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4041246B - 连接器装置 - Google Patents
连接器装置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14041246B CN114041246B CN202080047520.1A CN202080047520A CN114041246B CN 114041246 B CN114041246 B CN 114041246B CN 202080047520 A CN202080047520 A CN 202080047520A CN 114041246 B CN114041246 B CN 114041246B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holding
- connector
- contact
- contacts
- holding area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 238000005192 partition Method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136
- 238000000638 solvent extraction Method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3
- 239000004020 conductor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83
- 239000000758 substrate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82
- 238000009413 insulation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
- 230000001629 suppress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9
- 239000011800 void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8
- 230000004308 accommod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6
- 239000012212 insulato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6
- 239000000463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6
- 229910000679 solder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6
- 239000007769 metal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5
- 238000005452 bend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4
- 230000008878 coupling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4
- 238000010168 coupl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4
- 238000005859 coupling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4
- 230000000694 effect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4
- 238000012986 modif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4
- 230000004048 modific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4
- 230000005540 biological transmiss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12790 confirm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2708 enhanc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2184 met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4080 punch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0007 visu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1746 injection mould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0295 mobile commun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0465 mould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2093 peripher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1347 resin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20005989 resin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1
Classifications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648—Protective earth or shield arrangements on coupling devices, e.g. anti-static shielding
- H01R13/658—High frequency shielding arrangements, e.g. against EMI [Electro-Magnetic Interference] or EMP [Electro-Magnetic Pulse]
- H01R13/6581—Shield structure
- H01R13/6585—Shielding material individually surrounding or interposed between mutually spaced contacts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2/00—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rinted circuits, e.g. printed circuit boards [PCB],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e.g. terminal strips, terminal blocks; Coupl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Terminal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ontact with, or insertion into,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 H01R12/70—Coupling devices
- H01R12/71—Coupling devices for rigid printing circuits or like structures
- H01R12/712—Coupling devices for rigid printing circuits or like structures co-operating with the surface of the printed circuit or with a coupling device exclusively provided on the surface of the printed circuit
- H01R12/716—Coupling device provided on the PCB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02—Contact members
- H01R13/10—Sockets for co-operation with pins or blades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2/00—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rinted circuits, e.g. printed circuit boards [PCB],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e.g. terminal strips, terminal blocks; Coupl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Terminal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ontact with, or insertion into,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 H01R12/70—Coupling devices
- H01R12/71—Coupling devices for rigid printing circuits or like structures
- H01R12/72—Coupling devices for rigid printing circuits or like structures coupling with the edge of the rigid printed circuits or like structures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40—Securing contact members in or to a base or case; Insulating of contact members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2/00—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rinted circuits, e.g. printed circuit boards [PCB],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e.g. terminal strips, terminal blocks; Coupl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Terminal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ontact with, or insertion into,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 H01R12/50—Fixed connections
- H01R12/51—Fixed connections for rigid printed circuits or like structures
- H01R12/55—Fixed connections for rigid printed circuits or like structures characterised by the terminals
- H01R12/57—Fixed connections for rigid printed circuits or like structures characterised by the terminals surface mounting terminals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648—Protective earth or shield arrangements on coupling devices, e.g. anti-static shielding
- H01R13/658—High frequency shielding arrangements, e.g. against EMI [Electro-Magnetic Interference] or EMP [Electro-Magnetic Pulse]
- H01R13/6591—Specific features or arrangements of connection of shield to conductive members
- H01R13/6594—Specific features or arrangements of connection of shield to conductive members the shield being mounted on a PCB and connected to conductive members
Landscapes
- Details Of Connecting Devices For Male And Female Coupling (AREA)
- Coupling Device And Connection With Printed Circuit (AREA)
Abstract
本发明的连接器装置具有第1连接器与第2连接器,第1连接器具有:导电性的多个第1接点;绝缘性的第1接点保持部,保持多个第1接点;导电性的第1区划壁,将第1接点保持部区划为保持多个第1接点的第1种保持区域,与保持1个第1接点而不保持其它第1接点的第2种保持区域;及导电性的第1包围壁,沿第2种保持区域的外周与第1区划壁并列;第2连接器具有:在嵌合时分别对多个第1接点接触的导电性的多个第2接点、及导电性的第2包围壁。第1连接器与第2连接器嵌合时,在第1种保持区域与第2种保持区域之间,配置一层第1区划壁,在第2种保持区域的外周,配置二层第1包围壁及第2包围壁。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连接器装置。
