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4060319A - 离心风机和抽油烟机 - Google Patents

离心风机和抽油烟机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4060319A
CN114060319A CN202010800217.6A CN202010800217A CN114060319A CN 114060319 A CN114060319 A CN 114060319A CN 202010800217 A CN202010800217 A CN 202010800217A CN 114060319 A CN114060319 A CN 114060319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nnular
air
centrifugal fan
wind
inner edg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10800217.6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崔福浩
何福添
边乐超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Foshan Shunde Midea Washing Appliances Manufacturing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Foshan Shunde Midea Washing Appliances Manufacturing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Foshan Shunde Midea Washing Appliances Manufacturing Co Ltd filed Critical Foshan Shunde Midea Washing Appliances Manufacturing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010800217.6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4060319A/zh
Publication of CN11406031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4060319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4POSITIVE - DISPLACEMENT MACHINES FOR LIQUIDS; PUMPS FOR LIQUIDS OR ELASTIC FLUIDS
    • F04DNON-POSITIVE-DISPLACEMENT PUMPS
    • F04D29/00Details, component parts, or accessories
    • F04D29/40Casings; Connections of working fluid
    • F04D29/42Casings; Connections of working fluid for radial or helico-centrifugal pumps
    • F04D29/44Fluid-guiding means, e.g. diffusers
    • F04D29/46Fluid-guiding means, e.g. diffusers adjustable
    • F04D29/462Fluid-guiding means, e.g. diffusers adjustable especially adapted for elastic fluid pump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4POSITIVE - DISPLACEMENT MACHINES FOR LIQUIDS; PUMPS FOR LIQUIDS OR ELASTIC FLUIDS
    • F04DNON-POSITIVE-DISPLACEMENT PUMPS
    • F04D17/00Radial-flow pumps, e.g. centrifugal pumps; Helico-centrifugal pumps
    • F04D17/08Centrifugal pumps
    • F04D17/16Centrifugal pumps for displacing without appreciable compression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4POSITIVE - DISPLACEMENT MACHINES FOR LIQUIDS; PUMPS FOR LIQUIDS OR ELASTIC FLUIDS
    • F04DNON-POSITIVE-DISPLACEMENT PUMPS
    • F04D29/00Details, component parts, or accessories
    • F04D29/66Combating cavitation, whirls, noise, vibration or the like; Balancing
    • F04D29/661Combating cavitation, whirls, noise, vibration or the like; Balancing especially adapted for elastic fluid pumps
    • F04D29/667Combating cavitation, whirls, noise, vibration or the like; Balancing especially adapted for elastic fluid pumps by influencing the flow pattern, e.g. suppression of turbulence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CDOMESTIC STOVES OR RANGES ; DETAILS OF DOMESTIC STOVES OR RANGES, OF GENERAL APPLICATION
    • F24C15/00Details
    • F24C15/20Removing cooking fume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Structures Of Non-Positive Displacement Pump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一种离心风机和抽油烟机,所述离心风机包括蜗壳和导风圈,所述导风圈包括环形导风部和安装部,所述环形导风部在进风方向上至少部分呈缩口设置,所述环形导风部的内边缘呈阶梯状分布,所述环形导风部的内边缘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台阶和第二台阶,所述第一台阶为伸入所述蜗壳内最浅的台阶,所述第二台阶为伸入所述蜗壳内最深的台阶;所述安装部设于所述环形导风部的外边缘。如此,可提高离心风机对不同的送风环境的适应性。

Description

离心风机和抽油烟机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离心风机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离心风机和抽油烟机。
背景技术
在部分应用场景中,离心风机需要将风送入风压不稳定的特定环境中,如将离心风机应用到抽油烟机领域上时,离心风机需要将抽吸的气流送入风压不稳定的公共烟道内,但当特定环境中的风压(即背压)过高时,会产生回风/回流。
针对以上问题,相关技术中,在离心风机的蜗壳的进风口处设置了导风圈,一方面可降低回流对离心风机抽吸气流效果的负面影响(如降低回流对抽油烟机对抽烟效果的负面影响),另一方面可引导进风口处的气体流进蜗壳内,以实现导流。
