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4125168B - 介质进给装置、图像读取装置 - Google Patents

介质进给装置、图像读取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4125168B
CN114125168B CN202111003294.XA CN202111003294A CN114125168B CN 114125168 B CN114125168 B CN 114125168B CN 202111003294 A CN202111003294 A CN 202111003294A CN 114125168 B CN114125168 B CN 114125168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medium
feeding
width direction
document
origina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11003294.X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4125168A (zh
Inventor
首藤亮一
西村阳一郎
滨田裕平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eiko Epson Corp
Original Assignee
Seiko Epson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eiko Epson Corp filed Critical Seiko Epson Corp
Publication of CN11412516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4125168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4125168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4125168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1/00Scanning, transmission or reproduction of documents or the like, e.g. facsimile transmission; Details thereof
    • H04N1/00567Handling of original or reproduction media, e.g. cutting, separating, stacking
    • H04N1/0057Conveying sheets before or after scanning
    • H04N1/00599Using specific components
    • H04N1/00604Transport tray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1/00Scanning, transmission or reproduction of documents or the like, e.g. facsimile transmission; Details thereof
    • H04N1/00519Constructional detail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e.g. housings, covers
    • H04N1/00559Mounting or support of components or element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H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e.g. SHEETS, WEBS, CABLES
    • B65H1/00Supports or magazines for piles from which articles are to be separated
    • B65H1/04Supports or magazines for piles from which articles are to be separated adapted to support articles substantially horizontally, e.g. for separation from top of pile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H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e.g. SHEETS, WEBS, CABLES
    • B65H31/00Pile receivers
    • B65H31/02Pile receivers with stationary end support against which pile accumulate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H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e.g. SHEETS, WEBS, CABLES
    • B65H5/00Feeding articles separated from piles; Feeding articles to machines
    • B65H5/06Feeding articles separated from piles; Feeding articles to machines by rollers or balls, e.g. between roller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1/00Scanning, transmission or reproduction of documents or the like, e.g. facsimile transmission; Details thereof
    • H04N1/00519Constructional detail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e.g. housings, covers
    • H04N1/00525Providing a more compact apparatus, e.g. sheet discharge tray in cover
    • H04N1/00535Providing a more compact apparatus, e.g. sheet discharge tray in cover using rotatably mounted or foldable component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1/00Scanning, transmission or reproduction of documents or the like, e.g. facsimile transmission; Details thereof
    • H04N1/00567Handling of original or reproduction media, e.g. cutting, separating, stacking
    • H04N1/0057Conveying sheets before or after scanning
    • H04N1/00599Using specific components
    • H04N1/00602Feed roller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1/00Scanning, transmission or reproduction of documents or the like, e.g. facsimile transmission; Details thereof
    • H04N1/00567Handling of original or reproduction media, e.g. cutting, separating, stacking
