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4185454B - 显示面板及电子设备 - Google Patents

显示面板及电子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4185454B
CN114185454B CN202111520533.9A CN202111520533A CN114185454B CN 114185454 B CN114185454 B CN 114185454B CN 202111520533 A CN202111520533 A CN 202111520533A CN 114185454 B CN114185454 B CN 114185454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touch
display
signal
display panel
typ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11520533.9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4185454A (zh
Inventor
方亮
丁玎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Wuhan China Star Optoelectronics Semiconductor Display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Wuhan China Star Optoelectronics Semiconductor Display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Wuhan China Star Optoelectronics Semiconductor Display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Wuhan China Star Optoelectronics Semiconductor Display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111520533.9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4185454B/zh
Priority to US17/623,545 priority patent/US20240045529A1/en
Priority to PCT/CN2021/139809 priority patent/WO2023108694A1/zh
Publication of CN11418545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4185454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4185454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4185454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3/00In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to be processed into a form capable of being handled by the computer;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from processing unit to output unit, e.g. interface arrangements
    • G06F3/01Input arrangements or combined input and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interaction between user and computer
    • G06F3/03Arrangements for converting the position or the displacement of a member into a coded form
    • G06F3/041Digitisers, e.g. for touch screens or touch pad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ansducing means
    • G06F3/0412Digitisers structurally integrated in a display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3/00In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to be processed into a form capable of being handled by the computer;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from processing unit to output unit, e.g. interface arrangements
    • G06F3/01Input arrangements or combined input and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interaction between user and computer
    • G06F3/03Arrangements for converting the position or the displacement of a member into a coded form
    • G06F3/041Digitisers, e.g. for touch screens or touch pad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ansducing means
    • G06F3/044Digitisers, e.g. for touch screens or touch pad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ansducing means by capacitive means