但是,经继续研究发现,导风圈通常采用纵截面均一致的设计形式,其插入离心风机的进风口内的深度均一致,这不能适应不同的送风环境。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主要目的是提出一种导风圈,旨在提高离心风机对不同的送风环境的适应性。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出一种离心风机,所述离心风机包括:
蜗壳;
离心风轮,设于所述蜗壳内;以及
导风圈,所述导风圈安装于所述蜗壳的进风口,所述导风圈包括环形导风部和安装部,所述环形导风部在进风方向上至少部分呈缩口设置,所述环形导风部的内边缘呈阶梯状分布,所述环形导风部的内边缘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台阶和第二台阶,所述第一台阶为伸入所述蜗壳内最浅的台阶,所述第二台阶为伸入所述蜗壳内最深的台阶;所述安装部设于所述环形导风部的外边缘。
可选地,所述环形导风部包括在进风方向上呈缩口设置的环形引导部和设于所述环形引导部内边缘的环形延伸部,所述安装部设于所述环形引导部的外边缘;所述环形延伸部具有缺口,所述第一台阶成形于所述环形延伸部的缺口处,所述第二台阶成形于所述环形延伸部。
可选地,所述环形延伸部的内边缘呈阶梯状分布;或者,
所述环形延伸部的内边缘形成所述第二台阶。
可选地,所述环形导风部包括在进风方向上呈缩口设置的环形引导部和设于所述环形引导部内边缘的环形延伸部,所述环形延伸部在进风方向上延伸,所述安装部设于所述环形引导部的外边缘;
所述环形延伸部的内边缘呈阶梯状分布,以使所述环形导风部的内边缘呈阶梯状分布;所述第一台阶成形于所述环形延伸部的轴向宽度最窄处,所述第二台阶成形于所述环形延伸部的轴向宽度最宽处。
可选地,所述环形引导部的纵截面为两条弧线段,以使所述环形引导部在进风方向上呈缩口设置;或者,所述环形引导部的纵截面为两条斜线段,以使所述环形引导部在进风方向上呈缩口设置;和/或,
所述环形延伸部的纵截面为两条直线段。
可选地,所述环形导风部的内边缘形成的阶梯的阶数大于或等于2,且小于或等于12。
可选地,所述环形导风部的内边缘还包括设于所述第一台阶与所述第二台阶之间的至少一阶第三台阶。
可选地,所述第一台阶占所述环形导风部的内边缘的占比大于或等于1/4,和/或,所述第二台阶占所述环形导风部的内边缘的占比大于或等于1/4。
可选地,所述导风圈在所述进风口的周向上的安装角度可调。
可选地,当所述离心风机处于高背压工况时,所述第二台阶靠近所述离心风机的出风口设置;和/或,
当所述离心风机处于低背压工况时,所述第一台阶靠近所述离心风机的出风口设置。
可选地,定义过所述离心风机的出风口的中心线、并与所述离心风机的风轮中心线平行的截面为安装参考面;
当所述离心风机处于高背压工况时,所述第二台阶的中点位于所述安装参考面;和/或,当所述离心风机处于低背压工况时,所述第一台阶的中点位于所述安装参考面。
可选地,所述导风圈与所述蜗壳之间具有在所述进风口的周向上依次分布的多个配合连接位,所述导风圈择一地通过一个所述配合连接位安装于所述蜗壳,以使所述导风圈在所述进风口的周向上的安装角度可调。
可选地,所述导风圈可转动地安装于所述蜗壳,以使所述导风圈在所述进风口的周向上的安装角度可调。
可选地,所述第二台阶靠近所述蜗壳出风口设置。
本发明还提出一种抽油烟机,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上所述的离心风机。
如此,通过使环形导风部的内边缘呈阶梯状分布,可使得导风圈既具有较好地抗背压、防回流进风区域,以增大风机系统的最大标准静压,又具有大流量进风区域,以保证风机系统的送风效果;进而可提高离心风机对不同的送风环境的适应性。
而且,通过使环形导风部的内边缘呈阶梯状分布,可有效地降低导风圈和离心风轮之间的涡流;同时,阶梯型的导风圈能够起到扰流作用,从而可降低导风圈出口端的湍流现象,起到降低噪声的作用。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示出的结构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发明导风圈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中的导风圈的主视图;
图3为图1中的导风圈的剖视图;
图4为本发明导风圈另一实施例的一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图4中的导风圈的另一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发明导风圈一些实施例的一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图6中的导风圈的另一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图8为本发明导风圈另一些实施例的一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图9为图8中的导风圈的另一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图10为本发明导风圈又一些实施例的一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图11为图10中的导风圈的另一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图12为本发明导风圈又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13为图12中的导风圈的主视图;
图14为图12中的导风圈的剖视图;
图15为本发明离心风机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16为本发明导风圈安装时的结构示意图;其中,伸入最深点用于靠近出风口设置;
图17为本发明导风圈安装时的结构示意图;其中,伸入最浅点用于靠近出风口设置。
附图标号说明:
标号 名称 标号 名称
100 导风圈 M 伸入最深点
10 环形导风部 N 伸入最浅点
11 环形引导部 S 第二安装调节面
111 第一引导段 Q 第四安装调节面
112 第二引导段 R 第一安装参考面
1121 引导凸出部 20 安装部
12 环形延伸部 1000 离心风机
10a 伸入较浅段 200 离心风轮
10b 伸入较深段 300 蜗壳
10c 第一台阶 310 进风口
10d 第二台阶 320 出风口
10e 第三台阶
本发明目的实现、功能特点及优点将结合实施例,参照附图做进一步说明。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需要说明,若本发明实施例中有涉及“第一”、“第二”等的描述,则该“第一”、“第二”等的描述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其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
另外,全文中出现的“和/或”的含义为,包括三个并列的方案,以“A 和/或B”为例,包括A方案,或B方案,或A和B同时满足的方案。
本发明提出一种导风圈和离心风机。下文将结合离心风机的结构对导风圈的结构进行说明。
在本发明一实施例中,如图15所示,所述离心风机1000包括蜗壳300、离心风轮200和导风圈100,所述离心风轮200设于蜗壳300内,所述导风圈 100安装于所述蜗壳300的进风口310。具体的,所述蜗壳300具有进风口310、出风口320及设于所述进风口310与出风口320之间的离心风道,所述离心风轮200设于所述离心风道内。
在本发明一实施例中,如图1-14所示,所述导风圈100包括环形导风部 10和设于环形导风部10的外边缘的安装部20,所述安装部20用于安装于蜗壳300,以将导风圈100安装于蜗壳300的进风口310;所述环形导风部10 在进风方向上至少部分呈缩口设置,以用于将气流引导入蜗壳300内。
具体的,所述导风圈100的内边缘通过进风口310伸入蜗壳300内,且所述安装部20安装于蜗壳300的侧壁,以使导风圈100固定。
