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4084175A - 用于轨道车辆的便携式操控器、轨道车辆及其控制方法 - Google Patents

用于轨道车辆的便携式操控器、轨道车辆及其控制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4084175A
CN114084175A CN202010857630.6A CN202010857630A CN114084175A CN 114084175 A CN114084175 A CN 114084175A CN 202010857630 A CN202010857630 A CN 202010857630A CN 114084175 A CN114084175 A CN 114084175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identity information
rail vehicle
portable
housing
manipulato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10857630.6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4084175B (zh
Inventor
毛光丙
许玉红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BYD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BYD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BYD Co Ltd filed Critical BYD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010857630.6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4084175B/zh
Publication of CN11408417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4084175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4084175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4084175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1RAILWAYS
    • B61CLOCOMOTIVES; MOTOR RAILCARS
    • B61C17/00Arrangement or disposition of parts; Details or accessori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Use of control gear and control system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Automation & Control Theory (AREA)
  • Transportation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Lock And Its Accessori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用于轨道车辆的便携式操控器、轨道车辆及其控制方法,所述用于轨道车辆的便携式操控器包括:壳体;操控装置,所述操控装置集成在所述壳体上,用于控制所述轨道车辆;至少一个电气连接接口,所述电气连接接口设在所述壳体上,所述电气连接接口适于通过连接线与所述轨道车辆的操控器插座可拆卸地相连。根据本发明的用于轨道车辆的便携式操控器,结构简单、便携。而且,轨道车辆内可以无需设置司机台,客室空间较大,且可以节约成本。

Description

用于轨道车辆的便携式操控器、轨道车辆及其控制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轨道交通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用于轨道车辆的便携式操控器、轨道车辆及其控制方法。
背景技术
相关技术中,轨道车辆的前端和后端均需设置司机台以布置操控面板,这不仅会占用较大的客室空间,而且成本高。而且,轨道车辆通常采用机械钥匙锁来激活,驾驶员只要利用机械钥匙锁就可以驾驶轨道车辆,这导致运营单位管理困难。
发明内容
本发明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发明的一个目的在于提出一种用于轨道车辆的便携式操控器,该便携式操控器的结构简单、便携。而且,轨道车辆内可以无需设置司机台,客室空间较大,且可以节约成本。
本发明的另一个目的在于提出一种轨道车辆。
本发明的再一个目的在于提出一种轨道车辆的控制方法。
根据本发明第一方面实施例的用于轨道车辆的便携式操控器,包括:壳体;操控装置,所述操控装置集成在所述壳体上,用于控制所述轨道车辆;至少一个电气连接接口,所述电气连接接口设在所述壳体上,所述电气连接接口适于通过连接线与所述轨道车辆的操控器插座可拆卸地相连。
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用于轨道车辆的便携式操控器,通过包括壳体、操控装置和至少一个电气连接接口,操控装置集成在壳体上且用于控制轨道车辆,电气连接接口设在壳体上,电气连接接口适于通过连接线与轨道车辆的操控器插座可拆卸地相连,结构简单、便携。而且,轨道车辆内可以无需设置司机台,客室空间较大,且可以节约成本。