    • H04N1/00628Separating, e.g. preventing feeding of two sheets at a time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1/00Scanning, transmission or reproduction of documents or the like, e.g. facsimile transmission; Details thereof
    • H04N1/04Scanning arrangements, i.e. arrangements for the displacement of active reading or reproducing elements relative to the original or reproducing medium, or vice versa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H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e.g. SHEETS, WEBS, CABLES
    • B65H2301/00Handling processes for sheets or webs
    • B65H2301/50Auxiliary process performed during handling process
    • B65H2301/51Modifying a characteristic of handled material
    • B65H2301/512Changing form of handled material
    • B65H2301/5121Bending, buckling, curling, bringing a curvature
    • B65H2301/51214Bending, buckling, curling, bringing a curvature parallel to direction of displacement of handled material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H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e.g. SHEETS, WEBS, CABLES
    • B65H2301/00Handling processes for sheets or webs
    • B65H2301/50Auxiliary process performed during handling process
    • B65H2301/51Modifying a characteristic of handled material
    • B65H2301/512Changing form of handled material
    • B65H2301/5122Corrugating; Stiffening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H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e.g. SHEETS, WEBS, CABLES
    • B65H2405/00Parts for holding the handled material
    • B65H2405/10Cassettes, holders, bins, decks, trays, supports or magazines for sheets stacked substantially horizontally
    • B65H2405/11Parts and details thereof
    • B65H2405/111Bottom
    • B65H2405/1114Bottom with surface portions curved in lengthwise direction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H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e.g. SHEETS, WEBS, CABLES
    • B65H2405/00Parts for holding the handled material
    • B65H2405/10Cassettes, holders, bins, decks, trays, supports or magazines for sheets stacked substantially horizontally
    • B65H2405/11Parts and details thereof
    • B65H2405/111Bottom
    • B65H2405/1116Bottom with means for changing geometry
    • B65H2405/11164Rear portion extensible in parallel to transport direction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H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e.g. SHEETS, WEBS, CABLES
    • B65H2405/00Parts for holding the handled material
    • B65H2405/10Cassettes, holders, bins, decks, trays, supports or magazines for sheets stacked substantially horizontally
    • B65H2405/11Parts and details thereof
    • B65H2405/112Rear, i.e. portion opposite to the feeding / delivering side
    • B65H2405/1122Rear, i.e. portion opposite to the feeding / delivering side movable linearly, details therefor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H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e.g. SHEETS, WEBS, CABLES
    • B65H2405/00Parts for holding the handled material
    • B65H2405/10Cassettes, holders, bins, decks, trays, supports or magazines for sheets stacked substantially horizontally
    • B65H2405/11Parts and details thereof
    • B65H2405/114Side, i.e. portion parallel to the feeding / delivering direction
    • B65H2405/1142Projections or the like in surface contact with handled material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H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e.g. SHEETS, WEBS, CABLES
    • B65H2405/00Parts for holding the handled material
    • B65H2405/10Cassettes, holders, bins, decks, trays, supports or magazines for sheets stacked substantially horizontally
    • B65H2405/11Parts and details thereof
    • B65H2405/114Side, i.e. portion parallel to the feeding / delivering direction
