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4175870A - 带引导件、元件供给装置及带引导件的使用方法 - Google Patents

带引导件、元件供给装置及带引导件的使用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4175870A
CN114175870A CN201980098099.4A CN201980098099A CN114175870A CN 114175870 A CN114175870 A CN 114175870A CN 201980098099 A CN201980098099 A CN 201980098099A CN 114175870 A CN114175870 A CN 114175870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tape
height position
guide
component
tongu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80098099.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4175870B (zh
Inventor
田中启太
细井规生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Fuji Corp
Original Assignee
Fuji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Fuji Corp filed Critical Fuji Corp
Publication of CN11417587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4175870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4175870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4175870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5ELECTRIC TECHNIQU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05KPRINTED CIRCUITS; CASINGS OR CONSTRUCTIONAL DETAILS OF ELECTRIC APPARATUS; MANUFACTURE OF ASSEMBLAGES OF ELECTRICAL COMPONENTS
    • H05K13/00Apparatus or process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anufacturing or adjusting assemblages of electric components
    • H05K13/04Mounting of components, e.g. of leadless components
    • H05K13/0417Feeding with belts or tapes
    • H05K13/0419Feeding with belts or tapes tape feeders
    • HELECTRICITY
    • H05ELECTRIC TECHNIQU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05KPRINTED CIRCUITS; CASINGS OR CONSTRUCTIONAL DETAILS OF ELECTRIC APPARATUS; MANUFACTURE OF ASSEMBLAGES OF ELECTRICAL COMPONENTS
    • H05K13/00Apparatus or process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anufacturing or adjusting assemblages of electric components
    • H05K13/02Feeding of component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anufacturing & Machinery (AREA)
  • Microelectronics & Electronic Packaging (AREA)
  • Supply And Installment Of Electrical Components (AREA)

Abstract

带引导件为了使元件露出部的舌部适当地进入载带的输送方向前端的基带与盖带之间并且抑制其进入后基带的元件收纳部内的电子元件与舌部的前端部接触,而具备:引导部,沿着输送载带的输送方向延伸,并对载带进行,上述载带具有设置有收纳电子元件的元件收纳部的基带和设置于基带的表面以堵住元件收纳部的盖带;及元件露出部,具有在被引导部引导的载带的输送期间插入基带与盖带之间的舌部,上述元件露出部使元件收纳部内的电子元件露出。舌部以能够使舌部的前端部在前端部能够进入基带与盖带之间的第一高度位置与比第一高度位置高的第二高度位置之间进行位置移动的方式上下移动。

Description

带引导件、元件供给装置及带引导件的使用方法
技术领域
