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4594876B - 触控显示面板和移动终端 - Google Patents

触控显示面板和移动终端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4594876B
CN114594876B CN202210196557.1A CN202210196557A CN114594876B CN 114594876 B CN114594876 B CN 114594876B CN 202210196557 A CN202210196557 A CN 202210196557A CN 114594876 B CN114594876 B CN 114594876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touch
layer
line
display panel
insulating lay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10196557.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4594876A (zh
Inventor
马亮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Wuhan China Star Optoelectronics Semiconductor Display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Wuhan China Star Optoelectronics Semiconductor Display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Wuhan China Star Optoelectronics Semiconductor Display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Wuhan China Star Optoelectronics Semiconductor Display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10196557.1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4594876B/zh
Publication of CN11459487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4594876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4594876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4594876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3/00In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to be processed into a form capable of being handled by the computer;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from processing unit to output unit, e.g. interface arrangements
    • G06F3/01Input arrangements or combined input and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interaction between user and computer
    • G06F3/03Arrangements for converting the position or the displacement of a member into a coded form
    • G06F3/041Digitisers, e.g. for touch screens or touch pad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ansducing means
    • G06F3/0412Digitisers structurally integrated in a display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3/00In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to be processed into a form capable of being handled by the computer;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from processing unit to output unit, e.g. interface arrangements
    • G06F3/01Input arrangements or combined input and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interaction between user and computer
    • G06F3/03Arrangements for converting the position or the displacement of a member into a coded form
    • G06F3/041Digitisers, e.g. for touch screens or touch pad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ansducing means
    • G06F3/0416Control or interface arrangem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digitiser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Theoretical Computer Science (AREA)