    • B65H2405/1142Projections or the like in surface contact with handled material
    • B65H2405/11425Projections or the like in surface contact with handled material retractable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H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e.g. SHEETS, WEBS, CABLES
    • B65H2801/00Application field
    • B65H2801/39Scanning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ultimedia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Sheets, Magazines, And Separation Thereof (AREA)
  • Facsimiles In General (AREA)
  • Pile Receiver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介质进给装置、图像读取装置。在原稿的厚度较薄而刚性较低的情况下,有可能以折痕为起点发生压曲而导致原稿整体向斜下方向下沉,从而引起进给不良。介质进给装置的特征在于,具备:介质载置部,供进给前的介质载置;进给单元,对载置于所述介质载置部的所述介质进行进给;以及支承部件,对载置于所述介质载置部的所述介质的宽度方向上的端部进行支承,所述宽度方向是与进给方向交叉的方向,所述支承部件在所述介质的装载方向上比所述介质载置部更高的位置处支承所述介质。

Description

介质进给装置、图像读取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进给介质的介质进给装置以及具备介质进给装置的图像读取装置。
背景技术
作为图像读取装置的一例,存在边输送原稿边进行读取的馈纸式扫描仪,在这样的扫描仪中将进给前的原稿支承为倾斜姿态。当在这样的扫描仪中放置带沿着宽度方向的折痕的原稿时,有可能原稿会以折痕为起点倒入而导致进给不良。在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图像读取装置中,鉴于这样的问题,以与被支承为倾斜姿态的原稿对置的方式来设置保持部件,通过该保持部件防止原稿的倒入。
专利文献1:国际公开第2016/056053号
根据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图像读取装置,虽然通过保持部件能够防止原稿的倒入,但是在以下方面还残留有问题。即,在原稿的厚度较薄而刚性较低的情况下,有可能以折痕为起点发生压曲而原稿整体向斜下方向下沉,导致进给不良。在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保持部件中,无法抑制这样的问题。
发明内容
用于解决上述课题的本发明的介质进给装置的特征在于,具备:介质载置部,供进给前的介质载置;进给单元,对载置于所述介质载置部的所述介质进行进给;以及支承部件,对载置于所述介质载置部的所述介质的宽度方向上的端部进行支承,所述宽度方向是与进给方向交叉的方向,所述支承部件在所述介质的装载方向上比所述介质载置部更高的位置处支承所述介质。
附图说明
图1是从前方观察扫描仪的外观立体图。
图2是从前方观察将前表面盖以及上表面盖打开后的状态的扫描仪的外观立体图。
图3是从宽度方向观察扫描仪的原稿输送路径的剖视图。
图4是示出从原稿支承托盘将进给展开部展开后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5是装配有第一进给配件以及第二进给配件的状态的原稿支承托盘的立体图。
图6是在装配有第一进给配件以及第二进给配件的状态下从原稿进给方向下游观察原稿支承托盘的图。
图7是装配有第一进给配件以及第二进给配件的状态的俯视图。
图8是第一进给配件的立体图。
图9是第一进给配件的立体图。
图10是第一进给配件的立体图。
图11是示出在第一边缘引导件装配有第一进给配件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12是第一进给配件与原稿支承托盘卡合的部位的剖视立体图。
图13是原稿支承托盘以及进给展开部的侧剖视图。
图14是示出在第一进给配件和第二进给配件装配有压制部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15是示出从排出托盘将排出展开部展开后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16是装配有第一排出配件以及第二排出配件的状态的排出托盘的立体图。
图17是装配有第一排出配件以及第二排出配件的状态的排出托盘的剖视图。
图18是排出托盘、排出展开部以及第二排出配件的剖视图。
图19是装配有其他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第一排出配件以及第二排出配件的状态的排出托盘的立体图。
图20是排出托盘、排出展开部以及其他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第二排出配件的剖视图。
图21是装配有其他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第一排出配件以及第二排出配件的状态的排出托盘的立体图。
图22是从原稿宽度方向观察其他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第一排出配件的图。
附图标记说明
1:扫描仪;2:装置主体部;3:下部单元;4:上部单元;4a:框架;5:支承台;5a:臂部;5b:旋转轴;6:进给口;7:操作面板;9:原稿进给装置;10:上表面盖;11:原稿支承托盘;11a:载置面;11b:槽部;12:进给展开部;12a:第一托架;12b:第二托架;12c:第三托架;13a、13b、13c:从动辊;14:进给辊;15:分离辊;16:输送辊对;16a:输送驱动辊;16b:输送从动辊;17:排出辊对;17a:排出驱动辊;17b:排出从动辊;18:排出口;20:读取部;20A:上部传感器单元;20B:下部传感器单元;21A、21B:传感器模块;23:放置引导件;23a:旋转轴;24:挡板;24a:旋转轴;25:单向离合器;26:扭矩限制器;27:前表面盖;27a:旋转轴;28:排出托盘;29:排出展开部;29a:第一展开部;29b:第二展开部;29c:第三展开部;29d:第四展开部;29e:壁部;29g:凹部;31:第一边缘引导件;32:第二边缘引导件;35:第一进给配件;35c:第一支承面;35d:下游支承面;35e:上游支承面;35f:第一保持部;35g:第二保持部;35h:第三保持部;35j:钩部;35k:轴支承部;35m:第一边缘限制面;35n:下游边缘限制面;35p:上游边缘限制面;36:第二进给配件;35c:第二支承面;36d:下游支承面;36e:上游支承面;36f:轴支承部;36m:第二边缘限制面;36n:下游边缘限制面;36p:上游边缘限制面;37:压制部;38:按压部;39:中间部;40:安装部;43、43A:第一排出配件;43a:接收面;44:第二排出配件;44a:接收面;44b:第一突出部;44c:第二突出部;45:第一排出配件;46:第二排出配件;47:第一按压部;48:第二按压部;51:第一排出配件;52:第二排出配件;53:第一上游按压部;54:第一下游按压部;55:第二上游按压部;56:第二下游按压部;P:原稿。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概略地对本发明进行说明。
第一方式所涉及的介质进给装置的特征在于,具备:介质载置部,供进给前的介质载置;进给单元,对载置于所述介质载置部的所述介质进行进给;以及支承部件,对载置于所述介质载置部的所述介质的宽度方向上的端部进行支承,所述宽度方向是与进给方向交叉的方向,所述支承部件在所述介质的装载方向上比所述介质载置部更高的位置处支承所述介质。
根据本方式,由于介质进给装置具备支承部件,因此在所述介质形成沿着所述宽度方向朝向所述介质载置部凸出的弯曲形状,其中,该支承部件对载置于所述介质载置部的所述介质的宽度方向上的端部进行支承,所述宽度方向是与进给方向交叉的方向,所述支承部件在所述介质的装载方向上比所述介质载置部更高的位置处支承所述介质。由此,可提高所述介质的沿着进给方向的刚性,能够有效地抑制所述介质的沿着原稿进给方向的压曲。
第二方式的特征在于,在第一方式中,所述支承部件设置于所述宽度方向上的两侧。
