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3515205A - 一种显示面板、显示装置 - Google Patents

一种显示面板、显示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3515205A
CN113515205A CN202110554027.5A CN202110554027A CN113515205A CN 113515205 A CN113515205 A CN 113515205A CN 202110554027 A CN202110554027 A CN 202110554027A CN 113515205 A CN113515205 A CN 113515205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ignal line
sub
touch
shielding
lay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10554027.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张顺
张元其
何帆
罗昶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BOE Technology Group Co Ltd
Chengdu BOE Optoelectronics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BOE Technology Group Co Ltd
Chengdu BOE Optoelectronics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BOE Technology Group Co Ltd, Chengdu BOE Optoelectronics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BOE Technology Group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110554027.5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3515205A/zh
Publication of CN11351520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3515205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3/00In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to be processed into a form capable of being handled by the computer;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from processing unit to output unit, e.g. interface arrangements
    • G06F3/01Input arrangements or combined input and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interaction between user and computer
    • G06F3/03Arrangements for converting the position or the displacement of a member into a coded form
    • G06F3/041Digitisers, e.g. for touch screens or touch pad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ansducing means
    • G06F3/0412Digitisers structurally integrated in a display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3/00In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to be processed into a form capable of being handled by the computer;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from processing unit to output unit, e.g. interface arrangements
    • G06F3/01Input arrangements or combined input and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interaction between user and computer
    • G06F3/03Arrangements for converting the position or the displacement of a member into a coded form
    • G06F3/041Digitisers, e.g. for touch screens or touch pad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ansducing means
    • G06F3/0416Control or interface arrangem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digitisers
    • G06F3/0418Control or interface arrangem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digitisers for error correction or compensation, e.g. based on parallax, calibration or alignment
