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4111164A - 冰箱 - Google Patents

冰箱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4111164A
CN114111164A CN202110717827.4A CN202110717827A CN114111164A CN 114111164 A CN114111164 A CN 114111164A CN 202110717827 A CN202110717827 A CN 202110717827A CN 114111164 A CN114111164 A CN 114111164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door
locking
case
main body
guid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10717827.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伊藤和人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Toshiba Lifestyle Products and Services Corp
Original Assignee
Toshiba Lifestyle Products and Services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20146827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7438066B2/ja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20207690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6993493B1/ja
Application filed by Toshiba Lifestyle Products and Services Corp filed Critical Toshiba Lifestyle Products and Services Corp
Publication of CN11411116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4111164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DREFRIGERATORS; COLD ROOMS; ICE-BOXES; COOLING OR FREEZING APPARATU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F25D11/00Self-contained movable devices, e.g. domestic refrigerators
    • F25D11/02Self-contained movable devices, e.g. domestic refrigerators with cooling compartments at different temperature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DREFRIGERATORS; COLD ROOMS; ICE-BOXES; COOLING OR FREEZING APPARATU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F25D23/00General constructional features
    • F25D23/02Doors; Covers
    • F25D23/04Doors; Covers with special compartments, e.g. butter conditioner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Thermal Sciences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Refrigerator Housings (AREA)

Abstract

提供一种冰箱,限制沿着上下方向配置的门收纳壳体彼此的间隔,在移动操作中不会夹住用户的手指或手。实施方式的冰箱具备:冰箱主体,包括储藏室;门,能够开闭地关闭所述储藏室;以及多个门收纳壳体,在所述门的内侧沿着上下方向配置。多个所述门收纳壳体中的至少一个具有升降台。升降台具有:卡止部件,相对于所述门卡止;卡止解除机构,解除所述卡止部件相对于所述门的卡止;升降台主体,能够沿着设置于所述门的轨道部在上下方向上移动;以及间隔限制止动件,朝向沿着所述上下方向配置的其他的所述门收纳壳体突出,并能够与其他的所述门收纳壳体抵接。所述间隔限制止动件与所述升降台主体一体地形成。

Description

冰箱
本申请基于2020年9月1日向日本提出的特愿2020-146827号和2020年12月15日向日本提出的特愿2020-207690号主张优先权,并将其内容援引于此。
技术领域
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涉及冰箱。
背景技术
已知有在冰箱中的储藏室的门设置门收纳壳体。优选能够容易地变更门收纳壳体的上下方向的配置位置,以使门收纳壳体能够收纳各种收纳物。
在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一种冰箱,具备下部收纳搁板(门收纳壳体)和能够沿着门内板的轨道部在上下方向上移动的上部收纳搁板,在上部收纳搁板的下端侧设置有朝向下部收纳搁板突出的止动机构,其形成为如下结构:在上部收纳搁板向下方移动时,止动机构与下部收纳搁板的上端侧接触,由此,限制上部收纳搁板过度移动。
在专利文献2中公开了一种冰箱,具备最下层门容器(门收纳壳体)和能够沿着轨道部在上下方向上移动的多个门容器。
如专利文献1、2那样,在使门收纳壳体上下移动的构成的情况下,由于上下配置的门收纳壳体彼此的间隔狭窄,所以在移动操作中有可能夹住用户的手指或手。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2-243357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10-185628号公报
发明内容
本发明要解决的课题在于提供一种冰箱,限制沿着上下方向配置的门收纳壳体彼此的间隔,在移动操作中不会夹住用户的手指或手。
实施方式的冰箱具备:冰箱主体,包括储藏室;门,能够开闭地关闭储藏室;以及多个门收纳壳体,在门的内侧沿着上下方向配置。多个门收纳壳体中至少一个具有升降台主体。升降台具有:卡止部件,相对于门卡止;卡止解除机构,解除卡止部件相对于门的卡止;升降台主体,能够沿着设置于门的轨道部在上下方向上移动;以及间隔限制止动件,朝向沿着上下方向配置的其他的门收纳壳体突出,并能够与其他的门收纳壳体抵接。间隔限制止动件与升降台主体一体地形成。
根据该构成,能够提供一种冰箱,限制沿着上下方向配置的门收纳壳体彼此的间隔,在移动操作中不会夹住用户的手指或手。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第1实施方式的冰箱的图、且是表示打开了法式门的状态的主视图。
图2是表示第1实施方式中的左侧的冷藏室门的立体图。
图3是表示第1实施方式中的左侧的冷藏室门的内表面部件的构成的立体图。
图4是表示第1实施方式的门收纳壳体的构成的分解立体图。
图5是表示第1实施方式的门收纳壳体的构成的剖视图。
图6是表示第1实施方式的卡止解除机构的构成的立体图。
图7是表示第1实施方式的卡止解除机构的构成的立体图。
图8是表示第1实施方式的门收纳壳体的升降台主体的底面侧的构成的立体图。
图9是表示第2实施方式的冰箱的图、且是表示打开了法式门的状态的主视图。
图10是表示第2实施方式的左侧的冷藏室门的立体图。
图11是表示第2实施方式的左侧的冷藏室门的内表面部件的构成的立体图。
图12是表示第2实施方式的门收纳壳体的构成的分解立体图。
图13是表示第2实施方式的门收纳壳体的构成的立体图。
图14是表示从+Z方向侧观察第2实施方式的升降台主体时的构成的仰视图。
图15是表示从-X方向侧观察第2实施方式的升降台主体时的侧视图。
图16是表示从+X方向侧观察第2实施方式的升降台主体时的侧视图。
图17是表示第2实施方式的门收纳壳体的升降台主体的底面侧的构成的立体图。
图18是表示第2实施方式的卡止解除机构以及下罩的构成的立体图。
图19是表示第2实施方式的升降台主体的底面侧的构成的立体图。
图20是表示第2实施方式的上层门收纳壳体以及中层门收纳壳体的间隔被间隔限制止动件限制的样子的侧视图。
图21是表示第2实施方式的升降台主体(间隔限制止动件)的变形例的侧视图。
附图标记说明:
1:冰箱;5:冰箱主体;11:门;12:冷藏室门;13:冷藏室门;27:冷藏室(储藏室);53a:内表面;56:门收纳壳体;57:壳体主体;58c:第1壁部;58cA:间隔限制止动件;58d:第2侧壁部(第2壁部);64:轨道部;67:升降台;73:卡止部件;80:卡止解除机构;L:长度。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实施方式的冰箱进行说明。在以下说明中,对具有相同或类似的功能的构成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例如,有时对具有相互面对称的形状的部件彼此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并且,有时省略这些构成的重复说明。
在本说明书中,只要没有特别说明,就以从站在冰箱的正面的用户观察冰箱的方向为基准,定义上下左右。此外,将从冰箱观察接近站在冰箱的正面的用户的一侧定义为“前”,将远离的一侧定义为“后”。本说明书中的“横宽方向”是指上述定义中的左右方向。本说明书中的“进深方向”是指上述定义中的前后方向。“上下方向”是指冰箱的高度方向。
图中箭头所示的+X方向为右方向,-X方向为左方向,+Y方向为后方向,-Y方向为前方向,+Z方向为上方向,-Z方向为下方向。
在与实施方式的冰箱的门中包括的部件相关的说明中,只要没有特别说明,就基于门关闭的状态的配置进行说明。例如,在对旋转式门进行说明的情况下,只要没有特别说明,即使在打开的状态下,也以上述的±X方向和±Y方向为固定于门的方向进行说明。
[第1实施方式]
图1是表示第1实施方式的冰箱的图、且是表示打开门的状态的主视图。以下,对图1所示的第1实施方式的冰箱1的整体构成进行说明。但是,冰箱1不需要具有以下说明的全部构成,也可以适当省略几个构成。
冰箱1例如具备箱体10、一对冷藏室门(门)12、13以及多个门11。
箱体10例如包括内箱、外箱和隔热材。
内箱例如为合成树脂制,在多个部位具有从前侧朝向后侧凹陷的形状。内箱的各凹处形成多个冷藏室(储藏室)27。在图1所示的例子中,多个冷藏室27包括冷藏室27A、蔬菜室27B、上冷冻室27C、下冷冻室27D以及制冰室27E。冷藏室27A、蔬菜室27B、上冷冻室27C以及下冷冻室27D从上侧朝向下侧依次配置。制冰室27E位于上冷冻室27C的左侧。
箱体10在各冷藏室27的前方侧具有能够相对于各冷藏室27取出或放入食材的开口。
外箱是形成除了箱体10的前方侧之外的其他的三方的外表面部的长方体状。外箱例如由金属或金属与树脂的复合材料形成。
隔热材例如为发泡聚氨酯那样的发泡隔热材,填充在内箱与外箱之间。由此,箱体10具有隔热性。
在箱体10中,在内箱与外箱之间配置有与箱体10一起形成冰箱主体5的各种部件。作为形成冰箱主体5的部件,例如可以举出形成冷气的冷却单元、形成使冷气在各冷藏室27与冷却单元之间循环的流路的流路形成部件、通过流路将冷气输送到各冷藏室27的冷却风扇、以及对冷却单元和冷却风扇的动作进行控制的控制基板等。
冷藏室27A的室内的温度被维持为比蔬菜室27B低的温度且比上冷冻室27C以及下冷冻室27D高的温度。在冷藏室27A的内部例如配置有分隔室内的搁板、激冷室容器等。冷藏室27A的整个面被左右打开的冷藏室门12、13能够开闭地覆盖。
如图1所示,左右的冷藏室门12、13是为了开闭冷藏室27A而设置的门。左右的冷藏室门12、13彼此的宽度尺寸不同,从冰箱1的正面观察,左侧的冷藏室门(门)12具有比右侧的冷藏室门(门)13窄的宽度。
冷藏室门12例如通过分别设置于左侧的上下端的一对铰链32与箱体10的-X方向的左侧端部连结。冷藏室门13例如通过分别设置于+X方向的右侧的上下端的一对铰链33与箱体10的+X方向的右侧端部连结。这一对冷藏室门12、13能够以沿着上下方向(Z方向)延伸的铰链32、33的旋转轴线为中心在水平面内转动,是分别朝向左右两侧旋转而打开的旋转式双开门。用户通过将手搭在设置于各冷藏室门12、13的下端侧的各槽部8上并向近前侧拉拽,能够使冷藏室门12、13一边旋转一边向左右打开。
多个门11是为了开闭蔬菜室27B、上冷冻室27C、下冷冻室27D以及制冰室27E而设置的门。蔬菜室门11B、上冷冻室门11C、下冷冻室门11D以及制冰室门11E覆盖蔬菜室27B、上冷冻室27C、下冷冻室27D以及制冰室27E各自的前表面。
蔬菜室27B的室内的温度被维持为比冷藏室27A高的温度。在蔬菜室27B的内部例如设置有收纳蔬菜等储藏物的蔬菜室容器以及用于使蔬菜室容器沿着进深方向(Y方向)移动的导轨。
蔬菜室27B的前表面被抽屉式的蔬菜室门11B能够开闭地覆盖。
在蔬菜室门11B的内部配置有隔热材。在蔬菜室门11B的内表面侧的外缘部设置有与形成蔬菜室27B的前表面的开口的内箱的前表面抵接的垫片。
当关闭蔬菜室门11B时,蔬菜室27B的开口被隔热地封闭。
在蔬菜室门11B的内表面侧连结有蔬菜室容器。蔬菜室门11B能够沿着载置蔬菜室容器的导轨与蔬菜室容器一起沿着进深方向移动。
上冷冻室27C、下冷冻室27D以及制冰室27E的室内的温度分别被维持为能够冷冻储藏物的温度。在上冷冻室27C、下冷冻室27D以及制冰室27E的内部例如设置有小冷冻室、收纳冷冻储藏的储藏物的冷冻室容器、以及用于使冷冻室容器沿着进深方向移动的导轨等。
上冷冻室27C、下冷冻室27D以及制冰室27E的前表面由抽屉式的上冷冻室门11C、下冷冻室门11D以及制冰室门11E能够开闭地覆盖。
在上冷冻室门11C、下冷冻室门11D以及制冰室门11E的内部配置有隔热材。在上冷冻室门11C、下冷冻室门11D以及制冰室门11E的内表面侧的外缘部,分别设置有与形成上冷冻室27C、下冷冻室27D以及制冰室27E的前表面的开口的内箱的前表面抵接的垫片。
当上冷冻室门11C、下冷冻室门11D以及制冰室门11E关闭时,上冷冻室27C、下冷冻室27D以及制冰室27E的各开口被隔热地封闭。
在上冷冻室门11C、下冷冻室门11D以及制冰室门11E的内表面侧连结有冷冻室容器。上冷冻室门11C和下冷冻室门11D能够沿着载置冷冻室容器的导轨与冷冻室容器一起沿着进深方向移动。
上述的各冷藏室27以及各门11的构成只是一例,并不限定于上述的例子。
图1所示的左右的冷藏室门12、13具有在关闭的状态下从冰箱1的正面观察时与用户对置的表面以及冷藏室27A侧的内表面。在冷藏室门12、13的各内侧设置有多个门收纳壳体56、54。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冷藏室门12的上下方向上各配置3个门收纳壳体56,在冷藏室门13的上下方向上各配置3个门收纳壳体54,各冷藏室门12、13均为3层构造。
设置于本实施方式的冷藏室门12的各门收纳壳体56在以各铰链32为中心使冷藏室门12旋转而开闭时,为了避免冷藏室门12的旋转轨迹与周围的干涉而一部分被切去,在横宽方向(X方向)上为不对称的形状。各门收纳壳体56在横宽方向的一侧且为门旋转时与用户相对的一侧具有切口部3。切口部3例如在从上方(+Z方向)观察门收纳壳体56时,将矩形状的一个角部切去而形成。在关闭冷藏室门12的状态时,冷藏室门12中的各门收纳壳体56的切口部3与冷藏室门13中的各门收纳壳体54在横宽方向上对置。
在本实施方式中,仅在左侧的冷藏室门12侧设置具有切口部3的门收纳壳体56,但也可以在右侧的冷藏室门13侧设置具有切口部3的门收纳壳体54。
在右侧的冷藏室门13的内侧,从上依次设置有上层门收纳壳体54A、中层门收纳壳体54B以及下侧门收纳壳体54C。这三个门收纳壳体54A、54B、54C在上下方向上相互隔开规定的间隔配置,可以相对于冷藏室门13的内表面可拆卸地安装,也可以相对于冷藏室门13的内表面固定。
在左侧的冷藏室门12的内侧,设置有位于冷藏室门12的最下侧的下层门收纳壳体56C、位于下层门收纳壳体56C的上方的中层门收纳壳体56B、以及位于中层门收纳壳体56B的上方且冷藏室门12的最上侧的上层门收纳壳体56A。这三个门收纳壳体56A、56B、56C在上下方向上相互隔开规定的间隔配置。
这些中的上层门收纳壳体56A以及中层门收纳壳体56B安装成能够相对于冷藏室门12的内表面沿着上下方向移动。下层门收纳壳体56C可以相对于冷藏室门12的上述内表面能够拆卸地安装,也可以相对于冷藏室门12的上述内表面固定。
这样,在本实施方式的冷藏室门12中,能够在各自的移动范围内多阶段地变更上层门收纳壳体56A以及中层门收纳壳体56B的上下方向的配置位置。上层门收纳壳体56A以及中层门收纳壳体56B的移动间距以及移动范围设定为,分别移动时的相对配置位置能够根据收纳物的高度而适当化。
在法式门的冰箱的情况下,由于冷藏室门12、13的横宽尺寸不同,所以分别设置于冷藏室门12、13的门收纳壳体56、54的横宽尺寸也不同。设置于宽度窄的冷藏室门12侧的门收纳壳体56的尺寸比设置于宽度宽的冷藏室门13侧的门收纳壳体54的尺寸小,因此能够收纳的收纳物的数量和重量也比门收纳壳体54少,难以变重。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将设置于宽度窄的冷藏室门12侧的门收纳壳体56设为能够上下移动的构造。
(冷藏室门)
接着,对冷藏室门的详细构成进行说明。
由于图1所示的左右的冷藏室门12、13的基本构造相同,所以在以下的说明中以左侧的冷藏室门12为中心进行叙述。
图2是表示第1实施方式中左侧的冷藏室门12的立体图。
如图2所示,冷藏室门12例如具备外轮廓部件50A以及垫片55A(图3)。外轮廓部件50A形成为箱状。本说明书中所说的“箱状”也包括扁平的箱状。外轮廓部件50A例如具有框体51A、表面板52A以及内表面部件53。
如图2所示,框体51A以规定的宽度尺寸分别形成为矩形的框状。
框体51A包括上边部件51a、下边部件51b、侧边部件51c、51d。在冷藏室门12关闭的状态下,上边部件51a是沿着横宽方向和进深方向的板状,形成冷藏室门12的上表面。此外,下边部件51b是沿着横宽方向和进深方向的板状,形成冷藏室门12的下表面。进而,侧边部件51c、51d是沿着上下方向和进深方向的板状,分别形成冷藏室门12的左右两侧的侧面。通过将这些上边部件51a、下边部件51b、侧边部件51c、51d相互组合,形成矩形的框体51A。框体51A例如为合成树脂制。