    • G06F3/0445Digitisers, e.g. for touch screens or touch pad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ansducing means by capacitive means using two or more layers of sensing electrodes, e.g. using two layers of electrodes separated by a dielectric layer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3/00In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to be processed into a form capable of being handled by the computer;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from processing unit to output unit, e.g. interface arrangements
    • G06F3/01Input arrangements or combined input and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interaction between user and computer
    • G06F3/03Arrangements for converting the position or the displacement of a member into a coded form
    • G06F3/041Digitisers, e.g. for touch screens or touch pad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ansducing means
    • G06F3/0416Control or interface arrangem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digitisers
    • G06F3/04164Connections between sensors and controllers, e.g. routing lines between electrodes and connection pad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3/00In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to be processed into a form capable of being handled by the computer;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from processing unit to output unit, e.g. interface arrangements
    • G06F3/01Input arrangements or combined input and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interaction between user and computer
    • G06F3/03Arrangements for converting the position or the displacement of a member into a coded form
    • G06F3/041Digitisers, e.g. for touch screens or touch pad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ansducing means
    • G06F3/0416Control or interface arrangem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digitisers
    • G06F3/0418Control or interface arrangem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digitisers for error correction or compensation, e.g. based on parallax, calibration or alignment
    • G06F3/04182Filtering of noise external to the device and not generated by digitiser component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3/00In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to be processed into a form capable of being handled by the computer;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from processing unit to output unit, e.g. interface arrangements
    • G06F3/01Input arrangements or combined input and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interaction between user and computer
    • G06F3/03Arrangements for converting the position or the displacement of a member into a coded form
    • G06F3/041Digitisers, e.g. for touch screens or touch pad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ansducing means
    • G06F3/044Digitisers, e.g. for touch screens or touch pad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ansducing means by capacitive mea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10/00Energy generation through renewable energy sources
    • Y02E10/50Photovoltaic [PV] energy
    • Y02E10/549Organic PV cell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Theoretical Computer Science (AREA)