背景技术
专利文献1中,揭示有具备第1连接器与第2连接器的连接器。第1连接器具有第1绝缘子、受第1绝缘子支撑的多个第1接点、及受第1绝缘子支撑的导电性部件。第2连接器具有第2绝缘子、与受第2绝缘子支撑的多个第2接点。在第1绝缘子的外周壁,设置着导电性部件遮蔽部。在安装在第1电路衬底的第1连接器、与安装在第2电路衬底的第2连接器连接的状态下,导电性部件遮蔽部位于第1电路衬底与导电性部件之间、或第2电路衬底与导电性部件之间。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国际公开第2015/045623号
发明内容
[发明所要解决的问题]
专利文献1所例示的连接器中,虽期望进一步抑制噪音,但噪音抑制与小型化处于折衷的关系。尤其,期望用来达成连接着连接器的状态下的噪音抑制的适当构造。因此,本发明提供一种有效兼顾小型化与噪音抑制的连接器装置。
[解决问题的技术手段]
本发明的一方面的连接器装置是具有第1连接器与第2连接器的连接器装置,且所述第1连接器具有:导电性的多个第1接点,分别连接在第1衬底的多个导体;绝缘性的第1接点保持部,保持所述多个第1接点;导电性的第1区划壁,对所述第1衬底的接地导体电连接,将所述第1接点保持部区划为保持多个所述第1接点的第1种保持区域、与保持1个所述第1接点而不保持其它所述第1接点的第2种保持区域;及导电性的第1包围壁,对所述第1衬底的接地导体电连接,沿所述第2种保持区域的外周与所述第1区划壁并列;且所述第2连接器具有:导电性的多个第2接点,分别连接在第2衬底的多个导体,且在所述第1连接器与所述第2连接器嵌合时,分别对所述多个第1接点接触;及导电性的第2包围壁,对所述第2衬底的接地导体电连接;且在所述第1连接器与所述第2连接器嵌合时,在所述第1种保持区域与所述第2种保持区域之间,配置一层所述第1区划壁,在所述第2种保持区域的外周,配置二层所述第1包围壁及所述第2包围壁。
根据所述连接器装置,将不易成为噪音源的多个接点集中配置在第1种保持区域,将易成为噪音源,且另一方面易受噪音影响的接点与其它接点隔开,配置在第2种保持区域,由此能谋求兼顾小型化与噪音抑制。此外,所述连接器装置中,第1连接器与第2连接器嵌合时,在第1种保持区域与第2种保持区域之间设置一层第1区划壁,由此防止作为装置的大型化,且抑制对保持在第1种保持区域的接点的来自保持在第2种保持区域的接点的噪音。此外,在第2种保持区域的外周,设置二层第1包围壁及第2包围壁,由此能抑制来自外部的对保持在第2种保持区域的易受噪音影响的接点的噪音。
也可为,所述第1连接器的所述第1区划壁以能将所述第1接点保持部区划为在2个所述第2种保持区域之间介存所述第1种保持区域的状态的方式,夹着所述第1种保持区域设置2个,且所述第1包围壁及所述第2包围壁相对于所述2个所述第2种保持区域各自的外周配置二层。通过设为这种构成,即使在易受噪音影响的第1接点配置在各第2种保持区域的情况下,仍使所述第1接点彼此隔开为不易受噪音影响的距离,且防止连接器装置自身大型化。
也可为,所述第1连接器的所述第1区划壁以能将所述第1接点保持部区划为在2个所述第2种保持区域之间介存所述第1种保持区域的状态的方式,隔着所述第1种保持区域设置2个,所述第1连接器具有:导电性的第1区域间连接部,将电连接配置在一个所述第2种保持区域外周的所述第1区划壁、与配置在另一个所述第2种保持区域外周的所述第1区划壁,且所述第2连接器具有:导电性的第2区域间连接部,在所述第1连接器与所述第2连接器嵌合时,电连接配置在一个所述第2种保持区域外周的所述第2包围壁、与配置在另一个所述第2种保持区域外周的所述第2包围壁。通过设为这种构成,第1区域间连接部与第2区域间连接部设置在第1种保持区域的外周,能抑制保持在第1种保持区域的第1接点接收的噪音。
也可为,所述第2连接器还具有保持所述第2接点的绝缘性的第2接点保持部,所述第2接点保持部具有框部与主体部,由所述框部、所述第2包围壁、及所述第2区域间连接部形成沿所述第2连接器的外周的环状构造,在所述环状构造的内部,以与所述框部连结的方式设置所述主体部,且所述第1连接器与所述第2连接器嵌合时,所述主体部由所述第1区划壁区划为保持多个所述第2接点的第1种保持区域、与保持1个所述第2接点而不保持其它所述第1接点的第2种保持区域。通过设为这种构成,能防止第2连接器大型化,实现作为连接器装置的小型化。
也可为,所述第1连接器具有:导电性的区域内连接部,配置在所述第2种保持区域内,将所述第1区划壁与所述第1包围壁互相电连接。所述情况下,将配置在第2种保持区域的接点与其它接点进一步隔开,由此能更确实地谋求噪音的抑制。
也可为,所述区域内连接部以与对所述第2连接器的连接方向交叉的方式扩展。所述情况下,将配置在第2种保持区域的接点与其它接点进一步隔开,由此能更确实地谋求噪音的抑制。
也可为,所述区域内连接部以面向所述第2连接器的方式扩展。所述情况下,也可利用区域内连接部作为与对象连接器连接的导件。
也可为,所述第1包围壁及所述第2包围壁的任一个均由所述第2种区域的外周的一部分分断。通过设为第1包围壁及第2包围壁的任一个均由一部分分断的构成,能确实地进行噪音的抑制,且防止作为连接器装置的大型化。
也可为,所述多个第1接点及所述多个第2接点的任一个中,多个接点各自具有连接在衬底的导体的连接部、与对象连接器的接点接触的接触部、及连结所述连接部与所述接触部的连结部,且所述第1连接器与所述第2连接器嵌合时,从对象连接器观察,由配置在所述第1种保持区域的接点的所述连结部将所述接触部与所述连接部连结的方向、与由配置在所述第2种保持区域的接点的所述连结部将所述接触部与所述连接部连结的方向互相交叉。以下,将沿配置在第1种保持区域的接点的连结部连结接触部与连接部的方向、与配置在第2种保持区域的接点的连结部连结接触部与连接部的方向的两个方向的面称为“配置面”。由连结部连结接触部与连接部的接点中,有沿连结方向的侧面(以下称为“第1侧面”)的宽度大于与连结方向垂直的侧面(以下称为“第2侧面”)的宽度的倾向。另外,此处的“侧面”意指与配置面垂直的面,“宽度”意指沿配置面的方向的宽度。根据配置在第1种区域的接点的连结部连结接触部与连接部的方向、与配置在第2种区域的接点的连结部连结接触部与连接部的方向互相交叉的构成,无论怎样配置,配置在第1种区域的接点的第1侧面、与配置在第2种区域的接点的第1侧面都不易对向。由此,可采用抑制配置在第1种区域的接点与配置在第2种区域的接点之间的噪音传播,且适于连接器小型化的接点配置。
也可为,所述第1连接器的所述第1区划壁以能将所述第1接点保持部区划为在2个所述第2种保持区域之间介存所述第1种保持区域的状态的方式,夹着所述第1种保持区域设置2个,所述第1连接器具有:导电性的第1区域间连接部,在所述第1连接器与所述第2连接器嵌合时,电连接配置在一个所述第2种保持区域外周的所述第1区划壁、与配置在另一个所述第2种保持区域外周的所述第1区划壁;配置在所述第1种保持区域的所述第1接点具有分别连接在衬底的导体的连接部,配置在所述第1种保持区域的所述第1接点的所述连接部以向所述第1区域间连接部伸出的方式配置;在俯视时,能目视确认配置在所述第1种保持区域的所述第1接点的所述连接部。通过配置在第1种保持区域的第1接点的连接部相对于第1区域间连接部对向配置,能由第1区域间连接部进一步谋求噪音的抑制。此外,俯视时能目视确认配置在第1种保持区域的第1接点的连接部的情况下,能适当监视连接部对于衬底的安装状态。
也可为,所述第1连接器为插座连接器,所述第2连接器为插塞连接器,所述第1连接器与所述第2连接器嵌合时,所述第2包围壁相对于所述第1包围壁设置在外侧。通过具有这种构成,因为插塞连接器的第2包围壁比具有区域内连接部的插座连接器设置在更外侧,所以能提高与对象连接器连接的引导性。
[发明的效果]
根据本发明,能提供一种有效兼顾小型化与噪音抑制的连接器。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连接器装置的一例的立体图。
图2是表示插座连接器的一例的立体图。
图3是来自其它方向的插座连接器的立体图。
图4是表示沿图2中的IV-IV线的剖面的插座连接器的立体图。
图5是插座连接器的接点保持部的立体图。
图6是表示插座连接器的接点及外壳的配置关系的立体图。
图7是例示安装插座连接器的电路衬底的导体露出部的配置的俯视图。
图8是表示插塞连接器的一例的立体图。
图9是来自其它方向的插塞连接器的立体图。
图10是表示沿图8中的X-X线的剖面的插塞连接器的立体图。
图11是表示插塞连接器的接点及外壳的配置关系的立体图。
图12是插塞连接器的接点保持部的立体图。
图13是表示第1种保持区域的插座连接器与插塞连接器的嵌合状态的剖视图。
图14是表示第2种保持区域的插座连接器与插塞连接器的嵌合状态的剖视图。
图15是例示安装着插塞连接器的电路衬底的导体露出部的配置的俯视图。
图16是表示插座连接器的变化例的立体图。
图17是表示插塞连接器的变化例的立体图。
图18是表示插座连接器的其它变化例的立体图。
图19是表示图18中的接点的配置的立体图。
图20是表示图18中的接点的配置的俯视图。
图21是表示插塞连接器的其它变化例的立体图。
图22是表示图21中的接点的配置的立体图。
图23是表示图21中的接点的配置的俯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考附图且对实施方式进行详细说明。说明中,对同一要件或具有同一功能的要件标注同一符号,省略重复说明。
[连接器装置]
图1所示的连接器装置1是电子机器内电路衬底(以下,也简称为“衬底”)彼此的连接所使用的装置。作为电子机器的具体例,虽列举移动电话、智能手机、便携式计算机或平板型计算机等携带式通信终端,但电子机器不限于此。
如图1所示,连接器装置1具备分别安装在成为连接对象的2张电路衬底101、102的插座连接器2与插塞连接器3,通过插座连接器2与插塞连接器3嵌合,而电连接电路衬底101与电路衬底102。
在以插座连接器2与插塞连接器3互相嵌合的方式配置的状态下,从插座连接器2观察的插塞连接器3的形状、与从插塞连接器3观察的插座连接器2的形状均近似于长方形。以下,将沿所述长方形的长边的方向称为长边方向DL1,将沿所述长方形的短边的方向称为短边方向DS1。此外,将垂直于所述长方形的方向称为插座连接器2及插塞连接器3的连接方向CD1。以下,在以插座连接器2与插塞连接器3互相嵌合的方式配置的状态下,说明从插座连接器2观察的插塞连接器3的构造时,“简称为从插座连接器2观察”,说明从插塞连接器3观察的插座连接器2的构造时,简称为“从插塞连接器3观察”。
[插座连接器]
首先,对插座连接器2的构成进行详细说明。如上所述,插座连接器2安装在电路衬底101,并连接在对象连接器也就是插塞连接器3。如图2~图4所示,插座连接器2具有导电性的多个接点4、接点保持部5及外壳6。
多个接点4分别连接在电路衬底101的多个导体,分别夹着插塞连接器3的多个接点7(后述),并与各个接点7接触。多个接点4也可包含种类互不相同的接点4。例如,多个接点4包含多个第1种接点4A、及与第1种接点4A不同种类的至少1个第2种接点4B。作为一例,插座连接器2包含6个接点4,且6个接点4包含4个第1种接点4A与2个第2种接点4B。
种类不同意指在特定种类的不同的某些定义下,属于互相不同的种类。作为种类不同的具体例,列举设为传输对象的信号的频带宽度的不同、允许电流的不同、允许电压的不同、及信号导体(构成信号电路的一部分的导体)的连接用还是接地导体(构成接地电路的一部分的导体)的连接用的不同等。作为一例,第2种接点4B是与第1种接点4A传输的信号相比,传输更高频信号的接点。
如图4所示,6个接点4各自具有连接部41、接触部42及连结部43。连接部41连接在电路衬底101的导体(例如信号导体)。接触部42与插塞连接器3的接点7(后述)接触。连接部41与接触部42互相连结。
接触部42具有第1部分421、第2部分422及连结部423。第1部分421与第2部分422分别向沿连接方向CD1的插塞连接器3突出,并夹着插塞连接器3的接点7。连结部423连结第1部分421的基部与第2部分422的基部。
连结部43连结连接部41与接触部42的基部。连接部41从第1部分421的基部向与连结部423成反向的外侧伸出。通过由金属薄板冲压1张板材,且对它实施弯曲加工等而形成接点4。另外,连接部41如果能安装在电路衬底101那么可为任何形状,也可为不向外侧伸出的形状。
接点保持部5如图3及图5所示,是保持多个接点4的绝缘性部件。例如,接点保持部5通过树脂材料的射出成型等而形成。接点保持部5具有面向电路衬底101的背面55、及与背面55反向的前面54。前面54面向插塞连接器3。接点保持部5具有从插塞连接器3观察近似于长方形的外形(参考图5)。所述长方形具有沿长边方向DL1的一对长边5a、5b、及沿短边方向DS1的一对短边5c、5d。
接点保持部5在垂直于连接方向CD1的方向上,区划为多个保持区域。多个保持区域包含第1种保持区域51与第2种保持区域52。第1种保持区域51保持多个接点4。例如,第1种保持区域51保持多个(例如4个)第1种接点4A。第2种保持区域52保持1个接点4而不保持其它接点4。例如,第2种保持区域52保持1个第2种接点4B。
多个保持区域可包含2个第2种保持区域52,也可在多个第2种保持区域52之间介存至少1个第1种保持区域51。作为一例,接点保持部5区划为1个第1种保持区域51、与夹着所述第1种保持区域51的2个第2种保持区域52。第1种保持区域51与2个第2种保持区域52沿长边方向DL1排列。以下,将2个第2种保持区域52区分为第2种保持区域52A、52B。
多个保持区域也可由形成在接点保持部5的空隙而区划。例如,第2种保持区域52A与第1种保持区域51沿垂直于长边方向DL1的边界PL11由空隙S11区划。作为一例,第2种保持区域52A与第1种保持区域51由垂直于长边方向DL1的缝隙53A区划。
第1种保持区域51与第2种保持区域52B沿垂直于长边方向DL1的边界PL12由空隙S12区划。作为一例,第1种保持区域51与第2种保持区域52B由垂直于长边方向DL1的缝隙53B区划。
另外,此处的空隙未必意指插座连接器2完成状态下的空隙,而意指接点保持部5以单体存在时的空隙。也就是说,此处的空隙也包含插座连接器2完成状态下,由与接点保持部5不同的其它部件填埋的部分。例如,空隙S11的至少一部分由后述的区划壁61A填埋,空隙S12的至少一部分由后述的区划壁61B填埋。
接点保持部5中,任一接点4都以从连接方向CD1观察(从插塞连接器3观察),连接部41与接触部42的连结方向(互相连结的连接部41与接触部42排列的方向)沿同一方向的方式配置。换句话说,任一接点4都以接触部42与插塞连接器3的接点7的接触方向沿同一方向的方式配置。例如,任一接点4都以连接部41与接触部42的连结方向沿短边方向DS1的方式配置。从插塞连接器3观察,所有接点4的连接部41与接点保持部5的外缘(长边方向DL1及短边方向DS1的最大尺寸的缘部)相比配置于更内侧。另外,接触方向表示垂直于接点4的表面中与接点7接触的部分、与接点7的表面中与接点4接触部分的两个方向。
如图5所示,第1种保持区域51及第2种保持区域52均具有沿相同方向(例如长边方向DL1)的收容槽部。如图2所示,第1种保持区域51及第2种保持区域52的任一个中,所有接点4的接触部42都以露出于收容槽部的方式配置。收容槽部收容插塞连接器3的保持用隆起部(后述)。收容槽部的接点4以接触部42与收容在所述收容槽部的保持用隆起部的接点7的接触部72(后述)接触的方式配置。
作为一例,第1种保持区域51具有互相平行的2条收容槽部511A、511B。收容槽部511A、511B沿长边方向DL1形成在接点保持部5的前面54。在前面54中,收容槽部511A位于长边5a附近,收容槽部511B位于长边5b附近。
