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4076024A - 内燃机系统 - Google Patents

内燃机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4076024A
CN114076024A CN202110941679.4A CN202110941679A CN114076024A CN 114076024 A CN114076024 A CN 114076024A CN 202110941679 A CN202110941679 A CN 202110941679A CN 114076024 A CN114076024 A CN 114076024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olant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
temperature
combustion engin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10941679.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4076024B (zh
Inventor
儿玉康朗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Toyota Motor Corp
Original Assignee
Toyota Motor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21008561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2022034498A/ja
Application filed by Toyota Motor Corp filed Critical Toyota Motor Corp
Publication of CN11407602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4076024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4076024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4076024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1MACHINES OR ENGINES IN GENERAL; ENGINE PLANTS IN GENERAL; STEAM ENGINES
    • F01PCOOLING OF MACHINES OR ENGINES IN GENERAL; COOLING OF INTERNAL-COMBUSTION ENGINES
    • F01P11/00Component parts, details, or accessories not provided for in, or of interest apart from, groups F01P1/00 - F01P9/00
    • F01P11/14Indicating devices; Other safety device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1MACHINES OR ENGINES IN GENERAL; ENGINE PLANTS IN GENERAL; STEAM ENGINES
    • F01PCOOLING OF MACHINES OR ENGINES IN GENERAL; COOLING OF INTERNAL-COMBUSTION ENGINES
    • F01P11/00Component parts, details, or accessories not provided for in, or of interest apart from, groups F01P1/00 - F01P9/00
    • F01P11/14Indicating devices; Other safety devices
    • F01P11/16Indicating devices; Other safety devices concerning coolant temperature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1MACHINES OR ENGINES IN GENERAL; ENGINE PLANTS IN GENERAL; STEAM ENGINES
    • F01PCOOLING OF MACHINES OR ENGINES IN GENERAL; COOLING OF INTERNAL-COMBUSTION ENGINES
    • F01P3/00Liquid cooling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1MACHINES OR ENGINES IN GENERAL; ENGINE PLANTS IN GENERAL; STEAM ENGINES
    • F01PCOOLING OF MACHINES OR ENGINES IN GENERAL; COOLING OF INTERNAL-COMBUSTION ENGINES
    • F01P3/00Liquid cooling
    • F01P3/20Cooling circuits not specific to a single part of engine or machine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1MACHINES OR ENGINES IN GENERAL; ENGINE PLANTS IN GENERAL; STEAM ENGINES