  • Human Computer Interaction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Position Input By Displaying (AREA)

Abstract

本申请提供一种触控显示面板及移动终端,该触控显示面板包括位于显示区内的触控金属层、以及位于非显示区内的触控控制电路,触控控制电路通过位于非显示区内的多条触控连接线与所述触控金属层连接;触控显示面板包括层叠设置的基底和薄膜晶体管层,薄膜晶体管层包括位于非显示区内的信号走线和屏蔽走线,屏蔽走线位于触控连接线和信号走线之间,屏蔽走线与触控连接线之间设有第一绝缘层,其中,多条触控连接线包括至少一第一触控连接线和至少一第二触控连接线,第一触控连接线的长度大于第二触控连接线的长度,第一触控连接线包括与屏蔽走线对应的桥接段,桥接段与第一绝缘层之间设有一绝缘间隔层。

Description

触控显示面板和移动终端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显示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触控显示面板和移动终端。
背景技术
当前随着显示技术的发展,外嵌式(On-Cell)触控成为当今现实面板发展的主要形式,外嵌式(On-Cell)包括自容式触摸技术(S-DOT)和互容式触摸技术(M-DOT)两种形式;其中,互容式触控结构由于结构简单,触控信号线较少,因此成为中小尺寸显示器中触控技术的主要形式,然而,由于其电阻电容负载(RCloading)较大,感应量较低,导致其应用在中大尺寸显示器中存在诸多困难。
自容式触控结构只有单层金属触控电极,工艺简单,且其具有触控感应量较大等优点,使其在中大尺寸上应用可行性极高,逐渐成为各大厂商开发的热点;然而,自容式触控结构包括沿第一方向并列设置的触控显示区和非显示区、及位于触控显示区和非显示区之间的绑定区,由于每个触控电极需要单独触控信号线引出,引线通道数较多,因此需要非显示区引入多路复用电路结构来减少绑定端子的数量,同时,随着自容式触控结构的尺寸增加,受到显示电路的影响,导致位于自容式触控结构绑定区的触控信号线长度存在明显不均匀的现象,进而造成位于非显示区内的不同触控信号线与屏蔽走线之间的电阻电容负载差异明显,从而造成自容式触控结构不同区域的触控性能差异化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触控显示面板及移动终端,用以提升所述触控显示面板的触控性能。
为实现上述功能,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如下: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触控显示面板,包括沿第一方向并列设置的显示区和非显示区,所述触控显示面板包括位于所述显示区内的触控金属层、以及位于所述非显示区内的触控控制电路,所述触控控制电路通过位于所述非显示区内的多条触控连接线与所述触控金属层连接;
所述触控显示面板包括基底以及设置于所述基底上的薄膜晶体管层,所述薄膜晶体管层包括:
信号走线,设置于所述基底上,所述信号走线位于所述非显示区内,多条所述触控连接线设置于所述信号走线的上方
屏蔽走线,设置于所述信号走线与所述触控连接线之间,所述屏蔽走线位于所述非显示区内,所述屏蔽走线与所述触控连接线之间设有第一绝缘层;
其中,多条触控连接线包括至少一第一触控连接线和至少一第二触控连接线,所述第一触控连接线的长度大于所述第二触控连接线的长度,所述第一触控连接线包括与所述屏蔽走线对应的桥接段,所述桥接段与所述第一绝缘层之间设有一绝缘间隔层。
在本申请实施例所提供的触控显示面板中,所述非显示区包括线路控制区、及位于所述线路控制区和所述显示区之间的绑定区;
所述第一触控连接线包括第一触控连接子线和所述桥接段,所述第一触控连接子线由所述绑定区延伸至所述线路控制区,且所述第一触控连接子线在所述基底上的正投影与所述屏蔽走线在所述基底上的正投影不重合,所述桥接段位于所述线路控制区;
所述绝缘间隔层上设置有位于所述第一触控连接子线上方的过孔,所述桥接段穿过所述过孔与所述第一触控连接子线连接。
在本申请实施例所提供的触控显示面板中,所述触控显示面板包括;
第一金属层,位于所述薄膜晶体管层远离所述基底的一侧,所述第一金属层包括所述第一触控连接子线;
第二绝缘层,位于所述第一金属层远离所述薄膜晶体管层的一侧;
金属氧化层,位于所述第二绝缘层远离所述第一金属层的一侧;
第二金属层,位于所述金属氧化层远离所述第二绝缘层的一侧,所述第二金属层包括所述触控金属层;
其中,所述金属氧化层包括所述桥接段;或
所述第二金属层包括所述桥接段。
在本申请实施例所提供的触控显示面板中,所述金属氧化层包括所述桥接段;
所述绝缘间隔层包括所述第二绝缘层;所述过孔包括位于所述第二绝缘层上的第一过孔,所述桥接段穿过所述第一过孔与所述第一触控连接子线连接。
在本申请实施例所提供的触控显示面板中,所述金属氧化层的材料包括氧化铟锡或氧化铟镓锌中的一种。
在本申请实施例所提供的触控显示面板中,所述第二金属层包括所述桥接段,所述触控显示面板还包括位于所述第二金属层和所述金属氧化层之间的第三绝缘层;
所述绝缘间隔层包括所述第二绝缘层和所述第三绝缘层;所述过孔包括位于所述第二绝缘层上的第二过孔和位于所述第三绝缘层上的第三过孔,所述桥接段穿过所述第二过孔与所述第二金属层连接,所述第二金属层穿过所述第一过孔与所述第一触控连接子线连接。
在本申请实施例所提供的触控显示面板中,所述第一过孔在所述基底上的正投影与所述第二过孔在所述基底上的正投影不重叠。
在本申请实施例所提供的触控显示面板中,所述第一触控连接线的宽度小于所述第二触控连接线的宽度。
在本申请实施例所提供的触控显示面板中,多条所述触控连接线包括间隔设置的多条所述第一触控连接线和多条所述第二触控连接线,其中,相邻两所述第一触控连接线的间距大于相邻两所述第二触控连接线的间距。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移动终端,包括终端主体和上述任一所述的触控显示面板,所述终端主体与所述触控显示面板组合为一体。
