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4063425B - 壳体、钟表以及连结部件 - Google Patents

壳体、钟表以及连结部件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4063425B
CN114063425B CN202110868157.6A CN202110868157A CN114063425B CN 114063425 B CN114063425 B CN 114063425B CN 202110868157 A CN202110868157 A CN 202110868157A CN 114063425 B CN114063425 B CN 114063425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insertion hole
case
housing
main body
fitted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10868157.6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4063425A (zh
Inventor
畑亮辅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Casio Computer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Casio Computer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Casio Computer Co Ltd filed Critical Casio Computer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1406342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4063425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4063425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4063425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4HOROLOGY
    • G04BMECHANICALLY-DRIVEN CLOCKS OR WATCHES; MECHANICAL PARTS OF CLOCKS OR WATCHES IN GENERAL; TIME PIECES USING THE POSITION OF THE SUN, MOON OR STARS
    • G04B37/00Cases
    • GPHYSICS
    • G04HOROLOGY
    • G04BMECHANICALLY-DRIVEN CLOCKS OR WATCHES; MECHANICAL PARTS OF CLOCKS OR WATCHES IN GENERAL; TIME PIECES USING THE POSITION OF THE SUN, MOON OR STARS
    • G04B37/00Cases
    • G04B37/04Mounting the clockwork in the case; Shock absorbing mountings
    • G04B37/05Fixed mountings for pocket or wrist watches
    • G04B37/052Fixed mountings for pocket or wrist watches with shock damping means not related to the winding stem
    • GPHYSICS
    • G04HOROLOGY
    • G04BMECHANICALLY-DRIVEN CLOCKS OR WATCHES; MECHANICAL PARTS OF CLOCKS OR WATCHES IN GENERAL; TIME PIECES USING THE POSITION OF THE SUN, MOON OR STARS
    • G04B37/00Cases
    • G04B37/04Mounting the clockwork in the case; Shock absorbing mountings
    • G04B37/05Fixed mountings for pocket or wrist watches
    • GPHYSICS
    • G04HOROLOGY
    • G04BMECHANICALLY-DRIVEN CLOCKS OR WATCHES; MECHANICAL PARTS OF CLOCKS OR WATCHES IN GENERAL; TIME PIECES USING THE POSITION OF THE SUN, MOON OR STARS
    • G04B37/00Cases
    • G04B37/0008Cases for pocket watches and wrist watches
    • GPHYSICS
    • G04HOROLOGY
    • G04BMECHANICALLY-DRIVEN CLOCKS OR WATCHES; MECHANICAL PARTS OF CLOCKS OR WATCHES IN GENERAL; TIME PIECES USING THE POSITION OF THE SUN, MOON OR STARS
    • G04B37/00Cases
    • G04B37/08Hermetic sealing of openings, joints, passages or slits
    • G04B37/084Complete encasings for wrist or pocket watches without means for hermetic sealing of winding stem or crown
    • GPHYSICS
    • G04HOROLOGY
    • G04BMECHANICALLY-DRIVEN CLOCKS OR WATCHES; MECHANICAL PARTS OF CLOCKS OR WATCHES IN GENERAL; TIME PIECES USING THE POSITION OF THE SUN, MOON OR STARS