在具体实施例中,所述安装部20既可以设置为环形,即所述安装部20 为设于环形导风部10的外边缘的安装环;也可以设置为多个安装凸部,如所述安装部20为凸设于环形导风部10外边缘的、且沿环形导风部10的周向间隔分布的多个安装凸耳;等等,只要能使导风圈100固定安装于蜗壳300的进风口310即可。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安装部20为安装环,以便于实现导风圈100与蜗壳300的密封安装。具体的,所述安装环的侧面贴合于蜗壳300的侧壁的外表面。
具体的,如图1-3所示,所述环形导风部10的内边缘包括伸入最浅点N 和伸入最深点M,所述伸入最深点M在所述进风方向上凸出于所述伸入最浅点N。其中,所述伸入最浅点N是指环形导风部10的内边缘上伸入蜗壳300 内最浅的一点,该伸入最浅点N与环形导风部10的外边缘所在的平面距离最小;所述伸入最深点M是指环形导风部10的内边缘上伸入蜗壳300内最深的一点,该伸入最深点M与环形导风部10的外边缘所在的平面距离最大。
可以理解,通过在环形导风部10的内边缘上形成伸入最浅点N和伸入最深点M,可使所述环形导风部10的内边缘在所述环形导风部10的周向上分为两段,即包括伸入最浅点N的伸入较浅段10a和包括伸入最深段的伸入较深段10b,所述伸入较浅段10a伸入蜗壳300内的深度较浅,所述伸入较深段 10b伸入蜗壳300内的深度较深,如图1-3所示,所述伸入较深段10b在进风方向上凸出于所述伸入较浅段10a。
可以理解,所述环形导风部10的内边缘在进风方向上越凸设/凸出,则环形导风部10的轴向宽度(即在进风方向上的宽度)越宽,则环形导风部10 伸入蜗壳300内的深度越深,环形导风部10对回流气体的阻挡效果越强,但环形导风部10对通过进风口310进入蜗壳300内的气流的阻挡作用也越强,不利于提高进风量。反之,则环形导风部10的轴向宽度(即在进风方向上的宽度)越窄,则环形导风部10伸入蜗壳300内的深度越浅,环形导风部10 对回流气体的阻挡效果越弱,但环形导风部10对通过进风口310进入蜗壳300 内的气流的阻挡作用也越弱,有利于提高进风量。
本发明,通过在环形导风部10的内边缘上形成伸入最浅点N和伸入最深点M,可使所述环形导风部10的内边缘在所述环形导风部10的周向上分为伸入较浅段10a和伸入较深段10b,且伸入较深段10b在进风方向上凸出于伸入较浅段10a,从而使得:伸入较深段10b对应的环形导风部10伸入蜗壳300 内的深度较深,伸入较深段10b对应的环形导风部10对回流气体的阻挡效果较强,但伸入较深段10b对应的环形导风部10对通过进风口310进入蜗壳300 内的气流的阻挡作用也较强;伸入较浅段10a对应的环形导风部10伸入蜗壳 300内的深度较浅,伸入较浅段10a对应的环形导风部10对回流气体的阻挡效果较弱,但伸入较浅段10a对应的环形导风部10对通过进风口310进入蜗壳300内的气流的阻挡作用也较弱。
本发明导风圈100,通过在环形导风部10的内边缘上形成伸入最浅点N 和伸入最深点M,可使所述环形导风部10的内边缘在所述环形导风部10的周向上分为伸入蜗壳300内较浅的伸入较浅段10a和伸入蜗壳300内较深的伸入较深段10b,从而可使得伸入较深段10b对应的环形导风部10具有较好地的防回流效果,从而可提高风机系统的效率,增大风机系统的最大标准静压;伸入较浅段10a对应的环形导风部10具有更好的吸风效果,从而可增大进风量。即是说,这样,既可以使得导风圈100具有较好地抗背压能力,以减弱回流现象,又可以使得导风圈100具有较大的进风量,以保证离心风机 1000的送风效果;进而可提高离心风机1000对风压不稳定的送风环境的适应性。
总体来说,本发明导风圈100增大了导风圈100和离心风轮200的轴向间隙,有效地降低了导风圈100和离心风轮200之间的涡流。
以下根据离心风机1000的送风特点,对导风圈100在进风口310的周向上的安装角度进行举例说明,以进一步地对导风圈100的特性进行说明。
可以理解,当离心风机1000的送风环境(如抽油烟机的公共烟道,下文以该公共烟道为例进行说明)中的风压较低(即离心风机1000处于低背压工况)而不会产生回流或回流现象较弱时,从进风口310进入蜗壳300内的气流向出风口320流动,那么,进风口310的邻近出风口320的边缘处的气流量较大、流速较快,进风口310的远离出风口320的边缘处的气流量较小、流速较慢。
当离心风机1000的送风环境(如抽油烟机的公共烟道)中的风压较高(即离心风机1000处于高背压工况)而产生回流时,回流的气流首先通过出风口 320进入蜗壳300内,那么,进风口310的邻近出风口320的边缘处的回流现象较常见或较严重,进风口310的远离出风口320的边缘处的回流现象较少见或较轻微。
即是说,通过进风口310进入蜗壳300内的气流在进风口310的周向上分布是不均匀。
所以,当公共烟道内的风压较高时(即高背压时),当将导风圈100安装到蜗壳300上时,可将环形导风部10内边缘的伸入较深段10b靠近蜗壳300 的出风口320设置,环形导风部10内边缘的伸入较浅段10a远离蜗壳300的出风口320设置;即,使环形导风部10内边缘的伸入较深段10b对应进风口 310的邻近出风口320的边缘设置,使环形导风部10内边缘的伸入较浅段10a 对应进风口310的远离出风口320的边缘设置。
这样,一方面,可通过伸入较深段10b对应的环形导风部10,减弱进风口310处的回流现象(即伸入较深段10b可阻挡回流的气流,使其需要绕过更长的路径才能形成倒灌现象),提升离心风机1000和吸油烟机的抗背压能力和其抗高静压的能力,提高送风系统的最大(标准)静压。另一方面,可通过伸入较浅段10a对应的环形导风部10,可减少气流被导风圈100阻挡,以增大进风量。
当公共烟道内的风压较低时(即低背压时),当将导风圈100安装到蜗壳 300上时,可将环形导风部10内边缘的伸入较浅段10a邻近蜗壳300的出风口320设置,环形导风部10内边缘的伸入较深段10b远离蜗壳300的出风口 320设置;即,使环形导风部10内边缘的伸入较浅段10a对应进风口310的邻近出风口320的边缘设置,使环形导风部10内边缘的伸入较深段10b对应进风口310的远离出风口320的边缘设置。
这样,可降低导风圈100在进风口310的邻近出风口320的边缘处的阻挡,以进一步地提高进风量。
在本实施例中,当所述导风圈100安装到蜗壳300上时,可使:所述环形导风部10内边缘的伸入较浅段10a至少部分在离心风轮200的轴向上与离心风轮200的端缘间隔设置,所述环形导风部10内边缘的伸入较深段10b至少部分伸入离心风轮200内,以使得伸入较深段10b对应的环形导风部10具有更好的防回流效果,伸入较浅段10a对应的环形导风部10具有更好的吸风效果。同时,环形导风部10内边缘与离心风轮200具有适当的径向间隙,以在防止径向泄露的同时,也防止径向间隙过小导致的啸叫。
所以,当导风圈100应用到离心风机1000上时,可使所述导风圈100在进风口310的周向上的安装角度可调,以根据公共烟道内的压力变化来调节导风圈100的安装角度,以提高离心风机1000对风压不稳定的送风环境的适应性。
总而言之,在不同的设计需求下,最大静压值有不同的需求,根据不同的设计需求调整导风圈100的周向安装角度。例如,对于“所述伸入较浅段 10a占环形导风部10的内边缘的占比为1/2,所述伸入较深段10b占环形导风部10的内边缘的占比为1/2”的方案,伸入较浅段10a与伸入较深段10b具有处于第一平分面上的两条相交线,该第一平分面与水平面的夹角的取值范围为0~360度,其可以针对不同的设计需求进行相应的调整。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导风圈100为圆环圈。
当然,于其他实施例中,也可使导风圈100固定安装于进风口310,且使环形导风部10内边缘的伸入较深段10b靠近蜗壳300的出风口320设置。这样,在高背压工况时,可减弱进风口310处的回流现象,提升离心风机1000 和吸油烟机的抗背压能力等;在低背压工况时,由于伸入较浅段10a的设置,也可显著的减少低压区的分布,有利于低压工况更多的吸入气流。
进一步地,所述安装部20上设有可调安装位,所述可调安装位用于与所述离心风机1000的蜗壳300连接,以使当所述导风圈100安装于所述离心风机1000的进风口310时,所述导风圈100在所述进风口10的周向上的安装角度可调。
具体来说,所述可调安装位为通用安装位,如此,通过在安装部20上设置可调安装位,可使所述导风圈100与蜗壳300之间形成在进风口310的周向上依次分布的多个配合连接位,所述导风圈100择一地通过其中一个配合连接位安装于蜗壳300,以使所述导风圈100在进风口310的周向上的安装角度可调。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壳体安装位包括沿环形导风部的周向间隔分布的多个第一连接孔(具体的,多个连接孔可沿周向间隔地分布在安装环上,或者,多个连接孔可分布在安装凸耳上),多个所述第一连接孔用于与所述蜗壳上的配合位配合形成在所述进风口(310)的周向上依次分布的多个配合连接位。
