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眼镜生产用防滑镜托压膜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压膜装置,尤其涉及一种眼镜生产用防滑镜托压膜装置。
背景技术
鼻托是眼镜架在鼻梁上起支撑作用的部件,现有的鼻托生产主要是利用注塑机将液态硅胶注入到鼻托模具内然后进行冷却成型。然而现有注塑机的冷却过程大多是采用自然冷却,比较费时,进而导致工作效率低。
公开号为CN109624203A公开了一种硅胶鼻托成型机,包括机架和注塑机主体,注塑机主体的塑化缸体内安装有由第一电机驱动的螺杆,塑化缸体的左端连有注射头,螺杆上固定安装有止逆环。塑化缸体外壁上安装有加热器和进料斗,注塑机主体的合模部内安装有表面设有鼻托模具的输送带,合模部内固定有气腔,气腔顶部设有内部封装有冷却液的冷却板,冷却板上开设有通风孔。该设备冷却效果好,加快了硅胶的凝固,但是该设备在生产硅胶鼻托时,鼻托模具外侧会沾有大量的硅胶,导致人们难以清理,硅胶也被浪费。
因此,鉴于上述问题提供一种硅胶冷却快,便于人们清理进而避免硅胶被浪费的眼镜生产用防滑镜托压膜装置。
发明内容
为了克服现有技术在生产硅胶鼻托时,鼻托模具外侧会沾有大量的硅胶,导致人们难以清理,硅胶也被浪费的缺点,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硅胶冷却快,便于人们清理进而避免硅胶被浪费的眼镜生产用防滑镜托压膜装置。
为达此目的,本发明采用以下的技术方案:一种眼镜生产用防滑镜托压膜装置,包括有连接框、第一连接杆、推料板、第一弹簧、装料机构和脱料机构,连接框左侧内部周向均匀间隔设有四个第一连接杆,第一连接杆之间滑动式设有推料板,推料板底部与第一连接杆之间均连接有第一弹簧,连接框左侧上部设有用于开料的脱料机构,脱料机构上设有用于液态硅胶成型的装料机构,装料机构包括有第一连接板、塑膜板和第二弹簧,脱料机构下部设有第一连接板,第一连接板前后两侧均滑动式设有塑膜板,塑膜板均与第一连接板之间连接有两个第二弹簧。
作为本发明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脱料机构包括有第二连接杆、连接架、弹性件、第一滑套、滑动杆和第三弹簧,连接框左侧上部的前后两侧均设有第二连接杆,第二连接杆之间转动式设有连接架,连接架下侧与第二连接杆之间均连接有弹性件,连接架顶部左右两侧均设有第一滑套,第一滑套之间滑动式设有滑动杆,滑动杆下部与第一连接板连接,滑动杆下侧与第一滑套之间均连接有第三弹簧。
作为本发明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弹性件为扭力弹簧。
作为本发明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还包括有用于夹住塑膜板的夹料机构,夹料机构包括有第二滑套、第二连接板、第一带动板和第四弹簧,两个第一滑套之间设有第二滑套,第二滑套前后两侧均滑动式设有第二连接板,第二连接板内侧均设有第一带动板,第二连接板均与第二滑套之间连接有两个第四弹簧。
作为本发明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还包括有用于挡住连接架自行转动的挡板机构,挡板机构包括有第三连接杆、阻挡板和第五弹簧,连接框左侧中部前后两侧均设有第三连接杆,第三连接杆上均滑动式设有阻挡板,阻挡板均与连接架接触配合,阻挡板下侧均与同侧的第三连接杆之间连接有第五弹簧。
作为本发明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还包括有无需人们手动向内移动第二连接板的打开机构,打开机构包括有第二带动板、第三滑套、卡位板和第六弹簧,连接框左侧下部设有第二带动板,第二滑套右侧的前后两侧均设有第三滑套,第三滑套上均滑动式设有卡位板,卡位板均与同侧的两个第二连接板接触配合,卡位板均与第二带动板接触配合,卡位板右侧均与同侧的第三滑套之间连接有第六弹簧。