  • Human Computer Interaction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Devices For Indicating Variable Information By Combining Individual Elements (AREA)
  • Position Input By Displaying (AREA)

Abstract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显示面板及电子设备,显示面板包括多条触控信号线、多条显示信号线、多条第一类信号屏蔽线和多条第一电源走线,触控信号线位于显示区和非显示区,显示信号线位于显示区和非显示区,第一类信号屏蔽线设置于非显示区,且第一类信号屏蔽线位于触控信号线与显示信号线之间,第一电源走线位于显示区和非显示区,且第一电源走线接入固定电压信号,其中,第一类信号屏蔽线在弯折子区的两侧分别与第一电源走线电连接,本申请提供的显示面板及电子设备用于降低了显示面板的生产成本。

Description

显示面板及电子设备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显示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显示面板及电子设备。
背景技术
目前,显示面板主要包括液晶显示器、等离子体显示面板、有机电致发光、有源矩阵有机电致发光,显示面板在车载、手机、平板、电脑及电视产品上具有广阔的应用空间。一般说来,触控功能已成为多数显示面板的标配之一,其中电容式触控屏应用较为广泛,基本原理是使用手指或触控笔等工具与触控屏产生电容,并利用触控前后电容变化所形成的电信号来确认面板是否被触摸及确认触摸坐标。
电容式触控面板的一种重要触控技术是自容式,常见的触控结构的触控走线在下外围区汇合。在弯折区,触控走线和显示走线为同层金属设计,为减少信号干扰,会在显示走线和触控走线之间设计信号屏蔽线。但是,随着显示和触控分段越多,对应需求信号屏蔽线数量增加,导致连接至触控芯片的焊盘(Pad)数量增加,导致显示面板的成本增加以及制程工艺良率降低。
故,有必要提出一种新的技术方案,以解决上述技术问题。
发明内容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显示面板及电子设备,用于降低显示面板的生产成本。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显示面板,具有显示区和非显示区,所述非显示区包括弯折子区,所述显示面板包括:
多条触控信号线,所述触控信号线位于所述显示区和所述非显示区;
多条显示信号线,所述显示信号线位于所述显示区和所述非显示区;
多条第一类信号屏蔽线,所述第一类信号屏蔽线设置于所述非显示区,且所述第一类信号屏蔽线位于所述触控信号线与所述显示信号线之间;
多条第一电源走线,所述第一电源走线位于所述显示区和所述非显示区并接入固定电压信号;
其中,所述第一类信号屏蔽线在所述弯折子区的两侧分别与所述第一电源走线电连接。
在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显示面板中,所述非显示区包括第一电源走线子区,所述第一电源走线位于所述第一电源走线子区,与所述第一电源走线子区对应部分的所述触控信号线与所述显示信号线间隔设置,与所述弯折子区对应部分的所述显示信号线和所述触控信号线同层设置。
在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显示面板中,所述第一类信号屏蔽线、所述触控信号线与所述显示信号线的至少一部分同层设置。
在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显示面板中,所述显示面板包括:
衬底;
依次层叠设置的有源层、第一栅绝缘层、第一栅极、第二栅绝缘层、第二栅极和层间介质层,所述层间介质层具有通孔,所述通孔至少贯穿所述层间介质层、所述第二栅绝缘层和所述第一栅绝缘层,且所述显示信号线覆盖所述通孔的侧壁的至少一部分;
第一源漏金属层,所述第一源漏金属层设置在所述层间介质层上,所述第一源漏金属层包括源极、漏极、所述第一电源走线的第一部分;
第一平坦化层,所述第一平坦化层覆盖所述第一源漏金属层及填充所述通孔;
第二源漏金属层,所述第二源漏金属层位于所述第一平坦化层上,所述第二源漏金属层包括连接电极、所述第一电源走线的第二部分、所述第一电源走线的第三部分,其中,所述第一电源走线的第一部分和所述第一电源走线的第二部分通过第一过孔连接;
第二平坦化层,所述第二平坦化层设置在所述第一平坦化层上。
在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显示面板中,所述第一类信号屏蔽线通过第二过孔与所述第一电源走线电连接。
在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显示面板中,所述显示面板还包括:
触控芯片,所述触控芯片位于所述非显示区远离所述显示区的一侧,所述触控芯片接入所述触控信号线,所述触控芯片用于为所述触控信号线提供触控信号;
控制芯片,所述控制芯片位于所述非显示区远离所述显示区的一侧,所述控制芯片接入所述显示信号线和所述第一电源走线,所述第一类信号屏蔽线通过所述第一电源走线与所述控制芯片电连接,所述控制芯片用于为所述显示信号线提供显示信号以及为所述第一电源走线提供所述固定电压信号。
在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显示面板中,所述非显示区包括:
第二电源走线子区,所述第二电源走线子区位于所述第一电源走线子区的至少一侧,所述第二电源走线子区分布有多条第二电源走线。
在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显示面板中,所述触控信号线包括第一类触控信号线和第二类触控信号线,所述第一类触控信号线通过所述第一电源走线子区的上方连接至所述触控芯片,所述第二类触控信号线通过所述第二电源走线子区的上方连接至所述触控芯片。
在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显示面板中,所述触控芯片包括第一触控芯片和第二触控芯片,所述第一触控芯片和所述第二触控芯片位于所述控制芯片的两侧,位于所述显示面板的中心线一侧的所述第一类触控信号线和所述第二类触控信号线接入所述第一触控芯片,位于所述显示面板的中心线另一侧的所述第一类触控信号线和所述第二类触控信号线接入所述第二触控芯片。
在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显示面板中,所述显示面板还包括:
第二类信号屏蔽线,所述第二类信号屏蔽线位于所述非显示区,并围绕所述显示区设置,所述第二类信号屏蔽线的第一端连接所述第一触控芯片,所述第二类信号屏蔽线的第二端连接所述第二触控芯片。
在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显示面板中,所述显示面板还包括:
