,通过使用推出部460将抵接构件458相对于主体204朝向前方推出,能够使抵接位置CP和保持位置向相互远离的方向相对地移动。
此外,如图30所示,推出部460包括在抵接构件458的后方与抵接构件458相对地配置且能够相对于主体204沿前后方向移动的前侧推杆492、496、在前侧推杆492、496的后方与前侧推杆492、496相对地配置且能够相对于主体204沿前后方向移动的后侧推杆494、498、以及将前侧推杆492、496和后侧推杆494、498连结的第1压缩弹簧504、506。在上述的结构中,通过第1压缩弹簧504、506缩短,能够抑制对抵接构件458施加过度的负荷的状况,从而能够抑制钢筋捆扎机202破损的状况。
此外,推出部460还包括推板476,该推板476在后侧推杆494、498的后方与后侧推杆494、498相对地配置,能够相对于主体204沿前后方向移动。推板476与绞合部254的动作连动地相对于主体204朝向前方移动。在上述的结构中,通过推板476将后侧推杆494、498朝向前方推出,使后侧推杆494、498相对于主体204朝向前方移动。由此,能够与绞合部254的动作连动地将抵接构件458相对于主体朝向前方推出。
此外,如图27所示,推板476在推板476的与后侧推杆494、498相对的部位具有供后侧推杆494、498的后端部进入的凹部514、516。在上述的结构中,通过后侧推杆494、498的后端部进入到凹部514、516中,将后侧推杆494、498相对于推板476的位置固定。由此能够使后侧推杆494、498稳定地朝向前方移动。
此外,如图30所示,推出部460还包括杆导向件500、502,该杆导向件500、502用于引导前侧推杆492、496和后侧推杆494、498的移动。在上述的结构中,前侧推杆492、496和后侧推杆494、498在被导板484、486引导的状态下沿前后方向移动。由此能够使前侧推杆492、496和后侧推杆494、498稳定地沿前后方向移动。
此外,抵接构件458以能够绕转动轴466、468转动的方式支承于主体204。钢筋捆扎机202还包括扭转弹簧470、472,在抵接构件458相对于主体204向朝前方打开的方向转动时,该扭转弹簧470、472对抵接构件458相对于主体204施力,以使抵接构件458相对于主体204向朝后方闭合的方向转动。在上述的结构中,即使在抵接构件458向朝前方打开的方向转动的情况下,通过对抵接构件458施加扭转弹簧470、472的作用力,也能够使抵接构件458恢复为抵接构件458向后方闭合的状态。
此外,抵接构件458包括以能够绕转动轴466转动的方式支承于主体204的第1抵接部462和相对于第1抵接部462单独地设置且以能够绕转动轴468转动的方式支承于主体204的第2抵接部464。由于第1抵接部462和第2抵接部464单独地设置,因此能够使从钢筋R对抵接构件458施加的负荷分散。
(对应关系)