第1种保持区域51保持的4个第1种接点4A如图2所示,包含沿收容槽部511A排列的2个第1种接点4A、与沿收容槽部511B排列的2个第1种接点4A。也就是说,第1种保持区域51保持的多个第1种接点4A包含沿长边方向DL1(垂直于边界PL11、PL12的排列方向)排列的多个第1种接点4A。
作为一例,第1种保持区域51如图5所示,具有沿收容槽部511A排列的2个接点收容部512A。接点收容部512A是设置在接点保持部5的背面55的孔,并在收容槽部511A开口。在各个接点收容部512A,如图4所示,以第1部分421及第2部分422露出在收容槽部511A的方式,以压入等固定第1种接点4A的接触部42。由此,沿收容槽部511A排列的任一个第1种接点4A都以从连接方向CD1观察,连接部41与接触部42的所述连结方向沿短边方向DS1的方式配置。沿收容槽部511A排列的各第1种接点4A的连接部41从接触部42向长边5a伸出。
第1种保持区域51如图5所示,在沿长边5a的侧面的中央部(长边方向DL1的中央部)还具有凹部515A。凹部515A从前面54跨及背面55形成。收容槽部511A的第1种接点4A中,从接触部42向长边5a伸出的连接部41如图4所示,从插塞连接器3观察,露出在凹部515A内。由此,能目视确认连接部41对电路衬底101的连接状态(安装状态)。
此外,第1种保持区域51如图5所示,具有沿收容槽部511B排列的2个接点收容部512B。接点收容部512B是设置在接点保持部5的背面55的孔,并在收容槽部511B开口。在各个接点收容部512B,如图4所示,以第1部分421及第2部分422露出在收容槽部511B的方式,以压入等固定第1种接点4A的接触部42。由此,沿收容槽部511B排列的任一个第1种接点4A都以从连接方向CD1观察,连接部41与接触部42的连结方向沿短边方向DS1的方式配置。沿收容槽部511B排列的各第1种接点4A的连接部41如图2所示,从接触部42向长边5b伸出。也就是说,收容槽部511A的第1种接点4A的连接部41、与收容槽部511B的第1种接点4A的连接部41互相朝反方向伸出。
第1种保持区域51如图5所示,在沿长边5b的侧面的中央部(长边方向DL1的中央部)还具有凹部515B。收容槽部511B的第1种接点4A中,从接触部42向长边5b伸出的连接部41如图4所示,从插塞连接器3观察,露出在凹部515B内。
第2种保持区域52A、52B分别如图5所示,具有1条收容槽部521。收容槽部521沿长边方向DL1形成在接点保持部5的前面54。在前面54中,收容槽部521位于长边5a与长边5b的中间(短边方向DS1的中间)。
第2种保持区域52A、52B各自保持的1个第2种接点4B配置在收容槽部521。作为一例,第2种保持区域52A、52B各自具有1个接点收容部522。接点收容部522是设置在接点保持部5的背面55的孔,且在收容槽部521开口。在收容槽部521,以第1部分421及第2部分422露出在收容槽部521的方式,以压入等固定第2种接点4B的接触部42。由此,配置在收容槽部521的第2种接点4B也与第1种接点4A同样,以连接部41与接触部42的连结方向沿短边方向DS1的方式配置。第2种接点4B的连接部41从接触部42向长边5b伸出。
第2种保持区域52A、52B各自如图5所示,在收容槽部521与长边5b之间还具有贯通孔525。贯通孔525贯通前面54与背面55之间。收容槽部521的第2种接点4B中,从接触部42向长边5b伸出的连接部41从插塞连接器3观察,在贯通孔525内开口。由此,能目视确认连接部41对电路衬底101的连接状态(安装状态)。
第2种保持区域52A保持的第2种接点4B介隔边界PL11与第1种保持区域51的第1种接点4A相邻。第2种保持区域52B保持的第2种接点4B介隔边界PL12与第1种保持区域51的第1种接点4A相邻。如此,介隔边界PL11、PL12相邻的接点4的长边方向DL1(所述排列方向)的间隔G11,大于第1种保持区域51内沿长边方向DL1相邻的接点4的间隔G12(参考图6)。
外壳6是安装在接点保持部5的导电性的部件。外壳6如图6所示,具有将接点保持部5区划为所述多个保持区域的至少1个区划壁61。区划壁61电连接在电路衬底101的接地导体(未图示)。区划壁61可直接连接在电路衬底101的接地导体,也可经由外壳6的其它部分,连接在电路衬底101的接地导体。外壳6可包含在2个第2种保持区域52A、52B彼此间介存2层的2个区划壁61。也可在这2个区划壁61之间介存至少1个第1种保持区域51。
作为一例,外壳6具有作为所述2个区划壁61的区划壁61A、61B。区划壁61A位于空隙S11内,区划第2种保持区域52A与第1种保持区域51。区划壁61B位于空隙S12内,区划第1种保持区域51与第2种保持区域52B。区划壁61A、61B各自如图3所示,具有与电路衬底101相接的端缘611(端部),且在所述端缘611中,电连接在电路衬底101的接地导体。
外壳6如图2及图6所示,也可进而具有沿第2种保持区域52的外周与区划壁61并列的导电性的包围壁62。外壳6也可每2个第2种保持区域52A、52B具有包围壁62。例如,外壳6具有:导电性的包围壁62A,沿第2种保持区域52A的外周,与区划壁61A并列;及导电性包围壁62B,沿第2种保持区域52B的外周,与区划壁61B并列。包围壁62A、62B各自包含对向部621、与侧部622A、622B。
对向部621夹着第2种保持区域52与区划壁61对向。例如,包围壁62A的对向部621覆盖沿短边5c的接点保持部5的侧面的至少一部分,并夹着第2种保持区域52A与区划壁61A对向。包围壁62B的对向部621覆盖沿短边5d的接点保持部5的侧面的至少一部分,且夹着第2种保持区域52B与区划壁61B对向。对向部621如图3所示,具有与电路衬底101相接的端缘625(端部),并在所述端缘625中电连接在电路衬底101的接地导体。对向部621具有朝外方(与朝向第2种保持区域52的方向成为相反的方向)突出的突起。例如,对向部621如图6所示,具有沿短边方向DS1排列的2处突起623。
侧部622A、622B如图6所示,在垂直于区划壁61与对向部621的对向方向的方向上,夹着第2种保持区域52互相对向。侧部622A覆盖沿长边5a的第2种保持区域52的侧面的至少一部分。侧部622B覆盖沿长边5b的第2种保持区域52的侧面的至少一部分。侧部622A、622B各自如图3所示,具有与电路衬底101相接的端缘627(端部),并在所述端缘627中电连接在电路衬底101的接地导体。侧部622A、622B各自具有朝外侧(与朝向第2种保持区域52的方向成为相反的方向)突出的突起626。
外壳6如图2所示,也可进而具有将沿第2种保持区域52的外周排列的区划壁61与包围壁62互相电连接的导电性区域内连接板63(区域内连接部)。区域内连接板63可以与连接方向CD1交叉的方式扩展。区域内连接板63也可以面向插塞连接器3的方式配置。
外壳6也可每2个第2种保持区域52A、52B具有区域內连接板63。例如,外壳6具有2处区域内连接板63A、63B。区域内连接板63A将沿第2种保持区域52A的外周排列的区划壁61A与包围壁62A互相电连接。更具体来说,区域内连接板63A覆盖前面54的至少一部分,且与区划壁61A的端缘、包围壁62A的对向部621的端缘、及包围壁62A的侧部622A、622B的端缘连接。
区域内连接板63B将沿第2种保持区域52B的外周排列的区划壁61B与包围壁62B互相电连接。更具体来说,区域内连接板63B覆盖前面54的至少一部分,与区划壁61B的端缘、包围壁62B的对向部621的端缘、及包围壁62B的侧部622A、622B的端缘连接。区域内连接板63A、63B各自具有用来使配置在第2种保持区域52的第2种接点4B露出的开口部631。
外壳6如图6所示,也可进而具有电连接第2种保持区域52A的外周的区划壁61A、与第2种保持区域52B的外周的区划壁61B的区域间连接板64(第1区域间连接部)。区域间连接板64也可沿着第1种保持区域51的外周。例如,外壳6具有区域间连接板64A、64B。
区域间连接板64A覆盖沿长边5a的第1种保持区域51的侧面的至少一部分,并电连接区划壁61A与区划壁61B。因此,沿收容槽部511A排列的所述2个第1种接点4A以沿区域间连接板64A排列,且各个连接部41向区域间连接板64A伸出的方式配置。区域间连接板64A与所述2个第1种接点4A的连接部41对向。
区域间连接板64B覆盖沿长边5b的第1种保持区域51的侧面的至少一部分,并电连接区划壁61A与区划壁61B。因此,沿收容槽部511B排列的所述2个第1种接点4A以沿区域间连接板64B排列,且各个连接部41向区域间连接板64B伸出的方式配置。
区域间连接板64B与所述2个第1种接点4A的连接部41对向。
在连接方向CD1上,区域间连接板64A、64B如图6所示,具有与电路衬底101对向的端缘642,及从端缘642向下方突出并与电路衬底101相接的接地连接部641。区域间连接板64A、64B在接地连接部641中电连接在电路衬底101的接地导体。接地连接部641位于区划壁61A、61B的中间(长边方向DL1的中间)。此外,接地连接部641为避免与第1种接点4A的连接部41接触,而朝外侧(与朝向第1种保持区域51的方向成为相反的方向)膨出。
外壳6具有区域间连接板64A、64B,由此第1种保持区域51由区划壁61A、61B及区域间连接板64A、64B包围。此外,接点保持部5整体由包围壁62A、62B及区域间连接板64A、64B包围。
通过例如由金属薄板素材冲压1张板材,且对它实施弯曲加工等而形成外壳6。所述板材具有外壁部691A、691B、692A、692B、顶板部695A、695B、及内壁部696A、696B(参考图6)。
外壁部691A为构成包围壁62A的侧部622A、包围壁62B的侧部622A、及区域间连接板64A的板状部。外壁部691B为构成包围壁62A的侧部622B、包围壁62B的侧部622B、及区域间连接板64B的板状部。外壁部692A为构成包围壁62A的对向部621的板状部。外壁部692B为构成包围壁62B的对向部621的板状部。顶板部695A为构成区域内连接板63A的板状部。顶板部695B为构成区域内连接板63B的板状部。内壁部696A为构成区划壁61A的板状部。内壁部696B为构成区划壁61B的板状部。
相对于顶板部695A、695B,将外壁部691A、691B、692A、692B及内壁部696A、696B沿同一方向弯折约90度,由此形成外壳6。形成的外壳6例如通过压入而安装在接点保持部5。
如上构成的插座连接器2以背面55朝向电路衬底101的状态安装在电路衬底101。电路衬底101如图7所例示,具有接地导体露出部111、112、113、114、115、116、及信号导体露出部121、122、123、124、125、126。接地导体露出部111、112、113、114、115、116是使电路衬底101的接地导体露出的部分。对接地导体露出部111、112、113、114、115、116,分别通过焊料接合等连接区划壁61A的端缘611、区划壁61B的端缘611、包围壁62A的端缘625、627、627、包围壁62B的端缘625、627、627、区域间连接板64A的接地连接部641、及区域间连接板64B的接地连接部641。
信号导体露出部121、122、123、124、125、126是使电路衬底101的6个信号导体分别露出的部分。对信号导体露出部121、122、123、124、125、126,分别通过焊料接合等,连接4个第1种接点4A的连接部41、及2个第2种接点4B的连接部41。
另外,以上构成只不过是一例,能适当变更。例如,接点保持部5只要具有至少1个第2种保持区域52即可,未必具有2个以上第2种保持区域52。接点保持部5可区划为4个以上保持区域。在2个第2种保持区域52之间,未必介存第1种保持区域51,第2种保持区域52彼此也可相邻。这种情况下,也可在第2种保持区域52彼此之间,使2个区划壁61A、61B介存2层。
[插塞连接器]
接着,详细说明插塞连接器3的构成。如上所述,插塞连接器3安装在电路衬底102,且连接在对象连接器即插座连接器2。如图8~图10所示,插塞连接器3具有多个接点7、外壳8及接点保持部9。
多个接点7分别电连接在电路衬底102的多个导体,且分别与插座连接器2的多个接点4接触。多个接点7也可包含种类互不相同的接点7。例如,多个接点7包含多个第1种接点7A、及与第1种接点7A不同种类的至少1个第2种接点7B。作为一例,插塞连接器3包含6个接点7,且6个接点7包含4个第1种接点7A与2个第2种接点7B。作为一例,第2种接点7B是与第1种接点7A传输的信号相比,传输更高频的信号的接点。
如图10所示,6个接点7各自具有连接部71、接触部72及连结部73。连接部71连接在电路衬底102的导体(例如信号导体)。接触部72与插座连接器2的接点4接触。连接部71与接触部72互相连结。
接触部72具有第1部分721、第2部分722及连结部723。第1部分721与第2部分722分别向沿连接方向CD1的插座连接器2突出,并由接点4的第1部分421与第2部分422夹着。在第1部分421与第2部分422间,例如第1部分721与第1部分421接触,第2部分722与第2部分422接触。也可使第1部分721与第2部分422接触,第2部分722与第1部分421接触。连结部723连结第1部分721的前端部与第2部分722的前端部。
连结部73连结第2部分722的基部与连接部71。连结部73沿与连接方向CD1垂直的面,从第2部分722的基部向第1部分721延伸,且连接在连接部71。连接部71沿连结部73的延长线,从第1部分721的外表面(朝向第2部分722的相反的面)向外侧伸出。通过由金属薄板冲压1张板材,对它实施弯曲加工等而形成接点7。另外,连接部71如果能安装在电路衬底102那么可为任何形状,也可为不向外侧伸出的形状。
外壳8是包围多个接点7的导电性部件。外壳8包围从插座连接器2观察,近似于长方形的外形的区域(参考图11)。所述长方形具有沿长边方向DL1的一对长边8a、8b、与沿短边方向DS1的一对短边8c、8d。外壳8具有沿长边8a的侧壁81A(区域间连接部)、沿长边8b的侧壁81B(区域间连接部)、沿短边8c的侧壁82A、及沿短边8d的侧壁82B。
如图13所示,插塞连接器3与插座连接器2嵌合的状态下,外壳8位于外壳6的外周。在所述状态下,侧壁81A接触包围壁62A的侧部622A、包围壁62B的侧部622A、及区域间连接板64A。侧壁81B接触包围壁62A的侧部622B、包围壁62B的侧部622B、及区域间连接板64B。侧壁82A接触包围壁62A的对向部621。侧壁82B接触包围壁62B的对向部621。
侧壁81A在内表面(与侧壁81B对向的面)具有2处凹部811。同样,侧壁81B也在内表面(与侧壁81A对向的面)具有2处凹部811。2处凹部811分别与包围壁62A及包围壁62B的突起626卡合。
在连接方向CD1上,侧壁81A、81B各自如图9所示,具有与电路衬底102对向的端缘813、与从端缘813突出且与电路衬底102相接的至少1处接地连接部815。例如,侧壁81A、81B各自具有沿长边方向DL1排列的3处接地连接部815。侧壁81A、81B各自在接地连接部815中电连接在电路衬底102的接地导体。
侧壁81A、81B各自进而具有不与电路衬底102对向的端缘814、及设置在端缘814的退避部816。侧壁81A、81B的退避部816分别接收区域间连接板64A、64B的接地连接部641。
侧壁82A如图10所示,在内表面(与侧壁82B对向的面)具有2处凹部821。所述2处凹部821分别与包围壁62A的2处突起623卡合。同样,侧壁82B也在内表面(与侧壁82A对向的面)具有2处凹部821。所述2处凹部821分别与包围壁62B的2处突起623卡合。