本申请实施例的有益效果: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触控显示面板及移动终端,通过设置第一触控连接线包括与屏蔽走线对应的桥接段,桥接段与第一绝缘层之间设有一绝缘间隔层,从而增大所述第一触控连接线与所述屏蔽走线之间的距离,进而减小所述第一触控连接线的寄生电容大小,降低所述第一触控连接线的负载,使得所述触控显示面板中多条所述触控连接线阻抗的均一性提升,以达到提高所述触控显示面板的触控性能的效果。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通过对本申请的具体实施方式详细描述,将使本申请的技术方案及其它有益效果显而易见。
图1为本申请实施例所提供的触控显示面板的俯视截面图;
图2为本申请实施例所提供的触控显示面板的第一种截面示意图;
图3为图1在A-A处的放大图;
图4为本申请实施例所提供的触控显示面板的第二种截面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申请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申请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申请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申请保护的范围。此外,应当理解的是,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方式仅用于说明和解释本申请,并不用于限制本申请。在本申请中,在未作相反说明的情况下,使用的方位词如“上”和“下”通常是指装置实际使用或工作状态下的上和下,具体为附图中的图面方向;而“内”和“外”则是针对装置的轮廓而言的。
请参阅图1~图4,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触控显示面板及移动终端,所述触控显示面板1包括沿第一方向Y并列设置的显示区1000和非显示区2000,所述触控显示面板1包括位于所述显示区1000内的触控金属层20、以及位于所述非显示区2000内的触控控制电路30,所述触控控制电路30通过位于所述非显示区2000内的多条触控连接线31与所述触控金属层20连接;
所述触控显示面板1包括基底10以及设置于所述基底10上的薄膜晶体管层1100,所述薄膜晶体管层1100包括:
信号走线52,设置于所述基底10上,所述信号走线52位于所述非显示区2000内,多条所述触控连接线31设置于所述信号走线52的上方;
屏蔽走线94,设置于所述信号走线52与所述触控连接线31之间,所述屏蔽走线94位于所述非显示区2000内,所述屏蔽走线94与所述触控连接线31之间设有第一绝缘层100;
其中,多条所述触控连接线31包括至少一第一触控连接线311和至少一第二触控连接线312,所述第一触控连接线311的长度大于所述第二触控连接线312的长度,所述第一触控连接线311包括与所述屏蔽走线94对应的桥接段311B,所述桥接段311B与所述第一绝缘层100之间设有一绝缘间隔层300。
可以理解的是,目前,在现有触控显示面板中,自容式触控结构由于每个触控电极21需要单独触控信号线22引出,通过触控信号线22将触控信号传递至非显示区的触控信号端,因此引线通道数较多,需要引入触控控制电路来减少绑定端子的数量,触控控制电路通常包括多路复用电路,所述多路复用电路包括多个多路复用模块,同时,随着自容式触控结构的尺寸增加,受到显示电路的影响,导致位于触控显示面板非显示区的触控连接线长度存在明显不均匀的现象,进而造成位于非显示区内的不同触控连接线与屏蔽走线之间的电阻电容负载差异明显,从而造成触控显示面板1不同区域的触控性能差异化的问题。
承上,本申请实施例通过设置所述第一触控连接线311包括与所述屏蔽走线94对应的桥接段311B,所述桥接段311B与所述第一绝缘层100之间设有一绝缘间隔层300,从而增大所述第一触控连接线311与所述屏蔽走线94之间的距离,进而减小所述第一触控连接线311的寄生电容大小,降低所述第一触控连接线311的负载(RCloading),使得所述触控显示面板1中多条所述触控连接线31阻抗的均一性提升,以达到提高所述触控显示面板1的触控性能的效果。
在一实施例中,请结合图1、图2以及图3;其中,图1为本申请实施例所提供的触控显示面板的俯视截面图;图2为本申请实施例所提供的触控显示面板的第一种截面示意图;图3为图1在A-A处的放大图。
本实施例提供一种触控显示面板1,包括沿第一方向Y并列设置的显示区1000和非显示区2000,所述触控显示面板1包括位于所述显示区1000内的触控金属层20、位于所述非显示区2000内的触控控制电路30以及与所述触控控制电路30连接的柔性电路板400(FlexiblePrintedCircuitFPC);其中,所述第一方向为图1中的Y方向,可以理解的是,本实施例对所述第一方向不做具体限制,所述第一方向Y为图1中的Y方向仅用于举例说明。
其中,所述触控显示面板1包括基底10以及设置于所述基底10上的薄膜晶体管层1100,所述薄膜晶体管层1100包括:信号走线52,设置于所述基底10上,所述信号走线52位于所述非显示区2000内,多条所述触控连接线31设置于所述信号走线52的上方;屏蔽走线94,设置于所述信号走线52与所述触控连接线31之间,所述屏蔽走线94位于所述非显示区2000内,所述屏蔽走线94与所述触控连接线31之间设有第一绝缘层100。
需要说明的是,为避免所述信号走线52与所述触控连接线31之间互相的串扰,所述屏蔽走线94设置于所述信号走线52与所述触控连接线31之间,所述屏蔽走线94可以为正极电源线和负极电源线(VDD/VSS)线;所述触控金属层20包括多个呈阵列式排布的触控电极21、与多个所述触控电极21对应连接的触控信号线22,所述触控控制电路30包括但不限于多路复用电路33,所述多路复用电路包括多个多路复用模块331,所述触控控制电路30包括多条触控连接线31与所述触控金属层20连接,从而将触控信号传递至非显示区2000的柔性电路板400,其中,由于受到显示电路(如中未画出)的影响,导致位于所述非显示区2000的多条触控连接线31长度存在明显不均匀的现象,进而造成位于非显示区2000内的不同触控连接线31与屏蔽走线94之间的电阻电容负载差异明显。
承上,在本实施例中,多条所述触控连接线31包括至少一第一触控连接线311和至少一第二触控连接线312,所述第一触控连接线311的长度大于所述第二触控连接线312的长度,所述第一触控连接线311包括与所述屏蔽走线94对应的桥接段311B,所述桥接段311B与所述第一绝缘层100之间设有一绝缘间隔层300。