    • F01PCOOLING OF MACHINES OR ENGINES IN GENERAL; COOLING OF INTERNAL-COMBUSTION ENGINES
    • F01P5/00Pumping cooling-air or liquid coolants
    • F01P5/10Pumping liquid coolant; Arrangements of coolant pump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1MACHINES OR ENGINES IN GENERAL; ENGINE PLANTS IN GENERAL; STEAM ENGINES
    • F01PCOOLING OF MACHINES OR ENGINES IN GENERAL; COOLING OF INTERNAL-COMBUSTION ENGINES
    • F01P7/00Controlling of coolant flow
    • F01P7/14Controlling of coolant flow the coolant being liquid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1MACHINES OR ENGINES IN GENERAL; ENGINE PLANTS IN GENERAL; STEAM ENGINES
    • F01PCOOLING OF MACHINES OR ENGINES IN GENERAL; COOLING OF INTERNAL-COMBUSTION ENGINES
    • F01P3/00Liquid cooling
    • F01P2003/001Cooling liquid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1MACHINES OR ENGINES IN GENERAL; ENGINE PLANTS IN GENERAL; STEAM ENGINES
    • F01PCOOLING OF MACHINES OR ENGINES IN GENERAL; COOLING OF INTERNAL-COMBUSTION ENGINES
    • F01P11/00Component parts, details, or accessories not provided for in, or of interest apart from, groups F01P1/00 - F01P9/00
    • F01P11/06Cleaning; Combating corrosion
    • F01P2011/066Combating corrosion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1MACHINES OR ENGINES IN GENERAL; ENGINE PLANTS IN GENERAL; STEAM ENGINES
    • F01PCOOLING OF MACHINES OR ENGINES IN GENERAL; COOLING OF INTERNAL-COMBUSTION ENGINES
    • F01P2025/00Measuring
    • F01P2025/08Temperature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1MACHINES OR ENGINES IN GENERAL; ENGINE PLANTS IN GENERAL; STEAM ENGINES
    • F01PCOOLING OF MACHINES OR ENGINES IN GENERAL; COOLING OF INTERNAL-COMBUSTION ENGINES
    • F01P2025/00Measuring
    • F01P2025/08Temperature
    • F01P2025/32Engine outcoming fluid temperature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1MACHINES OR ENGINES IN GENERAL; ENGINE PLANTS IN GENERAL; STEAM ENGINES
    • F01PCOOLING OF MACHINES OR ENGINES IN GENERAL; COOLING OF INTERNAL-COMBUSTION ENGINES
    • F01P2060/00Cooling circuits using auxiliaries
    • F01P2060/08Cabin heater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reventing Corrosion Or Incrustation Of Metal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内燃机系统,该内燃机系统能够更准确地判定发动机的冷却液的更换定时。内燃机系统(1)具备发动机(10)、一边冷却包含乙二醇的冷却液一边使该冷却液向发动机(10)循环的冷却循环机构(20)、测定通过发动机(10)的冷却液的温度的温度传感器(30)、及控制装置(40)。控制装置(40)具备:起动次数计数部(41),判定发动机(10)的冷起动并在到更换冷却液为止的期间计数冷起动次数;累计时间计测部(42),计测在到更换冷却液为止的期间温度传感器(30)测定到的冷却液的温度为规定温度以上的累计时间;及更换判定部(43),在累计时间为规定时间以上且冷起动次数为规定次数以上时判定为应更换所述冷却液。

Description

内燃机系统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具备发动机的内燃机系统。
背景技术
以往,提出了具备作为动力源的发动机和控制发动机的控制装置的内燃机系统。在发动机运转时,发动机由于燃料与空气的混合气的燃烧而高温地发热。因此,向发动机输送冷却液,利用冷却循环机构使冷却液循环并将冷却液送向发动机。
