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4191633A - 双重血浆分子吸附系统的控制方法、系统及存储介质 - Google Patents

双重血浆分子吸附系统的控制方法、系统及存储介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4191633A
CN114191633A CN202111584292.4A CN202111584292A CN114191633A CN 114191633 A CN114191633 A CN 114191633A CN 202111584292 A CN202111584292 A CN 202111584292A CN 114191633 A CN114191633 A CN 114191633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lasma
adsorption
blood
branch
targe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11584292.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4191633B (zh
Inventor
董凡
刘冠贤
吴文娟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Jafron Biomedical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Jafron Biomedical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Jafron Biomedical Co Ltd filed Critical Jafron Biomedical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111584292.4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4191633B/zh
Publication of CN11419163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4191633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4191633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4191633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MDEVICES FOR INTRODUCING MEDIA INTO, OR ONTO, THE BODY; DEVICES FOR TRANSDUCING BODY MEDIA OR FOR TAKING MEDIA FROM THE BODY; DEVICES FOR PRODUCING OR ENDING SLEEP OR STUPOR
    • A61M1/00Suction or pumping devices for medical purposes; Devices for carrying-off, for treatment of, or for carrying-over, body-liquids; Drainage systems
    • A61M1/36Other treatment of blood in a by-pass of the natural circulatory system, e.g. temperature adaptation, irradiation ; Extra-corporeal blood circuits
    • A61M1/3621Extra-corporeal blood circuits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MDEVICES FOR INTRODUCING MEDIA INTO, OR ONTO, THE BODY; DEVICES FOR TRANSDUCING BODY MEDIA OR FOR TAKING MEDIA FROM THE BODY; DEVICES FOR PRODUCING OR ENDING SLEEP OR STUPOR
    • A61M1/00Suction or pumping devices for medical purposes; Devices for carrying-off, for treatment of, or for carrying-over, body-liquids; Drainage systems
    • A61M1/36Other treatment of blood in a by-pass of the natural circulatory system, e.g. temperature adaptation, irradiation ; Extra-corporeal blood circuits
    • A61M1/3621Extra-corporeal blood circuits
    • A61M1/3626Gas bubble detectors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MDEVICES FOR INTRODUCING MEDIA INTO, OR ONTO, THE BODY; DEVICES FOR TRANSDUCING BODY MEDIA OR FOR TAKING MEDIA FROM THE BODY; DEVICES FOR PRODUCING OR ENDING SLEEP OR STUPOR
    • A61M1/00Suction or pumping devices for medical purposes; Devices for carrying-off, for treatment of, or for carrying-over, body-liquids; Drainage systems
    • A61M1/36Other treatment of blood in a by-pass of the natural circulatory system, e.g. temperature adaptation, irradiation ; Extra-corporeal blood circuits
    • A61M1/3621Extra-corporeal blood circuits
    • A61M1/3663Flow rate transducers; Flow integrators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MDEVICES FOR INTRODUCING MEDIA INTO, OR ONTO, THE BODY; DEVICES FOR TRANSDUCING BODY MEDIA OR FOR TAKING MEDIA FROM THE BODY; DEVICES FOR PRODUCING OR ENDING SLEEP OR STUPOR
    • A61M1/00Suction or pumping devices for medical purposes; Devices for carrying-off, for treatment of, or for carrying-over, body-liquids; Drainage systems
    • A61M1/36Other treatment of blood in a by-pass of the natural circulatory system, e.g. temperature adaptation, irradiation ; Extra-corporeal blood circuits
    • A61M1/3621Extra-corporeal blood circuits
    • A61M1/3666Cardiac or cardiopulmonary bypass, e.g. heart-lung machines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MDEVICES FOR INTRODUCING MEDIA INTO, OR ONTO, THE BODY; DEVICES FOR TRANSDUCING BODY MEDIA OR FOR TAKING MEDIA FROM THE BODY; DEVICES FOR PRODUCING OR ENDING SLEEP OR STUPOR
    • A61M1/00Suction or pumping devices for medical purposes; Devices for carrying-off, for treatment of, or for carrying-over, body-liquids; Drainage systems
    • A61M1/36Other treatment of blood in a by-pass of the natural circulatory system, e.g. temperature adaptation, irradiation ; Extra-corporeal blood circuits