    • G06F3/04184Synchronisation with the driving of the display or the backlighting unit to avoid interferences generated internally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Theoretical Computer Science (AREA)
  • Human Computer Interaction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Devices For Indicating Variable Information By Combining Individual Elements (AREA)

Abstract

本公开实施例提供一种显示面板、显示装置。显示面板包括非显示区,非显示区包括弯折区、绑定区和位于弯折区和绑定区之间的走线区,显示面板包括:背板基板;触控结构层,位于显示区,且位于背板基板朝向显示侧的一侧;触控信号线,位于非显示区,触控结构层通过触控信号线与绑定区连接,触控信号线在走线区沿第一方向延伸;屏蔽信号线,位于非显示区,屏蔽信号线被配置为屏蔽第二方向上的干扰信号,第二方向与第一方向相交。本公开的显示面板,屏蔽信号线可以屏蔽第二方向上的干扰信号对触控信号线的干扰,提升触控信号线的噪音屏蔽性能和抗干扰能力。

Description

一种显示面板、显示装置
技术领域
本公开涉及显示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显示面板、显示装置。
背景技术
目前,触控屏(Touch Screen)已经逐渐遍及人们的生活中。按照组成结构,触控屏可以分为外挂式(Add On Mode)、覆盖表面式(On Cell)、内嵌式(In Cell)等。按照工作原理,触控屏可以分为电容式、电阻式、红外线式、表面声波式等。
有机发光二极体(OLED)显示面板中,通常采用的On Cell模式的触控屏为FMLOC(Flexible Multi-Layer On Cell,面板上柔性多层触控)结构形式,即在OLED背板基板上设置触控结构层,来实现显示面板的触控功能。显示面板中,跳变信号例如GOA(Gate Driveon Array,阵列基板栅驱动)电路中的时钟信号CK、CB容易对FMLOC中的触控信号造成干扰,并且是触控噪音的来源之一。
发明内容
本公开实施例提供一种显示面板、显示装置,以解决或缓解现有技术中的一项或更多项技术问题。
作为本公开实施例的第一个方面,本公开实施例提供一种显示面板,包括显示区和位于显示区一侧的非显示区,非显示区包括弯折区、绑定区和位于弯折区和绑定区之间的走线区,显示面板包括:
背板基板;
触控结构层,位于显示区,且位于背板基板朝向显示侧的一侧;
触控信号线,位于非显示区,触控结构层通过触控信号线与绑定区连接,触控信号线在走线区沿第一方向延伸;
屏蔽信号线,位于非显示区,屏蔽信号线被配置为屏蔽第二方向上的干扰信号,第二方向与第一方向相交。
在一些可能的实施方式中,屏蔽信号线在第二方向上至少位于触控信号线的一侧。
在一些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显示面板还包括平坦层和位于非显示区的第一电源信号线,平坦层位于背板基板和触控信号线之间,第一电源信号线位于背板基板与平坦层之间,第一电源信号线与第一电压连接,在第二方向上,触控信号线在背板基板上的正投影位于第一电源信号线在背板基板上的正投影的范围内,第一电压被配置为屏蔽干扰信号的电压。
在一些可能的实施方式中,屏蔽信号线在背板基板上的正投影位于第一电源信号线在背板基板上的正投影范围内,屏蔽信号线与第一电源信号线连接。
在一些可能的实施方式中,触控信号线穿过走线区,屏蔽信号线在走线区沿第一电源信号线的边缘设置。
在一些可能的实施方式中,触控信号线包括第一子触控信号线和第二子触控信号线,显示面板还包括层间绝缘层,层间绝缘层位于第一子跟踪信号线和第二子跟踪信号线之间,第二子触控信号线穿过层间绝缘层的第一过孔与第一子触控信号线连接。
在一些可能的实施方式中,屏蔽信号线包括第一子屏蔽信号线和第二子屏蔽信号线,第一子屏蔽信号线与第一子触控信号线同层设置,第二子屏蔽信号线与第二子触控信号线同层设置。
在一些可能的实施方式中,第二子屏蔽信号线穿过层间绝缘层的第二过孔与第一子屏蔽信号线连接,第一子屏蔽信号线或第二子屏蔽信号线与第一电压连接,第一电压被配置为屏蔽干扰信号的电压。
在一些可能的实施方式中,屏蔽信号线与第一子触控信号线同层设置,或者,屏蔽信号线与第二子触控信号线同层设置。
在一些可能的实施方式中,屏蔽信号线与第二子触控信号线同层设置,屏蔽信号线在背板基板上的正投影与第一子触控信号线在背板基板上的正投影存在交叠区域。
在一些可能的实施方式中,触控结构层包括依次层叠设置的第一触控导电层、层间绝缘层和第二触控导电层,第一子触控信号线和第一触控导电层同层设置,第二子触控信号线和第二触控导电层同层设置。
在一些可能的实施方式中,屏蔽信号线位于背板基板朝向触控结构层的一侧,屏蔽信号线包括第一子屏蔽信号线和第二子屏蔽信号线,显示面板还包括层间绝缘层,层间绝缘层位于第一子屏蔽信号线和第二子屏蔽信号线之间;
触控信号线与第一子屏蔽信号线同层设置,或者,触控信号线与第二子屏蔽信号线同层设置。
在一些可能的实施方式中,触控信号线与第一子屏蔽信号线同层设置,第二子屏蔽信号线在背板基板上的正投影与触控信号线在背板基板上的正投影存在交叠区域。
在一些可能的实施方式中,触控结构层包括触控电极层,触控电极层与触控信号线同层设置。
作为本公开实施例的第二方面,本公开实施例提供一种显示装置,包括本公开任一实施例中的显示面板。
本公开实施例的技术方案,屏蔽信号线被配置为屏蔽第二方向上的干扰信号,从而,屏蔽信号线可以屏蔽第二方向上的干扰信号对触控信号线的干扰,进而可以屏蔽跳变信号例如时钟信号对触控信号线的干扰,提升触控信号线30的噪音屏蔽性能,提升触控信号线的抗干扰能力。
上述概述仅仅是为了说明书的目的,并不意图以任何方式进行限制。除上述描述的示意性的方面、实施方式和特征之外,通过参考附图和以下的详细描述,本公开进一步的方面、实施方式和特征将会是容易明白的。
附图说明
在附图中,除非另外规定,否则贯穿多个附图相同的附图标记表示相同或相似的部件或元素。这些附图不一定是按照比例绘制的。应该理解,这些附图仅描绘了根据本公开的一些实施方式,而不应将其视为是对本公开范围的限制。
图1为一种显示面板中形成栅金属层后的局部平面示意图;
图2为一种显示面板中形成源漏金属层后的局部平面示意图;
图3为一种显示面板中形成触控金属层后的局部平面示意图;
图4为图3中A部分的放大示意图;
图5为图3中的B-B截面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公开一实施例中显示面板的局部平面示意图;
图7为图6中C部分的放大示意图;
图8a为图7所示显示面板在一个实施例中的D-D的截面结构示意图;
图8b为图7所示显示面板在另一个实施例中的D-D的截面结构示意图;