本说明书涉及带引导件、元件供给装置及带引导件的使用方法。
背景技术
以往,已知有装入于元件供给装置的带引导件(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元件供给装置将电子元件以收纳于载带的元件收纳部的状态向元件供给位置供给。载带具有:基带,设置有元件收纳部;及盖带,能够剥离地粘贴于该基带而堵住该基带的元件收纳部。
上述带引导件具有:引导部,沿着载带的输送方向延伸;及元件露出部,从基带剥离盖带而使元件收纳部内的电子元件露出。引导部具有对载带的上表面进行引导的上壁部和对载带的侧面进行引导的侧壁部。元件露出部具有沿着输送方向延伸的舌部和切断盖带的刀部。舌部通过焊接等而固定于引导部。舌部配置为,其前端部被固定于插入被引导部引导的载带的基带与盖带之间的高度位置。当舌部插入到基带与盖带之间时,然后,盖带被向刀部引导。刀部将盖带切断分割。元件露出部在被引导部引导的载带输送期间,其舌部插入基带与盖带之间,刀部将盖带切断分割,从而将盖带从基带局部地剥离,由此,使元件收纳部内的电子元件露出。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6-26415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所要解决的课题
然而,在上述专利文献1记载的带引导件中,如上述那样,舌部固定于引导部,且该舌部的前端部被固定于插入载带的基带与盖带之间的高度位置(第一高度位置)。因此,在舌部的前端部进入载带的输送方向前端的基带与盖带之间而开始了盖带的剥离之后,维持舌部的前端部与基带的上表面接触的状态,因此,基带的元件收纳部内的电子元件容易与舌部的前端部的角部接触。
另一方面,为了抑制基带的元件收纳部内的电子元件与舌部的前端部的角部的接触,可想到将该舌部的前端部固定于比上述第一高度位置高的位置的构造。然而,在该构造中,在开始剥离盖带时,无法使舌部的前端部进入载带的输送方向前端的基带与盖带之间,难以从基带适当地剥离盖带,进而有可能难以使基带的元件收纳部内的电子元件适当地露出。
本说明书目的在于提供能够使元件露出部的舌部适当地进入载带的输送方向前端的基带与盖带之间并且抑制在该进入后基带的元件收纳部内的电子元件与舌部的前端部的接触的带引导件、元件供给装置及带引导件的使用方法。
用于解决课题的技术方案
本说明书公开一种带引导件,具备:引导部,沿着输送载带的输送方向延伸,并对上述载带进行引导,上述载带具有设置有收纳电子元件的元件收纳部的基带和设置于上述基带的表面以堵住上述元件收纳部的盖带;及元件露出部,具有在被上述引导部引导的上述载带的输送期间插入上述基带与上述盖带之间的舌部,上述元件露出部使上述元件收纳部内的上述电子元件露出,上述舌部以能够使上述舌部的前端部在上述前端部能够进入上述基带与上述盖带之间的第一高度位置与比上述第一高度位置高的第二高度位置之间进行位置移动的方式上下移动。
另外,本说明书公开一种带引导件的使用方法,上述带引导件具备:引导部,沿着输送载带的输送方向延伸,并对上述载带进行引导,上述载带具有设置有收纳电子元件的元件收纳部的基带和设置于上述基带的表面以堵住上述元件收纳部的盖带;及元件露出部,具有在被上述引导部引导的上述载带的输送期间插入上述基带与上述盖带之间的舌部,上述元件露出部使上述元件收纳部内的上述电子元件露出,上述舌部以能够使上述舌部的前端部在上述前端部能够进入上述基带与上述盖带之间的第一高度位置与比上述第一高度位置高的第二高度位置之间进行位置移动的方式上下移动,上述带引导件的使用方法具备如下的步骤:第一步骤,在上述前端部进入上述基带与上述盖带之间之前,以使上述前端部位于上述第一高度位置的方式使上述舌部下移;及第二步骤,在上述前端部进入上述基带与上述盖带之间之后,以使上述前端部位于上述第二高度位置的方式使上述舌部上移。
根据本公开,能够使元件露出部的舌部以能够使前端部在舌部的前端部能够进入基带与盖带之间的第一高度位置与比第一高度位置高的第二高度位置之间进行位置移动的方式上下移动。若舌部的前端部位于第一高度位置,则能够使舌部的前端部进入载带的输送方向前端的基带与盖带之间。另外,若舌部的前端部位于比第一高度位置高的第二高度位置,则能够在舌部的前端部进入载带的输送方向前端的基带与盖带之间之后的载带的输送期间,抑制基带的元件收纳部内的电子元件与舌部的前端部的接触。因此,根据带引导件,能够使元件露出部的舌部适当地进入载带的输送方向前端的基带与盖带之间,并且抑制在其进入后基带的元件收纳部内的电子元件与舌部的前端部的接触。
附图说明
图1是包含一实施方式涉及的带引导件的元件供给装置的结构图。
图2是载带的俯视图。
图3是图2所示的载带的III-III剖视图。
图4是包含实施方式的带引导件的元件供给装置的主要部分结构图。
图5是实施方式的带引导件的整体立体图。
图6是实施方式的带引导件的整体侧视图。
图7是实施方式的带引导件的主要部分立体图。
图8是实施方式的带引导件的主要部分侧视图。
图9是实施方式的带引导件的主要部分俯视图。
图10是表示实施方式的带引导件的元件露出部的舌部即将进入载带的输送方向前端的基带与盖带之间之前的状态的图。
图11是表示实施方式的带引导件的舌部刚进入载带的输送方向前端的基带与盖带之间之后的状态的图。
图12是表示实施方式的带引导件的舌部与载带内的电子元件之间的位置关系的图。
图13是一变形方式涉及的带引导件的结构图。
具体实施方式
1.包括带引导件的元件供给装置的结构
对一实施方式的元件供给装置1的结构进行说明。元件供给装置1是装入于元件安装机的例如盒式的带式供料器。元件安装机是设置在基板生产线上,向基板安装电子元件2的装置。元件供给装置1是将向基板安装的电子元件2向用于向基板移载的元件供给位置P供给的装置。如图1所示,元件供给装置1具备:盒壳体10、带装填部20、带输送路30、带引导件40、带进给部50及带排出通路60。