    • A61M1/3687Chemical treatment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MDEVICES FOR INTRODUCING MEDIA INTO, OR ONTO, THE BODY; DEVICES FOR TRANSDUCING BODY MEDIA OR FOR TAKING MEDIA FROM THE BODY; DEVICES FOR PRODUCING OR ENDING SLEEP OR STUPOR
    • A61M60/00Blood pumps; Devices for mechanical circulatory actuation; Balloon pumps for circulatory assistance
    • A61M60/10Location thereof with respect to the patient's body
    • A61M60/122Implantable pumps or pumping devices, i.e. the blood being pumped inside the patient's body
    • A61M60/126Implantable pumps or pumping devices, i.e. the blood being pumped inside the patient's body implantable via, into, inside, in line, branching on, or around a blood vessel
    • A61M60/135Implantable pumps or pumping devices, i.e. the blood being pumped inside the patient's body implantable via, into, inside, in line, branching on, or around a blood vessel inside a blood vessel, e.g. using grafting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MDEVICES FOR INTRODUCING MEDIA INTO, OR ONTO, THE BODY; DEVICES FOR TRANSDUCING BODY MEDIA OR FOR TAKING MEDIA FROM THE BODY; DEVICES FOR PRODUCING OR ENDING SLEEP OR STUPOR
    • A61M60/00Blood pumps; Devices for mechanical circulatory actuation; Balloon pumps for circulatory assistance
    • A61M60/30Medical purposes thereof other than the enhancement of the cardiac output
    • A61M60/36Medical purposes thereof other than the enhancement of the cardiac output for specific blood treatment; for specific therapy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MDEVICES FOR INTRODUCING MEDIA INTO, OR ONTO, THE BODY; DEVICES FOR TRANSDUCING BODY MEDIA OR FOR TAKING MEDIA FROM THE BODY; DEVICES FOR PRODUCING OR ENDING SLEEP OR STUPOR
    • A61M60/00Blood pumps; Devices for mechanical circulatory actuation; Balloon pumps for circulatory assistance
    • A61M60/50Details relating to control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MDEVICES FOR INTRODUCING MEDIA INTO, OR ONTO, THE BODY; DEVICES FOR TRANSDUCING BODY MEDIA OR FOR TAKING MEDIA FROM THE BODY; DEVICES FOR PRODUCING OR ENDING SLEEP OR STUPOR
    • A61M2202/00Special media to be introduced, removed or treated
    • A61M2202/04Liquids
    • A61M2202/0413Blood
    • A61M2202/0415Plasma

Landscapes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Heart & Thoracic Surgery (AREA)
  • Vascular Medicine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ardiology (AREA)
  • General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Biomedical Technology (AREA)
  • Hematology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Animal Behavior & Ethology (AREA)
  • Anesthesiology (AREA)
  • Public Health (AREA)
  • Veterinary Medicin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Chemical Kinetics & Catalysis (AREA)
  • General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Pulmonology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Fluid Mechanics (AREA)
  • Transplantation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External Artificial Organ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双重血浆分子吸附系统的控制方法、系统及存储介质,该方法包括:在双重血浆分子吸附系统进行血液净化时,根据血泵的转速得到动脉管路内的血液流量;根据血浆分离器的分浆比和动脉管路内的血液流量,确定血浆支路的血浆流量;根据血浆支路的血浆流量和血液净化时间,确定血液灌流器的第一血浆累积吸附量和胆红素吸附柱的第二血浆累积吸附量;当第一血浆累积吸附量大于或者等于血液灌流器的第一血浆目标吸附量,和/或,当第二血浆累积吸附量大于或者等于胆红素吸附柱的第二血浆目标吸附量,则发出故障警报信号,以提示更换双重血浆分子吸附系统中的血液灌流器和/或胆红素吸附柱。通过这种方式,能够提高DPMAS治疗的效率。

Description

双重血浆分子吸附系统的控制方法、系统及存储介质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血液净化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双重血浆分子吸附系统的控制方法、双重血浆分子吸附系统及存储介质。
背景技术
随着人们对于血液净化研究深入,为了实现更佳的疾病治疗效果,技术人员已经逐渐研发出更多的血液净化模式;比如双重血浆分子吸附系统(DPMAS,Double plasmaMolecular Absorption System)治疗模式,DPMAS治疗模式采用广谱型吸附和离子交换性吸附两种吸附原理相结合,既可以清除相应分子量的毒素,又可以清除负电性的毒素,可适用于重症肝炎、肝衰竭、肝性脑病或全身炎症反应综合症、脓毒症、多脏器功能衰竭综合症伴发黄疸症状者等,并且取得了良好的临床治疗效果。
但是,传统技术中的双重血浆分子吸附系统经过长时间的血液净化治疗后,胆红素吸附柱内的吸附剂和血液灌流器内的吸附剂容易达到毒素吸附的极限,降低了DPMAS治疗的效率。
发明内容
基于此,本申请提供一种双重血浆分子吸附系统的控制方法、双重血浆分子吸附系统及存储介质,能够为提高DPMAS治疗的效率提供技术支持。
第一方面,本申请提供了一种双重血浆分子吸附系统的控制方法,所述双重血浆分子吸附系统包括:血泵、血液灌流器、胆红素吸附柱、动脉管路、血浆分离器、静脉管路以及血浆支路,所述方法包括:
在所述双重血浆分子吸附系统进行血液净化时,根据所述血泵的转速得到所述动脉管路内的血液流量;
根据所述血浆分离器的分浆比和所述动脉管路内的血液流量,确定所述血浆支路的血浆流量;
根据所述血浆支路的血浆流量和血液净化时间,确定所述血液灌流器的第一血浆累积吸附量和所述胆红素吸附柱的第二血浆累积吸附量;
当所述第一血浆累积吸附量大于或者等于所述血液灌流器的第一血浆目标吸附量,和/或,当所述第二血浆累积吸附量大于或者等于所述胆红素吸附柱的第二血浆目标吸附量,则发出故障警报信号,以提示更换所述双重血浆分子吸附系统中的血液灌流器和/或胆红素吸附柱。
