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4059584A - 分体式台车及采用其的隧道施工方法 - Google Patents

分体式台车及采用其的隧道施工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4059584A
CN114059584A CN202111441998.5A CN202111441998A CN114059584A CN 114059584 A CN114059584 A CN 114059584A CN 202111441998 A CN202111441998 A CN 202111441998A CN 114059584 A CN114059584 A CN 114059584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template
formwork
tunnel
trolley
side formwork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11441998.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陈国昌
陈美婷
郑杨锐
刘志诚
朱永亮
靳建伟
何自行
李川
陈超恒
刁锦华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Guangdong Xinlong Tunnel Equipment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Guangdong Xinlong Tunnel Equipment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Guangdong Xinlong Tunnel Equipment Co ltd filed Critical Guangdong Xinlong Tunnel Equipment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111441998.5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4059584A/zh
Priority to CN202111549445.1A priority patent/CN114319431A/zh
Publication of CN11405958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4059584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02HYDRAULIC ENGINEERING; FOUNDATIONS; SOIL SHIFTING
    • E02DFOUNDATIONS; EXCAVATIONS; EMBANKMENTS; UNDERGROUND OR UNDERWATER STRUCTURES
    • E02D29/00Independent underground or underwater structures; Retaining walls
    • E02D29/045Underground structures, e.g. tunnels or galleries, built in the open air or by methods involving disturbance of the ground surface all along the location line; Methods of making them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02HYDRAULIC ENGINEERING; FOUNDATIONS; SOIL SHIFTING
    • E02DFOUNDATIONS; EXCAVATIONS; EMBANKMENTS; UNDERGROUND OR UNDERWATER STRUCTURES
    • E02D29/00Independent underground or underwater structures; Retaining walls
    • E02D29/10Tunnels or galleries specially adapted to house conduits, e.g. oil pipe-lines, sewer pipes ; Making conduits in situ, e.g. of concrete ; Casings, i.e. manhole shafts, access or inspection chambers or coverings of boreholes or narrow well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ining & Mineral Resources (AREA)
  • Environmental & Geological Engineering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General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Paleontology (AREA)
  • Civil Engineering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Structural Engineering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Oil, Petroleum & Natural Gas (AREA)
  • Lining And Supports For Tunnel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分体式台车及采用其的隧道施工方法,涉及建筑技术领域。其中,分体式台车包括边模台车和上模台车,边模台车包括第一支架、第一模板组件、第一驱动装置、第一行走装置和第一升降装置,上模台车包括第二支架、第二模板组件、第二驱动装置、第二行走装置和第二升降装置。边模台车浇筑管廊的侧边混凝土,上模台车浇筑管廊上方的混凝土,通过边模台车与上模台车的配合,将管廊的侧边和上端分开浇筑,能提高工作效率,缩短施工时间。

Description

分体式台车及采用其的隧道施工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建筑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分体式台车及采用其的隧道施工方法。
背景技术
管廊可以用来敷设各种管道、线路,有的管廊可以方便工作人员对线路进行维修、保养和巡查。相关技术中有一种用于管廊施工的台车,可以将管廊一次性浇筑完成。但是带来新的问题,浇筑期间管廊不同部位的混凝土凝固时间不一致,虽然有部分混凝土已经到达可以脱模的强度,但是仍然需要等待混凝土全部到达预期强度才能脱模,等待过程会耗费较多的施工时间。
发明内容
本发明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发明提出一种分体式台车及采用其的隧道施工方法,能够将管廊的侧边和上端分开浇筑,缩短施工时间。
根据本发明第一方面实施例的分体式台车,包括:
边模台车,包括第一支架、第一驱动装置、第一侧模板、第二侧模板、第一行走装置和第一升降装置,所述第一侧模板设置于所述第一支架的左侧,所述第二侧模板设置于所述第一支架的右侧,所述第一驱动装置与所述第一支架固定连接,且用于分别驱动所述第一侧模板和所述第二侧模板沿水平方向靠近或远离所述第一支架,所述第一行走装置与所述第一支架的底部连接并与轨道配合,以驱动所述边模台车移动,所述第一升降装置与所述第一支架的底部连接,以将所述第一行走装置与所述轨道分离;
上模台车,位于所述边模台车沿所述轨道的延伸方向的后端,所述上模台车包括第二支架、第二驱动装置、上模板、第一边模板、第二边模板、第二行走装置和第二升降装置,所述上模板设置于所述第二支架的上方,所述第一边模板铰接于所述上模板的左侧,所述第二边模板铰接于所述上模板的右侧,所述第二驱动装置与所述第二支架固定连接,且用于分别驱动所述第一边模板和第二边模板绕所述上模板转动,所述第二行走装置与所述第二支架的底部连接并与所述轨道配合,以驱动所述上模台车移动,所述第二升降装置与所述第二支架的底部连接,以将所述第二行走装置与所述轨道分离。
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分体式台车,至少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边模台车和上模台车前后布置于相邻的两个隧道管廊分段中,在第一段管廊的左右两端浇筑完成后,边模台车移动到第二段管廊浇筑第二段管廊的左右两端,上模台车移动到第一段管廊浇筑第一段管廊的上端,边模台车和上模台车可以基本同步实现移动、支模、浇筑、成型、脱模等工序,并移动至下一个隧道管廊分段接续浇筑。因此分开浇筑的方案能提高工作效率,缩短施工时间。
