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4181239B - 含有萘环的硼杂或磷杂稠环化合物及其制备方法和发光器件 - Google Patents

含有萘环的硼杂或磷杂稠环化合物及其制备方法和发光器件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4181239B
CN114181239B CN202111610064.XA CN202111610064A CN114181239B CN 114181239 B CN114181239 B CN 114181239B CN 202111610064 A CN202111610064 A CN 202111610064A CN 114181239 B CN114181239 B CN 114181239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mmol
fused ring
reaction solution
theoretical value
valu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11610064.X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4181239A (zh
Inventor
王利祥
邵世洋
常宇飞
李伟利
吕剑虹
赵磊
王兴东
王淑萌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Changchun Institute of Applied Chemistry of CAS
Original Assignee
Changchun Institute of Applied Chemistry of CAS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Changchun Institute of Applied Chemistry of CAS filed Critical Changchun Institute of Applied Chemistry of CAS
Priority to CN202111610064.X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4181239B/zh
Publication of CN11418123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4181239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4181239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4181239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7ORGANIC CHEMISTRY
    • C07FACYCLIC, CARBOCYCLIC OR HETEROCYCLIC COMPOUNDS CONTAINING ELEMENTS OTHER THAN CARBON, HYDROGEN, HALOGEN, OXYGEN, NITROGEN, SULFUR, SELENIUM OR TELLURIUM
    • C07F5/00Compounds containing elements of Groups 3 or 13 of the Periodic Table
    • C07F5/02Boron compounds
    • C07F5/027Organoboranes and organoborohydride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7ORGANIC CHEMISTRY
    • C07FACYCLIC, CARBOCYCLIC OR HETEROCYCLIC COMPOUNDS CONTAINING ELEMENTS OTHER THAN CARBON, HYDROGEN, HALOGEN, OXYGEN, NITROGEN, SULFUR, SELENIUM OR TELLURIUM
    • C07F7/00Compounds containing elements of Groups 4 or 14 of the Periodic Table
    • C07F7/02Silicon compounds
    • C07F7/08Compounds having one or more C—Si linkages
    • C07F7/0803Compounds with Si-C or Si-Si linkages
    • C07F7/081Compounds with Si-C or Si-Si linkages comprising at least one atom selected from the elements N, O, halogen, S, Se or Te
    • C07F7/0812Compounds with Si-C or Si-Si linkages comprising at least one atom selected from the elements N, O, halogen, S, Se or Te comprising a heterocyclic ring
    • C07F7/0816Compounds with Si-C or Si-Si linkages comprising at least one atom selected from the elements N, O, halogen, S, Se or Te comprising a heterocyclic ring said ring comprising Si as a ring atom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7ORGANIC CHEMISTRY
    • C07FACYCLIC, CARBOCYCLIC OR HETEROCYCLIC COMPOUNDS CONTAINING ELEMENTS OTHER THAN CARBON, HYDROGEN, HALOGEN, OXYGEN, NITROGEN, SULFUR, SELENIUM OR TELLURIUM
    • C07F9/00Compounds containing elements of Groups 5 or 15 of the Periodic Table
    • C07F9/02Phosphorus compounds
    • C07F9/547Heterocyclic compounds, e.g. containing phosphorus as a ring hetero atom
    • C07F9/6564Heterocyclic compounds, e.g. containing phosphorus as a ring hetero atom having phosphorus atoms, with or without nitrogen, oxygen, sulfur, selenium or tellurium atoms, as ring hetero atoms
    • C07F9/6578Heterocyclic compounds, e.g. containing phosphorus as a ring hetero atom having phosphorus atoms, with or without nitrogen, oxygen, sulfur, selenium or tellurium atoms, as ring hetero atoms having phosphorus and sulfur atoms with or without oxygen atoms, as ring hetero atom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7ORGANIC CHEMISTRY
    • C07FACYCLIC, CARBOCYCLIC OR HETEROCYCLIC COMPOUNDS CONTAINING ELEMENTS OTHER THAN CARBON, HYDROGEN, HALOGEN, OXYGEN, NITROGEN, SULFUR, SELENIUM OR TELLURIUM
    • C07F9/00Compounds containing elements of Groups 5 or 15 of the Periodic Table
    • C07F9/02Phosphorus compounds
    • C07F9/547Heterocyclic compounds, e.g. containing phosphorus as a ring hetero atom
    • C07F9/6564Heterocyclic compounds, e.g. containing phosphorus as a ring hetero atom having phosphorus atoms, with or without nitrogen, oxygen, sulfur, selenium or tellurium atoms, as ring hetero atoms
    • C07F9/6581Heterocyclic compounds, e.g. containing phosphorus as a ring hetero atom having phosphorus atoms, with or without nitrogen, oxygen, sulfur, selenium or tellurium atoms, as ring hetero atoms having phosphorus and nitrogen atoms with or without oxygen or sulfur atoms, as ring hetero atoms
    • C07F9/6584Heterocyclic compounds, e.g. containing phosphorus as a ring hetero atom having phosphorus atoms, with or without nitrogen, oxygen, sulfur, selenium or tellurium atoms, as ring hetero atoms having phosphorus and nitrogen atoms with or without oxygen or sulfur atoms, as ring hetero atoms having one phosphorus atom as ring hetero atom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7ORGANIC CHEMISTRY
    • C07FACYCLIC, CARBOCYCLIC OR HETEROCYCLIC COMPOUNDS CONTAINING ELEMENTS OTHER THAN CARBON, HYDROGEN, HALOGEN, OXYGEN, NITROGEN, SULFUR, SELENIUM OR TELLURIUM
    • C07F9/00Compounds containing elements of Groups 5 or 15 of the Periodic Table
    • C07F9/02Phosphorus compounds
    • C07F9/547Heterocyclic compounds, e.g. containing phosphorus as a ring hetero atom
    • C07F9/6596Heterocyclic compounds, e.g. containing phosphorus as a ring hetero atom having atoms other than oxygen, sulfur, selenium, tellurium, nitrogen or phosphorus as ring hetero atom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9DYES; PAINTS; POLISHES; NATURAL RESINS; ADHESIVES; COMPOSITION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APPLICATIONS OF MATERIAL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C09KMATERIALS FOR MISCELLANEOUS APPLICATIONS, NOT PROVIDED FOR ELSEWHERE
    • C09K11/00Luminescent, e.g. electroluminescent, chemiluminescent materials
    • C09K11/06Luminescent, e.g. electroluminescent, chemiluminescent materials containing organic luminescent materials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KORGANIC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 H10K50/00Organic light-emitting devices
    • H10K50/10OLEDs or polymer light-emitting diodes [PLED]
    • H10K50/11OLEDs or polymer light-emitting diodes [PLED] characterised by the electroluminescent [EL] layers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KORGANIC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 H10K85/00Organic materials used in the body or electrodes of devices covered by this subclass
    • H10K85/40Organosilicon compounds, e.g. TIPS pentacene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KORGANIC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 H10K85/00Organic materials used in the body or electrodes of devices covered by this subclass
    • H10K85/60Organic compounds having low molecular weight
    • H10K85/615Polycyclic condensed aromatic hydrocarbons, e.g. anthracene
    • H10K85/624Polycyclic condensed aromatic hydrocarbons, e.g. anthracene containing six or more rings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KORGANIC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 H10K85/00Organic materials used in the body or electrodes of devices covered by this subclass
    • H10K85/60Organic compounds having low molecular weight
    • H10K85/631Amine compounds having at least two aryl rest on at least one amine-nitrogen atom, e.g. triphenylamine
    • H10K85/636Amine compounds having at least two aryl rest on at least one amine-nitrogen atom, e.g. triphenylamine comprising heteroaromatic hydrocarbons as substituents on the nitrogen atom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KORGANIC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 H10K85/00Organic materials used in the body or electrodes of devices covered by this subclass