如图2所示,在冷藏室门12的下边部件51b形成有朝向上方(+Z方向)凹陷的凹状的槽部8。槽部8在关闭冷藏室门12的状态下形成在接近冷藏室门13的一侧。槽部8是在打开冷藏室门12时供用户用手抓持的部位。
另外,在冷藏室门13的下边部件51b也形成有朝向上方凹陷的凹状的槽部8。槽部8在关闭冷藏室门13的状态下形成在接近冷藏室门12的一侧。
表面板52A以闭塞框体51A的前方侧的开口的方式安装,分别位于冷藏室门12的前端部。表面板52A是沿着框体51A的矩形状的板部件,分别形成冷藏室门12的前表面。表面板52A例如是玻璃板。但是,表面板52A并不限定于玻璃板,也可以由合成树脂或其他的材料形成。
表面板52A可以是平板,也可以是弯曲板。以下,以表面板52A为平板的例子进行说明。
内表面部件53从表面板52A相反侧安装于框体51A,分别位于冷藏室门12的内表面侧。内表面部件53的外形是沿着框体51A的矩形状的板部件。内表面部件53例如为合成树脂制。
内表面部件53具有在冷藏室门12相对于箱体10关闭的状态下朝向上述冷藏室27A侧的平面状的内表面53a、以及从内表面53a的外周缘朝向冷藏室27A侧突出的肋61。
肋61主要是为了抑制冷藏室27A内的冷气从冷藏室门12与箱体10间的间隙逃逸而设置的。
另外,在本说明书中,“肋”是为了便于说明的名称,广泛地意味着从内表面部件53向后方突出的部分,并不限定于特定的形状、作用的部分。
虽然没有特别图示,但在内表面部件53与表面板52A之间、以及肋61的凸形状的内侧填充有发泡隔热材。
垫片55A是为了封闭冷藏室27A而设置的,以便在关闭冷藏室门12时,冷藏室27A内的冷气不会从冷藏室门12与上述箱体10之间泄漏到外部。
垫片55A呈包围框体51A的外周的环状,安装于内表面部件53。垫片55A的安装方法没有特别限定。例如,垫片55A也可以通过设置于垫片55A的安装用的凸部和设置于内表面部件53的安装用的凹部的凹凸嵌合来安装。
(内表面部件的构成)
此处,对内表面部件53的详细构成进行说明。
图3是表示内表面部件53的详细构成的立体图。
如图3所示,设置于冷藏室门12的内表面部件53的肋61例如包括比框体51A的外形小一圈的环状的肋组。本说明书中所说的“环状”并不限定于整周完全连续的情况,也包括设置有切口等而一部分间断的情况。
作为肋61的环状的肋组,可以举出沿着上边部件51a在横宽方向上延伸的上方肋61F、沿着下边部件51b在横宽方向上延伸的下方肋61G、沿着宽度方向一侧的侧边部件51c在上下方向上延伸的侧方肋61C、以及沿着宽度方向另一侧的侧边部件51d在上下方向上延伸的侧方肋61D。上肋61F和下肋61G的横宽方向的长度彼此相等。侧方肋61C、61D的上下方向的长度相等。
侧方肋61C、61D以及下方肋61G比上方肋61F朝向冷藏室27A侧更大地突出。例如,侧方肋61C、61D以及下方肋61G的突出量为上方肋61F的突出量的一半以上。
如图3所示,一对侧方肋61C、61D从内表面53a的X方向的宽度方向两侧的端部朝冷藏室27A侧(后方)向+Y方向分别突出。一对侧方肋61C、61D从上方肋61F沿着上下方向延伸至下方肋61G的位置。
侧方肋61D通过在上下方向上突出量局部不同且+Y方向的突出高度不同的第1前端部61a和第2前端部61b、以及形成在它们之间的台阶部61c形成肋前端侧。
如图3所示,侧方肋61C、61D中的在横宽方向上相互对置的各侧面S1、S2是相对于内表面部件53的内表面53a大致垂直的平面。侧方肋61C的侧面S1是朝向-X方向的面,与另一方的侧方肋61D对置。
侧方肋61D的侧面S2是朝向+X方向的面,与一方的侧方肋61C对置。
侧面S1、S2在各自的下端侧分别具有倾斜面Sa。设置于侧面S1、S2的各倾斜面Sa朝随着趋向下方而倾斜面Sa彼此相互接近的方向倾斜,侧方肋61C、61D的下端侧的厚度增加。
在侧方肋61C、61D的侧面S1、S2分别设置有台阶部53c、轨道部64以及卡止突起65。台阶部53c以及轨道部64沿着上下方向延伸,卡止突起65与上述台阶部53c以及轨道部64隔开间隔而位于它们的下方。
设置于一方的侧方肋61C的台阶部53c从侧面S1朝另一方的侧方肋61D向-X方向突出。
设置于另一方的侧方肋61D的台阶部53c(图2)从侧面S2朝一方的侧方肋61C向+X方向突出。
设置于侧方肋61C、61D的各台阶部53c的-X方向的端面53cy与侧面S1、S2大致平行。各台阶部53c的从侧面S1、S2的在X方向的突出高度没有特别限定。例如,各台阶部53c的从侧面S1、S2的在X方向的突出高度也可以稍微超过后述的轨道部64的在X方向的突出高度。在该情况下,台阶部53c中的X方向的端面接近后述的上层门收纳壳体56A以及中层门收纳壳体56B的X方向的侧面,能够作为上层门收纳壳体56A以及中层门收纳壳体56B的横宽方向的引导面发挥功能。
如图3所示,轨道部64在与台阶部53c的端面53cy之间在Y方向上隔开间隙,与端面53cy平行地上下延伸。在轨道部64的上端与上方肋61F的下表面61g之间形成有间隙G1。
台阶部53c的上端与上方肋61F的下表面61g(图2)连接。台阶部53c的下端与后述的轨道部64的下端位置相同。
分别设置于各侧方肋61C、61D的轨道部64形成为相互相同的构成。
如图3所示,设置于侧方肋61C的轨道部64是从侧方肋61C的侧面S1向-X方向垂直地突出、整体上沿着上下方向细长且线状地延伸的突起。如图3所示,设置于侧方肋61D的轨道部64是从侧方肋61D的侧面S2向+X方向垂直地突出、整体上沿着上下方向细长且线状地延伸的突起。
左右两侧的一对轨道部64在使后述的上层门收纳壳体56A以及中层门收纳壳体56B沿着上下方向移动时,在限制了进深方向(Y方向)的位置的状态下沿着上下方向引导上层门收纳壳体56A以及中层门收纳壳体56B。
如图3所示,轨道部64在进深方向上与台阶部53c的端面53cy之间隔开间隙,与端面53cy平行地延伸。各轨道部64的上端未到达侧方肋61C、61D的上端的任一方,位于从侧方肋61C、61D的上端向下方离开的部位。
轨道部64的下端延伸至与台阶部53c大致相同的位置。
轨道部64具有第1轨道部64a以及第2轨道部64b。
第1轨道部64a对后述的上层门收纳壳体56A以及中层门收纳壳体56B的上下方向的移动进行引导,并且对上层门收纳壳体56A以及中层门收纳壳体56B的上下方向的移动位置进行多级限制。
第1轨道部64a具有第1引导件64c、第2引导件64d、多个卡止板64e、上端板64g、下端板64k以及多个倾斜肋64fa。
第1引导件64c形成轨道部64中的-Y方向的侧面。第1引导件64c为从各侧面S向-X方向突出且沿着上下方向延伸的平板状。第1引导件64c延伸至第2轨道部64b。
第2引导件64d形成轨道部64中的+Y方向的侧面。第2引导件64d为从侧面S向-X方向突出且沿着上下方向延伸的平板状。第2引导件64d与第1引导件64c平行。第2引导件64d与第1引导件64c同样地延伸至第2轨道部64b。
第1引导件64c以及第2引导件64d的前端位于与进深方向正交的同一平面上。
轨道部64中的多个卡止板64e为在第1引导件64c和第2引导件64d之间沿着进深方向(Y方向)延伸且从侧面S垂直地突出的板状。多个卡止板64e从第1引导件64c以及第2引导件64d的下端到第1轨道部64a的上端在上下方向上相互分离地设置。各卡止板64e的上下方向上的间距可以不恒定,但在图3所示的例子中是恒定的。
在图3所示的例子中,各卡止板64e配置有17个。
各卡止板64e的突出方向的前端与位于各卡止板64e的宽度方向两侧的第1引导件64c以及第2引导件64d的前端位于同一平面上。
上端板64g是在第1引导件64c与第2引导件64d之间沿着进深方向延伸且从侧面S垂直地突出的板状。上端板64g位于比多个卡止板64e靠上方的位置,以与各卡止板64e彼此的间距大致相等的间距从最上方的卡止板64e向上方离开。
下端板64k是在第1引导件64c与第2引导件64d之间沿着进深方向(Y方向)延伸且从侧面S垂直地突出的板状。下端板64k位于比最下方的卡止板64e靠下方的位置,以比各卡止板64e彼此的间距宽的间隔从最下方的卡止板64e向下方离开。
多个倾斜肋64fa设置于除了下端板64k之外的各卡止板64e的下表面侧以及上端板64g的下表面侧。倾斜肋64fa在各卡止板64e的下表面和上端板64g的下表面分别各设置一对,相互在进深方向上隔开间隔配置。进而,各倾斜肋64fa也相对于第1引导件64c以及第2引导件64d在进深方向上隔开间隔配置。
倾斜肋64fa为与第1引导件64c以及第2引导件64d平行地延伸的板状。从Y方向观察各倾斜肋64fa的形状为随着从各卡止板64e以及上端板64g的X方向上的各突出侧的前端趋向下方而朝向侧面S逐渐倾斜的三角形状。
各倾斜肋64fa的下端位于上述间距的中间。
在本实施方式中,设置于同一下表面的倾斜肋64fa的个数为2个,但设置于同一下表面的倾斜肋64fa的进深方向上的个数只要为1个以上就没有特别限定。
根据这样的构成,在第1轨道部64a的内侧,多个凸部从下侧朝向上侧以大致相等的间隔在上下方向上排列。多个凸部通过由倾斜肋64fa产生的倾斜面64j、卡止板64e的前端面以及在卡止板64e的上表面形成且沿着水平方向延伸的卡止面64i形成。在从侧面S向X方向突出的各凸部之间形成有相对的凹部。因此,在第1轨道部64a的内侧形成有倾斜面64j朝向下侧的锯齿状的凹凸构造。
后述的第1卡止部70卡止于这样的轨道部64的凹凸构造。即,第1卡止部70卡止于多个卡止板64e中的各卡止面64i侧。
多个倾斜肋64fa的倾斜面64j成为越趋向上方越向门中央侧突出的倾斜。在门收纳壳体56上升时,后述的第1卡止部70沿着倾斜肋64fa的倾斜面64j移动,并且在水平方向上被按压而缩进。
卡止板64e的卡止面64i只要能够卡止后述的卡止部件73即可,可以是平面,也可以是弯曲面。在卡止面64i中卡止部件73卡止的部位的接触形态只要能够卡止卡止部件73,则可以是面接触、线接触和点接触中的任一种。
倾斜肋64fa的倾斜面只要能够供后述的卡止部件73滑动即可,可以是平面,也可以是弯曲面。在多个倾斜面中卡止部件73滑动的部位的接触形态只要能够供卡止部件73滑动,则可以是面接触、线接触和点接触中的任一种。
第2轨道部64b具有第1轨道部64a中第1引导件64c以及第2引导件64d的各上端部以及位于这些上端部之间的中间肋64h。
中间肋64h是与第1引导件64c以及第2引导件64d平行的平板状。
中间肋64h的上下方向的长度与从上端板64g到第1引导件64c以及第2引导件64d的上端的长度相等。中间肋64h的下端与上端板64g的上表面连接。中间肋64h的突出高度与第1引导件64c以及第2引导件64d的突出高度相等。
只要中间肋64h的个数为1个以上,就没有特别限定。在图3所示的例子中,中间肋64h为1个。
从各侧方肋61C、61D的侧面S朝向在横宽方向上对置的另一方的侧方肋向X方向突出,形成沿着上下方向延伸的线状的突起。第2轨道部64b的突出侧的前端面和与横宽方向正交的平面处于同一平面上。
在轨道部64与台阶部53c的端面53cy之间形成有沿着上下方向延伸的凹槽g1。
在轨道部64的下端部与台阶部53c之间设置有下降位置限制部53d。下降位置限制部53d是为了限制中层门收纳壳体56B的下降位置而设置的。
下降位置限制部53d的形状只要能够通过从侧面S向凹槽g1内垂直地突出来限制中层门收纳壳体56B的下降位置,就没有特别限定。在图3所示的例子中,下降位置限制部53d将轨道部64的第1引导件64c与台阶部53c的端面53cy相连,从下方封闭凹槽g1。
下降位置限制部53d的上下方向的配置位置是与中层门收纳壳体56B的最大下降位置对应的适当位置。
在下降位置限制部53d的下表面侧设置有一对倾斜肋64fb。这一对倾斜肋64fb比上述的倾斜肋64fa大一圈,也兼作下降位置限制部53d的加强。
卡止突起65是为了固定或可拆装地卡止图2所示的下层门收纳壳体56C而设置的。卡止突起65的形状只要能够可拆装地卡止下层门收纳壳体56C,就没有特别限定。
在图3所示的例子中,卡止突起65的从X方向观察的形状为在上下方向上长的大致矩形状。卡止突起65在进深方向上具有与轨道部64相同程度的宽度,在轨道部64的正下方配置在与轨道部64隔开规定间隔的位置。在轨道部64的下端与卡止突起65的上端之间形成有间隙G2。
如图3所示,侧方肋61C中的卡止突起65形成于侧面S1的下端侧的倾斜面Sa,向-X方向突出。侧方肋61D中的卡止突起65形成在侧面S2的下端侧的倾斜面Sa,向+X方向突出。
各卡止突起65的突出侧的前端面与上下方向平行。
下方肋61G将侧方肋61C、61D下端侧彼此连接。下方肋61G具有随着趋向冷藏室27A侧而朝向下方倾斜的上表面61f。
(门收纳壳体)
接着,对门收纳壳体的构成进行说明。
如图1以及图2所示,设置于冷藏室门12的3个门收纳壳体56中的上层门收纳壳体56A以及中层门收纳壳体56B在侧方肋61C、61D之间能够沿着相互对置的轨道部64在上下方向上分别移动。
上层门收纳壳体56A以及中层门收纳壳体56B的宽度、进深以及深度也可以相互不同,但在本实施方式中,上层门收纳壳体56A、56B相互为相同形状,以上层门收纳壳体56A的例子进行说明。上层门收纳壳体56A的说明除了配置场所不同之外,也适用于中层门收纳壳体56B。
下层门收纳壳体56C能够安装于位于中层门收纳壳体56B的下方且被侧方肋61C、61D夹着的空间中。
下层门收纳壳体56C通过卡止于图3所示的后述的卡止突起65,能够可拆装地配置在下方肋61G上。但是,安装时的下层门收纳壳体56C的配置位置在上下方向上被固定。
(上层门收纳壳体以及中层门收纳壳体)
图4是表示上层门收纳壳体56A以及中层门收纳壳体56B的构成的分解图。图5是表示门收纳壳体56A、56B的构成的剖视图。
如图4所示,上层门收纳壳体56A以及中层门收纳壳体56B是整体上向上方开口的箱型的容器。上层门收纳壳体56A以及中层门收纳壳体56B具有壳体主体57以及升降台67。上层门收纳壳体56A以及中层门收纳壳体56B在横宽方向上为左右不对称的形状。
壳体主体57收纳储藏在冷藏室27A内的储藏物。如图4所示,壳体主体57是向上方开口的箱型的容器,可拆装地载置在升降台67上。
升降台67可拆装地支承壳体主体57,在支承壳体主体57的状态下,能够在侧方肋61C、61D之间沿着各轨道部64在上下方向上移动。升降台67通过卡止于各轨道部64的多个卡止板64e的任一个而上下方向的位置被固定。
如图4所示,壳体主体57具有底面部57a、壁部57b、第1壁部57c、一对第1侧壁部57f、切口壁部57x、一对第2侧壁部57d以及一对台阶部57e。
底面部57a是水平配置的平板状。横宽方向上的底面部57a的宽度在比进深方向上的大致中央靠-Y方向侧比靠+Y方向侧窄。
壁部57b从底面部57a中的+Y方向的外缘部向+Z方向以及-Z方向延伸。但是,向-Z方向延伸的壁部57b为从-Y方向覆盖后述的升降台67的底板部的程度的长度。
第1壁部57c在壳体主体57的进深方向上位于与壁部57b相反的一侧。第1壁部57c从底面部57a中的-Y方向的外缘端向+Z方向延伸。第1壁部57c为与进深方向正交的平板状。
第1侧壁部57f是底面部57a中的+X方向以及-X方向的周缘,从底面部57a中的+Y方向侧的宽幅的部位向+Z方向以及-Z方向延伸。但是,向-Z方向延伸的第1侧壁部57f为从+X方向覆盖后述的升降台67的底板部的程度的长度。位于底面部57a的-X方向侧的第1侧壁部57f的+Y方向的端部与壁部57b连接。第1侧壁部57f为与进深方向平行的平面状。
位于底面部57a的+X方向侧的第1侧壁部57f在进深方向(Y方向)的宽度比位于-X方向侧的第1侧壁部57f窄,+Y方向的端部与切口壁部57x连接。
切口壁部57x是底面部57a中的+X方向侧的周缘,从+Y方向的宽幅的部位向+Z方向以及-Z方向延伸。但是,向-Z方向延伸的切口壁部57x的长度为从+X方向覆盖后述的升降台67的底板部的程度。
切口壁部57x在俯视下随着从第1侧壁部57f趋向+Y方向而朝+X方向朝壁部57b侧倾斜,将位于+X方向侧的第1侧壁部57f与壁部57b倾斜地连接。切口壁部57x分别相对于进深方向以及横宽方向倾斜。
第2侧壁部57d是底面部57a中的+X方向以及-X方向的周缘,从底面部57a中的-Y方向侧的窄幅的部位分别向+Z方向延伸。各第2侧壁部57d为与横宽方向正交的平板状。
各第2侧壁部57d的-Y方向的端部与第1壁部57c的横宽方向的两端部连接。第2侧壁部57d为与进深方向平行的平板状。
台阶部57e从通过底面部57a的缩小宽度而在横宽方向上形成的各端缘分别向+Z方向延伸。各台阶部57e为与进深方向正交的平板状。台阶部57e中的横宽方向的端部分别与比壁部57b靠上侧的第1侧壁部57f的-Y方向的端部和第2侧壁部57d的+Y方向的端部连接。
在各第2侧壁部57d以及各台阶部57e的上端,分别形成有在横宽方向上向壳体主体57的外侧延伸的凸缘部57g。
在各凸缘部57g的下表面侧形成有卡止突起57h,该卡止突起57h从各第2侧壁部57d向外侧突出,并且从凸缘部57g向-Z方向延伸。卡止突起57h用于在向升降台67安装时在进深方向上对壳体主体57进行定位。
在本实施方式中,卡止突起57h在安装上层门收纳壳体56A时,形成在与图3所示的轨道部64在横宽方向上对置的位置。但是,卡止突起57h的从第2侧壁部57d突出的卡止突起57h的突出高度为各卡止突起57h的横宽方向的距离比侧方肋61C、61D的各轨道部64间的横宽方向的间隔窄的高度。因此,在上层门收纳壳体56A的安装时以及上下方向的移动时,不用担心轨道部64和卡止突起57h会接触。
在第1壁部57c的上端形成有向-Y方向延伸的凸缘部57j。凸缘部57j的高度以及厚度与凸缘部57g相同。
在凸缘部57j上,沿着横宽方向延伸的突条57i向+Z方向突出。
壳体主体57例如为合成树脂制。壳体主体57可以由透明材料形成,也可以由半透明材料或不透明材料形成。在壳体主体57由透明材料或半透明材料形成的情况下,壳体主体57的内部能够从外侧看到,因此更优选。壳体主体57可以一部分由透明材料形成、其他的部分由半透明材料或不透明材料形成。由半透明材料或不透明材料形成的部位也可以是从上方或外侧覆盖后述的升降台67的部位。在该情况下,由于从上方或外侧难以看到升降台67,因此上层门收纳壳体56A的美观性提高。
壳体主体57也可以在透明材料的成形品的表面形成不透明或半透明的着色层、图案等。在该情况下,从外部难以看到形成有不透明或半透明的着色层、图案的部位,上层门收纳壳体56A的美观性提高。
(升降台)
如图4所示,升降台67具有除了壳体主体57之外的上层门收纳壳体56A的全部构成部件。
例如,升降台67具备升降台主体58、操作部件59、下罩60以及第1卡止部70。从+Z方向观察的俯视下的升降台67的形状在横宽方向上左右不对称。
升降台主体58具有底面部58a、从底面部58a的外周缘向+Z方向延伸的第1壁部58c及一对第2侧壁部(第2壁部)58d、前端板部58b、从底面部58a的外周缘向-Z方向延伸的一对侧板部58f、以及切口板部58x。
底面部58a构成升降台67的底板部的一部分,是具有能够使壳体主体57的底面部57a与上表面重合的大小以及形状的平板。
底面部58a中的+Y方向的端缘具有与底面部57a中的相同的端缘相同的形状。底面部58a中的+X方向以及-X方向的周缘、且为+Y方向侧的宽幅的部位的端缘(以下称作宽幅部端缘)具有与底面部57a中的相同的端缘相同的形状。
底面部58a中的+X方向以及-X方向的周缘、且为-Y方向侧的窄幅的部位的端缘(以下称作窄幅部端缘)具有比底面部57a中的相同的端缘稍向外侧扩张的形状。底面部58a中的-Y方向的端缘具有比底面部57a中的相同的端缘稍向外侧扩张的形状。