图8c为图7所示显示面板在另一个实施例中的D-D的截面结构示意图;
图9为图7所示显示面板中形成平坦层后的D-D的截面示意图;
图10为图7所示显示面板中形成阻挡层后的D-D截面示意图;
图11a为图7所示显示面板中形成第一子触控信号线后的平面示意图;
图11b为图11a中的D-D截面示意图;
图12为图7所示显示面板中形成层间绝缘层后的D-D截面示意图;
图13为图7所示显示面板中形成第二子触控信号线后的D-D截面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1、第一栅金属层;12、第二栅金属层;131、第一电源信号线;131a、收窄部;132、第二电源信号线;14、平坦层;141、第三过孔;15、阻挡层;16、层间绝缘层;161、第一过孔;162、第二过孔;163、第四过孔;17、保护层;21、弯折区;22、走线区;23、绑定区;30、触控信号线;31、第一子触控信号线;32、第二子触控信号线;40、屏蔽信号线;41、第一子屏蔽信号线;42、第二子屏蔽信号线。
具体实施方式
在下文中,仅简单地描述了某些示例性实施例。正如本领域技术人员可认识到的那样,在不脱离本公开的精神或范围的情况下,可通过各种不同方式修改所描述的实施例。因此,附图和描述被认为本质上是示例性的而非限制性的。
采用FMLOC结构的显示面板,触控结构层设置在背板基板的封装结构层上。触控结构层可以包括依次叠层设置的第一触控导电层、层间绝缘层和第二触控导电层,第一触控导电层和第二触控导电层通过穿过层间绝缘层的过孔连接。显示面板可以包括显示区和位于显示区一侧的非显示区。非显示区可以包括弯折区、绑定区和走线区,走线区位于弯折区和绑定区之间。非显示区设置有触控信号线,触控结构层中的触控电极通过触控信号线连接至绑定区。
图1为一种显示面板中形成栅金属层后的局部平面示意图。如图1所示,显示面板可以包括背板基板,背板基板可以包括第一栅金属层11和第二栅金属层12,第一栅金属层11和第二栅金属层12位于不同层。显示面板的时钟信号线例如第一时钟信号线CK、第二时钟信号线CB位于第一栅金属层11和/或第二栅金属层12。可以理解的是,图1中只是示意性地示意出第一栅金属层11和第二栅金属层12的位置和形状,实际实施中,第一栅金属层11和第二栅金属层12的位置和形状可以具体根据需要确定。
图2为一种显示面板中形成源漏金属层后的局部平面示意图。可以理解的是,背板基板可以包括基底,第一栅金属层11和第二栅金属层12位于基底的同一侧。如图2所示,显示面板还可以包括源漏金属层,源漏金属层位于第一栅金属层11和第二栅金属层12的背离基底的一侧。不同的金属层之间设置有绝缘层。源漏金属层包括第一电源信号线131和第二电源信号线132,第一电源信号线131可以与第一电压连接,第二电源信号线132可以与第二电压连接。第一电压被配置为屏蔽干扰信号的电压,示例性地,第一电压可以为公共接地电压VSS或GND,第二电压可以为工作电压VDD。
图3为一种显示面板中形成触控金属层后的局部平面示意图;图4为图3中A部分的放大示意图,图4中只示出了部分触控信号线30;图5为图3中的B-B截面结构示意图,图5中只示出了其中两条触控信号线。如图3、图4和图5所示,显示面板还可以包括触控信号线30,触控信号线30位于第一电源信号线131背离基底的一侧。触控信号线30沿第一方向Y(图3中为第一方向Y为竖直方向)穿过第一电源信号线131所在区域,从而,在与第一方向Y相交的第二方向X上,触控信号线30在背板基板上的正投影位于第一电源信号线131在背板基板上的正投影的范围内。示例性地,第二方向X可以为与第一方向Y相垂直的方向。触控信号线30可以包括第一子触控信号线31和第二子触控信号线32。显示面板还可以包括平坦层14、阻挡层15和层间绝缘层16,平坦层14位于第一电源信号线131背离基底的一侧,阻挡层15位于平坦层14背离第一电源信号线131的一侧。第一子触控信号线31位于阻挡层15背离第一电源信号线131的一侧,层间绝缘层16位于第一子触控信号线31背离第一电源信号线131的一侧,第二子触控信号线32位于层间绝缘层16背离第一电源信号线131的一侧。第二子触控信号线32穿过层间绝缘层16的第一过孔161与第一子触控信号线31连接。
示例性地,显示面板可以为采用FMLOC结构的显示面板,显示面板还可以包括触控结构层,触控结构层可以包括依次叠层设置的第一触控导电层(TMA)、层间绝缘层和第二触控导电层(TMB),第一触控导电层可以采用柔性金属TSP Metal A,简称为TMA,第二触控导电层可以采用柔性金属TSP Metal B,简称为TMB。示例性地,第一触控导电层可以称为桥接层,第二触控导电层可以称为触控层,触控层可以包括多个第一触控电极、多个第二触控电极以及第一连接部,第一连接部可以将相邻的第一触控电极相互连接,桥接层可以包括连接桥,连接桥通过层间绝缘层的过孔使相邻的第二触控电极相互连接。第一子触控信号线31可以与第一触控导电层同层设置,第二子触控信号线32可以与第二触控导电层同层设置。如图5所示,第一子触控信号线31和第二子触控信号线32并行设置,第一子触控信号线31在背板基板上的正投影可以与第二子触控信号线32在背板基板上的正投影重合,相对应的第一子触控信号线31和第二子触控信号线32彼此连接,形成触控信号线30。第一触控电极和第二触控电极均通过对应的触控信号线30连接至绑定区的引脚,进而与柔性线路板连接。
这样的结构,第一电源信号线131与第一电压例如公共接地电压VSS或GND连接,第一电源信号线131为恒定电压,第一电源信号线131可以屏蔽背板基板中跳变信号的干扰,向触控信号线30提供了垂直于背板基板方向的屏蔽,避免背板基板中跳变信号对触控信号线30形成垂直于背板基板方向的干扰。但是,这样的结构无法避免第二方向X上对触控信号线的干扰。
图6为本公开一实施例中显示面板的局部平面示意图;图7为图6中C部分的放大示意图,图7中只示出了部分图层;图8a为图7所示显示面板在一个实施例中的D-D的截面结构示意图。如图7和图8a所示,显示面板包括显示区和位于显示区一侧的非显示区,非显示区可以包括弯折区21、绑定区23和走线区22,弯折区21位于非显示区中靠近显示区的一侧,绑定区23位于非显示区中远离显示区的一侧,走线区22位于弯折区21和绑定区23之间。示例性地,非显示区可以通过弯折区21部分地弯折至显示面板的背侧。显示面板包括背板基板。显示面板还包括触控结构层(图中未示出)、触控信号线30和屏蔽信号线40。触控结构层可以位于显示区,且位于背板基板朝向显示侧的一侧,触控结构层可以包括触控电极。触控信号线30位于非显示区,触控信号线30在走线区22沿第一方向Y(在图6中为竖直方向)延伸。示例性地,触控信号线30可以位于背板基板朝向触控结构层的一侧。触控电极可以通过触控信号线30与绑定区23连接。屏蔽信号线40位于非显示区,屏蔽信号线40被配置为屏蔽第二方向X上的干扰信号,以避免第二方向上的干扰信号对触控信号线30产生干扰。第二方向X与第一方向Y相交。示例性地,第二方向X可以为与第一方向Y相垂直的方向,图6中,第二方向X可以为水平方向。