    • H10K85/60Organic compounds having low molecular weight
    • H10K85/649Aromatic compounds comprising a hetero atom
    • H10K85/657Polycyclic condensed heteroaromatic hydrocarbon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9DYES; PAINTS; POLISHES; NATURAL RESINS; ADHESIVES; COMPOSITION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APPLICATIONS OF MATERIAL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C09KMATERIALS FOR MISCELLANEOUS APPLICATIONS, NOT PROVIDED FOR ELSEWHERE
    • C09K2211/00Chemical nature of organic luminescent or tenebrescent compounds
    • C09K2211/10Non-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 C09K2211/1003Carbocyclic compounds
    • C09K2211/1007Non-condensed system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9DYES; PAINTS; POLISHES; NATURAL RESINS; ADHESIVES; COMPOSITION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APPLICATIONS OF MATERIAL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C09KMATERIALS FOR MISCELLANEOUS APPLICATIONS, NOT PROVIDED FOR ELSEWHERE
    • C09K2211/00Chemical nature of organic luminescent or tenebrescent compounds
    • C09K2211/10Non-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 C09K2211/1003Carbocyclic compounds
    • C09K2211/1011Condensed system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9DYES; PAINTS; POLISHES; NATURAL RESINS; ADHESIVES; COMPOSITION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APPLICATIONS OF MATERIAL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C09KMATERIALS FOR MISCELLANEOUS APPLICATIONS, NOT PROVIDED FOR ELSEWHERE
    • C09K2211/00Chemical nature of organic luminescent or tenebrescent compounds
    • C09K2211/10Non-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 C09K2211/1003Carbocyclic compounds
    • C09K2211/1014Carbocyclic compounds bridged by heteroatoms, e.g. N, P, Si or B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9DYES; PAINTS; POLISHES; NATURAL RESINS; ADHESIVES; COMPOSITION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APPLICATIONS OF MATERIAL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C09KMATERIALS FOR MISCELLANEOUS APPLICATIONS, NOT PROVIDED FOR ELSEWHERE
    • C09K2211/00Chemical nature of organic luminescent or tenebrescent compounds
    • C09K2211/10Non-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 C09K2211/1018Heterocyclic compounds
    • C09K2211/1025Heterocyclic compounds characterised by ligands
    • C09K2211/1029Heterocyclic compounds characterised by ligands containing one nitrogen atom as the heteroatom
    • C09K2211/104Heterocyclic compounds characterised by ligands containing one nitrogen atom as the heteroatom with other heteroatom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9DYES; PAINTS; POLISHES; NATURAL RESINS; ADHESIVES; COMPOSITION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APPLICATIONS OF MATERIAL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C09KMATERIALS FOR MISCELLANEOUS APPLICATIONS, NOT PROVIDED FOR ELSEWHERE
    • C09K2211/00Chemical nature of organic luminescent or tenebrescent compounds
    • C09K2211/10Non-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 C09K2211/1018Heterocyclic compounds
    • C09K2211/1025Heterocyclic compounds characterised by ligands
    • C09K2211/1044Heterocyclic compounds characterised by ligands containing two nitrogen atoms as heteroatoms
    • C09K2211/1055Heterocyclic compounds characterised by ligands containing two nitrogen atoms as heteroatoms with other heteroatom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9DYES; PAINTS; POLISHES; NATURAL RESINS; ADHESIVES; COMPOSITION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APPLICATIONS OF MATERIAL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C09KMATERIALS FOR MISCELLANEOUS APPLICATIONS, NOT PROVIDED FOR ELSEWHERE
    • C09K2211/00Chemical nature of organic luminescent or tenebrescent compounds
    • C09K2211/10Non-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 C09K2211/1018Heterocyclic compounds
    • C09K2211/1025Heterocyclic compounds characterised by ligands
    • C09K2211/1059Heterocyclic compounds characterised by ligands containing three nitrogen atoms as heteroatoms
    • C09K2211/107Heterocyclic compounds characterised by ligands containing three nitrogen atoms as heteroatoms with other heteroatom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9DYES; PAINTS; POLISHES; NATURAL RESINS; ADHESIVES; COMPOSITION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APPLICATIONS OF MATERIAL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C09KMATERIALS FOR MISCELLANEOUS APPLICATIONS, NOT PROVIDED FOR ELSEWHERE
    • C09K2211/00Chemical nature of organic luminescent or tenebrescent compounds
    • C09K2211/10Non-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 C09K2211/1018Heterocyclic compounds
    • C09K2211/1025Heterocyclic compounds characterised by ligands
    • C09K2211/1074Heterocyclic compounds characterised by ligands containing more than three nitrogen atoms as heteroatoms
    • C09K2211/1085Heterocyclic compounds characterised by ligands containing more than three nitrogen atoms as heteroatoms with other heteroatom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9DYES; PAINTS; POLISHES; NATURAL RESINS; ADHESIVES; COMPOSITION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APPLICATIONS OF MATERIAL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C09KMATERIALS FOR MISCELLANEOUS APPLICATIONS, NOT PROVIDED FOR ELSEWHERE
    • C09K2211/00Chemical nature of organic luminescent or tenebrescent compounds
    • C09K2211/10Non-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 C09K2211/1018Heterocyclic compounds
    • C09K2211/1025Heterocyclic compounds characterised by ligands
    • C09K2211/1096Heterocyclic compounds characterised by ligands containing other heteroatom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10/00Energy generation through renewable energy sources
    • Y02E10/50Photovoltaic [PV] energy
    • Y02E10/549Organic PV cells

Landscapes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Organic Chemistry (AREA)
  • Materials Engineering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Molecular Biology (AREA)
  • General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Biochemistry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Spectroscopy & Molecular Physics (AREA)
  • Optics & Photonics (AREA)
  • Electroluminescent Light Sourc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含有萘环的硼杂或磷杂稠环化合物及其制备方法和发光器件,属于有机发光材料技术领域。本发明的稠环化合物具有式(I)~式(IV)任意一种所示结构。本发明提供的含有萘环的硼杂或磷杂稠环化合物,一方面可利用萘环的刚性骨架结构降低激发态结构弛豫程度,从而实现较窄的半峰宽;另一方面还利用硼原子或磷原子与杂原子之间的共振效应实现HOMO和LUMO的分离,从而实现较小的ΔEST和TADF效应,从而实现高的发光效率。同时,通过改变稠环化合物中含有的芳环或杂芳环的种类,还能够实现对延迟荧光寿命和半峰宽的进一步调节。

Description

含有萘环的硼杂或磷杂稠环化合物及其制备方法和发光器件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有机发光材料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含有萘环的硼杂或磷杂稠环化合物及其制备方法和发光器件。
背景技术
有机发光器件(OLEDs)具有色彩丰富、厚度薄、可视角度广、快速响应以及可制备柔性器件等特点,被认为是最具有发展前景的下一代平板显示和固体照明技术。OLEDs通常是由ITO阳极、空穴注入层(TIL)、空穴传输层(HTL)、发光层(EL)、空穴阻挡层(HBL)、电子传输层(ETL)、电子注入层(EIL)和阴极组成,按需要可省略1~2有机层,通过在有机物薄膜上由正极和负极注入的空穴(Hole)与电子(Electron)相结合形成激子(Exciton),当激子从激发态回到稳定的基态时以发光的形式释放能量从而发光。
但由于受到自旋量子统计规律的限制,传统的荧光材料在电致发光过程中仅能利用占全部激子数目25%的单线态激子,其余75%的三线态激子通过非辐射跃迁的方式失活,因此其器件内量子效率(IQE)的最大值为25%。而磷光金属配合物利用重金属原子的旋轨耦合作用可以将三线态激子转化为光子,实现对三线态激子的利用,实现100%的内量子效率,但这一途径面临磷光金属配合物价格昂贵的问题。
热活化延迟荧光(thermally activated delayed fluorescence,TADF)材料是继传统荧光和磷光材料之后的第三代有机发光材料,该类材料一般具有较小的单线态-三线态能级差(ΔEST),利用热活化的反向系间窜越(RISC)过程将三线态激子转移至单线态激子发出荧光,从而实现对单线态和三线态激子的充分利用,实现100%的内量子效率。同时该类材料也应具有较高的荧光量子效率(PLQY)从而促进单线态激子以光的形式衰减,提高器件效率。目前TADF分子的主要实现途径是引入电子给体(D)和电子受体(A)单元,使得分子最高占据轨道(HOMO)和分子最低未占据轨道(LUMO)发生分离,从而实现小的ΔEST。但是这种D-A结构由于其激发态的振动弛豫较明显而表现出较大的Stokes位移,且发光光谱较宽,半峰宽(FWHM)一般在70~100nm,在实际应用中通常需要采用滤波片或者构造光学微腔来提高色纯度,但这样会导致器件的外量子效率降低或器件结构变得复杂。