在图4所示的例子中,从+Z方向观察的俯视下的底面部58a的外形在横宽方向上为不对称的形状。
第1壁部58c设置于底面部58a的-Y方向的外缘部,构成升降台67的侧板部。
一对第2侧壁部(第2壁部)58d设置于底面部58a的横宽方向的两侧的外缘部。
前端板部58b从底面部58a的+Y方向的端缘向-Z方向延伸。前端板部58b的长度为在安装壳体主体57时隐藏在壳体主体57的向-Z方向突出的壁部57b的内侧的长度。
侧板部58f从底面部58a中的各宽幅部端缘向-Z方向延伸。侧板部58f的长度为在安装壳体主体57时隐藏在壳体主体57的第2侧壁部57d的内侧的长度。
切口板部58x从底面部58a的周缘中的前端板部58b与侧板部58f之间的端缘向-Z方向延伸。切口板部58x随着趋向+Y方向而向+X方向侧倾斜,将侧板部58f与前端板部58b倾斜地连接。切口板部58x的长度为在安装壳体主体57时隐藏在壳体主体57的第2侧壁部57d的内侧的长度。
这样,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底面部58a的外周缘中的沿着上述的壳体主体57的壁部57b、切口壁部57x以及第1侧壁部57f的外缘部分,不形成向+Z方向延伸的侧板部。即,在升降台主体58安装壳体主体57时,从水平方向观察,不形成与壁部57b、切口壁部57x以及一对第1侧壁部57f重叠的侧板部。
第2侧壁部58d是底面部58a中的+X方向以及-X方向的周缘,从比各宽幅端缘靠-Y方向侧的端缘向+Z方向以及-Z方向延伸。
各第2侧壁部58d的从底面部58a起的+Z方向的高度与壳体主体57的从底面部57a的下表面到凸缘部57g的下表面的高度相等。
各第2侧壁部58d的-Z方向的高度与各侧板部58f的高度相等。
在各第2侧壁部58d的上端部形成有向上侧开口的凹槽58j。在凹槽58j中,壳体主体57的各卡止突起57h能够从上方进入,在前后方向上嵌合卡止突起57h。
如图4所示,在两侧的第2侧壁部58d分别设置有卡止突起58A和引导部58B。以下,以设置于-X方向的第2侧壁部58d的卡止突起58A以及引导部58B的例子进行说明。
卡止突起58A从第2侧壁部58d向X方向的外侧突出。卡止突起58A具有可插入上述的内表面部件53的内表面53a与各轨道部64之间的间隙的进深方向的宽度。卡止突起58A具有沿着上下方向延伸的板状部58Aa、以及从板状部58Aa的+Y方向的表面向+Y方向突出且沿着横宽方向延伸的多个突条58Ab。
多个突条58Ab是为了减小与轨道部64的接触面积而设置的。
在多个突条58Ab的每一个中,与横宽方向正交的截面例如为向+Y方向凸出的半圆状。
引导部58B从第2侧壁部58d向X方向上的外侧突出。在引导部58B与卡止突起58A之间,在上下方向上形成有能够插通轨道部64的间隙。
引导部58B具有沿着上下方向延伸板状部58Ba以及从+Y方向侧加强板状部58Ba的多个加强肋58Bb。
第1壁部58c从底面部58a中的-Y方向的端缘向+Z方向延伸。第2侧壁部58d的+Z方向的高度与各第2侧壁部58d相同,与从壳体主体57的底面部57a的下表面到凸缘部57j的下表面的高度相等。
根据这样的构成,在安装壳体主体57时,各第2侧壁部58d从外侧与各台阶部57e以及各第2侧壁部57d对置。
在将壳体主体57载置在升降台67时,壳体主体57的各第2侧壁部57d插入到各第2侧壁部58d之间。壳体主体57的各台阶部57e与升降台主体58的位于各第2侧壁部58d的+Y方向的各台阶部58e对置。
上层门收纳壳体56A中的比各台阶部57e靠-Y方向侧的部分插入到图3所示的侧方肋61C、61D之间。因此,在上层门收纳壳体56A中,比各台阶部57e靠+Y方向侧比侧方肋61C、61D向+Y方向突出。
在升降台主体58中的底面部58a的宽幅部端缘的上方未形成与壳体主体57重叠的侧板部。因此,在壳体主体57中的至少壁部57b、切口壁部57x以及各第1侧壁部57f由透明材料或半透明材料形成的情况下,能够通过这些壁部57b、切口壁部57x以及各第1侧壁部57f从水平方向看到收纳在壳体主体57的内侧的收纳物。
如图4以及图5所示,本实施方式的升降台主体58具有一对间隔限制止动件58cA,该一对间隔限制止动件58cA限制升降台主体58与在上下方向上相邻的其他的门收纳壳体56之间的间隔。
一对间隔限制止动件58cA朝向比自身靠下方的其他的门收纳壳体56突出,能够从上方侧与下层侧的其他的门收纳壳体56的上端抵接。
在本实施方式中,各间隔限制止动件58cA设置于升降台主体58的第1壁部58c,分别沿着上下方向延伸。这一对间隔限制止动件58cA在第1壁部58c的横宽方向上隔开间隔配置。
间隔限制止动件58cA比第1壁部58c的下端向下方突出。间隔限制止动件58cA的上下方向的长度中的比中央附近靠上侧的部位沿着第1壁部58c的外表面向+Z方向延伸,比中央附近靠下侧的部位比第1壁部58c的下端向-Z方向突出。
间隔限制止动件58cA的Z方向的长度中的比第1壁部58c的下端、即下罩60的底板部60a向-Z方向突出的长度L(图5)优选为成人的手指的粗细以上的长度。本实施方式中的间隔限制止动件58cA的长度L例如在25mm~30mm的范围内。
如图5所示,间隔限制止动件58cA例如呈中空的棱柱形状,在与长度方向交叉的截面形状中,一边侧开放。具体而言,间隔限制止动件58cA具有与第1壁部58c的外表面连接的第1面58c1、以及位于第1面的宽度方向两侧且与该第1面58c1垂直的一对第2面58c2,在由上述第1面58c1以及一对第2面58c2三面包围的内侧具有凹槽58c3。凹槽58c3的与上下方向交叉的截面形状为在上下方向上相同的凹形状。
一对间隔限制止动件58cA例如在对升降台67进行注塑成形时与升降台主体58一体地形成。由此,能够确保间隔限制止动件58cA的强度,并且能够削减部件个数以及组装工序数。
间隔限制止动件58cA在从第1壁部58c的外表面向-Y方向侧、内表面部件53侧突出的状态下与第1壁部58c一体地形成。间隔限制止动件58cA的一对第2面58c2中的-Y侧的各端缘与冷藏室门12的内表面部件53的内表面53a对置,能够与该内表面53a接触。间隔限制止动件58cA可以始终与内表面部件53的内表面53a接触,也可以稍微分离。
这样的间隔限制止动件58cA与冷藏室门12的内表面部件53的内表面53a抵接,由此,能够限制由于收纳在壳体主体57内的收纳物的重量而上层门收纳壳体56A以及中层门收纳壳体56B的冷藏室27侧(+Y方向侧)向下方(-Z方向)倾斜。
间隔限制止动件58cA的形状并不限定于上述形状,例如,可以仅由板状的第1面构成,也可以没有凹槽。另外,外形也并不限定于棱柱形状,也可以是圆柱形状,还可以采用其他的各种形状。
间隔限制止动件58cA的数量并不限定于2个,可以仅为1个,也可以设置3个以上。也可以根据间隔限制止动件58cA的形状、大小来设定数量。
间隔限制止动件58cA的位置也并不限定于上述位置。既可以设置于第1壁部58c的横宽方向中央,也可以设置于位于第1壁部58c的两侧的各第2侧壁部58d的外表面。
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注塑成形形成包括间隔限制止动件58cA的升降台67。因此,不需要将间隔限制止动件58cA作为其他的部件安装于升降台主体58,能够将间隔限制止动件58cA一体地成形在升降台主体58,因此能够削减部件个数以及削减工时。
壳体主体57中的各卡止突起57h与升降台主体58侧的各凹槽58j嵌合。
壳体主体57载置在升降台主体58的底面部58a、各第2侧壁部58d以及第1壁部58c上。壳体主体57被夹持在各第2侧壁部58d之间,由此在横宽方向上被定位。壳体主体57的各卡止突起57h与各凹槽58j嵌合,由此壳体主体57相对于升降台主体58在Y方向上被定位。
(升降台的底板部的内部构造)
接着,将升降台67的底板部的内部构造与升降台主体58的下表面侧的构成一起进行说明。
图6是表示卡止解除机构80的构成的立体图。图7是表示卡止解除机构80的构成的立体图、且是从+Z方向侧观察的图。图8是表示升降台主体58的底面侧的构成的立体图。
如图6以及图7所示,在升降台67的底板部设置有卡止解除机构80。
卡止解除机构80使第1卡止部70移动到不能与上述轨道部64的卡止板64e卡止的不能卡止位置,使上层门收纳壳体56A以及中层门收纳壳体56B能够沿着上下方向移动。
卡止解除机构80位于升降台主体58(图4)与下罩60(图7)之间,具备操作部件59以及施力部件77。
首先,对升降台主体58的底面部58a的下表面侧的构造进行说明。
在底面部58a的下表面,第1引导件58n、卡止部58p、第2引导件58t、吸振材支架58M以及固定用凸台58q、58s向-Z方向突出。第1引导部58n、卡止部58p、第2引导部58t、吸振材支架58M以及固定用凸台58q、58s的各突出量比底面部58a的外周缘侧的-Z方向的突出量小。
第1引导件58n是引导后述的操作部件59的进深方向上的移动的壁状体。第1引导部58n的形状只要能够沿着进深方向引导操作部件59,就没有特别限定。
第1引导部58n具有沿着进深方向延伸的4个引导槽58k。各引导槽58k向-Z方向开口。引导槽58k的个数只要为1个以上即可,并不限定于4个。第1引导部58n在横宽方向上隔开间隔地设置。
卡止部58p是供图7所示的施力部件77的+Y方向的端部(第2端部77b)卡止的突起。卡止部58p具有能够从+Y方向插入施力部件77的第2端部77b的凹处。卡止部58p的形状只要能够卡止施力部件77的第2端部77b,就没有特别限定。
在图8所示的例子中,卡止部58p分别配置于在横宽方向上相邻的引导槽58k1与引导槽58k2之间。各卡止部58p的进深方向上的位置与各引导槽58k的+Y方向的端部大致相同。
第2引导部58t是引导第1卡止部70向横宽方向的移动的框状的突起。在图8所示的例子中,第2引导部58t具有在进深方向上夹着第1卡止部70的两个壁体58t1。各壁体58t1与升降台主体58的第2侧壁部58d的内表面连接。
在第2侧壁部58d中的成为第2引导件58t的各壁体58t1彼此之间的部分,设置有配置第1卡止部70的卡止部件73的引导孔部58u。
第1卡止部70的卡止部件73从引导孔部58u(图6、图8)向外侧突出,能够在横宽方向上进退。
这样的第2引导件58t以及引导孔部58u分别位于底面部58a的横宽方向两侧。
吸振材支架58M保持图7所示的吸振材78。吸振材支架58M的形状只要能够保持吸振材78,就没有特别限定。在图8所示的例子中,吸振材支架58M具有与横宽方向平行的平板状的突起。在吸振材支架58M的突出方向(-Z方向)的端部形成有向+Z方向凹陷的保持槽58v。保持槽58v是用于插入安装吸振材78的槽。
吸振材支架58M的配置位置以及个数没有特别限定。在图7所示的例子中,吸振材支架58M位于底面部58a的横宽方向上的中心。吸振材支架58M的进深方向上的位置与各引导槽58k的+Y方向的端部大致相同。
吸振材78是为了在操作部件59移动时降低从操作部件59作用于升降台主体58的冲击所产生的打击音而设置的。例如,吸振材78由具有冲击吸收性的弹性体形成。
在图7所示的例子中,吸振材78具有能够通过来自操作部件59的冲击力而变形的头部78a、以及插入安装于吸振材支架58M的保持槽58v的安装部78b。安装部78b在与头部78a之间夹持吸振材支架58M。
固定用凸台58q、58s是为了通过螺钉将下罩60固定于升降台主体58而设置的。固定用凸台58q、58s是具有能够使下罩60的下表面与升降台主体58的前端板部58b的下端的位置一致地固定的高度的筒状突起(图8)。在固定用凸台58q、58s的中心部形成有能够供螺钉76(图7)螺合的固定孔。
固定用凸台58q设置于在吸振材支架58M的-Y方向侧与吸振材支架58M对置的位置。
固定用凸台58s分别设置于在各第2引导件58t的-Y方向侧与各第2引导件58t对置的位置。
(操作部件)
操作部件59能够在进深方向(Y方向)上移动地夹持在升降台主体58和后述的下罩60之间。
操作部件59具有操作部59a、施力部件支架59b、引导肋59c以及按压部件59d。
操作部59a是沿着横宽方向延伸的框架状,配置成与升降台主体58的前端板部58b对置。在操作部59a的下表面侧开口有供用户的手指尖儿从下方进入的槽部59h(图6)。
施力部件支架59b是保持对操作部件59向-Y方向施力的施力部件77的框体。施力部件支架59b呈在操作部59a的移动方向(Y方向)上具有长度的矩形框状,具有卡止施力部件77的卡止部59i以及从卡止部59i向操作部59a侧延伸的引导轴59j。
保持在施力部件支架59b的施力部件77例如是压缩螺旋弹簧。
施力部件77外插于上述引导轴59j,其一端侧卡止于卡止部59i,并且另一端侧卡止于升降台主体58侧的卡止部58p。由此,如图6所示,施力部件77配置在操作部件59与升降台主体58之间,相对于升降台主体58向-Y方向对操作部件59施力。
一对引导肋59c分别是沿着操作部59a移动方向(Y方向)延伸的突起。各引导肋59c在横宽方向(X方向)上相互隔开间隔配置,分别位于各施力部件支架59b的X方向的外侧。
一对引导肋59k是与引导肋59c平行、分别沿着操作部59a的移动方向(Y方向)延伸的突起。各引导肋59k隔开比引导肋59c窄的间隔配置,分别位于各施力部件支架59b的X方向内侧。
这些引导肋59c、59k插入到形成于升降台主体58的背面侧的引导槽58k内,能够沿着各引导槽58k沿着进深方向移动。
这样的引导肋59c、59k在横宽方向设置多个,并且经由位于它们之间的多个板部59m相互连接。
以下,如图6所示,将通过施力部件77的作用力而操作部件59向-Y方向最大程度移动时的位置称作卡止位置。虽然未图示,但将通过用户的操作而操作部59a向+Y方向最大程度移动时的位置称作卡止解除位置。
从卡止位置到卡止解除位置的进深方向的移动距离(以下称作移动距离)在卡止位置处比插入到各引导槽58k中的引导肋59k的长度(以下称作插入长度)短。由此,即使操作部件59移动到卡止解除位置,各引导肋59k的整体也不会从各引导槽58k拔出。
如图7所示,在-X方向侧的引导肋59c中,在最-X方向侧设置有按压部件59d。另外,在+X方向侧的引导肋59c中,在最+X方向侧设置有按压部件59d。各按压部件59d分别与引导肋59c、59k连接。
按压部件59d根据操作部件59的进深方向的移动量,使后述的第1卡止部70向与操作部件59的移动方向交叉的方向移动。
按压部件59d具有与引导肋59k平行的平板部59g以及从平板部59g向外侧突出的突起部59e。
当从+Z方向观察时,突起部59e是在突出方向上具有顶部59f的山形。顶部59f可以是与平板部59g平行的平面,也可以是从+Z方向观察时呈凸圆弧状的弯曲面。在图7所示的例子中,从+Z方向观察的突起部59e的外形是等腰三角形,顶部59f是凸圆弧状的弯曲面。
突起部59e的进深方向的宽度是操作部件59的移动距离的约2倍。
突起部59e位于图8所示的升降台主体58的第2引导件58t内。
在本实施方式的操作部件59中,操作部59a、施力部件支架59b、引导肋59c以及按压部件59d相互一体地形成。因此,由于抑制了操作部件59在水平面内的蛇行、旋转,所以操作部件59能够沿着进深方向直动。
(下罩)
如图6以及图7所示,下罩60是在升降台主体58安装有操作部件59、各施力部件77、吸振材78以及各第1卡止部70的状态下覆盖升降台主体58的下表面的箱型。下罩60与升降台主体58一起形成升降台67的底板部的外形。下罩60在横宽方向上为不对称形状。
底板部60a的从Y方向观察的外形除了在+Y方向的端部具有能够插入操作部59a的贯通槽60h之外,与升降台主体58的底面部58a大致相同。
如图7所示,下罩60具有底板部60a、从底板部60a的外缘向+Z方向延伸的第1侧板部60e、60f、切口壁部60x、一对第2侧板部60b、60c以及平板部60g。
在底板部60a设置有螺纹固定用凸台60d、60f,该螺纹固定用凸台60d、60f具有贯通孔,用于固定在升降台主体58的螺钉76插通于该贯通孔。如图6所示,螺纹固定用凸台60d、60f的背面侧以螺钉76的螺钉头不突出的方式向+Z方向凹陷。
底板部60a除了贯通槽60h以外,形成升降台67的底面。
第1侧板部60e、60f以及切口壁部60x沿着底板部60a中的+Y方向侧的宽幅部侧的周缘设置。第2侧板部60b、60c沿着底板部60a中的-Y方向侧的窄幅部侧的周缘设置。
第1侧板部60e从宽幅部的横宽方向的+X侧的端缘设置到+Y侧的端缘的一部分。
第1侧板部60f以及切口壁部60x设置于上述宽幅部的横宽方向的-X侧的端缘。切口壁部60x在俯视下随着从第1侧板部60f趋向+Y方向而向+X方向侧倾斜,从第1侧板部60f到贯通槽60h倾斜地设置。
第2侧板部60b、60c分别设置于底板部60a的-Y方向侧的窄幅部的横宽方向的两端缘。
平板部60g是与进深方向正交的平板状。平板部60g分别配置在底板部60a的横宽方向的两侧。位于-X方向侧的平板部60g将第2侧板部60b与第1侧板部60e连接,位于+X方向侧的平板部60g将第2侧板部60b和第1侧板部60f连接。
在相对于升降台主体58安装下罩60时,构成下罩60的周壁的第1侧板部60e、60f、切口壁部60x、第2侧板部60b、60c以及平板部60g(以下称作侧周壁)插入到升降台主体58的下端侧周壁的内侧。
下罩60在从下方嵌入升降台主体58的下部的状态下被螺纹固定。具体而言,插入到螺纹固定用凸台60d、60e、60f中的多个螺钉76与固定用凸台58q、58s螺合,由此将下罩60固定于升降台主体58。
下罩60的底板部60a隔开一定的间隙与底面部58a平行地配置。因此,在上下方向上限制被底板部60a和底面部58a夹持的各部件的位置。由此,能够抑制被底板部60a和底面部58a夹持的部件的上下方向的位移。例如,底板部60a能够抑制施力部件支架59b、施力部件支架59b内的施力部件77、以及引导肋59c在上下方向上的振动。其结果是,操作部件59的在进深方向的移动变得顺畅。
(第1卡止部)
接着,对第1卡止部70进行说明。
如上所述,第1卡止部70分别设置于横宽方向上的升降台67的两端部。以下,以配置在+X方向侧的第1卡止部70的例子进行说明。
如图7所示,第1卡止部70具备第1支架71、卡止部件73、施力部件(未图示)以及第2支架75。
第1支架71是向+X方向开口的长方体状的箱。
卡止部件73插入到第1支架71内。
施力部件配置在第1卡止部70中插入第1支架71的卡止部件73与后述的第2支架75之间,对卡止部件73向+X方向施力。作为施力部件,能够使用压缩螺旋弹簧。
第2支架75固定在第1支架71的+X方向的端部,构成第1卡止部70的+X方向的端部。
第2支架75具有突起部75a以及连结部75f。当从+Z方向观察时,突起部75a外形为在突出方向上具有顶部75b的山形。顶部75b可以是平面,也可以是从+Z方向观察时呈凸圆弧状的弯曲面。
在图7所示的例子中,突起部75a的山形形状是等腰三角形,顶部75b是凸圆弧状的弯曲面。
突起部75a的倾斜只要为突起部59e的倾斜以上,就没有特别限定。在图7所示的例子中,突起部75a的倾斜与上述的突起部59e的倾斜大致相等。
连结部75f是从进深方向上的突起部75a的两端部分别向+X方向突出的片状。
如图6和图7所示,组装状态的第1卡止部70在第1支架71和第2支架75连结而形成的内部空间中收纳施力部件和卡止部件73,卡止部件73的一部分从第1支架71内向+X方向突出。将卡止部件73向+X方向的突出量最大的位置称作第1卡止部70的卡止位置。
处于卡止位置的第1卡止部70的卡止部件73通过升降台主体58的引导孔部58u(图6)向第2侧壁部58d的外侧延伸。