多个触控单元,所述触控单元设置在所述显示区,且所述触控信号线远离所述触控芯片的一端与所述触控单元连接,所述触控信号线与所述触控单元一一对应连接。
在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显示面板中,所述第一类信号屏蔽线与所述显示信号线平行设置。
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一种电子设备,所述电子设备包括上述的显示面板和壳体,所述显示面板设置在所述壳体中。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显示面板及电子设备,显示面板包括多条触控信号线、多条显示信号线、多条第一类信号屏蔽线和多条第一电源走线。具体的,触控信号线位于显示区和非显示区。显示信号线位于显示区和非显示区。第一类信号屏蔽线设置于非显示区,且第一类信号屏蔽线位于触控信号线与显示信号线之间。第一电源走线位于显示区和非显示区,且第一电源走线接入固定电压信号,其中,第一类信号屏蔽线在弯折子区的两侧分别与第一电源走线电连接。在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显示面板中,通过在触控信号线和显示信号线202之间设置第一类信号屏蔽线,第一类信号屏蔽线接入固定电压信号,且第一类信号屏蔽线在弯折子区的两侧分别和第一电源走线电连接,因此,第一类信号屏蔽线和第一电源走线具有相同的电压信号,无需外加焊盘(Pad)将第一类信号屏蔽线接入控制芯片或触控芯片内,进一步的,由于第一电源走线接入直流信号源,因此,对应的电容和电压差恒定,则对应的信号干扰恒定,因此,可以通过芯片去除信号干扰,保留有效的信号数据,从而防止显示信号线和触控信号线之间发生信号串扰。另外,减少了接入触控芯片的焊盘的数量,从而降低了显示面板的生产成本以及提高了制程工艺良率。
为让本申请的上述内容能更明显易懂,下文特举优选实施例,并配合所附图式,作详细说明如下。
附图说明
图1为现有技术的显示面板的平面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显示面板的平面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2的局部放大图;
图4为图3沿B-B’方向的剖面图;
图5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显示面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申请实施例电子设备的平面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申请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申请作进一步地详细描述,请参照附图中的图式,其中相同的组件符号代表相同的组件,以下的说明是基于所示的本申请具体实施例,其不应被视为限制本申请未在此详述的其他具体实施例。本说明书所使用的词语“实施例”意指实例、示例或例证。
在本申请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申请中的具体含义。
请参阅图1,图1为现有技术中显示面板的平面结构示意图。一般说来,触控功能已成为多数显示面板的标配之一,其中电容式触控屏应用较为广泛,基本原理是使用手指或触控笔等工具与触控屏产生电容,并利用触控前后电容变化所形成的电信号来确认面板是否被触摸及确认触摸坐标。电容式触控面板的一种重要触控技术是自容式,如图1所示,显示面板100常见的触控结构的触控走线101在下外围区100a汇合。在外围区100a,触控走线101和显示走线102为同层金属设计,为减少信号干扰,会在显示走线102和触控走线101之间设计信号屏蔽线103。但是,随着显示和触控分段越多,对应需求信号屏蔽线103数量增加,导致连接至触控集成电路104的焊盘(Pad)数量增加,导致显示面板100的成本增加以及制程工艺良率降低。
针对现有的显示面板100的成本高以及制程工艺良率低的问题,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显示面板,用于降低显示面板的制作成本以及提高制程工艺良率。
请参阅图2,图2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显示面板的平面结构示意图。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显示面板200,显示面板200具有显示区AA和非显示区NA,非显示区NA包括弯折子区BA。显示面板200包括多条触控信号线201、多条显示信号线202、多条第一类信号屏蔽线203a和多条第一电源走线204。具体的,触控信号线201位于显示区AA和非显示区NA。显示信号线202位于显示区AA和非显示区NA。第一类信号屏蔽线203a设置于非显示区NA,且第一类信号屏蔽线203a位于触控信号线201与显示信号线202之间。第一电源走线204位于显示区AA和非显示区NA,且第一电源走线204接入固定电压信号,其中,第一类信号屏蔽线203a在弯折子区BA的两侧分别与第一电源走线204电连接。
在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显示面板200中,通过在触控信号线201和显示信号线202之间设置第一类信号屏蔽线203a,第一类信号屏蔽线203a接入固定电压信号,且第一类信号屏蔽线203a在弯折子区BA的两侧分别和第一电源走线204电连接,因此,第一类信号屏蔽线203a和第一电源走线204具有相同的电压信号,无需外加焊盘(Pad)将第一类信号屏蔽线203a接入控制芯片或触控芯片内,由于第一电源走线204接入直流信号源,因此,对应的电容和电压差恒定,则对应的信号干扰恒定,因此,可以通过芯片去除信号干扰,保留有效的信号数据,从而防止显示信号线202和触控信号线201之间发生信号串扰。另外,无需将第一类信号屏蔽线203a接入触控芯片,减少了接入触控芯片的焊盘的数量,从而降低了显示面板的生产成本以及提高了制程工艺良率。
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实施例中的非显示区NA可以位于显示区AA的至少一侧。应该理解的是,本申请实施例中的非显示区NA为走线区。
请结合图2、图3、图4和图5,图3为图2提供的显示面板在A1区域的放大图。图4为图3沿B-B’方向的剖面图。图5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显示面板的结构示意图。在一些实施例中,非显示区NA包括第一电源走线子区VDD,第一电源走线204位于第一电源走线子区VDD,与第一电源走线子区VDD对应部分的触控信号线201与显示信号线202间隔设置,与弯折子区BA对应部分的显示信号线202和触控信号线201同层设置。第一类信号屏蔽线203a、触控信号线201与显示信号线202的至少一部分同层设置。由于与弯折子区BA对应部分的显示信号线202和触控信号线201同层设置,因此,相邻间的显示信号线202和触控信号线201容易发生信号串扰的问题,因此,本申请实施例在显示信号线202和触控信号线201之间设置第一类信号屏蔽线203a,用于防止显示信号线202和触控信号线201之间发生信号串扰的问题。另外,第一类信号屏蔽线203a、触控信号线201与显示信号线202的至少一部分同层设置,简化了制作第一类信号屏蔽线203a、触控信号线201与显示信号线202的制程。