根据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所述第一支架和所述第一侧模板中的其中一个设置有导轨,所述导轨沿左右方向延伸设置,所述第一支架和所述第一侧模板中的另一个设置有导杆,所述导杆设置有滑轮,所述滑轮与所述导轨配合以使所述第一侧模板滑动连接于所述第一支架。
根据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所述导轨为工字钢,所述工字钢的两侧分别形成有滑动面,所述导杆设有两条且间隔设置,两个所述导杆的所述滑轮分别与所述滑动面配合。
根据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所述第一驱动装置包括驱动轴和驱动油缸,所述驱动油缸与所述驱动轴连接,所述第一支架包括导向装置,所述导向装置与所述第一支架固定连接,至少部分所述驱动轴穿设于所述导向装置,以使所述驱动轴滑动配合所述导向装置。
根据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所述导向装置包括轴承座、轴套和套筒,所述轴承座与所述第一支架固定连接,所述套筒与所述轴承座连接,所述轴套设置于所述套筒内,所述驱动轴穿设于所述轴套和所述套筒。
根据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所述第二支架包括配重块和多根上横梁,部分所述上横梁沿所述第二支架左右方向中的一侧延伸,所述第二支架左右方向的另一侧设置有所述配重块,以保持所述第二支架的稳定。
根据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所述第一行走装置包括壳体、电机、传动齿轮和行走轮,所述壳体与所述第一支架连接,所述行走轮与所述壳体连接,所述传动齿轮包括第一齿轮和第二齿轮,所述第一齿轮与所述行走轮连接,所述电机设置在壳体上,所述电机的输出端与所述第二齿轮连接,所述第二齿轮与所述第一齿轮啮合,以驱动所述行走轮转动。
根据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所述电机为带有断电制动功能的电机。
根据本发明第二方面实施例的隧道施工方法,包括第一方面任意一项分体式台车,施工方法包括:
在第一预设位置浇筑混凝土形成所述第一预设位置的第一钢筋混凝土结构;
所述边模台车通过所述第一行走装置移动至隧道的第二预设位置;
所述第一升降装置顶升使所述第一行走装置与所述轨道分离;
所述第一驱动装置驱动所述第一侧模板和所述第二侧模板分别移动至第一位置;
所述第一侧模板与所述隧道的内壁之间,以及所述第二侧模板与所述隧道的内壁之间浇筑混凝土,以形成所述第二预设位置的第一钢筋混凝土结构;
所述第一驱动装置驱动所述第一侧模板和所述第二侧模板移动复位,实现所述第一侧模板与所述第二侧模板分别和所述第二预设位置的第一钢筋混凝土结构脱模;
所述第一升降装置回缩复位使所述第一行走装置与所述轨道配合;
所述上模台车通过所述第二行走装置移动至所述第一预设位置;
所述第二升降装置顶升使所述第二行走装置与所述轨道分离;
所述第二驱动装置驱动所述第一边模板和第二边模板分别移动至第二位置;
在所述第一预设位置的第一钢筋混凝土结构、所述第一边模板上方、所述第二边模板上方以及所述上模板的上方浇筑混凝土,以形成第二钢筋混凝土结构;
所述第二驱动装置驱动所述第一边模板和所述第二边模板移动复位,实现所述第一边模板与所述第二边模板分别与所述第二钢筋混凝土结构脱模;
所述第二升降装置回缩复位使所述第二行走装置与所述轨道配合,实现所述上模板与所述第二钢筋混凝土结构脱模。
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隧道施工方法,至少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可以理解的是,在隧道的管廊施工中,将每一个隧道管廊分段的钢筋混凝土浇筑分为两步,即先浇筑侧边的混凝土形成第一钢筋混凝土结构,再浇筑上方的混凝土形成第二钢筋混凝土结构。在第一预设位置已经浇筑完成第一钢筋混凝土结构的情况下,浇筑第一预设位置的第二钢筋混凝土结构可以和第二预设位置浇筑第一钢筋混凝土结构同步进行,相当于一个隧道管廊分段。采用本发明实施例的施工方式,施工工序费时远小于现有技术的整体式台车一体浇筑的方式,因此能够提高工作效率,缩短施工周期。根据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所述在第一预设位置浇筑混凝土形成所述第一预设位置的第一钢筋混凝土结构,具体包括:
所述边模台车通过所述第一行走装置移动至隧道的第一预设位置;
所述第一升降装置顶升使所述第一行走装置与所述轨道分离;
所述第一驱动装置驱动所述第一侧模板和所述第二侧模板分别移动至第一位置;
所述第一侧模板与所述隧道的内壁之间,以及所述第二侧模板与所述隧道的内壁之间浇筑混凝土,以形成所述第一预设位置的第一钢筋混凝土结构;
所述第一驱动装置驱动所述第一侧模板和所述第二侧模板移动复位,实现所述第一侧模板与所述第二侧模板分别与所述第一预设位置的第一钢筋混凝土结构脱模;
所述第一升降装置回缩复位使所述第一行走装置与所述轨道配合。
根据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所述所述边模台车移动至所述隧道的第二预设位置的步骤之后,所述所述第一升降装置顶升使所述第一行走装置与所述轨道分离之前,还包括:
清洗所述第一侧模板和所述第二侧模板的外表面。
根据本发明第三方面实施例的一种基于分体式台车的隧道施工方法,所述分体式台车包括:边模台车,包括第一支架、第一侧模板、第二侧模板、第一行走装置和第一升降装置,所述第一侧模板和所述第二侧模板分别连接于所述第一支架的左右两侧,所述第一行走装置驱动所述第一支架沿前后方向移动,所述第一升降装置驱动所述第一支架沿上下方向移动;上模台车,包括第二支架、上模板、第一边模板、第二边模板、第二行走装置和第二升降装置,所述上模板连接于所述第二支架的上方,所述第一边模板和所述第二边模板分别转动连接于所述上模板左右两侧,所述第二行走装置驱动所述第二支架沿前后方向移动,所述第二升降装置驱动所述二支架沿上下方向移动;
所述施工方法包括:在隧道的第一预设位置架设第一钢筋网架;在所述第一钢筋网架的部分结构浇筑形成所述第一预设位置的第一钢筋砼;在隧道的第二预设位置架设第二钢筋网架;所述边模台车通过所述第一行走装置与承载结构配合移动至所述第二预设位置;所述第一升降装置将所述第一支架顶升至目标位置,使所述第一行走装置脱离所述承载结构;所述第一侧模板和所述第二侧模板分别移动至目标位置,使所述第一侧模板和所述第二侧模板分别与所述第二钢筋网架对应的部分结构配合;在所述第一侧模板与所述隧道的内壁之间,以及所述第二侧模板与所述隧道的内壁之间浇筑混凝土;所述第一侧模板和所述第二侧模板分别移动复位,使所述第一侧模板和所述第二侧模板分别与所述第二预设位置的第一钢筋砼脱模;所述第一升降装置缩回使所述第一行走装置与所述承载结构配合;所述上模台车通过所述第二行走装置与所述承载结构配合移动至所述第一预设位置;所述第二升降装置将所述第二支架顶升至目标位置,使所述第二行走装置脱离所述承载结构,并使所述上模板和所述第一钢筋网架对应的部分配合;所述第一边模板和所述第二边模板分别转动至目标位置,使第一边模板和第二边模板分别与所述第一钢筋网架对应的部分配合;在所述第一预设位置的所述第一钢筋砼上方、所述上模板与所述隧道的内壁之间、第一边模板与所述隧道的内壁之间、所述第二边模板与所述隧道的内壁之间浇筑混凝土;所述第一边模板和所述第二边模板分别转动复位,使所述第一边模板和所述第二边模板分别与第二钢筋砼脱模;所述第二升降装置缩回使所述第二行走装置与所述承载结构配合,使所述上模板与所述第二钢筋砼脱模。
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基于分体式台车的隧道施工方法,至少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在隧道管廊施工中,本发明实施例采用分步浇筑的施工方式,采用分体式台车分别实现隧道管廊侧边的混凝土和上方的混凝土的分步浇筑;分体式台车包括边模台车和上模台车,边模台车和上模台车前后布置于相邻的两个隧道管廊分段中;在第一段管廊的左右两端已经浇筑完成后,边模台车移动到第二段管廊浇筑第二段管廊的左右两端,上模台车移动到第一段管廊浇筑第一段管廊的上端,边模台车和上模台车可以基本同步实现移动、支模、浇筑、成型、脱模等工序,并移动至下一个隧道管廊分段接续浇筑,即边模台车移动到第三段管廊浇筑第三段管廊,上模台车移动到边模台车上一步浇筑的位置继续进行第二段管廊浇筑第二段管廊的上端,从而实现分步浇筑隧道管廊分段的循坏。每个隧道管廊分段通过两步浇筑而成,相邻的隧道管廊分段的第一钢筋砼和第二钢筋砼同步浇筑,钢筋混凝土成型的时间远小于每个隧道管廊分段一体浇筑时钢筋混凝土成型的时间。因此采用分步浇筑的施工方式的施工工序费时远小于现有技术的整体式台车一体浇筑的方式,能够提高工作效率,缩短施工周期。