因此,如何通过合理的化学结构设计,开发出既具有TADF效应、又具有窄半峰宽光谱特性的发光材料,解决上述材料面临的半峰宽较宽的缺陷,已成为领域内诸多具有前瞻性的研究人员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
发明内容
有鉴于此,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一种含有萘环的硼杂或磷杂稠环化合物及其制备方法和发光器件,该稠环化合物既具有TADF效应、又具有窄半峰宽光谱特性。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含有萘环的硼杂或磷杂稠环化合物,具有式(I)~式(IV)任意一种所示结构:
其中,X1和X2独立地选自B、P=O或P=S;Y1和Y2独立地选自N(R1)、O、S、Se、Te、B(R1)、C(R1R2)或Si(R1R2);
Ar1~Ar4独立地选自取代或未取代的C6~C60的芳基环、或取代或未取代的C3~C60的杂芳基环;所述取代为D、F、Cl、Br、I、-CN、-NO2、-CF3、C1~C30的直链烃基、C1~C30的支链烃基、C3~C30的环烷基、C1~C30的烷氧基、C1~C30的烷硫基、取代或未取代的C6~C60的芳基、取代或未取代的C6~C60的芳醚基、C3~C60的杂芳基或取代或未取代的C3~C60的杂芳醚基所取代;其中杂芳香基团的杂原子独立地选自Si、Ge、N、P、O、S或Se;
R1~R4独立地选自H、D、F、Cl、Br、I、-CN、-CF3、-NO2 取代或未取代的C1~C30的直链烃基、取代或未取代的C1~C30的支链烃基、取代或未取代的C1~C30的卤代烷烃基、取代或未取代的C3~C30的环烷基、取代或未取代的C6~C60的芳香基团、或取代或未取代的C5~C60的杂芳香基团;
所述R1~R3独立地选自H、D、C1~C30的直链烃基、C1~C30的支链烃基、C3~C30的环烷基、取代或未取代的C6~C60的芳基、或取代或未取代的C3~C60的杂芳基;所述杂芳香基团的杂原子独立地选自Si、Ge、N、P、O、S或Se;且R1、R2和R3两两之间、R1与Ar1~Ar4中任意一种取代基团之间还能够通过单键、-C(RaRb)-、-(C=O)-、-Si(RaRb)-、-N(Ra)-、-PO(Ra)-、-O-、-S-或-Se-连接;所述Ra和Rb独立地为C1~C30的直链烃基、C1~C30的支链烃基、C3~C30的环烷基、C1~C30的烷氧基、C1~C30的烷硫基、取代或未取代的C6~C60的芳基、取代或未取代的C6~C60的芳醚基、取代或未取代的C5~C60的杂芳基或取代或未取代的C5~C60的杂芳醚基。
优选的,所述X1和X2均为B。
优选的,所述Y1和Y2独立地选自N(R1)、O、S或Se。
优选的,所述X1和X2均为B,且所述Y1和Y2独立地选自N(R1)、O、S或Se。
优选的,所述含有萘环的硼杂或磷杂稠环化合物选自如下结构中的一种:
本发明还提供一种含有萘环的硼杂或磷杂稠环化合物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当X1和X2独立地选自B或P=S时,所述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在氩气氛围下,将A-1、A-2、A-3或A-4与邻二甲苯放入三口烧瓶中,降温,向反应液中逐滴滴加叔丁基锂的戊烷溶液,滴加完毕后将反应液升温进行搅拌,反应结束后,将反应液再次降温,并向反应液中逐滴滴加三卤化硼、或三卤化磷和加入硫粉,在原料加入完毕后,将反应液升温继续搅拌,反应结束后将反应液降温,向反应液中逐滴滴加N,N-二异丙基乙胺,滴加完毕后升温继续搅拌反应,最后将反应液降温至室温,过滤反应液中析出的固体,并用甲醇清洗,并烘干产品,得到式(I)-(IV)所示的含有萘环的硼杂或磷杂稠环化合物;
当X1和X2独立地选自P=O时,所述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在氩气氛围下,在双口烧瓶中加入X1和X2独立地选自P=S时制备的稠环化合物、间氯过氧苯甲酸和干燥的二氯甲烷,在室温搅拌后,反应液置于甲醇中沉降,过滤溶液中析出的沉淀,后通过硅胶柱分离得到式(I)~(IV)所示的稠环化合物;
以下仅以X1和X2独立地选自B为例,给出式(I)-(IV)所示的含有萘环的硼杂或磷杂稠环化合物的合成路线,其分别如下:
/>
其中,Z选自Cl、Br、I其中的一种,其他代号均同上所述,在此不再赘述。
优选的,所述制备方法的一种具体实施方式为:
当X1和X2独立地选自B或P=S时,所述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在氩气氛围下,将A-1、A-2、A-3或A-4与邻二甲苯放入500mL的三口烧瓶中,在零下30℃降温20分钟,在反应液中逐滴滴加2.5M/L的叔丁基锂的戊烷溶液,滴加完毕后将反应液升温至50℃,搅拌1小时;1小时后,将反应液再次降温到零下30℃,在反应液中逐滴滴加三卤化硼、或三卤化磷和加入硫粉,在原料加入完毕后,将反应液升温至40℃,搅拌1小时;将反应液温度降温到0℃,向反应液中逐滴滴加N,N-二异丙基乙胺,滴加完毕后升温至125℃搅拌12小时;最后将反应液降温至室温,过滤反应液中析出的固体,并用甲醇清洗,并在80℃下减压烘干产品,得到式(I)-(IV)所示的含有萘环的硼杂或磷杂稠环化合物。
优选的,所述制备方法的一种具体实施方式为:
当X1和X2独立地选自P=O时,所述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在氩气氛围下,在双口烧瓶中加入X1和X2独立地选自P=S时制备的稠环化合物、间氯过氧苯甲酸和干燥的二氯甲烷,在室温搅拌24h后,反应液置于500mL甲醇中沉降,过滤溶液中析出的沉淀,后通过硅胶柱分离得到式(I)-(IV)任意一种所示的含有萘环的硼杂或磷杂稠环化合物。
本发明还提供了上述式(I)-(IV)任意一种所示的含有萘环的硼杂或磷杂稠环化合物作为发光材料中的应用,特别是在有机电致发光器件上的应用。
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有机电致发光器件,包括阳极、阴极以及位于所述阳极和所述阴极之间的有机薄膜层;所述有机薄膜层包括上述式(I)-(IV)任意一种所示的含有萘环的硼杂或磷杂稠环化合物。
优选的,所述有机薄膜层包括发光层;所述发光层包括式(I)-(IV)任意一种所示的含有萘环的硼杂或磷杂稠环化合物。
本发明对所述有机电致发光器件的结构没有特别限制,以本领域技术人员熟知的常规有机电致发光器件即可,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根据应用情况、质量要求和产品要求进行选择和调整,本发明所述有机电致发光器件的结构优选包括:衬底;设置于所述衬底上的阳极;设置于所述阳极上的有机薄膜层;设置于所述有机薄膜层上的阴极。
所述衬底的厚度优选为0.3~0.7mm,更优选为0.4~0.6mm;本发明对所述衬底的选择并没有特殊的限制,以本领域技术人员熟知的常规有机电致发光器件的衬底即可,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根据应用情况、质量要求和产品要求进行选择和调整,在本发明中所述衬底优选为玻璃或塑料。
按照本发明,所述阳极优选为易于空穴注入的材料,更优选为导电金属或导电金属氧化物,再优选为铟锡氧化物。
所述有机薄膜层可以为一层也可为多层,且至少一层为发光层;在本发明中,所述有机薄膜层优选包括发光层;所述发光层包括上述式(I)-(IV)任意一种所示的稠环化合物;本发明提供的式(I)-(IV)任意一种所示的稠环化合物作为发光材料直接构成有机电致发光层。
所述阴极优选为金属,包括但不限于钙、镁、钡、铝和银,优选为铝。
为了提高器件的性能和效率,所述阳极和发光层之间的有机薄膜层优选还包括空穴注入层、空穴传输层和电子阻挡层中的一层或多层。所述发光层与阴极之间的有机薄膜层优选还包括空穴阻挡层和电子注入层和电子传输层中的一种或多种。本发明对所述空穴注入层、空穴传输层、电子阻挡层、有机电致发光层、空穴阻挡层、电子注入层和电子传输层的材料和厚度没有特别限制,可以按照本领域技术人员熟知的材料和厚度进行选择和调整。本发明对所述电极、空穴注入层、空穴传输层、电子阻挡层、有机电致发光层、空穴阻挡层、电子注入层和电子传输层的制备工艺没有特别限制,优选采用真空蒸镀、溶液旋涂、溶液刮涂、喷墨印刷、胶版印刷和立体印刷的工艺进行制备。
本发明对所述有机电致发光器件的制备方法没有特殊限制,可以按照以下方法进行:在所述衬底上形成阳极;在所述阳极上形成一层或多层有机薄膜层,其中包含一层发光层;在所述有机薄膜层上形成阴极;
所述发光层包括一种或多种式(I)-(IV)所示的稠环化合物。
本发明对上述制备方法中有机电致发光器件的结构和材料,以及相应的优选原则,与前述有机电致发光器件中所对应的材料和结构,以及相应的优选原则可以进行对应,在此不再一一赘述。
本发明首先在衬底上形成阳极,本发明对所述阳极的形成方式没有特殊限制,按照本领域技术人员熟知的方法即可。本发明对所述发光层及发光层以下和以上的有机薄膜层的形成方式没有特殊限制,可以通过真空蒸镀、溶液旋涂、溶液刮涂、喷墨印刷、胶版印刷或立体印刷在所述阳极形成。所述有机层形成后,在其表面上制备阴极,本发明对阴极形成方式没有特殊限制,优选为本领域技术人员熟知的方法,包括但不限于真空沉积。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
本发明提供的含有萘环的硼杂或磷杂稠环化合物,一方面可利用萘环的刚性骨架结构降低激发态结构弛豫程度,从而实现较窄的半峰宽;另一方面还利用硼原子或磷原子与杂原子之间的共振效应实现HOMO和LUMO的分离,从而实现较小的ΔEST和TADF效应,从而实现高的发光效率。同时,通过改变稠环化合物中含有的芳环或杂芳环的种类,还能够实现对延迟荧光寿命和半峰宽的进一步调节。
采用本发明的稠环化合物作为电致发光器件的发光层,既能够在无需滤光片和微腔结构的情况下实现窄的电致发光半峰宽,又能实现高的器件外量子效率。实验结果也表明,本发明提供的稠环化合物制备的器件具有很窄的电致发光光谱,其半峰宽小于40nm,克服了传统D-A结构的TADF化合物电致发光光谱较宽(70~100nm)的问题。同时,本发明提供的化合物制备的器件均具有较高的器件效率,其最大外量子效率达到33.7%。
本发明提供的含有萘环的硼杂或磷杂稠环化合物的制备方法,步骤简单、条件温和。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以下实施例中所用的试剂均为市售。
实施例1
反应式如下式:
在氩气氛围下,在500mL三口烧瓶中加入1-1(20.0g,52.6mmol)、1-2(36.7g,115.8mmol)、四(三苯基膦)钯(4.9g,4.2mmol)、碳酸钾(16.0g,115.8mmol)、50mL水、50mgAliquant-336和100mL甲苯在120℃搅拌8小时,然后冷却至室温,反应液中加入100mL乙酸乙酯,有机相用去离子水洗3次(100mL×3),后用无水硫酸镁干燥,有机相去除溶剂后得到的浓缩液经硅胶柱色谱分离得到产物1-3(21.6g,产率:81%)。
元素分析其结构(C22H12Br2Cl2):理论值:C,52.11;H,2.39;测试值:C,52.13;H,2.32。
MALDI-TOF-MS:理论值503.9;实验值503.9。
在氩气氛围下,在500mL三口烧瓶中加入1-3(15.0g,29.6mmol)、1-4(10.0g,35.5mmol)、三(二亚苄基丙酮)二钯(1.1g,1.2mmol)、三叔丁基膦四氟硼酸盐(17.2g,59.2mmol)、叔丁醇钠(5.7g,59.2mmol)和250mL甲苯,在120℃搅拌8小时后冷却至室温,反应液中加入100mL乙酸乙酯,有机相用去离子水洗3次(100mL×3),后用无水硫酸镁干燥,有机相去除溶剂后得到的浓缩液经硅胶柱色谱分离得到产物1-5(18.3g,产率:68%)。
元素分析结构(C62H64Cl2N2):理论值:C,82.00;H,7.10;N,3.08;测试值:C,82.03;H,7.07;N,3.09。
MALDI-TOF-MS:理论值906.4;实验值906.4。
在氩气氛围下,在500mL双口烧瓶中加入1-5(4.0g,4.4mmol)和干燥的邻二甲苯(70mL),在零下30℃逐滴滴加叔丁基锂的正戊烷溶液(7.5mL,1.3M,9.7mmol),滴加完后在50℃搅拌1小时,再次冷却到零下30℃,往反应液中逐滴滴加三溴化硼(2.7g,1.0mL,10.6mmol),滴加完后缓慢恢复室温,并在40℃反应1小时。1小时后再次降温到0℃,将N,N-二异丙基乙胺(2.3g,3.0mL,17.6mmol)逐滴滴加到反应液中,滴加完毕后升温到125℃反应20小时。反应降温到室温,过滤反应液中析出的固体,并用甲醇洗涤,并经硅胶柱色谱分离得到产物I-1-3(2.2g,产率:58%)。
元素分析结构(C62H60B2N2):理论值:C,87.12;H,7.08;N,3.28;测试值:C,87.09;H,7.14;N,3.25。
MALDI-TOF-MS:理论值854.5;实验值854.5。
实施例2
反应式如下式:
在氩气氛围下,在500mL三口烧瓶中加入2-1(20.0g,39.4mmol)、2-2(13.2g,47.3mmol)、三(二亚苄基丙酮)二钯(1.4g,1.6mmol)、三叔丁基膦四氟硼酸盐(22.9g,78.9mmol)、叔丁醇钠(7.6g,78.9mmol)和250mL甲苯,在120℃搅拌8小时后冷却至室温,反应液中加入100mL乙酸乙酯,有机相用去离子水洗3次(100mL×3),后用无水硫酸镁干燥,有机相去除溶剂后得到的浓缩液经硅胶柱色谱分离得到产物2-3(24.7g,产率:69%)。
元素分析结构(C62H60Cl2N2):理论值:C,82.37;H,6.69;N,3.10;测试值:C,82.39;H,6.62;N,3.14。
MALDI-TOF-MS:理论值902.4;实验值902.4。
参考实施例1,以2-3(4.0g,4.4mmol)为原料,最后得到产物I-1-4(2.5g,产率:66%)。
元素分析结构(C62H60B2N2):理论值:C,87.53;H,6.63;N,3.29;测试值:C,87.58;H,6.57;N,3.31。
MALDI-TOF-MS:理论值850.5;实验值850.5。
实施例3
反应式如下式:
在氩气氛围下,在500mL三口烧瓶中加入3-1(20.0g,39.4mmol)、3-2(21.1g,47.3mmol)、三(二亚苄基丙酮)二钯(1.4g,1.6mmol)、三叔丁基膦四氟硼酸盐(22.9g,78.9mmol)、叔丁醇钠(7.6g,78.9mmol)和100mL甲苯在120℃搅拌8小时,然后冷却至室温,反应液中加入100mL乙酸乙酯,有机相用去离子水洗3次(100mL×3),后用无水硫酸镁干燥,有机相去除溶剂后得到的浓缩液经硅胶柱色谱分离得到产物3-3(32.3g,产率:66%)。
元素分析结构(C88H80Cl2N2):理论值:C,85.48;H,6.52;N,2.27;测试值:C,85.52;H,6.50;N,2.25。
MALDI-TOF-MS:理论值1234.6;实验值1234.6。
参考实施例1,以3-3(4.0g,3.2mmol)为原料,最后得到产物I-1-6(3.3g,产率:86%)。
元素分析结构(C88H76B2N2):理论值:C,89.33;H,6.47;N,2.37;测试值:C,89.35;H,6.45;N,2.39。
MALDI-TOF-MS:理论值1182.6;实验值1182.6。
实施例4
反应式如下式:
在氩气氛围下,在500mL三口烧瓶中加入4-1(10.0g,26.3mmol)、4-2(18.4g,57.9mmol)、四(三苯基膦)钯(2.4g,2.1mmol)、碳酸钾(14.5g,105.2mmol)、50mL水、50mgAliquant-336和100mL甲苯在120℃搅拌8小时,然后冷却至室温,反应液中加入100mL乙酸乙酯,有机相用去离子水洗3次(100mL×3),后用无水硫酸镁干燥,有机相去除溶剂后得到的浓缩液经硅胶柱色谱分离得到产物4-3(9.2g,产率:69%)。
元素分析结构(C20H10Br2Cl2N2):理论值:C,47.19;H,1.98;N,5.50;测试值:C,47.24;H,1.96;N,5.53。
MALDI-TOF-MS:理论值505.9;实验值505.9。
在氩气氛围下,在500mL三口烧瓶中加入4-3(8.0g,15.8mmol)、4-4(5.3g,18.9mmol)、三(二亚苄基丙酮)二钯(0.6g,0.6mmol)、三叔丁基膦四氟硼酸盐(9.2g,31.6mmol)、叔丁醇钠(3.0g,31.6mmol)和250mL甲苯,在120℃搅拌8小时后冷却至室温,反应液中加入100mL乙酸乙酯,有机相用去离子水洗3次(100mL×3),后用无水硫酸镁干燥,有机相去除溶剂后得到的浓缩液经硅胶柱色谱分离得到产物4-5(11.2g,产率:79%)。
元素分析结构(C60H62Cl2N4):理论值:C,79.19;H,6.87;N,6.16;测试值:C,79.22;H,6.86;N,6.25。
MALDI-TOF-MS:理论值908.4;实验值908.4。
参考实施例1,以4-5(4.0g,4.4mmol)为原料,最后得到产物I-1-10(3.3g,产率:88%)。