具体的,所述配合位包括在所述蜗壳300的侧壁上、且沿进风口310周向间隔分布的多个第二连接孔,以通过不同的第一连接孔与第二连接孔的组合,可形成多个配合连接位。可以理解,配合连接位的数量越多,导风圈100 的可调角度越多、越细化。
在一部分实施例中,可使多个第一连接孔均匀分布,第二连接孔的数量与第一连接孔的数量相同,如第一连接孔设有4个,并依次分别为1号第一连接孔、2号第一连接孔、3号第一连接孔、4号第一连接孔;第二连接孔设有4个,并依次分别为1号第二连接孔、2号第二连接孔、3号第二连接孔、 4号第二连接孔。那么,当1号第一连接孔与1号第二连接孔连接,同时2号第一连接孔与2号第二连接孔连接、3号第一连接孔与3号第二连接孔连接、 4号第一连接孔与4号第二连接孔连接时,可形成一个配合连接位。当1号第一连接孔与2号第二连接孔连接,同时2号第一连接孔与3号第二连接孔连接、3号第一连接孔与4号第二连接孔连接、4号第一连接孔与1号第二连接孔连接时,可形成另一个配合连接位。等等。
在另一部分实施例中,可使第一连接孔的数量多于第二连接孔的数量,且多个第一连接孔分为多组,每组所述第一连接孔的数量与第二连接孔的数量相同,多组第一连接孔择一地与第二连接孔配合连接,以形成多个配合连接位,以使导风圈100在所述进风口310的周向上的安装角度可调。如,第一连接孔设有6个,并依次分别为1号第一连接孔、2号第一连接孔、3号第一连接孔、4号第一连接孔、5号第一连接孔、6号第一连接孔;第二连接孔设有3个,并依次分别为1号第二连接孔、2号第二连接孔、3号第二连接孔。
那么,当1号第一连接孔与1号第二连接孔连接,同时3号第一连接孔与2号第二连接孔连接、5号第一连接孔与3号第二连接孔连接时,可形成一个配合连接位。当2号第一连接孔与1号第二连接孔连接,同时4号第一连接孔与2号第二连接孔连接、6号第一连接孔与3号第二连接孔连接时,可形成另一个配合连接位。
当然,于其他实施例中,也可使所述可调安装位为可转动安装位,以使所述导风圈100可转动地安装于蜗壳300,以使所述导风圈100在进风口310 的周向上的安装角度可调。如,可使所述可调安装位包括安装环凸或安装环槽,所述导风圈100用于通过安装环凸或安装环槽可转动地安装于蜗壳300,以使所述导风圈100在所述进风口310的周向上的安装角度可调。具体来说,在一部分实施例中,可使所述安装环和所述蜗壳300的侧壁其中之一上设有安装环凸,另一安装有安装环槽,所述安装环凸可滑动地安装在安装环槽内,以使导风圈100可转动地安装于蜗壳300。
具体的,为了便于描述导风圈100在进风口310周向上的安装角度,需定义一些辅助特征。具体来说,定义过所述伸入最深点M和导风圈100的中心线的纵截面为第一安装调节面,定义过所述导风圈100的中心线、并与第一安装调节面垂直的纵截面为第二安装调节面S。定义过所述伸入最浅点N 和导风圈100的中心线的纵截面为第三安装调节面;定义过所述导风圈100 的中心线、并与第三安装调节面垂直的纵截面为第四安装调节面Q。其中,当所述伸入最浅点N和伸入最深点M位于同一过导风圈(100)的中心线的纵截面上时,所述第一安装调节面与第三安装调节面为同一平面,所述第二安装调节面S与第四安装调节面Q为同一平面。
定义过所述离心风机1000的风轮中心线、并与离心风机1000的送风方向垂直的纵截面为第一安装参考面R;定义过所述离心风机1000的出风口320 的中心线、并与所述离心风机1000的风轮中心线平行的截面为第二安装参考面,其中,所述第一安装参考面R与第二安装参考面垂直。
进一步地,当所述离心风机1000处于高背压工况时,所述第二安装调节面S与所述第一安装参考面R的夹角大于或等于30度,且小于或等于120度。
具体的,当所述离心风机1000处于高背压工况时,所述伸入最深点M位于所述第二安装参考面。
如此,可实现:在高背压工况下,出风口回流有阻挡,即伸入较深段使得回流的气流被阻挡,需要绕过更长的路径才能形成倒灌,从而达到最/较大的提高其抗高静压的能力,提高反吹风的能力。同时,可使伸入最浅点N远离出风口,使得伸入最浅点N处为最/较主要的进风位置;其中,伸入最浅点 N处可以最/较大化减少进风阻碍,最/较大化的提高进风量。
相应的,当所述离心风机1000处于低背压工况时,所述第四安装调节面Q与第一安装参考面R的夹角大于或等于30度,且小于或等于120度,如可使伸入最浅点N位于第二安装参考面。
如此,可实现:最/较大程度地降低导风圈100在进风口310的邻近出风口320的边缘处的阻挡,以进一步地提高进风量。
当然,对于送风环境内风压变化不大、但风压较低的情况(如低层楼房的排烟风道),当导风圈100应用到离心风机1000上时,也可使所述导风圈 100在进风口310的周向上的安装角度固定,并使环形导风部10内边缘的第一段10a邻近蜗壳300的出风口320设置,环形导风部10内边缘的第二段10b 远离蜗壳300的出风口320设置。
当然,对于送风环境内风压变化不大、但风压较高的情况(如高层楼房的排烟风道),当导风圈100应用到离心风机1000上时,也可使所述导风圈 100在进风口310的周向上的安装角度固定,并使环形导风部10内边缘的伸入较深段10b邻近蜗壳300的出风口320设置,环形导风部10内边缘的伸入较浅段10a远离蜗壳300的出风口320设置。
如此,也可提高离心风机1000对不同的送风环境的适应性。
所以,本发明的导风圈100的设计,既可以便于引导气流进入蜗壳300,还可以防止高背压下的回流现象。
如此,本发明的导风圈100不会明显增加吸油烟机整机的成本,而且能够在吸油烟机的流量、标准静压和噪声性能方面达到较优或最优的配置。
在具体实施例中,使所述环形导风部10的内边缘包括伸入最浅点N和伸入最深点M的结构形式有很多,以下举例进行说明。
如图1-3所示,可以理解,所述环形导风部10的内边缘自所述伸入最浅点N在进风方向上沿周向逐渐向所述伸入最深点M延伸。即,所述环形导风部10的内边缘自所述伸入最浅点N从该伸入最浅点N的两侧分别沿周向向伸入最深点M延伸。所以,所述环形导风部10的内边缘还包括连接伸入最浅点N和伸入最深点M的两条延伸连接线。
具体实施例中,所述延伸连接线在进风方向上的变化既可以是渐变的,也可以是阶梯变化的等。
在本实施例中,如图1-3所示,所述延伸连接线在进风方向上的变化是渐变的,以能够较好地平衡导风圈的抗高静压的能力和提高进风量之间的关系。具体来说,所述延伸连接线在过伸入最浅点N和伸入最深点M的纵截面内的投影为一条斜线段、或曲线段。
进一步地,所述伸入最浅点N和伸入最深点M位于过导风圈100的中心线的纵截面上,即伸入最浅点N和伸入最深点M位于中分导风圈100纵截面上。
具体的,两条所述延伸连接线关于过所述伸入最浅点N、所述伸入最深点M以及导风圈100的中心线的纵截面对称设置。如此,可更加显著的提高抗高静压的能力和更大化提高进风量。
具体来说,如图1-3所示,所述环形导风部10的内边缘位于同一个斜(切) 面;或者,所述环形导风部10的内边缘位于同一个弧(切)面(凸弧面或凹弧面)。如此,还可降低导风圈100的制作难度。
在本实施例中,如图2和3所示,所述环形导风部10的内边缘位于同一个斜(切)面。
可以理解,在伸入最浅点N朝向伸入最深点M的延伸方向上,当延伸至某一位置/点时,即从伸入较浅段10a延伸形成伸入较深段10b,该位置/改点为伸入较浅段10a与伸入较深段10b的分界处。如此,可便于使环形导风部 10的内边缘分为伸入较浅段10a和伸入较深段10b。
进一步地,所述伸入较浅段10a占环形导风部10的内边缘的占比大于或等于1/4,且小于或等于3/4;相应地,所述伸入较深段10b占环形导风部10 的内边缘的占比小于或等于3/4,且大于或等于1/4。如此,可根据不同的离心风机1000的结构来设计伸入较浅段10a和伸入较深段10b的占比。
如在本实施例中,所述伸入较浅段10a占环形导风部10的内边缘的占比为1/2,所述伸入较深段10b占环形导风部10的内边缘的占比为1/2,即所述伸入较浅段10a占环形导风部10的内边缘的一半,伸入较深段10b占环形导风部10的内边缘的另一半。如此,简化导风圈100的结构,并可使导风圈100 具有较好的性能。