根据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所述在所述第一钢筋网架的部分结构浇筑形成所述第一预设位置的第一钢筋砼,具体包括:所述边模台车通过所述第一行走装置与承载结构配合移动至所述第一预设位置;所述第一升降装置将所述第一支架顶升至目标位置,使所述第一行走装置脱离所述承载结构;所述第一侧模板和所述第二侧模板分别移动至目标位置,使所述第一侧模板和所述第二侧模板分别与所述第一钢筋网架对应的部分结构配合;在所述第一侧模板与所述隧道的内壁之间,以及所述第二侧模板与所述隧道的内壁之间浇筑混凝土;所述第一侧模板和所述第二侧模板分别移动复位,使所述第一侧模板和所述第二侧模板分别与所述第一预设位置的第一钢筋砼脱模;所述第一升降装置缩回使所述第一行走装置与所述承载结构配合。
根据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所述在所述上模板与所述隧道的内壁之间、第一边模板与所述隧道的内壁之间、所述第二边模板与所述隧道的内壁之间浇筑混凝土的步骤,与所述在所述第一侧模板与所述隧道的内壁之间,以及所述第二侧模板与所述隧道的内壁之间浇筑混凝土的步骤同时进行或接续进行。
根据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所述所述边模台车通过所述第一行走装置与承载结构配合移动至所述第二预设位置之后,还包括:清洗所述第一侧模板和所述第二侧模板的外表面。
根据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所述清洗所述第一侧模板和所述第二侧模板的外表面,包括:清洗所述第一侧模板和所述第二侧模板的外表面的混凝土和固化剂;在所述第一侧模板和所述第二侧模板的外表面涂抹脱模剂。
根据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所述所述第二升降装置缩回使所述第二行走装置与所述承载结构配合之后,还包括:清洗所述上模板、所述第一边模板和所述第二边模板的外表面。
根据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所述边模台车还包括第一驱动装置,所述第一驱动装置用于驱动所述第一侧模板和所述第二侧模板移动;所述所述第一侧模板和所述第二侧模板分别移动至目标位置,包括:所述第一驱动装置驱动所述第一侧模板和所述第二侧模板分别伸出至目标位置;所述所述第一侧模板和所述第二侧模板分别移动复位,包括:所述第一驱动装置驱动所述第一侧模板和所述第二侧模板分别缩回复位。
根据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所述上模台车还包括第二驱动装置,所述第二驱动装置用于驱动所述第一边模板和所述第二边模板转动;所述所述第一边模板和所述第二边模板分别转动至目标位置,包括;所述第二驱动装置驱动所述第一边模板和第二边模板分别转动至目标位置;所述所述第一边模板和所述第二边模板分别转动复位,包括:所述第二驱动装置驱动所述第一边模板和所述第二边模板分别转动复位。
根据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所述在隧道的第一预设位置架设第一钢筋网架之前,还包括:沿隧道的延伸方向施工承载结构。
根据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所述沿隧道的延伸方向施工承载结构,包括:在隧道的底部进行钢筋混凝土施工以施工出承载面;在所述承载面上铺设钢轨。
本发明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给出,部分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发明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发明做进一步的说明,其中:
图1是本发明一种实施例的边模台车施工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一种实施例的上模台车施工示意图;
图3是本发明一种实施例的边模台车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4是图3中A处的放大示意图;
图5是本发明一种实施例的边模台车的滑动装置示意图;
图6是本发明一种实施例的边模台车的行走装置示意图;
图7是本发明一种实施例的边模台车的导向装置示意图;
图8是本发明一种实施例的上模台车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9是本发明一种实施例的上模台车部分结构示意图;
图10是本发明一种实施例的上模台车的同步回路示意图;
图11是本发明一种实施例的第一螺杆装置结构示意图;
图12a是本发明一种实施例的隧道浇筑施工方法的流程图;
图12b是本发明一种实施例的隧道浇筑施工方法的流程图;
图13是本发明另一种实施例的隧道浇筑施工方法的流程图;
图14是本发明另一种实施例的隧道浇筑施工方法的流程图;
图15a是本发明另一种实施例的基于分体式台车的隧道施工方法的流程图;
图15b是本发明另一种实施例的基于分体式台车的隧道施工方法的流程图;
图16是本发明另一种实施例的基于分体式台车的隧道施工方法的流程图;
图17是本发明另一种实施例的基于分体式台车的隧道施工方法的流程图;
图18是本发明另一种实施例的基于分体式台车的隧道施工方法的流程图;
图19是本发明另一种实施例的基于分体式台车的隧道施工方法的流程图;
图20是本发明另一种实施例的基于分体式台车的隧道施工方法的流程图;
图21是本发明另一种实施例的基于分体式台车的隧道施工方法的流程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详细描述本发明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仅用于解释本发明,而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涉及到方位描述,例如上、下、左、右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以上,超过等理解为不包括本数。如果有描述到第一、第二只是用于区分技术特征为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先后关系。
本发明的描述中,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设置、安装、连接等词语应做广义理解,所属技术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结合技术方案的具体内容合理确定上述词语在本发明中的具体含义。
参照图1、图2、图3和图8所示,本发明一种实施例的分体式台车,包括边模台车1000和上模台车2000,可以用于隧道工程的建设,尤其是管廊的建设。在一些实施例中,在隧道两侧均设置有边模台车1000,以铺设两条管廊。边模台车1000使用时先立模,立模指的是将第一模板组件1200展开成预定形状,然后固定第一模板组件1200的位置;在第一模板组件1200与隧道壁面之间浇筑混凝土,等待混凝土达到预定强度便可脱模,脱模指的是将模板复位。之后移动边模台车1000至其他施工点,再将上模台车2000布置到浇筑好侧边的管廊,用来浇筑管廊上端的混凝土。
参照图3和图4所示,本发明实施例的边模台车1000包括第一支架1100、第一驱动装置1300和第一模板组件1200。第一驱动装置1300有多个且均设置在第一支架1100上,第一驱动装置1300包括第一驱动油缸1310和驱动轴1320,驱动轴1320与第一驱动油缸1310的输出端连接;第一模板组件1200包括第一侧模板1210和第二侧模板1220,第一侧模板1210通过部分第一驱动装置1300的驱动轴1320可拆卸连接在第一支架1100的左侧,第二侧模板1220通过剩余部分第二驱动装置2300的驱动轴1320可拆卸连接在第一支架1100的右侧。第一驱动油缸1310用于分别驱动第一侧模板1210和第二侧模板1220沿水平方向靠近或远离第一支架1100,方便实现立模和脱模。
可以理解的是,由于第一模板组件1200与第一驱动装置1300是可拆卸连接的,因此可以方便更换不同的第一模板组件1200,以适应不同的施工要求。可拆卸连接的方式可以是螺栓连接、插销连接或者其他能实现可拆卸的方式。
参照图3、图4和图7所示,第一支架1100还包括导向装置1600。导向装置1600包括轴承座1610、轴套1620和套筒1630。其中,轴承座1610与第一支架1100连接,轴套1620通过过盈配合设置在套筒1630内部,套筒1630内部设置有限位凸起,以限制轴套1620的位置,而套筒1630与轴承座1610连接。第一驱动油缸1310的驱动轴1320穿设于轴套1620和套筒1630内,驱动轴1320与轴套1620为间隙配合。可以理解的是,由于从第一驱动油缸1310到第一模板组件1200的距离较长,因此驱动轴1320容易发生振动,影响驱动效果。设置导向装置1600可以帮助稳定驱动轴1320,减少驱动轴1320振动的现象,以使第一模板组件1200的驱动更加平稳。