元素分析结构(C60H58B2N4):理论值:C,84.11;H,6.82;N,6.54;测试值:C,84.15;H,6.73;N,6.59。
MALDI-TOF-MS:理论值856.5;实验值856.5。
实施例5
反应式如下式:
在氩气氛围下,在500mL三口烧瓶中加入5-1(15.0g,29.6mmol)、5-2(11.4g,35.5mmol)、三(二亚苄基丙酮)二钯(1.1g,1.2mmol)、三叔丁基膦四氟硼酸盐(17.2g,59.2mmol)、叔丁醇钠(5.7g,59.2mmol)和250mL甲苯,在120℃搅拌8小时后冷却至室温,反应液中加入100mL乙酸乙酯,有机相用去离子水洗3次(100mL×3),后用无水硫酸镁干燥,有机相去除溶剂后得到的浓缩液经硅胶柱色谱分离得到产物5-3(15.2g,产率:52%)。
元素分析结构(C66H64Cl2N2O2):理论值:C,80.22;H,6.53;N,2.83;测试值:C,80.28;H,6.47;N,2.86。
MALDI-TOF-MS:理论值986.4;实验值986.4。
参考实施例1,以5-3(4.0g,4.0mmol)为原料,最后得到产物I-1-12(2.9g,产率:77%)。
元素分析结构(C66H60B2N2O2):理论值:C,84.80;H,6.47;N,3.00;测试值:C,84.85;H,6.42;N,3.05。
MALDI-TOF-MS:理论值934.5;实验值934.5。
实施例6
反应式如下式:
在氩气氛围下,在500mL三口烧瓶中加入6-1(20.0g,52.6mmol)、6-2(56.5g,115.8mmol)、四(三苯基膦)钯(4.9g,4.2mmol)、碳酸钾(16.0g,115.8mmol)、50mL水、50mgAliquant-336和100mL甲苯在120℃搅拌8小时,然后冷却至室温,反应液中加入100mL乙酸乙酯,有机相用去离子水洗3次(100mL×3),后用无水硫酸镁干燥,有机相去除溶剂后得到的浓缩液经硅胶柱色谱分离得到产物6-3(32.8g,产率:74%)。
元素分析结构(C22H10Br4I2):理论值:C,31.17;H,1.19;测试值:C,31.12;H,1.23。
MALDI-TOF-MS:理论值843.6;实验值843.6。
在氩气氛围下,在500mL三口烧瓶中加入6-3(15.0g,17.7mmol)、6-4(7.7g,38.9mmol)、三(二亚苄基丙酮)二钯(1.3g,1.4mmol)、三叔丁基膦四氟硼酸盐(20.5g,70.8mmol)、叔丁醇钠(6.8g,70.8mmol)和250mL甲苯,在120℃搅拌8小时后冷却至室温,反应液中加入100mL乙酸乙酯,有机相用去离子水洗3次(100mL×3),后用无水硫酸镁干燥,有机相去除溶剂后得到的浓缩液经硅胶柱色谱分离得到产物6-5(14.3g,产率:2%)。
元素分析结构(C50H38Br4N2):理论值:C,60.88;H,3.88;N,2.84;测试值:C,60.92;H,3.83;N,2.87。
MALDI-TOF-MS:理论值982.0;实验值982.0。
参考实施例1,以6-5(10.0g,10.1mmol)为原料,最后得到产物6-6(7.4g,产率:86%)。
元素分析结构(C50H34B2Br2N2):理论值:C,71.13;H,4.06;N,3.32;测试值:C,71.15;H,4.02;N,3.28。
MALDI-TOF-MS:理论值842.1;实验值842.1。
在氩气氛围下,在500mL三口烧瓶中加入6-6(4.0g,4.7mmol)、6-7(2.1g,10.4mmol)、三(二亚苄基丙酮)二钯(0.4g,0.4mmol)、三叔丁基膦四氟硼酸盐(5.5g,19.0mmol)、叔丁醇钠(1.8g,19.0mmol)和250mL甲苯,在120℃搅拌8小时后冷却至室温,反应液中加入100mL乙酸乙酯,有机相用去离子水洗3次(100mL×3),后用无水硫酸镁干燥,有机相去除溶剂后得到的浓缩液经硅胶柱色谱分离得到产物1-1-26(2.2g,产率:43%)。
元素分析结构(C78H62B2N4):理论值:C,86.99;H,5.80;N,5.20;测试值:C,87.05;H,5.85;N,5.15。
MALDI-TOF-MS:理论值1076.5;实验值1076.5。
实施例7
反应式如下式:
在氩气氛围下,在500mL三口烧瓶中加入7-1(20.0g,49.0mmol)、7-2(34.2g,107.8mmol)、四(三苯基膦)钯(4.5g,3.9mmol)、碳酸钾(14.9g,107.8mmol)、50mL水、50mgAliquant-336和100mL甲苯在120℃搅拌8小时,然后冷却至室温,反应液中加入100mL乙酸乙酯,有机相用去离子水洗3次(100mL×3),后用无水硫酸镁干燥,有机相去除溶剂后得到的浓缩液经硅胶柱色谱分离得到产物7-3(21.4g,产率:82%)。
元素分析结构(C24H16Br2Cl2):理论值:C,53.87;H,3.01;测试值:C,53.82;H,3.05;。
MALDI-TOF-MS:理论值531.9;实验值531.9。
在氩气氛围下,在500mL三口烧瓶中加入7-3(20.0g,37.4mmol)、7-4(12.4g,82.2mmol)、碳酸铯(14.9g,107.8mmol)和150mLN,N-二甲基甲酰胺在180℃搅拌8小时,然后冷却至室温,反应液在加入1000mL水中沉降,过滤溶液中析出的沉淀,并用甲醇洗涤,后经硅胶柱色谱分离得到产物7-5(20.5g,产率:81%)。
元素分析结构(C44H42Cl2O2):理论值:C,78.44;H,6.28;测试值:C,78.48;H,6.22。
MALDI-TOF-MS:理论值672.3;实验值672.3。
参考实施例1,以7-5(4.0g,5.9mmol)为原料,最后得到产物I-2-1(2.1g,产率:57%)。
元素分析结构(C44H38B2O2):理论值:C,85.18;H,6.17;测试值:C,85.21;H,6.19。
MALDI-TOF-MS:理论值620.3;实验值620.3。
实施例8
反应式如下式:
在氩气氛围下,在500mL三口烧瓶中加入8-1(20.0g,23.6mmol)、8-2(7.9g,51.9mmol)、三(二亚苄基丙酮)二钯(0.2g,0.2mmol)、双(2-二苯基磷苯基)醚(0.3g,0.5mmol)、叔丁醇钾(4.0g,35.4mmol)和150mL甲苯,在105℃搅拌12小时后冷却至室温,反应液中加入100mL乙酸乙酯,有机相用去离子水洗3次(100mL×3),后用无水硫酸镁干燥,有机相去除溶剂后得到的浓缩液经硅胶柱色谱分离得到产物8-3(19.7g,产率:93%)。
元素分析结构(C40H32Br4S2):理论值:C,53.59;H,3.60;S,7.15;测试值:C,53.54;H,3.68;S,7.12。
MALDI-TOF-MS:理论值891.9;实验值891.9。
参考实施例1,以8-3(16.0g,17.8mmol)为原料,最后得到产物8-4(10.5g,产率:78%)。
元素分析结构(C40H32Br2B2S2):理论值:C,63.70;H,3.74;S,8.50;测试值:C,63.72;H,3.71;S,8.53。
MALDI-TOF-MS:理论值752.0;实验值752.0。
在氩气氛围下,在500mL三口烧瓶中加入8-4(10.0g,13.3mmol)、8-5(7.2g,29.2mmol)、四(三苯基膦)钯(1.2g,1.1mmol)、碳酸钾(7.3g,53.0mmol)、50mL水、50mgAliquant-336和100mL甲苯在120℃搅拌8小时,然后冷却至室温,反应液中加入100mL乙酸乙酯,有机相用去离子水洗3次(100mL×3),后用无水硫酸镁干燥,有机相去除溶剂后得到的浓缩液经硅胶柱色谱分离得到产物1-2-16(7.8g,产率:66%)。
元素分析结构(C58H50B2S2):理论值:C,83.65;H,6.05;S,7.70;测试值:C,83.68;H,6.01;S,7.79。
MALDI-TOF-MS:理论值832.4;实验值832.4。
实施例9
反应式如下式:
在氩气氛围下,在500mL三口烧瓶中加入9-1(20.0g,52.6mmol)、9-2(20.0g,63.1mmol)、四(三苯基膦)钯(4.9g,4.2mmol)、碳酸钾(16.0g,115.8mmol)、50mL水、50mgAliquant-336和100mL甲苯在120℃搅拌8小时,然后冷却至室温,反应液中加入100mL乙酸乙酯,有机相用去离子水洗3次(100mL×3),后用无水硫酸镁干燥,有机相去除溶剂后得到的浓缩液经硅胶柱色谱分离得到产物9-3(19.7g,产率:84%)。
元素分析结构(C22H21BBrClO2):理论值:C,59.57;H,4.77;测试值:C,59.59;H,4.72。
MALDI-TOF-MS:理论值442.1;实验值442.1。
在氩气氛围下,在500mL三口烧瓶中加入9-3(15.0g,33.8mmol)、9-4(8.5g,40.6mmol)、四(三苯基膦)钯(3.1g,2.7mmol)、碳酸钾(10.3g,74.4mmol)、50mL水、50mgAliquant-336和100mL甲苯在120℃搅拌8小时,然后冷却至室温,反应液中加入100mL乙酸乙酯,有机相用去离子水洗3次(100mL×3),后用无水硫酸镁干燥,有机相去除溶剂后得到的浓缩液经硅胶柱色谱分离得到产物9-5(12.3g,产率:82%)。
元素分析结构(C22H12BrCl2F):理论值:C,59.23;H,2.71;测试值:C,59.25;H,2.68。
MALDI-TOF-MS:理论值444.0;实验值444.0。
在氩气氛围下,在500mL三口烧瓶中加入9-5(10.0g,22.4mmol)、9-6(13.9g,49.3mmol)、三(二亚苄基丙酮)二钯(1.6g,1.8mmol)、三叔丁基膦四氟硼酸盐(26.0g,89.7mmol)、叔丁醇钠(8.6g,89.7mmol)和250mL甲苯,在120℃搅拌8小时后冷却至室温,反应液中加入100mL乙酸乙酯,有机相用去离子水洗3次(100mL×3),后用无水硫酸镁干燥,有机相去除溶剂后得到的浓缩液经硅胶柱色谱分离得到产物9-7(11.5g,产率:79%)。
元素分析结构(C42H38Cl2FN):理论值:C,78.01;H,5.92;N,2.17;测试值:C,78.08;H,5.86;N,2.23。
MALDI-TOF-MS:理论值645.2;实验值645.2。
在氩气氛围下,在500mL三口烧瓶中加入9-7(8.0g,12.4mmol)、9-8(4.3g,27.2mmol)、碳酸钾(6.8g,49.5mmol)和150mLN-甲基吡咯烷酮在180℃搅拌8小时,然后冷却至室温,反应液在加入600mL水中沉降,过滤溶液中析出的沉淀,并用甲醇洗涤,后经硅胶柱色谱分离得到产物9-9(7.2g,产率:74%)。
元素分析结构(C48H43Cl2NSe):理论值:C,73.56;H,5.53;N,1.79;测试值:C,73.58;H,5.51;N,1.73。
MALDI-TOF-MS:理论值783.2;实验值783.2。
参考实施例1,以9-9(4.0g,5.1mmol)为原料,最后得到产物I-2-23(1.2g,产率:32%)。
元素分析结构(C48H39B2NSe):理论值:C,78.93;H,5.38;N,1.92;测试值:C,78.98;H,5.36;N,1.94。
MALDI-TOF-MS:理论值731.2;实验值731.2。
实施例10
反应式如下式:
在氩气氛围下,在500mL双口烧瓶中加入10-1(5.0g,5.2mmol)和干燥的甲苯(70mL),在零下30℃下逐滴滴加叔丁基锂的正戊烷溶液(8.8mL,1.3M,11.5mmol),滴加完后在50℃搅拌1小时后,再次冷却到零下30℃,往反应液中逐滴滴加三氯化磷(1.7g,1.1mL,12.6mmol),并在室温条件下反应搅拌1小时。再次降温到0℃,加入三氯化铝(2.8g,20.9mmol),完毕后升温到125℃反应1小时。反应降温到室温后,将S8(0.4g,13.6mmol)加到反应液中,反应20h。过滤反应液中析出的固体,并用甲醇洗涤,后经过硅胶柱色谱分离得到产物I-3-9(2.8g,产率:53%)。
元素分析结构(C62H56N2P2S2):理论值:C,77.96;H,5.91;N,2.93;S,6.71;测试值:C,78.01;H,5.95;N,2.87;S,6.73。
MALDI-TOF-MS:理论值954.3;实验值954.3。
实施例11
反应式如下式:
在氩气氛围下,在250mL双口烧瓶中加入I-3-9(4.0g,4.2mmol)、间氯过氧苯甲酸(MCPBA)(1.6g,9.2mmol)和干燥的二氯甲烷(70mL),在室温搅拌24h后,反应液在500mL甲醇,过滤溶液中析出的沉淀,后通过硅胶柱分离得到产物I-3-7(2.6g,产率:67%)。
元素分析结构(C62H56N2O2P2):理论值:C,80.67;H,6.12;N,3.03;测试值:C,80.75;H,6.08;N,3.01。
MALDI-TOF-MS:理论值922.4;实验值922.4。
实施例12
反应式如下式:
在氩气氛围下,在250mL三口烧瓶中加入12-1(10.0g,24.5mmol)、12-2(17.1g,53.9mmol)、四(三苯基膦)钯(2.3g,2.0mmol)、碳酸钾(13.6g,98.0mmol)、20mL水、50mgAliquant-336和100mL甲苯在120℃搅拌8小时后冷却至室温,反应液中加入100mL乙酸乙酯,有机相用去离子水洗3次(100mL×3),后用无水硫酸镁干燥,有机相去除溶剂后得到的浓缩液经硅胶柱色谱分离得到产物12-3(8.2g,产率:63%)。
元素分析结构(C24H16Br2Cl2):理论值:C,53.87;H,3.01;测试值:C,53.82;H,2.92。
MALDI-TOF-MS:理论值531.9;实验值531.9。
在氩气氛围下,在500mL三口烧瓶中加入12-3(8.0g,15.0mmol)、12-4(9.3g,32.9mmol)、三(二亚苄基丙酮)二钯(1.1g,1.2mmol)、三叔丁基膦四氟硼酸盐(17.4g,59.8mmol)、叔丁醇钠(5.8g,59.8mmol)和250mL甲苯,在120℃搅拌8小时后冷却至室温,反应液中加入100mL乙酸乙酯,有机相用去离子水洗3次(100mL×3),后用无水硫酸镁干燥,有机相去除溶剂后得到的浓缩液经硅胶柱色谱分离得到产物12-5(10.2g,产率:73%)。
元素分析结构(C64H68Cl2N2):理论值:C,82.11;H,7.32;N,2.99;测试值:C,82.15;H,7.27;N,2.92。
MALDI-TOF-MS:理论值934.5;实验值934.5。
参考实施例1,以12-5(4.0g,4.3mmol)为原料,最后得到产物II-1-27(1.2g,产率:32%)。
元素分析结构(C64H64B2N2):理论值:C,87.07;H,7.31;N,3.17;测试值:C,87.09;H,7.26;N,3.19。
MALDI-TOF-MS:理论值882.5;实验值882.5。
实施例13
反应式如下式:
在氩气氛围下,在500mL三口烧瓶中加入13-1(20.0g,52.6mmol)、13-2(36.7g,115.8mmol)、四(三苯基膦)钯(4.9g,4.2mmol)、碳酸钾(16.0g,115.8mmol)、50mL水、50mgAliquant-336和100mL甲苯在120℃搅拌8小时,然后冷却至室温,反应液中加入100mL乙酸乙酯,有机相用去离子水洗3次(100mL×3),后用无水硫酸镁干燥,有机相去除溶剂后得到的浓缩液经硅胶柱色谱分离得到产物13-3(21.6g,产率:81%)。
元素分析结构(C22H12Br2Cl2):理论值:C,52.11;H,2.39;测试值:C,52.13;H,2.32。
MALDI-TOF-MS:理论值503.9;实验值503.9。
在氩气氛围下,在500mL三口烧瓶中加入13-3(20.0g,39.4mmol)、13-4(29.3g,86.8mmol)、三(二亚苄基丙酮)二钯(2.9g,3.2mmol)、三叔丁基膦四氟硼酸盐(45.8g,157.8mmol)、叔丁醇钠(15.2g,157.8mmol)和250mL甲苯,在120℃搅拌8小时后冷却至室温,反应液中加入100mL乙酸乙酯,有机相用去离子水洗3次(100mL×3),后用无水硫酸镁干燥,有机相去除溶剂后得到的浓缩液经硅胶柱色谱分离得到产物13-5(25.7g,产率:87%)。
元素分析结构(C44H38BrCl2NS):理论值:C,69.20;H,5.02;N,1.83;S,4.20;测试值:C,69.18;H,5.08;N,1.82;S,4.22。
MALDI-TOF-MS:理论值761.1;实验值761.1。
在氩气氛围下,在500mL三口烧瓶中加入13-5(20.0g,26.7mmol)、13-6(16.5g,58.7mmol)、三(二亚苄基丙酮)二钯(2.0g,2.1mmol)、三叔丁基膦四氟硼酸盐(31.0g,106.7mmol)、叔丁醇钠(10.3g,106.7mmol)和250mL甲苯,在120℃搅拌8小时后冷却至室温,反应液中加入100mL乙酸乙酯,有机相用去离子水洗3次(100mL×3),后用无水硫酸镁干燥,有机相去除溶剂后得到的浓缩液经硅胶柱色谱分离得到产物13-7(14.9g,产率:59%)。
元素分析结构(C64H64Cl2N2S):理论值:C,79.73;H,6.69;Cl,7.35;N,2.91;S,3.33;测试值:C,79.78;H,6.62;Cl,7.36;N,2.95;S,3.31。
MALDI-TOF-MS:理论值962.4;实验值962.4。
参考实施例1,以13-7(10.0g,10.5mmol)为原料,最后得到产物II-2-27(8.3g,产率:89%)。
元素分析结构(C64H60B2N2S):理论值:C,84.39;H,6.64;N,3.08;S,3.52;测试值:C,84.38;H,6.37;N,3.25;S,3.66。