第二方面,本申请提供了一种双重血浆分子吸附系统,所述双重血浆分子吸附系统包括:血泵、血液灌流器、胆红素吸附柱、动脉管路、血浆分离器、静脉管路以及血浆支路,所述双重血浆分子吸附系统还包括存储器和处理器,所述存储器用于存储计算机程序;所述处理器用于执行所述计算机程序并在执行所述计算机程序时,实现如上所述的双重血浆分子吸附系统的控制方法。
第三方面,本申请提供了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所述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存储有计算机程序,所述计算机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使所述处理器实现如上所述的双重血浆分子吸附系统的控制方法。
本申请实施例在血液净化时监测血液灌流器的第一血浆累积吸附量和胆红素吸附柱的第二血浆累积吸附量,监测的方法是通过血泵的转速得到动脉管路内的血液流量,结合血浆分离器的分浆比,得到血浆支路的血浆流量,再结合血液净化时间,即可得到第一血浆累积吸附量和第二血浆累积吸附量;当监测到血液灌流器的第一血浆累积吸附量达到其第一血浆目标吸附量和/或胆红素吸附柱的第二血浆累积吸附量达到其第二血浆目标吸附量时,发出故障警报信号,以提示更换系统中的血液灌流器和/或胆红素吸附柱。如此,能够为提高DPMAS治疗的效率提供技术支持;当更换系统中的血液灌流器和/或胆红素吸附柱后,双重血浆分子吸附系统对血浆内的毒素可进行持续性地吸附,从而提高DPMAS治疗的效率,使DPMAS治疗模式具有更高的临床治疗效果。
应当理解的是,以上的一般描述和后文的细节描述仅是示例性和解释性的,并不能限制本申请。
附图说明
图1是本申请双重血浆分子吸附系统的控制方法中DPMAS治疗模式一实施例的管路原理示意图;
图2是本申请双重血浆分子吸附系统的控制方法一实施例的流程示意图;
图3是本申请双重血浆分子吸附系统的控制方法中血浆分离器的基本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申请双重血浆分子吸附系统的控制方法中血液灌流器的血浆流量和血液灌流器的吸附效率之间一实施例的拟合曲线的示意图。
主要元件及符号说明:
1、动脉管路;2、静脉管路;3、动脉夹;4、静脉夹;5、血泵;6、肝素泵;7、血浆分离器;8、静脉壶;9、液位检测器;10、加热器;11、气泡检测器;12、血液检测器;13、血浆支路;14、漏血检测器;15、滤过泵;16、肝红素吸附柱;17、血液灌流器;18、旁流支路;19、第一蠕动泵;20、第一温度传感器;21、第二温度传感器;22、第三温度传感器;23、第四温度传感器;24、第五温度传感器;25、第一管路夹;26、第二管路夹;27、动脉端穿刺针;28、静脉端穿刺针。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申请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申请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申请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申请保护的范围。
附图中所示的流程图仅是示例说明,不是必须包括所有的内容和操作/步骤,也不是必须按所描述的顺序执行。例如,有的操作/步骤还可以分解、组合或部分合并,因此实际执行的顺序有可能根据实际情况改变。
在详细介绍本申请实施例的方法之前,先介绍一下相关的技术内容。
血液净化是把患者的血液引出体外并通过一种血液净化设备,以除去其中某些致病物质,达到治疗疾病的效果;按照血液净化的具体治疗原理,血液净化可划分为多种治疗模式,其主要包括:血液透析、血液滤过、血液透析滤过、血液灌流、血浆置换、免疫吸附、腹膜透析等;其中每一种血液治疗模式应用在特定的临床症状治疗中;经过多年的临床实践,血液净化治疗方式在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症、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暴发性肝功能衰竭、重症出血坏死性胰腺炎等多种疾病治疗过程中取得了极佳的临床治疗效果,得到了国内外医疗专家的普遍认可。
当患者进行血液净化治疗时,医护人员会根据患者的临床症状选取具体的血液治疗模式;随着人们对于血液净化研究深入,为了实现更佳的疾病治疗效果,技术人员已经逐渐研发出更多的血液治疗模式;比如DPMAS治疗模式,参见图1,图1示出了DPMAS治疗模式的管路原理图,DPMAS系统包括:血泵5、滤过泵15、胆红素吸附柱16、血液灌流器17、动脉管路1、血浆分离器7、静脉管路2以及血浆支路13,还可以包括:动脉夹3、静脉夹4、肝素泵6、静脉壶8、液位检测器9、加热器10、气泡检测器11、血液检测器12、漏血检测器14、旁流支路18、第一蠕动泵19、第一温度传感器20、第二温度传感器21、第三温度传感器22、第四温度传感器23、第五温度传感器24、第一管路夹25、第二管路夹26、动脉端穿刺针27、静脉端穿刺针28。
其中,所述动脉管路1的一端接所述血浆分离器7的血液输入端,动脉管路1的另一端用于接入人体的血液,所述静脉管路2的一端接所述血浆分离器7的血液输出端,所述静脉管路2的另一端用于将净化后的血液输出至人体内;所述静脉壶8串接在所述静脉管路2上,所述血浆支路13的一端接所述血浆分离器7的血浆输出端,所述血浆支路13的另一端接所述静脉壶8,所述胆红素吸附柱16和所述血液灌流器17依次串接在所述血浆支路13上。所述血泵5转动以向动脉管路1提供驱动力,所述血泵5用于控制所述动脉管路1内液体的流速。
其中血浆分离器7内部存储着中空纤维膜,当动脉管路1将血液输至血浆分离器7内时,通过中空纤维膜对血液进行分离,以得到血浆和血细胞,血浆分离器7的血浆输出端将血浆输出至血浆支路13,血浆分离器7的血液输出端将血细胞输出至静脉管路2。
其中胆红素吸附柱16内部具有阴离子交换树脂,阴离子交换树脂针对胆红素的特异性吸附,依靠静电作用力及亲脂结合性特异性吸附胆红素、胆汁酸等毒素;血液灌流器17内部具有中性大孔树脂——广谱性吸附剂,具有大孔结构和极大表面积,依靠范德华作用力及骨架分子筛作用吸附中大分子毒素。
所述滤过泵15安装在血浆支路13上,所述滤过泵15用于控制血浆支路13内液体的流速,滤过泵15转动以向血浆支路13提供驱动力,分离后的血浆沿着血浆支路13进行流动,依次经过胆红素吸附柱16和血液灌流器17,血浆中的毒素被吸附剂吸收,然后分离的血细胞和经过吸附后的血浆汇合于静脉壶8内,并通过静脉管路2将净化后的血液回输至人体内,以完成DPMAS治疗过程。
需要说明的是,血泵5设置在所述动脉管路1,滤过泵15设置在血浆支路13上,并且血泵5和滤过泵15都属于蠕动泵,其中蠕动泵的工作原理为:通过蠕动泵转动以向管路提供驱动力,进而驱动管路内的液体进行流动。
DPMAS治疗模式采用广谱型吸附和离子交换性吸附两种吸附原理相结合,既可以清除相应分子量的毒素,又可以清除负电性的毒素,可适用于重症肝炎、肝衰竭、肝性脑病或全身炎症反应综合症、脓毒症、多脏器功能衰竭综合症伴发黄疸症状者等,并且取得了良好的临床治疗效果。
DPMAS的创新点主要在于:在血浆支路上设有串联的胆红素吸附柱和血液灌流器,但是胆红素吸附柱内部的吸附剂和血液灌流器内部的吸附剂都具有相应的毒素清除极限;由于患者在进行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CRRT,Continuous Renal Replacement Therapy)时,其治疗持续时间通常比较长,一般为12个小时~24个小时,因此在DPMAS治疗时,采用一个胆红素吸附柱和一个血液灌流器对人体的血浆进行持续性吸附时,胆红素吸附柱内的吸附剂和血液灌流器内的吸附剂很容易达到毒素吸附的极限,当达到毒素吸附的极限时,若继续进行DPMAS治疗,也无法达到血浆毒素清除的效果,因此降低了DPMAS治疗的效率。
以血液灌流器为例,血液灌流器内部具有一定容量的大孔中性树脂,血浆被引入至血液灌流器内时,血浆与大孔中性树脂直接接触,通过大孔中性树脂清除血浆内的内生性和外原性毒性物质;其中诸如大孔中性树脂类的吸附剂具有特定的吸附量,比如对于1L的大孔中性树脂,其对特定的毒素物质的吸附量为0.1mg,那么当1L的大孔中性树脂吸收了0.1mg的毒素物质,那么1L的大孔中性树脂就处于饱和状态;若这个0.1mg的毒素物质溶解在1L的液体中,那么1L的大孔中性树脂的吸附量为1L,也就是吸附剂达到了毒素吸附的极限。
按照这种推论,本申请中吸附剂的目标吸附量可以定义为:吸附剂对液体进行吸附时,达到饱和状态时的液体总量。具体而言,对于血液灌流器,血液灌流器引入血浆时,当血浆经过血液灌流器的累积吸附量恰好能够达到对于血浆中毒素吸附饱和状态时,则此时血液灌流器的累积吸附量就是血液灌流器的目标吸附量。比如经过5个小时的DPMAS治疗后,血液灌流器的累积吸附量为1L,则血液灌流器的累积吸附量已经大于或者等于血液灌流器的目标吸附量,血液灌流器内部的吸附剂已经达到了毒素吸附的极限,若血浆支路继续将血浆输出至血液灌流器,则血液灌流器无法吸收血浆内的毒素;因此需要检测血液灌流器在DPMAS治疗时的累积吸附量是否达到了血液灌流器的目标吸附量,以防止血液灌流器处于无效的血液净化状态。
同理,对于胆红素吸附柱而言,胆红素吸附柱具有特定的目标吸附量,当胆红素吸附柱接入血浆的累积吸附量大于或者等于胆红素吸附柱的目标吸附量以后,胆红素吸附柱无法继续对胆红素进行特异性吸附;由于胆红素吸附柱和血液灌流器这两者内部的吸附剂并不相同,因此胆红素吸附柱和血液灌流器这两者的目标吸附量也不相同;在对患者进行DPMAS治疗时,需要及时判断血浆支路传输的血浆累积吸附量是否达到了胆红素吸附柱的目标吸附量和血液灌流器的目标吸附量,以提高DPMAS的治疗效率。
参见图2,图2是本申请双重血浆分子吸附系统的控制方法一实施例的流程示意图,所述方法包括:步骤S101、步骤S102、步骤S103以及步骤S104。
步骤S101:在所述双重血浆分子吸附系统进行血液净化时,根据所述血泵的转速得到所述动脉管路内的血液流量。