    • G04B43/00Protecting clockworks by shields or other means against external influences, e.g. magnetic fields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Electric Clock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壳体、钟表以及连结部件,防止因碰撞而导致的损坏并能够提高耐冲击性。具备具有第一插入孔(28)的壳体主体(7)、配置于该壳体主体的上部且具有在同一轴上与第一插入孔对应的第二插入孔(29)的第一外装壳体(15)、具有被固定于第一插入孔的固定部分(26)及嵌合于第二插入孔的嵌合部分(27)的连结部件(23),嵌合部分在与嵌合于第二插入孔的区域对应的部分变形的状态下嵌合于第二插入孔。在手表壳体(1)从外部受到碰撞时,第一外装壳体不会在与连结部件的轴向正交的方向上松动。由于因松动导致的第一外装壳体的位置偏离而产生的负载不会通过连结部件向壳体主体传递,能够防止因碰撞导致的壳体主体的损坏。

Description

壳体、钟表以及连结部件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使用于手表等的电子设备的壳体、具备该壳体的钟表以及连结部件。
背景技术
例如,在手表壳体中,如日本特开2017-26418号公报中记载,已知的结构为:在合成树脂制的壳体主体的外周配置软质合成树脂制的第一外装部件,在该第一外装部件的上部配置金属制的第二外装部件,穿过该第二外装部件的第二插入孔与第一外装部件的第一插入孔,螺纹结合于在壳体主体中埋入螺钉部件的连结管道,在壳体主体上安装第一、第二外装部件。
在这样的手表壳体中,由于在第二外装部件的第二插入孔与第一外装部件的第一插入孔中插入螺纹结合于壳体主体中的连结管道的螺钉部件,因此需要使第一、第二插入孔的各内径比螺钉部件的外径大嵌合公差地形成,由此,在第一、第二插入孔的各内周面与螺钉部件的外周面之间产生间隙。
因此,在这样的手表壳体中,在从外部受到碰撞时,由于因嵌合公差而在第一、第二插入孔的各内周面与螺钉部件的外周面之间产生的间隙,第一、第二外装部件因来自外部的碰撞而相对于壳体主体松动而引起位置偏离,因该位置偏离而产生的负载通过螺钉部件向合成树脂制的壳体主体传递,存在引起壳体主体损坏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课题是提供一种防止因碰撞导致的损坏并能够提高耐冲击性的壳体、具备该壳体的钟表以及连结部件。
本发明提供一种壳体,其特征在于,具备:具有第一插入孔的壳体主体;配置于上述壳体主体的上部且具有在同一轴上与上述第一插入孔对应的第二插入孔的外装部件;以及连结部件,其具有固定于上述第一插入孔的固定部分及嵌合于上述第二插入孔的嵌合部分,在与嵌合于上述第二插入孔的区域对应的部分变形的状态下嵌合于上述第二插入孔。
根据本发明,能够防止由冲击引起的破损,由此能够提高耐冲击性。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适用了本发明的手表的一实施方式的放大主视图。
图2是表示图1所示的手表的A-A向视中的主要部分的放大剖视图。
图3是表示图1所示的手表的B-B向视中的主要部分的放大剖视图。
图4是表示图1所示的手表的C-C向视中的主要部分的放大剖视图。
图5是表示图2所示的壳体主体的放大立体图。
图6是表示在图5所示的壳体主体上安装第一外装壳体的状态的放大立体图。
图7是表示图2所示的连结部件,(a)是其放大主视图,(b)是(a)的D-D向视中的放大剖视图,(c)是(a)的放大俯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图1~图7,关于适用了本发明的手表的一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如图1所示,该手表具备手表壳体1。在该手表壳体1的12时侧与6时侧分别设置有安装表带(未图示)的后述的表带安装部2。
如图1所示,在该手表壳体1的2时侧、3时侧、4时侧、6时侧、8时侧以及10时侧分别设置有开关装置3。该情况下,2时侧、3时侧、4时侧、8时侧以及10时侧的各开关装置3分别是侧面开关,6时侧的开关装置3是上表面开关。
如图2~图4所示,在该手表壳体1的上侧开口部隔着玻璃衬垫4a安装有钟表玻璃4,在该手表壳体1的下部隔着防水衬垫5a安装有后盖5。另外,在在该手表壳体1的内部安装有钟表模块6。
未图示,该钟表模块6上具备使指针运转而指示时间的钟表机芯、电光学性地显示时刻等信息的显示部、电性地控制这些并进行驱动的电路部等的手表功能所必须的各种部件。在该情况下,如图2所示,在钟表模块6的上表面配置有文字板6a,在该文字板6a的上表面中的外周部设置有分型部件6b。
另外,如图1~图4所示,手表壳体1具备壳体主体7和外装部件8。壳体主体7是在刚性高的聚酰胺树脂中含有碳纤维或玻璃纤维的部件,重量轻且强度高。在该壳体主体7的侧壁部中埋入金属制的加强部件7a。该加强部件7a的一部分向壳体主体7的内部突出。
如图5所示,该壳体主体7的整体大致形成为环状。在该壳体主体7的12时侧与6时侧的各侧壁部分别设置有表带安装部2的主体安装部2a。另外,在该壳体主体7的2时侧、3时侧、4时侧、8时侧以及10时侧的各侧壁部上分别设置有收纳作为侧面开关的开关装置3的扣头部3a的圆筒形状的第一扣收纳凹部7b。
如图5所示,这些第一扣收纳凹部7b各自的圆形状的周缘部从壳体主体7的侧壁部稍微突出地设置。在该情况下,在3时侧的第一扣收纳凹部7b的两侧部分别以分别向壳体主体7的外部侧突出且也向壳体主体7的上方突出的方式设置有保护开关装置3的扣头部3a的两侧部的保护罩10。
另外,如图5所示,在壳体主体7的6时侧,以向壳体主体7的斜上方开放的方式设置有收纳作为上表面开关的开关装置3的扣头部3a的四边形状的第二扣收纳凹部7c。另外,在该壳体主体7的9时侧以向壳体主体7的外部侧突出且也向壳体主体7的上方突出的方式设置有装饰突起11。
如图5所示,在该壳体主体7的上表面中的开口部的缘部以向上方突出的方式设置配置有外装部件8的后述的第一外装壳体15的环状的上表面突起12。该上表面突起12的上表面形成为平坦面,在该平坦的上表面上环状地设置配置有防水衬垫13的衬垫槽12a。
在该情况下,如图2以及图5所示,在上表面突起12与3时侧的保护罩10之间设置有3时侧的卡合凹部14。即,上表面突起12比向壳体主体7的上方突出的3时侧的保护罩10的高度稍高地形成。由此,3时侧的卡合凹部14设置于上表面突起12与3时侧的保护罩10之间。
另外,如图5所示,在上表面突起12与9时侧的装饰突起11之间也与3时侧的卡合凹部14相同地设置有9时侧的卡合凹部14。在该情况下,上表面突起12也比向壳体主体7的上方突出的9时侧的装饰装置11的高度稍高地形成。由此,9时侧的卡合凹部14设置于上表面突起12与9时侧的装饰突起11之间。
另一方面,如图1~图4以及图6所示,外装部件8具备配置在壳体主体7上的第一外装壳体15、隔着分隔部件16配置在该第一外装壳体15上的第二外装壳体17。第一外装壳体15通过比壳体主体7刚性高的不锈钢等的金属以与壳体主体7的上表面的外形大致相同的形状形成。
即,如图2~图4以及图6所示,该第一外装壳体15形成为下述形状:在配置于壳体主体7的上表面时,3时侧的两个保护罩10的各上端部与9时侧的装饰突起11的上端部及6时侧的第二收纳凹部7c在俯视中向上侧露出。