MALDI-TOF-MS:理论值910.5.;实验值910.5。
实施例14
反应式如下式:
在氩气氛围下,在500mL三口烧瓶中加入14-1(20.0g,39.4mmol)、14-2(13.2g,47.3mmol)、三(二亚苄基丙酮)二钯(2.9g,3.2mmol)、三叔丁基膦四氟硼酸盐(45.8g,157.8mmol)、叔丁醇钠(15.2g,157.8mmol)和250mL甲苯,在120℃搅拌8小时后冷却至室温,反应液中加入100mL乙酸乙酯,有机相用去离子水洗3次(100mL×3),后用无水硫酸镁干燥,有机相去除溶剂后得到的浓缩液经硅胶柱色谱分离得到产物14-3(23.3g,产率:84%)。
元素分析结构(C42H36BrCl2N):理论值:C,71.50;H,5.14;N,1.99;测试值:C,71.56;H,5.13;N,2.05。
MALDI-TOF-MS:理论值703.1;实验值703.1。
在氩气氛围下,在500mL三口烧瓶中加入14-3(20.0g,28.3mmol)、14-4(10.8g,34.0mmol)、碘化亚铜(0.2g,1.1mmol)、碳酸铯(18.5g,56.7mmol)和250mLN,N-二甲基甲酰胺,在180℃搅拌8小时后冷却至室温,在800mL水中沉降,用甲醇洗涤沉淀,后经硅胶柱色谱分离得到产物14-5(19.7g,产率:74%)。
元素分析结构(C64H58Cl2N2O):理论值:C,81.60;H,6.21;N,2.97;测试值:C,81.65;H,6.18;N,2.94。
MALDI-TOF-MS:理论值940.4;实验值940.4。
参考实施例1,以14-5(4.0g,4.2mmol)为原料,最后得到产物II-3-9(0.9g,产率:24%)。
元素分析结构(C64H54B2N2O):理论值:C,86.49;H,6.12;N,3.15;测试值:C,86.53;H,6.15;N,3.11。
MALDI-TOF-MS:理论值888.4;实验值888.4。
实施例15
反应式如下式:
在氩气氛围下,在500mL三口烧瓶中加入15-1(20.0g,23.6mmol)、15-2(5.7g,51.9mmol)、三(二亚苄基丙酮)二钯(0.2g,0.2mmol)、双(2-二苯基磷苯基)醚(0.3g,0.5mmol)、叔丁醇钾(4.0g,35.4mmol)和250mL甲苯,在120℃搅拌8小时后冷却至室温,反应液中加入100mL乙酸乙酯,有机相用去离子水洗3次(100mL×3),后用无水硫酸镁干燥,有机相去除溶剂后得到的浓缩液经硅胶柱色谱分离得到产物15-3(17.2g,产率:90%)。
元素分析结构(C34H20Br4S2):理论值:C,50.28;H,2.48;S,7.89;测试值:C,50.22;H,2.46;S,7.91。
MALDI-TOF-MS:理论值807.8;实验值807.8。
参考实施例1,以15-3(4.0g,4.9mmol)为原料,最后得到产物15-4(2.1g,产率:64%)。
元素分析结构(C34H16B2Br2S2):理论值:C,60.95;H,2.41;S,9.57;测试值:C,60.97;H,2.35;S,9.52。
MALDI-TOF-MS:理论值667.9;实验值667.9。
在氩气氛围下,在500mL三口烧瓶中加入15-4(1.0g,1.5mmol)、15-5(0.7g,3.3mmol)、三(二亚苄基丙酮)二钯(0.1g,0.1mmol)、三叔丁基膦四氟硼酸盐(1.7g,6.0mmol)、叔丁醇钠(0.6g,6.0mmol)和250mL甲苯,在120℃搅拌8小时后冷却至室温,反应液中加入100mL乙酸乙酯,有机相用去离子水洗3次(100mL×3),后用无水硫酸镁干燥,有机相去除溶剂后得到的浓缩液经硅胶柱色谱分离得到产物II-2-28(0.6g,产率:45%)。
元素分析结构(C62H44B2N2S2):理论值:C,82.49;H,4.91;N,3.10;S,7.10;测试值:C,82.53;H,4.86;N,3.12;S,7.05。
MALDI-TOF-MS:理论值902.3;实验值902.3。
实施例16
反应式如下式:
在氩气氛围下,在500mL三口烧瓶中加入16-1(20.0g,23.6mmol)、16-2(11.0g,51.9mmol)、三(二亚苄基丙酮)二钯(1.7g,1.9mmol)、三叔丁基膦四氟硼酸盐(27.4g,94.4mmol)、叔丁醇钠(9.1g,94.4mmol)和250mL甲苯,在120℃搅拌8小时后冷却至室温,反应液中加入100mL乙酸乙酯,有机相用去离子水洗3次(100mL×3),后用无水硫酸镁干燥,有机相去除溶剂后得到的浓缩液经硅胶柱色谱分离得到产物16-3(16.3g,产率:82%)。
元素分析结构(C37H26Br2Cl2IN):理论值:C,52.77;H,3.11;N,1.66;测试值:C,52.79;H,3.06;N,1.68。
MALDI-TOF-MS:理论值838.9;实验值838.9。
在氩气氛围下,在500mL三口烧瓶中加入16-3(15.0g,17.8mmol)、16-4(6.2g,39.2mmol)、碘化亚铜(0.3g,1.4mmol)、2,9-二甲基-1,10-菲啰啉(8.2g,39.2mmol)、叔丁醇钠(6.9g,71.2mmol)和250mL甲苯,在120℃搅拌8小时后冷却至室温,反应液中加入100mL乙酸乙酯,有机相用去离子水洗3次(100mL×3),后用无水硫酸镁干燥,有机相去除溶剂后得到的浓缩液经硅胶柱色谱分离得到产物16-5(13.3g,产率:86%)。
元素分析结构(C43H31Br2Cl2NSe):理论值:C,59.27;H,3.59;N,1.61;测试值:C,59.28;H,3.56;N,1.68。
MALDI-TOF-MS:理论值868.9;实验值868.9。
参考实施例1,以16-5(10.0g,11.5mmol)为原料,最后得到产物16-6(7.3g,产率:78%)。
元素分析结构(C43H27B2Br2NSe):理论值:C,63.13;H,3.33;N,1.71;测试值:C,63.15;H,3.31;N,1.78。
MALDI-TOF-MS:理论值817.0;实验值817.0。
在氩气氛围下,在250mL三口烧瓶中加入16-6(5.0g,6.1mmol)、16-7(3.3g,13.4mmol)、四(三苯基膦)钯(0.6g,0.5mmol)、碳酸钾(3.4g,24.4mmol)、20mL水、50mgAliquant-336和100mL甲苯,在120℃搅拌8小时后冷却至室温,反应液中加入100mL乙酸乙酯,有机相用去离子水洗3次(100mL×3),后用无水硫酸镁干燥,有机相去除溶剂后得到的浓缩液经硅胶柱色谱分离得到产物II-3-10(2.9g,产率:53%)。
元素分析结构(C61H49B2NSe):理论值:C,81.71;H,5.51;N,1.56;测试值:C,81.73;H,5.47;N,1.58。
MALDI-TOF-MS:理论值897.3;实验值897.3。
实施例17
反应式如下式:
在氩气氛围下,在500mL三口烧瓶中加入17-1(8.0g,15.8mmol)、17-2(12.1g,34.7mmol)、三(二亚苄基丙酮)二钯(1.2g,1.3mmol)、三叔丁基膦四氟硼酸盐(18.3g,63.1mmol)、叔丁醇钠(6.1g,63.1mmol)和250mL甲苯,在120℃搅拌8小时后冷却至室温,反应液中加入100mL乙酸乙酯,有机相用去离子水洗3次(100mL×3),后用无水硫酸镁干燥,有机相去除溶剂后得到的浓缩液经硅胶柱色谱分离得到产物17-3(13.2g,产率:80%)。
元素分析结构(C74H56Cl2N2):理论值:C,85.12;H,5.41;N,2.68;测试值:C,85.18;H,5.36;N,2.69。
MALDI-TOF-MS:理论值1042.4;实验值1042.4。
参考实施例10,以17-3(12.0g,11.5mmol)为原料,最后得到产物17-4(8.3g,产率:66%)。
元素分析结构(C74H52N2P2S2):理论值:C,81.15;H,4.79;N,2.56;S,5.85;测试值:C,81.18;H,4.72;N,2.58;S,5.81。
MALDI-TOF-MS:理论值1094.3;实验值1094.3。
参考实施例11,以17-4(4.0g,4.4mmol)为原料,最后得到产物II-3-11(1.1g,产率:28%)。
元素分析结构(C74H52N2O2P2):理论值:C,83.60;H,4.93;N,2.63;测试值:C,83.65;H,4.98;N,2.59。
MALDI-TOF-MS:理论值1062.4;实验值1062.4。
实施例18
反应式如下式:
在氩气氛围下,在500mL三口烧瓶中加入18-1(15.0g,29.6mmol)、18-2(20.8g,65.1mmol)、三(二亚苄基丙酮)二钯(2.2g,2.4mmol)、三叔丁基膦四氟硼酸盐(34.3g,118.3mmol)、叔丁醇钠(11.4g,118.3mmol)和250mL甲苯,在120℃搅拌8小时后冷却至室温,反应液中加入100mL乙酸乙酯,有机相用去离子水洗3次(100mL×3),后用无水硫酸镁干燥,有机相去除溶剂后得到的浓缩液经硅胶柱色谱分离得到产物18-3(21.7g,产率:75%)。
元素分析结构(C70H44Cl2N2):理论值:C,85.44;H,4.51;N,2.85;测试值:C,85.47;H,4.48;N,2.87。
MALDI-TOF-MS:理论值982.3;实验值982.3。
参考实施例10,以18-3(12.0g,12.2mmol)为原料,最后得到产物II-3-12(7.2g,产率:60%)。
元素分析结构(C70H40N2P2S2):理论值:C,81.22;H,3.90;N,2.71;S,6.19;测试值:C,81.23;H,3.87;N,2.76;S,6.25。
MALDI-TOF-MS:理论值1034.2;实验值1034.2。
实施例19
反应式如下式:
/>
在氩气氛围下,在500mL三口烧瓶中加入19-1(20.0g,40.5mmol)、19-2(15.4g,48.6mmol)、四(三苯基膦)钯(3.8g,3.2mmol)、碳酸钾(22.4g,162.1mmol)、50mL水、50mgAliquant-336和100mL甲苯在120℃搅拌8小时,然后冷却至室温,反应液中加入100mL乙酸乙酯,有机相用去离子水洗3次(100mL×3),后用无水硫酸镁干燥,有机相去除溶剂后得到的浓缩液经硅胶柱色谱分离得到产物19-3(18.3g,产率:81%)。
元素分析结构(C22H19BBr2Cl2O2):理论值:C,47.45;H,3.44;测试值:C,47.48;H,3.41。
MALDI-TOF-MS:理论值554.0;实验值554.0。
在氩气氛围下,在500mL三口烧瓶中加入19-3(18.0g,32.3mmol)、19-4(11.2g,71.1mmol)、四(三苯基膦)钯(3.0g,2.6mmol)、碳酸钾(17.9g,129.3mmol)、50mL水、50mgAliquant-336和100mL甲苯在120℃搅拌8小时,然后冷却至室温,反应液中加入100mL乙酸乙酯,有机相用去离子水洗3次(100mL×3),后用无水硫酸镁干燥,有机相去除溶剂后得到的浓缩液经硅胶柱色谱分离得到产物19-5(13.3g,产率:81%)。
元素分析结构(C22H12Br2Cl2):理论值:C,52.11;H,2.39;测试值:C,52.13;H,2.32。
MALDI-TOF-MS:理论值503.9;实验值503.9。
在氩气氛围下,在500mL三口烧瓶中加入19-5(10.0g,19.7mmol)、19-6(9.2g,43.4mmol)、三(二亚苄基丙酮)二钯(1.4g,1.6mmol)、三叔丁基膦四氟硼酸盐(22.9g,78.9mmol)、叔丁醇钠(7.6g,78.9mmol)和250mL甲苯,在120℃搅拌8小时后冷却至室温,反应液中加入100mL乙酸乙酯,有机相用去离子水洗3次(100mL×3),后用无水硫酸镁干燥,有机相去除溶剂后得到的浓缩液经硅胶柱色谱分离得到产物19-7(12.3g,产率:81%)。
元素分析结构(C52H44Cl2N2):理论值:C,81.34;H,5.78;N,3.65;测试值:C,81.36;H,5.82;N,3.68。
MALDI-TOF-MS:理论值766.3;实验值766.3。
参考实施例1,以19-7(4.0g,5.2mmol)为原料,最后得到产物III-1-27(1.5g,产率:40%)。
元素分析结构(C52H40B2N2):理论值:C,87.41;H,5.64;N,3.92;测试值:C,87.48;H,5.61;N,3.93。
MALDI-TOF-MS:理论值714.3;实验值714.3。
实施例20
反应式如下式:
在氩气氛围下,在500mL三口烧瓶中加入20-1(10.0g,19.7mmol)、20-2(14.4g,43.4mmol)、三(二亚苄基丙酮)二钯(1.4g,1.6mmol)、三叔丁基膦四氟硼酸盐(22.9g,78.9mmol)、叔丁醇钠(7.6g,78.9mmol)和250mL甲苯,在120℃搅拌8小时后冷却至室温,反应液中加入100mL乙酸乙酯,有机相用去离子水洗3次(100mL×3),后用无水硫酸镁干燥,有机相去除溶剂后得到的浓缩液经硅胶柱色谱分离得到产物20-3(12.3g,产率:62%)。
元素分析结构(C72H44Cl2N2):理论值:C,85.79;H,4.40;N,2.78;测试值:C,85.85;H,4.37;N,2.79。
MALDI-TOF-MS:理论值1006.3;实验值1006.3。
参考实施例1,以20-3(4.0g,4.0mmol)为原料,最后得到产物III-1-6(1.6g,产率:42%)。
元素分析结构(C72H40B2N2):理论值:C,90.58;H,4.22;N,2.93;测试值:C,90.63;H,4.20;N,2.95。
MALDI-TOF-MS:理论值954.3;实验值954.3。
实施例21
反应式如下式:
在氩气氛围下,在500mL三口烧瓶中加入21-1(20.0g,35.9mmol)、21-2(9.1g,43.1mmol)、四(三苯基膦)钯(3.3g,2.9mmol)、碳酸钾(19.9g,143.6mmol)、50mL水、50mgAliquant-336和100mL甲苯在120℃搅拌8小时,然后冷却至室温,反应液中加入100mL乙酸乙酯,有机相用去离子水洗3次(100mL×3),后用无水硫酸镁干燥,有机相去除溶剂后得到的浓缩液经硅胶柱色谱分离得到产物21-3(17.6g,产率:81%)。
元素分析结构(C25H15Br2Cl2N):理论值:C,53.61;H,2.70;N,2.50;测试值:C,53.63;H,2.68;N,2.53。
MALDI-TOF-MS:理论值556.9;实验值556.9。
在氩气氛围下,在500mL三口烧瓶中加入21-3(15.0g,26.8mmol)、21-4(12.5g,58.9mmol)、三(二亚苄基丙酮)二钯(2.0g,2.1mmol)、三叔丁基膦四氟硼酸盐(31.1g,107.1mmol)、叔丁醇钠(10.3g,107.1mmol)和250mL甲苯,在120℃搅拌8小时后冷却至室温,反应液中加入100mL乙酸乙酯,有机相用去离子水洗3次(100mL×3),后用无水硫酸镁干燥,有机相去除溶剂后得到的浓缩液经硅胶柱色谱分离得到产物21-5(12.3g,产率:56%)。
元素分析结构(C55H47Cl2N3):理论值:C,80.47;H,5.77;N,5.12;测试值:C,80.49;H,5.71;N,5.15。
MALDI-TOF-MS:理论值819.3;实验值819.3。
参考实施例1,以21-5(4.0g,4.9mmol)为原料,最后得到产物III-1-28(1.1g,产率:29%)。
元素分析结构(C55H43B2N3):理论值:C,86.06;H,5.65;N,5.47;测试值:C,86.08;H,5.61;N,5.49。
MALDI-TOF-MS:理论值767.4;实验值767.4。
实施例22
反应式如下式:
在氩气氛围下,在500mL三口烧瓶中加入22-1(20.0g,39.4mmol)、22-2(13.0g,86.8mmol)、碘化亚铜(0.6g,3.2mmol)、碳酸铯(45.8g,157.8mmol)和100mLN,N-二甲基甲酰胺,在150℃搅拌8小时后冷却至室温,在800mL水中沉降,过滤溶液中析出的沉淀,后经硅胶柱色谱分离得到产物22-3(12.3g,产率:48%)。
元素分析结构(C42H38Cl2O2):理论值:C,78.13;H,5.93;测试值:C,78.15;H,5.90。
MALDI-TOF-MS:理论值644.2;实验值644.2。
参考实施例1,以22-3(4.0g,6.2mmol)为原料,最后得到产物III-2-1(1.3g,产率:35%)。
元素分析结构(C42H34B2O2):理论值:C,85.16;H,5.79;测试值:C,85.11;H,5.83。
MALDI-TOF-MS:理论值592.3;实验值592.3。
实施例23
反应式如下式:
在氩气氛围下,在500mL三口烧瓶中加入23-1(20.0g,38.4mmol)、23-2(9.2g,46.1mmol)、三(二亚苄基丙酮)二钯(2.8g,3.1mmol)、4,5-双二苯基膦-9,9-二甲基氧杂蒽(3.6g,6.1mmol)、N,N-二异丙基乙胺(17.8mL,10.9g,84.4mmol)和250mL 1,4-二氧六环,在120℃搅拌8小时后冷却至室温,反应液中加入100mL乙酸乙酯,有机相用去离子水洗3次(100mL×3),后用无水硫酸镁干燥,有机相去除溶剂后得到的浓缩液经硅胶柱色谱分离得到产物23-3(22.1g,产率:90%)。
元素分析结构(C36H25BrCl2S):理论值:C,67.51;H,3.93;S,5.01;测试值:C,67.58;H,3.85;S,4.97。
MALDI-TOF-MS:理论值638.0;实验值638.0。