在连接方向CD1上,侧壁82A、82B各自如图9所示,具有与电路衬底102对向的端缘823、及从端缘823突出,并与电路衬底102相接的至少1处接地连接部825。例如,侧壁82A、82B各自具有沿短边方向DS1排列的2处接地连接部825。侧壁82A、82B各自在接地连接部825中电连接在电路衬底102的接地导体。
外壳8如图11所示,在侧壁82A的短边方向DS1的中间部(例如2处接地连接部825之间),与侧壁82B的短边方向DS1的中间部(例如2处接地连接部825之间)中,分成沿短边方向DS1排列的2个外壳部件80A、80B。外壳部件80A包含所述侧壁81A,且外壳部件80B包含所述侧壁81B。
外壳部件80A、80B各自通过例如由金属薄板素材冲压1张板材,且对它实施弯曲加工等而形成。如此,通过将外壳8分为2个部件,而谋求容易加工。
另外,插塞连接器3的外壳8所使用的金属薄板素材的厚度(板厚)也可大于插座连接器2的外壳6所使用的金属薄板素材的厚度(板厚)。插座连接器2与插塞连接器3嵌合时,插塞连接器3的外壳8与插座连接器2的外壳6相比配置在更外侧。通过增大配置在外侧的外壳8的板厚,能提高作为嵌合状态的连接器装置1的刚性。
接点保持部9如图8所示,是保持多个接点7与外壳8的绝缘性部件。例如,接点保持部9通过配置着多个接点7与外壳8的状态的插入成型而形成。
接点保持部9如图12所示,具有框部93与主体部94。框部93从外周保持外壳8的至少一部分(例如侧壁82A、82B)。主体部94配置在侧壁82A、82B间,且连结在框体93。主体部94如图9及图12所示,具有面对电路衬底102的背面96、及与背面96反向的前面95。前面95面向插座连接器2。主体部94在垂直于连接方向CD1的方向上,区划为多个保持区域。
多个保持区域包含第1种保持区域91与第2种保持区域92。第1种保持区域91保持多个接点7。例如,第1种保持区域91保持多个(例如4个)第1种接点7A。第2种保持区域92保持1个接点7而不保持其它接点7。例如,第2种保持区域92保持1个第2种接点7B。
多个保持区域可包含2个第2种保持区域92,也可在多个第2种保持区域92之间介存至少1个第1种保持区域91。作为一例,主体部94区划为1个第1种保持区域91、与夹着所述第1种保持区域91的2个第2种保持区域92。第1种保持区域91与2个第2种保持区域92沿长边方向DL1排列。以下,将2个第2种保持区域92区分为第2种保持区域92A、92B。
多个保持区域也可由形成在主体部94的空隙区划。例如,第2种保持区域92A与第1种保持区域91沿垂直于长边方向DL1的边界PL21由空隙S21区划。第1种保持区域91与第2种保持区域92B沿垂直于长边方向DL1的边界PL22由空隙S22区划。
另外,此处的空隙无须沿连接方向CD1贯通主体部94,只要连接方向CD1的至少一部分为空隙即可。例如,空隙S21形成在第2种保持区域92A的保持用隆起部921(后述)、与第1种保持区域91的保持用隆起部911A、911B(后述)之间。此外,空隙S22形成在第1种保持区域91的保持用隆起部911A、911B(后述)、与第2种保持区域92B的保持用隆起部921(后述)之间。
接点保持部9中,如图10所示,任一接点7都以从连接方向CD1观察(从插座连接器2观察),连接部71与连接部72的连结方向(互相连结的连接部71与接触部72排列的方向)沿同一方向的方式配置。换句话说,任一接点7都以接触部72与插座连接器2的接点4的接触方向沿同一方向的方式配置。例如,任一接触部72都以连接部71与接触部72的连结方向沿短边方向DS1的方式配置。从插座连接器2观察,所有接点7的连接部71与接点保持部9的外缘(长边方向DL1及短边方向DS1中的成为最大尺寸的缘部)相比配置于更内侧。
第1种保持区域91及第2种保持区域92的任一个都具有从沿同一方向(例如长边方向DL1)的基部向插座连接器2突出的保持用隆起部。第1种保持区域91及第2种保持区域92的任一个中,所有接点7的接触部72露出在保持用隆起部的侧面。
作为一例,第1种保持区域91如图8及图12所示,具有互相平行的2个保持用隆起部911A、911B。保持用隆起部911A、911B形成在主体部94的前面95,并从沿长边方向DL1的基部向插座连接器2突出。在前面95中,保持用隆起部911A位于外壳8的长边8a附近,保持用隆起部911B位于外壳8的长边8b附近。
第1种保持区域91保持的4个第1种接点7A包含沿保持用隆起部911A排列的2个第1种接点7A、与沿保持用隆起部911B排列的2个第1种接点7A。也就是说,第1种保持区域91保持的多个第1种接点7A包含沿长边方向DL1(垂直于边界PL21、PL22的排列方向)排列的多个第1种接点7A。
沿保持用隆起部911A排列的任一个第1种接点7A也如图10所示,以第1部分721及第2部分722露出在保持用隆起部911A的侧面的方式,安装在保持用隆起部911A。由此,沿保持用隆起部911A排列的任一个第1种接点7A都以从连接方向CD1观察,连接部71与接触部72的连结方向沿短边方向DS1的方式配置。第2部分722将第1种保持区域91从前面95贯通到背面96,且连结部73露出在背面96。连接部71从连结部73向长边8a伸出。保持用隆起部911A的第1种接点7A中,从连结部73向长边8a伸出的连接部71从插座连接器2观察,露出在主体部94与长边8a之间。由此,能目视确认连接部71对电路衬底102的连接状态。
沿保持用隆起部911B排列的任一个第1种接点7A都如图10所示,以第1部分721及第2部分722露出在保持用隆起部911B的侧面的方式,安装在保持用隆起部911B。由此,沿保持用隆起部911B排列的任一个第1种接点7A都以从连接方向CD1观察,连接部71与接触部72的连结方向沿短边方向DS1的方式配置。第2部分722将第1种保持区域91从前面95贯通到背面96,且连结部73露出在背面96。连接部71从连结部73向长边8b伸出。保持用隆起部911B的第1种接点7A中,从连结部73向长边8b伸出的连接部71从插座连接器2观察,露出在主体部94与长边8b之间。由此,能目视确认连接部71相对于电路衬底102的连接状态。
在插塞连接器3嵌合在插座连接器2的状态下,保持用隆起部911A收容在收容槽部511A,且保持用隆起部911B收容在收容槽部511B(参考图13)。在保持用隆起部911A、911B的任一个中,第1种接点7A的第1部分721接触第1种接点4A的第1部分421,第1种接点7A的第2部分722接触第1种接点4A的第2部分422。
第2种保持区域92A、92B各自具有1个保持用隆起部921。保持用隆起部921形成在主体部94的前面95,并从沿长边方向DL1的基部向插座连接器2突出。短边方向DS1上,保持用隆起部921位于长边8a与长边8b的中间。
第2种保持区域92A的保持用隆起部921如图12所示,由沿边界PL21的空隙S21区划为第1种保持区域91的保持用隆起部911A、911B。第2种保持区域92B的保持用隆起部921由沿边界PL22的空隙S22区划为第1种保持区域91的保持用隆起部911A、911B。第2种保持区域92A、92B各自保持的1个第2种接点7B配置在保持用隆起部921。
配置在保持用隆起部921的第2种接点7B与图10所示的配置在保持用隆起部911B的第1种接点7A同样,以第1部分721及第2部分722露出在保持用隆起部921的侧面的方式,安装在保持用隆起部921。由此,配置在保持用隆起部921的第2种接点7B也以连接部71与接触部72的连结方向沿短边方向DS1的方式配置。第2部分722将第2种保持区域92从前面95贯通到背面96,且连结部73露出在背面96。连接部71从连结部73向长边8a伸出。保持用隆起部921的第2种接点7B中,从连结部73向长边8a伸出的连接部71从插座连接器2观察,露出在主体部94与长边8a之间。由此,能目视确认连接部71相对于电路衬底102的连接状态。
第2种保持区域92A保持的第2种接点7B介隔边界PL21而与第1种保持区域91的第1种接点7A相邻。第2种保持区域92B保持的第2种接点7B介隔边界PL22而与第1种保持区域91的第1种接点7A相邻。如此,介隔边界PL21、PL22相邻的接点7的长边方向DL1(所述排列方向)的间隔G21,大于第1种保持区域91内沿长边方向DL1相邻的接点7的间隔G22(参考图12)。
插塞连接器3嵌合于插座连接器2的状态下,保持用隆起部921收容在收容槽部521(参考图14)。在保持用隆起部921中,第2种接点7B的第1部分721接触第2种接点4B的第2部分422,第2种接点7B的第2部分722接触第2种接点4B的第1部分421。
如上构成的插塞连接器3以背面96朝向电路衬底102的状态,安装在电路衬底102。电路衬底102如图15所例示,具有接地导体露出部131、132、133、134、135、136、137、138、与信号导体露出部141、142、143、144、145、146。
接地导体露出部131、132、133、134、135、136、137、138是使电路衬底102的接地导体露出的部分。对接地导体露出部131、132、133、134、135、136,分别通过焊料接合等连接侧壁81A的3处接地连接部815、与侧壁81B的3处接地连接部815。对接地导体露出部137,通过焊料接合等连接侧壁82A的2处接地连接部825。对接地导体露出部138,通过焊料接合等连接侧壁82B的2处接地连接部825。
信号导体露出部141、142、143、144、145、146是分别使电路衬底102的6个信号导体露出的部分。对信号导体露出部141、142、143、144、145、146,分别通过焊料接合等连接4个第1种接点7A的连接部71、与2个第2种接点7B的连接部71。
另外,以上的构成只不过是一例,可适当变更。例如,接点保持部9只要具有至少1个第2种保持区域92即可,未必具有2个以上的第2种保持区域92。接点保持部9也可区划为4个以上的保持区域。在2个第2种保持区域92间,未必介存第1种保持区域91,第2种保持区域92彼此也可相邻。
[本实施方式的效果]
如上说明,连接器装置1具有作为第1连接器的插座连接器2、及作为第2连接器的插塞连接器3。此时,插座连接器2具有:导电性的多个接点4(第1接点),分别连接在电路衬底101(第1衬底)的多个导体;绝缘性的接点保持部5(第1接点保持部),保持多个接点4;作为导电性的第1区划壁发挥功能的区划壁61A、61B,相对于电路衬底101的接地导体电连接,并将接点保持部5区划为保持多个接点4(第1种接点4A)的第1种保持区域51、与保持1个接点4(第2种接点4B)而不保持其它接点4的第2种保持区域52;及作为导电性的第1包围壁发挥功能的包围壁62A、62B,相对于电路衬底101的接地导体电连接,沿第2种保持区域52的外周而与区划壁61A、61B并列。此外,插塞连接器3具有:导电性的多个接点7(第2接点),分别连接在电路衬底102(第2衬底)的多个导体,且在插座连接器及2与插塞连接器3嵌合时,分别相对于多个接点4接触;及作为导电性的第2包围壁发挥功能的侧壁81A、81B、82A、82B,相对于电路衬底102的接地导体电连接。
此外,插座连接器2与插塞连接器3嵌合时,在第1种保持区域51与第2种保持区域52间,配置一层第1区划壁。具体来说,在第1种保持区域51与第2种保持区域52A之间,配置一层区划壁61A,且不设置其它区划壁等。此外,在第1种保持区域51与第2种保持区域52B之间,配置一层区划壁61B,不设置其它区划壁等。此外,在第2种保持区域52的外周,配置二层第1包围壁及第2包围壁。具体来说,在第2种保持区域52A的外周,配置二层侧壁81A、81B、82A及包围壁62A,在第2种保持区域52B的外周,配置二层侧壁81A、81B、82B及包围壁62B。
根据所述的连接器装置1,插座连接器2(第1连接器)与插塞连接器3(第2连接器)嵌合时,在第2种保持区域52的外周,配置二层第1包围壁及第2包围壁。因此,能对配置在第2种保持区域52的易成为噪音源的接点有效地进行噪音的抑制。另一方面,在第1种保持区域51与第2种保持区域52之间,配置一层第1区划壁。因此,防止作为装置的大型化,且抑制对保持在第1种保持区域51的接点的来自保持在第2种保持区域52的接点的噪音。
插座连接器2(第1连接器)的区划壁61A、61B(第1区划壁)以能将接点保持部5(第1接点保持部)区划为在2个第2种保持区域52之间介存第1种保持区域51的状态的方式,夹着第1种保持区域设置2个。此外,包围壁62A、62B(第1包围壁)及侧壁81A、81B、82A、82B(第2包围壁)也可相对于2个第2种保持区域52各自的外周配置二层。通过设为这种构成,即使在易受噪音影响的第1接点配置于各第2种保持区域的情况下,仍使所述第1接点彼此隔开不易受噪音影响的距离,且防止连接器装置自身大型化。
插座连接器2(第1连接器)的区划壁61A、61B(第1区划壁)也可以能将接点保持部5(第1接点保持部)区划为在2个第2种保持区域52之间介存第1种保持区域51的状态的方式,夹着所述第1种保持区域设置2个。此外,插座连接器2(第1连接器)也可具有:导电性的区域间连接板64(第1区域间连接部),将配置在一个第2种保持区域52(例如第2种保持区域52A)的外周的第1区划壁(例如区划壁61A)、与配置在另一个第2种保持区域52(例如第2种保持区域52B)的外周的第1区划壁(例如区划壁61B)电连接。此外,插塞连接器3(第2连接器)也可具有:导电性的侧壁81A、81B(第2区域间连接部),在插座连接器2(第1连接器)与插塞连接器3(第2连接器)嵌合时,将配置在一个第2种保持区域52(例如第2种保持区域52A)的外周的第2包围壁、与配置在另一个第2种保持区域(例如第2种保持区域52B)的外周的第2包围壁电连接。通过设为这种构成,第1区域间连接部与第2区域间连接部设置在第1种保持区域51的外周,能抑制保持在第1种保持区域51的接点接收的噪音。
插塞连接器3(第2连接器)进而具有保持接点7(第2接点)的绝缘性的接点保持部9(第2接点保持部),且接点保持部9也可具有框部93与主体部94。此外,也可由框部93、与侧壁81A、81B、82A、82B(第2包围壁及第2区域间连接部)形成沿插塞连接器3(第2连接器)的外周的环状构造,且在环状构造的内部,以与框部93连结的方式设置主体部94。此处,插座连接器2(第1连接器)与插塞连接器3(第2连接器)嵌合时,主体部94由区划壁61A、61B(第1区划壁),区划为保持多个接点7(第1种接点7A;第2接点)的第1种保持区域91、及保持1个接点7(第2种接点7B;第2接点)而不保持其它接点7(第2接点)的第2种保持区域92。通过设为这种构成,能防止插塞连接器3(第2连接器)大型化,实现作为连接器装置的小型化。
插座连接器2(第1连接器)也可具有在第2种保持区域52内,将区划壁61A、61B(第1区划壁)与包围壁62A、62B(第1包围壁)互相电连接的导电性的区域内连接板63(区域内连接部)。所述情况下,通过将配置在第2种保持区域的接点与其它接点进一步隔开,而能更确实地谋求噪音的抑制。
区域内连接板63(区域内连接部)也可以与向插塞连接器3(第2连接器)的连接方向交叉的方式扩展。所述情况下,通过将配置在第2种保持区域52的接点4与其它接点4进一步隔开,而能更确实地谋求噪音的抑制。
区域内连接板63(区域内连接部)也可以面向插塞连接器3(第2连接器)的方式扩展。所述情况下,也可利用区域内连接部作为与对象连接器连接的导件。
包围壁62A、62B(第1包围壁)及侧壁81A、81B、82A、82B(第2包围壁)中任一个也可由第2种保持区域52(92)的外周的一部分分断。通过设为第1包围壁及第2包围壁中任一个由一部分分断的构成,能确实地进行噪音的抑制,且防止作为连接器装置的大型化。