参照图5所示,第一模板组件1200还通过滑动装置1120与第一支架1100连接。参照图3和图4理解滑动装置1120在边模台车1000上的位置。滑动装置1120包括工字钢1123、导杆1121和滑轮1122。工字钢1123沿着第一支架1100的左右方向延伸设置且与第一支架1100连接,工字钢1123的两侧分别形成有滑动面1124;导杆1121与第一模板组件1200连接,导杆1121上设置有至少两个滑轮1122,滑轮1122沿着导轨的延伸方向间隔设置,两个滑轮1122连接能更稳定,导杆1121有两条且间隔设置,两条导杆1121的滑轮1122分别与工字钢1123两侧的滑动面1124配合滑动。可以理解的是,在工字钢1123两侧均设置有导杆1121,能使滑动装置1120的受力更加平稳,不仅能增强连接的稳定性,还能减少导杆1121从工字钢1123中意外脱离的概率。
可以理解的是,工字钢1123的截面成“工”字形,这种形状的横梁抗弯能力更出色。当横梁受到垂直于轴线向下的压力时,横梁发生弯曲。在横梁的上部发生压缩形变,即出现压应力,越接近上缘压缩越严重;在横梁的下部发生拉伸形变,即出现拉应力,越接近下缘拉伸越严重,而中间一层既不拉伸也不压缩,所以无应力。因此将中间的材料挖去,也不影响横梁的强度,且能节省大量的材料而获得几乎相近于外轮廓一样的矩形截面的惯性矩以抗弯。因此,采用工字钢1123可以减轻整机重量,同时巧妙的利用工字钢1123两侧的凹槽作为滑槽,能很好的分担第一驱动油缸1310和第二驱动油缸2310的驱动压力。
需要说明的是,还可以是工字钢1123与第一模板组件1200连接,导杆1121与第一支架1100连接。
还需要说明的是,工字钢1123即为导轨,导轨还可以是槽钢。槽钢设置有滑槽,导杆1121的滑轮1122与滑槽配合滑动,同样能减轻第一驱动油缸1310和第二驱动油缸2310的驱动压力。
参照图6所示,在第一支架1100的下方设置有第一行走装置1500,为了便于观察,图中隐去了部分第一行走装置1500的结构,同时参照图3理解第一行走装置1500在边模台车1000上的位置。第一行走装置1500有两排,每排3个,间隔设置在第一支架1100的左右两侧。第一行走装置1500包括壳体1510、电机1540、传动齿轮1530和行走轮1520。壳体1510与第一支架1100通过螺栓连接,行走轮1520与壳体1510连接,传动齿轮1530包括第一齿轮1531和第二齿轮1532,第一齿轮1531与行走轮1520连接,电机1540的输出端连接有第二齿轮1532,通过第二齿轮1532与第一齿轮1531啮合,进而带动行走轮1520转动。第一行走装置1500与轨道配合,以驱动模台车的移动,在需要施工的时候,通过第一行走装置1500驱动边模台车1000移动到位,在混凝土达到预定强度以后脱模,通过第一行走装置1500带动边模台车1000前往下一个施工点。
需要说明的是,在隧道施工中的混凝土可能有飞溅的情况,且边模台车1000的上端较为空旷,混凝土可能由第一支架1100上端掉落到第一行走装置1500上,凝固后可能导致行走轮1520被卡死。因此,第一行走装置1500设置的壳体1510除了方便行走轮1520的安装外,还能起到防护作用,减少行走轮1520被混凝土、建筑垃圾等卡死的现象,提高第一行走装置1500工作的可靠性。
在一些实施例中,电机1540可以是带有断电刹车功能的电机1540,断电刹车的原理为:电机1540的尾部有一个电磁抱刹,电机1540通电时它也通电吸合,此时它对电机1540不制动,当电机1540断电时它也断电,抱刹在弹簧的作用下刹住电机1540。可以理解的是,由于施工过程中,边模台车1000有时需要爬坡或者下坡,如果电机1540意外断电,可能导致边模台车1000后溜或者发生其他危险情况。当采用带有刹车功能的电机1540时,在意外断电的情况下能做到自动刹车,减少危险的发生,保证施工人员的人身安全。
可以理解的是,由于电机1540的输出轴转速通常很高,因此采用第一齿轮1531的齿数比第二齿轮1532的齿数多的配合方式,能有较大的减速比,可以起到较好的减速作用。
参照图3所示,第一支架1100下端设置有第一升降装置1400,第一升降装置1400有多个,分成两排分别间隔设置在第一支架1100的左右两侧。第一升降装置1400可以用来支撑第一支架1100,驱动第一支架1100沿上下方向移动。第一升降装置1400包括第一升降油缸1410和第一支撑脚1430,第一升降油缸1410设置在第一支架1100上,第一升降油缸1410包括第一活塞杆1420,第一活塞杆1420远离第一升降油缸1410的一端连接有第一支撑脚1430,撑脚与地面接触端面积较大,可以用来增加第一支架1100与地面的接触面积。可以理解的是,在边模台车1000施工时,第一升降装置1400工作,控制第一支架1100上升,使第一行走装置1500脱离轨道,第一支架1100上升到合适高度立模。当边模台车1000施工完成需要移动时,第一升降装置1400控制第一支架1100下降,使第一行走装置1500与轨道接触,同时第一升降装置1400脱离地面,由第一行走装置1500支撑第一支架1100,防止第一升降装置1400阻碍边模台车1000的移动。
继续参照图3所示,在第一支架1100的上方设置有支撑板1110。由于边模台车1000的第一支架1100由各种形状的横梁组成,会导致边模台车1000上端可供人员站立的位置有限,因此在边模台车1000的上端设置支撑板1110用来给工作人员行走,以方便工人的施工。
参照图8所示,本发明一种实施例的上模台车2000,可以用于隧道工程的建设,尤其是管廊的建设。在一些实施例中,在隧道两侧均设置有上模台车2000,以铺设两条管廊。
参照图8和图9所示,本发明实施例的上模台车2000包括第二支架2100、第二模板组件2200、第二驱动组装置和测距装置。其中,第二模板组件2200包括上模板2210、第一边模板2220和第二边模板2230,上模板2210固定连接在第二支架2100的上方,第一边模板2220铰接在上模板2210的左侧,第二边模板2230铰接在上模板2210的右侧。第二驱动装置2300有多个,部分沿第一边模板2220的长度方向间隔设置在第二支架2100的左侧,其余部分第二驱动装置2300间隔设置在第二支架2100右侧,部分第二驱动装置2300的输出端与第一边模板2220连接,以驱动第一边模板2220绕上模板2210转动,其余部分第二驱动装置2300的输出端与第二边模板2230连接,以驱动第二边模板2230绕上模板2210转动。
测距装置有多个(图中未示出),沿上模板2210的长度方向间隔设置在第二支架2100或者第一边模板2220上,且与多个第二驱动装置2300一一对应电连接。测距装置用于检测第一边模板2220和第二边模板2230的位移,例如第一边模板2220和第二边模板2230的旋转距离或者旋转角度。
可以理解的是,在上模台车2000施工过程中,需要通过第二驱动装置2300驱动第一边模板2220和第二边模板2230旋转到合适浇筑的位置,由于第一边模板2220和第二边模板2230为一个整体,在多个第二驱动装置2300的驱动下,如果驱动不同步,则容易导致第一边模板2220变形(第二边模板2230同理,不再赘述),因此需要保证驱动的同步性。
上模板2210、第一边模板2220和第二边模板2230均呈长方形的板状,靠近第二支架2100的一侧设置有横竖交接的加强筋,以增强自身的强度,减少变形。远离第二支架2100的一侧平整,在浇筑混凝土时可以保证混凝土的壁面平滑。
参照图9所示,第二驱动装置2300为第二驱动油缸2310,第二驱动油缸2310的一端通过耳板2140与第二支架2100连接,第二驱动油缸2310朝着第一边模板2220的方向向上倾斜延伸,第二驱动油缸2310包括驱动杆2320,驱动杆2320远离第二驱动油缸2310的一端同样通过耳板2140与第一边模板2220连接。采用耳板2140连接可以让第二驱动油缸2310能在一定范围内转动,减少驱动过程中卡死现象的发生。需要说明的是,第二驱动装置2300和第二驱动装置2300还可以是电机1540等形式。
参照图10所示,为了进一步提高第二驱动油缸2310驱动的同步性,将多个第二驱动油缸2310用同步阀连接。同步阀常用的是分流阀和分流集流阀2340。以分流集流阀2340为例,采用分流集流阀2340可使第二驱动油缸2310双向同步,分流集流阀2340还可以用于负载相差较大的同步回路,在完全偏载时仍能保证速度同步,同步精度较高。
参照图10所示,以驱动两个油缸为例,当换向阀2360左位接回路时,液压泵2380的液压油经分流集流阀2340分成两股等量的液压油进入第二驱动油缸2310,使两缸第一驱动杆2320同步上升;当换向阀2360右位接回路时,分流集流阀2340起集流作用,控制两缸活塞同步下降。回路中的液控单向阀2330是为了防止在行程中途停止时两第二驱动油缸2310因负载不同而发生窜动。若某一个第二驱动油缸2310先到达行程终点,则可经单向节流阀2350内的节流孔窜油,使各缸都能到达终点,从而消除积累误差。其中,溢流阀2370起到安全保护作用,在压力超过阈值时泄压。
同步回路是指在液压系统中两个或多个液压执行元件以相同的位移或相同的速度(或固定速度比)同步运行。在同步回路设计中,还必须考虑到执行元件所受到载荷不均衡,摩擦阻力也不相同,泄漏量也有差别,制造上的差异也会影响同步精度。为了弥补上述影响,本发明还采用测距装置来对第二驱动油缸2310和第二驱动油缸2310进行调节。