在本实施方式中,施力部件77和卡止部件73在大致同轴上并排配置,从第1支架71突出的卡止部件73插通于施力部件77的内部。因此,施力部件77、卡止部件73、第1支架71以及施力部件77相互配置在大致同轴上。
此处,对第1卡止部70以及操作部件59的动作进行说明。
如上所述,在第1卡止部70的卡止位置处,横宽方向上的第1支架71以及第2支架75的位置被固定。与此相对,卡止部件73在第1支架71以及第2支架75的内部被施力部件施力,但能够向+X方向移动。因此,当以比施力部件的作用力大的力向-X方向按压卡止部件73的+X方向的前端时,卡止部件73向-X方向移动,能够成为其前端被拉入引导孔部58u的内部的状态。
当操作部件59被用户向+Y方向拉动而移动到卡止解除位置时,图7所示的各按压部件59d克服施力部件77所产生的作用力向+Y方向移动。
当各按压部件59d向+Y方向移动时,被施力部件77朝向按压部件59d施力的第1卡止部70分别朝向按压部件59d移动。
如果按压部件59d从图8所示的第2引导部58t的开口退避,则各第1卡止部70分别朝向平板部59g同时移动,顶部75b与平板部59g抵接。由此,在本实施方式中,从第1支架71突出的卡止部件73也向-X方向平行移动,从而被拉入引导孔部58u的内侧。即,卡止部件73在被施力部件朝向横宽方向外侧施力的状态下退避到引导孔部58u的内侧。
这样,当操作部件59移动到卡止解除位置时,第1卡止部70移动,得到各卡止部件73的前端部不从引导孔部58u突出的状态。在该状态下,各第1卡止部70的卡止部件73不能与轨道部64的卡止板64e卡止(不能卡止位置)。
当用户将手从操作部59a离开时,操作部件59由于施力部件77的作用力而向-Y方向移动,因此,操作部件59以及各第1卡止部70返回到各自的卡止位置。此时,受到来自施力部件77的作用力而移动的操作部件59例如不与升降台主体58的部件碰撞,而与吸振材78抵碰。操作部件59的动能被吸振材78吸收,操作部件59停止在卡止位置。因此,能够降低因操作部件59的冲击而产生的打击音。
一定程度的冲击力通过吸振材78传递到升降台主体58。在本实施方式中,升降台主体58通过施力部件77的伸缩以及操作部件59的打击而作用外力。固定用凸台58s、58q设置于与外力作用的各卡止部58p以及保持槽58v在外力的方向上对置的位置。因此,通过利用固定用凸台58s、58q螺纹固定下罩60,能够得到有效地抵抗外力的加强构造。其结果是,即使冲击力等外力在一定程度上传递到升降台主体58,也能够抑制振动,因此能够得到稳定的操作感。
在本实施方式中,卡止部件73在其卡止位置处向引导孔部58u的外侧突出,通过作用于卡止部件73的外力而退避到引导孔部58u的内侧。同样地,当操作部件59移动到卡止解除位置时,第1卡止部70整体平行移动而移动到不能卡止位置。
接着,对上层门收纳壳体56A以及中层门收纳壳体56B向冷藏室门12安装时的卡止构造进行说明。
如图2所示,上层门收纳壳体56A以及中层门收纳壳体56B相对于分别设置于图3所示的一对轨道部64的上下方向的多个卡止板64e中的规定位置的卡止板64e从上侧卡止而分别安装。
如图6所示,当配置在上层门收纳壳体56A以及中层门收纳壳体56B的底面侧的操作部件59位于卡止位置时,卡止部件73的主体部73a通过第2侧壁部58d的引导孔部58u向Y方向外侧突出。主体部73a从上侧卡止于规定位置的卡止板64e。
上层门收纳壳体56A以及中层门收纳壳体56B中的各卡止突起58A以及引导件58B夹持轨道部64。通过各门收纳壳体56A、56B的重力,卡止部件73的前端侧的下表面被按压于卡止板64e的卡止面64i。
上层门收纳壳体56A以及中层门收纳壳体56B中的各间隔限制止动件58cA通过各门收纳壳体56A、56B的重力而被按压于冷藏室门12中的内表面部件53的内表面53a。
由于上层门收纳壳体56A的重心位于比轨道部64靠冷藏室27侧(+Y方向)的位置,因此,卡止突起58A的上端部将第2轨道部64b向冷藏室27侧按压。
安装时的上层门收纳壳体56A以及中层门收纳壳体56B不能向冷藏室27侧拔出,抑制-Z方向的下降。
在本实施方式中,用户通过进行以下说明的各操作,能够使上层门收纳壳体56A以及中层门收纳壳体56B分别向上下方向移动。
(上方移动:上推操作)
为了使上层门收纳壳体56A以及中层门收纳壳体56B向上方移动,进行上推操作。
上推操作是用户对上层门收纳壳体56A或中层门收纳壳体56B向上方施加力而使其向+Z方向移动的操作。用户可以对上层门收纳壳体56A或中层门收纳壳体56B的任意位置施加力,但当用手接触升降台67的下表面而上推上层门收纳壳体56A或中层门收纳壳体56B时,能够在第1卡止部70的卡止位置附近施加向上的力,因此能够进行更顺畅的操作。
在上推升降台67的下表面的情况下,例如,与把持并抬起上层门收纳壳体56A或中层门收纳壳体56B的上端部的情况相比,容易用力,即使是个子矮的用户也能够容易地使上层门收纳壳体56A或中层门收纳壳体56B向上方移动。
在本实施方式的卡止构造中,由于不存在从上方卡止上层门收纳壳体56A或中层门收纳壳体56B的部件,因此当用户对上层门收纳壳体56A或中层门收纳壳体56B施加向上的力时,上层门收纳壳体56A或中层门收纳壳体56B能够沿着轨道部64上升。
如果卡止部件73上升至轨道部64上的最接近的卡止板64e的位置,则卡止部件73与卡止板64e抵接,通过来自卡止板64e的反作用的水平分量,卡止部件73被压入内侧,能够越过抵接的卡止板64e。
当卡止部件73到达抵接的卡止板64e的上侧的凹部时,来自轨道部64的将卡止部件73压入的反作用消失,因此卡止部件73从升降台主体58的引导孔部58u向外侧突出。此时,如果用户放开手而停止上推操作,则卡止部件73从上方卡止于越过的卡止板64e。
通过这样的上推操作,用户能够使上层门收纳壳体56A或中层门收纳壳体56B向上方移动,使上层门收纳壳体56A、中层门收纳壳体56B相对于更上侧的卡止板64e卡止。由此,能够使上层门收纳壳体56A以及中层门收纳壳体56B分别卡止于在水平方向上相互对置的一对轨道部64的上下位置相同的任意的卡止板64e。
在上推操作中,虽然能够将上层门收纳壳体56A卡止在更上侧,但不能使上层门收纳壳体56A下降。因此,例如,即使在到达上侧的卡止板64e的上方之前放开手的情况下,卡止部件73也能够可靠地卡止于最近的下侧的卡止板64e上。因而,在上推操作中,能够防止上层门收纳壳体56A落下。
(下方移动:卡止解除操作)
卡止解除操作是强制地解除卡止部件73相对于轨道部64在上下方向上的卡止的操作。
在本操作中,用户操作操作部件59而使操作部件59移动到卡止解除位置。例如,用户用手在进深方向上夹持操作部59a和升降台主体58的前端板部58b的下端,由此使操作部件59向+Y方向移动。
在本实施方式中,当操作部59a最接近前端板部58b时,操作部件59移动到卡止解除位置。
在卡止解除位置处,各卡止部件73被拉入到升降台主体58的第2侧壁部58d的内侧,因此,卡止部件73相对于轨道部64的卡止被解除。
用户在移动目的地解除操作部59a和升降台主体58的前端板部58b的下端的把持时,通过施力部件77的作用力,卡止部件73向第2侧壁部58d的外部突出,因此,卡止部件73向最近的下侧的卡止板64e的上侧的凹部突出。通过在该状态下放开手,卡止部件73卡止于移动目的地中最近的下侧的卡止板64e上。
通过这样的卡止解除操作,用户能够使上层门收纳壳体56A以及中层门收纳壳体56B向下方移动,使上层门收纳壳体56A、中层门收纳壳体56B卡止于更下侧的卡止板64e。由此,能够使上层门收纳壳体56A以及中层门收纳壳体56B分别卡止于在水平方向上相互对置的一对轨道部64中的上下位置相同的任意的卡止板64e。
这样,用户只要在上层门收纳壳体56A以及中层门收纳壳体56B的可移动范围内,就能够使上层门收纳壳体56A以及中层门收纳壳体56B分别沿着上下方向单独地自由移动。
根据本实施方式的上层门收纳壳体56A以及中层门收纳壳体56B,无论是上推操作还是卡止解除操作,用户都能够在上层门收纳壳体56A以及中层门收纳壳体56B的正面,通过单手的简单操作使上层门收纳壳体56A以及中层门收纳壳体56B移动。
此处,对上层门收纳壳体56A以及中层门收纳壳体56B的可移动范围进行说明。
本实施方式中的上层门收纳壳体56A的最上位置由轨道部64的上端板64g的位置限制。上层门收纳壳体56A相对于位于轨道部64的上端板64g的正下方的最上方的卡止板64e卡止的位置成为能够向上方移动的上限。
另一方面,上层门收纳壳体56A的最下位置由该上层门收纳壳体56A侧的一对间隔限制止动件58cA限制。即,在使上层门收纳壳体56A下降时,各间隔限制止动件58cA与位于正下方的中层门收纳壳体56B的上端抵接,由此限制向下方进一步移动。因此,上层门收纳壳体56A的下限位置根据中层门收纳壳体56B的位置而变化。
这样,上层门收纳壳体56A通过一对间隔限制止动件58cA限制向下方的移动,防止过度接近位于正下方的中层门收纳壳体56B。通过采用由间隔限制止动件58cA在上层门收纳壳体56A与中层门收纳壳体56B之间形成规定的间隙的构成,在使上层门收纳壳体56A下降时,能够防止上层门收纳壳体56A因收纳物的重量而过度接近中层门收纳壳体56B。由此,不用担心用户的手或手指夹在上层门收纳壳体56A与中层门收纳壳体56B间。形成于上层门收纳壳体56A与中层门收纳壳体56B之间的间隙的大小,能够根据上层门收纳壳体56A中的间隔限制止动件58cA的上下方向的长度而变更。
本实施方式的中层门收纳壳体56B的移动范围例如由上层门收纳壳体56A的位置和下降位置限制部53d设定。
中层门收纳壳体56B的最上位置根据上层门收纳壳体56A的位置而变化。即,在使中层门收纳壳体56B上升时,其上端侧与上层门收纳壳体56A侧的间隔限制止动件58cA抵接,由此限制向上方进一步移动。
另一方面,中层门收纳壳体56B的最下位置是卡止突起58A的下端从上方卡止于下降位置限制部53d的位置。本实施方式的中层门收纳壳体56B是与上层门收纳壳体56A相同的形状,能够相对于冷藏室门12相互更换。因此,在中层门收纳壳体56B中也存在一对间隔限制止动件58cA,但在移动到最下位置时也不会与下层门收纳壳体56C抵接。即,在中层门收纳壳体56B中的卡止突起58A位于卡止于下降位置限制部53d的最下位置时,中层门收纳壳体56B与下侧门收纳壳体56C的上下方向的间隔与在上层门收纳壳体56A的间隔限制止动件58cA与中层门收纳壳体56B抵接的状态下上层门收纳壳体56A与中层门收纳壳体56B位于最接近的位置时的间隔相同或者成为比其大的大小。
这样,在中层门收纳壳体56B中,不是通过一对间隔限制止动件58cA,而是通过下降位置限制部53d限制向下方的移动,防止过度接近位于正下方的下层门收纳壳体56C。由此,不必担心用户的手或手指夹在中层门收纳壳体56B与下层门收纳壳体56C之间。形成在中层门收纳壳体56B与下层门收纳壳体56C之间的间隙的大小能够根据上下方向上的下降位置限制部53d的位置而变更。
另外,在中层门收纳壳体56B中也具有间隔限制止动件58cA,由此,能够防止中层门收纳壳体56B的冷藏室27侧因收纳物的重量而向下方倾斜。
如以上说明的那样,根据本实施方式的冰箱1,能够提供冰箱1,在使上层门收纳壳体56A以及中层门收纳壳体56B向上下方向的任意位置移动时,通过限制上下方向配置的门收纳壳体56彼此的间隔,用户的手指或手不会夹在上下方向上相邻的门收纳壳体56彼此之间。
虽然对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进行了说明,但这是作为例子而提示的,并不意图对发明的范围进行限定。上述实施方式能够以其他各种方式加以实施,在不脱离发明的主旨的范围内能够进行各种省略、置换、变更。这些实施方式及其变形包含于发明的范围及主旨中,并且包含于技术方案所记载的发明和与其等同的范围中。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是将上层门收纳壳体56A以及中层门收纳壳体56B相对于冷藏室门12进行更换的构造,因此这些上层门收纳壳体56A以及中层门收纳壳体56B形成为相互相同的形状,但在是各门收纳壳体56A、56B相对于轨道部64不能拆装的构造的情况下,也可以形成为相互不同的形状。例如,由于中层门收纳壳体56B与下层门收纳壳体56C的间隔由下降位置限制部53d限制,因此也可以不在中层门收纳壳体56B设置间隔限制止动件58cA。
另外,如果能够将上下排列的各门收纳壳体56彼此的间隔限制为规定的间隔,则能够适当地变更间隔限制止动件58cA的位置、数量、形状等。
另外,例如,也可以构成为以比中层门收纳壳体56B、下层门收纳壳体56C中的各升降台主体58的第1壁部58c的上端向上方突出的方式设置间隔限制止动件58cA,限制与位于各自的正上方的其他的门收纳壳体56之间的间隔。
或者,也可以不在上层门收纳壳体56A设置间隔限制止动件58cA,而仅在中层门收纳壳体56B设置间隔限制止动件58cA。在该情况下,优选以从中层门收纳壳体56B中的各第2侧壁部58d的上端朝向上层门收纳壳体56A突出的方式设置间隔限制止动件58cA。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构成为在上层门收纳壳体56A、中层门收纳壳体56B的升降台主体58的第1壁部58c侧设置间隔限制止动件58cA,但并不限定于此,也可以在各壳体的横宽方向两侧的各第2侧壁部58d分别设置间隔限制止动件58cA。
例如,也可以在上层门收纳壳体56A、中层门收纳壳体56B中的各第2侧壁部58d侧设置间隔限制止动件58cA。在该情况下,例如,如图4中的虚线所示,也可以设置为与设置于第2侧壁部58d的外表面的卡止突起58A连续地在其延长上存在间隔限制止动件58cA。
或者,也可以构成为不是仅在门收纳壳体56的第1壁部58c或仅在第2侧壁部58d设置间隔限制止动件58cA,而是在第1壁部58c以及第2侧壁部58d的双方分别设置间隔限制止动件58cA。在该情况下,设置于第1壁部58c、第2侧壁部58d的间隔限制止动件58cA的突出方向可以分别相同,也可以不同。
另外,在第2侧壁部58d侧设置间隔限制止动件58cA的情况下,也优选间隔限制止动件58cA的-Y侧的端面与内表面部件53的内表面53a或台阶部53c的端面53cy相接。由此,能够限制由于收纳在门收纳壳体56内的收纳物的重量而被按压在内表面部件53的内表面53a或台阶部53c的端面53cy,致使门收纳壳体56的冷藏室27A侧向下方倾斜。
这样,通过在第1壁部58c和第2侧壁部58d中的至少任一方设置间隔限制止动件58cA,能够限制与其他的门收纳壳体56之间的间隔。
另外,设置于第2侧壁部58d侧的间隔限制止动件58cA沿着朝向一对肋61C、61D的内侧的各侧面S1、S2延伸,间隔限制止动件58cA隐藏在侧壁肋61C、61D的内侧,因此能够变得不显眼。
例如,间隔限制止动件58cA也可以在其上下方向的前端(上端或下端)侧具有缓冲材,该缓冲材用于缓和与其他的门收纳壳体抵接时的冲击。在该情况下,间隔限制止动件58cA优选在上下方向上的前端侧具有平面。由此,缓冲材的安装作业容易,并且能够牢固地固定缓冲材,因此能够防止缓冲材从间隔限制止动件58cA脱落。
另外,例如也可以将间隔限制止动件58cA设置于下罩60。
在该情况下,优选从下罩60的底板部60a朝向位于正下方的其他的门收纳壳体56设置间隔限制止动件58cA。通过将间隔限制止动件58cA设置于下罩60,在损伤的情况下等,仅更换下罩60即可,因此更换作业容易。
另外,例如,为了确保间隔限制止动件58cA的进一步的强度,也可以是实心形状。
根据以上说明的至少一实施方式,提供一种冰箱,具备包括储藏室的冰箱主体、能够开闭地关闭储藏室的门、以及在门的内侧沿着上下方向配置的多个门收纳壳体,其中,多个门收纳壳体中的至少一个具有升降台。升降台具有:卡止部件,相对于门卡止;卡止解除机构,解除卡止部件相对于所述门的卡止;升降台主体,能够沿着设置于门的轨道部在上下方向上移动;以及间隔限制止动件,朝向沿着上下方向配置的其他的所述门收纳壳体突出,并能够与其他的门收纳壳体抵接。由于间隔限制止动件与上述升降台主体一体地形成,因此,能够提供一种限制沿着上下方向配置的门收纳壳体彼此的间隔,在移动操作中不会夹住用户的手指或手的冰箱。
[第2实施方式]
[冰箱]
图9是表示第2实施方式的冰箱1的图、且是表示打开了法式门的状态的主视图。以下,对图9所示的一实施方式的冰箱1的整体构成进行说明。但是,冰箱1不需要具有以下说明的全部构成,也可以适当省略几个构成。
冰箱1例如具备箱体10、一对冷藏室门(门)12、13以及多个门11。冰箱1是具有两个冷藏室门12、13的法式门类型的冰箱。
箱体10例如包括内箱、外箱以及隔热材。
内箱例如为合成树脂制,在多个部位具有从前侧朝向后侧凹陷的形状。内箱的各凹处形成多个冷藏室(储藏室)27。在图9所示的例子中,多个冷藏室27包括冷藏室27A、蔬菜室27B、上冷冻室27C、下冷冻室27D以及制冰室27E。冷藏室27A、蔬菜室27B、上冷冻室27C以及下冷冻室27D从上侧朝向下侧依次配置。制冰室27E位于上冷冻室27C的左侧。
箱体10在各冷藏室27的前方侧具有能够相对于各冷藏室27取出或放入食材的开口。
外箱是形成除了箱体10的前方侧之外的其他的三方的外表面部的长方体状。外箱例如由金属或金属与树脂的复合材料形成。
隔热材例如是发泡聚氨酯那样的发泡隔热材,填充在内箱与外箱之间。由此,箱体10具有隔热性。
在箱体10中,在内箱与外箱之间配置有与箱体10一起形成冰箱主体的各种部件。作为形成冰箱主体的部件,例如可以举出形成冷气的冷却单元、形成使冷气在各冷藏室27与冷却单元之间循环的流路的流路形成部件、通过流路将冷气输送到各冷藏室27的冷却风扇、以及对冷却单元和冷却风扇的动作进行控制的控制基板等。
冷藏室27A的室内的温度被维持为比蔬菜室27B低的温度且比上冷冻室27C以及下冷冻室27D高的温度。在冷藏室27A的内部例如配置有分隔室内的搁板、激冷室容器等。冷藏室27A的整个面被左右打开的冷藏室门12、13能够开闭地覆盖。
如图9所示,左右的冷藏室门12、13是为了开闭冷藏室27A而设置的门。左右的冷藏室门12、13彼此的宽度尺寸不同,从冰箱1的正面观察,左侧的冷藏室门(第1冷藏室门)12的宽度rL比右侧的冷藏室门13的宽度rR窄(rL<rR)。
冷藏室门12例如通过分别设置于左侧的上下端的一对铰链32与箱体10的-X方向的左侧端部连结。冷藏室门13例如通过分别设置于+X方向的右侧的上下端的一对铰链33与箱体10的+X方向的右侧端部连结。这一对冷藏室门12、13能够以沿着上下方向(Z方向)延伸的铰链32、33的各旋转轴线OL、OR为中心在水平面内转动,是朝向左右两侧分别旋转而打开的旋转式的双开门。冷藏室门12以铰链32的各旋转轴线OL为中心朝向左侧旋转而打开,冷藏室门13以铰链33的各旋转轴线OR为中心朝向右侧旋转而打开。
用户通过将手搭在设置于各冷藏室门12、13的下端侧的各槽部8上并向近前侧拉拽,能够向左右打开冷藏室门12、13。
多个门11是为了开闭蔬菜室27B、上冷冻室27C、下冷冻室27D以及制冰室27E而设置的门。蔬菜室门11B、上冷冻室门11C、下冷冻室门11D以及制冰室门11E分别覆盖蔬菜室27B、上冷冻室27C、下冷冻室27D以及制冰室27E的前表面。
蔬菜室27B的室内的温度被维持为比冷藏室27A高的温度。在蔬菜室27B的内部,例如设置有收纳蔬菜等储藏物的蔬菜室容器以及用于使蔬菜室容器沿着进深方向(Y方向)移动的导轨。
蔬菜室27B的前表面被抽屉式的蔬菜室门11B能够开闭地覆盖。
