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4041219A - 复合集流体、电化学装置以及电子装置 - Google Patents

复合集流体、电化学装置以及电子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4041219A
CN114041219A CN202180004224.8A CN202180004224A CN114041219A CN 114041219 A CN114041219 A CN 114041219A CN 202180004224 A CN202180004224 A CN 202180004224A CN 114041219 A CN114041219 A CN 114041219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urrent collector
layer
composite current
mesh
porous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80004224.8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刘宏威
李娅洁
张青文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Ningde Amperex Technology Ltd
Original Assignee
Ningde Amperex Technology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Ningde Amperex Technology Ltd filed Critical Ningde Amperex Technology Ltd
Publication of CN11404121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4041219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4/00Electrodes
    • H01M4/02Electrodes composed of, or comprising, active material
    • H01M4/64Carriers or collectors
    • H01M4/66Selection of materials
    • H01M4/665Composites
    • H01M4/667Composites in the form of layers, e.g. coating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4/00Electrodes
    • H01M4/02Electrodes composed of, or comprising, active material
    • H01M4/64Carriers or collectors
    • H01M4/70Carriers or collectors characterised by shape or form
    • H01M4/80Porous plates, e.g. sintered carrier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60/00Enabling technologies; Technologies with a potential or indirect contribution to GHG emissions mitigation
    • Y02E60/10Energy storage using batteries

Landscapes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hemical Kinetics & Catalysis (AREA)
  • Electrochemistry (AREA)
  • General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posite Material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aterials Engineering (AREA)