后表面222a是“相对面”的一例,收纳部主体222是“相对部”的一例,电池安装部208是“第2收纳部”的一例,磁传感器242a是“检测传感器”的一例。前侧推杆492、496是“第1推杆”的一例,后侧推杆494、498是“第2推杆”的一例,第1压缩弹簧504、506是“压缩弹簧”的一例,扭转弹簧470、472是“施力构件”的一例,转动轴466是“第1转动轴”的一例,转动轴468是“第2转动轴”的一例。
以上详细地说明了本发明的具体例,但这些只不过是例示,并不限定权利要求书。在权利要求书所记载的技术中包含对以上例示的具体例进行各种各样的变形、变更而得到的技术方案。
一个实施方式的抵接构件66可以以能够沿着前后方向移动的方式支承于主体4。
一个实施方式的显示部34和调整部36可以跨收纳部主体18的第1后表面24a和第2后表面24b地配置,也可以仅配置于第1后表面24a。
一个实施方式的收纳部主体18的后表面24可以包括在从后方观察钢筋捆扎机2时在比把手6靠左侧和右侧的两侧不与把手6重叠的部分。
一个实施方式的收纳部主体18的后表面24可以是,在从后方观察钢筋捆扎机2时,第1后表面24a不与把手6重叠,第2后表面24b与把手6重叠。在该情况下,显示部34和调整部36可以跨第1后表面24a和第2后表面24b地配置,且靠近第1后表面24a。此外,显示部34和调整部36也可以仅配置于第1后表面24a。
一个实施方式的显示部34和调整部36可以配置于把手6的右侧面。
在一个实施方式的钢筋捆扎机2中,给送部40和拉回部可以是独立的。在该情况下,拉回部包括与给送马达48不同的马达。
一个实施方式的抵接构件66可以由弹性材料制成。在该情况下,在钢筋R抵接于抵接构件66时,通过抵接构件66发生弹性变形,从而使抵接构件66与钢筋R的抵接位置朝向后方移动。
一个实施方式的钢筋捆扎机2可以还包括弹性系数比弹性构件68的弹性系数小的第2弹性构件。在该情况下,弹性构件68和第2弹性构件可以在前后方向上排列地配置,且夹在抵接构件66的弯折部76的后表面和右侧主体4b的突片102之间。此外,弹性构件68和第2弹性构件也可以以在左右方向上分离地配置的状态夹在弯折部76的后表面和突片102之间。也可以是,在将钢丝W捆扎到钢筋R的捆扎动作中,在从钢筋R拉回钢丝W的情况下,第2弹性构件收缩(弹性变形)而使抵接构件66转动,在绞合钢丝W的情况下,弹性构件68收缩(弹性变形)而使抵接构件66转动。
一个实施方式的抵接构件66可以仅在一个部位与钢筋R抵接。
一个实施方式的第1抵接部70的前端部80a和第2抵接部72的前端部90a可以不朝向互相分离的方向弯曲,而朝向前方以直线状延伸。
一个实施方式的第1抵接部70和第2抵接部72可以不连结。在抵接构件66抵接于钢筋R的情况下,第1抵接部70和第2抵接部72独立地移动。
一个实施方式的凸部302可以形成于凸轮部290。在该情况下,凹部292可以形成于固定构件300。
在本说明书或者附图中说明的技术要素单独地或者通过各种组合来发挥技术上的有用性,并不限定于提交申请时权利要求记载的组合。此外,本说明书或者附图中例示的技术能够同时达到多个目的,达到其中一个目的本身就具有技术上的有用性。