盒壳体10是通过透明或者不透明的塑料板或者金属板呈薄壁矩形状地形成的壳体。盒壳体10在侧面部具有能够开闭的盖。带装填部20是能够拆装地装填卷绕有图2及图3所示的载带80的带盘81的部位。带装填部20设置于盒壳体10内。带装填部20在盒壳体10的内部将带盘81保持为能够旋转。带盘81在盒壳体10的盖敞开的状态下相对于带装填部20进行拆装。
载带80是呈长条状地形成的带部件。载带80在带宽方向上具有预定的宽度尺寸(即带宽)。通常,载带80的带宽根据载带80的种类或收纳的电子元件2的大小而不同,并预先作为规格而决定。该带宽例如为4mm、8mm、12mm、16mm、24mm宽度等。电子元件2是构成电子电路的晶体管、二极管、电阻等元件。另外,电子元件2也可以包括例如0201尺寸(0.2mm×0.1mm)等的微小元件。
如图2及图3所示,载带80具有基带82和盖带83。基带82由纸材或树脂等柔软的材料构成。基带82具有元件收纳部(即腔室)84。元件收纳部84是收纳由元件安装机向基板安装的电子元件2的孔或者槽。另外,载带80也可以是基带82的元件收纳部84向下方突出的压纹型的带,也可以是在表面设置有槽状的元件收纳部84的纸带。
元件收纳部84设置于基带82的带宽方向上的大致中央。元件收纳部84沿着带长度方向设置有多个,并以预定间隔呈一列地排列配置。另外,如图3所示,在元件收纳部84是贯通基带82的孔时,为了防止电子元件2的脱落,还将堵住该元件收纳部84的底部的底带85粘接于基带82的下表面。该底带85由透明或者半透明的纸材或高分子膜等构成即可。
基带82还具有进给孔86。进给孔86是为了沿着带长度方向进给载带80而设置的贯通孔。进给孔86是使后述的链轮的卡合突起卡合的卡合孔。进给孔86形成为大致圆形或椭圆形。进给孔86设置于基带82的带宽方向上的一端部。进给孔86沿着带长度方向设置有多个,并以预定间隔呈一列地排列配置。元件收纳部84及进给孔86在带宽方向上排列成两列,且分别沿着带长度方向配置。
盖带83是以能够剥离的方式粘接于基带82的表面(上表面)的带。盖带83以在基带82的表面堵住并覆盖元件收纳部84的方式配置。盖带83对于基带82的表面分别粘接于除了设置有元件收纳部84的带宽方向中央部以外的带宽方向两端部。盖带83具有防止收纳于元件收纳部84的电子元件2向外部飞出的功能。盖带83由透明的高分子膜等构成。
另外,盖带83也可以具有与基带82的带宽大致相同的带宽,例如如图3所示,也可以对于基带82粘接于除了设置有进给孔86的部分以外的部分,而具有比基带82的带宽小的带宽。另外,盖带83的带宽也可以根据载带80的种类即基带82的带宽而不同。
带输送路30是将从装填于盒壳体10内的带装填部20的带盘81拉出的载带80向元件供给位置P输送的输送路径。带输送路30设置于盒壳体10内。带输送路30从带盘81中的载带80的拉出口向元件供给位置P呈线状地延伸。带输送路30与载带80的下表面抵接而支撑其下表面。带输送路30以随着从载带80的输送方向X的上游侧到下游侧而位置逐渐变高的方式倾斜。带输送路30形成为最下游部水平地延伸。
带引导件40是对在带输送路30上被输送的载带80进行引导的部件。带引导件40配置于带输送路30的输送方向下游侧。带引导件40能够按压带输送路30上的载带80的上表面,并且能够从载带80的基带82剥离盖带83而使元件收纳部84内的电子元件2露出。特别是,带引导件40相对于盒壳体10而向下方施力并按压,即便载带80的带厚改变也按压该载带80的上表面,从而能够防止该载带80的浮起而使进给孔86可靠地卡合于链轮。
如图4所示,在盒壳体10内分别设置有支撑板簧31及支持板簧32。支撑板簧31及支持板簧32配置于带输送路30的输送方向下游侧。支撑板簧31沿着带输送路30而在输送方向X上延伸,且一端通过螺钉等而固定于盒壳体10。支撑板簧31对带输送路30上的载带80(具体而言,基带82;另外,包括盖带83剥离后的基带82。)的下表面进行支撑。支撑板簧31对带输送路30上的载带80向上方施力而产生将其载带80的上表面向带引导件40的后述的上壁部42按压的作用力。
在带输送路30设置有能够供压纹型的载带80的向下方突出的元件收纳部84卡合的槽。该槽形成为与元件收纳部84最大时的压纹型的载带80对应的大小。支持板簧32配置于上述槽的下方。支持板簧32设置有一个以上(在图4中为三个)。各支持板簧32沿着带输送路30在输送方向X上延伸,且一端通过螺钉等而固定于盒壳体10。支持板簧32在带输送路30上的载带80为压纹型的载带的情况下,对该载带80的元件收纳部84的下壁的下表面进行支撑。支持板簧32产生抑制带输送路30上的载带80的元件收纳部84的下壁因自重而下降的力。
如图5及图6所示,带引导件40具有沿着载带80的输送方向X延伸的引导部41。引导部41形成为截面U字状,对载带80进行引导。引导部41具有上壁部42和一对侧壁部43。上壁部42是配置于带输送路30的上方并与载带80的上表面相向的部位。上壁部42具有对载带80向上方的移动进行限制而防止载带80的浮起的功能。一对侧壁部43是分别从上壁部42的宽度方向端部向下方延伸并与载带80的侧面相向的部位。
如图5、图6、图7、图8及图9所示,带引导件40具有使基带82的元件收纳部84内的电子元件2露出的元件露出部45。具体而言,元件露出部45通过在元件供给位置P的紧前从载带80的基带82剥离盖带83而使电子元件2露出。
元件露出部45具有舌部46和刀部47。舌部46是在载带80的输送期间插入基带82与盖带83之间的部位。刀部47是插入基带82与盖带83的粘接部位而从基带82局部地剥离盖带83的部位。