在氩气氛围下,在500mL三口烧瓶中加入23-3(20.0g,31.2mmol)、23-4(5.7g,37.5mmol)、三(二亚苄基丙酮)二钯(2.3g,2.5mmol)、4,5-双二苯基膦-9,9-二甲基氧杂蒽(2.9g,5.0mmol)、N,N-二异丙基乙胺(12.0mL,8.9g,68.7mmol)和250mL 1,4-二氧六环,在120℃搅拌8小时后冷却至室温,反应液中加入100mL乙酸乙酯,有机相用去离子水洗3次(100mL×3),后用无水硫酸镁干燥,有机相去除溶剂后得到的浓缩液经硅胶柱色谱分离得到产物23-5(19.6g,产率:88%)。
元素分析结构(C36H25BrCl2S):理论值:C,67.51;H,3.93;S,5.01;测试值:C,67.53;H,3.89;S,5.06。
MALDI-TOF-MS:理论值638.0;实验值638.0。
参考实施例1,以23-5(4.0g,5.6mmol)为原料,最后得到产物III-2-27(1.8g,产率:49%)。
元素分析结构(C45H32B2S2):理论值:C,82.08;H,4.90;S,9.74;测试值:C,82.12;H,4.83;S,9.76。
MALDI-TOF-MS:理论值658.2;实验值658.2。
实施例24
反应式如下式:
在氩气氛围下,在500mL三口烧瓶中加入24-1(15.0g,17.8mmol)、24-2(6.2g,39.2mmol)、碘化亚铜(0.4g,1.9mmol)、苯硒酚(9.9g,47.3mmol)、叔丁醇钠(5.0g,52.1mmol)和250mL 1,4-二氧六环,在105℃搅拌8小时后冷却至室温,有机相去除溶剂后得到的浓缩液经硅胶柱色谱分离得到产物24-3(10.8g,产率:78%)。
元素分析结构(C28H17BrCl2Se):理论值:C,57.66;H,2.94;测试值:C,57.68;H,2.91。
MALDI-TOF-MS:理论值581.9;实验值581.9。
在氩气氛围下,在500mL三口烧瓶中加入24-3(15.0g,25.7mmol)、24-4(15.9g,56.6mmol)、三(二亚苄基丙酮)二钯(1.9g,2.1mmol)、三叔丁基膦四氟硼酸盐(29.9g,102.9mmol)、叔丁醇钠(9.9g,102.9mmol)和250mL甲苯,在120℃搅拌8小时后冷却至室温,,反应液中加入100mL乙酸乙酯,有机相用去离子水洗3次(100mL×3),后用无水硫酸镁干燥,有机相去除溶剂后得到的浓缩液经硅胶柱色谱分离得到产物24-5(13.6g,产率:67%)。
元素分析结构(C48H43Cl2NSe):理论值:C,73.56;H,5.53;N,1.79;测试值:C,73.58;H,5.51;N,1.83。
MALDI-TOF-MS:理论值783.2;实验值783.2。
参考实施例1,以24-5(4.0g,5.1mmol)为原料,最后得到产物III-2-28(1.4g,产率:38%)。
元素分析结构(C48H39B2NSe):理论值:C,78.93;H,5.38;N,1.92;测试值:C,78.98;H,5.32;N,1.95。
MALDI-TOF-MS:理论值731.2;实验值731.2。
实施例25
反应式如下式:
在氩气氛围下,在500mL三口烧瓶中加入25-1(20.0g,39.4mmol)、25-2(24.4g,86.8mmol)、三(二亚苄基丙酮)二钯(2.9g,3.2mmol)、三叔丁基膦四氟硼酸盐(25.2g,86.8mmol)、叔丁醇钠(15.2g,157.8mmol)和250mL甲苯,在120℃搅拌8小时后冷却至室温,反应液中加入100mL乙酸乙酯,有机相用去离子水洗3次(100mL×3),后用无水硫酸镁干燥,有机相去除溶剂后得到的浓缩液经硅胶柱色谱分离得到产物25-3(21.3g,产率:76%)。
元素分析结构(C42H38BrCl2N):理论值:C,71.29;H,5.41;N,1.98;测试值:C,71.32;H,5.48;N,1.92。
MALDI-TOF-MS:理论值705.2;实验值705.2。
在氩气氛围下,在500mL三口烧瓶中加入25-3(15.0g,21.2mmol)、25-4(2.8g,25.4mmol)、三(二亚苄基丙酮)二钯(1.6g,1.7mmol)、4,5-双二苯基膦-9,9-二甲基氧杂蒽(2.0g,3.4mmol)、N,N-二异丙基乙胺(8.1mL,6.0g,46.6mmol)和250mL 1,4-二氧六环,在120℃搅拌8小时后冷却至室温,反应液中加入100mL乙酸乙酯,有机相用去离子水洗3次(100mL×3),后用无水硫酸镁干燥,有机相去除溶剂后得到的浓缩液经硅胶柱色谱分离得到产物25-5(11.2g,产率:72%)。
元素分析结构(C48H43Cl2NS):理论值:C,78.24;H,5.88;N,1.90;S,4.35;测试值:C,78.29;H,5.82;N,1.95;S,4.31。
MALDI-TOF-MS:理论值735.2;实验值735.2。
参考实施例10,以25-5(10.0g,13.6mmol)为原料,最后得到产物25-6(8.9g,产率:83%)。
元素分析结构(C48H39NP2S3):理论值:C,73.17;H,4.99;N,1.78;S,12.21;测试值:C,73.18;H,4.92;N,1.79;S,12.25。
MALDI-TOF-MS:理论值787.2;实验值787.2。
参考实施例11,以25-6(4.0g,5.1mmol)为原料,最后得到产物III-3-9(1.3g,产率:34%)。
元素分析结构(C48H39NO2P2S):理论值:C,76.28;H,5.20;N,1.85;S,4.24;测试值C,76.29;H,5.18;N,1.86;S,4.26。
MALDI-TOF-MS:理论值755.2;实验值755.2。
实施例26
反应式如下式:
在氩气氛围下,在500mL三口烧瓶中加入26-1(20.0g,39.4mmol)、26-2(13.3g,47.3mmol)、三(二亚苄基丙酮)二钯(2.9g,3.2mmol)、三叔丁基膦四氟硼酸盐(25.2g,86.8mmol)、叔丁醇钠(15.2g,157.8mmol)和250mL甲苯,在120℃搅拌8小时后冷却至室温,反应液中加入100mL乙酸乙酯,有机相用去离子水洗3次(100mL×3),后用无水硫酸镁干燥,有机相去除溶剂后得到的浓缩液经硅胶柱色谱分离得到产物26-3(21.3g,产率:76%)。
元素分析结构(C42H38BrCl2N):理论值:C,71.29;H,5.41;N,1.98;测试值:C,71.32;H,5.46;N,1.92。
MALDI-TOF-MS:理论值705.2;实验值705.2。
在氩气氛围下,在500mL三口烧瓶中加入26-3(12.0g,17.0mmol)、26-4(7.1g,33.9mmol)、苯硒酚(3.2g,20.4mmol)、碘化亚铜(0.3g,1.4mmol)、叔丁醇钠(3.6g,37.3mmol)和250mL甲苯,在120℃搅拌8小时后冷却至室温,反应液中加入100mL乙酸乙酯,有机相用去离子水洗3次(100mL×3),后用无水硫酸镁干燥,有机相去除溶剂后得到的浓缩液经硅胶柱色谱分离得到产物26-5(10.2g,产率:77%)。
元素分析结构(C48H43Cl2NSe):理论值:C,73.56;H,5.53;N,1.79;测试值:C,73.58;H,5.51;N,1.83。
MALDI-TOF-MS:理论值783.2;实验值783.2。
参考实施例10,以26-5(10.0g,12.8mmol)为原料,最后得到产物III-3-10(6.5g,产率:61%)。
元素分析结构(C48H39NP2S2Se):理论值:C,69.05;H,4.71;N,1.68;S,7.68;测试值:C,69.08;H,4.68;N,1.69;S,7.62。
MALDI-TOF-MS:理论值835.1;实验值835.1。
实施例27
反应式如下式:
在氩气氛围下,在500mL三口烧瓶中加入27-1(20.0g,40.5mmol)、27-2(9.9g,48.6mmol)、四(三苯基膦)钯(3.8g,3.2mmol)、碳酸钾(22.4g,162.2mmol)、50mL水、50mgAliquant-336和100mL甲苯在120℃搅拌8小时,然后冷却至室温,反应液中加入100mL乙酸乙酯,有机相用去离子水洗3次(100mL×3),后用无水硫酸镁干燥,有机相去除溶剂后得到的浓缩液经硅胶柱色谱分离得到产物27-3(15.4g,产率:86%)。
元素分析结构(C22H21BBrClO2):理论值:C,59.57;H,4.77;测试值:C,59.59;H,4.75。
MALDI-TOF-MS:理论值442.1;实验值442.1。
在氩气氛围下,在500mL三口烧瓶中加入27-3(18.0g,40.6mmol)、27-4(15.5g,48.7mmol)、四(三苯基膦)钯(3.8g,3.2mmol)、碳酸钾(22.4g,162.3mmol)、50mL水、50mgAliquant-336和100mL甲苯在120℃搅拌8小时,然后冷却至室温,反应液中加入100mL乙酸乙酯,有机相用去离子水洗3次(100mL×3),后用无水硫酸镁干燥,有机相去除溶剂后得到的浓缩液经硅胶柱色谱分离得到产物27-5(18.3g,产率:89%)。
元素分析结构(C22H12Br2Cl2):理论值:C,52.11;H,2.39;测试值:C,52.13;H,2.34。
MALDI-TOF-MS:理论值503.9;实验值503.9。
在氩气氛围下,在500mL三口烧瓶中加入27-5(15.0g,29.6mmol)、27-6(7.5g,35.5mmol)、三(二亚苄基丙酮)二钯(2.2g,2.4mmol)、三叔丁基膦四氟硼酸盐(18.9g,65.1mmol)、叔丁醇钠(11.4g,118.3mmol)和250mL甲苯,在120℃搅拌8小时后冷却至室温,反应液中加入100mL乙酸乙酯,有机相用去离子水洗3次(100mL×3),后用无水硫酸镁干燥,有机相去除溶剂后得到的浓缩液经硅胶柱色谱分离得到产物27-7(14.9g,产率:66%)。
元素分析结构(C52H44Cl2N2):理论值:C,81.34;H,5.78;N,3.65;测试值:C,81.37;H,5.72;N,3.61。
MALDI-TOF-MS:理论值766.3;实验值766.3。
参考实施例1,以27-7(4.0g,5.2mmol)为原料,最后得到产物IV-1-2(1.7g,产率:46%)。
元素分析结构(C52H40B2N2):理论值:C,87.41;H,5.64;N,3.92;测试值:C,87.47;H,5.61;N,3.98。
MALDI-TOF-MS:理论值714.3;实验值714.3。
实施例28
反应式如下式:
在氩气氛围下,在500mL三口烧瓶中加入28-1(20.0g,39.4mmol)、28-2(15.0g,47.3mmol)、四(三苯基膦)钯(3.6g,3.2mmol)、碳酸钾(21.8g,157.7mmol)、50mL水、50mgAliquant-336和100mL甲苯在120℃搅拌8小时,然后冷却至室温,反应液中加入100mL乙酸乙酯,有机相用去离子水洗3次(100mL×3),后用无水硫酸镁干燥,有机相去除溶剂后得到的浓缩液经硅胶柱色谱分离得到产物28-3(15.4g,产率:68%)。
元素分析结构(C17H9Br2Cl2I):理论值:C,35.77;H,1.59;测试值:C,35.79;H,1.56。
MALDI-TOF-MS:理论值567.8;实验值567.8。
在氩气氛围下,在500mL三口烧瓶中加入28-3(15.0g,26.3mmol)、28-4(6.4g,31.5mmol)、四(三苯基膦)钯(2.4g,2.1mmol)、碳酸钾(14.5g,105.1mmol)、50mL水、50mgAliquant-336和100mL甲苯在120℃搅拌8小时,然后冷却至室温,反应液中加入100mL乙酸乙酯,有机相用去离子水洗3次(100mL×3),后用无水硫酸镁干燥,有机相去除溶剂后得到的浓缩液经硅胶柱色谱分离得到产物28-5(11.6g,产率:85%)。
元素分析结构(C23H14Br2Cl2):理论值:C,53.02;H,2.71;测试值:C,53.04;H,2.65。
MALDI-TOF-MS:理论值517.9;实验值517.9。
在氩气氛围下,在500mL三口烧瓶中加入28-5(10.0g,19.2mmol)、28-6(4.2g,23.0mmol)、三(二亚苄基丙酮)二钯(1.4g,1.5mmol)、三叔丁基膦四氟硼酸盐(12.3g,42.2mmol)、叔丁醇钠(7.4g,76.8mmol)和250mL甲苯,在120℃搅拌8小时后冷却至室温,反应液中加入100mL乙酸乙酯,有机相用去离子水洗3次(100mL×3),后用无水硫酸镁干燥,有机相去除溶剂后得到的浓缩液经硅胶柱色谱分离得到产物28-7(8.6g,产率:72%)。
元素分析结构(C35H22BrCl2NO):理论值:C,67.44;H,3.56;N,2.25;测试值:C,67.48;H,3.51;N,2.28。
MALDI-TOF-MS:理论值621.0;实验值621.0。
在氩气氛围下,在500mL三口烧瓶中加入28-7(8.0g,12.8mmol)、28-8(3.3g,15.4mmol)、三(二亚苄基丙酮)二钯(0.9g,1.0mmol)、三叔丁基膦四氟硼酸盐(8.2g,28.2mmol)、叔丁醇钠(5.0g,51.3mmol)和250mL甲苯,在120℃搅拌8小时后冷却至室温,反应液中加入100mL乙酸乙酯,有机相用去离子水洗3次(100mL×3),后用无水硫酸镁干燥,有机相去除溶剂后得到的浓缩液经硅胶柱色谱分离得到产物28-9(6.3g,产率:65%)。
元素分析结构(C50H38Cl2N2O):理论值:C,79.67;H,5.08;N,3.72;测试值:C,79.69;H,5.06;N,3.70。
MALDI-TOF-MS:理论值752.2;实验值752.2。
参考实施例1,以28-9(4.0g,5.3mmol)为原料,最后得到产物IV-2-27(2.1g,产率:56%)。
元素分析结构(C50H34B2N2O):理论值:C,85.74;H,4.89;N,4.00;测试值:C,85.71;H,4.92;N,4.03。
MALDI-TOF-MS:理论值700.3;实验值700.3。
实施例29
反应式如下式:
在氩气氛围下,在500mL三口烧瓶中加入29-1(20.0g,38.4mmol)、29-2(8.4g,46.1mmol)、三(二亚苄基丙酮)二钯(2.8g,3.1mmol)、三叔丁基膦四氟硼酸盐(24.5g,84.4mmol)、叔丁醇钠(14.8g,153.5mmol)和250mL甲苯,在120℃搅拌8小时后冷却至室温,反应液中加入100mL乙酸乙酯,有机相用去离子水洗3次(100mL×3),后用无水硫酸镁干燥,有机相去除溶剂后得到的浓缩液经硅胶柱色谱分离得到产物29-3(19.8g,产率:83%)。
元素分析结构(C34H22BrCl2N):理论值:C,68.59;H,3.72;N,2.35;测试值:C,68.62;H,3.74;N,2.31。
MALDI-TOF-MS:理论值593.0;实验值593.0。
在氩气氛围下,在500mL三口烧瓶中加入29-3(15.0g,28.8mmol)、29-4(6.3g,34.5mmol)、三(二亚苄基丙酮)二钯(2.1g,2.3mmol)、三叔丁基膦四氟硼酸盐(18.4g,63.3mmol)、叔丁醇钠(11.1g,115.1mmol)和250mL甲苯,在120℃搅拌8小时后冷却至室温,反应液中加入100mL乙酸乙酯,有机相用去离子水洗3次(100mL×3),后用无水硫酸镁干燥,有机相去除溶剂后得到的浓缩液经硅胶柱色谱分离得到产物29-5(14.3g,产率:80%)。
元素分析结构(C54H44Cl2N2O):理论值:C,80.29;H,5.49;N,3.47;测试值:C,80.33;H,5.42;N,3.43。
MALDI-TOF-MS:理论值806.3;实验值806.3。
参考实施例1,以29-5(4.0g,5.0mmol)为原料,最后得到产物IV-2-28(2.7g,产率:72%)。
元素分析结构(C54H40B2N2O):理论值:C,85.96;H,5.34;N,3.71;测试值:C,85.98;H,5.31;N,3.73。
MALDI-TOF-MS:理论值754.3;实验值754.3。
实施例30
反应式如下式:
在氩气氛围下,在500mL三口烧瓶中加入30-1(20.0g,35.6mmol)、30-2(13.6g,42.8mmol)、四(三苯基膦)钯(3.3g,2.9mmol)、碳酸钾(19.7g,142.5mmol)、50mL水、50mgAliquant-336和100mL甲苯在120℃搅拌8小时,然后冷却至室温,反应液中加入100mL乙酸乙酯,有机相用去离子水洗3次(100mL×3),后用无水硫酸镁干燥,有机相去除溶剂后得到的浓缩液经硅胶柱色谱分离得到产物30-3(16.8g,产率:75%)。
元素分析结构(C17H6Br2Cl2F3I):理论值:C,32.68;H,0.97;测试值:C,32.62;H,0.99。
MALDI-TOF-MS:理论值621.7;实验值621.7。
在氩气氛围下,在500mL三口烧瓶中加入30-3(15.0g,24.0mmol)、30-4(5.9g,28.8mmol)、四(三苯基膦)钯(2.2g,1.9mmol)、碳酸钾(13.3g,96.0mmol)、50mL水、50mgAliquant-336和100mL甲苯在120℃搅拌8小时,然后冷却至室温,反应液中加入100mL乙酸乙酯,有机相用去离子水洗3次(100mL×3),后用无水硫酸镁干燥,有机相去除溶剂后得到的浓缩液经硅胶柱色谱分离得到产物30-5(10.8g,产率:78%)。
元素分析结构(C23H11Br2Cl2F3):理论值:C,48.04;H,1.93;测试值:C,48.05;H,1.91。
MALDI-TOF-MS:理论值571.9;实验值571.9。