多个接点4(第1接点)及多个接点7(第2接点)中任一方可为多个接点各自具有:连接部,连接在衬底的导体;接触部,与对象连接器的接点接触;及连结部,将连接部与接触部连结;插座连接器2(第1连接器)与插塞连接器3(第2连接器)嵌合时,从对象连接器观察,配置在第1种保持区域51(91)的接点的连结部连结接触部与连接部的方向、与配置在第2种保持区域52(92)的接点的连结部连结接触部与连接部的方向可互相交叉。也就是说,从插塞连接器3观察,第1种接点4A的连结部43连结连接部41与接触部42的方向、与第2种接点4B的连结部43连结连接部41与接触部42的方向可互相交叉。从插座连接器2观察,第1种接点7A的连结部73连结连接部71与接触部72的方向、与第2种接点7B的连结部73连结连接部71与接触部72的方向也可互相交叉。
以下,将沿配置在第1种保持区域的接点(第1种接点4A、7A的连结部43、73)连结接触部42、72与连接部41、71的方向、与配置在第2种区域的接点(第2种接点4B、7B)的连结部43、73连结接触部42、72与连接部41、71的方向的两方向的面称为“配置面”。此处,由连结部43、73连结接触部42、72与连接部41、71的接点中,有沿连结方向的侧面(以下,称为“第1侧面”)的宽度,大于垂直于连结方向的侧面(以下,称为“第2侧面”)的宽度的倾向。另外,此处的“侧面”意指与配置面垂直的面,“宽度”意指沿配置面的方向的宽度。根据第1种接点4A、7A的连结部43、73连结接触部42、72与连接部41、71的方向、与第2种接点4B、7B的连结部43、73连结接触部42、72与连接部41、71的方向互相交叉的构成,无论怎样的配置,第1种接点4A、7A的第1侧面与第2种接点4B、7B的第1侧面都不易对向。由此,可采用抑制配置在第1种区域的接点与配置在第2种区域的接点间的噪音传播,且适于连接器小型化的接点配置。
插座连接器2(第1连接器)的区划壁61A、61B(第1区划壁)也可以将接点保持部5(第1接点保持部)区划为在2个第2种保持区域52之间介存第1种保持区域51的状态的方式,夹着第1种保持区域51设置2个。此外,插座连接器2(第1连接器)可具有:导电性的区域间连接板64(第1区域间连接部),在插座连接器2(第1连接器)与插塞连接器3(第2连接器)嵌合时,将配置在一个第2种保持区域52(例如第2种保持区域52A)的外周的第1区划壁(例如区划壁61A)、与配置在另一个第2种保持区域52(例如第2种保持区域52B)的外周的第1区划壁(例如区划壁61B)电连接。此时,配置在第1种保持区域51的第1种接点4A(第1接点)可分别具有连接在衬底的导体的连接部41。配置在第1种保持区域51的第1种接点4A(第1接点)的连接部41也可以向区域间连接板64(第1区域间连接部)伸出的方式配置,且在俯视时,能目视确认配置在第1种保持区域51的第1种接点4A(第1接点)的连接部41。通过相对于第1区域间连接部将配置在第1种保持区域的接点的连接部对向配置,能谋求利用第1区域间连接部进一步抑制噪音。此外,在俯视时,能目视确认配置在第1种保持区域的接点的连接部的情况下,能适当监视连接部对衬底的安装状态。
第1连接器为插座连接器2,第2连接器为插塞连接器3,在第1连接器与第2连接器嵌合时,第2包围壁也可相对于第1包围壁设置在外侧。通过具有这种构成,插塞连接器3的第2包围壁与具有区域内连接板63(区域内连接部)的插座连接器2相比设置在更外侧,所以能提高与对象连接器连接的引导性。
插座连接器2是安装在衬底并与插塞连接器3连接(嵌合)的连接器,具备:导电性的多个接点4,分别连接在电路衬底101的多个信号导体露出部121~126;绝缘性的接点保持部5,保持多个接点4;及至少1个导电性的区划壁61,电连接在电路衬底101的接地导体露出部111~116,并将接点保持部5区划为多个保持区域;且多个保持区域包含保持多个接点4的第1种保持区域51、与保持1个接点4而不保持其它接点4的第2种保持区域52。
根据所述插座连接器2,将不易成为噪音源的多个接点4(例如低频信号用接点)集中配置在第1种保持区域51,将易成为噪音源,另一方面易受噪音源影响的接点4(例如高频信号用的接点)与其它接点4隔开并配置在第2种保持区域52,由此能谋求兼顾小型化与噪音抑制。
多个接点4也可包含配置在第1种保持区域51的多个第1种接点4A、及与多个第1种接点4A不同种类的接点也就是配置在第2种保持区域52的第2种接点4B。所述情况下,通过利用接点4的种类,区分使用第1种保持区域51及第2种保持区域52,能更确实地谋求噪音的抑制。
也可为,多个保持区域包含2个第2种保持区域52A、52B,且至少1个区划壁61包含在2个第2种保持区域52A、52B彼此之间介存2层的2个区划壁61A、61B。所述情况下,2层区划壁61A、61B介存于第2种保持区域52A、52B彼此之间,由此能进一步隔开配置在第2种保持区域52A、52B的接点4彼此。因此,能更确实地谋求噪音的抑制。
至少1个第1种保持区域51也可介存于2个区划壁61A、61B之间。所述情况下,由于通过第1种保持区域51的介存而使第2种保持区域52A、52B彼此互相远离,所以能进一步将配置在第2种保持区域52A、52B的接点4彼此隔开。因此,能更确实地谋求噪音的抑制。
插座连接器2也可进一步具备沿第2种保持区域52的外周与区划壁61排列的导电性的包围壁62。所述情况下,通过将配置在第2种保持区域52的接点4与其它接点4进一步隔开,能更确实地谋求噪音的抑制。
插座连接器2也可进而具备将沿第2种保持区域52的外周排列的区划壁61与包围壁62互相电连接的导电性的区域内连接板63。所述情况下,通过将配置在第2种保持区域52的接点4与其它接点4进一步隔开,能更确实地谋求噪音的抑制。
区域内连接板63也可以与向插座连接器3的连接方向CD1交叉的方式扩展。所述情况下,通过将配置在第2种保持区域52的接点7与其它接点4进一步隔开,能更确实地谋求噪音的抑制。
区域内连接板63也可以面向插塞连接器3的方式配置。所述情况下,也可利用区域内连接板63作为与插塞连接器3连接时的导件。
插座连接器2可在2个第2种保持区域52的每一个,进而具备沿第2种保持区域52的外周与区划壁61并列的导电性的包围壁62,也可在2个第2种保持区域52A、52B的每一个,进而具备将沿第2种保持区域52的外周排列的区划壁61与包围壁62互相电连接的导电性的区域内连接板63。插座连接器2也可进而具备将一个第2种保持区域52A外周的区划壁61A、与另一个第2种保持区域52B外周的区划壁61B电连接的导电性区域间连接板64。所述情况下,通过将配置在第2种保持区域52的接点4与其它接点4进一步隔开,能更确实地谋求噪音的抑制。
也可为至少1个第1种保持区域51介存于2个区划壁61A、61B之间,且区域间连接板64沿着第1种保持区域51的外周。所述情况下,由于区域间连接板64配置在第1种保持区域51的外周,所以易确保第1种保持区域51的多个接点4的配置空间。此外,由于由区划壁61及区域间连接板64包围第1种保持区域,所以能使第1种保持区域51的多个接点4与其它接点4进一步隔开。因此,能更确实地谋求噪音的抑制。
也可为,多个接点4各自具有连接在电路衬底101的信号导体露出部121~126的连接部41,且在沿2个区划壁61A、61B的方向上,连接部41与区域间连接板64对向。所述情况下,利用区域间连接板64与接点4的连接部41之间的间隙,可进一步谋求噪音的抑制。
也可为,区划壁61具有与电路衬底101相接的端缘611,并在所述端缘611电连接在电路衬底101的接地导体露出部111、112。所述情况下,通过加强区划壁61的电遮蔽作用,能更确实地谋求噪音抑制。
插座连接器2是安装在电路衬底101,与插塞连接器3连接的连接器,且具备:导电性的多个接点4,分别连接在电路衬底101的多个信号导体露出部121~126;及绝缘性的接点保持部5,保持多个接点4;接点保持部5区划为第1种保持区域51,与夹着第1种保持区域51的2个第2种保持区域52A、52B,且第1种保持区域51保持多个接点4,第2种保持区域保持1个接点4而不保持其它接点4。插塞连接器3是安装在电路衬底102并与插座连接器2连接的连接器,具备:导电性的多个接点7,分别连接在电路衬底102的多个信号导体露出部141~146;及绝缘性的接点保持部9,保持多个接点7;接点保持部9区划为第1种保持区域91、及夹着第1种保持区域91的2个第2种保持区域92A、92B,且第1种保持区域91保持多个接点7,第2种保持区域保持1个接点7而不保持其它接点7。
根据所述插座连接器2及插塞连接器3,将不易成为噪音源的多个接点4、7集中配置在第1种保持区域51、91,将易成为噪音源,另一方面易受噪音影响的接点4、7与其它接点4、7隔开,配置在第2种保持区域52A、52B、92A、92B,由此能谋求兼顾小型化与噪音的抑制。
多个接点4也可包含配置在第1种保持区域51的多个第1种接点4A、及与多个第1种接点4A不同种类的接点4也就是配置在第2种保持区域52A、52B的第2种接点4B。多个接点7也可包含配置在第1种保持区域91的多个第1种接点7A、及与多个第1种接点7A不同种类的接点7也就是配置在第2种保持区域92A、92B的第2种接点7B。所述情况下,根据接点4、7的种类区分使用第1种保持区域51、91及第2种保持区域52A、52B、92A、92B,由此能更确实地谋求噪音的抑制。
第2种接点4B也可为与第1种接点4A传输的信号相比,传输更高频的信号的接点。第2种接点7B也可为与第1种接点7A传输的信号相比,传输更高频的信号的接点。所述情况下,通过将传输高频信号的接点4、7与其它接点4、7隔开,配置在第2种保持区域52A、52B、92A、92B,能更确实地谋求噪音的抑制。
第1种保持区域51、与夹着第1种保持区域51的2个第2种保持区域52A、52B可由形成在接点保持部5的空隙S11、S12区划。第1种保持区域91与夹着第1种保持区域91的2个第2种保持区域92A、92B也可由形成在接点保持部9的空隙S21、S22区划。所述情况下,通过向空隙S11、S12、S21、S22配置导电性部件,能更确实地谋求噪音的抑制。
多个接点4各自具有连接在电路衬底101的信号导体露出部121~126的连接部41、接触插塞连接器3的接点7的接触部42、及连结连接部41与接触部42的连结部43,且多个接点4的任一个也可以连结部43连结接触部42与连接部41的方向从插塞连接器3观察时沿同一方向的方式配置。多个接点7各自具有连接在电路衬底102的信号导体露出部141~146的连接部71、接触插座连接器2的接点4的接触部72、及连结连接部71与接触部72的连结部73,且多个接点7的任一个也可以连结部73连结接触部72与连接部71的方向从插座连接器2观察时沿同一方向的方式配置。所述情况下,通过对齐接触部42、72与连接部41、71排列的方向,能更确实地谋求小型化。
多个接点4各自具有连接在电路衬底101的信号导体露出部121~126的连接部41、与接触插塞连接器3的接点7的接触部42,且多个接点4的任一个也可以接触部42与插塞连接器3的接点7的接触方向从插塞连接器3观察时沿同一方向的方式配置。多个接点7各自具有连接在电路衬底102的信号导体露出部141~146的连接部71、与接触插座连接器2的接点4的接触部72,且多个接点7的任一个也可以接触部72与插座连接器2的接点4的接触方向从插座连接器2观察时沿同一方向的方式配置。所述情况下,通过对齐接点4、7的配置方向,能更确实地谋求小型化。
第1种保持区域91及第2种保持区域92A、92B的任一个都具有从沿同一方向的基部向插座连接器2突出的保持用隆起部911A、911B、921,第1种保持区域91及第2种保持区域92A、92B的任一个中,所有接点7的接触部也可露出在保持用隆起部911A、911B、921的外侧面913、914、923、924。所述情况下,通过利用保持用隆起部911A、911B、921对齐接点7的配置方向,能更确实谋求小型化。
第1种保持区域51及第2种保持区域52A、52B的任一个都具有沿同一方向的收容槽部511A、511B、521,第1种保持区域51及第2种保持区域52A、52B的任一个中,所有接点4的接触部42也可以露出在收容槽部511A、511B、521的方式配置。所述情况下,通过利用收容槽部511A、511B、521对齐接点7的配置方向,能更确实地谋求小型化。
从插塞连接器3观察,第1种接点4A的连结部43连结连接部41与接触部42的方向、与第2种接点4B的连结部43连结连接部41与接触部42的方向可互相交叉。从插座连接器2观察,第1种接点7A的连结部73连结连接部71与接触部72的方向、与第2种接点7B的连结部73连结连接部71与接触部72的方向也可互相交叉。以下,将沿第1种接点4A、7A的连结部43、73连结接触部42、72与连接部41、71的方向、与第2种接点4B、7B的连结部43、73连结接触部42、72与连接部41、71的方向的两方向的面称为“配置面”。由连结部43、73连结接触部42、72与连接部41、71的接点中,有沿连结方向的侧面(以下,称为“第1侧面”)的宽度,大于与连结方向垂直的侧面(以下,称为“第2侧面”)的宽度的倾向。另外,此处的“侧面”意指与配置面垂直的面,“宽度”意指沿配置面的方向的宽度。根据第1种接点4A、7A的连结部43、73连结接触部42、72与连接部41、71的方向、与第2种接点4B、7B的连结部43、73连结接触部42、72与连接部41、71的方向互相交叉的构成,无论怎样的配置,第1种接点4A、7A的第1侧面、与第2种接点4B、7B的第1侧面都不易对向。由此,可采用抑制第1种接点4A、7A与第2种接点4B、7B间的噪音传播,且适于连接器小型化的接点配置。
从插塞连接器3观察,第1种接点4A的连结部43连结接触部42与连接部41的方向、与其它第1种接点4A的连结部43连结接触部42与连接部41的方向也可互相平行。从插座连接器2观察,第1种接点7A的连结部73连结接触部72与连接部71的方向、与其它第1种接点7A的连结部73连结接触部72与连接部71的方向也可互相平行。所述情况下,通过使第1种接点4A、7A的第1侧面、与其它第1种接点4A、7A的第1侧面对向,而易谋求连接器进一步小型化。
从插塞连接器3观察,第1种接点4A的接触部42接触插塞连接器3的接点7的方向、与第2种接点4B的接触部42接触插塞连接器3的接点的方向可互相交叉。从插座连接器2观察,第1种接点7A的接触部72接触插座连接器2的接点4的方向、与第2种接点7B的接触部72接触插座连接器2的接点4的方向也可互相交叉。以下,将接点(自连接器的接点)、与接触于此的对象连接器的接点的组合称为“接点结合体”。此外,将自连接器的接点接触对象连接器的接点的方向称为“接触方向”。将沿第1种接点4A、7A的接触方向、与第2种接点4B、7B的接触方向的两方向的面称为“配置面”。接点结合体中,有沿接触方向的侧面(以下,称为“第1侧面”)的宽度大于与接触方向垂直的侧面(以下,称为“第2侧面”)的宽度的倾向。另外,此处的“侧面”意指与配置面垂直的面,“宽度”意指沿配置面的方向的宽度。根据第1种接点4A、7A的接触部42、72接触对象连接器的接点的方向、与第2种接点4B、7B的接触部42、72接触对象连接器的接点的方向互相交叉的构成,无论怎样的配置,第1种接点4A、7A的接点结合体的第1侧面、与第2种接点4B、7B的接点结合体的第1侧面都不易对向。由此,可采用抑制第1种接点4A、7A的接点结合体与第2种接点4B、7B的接点结合体之间的噪音传播,且适于连接器小型化的接点配置。
从插塞连接器3观察,第1种接点4A的接触部42接触插塞连接器3的接点7的方向、与其它第1种接点4A的接触部42接触插塞连接器3的接点7的方向可互相平行。从插座连接器2观察,第1种接点7A的接触部72接触插座连接器2的接点4的方向、与其它第1种接点7A的接触部72接触插座连接器2的接点4的方向也可互相平行。所述情况下,通过使第1种接点4A、7A的接点结合体的第1侧面、与其它第1种接点4A、7A的接点结合体的第1侧面对向,而易谋求连接器进一步小型化。