以第一边模板2220为例,通过设置多个测距装置(例如红外线传感器、角度传感器等等,后文描述均以红外线传感器为例),检测第一边模板2220不同位置的旋转角度,计算检测到的角度之间的差值,判断出哪些位置旋转速度偏快,哪些偏慢。发现偏快时,由红外线传感器控制对应的第二驱动装置2300停止驱动或者减缓驱动速度,等待其他第二模板组件2200到达同样的位置再恢复原来的驱动速度;发现偏慢时,由红外线传感器控制对应的第二驱动装置2300增加驱动速度,保证驱动的同步。通过红外线传感器的控制调节,能较好的保证转动的同步性,能减少第一边模板2220的变形。
由于红外线属于环境因素不相干性良好(对于环境中的声响、雷电、振动、各类人工光源及电磁干扰源,具有良好的不相干性)的探测介质;同时也是目标因素相干性好的产品,通常只有阻断红外射束的目标,才会触发反馈。因此在施工环境较差的情况下,红外线传感器也能保持优良的工作性能,保证第一边模板2220和第二边模板2230旋转的同步性。
参照图11所示,虽然采用了同步阀和红外线传感器来保证第一边模板2220和第二边模板2230旋转的同步性,但是有可能存在第一边模板2220或者第二边模板2230旋转过度的情况,因此需要第一螺杆装置2600和第二螺杆装置(第二螺杆装置在图中未示出,其结构与第一螺杆装置2600结构基本相同,请参考第一螺杆装置2600,下面以第一螺杆装置2600进行举例说明)进行限位。第一螺杆装置2600的一端与第一边模板2220连接,另一端与第二支架2100连接;第二螺杆装置的一端与第二边模板2230连接,另一端与第二支架2100连接。第一螺杆装置2600和第二螺杆装置分别用来限制第一边模板2220和第二边模板2230的转动位置。
继续参照图11所示,第一螺杆装置2600包括支耳2610、螺杆2620和双螺母2630。支耳2610固定连接于第二支架,支耳2610上设置有通孔,为了便于观察,支耳2610做了剖视图。螺杆2620的一端固定连接于第一边模板2220,另一端穿设于通孔,且与双螺母2630螺接。可以理解的是,通孔的直径大于螺杆2620的直径,例如通孔直径为35毫米,螺杆2620直径为30毫米。第一边模板2220在旋转过程中螺杆2620跟随转动,因此需要通孔直径大于螺杆2620的直径以保证螺杆2620能在一定范围内旋转。其中,第一边模板2220在支模过程中还会带动螺杆2620向远离第二支架的方向移动,因此双螺母2630用于限制螺杆2620移动,进而限制第一边模板2220的旋转角度,减少旋转过度的情况。采用双螺母2630可以减少螺母的松动,其防松性能比单螺母更稳定。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提到的“35毫米、30毫米”等数值仅仅为了举例说明,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直径的大小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选择,本发明不做具体限制。还需要说明的是,不一定采用双螺母2630,还可以是单螺母或者其他数量的螺母,本发明不做具体限制。
需要说明的是,第二螺杆装置的有益效果与第一螺杆装置2600的有益效果基本一样,在此不再赘述。
参照图8所示,为了配合边模台车1000的形状,边模台车1000的第二支架2100包括多根上横梁2110,部分上横梁2110朝着第二支架2100的右侧延伸,导致上模台车2000的受力不平衡。因此在上模台车2000的左侧间隔设置有多块配重块2700,以保持上模台车2000的平衡。配重块2700可以采用混凝土或者铸铁等制成,本发明不做具体限制,只要能起到增加上模台车2000一侧的重量,并能保持上模台车2000的平衡即可。
参照图8所示,第二支架2100包括上横梁2110、竖梁2130和支撑杆2120。竖梁2130竖直设置,上横梁2110水平设置,且固定连接在竖梁2130的上方,部分上横梁2110沿着上模台车2000的左右方向设置,其余部分上横梁2110朝着上模板2210的长度方向设置,且位于上模板2210的下方,沿上模台车2000左右方向设置的上横梁2110朝着远离配重块2700的方向延伸;支撑杆2120的一端连接在竖梁2130下方,支撑杆2120的另一端向上倾斜延伸,且固定连接在上横梁2110远离配重块2700的一端。可以理解的是,由于上模台车2000的左右不对称设置,支撑杆2120可以起到增加连接强度的作用,分担上横梁2110的支撑压力。
上模台车2000的下方设置有第二行走装置2500,可以参考图6中边模台车1000的第一行走装置1500。第二行走装置2500的结构与第一行走装置1500基本一样,在此不再赘述。可以理解的是,第二行走装置2500可以方便上模台车2000的移动,在需要施工时,通过第二行走装置2500将上模台车2000移动到位;在混凝土达到预定强度以后脱模,通过第二行走装置2500带动上模台车2000前往下一个施工点。
需要说明的是,在隧道施工中的混凝土、石块碎屑有飞溅的情况,可能掉落到第二行走装置2500上,容易导致行走轮1520被卡死。因此,第二行走装置2500设置的壳体1510除了方便行走轮1520的安装外,还能起到防护作用,减少行走轮1520被混凝土、建筑垃圾等卡死的现象,提高第二行走装置2500工作的可靠性。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二行走装置2500的驱动部件为带有断电刹车功能的电机1540,断电刹车的原理为:电机1540的尾部有一个电磁抱刹,电机1540通电时它也通电吸合,此时它对电机1540不制动,当电机1540断电时它也断电,抱刹在弹簧的作用下刹住电机1540。可以理解的是,由于施工过程中,上模台车2000有时需要爬坡或者下坡,如果电机1540意外断电,可能导致上模台车2000后溜或者发生其他危险情况。当采用带有刹车功能的电机1540时,在意外断电的情况下能做到自动刹车,减少危险的发生,保证施工人员的人身安全。
参照图8所示,第二支架2100下端设置有第二升降装置2400,第二升降装置2400可以用来支撑第二支架2100,驱动第二支架2100沿上下方向移动。第二升降装置2400包括第二升降油缸2410和第二支撑脚2430,第二升降油缸2410设置在竖梁2130下端,第二升降油缸2410包括第二活塞杆2420,第二活塞杆2420远离油缸的一端连接有第二支撑脚2430。第二支撑脚2430与地面接触端面积较大,可以用来增加第二支架2100与地面的接触面积。可以理解的是,在上模台车2000施工时,第二升降装置2400工作,控制第二支架2100高度上升,使第二行走装置2500脱离轨道,第二支架2100上升到合适高度立模。当上模台车2000施工完成需要移动时,第二升降装置2400控制第二支架2100下降,使第二行走装置2500与轨道接触,同时第二升降装置2400脱离地面,由第二行走装置2500支撑第二支架2100,防止第二升降装置2400阻碍上模台车2000的移动。
参照图12a和图12b所示,本发明一种实施例的基于分体式台车的隧道浇筑施工方法,包括步骤S100和S200,步骤S100具体包括下列步骤:
步骤S110:第一预设位置的第一钢筋混凝土结构可以采用边模台车进行浇筑而成,也可以通过人工支模实现,在此不做具体限定。
需要说明的是,浇筑第一预设位置的第一钢筋混凝土结构之前,在隧道的第一预设位置已经架设钢筋网架。钢筋网架通过将钢筋绑扎于隧道的管片内,钢筋网架根据隧道的管廊结构的设计进行绑扎。
步骤S120:边模台车通过第一行走装置移动至隧道的第二预设位置。第一行走装置采用台车形式,方便与轨道配合。此时可以根据实际需求清洗第一侧模板和第二侧模板的上表面,或者涂抹脱模剂,减少混凝土的粘接,提高脱模后建筑体的表面平整度。
步骤S130:第一升降装置顶升使第一行走装置与轨道分离。第一升降装置与轨道支撑配合,从而支撑起边模台车,提高边模台车的稳定性,并且将第一侧模板和第二侧模板抬升至施工作业的高度。
步骤S140:第一驱动装置驱动第一侧模板和第二侧模板分别移动至第一位置,使第一侧模板和第二侧模板分别与钢筋网架对应的部分结构配合。
步骤S150:第一侧模板与隧道的内壁之间,以及第二侧模板与隧道的内壁之间浇筑混凝土,以形成第二预设位置的第一钢筋混凝土结构。
步骤S160:第一驱动装置驱动第一侧模板和第二侧模板移动复位,实现第一侧模板与第二侧模板分别和第二预设位置的第一钢筋混凝土结构脱模。为了提高脱模的效率,第一侧模板和第二侧模板上还可以安装振动器。
步骤S170:第一升降装置回缩复位使第一行走装置与轨道配合,方便移动边模台车,准备进入下一个隧道管廊分段的施工。
步骤S200具体包括下列步骤:
步骤S210:上模台车通过第二行走装置移动至第一预设位置。第二行走装置采用台车形式,方便与轨道配合。
步骤S220:第二升降装置顶升使第二行走装置与轨道分离,使第二支架升高到合适的施工位置。
步骤S230:第二驱动装置驱动第一边模板和第二边模板分别转动至第二位置。
步骤S240:在第一预设位置的第一钢筋混凝土结构的上方、第一边模板上方、第二边模板上方以及上模板的上方浇筑混凝土,以形成第二钢筋混凝土结构。
步骤S250:第二驱动装置驱动第一边模板和第二边模板移动复位,实现第一边模板与第二边模板分别和第二钢筋混凝土结构脱模。