在蔬菜室门11B的内部配置有隔热材。在蔬菜室门11B的内表面侧的外缘部,设置有与形成蔬菜室27B的前表面的开口的内箱的前表面抵接的垫片。
当关闭蔬菜室门11B时,蔬菜室27B的开口被隔热地封闭。
在蔬菜室门11B的内表面侧连结有蔬菜室容器。蔬菜室门11B能够沿着载置蔬菜室容器的导轨与蔬菜室容器一起沿着进深方向移动。
上冷冻室27C、下冷冻室27D以及制冰室27E的室内的温度分别被维持为能够对储藏物进行冷冻的温度。在上冷冻室27C、下冷冻室27D以及制冰室27E的内部,例如设置有小冷冻室、收纳冷冻储藏的储藏物的冷冻室容器、以及用于使冷冻室容器沿着进深方向移动的导轨等。
上冷冻室27C、下冷冻室27D以及制冰室27E的前表面由抽屉式的上冷冻室门11C、下冷冻室门11D以及制冰室门11E能够开闭地覆盖。
在上冷冻室门11C、下冷冻室门11D以及制冰室门11E的内部配置有隔热材。在上冷冻室门11C、下冷冻室门11D以及制冰室门11E的内表面侧的外缘部,分别设置有与形成上冷冻室27C、下冷冻室27D以及制冰室27E的前表面的开口的内箱的前表面抵接的垫片。
如果关闭上冷冻室门11C、下冷冻室门11D以及制冰室门11E,则上冷冻室27C、下冷冻室27D以及制冰室27E的各开口被隔热地封闭。
在上冷冻室门11C、下冷冻室门11D以及制冰室门11E的内表面侧连结有冷冻室容器。上冷冻室门11C和下冷冻室门11D能够沿着载置冷冻室容器的导轨与冷冻室容器一起沿着进深方向移动。
上述的各冷藏室27以及各门11的构成是一例,并不限定于上述的例子。
图9所示的左右的冷藏室门12、13具有在关闭的状态下从冰箱1的正面观察时与用户对置的表面以及冷藏室27A侧的内表面。
在冷藏室门12的内表面侧,在上下方向上排列设置有三个门收纳壳体56A、56B、56C。在冷藏室门13的内表面侧,在上下方向上排列设置有三个门收纳壳体54A、56B、56C。
设置于本实施方式的冷藏室门12的各门收纳壳体56A~56C,在以各铰链32的旋转轴线OL为中心使冷藏室门12旋转而开闭时,为了避免冷藏室门12的旋转轨迹与周围的干涉而切去一部分,在横宽方向(X方向)上为不对称的形状。
各门收纳壳体56A~56C在横宽方向的一侧且为门旋转时与用户相对的一侧分别具有切口部3。切口部3例如在从上方(+Z方向)观察门收纳壳体56A~56C时,将矩形状的一个角部切去而形成。在关闭冷藏室门12的状态时,冷藏室门12中的各门收纳壳体56的切口部3与冷藏室门13中的各门收纳壳体54A~54C在横宽方向上对置。
在本实施方式中,仅在左侧的冷藏室门12侧设置有具有切口部3的门收纳壳体56A~56C,但也可以在右侧的冷藏室门13侧设置具有切口部3的门收纳壳体54A~54C。
在右侧的冷藏室门13的内侧,从上依次设置有上层门收纳壳体54A、中层门收纳壳体54B以及下侧门收纳壳体54C。这三个门收纳壳体54A、54B、54C在上下方向上相互隔开规定的间隔配置,可以相对于冷藏室门13的内表面可拆卸地安装,也可以相对于冷藏室门13的内表面固定。
在左侧冷藏室门12的内侧,设置有位于冷藏室门12的最下侧的下层门收纳壳体56C、位于下层门收纳壳体56C的上方的中层门收纳壳体56B、以及位于中层门收纳壳体56B的上方且为冷藏室门12的最上侧的上层门收纳壳体56A。这三个门收纳壳体56A、56B、56C在上下方向上相互隔开规定的间隔配置。
其中的上层门收纳壳体56A以及中层门收纳壳体56B以能够相对于冷藏室门12的内表面拆卸且能够沿着上下方向移动的方式安装。下层门收纳壳体56C可以相对于冷藏室门12的上述内表面可拆卸地安装于,也可以相对于冷藏室门12的上述内表面固定。
这样,在本实施方式的冷藏室门12中,能够将上层门收纳壳体56A以及中层门收纳壳体56B的上下方向的配置位置在各自的移动范围内多阶段地变更。上层门收纳壳体56A以及中层门收纳壳体56B的移动间距以及移动范围设定为,分别移动时的相对配置位置能够根据收纳物的高度而适当化。
在法式门的冰箱的情况下,由于冷藏室门12、13的横宽尺寸不同,所以分别设置于冷藏室门12、13的门收纳壳体56A~56C和门收纳壳体54A~54C的横宽尺寸也不同。由于设置于宽度窄的冷藏室门12侧的门收纳壳体56的尺寸比设置于宽度宽的冷藏室门13侧的门收纳壳体54A~54C的尺寸小,因此能够收纳的收纳物的数量和重量也比门收纳壳体54A~54C少,难以变重。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将设置于宽度窄的冷藏室门12侧的门收纳壳体56A~56C形成为能够上下移动的构造。
[冷藏室门]
接着,对冷藏室门12、13的详细构成进行说明。
如图9所示,左侧的冷藏室门12例如具备外轮廓部件50A以及垫片55A。外轮廓部件50A形成为箱状。本说明书中所说的“箱状”也包括扁平的箱状。外轮廓部件50A例如具有框体51A、表面板52A以及内表面部件53A。
冷藏室门13例如具备外轮廓部件50B以及垫片55B。外轮廓部件50A形成为箱状。外轮廓部件50B例如具有框体51B、表面板52B以及内表面部件53B。
在以下的说明中,以左侧的冷藏室门12为中心进行叙述。
图10是表示第2实施方式中的左侧的冷藏室门12的立体图。
如图10所示,冷藏室门12例如具备外轮廓部件50A以及垫片55A(图11)。外轮廓部件50A形成为箱状。本说明书中所说的“箱状”也包括扁平的箱状。外轮廓部件50A例如具有框体51A、表面板52A以及内表面部件53A。
如图10所示,框体51A以规定的宽度尺寸分别形成为矩形的框状。
框体51A包括上边部件51a、下边部件51b、侧边部件51c、51d。在冷藏室门12关闭的状态下,上边部件51a是沿着横宽方向以及进深方向的板状,形成冷藏室门12的上表面。此外,下边部件51b是沿着横宽方向以及进深方向的板状,形成冷藏室门12的下表面。进而,侧边部件51c、51d是沿着上下方向以及进深方向的板状,分别形成冷藏室门12的左右两侧的侧面。通过将这些上边部件51a、下边部件51b、侧边部件51c、51d相互组合,形成矩形的框体51A。框体51A例如为合成树脂制。
如图10所示,在冷藏室门12的下边部件51b形成有朝向上方(+Z方向)凹陷的凹状的槽部8。槽部8在关闭冷藏室门12的状态下形成在接近冷藏室门13的一侧。槽部8是在打开冷藏室门12时用户用手抓持的部位。
另外,在冷藏室门13的下边部件51b也形成有朝向上方凹陷的凹状的槽部8。槽部8在关闭冷藏室门13的状态下形成在接近冷藏室门12的一侧。
表面板52A以闭塞框体51A的前方侧的开口的方式安装,分别位于冷藏室门12的前端部。表面板52A是沿着框体51A的矩形状的板部件,分别形成冷藏室门12的前表面。表面板52A例如是玻璃板。但是,表面板52A并不限定于玻璃板,也可以由合成树脂或其他的材料形成。
表面板52A可以是平板,也可以是弯曲板。以下,以表面板52A为平板的例子进行说明。
内表面部件53A从与表面板52A相反的一侧安装于框体51A,分别位于冷藏室门12的内表面侧。内表面部件53A的外形是沿着框体51A的矩形状的板部件。内表面部件53A例如为合成树脂制。
内表面部件53A具有在冷藏室门12相对于箱体10关闭的状态下朝向上述冷藏室27A侧的平面状的内表面53a、以及从内表面53a的宽度方向两侧的外周缘朝向冷藏室27A侧突出的一对肋61。
肋61主要是为了抑制冷藏室27A内的冷气从冷藏室门12与箱体10之间的间隙逃逸而设置的。
另外,在本说明书中,“肋”是为了便于说明的名称,广泛地意味着从内表面部件53A向后方突出的部分,并不限定于特定的形状、作用的部分。
虽然没有特别图示,但在内表面部件53A与表面板52A之间以及肋61的凸形状的内侧填充有发泡隔热材。
垫片55A是为了封闭冷藏室27A而设置的,以便在关闭冷藏室门12时,冷藏室27A内的冷气不会从冷藏室门12与上述箱体10之间泄漏到外部。
垫片55A以包围框体51A的外周的环状安装于内表面部件53A。垫片55A的安装方法没有特别限定。例如,垫片55A也可以通过设置于垫片55A的安装用的凸部与设置于内表面部件53A的安装用的凹部的凹凸嵌合来安装。
[内表面部件的构成]
此处,对内表面部件53A的详细构成进行说明。
图11是表示左侧冷藏室门12的内表面部件53A的详细构成的立体图。
如图11所示,设置于冷藏室门12的内表面部件53A的肋61例如包括比框体51A的外形小一圈的环状的肋组。本说明书中所说的“环状”并不限定于整周完全连续的情况,也包括设置有切口等而一部分间断的情况。
作为肋61的环状的肋组,可以举出沿着上边部件51a在横宽方向上延伸的上方肋61F、沿着下边部件51b在横宽方向上延伸的下方肋61G、沿着宽度方向的一侧的侧边部件51c在上下方向上延伸的侧方肋61C、以及沿着宽度方向的另一侧的侧边部件51d在上下方向上延伸的侧方肋61D。上肋61F和下肋61G在横宽方向的长度彼此相等。侧方肋61C、61D的上下方向的长度相等。
侧方肋61C、61D以及下方肋61G比上方肋61F朝向冷藏室27A侧更大地突出。例如,侧方肋61C、61D以及下方肋61G的突出量为上方肋61F的突出量的一半以上。
如图11所示,一对侧方肋61C、61D从内表面53a的X方向的宽度方向两侧的端部朝冷藏室27A侧(后方)向+Y方向分别突出。一对侧方肋61C、61D从上方肋61F沿着上下方向延伸至下方肋61G的位置。
侧方肋61D通过在上下方向上突出量局部不同且+Y方向上的突出高度不同的第1前端部61a和第2前端部61b、以及形成在它们之间的台阶部61c形成肋前端侧。
如图11所示,侧方肋61C、61D中的在横宽方向上相互对置的各侧面S1、S2是相对于内表面部件53A的内表面53a大致垂直的平面。侧方肋61C的侧面S1是朝向-X方向的面,与另一方的侧方肋61D对置。侧方肋61D的侧面S2是朝向+X方向的面,与一方的侧方肋61C对置。
侧面S1、S2在各自的下端侧分别具有倾斜面Sa。设置于侧面S1、S2的各倾斜面Sa朝随着趋向下方而倾斜面Sa彼此相互接近的方向倾斜,侧方肋61C、61D的下端侧的厚度增加。
在侧方肋61C、61D的侧面S1、S2分别设置有台阶部53c、轨道部64以及卡止突起65。台阶部53c以及轨道部64沿着上下方向延伸,卡止突起65与上述台阶部53c以及轨道部64隔开间隔而位于它们的下方。
设置于一方的侧方肋61C的台阶部53c从侧面S1朝向另一方的侧方肋61D向-X方向突出,并沿着上下方向延伸。设置于另一方的侧方肋61D的台阶部53c从侧面S2朝向一方的侧方肋61C向+X方向突出,并沿着上下方向延伸。设置于侧方肋61C、61D的各台阶部53c的朝向±X方向的端面53cx与侧面S1、S2大致平行。此外,各台阶部53c的朝向+Y方向的端面53cy与内表面53a大致平行。
各台阶部53c从侧面S1、S2的在X方向的突出高度没有特别限定。例如,各台阶部53c从侧面S1、S2的在X方向的突出高度也可以稍微超过后述的轨道部64的在X方向的突出高度。在该情况下,台阶部53c中的X方向的端面接近后述的上层门收纳壳体56A以及中层门收纳壳体56B的X方向的侧面,能够作为上层门收纳壳体56A以及中层门收纳壳体56B的横宽方向的引导面发挥功能。
如图11所示,轨道部64在与台阶部53c的端面53cy之间在Y方向上隔开间隙,与端面53cy平行地上下延伸。在轨道部64的上端与上方肋61F的下表面61g(图10)之间形成有间隙G1。
台阶部53c的上端与上方肋61F的下表面61g连接。台阶部53c的下端与后述的轨道部64的下端位置相同。
分别设置于各侧方肋61C、61D的轨道部64形成为相互相同的构成。如图11所示,设置于侧方肋61C的轨道部64是从侧方肋61C的侧面S1向-X方向垂直地突出、整体上在上下方向上细长且线状地延伸的突起。如图11所示,设置于侧方肋61D的轨道部64是从侧方肋61D的侧面S2向+X方向垂直地突出、整体上在上下方向上细长且线状地延伸的突起。
横宽方向两侧的一对轨道部64在使后述的上层门收纳壳体56A以及中层门收纳壳体56B沿着上下方向移动时,在限制了进深方向(Y方向)的位置的状态下沿着上下方向引导上层门收纳壳体56A以及中层门收纳壳体56B。
如图11所示,轨道部64在进深方向上在与台阶部53c的端面53cy之间隔开间隙,与端面53cy平行地延伸。各轨道部64的上端未到达侧方肋61C、61D的上端的任一方,位于从侧方肋61C、61D的上端向下方离开的位置。
轨道部64的下端延伸至与台阶部53c大致相同的位置。
轨道部64具有第1轨道部64a以及第2轨道部64b。
第1轨道部64a引导后述的上层门收纳壳体56A以及中层门收纳壳体56B的上下方向的移动,并且多阶段地限制这些上层门收纳壳体56A以及中层门收纳壳体56B的上下方向的移动位置。
第1轨道部64a具有第1引导件64c、第2引导件64d、多个卡止板64e、上端板64g、下端板64k以及多个倾斜肋64fa。
第1引导件64c形成轨道部64中的-Y方向的侧面。第1引导件64c为从各侧面S1、S2向X方向突出且沿着上下方向延伸的平板状。第1引导件64c延伸至第2轨道部64b。
第2引导件64d形成轨道部64中的+Y方向的侧面。第2引导件64d为从侧面S向-X方向突出且沿着上下方向延伸的平板状。第2引导件64d与第1引导件64c平行。第2引导件64d与第1引导件64c同样地延伸至第2轨道部64b。
第1引导件64c以及第2引导件64d的前端位于与进深方向正交的同一平面上。
轨道部64中的多个卡止板64e为在第1引导件64c与第2引导件64d之间沿着进深方向(Y方向)延伸且从侧面S1、S2垂直地突出的板状。多个卡止板64e从第1引导件64c以及第2引导件64d的下端到第1轨道部64a的上端在上下方向上相互分离地设置。各卡止板64e的上下方向的间距可以不恒定,但在图11所示的例子中是恒定的。
在图11所示的例子中,各卡止板64e配置有17个。
各卡止板64e的突出方向的前端与位于各卡止板64e的宽度方向两侧的第1引导件64c以及第2引导件64d的前端位于同一平面上。
上端板64g为在第1引导件64c与第2引导件64d之间沿着进深方向(Y方向)延伸且从侧面S垂直地突出的板状。上端板64g位于多个卡止板64e的上方,以与各卡止板64e之间的间距大致相等的间距从最上方的卡止板64e向上方离开。
下端板64k为在第1引导件64c与第2引导件64d之间沿着进深方向(Y方向)延伸且从侧面S1、S2垂直地突出的板状。下端板64k位于最下方的卡止板64e的下方,以比各卡止板64e之间的间距宽的间隔从最下方的卡止板64e向下方离开。
多个倾斜肋64fa设置于除了下端板64k之外的各卡止板64e的下表面侧和上端板64g的下表面侧。倾斜肋64fa在各卡止板64e的下表面以及上端板64g的下表面分别各设置有一对,相互在进深方向上隔开间隔配置。进而,各倾斜肋64fa也相对于第1引导件64c以及第2引导件64d在进深方向上隔开间隔配置。
倾斜肋64fa为与第1引导件64c和第2引导件64d平行的板状。从Y方向观察各倾斜肋64fa的形状为随着从各卡止板64e以及上端板64g的X方向上的各突出侧的前端趋向下方而朝向侧面S1、S2逐渐倾斜的三角形状。
各倾斜肋64fa的下端位于上述间距的中间。
在本实施方式中,设置于同一下表面的倾斜肋64fa的个数为2个,但设置于同一下表面的倾斜肋64fa的进深方向上的个数只要为1个以上,就没有特别限定。
根据这样的构成,在第1轨道部64a的内侧,多个凸部64m从下侧朝向上侧以大致相等的间隔在上下方向上排列。多个凸部通过由倾斜肋64fa产生的倾斜面64j、卡止板64e的前端面、以及在卡止板64e的上表面形成且沿着水平方向延伸的卡止面64i形成。在从侧面S1、S2向X方向突出的各凸部64m之间形成有相对的凹部64n。因此,在第1轨道部64a的内侧形成有倾斜面64j朝向下侧的锯齿状的凹凸构造。
后述的第1卡止部70卡止于这样的轨道部64的凹凸构造。即,第1卡止部70卡止于多个卡止板64e的各卡止面64i侧。
多个倾斜肋64fa的倾斜面64j成为越趋向上方越向门中央侧突出的倾斜。在门收纳壳体56A、56B上升时,后述的第1卡止部70沿着倾斜肋64fa的倾斜面64j移动,并且在水平方向上被按压而缩进。
卡止板64e的卡止面64i只要能够与后述的卡止部件73卡止即可,可以是平面,也可以是弯曲面。卡止面64i中卡止部件73卡止的部位的接触形态只要能够卡止卡止部件73,便可以是面接触、线接触和点接触中的任一种。
倾斜肋64fa的倾斜面只要后述的卡止部件73能够滑动,便可以是平面,也可以是弯曲面。多个倾斜面中卡止部件73滑动的部位的接触形态只要卡止部件73能够滑动,便可以是面接触、线接触和点接触中的任一种。
第2轨道部64b存在于第1轨道部64a上,具有第1轨道部64a中的第1引导件64c以及第2引导件64d的各上端部、以及位于这些上端部之间的中间肋64h。
中间肋64h为与第1引导件64c以及第2引导件64d平行的平板状。中间肋64h的上下方向的长度与从上端板64g到第1引导件64c以及第2引导件64d的上端的长度相等。中间肋64h的下端与上端板64g的上表面连接。中间肋64h的突出高度与第1引导件64c以及第2引导件64d的突出高度相等。
只要中间肋64h的个数为1以上,就没有特别限定。在图11所示的例子中,中间肋64h为1个。
从各侧方肋61C、61D的侧面S1、S2朝在横宽方向上对置的另一方的侧方肋向X方向突出,形成沿着上下方向延伸的线状的突起。第2轨道部64b的突出侧的前端面和与横宽方向正交的平面位于同一平面上。
在各侧方肋61C、61D,在轨道部64与台阶部53c的端面53cy之间,分别形成有沿着上下方向延伸的止动件插入槽g1、g2。
对于在位于冷藏室门12的旋转轴线OL侧的侧方肋61D上形成的止动件插入槽g1,槽宽沿着轨道部64的上下方向恒定。另一方面,对于在侧方肋61C侧形成的止动件插入槽g2,由于具有突起物P,所以槽宽局部变窄。止动件插入槽g2在进深方向上具有突起物P与轨道部64之间最窄的部分g21。
在轨道部64的下端部与台阶部53c之间设置有下降位置限制部53d。下降位置限制部53d是为了限制中层门收纳壳体56B的下降位置而设置的。
下降位置限制部53d的形状只要能够通过向止动件插入槽g1内突出来限制中层门收纳壳体56B的下降位置,就没有特别限定。在图11所示的例子中,下降位置限制部53d将轨道部64的第1引导件64c与台阶部53c的端面53cy相连,从下方封闭止动件插入槽g1。
下降位置限制部53d的上下方向的配置位置是与中层门收纳壳体56B的最下降位置对应的适当位置。
在下降位置限制部53d的下表面侧设置有一对倾斜肋64fb。这一对倾斜肋64fb比上述倾斜肋64fa大一圈,也兼作下降位置限制部53d的加强。
卡止突起65是为了固定或可拆装地卡止图10所示的下层门收纳壳体56C而设置的。卡止突起65的形状只要能够可拆装地卡止下层门收纳壳体56C,就没有特别限定。
在图11所示的例子中,设置于各侧方肋61C、61D的下端侧的各卡止突起65从X方向观察的形状为在上下方向上长的大致矩形状。卡止突起65在进深方向上具有与轨道部64相同程度的宽度,在轨道部64的正下方配置在从轨道部64向下方离开的位置。在轨道部64的下端与卡止突起65的上端之间形成有间隙G2。
如图11所示,设置于侧方肋61C的卡止突起65形成在侧面S1的下端侧,并向-X方向突出。设置于侧方肋61D的卡止突起65形成在侧面S2的下端侧,并向+X方向突出。
各卡止突起65的突出侧的前端面与上下方向平行。
下方肋61G将侧方肋61C、61D下端侧彼此连接。下方肋61G具有随着趋向冷藏室27A侧而朝向下方倾斜的上表面61f。
<门收纳壳体>
接着,对门收纳壳体的构成进行说明。
如图9以及图10所示,设置于冷藏室门12的3个门收纳壳体56中的上层门收纳壳体56A以及中层门收纳壳体56B在侧方肋61C、61D之间,能够沿着相互对置的一对轨道部64在上下方向上分别移动。