如图2~图4以及图6所示,该第一外装壳体15具备配置于壳体主体7的上表面的外装主体18、覆盖壳体主体7中的表带安装部2的主体安装部2a的外装安装部2b。由此,表带安装部2通过壳体主体7的主体安装部2a和第一外装壳体15的外装安装部2b而构成。
在该外装主体18的上表面,如图2~图4以及图6所示,隔着玻璃衬垫4a而嵌入有钟表玻璃4的环状的玻璃安装部20向上方突出而形成。该外装主体18在配置于壳体主体7的上表面时,外装主体18的下表面配置在壳体主体7的上表面突起12上,压接于配置在该上表面突起12的衬垫槽12a内的防水衬垫13,从而实现壳体主体7与第一外装壳体15之间的防水。
另外,在外装主体18的下表面,如图2~图4以及图6所示,配置于壳体主体7的上表面的大致环状的加强突起21向壳体主体7的上表面突出地设置。该加强突起21在配置于壳体主体7的上表面时,分别配置于壳体主体7的3时侧的卡合凹部14内与9时侧的卡合凹部14内。
另一方面,如图1~图4所示,第二外装壳体17由不锈钢等刚性高的金属形成为大致环状。该第二外装壳体17隔着分隔部件16配置于第一外装壳体15的上表面,配置于第一外装壳体15的玻璃安装部20的外周。
即,如图1~图4所示,该第二外装壳体17形成为内径与第一外装壳体15的玻璃安装部20的外径为大致相同的大小且外径与第一外装壳体15的外径为大致相同的大小。另外,该第二外装壳体17的上下方向的长度(厚度)形成为与第一外装壳体15的玻璃安装部20中的上下方向的长度(高度)为大致相同的长度。
由此,如图2~图4所示,该第二外装壳体17构成为,在隔着分隔部件16配置在第一外装壳体15上时,第二外装壳体17的上部以分隔部件16的厚度的量向第一外装壳体15的玻璃安装部20的上方突出地配置。在该第二外装壳体17的内周面的上部设置有覆盖玻璃安装部20的上表面的覆盖部17a。
另外,如图1所示,该第二外装壳体17在分别与外周部中的2时侧、4时侧、6时侧、8时侧以及10时侧对应的多个位置设置有多个切口部17b。在该情况下,2时侧、4时侧、8时侧以及10时侧的各切口部17b以使2时侧、4时侧、8时侧以及10时侧的各第一扣收纳凹部7b的外端部露出的方式设置。6时侧的切口部17b以使配置于6时侧的第二扣收纳凹部7c的开关装置3的扣头部3a露出的方式设置。
如图2~图4所示,分隔部件16通过聚氨酯树脂等的软质合成树脂形成为环状。该分隔部件16的剖面形状形成为大致长方形的板状。另外,该分隔部件16以其内径与玻璃安装部20的外径大致为相同的大小、外径比第二外装壳体17的外径稍小的大小形成。由此,分隔部件6以被夹在第一外装壳体15与第二外装壳体17之间而被覆盖、从外部几乎看不到的方式构成。
另外,如图2以及图3所示,第一外装壳体15通过多个第一螺钉部件22和多个连结部件23而安装于壳体主体7。多个第一螺钉部件22分别以穿过第一外装壳体15的第一螺纹安装孔24而与壳体主体7的第一螺纹孔23螺纹结合而在壳体主体7上安装第一外装壳体15的方式构成。
如图6所示,第一螺纹安装孔24分别设置于第一外装壳体15的1时侧、5时侧、7时侧、11时侧的四个位置上。如图5所示,第一螺纹孔25在壳体主体7的1时侧、5时侧、7时侧、11时侧的四个位置上分别在同一轴上与第一外装壳体15的各第一螺纹安装孔24对应地设置。
在该情况下,如图3所示,第一螺纹安装孔24具备第一螺钉部件22的头部22a插入的大径孔部24a、第一螺钉部件22的螺纹部22b插入的小径孔部24b。第一螺纹安装孔24的大径孔部24a的内径比第一螺钉部件22的头部22a的外径大地形成,轴向的长度比头部22a的轴向的长度长地形成。
由此,如图3所示,第一螺钉部件22的头部22a构成为,在其外周面与大径孔部24a的内周面之间具有间隙地插入,头部22a的上表面不从大径孔部24a向上方突出地配置于大径孔部24a内。因此,第一螺钉部件22的头部22a以在将分隔部件16配置在第一外装壳体15上时,分隔部件16不接触的方式构成。
另外,如图3所示,第一螺纹安装孔24的小径孔部24b的内径比第一螺钉部件22的螺纹部22b的外径大地形成,轴向的长度比头部22a的轴向的长度长地形成。由此,第一螺钉部件22的螺纹部22b构成为,在其外周面与小径孔部24b的内周面之间具有间隙地插入,螺纹部22b的外周不与小径孔部24b内周面接触地插入小径孔部24b内并向小径孔部24b下侧突出。
如图3所示,壳体主体7的第一螺纹孔25在内周面设置有第一螺钉部件22的螺纹部22b螺纹结合的内螺纹。该第一螺纹孔25的轴向的长度比第一螺纹安装孔24的轴向的长度长、且比螺纹部22b的轴向的长度短地形成。由此,第一螺纹孔25以第一螺钉部件22的头部22a配置于第一螺纹安装孔24的大径孔部24a且第一螺钉部件22的螺纹部22b穿过第一螺纹安装孔24的小径孔部24b而螺纹结合的方式构成。
在该情况下,如图3所示,第一螺钉部件22构成为,头部22a配置于第一螺纹安装孔24的大径孔部24a,在螺纹部22b穿过第一螺纹安装孔24的小径孔部24b而螺纹结合于壳体主体7的第一螺纹孔25并紧固时,螺纹部22b的前端不与第一螺纹孔25内的下端部抵接。
另一方面,如图2、图5、图6以及图7所示,多个连结部件23分别具备被固定于壳体主体7的第一插入孔28的固定部分26、与第一外装壳体15的第二插入孔29嵌合的嵌合部分27。如图5所示,第一插入孔28分别设置于与壳体主体7的3时侧的两侧部与9时侧的两侧部对应的四个位置。
即,如图5所示,这些多个第一插入孔28分别设置于与分别设置于壳体主体7的3时侧的两侧部的两个保护罩10对应的两个位置、与设置于壳体主体7的9时侧的装饰突起11的两侧部对应的两个位置的四个位置。另外,如图6所示,多个第二插入孔29在与第一外装壳体15的3时侧的两侧部与9时侧的两侧部对应的4个位置上分别在同一轴上与多个第一插入孔28对应地设置。
如图2以及图7所示,连结部件23的固定部分26的外径比嵌合部分27的外径大地形成。即,固定部分26具有压接于第一插入孔28的压接部分26a。在该压接部分26a的外周面上设置有咬入壳体主体7的第一插入孔28的内周面的咬入部26b。该咬入部26b是咬入壳体主体7的第一插入孔28的内周面的凹凸,通过滚花加工而成为交替地设置多个沿轴向的山部和谷部的结构。
因此,如图2所示,压接部分26a构成为,咬入部26b的多个山部咬入壳体主体7的第一插入孔28的内周面,通过压入第一插入孔28内而在与压接部分26a的轴向正交的方向没有松动地压入第一插入孔28内而安装。另外,如图7所示,在该压接部分26a的下部以约35°的倾斜角度设置用于容易压入壳体主体7的第一插入孔28的锥形部26c。
如图2以及图7所示,连结部件23的嵌合部分27构成为,在嵌入第一外装壳体15的第二插入孔29时,在与嵌合于第二插入孔29的区域对应的部分变形的状态下与第二插入孔29嵌合。该嵌合部分27以插入第二插入孔29之后的径向长度比插入第二插入孔29之前短的方式形成。
即,如图2以及图7所示,该嵌合部分27设置有在嵌入第一外装壳体15的第二插入孔29时,能使嵌合部分27崩塌变形的中空部27a。该中空部27a是从嵌合部分27上表面的中心部沿轴向设置的孔,其内径以可使嵌合部分27崩塌变形的程度的大小形成。
另外,如图2以及图7所示,该中空部27a的轴向的长度(深度)只要以嵌合部分27的轴向的长度与其轴向的长度一半左右的长度之间的长度形成即可,优选以嵌合部分27的轴向的长度的2/3左右的长度形成。在该嵌合部分27的上端部的外周设置有用于容易将嵌合部分27嵌入第一外装壳体15的第二插入孔29中的倒角部27b。