在带引导件40的引导部41的上壁部42设置有开口部42a。开口部42a通过切除上壁部42的一部分而形成。舌部46配置为经由开口部42a而向外部露出。舌部46形成为沿着载带80的输送方向X延伸,并且呈水平板状地形成。舌部46在载带80的输送方向X的下游侧端部通过焊接等固定于引导部41,通过悬臂构造而安装于引导部41。舌部46以使前端部46a朝向载带80的输送方向上游侧的状态配置。
舌部46能够通过弹性变形而上下移动。即,如图10所示,舌部46能够在通过由作业者(操作人员)进行的经由开口部42a的按压而向下方施加了外力F的情况下向下方挠曲,并且如图11所示,在通过该按压解除而解除了该外力F的施加的情况下以返回原来的状态的方式弹性变形。舌部46以能够使其前端部46a(例如其下表面)在该舌部46的前端部46a能够进入载带80的基带82与盖带83之间的第一高度位置H1与比该第一高度位置H1高的第二高度位置H2之间进行位置移动的方式弹性变形。
另外,第一高度位置H1只要是舌部46的前端部46a能够进入载带80的基带82与盖带83之间的高度位置即可,也可以设定为该前端部46a与基带82和盖带83之间的边界相向的高度位置,或者设定为该前端部46a与处于比该边界靠下方处的基带82相向的高度位置。另外,优选第二高度位置H2设定为比第一高度位置H1高并且比载带80的基带82的上表面高的位置。此外,优选第一高度位置H1及第二高度位置H2以在带输送路30上被输送并且由引导部41的上壁部42向下方按压的载带80的输送方向前端部的高度位置为基准来设定。
舌部46从固定于引导部41的固定部到前端部46a具有预定长度。该预定长度设定为舌部46的前端部46a能够以第一高度位置H1与第二高度位置H2之间的差量在上下方向上进行位置移动的长度。舌部46以在从上方向下方对舌部46施加了外力F的情况下该舌部46的前端部46a位于第一高度位置H1、在解除了上述外力F的施加的情况下该舌部46的前端部46a位于第二高度位置H2的方式弹性变形。另外,将作业者为了使舌部46的前端部46a位于第一高度位置H1而施加于舌部46的外力F设定为能够利用作业者的手指的力使该舌部46的前端部46a位于第一高度位置H1的力即可。
舌部46在载带80的带宽方向上具有预定宽度。该预定宽度设定为比载带80的带宽小。舌部46配置为在载带80的宽度方向上偏向盖带83粘接于基带82的带宽方向两端部中的一侧的带宽方向端部侧(具体而言,与设置有进给孔86的一侧的相反侧)。
舌部46以使宽度方向中央部比宽度方向端部向输送方向上游侧突出的方式形成为山型,并且形成为前端部46a偏向一侧的宽度方向端部(具体而言,与设置有进给孔86的一侧的相反侧的宽度方向端部)。舌部46配置为前端部46a位于基带82的元件收纳部84的正上方。舌部46的前端部46a以其下表面随着从输送方向上游侧到输送方向下游侧而向下方倾斜的方式呈锥状地形成。另外,也可以是,为了提高前端部46a向基带82与盖带83之间的进入性,该前端部46a的下表面在舌部46被向下方按压而变形,其前端部46a位于第一高度位置H1时成为水平。
刀部47设置于舌部46的轴向前端中的偏向宽度方向上的某一侧的部位。刀部47与盖带83粘接于载带80的基带82的带宽方向两端部中的一侧的带宽方向端部侧(具体而言,与设置有进给孔86的一侧的相反侧)对应地设置。刀部47具有使基带82的元件收纳部84内的电子元件2在元件供给位置P露出的功能。刀部47在载带80的一侧的带宽方向端部插入基带82与盖带83之间,并将盖带83局部地从基带82剥离。
带引导件40还具备止动部48。止动部48是限制舌部46的前端部46a向比第一高度位置H1低的高度位置移动的部位。止动部48是引导部41的一对侧壁部43中的一侧的侧壁部43的上表面。止动部48与上壁部42的设置有开口部42a的部位相邻设置。
如上所述,元件露出部45的舌部46配置为经由开口部42a而向外部露出。另外,舌部46具有在上下方向上与止动部48即引导部41的侧壁部43的上表面相向的相向部位46b。相向部位46b与舌部46的主体部以从该主体部向带宽方向突出的方式一体形成。相向部位46b具有如下的功能:舌部46由于外力施加而变形而使其前端部46a到达第一高度位置H1时与止动部48抵接,从而限制向比其后的前端部46a的第一高度位置H1低的高度的位置移动。
带引导件40还具备折回部49。折回部49是在从基带82剥离了盖带83的宽度方向一端部之后使该盖带83的剥离侧的带宽方向端部立起而折回的部位。折回部49配置于比舌部46靠输送方向下游侧,并且配置于比元件供给位置P靠输送方向上游侧。折回部49呈板状地形成,且形成为随着从输送方向上游侧到输送方向下游侧而宽度变大。折回部49以堵住开口部42a的一部分的方式形成配置。
带进给部50是输送从带盘81拉出的载带80的部位。带进给部50具有:手动用链轮51、手动用手柄52、自动用链轮53及电动机(未图示)。
手动用链轮51是以能够旋转的方式支撑于盒壳体10的旋转体。手动用链轮51形成为大致圆板状。手动用链轮51配置于带输送路30的比带引导件40的舌部46靠输送方向上游侧(具体而言,带输送路30中的随着从输送方向X的上游侧到下游侧而位置逐渐变高的倾斜部分)处。手动用链轮51相对于盒壳体10以设置于带输送路30的下方的水平的支撑轴为中心而旋转。
手动用链轮51具有向径向外侧突出的外齿。手动用链轮51的外齿以与载带80的进给孔86的间隔对应的角度间隔设置有多个。该外齿在位于手动用链轮51的最上端附近时穿过带输送路30的贯通孔而向上方突出。从带输送路30向上方突出的外齿与载带80的进给孔86卡合。
手动用手柄52是作业者能够使手动用链轮51旋转的操作手柄。手动用手柄52一体地设置于手动用链轮51。当由作业者操作手动用手柄52时,手动用链轮51旋转。当手动用链轮51旋转并且该手动用链轮51的外齿与带输送路30上的载带80的进给孔86卡合时,载带80沿着带输送路30在输送方向X上被输送。