作为本发明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还包括有用于将塑膜板上多余的液态硅胶抖下来的震动机构,震动机构包括有第三带动板、第四滑套、震动杆、第四带动板和第七弹簧,两个塑膜板上部内侧均设有第三带动板,第二滑套前后两侧设有第四滑套,第四滑套上部均滑动式设有震动杆,震动杆与塑膜板接触配合,震动杆外侧均设有第四带动板,第四带动板均同侧的第三带动板接触配合,震动杆均与同侧的第四滑套之间连接有第七弹簧。
作为本发明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还包括有加快硅胶凝固的凝固机构,凝固机构包括有烘干器、第四连接杆、第五带动板、第八弹簧和第六带动板,连接框内部右侧设有烘干器,烘干器顶部右侧设有启动按钮,烘干器上设有第四连接杆,第四连接杆上部滑动式设有第五带动板,第五带动板下侧与启动按钮接触配合,第五带动板与第四连接杆之间连接有第八弹簧,第五带动板上部设有第六带动板,第六带动板与滑动杆接触配合。
本发明的优点为:
1、本发明通过设有阻挡板,阻挡板卡住连接架,进而对连接架进行限位,避免连接架自行转动;
2、本发明通过第三带动板向上移动与第四带动板重复接触分离,进而使得震动杆重复敲击塑膜板发生震动,将塑膜板上多余的液态硅胶抖下来,避免塑膜板上沾有大量硅胶人们难以清理;
3、本发明通过第六带动板带动第五带动板向左移动与启动按钮接触,进而启动烘干器,使得烘干器对硅胶进行烘干,进而加快硅胶的凝固,节省了一定的时间。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的剖视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的装料机构第一种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的装料机构第二种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发明的脱料机构第一种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发明的脱料机构第二种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发明的夹料机构第一种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8为本发明的夹料机构第二种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9为本发明的挡板机构第一种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10为本发明的挡板机构第二种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11为本发明的打开机构第一种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12为本发明的打开机构第二种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13为本发明的震动机构第一种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14为本发明的震动机构第二种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15为本发明的凝固机构第一种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16为本发明的凝固机构第二种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中标记为:1-连接框,2-第一连接杆,3-推料板,4-第一弹簧,5-装料机构,51-第一连接板,52-塑膜板,53-第二弹簧,6-脱料机构,61-第二连接杆,62-连接架,63-弹性件,64-第一滑套,65-滑动杆,66-第三弹簧,7-夹料机构,71-第二滑套,72-第二连接板,73-第一带动板,74-第四弹簧,8-挡板机构,81-第三连接杆,82-阻挡板,83-第五弹簧,9-打开机构,91-第二带动板,92-第三滑套,93-卡位板,94-第六弹簧,10-震动机构,101-第三带动板,102-第四滑套,103-震动杆,104-第四带动板,105-第七弹簧,11-凝固机构,1101-烘干器,1102-第四连接杆,1103-第五带动板,1104-第八弹簧,1105-第六带动板。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实施例1