步骤S260:第二升降装置回缩复位使第二行走装置与轨道配合,实现上模板与第二钢筋混凝土结构脱模。
可以理解的是,在隧道的管廊施工中,将每一个隧道管廊分段的钢筋混凝土浇筑分为两步,即先浇筑侧边的混凝土形成第一钢筋混凝土结构,再浇筑上方的混凝土形成第二钢筋混凝土结构。在一些实施例中,在隧道的第一预设位置浇筑完成第一钢筋混凝土结构以后,在第一预设位置浇筑第二钢筋混凝土结构可以和第二预设位置浇筑第一钢筋混凝土结构同步进行。例如步骤S120至步骤S160可以和步骤S200同步进行,或者交叉进行,从而提高施工效率,缩短施工周期。
本发明实施例为边模台车和上模台车分别在对应的隧道管廊分段同时施工,使得边模台车和上模台车可以同步进行浇筑。作为另一种实施例,边模台车和上模台车还可以先后浇筑,又或者上模台车和边模台车先后浇筑,节省了施工工序,提高了施工效率。
例如,一个隧道管廊分段一体浇筑成型需要24小时才能脱模。而利用分步浇筑施工方法,第一钢筋混凝土结构成型需要12小时,第二钢筋混凝土结构成型需要12小时。在第一预设位置已经浇筑完成第一钢筋混凝土结构的情况下,浇筑第一预设位置的第二钢筋混凝土结构可以和第二预设位置浇筑第一钢筋混凝土结构同步进行,只需要12小时可以脱模。因此,分体式台车12小时可以浇筑出第一钢筋混凝土结构和第二钢筋混凝土结构,相当于一个隧道管廊分段,比整体式台车快12小时。分体式台车能实现分布浇筑隧道管廊分段的循坏,因此能够提高工作效率,缩短施工周期。需要说明的是,上述提及的“12小时、24小时”仅仅是为了举例说明,并不代表实际情况是12小时和24小时。施工过程中的各种因素,例如物料的调度效率、管廊的大小和天气情况等因素对浇筑的时间影响较大,其中,浇筑第一钢筋混凝土结构和浇筑第二钢筋混凝土结构成型的用时也不一定相同,可以有先后顺序。因此上述施工的例子提到的时间仅仅为了对本发明的方案进行解释说明,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本发明实施例中,分体式台车包括边模台车和上模台车,边模台车和上模台车前后布置于相邻的两个隧道管廊分段中;在第一段管廊的左右两端已经浇筑完成后,边模台车移动到第二段管廊浇筑第二段管廊的左右两端,上模台车移动到第一段管廊浇筑第一段管廊的上端,边模台车和上模台车可以基本同步实现移动、支模、浇筑、成型、脱模等工序,并移动至下一个隧道管廊分段接续浇筑,即边模台车移动到第三段管廊浇筑第三段管廊,上模台车移动到边模台车上一步浇筑的位置继续进行第二段管廊浇筑第二段管廊的上端,从而实现分步浇筑隧道管廊分段的循坏。
每个隧道管廊分段通过两步浇筑而成,相邻的隧道管廊分段的第一钢筋混凝土结构和第二钢筋混凝土结构同步浇筑,钢筋混凝土成型的时间远小于每个隧道管廊分段一体浇筑时钢筋混凝土成型的时间。因此采用分步浇筑的施工方式的施工工序费时远小于现有技术的整体式台车一体浇筑的方式,边模台车和上模台车可以基本同步浇筑和脱模,实现分步浇筑隧道管廊分段的循坏,能够提高工作效率,缩短施工周期。
参照图13所示,本发明另一种实施例的基于分体式台车的隧道施工方法的流程图,步骤S110具体包括下列步骤:
步骤S310:边模台车通过第一行走装置与轨道配合移动至第一预设位置。
步骤S320:第一升降装置顶升使第一行走装置与轨道分离。
步骤S330:第一驱动装置驱动第一侧模板和第二侧模板分别移动至第一位置。
步骤S340:第一侧模板与隧道的内壁之间,以及第二侧模板与隧道的内壁之间浇筑混凝土,以形成第二预设位置的第一钢筋混凝土结构。
步骤S350:第一驱动装置驱动第一侧模板和第二侧模板移动复位,实现第一侧模板与第二侧模板分别与第一预设位置的第一钢筋混凝土结构脱模。
步骤S360:第一升降装置缩回使第一行走装置与轨道配合。
可以理解的是,采用边模台车实现第一预设位置的第一钢筋混凝土结构的浇筑能够有效提高施工效率,而且能够提高边模台车的利用率。为了提高隧道的施工效率,边模台车完成第一预设位置的浇筑施工后,可以移动至第二预设位置进行浇筑施工。移动至第二预设位置后,边模台车还可以根据需要对第一侧模板和第二侧模板进行清洗,再继续进行步骤S120至S160的施工。
参照图14所示,需要说明的是,在步骤S120和步骤S130之间,还包括步骤S400:清洗第一侧模板和第二侧模板的外表面。第一侧模板和第二侧模板的外表面在多次脱模后会存在较多影响脱模的物质,例如混凝土、固化剂等等。通过清洗能够提高脱模的效果,而且不会妨碍上模台车的施工,避免了交叉施工的干扰,提升了施工安全。清理后根据实际情况涂抹脱模剂,减少混凝土的粘接,提高脱模后的建筑体的表面平整度。
参照图15a和图15b所示,本发明另一种实施例的基于分体式台车的隧道施工方法的流程图,具体包括如下步骤:
S1501:在隧道的第一预设位置架设第一钢筋网架。第一钢筋网架通过将钢筋绑扎于隧道的管片内,第一钢筋网架根据隧道的管廊结构的设计进行绑扎。
S1502:在第一钢筋网架的部分结构浇筑形成第一预设位置的第一钢筋砼。第一预设位置的第一钢筋砼可以采用边模台车进行浇筑而成,也可以通过人工支模实现,在此不再具体限定。
S1503:在隧道的第二预设位置架设第二钢筋网架。该步骤可以与步骤S1502同步进行,以提高隧道的施工效率。
S1504:边模台车通过第一行走装置与承载结构配合移动至第二预设位置。第一行走装置可以采用台车或者轮胎的结构形式,具体根据承载结构的形式进行选择。边模台车移动至架设好第二钢筋网架的位置。
S1505:第一升降装置将第一支架顶升至目标位置,使第一行走装置脱离承载结构。第一升降装置与承载结构支撑配合,从而支撑起边模台车,提高边模台车的稳定性,并且将第一侧模板和第二侧模板抬升至施工作业的高度。
S1506:第一侧模板和第二侧模板分别移动至目标位置,使第一侧模板和第二侧模板分别与第二钢筋网架对应的部分结构配合。
S1507:在第一侧模板与隧道的内壁之间,以及第二侧模板与隧道的内壁之间浇筑混凝土。待钢筋混凝土成型后形成第二预设位置的第一钢筋砼,即隧道管廊分段的部分结构。
S1508:第一侧模板和第二侧模板分别移动复位,使第一侧模板和第二侧模板分别与第二预设位置的第一钢筋砼脱模。为了提高脱模的效率,第一侧模板和第二侧模板上还可以安装振动器。
S1509:第一升降装置缩回使第一行走装置与承载结构配合。从而将第一行走装置与承载结构支撑配合,准备进入下一个隧道管廊分段的施工。
S1510:上模台车通过第二行走装置与承载结构配合移动至第一预设位置。第二行走装置可以采用台车或者轮胎的结构形式,具体根据承载结构的形式进行选择。上模台车移动至架设好第一钢筋网架的位置。边模台车可以先移动至第二预设位置,然后上模台车再移动至第一预设位置;另外上模台车可以与边模台车同步移动。
S1511:第二升降装置将第二支架顶升至目标位置,使第二行走装置脱离承载结构,并使上模板和第一钢筋网架对应的部分配合。第二升降装置与承载结构支撑配合,从而支撑起上模台车,提高上模台车的稳定性,并且将上模板抬升至施工作业的高度。
S1512:第一边模板和第二边模板分别转动至目标位置,使第一边模板和第二边模板分别与第一钢筋网架对应的部分配合。
S1513:在第一预设位置的第一钢筋砼上方、上模板与隧道的内壁之间、第一边模板与隧道的内壁之间、第二边模板与隧道的内壁之间浇筑混凝土。待钢筋混凝土成型后形成第二钢筋砼,第二钢筋砼成型于第一钢筋砼的上方,即形成隧道管廊分段的余下部分结构。
S1514:第一边模板和第二边模板分别转动复位,使第一边模板和第二边模板分别与第二钢筋砼脱模。为了提高脱模的效率,第一边模板和第二边模板上还可以安装振动器。
S1515:第二升降装置缩回使第二行走装置与承载结构配合,使上模板与第二钢筋砼脱模。为了提高脱模的效率,上模板上还可以安装振动器。同时将第二行走装置与承载结构支撑配合,准备进入下一个隧道管廊分段的施工。
可以理解的是,步骤S1504至S1509,步骤S1510至S1515可以同步进行,或交叉进行,从而提高施工效率,缩短施工周期。本发明实施例为边模台车和上模台车分别在对应的隧道管廊分段同时施工,使得边模台车和上模台车可以同步进行浇筑。作为另一种实施例,边模台车和上模台车还可以先后浇筑,又或者上模台车和边模台车先后浇筑,节省了施工工序,提高了施工效率。
可以理解的是,在隧道的管廊施工中,将每一个隧道管廊分段的钢筋混凝土浇筑分为两步,即先浇筑侧边的混凝土形成第一钢筋砼,再浇筑上方的混凝土形成第二钢筋砼,第一钢筋砼和第二钢筋砼分别浇筑时达到成型要求的时间相比于整体式台车一体浇筑全部混凝土达到成型要求的时间短。例如,一个隧道管廊分段一体浇筑成型需要24小时才能脱模。而利用分步浇筑施工方法,第一钢筋砼成型需要12小时,第二钢筋砼成型需要12小时,则同步浇筑相邻两个隧道管廊分段的第一钢筋砼和第二钢筋砼成型只需要12小时。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提及的“12小时、24小时”仅仅是为了举例说明,并不代表实际情况是12小时。施工过程中的各种因素,例如物料的调度效率、隧道管廊的大小和天气情况等因素,对浇筑的时间影响较大,因此上述举例中提到的时间仅仅为了对本发明的方案进行解释说明,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本发明实施例中,分体式台车包括边模台车和上模台车,边模台车和上模台车前后布置于相邻的两个隧道管廊分段中;在第一段管廊的左右两端已经浇筑完成后,边模台车移动到第二段管廊浇筑第二段管廊的左右两端,上模台车移动到第一段管廊浇筑第一段管廊的上端,边模台车和上模台车可以基本同步实现移动、支模、浇筑、成型、脱模等工序,并移动至下一个隧道管廊分段接续浇筑,即边模台车移动到第三段管廊浇筑第三段管廊,上模台车移动到边模台车上一步浇筑的位置继续进行第二段管廊浇筑第二段管廊的上端,从而实现分步浇筑隧道管廊分段的循坏。每个隧道管廊分段通过两步浇筑而成,相邻的隧道管廊分段的第一钢筋砼和第二钢筋砼同步浇筑,钢筋混凝土成型的时间远小于每个隧道管廊分段一体浇筑时钢筋混凝土成型的时间。因此采用分步浇筑的施工方式的施工工序费时远小于现有技术的整体式台车一体浇筑的方式,边模台车和上模台车可以基本同步浇筑和脱模,实现分步浇筑隧道管廊分段的循坏,能够提高工作效率,缩短施工周期。