自动用链轮53是以能够旋转的方式支撑于盒壳体10的旋转体。自动用链轮53以大致圆板状形成。自动用链轮53配置于带输送路30中的比带引导件40的舌部46靠输送方向下游侧(具体而言,元件供给位置P附近)。自动用链轮53相对于盒壳体10以设置于带输送路30的下方的水平的支撑轴为中心而旋转。
自动用链轮53具有朝向径向外侧突出的外齿。自动用链轮53的外齿以与载带80的进给孔86的间隔对应的角度间隔设置有多个。该外齿在位于自动用链轮53的最上端附近时穿过带输送路30的贯通孔而向上方突出。从带输送路30向上方突出的外齿与载带80的进给孔86卡合。
自动用链轮53经由齿轮而与电动机的输出轴卡合。自动用链轮53与电动机的旋转驱动同步地进行减速旋转。该电动机以每进行一次驱动而旋转预定角度的方式被间歇驱动。自动用链轮53通过电动机的间歇驱动而在其外齿与带输送路30上的载带80的进给孔86卡合的状态下旋转,从而将该载带80沿着带输送路30在输送方向X上间距进给而输送。
带排出通路60设置于盒壳体10内。带排出通路60在盒壳体10内的前侧(即,输送方向下游侧)以从上部向下部延伸的方式配置形成。载带80当在元件供给位置P从基带82取出了电子元件2之后,基带82与盖带83保持在宽度方向另一端部粘接的状态而向带排出通路60被引导,并从盒壳体10的下部向外部被排出。
2.带引导件的使用方法及效果
带引导件40在作业者对于元件露出部45的舌部46没有施加向下方的外力F时,处于舌部46的前端部46a位于第二高度位置H2的状态。在载带80的输送方向前端到达带引导件40的舌部46之前即在带引导件40的舌部46的前端部46a进入载带80的输送方向前端的基带82与盖带83之间之前,如图10所示,作业者经由带引导件40的开口部42a而以外力F将舌部46向下方按压,而以使舌部46的前端部46a位于第一高度位置H1的方式使舌部46下移。另外,该舌部46进行下移直至舌部46的相向部位46b抵接于止动部48为止。至带引导件40的舌部46的前端部46a进入载带80的输送方向前端的基带82与盖带83之间为止,维持该前端部46a位于第一高度位置H1的状态。
当在带引导件40的舌部46的前端部46a位于第一高度位置H1的状态下,通过作业者操作手动用手柄52而使手动用链轮51旋转从而将载带80沿着输送方向X输送时,舌部46的前端部46a进入载带80的输送方向前端的基带82与盖带83之间。如上所述,第一高度位置H1是舌部46的前端部46a能够进入基带82与盖带83之间的高度位置。因此,能够使舌部46的前端部46a可靠且适当地进入载带80的输送方向前端的基带82与盖带83之间。
在带引导件40的舌部46的前端部46a进入了载带80的输送方向前端的基带82与盖带83之间之后,作业者将对该舌部46向下方的按压解除。当该按压被解除时,如图11所示,向舌部46的外力施加被解除,因此,舌部46弹性变形而以使前端部46a的高度返回第二高度位置H2的方式上移。
当在带引导件40的舌部46的前端部46a位于第二高度位置H2的状态下,通过基于手动操作的手动用链轮51的旋转或者基于电动机的自动用链轮53的旋转而将载带80沿输送方向X输送,则维持舌部46插入基带82与盖带83之间的状态,并且在基带82与盖带83粘接的一侧的带宽方向端部将舌部46(具体而言,刀部47)插入基带82与盖带83之间。因此,即便舌部46的前端部46a由于弹性变形而上移至第二高度位置H2,也能够使用刀部47从基带82剥离盖带83而使基带82的元件收纳部84内的电子元件2露出。
另外,带引导件40的舌部46的前端部46a在向载带80的基带82与盖带83之间进入之前位于第一高度位置H1,并且在其进入后位于第二高度位置H2。如上所述,第二高度位置H2设定为比第一高度位置H1高的位置。因此,与舌部46的前端部46a的位置进入载带80的基带82与盖带83之间之后也维持为第一高度位置H1的构造相比,在舌部46的前端部46a进入载带80的基带82与盖带83之间之后,如图12所示,能够使舌部46的前端部46a与基带82的元件收纳部84内的电子元件2之间的上下方向上的位置差变大,因此,能够抑制电子元件2与舌部46的前端部46a的角部的接触。
特别是,若将上述的第二高度位置H2设定为比第一高度位置H1高且比载带80的基带82的上表面高的位置,则在舌部46进入载带80的输送方向前端的基带82与盖带83之间之后,舌部46的前端部46a的位置维持为比基带82的上表面高的位置,因此,能够可靠地抑制基带82的元件收纳部84内的电子元件2与舌部46的前端部46a的角部的接触。
因此,根据带引导件40,能够使元件露出部45的舌部46适当地进入载带80的输送方向前端的基带82与盖带83之间,并且能够抑制在其进入后基带82的元件收纳部84内的电子元件2与舌部46的前端部46a的接触。因此,能够防止在从基带82剥离盖带83而使基带82的元件收纳部84内的电子元件2露出之后该电子元件2因与舌部46的接触而引起的损伤。
另外,在带引导件40中,即便元件露出部45的舌部46被向下方按压,也通过该舌部46的相向部位46b与止动部48抵接,从而限制该舌部46的前端部46a向比第一高度位置H1低的高度位置移动。因此,即便作业者将舌部46向下方按压的力较大,也能够使该舌部46的前端部46a在进入载带80的输送方向前端的基带82与盖带83之间时可靠地位于第一高度位置H1,能够可靠地进行该进入。
上述止动部48是引导部41的侧壁部43的上表面。因此,通过简单的构造,能够限制舌部46的前端部46a向比第一高度位置H1低的高度的位置移动。
另外,在带引导件40中,元件露出部45的舌部46的前端部46a以其下表面随着从输送方向上游侧到输送方向下游侧而向下方倾斜的方式呈锥状地形成。因此,与舌部46的前端部46a的下表面从输送方向上游侧到输送方向下游侧而水平地形成的构造相比,基带82的元件收纳部84内的电子元件2不容易与舌部46的前端部46a的角部接触,因此,能够可靠地防止该电子元件2因与前端部46a的角部的接触引起的损伤。