在一种实施方式中,在触控信号线30之外的区域可以设置跳变信号线,如图7所示,在背板基板的源漏金属层中可以设置第一副时钟信号线CK1、第二副时钟信号线CB1,第一副时钟信号线CK1可以与背板基板中的第一时钟信号线CK通过过孔连接,第二副时钟信号线CB1可以与背板基板中的第二时钟信号线CB通过过孔连接,从而可以降低第一时钟信号线CK、第二时钟信号线CB的电阻。第一副时钟信号线CK1、第二副时钟信号线CB1上的跳变信号会对触控信号线30产生水平方向的干扰。
本公开实施例的显示面板,屏蔽信号线40被配置为屏蔽第二方向X上的干扰信号,从而,屏蔽信号线40可以屏蔽第二方向X上的干扰信号对触控信号线30的干扰,进而可以屏蔽跳变信号例如时钟信号对触控信号线30的干扰,提升触控信号线30的噪音屏蔽性能,提升触控信号线30的抗干扰能力。
在一种实施方式中,屏蔽信号线40可以与第一电压连接,第一电压被配置为屏蔽干扰信号的电压,示例性地,第一电压可以为公共接地电压VSS或GND。从而,屏蔽信号线40可以屏蔽干扰信号。
在一种实施方式中,如图7所示,屏蔽信号线40在第二方向X上至少位于触控信号线30的一侧。触控信号线30的至少一侧被屏蔽信号线40包围,屏蔽信号线40可以避免触控信号线30的至少一侧受到第二方向X上跳变信号的干扰,提升触控信号线30的噪音屏蔽性能。
示例性地,如图7所示,屏蔽信号线40在第二方向X上位于触控信号线30的两侧。从而,屏蔽信号线40可以从触控信号线30的两侧将触控信号线30包围,防止触控信号线30受到第二方向X上跳变信号的干扰,进一步提升触控信号线30的噪音屏蔽性能和抗干扰性能。
在本公开实施例的显示面板为采用FMLOC结构的显示面板的情况下,触控信号线30用于将触控结构层中的触控电极与绑定区23连接,屏蔽信号线40可以避免触控信号线30受到第二方向X上跳变信号的干扰,进而避免FMLOC信号受到第二方向X上跳变信号的干扰,降低触控噪音,提升FMLOC信号的抗干扰性能。
可以理解的是,触控信号线30的数量可以为多条,多条触控信号线30均沿第一方向Y延伸。
在一种实施方式中,如图7所示,屏蔽信号线40在第二方向上位于触控信号线30的两侧,从而,触控信号线30的两侧被屏蔽信号线40包围,进一步提升了触控信号线30的噪音屏蔽性能。
可以理解的是,背板基板可以包括基底,第一栅金属层11和第二栅金属层12位于基底的同一侧,源漏金属层位于第一栅金属层11和第二栅金属层12的背离基底的一侧,不同的金属层之间设置有绝缘层。显示面板中,跳变信号例如GOA电路中的时钟信号CK、CB容易对FMLOC信号造成干扰,并且是触控噪音的来源之一。显示面板中的跳变信号例如第一时钟信号CK、第二时钟信号CB位于第一栅金属层11和/或第二栅金属层12。
在一种实施方式中,如图7和图8a所示,显示面板还可以包括平坦层14和位于非显示区的第一电源信号线131,第一电源信号线131与第一电压连接。平坦层14位于背板基板和触控信号线30之间,第一电源信号线131位于背板基板与平坦层14之间。在第二方向X上,触控信号线30在背板基板上的正投影位于第一电源信号线131在背板基板上的正投影的范围内。这样的结构,第一电源信号线131为恒定电压,第一电源信号线131向触控信号线30提供了垂直于背板基板方向上的屏蔽,避免背板基板中的跳变信号对触控信号线30形成垂直于背板基板方向上的干扰。从而,第一电源信号线131和屏蔽信号线40,共同向触控信号线30提供了垂直于背板基板方向和第二方向X上的屏蔽,屏蔽了垂直于背板基板方向上和第二方向X上的干扰信号,进一步提高FMLOC信号的抗干扰性能。
在一种实施方式中,如图7和图8a所示,屏蔽信号线40在背板基板上的正投影可以位于第一电源信号线131在背板基板上的正投影范围内,屏蔽信号线40与第一电源信号线131连接。这样的结构,触控信号线30的下侧和在第二方向上的两侧可以形成连续的屏蔽网,进一步提高触控信号线的噪音屏蔽性能。
示例性地,如图6和图7所示,触控信号线30穿过走线区22,屏蔽信号线40在走线区22可以沿第一电源信号线131的边缘设置。
在一种实施方式中,第一电源信号线131的位于触控信号线30两侧的部分相比于触控信号线30朝向靠近显示区的方向凸出,如图6和图7所示,第一电源信号线131的上端凸出于触控信号线30的上端。从而,屏蔽信号线40沿第一电源信号线131的边缘设置时,屏蔽信号线40可以最大程度地包围触控信号线40,提升触控信号线的噪音屏蔽性能。
在一种实施方式中,第一电源信号线131可以与背板基板中的源漏金属层同层设置。
在一种实施方式中,如图6和图7所示,第一电源信号线131包括收窄部131a,收窄部131a的边界相对于第一电源信号线131其余部分的边界朝向触控信号线30一侧凹陷。示例性地,显示面板的第一时钟信号线CK、第二时钟信号线CB可以位于第一栅金属层11和/或第二栅金属层12,在背板基板的源漏金属层中可以设置第一副时钟信号线CK1、第二副时钟信号线CB1。第一时钟信号线CK与第一副时钟信号线CK1之间设置有绝缘层,第二时钟信号线CB与第二副时钟信号线CB1之间设置有绝缘层,在垂直于背板基板的方向上,第一副时钟信号线CK1可以与背板基板中的第一时钟信号线CK并行并通过穿过绝缘层的过孔连接,第二副时钟信号线CB1可以与背板基板中的第二时钟信号线CB并行并通过穿过绝缘层的过孔连接,从而可以降低第一时钟信号线CK、第二时钟信号线CB的电阻。第一副时钟信号线CK1、第二副时钟信号线CB1可以朝向收窄部131a方向延伸。从而,第一电源信号线131可以避让第一副时钟信号线CK1、第二副时钟信号线CB1,从而,增加第一时钟信号线CK与第一副时钟信号线CK1并行的长度,增加第二时钟信号线CB与第二副时钟信号线CB1并行的长度,减小第一时钟信号线CK和第二时钟信号线CB的电阻。
在一种实施方式中,如图8a所示,触控信号线30可以包括第一子触控信号线31和第二子触控信号线32。显示面板还可以包括层间绝缘层16,层间绝缘层16位于第一子触控信号线31和第二子触控信号线32之间,层间绝缘层16开设有第一过孔161,第二子触控信号线32通过第一过孔161与第一子触控信号线31连接。这样的方式,可以降低触控信号线30的电阻,提高触控信号的传输效率。
在一种实施方式中,第一过孔161可以沿触控信号线30的延伸方向延伸,从而,在触控信号线30的延伸方向上,第一子触控信号线31和第二子触控信号线32可以始终保持连接,最大程度地降低触控信号线30的阻值。
在一种实施方式中,可以沿触控信号线30的延伸方向设置多个第一过孔161,第二子触控信号线32通过各第一过孔161与第一子触控信号线31连接。
在一种实施方式中,如图8a所示,第二子触控信号线32在背板基板上的正投影与第一子触控信号线31在背板基板上的正投影重合,从而,可以方便触控信号线30在水平方向的布线。