根据本方式,由于所述支承部件设置于所述宽度方向上的两侧,因此在所述介质形成沿着所述宽度方向而左右对等的弯曲形状,能够抑制对所述介质进行进给时的偏斜。
另外,在以下,在简称为“弯曲形状”的情况下,意思是沿着所述介质的宽度方向所形成的弯曲形状。
第三方式的特征在于,在第一或第二方式中,所述支承部件中支承所述介质的支承面随着朝向所述宽度方向上的外侧而在所述介质的装载方向上变高。
根据本方式,由于所述支承部件中支承所述介质的支承面随着朝向所述宽度方向上的外侧而在所述介质的装载方向上变高,因此对所述介质形成自然的弯曲形状,能够抑制弯曲形状对所述介质的进给造成的坏影响。
第四方式的特征在于,在第三方式中,对于所述支承面的自所述介质载置部起的所述装载方向上的高度,与所述进给方向的下游侧相比上游侧更高。
根据本方式,由于对于所述支承面的自所述介质载置部起的所述装载方向上的高度,与所述进给方向的下游侧相比上游侧更高,因此能够抑制所述介质相对于所述进给单元在所述装载方向上的位置偏离,能够边实现适当的进给,边在所述介质适当地形成弯曲形状。
第五方式的特征在于,在第四方式中,所述介质进给装置具备:进给辊,构成所述进给单元;分离辊,与所述进给辊之间夹持所述介质并进行分离;以及载置面,在所述介质载置部供所述介质载置,从所述宽度方向观察,与所述载置面平行并且通过所述进给辊与所述分离辊的夹持位置的直线与所述支承面中所述进给方向下游侧的部位交叉,所述支承面中所述进给方向上游侧的部位在所述装载方向上处于比所述直线更高的位置处。
根据本方式,能够边抑制所述介质相对于所述进给辊与所述分离辊的夹持位置的所述装载方向上的位置偏离,边在所述介质适当地形成弯曲形状。
第六方式的特征在于,在第四或第五方式中,所述支承部件具备边缘限制面,所述边缘限制面限制所述介质在所述宽度方向上的边缘位置,所述边缘限制面形成为随着朝向所述进给方向的上游而朝向所述宽度方向的中央的形状。
当所述支承面的所述装载方向上的高度相比所述进给方向的下游侧而上游侧更高时,相比所述进给方向的下游侧而在上游侧弯曲形状更紧凑。然后,由此,所述介质的所述宽度方向上的边缘位置随着朝向所述进给方向的上游而朝向所述宽度方向的中央。根据本方式,由于所述边缘限制面形成为上述那样的沿着所述介质的所述宽度方向的边缘的形状,因此能够适当地限制所述介质在所述宽度方向上的边缘。
第七方式的特征在于,在第一至第六方式中的任一方式中,限制所述介质在所述宽度方向上的边缘位置的边缘引导件设置为能够在所述宽度方向上移动,所述支承部件设置为能够相对于所述边缘引导件拆装。
根据本方式,由于限制所述介质在所述宽度方向上的边缘位置的边缘引导件设置为能够在所述宽度方向上移动,所述支承部件设置为能够相对于所述边缘引导件拆装,因此在与所述介质的所述宽度方向上的尺寸相对应的适当的位置处,各支承部件能够支承所述介质在所述宽度方向上的端部。
第八方式的特征在于,在第一至第七方式中的任一方式中,所述介质进给装置具备压制部,所述压制部在所述宽度方向上在比所述支承部件更偏靠所述介质的中心位置的位置处朝向所述介质载置部压制所述介质。
根据本方式,由于具备在所述宽度方向上在比所述支承部件更偏靠所述介质的中心位置的位置处朝向所述介质载置部压制所述介质的压制部,因此能够更可靠地使所述介质形成弯曲形状。
第九方式所涉及的图像读取装置的特征在于,具备:读取单元,读取介质的面;以及第一至第八方式中的任一方式所涉及的所述介质进给装置,该介质进给装置朝向所述读取单元进给所述介质。
根据本方式,在图像读取装置中,可得到上述的第一至第八方式中的任一方式的作用效果。
第十方式的特征在于,在第九方式中,所述图像读取装置具备:介质接收部,接收由所述读取单元进行了读取而被排出的所述介质;以及接收部件,接收排出到所述介质接收部的所述介质在所述宽度方向上的端部,所述接收部件在所述介质于所述介质接收部中摞起的摞起方向上比所述介质接收部更高的位置处接收所述介质。
根据本方式,通过所述接收部件,在载置于所述介质接收部的所述介质形成有沿着所述宽度方向朝向所述介质接收部凸出的弯曲形状。由此,可提高所述介质的沿着排出方向的刚性,能够使所述介质接收部中的所述介质的整齐性良好。
第十一方式的特征在于,在第十方式中,所述接收部件设置于所述宽度方向上的两侧。
根据本方式,由于所述接收部件设置于所述宽度方向上的两侧,因此在所述介质形成有沿着所述宽度方向而左右对等的弯曲形状,能够抑制排出所述介质时的歪斜。
第十二方式的特征在于,在第十或第十一方式中,所述接收部件中接收所述介质的接收面随着朝向所述宽度方向上的外侧而在所述摞起方向上变高。
根据本方式,由于所述接收部件中接收所述介质的接收面随着朝向所述宽度方向上的外侧而在所述摞起方向上变高,因此对所述介质形成自然的弯曲形状,能够使所述介质接收部中的所述介质的整齐性更加良好。
第十三方式的特征在于,在第十二方式中,对于所述接收面在所述摞起方向上的高度,与所述介质的排出方向的上游侧相比下游侧更高。
根据本方式,由于对于所述接收面的所述摞起方向的高度,与所述介质的排出方向的上游侧相比下游侧更高,因此能够抑制在排出所述介质的排出口附近的所述弯曲形状,能够边确保所述介质的装载容量边在所述介质适当地形成弯曲形状。
第十四方式的特征在于,在第十至第十三方式中的任一方式中,所述图像读取装置具备按压部,所述按压部在所述宽度方向上在比所述接收部件更偏靠所述介质的中心位置的位置处朝向所述介质接收部按压所述介质。
根据本方式,由于具备在所述宽度方向上在比所述接收部件更偏靠所述介质的中心位置的位置处朝向所述介质接收部按压所述介质的按压部,因此能够更可靠地使所述介质形成弯曲形状。
以下,对本发明具体进行说明。
在以下,作为图像读取装置的一例,列举能够读取作为介质的一例的原稿的正面以及反面中的至少一面的扫描仪1为例。扫描仪1是边使原稿相对于读取单元移动边进行读取的所谓的文件扫描仪。
另外,各图中所示的X-Y-Z坐标系的X轴方向既是装置宽度方向,也是原稿的宽度方向。以下,有时将X轴方向称为原稿宽度方向,或者简称为宽度方向。Y轴方向是装置深度方向,是沿着水平方向的方向。Z轴方向是沿着铅垂方向的方向。在本实施方式中,将+Y方向设为从装置背面朝向前表面的方向,将-Y方向设为从装置前表面朝向背面的方向。
此外,V轴方向是原稿进给方向或者原稿输送方向,是与后述的原稿输送路径T平行的方向,+V方向是朝向原稿进给方向或者原稿输送方向的下游的方向,-V方向是朝向原稿进给方向或者原稿输送方向的上游的方向。在以下,原稿的进给意思是通过进给辊14将原稿传送至输送辊对16,原稿的输送意思是通过输送辊对16将原稿向下游传送,原稿的排出意思是通过排出辊对17将原稿从排出口18排出。
此外,W轴方向是与后述的原稿支承托盘11中供原稿载置的载置面11a正交的方向,+W方向是原稿相对于载置面11a的装载方向。
另外,在一部分附图中,为了方便,示出V轴方向、W轴方向以及X轴方向上的V-W-X坐标系。
在图1~图3中,扫描仪1具备装置主体部2和将装置主体部2支承为能够旋转的支承台5。
装置主体部2构成为具备下部单元3以及上部单元4。
上部单元4设置为能够通过以未图示的旋转轴为中心进行旋转而相对于下部单元3进行开闭,通过将上部单元4向装置前方打开,能够露出后述的原稿输送路径T。
构成装置主体部2的下部单元3设置为能够经由旋转轴5b而相对于构成支承台5的臂部5a进行旋转,并构成为通过旋转而装置主体部2能够进行姿态变化。
上部单元4具备前表面盖27,下部单元3具备上表面盖10。前表面盖27设置为能够以旋转轴27a(参照图3)为中心而相对于下部单元3以及上部单元4进行旋转,通过旋转而可获得如图1所示关闭的状态和如图2所示打开的状态。在前表面盖27的里侧设置有排出托盘28,通过打开前表面盖27而如图2所示使排出托盘28露出。排出托盘28是接收进行了读取而被排出的原稿的介质接收部的一例。
如图2所示,上部单元4在上表面具备操作面板7,该操作面板7供进行各种读取设定、读取执行的操作,并实现用于示出读取设定内容等的用户界面。该操作面板7在本实施方式中是可进行显示和输入双方的所谓的触摸面板,兼作进行各种操作的操作部和用于显示各种信息的显示部。通过打开前表面盖27而如图2所示露出操作面板7。
设置于下部单元3的上表面盖10设置为能够相对于下部单元3进行旋转,通过旋转而可获得如图1所示关闭的状态和如图2、图3所示打开的状态。在上表面盖10的里侧设置有作为介质载置部的一例的原稿支承托盘11,通过打开上表面盖10而使原稿支承托盘11露出。原稿支承托盘11将进给前的原稿支承为倾斜姿态。附图标记11a是供原稿载置的载置面。
在上表面盖10与原稿支承托盘11之间设置有进给展开部12。进给展开部12如图4所示具备第一托架12a、第二托架12b以及第三托架12c,在展开状态下,朝向-V方向按其顺序配位。此外,进给展开部12在收纳状态下如图2所示收纳于上表面盖10与原稿支承托盘11之间,并成为不从上表面盖10与原稿支承托盘11之间突出的状态。进给展开部12通过展开而与原稿支承托盘11一起将进给前的原稿支承为倾斜姿态。
在图2以及图3中,附图标记6是与装置主体部2内部相连的进给口6。载置于原稿支承托盘11以及进给展开部12的原稿被从进给口6朝向装置主体部2内部传送。