3.变形形式
然而,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从盖带83粘接于基带82而由盖带83覆盖了元件收纳部84内的电子元件2的状态起,元件露出部45的刀部47插入基带82与盖带83的粘接部而将盖带83从基带82局部地剥离,从而使该电子元件2露出。但是,本公开不限定于此,也可以应用于如下的结构:在使元件收纳部84内的电子元件2露出之后,不将盖带83从基带82剥离,盖带83通过切割器在带宽方向上一分为二而对开。
另外,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为了使带引导件40的元件露出部45的舌部46上下移动,舌部46从固定于引导部41的固定部到前端部46a而具有能够供前端部46a以第一高度位置H1与第二高度位置H2之间的差量在上下方向上位置移动的长度,该舌部46本身弹性变形。但是,本公开不限定于此,也可以在带引导件40设置使舌部46上下移动的上下位置变更机构。例如也可以如图13所示,利用电动机等促动器100所产生的力使舌部46相对于引导部41而进行上下移动。另外,也可以是,利用伴随着作业者的操作而产生的弹簧的作用力等使舌部46相对于引导部41而进行上下移动。在该变形形式中,也可以是,舌部46从固定于引导部41的固定部到前端部46a不具有能够弹性变形的长度。
而且,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元件供给装置1是主体被盒壳体10覆盖的盒式带式供料器。但是,本公开不限定于此,元件供给装置1也可以应用于除了盒式带式供料器以外的带式供料器。
另外,本公开不限定于上述的实施方式、变形形式,能够在不脱离发明的主旨的范围内实施各种变更。
附图标记说明
1...元件供给装置;2...电子元件;10...盒壳体;20...带装填部;30...带输送路;40...带引导件;41...引导部;42...上壁部;42a...开口部;43...侧壁部;45...元件露出部;46...舌部;46a...前端部;47...刀部;48...止动部;50...带进给部;80...载带;81...带盘;82...基带;83...盖带;84...元件收纳部;86...进给孔;P...元件供给位置;H1...第一高度位置;H2...第二高度位置。

Claims (13)

1.一种带引导件,具备:
引导部,沿着输送载带的输送方向延伸,并对所述载带进行引导,所述载带具有设置有收纳电子元件的元件收纳部的基带和设置于所述基带的表面以堵住所述元件收纳部的盖带;及
元件露出部,具有在被所述引导部引导的所述载带的输送期间插入所述基带与所述盖带之间的舌部,所述元件露出部使所述元件收纳部内的所述电子元件露出,
所述舌部以能够使所述舌部的前端部在所述前端部能够进入所述基带与所述盖带之间的第一高度位置与比所述第一高度位置高的第二高度位置之间进行位置移动的方式上下移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带引导件,其中,
所述第二高度位置比所述第一高度位置高且比所述基带的上表面高。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带引导件,其中,
所述舌部根据施加于所述舌部的外力的大小而上下移动。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带引导件,其中,
所述舌部通过弹性变形而上下移动。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带引导件,其中,
所述舌部从固定于所述引导部的固定部到所述前端部具有所述前端部能够以所述第一高度位置与所述第二高度位置之间的差量在上下方向上进行位置移动的长度。
6.根据权利要求4或5所述的带引导件,其中,
所述舌部以在对所述舌部从上方向下方施加了所述外力的情况下所述前端部位于所述第一高度位置、在解除了所述外力的施加的情况下所述前端部位于所述第二高度位置的方式弹性变形。
7.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带引导件,其中,
所述带引导件具备使所述舌部上下移动的上下位置变更机构。
8.根据权利要求1~7中任一项所述的带引导件,其中,
所述舌部以在所述前端部进入所述基带与所述盖带之间之前所述前端部位于所述第一高度位置、在所述前端部进入所述基带与所述盖带之间之后所述前端部位于所述第二高度位置的方式上下移动。
9.根据权利要求1~8中任一项所述的带引导件,其中,
所述带引导件具备止动部,所述止动部限制所述前端部向比所述第一高度位置低的高度的位置移动。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带引导件,其中,
所述止动部是对被沿着所述引导部输送的所述载带的侧面进行引导的侧壁的上表面。
11.根据权利要求1~10中任一项所述的带引导件,其中,
所述前端部以其下表面随着从所述输送方向的上游侧到下游侧而向下方倾斜的方式呈锥状地形成。
12.一种元件供给装置,具备:
权利要求1~11中任一项所述的带引导件;及
带进给部,通过将所述载带沿着所述引导部输送,而在使所述元件收纳部内的所述电子元件露出的状态下将所述电子元件供给至元件供给位置。
13.一种带引导件的使用方法,所述带引导件具备:
引导部,沿着输送载带的输送方向延伸,并对所述载带进行引导,所述载带具有设置有收纳电子元件的元件收纳部的基带和设置于所述基带的表面以堵住所述元件收纳部的盖带;及
元件露出部,具有在被所述引导部引导的所述载带的输送期间插入所述基带与所述盖带之间的舌部,所述元件露出部使所述元件收纳部内的所述电子元件露出,