在采用FMLOC技术的显示面板中,触控结构层可以包括位于平坦层14背离背板基板一侧的第一触控导电层(TMA)和第二触控导电层(TMB),以及位于第一触控导电层和第二触控导电层之间的层间绝缘层。第一触控导电层可以采用柔性金属TSP Metal A,简称为TMA,第二触控导电层可以采用柔性金属TSP Metal B,简称为TMB。示例性地,第一子触控信号线31可以与第一触控导电层同层设置,并采用同样的材料形成,第二子触控信号线32可以与第二触控导电层同层设置,并采用同样的材料形成。从而,可以减少显示面板的图案化工艺次数。
屏蔽信号线40与触控信号线30可以位于不同层,也可以同层设置,均可以起到屏蔽第二方向X上干扰信号的功能。
可以理解的是,在屏蔽信号线40与触控信号线30位于不同层的情况下,在垂直于背板基板的方向上,屏蔽信号线40的正投影与触控信号线30的正投影可以存在交叠区域或者不存在交叠区域;在屏蔽信号线40与触控信号线30同层设置的情况下,在垂直于背板基板的方向上,屏蔽信号线40的正投影与触控信号线30的正投影不存在交叠区域。
在一种实施方式中,屏蔽信号线40可以与触控信号线30同层设置,在触控信号线30包括第一子触控信号线31和第二子触控信号线32的情况下,屏蔽信号线40可以与第一子触控信号线31同层设置,或者,屏蔽信号线40可以与第二子触控信号线32同层设置。
图8b为图7所示显示面板在另一个实施例中的D-D的截面结构示意图。在一种实施方式中,如图8b所示,屏蔽信号线40与第二子触控信号线32同层设置,屏蔽信号线40在背板基板上的正投影与第一子触控信号线31在背板基板上的正投影存在交叠区域。可以理解的是,第一子触控信号线31可以为多条,多条第一子触控信号线31可以在第一方向X上并行设置,图8b中只示出了两侧的第一子触控信号线31,如图8b所示,位于左侧的屏蔽信号线40在背板基板上的正投影可以与位于左侧的第一子触控信号线31在背板基板上的正投影存在交叠区域E1,位于右侧的屏蔽信号线40在背板基板上的正投影可以与位于右侧的第一子触控信号线31在背板基板上的正投影存在交叠区域E2。这样的结构,屏蔽信号线40可以部分从第一子触控信号线31的上方对第一子触控信号线31进行屏蔽保护,进一步提高触控信号线的抗干扰能力。
示例性地,在图8b所示实施例中,对于在第一方向X上位于两侧的触控信号线40,第二子触控信号线32在背板基板上的正投影位于第一子触控信号线31在背板基板上的正投影范围内,从而,在屏蔽信号线40在背板基板上的正投影与第一子触控信号线31在背板基板上的正投影存在交叠区域时,可以保证第二子触控信号线32与屏蔽信号线40断开。对于在第一方向X上位于中部(非两侧)的触控信号线30,第二子触控信号线32在背板基板上的正投影可以与第一子触控信号线31在背板基板上的正投影重合。
在一种实施方式中,如图8a所示,屏蔽信号线40可以包括第一子屏蔽信号线41和第二子屏蔽信号线42,第一子屏蔽信号线41与第一子触控信号线31同层设置,第二子屏蔽信号线42与第二子触控信号线32同层设置。这样的结构,第一子屏蔽信号线41可以对第一子触控信号线31起到第二方向的屏蔽作用,避免第一子触控信号线31受到第二方向的干扰;第二子屏蔽信号线42可以对第二子触控信号线32起到第二方向的屏蔽作用,避免第二子触控信号线32受到第二方向的干扰,同时保护了第一子触控信号线31和第二子触控信号线32,进一步提高触控信号线32的抗干扰能力。
在一种实施方式中,层间绝缘层16还开设有第二过孔162,第二子屏蔽信号线42通过第二过孔162与第一子屏蔽信号线41连接,第一子屏蔽信号线41或第二子屏蔽信号线42与第一电压连接。这样的结构,可以避免将第一子屏蔽信号线41或第二子屏蔽信号线42同时与第一电压连接,简化制程工艺。
在一种实施方式中,第一电源信号线131位于非显示区,第一电源信号线131与第一电压连接,第一子屏蔽信号线41或第二子屏蔽信号线42与第一电源信号线131连接。这样的方式,方便了屏蔽信号线40与第一电压的连接,避免了屏蔽信号线40延伸至显示区与显示区的第一电压连接,方便了布线。
在一种实施方式中,如图8a所示,第一子触控信号线31和第一子屏蔽信号线41位于平坦层14背离第一电源信号线131的一侧,层间绝缘层16位于第一子触控信号线31和第一子屏蔽信号线41背离第一电源信号线131的一侧,第二子触控信号线32和第二子屏蔽信号线42位于层间绝缘层16背离第一电源信号线131的一侧。平坦层14开设有第三过孔141,第三过孔141暴露出第一电源信号线131。层间绝缘层16开设有第四过孔163,第四过孔163在背板基板上的正投影位于第三过孔141在背板基板上的正投影范围内,第四过孔163暴露出第一电源信号线131。第二子屏蔽信号线42穿过第四过孔163与第一电源信号线131连接。
可以理解的是,平坦层14可以位于显示区和非显示区,在制备平坦层14时,需要对显示区的平坦薄膜进行图案化处理,因此,可以在图案化处理过程中一并形成第三过孔141。从而,在后续形成第四过孔163时,不再需要对第四过孔163位置的平坦薄膜进行刻蚀,简化了后续膜层制程工艺。
在一种实施方式中,第四过孔163可以沿第二子屏蔽信号线42的延伸方向延伸,从而,在第二子屏蔽信号线42的延伸方向上,第二子屏蔽信号线42和第一电源信号线131可以始终保持连接。
在一种实施方式中,可以沿第二子屏蔽信号线42的延伸方向设置多个第四过孔163,第二子屏蔽信号线42通过各第四过孔163与第一电源信号线131连接。
在一种实施方式中,如图7和图8a所示,第四过孔163位于第一子屏蔽信号线41远离第一子触控信号线31的一侧,在图8a中,第四过孔163位于第一子屏蔽信号线41的外侧,第一子触控信号线31位于第一子屏蔽信号线41的内侧。将第四过孔163设置为位于第一子屏蔽信号线41远离第一子触控信号线31的一侧,如图8a所示,可以增大第二子屏蔽信号线42与第一电源信号线131围设范围的长度,增大屏蔽范围。并且,如果将第四过孔163设置为位于第一子屏蔽信号线41靠近第一子触控信号线31的一侧,第四过孔163可能会影响到触控信号线30的分布,因此,将第四过孔163设置为位于第一子屏蔽信号线41远离第一子触控信号线31的一侧,有利于触控信号线30的分布。
在其它实施例中,可以设置第一子屏蔽信号线41穿过平坦层14与第一电源信号线131连接,同样可以实现屏蔽信号线40与第一电源信号线131连接。
在一种实施方式中,如图8a所示,显示面板还可以包括阻挡层15,阻挡层15位于平坦层14和第一子触控信号线31之间。阻挡层15可以提高触控信号线30与第一电源信号线131的绝缘性能,在设置阻挡层15的情况下,第四过孔163穿过阻挡层15。
在一种实施方式中,如图8a所示,显示面板还可以包括保护层17,保护层17位于第二子触控信号线32和第二子屏蔽信号线42的背离第一电源信号线131的一侧。保护层17的材质可以包括聚酰亚胺(PI)。保护层17可以对触控信号线30和屏蔽信号线40起到保护作用。