当然,也可使所述伸入较浅段10a占环形导风部10的内边缘的占比为2/5,所述伸入较深段10b占环形导风部10的内边缘的占比为3/5;或者,可使所述伸入较浅段10a占环形导风部10的内边缘的占比为3/5,所述伸入较深段 10b占环形导风部10的内边缘的占比为2/5;或者,可使所述伸入较浅段10a 占环形导风部10的内边缘的占比为1/3,所述伸入较深段10b占环形导风部 10的内边缘的占比为2/3;或者,可使所述伸入较浅段10a占环形导风部10 的内边缘的占比为2/3,所述伸入较深段10b占环形导风部10的内边缘的占比为1/3;或者,可使所述伸入较浅段10a占环形导风部10的内边缘的占比为0.45,所述伸入较深段10b占环形导风部10的内边缘的占比为0.55;或者,可使所述伸入较浅段10a占环形导风部10的内边缘的占比为0.55,所述伸入较深段10b占环形导风部10的内边缘的占比为0.45;等等。
进一步地,如图1-3所示,所述环形导风部10包括在进风方向上呈缩口设置的环形引导部11和设于环形引导部11内边缘的环形延伸部12,所述环形延伸部12在进风方向上延伸,且所述环形延伸部12的内边缘用以形成所述环形导风部10的至少部分内边缘,所述安装部20设于环形引导部11的外边缘。
具体的,所述环形延伸部12的轴向宽度在周向上是变化的,以用于在所述环形导风部10的内边缘形成伸入最浅点N和伸入最深点M等。而且,由于所述环形延伸部12的内边缘用以形成所述环形导风部10的至少部分内边缘,所以环形延伸部12的轴向宽度在周向上是渐变的。
如此,可降低导风圈100的吸风风阻。其中,环形延伸部12的轴向宽度对最大静压有着较大的影响。
进一步地,如图3所示,所述环形引导部11的纵截面为两条弧线段,以使所述环形引导部11在进风方向上呈缩口设置;或者,所述环形引导部11 的纵截面为两条斜线段,以使所述环形引导部11在进风方向上呈缩口设置。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环形引导部11的纵截面为两条圆弧线段。
进一步地,如图3所示,所述环形延伸部12的纵截面为两条直线段。
可选地,该两条直线段与导风圈100的中心线平行。
需要指出的是,若环形延伸部12为具有缺口/开口的半环时,所述环形延伸部12的纵截面也可为一条直线段。
需要解释的是,1)导风圈100通常为薄板结构,在描述环形引导部11 和环形延伸部12的纵截面形状时,为了便于理解,将导风圈100的厚度忽略不计。2)环形引导部11和环形延伸部12的纵截面为过着导风圈100的中心线的截面。
进一步地,所述环形延伸部12的轴向宽度最宽处形成所述伸入最深点M,所述环形延伸部12的轴向宽度最宽处的轴向宽度大于或等于2毫米,且小于或等于24毫米。
可以理解,如图3所示,所述环形延伸部12的轴向宽度最宽处的轴向宽度越宽,则越容易使伸入最深点M在进风方向上越凸设/凸出,则伸入较深段 10b的有效阻挡面积越大,防回流效果越好,但风阻也越大。
所以,为了兼顾防回流效果和进风量,可使环形延伸部12的轴向宽度最宽处的轴向宽度D大于或等于2毫米,且小于或等于24毫米,可选地,大于或等于2毫米,且小于或等于20毫米;如可取3毫米、4毫米、5毫米、6毫米、7毫米、8毫米、9毫米、10毫米、11毫米、12毫米、13毫米、14毫米、 15毫米、16毫米、17毫米、18毫米、19毫米、20毫米、21毫米、22毫米、 23毫米等。
进一步地,如图3所示,所述伸入最浅点N与伸入最深点M在进风方向上的距离H大于或等于4毫米,且小于或等于30毫米。
可以理解,若所述伸入最浅点N与伸入最深点M在进风方向上的距离H 过小,则会使导风圈100的效果不佳;若过大,则容易使伸入较浅段10a所对应的环形导风部10的轴向宽度过小,或使伸入较浅段10a所对应的环形导风部10的轴向宽度过大,则会使进风量过小。故可使伸入最浅点N与伸入最深点M在进风方向上的距离大于或等于4毫米,且小于或等于30毫米,如可取5毫米、6毫米、7毫米、8毫米、9毫米、10毫米、11毫米、12毫米、13 毫米、14毫米、15毫米、16毫米、17毫米、18毫米、19毫米、20毫米、21 毫米、22毫米、23毫米、24毫米、25毫米、26毫米、27毫米、28毫米、29 毫米等。
在此需要指出的是,所述环形延伸部12既可以为一完整环结构/闭口环结构,也可以为具有缺口/开口的半环结构。当环形延伸部12为半环结构时,可通过斜切环形引导部11的内端来形成伸入最浅点N;所以,在实际应用中,伸入最浅点N与伸入最深点M在进风方向上的距离也可能大于环形延伸部12 的轴向宽度最宽处的轴向宽度。
在此需要特别提出的是,也可不细分环形导风部10,即环形导风部10的纵截面为两条弧线段或两条斜线段,以使环形导风部10在进风方向上呈缩口设置。
在本发明的另一实施例中,如图4-11所示,所述延伸连接线在进风方向上的变化是阶梯变化的,以使所述环形导风部10的内边缘呈阶梯状分布。
具体来说,所述环形导风部10的内边缘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台阶10c和第二台阶10d,所述伸入最浅点N设于第一台阶10c上,所述伸入最深点M 设于第二台阶10d上。
具体的,所述第一台阶10c为伸入蜗壳300内最浅的台阶,即所述第一台阶10c为与环形导风部10外边缘所在的平面的距离最近的台阶;所述第二台阶10d为伸入蜗壳300内最深的台阶,即所述第二台阶10d为与环形导风部10外边缘所在的平面的距离最远的台阶,以使伸入较深段10b在进风方向上凸出于伸入较浅段10a。
可以理解,所述伸入较浅段10a包括第一台阶10c,所述伸入较深段10b 包括第二台阶10d。
在该实施例中,通过使环形导风部10的内边缘呈阶梯状分布,可使得导风圈100既具有较好地抗背压、防回流进风区域,以增大风机系统的最大标准静压,又具有大流量进风区域,以保证风机系统的送风效果;进而可提高离心风机1000对不同的送风环境的适应性。
而且,通过使环形导风部10的内边缘呈阶梯状分布,可增大导风圈100 的内边缘与离心风轮200的有效轴向间隙,从而可有效地降低导风圈100和离心风轮200之间的涡流;同时,阶梯型的导风圈100能够起到扰流作用,从而可降低导风圈100出口端的湍流现象,起到降低噪声的作用。
本发明中,导风圈100能够保证高背压情况下,蜗壳300不漏风,能够提高静压;导风圈100还能够保证低背压、大流量情况下,不阻碍主进风区域(伸入较浅段10a所对应的区域)的流动,能够提高风量。
在该实施例中,同样使所述导风圈100在进风口310的周向上的安装角度可调。
在该实施例中,进一步地,当公共烟道内的风压较高时(即高背压时),使所述第二台阶10d靠近蜗壳300的出风口320设置,第一台阶10c远离蜗壳300的出风口320设置。如此,一方面,可减弱进风口310处的回流现象 (即具有第二台阶10d的伸入较深段10b可阻挡回流的气流,使其需要绕过更长的路径才能形成倒灌现象),提升离心风机1000和吸油烟机的抗背压能力和其抗高静压的能力,提高送风系统的最大(标准)静压。另一方面,可通过具有第一台阶10c的伸入较浅段10a对应的环形导风部10,可减少气流被导风圈100阻挡,以增大进风量。
在该实施例中,进一步地,当公共烟道内的风压较高时(即高背压时),可使所述第二台阶10d的中点位于位于所述第二安装参考面。
在该实施例中,当公共烟道内的风压较低时(即低背压时),可使所述第一台阶10c靠近蜗壳300的出风口320设置,第二台阶10d远离蜗壳300的出风口320设置。如此,可降低导风圈100在进风口310的邻近出风口320 的边缘处的阻挡,以进一步地提高进风量。
在该实施例中,进一步地,当公共烟道内的风压较低时(即低背压时),可使所述第一台阶10c的中点位于位于所述第二安装参考面。
当然,在该实施例中,也可使导风圈100在进风口310的周向上的安装角度不可调,并使第二台阶10d靠近出风口320设置;如可选地,可使所述第二台阶10d的中点位于位于所述第二安装参考面。
可以理解,可假定所述第二台阶10d的中点为伸入最深点M,第一台阶 10c的中点为伸入最浅点N。
在该实施例中,具体的,所述环形导风部10的内边缘形成的阶梯的阶数大于或等于2,且小于或等于12,如可取3阶、4阶、5阶、6阶、7阶、8阶、 9阶、10阶、或11阶等。
可以理解,导风圈100的阶梯数量,可以根据风机系统的性能需求来调整。阶梯阶数越多,导风圈100与离心风轮200之间的平均轴向间隙越小,风机系统的最大标准静压越大,风机系统的风量有所降低,噪声水平较大。阶梯数量越少,导风圈100与离心风轮200之间的平均轴向间隙越大,风机系统的最大标准静压越小,风机系统的风量有所提高,叶轮和导风圈100之间的涡流改善较好,噪声水平有所改善。
在该实施例中,其中,环形导风部10的内边缘形成的阶梯的阶数大于2。具体来说,所述环形导风部10的内边缘还包括设于所述第一台阶10c与第二台阶10d之间的至少一阶第三台阶10e,如,在图4和5所示的实施例中,可有一阶第三台阶10e,或者,如图6和7所示,在本发明导风圈100的一些实施例中,可有两阶第三台阶10e,或者,如图8和9所示,在本发明导风圈 100的另一些实施例中,可有三阶第三台阶10e,或者,如图10和11所示,在本发明导风圈100的又一些实施例中,可有四阶第三台阶10e,等。如此,可提高防湍流效果。