有时以不冻性为目的而在这样的冷却液中使用包含乙二醇的物质。然而,乙二醇在超过80℃的温度环境下有时氧化劣化。由此,在冷却液中生成甲酸、醋酸等有机酸,流动冷却液的通路有可能腐蚀。
例如,作为管理这样的冷却液的系统,公开了累计冷却液的温度为一定温度以上的时间并在该累计时间达到规定时间时判定为冷却液已劣化的系统。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9-087825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所要解决的课题
然而,在专利文献1所示的系统中,要测定高温时的冷却液(乙二醇)的氧化劣化而累计冷却液为一定温度以上的时间,但有时冷却液的劣化不依赖于该累计时间。因此,有时无法在适当的时期更换冷却液。
本发明是鉴于这样的点而完成的,作为本发明,提供能够更准确地判定发动机的冷却液的更换定时的内燃机系统。
用于解决课题的手段
发明人鉴于上述课题,反复锐意研究的结果是知道:虽然在高温时冷却液所包含的乙二醇氧化劣化,但该氧化劣化与冷却液中的溶存氧量存在相关性。即,得到如下新的见解:若冷却液中的溶存氧量少,则即使在高温时,乙二醇也不易氧化劣化,溶存于冷却液的氧在冷却液的温度低时容易被从气相的氧气取入。
本发明是基于该新的见解的发明,本发明涉及的内燃机系统具备:发动机;冷却循环机构,所述冷却循环机构一边冷却作为冷却所述发动机的冷却液的包含乙二醇的冷却液一边使该冷却液向所述发动机循环;及温度传感器,所述温度传感器测定通过所述发动机的所述冷却液的温度,所述内燃机系统的特征在于,所述内燃机系统还具备控制装置,所述控制装置具备:起动次数计数部,所述起动次数计数部判定所述发动机的冷起动并在到更换所述冷却液为止的期间计数冷起动次数;累计时间计测部,所述累计时间计测部计测在到更换所述冷却液为止的期间所述温度传感器测定出的所述冷却液的温度为规定温度以上的累计时间;及更换判定部,所述更换判定部在所述累计时间为规定时间以上且所述冷起动次数为规定次数以上时判定为应更换所述冷却液。
根据本发明,由控制装置的累计时间计测部计测通过发动机的冷却液的温度为规定温度以上的累计时间。在该累计时间为规定时间以上的情况下,有可能由乙二醇的氧化劣化产生的有机酸包含于冷却液。然而,在冷却液的溶存氧量少的情况下,乙二醇的氧化劣化不怎么产生。
因此,在本发明中,为了测定冷却液的溶存氧量而对冷起动次数进行计数。即,在冷起动前,冷却液的温度为常温程度,因此,冷却循环机构内的氧气容易溶存于冷却液。因此,在该冷起动次数少于规定次数的情况下,也存在在冷却液的溶存氧量少的状态下使用了冷却液的可能性,因此,实际上,有时乙二醇的氧化劣化不怎么产生。在该情况下,能够判断为冷却液没有氧化劣化,能够由更换判定部判定为不需要更换冷却液。
另一方面,将由起动次数计数部计数出的冷起动次数为规定次数以上作为判定条件,在满足该判定条件的情况下,能够判断为对于乙二醇进行氧化劣化而言充分的溶存氧量包含于冷却液。在满足该判定条件的情况下,能够判断为冷却液氧化劣化(即,乙二醇氧化劣化),能够由更换判定部判定为应更换冷却液。由此,能够更准确地掌握发动机的冷却液的更换定时。
在此,由于冷却液的氧化劣化,与冷却液接触的形成流路的金属(流路的壁面)腐蚀。虽然在冷却液中添加了防蚀剂等,但若与冷却液接触的金属是容易腐蚀的金属,则即使在冷却液中添加了防蚀剂,伴随于冷却液的氧化劣化,与其他的金属相比腐蚀也被促进。而且,随着冷却液的流路的接触面积变大,添加于冷却液的防蚀剂的消耗变多,其结果,在冷却液的氧化劣化加剧时,金属(流路壁面)对于冷却液的防蚀性会下降。在这样的情况下,优选早期判断为冷却液氧化劣化,而提前冷却液的更换定时。
从这样的观点出发,作为更优选的方案,所述冷却液还包含防蚀剂,所述控制装置还具备设定部,该设定部根据形成供所述冷却液流动的流路的金属的种类、和在所述流路中所述金属与所述冷却液接触的接触面积来设定所述规定时间和所述规定次数。
根据该方案,由于根据形成供冷却液流动的流路的金属的种类、和在该流路中该金属与冷却液接触的接触面积来设定规定时间和规定次数,因此能够与通常相比提前冷却液的更换定时。由此,能够降低由氧化劣化了的冷却液引起的流路的壁面的腐蚀。
作为更优选的方案,所述控制装置还具备:氧化劣化度算出部,所述氧化劣化度算出部基于所述累计时间和所述冷起动次数来算出所述冷却液的氧化劣化度;添加量算出部,所述添加量算出部基于所述氧化劣化度来算出中和所述冷却液的酸性的中和剂的添加量或相对于形成所述冷却液的流路的金属的防蚀剂的添加量;及变更部,所述变更部在添加了所述添加量的中和剂或防蚀剂后基于所述添加量来变更所述规定时间和所述规定次数。
根据该方案,由于基于冷却液的氧化劣化度来算出中和剂或防蚀剂的添加量,因此,能够通过该添加量的中和剂或防蚀剂的添加而延长冷却液的可使用期间而使冷却液的更换定时延迟。由此,能够降低冷却液的更换频度。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能够更准确地判定发动机的冷却液的更换定时。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第1~第3实施方式涉及的内燃机系统的示意性概念图。
图2是图1所示的内燃机系统的第1实施方式涉及的控制框图。
图3是示出全溶存氧量与有机酸产生量的关系的图表。
图4是第1实施方式涉及的内燃机系统的控制流程图。
图5A是用于说明供冷却液流动的流路中的防蚀剂的作用的示意性概念图。
图5B是用于说明伴随于时间经过的防蚀剂的浓度变化的示意性的概念性图表。
图6是图1所示的内燃机系统的第2实施方式涉及的控制框图。
图7A是示出冷却循环机构的金属的种类、与规定时间及规定次数的关系的概念性图表。
图7B是示出冷却液的接触面积、与规定时间及规定次数的关系的概念性图表。
图8是第2实施方式涉及的内燃机系统的控制流程图。
图9是图1所示的内燃机系统的第3实施方式涉及的控制框图。
图10是示出冷却液的接触面积、与规定时间及规定次数的关系的概念性图表。
图11是第3实施方式涉及的内燃机系统的控制流程图。
附图标记说明