具体地,所述非显示区2000包括线路控制区2200、及位于所述线路控制区2200和所述显示区1000之间的绑定区2100;所述第一触控连接线311包括第一触控连接子线311A和所述桥接段311B,所述第一触控连接子线311A由所述绑定区2100延伸至所述线路控制区2200,且所述第一触控连接子线311A在所述基底10上的正投影与所述屏蔽走线94在所述基底10上的正投影不重合,所述桥接段311B位于所述线路控制区2200内;所述绝缘间隔层300上设置有位于所述第一触控连接子线311A上方的过孔500,所述桥接段311B穿过所述过孔500与所述第一触控连接子线311A连接;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例通过设置所述第一触控连接子线311A在所述基底10上的正投影与所述屏蔽走线94在所述基底10上的正投影不重合,从而避免了所述第一触控连接子线311A与所述屏蔽走线94之间产生寄生电容。
可以理解的是,根据电容公式C=K·(S/D),其中,C表示电容,K表示介电常数、d表示相邻所述第一触控连接线311与所述屏蔽走线94之间的相对距离、S表示相邻所述第一触控连接线311与所述屏蔽走线94之间相对重叠面,可知本实施例通过设置所述第一触控连接线311包括与所述屏蔽走线94对应的桥接段311B,所述桥接段311B与所述第一绝缘层100之间设有一绝缘间隔层300,可以增大相邻所述第一触控连接线311与所述屏蔽走线94之间的相对距离,使得所述第一触控连接线311的寄生电容减小,从而降低所述第一触控连接线311的负载(RCloading),即,减少多条所述触控连接线31中,相对较长的所述触控连接线31的负载,使得所述触控显示面板1中多条所述触控连接线31阻抗的均一性提升,以达到提高所述触控显示面板1的触控性能的效果。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触控显示面板1包括第一金属层110,位于所述薄膜晶体管层1100远离所述基底10的一侧;第二绝缘层120,位于所述第一金属层110远离所述薄膜晶体管层1100的一侧;金属氧化层140,位于所述第二绝缘层120远离所述第一金属层110的一侧,所述金属氧化层140包括所述桥接段311B;第二金属层200,位于所述金属氧化层140远离所述第二绝缘层120的一侧,所述第二金属层200包括所述触控金属层20;其中,所述绝缘间隔层300包括所述第二绝缘层120;所述过孔500包括位于第一触控连接子线311A上的第一过孔501,所述第一过孔501穿过所述第二绝缘层120,所述桥接段311B穿过所述第一过孔501与所述第一触控连接子线311A连接。
所述薄膜晶体管层1100和所述基底10之间还设置有一缓冲层13,所述薄膜晶体管层1100包括间隔设置的所述第一薄膜晶体管1101和第二薄膜晶体管1102,所述第一薄膜晶体管1101位于所述显示区1000内,所述第一薄膜晶体管1101包括层叠设置于所述基底10上的第一半导体层14、第一栅极51、第二栅极71、第一源极91以及第一漏极92,所述触控控制电路30包括所述第二薄膜晶体管1102,所述第二薄膜晶体管1102包括层叠设置于所述基底10上的第二半导体层15、第二源极95以及第二漏极96。
所述第一金属层110包括位于所述第一漏极92上的第一连接段111、所述第一触控连接子线311A以及位于所述第二源极95上的第二连接段112;其中,所述信号走线52包括层叠设置的第一信号走线521和第二信号走线522,所述第一信号走线521与所述第一栅极51同层设置,所述第二信号走线522与所述第二栅极71同层设置,所述屏蔽走线94与所述第一源极91、所述第一漏极92、所述第二源极95以及所述第二漏极96同层设置。
具体地,所述薄膜晶体管层1100还包括层叠设置于所述基底10上的第一栅极绝缘层40、第二栅极绝缘层60以及层间绝缘层80,所述第一栅极绝缘层40覆盖所述第一半导体层14和所述第二半导体层15,所述第二栅极绝缘层60覆盖所述第一栅极51和所述第一信号走线521,所述层间绝缘层80覆盖所述第二栅极71和所述的人信号走线52;所述触控显示面板1还包括一位于所述绑定区2100内的深孔600,所述深孔600内填充有有机物填充层,所述基底10依次包括第一衬底11和覆盖层12,所述深孔600依次穿过所述层间绝缘层80、所述第二栅极绝缘层60、所述第一栅极绝缘层40、所述缓冲层13以及所述覆盖层12。
所述触控显示面板1还包括位于所述显示区1000且层叠设置于所述金属氧化层140上的像素定义层150、发光层160、阴极170、隔垫柱180以及封装层190,所述触控金属层20位于所述封装层190远离所述阴极170的一侧;所述金属氧化层140还包括阳极141,所述阳极141位于所述显示区1000,所述阳极141设置于所述像素定义层150和所述第一连接段111之间,所述阳极141通过所述第一连接段111与所述第一漏极92电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触控信号线22由所述显示区1000延伸至所述绑定区2100,且所述触控信号线22与所述第一触控连接子线311A连接;所述触控显示面板1还包括位于所述金属氧化层140和所述第二绝缘层120之间的第一电极130,所述第一电极130包括位于所述阳极141和所述第二绝缘层120之间的第一子电极131、及位于所述桥接段311B和所述第二绝缘层120之间的第二子电极132和第三子电极133,所述阳极141与所述第一子电极131连接,所述第一子电极131与所述第一连接段111连接,所述第二子电极132和所述第三子电极133间隔设置,所述桥接段311B与所述第二子电极132连接,所述桥接段311B与所述第三子电极133连接,所述过孔500包括位于所述第一触控连接子线311A上的第一过孔501、及位于所述第二连接段112上的第四过孔504,所述第一过孔501和所述第四过孔504均穿过所述第二绝缘层120,所述第二子电极132通过所述第一过孔501与所述第一触控连接子线311A连接,所述第三子电极133通过所述第四过孔504与所述第二连接段112连接,所述第二连接段112与所述第二源极95连接,所述第二源极95与所述柔性电路板400连接,从而将触控信号传递至非显示区2000的柔性电路板400。