Claims (12)

1.一种钢筋捆扎机,其使用钢丝捆扎钢筋,其中,
该钢筋捆扎机包括:
给送部,其用于将所述钢丝给送到所述钢筋的周围;
绞合部,其用于绞合所述钢筋的周围的所述钢丝;
把手,其配置于比所述绞合部靠下方的位置,由作业人员把持;
显示部,其用于显示所述钢筋捆扎机的状态;以及
相对面,其配置于比所述把手靠前方的位置,与所述把手相对,
所述显示部配置于所述相对面。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钢筋捆扎机,其中,
该钢筋捆扎机还包括用于调整所述钢筋捆扎机的捆扎条件的调整部,
所述调整部配置于所述相对面。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钢筋捆扎机,其中,
所述相对面包括在从后方观察所述钢筋捆扎机时与所述把手重叠的第1相对面和不与所述把手重叠的第2相对面,
所述显示部的至少局部配置于所述第2相对面。
4.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钢筋捆扎机,其中,
所述相对面设于第1收纳部的后部,该第1收纳部用于收纳卷绕有所述钢丝的卷筒。
5.根据权利要求1~4中任一项所述的钢筋捆扎机,其中,
该钢筋捆扎机还包括与所述显示部电连接的控制部,
所述显示部配置于比所述绞合部靠下方且是比所述控制部靠上方的位置。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钢筋捆扎机,其中,
该钢筋捆扎机还包括:
相对部,其配置于比所述绞合部靠下方的位置,设有所述相对面;
第2收纳部,其配置于比所述把手靠下方的位置,用于收纳所述控制部;以及
第1连接布线,其用于将所述显示部和所述控制部电连接,
所述相对部借助连结部与所述第2收纳部连结,
所述第1连接布线经由所述连结部从所述相对部延伸至所述第2收纳部。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钢筋捆扎机,其中,
所述给送部包括给送马达,
该钢筋捆扎机还包括用于将所述给送马达和所述控制部电连接的第2连接布线,
所述给送部配置于比所述绞合部靠下方的位置,
所述第2连接布线经由所述连结部从所述给送马达延伸至所述第2收纳部。
8.根据权利要求6或7所述的钢筋捆扎机,其中,
该钢筋捆扎机还包括:
检测传感器,其用于检测卷绕有所述钢丝的卷筒的旋转;以及
第3连接布线,其用于将所述检测传感器和所述控制部电连接,
所述检测传感器配置于比所述绞合部靠下方的位置,
所述第3连接布线经由所述连结部从所述检测传感器延伸至所述第2收纳部。
9.一种钢筋捆扎机,其使用钢丝捆扎钢筋,其中,
该钢筋捆扎机包括:
给送部,其用于将所述钢丝给送到所述钢筋的周围;
绞合部,其用于绞合所述钢筋的周围的所述钢丝;
把手,其配置于比所述绞合部靠下方的位置,由作业人员把持;以及
显示部,其用于显示所述钢筋捆扎机的状态,
所述显示部配置于所述把手的侧面。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钢筋捆扎机,其中,
该钢筋捆扎机还包括:
扳机,其基于作业人员的操作来驱动所述给送部和所述绞合部;以及
调整部,其用于调整所述钢筋捆扎机的捆扎条件,
所述调整部靠近所述扳机地配置。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钢筋捆扎机,其中,
所述调整部靠近所述显示部地配置。
12.根据权利要求10或11所述的钢筋捆扎机,其中,
该钢筋捆扎机还包括用于禁止所述扳机的操作的扳机锁,
所述扳机锁靠近所述调整部地配置。
CN202080060225.XA 2019-08-26 2020-08-18 钢筋捆扎机 Pending CN114286787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9-153560 2019-08-26
JP2019153560 2019-08-26
PCT/JP2020/031173 WO2021039506A1 (ja) 2019-08-26 2020-08-18 鉄筋結束機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4286787A true CN114286787A (zh) 2022-04-05

Family

ID=7468549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80060225.XA Pending CN114286787A (zh) 2019-08-26 2020-08-18 钢筋捆扎机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1) US20220298813A1 (zh)
JP (1) JP7213995B2 (zh)
CN (1) CN114286787A (zh)
DE (1) DE112020003520T5 (zh)
WO (1) WO2021039506A1 (zh)

Citations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5657799A (en) * 1994-10-17 1997-08-19 Max Co., Ltd. Safety device in reinforcing bars binding machine
US20120005906A1 (en) * 2008-12-22 2012-01-12 Robert Bosch Gmbh Guiding System for Power Tools
US20120205420A1 (en) * 2011-02-15 2012-08-16 Makita Corporation Combustion-type drive apparatus
JP2016030307A (ja) * 2014-07-28 2016-03-07 株式会社マキタ 電動工具
JP2016537272A (ja) * 2013-11-11 2016-12-01 ヘラーマンタイトン・ゲゼルシャフト・ミット・ベシュレンクテル・ハフツングHellermannTyton GmbH ポータブル式のケーブル締結器具
WO2017014280A1 (ja) * 2015-07-22 2017-01-26 マックス株式会社 結束機
US20180187434A1 (en) * 2016-12-29 2018-07-05 Max Co., Ltd. Binding machine
CN108999411A (zh) * 2017-06-07 2018-12-14 美克司株式会社 捆扎机
JP2018204422A (ja) * 2017-06-07 2018-12-27 マックス株式会社 結束機
JP2019112868A (ja) * 2017-12-25 2019-07-11 株式会社マキタ 鉄筋結束機