1:内燃机系统,10:发动机,20:冷却循环机构,29:流路,30:温度传感器,40:控制装置,41:起动次数计数部,42:累计时间计测部,43:更换判定部,44:设定部,45:氧化劣化度算出部,46:添加量算出部,47:变更部,W:冷却液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图1~图4对本发明涉及的第1~第3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图1是本发明的第1~第3实施方式涉及的内燃机系统的示意性概念图。
如图1所示,本实施方式涉及的内燃机系统1是搭载于车辆的系统。内燃机系统1具备发动机10、冷却循环机构20及控制装置40。内燃机系统1还具备温度传感器30、起动器50及警告灯60。
发动机10是作为车辆的动力源的装置。以下,虽然发动机10的详细情况未图示,但在发动机10中,活塞滑动自如地配置于气缸体,在气缸盖设置有进气门及排气门。在发动机10的燃烧室中,使混合有燃料和吸入空气的混合气进行点火而燃烧,由此使发动机10驱动。通过该燃烧,发动机10被加热,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发动机10的气缸体形成有供冷却发动机的冷却液流动的流路。
在本实施方式中,冷却液是在水中添加了包含乙二醇等的添加剂而得到的液体。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冷却液中,可以含有25~80质量%的乙二醇。通过在冷却液中添加乙二醇,能够防止冷却液的冻结。
冷却发动机10的冷却液利用一般已知的冷却循环机构20被向发动机10循环。冷却循环机构20具备泵21、加热器芯22、散热器23及贮存容器24,它们经由配管而连接。
泵21配置于比发动机10靠上游侧处,向发动机10压送冷却液。在发动机10运转时,发动机10被加热,因此通过泵21的压送而泵21被冷却。
在泵21的下游设置有上述的温度传感器(水温传感器)30,能够利用温度传感器30测定通过发动机10的冷却液的温度。而且,在温度传感器30的下游设置有加热器芯22。加热器芯22在将车辆的室内的温度升温时通过热更换吸取冷却液的热。
在加热器芯22的下游设置有散热器23,能够冷却通过加热器芯22的冷却液。而且,在散热器23与泵21之间设置有贮存冷却液的贮存容器24,在向泵21供给的冷却液不足时,从贮存容器24供给冷却液。在本实施方式中,虽然贮存容器24设置于散热器23与泵21之间,但例如也可以设置于散热器23。在本实施方式中,由形成于图1所示的发动机(具体而言为气缸体)10、加热器芯22、散热器23、泵21的供冷却液流动的流路、和将它们连接的配管内的流路构成的流路29相当于本发明中所说的“冷却液的流路”。
控制装置40基于来自起动器50的起动信号,进行发动机10的起动控制,继续进行发动机10的燃烧控制。控制装置40对发动机10的控制是发动机10的空燃比控制等使发动机10运转的一般的控制,省略其详细的说明。
控制装置40判定冷却液的劣化,在判断为冷却液氧化劣化时进行促进冷却液的更换的使警告灯60点亮的控制。控制装置40电连接于温度传感器30,接收来自温度传感器30的冷却液的温度的计测信号。控制装置40具备CPU等运算装置(未图示)、及RAM、ROM等存储装置(未图示)作为硬件。
〔第1实施方式〕
以下,对第1实施方式涉及的控制装置40的详细情况进行说明。在本实施方式中,控制装置40具备图2所示的、起动次数计数部41、累计时间计测部42及更换判定部43作为软件。此外,以下,作为软件而用于控制发动机10的详细的说明是一般已知的控制,因此省略详细的说明。
起动次数计数部41判定发动机10的冷起动,计数出更换冷却液为止的期间的冷起动次数。冷起动是发动机10的外部气温(环境温度)以下时起动,在本实施方式中,是从冷却液将从发动机10取入的热完全散热了时的发动机10的起动。
例如,发动机10的冷起动可以在接收到来自起动器50的起动信号的定时通过对外部气温度和冷却液的温度进行对比来判定。另外,发动机10的冷起动也可以在冷却液的温度下降后发动机10起动的定时进行判定。
累计时间计测部42计测在到更换冷却液为止的期间温度传感器30测定出的冷却液的温度为规定温度以上的累计时间。在此,规定温度是指冷却液所包含的乙二醇氧化劣化而生成甲酸或醋酸的温度,例如是80℃。
更换判定部43在由累计时间计测部42计测出的累计时间为规定时间以上且由起动次数计数部41计数出的冷起动次数为规定次数以上时判定为应更换冷却液。具体而言,在累计时间为规定时间以上且计数出的冷起动次数为规定次数以上时,能够判断为冷却液氧化劣化,在该情况下,更换判定部43判定为应更换冷却液。基于该判定结果,更换判定部43将用于促进冷却液的更换的警告信号向警告灯60发送。
此外,此处所说的规定时间(预先设定的预定时间)例如也可以如以下那样求出。具体而言,在冷却液中溶存预定量的氧的状态下,以与通过发动机10的冷却液的最高温度相同的温度对冷却液进行加热,将从乙二醇生成的甲酸及醋酸等有机酸的量达到预定的量时的加热时间预先通过实验等而计测。能够将计测出的加热时间设定为规定时间。由此,在由累计时间计测部42计测出的累计时间为规定时间以上的情况下,能够推定为有可能冷却液所包含的乙二醇氧化劣化。
然而,在这样的加热条件下,即使冷却液被加热,乙二醇也有时不氧化劣化。参照图3对该点进行说明。图3是示出全溶存氧量与有机酸产生量的关系的图表。
在此,全溶存氧量能够用冷却液中的溶存氧量与为上述的规定温度以上(例如80℃以上)的累计时间的积进行概算。即,在规定温度以上时冷却液中的溶存氧量少的情况下,冷却液整体中的全溶存氧量也少,因此,即使延长累计时间而全溶存氧量也保持少的状态。因此,冷却液中的有机酸产生量少。然而,可知,随着溶存氧量从预定的量增加,冷却液中的有机酸产生量增加。
即,在冷却液为80℃以上的高温时,虽然开始乙二醇的氧化劣化,但冷却液中所包含的溶存氧量被逐渐消耗。另一方面,冷却液的溶存氧量在发动机10的冷机时通过被从包括贮存容器24等的冷却循环机构20内的气相(空气)取入而增加。因此,在发动机10的冷机时,向冷却液补充氧,在规定时间而溶存氧量饱和。
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更换判定部43除了累计时间为规定时间以上这一判定条件以外,再加上在由起动次数计数部41计数出的冷起动次数为规定次数(预先设定的预定次数)以上时,判定为应更换冷却液。
由此,能够更准确地判断发动机的冷却液的氧化劣化,因此,能够促进包含有机酸的冷却液的更换,抑制冷却液所通过的发动机10及冷却循环机构20的流路壁面的腐蚀。