在原稿支承托盘11,第一边缘引导件31和第二边缘引导件32设置为能够沿着X轴方向位移。第一边缘引导件31限制载置于原稿支承托盘11以及进给展开部12的原稿在+X方向上的边缘位置,第二边缘引导件32限制载置于原稿支承托盘11以及进给展开部12的原稿在-X方向上的边缘位置。
第一边缘引导件31和第二边缘引导件32以通过未图示的齿条齿轮机构而联动地进行位移的方式设置。由此,例如,当使第一边缘引导件31向-X方向位移时,第二边缘引导件32向+X方向位移,当使第一边缘引导件31向+X方向位移时,第二边缘引导件32向-X方向位移。即,第一边缘引导件31和第二边缘引导件32向使彼此的间隔缩小的方向位移或者向使彼此的间隔放大的方向位移。
然后,第一边缘引导件31和第二边缘引导件32以维持相对于原稿支承托盘11的X轴方向的中心位置CL对称的位置的方式进行位移。即,在扫描仪1中,原稿宽度方向上的原稿的进给、输送以及排出的基准位置为中心位置CL。
另外,在本说明书中,将在原稿宽度方向上从中心位置CL朝向+X方向或者-X方向的方向设为朝向外侧的方向,将从远离中心位置CL的位置朝向中心位置CL的方向设为朝向内侧的方向。
从动辊13b、13c在原稿进给方向上隔开间隔地设置于原稿支承托盘11的宽度方向上的中心位置CL。此外,在第一托架12a,在轴方向上隔开间隔地在相对于中心位置CL对称的位置处设置有从动辊13a、13a。通过两个从动辊13a和从动辊13b、13c,可减轻被载置的原稿与原稿支承托盘11以及第一托架12a之间的摩擦力。
接下来,参照图3对扫描仪1中的原稿输送路径进行说明。
原稿输送路径T是形成于下部单元3与上部单元4之间的、大致直线状的原稿输送路径。
在原稿输送路径T的最上游设置有上述的原稿支承托盘11,在原稿支承托盘11的下游设置有进给辊14和分离辊15,该进给辊14是将被载置的原稿朝向下游传送的进给单元的一例,该分离辊15与进给辊14之间夹持原稿并进行分离。虽省略图示,但沿着宽度方向设置有两组进给辊14和分离辊15,在相对于中心位置CL对称的位置设置有该两组辊对。
分离辊15通过未图示的弹簧而被朝向进给辊14按压。
进给辊14与载置于原稿支承托盘11的原稿中的最下层的原稿接触。因此,在将多张原稿载置于原稿支承托盘11的情况下,从最下层的原稿起按顺序朝向下游进给。
由附图标记24所示的部件是挡板,防止在进给待机状态下放置于原稿支承托盘11的原稿与分离辊15的接触。挡板24能够以旋转轴24a为中心进行旋转,并且在进给开始前,下端部与放置引导件23卡合,从而阻止向图3的顺时针方向的旋转。放置引导件23在进给开始前通过支承原稿而得到使原稿不与进给辊14接触的状态。
然后,当开始原稿的进给时,放置引导件23通过未图示的输送电机的动力而以旋转轴23a为中心向图3的逆时针方向旋转,从而得到使原稿与进给辊14接触的状态。由此,挡板24能够旋转,载置于原稿支承托盘11的原稿摞的前端与分离辊15抵接。
在图3中向逆时针方向、即将原稿向进给方向下游传送的旋转方向的扭矩从未图示的进给电机经由单向离合器25而被传递到进给辊14。
在图3中向逆时针方向、即将原稿向进给方向上游返回的旋转方向的扭矩从未图示的分离电机经由扭矩限制器26而被传递到分离辊15。
在进给辊14与分离辊15之间没有夹装原稿的情况下,或者仅夹装一张的情况下,进给辊14使分离辊15向正旋转方向旋转的旋转扭矩超过扭矩限制器26的扭矩上限值,由此,在扭矩限制器26中产生滑动,从而分离辊15向正旋转方向从动旋转。
当除了应进给的原稿之外,进而第二张及其以后的原稿也进入到进给辊14与分离辊15之间时,在原稿间产生滑动,从而分离辊15通过从未图示的分离电机接收的扭矩而进行反向旋转。由此,将快要被重叠输送的第二张及其以后的原稿向上游返回,即防止重叠输送。
以上所说明的原稿支承托盘11、第一边缘引导件31、第二边缘引导件32、进给辊14、分离辊15、以及后述的第一进给配件35和第二进给配件36构成对作为介质的一例的原稿进行进给的原稿进给装置9。在另一观点上而言,原稿进给装置9也能够看作为是从扫描仪1省略了原稿读取的功能(后述的读取部20)的装置。或者,即使具备原稿读取所涉及的功能(后述的读取部20),如果着眼于原稿进给的观点,则扫描仪1本身也能够看作为是原稿进给装置。
接下来,在进给辊14的下游设置有输送辊对16。输送辊对16构成为具备由未图示的输送电机旋转驱动的输送驱动辊16a和从动旋转的输送从动辊16b。
在输送辊对16的下游设置有作为读取原稿图像的读取单元的读取部20。原稿被输送辊对16夹持并朝向读取部20输送。
读取部20具备:上部传感器单元20A,相对于原稿输送路径T位于上方,并设置于上部单元4;以及下部传感器单元20B,相对于原稿输送路径T位于下方,并设置于下部单元3。上部传感器单元20A具有传感器模块21A,下部传感器单元20B具有传感器模块21B。在本实施方式中,传感器模块21A、21B是接触式图像传感器模块(CISM)。
通过相对于原稿输送路径T位于上方的传感器模块21A读取原稿的上表面,通过相对于原稿输送路径T位于下方的传感器模块21B读取原稿的下表面。
在读取部20的下游设置有排出辊对17。在读取部20中,在读取了原稿的上表面以及下表面中的至少一面的图像之后,原稿被排出辊对17夹持,从排出口18朝向排出托盘28排出。
排出辊对17构成为具备由未图示的输送电机旋转驱动的排出驱动辊17a和从动旋转的排出从动辊17b。
接着,对第一进给配件35以及第二进给配件36进行说明。在图5~图7中,第一进给配件35以及第二进给配件36是从-W方向支承载置于原稿支承托盘11的原稿在宽度方向上的端部的部件,并且是在+W方向上比原稿支承托盘11高的位置处支承原稿的支承部件的一例。
第一进给配件35设置为能够相对于第一边缘引导件31拆装,第二进给配件36设置为能够相对于第二边缘引导件32拆装。即,第一进给配件35以及第二进给配件36设置于原稿宽度方向上的两侧。
第一进给配件35和第二进给配件36形成为相对于中心位置CL而左右对称的形状。
第一进给配件35具备从-W方向支承原稿的+X方向的端部E1(参照图6)的第一支承面35c。第一支承面35c由原稿进给方向下游的部位即下游支承面35d和原稿进给方向上游的部位即上游支承面35e构成。端部E1是在包括原稿的+X方向的边缘的、原稿宽度方向上具有规定的宽度的部位,并且是由第一支承面35c支承的部位。另外,图6中双点划线以及附图标记P示出被支承的原稿。
第二进给配件36也同样地具备从-W方向支承原稿的-X方向的端部E2(参照图6)的第二支承面36c。第二支承面36c由原稿进给方向下游的部位即下游支承面36d和原稿进给方向上游的部位即上游支承面36e构成。端部E2是在包括原稿的-X方向的边缘的、原稿宽度方向上具有规定的宽度的部位,并且是由第二支承面36c支承的部位。
下游支承面35d、36d在原稿进给方向上大体上形成于图7的范围Va,上游支承面35e、36e在原稿进给方向上大体上形成于图7的范围Vb。第一进给配件35的下游支承面35d与上游支承面35e如图8所示连接,形成一个第一支承面35c。详细而言,虽省略图示,但与第一进给配件35同样地,第二进给配件36的下游支承面36d与上游支承面36e连接,形成一个第二支承面36c。
如图6所示,第一进给配件35的下游支承面35d和上游支承面35e形成为朝向宽度方向外侧地在+W方向即原稿装载方向上变高的倾斜面,图6中由附图标记α1所示的角度是下游支承面35d相对于载置面11a的倾斜角。下游支承面35d的倾斜角α1在原稿进给方向的范围Va中被设为一定。
与此相对,上游支承面35e相对于载置面11a的倾斜角以在原稿进给方向上会发生变化的方式形成,具体而言,以朝向进给方向上游而相对于载置面11a的倾斜角变大的方式形成。即,对于上游支承面35e的自载置面11a起的+W方向上的高度,相比与原稿进给方向的下游侧上游侧更高。
同样地,如图6所示,第二进给配件36的下游支承面36d和上游支承面36e形成为朝向宽度方向外侧地在+W方向即原稿装载方向上变高的倾斜面,图6中由附图标记α2所示的角度是下游支承面36d相对于载置面11a的倾斜角。下游支承面36d的倾斜角α2在原稿进给方向的范围Va中被设为一定。另外,第一进给配件35的下游支承面35d的倾斜角α1与第二进给配件36的下游支承面36d的倾斜角α2被设定为相同。
与此相对,上游支承面36e相对于载置面11a的倾斜角以在原稿进给方向上会发生变化的方式形成,具体而言,以朝向原稿进给方向上游而相对于载置面11a的倾斜角变大的方式形成。即,对于上游支承面36e的自载置面11a起的+W方向上的高度,相比与原稿进给方向的下游侧上游侧更高。另外,第一进给配件35的上游支承面35e的倾斜角与第二进给配件36的上游支承面36e的倾斜角被设定为相同。
接下来,第一进给配件35具备对原稿的+X方向的边缘位置进行限制的第一边缘限制面35m。第一边缘限制面35m由原稿进给方向下游的部位即下游边缘限制面35n和原稿进给方向上游的部位即上游边缘限制面35p构成。
此外,第二进给配件36具备对原稿的-X方向的边缘位置进行限制的第二边缘限制面36m。第二边缘限制面36m由原稿进给方向下游的部位即下游边缘限制面36n和原稿进给方向上游的部位即上游边缘限制面36p构成。