第1种保持区域91具有从沿一方向的基部向插塞连接器3突出的保持用隆起部911A、911B,第2种保持区域92具有从沿与一方向交叉方向的基部向插塞连接器3突出的保持用隆起部921,第1种保持区域91及第2种保持区域92的任一个,所有接点7的接触部72可露出在保持用隆起部911A、911B、921的侧面。所述情况下,通过由保持用隆起部911A、911B、921,可使第1种接点7A的所述连结方向与第2种接点7B的所述连结方向更确实地交叉,并可使第1种接点7A的所述接触方向与第2种接点7B的所述接触方向更确实地交叉。由此,易谋求连接器进一步小型化。
第1种保持区域51具有沿一方向的收容槽部511A、511B,第2种保持区域52具有沿与一方向交叉的方向的收容槽部521,且第1种保持区域51及第2种保持区域52的任一个,所有接点4的接触部42也可以露出在收容槽部511A、511B、521的方式配置。所述情况下,由收容槽部511A、511B、521,可使第1种接点4A的所述连结方向与第2种接点4B的所述连结方向更确实地交叉,且可使第1种接点4A的所述接触方向与第2种接点4B的所述接触方向更确实地交叉。由此,易谋求连接器进一步小型化。
从插塞连接器3观察,所有接点4的连接部41可与接点保持部5的外缘(长边方向DL1及短边方向DS1的成为最大尺寸的缘部)相比配置于更内侧。从插座连接器2观察,所有接点7的连接部71也可与接点保持部9的外缘(长边方向DL1及短边方向DS1中的成为最大尺寸的缘部)相比配置于更内侧。
配置在第1种区域51的多个接点4包含沿与所述第1种保持区域51与第2种保持区域52A、52B的边界PL11、PL12垂直的排列方向排列的多个接点4,且介隔边界PL11、PL12相邻的接点4的排列方向的间隔G11可大于第1种保持区域51内沿排列方向相邻的接点4的间隔G12。配置在第1种区域91的多个接点7包含沿与所述第1种保持区域91与第2种保持区域92A、92B的边界PL21、PL22垂直的排列方向排列的多个接点7,且介隔边界PL21、PL22相邻的接点7的排列方向的间隔G21也可大于第1种保持区域91内沿排列方向相邻的接点7的间隔G22。所述情况下,将第2种接点4B、7B与其它接点4、7进一步隔开,由此能更确实地谋求噪音的抑制。
以上,对实施方式进行了说明,但本发明并非限定在所述实施方式,可在不脱离其主旨的范围内进行各种变更。例如,所述实施方式以由1个接点传输1个信号为前提,也有如差分信号那样,由1对(2个)接点传输1个信号的情况。这种情况下,如图16及图17所述,也可为第2种保持区域52保持1对第2种接点4B,第2种保持区域92保持1对第2种接点7B。也就是说,接点保持部5的多个保持区域也可包含:第1种保持区域51,保持传输多个信号的多个接点4;及第2种保持区域52,保持传输1个信号的1对接点4而不保持其它接点4。此外,接点保持部9的多个保持区域也可包含:第1种保持区域91,保持传输多个信号的多个接点7;及第2种保持区域92,保持传输1个信号的1对接点7而不保持其它接点7。
插座连接器2中,从连接方向CD1观察(从插塞连接器3观察),第1种接点4A的连结部43连结连接部41与接触部42的方向、与第2种接点4B的连结部43连结连接部41与接触部42的方向可互相交叉(例如正交)。第1种接点4A的连结部43连结连接部41与接触部42的方向、与其它第1种接点4A的连结部43连结连接部41与接触部42的方向也可互相平行。
从连接方向CD1观察,第1种接点4A的接触部42接触插塞连接器3的接点7的方向、与第2种接点4B的接触部42接触插塞连接器3的接点7的方向可互相交叉。第1种接点4A的接触部42接触插塞连接器3的接点7的方向、与其它第1种接点4A的接触部42接触插塞连接器3的接点7的方向也可互相平行。
图18、图19及图20表示第1种接点4A的连结部43连结连接部41与接触部42的方向、与第2种接点4B的连结部43连结连接部41与接触部42的方向互相交叉时的一例。任一个中,都省略接点保持部5及外壳6的图示。图18、图19及图20的例中,任一第1种接点4A中,连结部43连结连接部41与接触部42的方向沿着短边方向DS1,接触部42接触接点7的方向也沿着短边方向DS1。相对于此,第2种接点4B中,连结部43连结连接部41与接触部42的方向沿着长边方向DL1,接触部42接触接点7的方向也沿着长边方向DL1。图18、图19及图20的构成中,从连接方向CD1观察,所有接点4的连接部41与接点保持部5的外缘(长边方向DL1及短边方向DS1中的成为最大尺寸的缘部)相比配置于更内侧。本构成中,第1种保持区域51的收容槽部511A、511B沿着长边方向DL1,相对于此,第2种保持区域52A、52B的收容槽部521沿着短边方向DS1(参考图20)。
也可为,第1种接点4A的连结部43连结连接部41与接触部42的方向沿着长边方向DL1,第2种接点4B的连结部43连结连接部41与接触部42的方向沿着短边方向DS1。所述情况下,第1种保持区域51中,多个第1种接点4A也可沿短边方向DS1排列。
插塞连接器3中,从连接方向CD1观察(从插座连接器2观察),第1种接点7A的连结部73连结连接部71与接触部72的方向、与第2种接点7B的连结部73连结连接部71与接触部72的方向可互相交叉(例如正交)。第1种接点7A的连结部73连结连接部71与接触部72的方向、与其它第1种接点7A的连结部73连结连接部71与接触部72的方向也可互相平行。
从连接方向CD1观察,第1种接点7A的接触部72接触插座连接器2的接点4的方向、与第2种接点7B的接触部72接触插座连接器2的接点4的方向可互相交叉。第1种接点7A的接触部72接触插座连接器2的接点4的方向、与其它第1种接点7A的接触部72接触插座连接器2的接点4的方向也可互相平行。
图21、图22及图23表示第1种接点7A的连结部73连结连接部71与接触部72的方向、与第2种接点7B的连结部73连结连接部71与接触部72的方向互相交叉时的一例。任一个中,都省略外壳8及接点保持部9的图示。图21、图22及图23的例中,任一个第1种接点7A中,连结部73连结连接部71与接触部72的方向沿着短边方向DS1,接触部72接触接点4的方向也沿着短边方向DS1。相对于此,第2种接点7B中,连结部73连结连接部71与接触部72的方向沿着长边方向DL1,接触部72接触接点4的方向也沿着长边方向DL1。图21、图22及图23的构成中,从连接方向CD1观察,所有接点7的连接部71与接点保持部9的外缘(长边方向DL1及短边方向DS1中的成为最大尺寸的缘部)相比配置于更内侧。本构成中,第1种保持区域91的保持用隆起部911A、911B沿着长边方向DL1,相对于此,第2种保持区域92的保持用隆起部921沿着短边方向DS1(参考图23)。
另外,也可为,第1种接点7A的连结部73连结连接部71与接触部72的方向沿着长边方向DL1,第2种接点7B的连结部73连结连接部71与接触部72的方向沿着短边方向DS1。所述情况下,第1种保持区域91中,多个第1种接点7A也可沿短边方向DS1排列。
(附记)
本发明的一方面的连接器是安装在衬底并与对象连接器连接的连接器,具备:导电性的多个接点,分别连接在衬底的多个导体;绝缘性的接点保持部,保持多个接点;及至少1个导电性的区划壁,电连接在衬底的地面,将接点保持部区划为多个保持区域;多个保持区域包含保持多个接点的第1种保持区域、及保持1个接点而不保持其它接点的第2种保持区域。
根据所述连接器,将不易成为噪音源的多个接点集中配置在第1种保持区域,将易成为噪音源,另一方面易受噪音影响的接点与其它接点隔开配置在第2种保持区域,由此能谋求兼顾小型化与噪音的抑制。
多个接点也可包含配置在第1种保持区域的多个第1种接点、及与多个第1种接点不同种类的接点,也就是配置在第2种保持区域的第2种接点。所述情况下,通过根据接点的种类区分使用第1种保持区域及第2种保持区域,能更确实地谋求噪音的抑制。
多个保持区域包含2个第2种保持区域,至少1个区划壁也可包含在2个第2种保持区域彼此之间介存2层的2个区划壁。所述情况下,通过在第2种保持区域彼此之间介存2层区划壁,能进一步隔开配置在第2种保持区域的接点彼此。因此,能更确实地谋求噪音的抑制。
至少1个第1种保持区域也可介存于2个区划壁之间。所述情况下,由于通过第1种保持区域的介存使第2种保持区域彼此互相远离,所以能进一步隔开配置在第2种保持区域的接点彼此。因此,能更确实地谋求噪音的抑制。
连接器也可进而具备沿第2种保持区域的外周而与区划壁并列的导电性的包围壁。所述情况下,通过将配置在第2种保持区域的接点与其它接点进一步隔开,能更确实地谋求噪音的抑制。
连接器也可进而具备将沿第2种保持区域的外周排列的区划壁与包围壁互相电连接的导电性的区域内连接部。所述情况下,通过将配置在第2种保持区域的接点与其它接点进一步隔开,能更确实地谋求噪音的抑制。
区域内连接部也可以与向对象连接器的连接方向交叉的方式扩展。所述情况下,通过将配置在第2种保持区域的接点与其它接点进一步隔开,能更确实地谋求噪音的抑制。
区域内连接部也可以面向对象连接器的方式配置。所述情况下,也可利用区域内连接部作为与对象连接器连接的导件。
连接器可在2个第2种保持区域的每一个进而具备沿第2种保持区域的外周而与区划壁并列的导电性的包围壁,也可在2个第2种保持区域的每一个进而具备将沿第2种保持区域的外周并列的区划壁与包围壁互相电连接的导电性的区域内连接部。连接器也可进而具备将一个第2种保持区域的外周的区划壁、与另一个第2种保持区域的外周的区划壁电连接的导电性的区域间连接部。所述情况下,通过将配置在第2种保持区域的接点与其它接点进一步隔开,能更确实地谋求噪音的抑制。
至少1个第1种保持区域介存于2个区划壁之间,且区域间连接部也可沿着第1种保持区域的外周。所述情况下,由于区域间连接部配置在第1种保持区域的外周,所以易确保第1种保持区域中的多个接点的配置空间。此外,由于由区划壁与区域间连接部包围第1种保持区域,所以能将第1种保持区域的多个接点与其它接点进一步隔开。因此,能更确实地谋求噪音的抑制。
多个接点各自具有连接在衬底的导体的连接部,在沿2个区划壁的方向上,连接部也可与区域间连接板对向。所述情况下,通过区域间连接部与接点的连接部间的间隙,可进一步谋求噪音的抑制。
区划壁具有与衬底相接的端部,在所述端部中也可电连接在衬底的地面。所述情况下,通过加强区划壁的电遮蔽作用,能更确实地谋求噪音抑制。
本发明的另一方面的连接器是安装在衬底,并连接于对象连接器的连接器,具备:导电性的多个接点,分别连接在衬底的多个导体;绝缘性的接点保持部,保持多个接点;及至少1个导电性的区划壁,将接点保持部区划为多个保持区域;且多个保持区域包含保持传输多个信号的多个接点的第1种保持区域、及保持传输1个信号的1对接点而不保持其它接点的第2种保持区域。
本发明的一方面的连接器是安装在衬底并连接于对象连接器的连接器,且具备:导电性的多个接点,分别连接在衬底的多个导体;及绝缘性的接点保持部,保持多个接点;接点保持部区划为第1种保持区域,与夹着第1种保持区域的2个第2种保持区域,第1种保持区域保持多个接点,第2种保持区域保持1个接点而不保持其它接点。
根据所述连接器,将不易成为噪音源的多个接点集中配置在第1种保持区域,将易成为噪音源,另一方面易受噪音影响的接点与其它接点隔开配置在第2种保持区域,由此能谋求兼顾小型化与噪音的抑制。
多个接点也可包含配置在第1种保持区域的多个第1种接点、及与多个第1种接点不同种类的接点也就是配置在第2种保持区域的第2种接点。所述情况下,通过根据接点的种类区分使用第1种保持区域及第2种保持区域,能更确实地谋求噪音的抑制。
第2种接点也可为与第1种接点传输的信号相比,传输更高频信号的接点。所述情况下,通过将传输高频信号的接点与其它接点隔开配置在第2种保持区域,能更确实地谋求噪音的抑制。
第1种保持区域、与夹着第1种保持区域的2个第2种保持区域也可由形成在接点保持部的空隙区划。所述情况下,通过导电性部件对空隙的配置,能更确实地谋求噪音的抑制。
多个接点各自具有:连接部,连接在衬底的信号导体露出部;接触部,接触插塞连接器的接点;及连结部,连结连接部与接触部;且多个接点的任一个也可都以连结部连结接触部与连接部的方向从对象连接器观察沿同一方向的方式配置。所述情况下,通过对齐接触部与连接部的排列的方向,能更确实地谋求小型化。
多个接点各自具有:连接部,连接在衬底的导体;及接触部,接触对象连接器的接点;且多个接点的任一个也可都以接触部与对象连接器的接点的接触方向从对象连接器观察,沿同一方向的方式配置。所述情况下,通过对齐接点与对象连接器的接点的配置方向,能更确实地谋求小型化。
第1种保持区域及第2种保持区域的任一个都具有从沿同一方向的基部向对象连接器突出的保持用隆起部,且在第1种保持区域及第2种保持区域的任一个中,所有接点的接触部也可露出在保持用隆起部的侧面。所述情况下,通过利用保持用隆起部对齐接点的配置方向,能更确实地谋求小型化。
第1种保持区域及第2种保持区域的任一个都具有沿同一方向的收容槽部,且第1种保持区域及第2种保持区域的任一个中,所有接点的接触部也可以露出在收容槽部的方式配置。所述情况下,通过利用收容槽部对齐接点的配置方向,能更确实地谋求小型化。
多个接点各自具有:连接部,连接在衬底的导体;接触部,接触对象连接器的接点;及连结部,连结连接部与接触部;且从对象连接器观察,第1种接点的连结部连结接触部与连接部的方向、与第2种接点的连结部连结接触部与连接部的方向也可互相交叉。以下,将沿第1种接点的连结部连结接触部与连接部的方向、与第2种接点的连结部连结接触部与连接部的方向的两方向的面称为“配置面”。由连结部连结接触部与连接部的接点中,有沿连结方向的侧面(以下称为“第1侧面”)的宽度大于与连结方向垂直的侧面(以下称为“第2侧面”)的宽度的倾向。另外,此处的“侧面”意指与配置面垂直的面,“宽度”意指沿配置面的方向的宽度。根据第1种接点的连结部连结接触部与连接部的方向、与第2种接点的连结部连结接触部与连接部的方向互相交叉的构成,无论怎样的配置,第1种接点的第1侧面与第2种接点的第1侧面都不易对向。由此,可采用抑制第1种接点与第2种接点间的噪音传播,且适于连接器小型化的接点配置。
从对象连接器观察,第1种接点的连结部连结接触部与连接部的方向、与其它第1种接点的连结部连结接触部与连接部的方向也可互相平行。所述情况下,通过使第1种接点的第1侧面、与其它第1种接点的第1侧面对向,易谋求连接器进一步小型化。
多个接点各自具有:连接部,其连接在衬底的导体;及接触部,其接触对象连接器的接点;且从对象连接器观察,第1种接点的接触部接触对象连接器的接点的方向、与第2种接点的接触部接触对象连接器的接点的方向也可互相交叉。以下,将接点(自连接器的接点)、与接触于此的对象连接器的接点的组合称为“接点结合体”。此外,将自连接器的接点接触对象连接器的接点的方向称为“接触方向”。将沿第1种接点的接触方向与第2种接点的接触方向的两方向的面称为“配置面”。接点结合体中,有沿接触方向的侧面(以下称为“第1侧面”)的宽度大于与接触方向垂直的侧面(以下称为“第2侧面”)的宽度的倾向。另外,此处的“侧面”意指与配置面垂直的面,“宽度”意指沿配置面的方向的宽度。根据第1种接点的接触部接触对象连接器的接点的方向、与第2种接点的接触部接触对象连接器的接点的方向互相交叉的构成,无论怎样的配置,第1种接点的接点结合体的第1侧面、与第2种接点的接点结合体的第1侧面都不易对向。由此,可采用抑制第1种接点的接点结合体与第2种接点的接点结合体间的噪音传播,并适于连接器小型化的接点配置。