在该实施例中,可选地,所述第一台阶10c占环形导风部10的内边缘的占比大于或等于1/4,所述第二台阶10d占环形导风部10的内边缘的占比大于或等于1/4。
在该实施例中,所述环形导风部10包括在进风方向上呈缩口设置的环形引导部11和设于环形引导部11内边缘的环形延伸部12,所述安装部20设于环形引导部11的外边缘;所述环形延伸部12的内边缘用以形成环形导风部10的至少部分内边缘。
在该实施例中,进一步地,所述环形延伸部12具有缺口,所述第一台阶 10c成形于环形延伸部12的缺口处,所述第二台阶10d成形于环形延伸部12。如此,可便于提高伸入较浅段10a处的进风量。
在该实施例中,进一步地,如图4-7所示,所述环形延伸部12的内边缘形成第二台阶10d;此时,既可以使处于缺口内的环形引导部11内边缘形成第一台阶10c,也可以使处于缺口内的环形引导部11内边缘呈阶梯状分布,以形成第一台阶10c和设于第一台阶10c和第二台阶10d之间的第三台阶10e。
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如图8-11所示,也可使所述环形延伸部12的内边缘呈阶梯状分布,以形成第二台阶10d和设于第一台阶10c和第二台阶10d 之间的第三台阶10e;此时,既可以使处于缺口内的环形引导部11内边缘形成第一台阶10c,也可以使处于缺口内的环形引导部11内边缘呈阶梯状分布,以形成第一台阶10c和设于第一台阶10c和第二台阶10d之间的第三台阶10e。
在该实施例中,可选地,存在第二平分面,该第二平分面为过所述第一台阶10c的中点和第二台阶10d的中点的纵截面,环形延伸部12的内边缘关于该第二平分面对称设置。
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还可使所述环形延伸部12为闭口环结构,且所述环形延伸部12的内边缘呈阶梯状分布,以使所述环形导风部10的内边缘呈阶梯状分布(所述环形延伸部12的内边缘即为环形导风部10的内边缘);所述第一台阶10c成形于环形延伸部12的轴向宽度最窄处,所述第二台阶10d 成形于所述环形延伸部12的轴向宽度最宽处。
在该实施例中,进一步地,所述环形引导部11的纵截面为两条弧线段,以使所述环形引导部11在进风方向上呈缩口设置;或者,所述环形引导部11 的纵截面为两条斜线段,以使所述环形引导部11在进风方向上呈缩口设置。
在该实施例中,具体的,所述环形引导部11的纵截面为两条圆弧线段。
在该实施例中,进一步地,所述环形延伸部12的纵截面为两条直线段。可选地,该两条直线段与导风圈100的中心线平行。
需要指出的是,若环形延伸部12为具有缺口的半环结构时,所述环形延伸部12的纵截面也可能为一条直线段。
本发明还继续对环形引导部11的结构做了改进,以使导风圈100在进风口310的周向上的导风性能不同,具体结构见下文。
在本发明的又一实施例中,如图12-14所示,所述导风圈100包括环形导风部10和安装部20。
在该实施例中,如图12-14所示,所述环形导风部10包括环形引导部11,所述环形引导部11在进风方向上呈缩口设置,且所述环形引导部11的纵截面为两条弧线段。
所述环形引导部11包括在所述环形引导部11的周向上分布的第一引导段111和第二引导段112,所述第二引导段112包括在进风方向的反向方向上凸出于所述第一引导段111的引导凸出部1121。具体来说,所述环形引导部 11在所述环形引导部11的周向上分为两段,即分别为第一引导段111和第二引导段112。
其中,所述安装部20的结构可参见以上实施例,在此不必详述。
可以理解,本发明该实施例中的导风圈100,通过使导风圈100的环形引导部11在周向上分为第一引导段111和第二引导段112,并使第二引导段112 包括在进风方向的反向方向上凸出于第一引导段111的引导凸出部1121,引导凸出部1121可进一步对进风口310附近的气流进行导流,使其进入蜗壳300 内更顺畅,从而可增大进风速度、降低噪音;同时还可使得导风圈100在进风口310的周向上的导风性能不同,从而可提高离心风机1000对不同的送风环境的适应性。
当导风圈100应用于离心风机1000和抽油烟机上时,对于导风圈100在进风口310周向上的安装角度,以下进行详细说明。
由上文分析可知,当公共烟道内的风压较低时(即低背压时),进风口310 的邻近出风口320的边缘处的气流量较大、流速较快,进风口310的远离出风口320的边缘处的气流量较小、流速较慢。此时,当将导风圈100安装到蜗壳300上时,可使第二引导段112靠近/邻近蜗壳300的出风口320设置,第一引导段111远离蜗壳300的出风口320设置;即,使第二引导段112对应进风口310的邻近出风口320的边缘设置,使第一引导段111对应进风口310 的远离出风口320的边缘设置。这样,可进一步地引导气流从进风口310的邻近出风口320的边缘处流入蜗壳300内,以进一步地提高进风量。
当公共烟道内的风压较高时(即高背压时),进风口310的远离出风口320 的边缘处的回流现象较少见或较轻微。此时,当将导风圈100安装到蜗壳300 上时,可使第一引导段111靠近/邻近蜗壳300的出风口320设置,第二引导段112远离蜗壳300的出风口320设置;即,使第一引导段111对应进风口 310的邻近出风口320的边缘设置,使第二引导段112对应进风口310的远离出风口320的边缘设置。如此,可进一步地引导气流从进风口310的远离出风口320的边缘处流入蜗壳300内,以进一步地提高进风量。
所以,在该实施例中,当导风圈100应用到离心风机1000上时,可使所述导风圈100在进风口310的周向上的安装角度可调,以根据公共烟道内的压力变化来调节导风圈100的安装角度,以提高离心风机1000对风压不稳定的送风环境的适应性。
对于使导风圈100在进风口310的周向上的安装角度可调的结构形式可参照以上实施例,在此不必详述。
在该实施例中,进一步地可使:当所述离心风机1000处于高背压工况时,所述第一引导段111的中部靠近所述第二安装参考面(所述第二安装参考面的定义参见以上实施例)设置;和/或,当所述离心风机1000处于低背压工况时,所述第二引导段112靠近所述第二安装参考面设置。
在该实施例中,如图12-14所示,所述环形引导部11的内边缘处于位于第一平面。可降低导风圈100的制作难度。
在该实施例中,如图12-14所示,进一步地,所述环形引导部11的外边缘处于位于第二平面。
如此,通过使环形引导部11的外边缘处于位于第二平面,可便于设置安装部20,以便于实现安装部20与蜗壳300的密封连接。
在该实施例中,如图12-14所示,所述环形引导部11的纵截面为两条圆弧线段。如此,可提高导风性能。
在该实施例中,如图12-14所示,所述第二引导段112的纵向截面的半径在沿周向远离第一引导段111的方向上逐渐增大。
具体的,第一引导段111与第二引导段112具有两处连接处,在其中任一处连接处,所述第二引导段112的纵向截面的半径在沿周向远离第一引导段 111的方向上逐渐增大,并在第二导引段的周向上的中部/中点增加到最大。
如此,可提高导风的均变性,以防止气流发生突变。
在该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引导段111的纵向截面的半径不变,且所述第一引导段111的纵向截面的半径大于或等于8毫米,且小于或等于32毫米,如可取9毫米、10毫米、12毫米、14毫米、16毫米、17毫米、18毫米、20 毫米、21毫米、22毫米、24毫米、25毫米、26毫米、27毫米、28毫米、或 29毫米等。
在该实施例中,所述第二引导段112的纵向截面的半径大于所述第一引导段111的纵向截面的半径。且所述第二引导段112的纵向截面的半径大于或等于10毫米,且小于或等于55毫米,如可取11毫米、12毫米、14毫米、 16毫米、17毫米、18毫米、20毫米、21毫米、22毫米、24毫米、25毫米、 26毫米、27毫米、28毫米、29毫米、30毫米、32毫米、34毫米、36毫米、 38毫米、毫米、40毫米、42毫米、44毫米、45毫米、47毫米、49毫米、50 毫米、52毫米、53毫米、54毫米、或55毫米等。
其中,第一引导段111的纵向截面的半径和第二引导段112的纵向截面的半径的选择,可根据设计需求,如进风量需求、以及离心风机1000和抽油烟机的规格等,进行选择。