在该情况下,如图2以及图7所示,壳体主体7的第一插入孔28的内径比连结部件23的压接部分26a的外径小相对于第一插入孔28的内周面的咬入部26b的嵌入量地形成。因此,第一插入孔28通过压接部分26a的咬入部26b咬入而压接压接部分26a,以压接部分26a在第一插入孔28内在与连结部件23的轴向正交的方向上没有松动的方式构成。
如图2以及图7所示,第一外装壳体15的第二插入孔29以内径与连结部件23的嵌合部分27的外径为相同大小、且没有相对于嵌合部分27的嵌合公差即嵌合公差为0(零)的大小形成。由此,连结部件23的嵌合部分27在嵌入第一外装壳体15的第二插入孔29时,以嵌合部分27在第二插入孔29内在与连结部件23的轴向正交的方向上没有松动地嵌入第二插入孔29的方式构成。
即,如图2以及图7所示,该连结部件23的嵌合部分27在嵌入第一外装壳体15的第二插入孔29时,以在压接于壳体主体7的第一插入孔28进行安装的压接部分26a的轴中心、第一外装壳体15的第二插入孔29的轴中心位置偏离的情况下,根据其位置偏离而嵌合部分27崩塌变形的同时嵌入第二插入孔29的方式构成。由此,嵌合部分27的外周面与第二插入孔29的内周面密合,并嵌入第二插入孔29。
另一方面,如图1以及图4所示,第二外装壳体17由多个第二螺钉部件30而隔着分隔部件16安装于第一外装壳体15。多个螺钉部件30分别穿过第二外装壳体17的第二螺纹安装孔31与分隔部件16的插入孔16a而螺纹结合于第一外装壳体15的第二螺纹孔32,在第一外装壳体15上安装第二外装壳体17。
如图1以及图4所示,第二螺纹安装孔31分别设置于第二外装壳体17的12时侧的两侧部与6时侧的两侧部的四个位置。如图6所示,第二螺纹孔32在与第一外装壳体15的12时侧的两侧部即12时侧的表带安装部2的外装安装部2b对应的两个位置、与6时侧的两侧部即6时侧的表带安装部2的外装安装部2b对应的两个位置的四个位置上分别在同一轴上与第一外装壳体15的各第二螺纹安装孔31对应地设置。
在该情况下,如图4所示,第二螺纹安装孔31具备配置第二螺钉部件30的头部30a的切口凹部31a、第二螺钉部件30的颈部30b插入的孔部31b。在该情况下,第二螺纹安装孔31的切口凹部31a的轴向的长度(深度)比头部30a的轴向的长度长(深)地形成。
由此,如图1以及图4所示,第二螺钉部件30的头部30a构成为,在其外周面与切口凹部31a的内周面之间具有间隙地插入,并且头部30a的上表面不从切口凹部31a向上方突出地配置于切口凹部31a内。因此,第二螺钉部件30的头部30a以向第二外装壳体17的外部露出的方式构成。
另外,如图4所示,第二螺纹安装孔31的孔部31b的内径比第二螺钉部件30的颈部30b的外径大地形成,轴向的长度比颈部30b的轴向的长度短、且比头部30a的轴向的长度长地形成。由此,第二螺钉部件30的颈部30b形成为,在外周面与孔部31b的内周面之间具有间隙地插入孔部31b、且颈部30b的外周不与孔部31b的内周面接触地插入孔部31b内并向第二外装壳体17的下侧突出。
如图4所示,分隔部件16的插入孔16a是第二螺钉部件30的颈部30b的下部插入的孔,其内径与第二螺纹安装孔31的孔部31b的内径相同或比其稍大地形成。由此,第二螺钉部件30的颈部30b以在外周面与分隔部件16的插入孔16a的内周面之间具有间隙地插入插入孔16a的方式构成。在该情况下,第二螺钉部件30的颈部30b的轴向的长度比第二螺纹安装孔31的孔部31b与分隔部件16的插入孔16a两者的轴向的长度稍短地形成。
由此,如图4所示,第二螺钉部件30的颈部30b在头部30a配置于第二外装壳体17的切口凹部31a内且颈部30b插入第二螺纹安装孔31的孔部31b与分隔部件16的插入孔16a并紧固第二螺钉部件30时,以颈部30b的下端部从分隔部件16的插入孔16a内向下侧突出并不与第一外装壳体15抵接的方式构成。
如图4所示,第一外装壳体15的第二螺纹孔32在内周面设置有第二螺钉部件30的螺纹部30c螺纹结合的内螺杆。该第二螺纹孔32的轴向的长度比第二螺钉部件30的螺纹部30c的轴向长度长地形成。由此,第二螺纹孔32在第二螺钉部件30的头部30a配置于第二外装壳体17的切口凹部31a内的状态下,在第二螺钉部件30的第二螺纹部30c被紧固于第二螺纹孔32中时,第二螺纹部30c的前端不与第二螺纹孔32的下端部抵接。
其次,关于组装这样的手表的情况进行说明。
在该情况下,首先,在壳体主体7上安装第一外装壳体15。此时,预先在壳体主体7的上表面突起12的衬垫槽12a中安装防水衬垫13的同时,在设置于壳体主体7的3时侧的2个位置与9时侧的2个位置上多个第一插入孔28上安装多个连结部件23。
即,在壳体主体7的第一插入孔28上安装连结部件23时,在壳体主体7的第一插入孔28中压入连结部件23中的固定部分26的压接部分26a,将固定部分26固定于第一插入孔28。此时,壳体主体7的第一插入孔28的内径比压接部分26a的外径小压接部分26a的咬入部26b的咬入量地形成。因此,将压接部分26a的锥形部26c插入壳体主体7的第一插入孔28中并压入。
于是,压接部分26a的咬入部26b慢慢地咬入壳体主体7的第一插入孔28的内周面并被压入。即,咬入部26b由于是交替地设置多个沿轴向的山部与谷部的凹凸,因此在多个山部咬入第一插入孔28的内周面并将压接部分26a压入第一插入孔28内。因此,压接部分26a在与其轴向正交的径向上没有松动地被压入第一插入孔28内而安装。
在该状态下,在壳体主体7上配置第一外装壳体15而安装。此时,预先在第一外装壳体15内从上方插入分隔部件6b而配置且在第一外装壳体15的玻璃安装部20上与玻璃衬垫4a一起嵌入钟表玻璃4。并且,在壳体主体7上配置第一外装壳体15的外装主体18,在壳体主体7的12时侧与6时侧的各主体安装部2a上覆盖第一外装壳体15的12时侧与6时侧的各外装安装部2b而配置。
此时,在壳体主体7的3时侧与9时侧的各卡合凹部14上配置设置于第一外装壳体15的外装主体18的加强突起21,使设置于加强突起21的多个第二插入孔29分别与安装于壳体主体7的多个连结部件23的各嵌合部分27对应,并且,分别使设置于加强突起21的多个第一螺纹安装孔24与设置于壳体主体7的多个第一螺纹孔25对应。
在该状态下,穿过第一外装壳体15的加强突起21的多个第一螺纹安装孔24将多个第一螺钉部件22分别螺纹结合于壳体主体7的多个第一螺纹孔25中进行安装,并且,在第一外装壳体15的加强突起21的多个第二插入孔29中分别嵌入安装于壳体主体7的多个连结部件23的各嵌合部分27。
即,若将多个第一螺钉部件22插入第一外装壳体15的多个第一螺纹安装孔24中并分别螺纹结合于壳体主体7的多个第一螺纹孔25中并紧固,则第一螺钉部件22的头部22a配置于第一螺纹安装孔24的大径孔部24a内,第一螺钉部件22的螺纹部22b穿过第一螺纹安装孔24的小径孔部24b并螺纹结合于壳体主体7的第一螺纹孔25而被紧固。由此,第一外装壳体15被推至壳体主体7上而被安装。
此时,多个连结部件23的各嵌合部分27被推入第一外装壳体15的第二插入孔29而嵌入。在该情况下,第二插入孔29以内径与嵌合部分27的外径为相同的大小、即嵌合公差为0(零)的大小形成。因此,在第一外装壳体15的第二插入孔29中嵌入嵌合部分27时,通过嵌合部分27的倒角部27b对嵌合部分27进行导向而嵌入第二插入孔29中。