具体地,所述第一金属层110的材料、所述第二金属层200的材料以及所述第三金属层的材料均包括但不限于钼(Mo)、铝(Al)、铂(Pt)、钯(Pd)、银(Ag)、镁(Mg)、金(Au)、镍(Ni)、钕(Nd)、铱(Ir)、铬(Cr)、钙(Ca)、钛(Ti)、钽(Ta)和钨(W)中的至少一种金属;所述金属氧化层140的材料包括氧化铟锡(ITO)或氧化铟镓锌(IGZO)中的一种可以理解的是,相对于现有的所述触控连接线31的材料为金属材料,本实施例通过设置所述第一触控连接线311包括第一触控连接子线311A和所述桥接段311B,所述桥接段311B的材料包括氧化铟锡(ITO),降低了所述第一触控连接子线311A的介电常数,使得所述第一触控连接线311的寄生电容减小,从而降低所述第一触控连接线311的负载(RCloading),即,减少多条所述触控连接线31中,相对较长的所述触控连接线31的负载,使得所述触控显示面板1中多条所述触控连接线31阻抗的均一性提升,以达到提高所述触控显示面板1的触控性能的效果;同时,设置所述金属氧化层140包括所述阳极141和所述桥接段311B,即在本实施例中可以同时制备所述阳极141和所述桥接段311B,减少了所述触控显示面板1的制作流程,节约成本。
可以理解的是,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绝缘间隔层300包括所述第二绝缘层120仅用于举例说明,本实施例对所述绝缘间隔层300的膜层结构不做具体限制。
进一步地,所述触控显示面板1还包括位于所述绑定区2100和栅极线72和第三连接段93,所述栅极线72与所述第二栅极71和所述第二信号走线522同层且间隔设置,所述第三连接段93与所述屏蔽走线94、所述第一源极91、所述第一漏极92、所述第二源极95以及所述第二漏极96同层设置。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触控连接线311的宽度小于所述第二触控连接线312的宽度;进一步的,多条所述触控连接线31包括间隔设置的多条所述第一触控连接线311和多条所述第二触控连接线312,其中,相邻两所述第一触控连接线311的间距大于相邻两所述第二触控连接线312的间距。
可以理解的是,为减小所述第一触控连接子线311A与所述第三连接段93之间的寄生电容,在本实施例中设置所述第一触控连接线311的宽度小于所述第二触控连接线312的宽度,根据电容公式C=K·(S/D),其中,C表示电容,K表示介电常数、d表示相邻所述第一触控连接子线311A与所述第三连接段93之间的相对距离、S表示相邻所述第一触控连接子与所述第三连接段93之间相对重叠面,可知本实施例通过设置所述第一触控连接线311的宽度小于所述第二触控连接线312的宽度,可以减小相邻所述第一触控连接子线311A与所述第三连接段93之间的相对重叠面,使得所述第一触控连接子线311A的寄生电容减小,从而降低所述第一触控连接线311的负载(RCloading),即,减少多条所述触控连接线31中,相对较长的所述触控连接线31的负载,使得所述触控显示面板1中多条所述触控连接线31阻抗的均一性提升,以达到提高所述触控显示面板1的触控性能的效果。
承上,本实施例通过多设置相邻两所述第一触控连接线311的间距大于相邻两所述第二触控连接线312的间距,可以增大相邻两所述第一触控连接子线311A之间的相对距离,使得所述第一触控连接子线311A的寄生电容减小,从而降低所述第一触控连接线311的负载(RCloading)。
请参阅图4,为本申请实施例所提供的触控显示面板的第二种截面示意图。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触控显示面板1的结构与上述实施例所提供的触控显示面板1的第一种结构相似/相同,具体请参照上述实施例中的触控显示面板1的描述,此处不再赘述,两者的区别仅在于: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二金属层200包括所述桥接段311B,所述触控显示面板1还包括位于所述第二金属层200和所述金属氧化层140之间的第三绝缘层700,所述第三绝缘层700与所述像素定义层150同层设置;其中,所述绝缘间隔层300包括所述第二绝缘层120和所述第三绝缘层700;所述过孔500包括位于所述第一触控连接子线311A上的第二过孔502、及位于所述金属氧化层140上的第三过孔503,所述第二过孔502穿过所述第二绝缘层120,所述第三过孔503穿过所述第三绝缘层700,所述桥接段311B穿过所述第三过孔503与所述金属氧化层140连接,所述金属氧化层140穿过所述第二过孔502与所述第一触控连接子线311A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金属氧化层140还包括阳极141、第四连接段142以及第五连接段143,所述阳极141位于所述显示区1000,所述阳极141设置于所述像素定义层150和所述第一连接段111之间,所述阳极141通过所述第一连接段111与所述第一漏极92电连接,所述第四连接段142和所述第五连接段143位于所述非显示区2000,所述桥接段311B与所述第四连接段142连接,所述桥接段311B与所述第五连接段143连接。
所述触控显示面板1还包括位于所述金属氧化层140和所述第二绝缘层120之间的第一电极130,所述第一电极130包括位于所述阳极141和所述第二绝缘层120之间的第四子电极134、位于所述第四连接段142和所述第二绝缘层120之间的第五子电极135、及位于所述第五连接段143和所述第二绝缘层120之间的第六子电极136,所述阳极141与所述第四子电极134连接,所述第四子电极134与所述第一连接段111连接,所述第五子电极135和所述第六子电极136间隔设置,所述第四连接段142与所述第五子电极135连接,所述第五连接段143与所述第六子电极136连接,所述过孔500包括位于所述第一触控连接子线311A上的第二过孔502,位于所述第二连接段112上的第五过孔505,位于所述第五子电极135上的第三过孔503以及位于所述第六子电极136上的第六过孔506,所述第二过孔502和所述第五过孔505均穿过所述第二绝缘层120,所述第三过孔503和所述第六过孔506均穿过所述第三绝缘层700,所述第四连接段142通过所述第三过孔503与所述第五子电极135连接,所述第五连接段143通过所述第六过孔506与所述第五连接段143连接,所述第五子电极135通过所述第二过孔502与所述第一触控连接子线311A连接,所述第六子电极136通过所述第五过孔505与所述第二连接段112连接,所述第二连接段112与所述第二源极95连接,所述第二源极95与所述柔性电路板400连接,从而将触控信号传递至非显示区2000的柔性电路板400。