控制血泵和滤过泵分别按照一定的转速进行运转,以对患者的血液进行DPMAS治疗;其中血泵的转速与动脉管路内的血液流量具有一一对应关系;在DPMAS治疗之前,可对血泵的转速进行测试,以得到血泵的转速与动脉管路内的血液流量之间的对应关系;示例性的,表1示出了血泵的转速与动脉管路内的血液流量之间的对应关系。
表1血泵的转速与动脉管路内的血液流量之间的对应关系
血泵的转速(单位:转/分) 动脉管路内的血液流量(单位:ml/min)
50 30
60 40
70 50
80 60
90 70
其中上表1是根据实验得到相应的对应关系,在S101中,得到血泵的转速以后,按照上表1中的对应关系,可以查询得到相应的动脉管路内的血液流量;比如得到血泵的转速为:80转/分,可在上表1中查询得到相应的动脉管路内的血液流量为:60ml/min。其中,在DPMAS治疗中,动脉管路内的血液流量可以代表血浆分离器接入血液的流速;当动脉管路内的血液流量越大时,则血浆分离器接入血液的流速也越大。
步骤S102:根据所述血浆分离器的分浆比和所述动脉管路内的血液流量,确定所述血浆支路的血浆流量。
人体的血液由血细胞和血浆组成,请参阅图3,血浆分离器内部设有中空纤维膜,当动脉管路将患者的血液传输至血浆分离器的血液流入端时,血液被传输至中空纤维膜的膜内,中空纤维膜具有一定的孔径,通过中空纤维膜能够从血液中分离出血浆,血浆被筛选至中空纤维膜的膜外并通过血浆分离器的血浆流出端输出至血浆支路;分离后的血细胞通过血浆分离器的血液流出端输出至静脉管路中。
其中血浆分离器的分浆比可以是指:从血液中分离出血浆的分离效率。分浆比的具体计算方式可以是:在特定时间段内,血浆分离器分离出的血浆总体积与血浆分离器接入的血液总体积之间的比值。通常的,血浆在人体的血液中的占比为:55%~60%;血浆分离器的分浆比主要是由血浆分离器内部的中空纤维膜所决定,比如中空纤维膜的膜面积等。
具体的,在S102中,当获取到血浆分离器的分浆比和动脉管路内的血液流量以后,可以按照计算公式计算出血浆支路的血浆流量,其中计算公式可以是:
血浆分离器的分浆比*动脉管路内的血液流量=血浆支路的血浆流量(1)
需要特别说明的是,上述公式(1)只会在动脉管路内的血液流量处于特定的范围之内才会成立;动脉管路内的血液流量不能太大并且也不能太小,上述公式(1)中的血浆分离器的分浆比可以是指血浆分离器理论的分浆比,由于血浆在人体的血液中的占比始终处于一定的范围,当血浆分离器接入的血液流速过快或者过慢,血浆分离器内的中空纤维膜无法对于人体的血液进行充分分离,血浆分离器对于人体的血液的实际分离效率达不到公式(1)中理论的分浆比,上述公式(1)就不会成立。
当然,也可以预先通过试验确定在不同的动脉管路内的血液流量下,确定血浆分离器的分浆比,据此可以得到血浆支路的血浆流量。
步骤S103:根据所述血浆支路的血浆流量和血液净化时间,确定所述血液灌流器的第一血浆累积吸附量和所述胆红素吸附柱的第二血浆累积吸附量。
请具体参阅图1,胆红素吸附柱16和血液灌流器17依次串接在血浆支路13中,血浆支路13将血浆传输至胆红素吸附柱16的总量等于将血浆传输至血液灌流器17的总量(虽然图1中,血浆先传输至胆红素吸附柱16,对血浆内的胆红素进行吸附后,然后再传输至血液灌流器17,考虑到胆红素吸附柱16吸附胆红素的容量对血浆容量造成的损失基本上可以忽略不计,因此可以认定:流经胆红素吸附柱16和血液灌流器17的血浆流量保持相等)。
具体的,血液灌流器的第一血浆累积吸附量的计算公式可以是:
血液灌流器的第一血浆累积吸附量=血浆支路的血浆流量*血液净化时间(2)
比如患者的DPMAS治疗的累积时间为5小时,在这5小时内,血浆支路的血浆流量30ml/min(平均值),按照上式(2),计算得到血液灌流器的第一血浆累积吸附量为:(5*60*30)ml=9000ml;由于两者相等,那么胆红素吸附柱的第二血浆累积吸附量也为:9000ml。
步骤S104:当所述第一血浆累积吸附量大于或者等于所述血液灌流器的第一血浆目标吸附量,和/或,当所述第二血浆累积吸附量大于或者等于所述胆红素吸附柱的第二血浆目标吸附量,则发出故障警报信号,以提示更换所述双重血浆分子吸附系统中的血液灌流器和/或胆红素吸附柱。
血液灌流器的第一血浆目标吸附量可以是指血液灌流器内的吸附剂对血浆进行吸附时,达到饱和状态时的血浆总量。胆红素吸附柱的第二血浆目标吸附量可以是指胆红素吸附柱内的吸附剂对血浆进行吸附时,达到饱和状态时的血浆总量。血液灌流器的第一血浆目标吸附量和胆红素吸附柱的第二血浆目标吸附量主要取决于吸附剂的性能和吸附剂的量。当吸附剂的性能和吸附剂的量确定后,血液灌流器的第一血浆目标吸附量和胆红素吸附柱的第二血浆目标吸附量基本可以确定。
步骤S104中在三种条件下会发出故障警报信号:
条件1:第一血浆累积吸附量大于或者等于血液灌流器的第一血浆目标吸附量。
条件2:第二血浆累积吸附量大于或者等于所述胆红素吸附柱的第二血浆目标吸附量。
条件3:第一血浆累积吸附量大于或者等于血液灌流器的第一血浆目标吸附量,第二血浆累积吸附量大于或者等于所述胆红素吸附柱的第二血浆目标吸附量。
当满足上述三种条件中的任一种时,发出故障警报信号,以提示及时更换所述双重血浆分子吸附系统中的血液灌流器和/或胆红素吸附柱,以防止患者的DPMAS治疗处于无效吸附状态。示例性的,当条件1满足时,则说明血液灌流器对血浆内毒素物质的吸附已经处于饱和状态,需要对双重血浆分子吸附系统中的血液灌流器进行更换,经过更换操作后的血液灌流器可继续对血浆内的毒素物质进行吸附,保障患者的DPMAS治疗的连续性;当条件2满足时,则说明胆红素吸附柱对血浆内胆红素的吸附已经处于饱和状态,需要对双重血浆分子吸附系统中的胆红素吸附柱进行更换,以继续进行DPMAS治疗。
更换所述双重血浆分子吸附系统中的血液灌流器和/或胆红素吸附柱,可以是人工操作进行更换,也可以通过机械手进行自动更换。不管是人工更换,还是自动更换,在一实施例中,在更换所述双重血浆分子吸附系统中的血液灌流器和/或胆红素吸附柱之前,还可以包括:步骤105。
步骤105:对所述动脉管路、所述静脉管路以及所述血浆支路进行回血。
回血可以是指:将体外循环管路内的血液全部回输至人体内;体外循环管路包括:动脉管路、静脉管路以及血浆支路,以防止体外循环管路内残留血液导致血液浪费和血液感染风险。具体的,当检测到第一血浆累积吸附量大于或者等于血液灌流器的第一血浆目标吸附量时,则将动脉管路的另一端接入生理盐水,静脉管路的另一端接人体的静脉,控制血泵和滤过泵同时进行运转,生理盐水依次经过动脉管路、血浆支路以及静脉管路,以将动脉管路、血浆支路以及静脉管路这三者管路内残留的血液和血液成分全部回输至人体的静脉,完成回血过程。在对体外循环管路进行回血过程中,一并将胆红素吸附柱和血液灌流器这两者残留的血浆回输至人体的静脉,进而对胆红素吸附柱和血液灌流器这两者残留的血浆一并进行冲洗。
回血完成后,可以采用新的血液灌流器替换所述双重血浆分子吸附系统中的血液灌流器。在对体外循环管路进行回血后,顺便把血液灌流器进行了冲洗。由于当前双重血浆分析吸附系统中的血液灌流器已经达到饱和状态,需要将另一个新的血液灌流器替换双重血浆分子吸附系统中的血液灌流器,那么新的血液灌流器会被连接至双重血浆分子吸附系统中,以继续启动DPMAS治疗过程。
在一实施例中,需要更换系统中的血液灌流器时,可以只对血浆支路进行回血,而不对动脉管路和静脉管路进行回血。当血液灌流器已经达到饱和状态,只需要对血液灌流器进行更换操作,无需对动脉管路和静脉管路进行回血。因此S105可以是“对血浆支路进行回血”,然后采用新的血液灌流器替换所述双重血浆分子吸附系统中的血液灌流器,以继续对患者进行DPMAS治疗。
回血完成后,可以采用新的胆红素吸附柱替换所述双重血浆分子吸附系统中的胆红素吸附柱。由于双重血浆分子吸附系统中现有的胆红素吸附柱对血浆中胆红素的吸附已经达到饱和状态,将新的胆红素吸附柱重新设置在双重血浆分子吸附系统中以后,可重启DPMAS治疗,采用新的胆红素吸附柱继续对血浆内的胆红素进行吸附。
回血完成后,可以采用新的血液灌流器和新的胆红素吸附柱分别替换所述双重血浆分子吸附系统中的血液灌流器和胆红素吸附柱。
在一实施例中,步骤S104,所述当所述第一血浆累积吸附量大于或者等于所述血液灌流器的第一血浆目标吸附量,和/或,当所述第二血浆累积吸附量大于或者等于所述胆红素吸附柱的第二血浆目标吸附量,则发出故障警报信号之前,还可以包括:步骤S106。
步骤S106:获取所述血液灌流器的第一血浆目标吸附量和所述胆红素吸附柱的第二血浆目标吸附量。
血液灌流器的第一血浆目标吸附量与血液灌流器内的吸附剂性能及吸附剂的量有关,胆红素吸附柱的第二血浆目标吸附量与胆红素吸附柱内的吸附剂性能和吸附剂的量有关。
比如,当血液灌流器的容积保持一定时,血液灌流器内部的吸附剂采用不同的化合材料,则血液灌流器的第一血浆目标吸附量就会不相同。因此在S106中,当血液灌流器的容积保持一定时,血液灌流器的第一血浆目标吸附量是根据血液灌流器内部的吸附剂的化学性质所决定;当胆红素吸附柱的容积保持一定时,胆红素吸附柱的第二血浆目标吸附量是根据胆红素吸附柱内部的吸附剂的化学性质所决定。比如血液灌流器的第一血浆目标吸附量为10L,胆红素吸附柱的第二血浆目标吸附量为5L。
在一实施例中,步骤S106中,获取所述血液灌流器的第一血浆目标吸附量,可以包括:子步骤S106A1和子步骤S106A2。
子步骤S106A1:获取所述血液灌流器的第三血浆目标吸附量。
子步骤S106A2:根据所述血浆支路的血浆流量调节所述第三血浆目标吸附量,得到所述血液灌流器的第一血浆目标吸附量。
本实施例中,血液灌流器的第三血浆目标吸附量是血液灌流器对血浆内毒素的吸附效率最大时对血浆的吸附量。
在进行DPMAS治疗时,通过控制滤过泵的转速可以调节血浆支路的血浆流量;实际上根据临床试验,血液灌流器对血浆内毒素的吸附效率与血浆流量存在关联性,所述血液灌流器的第一血浆目标吸附量可以是血液灌流器对血浆内毒素的吸附效率最大时对血浆的吸附量(即第三血浆目标吸附量),也可以是比第三血浆目标吸附量要大的实际吸附量(吸附效率不是最大时的吸附量要大于吸附效率最大时的吸附量),即血液灌流器的第一血浆目标吸附量大于或等于第三血浆目标吸附量。为了得到更加符合实际的血液灌流器的第一血浆目标吸附量,可以根据所述血浆支路的血浆流量调节所述第三血浆目标吸附量,得到更加符合实际的所述血液灌流器的第一血浆目标吸附量。