参照图4说明本实施方式的内燃机系统中的控制流程。首先,在步骤S1中,在使发动机10起动后,由温度传感器30测定冷却液的温度。进入步骤S2,由累计时间计测部42判定冷却液的温度是否达到规定温度。
在此,在步骤S2中,在冷却液的温度达到规定温度的情况下,进入步骤S4,由累计时间计测部42计测该时间(具体而言,对计测时间进行合计)。由此,由累计时间计测部42累计冷却液为规定温度以上的时间,能够算出累计时间。
另一方面,在冷却液的温度未达到规定温度时,进入步骤S3。在此,在步骤S4中,在已经计测了时间的情况下,结束计测,存储计测时间,返回步骤S1。
在步骤S4中由累计时间计测部42算出累计时间后,进入步骤S5,在步骤S5中,由更换判定部43判定累计时间是否达到规定时间。在累计时间达到规定时间的情况下,进入步骤S6,由起动次数计数部41计测发动机10的冷起动次数,进而进入步骤S7。另一方面,在由更换判定部43判断为累计时间未达到规定时间的情况下,返回步骤S1,继续测定冷却液的温度。
在步骤S7中,在更换判定部43中判断为冷起动次数达到规定次数的情况下,判断为冷却液的乙二醇氧化劣化,判定为应更换冷却液,进入步骤S8。在步骤S8中,从更换判定部43向警告灯60发送警告信号,使警告灯60点亮。另一方面,在步骤S7中,在冷起动次数未达到规定次数的情况下,返回步骤S1,继续测定冷却液的温度。在更换冷却液后,将计数出的冷起动次数和计测出的累计时间复位,再次实施图4所示的流程。
〔第2实施方式〕
以下对第2实施方式涉及的内燃机系统进行说明。第2实施方式的内燃机系统与第1实施方式的内燃机系统不同的点是控制装置。因此,以下,参照图5~图8对控制装置的不同点进行说明。
首先,参照图5A、图5B对冷却液所包含的防蚀剂的作用进行说明。此外,图5B的累计时间是累计高温时的冷却液的使用时间而得到的时间。在本实施方式中,冷却液W由于在由金属形成的流路中流动,因此包含防蚀剂。因此,如图5A所示,在使包含防蚀剂f的冷却液W在流路29流动时,在流路29的壁面形成防蚀皮膜29a。由此,能够抑制甲酸或醋酸等有机酸a对壁面的金属的腐蚀。
作为这样的防蚀剂f,能够举出磷酸和/或磷酸盐、脂肪族羧酸和/或脂肪族羧酸盐、芳香族羧酸和/或芳香族羧酸盐、三唑类、噻唑类、硅酸盐、硝酸盐、亚硝酸盐、硼酸盐、钼酸盐及胺盐中的任意1种或2种以上的混合物。此外,防蚀剂f相对于冷却液W的全体添加了0.5~5.0质量%,若过多添加防蚀剂f,则冷却液W的pH(氢离子指数)变得容易变动。
在此,如图5B所示,向内燃机系统投入前的防蚀剂f的浓度最高,在投入后,由于防蚀皮膜29a的形成,而冷却液W的防蚀剂f被消耗(参照图5B的T0)。之后,伴随于冷却液W的氧化劣化,防蚀皮膜F被氧化劣化了的冷却液的有机酸等攻击,冷却液W中的剩余的防蚀剂f被防蚀皮膜F的再生等消耗。这样的结果是,伴随于冷却液W的氧化劣化的加剧,防蚀剂f的浓度下降,冷却液W迎接更换时期(参照图5B的T1、T2)。
此时,冷却液W的接触面积大的流路与冷却液W的接触面积比其小的流路相比,防蚀剂f的消耗量多,因此,导致冷却液W中的防蚀剂f的浓度下降。因此,在接触面积大的流路中流动的冷却液W的更换定时与在接触面积比其小的流路中流动的冷却液W的更换定时相比变早。
而且,若与冷却液W接触的金属是容易腐蚀的金属,则即使在冷却液W中添加有防蚀剂f,伴随于冷却液W的氧化劣化,与其他的金属相比腐蚀也会被促进,因此,在该情况下,也优先提前冷却液W的更换定时。
从这样的观点出发,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6所示,还具备设定部44,该设定部44设定成为更换判定部43的判定的阈值的规定时间和规定次数。设定部44根据形成供冷却液W流动的流路29的金属的种类、和在流路29中金属与冷却液W接触的接触面积来设定规定时间和规定次数。设定了的规定时间和规定次数被送向更换判定部43,与第1实施方式同样地作为判定冷却液W的更换的阈值而使用。
设定部44以与冷却液W接触的金属的耐蚀性越低则规定时间越短且规定次数越少的方式设定规定时间和规定次数。具体而言,可以是,如图7A所示,在氧化劣化了的冷却液W中浸渍材质不同的多种金属板,测定由腐蚀导致的金属板的减少量,根据该减少量,特定形成金属板的金属的耐蚀性(耐蚀度),在此基础上,根据金属种的耐蚀度(耐蚀性)来设定规定时间和规定次数。此外,图7A所示的耐蚀性示出了对于实际的冷却液W氧化劣化了时生成的甲酸及醋酸等有机酸的耐蚀度。设定部44可以根据耐蚀度而使规定时间及规定次数以相同比例变动。
在此,在图7A中,例如,与黄铜、铜合金、铝合金、铁相比,铸铁最容易腐蚀(耐蚀性低)。在这样的情况下,在形成流路29的金属是铸铁的情况下,与其他的金属相比,缩短规定时间,且也减少规定次数。例如,也可以通过对以铁设定了的规定时间及规定次数乘以相同比例的比率(低于1的比率)、来设定铸铁的情况下的规定时间及规定次数。其他的也可以将按铁、铝合金、铜合金、黄铜、铸铁的顺序而规定时间和规定次数的值依次变小的表存储于存储器等,基于该表来设定规定时间和规定次数。
具体而言,如图7B所示,设定部44以与冷却液W接触的金属的接触面积越大则规定时间越短且规定次数越少的方式设定规定时间和规定次数。在此,规定时间及规定次数可以以相同比例变动。
在设定部44中,根据形成流路29的金属的种类而临时设定按预先设定的每个金属的标准的规定时间及规定次数。之后,对于该临时设定了的标准的规定时间及规定次数,根据接触面积来变更规定时间及规定次数。设定部44将该变更后的规定时间及规定次数设定为冷却液W的更换的阈值。
在流路29中存在多种金属的情况下,在后述的与接触面积相应的规定时间、规定次数的设定之前,首先,临时设定与耐蚀性最低的金属建立了对应关系的标准的规定时间及规定次数。之后,可以对于该临时设定了的标准的规定时间及规定次数设定与接触面积相应的规定时间及规定次数。
除此之外,在流路29中存在多种金属的情况下,对于按每个金属而预先设定的标准的规定时间或规定次数,根据每个金属的接触面积来修正标准的规定时间或规定次数。可以将按每个金属而修正后的规定时间或规定次数中的、最短的规定时间、最小的规定次数设定为规定时间及规定次数。
图8是示出第2实施方式涉及的内燃机系统的控制流程图。与第1实施方式涉及的控制流程图不同的点首先是设置了步骤S101、步骤S102这一点,其他的控制流程是相同的,因此省略详细的说明。