Family Cites Familie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3289577B2 (ja) * 1995-10-30 2002-06-10 マックス株式会社 動力ファスニング工具
JP5206084B2 (ja) 2008-04-10 2013-06-12 日立工機株式会社 電動工具
JP6638233B2 (ja) 2015-07-22 2020-01-29 マックス株式会社 結束機
JP6687360B2 (ja) 2015-10-28 2020-04-22 株式会社マキタ 鉄筋結束機
JP6674265B2 (ja) 2016-01-28 2020-04-01 株式会社マキタ 鉄筋結束機
FR3072080B1 (fr) * 2017-10-09 2019-11-01 Hellermanntyton Gmbh Appareil automatique manuel pour poser des colliers de serrage
JP6710258B2 (ja) 2018-11-12 2020-06-17 株式会社マキタ 充電式レシプロソー

Patent Citations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5657799A (en) * 1994-10-17 1997-08-19 Max Co., Ltd. Safety device in reinforcing bars binding machine
US20120005906A1 (en) * 2008-12-22 2012-01-12 Robert Bosch Gmbh Guiding System for Power Tools
US20120205420A1 (en) * 2011-02-15 2012-08-16 Makita Corporation Combustion-type drive apparatus
JP2016537272A (ja) * 2013-11-11 2016-12-01 ヘラーマンタイトン・ゲゼルシャフト・ミット・ベシュレンクテル・ハフツングHellermannTyton GmbH ポータブル式のケーブル締結器具
JP2016030307A (ja) * 2014-07-28 2016-03-07 株式会社マキタ 電動工具
WO2017014280A1 (ja) * 2015-07-22 2017-01-26 マックス株式会社 結束機
US20180187434A1 (en) * 2016-12-29 2018-07-05 Max Co., Ltd. Binding machine
CN108999411A (zh) * 2017-06-07 2018-12-14 美克司株式会社 捆扎机
JP2018204422A (ja) * 2017-06-07 2018-12-27 マックス株式会社 結束機
JP2019112868A (ja) * 2017-12-25 2019-07-11 株式会社マキタ 鉄筋結束機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WO2021039506A1 (ja) 2021-03-04
DE112020003520T5 (de) 2022-05-12
US20220298813A1 (en) 2022-09-22
JP7213995B2 (ja) 2023-01-27
JPWO2021039506A1 (zh) 2021-03-04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WO2021070481A1 (ja) 鉄筋結束機
CN107709682B (zh) 捆扎机
EP1418124B1 (en) Reinforcing steel bar tying machine
CN107399447B (zh) 钢筋捆扎机
CN107031891B (zh) 钢筋捆扎机
EP1840030A1 (en) Reinforcing rod binding machine
CN110816929B (zh) 钢筋捆扎机
US11725405B2 (en) Binding machine
CN110785530B (zh) 用于钢筋捆扎机的线轴以及用于钢筋捆扎机的线轴的制造方法
EP3696344A1 (en) Binding machine
CN114286787A (zh) 钢筋捆扎机
JP2020040695A (ja) 結束機
TW202132169A (zh) 捆束機
US11732489B2 (en) Rebar tying machine
WO2021039507A1 (ja) 鉄筋結束機
RU2797819C2 (ru) Обвязочная машина
RU2801194C2 (ru) Обвязочная машина
US20220333390A1 (en) Binding machine
US11834210B2 (en) Binding machine
US20230349177A1 (en) Rebar tying tool
WO2023089908A1 (ja) 鉄筋結束機およびリール
TW202322935A (zh) 捆束機
NZ761705A (en) Binding machine
JP2024035504A (ja) 結束機
JP2024034601A (ja) 結束機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