在一实施例中,子步骤S106A2,所述根据所述血浆支路的血浆流量调节所述第三血浆目标吸附量,得到所述血液灌流器的第一血浆目标吸附量,可以包括:子步骤S106A21和子步骤S106A22。
子步骤S106A21:获取所述血液灌流器的吸附效率与所述血液灌流器的血浆流量之间的第一拟合曲线。
子步骤S106A22:根据所述血浆支路的血浆流量和所述第一拟合曲线,调节所述第三血浆目标吸附量,得到所述血液灌流器的第一血浆目标吸附量。
其中,吸附效率可以代表对于特定物质的吸附性能;比如当计算血液灌流器对总胆汁酸的吸附效率:在血液灌流器接入的血浆中总胆汁酸的浓度为12μmol/L,经过血液灌流器内的吸附剂对血浆进行吸附后,血液灌流器输出的血浆中总胆汁酸的浓度为8μmol/L,血液灌流器对总胆汁酸的吸附效率的计算公式可以是:(12-8)/12=33.3%;以此类推,采用浓度的比值可计算出血液灌流器对特定物质的吸附效率。
示例性的,图4示出了血液灌流器的血浆流量(即血浆支路的血浆流量)与血液灌流器对毒素的吸附效率之间的拟合曲线,由图4可知,当血液灌流器的血浆流量为Q0时,血液灌流器对血浆内毒素的吸附效率最大(M0);理想情况下,第一血浆目标吸附量可以是指:血浆支路的血浆流量为Q0时血液灌流器对于血浆的吸附量;然而在实际的DPMAS治疗过程中,血浆支路的血浆流量通常不是Q0,比如为Q1或者Q2,血液灌流器对于血浆内毒素的吸附效率会低于Q0,也就是说,即使血液灌流器的第一血浆累积吸附量达到理想情况下的第一血浆目标吸附量(即第三血浆目标吸附量),血液灌流器内的吸附剂对血浆内毒素的吸附也没有达到饱和状态,若此时直接对系统中的血液灌流器进行更换操作,会导致血液灌流器未饱和而被直接丢弃,造成医疗耗材的浪费。
按照图4中的拟合曲线所确定的变化规律,采用血浆支路的血浆流量对第三血浆目标吸附量进行调节,以弥补血浆支路的血浆流量变化所引起的血液灌流器的毒素的吸附效率的误差,经过对第三血浆目标吸附量进行调节后,可精确地判断出血液灌流器内的吸附剂对血浆内毒素的吸附是否达到饱和状态,有利于双重血浆分子吸附系统的更换操作的控制精度。
示例性的,当血浆支路的血浆流量为Q1,按照拟合曲线对应得到的血液灌流器的吸附效率为30%;血浆支路的血浆流量为Q0时,拟合曲线对应得到的血液灌流器的吸附效率为50%;假设获取的第三血浆目标吸附量为1L,如上所述,由于第三血浆目标吸附量对应于血液灌流器在Q0下的数值,在Q1下血液灌流器的吸附效率更低,因此当血液灌流器在Q1下的吸附量也需要同比例增大,那么在Q1下调节后的血液灌流器的第一血浆目标吸附量为:1*(5/3)L=1.67L,血液灌流器对血浆内毒素的吸附才会达到饱和状态。
需要说明的是,此处仅仅说明按照拟合曲线对血液灌流器的第三血浆目标吸附量进行调节的方式,在实际过程中还存在很多的其它具体调节方式,本文对具体调节方式不进行详细论述。
因此本实施例对血液灌流器的第三血浆目标吸附量进行调节,只有血液灌流器内的吸附剂对血浆内毒素的吸附达到饱和状态时,才会对系统中的血液灌流器进行更换操作,解决了DPMAS治疗过程中的耗材浪费问题。
同样,在步骤S106中,获取所述胆红素吸附柱的第二血浆目标吸附量,可以包括:子步骤S106B1和子步骤S106B2。
子步骤S106B1:获取所述胆红素吸附柱的第四血浆目标吸附量。
子步骤S106B2:根据所述血浆支路的血浆流量调节所述第四血浆目标吸附量,得到所述胆红素吸附柱的第二血浆目标吸附量。
本实施例中,胆红素吸附柱的第四血浆目标吸附量是胆红素吸附柱对血浆内胆红素等的吸附效率最大时对血浆的吸附量。所述胆红素吸附柱的第二血浆目标吸附量大于或等于所述第四血浆目标吸附量,当胆红素吸附柱对血浆内胆红素等的吸附效率不是最大时对血浆的吸附量要大于第四血浆目标吸附量。
在一实施例中,子步骤S106B2,所述根据所述血浆支路的血浆流量调节所述第四血浆目标吸附量,得到所述胆红素吸附柱的第二血浆目标吸附量,可以包括:子步骤S106B21和子步骤S106B22。
子步骤S106B21:获取所述胆红素吸附柱的吸附效率与所述胆红素吸附柱的血浆流量之间的第二拟合曲线。
子步骤S106B22:根据所述血浆支路的血浆流量和所述第二拟合曲线,调节所述第四血浆目标吸附量,得到所述胆红素吸附柱的第二血浆目标吸附量。
子步骤S106B2的具体实现方式可参照子步骤S106A2的具体实施方式,此处将不再进行详细论述。
在一实施例中,步骤S104,所述当所述第一血浆累积吸附量大于或者等于所述血液灌流器的第一血浆目标吸附量,和/或,当所述第二血浆累积吸附量大于或者等于所述胆红素吸附柱的第二血浆目标吸附量,则发出故障警报信号,可以包括:子步骤S1041、子步骤S1042以及子步骤S1043。
子步骤S1041:在第一阶段,当所述第一血浆累积吸附量小于所述第一血浆目标吸附量,且所述第二血浆累积吸附量小于所述第二血浆目标吸附量时,控制所述动脉管路内的血液按照第一预设流量进行流动。
在第一阶段,血液灌流器对血浆内毒素的吸附和胆红素吸附柱对血浆内胆红素的吸附都还没有达到饱和状态,对患者的血液进行正常的DPMAS治疗,控制动脉管路内的血液按照第一预设流量进行流动,经过血浆分离器对人体的血液进行分离后,血浆支路将会按照第三预设流量进行流动。
子步骤S1042:在第二阶段,当所述第一血浆累积吸附量大于或者等于所述第一血浆目标吸附量,且所述第二血浆累积吸附量小于所述第二血浆目标吸附量时,控制所述动脉管路内的血液按照第二预设流量进行流动,所述第一预设流量大于所述第二预设流量。
具体的,在第二阶段中,当血液灌流器对血浆内毒素吸附已经达到饱和状态,但是胆红素吸附柱对血浆内胆红素吸附没有达到饱和状态,则需要继续控制双重血浆分子吸附系统进行血液净化治疗,此时血浆支路将血浆依次传输至胆红素吸附柱和血液灌流器,血液灌流器无法对血浆内的毒素进行吸附,胆红素吸附柱可继续对血浆内胆红素进行吸附;由于在第二阶段只有胆红素吸附柱发挥吸附作用,因此可将第二预设流量设置的尽可能小一些,以便于胆红素吸附柱对血浆内的胆红素的吸附效率提高,尽可能发挥胆红素吸附柱的吸附功能。通常的,当血浆流量越小时,血液灌流器和胆红素吸附柱这两者的吸附效率也会越大,但是也会延长血液净化治疗时间,体外循环管路内血液的凝血风险更大。
子步骤S1043:在第三阶段,当所述第一血浆累积吸附量大于或者等于所述第一血浆目标吸附量,且所述第二血浆累积吸附量大于或者等于所述第二血浆目标吸附量时,发出故障警报信号。
具体的,当血液灌流器对血浆内毒素物质的吸附和胆红素吸附柱对血浆内胆红素的吸附都已经达到饱和状态,则发出故障警报信号,以便于双重血浆分子吸附系统能够对患者的血液连续地进行DPMAS治疗。
在本实施例中,将患者的DPMAS治疗过程划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第二阶段以及第三阶段,分阶段处理DPMAS治疗过程中的血液净化状态;由于血液灌流器和胆红素吸附柱这两者内部吸附剂对于血浆内物质的吸附原理不同,同时也涉及到人体的血浆组成,在临床治疗过程中,血液灌流器的吸附量通常小于胆红素吸附柱的吸附量,因此当血浆支路将一定容量的血浆同时传输至胆红素吸附柱和血液灌流器时,血液灌流器对血浆内毒素物质的吸附会更快地达到饱和状态,胆红素吸附柱对血浆内胆红素的吸附会更晚地达到饱和状态,并且血液灌流器和胆红素吸附柱这两者达到饱和状态的时间不会相差太大,比如相差5分钟、6分钟等;因此若第一血浆累积吸附量大于或者等于血液灌流器的第一血浆目标吸附量,立即对DPMAS的血液灌流器进行更换操作,那么接下来当第二血浆累积吸附量大于或者等于胆红素吸附柱的第二血浆目标吸附量时,立即对DPMAS的胆红素吸附柱进行更换操作;这会使得对双重血浆分子吸附系统的更换操作次数过于频繁,并且根据上文对于更换操作的描述,更换操作需要对血液灌流器或/和胆红素吸附柱进行更换,还需要对体外循环管路进行回血、引血操作,这会给体外循环管路内的血液带来感染风险,危害患者的血液净化安全性。因此最理想的状态是:更换操作的次数越少越好;在上述第二阶段时,当血液灌流器达到饱和状态时,并不会立即对DPMAS的血液灌流器进行更换操作,而是会降低动脉管路的血液流量,以使得胆红素吸附柱继续对血浆内的胆红素进行吸附,直到胆红素吸附柱也达到饱和状态时(也就是第三阶段),才对双重血浆分子吸附系统进行更换操作。采用本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只有血液灌流器和胆红素吸附柱这两者都达到饱和状态时,才会进行更换操作,进而减少更换操作的次数,保障DPMAS治疗的有效性和连续性,避免双重血浆分子吸附系统频繁进行更换操作带来的不便性。
请参阅图1,在一实施例中,所述双重血浆分子吸附系统还包括:旁流支路18和第一蠕动泵19,所述第一蠕动泵19设置在所述旁流支路18上,所述旁流支路18与所述血液灌流器17并联;通过旁流支路18可实现液体旁流的功能;所述双重血浆分子吸附系统还包括:第一管路夹25和第二管路夹26,第一管路夹25设置在旁流支路18上,第二管路夹26设置在血液灌流器17的血液输入端的管路上,第一管路夹25用于控制旁流支路18的导通或者关断。所述方法还包括:步骤S107和步骤S108。
步骤S107:在所述第一阶段和所述第三阶段,控制所述旁流支路关断,并控制所述第一蠕动泵停止。
所述旁流支路关断,所述第一蠕动泵停止,血浆回路内的液体依次通过胆红素吸附柱、血液灌流器输出至静脉壶,旁流支路无法传输液体。具体的,通过第一管路夹控制旁流支路关断,通过第二管路夹控制血液灌流器的血液输入端的管路导通;在第一阶段,结合胆红素吸附柱和血液灌流器分别对人体的血浆进行双重吸附,此时患者的DPMAS治疗处于正常状态;在第三阶段,通过生理盐水将血浆支路、胆红素吸附柱以及血液灌流器这三者残留的血浆全部回输至人体内。
步骤S108:在所述第二阶段,控制所述旁流支路开启,并控制所述第一蠕动泵转动。