显示面板200包括衬底10、依次层叠设置的有源层11、第一栅绝缘层12a、第一栅极13a、第二栅绝缘层12b、第二栅极13b和层间介质层14、第一源漏金属层15、第一平坦化层16a、第二源漏金属层17、第二平坦化层16b。其中,层间介质层14具有通孔H,通孔H至少贯穿层间介质层14、第二栅绝缘层12b和第一栅绝缘层12a,且显示信号线202覆盖通孔H的侧壁的至少一部分。第一源漏金属层15设置在层间介质层14上,第一源漏金属层15包括源极15a、漏极15b、第一电源走线204的第一部分204a。第一平坦化层16a覆盖第一源漏金属层15及填充通孔H。第二源漏金属层17位于第二平坦化层16b上,第二源漏金属层17包括连接电极17a、第一电源走线204的第二部分204b、第一电源走线204的第三部分204c,其中,第一电源走线204的第一部分204a和第一电源走线204的第二部分204b通过第一过孔h连接。第二平坦化层16b设置在第一平坦化层16a上,且第二平坦化层16b覆盖第二源漏金属层。
本申请实施例中将第一电源走线204的第一部分204a和第一电源走线204的第二部分204b通过第一过孔h1连接,由于第一电源走线204为整面一个信号源,因此,将第一电源走线204采用分层设置,减少负载(Loading)。另外,第一电源走线204和显示信号线202的分层设置,简化了数据信号线的排布,同时也减小了显示面板200的边框,实现了窄边框的设计。
在一些实施例中,衬底10包括依次层叠设置的第一柔性层10a、第一阻挡层10b、第二柔性层10c、第二阻挡层10d和缓冲层10e。第一阻挡层10b用于防止水氧通过第一柔性层10a的一侧渗透至第一阻挡层10b上面的结构,防止损坏显示面板200。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阻挡层10b、第二阻挡层10d和缓冲层10e的材质包括但不限于含硅的氧化物、氮化物或氮氧化物。例如,第一阻挡层10b的材质为SiOx、SiNx或SiOxNy中的至少一种。第一柔性层10a的材料可以和第二柔性层10c的材料相同,其可以包括PI(聚酰亚胺)、PET(聚二甲酸乙二醇酯)、PEN(聚萘二甲酸乙二醇脂)、PC(聚碳酸酯)、PES(聚醚砜)、PAR(含有聚芳酯的芳族氟甲苯)或PCO(多环烯烃)中的至少一种。缓冲层10e可以是叠层设置的氮化硅层和氧化硅层,其中,氮化硅层的用于阻挡水氧由第二柔性层10c的一侧入侵,从而对显示面板200上方的膜层造成损害,氧化硅层用于保温上方的薄膜晶体管。
有源层11的材质可以是铟镓锌氧化物、铟锌锡氧化物或铟镓锌锡氧化物中的一种或其任意组合。或者,有源层11的材质也可以是LTPO(Low Temperature PolycrystallineOxide,低温多晶氧化物)。第一栅极13a、第二栅极13b、第一源漏金属层15和第二源漏金属层17的材质包括如银(Ag)、镁(Mg)、铝(Al)、钨(W)、铜(Cu)、镍(Ni)、铬(Cr)、钼(Mo)、钛(Ti)、铂(Pt)、钽(Ta)、钕(Nd)或钪(Sc)的金属、它们的合金、它们的氮化物等中的一种或其任意组合。第一栅绝缘层12a、第二栅绝缘层12b和层间介质层14的材质包括氧化硅、氮化硅或氮氧化硅中的一种或其任意组合。第一平坦化层16a和第二平坦化层16b的材料可以选自二氧化硅、二氧化氮、氮氧化硅及其叠层或者有机材料,例如丙烯酸树脂。
在一些实施例中,通孔H贯穿层间介质层14、第二栅绝缘层12b、第一栅绝缘层12a、缓冲层10e和第二柔性层10c,且显示信号线202覆盖通孔H的侧壁和通孔H的底部的一部分。
第一类信号屏蔽线203a位于显示信号线202和触控信号线201之间,用于降低显示信号线202以及触控信号线201的信号发生串扰的风险。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类信号屏蔽线203a、显示信号线202以及触控信号线201可以通过同一道黄光制程形成,从而简化了制作第一类信号屏蔽线203a、显示信号线202以及触控信号线201的步骤。
进一步的,第一类信号屏蔽线203a与第一电源走线204通过第二过孔h2与第一类信号屏蔽线203a电连接。具体的,第二过孔h2贯穿第一平坦化层16a,第一类信号屏蔽线203a通过第二过孔h2与位于第一源漏金属层15上的第一电源走线204电连接。
需要说明的是,当显示面板200的源漏极设计为单层源漏极时,第一电源走线204与源漏极层同层设置。当显示面板200的源漏极设计为双层源漏极时,即显示面板200包括第一源漏金属层和第二源漏金属层时,第一电源走线204在弯折区与第二源漏金属层同层设置,而在其他区域与第一源漏金属层或第一源漏金属层和第二源漏金属层同层设置。
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实施例的薄膜晶体管可以是底栅型薄膜晶体管,也可以是顶栅型薄膜晶体管,可以是单栅薄膜晶体管也可以是双栅薄膜晶体管。本申请实施例以双栅薄膜晶体管为例进行阐述,但不限于此。
进一步的,请继续参考图2,非显示区NA还包括第二电源走线子区VSS。第二电源走线子区VSS位于第一电源走线子区VDD的至少一侧,第二电源走线子区VSS分布有多条第二电源走线206。触控信号线201包括第一类触控信号线201a和第二类触控信号线201b。第一类触控信号线201a通过第一电源走线子区VDD的上方连接至触控芯片205。第二类触控信号线201b通过第二电源走线子区VSS的上方连接至触控芯片205。
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实施例中第一电源走线可以是VDD走线(高电压电源走线)。第二电源走线可以是VSS走线(低电压电源走线)
在一些实施例中,显示面板200还包括触控芯片205和控制芯片207,触控芯片205位于非显示区NA远离显示区AA的一侧,触控芯片205接入触控信号线201,触控芯片205用于为触控信号线201提供触控信号。控制芯片207位于非显示区NA远离显示区AA的一侧,控制芯片207接入显示信号线202和第一电源走线204,第一类信号屏蔽线203a通过第一电源走线204与控制芯片207电连接,控制芯片207用于为显示信号线202提供显示信号以及为第一电源走线204提供固定电压信号。由于第一类信号屏蔽线203a通过第一电源走线204与控制芯片207电连接,控制芯片207用于为显示信号线202提供显示信号以及为第一电源走线204提供固定电压信号,因此,无需将第一类信号屏蔽线203a接入触控芯片205,减少了接入触控芯片205的焊盘的数量,从而降低了显示面板200的生产成本以及提高了制程工艺良率。
在一些实施例中,触控芯片205包括第一触控芯片205a和第二触控芯片205b,第一触控芯片205a和第二触控芯片205b位于控制芯片207的两侧,位于显示面板200的中心线P一侧的第一类触控信号线201a和第二类触控信号线201b接入第一触控芯片205a,位于显示面板200的中心线P另一侧的第一类触控信号线201a和第二类触控信号线201b接入第二触控芯片205b。本申请实施例将触控芯片205分别设置在控制芯片207的两侧,使得位于显示面板200的中心线P一侧的触控信号线接入同一触控芯片205,该设置方式缩短触控信号线的长度,避免了显示面板200短路的风险。