下游边缘限制面35n、36n大体上形成于图7的范围Va,上游边缘限制面35p、36p大体上形成于图7的范围Vb。
第一进给配件35的下游边缘限制面35n与上游边缘限制面35p如图7所示连接,形成一个第一边缘限制面35m。第二进给配件36的下游边缘限制面36n与上游边缘限制面36p也同样地如图7所示连接,形成一个第二边缘限制面36m。
第一进给配件35的上游边缘限制面35p与第二进给配件36的上游边缘限制面36p形成为随着朝向原稿进给方向的上游而朝向宽度方向上的中心位置CL的形状。由此,第一进给配件35的上游边缘限制面35p与第二进给配件36的上游边缘限制面36p之间的宽度方向上的间隔随着朝向原稿进给方向的上游而变窄。
图7所示的间隔Xa是第一进给配件35具备的下游边缘限制面35n与第二进给配件36具备的下游边缘限制面36n的间隔,并且是第一进给配件35具备的上游边缘限制面35p的下游端与第二进给配件36具备的上游边缘限制面36p的下游端的间隔。然后,间隔Xb是第一进给配件35具备的上游边缘限制面35p的上游端与第二进给配件36具备的上游边缘限制面36p的上游端的间隔。如图示那样,间隔Xa比间隔Xb窄。
以下,参照图8~图10,进一步对第一进给配件35的形状进行说明。另外,由于第二进给配件36的形状除了与第一进给配件35在原稿宽度方向上对称以外基本上是相同的,因此在以下省略关于第二进给配件36的形状的详细叙述。
第一进给配件35在+X方向也就是外侧的侧面具有第一保持部35f和第二保持部35g。如图11所示,第一保持部35f形成为在装配于第一边缘引导件31时从+W方向盖在第一边缘引导件31的形状。此外,第二保持部35g形成为在装配于第一边缘引导件31时从-V方向盖在第一边缘引导件31的-V方向端部的形状。
此外,第一进给配件35在+V方向端部具有形成为向外侧突出的形状的第三保持部35h。第三保持部35h形成为在装配于第一边缘引导件31时钩挂在第一边缘引导件31的+V方向端部的形状。通过第一保持部35f和第二保持部35g来确定第一进给配件35相对于第一边缘引导件31的原稿宽度方向上的位置。此外,通过第二保持部35g和第三保持部35h来确定第一进给配件35相对于第一边缘引导件31的原稿进给方向上的位置。
第一进给配件35在-W方向的底面具有在原稿宽度方向上延伸的钩部35j。另一方面,在原稿支承托盘11沿着原稿宽度方向形成有槽部11b(参照图5),当将第一进给配件35相对于第一边缘引导件31进行装配时,如图12所示,钩部35j进入到槽部11b,钩部35j钩挂在原稿支承托盘11的-W方向的面。由此,确定了第一进给配件35相对于第一边缘引导件31的W轴方向上的位置。
如以上那样,由于通过第一进给配件35以及第二进给配件36而如图6所示从-W方向支承载置于原稿支承托盘11的原稿的宽度方向的端部,因此如图6所示在原稿形成沿着宽度方向朝向原稿支承托盘11凸出的弯曲形状。由此,可提高原稿的沿着进给方向的刚性,能够有效地抑制所放置的原稿的沿着原稿进给方向的压曲。因此,由此能够抑制进给不良。
此外,由于进给配件设置于原稿宽度方向的两侧,因此在原稿形成沿着原稿宽度方向而左右对等的弯曲形状,能够抑制对原稿进行进给时的偏斜。
另外,即使是仅设置第一进给配件35以及第二进给配件36中的任一方的结构,也能够在原稿形成弯曲形状,而提高原稿的沿着进给方向的刚性。
此外,由于第一进给配件35具备的第一支承面35c和第二进给配件36具备的第二支承面36c均朝向原稿宽度方向的外侧地在+W方向即原稿装载方向上变高,因此对原稿形成自然的弯曲形状,能够抑制弯曲形状对原稿的进给造成的坏影响。
此外,由于第一进给配件35具备的上游支承面35e以及第二进给配件36具备的上游支承面36e的自载置面11a起的+W方向即原稿装载方向的高度相比原稿进给方向的下游侧而上游侧更高,因此能够抑制相对于进给辊14的+W方向的位置偏离,从而能够边实现适当的进给,边在原稿适当地形成弯曲形状。
更具体而言,如图13所示,从原稿宽度方向观察,与载置面11a平行并且通过进给辊14与分离辊15的夹持位置即位置N1的直线L1,与下游支承面35d交叉。然后,上游支承面35e处于在+W方向上比直线L1更高的位置。根据这样的结构,能够边抑制原稿相对于位置N1的+W方向的位置偏离,边在原稿适当地形成弯曲形状。
此外,当第一进给配件35具备的上游支承面35e以及第二进给配件36具备的上游支承面36e的+W方向即原稿装载方向的高度相比原稿进给方向的下游测而上游侧更高时,相比下游测而上游测的弯曲形状更紧凑。由此,原稿的宽度方向的边缘位置朝向原稿进给方向的上游而朝向宽度方向的中央位置CL。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上游边缘限制面35p、36p形成为上述那样的沿着原稿的宽度方向的边缘的形状,因此能够适当地限制原稿的宽度方向的边缘。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第一进给配件35设置为能够相对于第一边缘引导件31拆装,第二进给配件36设置为能够相对于第二边缘引导件32拆装,因此在与原稿的宽度方向的尺寸相对应的适当的位置处,各进给配件能够支承原稿的宽度方向上的端部。
除此之外,通过将第一进给配件35以及第二进给配件36拆掉,而如图1所示能够使上表面盖10成为适当地关闭的状态。
另外,如图7、图8所示,在第一进给配件35形成有轴支承部35k,如图7所示,在第二进给配件36也同样地形成有轴支承部36k。如图14所示,能够在轴支承部35k、36k设置压制部37。图14的压制部37通过将金属的线状部件折弯而形成,被轴支承部35k、36k支承而能够在V-W平面内进行旋转。压制部37进行旋转,从而如图14所示能够切换通过自重而将所放置的原稿朝向原稿支承托盘11推压的推压状态、和从所放置的原稿分开的分开状态(未图示)。
由于压制部37在原稿宽度方向上在比第一进给配件35以及第二进给配件36更偏靠原稿的中心位置的位置处朝向原稿支承托盘11压制原稿,因此能够更可靠地使原稿形成弯曲形状。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压制部37设置为能够相对于第一进给配件35以及第二进给配件36进行旋转,但也可以设置为能够相对于第一边缘引导件31以及第二边缘引导件32、装置主体部2进行旋转。此外,优选的是,在压制部37处于与所放置的原稿分开的分开状态时,以能够适当地关闭上表面盖10以及前表面盖27(参照图1)的方式设为沿着装置主体部2的上表面的形状。
接着,参照图15及其以后的附图对设置于排出托盘28和排出展开部29的第一排出配件43以及第二排出配件44进行说明。如图15所示,在前表面盖27与排出托盘28之间设置有排出展开部29。排出展开部29具备第一展开部29a、第二展开部29b、第三展开部29c以及第四展开部29d,在展开状态下朝向+Y方向按其顺序配位。此外,排出展开部29在收纳状态下如图2所示收纳于前表面盖27与排出托盘28之间,成为不从前表面盖27与排出托盘28之间突出的状态。排出展开部29通过展开而与排出托盘28一起支承被排出的原稿。
如图16所示,在排出托盘28和排出展开部29设置有第一排出配件43以及第二排出配件44。第一排出配件43以及第二排出配件44是接收被排出的原稿的宽度方向上的端部的部件,并且是在+Z方向即排出托盘28中的原稿摞起方向上比排出托盘28高的位置处接收原稿的接收部件的一例。
如图17所示,第一排出配件43具有朝向宽度方向外侧而在+Z方向上变高的接收面43a。图17中由附图标记β1所示的角度是接收面43a相对于排出托盘28的上表面的倾斜角。接收面43a的倾斜角β1在原稿排出方向上被设为一定。
同样地,如图17所示,第二排出配件44具有朝向宽度方向外侧而在+Z方向上变高的接收面44a。图17中由附图标记β2所示的角度是接收面44a相对于排出托盘28的上表面的倾斜角。接收面44a的倾斜角β2在原稿排出方向上被设为一定。此外,倾斜角β2被设为与倾斜角β1相同。
图18示出第二排出配件44相对于排出托盘28以及排出展开部29的安装构造。在第二排出配件44的-Z方向的下表面形成有向-Y方向突出的第一突出部44b。排出托盘28的+Y方向的端部28a以朝向+Y方向稍微朝向斜上方的方式形成,由此,第一突出部44b能够进入到端部28a的下侧。
此外,在第二排出配件44的-Z方向的下表面形成有向-Z方向突出的第二突出部44c。在构成排出展开部29的第一展开部29a形成有凹部29g,第二突出部44c能够进入到该凹部29g。第二突出部44c与凹部29g的+Y方向的壁部29e抵接。根据以上,第二排出配件44被安装于排出托盘28以及第一展开部29a。
另外,第一排出配件43相对于排出托盘28以及排出展开部29的安装构造也是同样的,在以下省略其说明。
如图17所示,第一排出配件43的接收面43a从-Z方向支承原稿的+X方向的端部E1,第二排出配件44的接收面44a从-Z方向支承原稿的-X方向的端部E2。