  • Cell Electrode Carriers And Collector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提供一种复合集流体、电化学装置以及电子设备。所述复合集流体包括聚合物层和多孔导电网层,所述多孔导电网层设置在所述聚合物层的至少一个表面上。在所述复合集流体应用于所述极片时能够提高活性物质与所述复合集流体的粘接力。所述电化学装置包括极片,所述极片包括所述复合集流体和设置在所述复合集流体的至少一个表面的活性物质层,所述活性物质层与所述复合集流体之间的粘结力为100N/m至500N/m。所述电子设备包括所述电化学装置。所述复合集流体能够降低传统的集流体的厚度,保证活性物质层与复合集流体紧密粘接、束缚多孔导电网层,避免应用所述极片的电化学装置的容量衰减与电化学装置的变形,提高电化学装置的安全性能。

Description

复合集流体、电化学装置以及电子装置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电化学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复合集流体、电化学装置以及电子装置。
背景技术
在电化学领域尤其是二次电池领域,二次电池的极片包括集流体和设置在集流体的表面的活性物质层。活性物质与集流体的粘接性不仅影响二次电池的循环性能,例如循环过程中活性物质层与集流体分层或松弛,而且影响滥用性能,例如穿钉测试,活性物质层粘接力不足会导致活性物质脱落,从而出现最危险的正负极集流体直接接触的情况发生等。由此,增强活性物质层与集流体的粘接性是二次电池领域的研究方向之一。
发明内容
鉴于背景技术中存在的问题,本申请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复合集流体、电化学装置以及电子装置,其中,在复合集流体应用于极片时能够提高活性物质与复合集流体的粘接力。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在一些实施例中,本申请提供了一种复合集流体,其中,所述复合集流体包括聚合物层和多孔导电网层,所述多孔导电网层设置在所述聚合物层的至少一个表面上。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多孔导电网层满足以下特征中的至少一者:所述多孔导电网层中的单个网孔面积为0.04mm2至100mm2;所述多孔导电网层的厚度为0.5μm至10μm;所述多孔导电网层的相邻网孔间最小距离为0.1mm至10mm;所述多孔导电网层中网孔的孔面积占比为51%至80%。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多孔导电网层满足以下特征中的至少一者:所述多孔导电网层中的单个网孔面积为1mm2至20mm2;所述多孔导电网层的厚度为3μm至5μm;所述多孔导电网层的相邻网孔间最小距离为1mm至5mm;所述多孔导电网层中网孔的孔面积占比为70%至72%。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多孔导电网层中网孔形状包括方形、圆形、椭圆、菱形或三角形中的至少一种。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多孔导电网层包括金属网,所述金属网包括铜网、铝网或镍网中的至少一种。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聚合物层中聚合物包括聚乙烯(PE)、聚丙烯(PP)、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聚对萘二甲酸乙二醇酯(PEN)、聚对苯二甲酰对苯二胺(PPA)、聚酰亚胺(PI)或表面改性后聚合物中的至少一种。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表面改性包括羧基改性、羟基改性或氨基改性中的至少一种。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聚合物层的厚度为1μm至30μm。
在一些实施例中,本申请提供了一种电化学装置,所述电化学装置包括极片,所述极片包括所述复合集流体和设置在所述复合集流体的至少一个表面的活性物质层,所述活性物质层与所述复合集流体之间的粘结力为100N/m至500N/m。
在一些实施例中,本申请提供了一种电子设备,所述电子设备包括所述电化学装置。
本申请至少包括如下所述的有益效果:
采用聚合物层和多孔导电网层的复合集流体与传统的直接采用导电无孔箔片作为集流体的方式相比,能够降低传统的集流体的厚度,由于聚合物层的绝缘性,会提高应用所述复合集流体的电化学装置的安全性能。