当第一蠕动泵转动时,向旁流支路提供驱动力,以使得液体在旁流支路内进行流动,血液灌流器内并不存在流动的液体,血浆支路内的液体经过胆红素吸附柱、旁流支路输出至静脉壶,这相当于血液灌流器被旁路。具体的,通过第一管路夹控制旁流支路导通,通过第二管路夹控制血液灌流器的血液输入端的管路关断,在第二阶段,血液灌流器已经达到饱和状态,只有胆红素吸附柱发挥吸附作用,因此本实施例采用旁流支路对血液灌流器进行旁路,血浆无需流经血液灌流器,血浆在旁流支路内会更加顺畅的流动,采用胆红素吸附柱对血浆内的胆红素进行单独吸附,避免血液灌流器内的杂质对流动的血浆造成感染风险。
在第二阶段中血液灌流器无法对血浆内的毒素进行吸附,即使血浆经过血液灌流器,血液灌流器也无法进行吸附,而且血浆经过血液灌流器也会导致血浆存在杂质引入的风险;因此本实施例采用旁流支路对血浆进行旁流,巧妙地解决这一问题。
请参阅图1,在一实施例中,所述双重血浆分子吸附系统还包括:加热器10,所述加热器10设置在所述血浆支路13上,所述加热器10对血浆支路13内的血浆进行加热;示例性的,加热器10可采用加热电阻丝来实现;当人体的血液被引出体外时,体外循环管路内的血液温度会迅速下降,尤其是经过血浆分离器分离出的血浆,血浆在血浆管路内流动的时间和路径更长,温度也下降得更快;若直接将低温的血液回输至人体内,会引起患者寒颤、身体发冷、精神畏缩等多种并发症,因此需要在血浆输出至静脉壶之前,对血浆进行加热;通过加热器发出热量,对血浆支路内的血浆进行加热,加热后的血浆可与人体的正常温度保持一致;如图1所示,加热器10设置在血液灌流器17与静脉壶8之间的管路上,以确保流入静脉壶8的血浆温度与人体的温度保持一致。
此时,所述方法还包括:步骤S109、步骤S110以及步骤S111。
步骤S109:在所述第一阶段,控制所述加热器按照第一加热功率对所述血浆支路内的血浆进行加热。
当所述血浆经过胆红素吸附柱和血液灌流器以后,通过加热器对双重吸附后的血浆进行加热,以使得加热后的血浆的温度与人体的正常体温保持一致。
步骤S110:在所述第二阶段,控制所述加热器按照第二加热功率对所述血浆支路内的血浆进行加热。
当所述血浆经过胆红素吸附柱和旁流支路以后,通过加热器对吸附后的血浆进行加热,保障第二阶段下对血浆进行吸附的安全性。
优选的,第一加热功率大于第二加热功率,则在第一阶段下加热器的加热温度会大于第二阶段下加热器的加热温度;在第一阶段下,血浆依次经过胆红素吸附柱和血液灌流器,对血浆进行双重吸附,血浆的热量丧失得会更快,因此需要调高加热器的加热温度;在第二阶段下,血浆只流经胆红素吸附柱,对血浆单独进行胆红素吸附,血浆的热量丧失得比较慢,因此需要降低加热器的加热温度;因此当双重血浆分子吸附系统处于不同的阶段时,自适应调整加热器的加热温度,以使得加热后的血浆能够始终与人体的体温保持一致。
步骤S111:在所述第三阶段,控制所述加热器失电停止。
当需要对双重血浆分子吸附系统进行更换操作时,通过生理盐水直接将血浆支路内的血浆回输至人体内,以及对双重血浆分子吸附系统进行更换操作,此时需要将加热器失电停止,避免加热器产生电能浪费;在第三阶段,即使采用加热器进行加热,意义也不大,回血过程中也无需对血浆或者生理盐水进行加热,本实施例在第三阶段自动关闭加热器的加热功能,防止加热器产生无效的加热过程。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方法还包括:步骤S112。
步骤S112:当检测到所述静脉管路内液体的温度小于或者等于第一预设温度时,发出温度警报信号。
具体的,参见图1,在患者进行DPMAS治疗时,静脉管路2会将净化后的血液输出至人体的静脉;本实施例在与静脉壶8的出口端连接的静脉管路2上设置第一温度传感器20,在人体的静脉接入净化后的血液之前,通过第一温度传感器20检测静脉管路2内血液的温度;其中,第一预设温度代表人体的安全温度;当接入人体的静脉的液体温度小于或者等于第一预设温度,这种低温的液体会对人体造成损害;比如静脉壶输出至静脉管路内的血液温度为33摄氏度,第一预设温度为35摄氏度,则静脉管路内液体的温度(33摄氏度)小于或者等于第一预设温度(35摄氏度),发出温度警报信号,以提示用户:患者的DPMAS治疗过程出现低温故障,用户及时去处理静脉管路内血液的低温故障,保障患者的DPMAS治疗安全性。
在一实施例中,在所述第一阶段或者所述第二阶段,所述方法还包括:步骤S113和步骤S114。
步骤S113:检测所述动脉管路和所述血浆支路内液体的温度,分别得到第一温度检测值和第二温度检测值。
步骤S114:根据所述第一温度检测值和第二温度检测值之间的差值,确定所述血浆支路内液体的安全性。
具体的,请参阅图1,在动脉管路1上设置第二温度传感器21,在血浆支路13上设置第三温度传感器22,通过第二温度传感器21检测血液灌流器17接入的血液的温度,通过第三温度传感器22检测血液灌流器17分离并输出的血浆的温度;根据第一温度检测值和第二温度检测值之间的差值判断血浆支路内血浆是否处于正常的状态。通过血浆分离器7对人体的血液进行分离后得到血浆和血细胞,在正常情况下,血浆支路13内的血浆与动脉管路1内的血液这两者温度差值不会太大,也就是:温度差值处于容许的误差范围;但是若血浆分离器7出现破损,比如血浆分离器7内部出现堵塞、血浆分离器的外壳出现破损等,会导致血浆支路13内血浆的温度迅速下降,血浆支路13内的血浆与动脉管路1内的血液这两者温度差值会超出容许的误差范围,血浆支路13内的血浆的温度处于故障状态。
因此本实施例根据第一温度检测值和第二温度检测值之间的差值可监控血浆支路内血浆的温度是否处于安全状态,进而保障患者的DPMAS治疗的安全性。
参见图1,在一实施例中,在所述第一阶段或者所述第二阶段,所述双重血浆分子吸附系统还包括:动脉端穿刺针27和静脉端穿刺针28,所述动脉管路1的另一端通过所述动脉端穿刺针27插入人体的动脉,所述静脉管路2的另一端通过所述静脉端穿刺针28插入人体的静脉;在所述第一阶段或者所述第二阶段,所述方法还包括:步骤S115和步骤S116。
步骤S115:在靠近所述动脉端穿刺针处和靠近所述静脉端穿刺针处检测所述动脉管路和所述静脉管路内液体的温度,分别得到第三温度检测值和第四温度检测值。
步骤S116:根据所述第三温度检测值和所述第四温度检测值之间的差值,确定所述双重血浆分子吸附系统的血液净化过程是否出现故障。
由于在第一阶段或者第二阶段时,需要对患者进行DPMAS治疗,此时动脉端穿刺针插入人体的动脉,静脉端穿刺针插入人体的静脉,人体的血液在体外循环管路内进行循环流动;如图1所示,在靠近动脉端穿刺针27的动脉管路1上设置第四温度传感器23,通过第四温度传感器23检测动脉管路1引入的血液(即第三温度检测值),第三温度检测值接近于人体的正常体温;在靠近静脉端穿刺针28的静脉管路2上设置第五温度传感器24,通过第五温度传感器24检测静脉管路2输出至人体的静脉的血液的温度(即第四温度检测值);其中第三温度检测值代表体外循环管路接入的血液的温度,第四温度检测值代表经过血液净化后通过体外循环管路输出的血液的温度;当双重血浆分子吸附系统对人体的血液正常进行血液净化时,血液在体外循环管路内进行流动,“从人体引出的血液(第三温度检测值)”和“经过血液净化后回输至人体的血液(第四温度检测值)”这两者的温度不会相差太大,若这两者的温度差值太大则说明体外循环管路内的血液温度已经明显出现降温,这将危及到人体的生命健康。
若第三温度检测值和第四温度检测值之间的差值超出预设安全温度范围,则说明双重血浆分子吸附系统的血液净化过程出现故障(比如加热器故障、管路阻塞故障等);若第三温度检测值和第四温度检测值之间的差值处于预设安全温度范围之内,则说明双重血浆分子吸附系统的血液净化过程处于正常状态;因此本实施例根据“从人体引出的血液”和“经过血液净化后回输至人体的血液”这两者的温度差值精确地监控双重血浆分子吸附系统的血液净化安全性,以保障患者的DPMAS治疗的安全性。
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例中“检测动脉管路内液体的温度”和“检测静脉管路内液体的温度”,这与上述实施例的步骤S112中的“检测静脉管路内的液体的温度”,这两个技术方案并不重复,两者的检测原理不相同;具体的,本实施例的原理是:根据“从人体引出的血液的温度”和“回输至人体的血液的温度”这两者温度的差值判断血液净化过程的安全性;上述实施例的步骤S112的原理是:检测“回输至人体的血液的温度”和第一预设温度之间的差值,判断血液净化过程的安全性,这里的第一预设温度是由用户预先设定;比如,在本实施例中,检测到人体引出的血液的温度为:37摄氏度,检测到回输至人体的血液的温度为35摄氏度,那么两者差值就是:2摄氏度,这就是相当于把两个检测值进行比较,根据两个检测值之间的差值判断血液净化过程的安全性;在上述实施例的步骤S112中,检测到回输至人体的血液的温度为35摄氏度,第一预设温度为:36摄氏度(这个第一预设温度是根据用户经验设置的理论值,并不是检测值),那么两者的差值就是1摄氏度,以此判断血液净化过程的安全性。
请参阅图1,在一实施例中,所述双重血浆分子吸附系统还包括:漏血检测器14,所述漏血检测器14设置在所述血浆支路13上,所述漏血检测器14用于对血浆支路13内的液体进行检测,其中漏血检测器14的工作原理可分为:光源检测和超声检测;具体的,如图1所示,漏血检测器14设置在靠近所述血浆分离器7的血浆输出端的血浆支路13上,当血浆分离器7的血浆输出端将液体输出至血浆支路13时,通过漏血检测器14检测血浆支路13内的液体。
此时,所述方法还包括:步骤S117和步骤S118。
步骤S117:在所述第一阶段或者所述第二阶段,对所述血浆支路内的液体进行光源检测,以判断所述血浆分离器是否出现漏血故障。
在所述第一阶段或者所述第二阶段,血浆分离器接入人体的血液,并对血液进行分离,通过血浆分离器的血浆输出端将血浆输出至血浆支路;在正常情况下,血浆支路内只存在血浆,其中血浆为淡黄色液体,血细胞为红色液体;其中光源检测的原理是:利用检测光源(比如白色光源或者绿色光源)在不同颜色的液体中的光线透过率存在差异;比如当血浆分离器内的中空纤维膜出现破膜时,则中空纤维膜的膜内的血细胞会泄露至膜外,那么血细胞会流入至血浆支路,血浆支路内的液体颜色会逐渐变红,那么当漏血检测器检测到血浆支路内的液体颜色变红时,就判断出血浆分离器出现漏血故障;当血浆分离器出现漏血故障时,需要立即中止患者的DPMAS治疗过程。