所述舌部以能够使所述舌部的前端部在所述前端部能够进入所述基带与所述盖带之间的第一高度位置与比所述第一高度位置高的第二高度位置之间进行位置移动的方式上下移动,
所述带引导件的使用方法具备如下的步骤:
第一步骤,在所述前端部进入所述基带与所述盖带之间之前,以使所述前端部位于所述第一高度位置的方式使所述舌部下移;及
第二步骤,在所述前端部进入所述基带与所述盖带之间之后,以使所述前端部位于所述第二高度位置的方式使所述舌部上移。
CN201980098099.4A 2019-07-19 2019-07-19 带引导件、元件供给装置及带引导件的使用方法 Active CN114175870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PCT/JP2019/028500 WO2021014503A1 (ja) 2019-07-19 2019-07-19 テープガイド、部品供給装置、及びテープガイドの使用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4175870A true CN114175870A (zh) 2022-03-11
CN114175870B CN114175870B (zh) 2024-02-02

Family

ID=7419285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80098099.4A Active CN114175870B (zh) 2019-07-19 2019-07-19 带引导件、元件供给装置及带引导件的使用方法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1) US20220256746A1 (zh)
EP (1) EP4002975A4 (zh)
JP (1) JP7246485B2 (zh)
CN (1) CN114175870B (zh)
WO (1) WO2021014503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7261326B2 (ja) * 2020-02-06 2023-04-19 株式会社Fuji テープガイド及び部品供給装置
JP7474907B2 (ja) 2021-06-21 2024-04-25 株式会社Fuji テープガイド及び部品供給装置
WO2024127452A1 (ja) * 2022-12-12 2024-06-20 株式会社Fuji テープ剥離装置およびテープフィーダ

Citations (1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5304391A (ja) * 1992-04-28 1993-11-16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電子部品供給装置
JPH07161564A (ja) * 1993-12-08 1995-06-23 Nittoku Eng Co Ltd テーピングユニット
CN2838220Y (zh) * 2005-09-28 2006-11-15 雅马哈发动机株式会社 电子元件供给装置
JP2011029260A (ja) * 2009-07-22 2011-02-10 Hitachi High-Tech Instruments Co Ltd 電子部品供給装置及び装着装置
KR101080633B1 (ko) * 2011-04-11 2011-11-08 에스티에스 주식회사 부품 노출부에 복수개의 스프라켓이 설치된 캐리어 테이프 공급장치
JP2014086504A (ja) * 2012-10-22 2014-05-12 Panasonic Corp キャリアテープのトップテープ剥離装置および剥離方法
JP2014127517A (ja) * 2012-12-25 2014-07-07 Panasonic Corp カバーテープ剥離方法、および、テープフィーダ
JP2015053320A (ja) * 2013-09-05 2015-03-19 株式会社日立ハイテクインスツルメンツ 部品供給装置及びそれを用いた部品実装装置
US20150189801A1 (en) * 2012-09-28 2015-07-02 Yamaha Hatsudoki Kabushiki Kaisha Component supply unit
US20150296669A1 (en) * 2012-09-11 2015-10-15 Panasonic Intellectual Property Management Co., Ltd. Tape feeder
US20180007820A1 (en) * 2015-01-22 2018-01-04 Fuji Machine Mfg. Co., Ltd. Feeder device
CN108370660A (zh) * 2015-12-16 2018-08-03 株式会社富士 带式供料器
CN108781527A (zh) * 2016-03-30 2018-11-09 雅马哈发动机株式会社 元件供给装置
JP2019029538A (ja) * 2017-07-31 2019-02-21 Juki株式会社 電子部品供給装置、電子部品実装装置、及び電子部品供給方法
JP2019033301A (ja) * 2018-11-30 2019-02-28 株式会社Fuji フィーダ