一种眼镜生产用防滑镜托压膜装置,如图1-6所示,包括有连接框1、第一连接杆2、推料板3、第一弹簧4、装料机构5和脱料机构6,连接框1左侧内部周向均匀间隔设有四个第一连接杆2,第一连接杆2之间滑动式设有推料板3,推料板3底部与第一连接杆2之间均连接有第一弹簧4,连接框1左侧上部设有脱料机构6,脱料机构6上设有装料机构5。
脱料机构6包括有第二连接杆61、连接架62、弹性件63、第一滑套64、滑动杆65和第三弹簧66,连接框1左侧上部的前后两侧均焊接有第二连接杆61,第二连接杆61之间转动式设有连接架62,连接架62下侧与第二连接杆61之间均连接有弹性件63,连接架62顶部左右两侧均通过螺栓固接有第一滑套64,第一滑套64之间滑动式设有滑动杆65,滑动杆65下侧与第一滑套64之间均连接有第三弹簧66。
装料机构5包括有第一连接板51、塑膜板52和第二弹簧53,滑动杆65下部通过螺栓固接有第一连接板51,第一连接板51前后两侧均滑动式设有塑膜板52,塑膜板52均与第一连接板51之间连接有两个第二弹簧53。
使用本装置时,将适量的液态硅胶倒入连接框1内,由于连接框1内液态硅胶的慢慢增多,进而带动推料板3向下移动,第一弹簧4被压缩,使得塑膜板52浸在液态硅胶内,随后向内移动塑膜板52,第二弹簧53被压缩,使得塑膜板52夹住部分液态硅胶,接着向上移动滑动杆65,第三弹簧66被压缩,滑动杆65带动第一连接板51、塑膜板52和第二弹簧53向上移动,进而使得塑膜板52与连接框1内的液态硅胶分离,待液态硅胶凝固成型后,反转连接架62,弹性件63形变,连接架62带动第一滑套64、滑动杆65、第三弹簧66、第一连接板51、塑膜板52、第二弹簧53和凝固的硅胶反转,如此方便人们取出凝固的硅胶,硅胶取出时,首先松开塑膜板52,进而在第二弹簧53复位的作用下带动塑膜板52复位,这时人们取出硅胶即可,接着松开连接架62,进而在弹性件63复位的作用下带动连接架62、第一滑套64、滑动杆65、第三弹簧66、第一连接板51、塑膜板52和第二弹簧53正转复位,再松开滑动杆65,进而在第三弹簧66复位的作用下带动滑动杆65、第一连接板51、塑膜板52和第二弹簧53向下移动复位,当连接框1内的液态硅胶慢慢变少后,第一弹簧4随之复位带动推料板3复位。
实施例2
在实施例1的基础之上,如图1、图2、图7、图8、图9、图10、图11、图12、图13、图14、图15和图16所示,还包括有夹料机构7,夹料机构7包括有第二滑套71、第二连接板72、第一带动板73和第四弹簧74,两个第一滑套64之间设有第二滑套71,第二滑套71前后两侧均滑动式设有第二连接板72,第二连接板72内侧均设有第一带动板73,第二连接板72均与第二滑套71之间连接有两个第四弹簧74。
首先向内移动第二连接板72,第四弹簧74被压缩,第二连接板72带动第一带动板73向内移动,当塑膜板52向上移动与第一带动板73接触时,进而向内挤压塑膜板52,第二弹簧53被压缩,使得塑膜板52夹住部分液态硅胶,如此无需人们手动向内移动塑膜板52,待塑膜板52内的液态硅胶凝固成型后,需要取出凝固成型后的硅胶时,松开第二连接板72,进而在第四弹簧74复位的作用下带动第二连接板72和第一带动板73复位与塑膜板52分离,进而在第二弹簧53复位的作用下带动塑膜板52复位,人们就可取出凝固成型后的硅胶。
还包括有挡板机构8,挡板机构8包括有第三连接杆81、阻挡板82和第五弹簧83,连接框1左侧中部前后两侧均通过螺栓固接有第三连接杆81,第三连接杆81上均滑动式设有阻挡板82,阻挡板82均与连接架62接触配合,阻挡板82下侧均与同侧的第三连接杆81之间连接有第五弹簧83。