首先,在步骤S101中,在从外部向内燃机系统投入冷却液W前后(在初次的发动机10的起动前),将流路29的金属的种类和接触面积经由输入装置(未图示)向控制装置40输入。接着,在步骤S102中,设定部44基于所输入的金属的种类和接触面积来设定规定时间及规定次数。之后执行与第1实施方式同样的流程。
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根据形成供冷却液W流动的流路29的金属的种类、和在该流路29中该金属与冷却液W接触的接触面积来设定规定时间和规定次数,因此能够与通常相比提前冷却液W的更换定时。具体而言,由于设定部44随着与冷却液W接触的金属相对于冷却液W而金属的耐蚀性变低而规定时间变短且规定次数变少的方式设定规定时间和规定次数,因此能够与通常相比提前冷却液W的更换定时。其结果,能够降低由氧化劣化了的冷却液W导致的流路29的腐蚀。
同样,由于设定部44以随着与冷却液W接触的流路29的金属的接触面积增加而规定时间变短且规定次数变少的方式设定规定时间和规定次数,因此能够与通常相比提前冷却液W的更换定时。由此,能够降低由氧化劣化了的冷却液W导致的流路29的腐蚀。
〔第3实施方式〕
以下对第3实施方式涉及的内燃机系统进行说明。第3实施方式的内燃机系统与第3(第1?)实施方式的内燃机系统不同的点是控制装置。因此,以下,参照图9~图11对控制装置的不同点进行说明。
如图10所示,在该实施方式中,控制装置40具备氧化劣化度算出部45、添加量算出部46及变更部47。氧化劣化度算出部45基于由累计时间计测部42测定出的累计时间和由起动次数计数部41计数出的冷起动次数来算出冷却液W的氧化劣化度。
具体而言,如图3等中说明了的那样,冷却液W随着累计时间增加且冷起动次数增加,而乙二醇氧化,冷却液氧化劣化。冷却液的氧化劣化度能够通过相对于预先测定出的累计时间和起动次数这多个条件而例如由pH测定计测定冷却液W的氢离子指数(pH)并构筑它们的关系来算出。此外,由于pH越高则氧化劣化越加剧,因此氧化劣化度高。
除此之外,也可以将预先测定出的累计时间和起动次数这多个条件、各条件下的冷却液的pH或与之相应的氧化劣化度作为教师数据并使pH或氧化劣化度的算出进行机器学习。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氧化劣化度算出部45算出了氧化劣化度,但例如也可以基于由pH测定计测定出的氢离子指数来算出氧化劣化度。
在此,在冷却液氧化劣化时,冷却液W酸性化,在氧化劣化度大时,冷却液W的液性接近强酸侧。并且,随着冷却液W的氧化劣化加剧,流路29的壁面的腐蚀被促进。因此,添加量算出部46基于由氧化劣化度算出部45算出的冷却液的氧化劣化度来算出中和冷却液W的酸性的中和剂的添加量或相对于形成冷却液W的流路29的金属的防蚀剂的添加量。
具体而言,如图10所示,添加量算出部46以随着冷却液W的氧化劣化度变大而中和剂或防蚀剂的添加量变大的方式算出中和剂或防蚀剂的添加量。添加量的算出能够利用确定了相对于氧化劣化度的添加量的关系的数学式、表等来进行,它们的关系能够预先通过实验等来求出。
中和剂的添加量例如能够作为相对于冷却液W的总量而冷却液W的液性成为初始的冷却液W的液性(中性)的量来算出。而且,关于防蚀剂的添加量,例如能够按每个氧化劣化度将冷却液中的被消耗的防蚀剂的浓度预先通过实验等进行记录,添加量算出部46将防蚀剂的添加量作为相对于冷却液W的总量而补充的与防蚀剂的下降了的浓度相应的量来算出。
变更部47在添加了算出的添加量的中和剂或防蚀剂后基于添加量来变更规定时间和规定次数。具体而言,通过中和剂或防蚀剂的添加,而冷却液W的可使用期间被延长,因此,变更部47以规定时间变得更长、规定次数变得更多的方式变更规定时间和规定次数。
图11是第3实施方式涉及的内燃机系统的控制流程图,是与图4所示的第1实施方式涉及的内燃机系统的控制流程并行地执行的流程图,是在图4所示的步骤S8之前、即在判定为应更换冷却液W之前执行的流程图。
首先,在步骤S91中,由累计时间计测部42计测累计时间。在该步骤S91中,执行与图4的步骤S1~步骤S4的步骤同样的处理。接着,在步骤S92中,由起动次数计数部41判定发动机10的冷起动,并计数直到更换冷却液为止的期间的冷起动次数。
在步骤S93中,由氧化劣化度算出部45基于累计时间和冷起动次数来算出冷却液W的氧化劣化度,进入步骤S94。在步骤S94中,由添加量算出部46基于算出的冷却液的氧化劣化度来算出中和剂的添加量或防蚀剂的添加量。在步骤S95中,将算出的添加量的结果在输出装置(未图示)等显示。
在步骤S96中,判定是否添加了算出的添加量的中和剂或防蚀剂。例如,可以是,在冷却液W的流路29设置pH测定计,基于pH测定计所测定的pH的变化来判定添加的执行的有无。除此之外,也可以设置测定冷却液W的电传导度的传感器并基于电传导度的变化来判定添加的执行的有无。除此之外,也可以在添加了中和剂或防蚀剂后作业者将执行了添加的信号向控制装置40发送从而基于该信号(添加执行的输入信号)的输入来判定添加的执行的有无。
在步骤S96中,在判定为添加了中和剂或防蚀剂的情况下,在步骤S97中,由变更部47变更规定时间和规定次数。另一方面,在判定为未添加中和剂或防蚀剂的情况下,返回步骤S91。
根据本实施方式,由添加量算出部46基于冷却液W的氧化劣化度来算出中和剂或防蚀剂的添加量。通过该添加量的中和剂或防蚀剂的添加,能够延长冷却液的可使用期间而使冷却液W的更换定时延迟。而且,通过添加量的中和剂或防蚀剂的添加,能够将变化的冷却液W的更换定时利用变更部47对规定时间和规定次数的变更而变更为适当的定时。
以上,对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进行了详细叙述,但本发明并不限定于上述的实施方式,能够在权利要求书所记载的不脱离本发明的精神的范围内进行各种的设计变更。
在第1实施方式中,示出了将进行发动机的控制的控制装置、和判定冷却液的更换并进行警告灯的点亮控制的控制装置作为1个控制装置而搭载于车辆的例子。然而,例如,也可以将图2所示的进行警告灯的点亮控制的控制装置设置于车辆的外部的管理系统并通过经由管理系统的通信来进行警告灯的点亮控制。而且,也可以在第3实施方式的控制装置设置第2实施方式的设定部。另外,在第3实施方式中,在添加中和剂或防蚀剂时,也可以向冷却液进一步添加乙二醇,还可以进一步添加冷却液。