需要说明的是,在一些实施例中,显示面板200至少包括一个触控芯片205。当触控芯片205的数量为1时,位于显示面板200同一侧的走线通过跨线的方式排布至另一侧,并接入同一触控芯片205内。本申请实施例以显示面板200包括两个触控芯片为例进行阐述,但不限于此。
当显示面板200为大屏显示面板时,触控芯片205的数量可以是3个、4个、5个或6个中的一者。
应该理解的是,本申请实施例中的中心线P是为了方便阐述而人为划分的。
在一些实施例中,显示面板200还包括第二类信号屏蔽线203b,第二类信号屏蔽线203b位于非显示区NA,并围绕显示区AA设置。第二类信号屏蔽线203b的第一端连接第一触控芯片205a,第二类信号屏蔽线203b的第二端连接第二触控芯片205b。第二类信号屏蔽线203b围绕于显示区AA设置,用于屏蔽触控信号线201与外围的显示信号线的信号干扰。第二类信号屏蔽线203b的两端分别接入第一触控芯片205a和第二触控芯片205b,其与触控芯片205具有相同的信号,所以两者间的电压差为零,则两者之间的信号不会产生干扰。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二类信号屏蔽线203b也可以与地线连接,外围电路线信号会通过第二类信号屏蔽线203b连接地而被消耗,而不会影响待保护电路。
进一步的,显示面板200还包括多个触控单元208,触控单元208设置在显示区AA,且触控信号线201远离触控芯片205的一端与触控单元208连接。触控信号线201与触控单元208一一对应连接。本申请实施例的触控单元208可以是自容式触控单元,也可以是互容式触控单元。触控单元208至少引出一根触控信号线201,触控信号线201形成触控走线区。在显示区AA,触控走线区的触控信号线201关于中心线P左右对称。例如,在中心线P的左侧,触控感应链对应的触控走线区设置在触控感应链的左侧。在中心线P右侧,触控感应链对应的触控走线区设置在所述触控感应链的右侧。更详细地讲,中心线P最左侧的触控感应链对应的触控走线区设置在左边框区。中心线P最右侧的触控感应链对应的触控走线区设置在右边框区。左边框区以及所述右边框区的触控信号线向下延伸至所述下边框区并在下边框区聚集,聚集后的触控信号线201设置在第二电源走线子区NA2的上方。显示区AA的触控走线区纵向延伸至下边框区并在下边框区聚集形成第二过线区,第二过线区设于第一电源走线子区的上方。在显示区AA,位于中心线P的左侧,触控感应链对应的触控走线区设置在触控感应链的左侧。显示区AA,位于中心线P右侧,触控感应链对应的触控走线区设置在所述触控感应链的右侧。在显示区AA,触控走线区的触控信号线纵向一直延伸至下边框区并在下边框区聚集形成第二过线区。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类信号屏蔽线203a与显示信号线202平行设置。通过第一类信号屏蔽线203a与显示信号线202平行设置的方式,将进一步降低显示信号线202和第一类触控信号线201a之间的信号串扰的风险。
需要说明的是,显示面板200可以为有机发光二极管显示面板、微型发光二极管显示面板或迷你型发光二极管显示面板,本申请对显示面板200的具体类型不作限定。
请参考图6,图6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电子设备的平面结构示意图。本申请实施例还包括一种电子设备,电子设备1000可以为手机、平板、笔记本电脑以及电视等显示设备。电子设备1000包括壳体300和设置在壳体300中的显示面板。显示面板可以为上述实施例所述的显示面板200。显示面板200的具体结构可以参照前述实施例的描述,在此不再赘述。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显示面板及电子设备,显示面板包括多条触控信号线、多条显示信号线、多条第一类信号屏蔽线和多条第一电源走线。具体的,触控信号线位于显示区和非显示区。显示信号线位于显示区和非显示区。第一类信号屏蔽线设置于非显示区,且第一类信号屏蔽线位于触控信号线与显示信号线之间。第一电源走线位于显示区和非显示区,且第一电源走线接入固定电压信号,其中,第一类信号屏蔽线在弯折子区的两侧分别与第一电源走线电连接。在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显示面板中,通过在触控信号线和显示信号线202之间设置第一类信号屏蔽线,第一类信号屏蔽线接入固定电压信号,且第一类信号屏蔽线在弯折子区的两侧分别和第一电源走线电连接,因此,第一类信号屏蔽线和第一电源走线具有相同的电压信号,无需外加焊盘(Pad)将第一类信号屏蔽线接入控制芯片或触控芯片内,进一步的,由于第一电源走线接入直流信号源,因此,对应的电容和电压差恒定,则对应的信号干扰恒定,因此,可以通过芯片去除信号干扰,保留有效的信号数据,从而防止显示信号线和触控信号线之间发生信号串扰。另外,减少了接入触控芯片的焊盘的数量,从而降低了显示面板的生产成本以及提高了制程工艺良率。
综上所述,虽然本申请已以优选实施例揭露如上,但上述优选实施例并非用以限制本申请,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申请的精神和范围内,均可作各种更动与润饰,因此本申请的保护范围以权利要求界定的范围为准。

Claims (13)

1.一种显示面板,具有显示区和非显示区,所述非显示区包括弯折子区,其特征在于,所述显示面板包括:
多条触控信号线,所述触控信号线位于所述显示区和所述非显示区;
多条显示信号线,所述显示信号线位于所述显示区和所述非显示区;
多条第一类信号屏蔽线,所述第一类信号屏蔽线设置于所述非显示区,且所述第一类信号屏蔽线位于所述触控信号线与所述显示信号线之间;
多条第一电源走线,所述第一电源走线位于所述显示区和所述非显示区并接入固定电压信号;
其中,所述第一类信号屏蔽线在所述弯折子区的两侧分别与所述第一电源走线电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非显示区包括第一电源走线子区,所述第一电源走线位于所述第一电源走线子区,与所述第一电源走线子区对应部分的所述触控信号线与所述显示信号线间隔设置,与所述弯折子区对应部分的所述显示信号线和所述触控信号线同层设置。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类信号屏蔽线、所述触控信号线与所述显示信号线的至少一部分同层设置。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显示面板包括:
衬底;
依次层叠设置的有源层、第一栅绝缘层、第一栅极、第二栅绝缘层、第二栅极和层间介质层,所述层间介质层具有通孔,所述通孔至少贯穿所述层间介质层、所述第二栅绝缘层和所述第一栅绝缘层,且所述显示信号线覆盖所述通孔的侧壁的至少一部分;
第一源漏金属层,所述第一源漏金属层设置在所述层间介质层上,所述第一源漏金属层包括源极、漏极、所述第一电源走线的第一部分;