在氩气氛围下,在500mL三口烧瓶中加入30-5(15.0g,29.6mmol)、30-6(11.5g,76.5mmol)、碘化亚铜(0.5g,2.8mmol)、碳酸铯(19.2g,139.1mmol)和100mLN,N-二甲基甲酰胺,在150℃搅拌8小时后冷却至室温,在800mL水中进行沉降,过滤溶液中析出的沉淀,后经硅胶柱色谱分离得到产物30-7(18.3g,产率:68%)。
元素分析结构(C43H37Cl2F3O2):理论值:C,72.37;H,5.23;测试值:C,72.39;H,5.21。
MALDI-TOF-MS:理论值712.2;实验值712.2。
参考实施例1,以30-7(4.0g,4.4mmol)为原料,最后得到产物IV-2-29(21.3g,产率:86%)。
元素分析结构(C43H33B2F3O2):理论值:C,78.21;H,5.04;测试值:C,78.25;H,5.01。
MALDI-TOF-MS:理论值660.3;实验值660.3。
实施例31
反应式如下式:
在氩气氛围下,在500mL三口烧瓶中加入31-1(15.0g,29.6mmol)、31-2(10.8g,65.1mmol)、三(二亚苄基丙酮)二钯(2.2g,2.4mmol)、4,5-双二苯基膦-9,9-二甲基氧杂蒽(2.7g,4.7mmol)、N,N-二异丙基乙胺(11.3mL,8.4g,65.1mmol)和250mL 1,4-二氧六环,在105℃搅拌8小时后冷却至室温,有机相去除溶剂后得到的浓缩液经硅胶柱色谱分离得到产物31-3(15.6g,产率:78%)。
元素分析结构(C42H38Cl2S2):理论值:C,74.43;H,5.65;S,9.46;测试值:C,74.48;H,5.61;S,9.42。
MALDI-TOF-MS:理论值676.2;实验值676.2。
参考实施例1,以31-3(4.0g,5.9mmol)为原料,最后得到产物IV-2-30(1.6g,产率:43%)。
元素分析结构(C42H34B2S2):理论值:C,80.78;H,5.49;S,10.27;测试值:C,80.81;H,5.52;S,10.26。
MALDI-TOF-MS:理论值624.2;实验值624.2。
实施例32
反应式如下式:
在氩气氛围下,在500mL三口烧瓶中加入32-1(20.0g,39.4mmol)、32-2(13.3g,47.3mmol)、三(二亚苄基丙酮)二钯(2.9g,3.2mmol)、三叔丁基膦四氟硼酸盐(25.2g,86.8mmol)、叔丁醇钠(15.2g,157.8mmol)和250mL甲苯,在120℃搅拌8小时后冷却至室温,反应液中加入100mL乙酸乙酯,有机相用去离子水洗3次(100mL×3),后用无水硫酸镁干燥,有机相去除溶剂后得到的浓缩液经硅胶柱色谱分离得到产物32-3(24.5g,产率:88%)。
元素分析结构(C42H38BrCl2N):理论值:C,71.29;H,5.41;N,1.98;测试值:C,71.31;H,5.37;N,1.99。
MALDI-TOF-MS:理论值705.2;实验值705.2。
在氩气氛围下,在500mL三口烧瓶中加入32-3(15.0g,21.2mmol)、32-4(10.8g,25.4mmol)、三(二亚苄基丙酮)二钯(1.6g,1.7mmol)、4,5-双二苯基膦-9,9-二甲基氧杂蒽(2.0g,3.4mmol)、N,N-二异丙基乙胺(8.1mL,6.0g,46.6mmol)和250mL甲苯,在120℃搅拌8小时后冷却至室温,反应液中加入100mL乙酸乙酯,有机相用去离子水洗3次(100mL×3),后用无水硫酸镁干燥,有机相去除溶剂后得到的浓缩液经硅胶柱色谱分离得到产物32-5(16.3g,产率:73%)。
元素分析结构(C73H57Cl2NS):理论值:C,83.41;H,5.47;N,1.33;S,3.05;测试值:C,83.45;H,5.42;N,1.35;S,3.08。
MALDI-TOF-MS:理论值1049.4;实验值1049.4。
参考实施例1,以32-5(4.0g,3.8mmol)为原料,最后得到产物IV-2-31(1.5g,产率:40%)。
元素分析结构(C73H53B2NS):理论值:C,87.86;H,5.35;N,1.40;S,3.21;测试值:C,87.89;H,5.31;N,1.48;S,3.16。
MALDI-TOF-MS:理论值997.4;实验值997.4。
实施例33
反应式如下式:
/>
在氩气氛围下,在500mL三口烧瓶中加入33-1(15.0g,21.2mmol)、33-2(2.8g,25.4mmol)、三(二亚苄基丙酮)二钯(1.6g,1.7mmol)、4,5-双二苯基膦-9,9-二甲基氧杂蒽(2.0g,3.4mmol)、N,N-二异丙基乙胺(8.1mL,6.0g,46.6mmol)和250mL 1,4-二氧六环,有机相去除溶剂后得到的浓缩液经硅胶柱色谱分离得到产物33-3(13.2g,产率:85%)。
元素分析结构(C48H43Cl2NS):理论值:C,78.24;H,5.88;N,1.90;S,4.35;测试值:C,78.28;H,5.82;N,1.93;S,4.31。
MALDI-TOF-MS:理论值735.3;实验值735.3。
参考实施例10,以33-3(10.0g,13.6mmol)为原料,最后得到产物IV-3-8(6.8g,产率:64%)。
元素分析结构(C48H39NP2S3):理论值:C,73.17;H,4.99;N,1.78;S,12.21;测试值:C,73.19;H,4.93;N,1.79;S,12.15。
MALDI-TOF-MS:理论值787.2;实验值787.2。
实施例34
反应式如下式:
参考实施例11,以IV-3-8(2.0g,2.5mmol)为原料,最后得到产物IV-3-7(1.5g,产率:78%)。
元素分析结构(C48H39NO2P2S):理论值:C,76.28;H,5.20;N,1.85;S,4.24;测试值:C,76.32;H,5.25;N,1.86;S,4.21。
MALDI-TOF-MS:理论值755.2;实验值755.2。
参见表1,表1为本发明实施例制备的稠环化合物的光物理性质。
表1本发明实施例制备的稠环化合物的光物理性质
/>
注:表中延迟荧光寿命为将化合物以1wt%的浓度掺杂在聚苯乙烯中制成被测样本,利用时间分辨荧光光谱仪测试得到,测试仪器为Edinburgh fluorescencespectrometer(FLS-980,英国)。
从表1可见,本发明提供的实施例中的稠环化合物具有较小的ΔEST(<0.2eV),表现出热活化延迟荧光效应,其延迟荧光寿命在37~81μs。
器件实例
有机发光层采用真空蒸镀工艺制备器件的过程如下:在负载于玻璃基底的氧化铟锡上,4×10-4Pa的真空度下依次沉积TAPC、TCTA、EML(所发明发光化合物与SIMCP2和DPAc-DtCzBN按照质量比1:2:7共蒸)、TmPyPB和LiF/Al阴极,得到有机电致发光器件,其中TAPC、TmPyPB分别作为空穴传输层和电子传输层,TCTA为激子阻挡层,其结构式如下所示:
具体器件结构(器件结构A)为:
ITO/TAPC(50nm)/TCTA(5nm)/EML(30nm)/TmPyPB(30nm)/LiF(0.8nm)/Al(100nm)。
有机发光层采用溶液加工工艺制备器件的过程如下:在负载于玻璃基底的氧化铟锡上旋涂聚(3,4-亚乙二氧基噻吩)-聚(苯乙烯磺酸)(PEDOT:PSS),120℃退火30分钟,随后以1500rpm的转速旋涂所发明发光化合物与SIMCP2和DPAc-DtCzBN按照质量比1:2:7混合后的甲苯溶液1分钟,并于80℃退火30分钟,然后在4×10-4Pa的真空度下依次沉积TSPO1、TmPyPB和LiF/Al阴极,得到有机电致发光器件,其中TSPO1、TmPyPB分别作为空穴阻挡层、电子传输层和主体材料,其结构式如下所示:
具体器件结构(器件结构B)为:
ITO/PEDOT:PSS(40nm)/EML(30nm)/TSPO1(8nm)/TmPyPB(42nm)/LiF(1nm)/Al(100nm)。
实施例35
以实施例1中的稠环化合物I-1-3为实施对象,将稠环化合物I-1-3、SIMCP2和DPAc-DtCzBN按照质量比1:2:7混合作为有机发光层。有机发光层采用溶液加工工艺,利用“器件结构B”所述结构制备有机电致发光器件,对所得的器件进行测试。
参见表2,表2提供了以本发明提供的稠环化合物I-1-3所制备的电致发光器件的性能参数。
实施例36
以实施例2中的稠环化合物I-1-4为实施对象,将稠环化合物I-1-4、SIMCP2和DPAc-DtCzBN按照质量比1:2:7混合作为有机发光层。有机发光层采用溶液加工工艺,利用“器件结构B”所述结构制备有机电致发光器件,对所得的器件进行测试。
参见表2,表2提供了以本发明提供的稠环化合物I-1-4所制备的电致发光器件的性能参数。
实施例37
以实施例3中的稠环化合物I-1-6为实施对象,将稠环化合物I-1-6、SIMCP2和DPAc-DtCzBN按照质量比1:2:7混合作为有机发光层。有机发光层采用真空蒸镀工艺,利用“器件结构A”所述结构制备有机电致发光器件,对所得的器件进行测试。
参见表2,表2提供了以本发明提供的稠环化合物I-1-6所制备的电致发光器件的性能参数。
实施例38
以实施例4中的稠环化合物I-1-10为实施对象,将稠环化合物I-1-10、SIMCP2和DPAc-DtCzBN按照质量比1:2:7混合作为有机发光层。有机发光层采用溶液加工工艺,利用“器件结构B”所述结构制备有机电致发光器件,对所得的器件进行测试。
参见表2,表2提供了以本发明提供的稠环化合物I-1-10所制备的电致发光器件的性能参数。
实施例39
以实施例5中的稠环化合物I-1-12为实施对象,将稠环化合物I-1-12、SIMCP2和DPAc-DtCzBN按照质量比1:2:7混合作为有机发光层。有机发光层采用溶液加工工艺,利用“器件结构B”所述结构制备有机电致发光器件,对所得的器件进行测试。
参见表2,表2提供了以本发明提供的稠环化合物I-1-12所制备的电致发光器件的性能参数。
实施例40
以实施例6中的稠环化合物I-1-26为实施对象,将稠环化合物I-1-26、SIMCP2和DPAc-DtCzBN按照质量比1:2:7混合作为有机发光层。有机发光层采用溶液加工工艺,利用“器件结构B”所述结构制备有机电致发光器件,对所得的器件进行测试。
参见表2,表2提供了以本发明提供的稠环化合物I-1-26所制备的电致发光器件的性能参数。
实施例41
以实施例7中的稠环化合物I-2-1为实施对象,将稠环化合物I-2-1、SIMCP2和DPAc-DtCzBN按照质量比1:2:7混合作为有机发光层。有机发光层采用溶液加工工艺,利用“器件结构B”所述结构制备有机电致发光器件,对所得的器件进行测试。
参见表2,表2提供了以本发明提供的稠环化合物I-2-1所制备的电致发光器件的性能参数。
实施例42
以实施例8中的稠环化合物I-2-16为实施对象,将稠环化合物I-2-16、SIMCP2和DPAc-DtCzBN按照质量比1:2:7混合作为有机发光层。有机发光层采用溶液加工工艺,利用“器件结构B”所述结构制备有机电致发光器件,对所得的器件进行测试。
参见表2,表2提供了以本发明提供的稠环化合物I-2-16所制备的电致发光器件的性能参数。
实施例43
以实施例9中的稠环化合物I-2-23为实施对象,将稠环化合物I-2-23、SIMCP2和DPAc-DtCzBN按照质量比1:2:7混合作为有机发光层。有机发光层采用真空蒸镀工艺,利用“器件结构A”所述结构制备有机电致发光器件,对所得的器件进行测试。
参见表2,表2提供了以本发明提供的稠环化合物I-2-23所制备的电致发光器件的性能参数。
实施例44
以实施例10中的稠环化合物I-3-9为实施对象,将稠环化合物I-3-9、SIMCP2和DPAc-DtCzBN按照质量比1:2:7混合作为有机发光层。有机发光层采用溶液加工工艺,利用“器件结构B”所述结构制备有机电致发光器件,对所得的器件进行测试。
参见表2,表2提供了以本发明提供的稠环化合物I-3-9所制备的电致发光器件的性能参数。
实施例45
以实施例11中的稠环化合物I-3-7为实施对象,将稠环化合物I-3-7、SIMCP2和DPAc-DtCzBN按照质量比1:2:7混合作为有机发光层。有机发光层采用溶液加工工艺,利用“器件结构B”所述结构制备有机电致发光器件,对所得的器件进行测试。
参见表2,表2提供了以本发明提供的稠环化合物I-3-7所制备的电致发光器件的性能参数。
实施例46
以实施例12中的稠环化合物II-1-27为实施对象,将稠环化合物II-1-27、SIMCP2和DPAc-DtCzBN按照质量比1:2:7混合作为有机发光层。有机发光层采用溶液加工工艺,利用“器件结构B”所述结构制备有机电致发光器件,对所得的器件进行测试。
参见表2,表2提供了以本发明提供的稠环化合物II-1-27所制备的电致发光器件的性能参数。
实施例47
以实施例13中的稠环化合物II-2-27为实施对象,将稠环化合物II-2-27、SIMCP2和DPAc-DtCzBN按照质量比1:2:7混合作为有机发光层。有机发光层采用溶液加工工艺,利用“器件结构B”所述结构制备有机电致发光器件,对所得的器件进行测试。
参见表2,表2提供了以本发明提供的稠环化合物II-2-27所制备的电致发光器件的性能参数。
实施例48
以实施例14中的稠环化合物II-3-9为实施对象,将稠环化合物II-3-9、SIMCP2和DPAc-DtCzBN按照质量比1:2:7混合作为有机发光层。有机发光层采用溶液加工工艺,利用“器件结构B”所述结构制备有机电致发光器件,对所得的器件进行测试。
参见表2,表2提供了以本发明提供的稠环化合物II-3-9所制备的电致发光器件的性能参数。
实施例49
以实施例15中的稠环化合物II-2-28为实施对象,将稠环化合物II-2-28、SIMCP2和DPAc-DtCzBN按照质量比1:2:7混合作为有机发光层。有机发光层采用真空蒸镀工艺,利用“器件结构A”所述结构制备有机电致发光器件,对所得的器件进行测试。
参见表2,表2提供了以本发明提供的稠环化合物II-2-28所制备的电致发光器件的性能参数。
实施例50
以实施例16中的稠环化合物II-3-10为实施对象,将稠环化合物II-3-10、SIMCP2和DPAc-DtCzBN按照质量比1:2:7混合作为有机发光层。有机发光层采用真空蒸镀工艺,利用“器件结构A”所述结构制备有机电致发光器件,对所得的器件进行测试。
参见表2,表2提供了以本发明提供的稠环化合物II-3-10所制备的电致发光器件的性能参数。
实施例51
以实施例17中的稠环化合物II-3-11为实施对象,将稠环化合物II-3-11、SIMCP2和DPAc-DtCzBN按照质量比1:2:7混合作为有机发光层。有机发光层采用真空蒸镀工艺,利用“器件结构A”所述结构制备有机电致发光器件,对所得的器件进行测试。
参见表2,表2提供了以本发明提供的稠环化合物II-3-11所制备的电致发光器件的性能参数。
实施例52
以实施例18中的稠环化合物II-3-12为实施对象,将稠环化合物II-3-12、SIMCP2和DPAc-DtCzBN按照质量比1:2:7混合作为有机发光层。有机发光层采用真空蒸镀工艺,利用“器件结构A”所述结构制备有机电致发光器件,对所得的器件进行测试。
参见表2,表2提供了以本发明提供的稠环化合物II-3-12所制备的电致发光器件的性能参数。
实施例53
以实施例19中的稠环化合物III-1-27实施对象,将稠环化合物III-1-27、SIMCP2和DPAc-DtCzBN按照质量比1:2:7混合作为有机发光层。有机发光层采用真空蒸镀工艺,利用“器件结构A”所述结构制备有机电致发光器件,对所得的器件进行测试。
参见表2,表2提供了以本发明提供的III-1-27所制备的电致发光器件的性能参数。
实施例54
以实施例20中的稠环化合物III-1-6为实施对象,将稠环化合物III-1-6、SIMCP2和DPAc-DtCzBN按照质量比1:2:7混合作为有机发光层。有机发光层采用真空蒸镀工艺,利用“器件结构A”所述结构制备有机电致发光器件,对所得的器件进行测试。
参见表2,表2提供了以本发明提供的稠环化合物III-1-6所制备的电致发光器件的性能参数。
实施例55
以实施例21中的稠环化合物III-1-28为实施对象,将稠环化合物III-1-28、SIMCP2和DPAc-DtCzBN按照质量比1:2:7混合作为有机发光层。有机发光层采用真空蒸镀工艺,利用“器件结构A”所述结构制备有机电致发光器件,对所得的器件进行测试。
参见表2,表2提供了以本发明提供的稠环化合物III-1-28所制备的电致发光器件的性能参数。
实施例56
以实施例22中的稠环化合物III-2-1为实施对象,将稠环化合物III-2-1、SIMCP2和DPAc-DtCzBN按照质量比1:2:7混合作为有机发光层。有机发光层采用溶液加工工艺,利用“器件结构B”所述结构制备有机电致发光器件,对所得的器件进行测试。
参见表2,表2提供了以本发明提供的稠环化合物III-2-1所制备的电致发光器件的性能参数。
实施例57
以实施例23中的稠环化合物III-2-27为实施对象,将稠环化合物III-2-27、SIMCP2和DPAc-DtCzBN按照质量比1:2:7混合作为有机发光层。有机发光层采用真空蒸镀工艺,利用“器件结构A”所述结构制备有机电致发光器件,对所得的器件进行测试。
参见表2,表2提供了以本发明提供的稠环化合物III-2-27所制备的电致发光器件的性能参数。
实施例58
以实施例24中的稠环化合物III-2-28为实施对象,将稠环化合物III-2-28、SIMCP2和DPAc-DtCzBN按照质量比1:2:7混合作为有机发光层。有机发光层采用真空蒸镀工艺,利用“器件结构A”所述结构制备有机电致发光器件,对所得的器件进行测试。
参见表2,表2提供了以本发明提供的稠环化合物III-2-28所制备的电致发光器件的性能参数。
实施例59