可以理解的是,根据电容公式C=K·(S/D),其中,C表示电容,K表示介电常数、d表示相邻所述第一触控连接线311与所述屏蔽走线94之间的相对距离、S表示相邻所述第一触控连接线311与所述屏蔽走线94之间相对重叠面,可知本实施例通过设置所述第一触控连接线311包括与所述屏蔽走线94对应的桥接段311B,所述桥接段311B与所述第一绝缘层100之间设有一绝缘间隔层300,所述绝缘间隔层300包括所述第二绝缘层120和所述第三绝缘层700,相对于上述实施例,本实施例可以进一步增大相邻所述第一触控连接线311与所述屏蔽走线94之间的相对距离,使得所述第一触控连接线311的寄生电容减小,从而降低所述第一触控连接线311的负载(RCloading),即,减少多条所述触控连接线31中,相对较长的所述触控连接线31的负载,使得所述触控显示面板1中多条所述触控连接线31阻抗的均一性提升,以达到提高所述触控显示面板1的触控性能的效果。
进一步地,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三过孔503在所述基底10上的正投影与所述第二过孔502在所述基底10上的正投影不重叠,所述第六过孔506在所述基底10上的正投影与所述第五过孔505在所述基底10上的正投影不重叠,可以理解的是,相对于在所述第二绝缘层120和所述第三绝缘层700上连续开孔,所述开孔的中心线共线设置,本实施例通过设置所述第三过孔503在所述基底10上的正投影与所述第二过孔502在所述基底10上的正投影不重叠,所述第六过孔506在所述基底10上的正投影与所述第五过孔505在所述基底10上的正投影不重叠,从而优化了所述触控显示面板1制作中的开孔工艺,使所述制作流程简单。
可以理解的是,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绝缘间隔层300包括所述第二绝缘层120和所述第三绝缘层700仅用于举例说明,本实施例对所述绝缘间隔层300的膜层结构不做具体限制,例如,在一实施例中,所述绝缘间隔层包括、第二绝缘层、第三绝缘层、第四绝缘层以及第五绝缘层等。
本实施例提供一种移动终端,所述移动终端包括终端主体和上述任一实施例中所述的触控显示面板,所述终端主体与所述触控显示面板组合为一体。
可以理解的是,所述触控显示面板已经在上述实施例中进行了详细的说明,在此不在重复说明。
在具体应用时,所述移动终端可以为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笔记本电脑、智能手环、智能手表、智能眼镜、智能头盔、台式机电脑、智能电视或者数码相机等设备的显示屏,甚至可以应用在具有柔性显示屏的电子设备上。
本申请提供一种触控显示面板及移动终端,所述触控显示面板包括位于显示区内的触控金属层、以及位于非显示区内的触控控制电路,触控控制电路通过位于非显示区内的多条触控连接线与所述触控金属层连接;触控显示面板包括层叠设置的基底和薄膜晶体管层,薄膜晶体管层包括位于非显示区内的信号走线和屏蔽走线,屏蔽走线位于触控连接线和信号走线之间,屏蔽走线与触控连接线之间设有第一绝缘层,其中,多条触控连接线包括至少一第一触控连接线和至少一第二触控连接线,第一触控连接线的长度大于第二触控连接线的长度,第一触控连接线包括与屏蔽走线对应的桥接段,桥接段与第一绝缘层之间设有一绝缘间隔层,本申请通过设置第一触控连接线包括与屏蔽走线对应的桥接段,桥接段与第一绝缘层之间设有一绝缘间隔层,从而增大所述第一触控连接线与所述屏蔽走线之间的距离,进而减小所述第一触控连接线的寄生电容大小,降低所述第一触控连接线的负载,使得所述触控显示面板中多条所述触控连接线阻抗的均一性提升,以达到提高所述触控显示面板的触控性能的效果。
以上对本申请实施例所提供的一种触控显示面板及移动终端进行了详细介绍,本文中应用了具体个例对本申请的原理及实施方式进行了阐述,以上实施例的说明只是用于帮助理解本申请的方法及其核心思想;同时,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依据本申请的思想,在具体实施方式及应用范围上均会有改变之处,综上所述,本说明书内容不应理解为对本申请的限制。

Claims (10)

1.一种触控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包括沿第一方向并列设置的显示区和非显示区,所述触控显示面板包括位于所述显示区内的触控金属层、以及位于所述非显示区内的触控控制电路,所述触控控制电路通过位于所述非显示区内的多条触控连接线与所述触控金属层连接;
所述触控显示面板包括基底以及设置于所述基底上的薄膜晶体管层,所述薄膜晶体管层包括:
信号走线,设置于所述基底上,所述信号走线位于所述非显示区内,多条所述触控连接线设置于所述信号走线的上方;
屏蔽走线,设置于所述信号走线与所述触控连接线之间,所述屏蔽走线位于所述非显示区内,所述屏蔽走线与所述触控连接线之间设有第一绝缘层;
其中,多条所述触控连接线包括至少一第一触控连接线和至少一第二触控连接线,所述第一触控连接线的长度大于所述第二触控连接线的长度,所述第一触控连接线包括与所述屏蔽走线对应的桥接段,所述桥接段与所述第一绝缘层之间设有一绝缘间隔层。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触控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非显示区包括线路控制区、及位于所述线路控制区和所述显示区之间的绑定区;
所述第一触控连接线包括第一触控连接子线和所述桥接段,所述第一触控连接子线由所述绑定区延伸至所述线路控制区,且所述第一触控连接子线在所述基底上的正投影与所述屏蔽走线在所述基底上的正投影不重合,所述桥接段位于所述线路控制区;
所述绝缘间隔层上设置有位于所述第一触控连接子线上方的过孔,所述桥接段穿过所述过孔与所述第一触控连接子线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触控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触控显示面板包括;
第一金属层,位于所述薄膜晶体管层远离所述基底的一侧,所述第一金属层包括所述第一触控连接子线;
第二绝缘层,位于所述第一金属层远离所述薄膜晶体管层的一侧;
金属氧化层,位于所述第二绝缘层远离所述第一金属层的一侧;
第二金属层,位于所述金属氧化层远离所述第二绝缘层的一侧,所述第二金属层包括所述触控金属层;
其中,所述金属氧化层包括所述桥接段;或
所述第二金属层包括所述桥接段。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触控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金属氧化层包括所述桥接段;