根据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所述操控装置包括机械控制部件,所述壳体包括上表面和侧表面;所述机械控制部件为多个,所述壳体的所述上表面和所述侧表面上均设有至少一个所述机械控制部件。
根据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所述壳体的所述上表面上设有多个所述机械控制部件,所述壳体的所述上表面上的多个所述机械控制部件呈阵列排布。
根据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所述机械控制部件包括操控旋钮和操控按钮中的至少一个。
根据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所述操控装置包括触摸屏,所述壳体包括上表面,所述触摸屏设在所述壳体的所述上表面上。
根据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所述用于轨道车辆的便携式操控器进一步包括:感应识别装置,所述感应识别装置设在所述壳体上,所述感应识别装置适于通过所述连接线经由所述电气连接接口接收来自所述轨道车辆的第一身份信息,所述感应识别装置适于读取智能卡片上存储的所述轨道车辆的第二身份信息,并将所述第二身份信息与所述第一身份信息进行匹配,当所述第二身份信息与所述第一身份信息匹配成功,则通过所述操控装置对所述轨道车辆进行控制。
根据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所述感应识别装置内存储有至少一个轨道车辆的第三身份信息,当所述第二身份信息与所述第三身份信息匹配成功且所述第二身份信息与所述第一身份信息匹配成功时,则通过所述操控装置对所述轨道车辆进行控制。
根据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所述感应识别装置包括卡槽部,所述卡槽部设在所述壳体上,所述卡槽部与所述壳体之间共同限定出卡槽,所述智能卡片适于放入所述卡槽内。
根据本发明第二方面实施例的轨道车辆,包括:车体,所述车体上设有至少一个操控器插座,便携式操控器的电气连接接口适于通过连接线与所述操控器插座相连,所述便携式操控器为根据本发明上述第一方面实施例的用于轨道车辆的便携式操控器。
根据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所述车体包括端墙板,所述操控器插座设在所述端墙板上,所述端墙板上形成有凹槽,所述操控器插座设在所述凹槽的底壁上,所述凹槽的敞开侧设有可拆卸的盖体。
根据本发明第三方面实施例的轨道车辆的控制方法,所述轨道车辆包括具有操控器插座的车体,便携式操控器包括壳体、以及设在所述壳体上的操控装置、电气连接接口和感应识别装置,所述电气连接接口适于通过连接线与所述操控器插座相连,所述感应识别装置具有用于放入智能卡片的卡槽,所述感应识别装置适于通过所述连接线经由所述电气连接接口接收来自所述轨道车辆的第一身份信息、读取所述智能卡片上存储的所述轨道车辆的第二身份信息并将所述第二身份信息与所述第一身份信息进行匹配,当所述第二身份信息与所述第一身份信息匹配成功,则通过所述操控装置对所述轨道车辆进行控制,所述控制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将所述便携式操控器的所述电气连接接口通过所述连接线与所述操控器插座相连;
将所述智能卡片插入所述感应识别装置;
所述感应识别装置读取所述智能卡片上存储的所述轨道车辆的第二身份信息并将所述第二身份信息与所述第一身份信息进行匹配;
当所述第二身份信息与所述第一身份信息匹配成功,则通过所述操控装置对所述轨道车辆进行控制。
根据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所述感应识别装置内存储有至少一个轨道车辆的第三身份信息,将所述智能卡片插入所述感应识别装置之后,所述轨道车辆的控制方法还包括:
所述感应识别装置将所述第二身份信息与所述第三身份信息进行匹配;
当所述第二身份信息与所述第三身份信息匹配成功且所述第二身份信息与所述第一身份信息匹配成功时,则通过所述操控装置对所述轨道车辆进行控制。
本发明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给出,部分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发明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本发明的上述和/或附加的方面和优点从结合下面附图对实施例的描述中将变得明显和容易理解,其中:
图1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用于轨道车辆的便携式操控器的立体图;
图2是图1中所示的用于轨道车辆的便携式操控器的主视图;
图3是图1中所示的用于轨道车辆的便携式操控器的俯视图;
图4是图1中所示的用于轨道车辆的便携式操控器的侧视图;
图5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轨道车辆的局部示意图,其中,盖体处于锁闭状态;
图6是图5所示的轨道车辆的另一个局部示意图,其中,盖体处于打开状态;
图7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便携式操控器通过连接线与轨道车辆的操控器插座连接后的立体图;
图8是图7中所示的便携式操控器通过连接线与轨道车辆的操控器插座连接后的俯视图;
图9是图7中所示的便携式操控器通过连接线与轨道车辆的操控器插座连接后的剖视图;
图10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轨道车辆的控制原理示意图;
图11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轨道车辆的控制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附图标记:
便携式操控器100;
壳体1;电气连接接口3;连接线4;上表面6;
侧表面7;感应识别装置8;智能卡片9;卡槽10;
操控装置2;触摸屏22;机械控制部件21;操控旋钮211;
操控按钮212;轨道车辆200;车体23;操控器插座24;
端墙板25;凹槽26;底壁261;盖体27;拉紧锁28。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详细描述本发明的实施例,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下面详细描述本发明的实施例。
下面参考图1-图11描述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用于轨道车辆200的便携式操控器100。便携式操控器100可以用于对轨道车辆200进行控制。
如图1-图9所示,根据本发明第一方面实施例的用于轨道车辆200的便携式操控器100可以包括壳体1、操控装置2和至少一个电气连接接口3。
具体而言,操控装置2集成在壳体1上并且用于控制轨道车辆200。在一些示例中,操控装置2可以用于控制轨道车辆200的行驶动作,例如启动、停车、加速、减速等;还可以用于控制轨道车辆200的其他动作,例如车门的开启和关闭、电气系统的调节、空调系统的调节、灯光系统的调节等。电气连接接口3设在壳体1上并且适于通过连接线4与轨道车辆200的操控器插座24可拆卸地相连。如此设置,轨道车辆200的前端和后端可以无需设置司机台,仅在轨道车辆200内设置操控器插座24即可,与传统的将操控面板布置在司机台的方式相比,不仅增大了乘坐空间,且可以增大乘客视野。而且,同一条线路上的同型号轨道车辆200可以共用同一台便携式操控器100,从而极大地降低了成本。另外,通过采用连接线4这种有线连接的方式,便于便携式操控器100的连接和拆卸,提高了可靠性。此外,驾驶员的实地操作可真实、及时地调整驾驶操作。
例如,当轨道车辆200为有人驾驶模式时,驾驶员可携带便携式操控器100,并将设置在便携式操控器100的壳体1上的电气连接接口3通过连接线4连接至轨道车辆200的操控器插座24,这可以实现便携式操控器100和轨道车辆200的电气连接,此时驾驶员可以操作便携式操控器100上的操控装置2,从而实现对轨道车辆200的控制。
当轨道车辆200为无人驾驶模式时,若轨道车辆200发生故障例如信号系统控车故障时,驾驶员可以携带便携式操控器100,并将其电气连接接口3通过连接线4连接至轨道车辆200的操控器插座24,驾驶员就可以操作便携式操控器100上的操控装置2,以实现对轨道车辆200的控制。
图2中显示了两个电气连接接口3用于示例说明的目的,但是普通技术人员在阅读了本申请的技术方案之后、显然可以理解将该方案应用到其它数量的电气连接接口3的技术方案中,这也落入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用于轨道车辆200的便携式操控器100,通过使其包括壳体1、并在壳体1上集成用于控制轨道车辆200的操控装置2,以及在壳体1上设至少一个电气连接接口3并使电气连接接口3适于通过连接线4与轨道车辆200的操控器插座24可拆卸地相连,便携式操控器100的结构简单、便携。而且,轨道车辆200内可以无需设置司机台,客室空间较大,且可以节约成本。
根据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如图1所示,操控装置2包括机械控制部件21,壳体1可以包括上表面6和侧表面7。图1示出的壳体1大体为长方体形。当然,壳体1还可以为其它形状,例如壳体1还可以为圆柱体、棱柱、棱台、圆台或便于手持的其它形状等,只要壳体1的形状可以使得便携式操控器100结构紧凑、利于便携即可。机械控制部件21为多个,在本发明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例如,机械控制部件21的数量可以为2个、3个或更多个,这可以根据实际需求来确定。在壳体1的上表面6和侧表面7上均可以设有至少一个机械控制部件21,这不仅方便驾驶员操控这些机械控制部件21从而控制轨道车辆200,还使得便携式操控器100的便携度进一步提高。与传统的控制部件只能布置在司机台的操控面板的上表面相比,本发明的便携式操控器100的壳体1的上表面6和侧表面7上均可设置机械控制部件21,提高了便携式操控器100的集成度,从而减小了便携式操控器100的体积,进而提高了便携式操控器100的便携度。
可选地,结合图1-图2,壳体1的上表面6上设有多个机械控制部件21,并且壳体1的上表面6上的多个机械控制部件21呈阵列排布。通过将多个机械控制部件21设置为呈阵列排布的方式,多个机械控制部件21的布局更加合理,且驾驶员容易掌握这些机械控制部件21的位置,从而能够快速、准确地定位到所需的机械控制部件21,且便携式操控器100的外型美观。
进一步地,机械控制部件21可以包括操控旋钮211和操控按钮212中的至少一个。换言之,机械控制部件21可以仅包括操控旋钮211,也可以仅包括操控按钮212,还可以同时包括操控旋钮211和操控按钮212。例如,如图2所示,机械控制部件21同时包括操控旋钮211和操控按钮212,并且操控旋钮211和操控按钮212可以分别为多个,多个操控旋钮211可以分别为“钥匙”旋钮、“救援模式”旋钮、“ATP(Automatic Train Protection,列车自动保护)切除”旋钮、“停车制动”旋钮、“紧急牵引”旋钮、“上通电”旋钮、“门自开人关”旋钮、“零速旁路”旋钮、“门关好旁路”旋钮、“安全制动”旋钮,但不限于此。多个操控按钮212可以分别为“电箱”按钮、“开左门”按钮、“关门”按钮、“开右门”按钮、“门关好指示灯”按钮、“高压指示灯”按钮、“低压指示灯”按钮,但不限于此。由此,通过在便携式操控器100的壳体1上设置不同类型的多个机械控制部件21,可以实现对轨道车辆200的不同类型的控制,且操作准确,不易出错。