在该实施例中,进一步地,如图12-14所示,所述环形导风部10还包括设于环形引导部11的内边缘的环形延伸部12,所述环形延伸部12的内边缘用以形成所述环形导风部10的至少部分内边缘。
在该实施例中,具体的,所述环形延伸部12的轴向宽度在所述环形导风部10的周向上呈变化设置(即,是变化的),以使所述环形导风部10的内边缘包括用于伸入蜗壳内最浅的伸入最浅点N和用于伸入蜗壳内最深的伸入最深点M,所述伸入最浅点N10a对应第二引导段112的中部设置,所述伸入最深点M10b对应所述第一引导段111的中部设置。
具体来说,所述环形导风部10的内边缘在所述环形导风部10的周向上分为两段,即包括伸入最浅点N的伸入较浅段10a和包括伸入最深段的伸入较深段10b,所述伸入较浅段10a伸入蜗壳300内的深度较浅,所述伸入较深段10b伸入蜗壳300内的深度较深,所述伸入较深段10b在进风方向上凸出于所述伸入较浅段10a。所述伸入较浅段10a对应所述第二引导段112设置,所述伸入较深段10b对应所述第一引导段111设置。
对于伸入较浅段10a和伸入较深段10b的结构、作用及形成方式等,可参见以上实施例,如:所述环形导风部10的内边缘还包括连接伸入最浅点N 和伸入最深点M的两条延伸连接线,所述延伸连接线在进风方向上的变化既可以是渐变的,也可以是阶梯变化的等;等等。在此不必详述。
但需要特别指出的是,第二引导段112的引导凸出部1121可增强引流和导流效果,伸入较浅段10a的设置也可增强引流和导流效果,两者对应设置可大大增强导风圈100的引流和导流效果,从而可大大增加进风量。
即是说,导风圈100能够保证高背压情况下,蜗壳300不漏风,能够提高静压,提升吸油烟机抗背压能力,同时防止更多的气流倒灌/回流现象;导风圈100还能够保证低背压、大流量情况下,不阻碍主进风区域(伸入较浅段10a所对应的区域)的流动,能够提高进风量。而且,通过第二引导段112 的引导凸出部1121可进一步对气流进行导向,使得气流更为顺畅,噪音更低。
在该实施例中,第二引导段112在所述环形引导部11的周向上的占比越多,对于导风圈100的引流和导流效果的增强效用越明显。
在该实施例中,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引导段111或第二引导段112在所述环形引导部11的周向上的占比,与伸入较深段10b或伸入较浅段10a占环形导风部10的内边缘的占比相对应。如,可选地,所述第一引导段111或第二引导段112在所述环形引导部11的周向上均分所述环形引导部11。
本发明还提出一种抽油烟机,该抽油烟机包括离心风机,该离心风机的具体结构参照上述实施例,由于本发明抽油烟机采用了上述所有实施例的全部技术方案,因此至少具有上述实施例的技术方案所带来的所有有益效果,在此不再一一赘述。
具体的,吸油烟机包括集烟腔和风机系统,所述风机系统包括离心风机。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可选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发明的专利范围,凡是在本发明的发明构思下,利用本发明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变换,或直接/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包括在本发明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Claims (15)

1.一种离心风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离心风机包括:
蜗壳;
离心风轮,设于所述蜗壳内;以及
导风圈,所述导风圈安装于所述蜗壳的进风口,所述导风圈包括环形导风部和安装部,所述环形导风部在进风方向上至少部分呈缩口设置,所述环形导风部的内边缘呈阶梯状分布,所述环形导风部的内边缘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台阶和第二台阶,所述第一台阶为伸入所述蜗壳内最浅的台阶,所述第二台阶为伸入所述蜗壳内最深的台阶;所述安装部设于所述环形导风部的外边缘。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离心风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环形导风部包括在进风方向上呈缩口设置的环形引导部和设于所述环形引导部内边缘的环形延伸部,所述安装部设于所述环形引导部的外边缘;所述环形延伸部具有缺口,所述第一台阶成形于所述环形延伸部的缺口处,所述第二台阶成形于所述环形延伸部。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离心风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环形延伸部的内边缘呈阶梯状分布;或者,
所述环形延伸部的内边缘形成所述第二台阶。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离心风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环形导风部包括在进风方向上呈缩口设置的环形引导部和设于所述环形引导部内边缘的环形延伸部,所述环形延伸部在进风方向上延伸,所述安装部设于所述环形引导部的外边缘;
所述环形延伸部的内边缘呈阶梯状分布,以使所述环形导风部的内边缘呈阶梯状分布;所述第一台阶成形于所述环形延伸部的轴向宽度最窄处,所述第二台阶成形于所述环形延伸部的轴向宽度最宽处。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离心风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环形引导部的纵截面为两条弧线段,以使所述环形引导部在进风方向上呈缩口设置;或者,所述环形引导部的纵截面为两条斜线段,以使所述环形引导部在进风方向上呈缩口设置;和/或,
所述环形延伸部的纵截面为两条直线段。
6.如权利要求1至5中任意一项所述的离心风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环形导风部的内边缘形成的阶梯的阶数大于或等于2,且小于或等于12。
7.如权利要求1至5中任意一项所述的离心风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环形导风部的内边缘还包括设于所述第一台阶与所述第二台阶之间的至少一阶第三台阶。
8.如权利要求1至5中任意一项所述的离心风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台阶占所述环形导风部的内边缘的占比大于或等于1/4,和/或,所述第二台阶占所述环形导风部的内边缘的占比大于或等于1/4。
9.如权利要求1至5中任意一项所述的离心风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导风圈在所述进风口的周向上的安装角度可调。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离心风机,其特征在于,当所述离心风机处于高背压工况时,所述第二台阶靠近所述离心风机的出风口设置;和/或,
当所述离心风机处于低背压工况时,所述第一台阶靠近所述离心风机的出风口设置。
11.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离心风机,其特征在于,定义过所述离心风机的出风口的中心线、并与所述离心风机的风轮中心线平行的截面为安装参考面;
当所述离心风机处于高背压工况时,所述第二台阶的中点位于所述安装参考面;和/或,当所述离心风机处于低背压工况时,所述第一台阶的中点位于所述安装参考面。
12.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离心风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导风圈与所述蜗壳之间具有在所述进风口的周向上依次分布的多个配合连接位,所述导风圈择一地通过一个所述配合连接位安装于所述蜗壳,以使所述导风圈在所述进风口的周向上的安装角度可调。