从对象连接器观察,第1种接点的接触部接触对象连接器的接点的方向、与其它第1种接点的接触部接触对象连接器的接点的方向也可互相平行。所述情况下,通过使第1种接点的接点结合体的第1侧面、与其它第1种接点的接点结合体的第1侧面对向,易谋求连接器的进一步小型化。
第1种保持区域具有从沿一方向的基部向对象连接器突出的保持用隆起部,第2种保持区域具有从沿与一方向交叉的方向的基部向对象连接器突出的保持用隆起部,在第1种保持区域及第2种保持区域的任一个中,所有接点的接触部也可露出在保持用隆起部的侧面。所述情况下,通过保持用隆起部,能使第1种接点的所述连结方向与第2种接点的所述连结方向更确实地交叉,并使第1种接点的所述接触方向与第2种接点的所述接触方向更确实地交叉。
第1种保持区域具有沿一方向的收容槽部,第2种保持区域具有沿与一方向交叉的方向的收容槽部,在第1种保持区域及第2种保持区域的任一个中,所有接点的接触部也可以露出在收容槽部的方式配置。所述情况下,通过收容槽部,能使第1种接点的所述连结方向与第2种接点的所述连结方向更确实地交叉,且使第1种接点的所述接触方向与第2种接点的所述接触方向更确实地交叉。
从对象连接器观察,所有接点的连接部也可与接点保持部的外缘相比配置在更内侧。
配置在第1种保持区域的多个接点包含沿与所述第1种保持区域与第2种保持区域的边界垂直的排列方向排列的多个接点,介隔边界相邻的接点的排列方向的间隔也可大于第1种保持区域内沿排列方向相邻的接点的间隔。所述情况下,通过将第2种接点与其它接点隔开,能更确实地谋求噪音的抑制。
[符号说明]
2插座连接器(连接器)
3插塞连接器(对象连接器)
4接点
4A第1种接点
4B第2种接点
5接点保持部
41连接部
42接触部
51第1种保持区域
52、52A、52B第2种保持区域
61、61A、61B区划壁
611端缘(端部)
62、62A、62B包围壁
63区域内连接板(区域内连接部)
64区域间连接板(区域间连接部)
CD1连接方向。
Claims (20)
1.一种连接器装置,具有第1连接器与第2连接器;且
所述第1连接器具有:
导电性的多个第1接点,分别连接在第1衬底的多个导体;
绝缘性的第1接点保持部,保持所述多个第1接点;
导电性的区划壁,对所述第1衬底的接地导体电连接,并将所述第1接点保持部区划为保持多个所述第1接点的第1种保持区域、与保持1个所述第1接点而不保持其它所述第1接点的第2种保持区域;及
导电性的第1包围壁,对所述第1衬底的接地导体电连接,且以与所述区划壁一起至少部分包围所述第2种保持区域的方式,配置在所述第2种保持区域的外周;且
所述第2连接器具有:
导电性的多个第2接点,分别连接在第2衬底的多个导体,且在所述第1连接器与所述第2连接器嵌合时,分别对所述多个第1接点接触;及
导电性的第2包围壁,对所述第2衬底的接地导体电连接;且
所述第1连接器与所述第2连接器嵌合时,所述第2包围壁在所述第2种保持区域的外周,配置在所述第1包围壁的外侧。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连接器装置,其中所述第1连接器还具有追加的导电性的区划壁、及追加的导电性的第1包围壁;
所述第2连接器还具有追加的导电性的第2包围壁;
所述区划壁与所述追加的区划壁以所述第1种保持区域位于所述第2种保持区域、与追加的第2种保持区域间的方式,将所述第1接点保持部区划为所述第1种保持区域、所述第2种保持区域、所述追加的第2种保持区域;
所述追加的第1包围壁以与所述追加的区划壁一起,至少部分包围所述追加的第2种保持区域的方式,配置在所述追加的第2种保持区域的外周;
所述第1连接器与所述第2连接器嵌合时,所述追加的第2包围壁在所述追加的第2种保持区域的外周,配置在所述追加的第1包围壁的外侧。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连接器装置,其中所述第1连接器还具有:导电性的第1区域间连接部,以与所述区划壁及所述追加的区划壁一起,至少部分包围所述第1种保持区域的方式,配置在所述第1种保持区域的外周。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连接器装置,其中所述第1区域间连接部将所述第1包围壁与所述追加的第1包围壁连接。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连接器装置,其中所述第2连接器还具有:导电性的第2区域间连接部,将所述第2包围壁与所述追加的第2包围壁连接;
所述第1连接器与所述第2连接器嵌合时,所述第2区域间连接部以与所述区划壁及所述追加的区划壁一起,至少部分包围所述第1种保持区域的方式,配置在所述第1种保持区域的外周。
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连接器装置,其中所述第1连接器还具有:导电性的第1区域间连接部,以与所述区划壁及所述追加的区划壁一起,至少部分包围所述第1种保持区域的方式,配置在所述第1种保持区域的外周;
所述第2连接器还具有:导电性的第2区域间连接部,将所述第2包围壁与所述追加的第2包围壁连接;
所述第1连接器与所述第2连接器嵌合时,所述第2区域间连接部在所述第1种保持区域的外周,配置在所述第1区域间连接部的外侧。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连接器装置,其中所述第2连接器还具有:
保持所述多个第2接点的绝缘性的第2接点保持部;
所述第2接点保持部具有:
第1种保持区域,保持与所述第1接点保持部的第1种保持区域的2个以上的所述第1接点对应的2个以上的所述第2接点;及
第2种保持区域,保持与所述第1接点保持部的第2种保持区域的1个所述第1接点对应的1个所述第2接点;且
所述第2连接器从所述第1连接器分离时,不由导电性部件区划所述第2连接器的所述第1种保持区域与所述第2连接器的所述第2种保持区域;
所述第1连接器与所述第2连接器嵌合时,由所述区划壁区划所述第2接点保持部的所述第1种保持区域、与所述第2接点保持部的所述第2种保持区域。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连接器装置,其中所述第1连接器还具有:导电性的区域内连接部,配置在所述第2种保持区域上,将所述区划壁与所述第1包围壁互相电连接。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连接器装置,其中所述区域内连接部以与所述第1连接器及所述第2连接器的连接方向交叉的方式扩展。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连接器装置,其中所述区域内连接部以覆盖所述第2种保持区域,面向所述第2连接器的方式扩展。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连接器装置,其中所述区域内连接部具有使1个所述第1接点向所述第2连接器露出的开口部。
1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连接器装置,其中所述第1包围壁分成配置在所述第2种保持区域的外周的2个以上的第1壁部。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连接器装置,其中所述第1连接器与所述第2连接器嵌合时,2个以上的所述第1壁部间的1个以上的空隙由所述第2包围壁覆盖;
所述第1连接器与所述第2连接器嵌合时,2个以上的所述第1壁部各自与所述第2包围壁接触。
1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连接器装置,其中所述第2包围壁分成2个以上的第2壁部;
所述第1连接器与所述第2连接器嵌合时,2个以上的所述第2壁部配置在所述第2种保持区域的外周。
15.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连接器装置,其中所述第1连接器与所述第2连接器嵌合时,2个以上的所述第2壁部间的1个以上的空隙由所述第1包围壁覆盖;
所述第1连接器与所述第2连接器嵌合时,所述第2壁部各自与所述第1包围壁接触。
1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连接器装置,其中所述区划壁具有从所述第1接点保持部露出的端缘,所述端缘与所述第1衬底的所述接地导体接触。
1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连接器装置,其中所述第1连接器与所述第2连接器嵌合时,所述第2包围壁配置在所述第1包围壁的外侧。
1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连接器装置,其中所述第1接点保持部具有:
凹部,沿所述第1种保持区域的外周,形成在所述第1接点保持部的外周;及
贯通孔,形成在所述第2种保持区域;且
多个所述第1接点分别具有:
连接部,用来与所述第1衬底的所述接地导体连接;及
接触部,在所述第1连接器与所述第2连接器嵌合时,与多个第2接点的任一个接触;
所述第1种保持区域的2个以上的所述第1接点各自的所述连接部露出在所述凹部内;
所述第2种保持区域的1个所述第1接点的所述连接部露出在所述贯通孔内。
19.一种连接器装置,是具有第1连接器与第2连接器的连接器装置;
所述第1连接器具有:
导电性的多个第1接点,构成为分别连接在第1衬底的多个导体;
绝缘性的第1接点保持部,保持所述多个第1接点;
导电性的区划壁,对所述第1衬底的接地导体电连接,将所述第1接点保持部区划为保持传输多个信号的2个以上的所述第1接点的第1种保持区域、及保持传输1个信号的一对所述第1接点而不保持其它所述第1接点的第2种保持区域;及
导电性的第1包围壁,对所述第1衬底的接地导体电连接,以与所述区划壁一起,至少部分包围所述第2种保持区域的方式,配置在所述第2种保持区域的外周;且
所述第2连接器具有:
导电性的多个第2接点,分别连接在第2衬底的多个导体,且在所述第1连接器与所述第2连接器嵌合时,对所述多个第1接点分别接触;及
导电性的第2包围壁,对所述第2衬底的接地导体电连接;且
所述第1连接器与所述第2连接器嵌合时,所述第2包围壁在所述第2种保持区域的外周,配置在所述第1包围壁的外侧。
20.根据权利要求19所述的连接器装置,其中所述第1连接器还具有追加的导电性区划壁、及追加的导电性的第1包围壁;
所述第2连接器还具有追加的导电性的第2包围壁;
所述区划壁与所述追加的区划壁以所述第1种保持区域位于所述第2种保持区域、与追加的第2种保持区域间的方式,将所述第1接点保持部区划为所述第1种保持区域、所述第2种保持区域、所述追加的第2种保持区域;
所述追加的第1包围壁以与所述追加的区划壁一起,至少部分包围所述追加的第2种保持区域的方式,配置在所述追加的第2种保持区域的外周;
所述第1连接器与所述第2连接器嵌合时,所述追加的第2包围壁在所述追加的第2种保持区域的外周,配置在所述追加的第1包围壁的外侧。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410479743.5A CN118352849A (zh) | 2019-07-04 | 2020-06-01 | 连接器装置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7)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19-125583 | 2019-07-04 | ||
JP2019-125584 | 2019-07-04 | ||
JP2019125584 | 2019-07-04 | ||
JP2019125583 | 2019-07-04 | ||
JP2019-185407 | 2019-10-08 | ||
JP2019185407 | 2019-10-08 | ||
PCT/JP2020/021576 WO2021002129A1 (ja) | 2019-07-04 | 2020-06-01 | コネクタ装置 |
Related Child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410479743.5A Division CN118352849A (zh) | 2019-07-04 | 2020-06-01 | 连接器装置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4041246A CN114041246A (zh) | 2022-02-11 |
CN114041246B true CN114041246B (zh) | 2024-05-07 |
Family
ID=74100682
Famil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080047520.1A Active CN114041246B (zh) | 2019-07-04 | 2020-06-01 | 连接器装置 |
CN202410479743.5A Pending CN118352849A (zh) | 2019-07-04 | 2020-06-01 | 连接器装置 |
Family Applications After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410479743.5A Pending CN118352849A (zh) | 2019-07-04 | 2020-06-01 | 连接器装置 |
Country Status (6)
Country | Link |
---|---|
US (2) | US12034255B2 (zh) |
JP (2) | JP7156532B2 (zh) |
KR (1) | KR102646125B1 (zh) |
CN (2) | CN114041246B (zh) |
TW (1) | TWI836091B (zh) |
WO (1) | WO2021002129A1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8)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WO2021020533A1 (ja) | 2019-08-01 | 2021-02-04 | 株式会社村田製作所 | メス型多極コネクタおよびそれを備える多極コネクタセット |
CN113054470A (zh) * | 2019-12-10 | 2021-06-29 | 电连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公座、母座及板对板射频连接器 |
US11652323B2 (en) * | 2020-05-13 | 2023-05-16 | Japan Aviation Electronics Industry, Limited | Connector assembly comprising a connector encolsed by a shell and a mating connector enclosed by a mating shell |
US11495919B2 (en) * | 2020-05-13 | 2022-11-08 | Japan Aviation Electronics Industry, Limited | Connector assembly in which ground terminals are coupled to form a shielding |