Family Cites Familie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8353424B2 (en) 2009-01-27 2013-01-15 Hitachi High-Tech Instruments Co., Ltd. Component feeder
JP6320001B2 (ja) * 2013-11-25 2018-05-09 ハンファテクウィン株式会社Hanwha Techwin Co.,Ltd. テープ先端処理治具

Patent Citations (1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5304391A (ja) * 1992-04-28 1993-11-16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電子部品供給装置
JPH07161564A (ja) * 1993-12-08 1995-06-23 Nittoku Eng Co Ltd テーピングユニット
CN2838220Y (zh) * 2005-09-28 2006-11-15 雅马哈发动机株式会社 电子元件供给装置
JP2011029260A (ja) * 2009-07-22 2011-02-10 Hitachi High-Tech Instruments Co Ltd 電子部品供給装置及び装着装置
KR101080633B1 (ko) * 2011-04-11 2011-11-08 에스티에스 주식회사 부품 노출부에 복수개의 스프라켓이 설치된 캐리어 테이프 공급장치
US20150296669A1 (en) * 2012-09-11 2015-10-15 Panasonic Intellectual Property Management Co., Ltd. Tape feeder
US20150189801A1 (en) * 2012-09-28 2015-07-02 Yamaha Hatsudoki Kabushiki Kaisha Component supply unit
JP2014086504A (ja) * 2012-10-22 2014-05-12 Panasonic Corp キャリアテープのトップテープ剥離装置および剥離方法
JP2014127517A (ja) * 2012-12-25 2014-07-07 Panasonic Corp カバーテープ剥離方法、および、テープフィーダ
JP2015053320A (ja) * 2013-09-05 2015-03-19 株式会社日立ハイテクインスツルメンツ 部品供給装置及びそれを用いた部品実装装置
US20180007820A1 (en) * 2015-01-22 2018-01-04 Fuji Machine Mfg. Co., Ltd. Feeder device
CN108370660A (zh) * 2015-12-16 2018-08-03 株式会社富士 带式供料器
CN108781527A (zh) * 2016-03-30 2018-11-09 雅马哈发动机株式会社 元件供给装置
US20190104654A1 (en) * 2016-03-30 2019-04-04 Yamaha Hatsudoki Kabushiki Kaisha Components feeder
JP2019029538A (ja) * 2017-07-31 2019-02-21 Juki株式会社 電子部品供給装置、電子部品実装装置、及び電子部品供給方法
JP2019033301A (ja) * 2018-11-30 2019-02-28 株式会社Fuji フィーダ

Non-Patent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单作鹏;: "多芯片组件技术研究", 微处理机, no. 02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EP4002975A1 (en) 2022-05-25
WO2021014503A1 (ja) 2021-01-28
EP4002975A4 (en) 2022-07-27
JPWO2021014503A1 (zh) 2021-01-28
US20220256746A1 (en) 2022-08-11
CN114175870B (zh) 2024-02-02
JP7246485B2 (ja) 2023-03-27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4175870A (zh) 带引导件、元件供给装置及带引导件的使用方法
JP6271562B2 (ja) フィーダ
JP4820728B2 (ja) 部品供給装置、並びに表面実装機
KR910007477B1 (ko) 부품공급장치
US11576290B2 (en) Component supply device and component mounting device
CN112292922B (zh) 供料器
JP6748695B2 (ja) フィーダ
CN114982394B (zh) 带引导件以及元件供给装置
CN111418275B (zh) 供料器
WO2021033245A1 (ja) テープガイド
CN112203960B (zh) 带供给装置
JP6448544B2 (ja) フィーダ
JP7474907B2 (ja) テープガイド及び部品供給装置
JP7225448B2 (ja) テープ供給装置
JP7149048B2 (ja) テープ案内部材およびそれを備えるテープフィーダ
JP6475313B2 (ja) フィーダ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