由此,在嵌合部分27被嵌入第一外装壳体15的第二插入孔29时,嵌合部分27的外周面与第二插入孔29的内周面密合,第一外装壳体15在与连结部件23的轴向正交的方向上没有松动地在第二插入孔29中嵌入嵌合部分27。
即,在嵌合部分27嵌入第一外装壳体15的第二插入孔29时,在压接于壳体主体7的第一插入孔28而安装的固定部分26的压接部分26a的轴中心、第一外装壳体15的第二插入孔29的轴中心位置偏离的情况下,在根据其位置偏离而通过倒角部27b对嵌合部分27进行导向而嵌入的同时,根据轴中心的位置偏离,嵌合部分27通过中空部27a崩塌变形而嵌入第二插入孔29中。
此时,嵌合于第二插入孔29之后的嵌合部分27的径向的长度比嵌合于第二插入孔29之前变短。由此,嵌合部分27的外周面与第二插入孔29的内周面密合,在与连结部件23的轴向正交的方向上没有松动地嵌入第二插入孔29内而安装。
此时,由于在壳体主体7的上表面突起12上推压第一外装壳体15的外装主体18,因此外装主体18被推到设置于上表面突起12的衬垫槽12a内的防水衬垫13上而压接。由此,能实现壳体主体7与第一外装壳体15之间的防水。另外,此时,通过第一外装壳体15的外装安装部2b重合于壳体主体7的主体安装部2a而安装,构成表带安装部2。
在该状态下,在第一外装壳体15上与分隔部件16一起安装第二外装壳体17。此时,在第一外装壳体15的上表面配置分隔部件16,在该分隔部件16上配置第二外装壳体17。于是,第二外装壳体17的覆盖部17a在第一外装壳体15的玻璃安装部20上覆盖这些而配置。
在该状态下,分别使第二外装壳体17的多个第二螺纹安装孔31、分隔部件16的多个插入孔16a与第一外装壳体15的多个第二螺纹孔32对应,通过多个第二螺钉部件30而在第一外装壳体15上安装第二外装壳体17。此时,将第二螺钉部件30从第二外装壳体17的第二螺纹安装孔31插入分隔部件16的插入孔16a,螺纹结合于第一外装壳体15的第二螺纹孔32而紧固。
于是,第二螺钉部件30的头部30a配置于第二外装壳体17的第二螺纹安装孔31的切口凹部31a内,颈部30b插入第二螺纹安装孔31的孔部31b与分隔部件16的插入孔16a,在第二螺纹部30c螺纹结合于第二螺纹孔32的状态下,第二螺钉部件30的头部30a与分隔部件16一起向第一外装壳体15推压第二外装壳体17。由此,第二外装壳体17与分隔部件16一起安装于第一外装壳体15,组装手表壳体1。
并且,在壳体主体7上分别安装多个开关装置3。此时,在分别设置于壳体主体7的2时侧、3时侧、4时侧、8时侧以及10时侧的各侧壁部上的第一扣收纳凹部7b中收纳作为侧面开关的开关装置3的扣头部3a而配置。另外,在设置于壳体主体7的6时侧的第二扣收纳凹部7c上收纳作为上表面开关的开关装置3的扣头部3a而配置。
在该状态下,从下侧向壳体主体7内插入钟表模块6而配置。此时,在钟表模块6的上表面配置文字板6a,与该文字板6a一起插入壳体主体7内,向分隔部件6b的下表面推压文字板6a上表面的外周部而配置。并且,在壳体主体7的下部与防水衬垫5a一起安装后盖5。由此,组装手表。
其次,关于该手表的作用进行说明。
该手表一般通过组装于手表壳体1内的钟表模块6显示时间、日期、星期等的各种功能的信息。另外,该手表通过设置于手表壳体1的多个开关装置3的操作切换时间修正等的各种功能。另外,一直以来的手表壳体由于在第二外装部件的第二插入孔与第一外装部件的第一插入孔中插入螺纹结合于壳体主体中的连结管,因此需要比螺钉部件的外径大嵌合公差地形成第一、第二插入孔的各内径,由此,在第一、第二插入孔的各内周面与螺钉部件的外周面之间产生松动。
因此,在这样的手表壳体中,在从外部受到碰撞时,由于因嵌合公差而产生于第一、第二插入孔的各内周面与螺钉部件的外周面之间的松动,相对于壳体主体而第一、第二外装部件因来自外部的碰撞产生松动而引起位置偏离,因该位置偏离而产生的负载通过螺钉部件向合成树脂制的壳体主体传递,存在引起壳体主体损坏这样的问题。
本发明的手表壳体1在从外部受到碰撞时,由于通过该碰撞而第一外装壳体15相对于壳体主体7没有松动,因此防止因该松动而导致的壳体主体7的损坏。即,此时,在金属制的连结部件23的压接部分26a的咬入部26b咬入合成树脂制的壳体主体7中的第一插入孔28的内周面的状态下,压接部分26a压接于第一插入孔28,连结部件23的嵌合部分27可崩塌变形地嵌合于金属制的第一外装壳体15的第二插入孔29。
因此,连结部件23的压接部分26a在与连结部件23的轴向正交的方向上没有松动地压接于壳体主体7的第一插入孔28内,嵌合部分27在与连结部件23的轴向正交的方向上没有松动地嵌合于第一外装壳体15的第二插入孔29内。
由此,即使手表壳体1从外部受到碰撞,也不会引起在与连结部件23的轴向正交的方向上第一外装壳体15相对于壳体主体7的位置偏离。因此,由于因第一外装壳体15的位置偏离而引起的负载不会通过连结部件23向壳体主体7施加,因此防止壳体主体7的损坏,实现耐冲击性的提高。
即,合成树脂制的壳体主体7的第一插入孔28由于其内径比金属制的连结部件23的压接部分26a的外径小压接部分26a的咬入部26b的压入量地形成,因此金属制的压接部分26a的咬入部26b咬入合成树脂制的壳体主体7的第一插入孔28的内周面而压接。因此,连结部件23的压接部分26a在与连结部件23的轴向正交的方向上没有松动、可靠且牢固地固定于壳体主体7的第一插入孔28内。
在该情况下,通过压接部分26a的咬入部26b是通过滚花加工而使多个沿轴向的山部与谷部交替地卡合的凹凸,从而在第一插入孔28中压入压接部分26a时,压接部分26a的咬入部26b的多个山部通过多个谷部而可靠地咬入第一插入孔28的内周面。因此,压接部分26a在与连结部件23的轴向正交的方向上没有松动、可靠且牢固地固定于壳体主体7的第一插入孔28内。
另外,第一外装壳体15的第二插入孔28由于以其内径与连结部件23的嵌合部分27的外径为相同的大小、且没有相对于嵌合部分27的嵌合公差的大小即嵌合公差为0(零)的大小形成,因此除了嵌合部分27与第一外装壳体15的第二插入孔28密合地嵌合之外,在第二插入孔29与第一插入孔28的轴中心偏离的情况下,根据其轴中心的位置偏离,嵌合部分27通过中空部27a崩塌变形地嵌合于第二插入孔29。
因此,嵌合部分27在与连结部件23的轴向正交的方向上没有松动、可靠且牢固地固定于第一外装壳体15的第二插入孔29内。在该情况下,金属制的第一外装壳体15在配置在壳体主体7上的外装主体18上设置加强突起21,在该加强突起21上设置第二插入孔29,因此在第二插入孔29中嵌合金属制的嵌合部分27时,第二插入孔29不会变形,嵌合部分27崩塌变形而嵌合。
因此,在手表壳体1从外部受到碰撞时,因该碰撞而第一外装壳体15在与连结部件23的轴向正交的方向上相对于壳体主体7没有松动。由此,第一外装壳体15在与连结部件23的轴向正交的方向上相对于壳体主体7不会有位置偏离。
由此,因相对于壳体主体7的第一外装壳体15的位置偏离而导致的负载不会通过连结部件23向壳体主体7施加。因此,由于即使手表壳体1从外部受到碰撞,也防止因该碰撞而导致的壳体主体7的损坏,提高耐冲击性。