上层门收纳壳体56A以及中层门收纳壳体56B的宽度、进深以及深度也可以相互不同,但在本实施方式中,上层门收纳壳体56A、56B相互为相同形状。
下层门收纳壳体56C能够安装于位于中层门收纳壳体56B的正下方且由侧方肋61C、61D夹着的空间。
下层门收纳壳体56C通过卡止于图11所示一对卡止突起65,能够拆装地配置在下方肋61G上。但是,安装时的下层门收纳壳体56C的配置位置在上下方向上被固定。
(上层门收纳壳体以及中层门收纳壳体)
此处,以上层门收纳壳体56A为例进行说明。上层门收纳壳体56A的说明除了配置场所不同之外,也适用于中层门收纳壳体56B。
图12是表示门收纳壳体56A、56B的构成的分解图。图13是表示门收纳壳体56A、56B的构成的立体图。图14是表示从+Z方向侧观察升降台主体时的构成的仰视图。
如图12所示,上层门收纳壳体56A以及中层门收纳壳体56B是整体上向上方开口的箱型的容器。上层门收纳壳体56A以及中层门收纳壳体56B分别具有壳体主体57以及升降台67。上层门收纳壳体56A以及中层门收纳壳体56B在横宽方向上为不对称形状。
壳体主体57收纳储藏在冷藏室27A内的储藏物。如图12所示,壳体主体57是向上方开口的箱型的容器,可拆装地载置在图13所示的升降台67上。
升降台67可拆装地支承壳体主体57,在支承壳体主体57的状态下,能够在侧方肋61C、61D之间沿着各轨道部64在上下方向上移动。升降台67通过卡止于各轨道部64的多个卡止板64e的任一个,上下方向的位置被固定。
(壳体主体)
如图12所示,壳体主体57具有底面部57a、位于底面部57a的前端的前侧壁部57b、位于底面部57a的后端的后侧壁部57c、位于底面部57a的+X方向侧的侧缘的切口壁部57k、第2壁部57m及第2壁部57dR、位于底面部57a的-X方向侧缘的第1壁部57f及第1壁部57dL、以及一对第2平板部57R、57eL。
底面部57a是水平配置的平板状。对于横宽方向(X方向)上的底面部57a的宽度,在比进深方向(Y方向)上的大致中央靠-Y方向侧,比靠+Y方向侧窄。
后侧壁部57c在壳体主体57的进深方向上位于与前侧壁部57b相反的一侧。后侧壁部57c从底面部57a中的-Y方向的外缘端向+Z方向延伸。前侧壁部57b从底面部57a中的+Y方向的外缘部向+Z方向以及-Z方向延伸。
第1壁部57dL是底面部57a中的-X方向的外缘端,从底面部57a中的-Y方向侧的窄幅的部位向+Z方向延伸。第1壁部57dL相对于底面部57a垂直地立起,为与进深方向(Y方向)平行的平板状。
第1壁部57f是底面部57a中的-X方向的外缘端,从底面部57a中的+Y方向侧的宽幅的部位分别向+Z方向以及-Z方向延伸。第1壁部57f的-Y方向侧经由第1平板部57eL与第1壁部57dL连接。
第1壁部57dL相对于底面部57a垂直地立起,为与进深方向(Y方向)平行的平板状。第1壁部57f相对于底面部57a垂直地立起,为沿着进深方向(Y方向)的平板状,并向横宽方向的内侧稍微倾斜。
第1平板部57eL从借助底面部57a的缩小宽度而在横宽方向(X方向)上形成的端缘向+Z方向延伸,相对于底面部57a垂直地立起。第1平板部57eL为与横宽方向平行的平板状。第1平板部57eL将在横宽方向上位置不同的第1壁部57f和第1壁部57dL彼此连接。
第2壁部57dR是底面部57a中的+X方向的外缘部,从底面部57a中的-Y方向侧的窄幅的部位向+Z方向延伸。
第2壁部57m是底面部57a中的+X方向的外缘端,从底面部57a中的+Y方向侧的宽幅的部位分别向+Z方向以及-Z方向延伸。第2壁部57m经由第2平板部57eR与第2壁部57dR连接。第2壁部57m为沿着进深方向(Y方向)的平板状,并向横宽方向的内侧稍微倾斜。
第2平板部57eR从借助底面部57a的缩小宽度而在横宽方向(X方向)上形成的端缘向+Z方向延伸,相对于底面部57a垂直地立起。第1平板部57eL为与横宽方向平行的平板状。第2平板部57eR将在横宽方向上位置不同的第2壁部57m以及第2壁部57dR彼此连接。
切口壁部57k是底面部57a中的+X方向的外缘部,从+Y方向侧的倾斜缘分别向+Z方向以及-Z方向延伸。切口壁部57k位于第2壁部57m的+Y方向侧,与该第2壁部57m连接。切口壁部57k为分别相对于宽度方向(X方向)以及进深方向(Y方向)倾斜的平板状,比第2壁部57m相对于进深方向的倾斜角度大。
具体而言,切口壁部57k在俯视(+Z方向观察)时,随着从第2壁部57m趋向+Y方向而朝前侧壁部57b侧向-X方向倾斜,将第2壁部57m和前侧壁部57b倾斜地连接。切口壁部57k与前侧壁部57b的连接位置在横宽方向上位于比第2壁部57dR的位置靠-X方向的位置。
如上所述,壳体主体57具有第1壁部57f、第2壁部57m、切口壁部57k以及前侧壁部57b中的从底面部57a向+Z方向延伸的部位57w、以及从底面部57a向-Z方向延伸的部位57s,其中,向-Z方向延伸的部位57s是从后述的升降台67的底板部58Bd外侧覆盖的程度的长度。
第2平板部57eR从借助底面部57a的缩小宽度而在横宽方向(X方向)上形成的端缘向+Z方向延伸。第2平板部57eR相对于底面部57a垂直地立起,为与横宽方向平行的平板状。第2平板部57eR将在横宽方向上位置不同的第2壁部57dR以及第2壁部57m彼此连接。
这样,构成了壳体主体57的外周壁。
壳体主体57构成为在上端侧局部地具有凸缘。
在第2壁部57dR以及第2平板部57eR的上端形成有凸缘部57gR,该凸缘部57gR在横宽方向上向壳体主体57的外侧(+X方向)延伸。
在凸缘部57gR的下表面侧形成有卡止突起57J,该卡止突起57J从第2壁部57dR向外侧(+X方向)突出,并且从凸缘部57gR向下方(-Z方向)延伸。卡止突起57J用于在向升降台67安装时在进深方向上对壳体主体57进行定位。
在第1壁部57dL以及第1平板部57eL的上端形成有在横宽方向上向壳体主体57的外侧(-X方向)延伸的凸缘部57gL。
在凸缘部57gL的下表面侧形成有卡止突起57J,该卡止突起57J从第1壁部57dL向外侧(+X方向)突出,并且从凸缘部57gR向下方(-Z方向)延伸。
在本实施方式中,壳体主体57的设置于横宽方向的一对卡止突起57J在安装上层门收纳壳体56A以及中层门收纳壳体56B时,形成在与图11所示的轨道部64在横宽方向上对置的位置。但是,各卡止突起57J的突出高度为,这一对卡止突起57J的横宽方向(X方向)的距离比设置于侧方肋61C、61D的各轨道部64彼此之间的横宽方向的间隔稍窄的高度。因此,在上层门收纳壳体56A以及中层门收纳壳体56B的安装时以及上下方向的移动时,各卡止突起57J不会在横宽方向上与一对轨道部64接触。
在后侧壁部57c的上端形成有向壳体主体57的外侧(-Y方向)延伸的凸缘部57gL。凸缘部57gL的高度以及厚度与凸缘部57gR相同。
在凸缘部57g,沿着横宽方向延伸的突条57i向上方(+Z方向)突出。
壳体主体57例如为合成树脂制。壳体主体57可以由透明材料形成,也可以由半透明材料或不透明材料形成。在壳体主体57由透明材料或半透明材料形成的情况下,壳体主体57的内部能够从外侧看到,因此更优选。壳体主体57也可以一部分由透明材料形成,其他的部分由半透明材料或不透明材料形成。由半透明材料或不透明材料形成的部位也可以是从上方或外侧覆盖后述的升降台67的部位。在该情况下,由于从上方或外侧难以看到升降台67,因此上层门收纳壳体56A以及中层门收纳壳体56B的美观性提高。
此外,壳体主体57也可以在透明材料的成形品的表面形成不透明或半透明的着色层、图案等。在该情况下,从外部难以看到形成有不透明或半透明的着色层、图案的部位,上层门收纳壳体56A以及中层门收纳壳体56B的美观性提高。
(升降台)
图15是从-X方向侧观察升降台主体58时的侧视图。图16是从+X方向侧观察升降台主体时的侧视图。适当参照图12~图14进行说明。
如图12所示,升降台67除了壳体主体57之外,具有上层门收纳壳体56A或中层门收纳壳体56B的全部构成部件。
升降台67例如具备升降台主体58、卡止解除机构80、下罩60以及第1卡止部70。俯视(+Z方向)下的升降台67的形状与壳体主体57同样,在横宽方向(X方向)上不对称。
[升降台本体]
如图12、图15以及图16所示,升降台主体58具备底面部58a、从底面部58a的外周缘向+Z方向以及-Z方向延伸的周壁部58Ae、以及从底面部58a的外周缘向-Z方向延伸的底板部58Bd。
底面部58a构成升降台主体58的底部。底面部58a为水平配置且具有能够在上表面重合壳体主体57的底面部57a的大小以及形状的平板。底面部58a的外形形成为与壳体主体57的底面部57a的外形大致相同的形状,对于横宽方向(X方向)上的底面部58a的宽度,在比进深方向(Y方向)上的大致中央靠-Y方向侧,比靠+Y方向侧窄。如图14所示,从-Z方向观察的仰视下的底面部58a的外形为在横宽方向(X方向)上不对称的形状。
周壁部58Ae构成升降台主体58的周壁。周壁部58Ae具有从底面部58a的外周缘向+Z方向以及-Z方向延伸的后侧壁部58c、第2壁部58dR、第1壁部58dL以及一对平板部58eL、58eR。
后侧壁部58c在底面部58a的后方(Y方向),从底面部58a中的-Y方向侧的外周端向+Z方向延伸。后侧壁部58c构成升降台67的侧板部。在后侧壁部58c的横宽方向两侧连接有从各端部向前方(+Y方向)延伸的第1壁部58dL、第2壁部58dR。
第1壁部58dL是底面部58a中的-X方向的外周端,从底面部58a中的-Y方向侧的窄幅的部位向+Z方向延伸。第1壁部58dL相对于底面部58a垂直地立起,为与进深方向(Y方向)平行的平板状。
第1平板部58eL与第1壁部58dL的+Y方向侧连接,为与横宽方向平行的平板状。第1平板部58eL从通过底面部58a的缩小宽度而在横宽方向上形成的端缘向+Z方向延伸,相对于底面部57a垂直地立起。
第2壁部58dR是底面部58a中的+X方向的外周端,从底面部58a中的-Y方向侧的窄幅的部位向+Z方向延伸。第2壁部58dR相对于底面部58a垂直地立起,为与进深方向(Y方向)平行的平板状。
第2平板部58eR与第2壁部58dR的-Y方向侧连接,为与横宽方向平行的平板状。第2平板部58eR从通过底面部58a的缩小宽度而在横宽方向上形成的端缘向+Z方向延伸,相对于底面部57a垂直地立起。
在第1壁部58dL和第2壁部58dR的上端部分别形成有向上侧开口的凹槽58j。设置于壳体主体57的横宽方向的两侧的一对卡止突起57J能够从上方进入这一对凹槽58j,使各卡止突起57J在前后方向上与这一对凹槽58j嵌合。
构成升降台主体58的周壁的后侧壁部58c、第1壁部58dL、第1平板部58eL、第2壁部58dR以及第2平板部58eR从底面部58a起的+Z方向的高度与从壳体主体57的底面部57a的下表面到壳体主体57的凸缘部57gR的下表面为止的高度相等。
周壁部58Ae具有比底面部58a向+Z方向延伸的部分58h以及比底面部58a向-Z方向延伸的部分58i。
后侧壁部58c从底面部58a中的-Y方向的端缘向+Z方向延伸。后侧壁部58c的+Z方向的高度与第2壁部58dR以及第1壁部58dL相同,与从壳体主体57的底面部57a的下表面到凸缘部57gR的下表面的高度相等。
底板部58Bd具有从底面部58a的外周缘向-Z方向延伸的前端板部58b、第1板部58f、第2板部58m以及切口板部58x。
前端板部58b从底面部58a中的+Y方向的端缘向下方(-Z方向)延伸。第1板部58f是底面部58a中的-X方向的外缘端,从底面部58a中的+Y方向侧的宽幅的部位向-Z方向延伸。第2板部58m是底面部58a中的+X方向的外缘端,从底面部58a中的+Y方向侧的宽幅的部位向-Z方向延伸。
切口板部58x从底面部58a的外周端中的前端板部58b与第2板部58m之间的端缘向-Z方向延伸。切口板部58x随着趋向+Y方向而向-X方向侧倾斜,将第2板部58m与前端板部58b倾斜地连接。切口板部58x与壳体主体57的上述切口壁部57k平行。
构成升降台主体58的底板部58Bd的前端板部58b、第1板部58f、第2板部58m以及切口板部58x的-Z方向的长度为在安装壳体主体57时隐藏在壳体主体57的第1壁部57f、第2壁部57m、切口壁部57k以及前侧壁部57b中的从底面部57a向-Z方向延伸的部位57s的内侧的长度。即,构成为从前方(+Y方向)观察时,从壳体主体57的下端侧看不到升降台主体58的底板部58Bd。
形成这样的构成的升降台主体58在壳体主体57的外周端中的与前端板部58b、第1板部58f、第2板部58m以及切口板部58x对置的外缘部分,不形成向+Z方向延伸的侧板部。即,在安装壳体主体57并从水平方向观察时,在升降台主体58不形成与壳体主体57的前侧壁部57b、切口壁部57k、第1壁部57f以及第2壁部57m重叠的侧板部。
因此,在壳体主体57中的至少前侧壁部57b、切口壁部57k以及各第1壁部57f由透明材料或半透明材料形成的情况下,能够通过这些前侧壁部57b、切口壁部57k以及各第1壁部57f从水平方向看到收纳在壳体主体57的内侧的收纳物。
如图12以及图13所示,在本实施方式的升降台主体58的横宽方向的两侧形成有一对卡止突起58ER、58EL以及一对引导部58F。
如图15所示,在第1壁部58dL形成有卡止突起58EL以及引导部58F,卡止突起58EL以及引导部58F从第1壁部58dL朝-X方向向外侧突出,并沿着上下方向(Z方向)延伸。
此外,如图16所示,在第2壁部58dR形成有卡止突起58ER以及引导部58F,卡止突起58ER以及引导部58F从第2壁部58dR朝+X方向向外侧突出,并沿着上下方向(Z方向)延伸。
如图15所示,设置于第1壁部58dL的卡止突起58EL以及引导部58F在从进深方向的两侧夹着侧方肋61D侧的轨道部64的状态下,在进深方向上隔开间隔配置,以使升降台主体58能够沿着该轨道部64在上下方向上移动。
此外,如图16所示,设置于第2壁部58dR的卡止突起58ER以及引导部58F在从进深方向的两侧夹着侧方肋61C侧的轨道部64的状态下,在进深方向上隔开间隔配置,以使升降台主体58能够沿着该轨道部64在上下方向上移动。
第1壁部58dL中的卡止突起58EL与引导部58F的间隔和第2壁部58dR中的卡止突起58ER与引导部58F的间隔相等,相当于上述轨道部64的进深方向的宽度。
第1壁部58dL的卡止突起58EL插入到形成于侧方肋61D侧的轨道部64的里侧(-Y方向侧)的止动件插入槽g1(图11)内,能够在该止动件插入槽g1内沿着上下方向移动。
第2壁部58dR的卡止突起58ER插入到形成于侧方肋61C侧的轨道部64的里侧(-Y方向侧)的止动件插入槽g2(图11)内,能够在该止动件插入槽g2内沿着上下方向移动。
这些一对卡止突起58EL、58ER的X方向的高度优选为与止动件插入槽g1、g2的X方向的深度相等或者比止动件插入槽g1、g2的深度稍小的高度。由此,卡止突起58EL、58ER全部插入到止动件插入槽g1、g2内。
在本实施方式中,侧方肋61C侧的止动件插入槽g2的槽宽在上下方向上局部不同。因此,插入到止动件插入槽g2内的卡止突起58ER的进深方向的宽度W2(图16)比插入到止动件插入槽g1内的卡止突起58EL的进深方向的宽度W1(图15)窄,是能够插入到止动件插入槽g2中成为最小宽度的部分g21中的宽度。
第1壁部58dL的卡止突起58EL呈中空的棱柱形状,在与长度方向交叉的截面形状中,一边侧(-X侧)开放。具体而言,卡止突起58EL具有:相对于第1壁部58dL垂直地沿着上下方向延伸且在进深方向上隔开间隔配置的一对板状部58Aa;相对于这一对板状部58Aa垂直的多个加强肋58Bb;以及与一对板状部58EL平行并配置在它们之间的多个加强肋58Bc。卡止突起58EL中位于+Y侧的板状部58Aa与侧方肋61D侧的轨道部64的第1引导件64c对置。
在卡止突起58EL,在与轨道部64的第1引导件64c对置的板状部58Aa的+Y方向侧的表面,形成有从该表面向+Y方向突出且沿着表面的横宽方向延伸的多个突条58r。这些多个突条58r是为了减少与轨道部64(第1引导件64c)的接触面积而设置的。在多个突条58r的每一个中,与横宽方向正交的截面例如是向+Y方向凸出的半圆状。
从沿着Z方向延伸的卡止突起58EL的上端面58aL到下端面58bL的上下方向长度h2大于升降台主体58的周壁部58Ae的Z方向的高度H。卡止突起58EL的上端面58aL比周壁部58Ae的上端向+Z方向稍微突出,下端面58bL比周壁部58Ae的下端向-Z方向较大地突出。
卡止突起58EL的上端面58aL以及下端面58bL从Z方向观察分别呈矩形状,是与长度方向垂直的平面。
第2壁部58dR的卡止突起58ER的进深方向的宽度比第1壁部58dL的卡止突起58EL的进深方向的宽度小,在与长度方向交叉的截面形状中,-X侧以及-Y侧分别开放。具体而言,卡止突起58ER具有:与第2壁部58dR垂直且沿着上下方向延伸的板状部58Aa;位于比板状部58Aa靠里侧(-Y方向)且与该板状部58Aa隔开间隔配置的突条部58Ad;与这些板状部58Aa以及突条部58Ad垂直的多个加强肋58Bb;以及与板状部58Aa以及突条部58Ad平行且配置在它们之间的多个加强肋58Bc。卡止突起58ER中的位于+Y侧的板状部58Aa与侧方肋61C侧的轨道部64的第1引导件64c对置。
如图13所示,突条部58Ad相对于第2壁部58dR向+X方向的突出量比板状部58Aa小。卡止突起58ER的上端面58aR以及下端面58bR是与长度方向垂直的面,从Z方向观察分别呈梯形。
在卡止突起58ER中,在与轨道部64的第1引导件64c对置的板状部58Aa的+Y方向侧的表面,也形成有从该表面向+Y方向突出且沿着表面的横宽方向延伸的多个突条58r。
Z方向上的从卡止突起58ER的上端面58aR到下端面58bR的上下方向长度h2与上述卡止突起58EL的上下方向长度h2相等,大于升降台主体58的周壁部58Ae的Z方向的高度H。卡止突起58EL的上端面58aL比周壁部58Ae的上端向+Z方向稍微突出,下端面58bL比周壁部58Ae的下端向-Z方向较大地突出。在与Z方向交叉的水平面内,卡止突起58ER的上端面58aR与上述卡止突起58EL的上端面58aL一致,卡止突起58ER的下端面58bR与上述卡止突起58EL的上端面58aR一致。
这些卡止突起58EL、58ER中的比周壁部58Ae向-Z方向突出的部分分别作为后述的间隔限制止动件58Ac发挥功能,该间隔限制止动件58Ac限制与中层门收纳壳体56B之间的上下方向的间隔。各间隔限制止动件58Ac向下方(-Z方向)的延伸长度h1优选为成人的手指的粗细以上的长度。本实施方式中的间隔限制止动件58Ac的延伸长度h1例如在25mm~30mm的范围内。
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15以及图16所示,卡止突起58EL、58ER的上下方向长度h2如图20所示那样大于从上升后的上层门收纳壳体56A的突条57i与上方肋61F的下表面61g抵接的位置到轨道部64的上端之间的间隙G1的上下方向的距离(以下称作间隙距离L)。
一对引导部58F具有沿着上下方向延伸且在进深方向上隔开间隔配置的一对板状部58Ba、以及连接这一对板状部58Ba而进行加强的多个加强肋58Bb。引导部58F中的位于-Y侧的板状部58Ba与轨道部64的第2引导部64d对置。
在与第2引导件64d对置的板状部58Ba的表面形成有从该表面向-Y方向突出并且沿着表面的横宽方向延伸的多个突条58r。这些多个突条58r是为了减少与轨道部64(第2引导件64d)的接触面积而设置的。在多个突条58r的每一个中,与横宽方向正交的截面例如是向+Y方向凸出的半圆状。