根据该情况,在载置于排出托盘28的原稿形成沿着宽度方向朝向排出托盘28凸出的弯曲形状。在图17中,附图标记P示出载置于排出托盘28的原稿。不仅在进纸时,而且在排出后也形成以上那样的弯曲形状,从而可提高排出后的原稿的沿着排出方向的刚性,能够使排出托盘28中的原稿的整齐性良好。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排出配件设置于原稿宽度方向的两侧,因此在原稿形成沿着原稿宽度方向而左右对等的弯曲形状,能够抑制排出原稿时的歪斜。只是,即使是仅设置第一排出配件43以及第二排出配件44中的任一方的结构,也能够沿着原稿宽度方向在原稿形成弯曲形状,能够提高原稿的沿着排出方向的刚性。
此外,由于第一排出配件43以及第二排出配件44能够拆装,因此通过拆掉而能够如图1所示将前表面盖27适当地关闭。
此外,由于接收面43a、44a朝向原稿宽度方向的外侧而在+Z方向上变高,因此对原稿形成自然的弯曲形状,能够使排出托盘28中的原稿的整齐性更加良好。
接下来,对朝向排出托盘28按压原稿的按压部进行说明。如图16所示,在排出口18的上部能够拆装地设置有安装部40。在安装部40,在Y-Z平面中以能够旋转的方式设置有中间部39,进而使按压部38以能够相对于中间部39在Y-Z平面中旋转的方式设置。按压部38是在原稿排出方向上延伸设置的部件。然后,该按压部38放在由排出托盘28排出的原稿之上,通过按压部38的自重而朝向排出托盘28按压由排出托盘28排出的原稿。
按压部38相对于第一排出配件43以及第二排出配件44而在更偏靠原稿的中心位置的位置处朝向排出托盘28按压原稿,更具体而言,在宽度方向上的中心位置CL处朝向排出托盘28按压原稿。通过这样的按压部38,能够更可靠地对原稿形成弯曲形状。
另外,朝向排出托盘28按压原稿的按压部也能够如图19以及图20所示那样构成。在图19以及图20中,附图标记47是设置于第一排出配件45的第一按压部,附图标记48是设置于第二排出配件46的第二按压部。另外,第一排出配件45除具备第一按压部47之外,基本的结构与上述的第一排出配件43是同样的。此外,第二排出配件46也同样地,除具备第二按压部48之外,基本的结构与上述的第二排出配件44是同样的。
第一按压部47相对于第一排出配件45在X-Z平面中以能够旋转的方式设置,第二按压部48相对于第二排出配件46在X-Z平面中以能够旋转的方式设置。然后,第一按压部47以及第二按压部48如图20所示放在被排出的原稿之上,通过自重而朝向排出托盘28按压由排出托盘28排出的原稿。在图20中,附图标记P示出载置于排出托盘28的原稿。
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原稿排出方向上分别设置有一个第一按压部47和第二按压部48,但如图21所示也能够沿着原稿排出方向设置多个。在图21中,附图标记53是设置于第一排出配件51的第一上游按压部,附图标记54是在第一排出配件51相对于第一上游按压部53而设置于原稿排出方向下游的第一下游按压部。此外,附图标记55是设置于第二排出配件52的第二上游按压部,附图标记56是在第二排出配件52相对于第二上游按压部55而设置于原稿排出方向下游的第二下游按压部。
另外,第一排出配件51除具备两个按压部之外,基本的结构与上述的第一排出配件43是同样的。此外,第二排出配件52也同样地,除具备两个按压部之外,基本的结构与上述的第二排出配件44是同样的。
此外,也优选为,以相比原稿排出方向的上游侧而下游侧更高的方式,构成在排出配件中接收原稿的接收面的+Z方向的高度。如图22所示,第一排出配件43A的接收面43b的+Z方向上的高度相比上游侧而下游侧更高。由此,能够抑制在排出原稿的排出口18附近的弯曲形状,能够边确保原稿的装载容量,边在原稿适当地形成弯曲形状。
以上所说明的原稿进给装置9即介质进给装置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应用于扫描仪1,但也可以应用于具备在介质上进行记录的记录头的记录装置。
此外,本发明并不限定于在上述所说明的实施方式,在权利要求书所记载的发明的范围内能够进行各种变形,当然这些也包括在本发明的范围内。

Claims (13)

1.一种介质进给装置,其特征在于,具备:
介质载置部,具备供进给前的介质载置的载置面;
进给单元,对载置于所述介质载置部的所述介质进行进给;以及
支承部件,对载置于所述介质载置部的所述介质的宽度方向上的端部进行支承,所述宽度方向是与进给方向交叉的方向,所述端部是包括所述介质的边缘且在所述介质的宽度方向上具有规定的宽度的部位,所述支承部件在所述介质的装载方向上比所述载置面更高的位置处支承所述介质,
限制所述介质在所述宽度方向上的边缘位置的边缘引导件设置为能够在所述宽度方向上移动,
所述支承部件设置为能够相对于所述边缘引导件拆装。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介质进给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支承部件设置于所述宽度方向上的两侧。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介质进给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支承部件中支承所述介质的支承面随着朝向所述宽度方向上的外侧而在所述介质的装载方向上变高。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介质进给装置,其特征在于,
对于所述支承面的自所述介质载置部起的所述装载方向上的高度,与所述进给方向的下游侧相比上游侧更高。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介质进给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介质进给装置具备:
进给辊,构成所述进给单元;以及
分离辊,与所述进给辊之间夹持所述介质并进行分离,
从所述宽度方向观察,与所述载置面平行并且通过所述进给辊与所述分离辊的夹持位置的直线与所述支承面中所述进给方向下游侧的部位交叉,所述支承面中所述进给方向上游侧的部位在所述装载方向上处于比所述直线更高的位置处。
6.根据权利要求4或5所述的介质进给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支承部件具备边缘限制面,所述边缘限制面限制所述介质在所述宽度方向上的边缘位置,
所述边缘限制面形成为随着朝向所述进给方向的上游而朝向所述宽度方向的中央的形状。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介质进给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介质进给装置具备压制部,所述压制部在所述宽度方向上比所述支承部件更偏靠所述介质的中心位置的位置处朝向所述介质载置部压制所述介质。
8.一种图像读取装置,其特征在于,具备:
读取单元,读取介质的面;以及
权利要求1至7中任一项所述的介质进给装置,朝向所述读取单元进给所述介质。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图像读取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图像读取装置具备:
介质接收部,接收由所述读取单元进行了读取而被排出的所述介质;以及
接收部件,接收排出到所述介质接收部的所述介质在所述宽度方向上的端部,所述接收部件在所述介质于所述介质接收部中摞起的摞起方向上比所述介质接收部更高的位置处接收所述介质。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图像读取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接收部件设置于所述宽度方向上的两侧。
11.根据权利要求9或10所述的图像读取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接收部件中接收所述介质的接收面随着朝向所述宽度方向上的外侧而在所述摞起方向上变高。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图像读取装置,其特征在于,
对于所述接收面在所述摞起方向上的高度,与所述介质的排出方向的上游侧相比下游侧更高。
13.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图像读取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图像读取装置具备按压部,所述按压部在所述宽度方向上比所述接收部件更偏靠所述介质的中心位置的位置处朝向所述介质接收部按压所述介质。