在本申请的复合集流体应用于极片时,多孔导电网层的网孔为聚合物层和活性物质之间提供了接触通道,使活性物质以及活性物质颗粒之间的聚合物粘结剂能够与复合集流体的聚合物层直接相接触,利用复合集流体的聚合物层和活性物质层中的活性物质及粘接剂之间聚合物相似性质,达到更好的相容性效果,产生更强的粘接,保证活性物质层与复合集流体紧密粘接,避免活性物质与复合集流体间的剥离失效,避免因此产生的应用所述极片的电化学装置的容量衰减与电化学装置的变形;活性物质以及活性物质颗粒之间的聚合物粘结剂穿过多孔导电网层的网孔与复合集流体的聚合物层粘接,还起到束缚多孔导电网层的作用,使多孔导电网层不被从聚合物层上剥离,避免复合集流体的多孔导电网层与聚合物层间剥离造成的正极极片和负极极片之间的内界面异常,进而避免因此产生的应用所述极片的电化学装置的容量衰减与电化学装置的变形。
附图说明
图1为采用本申请的复合集流体的一实施例的立体剖开图,其中多孔导电网层仅设置在聚合物层的一个表面。
图2为图1的分解立体图。
图3为采用本申请的复合集流体的极片的一实施例的立体剖视图,其中活性物质层仅设置在复合集流体的一个表面。
图4为图3的分解仰视立体图申请。
图5是图1的复合集流体的多孔导电网层的网孔的第一示例。
图6是图1的复合集流体的多孔导电网层的网孔的第二示例。
图7是图1的复合集流体的多孔导电网层的网孔的第三示例。
图8是图1的复合集流体的多孔导电网层的网孔的第四示例。
图9是图1的复合集流体的多孔导电网层的网孔的第五示例。
其中,附图标记说明如下:
10 极片
1 复合集流体
11 聚合物层
12 多孔导电网层
121 网孔
d 相邻网孔间最小距离
2 活性物质层
21 网孔填充部分
具体实施方式
下文以复合集流体、极片、电化学装置、电子装置的顺序来进行说明。
[复合集流体]
在一些实施例中,本申请的复合集流体1包括聚合物层11和多孔导电网层12。所述多孔导电网层12设置在所述聚合物层11的至少一个表面上,如图1和图2所示。与传统的直接采用导电无孔箔片作为集流体的方式相比,采用聚合物层11和多孔导电网层12的复合集流体1,能够降低传统的集流体的厚度,由于聚合物层11的绝缘性,会提高应用复合集流体1的电化学装置的安全性能。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聚合物层11中聚合物包括聚乙烯(PE)、聚丙烯(PP)、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聚对萘二甲酸乙二醇酯(PEN)、聚对苯二甲酰对苯二胺(PPA,聚芳纶)、聚酰亚胺(PI)或表面改性后聚合物中的至少一种。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表面改性包括羧基(-COOH)改性、羟基(-OH)改性或氨基(-NH2)改性中的至少一种。表面改性能够增强聚合物层与应用所述复合集流体1的极片10的活性物质层2之间的粘接力。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聚合物层11的厚度为1μm至30μm。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多孔导电网层12包括金属网。所述金属网包括铜网、铝网或镍网中的至少一种。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多孔导电网层12中网孔121的形状包括方形、圆形、椭圆、菱形或三角形中的至少一种。在一些实施例中,椭圆为长轴和短轴之比为2:1。在一些实施例中,三角形为等边三角形。在一些实施例中,菱形为两相对的内角为760°和另外两个相对的内角为120°的菱形。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多孔导电网层12的厚度为0.5μm至10μm。所述多孔导电网层的厚度太薄,比如小于0.5μm,所述复合集流体的强度不满足电池制造工艺的要求。所述多孔导电网层的厚度太厚,比如大于10μm,不利于锂离子电池能量密度的增加。在另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多孔导电网层12的厚度为3μm至5μm。满足此范围的多孔导电网层的制造成本以及制造加工性能达到最优。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多孔导电网层12的相邻网孔间最小距离d为0.1mm至10mm。在另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多孔导电网层的相邻网孔间最小距离d为1mm至5mm。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多孔导电网层12中网孔121的孔面积占比为51%至80%。在另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多孔导电网层中网孔121的孔面积占比为70%至72%。