在将壳体主体57载置在这样的升降台67时,壳体主体57的第2壁部57dR、第1壁部57dL插入到升降台主体58的第2壁部58dR、第1壁部58dL之间。壳体主体57的第2壁部57dR、第1壁部57dL以及后侧壁部57c与升降台主体58的周壁部58Ae对置。
壳体主体57载置在升降台主体58的第2壁部58dR与第1壁部58dL之间的底面部58a上,由此相对于升降台主体58在横宽方向上被定位。
壳体主体57中的一对卡止突起57J与升降台主体58侧的一对凹槽58j嵌合。壳体主体57的各卡止突起57J与升降台主体58侧的各凹槽58j嵌合,由此壳体主体57相对于升降台主体58在进深方向上被定位。
在壳体主体57安装于升降台主体58的状态下,上层门收纳壳体56A中的比各平板部57eR、57eL靠-Y方向侧和升降台67中的比各平板部58eR、58eL靠-Y方向侧插入到图11所示的侧方肋61C、61D之间。因此,在上层门收纳壳体56A中,比各平板部57eR、57eL靠+Y方向侧比侧方肋61C、61D向+Y方向突出。
此处,对升降台主体58中的间隔限制止动件进行详细说明。
如图12以及图13所示,本实施方式的上层门收纳壳体56A具有一对间隔限制止动件58Ac,该一对间隔限制止动件58Ac限制上层门收纳壳体56A与中层门收纳壳体56B在上下方向上的间隔。另外,形成与上层门收纳壳体56A相同构成的中层门收纳壳体56B的升降台主体58也具有间隔限制止动件58Ac。
如上所述,一对间隔限制止动件58Ac由设置于升降台主体58的横宽方向的两侧的一对卡止突起58ER、58EL的一部分构成。上层门收纳壳体56A中的一对间隔限制止动件58Ac朝向位于正下方的中层门收纳壳体56B突出,能够从上方侧与中层门收纳壳体56B抵接。
具体而言,在上层门收纳壳体56A下降时,上层门收纳壳体56A的各间隔限制止动件58Ac分别与中层门收纳壳体56B中的各卡止突起58ER、58EL的上端面58aL、58aR抵接。中层门收纳壳体56B中的卡止突起58ER、58EL的上端面58aL、58aR成为能够与上层门收纳壳体56A中的间隔限制止动件58Ac的间隔限制止动件58Ac抵接的“止动件承接面”。以下,有时将卡止突起58ER、58EL的上端面58aR、58aL称作止动件承接面58aR、58aL。
一对卡止突起58EL、58ER分别插入到分别形成于各轨道部64的里侧(-Y方向侧)的止动件插入槽g1、g2(图11)中。由此,形成为在从+Y方向观察上层门收纳壳体56A时、一对卡止突起58ER、58EL隐藏在止动件插入槽g1、g2内而使用者难以看到的构造。
此外,止动件插入槽g1在进深方向上以比卡止突起EL的进深方向的宽度稍大的宽度形成,因此,卡止突起EL相对于止动件插入槽g1在进深方向上大致无间隙地插入。由此,卡止突起EL与止动件插入槽g1的朝向Y方向的内壁抵接,能够限制由于收纳在壳体主体57内的收纳物的重量而上层门收纳壳体56A的冷藏室27(+Y方向)侧向下方(-Z方向)侧倾斜。
卡止突起58ER、58EL中的各间隔限制止动件58Ac的上下方向的长度、即上端面58aL、58aR侧以及下端面58bL、58bR侧相对于周壁部58Ae的突出高度能够适当变更。在本实施方式中,与卡止突起58ER、58EL的上端面58aL、58aR侧相比,下端面58bR、58bR侧从升降台主体58的周壁部58Ae朝向下方较大地突出而作为间隔限制止动件58Ac发挥功能,但也可以构成为通过使上端面58aL、58aR侧从周壁部58Ae较大地突出而作为间隔限制止动件58Ac发挥功能。由于只要能够限制上层门收纳壳体56A与中层门收纳壳体56B的上下方向的间隔以使手指不会夹在它们之间即可,因此也可以在升降台主体58的上方侧、下方侧或双方设置间隔限制止动件58Ac。
卡止突起58ER、58EL(间隔限制止动件58Ac)的形状并不限定于上述形状,可以适当变更。外形也并不限定于棱柱形状,可以是圆柱形状,也可以采用其他的各种形状。
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注塑成形形成包括间隔限制止动件58Ac的升降台67。因此,不需要将间隔限制止动件58Ac作为其他的部件安装于升降台主体58,能够将间隔限制止动件58Ac相对于升降台主体58一体地成形,因此能够减少部件数量以及工时。
[卡止解除机构]
图18是表示卡止解除机构80以及下罩的构成的立体图。图19是表示升降台主体58的底面侧的构成的立体图、且是从-Z方向侧观察的图。
如图18以及图19所示,在升降台67的底板部设置有卡止解除机构80。
卡止解除机构80能够使第1卡止部70移动到不能与上述轨道部64的卡止板64e卡止的不能卡止位置,使上层门收纳壳体56A在上下方向上移动。
如图12所示,卡止解除机构80位于升降台主体58与下罩60之间,具有操作部件59以及一对施力部件77(图17)。
首先,对升降台主体58的底面部58a的下表面侧的构造进行说明。
在底面部58a的下表面,第1引导件58n、卡止部58p、第2引导件58t、吸振材支架58M以及固定用凸台58q、58s向-Z方向突出。第1引导部58n、卡止部58p、第2引导部58t、吸振材支架58M以及固定用凸台58q、58s的各突出量小于底面部58a的外周缘侧的-Z方向的突出量(底板部58Bd的高度)。
第1引导件58n是引导后述的操作部件59的进深方向上的移动的壁状体。第1引导部58n的形状只要能够沿着进深方向引导操作部件59,就没有特别限定。
第1引导部58n具有沿着进深方向延伸的4个引导槽58k。各引导槽58k向-Z方向开口。引导槽58k的个数只要是1个以上即可,并不限定于4个。第1引导部58n位于在横宽方向上隔开间隔的位置。
卡止部58p是供图18所示的施力部件77的+Y方向的端部(第2端部77b)卡止的突起。卡止部58p具有能够从+Y方向插入施力部件77的第2端部77b的凹处。卡止部58p的形状只要能够卡止施力部件77的第2端部77b,就没有特别限定。
在图19所示的例子中,卡止部58p分别配置于在横宽方向上相邻的引导槽58k1与引导槽58k2之间。各卡止部58p的进深方向上的位置与各引导槽58k的+Y方向的端部大致相同。
第2引导部58t是引导第1卡止部70向横宽方向移动的框状的突起。在图19所示的例子中,第2引导部58t具有在进深方向上夹着第1卡止部70的两个壁体58t1。各壁体58t1分别与升降台主体58的第2壁部58dR以及第1壁部58dL的内表面接触。
在第2壁部58dR以及第1壁部58dL中的成为第2引导件58t的各壁体58t1彼此之间的部分,设置有配置第1卡止部70的卡止部件73的引导孔部58u。第1卡止部70的卡止部件73从引导孔部58u(图17、图19)向外侧突出,能够在横宽方向上进退。
这样,第2引导件58t以及引导孔部58u分别形成在底面部58a的横宽方向两侧。
吸振材支架58M保持图18所示的吸振材78。吸振材支架58M的形状只要能够保持吸振材78,就没有特别限定。在图19所示的例子中,吸振材支架58M具有与横宽方向平行的平板状的突起。在吸振材支架58M的突出方向(-Z方向)的端部形成有向+Z方向凹陷的保持槽58v。保持槽58v是用于插入吸振材78的槽。
吸振材支架58M的配置位置以及个数没有特别限定。在图18所示的例子中,吸振材支架58M位于底面部58a的横宽方向上的中心。吸振材支架58M的进深方向上的位置与各引导槽58k的+Y方向的端部大致相同。
吸振材78是为了在操作部件59移动时降低从操作部件59作用于升降台主体58的冲击所产生的打击音而设置的。例如,吸振材78由具有冲击吸收性的弹性体形成。
在图18所示的例子中,吸振材78具有能够通过来自操作部件59的冲击力而变形的头部78a、以及插入安装到吸振材支架58M的保持槽58v中的安装部78b。安装部78b在与头部78a之间夹持吸振材支架58M。
图19所示的固定用凸台58q、58s是为了通过螺钉76将图18所示的下罩60固定于升降台主体58而设置的。固定用凸台58q、58s是具有能够使下罩60的下表面与升降台主体58的前端板部58b的下端的位置一致地固定的高度的筒状突起。在固定用凸台58q、58s的中心部形成有能够与螺钉76螺合的固定孔。
固定用凸台58q设置于在吸振材支架58M的-Y方向侧与吸振材支架58M对置的位置。
固定用凸台58s分别设置于在各第2引导件58t的-Y方向侧与各第2引导件58t对置的位置。
(操作部件)
操作部件59以能够沿着进深方向(Y方向)移动的方式夹持在升降台主体58与后述的下罩60之间。
操作部件59具有操作部59a、一对施力部件支架59b、一对引导肋59c以及一对按压部件59d。
如图17所示,操作部59a为沿着横宽方向延伸的框架状,配置成与升降台主体58的前端板部58b对置。在操作部59a的下表面侧开口有供用户的手指尖儿从下方进入的槽部59h。
施力部件支架59b是保持对操作部件59向-Y方向施力的施力部件77的框体。施力部件支架59b呈在操作部59a的移动方向(Y方向)上具有长度的矩形框状,具有卡止施力部件77的-Y方向的端部的卡止部59i、以及从卡止部59i朝向操作部59a侧延伸的引导轴59j(图18)。
保持在施力部件支架59b的施力部件77例如是压缩螺旋弹簧。施力部件77外插于上述引导轴59j,其一端侧卡止于卡止部59i,并且另一端侧卡止于升降台主体58侧的卡止部58p(图19)。由此,如图17所示,施力部件77配置在操作部件59与升降台主体58之间,相对于升降台主体58向-Y方向对操作部件59施力。
一对引导肋59c分别是沿着操作部59a的移动方向(Y方向)延伸的突起。各引导肋59c在横宽方向(X方向)上相互隔开间隔配置,分别位于各施力部件支架59b的X方向的外侧。
一对引导肋59k与一对引导肋59c平行,并且配置在它们之间,分别是沿着操作部59a的移动方向(Y方向)延伸的突起。一对引导肋59k隔开比一对引导肋59c彼此的间隔窄的间隔配置,分别位于各施力部件支架59b的X方向上的内侧。
这些引导肋59c、59k插入到在图19所示的升降台主体58的背面侧形成的一对引导槽58k内,能够沿着各引导槽58k在进深方向上移动。
这样的引导肋59c、59k在横宽方向设置多个,并且经由位于它们之间的多个板部59m相互连接。
以下,如图17所示,将通过一对施力部件77的作用力而操作部件59向-Y方向最大程度移动时的位置称作卡止位置。虽然未图示,但将通过用户的操作而操作部59a向+Y方向最大程度移动时的位置称作卡止解除位置。
从卡止位置到卡止解除位置的在进深方向的移动距离(以下称作移动距离)在卡止位置处比插入到各引导槽58k中的引导肋59k的长度(以下称作插入长度)短。由此,即使操作部件59移动到卡止解除位置,各引导肋59k的整体也不会从各引导槽58k拔出。
如图18所示,在-X方向侧的引导肋59c中,在最靠-X方向侧设置有按压部件59d。另外,在+X方向侧的引导肋59c中,在最靠+X方向侧设置有按压部件59d。各按压部件59d与引导肋59c连接。
按压部件59d根据操作部件59的进深方向的移动量,使后述的第1卡止部70向与操作部件59的移动方向交叉的方向移动。
按压部件59d具有与引导肋59k平行的平板部59g以及从平板部59g向外侧突出的突起部59e。
当从+Z方向观察时,突起部59e是在突出方向上具有顶部59f的山形。顶部59f可以是与平板部59g平行的平面,也可以是从+Z方向观察时呈凸圆弧状的弯曲面。在图18所示的例子中,从+Z方向观察的突起部59e的外形是等腰三角形,顶部59f是凸圆弧状的弯曲面。
突起部59e的进深方向的宽度是操作部件59的移动距离的约2倍。
突起部59e位于图17所示的升降台主体58的第2引导件58t内。
在本实施方式的操作部件59中,操作部59a、施力部件支架59b、引导肋59c以及按压部件59d相互一体地形成。因此,由于抑制了操作部件59在水平面内的蛇行、旋转,所以操作部件59能够沿着进深方向直动。
[下罩]
如图17以及图18所示,下罩60在升降台主体58安装有操作部件59、各施力部件77、吸振材78以及各第1卡止部70的状态下,覆盖升降台主体58的下表面而形成箱型形状。下罩60与升降台主体58一起形成升降台67的底部的外形。下罩60在横宽方向上为不对称的形状。
底板部60a的从Y方向观察的外形除了在+Y方向的端部具有能够插入操作部59a的贯通槽60h之外,与升降台主体58的底面部58a(图19)大致相同。
如图18所示,下罩60具有底板部60a以及从底板部60a的外周缘向+Z方向延伸的周壁部60B。周壁部60B具有:位于底板部60a的-Y方向的外缘的后侧板部60c;在后侧板部60c的宽度方向两侧位于底板部60a的-Y方向侧的窄幅的部位的第2板部60bR及第1侧板部60bL;从各第2板部60bR、60bL的+Y方向侧的各端部分别朝向X方向的外侧的一对平板部60g;位于底板部60a的+Y方向侧的宽幅的部位的第1板部60eL、第2板部60eR;位于第1板部60eL的+Y方向侧的角部60s;以及位于第2板部60eR的+Y方向侧的切口壁部60x。切口壁部60x随着从第2板部60eR侧趋向+Y方向侧而向-X方向倾斜。
在底板部60a设置有螺纹固定用凸台60d,该螺纹固定用凸台60d具有供用于固定在升降台主体58的螺钉76插通的贯通孔。如图17所示,螺纹固定用凸起60d的后表面侧向+Z方向凹陷,使得螺钉76的螺钉头不突出。
底板部60a除了贯通槽60h之外,形成升降台67的底面。
第1板部60eL、第2板部60eR以及切口壁部60x沿着底板部60a中的+Y方向侧的宽幅部位的周缘设置。第2板部60bR、60bL沿着底板部60a中的-Y方向侧的窄幅部位的周缘设置。
在相对于升降台主体58安装下罩60时,构成下罩60的周壁的周壁部60B插入到升降台主体58的周壁部58Ae的内侧。
下罩60在从下方嵌入升降台主体58的下部的状态下被螺纹固定。具体而言,分别插入到下罩60的螺纹固定用凸台60d中的多个螺钉76与升降台主体58的固定用凸台58q、58s螺合,由此将下罩60固定于升降台主体58。
下罩60的底板部60a隔开一定的间隙与底面部58a平行地配置。由此,能够抑制被下罩60的底板部60a和升降台主体58的底面部58a夹持的部件的上下方向的位移。例如,底板部60a能够抑制操作部件59以及一对施力部件77在上下方向上的振动。其结果是,操作部件59的进深方向的移动变得顺畅。
[第1卡止部]
第1卡止部70分别设置于横宽方向上的升降台67的两端部。
以下,以配置在+X方向侧的第1卡止部70的例子进行说明。
如图18所示,第1卡止部70具备第1支架71、卡止部件73、施力部件(未图示)以及第2支架75。
第1支架71是向+X方向开口的长方体状的箱。
卡止部件73插入到第1支架71内。
施力部件配置在第1卡止部70中插入到第1支架71的卡止部件73与后述的第2支架75之间,对卡止部件73向+X方向施力。作为施力部件,能够使用压缩螺旋弹簧。
第2支架75固定在第1支架71的+X方向的端部,构成第1卡止部70中的+X方向的端部。
第2支架75具有突起部75a以及连结部75f。当从+Z方向观察时,突起部75a的外形为在突出方向上具有顶部75b的山形。顶部75b可以是平面,也可以是从+Z方向观察时呈凸圆弧状的弯曲面。
在图18所示的例子中,突起部75a的山形形状是等腰三角形,顶部75b是凸圆弧状的弯曲面。
突起部75a的倾斜只要为突起部59e的倾斜以上,就没有特别限定。在图10所示的例子中,突起部75a的倾斜与上述的突起部59e的倾斜大致相同。
连结部75f是从进深方向上的突起部75a的Y方向的两端部分别向+X方向突出的片状。
如图17和图18所示,组装状态的第1卡止部70在第1支架71和第2支架75连结而形成的内部空间中收纳有弹簧(未图示)和卡止部件73,卡止部件73的一部分从第1支架71内向+X方向突出(图18)。将卡止部件73向+X方向的突出量最大的位置称作第1卡止部70的卡止位置。
位于卡止位置的第1卡止部70的卡止部件73通过升降台主体58的引导孔部58u(图18)向升降台主体58的外侧延伸。
在本实施方式中,未图示的弹簧以及卡止部件73在大致同轴上并排配置,从第1支架71突出的卡止部件73插通于弹簧的内部。因此,卡止部件73、第1支架71以及弹簧相互配置在大致同轴上。
此处,对第1卡止部70以及操作部件59的动作进行说明。
如上所述,在第1卡止部70的卡止位置处,横宽方向上的第1支架71以及第2支架75的位置被固定。与此相对,卡止部件73在第1支架71以及第2支架75的内部被弹簧施力,但能够向+X方向移动。因此,当以比弹簧作用力大的力向-X方向按压卡止部件73的+X方向的前端时,卡止部件73向-X方向移动,能够成为其前端被拉入引导孔部58u的内部的状态。
当用户向+Y方向拉动操作部件59而使操作部件59移动到卡止解除位置时,图18所示的一对按压部件59d克服一对施力部件77的作用力而向+Y方向移动。
当各按压部件59d向+Y方向移动时,被施力部件77向按压部件59d施力的第1卡止部70分别朝向按压部件59d移动。
如果按压部件59d从图17所示的第2引导件58t的开口退避,则各第1卡止部70分别朝向平板部59g同时移动,顶部75b与平板部59g抵接。由此,在本实施方式中,从第1支架71突出的卡止部件73也向-X方向平行移动,从而被拉入引导孔部58u的内侧。即,卡止部件73在被弹簧朝向横宽方向外侧施力的状态下,退避到引导孔部58u的内侧。
这样,当操作部件59移动到卡止解除位置时,第1卡止部70移动,得到各卡止部件73的前端部不从引导孔部58u突出的状态。在该状态下,各第1卡止部70的卡止部件73不能卡止于轨道部64的卡止板64e(不能卡止位置)。
当用户将手从操作部59a离开时,操作部件59由于施力部件77的作用力而向-Y方向移动,因此操作部件59以及各第1卡止部70返回到各自的卡止位置。此时,受到来自施力部件77的作用力而移动的操作部件59例如不与升降台主体58的部件碰撞,而与吸振材78抵碰。操作部件59的动能被吸振材78吸收,操作部件59停止在卡止位置。因此,能够降低因操作部件59的冲击而产生的打击音。
一定程度的冲击力通过吸振材78传递到升降台主体58。在本实施方式中,升降台主体58通过施力部件77的伸缩以及操作部件59的打击而作用外力。固定用凸台58s、58q设置于与外力作用的各卡止部58p以及保持槽58v在外力的方向上对置的位置。因此,通过利用固定用凸台58s、58q螺纹固定下罩60,能够得到有效地抵抗外力的加强构造。其结果是,即使冲击力等外力在一定程度上传递到升降台主体58,也能够抑制振动,因此能够得到稳定的操作感。
在本实施方式中,卡止部件73在其卡止位置处向引导孔部58u的外侧突出,通过作用于卡止部件73的外力而退避到引导孔部58u的内侧。同样地,当操作部件59移动到卡止解除位置时,第1卡止部70的整体平行移动而移动到不能卡止位置。
接着,对上层门收纳壳体56A向冷藏室门12安装时的卡止构造进行说明。以上层门收纳壳体56A为例进行了说明,但在中层门收纳壳体56B中也是同样的。
如图10所示,上层门收纳壳体56A在相对于分别设置于图11所示的一对轨道部64的上下方向的多个卡止板64e中的规定位置的卡止板64e从上侧卡止的状态下,安装于轨道部64中的规定位置。
如图14所示,当配置在上层门收纳壳体56A的底面侧的操作部件59位于卡止位置时,通过设置于升降台主体58的宽度方向两侧的一对引导孔部58u,各卡止部件73的主体部73a分别向升降台主体58的Y方向外侧突出。卡止部件73的主体部73a从上侧卡止于轨道部64中的规定位置的卡止板64e。通过上层门收纳壳体56A的重力,各卡止部件73的前端侧的下表面被按压于轨道部64中的规定的卡止板64e的卡止面64i。