根据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如图1所示,操控装置2包括触摸屏22,壳体1包括上表面6,触摸屏22设在壳体1的上表面6上。例如,触摸屏22可以实时显示轨道车辆200的相关信息,通过将触摸屏22设置在壳体1的上表面6上,便于驾驶员及时查看触摸屏22上显示的与轨道车辆200的运行相关的信息,从而了解轨道车辆200的运行情况,且触摸屏22上显示的这些信息可以指导驾驶员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适当的操作。另外,触摸屏22还可以对驾驶员的操作过程以及轨道车辆200的信息进行记录和存储,以有利于轨道车辆200的问题排查。可选地,触摸屏22为智能触摸屏,但不限于此。
进一步地,触摸屏22设置有虚拟控件,例如虚拟按键等。可以采用触摸屏22上的虚拟控件来代替一些安全等级较低的机械控制部件21,从而可以极大地降低便携式操控器100的体积和质量。
根据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如图1和图2所示,用于轨道车辆200的便携式操控器100可以进一步包括:感应识别装置8,感应识别装置8可以设在壳体1上。结合图1-图2、图8-图10,感应识别装置8适于通过连接线4经由电气连接接口3接收来自轨道车辆200的第一身份信息,且感应识别装置8适于读取智能卡片9上存储的轨道车辆200的第二身份信息,并将第二身份信息与第一身份信息进行匹配,当第二身份信息与第一身份信息匹配成功,则通过操控装置2对轨道车辆200进行控制。
具体地,当将便携式操控器100通过连接线4连接至轨道车辆200的操控器插座24时,便携式操控器100的感应识别装置8可以经由连接线4接收到来自该轨道车辆200的第一身份信息。当将智能卡片9与感应识别装置8配合使用时,感应识别装置8可以读取出智能卡片9上存储的轨道车辆200的第二身份信息。感应识别装置8可以将其读取出的第二身份信息和来自上述轨道车辆200的第一身份信息进行匹配,如果匹配成功,则便携式操控器100被激活,驾驶员可以通过操作便携式操控器100上的机械控制部件21和/或触摸屏22来控制轨道车辆200。如果未匹配成功,则便携式操控器100不被激活,无法实现对轨道车辆200的控制。由此可知,只有感应识别装置8读取出的智能卡片9存储的第二身份信息与待控制的轨道车辆200的第一身份信息匹配成功时,便携式操控器100才可对待控制的轨道车辆200进行控制。因此,与传统的驾驶员只要有机械钥匙就可以驾驶轨道车辆200相比,本发明的便携式操控器100能够防止驾驶员开错轨道车辆200,且可以加强运营单位的调度管理,提高运营效率,降低故障率。
根据本发明的其中一些示例,智能卡片9上存储的第二身份信息和待控制的轨道车辆200的第一身份信息匹配成功可以理解为,智能卡片9上存储的第二身份信息和待控制的轨道车辆200的第一身份信息相同。此时智能卡片9上存储的第二身份信息和待控制的轨道车辆200的第一身份信息一致。在此情况下,只有智能卡片9上存储的第二身份信息和待控制的轨道车辆200的第一身份信息相同即为匹配成功,便携式操控器100才能够被激活;若智能卡片9上存储的第二身份信息和待控制的轨道车辆200的第一身份信息不同,则智能卡片9上存储的第二身份信息和待控制的轨道车辆200的第一身份信息匹配不成功,便携式操控器100不能够被激活。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些示例,待控制的轨道车辆200的第一身份信息还可以和与其匹配的第二身份信息之间存在映射对应关系。例如,第一身份信息和第二身份信息可以为数字信息,第一身份信息和与其匹配的第二身份信息之间存在的映射对应关系为一种设定好的函数运算关系;当然,本发明不限于此,第一身份信息和第二身份信息中的至少一个还可以为非数字信息,第一身份信息和与其匹配的第二身份信息之间存在的映射对应关系为一种设定好的逻辑对应关系,例如密码、解密信息和解密方法。此时,智能卡片9上存储的第二身份信息和待控制的轨道车辆200的第一身份信息匹配成功指的是智能卡片9上存储的第二身份信息和待控制的轨道车辆200的第一身份信息之间满足该映射对应关系。若智能卡片9上存储的第二身份信息和待控制的轨道车辆200的第一身份信息满足该映射对应关系,则智能卡片9上存储的第二身份信息和待控制的轨道车辆200的第一身份信息匹配成功,便携式操控器100能够被激活;若智能卡片9上存储的第二身份信息和待控制的轨道车辆200的第一身份信息不满足该映射对应关系,则智能卡片9上存储的第二身份信息和待控制的轨道车辆200的第一身份信息匹配不成功,便携式操控器100不能够被激活。
可以理解的是,智能卡片9上存储的第二身份信息和待控制的轨道车辆200的第一身份信息“匹配成功”的情况不限于上述两种方式。
根据本发明的进一步实施例,感应识别装置8内可以存储有至少一个轨道车辆200的第三身份信息。例如,感应识别装置8可以存储有同一条线路上的同型号的多个轨道车辆200的身份信息(即第三身份信息),但不限于此。当第二身份信息与第三身份信息匹配成功且第二身份信息与第一身份信息匹配成功时,则通过操控装置2对轨道车辆100进行控制。此时驾驶员能够操作便携式操控器100上的机械控制部件21和/或触摸屏22,进而控制轨道车辆200。如此设置,多个轨道车辆200例如同一线路上的同型号的n(n为大于等于1的正整数)个轨道车辆200(如图10所示)可以共用同一台便携式操控器100,从而可以进一步降低成本。而且,通过进一步将智能卡片9与便携式操控器100进行身份信息匹配,可以进一步加强运营单位的调度管理。
可以理解的是,智能卡片9上只能同时存储有一个轨道车辆200的第二身份信息。作为示例,当智能卡片9上存储的一个轨道车辆200的第二身份信息与便携式操控器100的感应识别装置8内存储的至少一个轨道车辆200的第三身份信息中的任意一个相同时,则认为第二身份信息与第三身份信息匹配成功;如果不相同,则认为第二身份信息与第三身份信息匹配不成功。作为另一示例,当智能卡片9上存储的一个轨道车辆200的第二身份信息与便携式操控器100的感应识别装置8内存储的至少一个轨道车辆200的第三身份信息中的任意一个满足规定的映射对应关系时,则认为第二身份信息与第三身份信息匹配成功;如果不满足该映射对应关系,则认为第二身份信息与第三身份信息匹配不成功。