以实施例25中的稠环化合物III-3-9为实施对象,将稠环化合物III-3-9、SIMCP2和DPAc-DtCzBN按照质量比1:2:7混合作为有机发光层。有机发光层采用溶液加工工艺,利用“器件结构B”所述结构制备有机电致发光器件,对所得的器件进行测试。
参见表2,表2提供了以本发明提供的稠环化合物III-3-9所制备的电致发光器件的性能参数。
实施例60
以实施例26中的稠环化合物III-3-10为实施对象,将稠环化合物III-3-10、SIMCP2和DPAc-DtCzBN按照质量比1:2:7混合作为有机发光层。有机发光层采用溶液加工工艺,利用“器件结构B”所述结构制备有机电致发光器件,对所得的器件进行测试。
参见表2,表2提供了以本发明提供的稠环化合物III-3-10所制备的电致发光器件的性能参数。
实施例61
以实施例27中的稠环化合物IV-1-2为实施对象,将稠环化合物IV-1-2、SIMCP2和DPAc-DtCzBN按照质量比1:2:7混合作为有机发光层。有机发光层采用真空蒸镀工艺,利用“器件结构A”所述结构制备有机电致发光器件,对所得的器件进行测试。
参见表2,表2提供了以本发明提供的稠环化合物IV-1-2所制备的电致发光器件的性能参数。
实施例62
以实施例28中的稠环化合物IV-2-27为实施对象,将稠环化合物IV-2-27、SIMCP2和DPAc-DtCzBN按照质量比1:2:7混合作为有机发光层。有机发光层采用溶液加工工艺,利用“器件结构B”所述结构制备有机电致发光器件,对所得的器件进行测试。
参见表2,表2提供了以本发明提供的稠环化合物IV-2-27所制备的电致发光器件的性能参数。
实施例63
以实施例29中的稠环化合物IV-2-28为实施对象,将稠环化合物IV-2-28、SIMCP2和DPAc-DtCzBN按照质量比1:2:7混合作为有机发光层。有机发光层采用溶液加工工艺,利用“器件结构B”所述结构制备有机电致发光器件,对所得的器件进行测试。
参见表2,表2提供了以本发明提供的稠环化合物IV-2-28所制备的电致发光器件的性能参数。
实施例64
以实施例30中的稠环化合物IV-2-29为实施对象,将稠环化合物IV-2-29、SIMCP2和DPAc-DtCzBN按照质量比1:2:7混合作为有机发光层。有机发光层采用溶液加工工艺,利用“器件结构B”所述结构制备有机电致发光器件,对所得的器件进行测试。
参见表2,表2提供了以本发明提供的稠环化合物IV-2-29所制备的电致发光器件的性能参数。
实施例65
以实施例31中的稠环化合物IV-2-30为实施对象,将稠环化合物IV-2-30、SIMCP2和DPAc-DtCzBN按照质量比1:2:7混合作为有机发光层。有机发光层采用溶液加工工艺,利用“器件结构B”所述结构制备有机电致发光器件,对所得的器件进行测试。
参见表2,表2提供了以本发明提供的稠环化合物IV-2-30所制备的电致发光器件的性能参数。
实施例66
以实施例32中的稠环化合物IV-2-31为实施对象,将稠环化合物IV-2-31、SIMCP2和DPAc-DtCzBN按照质量比1:2:7混合作为有机发光层。有机发光层采用溶液加工工艺,利用“器件结构B”所述结构制备有机电致发光器件,对所得的器件进行测试。
参见表2,表2提供了以本发明提供的稠环化合物IV-2-31所制备的电致发光器件的性能参数。
实施例67
以实施例33中的稠环化合物IV-3-8为实施对象,将稠环化合物IV-3-8、SIMCP2和DPAc-DtCzBN按照质量比1:2:7混合作为有机发光层。有机发光层采用溶液加工工艺,利用“器件结构B”所述结构制备有机电致发光器件,对所得的器件进行测试。
参见表2,表2提供了以本发明提供的稠环化合物IV-3-8所制备的电致发光器件的性能参数。
实施例68
以实施例34中的稠环化合物IV-3-7为实施对象,将稠环化合物IV-3-7、SIMCP2和DPAc-DtCzBN按照质量比1:2:7混合作为有机发光层。有机发光层采用溶液加工工艺,利用“器件结构B”所述结构制备有机电致发光器件,对所得的器件进行测试。
参见表2,表2提供了以本发明提供的稠环化合物IV-3-7所制备的电致发光器件的性能参数。
表2本发明提供的稠环化合物制备的电致发光器件的性能参数
注:表中启亮电压为亮度为1cd m-2时器件的驱动电压;最大外量子效率根据器件的电流-电压曲线与电致发光光谱依照文献(Jpn.J.Appl.Phys.2001,40,L783)记载的计算方法得到;半峰宽为室温下电致发光光谱的谱峰高度一半处的峰宽度,即通过峰高的中点作平行于峰底的直线,此直线与峰两侧相交两点之间的距离。
由表2可见,本发明提供的稠环化合物制备的器件具有很窄的电致发光光谱,其半峰宽小于40nm,克服了传统D-A结构的TADF化合物电致发光光谱较宽(70~100nm)的问题。同时,本发明提供的化合物制备的器件均具有较高的器件效率,其最大外量子效率达到33.7%。
显然,上述实施例仅仅是为清楚地说明所作的举例,而并非对实施方式的限定。对于所属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上述说明的基础上还可以做出其它不同形式的变化或变动。这里无需也无法对所有的实施方式予以穷举。而由此所引伸出的显而易见的变化或变动仍处于本发明创造的保护范围之中。

Claims (6)

1.一种含有萘环的硼杂或磷杂稠环化合物,其特征在于,其选自如下结构中的一种:
2.一种权利要求1所述的含有萘环的硼杂或磷杂稠环化合物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含有萘环的硼杂或磷杂稠环化合物具有式(I)~式(IV)任意一种所示结构:
所述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当X1和X2独立地选自B或P=S时,所述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在氩气氛围下,将A-1、A-2、A-3或A-4与邻二甲苯放入三口烧瓶中,降温,向反应液中逐滴滴加叔丁基锂的戊烷溶液,滴加完毕后将反应液升温进行搅拌,反应结束后,将反应液再次降温,并向反应液中逐滴滴加三卤化硼、或三卤化磷和加入硫粉,在原料加入完毕后,将反应液升温继续搅拌,反应结束后将反应液降温,向反应液中逐滴滴加N,N-二异丙基乙胺,滴加完毕后升温继续搅拌反应,最后将反应液降温至室温,过滤反应液中析出的固体,并用甲醇清洗,并烘干产品,得到式(I)-(IV)所示的含有萘环的硼杂或磷杂稠环化合物;
当X1和X2独立地选自P=O时,所述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在氩气氛围下,在双口烧瓶中加入X1和X2独立地选自P=S时制备的稠环化合物、间氯过氧苯甲酸和干燥的二氯甲烷,在室温搅拌后,反应液置于甲醇中沉降,过滤溶液中析出的沉淀,后通过硅胶柱分离得到式(I)~(IV)所示的稠环化合物;
其中,Z选自Cl、Br、I其中的一种,其他取代基均与权利要求1中各化合物上的取代基团相对应。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含有萘环的硼杂或磷杂稠环化合物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制备方法的一种具体实施方式为:
当X1和X2独立地选自B或P=S时,所述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在氩气氛围下,将A-1、A-2、A-3或A-4与邻二甲苯放入500mL的三口烧瓶中,在零下30℃降温20分钟,在反应液中逐滴滴加2.5M/L的叔丁基锂的戊烷溶液,滴加完毕后将反应液升温至50℃,搅拌1小时;1小时后,将反应液再次降温到零下30℃,在反应液中逐滴滴加三卤化硼、或三卤化磷和加入硫粉,在原料加入完毕后,将反应液升温至40℃,搅拌1小时;将反应液温度降温到0℃,向反应液中逐滴滴加N,N-二异丙基乙胺,滴加完毕后升温至125℃搅拌12小时;最后将反应液降温至室温,过滤反应液中析出的固体,并用甲醇清洗,并在80℃下减压烘干产品,得到式(I)-(IV)所示的含有萘环的硼杂或磷杂稠环化合物。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含有萘环的硼杂或磷杂稠环化合物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制备方法的一种具体实施方式为:
当X1和X2独立地选自P=O时,所述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在氩气氛围下,在双口烧瓶中加入X1和X2独立地选自P=S时制备的稠环化合物、间氯过氧苯甲酸和干燥的二氯甲烷,在室温搅拌24h后,反应液置于500mL甲醇中沉降,过滤溶液中析出的沉淀,后通过硅胶柱分离得到式(I)-(IV)所示的含有萘环的硼杂或磷杂稠环化合物。
5.一种有机电致发光器件,包括阳极、阴极以及位于所述阳极和所述阴极之间的有机薄膜层;其特征在于,所述有机薄膜层包括权利要求1所述的含有萘环的硼杂或磷杂稠环化合物。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有机电致发光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有机薄膜层包括发光层;所述发光层包括权利要求1所述的含有萘环的硼杂或磷杂稠环化合物。
CN202111610064.XA 2021-12-27 2021-12-27 含有萘环的硼杂或磷杂稠环化合物及其制备方法和发光器件 Active CN114181239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1610064.XA CN114181239B (zh) 2021-12-27 2021-12-27 含有萘环的硼杂或磷杂稠环化合物及其制备方法和发光器件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1610064.XA CN114181239B (zh) 2021-12-27 2021-12-27 含有萘环的硼杂或磷杂稠环化合物及其制备方法和发光器件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4181239A CN114181239A (zh) 2022-03-15
CN114181239B true CN114181239B (zh) 2023-11-14

Family

ID=8054504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11610064.XA Active CN114181239B (zh) 2021-12-27 2021-12-27 含有萘环的硼杂或磷杂稠环化合物及其制备方法和发光器件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4181239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7143121A (zh) * 2022-05-18 2023-12-01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化合物及其应用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KR20190022316A (ko) * 2017-08-23 2019-03-06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유기 발광 소자
CN112592362A (zh) * 2020-12-21 2021-04-02 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 一种含有硼、氮、硫原子和五元芳杂环的稠环化合物及有机电致发光器件
CN113651824A (zh) * 2020-05-12 2021-11-16 三星电子株式会社 杂环化合物和包括其的有机发光器件

Family Cites Familie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KR102646787B1 (ko) * 2016-06-01 2024-03-13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유기 발광 소자
US20190067616A1 (en) * 2017-08-23 2019-02-28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Organic light-emitting device

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KR20190022316A (ko) * 2017-08-23 2019-03-06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유기 발광 소자
CN113651824A (zh) * 2020-05-12 2021-11-16 三星电子株式会社 杂环化合物和包括其的有机发光器件
CN112592362A (zh) * 2020-12-21 2021-04-02 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 一种含有硼、氮、硫原子和五元芳杂环的稠环化合物及有机电致发光器件

Non-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A modular route to boron doped PAHs by combining borylative cyclisation and electrophilic C–H borylation;D. L. Crossley;《Chem. Sci.》;第8卷;第7969–7977页 *
烯胺酮硼配合物红光热活化延迟荧光材料及其有机电致发光性能;栗华 等;《黑龙江大学自然科学学报》;第38卷(第4期);第413-420页 *
聚芴主链含D-A 型萘并噻二唑和苯并硒二唑 衍生物的红光高分子发光材料;陈磊 等;《应用化学》;第28卷(第11期);第1229-1238页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4181239A (zh) 2022-03-15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2645968B (zh) 一种含有两个硼原子和两个氧族原子的稠环化合物及有机电致发光器件
CN109694328B (zh) 一种三芳香胺类化合物、其制备方法及其在有机电致发光器件中的应用
CN113004340B (zh) 金属配合物,有机电致发光材料和包含该金属配合物的有机电致发光元件
CN112592362A (zh) 一种含有硼、氮、硫原子和五元芳杂环的稠环化合物及有机电致发光器件
CN112979687B (zh) 一种热活化延迟荧光材料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CN109503427B (zh) 一种d-a型有机蓝色荧光材料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CN112851700A (zh) 一种含有硼原子、氧族原子和五元芳杂环的稠环化合物及有机电致发光器件
CN112940048A (zh) 金属配合物、有机电致发光材料、有机电致发光元件及电致设备
CN115093402A (zh) 一种有机化合物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CN111662190A (zh) 一种含芘或氮杂芘的有机化合物及其应用
CN112375071A (zh) 一种有机发光化合物及其制备方法与应用
CN111747932B (zh) 一种化合物及其应用、有机电致发光器件
CN114181239B (zh) 含有萘环的硼杂或磷杂稠环化合物及其制备方法和发光器件
CN112225837B (zh) 含有硼/硫(硒、碲)杂化稠环单元的发光高分子及其电致发光器件
CN115304567B (zh) 一种有机化合物及其制备方法及有机电致发光器件
CN112645969B (zh) 一种含有硼、硒/碲与氮原子的稠环化合物及有机电致发光器件
CN112480156B (zh) 一种含有硼原子和硫原子的稠环化合物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CN114075131B (zh) Tadf材料、其制备方法及其有机电致发光器件
CN114195808B (zh) 含有联萘环的硼杂或磷杂稠环化合物及其制备方法和发光器件
CN114195809B (zh) 一种硼杂或磷杂稠环化合物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CN113683646A (zh) 含单碳硼烷类金属铂配合物及其制备方法、应用
CN114426558B (zh) 一种含有三个硼原子的稠环化合物及其制备方法和电致发光器件
CN114456202B (zh) 一种含有四个硼原子的稠环化合物及其制备方法和电致发光器件
CN114478602B (zh) 含有萘环和两个硼原子的稠环化合物及有机电致发光器件
CN114478604B (zh) 含有两个硼原子和一个或三个氧族原子的稠环化合物及有机电致发光器件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