13.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离心风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导风圈可转动地安装于所述蜗壳,以使所述导风圈在所述进风口的周向上的安装角度可调。
14.如权利要求1至5中任意一项所述的离心风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台阶靠近所述蜗壳出风口设置。
15.一种抽油烟机,其特征在于,包括如权利要求1至14中任意一项所述的离心风机。
CN202010800217.6A 2020-08-10 2020-08-10 离心风机和抽油烟机 Pending CN114060319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0800217.6A CN114060319A (zh) 2020-08-10 2020-08-10 离心风机和抽油烟机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0800217.6A CN114060319A (zh) 2020-08-10 2020-08-10 离心风机和抽油烟机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4060319A true CN114060319A (zh) 2022-02-18

Family

ID=8023306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10800217.6A Pending CN114060319A (zh) 2020-08-10 2020-08-10 离心风机和抽油烟机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4060319A (zh)

Citations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820399A (en) * 1905-01-27 1906-05-15 Samuel Cleland Davidson Inlet-opening or eye of centrifugal fans or pumps.
US2290423A (en) * 1940-02-19 1942-07-21 Advance Aluminum Castings Corp Air moving apparatus
DE2027936A1 (de) * 1970-06-06 1971-12-16 Dr. Werner Rohrs KG, 8972 Sonthofen Ansaugführung für Radialgebläse
DE2204671A1 (de) * 1971-02-02 1972-08-10 Bentone Verken Ab Vorrichtung an Gebläsen, insbesondere für Ölbrenner
US4549848A (en) * 1982-01-21 1985-10-29 Lennart Wallman Arrangement for radial fans
EP0589300A1 (de) * 1992-09-25 1994-03-30 Siegfried W. Schilling Radialgebläse
JPH07293497A (ja) * 1994-04-28 1995-11-07 Daikin Ind Ltd 多翼送風機
JPH11132196A (ja) * 1997-10-29 1999-05-18 Matsushita Seiko Co Ltd 多翼送風機
JP2008138536A (ja) * 2006-11-30 2008-06-19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遠心送風機
WO2020115872A1 (ja) * 2018-12-06 2020-06-11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遠心送風機

Patent Citations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820399A (en) * 1905-01-27 1906-05-15 Samuel Cleland Davidson Inlet-opening or eye of centrifugal fans or pumps.
US2290423A (en) * 1940-02-19 1942-07-21 Advance Aluminum Castings Corp Air moving apparatus
DE2027936A1 (de) * 1970-06-06 1971-12-16 Dr. Werner Rohrs KG, 8972 Sonthofen Ansaugführung für Radialgebläse
DE2204671A1 (de) * 1971-02-02 1972-08-10 Bentone Verken Ab Vorrichtung an Gebläsen, insbesondere für Ölbrenner
US4549848A (en) * 1982-01-21 1985-10-29 Lennart Wallman Arrangement for radial fans
EP0589300A1 (de) * 1992-09-25 1994-03-30 Siegfried W. Schilling Radialgebläse
JPH07293497A (ja) * 1994-04-28 1995-11-07 Daikin Ind Ltd 多翼送風機
JPH11132196A (ja) * 1997-10-29 1999-05-18 Matsushita Seiko Co Ltd 多翼送風機
JP2008138536A (ja) * 2006-11-30 2008-06-19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遠心送風機
WO2020115872A1 (ja) * 2018-12-06 2020-06-11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遠心送風機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EP1593854A2 (en) Inlet casing and suction passage structure
KR20050005086A (ko) 축류팬 쉬라우드의 스테이터
CN209743192U (zh) 斜流风机
CN114076123A (zh) 导风圈、离心风机和抽油烟机
JPH08177792A (ja) 軸流ファン
SK280010B6 (sk) Koleso radiálneho dúchadla
CN114076122A (zh) 导风圈、离心风机和抽油烟机
CN110107539B (zh) 一种用于流体机械的反导叶结构
CN212318377U (zh) 导风圈、离心风机和抽油烟机
CN108457905B (zh) 蜗舌、贯流风机、空调器
KR20020026623A (ko) 축류팬
CN114060319A (zh) 离心风机和抽油烟机
CN210106248U (zh) 一种用于吸油烟机的离心风机的蜗壳及其应用的离心风机
CN110030210B (zh) 一种用于吸油烟机的离心风机的蜗壳及其应用的离心风机
CN215805384U (zh) 出风格栅及出风装置
CN210623197U (zh) 一种离心通风机的进风口结构
CN114109908B (zh) 蜗壳、离心风机以及吸油烟机
CN208886871U (zh) 一种具有集流器的吸油烟机
CN220378500U (zh) 燃气热水器的风机以及燃气热水器
CN114109909B (zh) 蜗壳、离心风机、吸油烟机以及蜗壳生成方法
CN218094435U (zh) 止回阀和油烟机
CN220505392U (zh) 一种离心风机的叶轮、离心风机及吸油烟机
JP2001173596A (ja) 多翼送風機
CN215637547U (zh) 空调室内机及空调器
CN219220826U (zh) 离心风机叶轮用叶片、离心风机叶轮及多翼离心风机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