进一步地,参考图1-图2和图10,感应识别装置8内可以设置有第一身份识别模块,第一身份识别模块内存储有上述至少一个轨道车辆200的第三身份信息,并且第一身份识别模块可以将其存储的第三身份信息和感应识别装置8读取的第二身份信息进行匹配,且可以将感应识别装置8读取出的第二身份信息与感应识别装置8从轨道车辆200接收的第一身份信息进行匹配。
更进一步地,参考图10,轨道车辆200上可以设有第二身份识别模块,第二身份识别模块内可以存储有针对第二身份识别模块所在的轨道车辆200的第一身份信息。在通过连接线4将便携式操控器100连接到轨道车辆200的操控器插座24时,便携式操控器100的感应识别装置8内的第一身份识别模块可以接收到来自轨道车辆200的第二身份识别模块的第一身份信息,并将感应识别装置8读取到的第二身份信息与该第一身份信息进行匹配,如果匹配成功,则便携式操控器100被激活,从而能够通过便携式操控器100对轨道车辆200进行控制。如果未匹配成功,则便携式操控器100不被激活,无法通过便携式操控器100控制轨道车辆200。
可选地,结合图10,在轨道车辆200上,第二身份识别模块连接至开关,该开关可以连接至轨道车辆200的控制装置。当第二身份信息和第一身份信息匹配成功时,感应识别装置8可以将表示匹配成功的信号发送给轨道车辆200,使该开关闭合,从而便携式操控器100可实现对轨道车辆200的控制。
根据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如图1和图2所示,感应识别装置8可以包括卡槽部,卡槽部设在壳体1上,卡槽部与壳体1之间共同限定出卡槽10,智能卡片9适于放入卡槽10内。如此设置,在驾驶员操作便携式操控器100的过程中,智能卡片9可以始终位于卡槽10内,无需驾驶员手持智能卡片9,且便于感应识别装置8读取智能卡片9存储的第二身份信息。另外,在便携式操控器100的操控装置2包括触摸屏22时,插入卡槽10内的智能卡片9可以获取触摸屏22上存储的轨道车辆200的相关信息和驾驶员的操作记录,并将这些信息传递至调度中心,从而便于调度中心及时了解轨道车辆200的状况,便于调度中心对轨道车辆200进行后台管理。
当然,本发明不限于此,根据本发明的另一些实施例,只需要驾驶员手持智能卡片9将智能卡片9靠近感应识别装置8,感应识别装置8就可读取智能卡片9中存储的第二身份信息,这种情况下便携式操控器100上无需设置卡槽10,便携式操控器100的结构更为简单。在感应识别装置8读取出智能卡片9中存储的第二身份信息后,驾驶员可以使智能卡片9离开感应识别装置8。这样,在第二身份信息和第一身份信息匹配成功后,驾驶员可以一直控制便携式操控器100直到其将便携式操控器100关闭。
如图5-图9所示,根据本发明第二方面实施例的轨道车辆200可以包括车体23和便携式操控器100。
具体而言,车体23上设有至少一个操控器插座24,便携式操控器100的电气连接接口3适于通过连接线4与操控器插座24相连,便携式操控器100为根据本发明上述第一方面实施例的用于轨道车辆200的便携式操控器100。
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轨道车辆200,通过在车体23上设有至少一个操控器插座24,操控器插座24可以与便携式操控器100配合使用,此时轨道车辆200可以无需设置司机台,仅在轨道车辆200内设置操控器插座24即可,与传统的将操控面板布置在司机台的方式相比,不仅增大了乘坐空间,且可以增大乘客视野。
根据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结合图5和图6,车体23包括端墙板25,操控器插座24设在端墙板25上。例如,车体23的前端和后端中的至少一端可以设有端墙板25,操控器插座24位于车体23的前端和后端中的上述至少一端,从而方便驾驶员操控。进一步地,如图5-图6所示,端墙板25上形成有凹槽26,操控器插座24设在凹槽26的底壁261上,凹槽26的敞开侧设有可拆卸的盖体27。当需要对轨道车辆200进行控制时,驾驶员可以打开盖体27,并将便携式操控器100通过连接线连接至凹槽26的底壁261上的操控器插座24;当对轨道车辆200控制完毕后,可以将连接线4拆下,然后将盖体27关闭。由此,通过将操控器插座24设在凹槽26的底壁261上,方便驾驶员通过连接线4将便携式操控器100连接至操控器插座24。而且,通过在凹槽26的敞开侧设置可拆卸的盖体27,在不连接连接线4时,盖体27可以封闭凹槽26的敞开侧,以使操控器插座24可以隐藏在盖体27的后方,保证了乘客的安全,且延长了操控器插座24的使用寿命。
更进一步地,参照图5,盖体27上设有拉紧锁28。拉紧锁28可以对盖体27进行锁闭,从而可以保护操控器插座24。可以理解的是,盖体27上也可以设有其它类型的锁紧装置,只要可以实现对盖体27的锁闭即可。
根据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操控器插座24为两个,两个操控器插座24分别位于车体23的两端。由此,驾驶员可以根据轨道车辆200的实际行进方向,在轨道车辆200的前端和后端中的任意一端对轨道车辆200进行控制,以方便驾驶员的操控。
根据本发明第三方面实施例的轨道车辆200的控制方法300。其中,轨道车辆200包括具有操控器插座24的车体23,便携式操控器100包括壳体1、以及设在壳体1上的操控装置2、电气连接接口3和感应识别装置8,电气连接接口3适于通过连接线4与操控器插座24相连,感应识别装置8具有用于放入智能卡片9的卡槽10,感应识别装置8适于通过连接线4经由电气连接接口3接收来自轨道车辆200的第一身份信息、读取智能卡片9上存储的轨道车辆200的第二身份信息并将第二身份信息与第一身份信息进行匹配,当第二身份信息与第一身份信息匹配成功,则通过操控装置2对轨道车辆200进行控制。
轨道车辆200的控制方法300可以包括以下步骤:
S1、将便携式操控器100的电气连接接口3通过连接线4与操控器插座24相连;
S2、将智能卡片9插入感应识别装置8;
S3、感应识别装置8读取智能卡片9上存储的轨道车辆200的第二身份信息并将第二身份信息与第一身份信息进行匹配;
S4、当第二身份信息与第一身份信息匹配成功,则通过操控装置2对轨道车辆200进行控制。