在一种实施方式中,屏蔽信号线40可以位于背板基板朝向触控结构层的一侧,屏蔽信号线40可以包括第一子屏蔽信号线41和第二子屏蔽信号线42,显示面板还可以包括层间绝缘层16,层间绝缘层16位于第一子屏蔽信号线41和第二子屏蔽信号线42之间。触控信号线30与第一子屏蔽信号线41同层设置,或者,触控信号线30与第二子屏蔽信号线41同层设置。这种结构,可以适用于自容式触摸显示面板,在自容式触摸显示面板中,触控结构层包括触控电极层,触控电极层为单层结构,触控信号线为单层结构,触控信号线可以与触控电极层位于同一层。
图8c为图7所示显示面板在另一个实施例中的D-D的截面结构示意图。如图8c所示,触控信号线30与第一子屏蔽信号线41同层设置,第二子屏蔽信号线42在背板基板上的正投影与触控信号线30在背板基板上的正投影存在交叠区域。可以理解的是,触控信号线30可以为多条,多条触控信号线30可以在第一方向X上并行设置。如图8c所示,位于左侧的第二子屏蔽信号线42在背板基板上的正投影可以与位于左侧的触控信号线30在背板基板上的正投影存在交叠区域F1,位于右侧的第二子屏蔽信号线42在背板基板上的正投影可以与位于右侧的触控信号线30在背板基板上的正投影存在交叠区域F2。这样的结构,第二子屏蔽信号线42可以部分从触控信号线30的上方对子触控信号线30进行屏蔽保护,进一步提高触控信号线的抗干扰能力。
本公开另一实施例提供一种显示面板的制备方法,显示面板可以包括显示区和位于显示区一侧的非显示区,非显示区包括弯折区、绑定区和位于弯折区和绑定区之间的走线区,方法包括:
在背板基板的一侧形成触控结构层,触控结构层位于显示区,且位于背板基板朝向显示侧的一侧,触控结构层包括触控电极;
在背板基板的朝向触控结构层的一侧形成位于非显示区的触控信号线和屏蔽信号线,触控信号线在走线区沿第一方向延伸,触控电极可以通过触控信号线与绑定区连接,屏蔽信号线被配置为屏蔽第二方向上的干扰信号,第二方向为与第一方向相交的方向。
在一种实施方式中,在背板基板的朝向触控结构层的一侧形成触控信号线和屏蔽信号线,可以包括:在背板基板的朝向触控结构层的一侧形成位于非显示区的第一电源信号线,第一电源信号线与第一电压连接;在第一电源信号线背离背板基板的一侧形成平坦层,平坦层开设有用于暴露第一电源信号线的第三过孔;在平坦层背离背板基板的一侧形成触控信号线和屏蔽信号线,触控信号线和屏蔽信号线位于非显示区;其中,在第二方向上,触控信号线在背板基板上的正投影位于第一电源信号线在背板基板上的正投影的范围内,第三过孔在背板基板上的正投影位于屏蔽信号线在背板基板上的正投影范围内。
在一种实施方式中,在平坦层背离背板基板的一侧形成触控信号线和屏蔽信号线,包括:在平坦层背离背板基板的一侧形成第一子触控信号线和第一子屏蔽信号线,第一子触控信号线沿第一方向延伸,第一子屏蔽信号线在第二方向上至少位于第一子触控信号线的一侧,第二方向与第一方向相交;在第一子触控信号线和第一子屏蔽信号线的背离背板基板的一侧形成层间绝缘层,层间绝缘层开设有用于暴露第一子触控信号线的第一过孔、用于暴露第一子屏蔽信号线的第二过孔以及用于暴露出第一电源信号线的第四过孔,第四过孔在背板基板上的正投影位于第三过孔在背板基板上的正投影范围内;在层间绝缘层背离背板基板的一侧形成第二子触控信号线和第二子屏蔽信号线,第二子触控信号线通过第一过孔与第一子触控信号线,第二子屏蔽信号线通过第二过孔与第一子屏蔽信号线连接,第二子屏蔽信号线通过第四过孔与第一电源信号线连接。
下面通过本公开一实施例中显示面板的制备过程进一步说明本公开实施例的技术方案。可以理解的是,本文中所说的“图案化”,当图案化的材质为无机材质或金属时,“图案化”包括涂覆光刻胶、掩膜曝光、显影、刻蚀、剥离光刻胶等工艺,当图案化的材质为有机材质时,“图案化”包括掩模曝光、显影等工艺,本文中所说的蒸镀、沉积、涂覆、涂布等均是相关技术中成熟的制备工艺。
S11:在背板基板的朝向显示侧的一侧形成平坦层。该过程可以包括:在制备背板基板的源电极和漏电极的同时,形成位于非显示区的第一电源信号线131,第一电源信号线131可以位于走线区,第一电源信号线131与第一电压连接;在第一电源信号线131背离背板基板的一侧形成平坦层14,平坦层14开设有用于暴露第一电源信号线131的第三过孔141,第三过孔141在第二方向上靠近第一电源信号线131的边缘设置,如图9所示,图9为图7所示显示面板中形成平坦层后的D-D的截面示意图。其中,平坦层的材质可以包括树脂。
S12:在平坦层14背离背板基板的一侧沉积阻挡薄膜,形成阻挡层15,如图10所示,图10为图7所示显示面板中形成阻挡层后的D-D截面示意图。其中,阻挡层15的材质可以包括氮化硅、氧化硅中的至少一种。
S13:在阻挡层15背离背板基板的一侧形成第一触控金属薄膜,对第一触控金属薄膜进行图案化处理,形成位于显示区的第一触控导电层,以及位于非显示区的第一子触控信号线31和第一子屏蔽信号线41。第一子触控信号线31沿第一方向延伸,第一子屏蔽信号线41在第二方向上至少位于第一子触控信号线31的一侧,第一子触控信号线31的数量可以为多条。示例性地,第一子屏蔽信号线41在第二方向上位于第一子触控信号线31的两侧,第三过孔141位于第一子屏蔽信号线41远离第一子触控信号线31的一侧,如图11b所示,图11a为图7所示显示面板中形成第一子触控信号线后的平面示意图,图11b为图11a中的D-D截面示意图。其中,第一触控金属薄膜可以包括依次叠加的第一钛金属薄膜、第一铝金属薄膜和第二钛金属薄膜。
S14:在第一子触控信号线31和第一子屏蔽信号线41的背离背板基板的一侧沉积层间绝缘薄膜,对层间绝缘薄膜和阻挡层15进行图案化处理,形成层间绝缘层16,层间绝缘层16开设有第一过孔161、第二过孔162和第四过孔163。第一过孔161用于暴露第一子触控信号线31,第二过孔162用于暴露第一子屏蔽信号线41,第四过孔163在背板基板上的正投影位于第三过孔141在背板基板上的正投影范围内,第四过孔163穿过层间绝缘薄膜和阻挡层15,第四过孔163暴露出第一电源信号线131,如图12所示,图12为图7所示显示面板中形成层间绝缘层后的D-D截面示意图。其中,层间绝缘层16的材质可以包括氮化硅、氧化硅中的至少一种。
S15:在层间绝缘层16背离背板基板的一侧沉积第二触控金属薄膜,对第二触控金属薄膜进行图案化处理,形成位于显示区的第二触控导电层,以及位于非显示区的第二子触控信号线32和第二子屏蔽信号线42。第二子触控信号线32通过第一过孔161与第一子触控信号线31连接,第二子触控信号线32在背板基板上的正投影与第一子触控信号线31在背板基板上的正投影重合,第二子屏蔽信号线42通过第二过孔162与第一子屏蔽信号线41连接,第二子屏蔽信号线42通过第四过孔163与第一电源信号线131连接,如图13所示,图13为图7所示显示面板中形成第二子触控信号线后的D-D截面示意图。其中,第二触控金属薄膜可以包括依次叠加的第三钛金属薄膜、第二铝金属薄膜和第四钛金属薄膜。第一子屏蔽信号线41在背板基板上的正投影可以位于第二子屏蔽信号线42在背板基板上的正投影范围内。