在该情况下,连结部件23由于在设置于壳体主体7的3时侧的两侧部与9时侧的两侧部的4个位置的多个第一插入孔28中分别压接压接部分26a、嵌合部分27分别嵌合于设置于第一外装壳体15的3时侧的两侧部与9时侧的两侧部的4个位置的多个第二插入孔29,因此通过这些多个压接部分26a与多个嵌合部分27能进一步提高耐冲击性。
如此,根据该手表壳体1具备具有第一插入孔28的壳体主体7、配置于该壳体主体7的上部并具有在同一轴上与第一插入孔28对应的第二插入孔29的第一外装壳体15、固定于第一插入孔28的固定部分26以及具有嵌合于第二插入孔29的嵌合部分27的连结部件23,通过嵌合部分27通过在与嵌合于第二插入孔29对应的区域的部分变形的状态下嵌合于第二插入孔29而防止因碰撞而导致的第一外装壳体15的松动,能够防止因碰撞而导致壳体主体7的损坏,由此能够提高耐冲击性。
即,在该手表壳体1中,在连结部件23的固定部分26固定于壳体主体7的第一插入孔28、连结部件23的嵌合部分27与嵌合于第一外装壳体15的第二插入孔29对应的区域的部分变形的状态下嵌合于第二插入孔29而固定,因此在手表壳体1从外部受到碰撞时,第一外装壳体15在与连结部件23的轴向正交的方向上相对于连结部件23的嵌合部分27没有松动。
因此,在该手表壳体1中,由于第一外装壳体15不会由于碰撞而在与连结部件23的轴向正交的方向上相对于壳体主体7引起位置偏离,因此因相对于壳体主体7的第一外装壳体15的位置偏离而引起的负载不会通过连结部件23向壳体主体7传递。由此,由于能够防止因碰撞而导致的壳体主体7的损坏,因此能够提高耐冲击性。
在该情况下,在该手表壳体1中,由于插入第二插入孔29中之后的连结部件23中的嵌合部分27的径向的长度比插入第二插入孔29中之前短,因此在嵌合部分27嵌合于第一外装壳体15的第二插入孔29中时,能够使嵌合部分27的外周面与第二插入孔29的内周面密合,由此,能够可靠且良好地将嵌合部分27嵌合于第二插入孔29中并能够牢固地固定。
在该情况下,在该手表壳体1中,通过具有被固定于连结部件23的第一插入孔28的固定部分26压接于第一插入孔28的压接部分26a,从而通过压接在壳体主体7的第一插入孔28上能够牢固地固定压接部分26a,由此,能够可靠地防止因碰撞而导致的相对于壳体主体7的第一外装壳体15的松动。
在该情况下,在该手表壳体1中,通过连结部件23的压接部分26a具有咬入壳体主体7的第一插入孔28的内周面的嵌合部26b,在壳体主体7的第一插入孔28中压入压接部分26a时,能够在第一插入孔28的内周面咬入压接部分26a的咬入部26b,由此,由于压接部分26a在与其轴向正交的方向上不会产生松动,因此能够将压接部分26a压接于第一插入孔28中并可靠且牢固地固定。
因此,在该手表壳体1中,由于不会通过碰撞而第一外装壳体15在与连结部件23的轴向正交的方向上相对于壳体主体7引起位置偏离,因此通过这样因相对于壳体主体7的第一外装壳体15的位置偏离而引起的负载也不会通过连结部件23向壳体主体7传递。由此,由于能够防止因碰撞而导致的壳体主体7的损坏,因此能够进一步地提高耐冲击性。
另外,在该手表壳体1中,通过压接部分26a的咬入部26b是通过滚花加工而设置的凹凸,在压接部分26a的外周面上通过滚花加工能够简单且容易地形成咬入部26b的同时,在壳体主体7的第一插入孔28中压入压接部分26a时,在壳体主体7的第一插入孔28的内周面能够良好地咬入压接部分26a的咬入部26b。
在该情况下,通过压接部分26a的咬入部26b例如是交替地设置多个沿连结部件23的轴向的山部与谷部的凹凸,从而在壳体主体7的第一插入孔28中压入压接部分26a时,通过多个谷部能够将咬入部26b的多个山部可靠且良好地咬入壳体主体7的第一插入孔28的内周面,由此,能够将压接部分26a可靠且良好地压接于第一插入孔28。
另外,在该情况下,压接部分26a通过在插入第一插入孔28的方向的前端设置锥形部26c,在壳体主体7的第一插入孔28中压入压接部分26a时,由于能够在第一插入孔28中插入锥形部26c的前端而对压接部分26a进行导向,因此能够在壳体主体7的第一插入孔28中容易且可靠地压入压接部分26a,由此,能够提高相对于第一插入孔28的压接部分26a的压入作业性。
另外,在该手表壳体1中,连结部件23的压接部分26a的外径比嵌合部分27的外径大地形成,壳体主体7的第一插入孔28通过内径比压接部分26a的外径小相对于第一插入孔28的内周面的咬入部26b的咬入量小地形成,从而在壳体主体7的第一插入孔28中安装连结部件23的压接部分26a时,能够在壳体主体7的第一插入孔28的内周面中可靠且良好地咬入压接部分26a的咬入部26b而压接。
另外,在该手表壳体1中,通过以第一外装壳体15的第二插入孔29的内径与嵌合部分27的外径为相同的大小、且没有相对于嵌合部分27的嵌合公差的大小即嵌合公差为0(零)地形成,在第一外装壳体15的第二插入孔29中嵌入连结部件23的嵌合部分27时,除了使嵌合部分27与第一外装壳体15的第二插入孔29的内周面密合而可靠且良好地嵌合以外,在第二插入孔29与第一插入孔28的轴中心偏离的情况下,使嵌合部分27崩塌变形而能够可靠且良好地嵌合于第二插入孔29中。
另外,在该手表壳体1中,通过壳体主体7由合成树脂形成,在将连结部件23的压接部分26a安装于壳体主体7的第一插入孔28中时,能够将压接部分26a的咬入部26b可靠且良好地咬入合成树脂制的壳体主体7中的第一插入孔28的内周面上而压接。
另外,在该手表壳体1中,通过第一外装壳体15由刚性比壳体主体7高的金属形成,从而在第一外装壳体15的第二插入孔29中安装连结部件23的嵌合部分27时,能够使嵌合部分27崩塌变形而可靠且良好地嵌合于金属制的第一外装壳体15的第二插入孔29中。
在该情况下,在该手表壳体1中,通过具备用于可使嵌合部分27崩塌变形的中空部27a,在将嵌合部分27嵌合于第一外装壳体15的第二插入孔29中时,即使第二插入孔29与第一插入孔28的轴中心偏离,通过中空部27a也能够可靠且良好地使嵌合部分27崩塌变形,由此,能够使嵌合部分27与第二插入孔29的内周面密合而可靠且良好地嵌合于第二插入孔29。
另外,在该手表壳体1中,通过设置第二插入孔29的加强突起21向壳体主体7突出而设置于第一外装壳体15,能够利用加强突起21加强连结部件23的嵌合部件27嵌合的第二插入孔29而提高强度,由此,在将嵌合部分27嵌合于第一外装壳体15的第二插入孔29中时,能够通过加强突起21而可靠且良好地使嵌合部分27崩塌变形。
在该情况下,通过在壳体主体7上设置配置有加强突起21的卡合凹部14、在该卡合凹部14内设置第一插入孔28,即使在第一外装壳体15中设置加强第二插入孔29的加强突起21也能够在壳体主体7的卡合凹部14内配置该加强突起21。在该情况下,通过相对于3时侧的卡合凹部14的保护罩10以及相对于9时侧的卡合凹部14的装饰突起11,能够提高手表壳体1的设计性。
而且,在该手表壳体1中,通过与第一插入孔28从壳体主体7的外周突出的位置、如3时侧的保护罩10以及9时侧的装饰突起11对应地设置,即使在壳体主体7上设置连结部件23的压接部分26a压接的第一插入孔28,也能通过作为从壳体主体7的外周突出的位置的3时侧的保护罩10以及9时侧的装饰突起11确保壳体主体7的强度。