参照图16所示,本发明另一种实施例的基于分体式台车的隧道施工方法的流程图,步骤S1502具体包括如下步骤:
S1601:边模台车通过第一行走装置与承载结构配合移动至第一预设位置。
S1602:第一升降装置将第一支架顶升至目标位置,使第一行走装置脱离承载结构。
S1603:第一侧模板和第二侧模板分别移动至目标位置,使第一侧模板和第二侧模板分别与第一钢筋网架对应的部分结构配合。
S1604:在第一侧模板与隧道的内壁之间,以及第二侧模板与隧道的内壁之间浇筑混凝土。
S1605:第一侧模板和第二侧模板分别移动复位,使第一侧模板和第二侧模板分别与第一预设位置的第一钢筋砼脱模。
S1606:第一升降装置缩回使第一行走装置与承载结构配合。
可以理解的是,采用边模台车实现第一预设位置的第一钢筋砼的浇筑能够有效提高施工效率,而且能够提高边模台车的利用率。为了提高隧道的施工效率,边模台车完成第一预设位置的浇筑施工后,可以移动至第二预设位置进行浇筑施工。移动至第二预设位置后,边模台车还可以根据需要对第一侧模板和第二侧模板进行清洗,再继续进行步骤S1505至S1509的施工。
参照图17所示,本发明另一种实施例的基于分体式台车的隧道施工方法的流程图,在步骤S1504之后,具体包括如下步骤:
S1701:清洗第一侧模板和第二侧模板的外表面。第一侧模板和第二侧模板的外表面在多次脱模后会存在较多影响脱模的物质,通过清洗能够提高脱模的效果,而且在第二预设位置操作空间更大,工人清洗更加方便,提高了清洗效率,而且不会妨碍上模台车的施工,避免了交叉施工的干扰,提升了施工安全。
参照图18所示,本发明另一种实施例的基于分体式台车的隧道施工方法的流程图,步骤S1701具体包括如下步骤:
S1801:清洗第一侧模板和第二侧模板的外表面的混凝土和固化剂。
S1802:在第一侧模板和第二侧模板的外表面涂抹脱模剂。
通过对第一侧模板和第二侧模板的外表面的固化剂、混凝土进行清洗,能够提高脱模的效率。清洗后根据实际情况涂抹脱模剂,能够减少后续浇筑后混凝土的粘接,提高脱模后的管廊结构内表面的平整度。
参照图19所示,本发明另一种实施例的基于分体式台车的隧道施工方法的流程图,在步骤S1515之后,具体包括如下步骤:
S1901:清洗上模板、第一边模板和第二边模板的外表面。上模板、第一边模板和第二边模板的外表面在多次脱模后会存在较多影响脱模的物质,通过清洗能够提高脱模的效果,而且不会妨碍上模台车的施工,避免了交叉施工的干扰,提升了施工安全。
参照图20所示,本发明另一种实施例的基于分体式台车的隧道施工方法的流程图,在步骤S1501之前,具体包括如下步骤:
S2001:沿隧道的延伸方向施工承载结构。隧道的管片铺设完成后,为了使分体式台车能够沿隧道延伸方向进行施工,需先在隧道的管片上施工出承载结构,从而使后续施工更加方便、安全性更高。
参照图21所示,本发明另一种实施例的基于分体式台车的隧道施工方法的流程图,步骤S1001具体包括如下步骤:
S2101:在隧道的底部进行钢筋混凝土施工以施工出承载面。
S2102:在承载面上铺设钢轨。
本发明实施例采用台车和钢轨配合的结构,使得分体式台车的移动更加稳定、安全。
上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作了详细说明,但是本发明不限于上述实施例,在所述技术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所具备的知识范围内,还可以在不脱离本发明宗旨的前提下作出各种变化。

Claims (10)

1.分体式台车,其特征在于,包括:
边模台车,包括第一支架、第一驱动装置、第一侧模板、第二侧模板、第一行走装置和第一升降装置,所述第一侧模板设置于所述第一支架的左侧,所述第二侧模板设置于所述第一支架的右侧,所述第一驱动装置与所述第一支架固定连接,且用于分别驱动所述第一侧模板和所述第二侧模板沿水平方向靠近或远离所述第一支架,所述第一行走装置与所述第一支架的底部连接并与轨道配合,以驱动所述边模台车移动,所述第一升降装置与所述第一支架的底部连接,以将所述第一行走装置与所述轨道分离;
上模台车,位于所述边模台车沿所述轨道的延伸方向的后端,所述上模台车包括第二支架、第二驱动装置、上模板、第一边模板、第二边模板、第二行走装置和第二升降装置,所述上模板设置于所述二支架的上方,所述第一边模板铰接于所述上模板的左侧,所述第二边模板铰接于所述上模板的右侧,所述第二驱动装置与所述第二支架固定连接,且用于分别驱动所述第一边模板和第二边模板绕所述上模板转动,所述第二行走装置与所述第二支架的底部连接并与所述轨道配合,以驱动所述上模台车移动,所述第二升降装置与所述第二支架的底部连接,以将所述第二行走装置与所述轨道分离。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分体式台车,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支架和所述第一侧模板中的其中一个设置有导轨,所述导轨沿左右方向延伸设置,所述第一支架和所述第一侧模板中的另一个设置有导杆,所述导杆设置有滑轮,所述滑轮与所述导轨配合以使所述第一侧模板滑动连接于所述第一支架。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分体式台车,其特征在于,所述导轨为工字钢,所述工字钢的两侧分别形成有滑动面,所述导杆设有两条且间隔设置,两个所述导杆的所述滑轮分别与所述滑动面配合。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分体式台车,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驱动装置包括驱动轴和驱动油缸,所述驱动油缸与所述驱动轴连接,所述第一支架包括导向装置,所述导向装置与所述第一支架固定连接,至少部分所述驱动轴穿设于所述导向装置,以使所述驱动轴滑动配合所述导向装置。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分体式台车,其特征在于,所述导向装置包括轴承座、轴套和套筒,所述轴承座与所述第一支架固定连接,所述套筒与所述轴承座连接,所述轴套设置于所述套筒内,所述驱动轴穿设于所述轴套和所述套筒。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分体式台车,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支架包括配重块和多根上横梁,部分所述上横梁沿所述第二支架左右方向中的一侧延伸,所述第二支架左右方向的另一侧设置有所述配重块,以保持所述第二支架的稳定。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分体式台车,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行走装置包括壳体、电机、传动齿轮和行走轮,所述壳体与所述第一支架连接,所述行走轮与所述壳体连接,所述传动齿轮包括第一齿轮和第二齿轮,所述第一齿轮与所述行走轮连接,所述电机设置在壳体上,所述电机的输出端与所述第二齿轮连接,所述第二齿轮与所述第一齿轮啮合,以驱动所述行走轮转动。
8.一种采用权利要求1至7任意一项所述分体式台车的隧道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隧道施工方法包括:
在第一预设位置浇筑混凝土形成所述第一预设位置的第一钢筋混凝土结构;
所述边模台车通过所述第一行走装置移动至隧道的第二预设位置;
所述第一升降装置顶升使所述第一行走装置与所述轨道分离;
所述第一驱动装置驱动所述第一侧模板和所述第二侧模板分别移动至第一位置;
所述第一侧模板与所述隧道的内壁之间,以及所述第二侧模板与所述隧道的内壁之间浇筑混凝土,以形成所述第二预设位置的第一钢筋混凝土结构;
所述第一驱动装置驱动所述第一侧模板和所述第二侧模板移动复位,实现所述第一侧模板与所述第二侧模板分别和所述第二预设位置的第一钢筋混凝土结构脱模;
所述第一升降装置回缩复位使所述第一行走装置与所述轨道配合;
所述上模台车通过所述第二行走装置移动至所述第一预设位置;
所述第二升降装置顶升使所述第二行走装置与所述轨道分离;
所述第二驱动装置驱动所述第一边模板和第二边模板分别移动至第二位置;
在所述第一预设位置的第一钢筋混凝土结构、所述第一边模板上方、所述第二边模板上方以及所述上模板的上方浇筑混凝土,以形成第二钢筋混凝土结构;