Claims (3)

1.一种内燃机系统,具备:
发动机;
冷却循环机构,所述冷却循环机构一边冷却作为冷却所述发动机的冷却液的包含乙二醇的冷却液一边使该冷却液向所述发动机循环;及
温度传感器,所述温度传感器测定通过所述发动机的所述冷却液的温度,
所述内燃机系统的特征在于,
所述内燃机系统还具备控制装置,
所述控制装置具备:
起动次数计数部,所述起动次数计数部判定所述发动机的冷起动并在到更换所述冷却液为止的期间计数冷起动次数;
累计时间计测部,所述累计时间计测部计测在到更换所述冷却液为止的期间所述温度传感器测定出的所述冷却液的温度为规定温度以上的累计时间;及
更换判定部,所述更换判定部在所述累计时间为规定时间以上且所述冷起动次数为规定次数以上时判定为应更换所述冷却液。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内燃机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冷却液还包含防蚀剂,
所述控制装置还具备设定部,该设定部根据形成供所述冷却液流动的流路的金属的种类、和在所述流路中所述金属与所述冷却液接触的接触面积来设定所述规定时间和所述规定次数。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内燃机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控制装置还具备:
氧化劣化度算出部,所述氧化劣化度算出部基于所述累计时间和所述冷起动次数来算出所述冷却液的氧化劣化度;
添加量算出部,所述添加量算出部基于所述氧化劣化度来算出中和所述冷却液的酸性的中和剂的添加量或相对于形成所述冷却液的流路的金属的防蚀剂的添加量;及
变更部,所述变更部在添加了所述添加量的中和剂或防蚀剂后基于所述添加量来变更所述规定时间和所述规定次数。
CN202110941679.4A 2020-08-18 2021-08-17 内燃机系统 Active CN114076024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4)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20137917 2020-08-18
JP2020-137917 2020-08-18
JP2021008561A JP2022034498A (ja) 2020-08-18 2021-01-22 内燃機関システム
JP2021-008561 2021-01-22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4076024A true CN114076024A (zh) 2022-02-22
CN114076024B CN114076024B (zh) 2023-04-07

Family

ID=8026940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10941679.4A Active CN114076024B (zh) 2020-08-18 2021-08-17 内燃机系统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US (1) US11371418B2 (zh)
CN (1) CN114076024B (zh)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8121167A (ja) * 1994-10-19 1996-05-14 Toyota Motor Corp 内燃機関の冷却装置
JP2009087825A (ja) * 2007-10-01 2009-04-23 Calsonic Kansei Corp 燃料電池システム
CN106194389A (zh) * 2016-08-31 2016-12-07 江苏云瀚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发动机冷却液的恒温控制装置及其控制方法
WO2017112619A1 (en) * 2015-12-22 2017-06-29 Borgwarner Inc. Engine warmup method and system with longer coolant zero-flow interrupted with pulsed flow
CN108425736A (zh) * 2017-02-14 2018-08-21 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内燃机的冷却装置
CN110259568A (zh) * 2019-06-28 2019-09-20 潍柴动力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发动机冷却液检测方法及发动机冷却系统
JP2020008024A (ja) * 2019-10-16 2020-01-16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車載内燃機関の冷却液循環システム

Family Cites Families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4234289B2 (ja) * 1999-12-27 2009-03-04 日産自動車株式会社 エンジンの制御装置
JP4616818B2 (ja) * 2006-11-16 2011-01-19 ヤンマー株式会社 内燃機関の制御方法
JP5573352B2 (ja) * 2010-05-17 2014-08-20 いすゞ自動車株式会社 尿素水温度センサの妥当性診断システム
JP5906981B2 (ja) * 2012-07-23 2016-04-20 三菱自動車工業株式会社 サーモスタットの故障診断装置及び故障診断方法
US8989935B2 (en) * 2013-03-22 2015-03-24 Ford Global Technologies, Llc Method and system for engine control