所述绝缘间隔层包括所述第二绝缘层;所述过孔包括位于第一触控连接子线上的第一过孔,所述第一过孔穿过所述第二绝缘层,所述桥接段穿过所述第一过孔与所述第一触控连接子线连接。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触控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金属氧化层的材料包括氧化铟锡或氧化铟镓锌中的一种。
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触控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金属层包括所述桥接段,所述触控显示面板还包括位于所述第二金属层和所述金属氧化层之间的第三绝缘层;
所述绝缘间隔层包括所述第二绝缘层和所述第三绝缘层;所述过孔包括位于所述第一触控连接子线上的第二过孔、及位于所述金属氧化层上的第三过孔,所述第二过孔穿过所述第二绝缘层,所述第三过孔穿过所述第三绝缘层,所述桥接段穿过所述第三过孔与所述金属氧化层连接,所述金属氧化层穿过所述第二过孔与所述第一触控连接子线连接。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触控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过孔在所述基底上的正投影与所述第二过孔在所述基底上的正投影不重叠。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触控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触控连接线的宽度小于所述第二触控连接线的宽度。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触控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多条所述触控连接线包括间隔设置的多条所述第一触控连接线和多条所述第二触控连接线,其中,相邻两所述第一触控连接线的间距大于相邻两所述第二触控连接线的间距。
10.一种移动终端,其特征在于,所述移动终端包括终端主体和如权利要求1-9中所述的触控显示面板,所述终端主体与所述触控显示面板组合为一体。
CN202210196557.1A 2022-03-02 2022-03-02 触控显示面板和移动终端 Active CN114594876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10196557.1A CN114594876B (zh) 2022-03-02 2022-03-02 触控显示面板和移动终端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10196557.1A CN114594876B (zh) 2022-03-02 2022-03-02 触控显示面板和移动终端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4594876A CN114594876A (zh) 2022-06-07
CN114594876B true CN114594876B (zh) 2023-06-02

Family

ID=8180807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10196557.1A Active CN114594876B (zh) 2022-03-02 2022-03-02 触控显示面板和移动终端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4594876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24044893A1 (zh) * 2022-08-29 2024-03-07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Citations (1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204719361U (zh) * 2015-05-08 2015-10-21 厦门天马微电子有限公司 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CN105161497A (zh) * 2015-08-06 2015-12-16 友达光电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内嵌式触控面板的阵列基板及其制造方法
CN206193731U (zh) * 2016-10-26 2017-05-24 上海天马微电子有限公司 一种触摸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CN110310977A (zh) * 2019-07-16 2019-10-08 武汉华星光电半导体显示技术有限公司 Oled显示装置
CN111176485A (zh) * 2019-12-26 2020-05-19 武汉华星光电半导体显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自容式触控显示面板
CN112269494A (zh) * 2020-10-30 2021-01-26 上海天马有机发光显示技术有限公司 显示面板
CN112711347A (zh) * 2020-12-28 2021-04-27 武汉华星光电半导体显示技术有限公司 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CN112860123A (zh) * 2021-03-19 2021-05-28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触控面板、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CN113064512A (zh) * 2021-03-11 2021-07-02 武汉华星光电半导体显示技术有限公司 显示装置及电子设备
CN114089873A (zh) * 2021-11-16 2022-02-25 武汉华星光电半导体显示技术有限公司 显示面板和电子装置