第一平坦化层,所述第一平坦化层覆盖所述第一源漏金属层及填充所述通孔;
第二源漏金属层,所述第二源漏金属层位于所述第一平坦化层上,所述第二源漏金属层包括连接电极、所述第一电源走线的第二部分、所述第一电源走线的第三部分,其中,所述第一电源走线的第一部分和所述第一电源走线的第二部分通过第一过孔连接;
第二平坦化层,所述第二平坦化层设置在所述第一平坦化层上。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类信号屏蔽线通过第二过孔与所述第一电源走线电连接。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显示面板还包括:
触控芯片,所述触控芯片位于所述非显示区远离所述显示区的一侧,所述触控芯片接入所述触控信号线,所述触控芯片用于为所述触控信号线提供触控信号;
控制芯片,所述控制芯片位于所述非显示区远离所述显示区的一侧,所述控制芯片接入所述显示信号线和所述第一电源走线,所述第一类信号屏蔽线通过所述第一电源走线与所述控制芯片电连接,所述控制芯片用于为所述显示信号线提供显示信号以及为所述第一电源走线提供所述固定电压信号。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非显示区包括:
第二电源走线子区,所述第二电源走线子区位于所述第一电源走线子区的至少一侧,所述第二电源走线子区分布有多条第二电源走线。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触控信号线包括第一类触控信号线和第二类触控信号线,所述第一类触控信号线通过所述第一电源走线子区的上方连接至所述触控芯片,所述第二类触控信号线通过所述第二电源走线子区的上方连接至所述触控芯片。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触控芯片包括第一触控芯片和第二触控芯片,所述第一触控芯片和所述第二触控芯片位于所述控制芯片的两侧,位于所述显示面板的中心线一侧的所述第一类触控信号线和所述第二类触控信号线接入所述第一触控芯片,位于所述显示面板的中心线另一侧的所述第一类触控信号线和所述第二类触控信号线接入所述第二触控芯片。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显示面板还包括:
第二类信号屏蔽线,所述第二类信号屏蔽线位于所述非显示区,并围绕所述显示区设置,所述第二类信号屏蔽线的第一端连接所述第一触控芯片,所述第二类信号屏蔽线的第二端连接所述第二触控芯片。
11.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显示面板还包括:
多个触控单元,所述触控单元设置在所述显示区,且所述触控信号线远离所述触控芯片的一端与所述触控单元连接,所述触控信号线与所述触控单元一一对应连接。
1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类信号屏蔽线与所述显示信号线平行设置。
13.一种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电子设备包括权利要求1至12任一项所述的显示面板和壳体,所述显示面板设置在所述壳体中。
CN202111520533.9A 2021-12-13 2021-12-13 显示面板及电子设备 Active CN114185454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1520533.9A CN114185454B (zh) 2021-12-13 2021-12-13 显示面板及电子设备
US17/623,545 US20240045529A1 (en) 2021-12-13 2021-12-20 Display panel and electronic device
PCT/CN2021/139809 WO2023108694A1 (zh) 2021-12-13 2021-12-20 显示面板及电子设备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1520533.9A CN114185454B (zh) 2021-12-13 2021-12-13 显示面板及电子设备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4185454A CN114185454A (zh) 2022-03-15
CN114185454B true CN114185454B (zh) 2023-06-27

Family

ID=8054353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11520533.9A Active CN114185454B (zh) 2021-12-13 2021-12-13 显示面板及电子设备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1) US20240045529A1 (zh)
CN (1) CN114185454B (zh)
WO (1) WO2023108694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24065411A1 (zh) * 2022-09-29 2024-04-04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触控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Citations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5867692A (zh) * 2016-04-14 2016-08-17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阵列基板、制造方法以及显示面板和电子装置
CN110244873A (zh) * 2019-06-05 2019-09-17 武汉天马微电子有限公司 触控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
CN112114701A (zh) * 2020-09-07 2020-12-22 武汉华星光电半导体显示技术有限公司 显示面板
CN112711349A (zh) * 2020-12-30 2021-04-27 武汉华星光电半导体显示技术有限公司 触控显示屏、触控显示装置
WO2021119952A1 (zh) * 2019-12-16 2021-06-24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触控基板及显示装置
CN113076030A (zh) * 2021-04-27 2021-07-06 合肥维信诺科技有限公司 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
CN113515205A (zh) * 2021-05-20 2021-10-19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显示面板、显示装置