S16:在第二子触控信号线32和第二子屏蔽信号线42的背离背板基板的一侧形成保护层17,如图8a所示,保护层17的材质可以包括聚酰亚胺。触控信号线30和屏蔽信号线40在背板基板上的正投影可以均位于保护层17在背板基板上的正投影范围内,从而,保护层17可以覆盖触控信号线30和屏蔽信号线40,保护层17可以对触控信号线30和屏蔽信号线40起到绝缘保护的作用。
基于前述实施例的发明构思,本公开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显示装置,该显示装置包括采用前述实施例的显示面板。显示装置可以为:手机、平板电脑、电视机、显示器、笔记本电脑、数码相框、导航仪等任何具有显示功能的产品或部件。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轴向”、“径向”、“周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公开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公开的限制。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多个该特征。在本公开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在本公开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还可以是通信;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公开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公开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或之“下”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也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不是直接接触而是通过它们之间的另外的特征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和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和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上文的公开提供了许多不同的实施方式或例子用来实现本公开的不同结构。为了简化本公开,上文中对特定例子的部件和设置进行描述。当然,它们仅仅为示例,并且目的不在于限制本公开。此外,本公开可以在不同例子中重复参考数字和/或参考字母,这种重复是为了简化和清楚的目的,其本身不指示所讨论各种实施方式和/或设置之间的关系。
以上,仅为本公开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公开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公开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其各种变化或替换,这些都应涵盖在本公开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公开的保护范围应以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

Claims (15)

1.一种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包括显示区和位于所述显示区一侧的非显示区,所述非显示区包括弯折区、绑定区和位于所述弯折区和所述绑定区之间的走线区,所述显示面板包括:
背板基板;
触控结构层,位于所述显示区,且位于所述背板基板朝向显示侧的一侧;
触控信号线,位于所述非显示区,所述触控结构层通过所述触控信号线与所述绑定区连接,所述触控信号线在所述走线区沿第一方向延伸;
屏蔽信号线,位于所述非显示区,所述屏蔽信号线被配置为屏蔽第二方向上的干扰信号,所述第二方向与所述第一方向相交。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屏蔽信号线在所述第二方向上至少位于所述触控信号线的一侧。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显示面板还包括平坦层和位于所述非显示区的第一电源信号线,所述平坦层位于所述背板基板和所述触控信号线之间,所述第一电源信号线位于所述背板基板与所述平坦层之间,所述第一电源信号线与第一电压连接,在所述第二方向上,所述触控信号线在所述背板基板上的正投影位于所述第一电源信号线在所述背板基板上的正投影的范围内,所述第一电压被配置为屏蔽干扰信号的电压。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屏蔽信号线在所述背板基板上的正投影位于所述第一电源信号线在所述背板基板上的正投影范围内,所述屏蔽信号线与所述第一电源信号线连接。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触控信号线穿过所述走线区,所述屏蔽信号线在所述走线区沿所述第一电源信号线的边缘设置。
6.根据权利要求1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触控信号线包括第一子触控信号线和第二子触控信号线,所述显示面板还包括层间绝缘层,所述层间绝缘层位于所述第一子跟踪信号线和所述第二子跟踪信号线之间,所述第二子触控信号线穿过所述层间绝缘层的第一过孔与所述第一子触控信号线连接。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屏蔽信号线包括第一子屏蔽信号线和第二子屏蔽信号线,所述第一子屏蔽信号线与所述第一子触控信号线同层设置,所述第二子屏蔽信号线与所述第二子触控信号线同层设置。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子屏蔽信号线穿过所述层间绝缘层的第二过孔与所述第一子屏蔽信号线连接,所述第一子屏蔽信号线或所述第二子屏蔽信号线与第一电压连接,所述第一电压被配置为屏蔽干扰信号的电压。
9.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屏蔽信号线与所述第一子触控信号线同层设置,或者,所述屏蔽信号线与所述第二子触控信号线同层设置。
10.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屏蔽信号线与所述第二子触控信号线同层设置,所述屏蔽信号线在所述背板基板上的正投影与所述第一子触控信号线在所述背板基板上的正投影存在交叠区域。