即,在该手表壳体1中,通过从壳体主体7的外周突出的位置是保护设置于壳体主体7的3时侧的开关装置3的扣头部3a的保护罩10,能够通过该保护罩10良好地保护开关装置3的扣头部3a,并且能够确保与压接部分26a压接的第一插入孔28对应的位置的壳体主体7的强度。
另外,在该手表壳体1中,通过从壳体主体7的外周突出的位置是壳体主体7的9时侧的装饰突起11,在能够通过该装饰突起11确保与压接部分26a压接的第一插入孔28对应的位置的壳体主体7强度的同时,能够提高装饰性,由此能够提供设计性高的结构。
而且,该手表壳体1的连结部件23具备固定于作为第一部件的壳体主体7的第一插入孔28的固定部分26、设置于作为配置于作为第一部件的壳体主体7的上部的第二部件的第一外装壳体15上并嵌合于在同一轴上与第一插入孔28对应的第二插入孔29中的嵌合部分27,嵌合部分27在与嵌合于第二插入孔29的区域对应的部分变形的状态下嵌合于第二插入孔29中,能够防止第一外装壳体15在与连结部件23的轴向正交的方向上相对于壳体主体7产生松动,防止壳体主体7的损坏,能够实现耐冲击性的提高。
并且,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关于在嵌合部分27中设置中空部27a而容易使嵌合部分27崩塌变形的情况进行叙述,但该发明并不限于此,既可以设置槽等使嵌合部分容易变形,还可以用铝等的容易变形的材料形成嵌合部分。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关于壳体主体7用合成树脂形成的情况进行叙述,但该发明并不限于此,例如可以用铝等的软质金属形成壳体主体7,还可以用不锈钢等的刚性高的金属形成。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关于压接部分26a的咬入部26b是通过滚花加工而设置多个交替地沿连结部件23轴向的山部与谷部的凹凸的情况进行叙述,但该发明并不限于此,可以是通过滚花加工网状地形成的凹凸,还可以是设置多个小突起的凹凸。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关于第二外装壳体17由不锈钢等的金属形成的情况进行叙述,但该发明并不限于此,可以是聚氨酯树脂等的合成树脂,还可以是在聚酰胺树脂中混入碳纤维、玻璃纤维的合成树脂。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关于用金属形成第一外装壳体15的情况进行叙述,但可以用金属仅形成第一外装壳体15的第二插入孔29的周围,剩余部分用金属以外的材质形成。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关于分隔部件16与第二外装壳体17用聚氨酯树脂等的合成树脂形成的情况进行叙述,但该发明并不限于此,可以是在聚酰胺树脂中混入碳纤维、玻璃纤维的合成树脂。
而且,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关于适用于手表的情况进行叙述,但该发明未必是手表,也能够适用于如旅行手表、闹钟、座钟、挂钟等的各种钟表。
另外,该发明未必是钟表,还能够适用于如手机、移动信息终端等的电子设备中。
以上,关于该发明的一实施方式进行说明,但该发明并不限于此,包括在技术方案中记载的发明和与其均等范围的内容。

Claims (14)

1.一种壳体,其特征在于,
具备:
具有第一插入孔的壳体主体;
配置于上述壳体主体的上部且具有在同一轴上与上述第一插入孔对应的第二插入孔的外装部件;以及
连结部件,其具有固定于上述第一插入孔的固定部分及嵌合于上述第二插入孔的嵌合部分,
上述嵌合部分在与嵌合于上述第二插入孔的区域对应的部分变形的状态下嵌合于上述第二插入孔,
上述连结部件的固定于上述第一插入孔的上述固定部分包括压接于上述第一插入孔的压接部分,
上述连结部件的上述压接部分具有咬入上述壳体主体的上述第一插入孔的内周面的咬入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壳体,其特征在于,
上述咬入部是通过滚花加工而设置的凹凸。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壳体,其特征在于,
上述连结部件的上述压接部分的外径形成为比上述嵌合部分的外径大,
上述第一插入孔形成为内径比上述压接部分的外径小相对于上述第一插入孔的内周面的上述咬入部的咬入量,
上述第二插入孔形成为内径与上述嵌合部分的外径为相同的大小、且没有相对于上述嵌合部分的嵌合公差的大小。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壳体,其特征在于,
上述压接部分在插入上述第一插入孔的方向的前端设置有锥形部。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壳体,其特征在于,
就上述连结部件的上述嵌合部分而言,插入上述第二插入孔之后的径向长度比插入上述第二插入孔之前的径向长度短。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壳体,其特征在于,
上述壳体主体由合成树脂形成,
上述外装部件由刚性比上述壳体主体高的金属形成。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壳体,其特征在于,
上述嵌合部分具备用于可崩塌变形的中空部。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壳体,其特征在于,
在上述外装部件上,设置有上述第二插入孔的加强突起朝向上述壳体主体地设置,
在上述壳体主体上设置有配置有上述加强突起的卡合凹部,在上述卡合凹部内设置有上述第一插入孔。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壳体,其特征在于,
上述第一插入孔与从上述壳体主体的外周突出的位置对应地设置。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壳体,其特征在于,
从上述壳体主体的外周突出的上述位置是保护设置于上述壳体主体的开关的保护罩。
11.一种壳体,其特征在于,
具备:
具有第一插入孔的壳体主体;
配置于上述壳体主体的上部且具有在同一轴上与上述第一插入孔对应的第二插入孔的外装部件;以及
连结部件,其具有固定于上述第一插入孔的固定部分及嵌合于上述第二插入孔的嵌合部分,
上述嵌合部分在与嵌合于上述第二插入孔的区域对应的部分变形的状态下嵌合于上述第二插入孔,
上述连结部件的固定于上述第一插入孔的上述固定部分包括压接于上述第一插入孔的压接部分,
上述压接部分在插入上述第一插入孔的方向的前端设置有锥形部。
12.一种钟表,其特征在于,
具备权利要求1~11任一项所述的壳体。
13.一种连结部件,具备:
固定于第一部件的第一插入孔的固定部分;以及
嵌合部分,其嵌合于第二插入孔,该第二插入孔设置于配置在上述第一部件的上部的第二部件且在同一轴上与上述第一插入孔对应,
上述嵌合部分在与嵌合于上述第二插入孔的区域对应的部分变形的状态下嵌合于上述第二插入孔,
该连结部件的特征在于,
上述连结部件的固定于上述第一插入孔的上述固定部分包括压接于上述第一插入孔的压接部分,