CN114089872A (zh) * 2021-11-11 2022-02-25 武汉华星光电半导体显示技术有限公司 触控显示面板和移动终端

Family Cites Familie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10114258B2 (en) * 2015-05-31 2018-10-30 Lg Display Co., Ltd. Narrow bezel display device

Patent Citations (1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204719361U (zh) * 2015-05-08 2015-10-21 厦门天马微电子有限公司 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CN105161497A (zh) * 2015-08-06 2015-12-16 友达光电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内嵌式触控面板的阵列基板及其制造方法
CN206193731U (zh) * 2016-10-26 2017-05-24 上海天马微电子有限公司 一种触摸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CN110310977A (zh) * 2019-07-16 2019-10-08 武汉华星光电半导体显示技术有限公司 Oled显示装置
CN111668286A (zh) * 2019-07-16 2020-09-15 武汉华星光电半导体显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触控显示装置
CN111176485A (zh) * 2019-12-26 2020-05-19 武汉华星光电半导体显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自容式触控显示面板
CN112269494A (zh) * 2020-10-30 2021-01-26 上海天马有机发光显示技术有限公司 显示面板
CN112711347A (zh) * 2020-12-28 2021-04-27 武汉华星光电半导体显示技术有限公司 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CN113064512A (zh) * 2021-03-11 2021-07-02 武汉华星光电半导体显示技术有限公司 显示装置及电子设备
CN112860123A (zh) * 2021-03-19 2021-05-28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触控面板、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CN114089872A (zh) * 2021-11-11 2022-02-25 武汉华星光电半导体显示技术有限公司 触控显示面板和移动终端
CN114089873A (zh) * 2021-11-16 2022-02-25 武汉华星光电半导体显示技术有限公司 显示面板和电子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4594876A (zh) 2022-06-07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11481054B2 (en) Display device
US10539819B2 (en) Touch panel and manufacturing method therefor, display apparatus
CN109669572B (zh) 触控显示面板及其制作方法、触控显示装置
EP3674788A1 (en) Array substrate, display panel, and display device
CN201590281U (zh) 扇形导线结构及其应用的显示面板
CN111192882A (zh) 显示装置
CN113767475B (zh) 柔性显示面板、显示装置及制备方法
CN110098199B (zh) 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CN107170783B (zh) 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
CN113436541B (zh) 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US20220231109A1 (en) Displaying substrate and displaying device
KR20060047607A (ko) 전기 광학 장치 및 전자 기기
CN114594876B (zh) 触控显示面板和移动终端
CN111625119B (zh) 触摸屏及显示装置
CN113421906A (zh) 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
US11276745B2 (en) Display device with improved sensitivity of sensing signal lines
CN113325971A (zh) 触控面板及显示装置
CN115132800A (zh) 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CN104142594A (zh) 薄膜晶体管基板及显示装置
US20180356921A1 (en) Touch display screen
CN114089872B (zh) 触控显示面板和移动终端
CN114185454B (zh) 显示面板及电子设备
CN113590398B (zh) 触控显示面板及其裂纹检测方法
CN115657352A (zh) 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CN113514972B (zh) 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