具体地,在需要驾驶员驾驶轨道车辆200时,驾驶员可以携带便携式操控器100通过连接线4与操控器插座24相连,再将智能卡片9插入到感应识别装置8中。此时,感应识别装置8读取智能卡片9上存储的轨道车辆200的第二身份信息并将第二身份信息与第一身份信息进行匹配。当感应识别装置8读取到的第二身份信息和接收到的来自轨道列车的第一身份信息匹配时,则便携式操控器100被激活,通过操作便携式操控器100上的操控装置2,就可以实现对整个轨道车辆200的控制。
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轨道车辆200的控制方法300,通过将便携式操控器100的电气连接接口3通过连接线4与操控器插座24相连,将智能卡片9插入感应识别装置8,感应识别装置8读取智能卡片9上存储的轨道车辆200的第二身份信息并将第二身份信息与第一身份信息进行匹配以及当感应识别装置8读取的智能卡片9中存储的第二身份信息与感应识别装置8接收到的来自轨道车辆200的第一身份信息匹配成功,则通过操控装置2对轨道车辆200进行控制,可以实现防止驾驶员开错轨道车辆200并可加强运营单位的调度管理,提高运营效率,降低运营出错率。
根据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在将所述智能卡片9插入所述感应识别装置8之前,控制方法300还包括:
调度中心将所述第二身份信息录入所述智能卡片9。
具体地,在将智能卡片9插入到感应识别装置8中之前,调度中心可以首先将第二身份信息录入到智能卡片9中。这里的“录入”可以指的是远程录入,可以为首次远程录入,也可以为远程改写录入。例如,可以将第二身份信息录入到空白的智能卡片9中,也可以对已录入有一个轨道车辆的第二身份信息的智能卡片9进行改写,从而将另一轨道车辆的第二身份信息录入到智能卡片9中。例如,可以利用近场通信(Near Field Communication,NFC)技术对智能卡片9中存储的第二身份信息进行改写,例如,如果需要对一张智能卡片9中存储的第二身份信息进行改写,驾驶员可以将这张智能卡片9贴靠在具有NFC功能并且已下载专门应用程序的智能设备上,在该应用程序的提示下进行操作,这样调度中心就可以对智能卡片9中存储的第二身份信息进行改写。如此,可以按需将第二身份信息录入到智能卡片9中,从而插入到感应识别装置8中的智能卡片9中存储的第二身份信息能够与感应识别装置8接收到的来自轨道车辆200的第一身份信息匹配。
根据本发明的进一步实施例,感应识别装置8内存储有至少一个轨道车辆的第三身份信息。将智能卡片9插入感应识别装置8之后,控制方法300还包括:
感应识别装置8将第二身份信息与第三身份信息进行匹配;当第二身份信息与第三身份信息匹配成功且第二身份信息与第一身份信息匹配成功时,则通过操控装置2对轨道车辆200进行控制。当第二身份信息与感应识别装置8内存储的上述至少一个轨道车辆200的第三身份信息之一相同或满足规定的映射对应关系时,则第二身份信息与第三身份信息匹配成功。并且,当第二身份信息与第一身份信息相同或满足规定的映射对应关系时,则第二身份信息与第一身份信息匹配成功。通过进行两次匹配动作,可加强运营单位的调度管理,防止不具有驾驶权限的人驾驶轨道车辆200。
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轨道车辆200的其他构成以及操作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而言都是已知的,这里不再详细描述。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前”、“后”、“左”、“右”、“底”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些实施例”、“示意性实施例”、“示例”、“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发明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
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发明的实施例,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发明的原理和宗旨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发明的范围由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

Claims (12)

1.一种用于轨道车辆的便携式操控器,其特征在于,包括:
壳体;
操控装置,所述操控装置集成在所述壳体上,用于控制所述轨道车辆;
至少一个电气连接接口,所述电气连接接口设在所述壳体上,所述电气连接接口适于通过连接线与所述轨道车辆的操控器插座可拆卸地相连。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轨道车辆的便携式操控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操控装置包括机械控制部件,所述壳体包括上表面和侧表面;
所述机械控制部件为多个,所述壳体的所述上表面和所述侧表面上均设有至少一个所述机械控制部件。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用于轨道车辆的便携式操控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的所述上表面上设有多个所述机械控制部件,所述壳体的所述上表面上的多个所述机械控制部件呈阵列排布。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用于轨道车辆的便携式操控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机械控制部件包括操控旋钮和操控按钮中的至少一个。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轨道车辆的便携式操控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操控装置包括触摸屏,所述壳体包括上表面,所述触摸屏设在所述壳体的所述上表面上。