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多孔导电网层12中的单个网孔121的面积为0.04mm2至100mm2。在另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多孔导电网层12中的单个网孔面积为1mm2至20mm2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多孔导电网层12仅设置在所述聚合物层11的一个表面上,如图1所示。在未示出的另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多孔导电网层12设置在所述聚合物层11的两个表面上,即复合集流体1包含聚合物层11和分别设置在聚合物层11的两个表面上的多孔导电网层12。
所述多孔导电网层12设置在所述聚合物层11上可采用热压、丝网印刷、喷涂以及物理气相沉积等方式。
[极片]
[正极极片]
所述正极极片包括正极集流体以及正极活性物质层。正极活性物质层设置于所述正极集流体的至少一个表面上。
正极集流体可以采用前述的复合集流体。换句话说,正极活性物质层设置在所述多孔导电网层上。
在一些实施例中,正极极片的复合集流体的所述多孔导电网层采用铝网。
基于所述多孔导电网层的设置方式,基于所述多孔导电网层在所述聚合物层上的单面(如图1和图2所示)或双面设置关系,正极活性物质层对应地进行单面或双面设置。
正极活性物质层包括正极活性物质。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正极活性物质包含LiCoO2、LiNiO2、LiMn2O4、LiNi1-x1Mnx1O2(0<x1<1)、LiNi1-x2Cox2O2(0<x2<1)、LiNix3CoyMn1-x-yO2(0<x3<1,0<y<1)中的至少一种。
所述正极活性物质层还包括粘结剂和导电剂。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粘结剂选自聚偏二氟乙烯、偏氟乙烯-氟化烯烃的共聚物、聚四氟乙烯、羧甲基纤维素钠、丁苯橡胶、聚胺酯、氟化橡胶或聚乙烯醇中的至少一种。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导电剂选自导电炭黑、碳纳米管、导电石墨或石墨烯中的至少一种。
在一些实施例中,正极极片的制备过程为:将包含所述正极活性物质、所述粘结剂、所述导电剂以及正极浆料用溶剂的正极浆料涂覆于所述正极集流体上,经干燥、冷压后得到所述正极极片,正极浆料在干燥(所述溶剂挥发去除)冷压后形成正极活性物质层。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正极浆料用溶剂为N-甲基吡咯烷酮。
[负极极片]
负极极片包括负极集流体以及负极活性物质层。负极活性物质层设置于所述负极集流体的至少一个表面上。
所述负极集流体可以采用前述的复合集流体。换句话说,负极活性物质层设置在所述多孔导电网层上。
在一些实施例中,负极极片的复合集流体的所述多孔导电网层采用铜网。
基于所述多孔导电网层的设置方式,基于所述多孔导电网层在所述聚合物层上的单面(如图1和图2所示)或双面设置关系,负极活性物质层对应地进行单面或双面设置。
负极活性物质层包括负极活性物质。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负极活性物质选自天然石墨、人造石墨、中间相碳微球、硬碳、软碳、硅、硅-碳复合物、Li-Sn合金、Li-Sn-O合金、Sn、SnO、SnO2、尖晶石结构的锂化TiO2-Li4Ti5O12或Li-Al合金中的至少一种。
所述负极性材料层还包括粘结剂和导电剂。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粘结剂选自聚偏二氟乙烯、偏氟乙烯-氟化烯烃的共聚物、聚四氟乙烯、羧甲基纤维素钠、丁苯橡胶、聚胺酯、氟化橡胶、聚乙烯醇或聚丙烯酸(PAA)中的至少一种。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导电剂选自导电炭黑、碳纳米管、导电石墨或石墨烯中的至少一种。
在一些实施例中,负极极片的制备过程为:将包含所述负极活性物质、所述粘结剂、所述导电剂以及负极浆料用溶剂的负极浆料涂覆于所述负极集流体上,经干燥、冷压后得到所述负极极片,负极浆料在干燥(所述溶剂挥发去除)冷压后形成负极活性物质层。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负极浆料用溶剂为去离子水。