JP7544013B2 (ja) | 2021-10-14 | 2024-09-03 | I-Pex株式会社 | コネクタ装置 |
JP2023150809A (ja) * | 2022-03-31 | 2023-10-16 | I-Pex株式会社 | コネクタ及びコネクタシステム |
JP2023150817A (ja) * | 2022-03-31 | 2023-10-16 | I-Pex株式会社 | コネクタ及びコネクタシステム |
JP2024042603A (ja) * | 2022-09-15 | 2024-03-28 | パナソニックIpマネジメント株式会社 | コネクタ、コネクタアセンブリ、接続装置、相手側コネクタ |
Citations (1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EP0601265A2 (en) * | 1992-12-11 | 1994-06-15 | Hosiden Corporation | Socket-type multipolar electrical connector |
JPH11329594A (ja) * | 1998-05-06 | 1999-11-30 | Kel Corp | グランド板付コネクタ |
JP2006085944A (ja) * | 2004-09-14 | 2006-03-30 | Taiko Denki Co Ltd | 基板間コネクタ |
CN2802786Y (zh) * | 2005-05-13 | 2006-08-02 | 连康电子股份有限公司 | 电连接器 |
CN101149395A (zh) * | 2006-09-22 | 2008-03-26 | 株式会社爱德万测试 | 连接器组装体、插座型连接器及接口装置 |
EP1955411A1 (en) * | 2005-12-01 | 2008-08-13 | DDK Ltd. | Electrical connector |
CN103036081A (zh) * | 2011-10-05 | 2013-04-10 | 山一电机株式会社 | 插座连接器和采用该插座连接器的电连接器 |
CN104078799A (zh) * | 2013-03-29 | 2014-10-01 | 广濑电机株式会社 | 中继电连接器 |
KR20170036529A (ko) * | 2015-09-24 | 2017-04-03 | 몰렉스 엘엘씨 | 기판 대 기판 커넥터 및 rf 커넥터 일체형 커넥터 조립체 |
CN207338827U (zh) * | 2016-09-26 | 2018-05-08 | 松下知识产权经营株式会社 | 连接器 |
CN109478739A (zh) * | 2017-06-14 | 2019-03-15 | 第精工株式会社 | 电连接器及其制造方法 |
Family Cites Families (2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4555329B2 (ja) | 2007-11-08 | 2010-09-29 | モレックス インコーポレイテド | 基板対基板コネクタ |
JP4954253B2 (ja) * | 2009-09-11 | 2012-06-13 | モレックス インコーポレイテド | 基板対基板コネクタ |
JP5631074B2 (ja) * | 2010-06-28 | 2014-11-26 | モレックス インコーポレイテドMolex Incorporated | 基板対基板コネクタ |
JP5881333B2 (ja) * | 2010-09-08 | 2016-03-09 | モレックス エルエルシー | 基板対基板コネクタ |
JP5890117B2 (ja) * | 2011-07-07 | 2016-03-22 | 日本航空電子工業株式会社 | コネクタ |
US8523583B2 (en) | 2011-10-05 | 2013-09-03 | Yamaichi Electronics Co., Ltd. | Receptacle connector and an electrical connector using the same |
JP5569548B2 (ja) * | 2012-03-13 | 2014-08-13 | 第一精工株式会社 | 同軸型電気コネクタ及び同軸型電気コネクタ装置 |
JP5818016B2 (ja) * | 2012-05-17 | 2015-11-18 | 第一精工株式会社 | コネクタ装置 |
JP6199666B2 (ja) * | 2013-09-04 | 2017-09-20 | モレックス エルエルシー | 基板対基板コネクタ |
WO2015045623A1 (ja) | 2013-09-27 | 2015-04-02 | 京セラコネクタプロダクツ株式会社 | コネクタ |
CN105493356B (zh) * | 2013-10-31 | 2018-01-02 | 松下知识产权经营株式会社 | 插口件、使用该插口件的连接器、以及用于该连接器的插头件 |
JP5881666B2 (ja) * | 2013-11-19 | 2016-03-09 | 京セラコネクタプロダクツ株式会社 | リセプタクルコネクタの製造方法 |
US9065228B2 (en) * | 2013-11-21 | 2015-06-23 | Japan Aviation Electronics Industry, Limited | Connector |
JP6167997B2 (ja) * | 2014-06-05 | 2017-07-26 | 株式会社村田製作所 | コネクタセット及びコネクタ |
WO2016178356A1 (ja) * | 2015-05-01 | 2016-11-10 | 株式会社村田製作所 | 多極コネクタ |
JP6179564B2 (ja) * | 2015-07-29 | 2017-08-16 | 第一精工株式会社 | 基板接続用電気コネクタ |
US20180287282A1 (en) * | 2015-10-14 | 2018-10-04 | Kyocera Corporation | Connector and connector system |
JP6885730B2 (ja) * | 2017-01-06 | 2021-06-16 | ヒロセ電機株式会社 | 遮蔽シールド板付きコネクタ |
CN207925768U (zh) * | 2017-01-11 | 2018-09-28 | 富士康(昆山)电脑接插件有限公司 | 电连接器及其组合 |
US10396479B2 (en) * | 2017-01-19 | 2019-08-27 | Murata Manufacturing Co., Ltd. | Multipolar connector set |
WO2020003731A1 (ja) * | 2018-06-27 | 2020-01-02 | 株式会社村田製作所 | 電気コネクタセット |
WO2020039666A1 (ja) * | 2018-08-24 | 2020-02-27 | 株式会社村田製作所 | 電気コネクタセットおよび該電気コネクタセットの実装された回路基板 |
CN208674425U (zh) * | 2018-09-12 | 2019-03-29 | 昆山长盈精密技术有限公司 | 板对板型射频插头、插座及其组件 |
JP7214609B2 (ja) * | 2019-10-16 | 2023-01-30 | ヒロセ電機株式会社 | コネクタ及びコネクタ装置 |
WO2021187789A1 (ko) * | 2020-03-19 | 2021-09-23 | 엘에스엠트론 주식회사 | 기판 커넥터 |
-
2020
- 2020-06-01 JP JP2021529925A patent/JP7156532B2/ja active Active
- 2020-06-01 KR KR1020227002262A patent/KR102646125B1/ko active IP Right Grant
- 2020-06-01 CN CN202080047520.1A patent/CN114041246B/zh active Active
- 2020-06-01 CN CN202410479743.5A patent/CN118352849A/zh active Pending
- 2020-06-01 WO PCT/JP2020/021576 patent/WO2021002129A1/ja active Application Filing
- 2020-06-08 TW TW109119172A patent/TWI836091B/zh active
-
2021
- 2021-12-24 US US17/561,711 patent/US12034255B2/en active Active
-
2022
- 2022-10-05 JP JP2022161139A patent/JP7533547B2/ja active Active
-
2024
- 2024-06-03 US US18/731,516 patent/US20240322498A1/en active Pending
Patent Citations (1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EP0601265A2 (en) * | 1992-12-11 | 1994-06-15 | Hosiden Corporation | Socket-type multipolar electrical connector |
JPH11329594A (ja) * | 1998-05-06 | 1999-11-30 | Kel Corp | グランド板付コネクタ |
JP2006085944A (ja) * | 2004-09-14 | 2006-03-30 | Taiko Denki Co Ltd | 基板間コネクタ |
CN2802786Y (zh) * | 2005-05-13 | 2006-08-02 | 连康电子股份有限公司 | 电连接器 |
EP1955411A1 (en) * | 2005-12-01 | 2008-08-13 | DDK Ltd. | Electrical connector |
CN101149395A (zh) * | 2006-09-22 | 2008-03-26 | 株式会社爱德万测试 | 连接器组装体、插座型连接器及接口装置 |
CN103036081A (zh) * | 2011-10-05 | 2013-04-10 | 山一电机株式会社 | 插座连接器和采用该插座连接器的电连接器 |
CN104078799A (zh) * | 2013-03-29 | 2014-10-01 | 广濑电机株式会社 | 中继电连接器 |
KR20170036529A (ko) * | 2015-09-24 | 2017-04-03 | 몰렉스 엘엘씨 | 기판 대 기판 커넥터 및 rf 커넥터 일체형 커넥터 조립체 |
CN207338827U (zh) * | 2016-09-26 | 2018-05-08 | 松下知识产权经营株式会社 | 连接器 |
CN109478739A (zh) * | 2017-06-14 | 2019-03-15 | 第精工株式会社 | 电连接器及其制造方法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4041246A (zh) | 2022-02-11 |
CN118352849A (zh) | 2024-07-16 |
KR102646125B1 (ko) | 2024-03-08 |
TW202105842A (zh) | 2021-02-01 |
KR20220024862A (ko) | 2022-03-03 |
US20240322498A1 (en) | 2024-09-26 |
JPWO2021002129A1 (zh) | 2021-01-07 |
JP7156532B2 (ja) | 2022-10-19 |
WO2021002129A1 (ja) | 2021-01-07 |
JP2022176328A (ja) | 2022-11-25 |
US12034255B2 (en) | 2024-07-09 |
TWI836091B (zh) | 2024-03-21 |
JP7533547B2 (ja) | 2024-08-14 |
US20220123508A1 (en) | 2022-04-21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14041246B (zh) | 连接器装置 | |
US10396480B2 (en) | Board-to-board plug electrical plug connector, board-to-board electrical receptacle connector, and board-to-board electrical connector assembly | |
US6247970B1 (en) | Plug connector, jack connector and connector assembly | |
US8475183B2 (en) | Electrical connector with improved impedance continuity | |
US11721940B2 (en) | Coaxial connector with partition | |
TWI764645B (zh) | 連接器 | |
US11631954B2 (en) | Coaxial connector for a circuit board | |
US5668509A (en) | Modified coaxial to GCPW vertical solderless interconnects for stack MIC assemblies | |
JP7494934B2 (ja) | コネクタ、コネクタ装置及びコネクタの製造方法 | |
KR20120022624A (ko) | 전기 커넥터 및 회로 보드 어셈블리 | |
JP2024099638A (ja) | 基板コネクタ | |
CN111193098A (zh) | 立体式天线及电子装置 | |
CN211088493U (zh) | 立体式天线及电子装置 | |
JP7405152B2 (ja) | コネクタ及びコネクタユニット | |
JP2024150740A (ja) | コネクタ装置 | |
JP7409084B2 (ja) | コネクタ装置 | |
JP7409085B2 (ja) | コネクタ装置及びコネクタ | |
KR102556308B1 (ko) | 리셉터클 커넥터 | |
JP7177417B1 (ja) | 基板対基板用コネクタ | |
CN114788096B (zh) | 电连接器对 | |
US20240258749A1 (en) | Connector device | |
JP2024080205A (ja) | 電気コネクタおよび回路基板と電気コネクタとの接続体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