升降台主体58的横宽方向上的-X方向侧的卡止突起58EL插入到侧方肋61D中的位于轨道部64的-Y方向侧的止动件插入槽g1内,成为与引导部58F一起在进深方向上夹着上述轨道部64的状态。
升降台主体58的横宽方向上的+X方向侧的卡止突起58ER插入到侧方肋61C中的位于轨道部64的-Y方向侧的止动件插入槽g2内,成为与引导部58F一起在进深方向上夹着上述轨道部64的状态。
由于上层门收纳壳体56A的重心位于比轨道部64靠冷藏室27侧(+Y方向)的位置,因此卡止突起58ER、58EL的+Y方向侧的板状部58Aa的上部侧将第2轨道部64b向冷藏室27(+Y方向)侧按压,-Y方向侧的板状部58Aa的下部侧将53ct(图11)向内表面53a(-Y方向)侧按压。
安装于轨道部64时的上层门收纳壳体56A不能向冷藏室27侧拔出,抑制了-Z方向的下降。
在本实施方式中,用户通过进行以下说明的各操作,能够使上层门收纳壳体56A以及中层门收纳壳体56B分别沿着上下方向移动。
(上方移动:上推操作)
为了使上层门收纳壳体56A以及中层门收纳壳体56B向上方移动,进行上推操作。
上推操作是用户对上层门收纳壳体56A或中层门收纳壳体56B向上方施加力而使其向+Z方向移动的操作。用户可以对上层门收纳壳体56A或中层门收纳壳体56B的任意位置施加力,但当用手接触升降台67的下表面而将上层门收纳壳体56A或中层门收纳壳体56B上推时,能够在第1卡止部70的卡止位置附近施加向上的力,因此能够进行更顺畅的操作。
在将升降台67的下表面上推的情况下,例如,与把持并抬起上层门收纳壳体56A或中层门收纳壳体56B的上端部的情况相比,容易用力,即使是个子矮的用户也能够容易地使上层门收纳壳体56A或中层门收纳壳体56B向上方移动。
在本实施方式的卡止构造中,由于不存在从上方卡止上层门收纳壳体56A或中层门收纳壳体56B的部件,因此当用户对上层门收纳壳体56A或中层门收纳壳体56B施加向上的力时,上层门收纳壳体56A或中层门收纳壳体56B能够沿着轨道部64上升。
如果卡止部件73上升到轨道部64上的最接近的卡止板64e的位置,则卡止部件73与卡止板64e抵接,通过来自卡止板64e的反作用的水平分量将卡止部件73压入内侧,能够越过抵接的卡止板64e。
当卡止部件73越过抵接的卡止板64e而到达其上侧时,来自轨道部64的将卡止部件73压入的反作用消失,因此卡止部件73从升降台主体58的引导孔部58u向外侧突出。此时,如果用户放开手而停止上推操作,则卡止部件73从上方卡止于越过的卡止板64e。
通过这样的上推操作,用户能够使上层门收纳壳体56A或中层门收纳壳体56B向上方移动,使上层门收纳壳体56A、中层门收纳壳体56B相对于更上侧的卡止板64e卡止。由此,能够使上层门收纳壳体56A以及中层门收纳壳体56B分别卡止于在水平方向上相互对置的一对轨道部64的上下位置相同的任意的卡止板64e。
在上推操作中,虽然能够将上层门收纳壳体56A卡止在更上侧,但不能使上层门收纳壳体56A下降。因此,例如,即使在到达上侧的卡止板64e的上方之前放开手的情况下,卡止部件73也能够可靠地卡止在最近的下侧的卡止板64e上。因而,在上推操作中,能够防止上层门收纳壳体56A落下。
(下方移动:卡止解除操作)
卡止解除操作是强制地解除卡止部件73相对于轨道部64在上下方向的卡止的操作。
在本操作中,用户操作操作部件59而使操作部件59移动到卡止解除位置。例如,用户用手在进深方向上夹持操作部59a和升降台主体58的前端板部58b的下端,由此使操作部件59向+Y方向移动。在本实施方式中,当操作部59a最接近前端板部58b时,操作部件59移动到卡止解除位置。
在卡止解除位置处,一对卡止部件73被拉入升降台主体58的内侧,因此各卡止部件73相对于一对轨道部64的卡止同时被解除。
用户在移动目的地解除对操作部59a和升降台主体58的前端板部58b的下端的把持时,通过施力部件77的作用力,卡止部件73向第2壁部58dR的外部突出,因此,卡止部件73向最接近的下侧的卡止板64e的上侧的凹部突出。通过在该状态下放开手,卡止部件73在移动目的地卡止在最接近的下侧的卡止板64e上。
通过这样的卡止解除操作,用户能够使上层门收纳壳体56A以及中层门收纳壳体56B向下方移动,使上层门收纳壳体56A、中层门收纳壳体56B相对于更下侧的卡止板64e卡止。由此,能够使上层门收纳壳体56A以及中层门收纳壳体56B分别相对于在水平方向上相互对置的一对轨道部64的上下位置相同的任意的卡止板64e卡止。
这样,用户只要在上层门收纳壳体56A以及中层门收纳壳体56B的可移动范围内,就能够使上层门收纳壳体56A以及中层门收纳壳体56B分别向上下方向单独地自由移动。
根据本实施方式的上层门收纳壳体56A以及中层门收纳壳体56B,无论是上推操作还是卡止解除操作,用户都能够在上层门收纳壳体56A以及中层门收纳壳体56B的正面,通过单手的简单操作使上层门收纳壳体56A以及中层门收纳壳体56B移动。
此处,对上层门收纳壳体56A以及中层门收纳壳体56B的可移动范围进行说明。
图20是表示上下排列的上层门收纳壳体56A以及中层门收纳壳体56B的间隔被间隔限制止动件58Ac限制的样子的侧视图。
本实施方式中的上层门收纳壳体56A的上限位置由轨道部64的上端板64g限制。上层门收纳壳体56A相对于位于轨道部64的上端板64g的正下方的最上方的卡止板64e卡止的位置成为能够向上方移动的上限。
上层门收纳壳体56A的下限位置由该上层门收纳壳体56A侧的一对间隔限制止动件58Ac限制。即,在使上层门收纳壳体56A下降时,各间隔限制止动件58Ac与位于正下方的中层门收纳壳体56B的卡止突起58ER、58EL的各上端面(止动件承接面58aR、58aL)抵接,由此限制其向下方进一步移动。因此,上层门收纳壳体56A的下限位置根据中层门收纳壳体56B的位置而变化。
另一方面,本实施方式的中层门收纳壳体56B的移动范围例如由上层门收纳壳体56A的位置和下降位置限制部53d设定。
中层门收纳壳体56B的上限位置根据上层门收纳壳体56A的位置而变化。即,在使中层门收纳壳体56B上升时,该中层门收纳壳体56B的一对卡止突起58ER、58EL的上端面(止动件承接面58aR、58aL)与位于规定位置的上层门收纳壳体56A的一对卡止突起58EL、58ER(间隔限制止动件58Ac)的下端面58bL、58bR抵接,由此限制其向上方进一步移动。
中层门收纳壳体56B的最下位置是卡止突起58ER、58EL的下端从上方卡止于下降位置限制部53d的位置。中层门收纳壳体56B中的卡止突起58ER、58EL位于与位于一对轨道部64的下端侧的各下降位置限制部53d卡止的最下位置时,中层门收纳壳体56B与下层门收纳壳体56C的上下方向的间隔为与在上层门收纳壳体56A的间隔限制止动件58Ac与中层门收纳壳体56B抵接的状态下上层门收纳壳体56A与中层门收纳壳体56B位于最接近的位置时的间隔相同或者成为比其大的大小。
这样,中层门收纳壳体56B通过下降位置限制部53d限制向下方进一步移动。
另外,在中层门收纳壳体56B中,设置于升降台主体58的横宽方向两侧的一对卡止突起58EL、58ER(各间隔限制止动件58Ac)也插入到位于轨道部64的-Y方向侧的止动件插入槽g1、g2内而成为隐藏状态。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20所示,卡止突起58EL、58ER的上下方向长度h2(图15以及图16)大于从上升后的上层门收纳壳体56A的突条57i与上方肋61F的下表面61g抵接的位置到轨道部64的上端之间的间隙G1的上下方向的距离(以下称作间隙距离L)。因此,壳体主体57载置在升降台67的上层门收纳壳体56A不能向+Y方向穿过间隙G1。根据该构成,即使在上推操作时势头猛的情况下,也能够防止上层门收纳壳体56A从轨道部64脱离。
另一方面,如果在卸下了壳体主体57的状态下仅存在升降台67,则能够使升降台67倾斜等而穿过间隙G1。因此,在安装上层门收纳壳体56A时,可以通过先仅将升降台67安装于各轨道部64来进行安装。
这样,本实施方式的上层门收纳壳体56A通过一对间隔限制止动件58Ac与中层门收纳壳体56B的止动件承接面58aR、58aL抵接来限制向下方的移动,因此与位于正下方的中层门收纳壳体56B的间隔被限制。由此,在上层门收纳壳体56A与中层门收纳壳体56B之间形成规定的间隙U,在使上层门收纳壳体56A下降时,能够防止由于收纳物的重量而上层门收纳壳体56A过度接近中层门收纳壳体56B。由此,能够防止用户的手或手指夹在上层门收纳壳体56A与中层门收纳壳体56B之间。在上层门收纳壳体56A与中层门收纳壳体56B之间形成的间隙U的大小,可以通过改变上层门收纳壳体56A中的间隔限制止动件58Ac的上下方向的延伸长度h1(图17)来适当变更。
实际上,如图15、图16以及图20所示,间隙U成为将上层门收纳壳体56A的卡止突起58EL、58ER中的各间隔限制止动件58Ac的延伸长度h1(从周壁部58Ae的下端到卡止突起EL、ER的下端面58bL、58bR的长度)与中层门收纳壳体56B的卡止突起58EL、58ER中的上端侧的突出长度h0(从周壁部58Ae的上端到卡止突起EL、ER中的各间隔限制止动件58Ac的上端面即止动件承接面58aR、58aL的长度)相加而得到的长度h4。
进而,由于上层门收纳壳体56A以及中层门收纳壳体56B中的一对卡止突起58EL、58ER(各间隔限制止动件58Ac)分别插入到轨道部64的位于-Y方向侧的止动件插入槽g1、g2内,所以当从+Y方向侧观察时,成为隐藏在各轨道部64的里侧的状态。因此,由于从用户难以看到各间隔限制止动件58Ac,所以设计性提高。
此外,防止上层门收纳壳体56A侧的各间隔限制止动件58Ac成为取出或收纳中层门收纳壳体56B内收纳的收纳物时的障碍,能够避免取出或放入的收纳物、用户的手等与各间隔限制止动件58Ac接触。
此外,构成为上层门收纳壳体56A侧的各间隔限制止动件58Ac与中层门收纳壳体56B的卡止突起58EL、58ER中的上端面(止动件承接面58aR、58aL)抵接。因此,由于上层门收纳壳体56A侧的各间隔限制止动件58Ac不会与中层门收纳壳体56B的壳体主体57、升降台主体58的周壁部58Ae的上端直接抵接,所以能够防止壳体主体57和升降台主体58受到损害或损伤。
进而,止动件承接面58aR、58aL比壳体主体57、升降台主体58的周壁部58Ae的上端向+Z方向突出,因此间隔限制止动件58Ac与止动件承接面58aR、58aL抵碰时的冲击难以传递到壳体主体57、升降台主体58的周壁部58Ae,能够进一步防止壳体主体57、升降台主体58的周壁部58Ae损伤。
此外,通过一对间隔限制止动件58Ac,能够实现防夹手指和下限位置的限制这双方,因此,不需要为了得到各自的作用而分别设置突起物,能够减少突起物,消除在用户使用时成为障碍的部分。
以上,对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进行了说明,但这是作为例子而提示的,并不意图对发明的范围进行限定。上述实施方式能够以其他各种方式加以实施,在不脱离发明的主旨的范围内能够进行各种省略、置换、变更。这些实施方式及其变形包含于发明的范围及主旨中,并且包含于技术方案所记载的发明和与其等同的范围中。
只要构成为能够将上下排列的各门收纳壳体56A、56B彼此的间隔限制为规定的间隔,并且配置在轨道部64的里侧(-Y方向侧),就能够适当地变更间隔限制止动件58Ac的数量、形状等。
图21是表示升降台主体(间隔限制止动件58Ac)的变形例的侧视图。
例如,如图21所示,也可以构成为具备分别向中层门收纳壳体56B中的升降台主体58的上下方向突出的间隔限制止动件58Ac。
也可以构成为,使卡止突起58EL、58ER以比升降台主体58中的周壁部58Ae的上端以及下端向Z方向外侧突出的方式延伸,使比周壁部58Ae的上端向上方突出的部分作为上方侧的间隔限制止动件58Ac发挥功能,通过使比周壁部58Ae的下端向下方突出的部分作为下方侧的间隔限制止动件58Ac发挥功能,限制上下排列的门收纳壳体56A、56B彼此的间隔。
例如,间隔限制止动件58Ac也可以在其上下方向上的前端(上端或下端)侧具有缓冲材,该缓冲材用于缓和与其他的门收纳壳体抵接时的冲击。
另外,例如也可以不将间隔限制止动件58Ac设置于升降台主体58,而设置于下罩60。通过将间隔限制止动件58Ac设置于下罩60,在间隔限制止动件58Ac损伤的情况下等,仅更换下罩60即可,因此更换作业容易且也能够削减成本。
另外,例如,为了确保间隔限制止动件58Ac的进一步的强度,也可以形成为实心形状。
对本发明的几个实施方式进行了说明,但这些实施方式是作为例子而提示的,并不意图对发明的范围进行限定。这些实施方式能够以其他各种方式加以实施,在不脱离发明的主旨的范围内能够进行各种省略、置换、变更。这些实施方式及其变形包含于发明的范围及主旨中,并且包含于技术方案所记载的发明和与其等同的范围中。

Claims (12)

1.一种冰箱,具备:冰箱主体,包括储藏室;门,能够开闭地关闭所述储藏室;以及多个门收纳壳体,在所述门的内侧沿着上下方向配置,其中,
多个所述门收纳壳体中的至少一个具有升降台,
所述升降台具有:
卡止部件,相对于所述门卡止;
卡止解除机构,解除所述卡止部件相对于所述门的卡止;
升降台主体,能够沿着设置于所述门的轨道部在上下方向上移动;以及
间隔限制止动件,朝向沿着所述上下方向配置的其他的所述门收纳壳体突出,并能够与其他的所述门收纳壳体抵接,
所述间隔限制止动件与所述升降台主体一体地形成。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冰箱,其中,
所述间隔限制止动件在进深方向上位于第1壁部和第2壁部中的至少任一方,所述第1壁部位于所述升降台主体中的与所述储藏室侧相反的一侧,所述第2壁部位于所述升降台主体中的横宽方向的端部。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冰箱,其中,
多个所述门收纳壳体中的至少最上方的所述门收纳壳体在底部侧具有所述卡止部件、所述卡止解除机构以及所述间隔限制止动件,
所述间隔限制止动件朝向下层侧的其他的所述门收纳壳体突出。
4.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冰箱,其中,
在所述冰箱主体的横宽方向的两侧能够转动地安装有宽度尺寸相互不同的一对所述门,
设置于宽度短的第1所述门侧的多个所述门收纳壳体中的至少一个构成为能够上下移动。
5.根据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冰箱,其中,
所述间隔限制止动件的所述上下方向的长度为成人的手指的粗细以上。
6.根据权利要求1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冰箱,其中,
所述间隔限制止动件配置在止动件插入槽内,所述止动件插入槽形成在比所述门中的所述轨道部靠里侧且与所述轨道部平行地延伸。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冰箱,其中,
所述门具有在所述门相对于所述冰箱主体关闭的状态下朝向所述储藏室侧的内表面、以及从所述内表面的宽度方向两侧的外周缘朝向所述储藏室侧突出的一对肋,
在所述肋设置有所述轨道部以及形成在比所述轨道部靠所述内表面侧的所述止动件插入槽。
8.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冰箱,其中,
所述门收纳壳体的所述间隔限制止动件能够与设置于其他的所述门收纳壳体侧的止动件承接面抵接。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冰箱,其中,
所述止动件承接面设置于所述升降台。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冰箱,其中,
所述门收纳壳体具备壳体主体以及支承所述壳体主体的所述升降台,
所述止动件承接面比所述壳体主体更向设置于其他的所述门收纳壳体的所述间隔限制止动件突出。
11.根据权利要求8至10中任一项所述的冰箱,其中,
所述止动件承接面与所述间隔限制止动件一体地形成。
12.根据权利要求1至11中任一项所述的冰箱,其中,
在所述轨道部设置有下降位置限制部,所述下降位置限制部限制具有所述升降台的所述门收纳壳体的下降位置,
所述间隔限制止动件能够与所述下降位置限制部抵接。
CN202110717827.4A 2020-09-01 2021-06-28 冰箱 Pending CN114111164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4)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20146827A JP7438066B2 (ja) 2020-09-01 2020-09-01 冷蔵庫
JP2020-146827 2020-09-01
JP2020-207690 2020-12-15
JP2020207690A JP6993493B1 (ja) 2020-12-15 2020-12-15 冷蔵庫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4111164A true CN114111164A (zh) 2022-03-01

Family

ID=8035936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10717827.4A Pending CN114111164A (zh) 2020-09-01 2021-06-28 冰箱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4111164A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0873501B (zh) 冰箱
CN107148545B (zh) 冰箱
US10119747B2 (en) Refrigerator including a door having a storage chamber
EP3742092B1 (en) Refrigerator and refrigerator door
CN114111164A (zh) 冰箱
JP6993493B1 (ja) 冷蔵庫
JP7178472B2 (ja) 冷蔵庫
JP7438066B2 (ja) 冷蔵庫
JP2003279243A (ja) 冷蔵庫
JPH11304354A (ja) 冷蔵庫
JP7470533B2 (ja) 冷蔵庫
JP2007046807A (ja) 冷蔵庫
JP6950069B1 (ja) 冷蔵庫
JP2023079815A (ja) 冷蔵庫
JP7445466B2 (ja) 冷蔵庫
JP2021139603A (ja) 冷蔵庫
JP2022041557A (ja) 冷蔵庫
JP7495007B2 (ja) 冷蔵庫
JP2001280829A (ja) 冷蔵庫
JP2021076352A (ja) 冷蔵庫
CN112797701B (zh) 冰箱
JP7348822B2 (ja) 冷蔵庫
WO2022208651A1 (ja) 冷蔵庫
JP5034064B2 (ja) 引き戸
JP4144999B2 (ja) 冷却貯蔵庫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