步骤S118:在所述第三阶段,对所述血浆支路内的液体流量进行超声检测。
在第三阶段下,需要对双重血浆分子吸附系统进行更换操作,请结合上文,在更换操作时,需要对血浆支路进行回血、更换血液灌流器和/或胆红素吸附柱等;比如在回血时,血浆支路内存在流动的生理盐水,通过漏血检测器检测血浆支路内生理盐水的流量,以判断回血的效率(通常的,回血时液体流量不能太大也不能太小);又比如,在更换血液灌流器和/或胆红素吸附柱时,血浆支路内充满生理盐水,并且血浆支路内的生理盐水的流速为0,通过漏血检测器检测血浆支路内在正常状态下液体流量应该为0,若漏血检测器在正常状态下检测到液体流量不是0,则说明在更换血液灌流器和/或胆红素吸附柱时血浆支路内的液体流动处于故障状态。
其中漏血检测器对液体流量进行超声检测的原理为:当管路内液体流量不相同,超声波在管路内液体的传输时间不相同,根据传输时间得到管路内液体流量;比如当管路内液体流量为0时,超声波的传输时间为T1;当管路内液体流量为10ml/min时,超声波的传输时间为T2;T1和T2不相等。因此本实施例在第三阶段利用超声检测监控双重血浆分子吸附系统的更换操作是否正常进行。
在第一、第二阶段采用光源检测,第三阶段采用超声检测;这是因为光源检测只能检测颜色的变化,其不适用于第三阶段。第三阶段中包含回血和更换操作,第三阶段不涉及管路内液体颜色变化,第三阶段只需要检测血浆支路内的液体流量,“超声检测”能够检测管路内的液体流量,因此第三阶段下采用“超声检测”的方式。
需要说明的是,上文中所列举的具体数字,如“0.1mg”、“1L”等仅仅用于示例、解释,并非意味着临床实际应用中参照这些具体数字设置相应的数值。
本申请还提供一种双重血浆分子吸附系统,所述双重血浆分子吸附系统包括:血泵、血液灌流器、胆红素吸附柱、动脉管路、血浆分离器、静脉管路以及血浆支路,所述双重血浆分子吸附系统还包括存储器和处理器,所述存储器用于存储计算机程序;所述处理器用于执行所述计算机程序并在执行所述计算机程序时,实现如上任一所述的双重血浆分子吸附系统的控制方法。相关内容的详细说明,请参见上述双重血浆分子吸附系统的控制方法的相关内容,在此不再赘叙。
其中,存储器和处理器通过总线连接。
其中,处理器可以是微控制单元、中央处理单元或数字信号处理器,等等。
其中,存储器可以是Flash芯片、只读存储器、磁盘、光盘、U盘或者移动硬盘等等。
本申请还提供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所述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存储有计算机程序,所述计算机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使所述处理器实现如上任一所述的双重血浆分子吸附系统的控制方法。相关内容的详细说明,请参见上述双重血浆分子吸附系统的控制方法的相关内容,在此不再赘叙。
其中,该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可以是上述双重血浆分子吸附系统的内部存储单元,例如硬盘或内存。该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也可以是外部存储设备,例如配备的插接式硬盘、智能存储卡、安全数字卡、闪存卡,等等。
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说明书中表格、图形以及公式涉及的数据仅仅是用于示例,并非意味着血液净化设备在实际应用过程中就是这些压力数值。
应当理解,在本申请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仅仅是出于描述特定实施例的目的而并不意在限制本申请。
还应当理解,在本申请说明书和所附权利要求书中使用的术语“和/或”是指相关联列出的项中的一个或多个的任何组合以及所有可能组合,并且包括这些组合。
以上所述,仅为本申请的具体实施例,但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申请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各种等效的修改或替换,这些修改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申请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应以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

Claims (10)

1.一种双重血浆分子吸附系统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双重血浆分子吸附系统包括:血泵、血液灌流器、胆红素吸附柱、动脉管路、血浆分离器、静脉管路以及血浆支路,所述方法包括:
在所述双重血浆分子吸附系统进行血液净化时,根据所述血泵的转速得到所述动脉管路内的血液流量;
根据所述血浆分离器的分浆比和所述动脉管路内的血液流量,确定所述血浆支路的血浆流量;
根据所述血浆支路的血浆流量和血液净化时间,确定所述血液灌流器的第一血浆累积吸附量和所述胆红素吸附柱的第二血浆累积吸附量;
当所述第一血浆累积吸附量大于或者等于所述血液灌流器的第一血浆目标吸附量,和/或,当所述第二血浆累积吸附量大于或者等于所述胆红素吸附柱的第二血浆目标吸附量,则发出故障警报信号,以提示更换所述双重血浆分子吸附系统中的血液灌流器和/或胆红素吸附柱。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当所述第一血浆累积吸附量大于或者等于所述血液灌流器的第一血浆目标吸附量,和/或,当所述第二血浆累积吸附量大于或者等于所述胆红素吸附柱的第二血浆目标吸附量,则发出故障警报信号之前,还包括:
获取所述血液灌流器的第一血浆目标吸附量和所述胆红素吸附柱的第二血浆目标吸附量。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获取所述血液灌流器的第一血浆目标吸附量,包括:
获取所述血液灌流器的第三血浆目标吸附量;
根据所述血浆支路的血浆流量调节所述第三血浆目标吸附量,得到所述血液灌流器的第一血浆目标吸附量;
获取所述胆红素吸附柱的第二血浆目标吸附量,包括:
获取所述胆红素吸附柱的第四血浆目标吸附量;
根据所述血浆支路的血浆流量调节所述第四血浆目标吸附量,得到所述胆红素吸附柱的第二血浆目标吸附量。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根据所述血浆支路的血浆流量调节所述第三血浆目标吸附量,得到所述血液灌流器的第一血浆目标吸附量,包括:
获取所述血液灌流器的吸附效率与所述血液灌流器的血浆流量之间的第一拟合曲线;
根据所述血浆支路的血浆流量和所述第一拟合曲线,调节所述第三血浆目标吸附量,得到所述血液灌流器的第一血浆目标吸附量;
所述根据所述血浆支路的血浆流量调节所述第四血浆目标吸附量,得到所述胆红素吸附柱的第二血浆目标吸附量,包括:
获取所述胆红素吸附柱的吸附效率与所述胆红素吸附柱的血浆流量之间的第二拟合曲线;
根据所述血浆支路的血浆流量和所述第二拟合曲线,调节所述第四血浆目标吸附量,得到所述胆红素吸附柱的第二血浆目标吸附量。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当所述第一血浆累积吸附量大于或者等于所述血液灌流器的第一血浆目标吸附量,和/或,当所述第二血浆累积吸附量大于或者等于所述胆红素吸附柱的第二血浆目标吸附量,则发出故障警报信号,包括:
在第一阶段,当所述第一血浆累积吸附量小于所述第一血浆目标吸附量,且所述第二血浆累积吸附量小于所述第二血浆目标吸附量时,控制所述动脉管路内的血液按照第一预设流量进行流动;
在第二阶段,当所述第一血浆累积吸附量大于或者等于所述第一血浆目标吸附量,且所述第二血浆累积吸附量小于所述第二血浆目标吸附量时,控制所述动脉管路内的血液按照第二预设流量进行流动,所述第一预设流量大于所述第二预设流量;
在第三阶段,当所述第一血浆累积吸附量大于或者等于所述第一血浆目标吸附量,且所述第二血浆累积吸附量大于或者等于所述第二血浆目标吸附量时,发出故障警报信号。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双重血浆分子吸附系统还包括:旁流支路和第一蠕动泵,所述第一蠕动泵设置在所述旁流支路上,所述旁流支路与所述血液灌流器并联,所述方法还包括:
在所述第一阶段和所述第三阶段,控制所述旁流支路关断,并控制所述第一蠕动泵停止;
在所述第二阶段,控制所述旁流支路开启,并控制所述第一蠕动泵转动。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双重血浆分子吸附系统还包括:加热器,所述加热器设置在所述血浆支路上,所述方法还包括:
在所述第一阶段,控制所述加热器按照第一加热功率对所述血浆支路内的血浆进行加热;
在所述第二阶段,控制所述加热器按照第二加热功率对所述血浆支路内的血浆进行加热;
在所述第三阶段,控制所述加热器失电停止。
8.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第一阶段或者所述第二阶段,所述方法还包括:
检测所述动脉管路和所述血浆支路内液体的温度,分别得到第一温度检测值和第二温度检测值;
根据所述第一温度检测值和第二温度检测值之间的差值,确定所述血浆支路内液体的安全性;
和/或,所述双重血浆分子吸附系统还包括:动脉端穿刺针和静脉端穿刺针,在所述第一阶段或者所述第二阶段,所述方法还包括:
在靠近所述动脉端穿刺针处和靠近所述静脉端穿刺针处检测所述动脉管路和所述静脉管路内液体的温度,分别得到第三温度检测值和第四温度检测值;