JP6123841B2 (ja) * 2015-05-13 2017-05-10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内燃機関の制御装置
US10544700B2 (en) * 2016-08-31 2020-01-28 General Electric Technology Gmbh Advanced startup counter module for a valve and actuator monitoring system
US10163278B2 (en) * 2016-09-07 2018-12-25 Ford Global Technologies, Llc Method for sharing and receiving vehicle fuel quality alerts
US10233786B2 (en) * 2017-03-28 2019-03-19 General Electric Technology Gmbh Actuator spring lifetime supervision module for a valve and actuator monitoring system

Patent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8121167A (ja) * 1994-10-19 1996-05-14 Toyota Motor Corp 内燃機関の冷却装置
JP2009087825A (ja) * 2007-10-01 2009-04-23 Calsonic Kansei Corp 燃料電池システム
WO2017112619A1 (en) * 2015-12-22 2017-06-29 Borgwarner Inc. Engine warmup method and system with longer coolant zero-flow interrupted with pulsed flow
CN106194389A (zh) * 2016-08-31 2016-12-07 江苏云瀚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发动机冷却液的恒温控制装置及其控制方法
CN108425736A (zh) * 2017-02-14 2018-08-21 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内燃机的冷却装置
CN110259568A (zh) * 2019-06-28 2019-09-20 潍柴动力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发动机冷却液检测方法及发动机冷却系统
JP2020008024A (ja) * 2019-10-16 2020-01-16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車載内燃機関の冷却液循環システム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20220056834A1 (en) 2022-02-24
US11371418B2 (en) 2022-06-28
CN114076024B (zh) 2023-04-07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8408168B2 (en) Control device for variable water pump
US9677458B2 (en) Temperature control device for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
CN114076024B (zh) 内燃机系统
JP2009244179A (ja) バッテリの放電持続時間予測方法、バッテリ状態検知方法、バッテリ状態検知装置及びバッテリ電源システム
EP1728983B1 (en) A method for estimating the residual life of the lubricating oil of an internal-combustion engine
KR101619531B1 (ko) 연료전지 시스템의 냉각수 온도 예측 장치 및 방법
JP2022034498A (ja) 内燃機関システム
JP7303176B2 (ja) 内燃機関システム
KR101908097B1 (ko) 탱크 내 환원제량을 측정하기 위한 장치
JP2012247253A (ja) 流体流通部材の腐食検知システム
WO2018146989A1 (ja) バッテリ劣化判定装置
JP2022112554A (ja) 内燃機関システム
JP2023175101A (ja) 冷却液劣化判定システム
JPH10153569A (ja) 冷却塔の循環冷却水の水質管理支援装置
JP2005256642A (ja) 内燃機関の冷却制御装置
WO2020230373A1 (ja) 腐食管理システム、水処理装置、及び発電プラント、並びに腐食管理方法、並びに腐食管理プログラム
JP2019090362A (ja) 防錆効果検知装置
JP2004234906A (ja) 燃料電池システム
JP5962134B2 (ja) 冷却水ラインの汚れ監視方法及び薬注制御方法
JPH051541A (ja) 冷却液寿命延長装置
WO2022050012A1 (ja) 冷却水系制御方法および冷却水系制御装置
US20220326097A1 (en) Coolant deterioration level calculation system
US20240125266A1 (en) Cooling loop, in particular for a motor vehicle, and sensor fitted on board the loop
JP2023028976A (ja) 燃料電池システムの制御装置
JPH08121167A (ja) 内燃機関の冷却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