所述第二驱动装置驱动所述第一边模板和所述第二边模板移动复位,实现所述第一边模板与所述第二边模板分别与所述第二钢筋混凝土结构脱模;
所述第二升降装置回缩复位使所述第二行走装置与所述轨道配合,实现所述上模板与所述第二钢筋混凝土结构脱模。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隧道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在第一预设位置浇筑混凝土形成所述第一预设位置的第一钢筋混凝土结构,具体包括:
所述边模台车通过所述第一行走装置移动至隧道的第一预设位置;
所述第一升降装置顶升使所述第一行走装置与所述轨道分离;
所述第一驱动装置驱动所述第一侧模板和所述第二侧模板分别移动至第一位置;
所述第一侧模板与所述隧道的内壁之间,以及所述第二侧模板与所述隧道的内壁之间浇筑混凝土,以形成所述第一预设位置的第一钢筋混凝土结构;
所述第一驱动装置驱动所述第一侧模板和所述第二侧模板移动复位,实现所述第一侧模板与所述第二侧模板分别与所述第一预设位置的第一钢筋混凝土结构脱模;
所述第一升降装置回缩复位使所述第一行走装置与所述轨道配合。
10.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隧道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所述边模台车通过所述第一行走装置移动至隧道的第二预设位置之后,所述所述第一升降装置顶升使所述第一行走装置与所述轨道分离之前,还包括:
清洗所述第一侧模板和所述第二侧模板的外表面。
CN202111441998.5A 2021-11-30 2021-11-30 分体式台车及采用其的隧道施工方法 Pending CN114059584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1441998.5A CN114059584A (zh) 2021-11-30 2021-11-30 分体式台车及采用其的隧道施工方法
CN202111549445.1A CN114319431A (zh) 2021-11-30 2021-11-30 一种基于分体式台车的隧道施工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1441998.5A CN114059584A (zh) 2021-11-30 2021-11-30 分体式台车及采用其的隧道施工方法

Related Child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11549445.1A Division CN114319431A (zh) 2021-11-30 2021-11-30 一种基于分体式台车的隧道施工方法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4059584A true CN114059584A (zh) 2022-02-18

Family

ID=80277577

Famil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11549445.1A Pending CN114319431A (zh) 2021-11-30 2021-11-30 一种基于分体式台车的隧道施工方法
CN202111441998.5A Pending CN114059584A (zh) 2021-11-30 2021-11-30 分体式台车及采用其的隧道施工方法

Family Applications Before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11549445.1A Pending CN114319431A (zh) 2021-11-30 2021-11-30 一种基于分体式台车的隧道施工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2) CN114319431A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5680719A (zh) * 2022-11-14 2023-02-03 中国水利水电第十二工程局有限公司 一种引水隧洞施工的循环使用的支承装置及实施方法

Family Cites Families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4533456B (zh) * 2014-12-15 2017-04-26 中铁上海工程局集团有限公司 一种超大断面硐室钢筋混凝土模筑施工的方法
CN206800451U (zh) * 2017-05-02 2017-12-26 成都锐龙机械制造有限公司 一种管廊顶板施工台车和台车组
KR101898160B1 (ko) * 2018-02-27 2018-09-12 신성구조이엔지 주식회사 멀티폼을 이용한 지하통로 날개벽 강재 거푸집
CN207923511U (zh) * 2018-03-31 2018-09-28 李世军 电动土壤取样装置
CN208293613U (zh) * 2018-06-01 2018-12-28 河南鸿丰长兴精工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可行走式城市综合管廊快拆模架装置
CN108729708A (zh) * 2018-06-05 2018-11-02 成都市红亿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预埋式双层升降停车装置
CN209200559U (zh) * 2018-10-11 2019-08-02 湖北中烟工业有限责任公司 一种储柜铺料行车电缆支架
CN110026460A (zh) * 2019-05-21 2019-07-19 杜宗英 牙科手术椅照明灯环形支圈u形半成品冲压对称保证装置
CN113306706A (zh) * 2021-07-09 2021-08-27 浙江星空通用航空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无人直升机用稳定性高的起落架
CN216689481U (zh) * 2021-11-30 2022-06-07 广东欣龙隧道装备股份有限公司 分体式台车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5680719A (zh) * 2022-11-14 2023-02-03 中国水利水电第十二工程局有限公司 一种引水隧洞施工的循环使用的支承装置及实施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4319431A (zh) 2022-04-12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WO2018171119A1 (zh) 液压自升桁架式悬臂重型拱坝模板系统
CN110528402B (zh) 一种超宽箱梁多桁片组合挂篮的施工方法
CN101806038A (zh) 曲线箱梁滑移模架及施工方法
CN102900022A (zh) 斜拉桥斜塔液压爬模施工方法
KR101623047B1 (ko) 측방풀링을 이용한 교량압출방법
CN105673048B (zh) 一种自行式液压箱涵台车
CN101787678A (zh) 大跨度节段拼装造桥机及其拼装施工工艺
CN111691304B (zh) 一种钢混结合梁梁段间预制桥面板安装方法及装置
CN216689481U (zh) 分体式台车
CN114059584A (zh) 分体式台车及采用其的隧道施工方法
CN210256640U (zh) 一种干坞顺序法全断面整体预制沉管模板系统
KR100454406B1 (ko) 가벤트를 이용하여 철도교의 강교를 콘크리트교로치환하여 유도상화하는 공법 및 그 장치
CN112942132B (zh) 前支点复合式挂篮及其移位方法
CN114526090A (zh) 一种基于圆弧钢模台车的隧道施工方法
CN109778713A (zh) 一种钢桁梁桥现场悬吊滑移拼装装置及方法
CN110939071A (zh) 一种装配式钢-混工字组合梁桥无支墩施工方法
CN211547804U (zh) 悬臂式挡土墙快速施工装置
CN205400753U (zh) 一种新型自行式液压箱涵、隧道台车
CN102071641A (zh) 水泥梁驮运桥机布支腿式运架一体架桥机及其架桥工法
CN201665942U (zh) 整体钢筋混凝土预应力空心板张拉机
CN201598572U (zh) 大跨度节段拼装造桥机
CN212670341U (zh) 一种钢混结合梁梁段间预制桥面板安装装置
CN114086597A (zh) 上模台车
CN2653044Y (zh) 筑墙升模装置
CN107288039A (zh) 铁路下承式钢混凝土结合桥面钢桁梁施工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