6.根据权利要求1-5中任一项所述的用于轨道车辆的便携式操控器,其特征在于,进一步包括:
感应识别装置,所述感应识别装置设在所述壳体上,所述感应识别装置适于通过所述连接线经由所述电气连接接口接收来自所述轨道车辆的第一身份信息,
所述感应识别装置适于读取智能卡片上存储的所述轨道车辆的第二身份信息,并将所述第二身份信息与所述第一身份信息进行匹配,当所述第二身份信息与所述第一身份信息匹配成功,则通过所述操控装置对所述轨道车辆进行控制。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用于轨道车辆的便携式操控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感应识别装置内存储有至少一个轨道车辆的第三身份信息,
当所述第二身份信息与所述第三身份信息匹配成功且所述第二身份信息与所述第一身份信息匹配成功时,则通过所述操控装置对所述轨道车辆进行控制。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用于轨道车辆的便携式操控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感应识别装置包括卡槽部,所述卡槽部设在所述壳体上,所述卡槽部与所述壳体之间共同限定出卡槽,所述智能卡片适于放入所述卡槽内。
9.一种轨道车辆,其特征在于,包括:
车体,所述车体上设有至少一个操控器插座,便携式操控器的电气连接接口适于通过连接线与所述操控器插座相连,所述便携式操控器为根据权利要求1-8中任一项所述的用于轨道车辆的便携式操控器。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轨道车辆,其特征在于,所述车体包括端墙板,所述操控器插座设在所述端墙板上,所述端墙板上形成有凹槽,所述操控器插座设在所述凹槽的底壁上,所述凹槽的敞开侧设有可拆卸的盖体。
11.一种轨道车辆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轨道车辆包括具有操控器插座的车体,便携式操控器包括壳体、以及设在所述壳体上的操控装置、电气连接接口和感应识别装置,所述电气连接接口适于通过连接线与所述操控器插座相连,所述感应识别装置具有用于放入智能卡片的卡槽,所述感应识别装置适于通过所述连接线经由所述电气连接接口接收来自所述轨道车辆的第一身份信息、读取所述智能卡片上存储的所述轨道车辆的第二身份信息并将所述第二身份信息与所述第一身份信息进行匹配,当所述第二身份信息与所述第一身份信息匹配成功,则通过所述操控装置对所述轨道车辆进行控制,
所述控制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将所述便携式操控器的所述电气连接接口通过所述连接线与所述操控器插座相连;
将所述智能卡片插入所述感应识别装置;
所述感应识别装置读取所述智能卡片上存储的所述轨道车辆的第二身份信息并将所述第二身份信息与所述第一身份信息进行匹配;
当所述第二身份信息与所述第一身份信息匹配成功,则通过所述操控装置对所述轨道车辆进行控制。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轨道车辆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感应识别装置内存储有至少一个轨道车辆的第三身份信息,
将所述智能卡片插入所述感应识别装置之后,还包括:
所述感应识别装置将所述第二身份信息与所述第三身份信息进行匹配;
当所述第二身份信息与所述第三身份信息匹配成功且所述第二身份信息与所述第一身份信息匹配成功时,则通过所述操控装置对所述轨道车辆进行控制。
CN202010857630.6A 2020-08-24 2020-08-24 用于轨道车辆的便携式操控器、轨道车辆及其控制方法 Active CN114084175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0857630.6A CN114084175B (zh) 2020-08-24 2020-08-24 用于轨道车辆的便携式操控器、轨道车辆及其控制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0857630.6A CN114084175B (zh) 2020-08-24 2020-08-24 用于轨道车辆的便携式操控器、轨道车辆及其控制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4084175A true CN114084175A (zh) 2022-02-25
CN114084175B CN114084175B (zh) 2023-04-07

Family

ID=8029564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10857630.6A Active CN114084175B (zh) 2020-08-24 2020-08-24 用于轨道车辆的便携式操控器、轨道车辆及其控制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4084175B (zh)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GB201616179D0 (en) * 2016-09-23 2016-11-09 Siemens Rail Automation Holdings Limited Method for operating a railway vehicle