CN202111003294.XA 2020-08-31 2021-08-30 介质进给装置、图像读取装置 Active CN114125168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20145433A JP2022040635A (ja) 2020-08-31 2020-08-31 媒体給送装置、画像読取装置
JP2020-145433 2020-08-31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4125168A CN114125168A (zh) 2022-03-01
CN114125168B true CN114125168B (zh) 2023-12-05

Family

ID=8035749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11003294.XA Active CN114125168B (zh) 2020-08-31 2021-08-30 介质进给装置、图像读取装置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1) US11683426B2 (zh)
JP (1) JP2022040635A (zh)
CN (1) CN114125168B (zh)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9196783A (ja) * 2008-02-22 2009-09-03 Pfu Ltd 給送装置
WO2016056053A1 (ja) * 2014-10-06 2016-04-14 株式会社Pfu 原稿搬送装置
CN107055182A (zh) * 2015-10-16 2017-08-18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介质排出装置和图像读取装置
CN108377305A (zh) * 2017-01-31 2018-08-07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图像读取装置
CN110171731A (zh) * 2018-02-20 2019-08-27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介质进给装置及图像读取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4821885B2 (ja) * 2009-05-29 2011-11-24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KR101260310B1 (ko) * 2009-09-07 2013-05-03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급지카세트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화상형성장치
JP6269921B2 (ja) * 2013-08-02 2018-01-31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被記録媒体、被記録媒体の製造方法
JP6801436B2 (ja) * 2016-12-21 2020-12-16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媒体給送装置、画像読取装置及び記録装置
JP7164830B2 (ja) * 2018-03-26 2022-11-02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媒体給送装置、画像読取装置
JP7214506B2 (ja) * 2019-02-27 2023-01-30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画像読取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21177586A (ja) * 2020-05-07 2021-11-11 京セラドキュメントソリューションズ株式会社 原稿送り装置、原稿読取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22002359A (ja) * 2020-06-19 2022-01-06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画像読取装置及びこれを備えた画像形成装置
JP2022044974A (ja) * 2020-09-08 2022-03-18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媒体搬送装置及び画像読み取り装置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9196783A (ja) * 2008-02-22 2009-09-03 Pfu Ltd 給送装置
WO2016056053A1 (ja) * 2014-10-06 2016-04-14 株式会社Pfu 原稿搬送装置
CN107055182A (zh) * 2015-10-16 2017-08-18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介质排出装置和图像读取装置
CN108377305A (zh) * 2017-01-31 2018-08-07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图像读取装置
CN110171731A (zh) * 2018-02-20 2019-08-27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介质进给装置及图像读取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4125168A (zh) 2022-03-01
US11683426B2 (en) 2023-06-20
US20220070320A1 (en) 2022-03-03
JP2022040635A (ja) 2022-03-1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5316404B2 (ja) 画像記録装置
US7584950B2 (en)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and sheet feeding cassette
US9376284B2 (en) Medium receiving cassette and recording apparatus
JP2012001318A (ja) 画像記録装置
CN109573673B (zh) 介质传送装置、图像读取装置及记录装置
JP2017136703A (ja) 記録装置
JP2008011466A (ja) 画像読取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23080083A (ja) 画像読取装置
JP2021098611A (ja) 画像記録装置
CN114125168B (zh) 介质进给装置、图像读取装置
CN108688351B (zh) 介质输送装置、记录装置
JP6081792B2 (ja) 原稿の搬送装置
US11352226B2 (en) Sheet feed device
JP5987671B2 (ja) 搬送装置
US11535468B2 (en) Recording apparatus
JP6070148B2 (ja) 給送装置
CN107015454B (zh) 运送装置及图像记录装置
US9789711B2 (en) Conveyor and ink-jet recording apparatus
CN107021367B (zh) 片材运送装置及图像记录装置
JP5617967B2 (ja) 画像記録装置
JP2017137149A (ja) 記録装置
JP6617586B2 (ja) シート搬送装置及び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装置
JP5707965B2 (ja) 画像記録装置
JP2008118200A (ja) 画像記録装置
JP2008013311A (ja) 媒体排出装置、媒体搬送装置及び電子機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