CN214586834U (zh) * 2021-01-04 2021-11-02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显示基板及显示装置
CN113629039A (zh) * 2021-07-20 2021-11-09 武汉华星光电半导体显示技术有限公司 柔性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201523400A (zh) * 2013-12-09 2015-06-16 Wintek Corp 觸控面板
KR20210026454A (ko) * 2019-08-30 2021-03-10 엘지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터치 디스플레이 장치
CN111583808B (zh) * 2020-06-16 2022-09-06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触控基板、显示基板及显示面板
CN113157143B (zh) * 2021-05-26 2024-04-23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
CN113325971B (zh) * 2021-06-15 2024-04-12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触控面板及显示装置

Patent Citations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5867692A (zh) * 2016-04-14 2016-08-17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阵列基板、制造方法以及显示面板和电子装置
CN110244873A (zh) * 2019-06-05 2019-09-17 武汉天马微电子有限公司 触控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
WO2021119952A1 (zh) * 2019-12-16 2021-06-24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触控基板及显示装置
CN112114701A (zh) * 2020-09-07 2020-12-22 武汉华星光电半导体显示技术有限公司 显示面板
CN112711349A (zh) * 2020-12-30 2021-04-27 武汉华星光电半导体显示技术有限公司 触控显示屏、触控显示装置
CN214586834U (zh) * 2021-01-04 2021-11-02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显示基板及显示装置
CN113076030A (zh) * 2021-04-27 2021-07-06 合肥维信诺科技有限公司 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
CN113515205A (zh) * 2021-05-20 2021-10-19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显示面板、显示装置
CN113629039A (zh) * 2021-07-20 2021-11-09 武汉华星光电半导体显示技术有限公司 柔性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WO2023108694A1 (zh) 2023-06-22
CN114185454A (zh) 2022-03-15
US20240045529A1 (en) 2024-02-08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11169634B2 (en) Display device including a touch member
US11615719B2 (en) Display panel and display device
EP2936949B1 (en) Narrow border displays for electronic devices
US11385749B2 (en) Touch display device
EP3346373A1 (en) Display device and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the same
KR20200039311A (ko) 터치 센서-안테나 모듈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디스플레이 장치
US11906859B2 (en) Display substrate and display device
EP4060744A1 (en) Array substrate and display device
CN113296635B (zh) 触控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CN114185454B (zh) 显示面板及电子设备
CN214586837U (zh) 触控显示面板及电子设备
KR20200071354A (ko) 터치 센서-안테나 모듈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디스플레이 장치
CN113311964A (zh) 触控面板及显示装置
US20240072223A1 (en) Display panel and electronic device
CN114594876B (zh) 触控显示面板和移动终端
US11740751B2 (en) Touch sensing unit and display device including same
KR20210083841A (ko) 터치 디스플레이 장치
CN113064512A (zh) 显示装置及电子设备
CN113515203B (zh) 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CN115428060B (zh) 显示基板及显示装置
CN113066796B (zh) 显示面板、显示面板的制备方法及显示装置
US20240045526A1 (en) Touch module and touch display apparatus
CN104516590A (zh) 一种触控显示装置及其制作方法
CN116828908A (zh) 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
CN116431016A (zh) 触摸显示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