CN207311116U (zh) * 2017-07-28 2018-05-04 安徽江淮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车辆多媒体一体机系统
CN108073118A (zh) * 2016-11-16 2018-05-25 浙江群实王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基于手机app的车体监控系统及方法
CN108088688A (zh) * 2016-11-23 2018-05-29 庞巴迪运输有限公司 用于测试轨道车辆的互操作性的测试装置和方法
DE102018208399A1 (de) * 2018-05-28 2019-11-28 Robert Bosch Gmbh Haptisches Bedienelement, Verwendung eines haptischen Bedienelements, Kraftfahrzeugbauteil und Verfahren zum Steuern eines Kraftfahrzeugbauteils
CN111252087A (zh) * 2020-01-17 2020-06-09 中车株洲电力机车有限公司 一种司机台控制系统

Patent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GB201616179D0 (en) * 2016-09-23 2016-11-09 Siemens Rail Automation Holdings Limited Method for operating a railway vehicle
GB2554378A (en) * 2016-09-23 2018-04-04 Siemens Rail Automation Holdings Ltd Method for operating a railway vehicle
CN108073118A (zh) * 2016-11-16 2018-05-25 浙江群实王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基于手机app的车体监控系统及方法
CN108088688A (zh) * 2016-11-23 2018-05-29 庞巴迪运输有限公司 用于测试轨道车辆的互操作性的测试装置和方法
CN207311116U (zh) * 2017-07-28 2018-05-04 安徽江淮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车辆多媒体一体机系统
DE102018208399A1 (de) * 2018-05-28 2019-11-28 Robert Bosch Gmbh Haptisches Bedienelement, Verwendung eines haptischen Bedienelements, Kraftfahrzeugbauteil und Verfahren zum Steuern eines Kraftfahrzeugbauteils
CN111252087A (zh) * 2020-01-17 2020-06-09 中车株洲电力机车有限公司 一种司机台控制系统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4084175B (zh) 2023-04-07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5521443A (en) Battery residual capacity display and operating device for an electric vehicle
US8200984B2 (en) Data transmission in an arrangement comprising a tachograph
CN104245443B (zh) 车辆访问系统及其控制器
CN103492651B (zh) 机械式停车场的控制装置、控制方法以及机械式停车场
CN107020960A (zh) 电动车辆的充电连接器的防盗方法和装置
KR101141461B1 (ko) 자동차 잠금 장치의 키리스 구동을 위한 시스템
WO2001005167A1 (en) Single-key security system
US6650224B1 (en) Authorization verification system for vehicles
US20110234370A1 (en) User identification device
CN104718660A (zh) 电池管理装置
US20060049915A1 (en) USB port incorporated into vehicle access components
JP2013009460A (ja) 充電リッド制御装置
CN114084175B (zh) 用于轨道车辆的便携式操控器、轨道车辆及其控制方法
KR100767479B1 (ko) 차량 보안 상태 표시 방법 및 이를 이용한 스마트 키시스템
CN106228661A (zh) 便携式钥匙管理箱、钥匙管理系统及使用方法
EP4186736A1 (en) Interface for vehicles charging sockets with integrated safety system
CN111391870B (zh) 一种列车防错开关门安全防护装置
CN102642516B (zh) 车辆用起动系统
CN215068382U (zh) 一种基于智能锁的危险区域出入管理系统
CN219008112U (zh) 具有身份信息识别的无人机远程电源开关装置
CN112829711A (zh) 一种车门控制方法、系统及车辆
CN107358728B (zh) 一种投币机电子锁管理方法及系统
JP4884870B2 (ja) 多機能型受信器
JP4884869B2 (ja) 多機能型受信器
JP4884860B2 (ja) 多機能型受信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