上述连结部件的上述压接部分具有咬入上述第一部件的上述第一插入孔的内周面的咬入部。
14.一种连结部件,具备:
固定于第一部件的第一插入孔的固定部分;以及
嵌合部分,其嵌合于第二插入孔,该第二插入孔设置于配置在上述第一部件的上部的第二部件且在同一轴上与上述第一插入孔对应,
上述嵌合部分在与嵌合于上述第二插入孔的区域对应的部分变形的状态下嵌合于上述第二插入孔,
该连结部件的特征在于,
上述连结部件的固定于上述第一插入孔的上述固定部分包括压接于上述第一插入孔的压接部分,
上述压接部分在插入上述第一插入孔的方向的前端设置有锥形部。
CN202110868157.6A 2020-07-31 2021-07-30 壳体、钟表以及连结部件 Active CN114063425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20-130167 2020-07-31
JP2020130167A JP7223286B2 (ja) 2020-07-31 2020-07-31 ケース、時計および締結部材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4063425A CN114063425A (zh) 2022-02-18
CN114063425B true CN114063425B (zh) 2023-05-26

Family

ID=8000291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10868157.6A Active CN114063425B (zh) 2020-07-31 2021-07-30 壳体、钟表以及连结部件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1) US11789409B2 (zh)
JP (1) JP7223286B2 (zh)
CN (1) CN114063425B (zh)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16153724A (ja) * 2015-02-20 2016-08-25 カシオ計算機株式会社 ケース構造および時計ケース
JP2019060765A (ja) * 2017-09-27 2019-04-18 カシオ計算機株式会社 ケースおよび時計

Family Cites Families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4291400A (en) * 1976-09-14 1981-09-22 Citizen Watch Co. Ltd. Electronic timepiece
JPS5828470Y2 (ja) * 1977-07-08 1983-06-21 シチズン時計株式会社 電子時計用ステップモ−タ駆動コイル接続構造
EP0195435B1 (en) * 1985-03-20 1992-06-10 Casio Computer Company Limited Battery-powered type compact electronic equipment
EP1840679A1 (fr) * 2006-03-30 2007-10-03 Montres Wyler S.A. Genève Boîte de montre-bracelet
JP4850008B2 (ja) * 2006-09-19 2012-01-11 セイコーインスツル株式会社 時計
JP5801692B2 (ja) 2011-10-31 2015-10-28 富士機工株式会社 ギヤードモータ
JP5936153B2 (ja) * 2014-11-13 2016-06-15 カシオ計算機株式会社 ケース構造および時計ケース
JP6241759B2 (ja) 2015-07-21 2017-12-06 カシオ計算機株式会社 ケースおよび時計
JP6723522B2 (ja) * 2017-07-27 2020-07-15 カシオ計算機株式会社 ケースおよび時計
JP6913306B2 (ja) * 2019-04-01 2021-08-04 カシオ計算機株式会社 外装部材、ケースおよび時計

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16153724A (ja) * 2015-02-20 2016-08-25 カシオ計算機株式会社 ケース構造および時計ケース
JP2019060765A (ja) * 2017-09-27 2019-04-18 カシオ計算機株式会社 ケースおよび時計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7223286B2 (ja) 2023-02-16
CN114063425A (zh) 2022-02-18
US20220035315A1 (en) 2022-02-03
US11789409B2 (en) 2023-10-17
JP2022026610A (ja) 2022-02-10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9557800B (zh) 壳体及钟表
CN113376998B (zh) 壳体以及钟表
CN109308001B (zh) 壳体及钟表
CN114063425B (zh) 壳体、钟表以及连结部件
US20070147185A1 (en) Timepiece
EP1418356B1 (en) Yoke-and-shaft coupling structure
US6890682B2 (en) Structure for holding battery of electronic timepiece
CN114063428B (zh) 外装部件、壳体以及钟表
JP7296045B2 (ja) 外装装置及び腕時計
JP7112025B2 (ja) ケースおよび時計
CN111624866B (zh) 壳体及钟表
JP2006284235A (ja) 腕装着型の電子機器
CN111736445B (zh) 外壳、外壳的制造方法以及钟表
US12007720B2 (en) Case and timepiece
JP2023114254A (ja) ケースおよび時計
JP5012183B2 (ja) バンド取付構造
JP7205777B2 (ja) スイッチ装置および時計
US20220028633A1 (en) Switch device and timepiece
JP6544710B2 (ja) スイッチ装置および時計
CN114098243B (zh) 带链节、带及钟表
JP7409109B2 (ja) ケースおよび時計
CN111341957B (zh) 电池保持装置及钟表
JP7011498B2 (ja) 時計のムーブメントおよび電子時計
EP4286964A1 (en) Electronic device and timepiece
CN110119081B (zh) 电子钟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