向下移动阻挡板82,第五弹簧83被压缩,使得阻挡板82与连接架62分离,人们就可反转连接架62,待连接架62正转复位后,松开阻挡板82,进而在第五弹簧83复位的作用下带动阻挡板82复位套在连接架62上,进而对连接架62进行限位,避免连接架62自行转动。
还包括有打开机构9,打开机构9包括有第二带动板91、第三滑套92、卡位板93和第六弹簧94,连接框1左侧下部通过螺栓固接有第二带动板91,第二滑套71右侧的前后两侧均设有第三滑套92,第三滑套92上均滑动式设有卡位板93,卡位板93均与同侧的两个第二连接板72接触配合,卡位板93均与第二带动板91接触配合,卡位板93右侧均与同侧的第三滑套92之间连接有第六弹簧94。
初始状态卡位板93向内挤压第二连接板72,第四弹簧74被压缩,当连接架62反转时,进而带动第二滑套71、第三滑套92、卡位板93和第六弹簧94反转,当卡位板93与第二带动板91接触时,进而向上挤压卡位板93,第六弹簧94被压缩,使得卡位板93与第二连接板72分离,第二连接板72进而在第四弹簧74复位的作用下复位,如此就无需人们手动向内移动第二连接板72,当连接架62正转时,进而带动第二滑套71、第三滑套92、卡位板93和第六弹簧94正转,卡位板93与第二带动板91分离,进而在第六弹簧94复位的作用下带动卡位板93复位向内挤压第二连接板72,第四弹簧74被压缩。
还包括有震动机构10,震动机构10包括有第三带动板101、第四滑套102、震动杆103、第四带动板104和第七弹簧105,两个塑膜板52上部内侧均通过螺栓固接有第三带动板101,第二滑套71前后两侧通过螺栓固接有第四滑套102,第四滑套102上部均滑动式设有震动杆103,震动杆103与塑膜板52接触配合,震动杆103外侧均设有第四带动板104,第四带动板104均同侧的第三带动板101接触配合,震动杆103均与同侧的第四滑套102之间连接有第七弹簧105。
当塑膜板52向上移动时,进而带动第三带动板101向上移动,当第三带动板101与第四带动板104接触时,进而向外挤压第四带动板104,第七弹簧105被拉伸,第四带动板104进而带动震动杆103向外移动,当第三带动板101与第四带动板104分离时,进而在第七弹簧105复位的作用下带动第四带动板104和震动杆103向内移动复位,使得震动杆103敲击塑膜板52,如此第三带动板101与第四带动板104重复接触分离,进而使得震动杆103重复敲击塑膜板52发生震动,将塑膜板52上多余的液态硅胶抖下来,避免塑膜板52上沾有大量硅胶人们难以清理,当塑膜板52向下移动时,向外移动第四带动板104,第七弹簧105被拉伸,第四带动板104带动震动杆103向外移动,待塑膜板52向下移动复位后,松开第四带动板104,进而在第七弹簧105复位的作用下带动第四带动板104和震动杆103复位。
还包括有凝固机构11,凝固机构11包括有烘干器1101、第四连接杆1102、第五带动板1103、第八弹簧1104和第六带动板1105,连接框1内部右侧通过螺栓固接有烘干器1101,烘干器1101顶部右侧设有启动按钮,烘干器1101上设有第四连接杆1102,第四连接杆1102上部滑动式设有第五带动板1103,第五带动板1103下侧与启动按钮接触配合,第五带动板1103与第四连接杆1102之间连接有第八弹簧1104,第五带动板1103上部通过螺栓固接有第六带动板1105,第六带动板1105与滑动杆65接触配合。
当滑动杆65向上移动与第六带动板1105接触时,向右挤压第六带动板1105,第八弹簧1104被拉伸,第六带动板1105带动第五带动板1103向右移动与启动按钮接触,进而启动烘干器1101,使得烘干器1101对硅胶进行烘干,进而节省时间,当滑动杆65向下移动与第六带动板1105分离时,进而在第八弹簧1104复位的作用下带动第六带动板1105和第五带动板1103复位与启动按钮分离,烘干器1101随之关闭。
上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作了详细说明,但是本发明并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在本领域技术人员所具备的知识范围内,还可以在不脱离本发明宗旨的前提下做出各种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