11.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触控结构层包括依次层叠设置的第一触控导电层、所述层间绝缘层和第二触控导电层,所述第一子触控信号线和所述第一触控导电层同层设置,所述第二子触控信号线和所述第二触控导电层同层设置。
12.根据权利要求1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屏蔽信号线位于所述背板基板朝向所述触控结构层的一侧,所述屏蔽信号线包括第一子屏蔽信号线和第二子屏蔽信号线,所述显示面板还包括层间绝缘层,所述层间绝缘层位于所述第一子屏蔽信号线和所述第二子屏蔽信号线之间;
所述触控信号线与所述第一子屏蔽信号线同层设置,或者,所述触控信号线与所述第二子屏蔽信号线同层设置。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触控信号线与所述第一子屏蔽信号线同层设置,所述第二子屏蔽信号线在所述背板基板上的正投影与所述触控信号线在所述背板基板上的正投影存在交叠区域。
14.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触控结构层包括触控电极层,所述触控电极层与所述触控信号线同层设置。
15.一种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权利要求1至14中任一项所述的显示面板。
CN202110554027.5A 2021-05-20 2021-05-20 一种显示面板、显示装置 Pending CN113515205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0554027.5A CN113515205A (zh) 2021-05-20 2021-05-20 一种显示面板、显示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0554027.5A CN113515205A (zh) 2021-05-20 2021-05-20 一种显示面板、显示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3515205A true CN113515205A (zh) 2021-10-19

Family

ID=7806477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10554027.5A Pending CN113515205A (zh) 2021-05-20 2021-05-20 一种显示面板、显示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3515205A (zh)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4185454A (zh) * 2021-12-13 2022-03-15 武汉华星光电半导体显示技术有限公司 显示面板及电子设备
WO2023103074A1 (zh) * 2021-12-09 2023-06-15 武汉华星光电半导体显示技术有限公司 显示模组及显示终端
WO2023246887A1 (zh) * 2022-06-23 2023-12-28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Cited B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23103074A1 (zh) * 2021-12-09 2023-06-15 武汉华星光电半导体显示技术有限公司 显示模组及显示终端
CN114185454A (zh) * 2021-12-13 2022-03-15 武汉华星光电半导体显示技术有限公司 显示面板及电子设备
CN114185454B (zh) * 2021-12-13 2023-06-27 武汉华星光电半导体显示技术有限公司 显示面板及电子设备
WO2023246887A1 (zh) * 2022-06-23 2023-12-28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3515205A (zh) 一种显示面板、显示装置
CN107634086B (zh) 一种柔性阵列基板及制备方法、显示装置
CN107079579B (zh) 用于柔性基板的信号迹线图案
CN207937980U (zh) 电极连接结构、触摸传感器和图像显示装置
CN112768495B (zh) 显示基板、显示装置
CN108470762B (zh) 一种柔性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
EP4060464A1 (en) Touch substrate and manufacturing method therefor, touch display substrate, and touch display device
TWM428424U (en) Touch devices
CN101175367A (zh) 印刷线路板、印刷线路板用的弯曲加工方法、以及电子设备
US11775096B2 (en) Electrode structure combined with antenna and display device including the same
CN111796718A (zh) 触控显示面板及其制备方法、显示装置
CN109979907B (zh) 电子产品
WO2022121608A1 (zh) 一种触控基板和触控显示装置
WO2022062843A1 (zh) 触控结构和显示面板
KR20130039186A (ko) 표시 장치
CN210377421U (zh) 触控基板、触控显示基板以及触控显示装置
KR102223247B1 (ko) 안테나가 구비된 터치 센서
KR20180107613A (ko) 전극 접속 구조물 및 터치 센서
CN113964140A (zh) 显示面板及其制作方法、显示装置
WO2024044893A1 (zh) 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CN109947303B (zh) 显示面板及其制备方法、显示装置
KR20210108066A (ko) 칩-온-필름 패키지
CN115000135A (zh) 一种显示基板及其制备方法、显示模组
KR20230131999A (ko) 표시 장치
CN116507967A (zh) 发光基板及其制造方法、显示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