注意的是,当在文中统一说明时,正极极片和负极极片统一以极片来说明,相应地,下文所述的正极活性物质层和负极活性物质层统一以活性物质层2来说明,正极活性物质和负极活性物质统一以活性物质来说明,正极集流体、负极集流体统一以复合集流体来说明,如图3和图4所示。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极片10包括所述复合集流体1和设置在所述复合集流体1的至少一个表面的活性物质层2,所述活性物质层2与所述复合集流体1之间的粘结力为100N/m至500N/m。
在极片10采用本申请的复合集流体1时,多孔导电网层12的网孔121为聚合物层1和活性物质之间提供了接触通道,使活性物质以及活性物质颗粒之间的聚合物粘结剂(在图4中,以网孔填充部分21来表示)能够与复合集流体1的聚合物层11直接相接触,利用复合集流体1的聚合物层11和活性物质层2中的活性物质及粘接剂之间聚合物相似性质,达到更好的相容性效果,产生更强的粘接,保证活性物质层2与复合集流体1紧密粘接,避免活性物质与复合集流体1间的剥离失效,避免因此产生应用极片10的电化学装置的容量衰减与电化学装置的变形;活性物质以及活性物质颗粒之间的聚合物粘结剂穿过多孔导电网层12的网孔121与复合集流体1的聚合物层11粘接,还起到束缚多孔导电网层12的作用,使多孔导电网层12不被从聚合物层11上剥离,避免复合集流体1的多孔导电网层21与聚合物层11间剥离造成的正极极片和负极极片之间的内界面异常,进而避免因此产生的应用极片10的电化学装置的容量衰减与电化学装置的变形。
[电化学装置]
电化学装置可以为电容器、锂离子电池、钠离子电池或锌离子电池。例如可以为锂离子电容器、锂离子一次电池或锂离子二次电池。
所述电化学装置包括前述的正极极片、前述的负极极片、隔离膜以及电解液。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隔离膜为聚乙烯、聚丙烯、聚偏氟乙烯或它们的多层复合膜。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电解液包括有机溶剂。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有机溶剂包括碳酸酯和羧酸酯中的一种或几种。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碳酸酯选自环状碳酸酯和链状碳酸酯中的至少一种。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环状碳酸酯选自碳酸乙烯酯、碳酸丙烯酯及其卤代衍生物、碳酸亚丁酯及其卤代衍生物、γ-丁内酯及其卤代衍生物、碳酸亚戊酯及其卤代衍生物、中的至少一种。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链状碳酸酯选自碳酸二甲酯及其卤代衍生物、碳酸二乙酯及其卤代衍生物、碳酸二丙酯及其卤代衍生物、碳酸甲乙酯及其卤代衍生物中的至少一种。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羧酸酯选自丁酸乙酯、丁酸甲酯、丙酸丙酯、丙酸乙酯、丙酸甲酯、乙酸乙酯、乙酸甲酯中的至少一种。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电解液还包括锂盐。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锂盐选自无机锂盐和有机锂盐中的一种或几种。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锂盐选自六氟磷酸锂(LiPF6)、四氟硼酸锂(LiBF4)、六氟砷酸锂(LiAsF6)、高氯酸锂(LiClO4)、双氟磺酰亚胺锂(LiFSI)、双三氟甲烷磺酰亚胺锂(LiTFSI)、双草酸硼酸锂(LiB(C2O4)2,简写为LiBOB)、二氟草酸硼酸锂(LiBF2(C2O4),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正极极片、所述隔离膜和所述负极极片按顺序叠好,使所述隔离膜处于所述正极极片和所述负极极片之间,然后经绕卷可得到卷绕式电极组件,电极组件置于壳体内,注入电解液,经过真空封装、静置、化成、整形、分容等工序后可以得到电芯。在一些实施例中,电芯直接作为所述电化学装置。在另一些实施例中,电芯配合电路保护板构成所述电化学装置。在另一些实施例中,电极组件为层叠式。
壳体为硬壳壳体或柔性壳体。硬壳的材质诸如为金属。柔性壳体诸如为金属塑膜,例如铝塑膜、钢塑膜等。
[电子装置]
所述电子装置包括前述电化学装置。
所述电子装置例如但不限于是便携设备(诸如手机、笔记本电脑、平板电脑等)、运载工具(诸如电动车辆、电气列车、船舶及卫星)、储能系统等。在一些实施例中,电动车辆为纯电动车、混合动力电动车、插电式混合动力电动车、电动自行车、电动踏板车、电动高尔夫球车、电动卡车等。