根据所述第三温度检测值和所述第四温度检测值之间的差值,确定所述双重血浆分子吸附系统的血液净化过程是否出现故障。
9.一种双重血浆分子吸附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双重血浆分子吸附系统包括:血泵、血液灌流器、胆红素吸附柱、动脉管路、血浆分离器、静脉管路以及血浆支路,所述双重血浆分子吸附系统还包括存储器和处理器,所述存储器用于存储计算机程序;所述处理器用于执行所述计算机程序并在执行所述计算机程序时,实现如权利要求1-8任一项所述的双重血浆分子吸附系统的控制方法。
10.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其特征在于,所述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存储有计算机程序,所述计算机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使所述处理器实现如权利要求1-8任一项所述的双重血浆分子吸附系统的控制方法。
CN202111584292.4A 2021-12-22 2021-12-22 双重血浆分子吸附系统的控制方法、系统及存储介质 Active CN114191633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1584292.4A CN114191633B (zh) 2021-12-22 2021-12-22 双重血浆分子吸附系统的控制方法、系统及存储介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1584292.4A CN114191633B (zh) 2021-12-22 2021-12-22 双重血浆分子吸附系统的控制方法、系统及存储介质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4191633A true CN114191633A (zh) 2022-03-18
CN114191633B CN114191633B (zh) 2023-10-03

Family

ID=8065604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11584292.4A Active CN114191633B (zh) 2021-12-22 2021-12-22 双重血浆分子吸附系统的控制方法、系统及存储介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4191633B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6212229A (zh) * 2023-04-24 2023-06-06 深圳核心医疗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压力控制方法及装置

Citation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7265416A (ja) * 1994-03-31 1995-10-17 Kanegafuchi Chem Ind Co Ltd 血液ポンプの制御装置
CN101704601A (zh) * 2009-10-29 2010-05-12 朱鸽 一种净水机控制器
KR20100006957U (ko) * 2008-12-30 2010-07-08 주식회사 케이씨텍 세정수 공급라인
CN103476484A (zh) * 2011-04-13 2013-12-25 汾沃有限公司 用于使用和控制具有吸附柱的自动分离器的系统和方法
WO2016035714A1 (ja) * 2014-09-02 2016-03-10 テルモ株式会社 体外循環装置及びその制御方法
CN208582781U (zh) * 2018-02-11 2019-03-08 青岛市海慈医疗集团 一种血液净化装置
CN113350593A (zh) * 2021-07-01 2021-09-07 健帆生物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血液净化设备的控制方法、血液净化设备及存储介质
CN113769191A (zh) * 2021-08-20 2021-12-10 健帆生物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双重血浆分子吸附系统的控制方法、设备及存储介质

Patent Citations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7265416A (ja) * 1994-03-31 1995-10-17 Kanegafuchi Chem Ind Co Ltd 血液ポンプの制御装置
KR20100006957U (ko) * 2008-12-30 2010-07-08 주식회사 케이씨텍 세정수 공급라인
CN101704601A (zh) * 2009-10-29 2010-05-12 朱鸽 一种净水机控制器
CN103476484A (zh) * 2011-04-13 2013-12-25 汾沃有限公司 用于使用和控制具有吸附柱的自动分离器的系统和方法
US20140291248A1 (en) * 2011-04-13 2014-10-02 Fenwal, Inc Systems and methods for use and control of an automated separator with adsorption columns
WO2016035714A1 (ja) * 2014-09-02 2016-03-10 テルモ株式会社 体外循環装置及びその制御方法
CN208582781U (zh) * 2018-02-11 2019-03-08 青岛市海慈医疗集团 一种血液净化装置
CN113350593A (zh) * 2021-07-01 2021-09-07 健帆生物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血液净化设备的控制方法、血液净化设备及存储介质
CN113769191A (zh) * 2021-08-20 2021-12-10 健帆生物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双重血浆分子吸附系统的控制方法、设备及存储介质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6212229A (zh) * 2023-04-24 2023-06-06 深圳核心医疗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压力控制方法及装置
CN116212229B (zh) * 2023-04-24 2023-07-25 深圳核心医疗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压力控制方法及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4191633B (zh) 2023-10-03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7959593B2 (en) Blood purification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evaluating connection conditions of needles
KR102211104B1 (ko) 혈액투석여과장치
CN102389594B (zh) 便携式血液净化系统
JP4286165B2 (ja) 血液浄化装置のプライミング方法および血液浄化装置
CN107614033B (zh) 血液净化装置
CN105209088B (zh) 用于从血浆移除蛋白结合性毒素的设备
CN201026321Y (zh) 一种人工肝肾支持系统
CN100493633C (zh) 人工肝肾支持系统
CN107583120B (zh) 一种血浆置换透析吸附系统
CN114191633B (zh) 双重血浆分子吸附系统的控制方法、系统及存储介质
JP6545485B2 (ja) 血液浄化装置
JP5981987B2 (ja) 体外血液処理装置、及び体外血液処理装置の液体の流れの監視方法
CN113350593B (zh) 血液净化设备的控制方法、血液净化设备及存储介质
JP6053107B2 (ja) 血液浄化装置及びそのプライミング方法
JP6437349B2 (ja) 血液浄化装置
CN107929838B (zh) 用于肾脏内科的血液透析装置
JP2005218709A (ja) 血液浄化装置における回路の接続不良検出方法
Azar et al. Hemodialysis system
CN202207346U (zh) 便携式血液净化系统
EP3655057B1 (en) Apparatus for extracorporeal treatment of blood and method of priming an extracorporeal blood circuit
WO2022102174A1 (ja) 血液浄化装置
Mitra et al. Technical aspects of hemodialysis
CN211584543U (zh) 一种血路管及无肝素透析装置
WO2019153848A1 (zh) 一种基于离心分离血浆法的全能型血浆净化系统
CN115445012A (zh) 血液净化设备的控制方法、血液净化设备及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