[测试]
下面结合实施例的测试,进一步阐述本申请。应理解,这些实施例仅用于说明本申请而不用于限制本申请的范围。除有特别说明,示例中用到的各种试剂、原料均为可以从市场上购买的商品或者可以通过公知的方法制得的产品。
1)复合集流体的制备
多孔导电层采用铜网,铜网采用热压方式热压在聚合物层的表面。热压温度为170℃。多孔铜网设置在聚合物层的上下两个表面。
2)极片的制备
将活性物质石墨、增稠剂CMC、粘结剂PAA按质量比96.4:1.2:2.4进行混合,加入溶剂去离子水,在真空搅拌机作用下搅拌至体系呈均一状,获得浆料;将浆料均匀涂覆在复合集流体的一个表面上,然后放到80℃鼓风干燥箱中烘烤15min,得到干燥的单面涂覆活性物质的极片且复合集流体的单面上形成的活性物质层的厚度为50μm。
3)复合集流体的聚合物层的改性以及测试
i.羧基(-COOH)改性:将聚合物层进行电晕处理,将固含量为15wt%的马来酸酐接枝聚丙烯溶液涂覆于聚合物层表面,然后干燥蒸发溶剂。利用Nicolet iS10红外光谱仪对表面改性的聚合物层进行测试并找到对应羧基的特征峰。
ii.羟基(-OH)改性:将聚合物经等离子溅射3min,其中等离子气源为氧气,等离子发生电压为6KV;利用X射线光电子能谱测试其表面,确定其表面羟基组分;
iii.氨基(-NH2)改性:将聚合物经等离子溅射3min,其中等离子气源为氮气,等离子发生电压为6KV;利用X射线光电子能谱测试其表面,确定其表面羟基组分。
4)粘接力性能测试。
粘接力的测试过程为:将双面胶贴在长度为125±1mm、宽度为21±1mm、厚度为1.5-2mm的钢板上并剥掉离型纸,使用美工刀及直尺将测试样裁切成长为80mm、宽为20mm规格的样品,将前述制备好的极片的设置活性物质的一面贴在双面胶上。开启INSTRON 3365型电子万能试验机,选择180°剥离测试项准备测试:将样品自由端对折180°,并从实验板上剥开粘合面约25mm,此时剥开处极片的活性物质层已经被双面胶粘掉,从复合集流体表面剥离,把样品自由端和实验板分别夹在上、下夹持器上且传感器恰好不受力,夹持时剥离面与拉力机力线保持一致;按控制面板上试验键开始测试,剥离的同时反馈力的情况,测试行程完成后,拉力试验机上夹头将回位,在上夹头回位到位时,将试验板从下夹头上取出。每次测试至少取三个数据,以均值表示样品的活性物资层与复合集流体之间的粘接力。
5)结果分析
表1给出了实施例和对比例的参数和粘接力测试结果。
在表1中,孔面积占比=单个网孔面积/(单个网孔面积+孔间面积),孔间面积为单个网孔左右两侧的相邻网孔最小距离的一半之间构成的正方形(针对圆形网孔、正方形网孔、等边三角形网孔)或与正方形等面积的长方形(针对菱形(两相对的内角均为60°和另外两个相对的内角均为120°)、椭圆(长轴/短轴=2)),如图5至图9的虚框所示。
另外,在表1中,通过孔面积占比来简化计算并能够反映本申请中的网孔的面积(即全部网孔的总面积)占多孔导电网层的总面积的比例。
表1实施例1-46和对比例1-3的参数以及测试结果
Figure BDA0003440343270000101
Figure BDA0003440343270000111
Figure BDA0003440343270000121
从对比例1-3与实施例3-5看出,对比例1-3直接采用对应相同厚度的无任何网孔的铜箔材,活性物质层与复合集流体之间的粘结力仅维持在50N/m左右,而实施例3-5的活性物质层与复合集流体之间的粘结力维持在261N/m-264N/m,超过对比例1-3的5倍。
从实施例1-9看出,多孔导电网层的厚度对粘结力的影响不明显。多孔导电网层的厚度处于0.5μm至10μm范围内,活性物质层与复合集流体之间的粘接力维持在260N/m-264N/m,活性物质层与复合集流体之间的粘接力波动较小。多孔导电网层的厚度低于0.5μm时,多孔导电网层的制造难度大,多孔导电网层的厚度高于10μm时,多孔导电网层的实用性差。多孔导电网层的厚度处于3μm至5μm范围内,多孔导电网层的制造成本以及制造加工性能达到最优。
从实施例5、10-11看出,多孔导电网层的材料不同,活性物质层与复合集流体之间的粘接力有所区别。其中,多孔导电网层的材料采用镍和铜时,活性物质层与复合集流体之间的粘接力相近,但是多孔导电网层的材料采用铝时,活性物质层与复合集流体之间的粘接力明显低于前两者,相差在40N/m左右,这说明铝和所述浆料的浸润性相对较差,导致粘接界面差。
从实施例5、12-22看出,在相邻网孔最小距离恒定的情况下,多孔导电网层的单个网孔面积越大,活性物质层与复合集流体之间的粘接力越大。换句话说,在相邻网孔最小距离恒定的情况下,多孔导电网层的单个网孔面积越小,活性物质层与复合集流体之间的粘接力越小,这是因为单个网孔面积越小,活性物质穿过单个网孔并与复合集流体的聚合物层接触的面积变小,所以粘结力越低。实施例12-14的活性物质层与复合集流体之间的粘接力低于200N/m。当多孔导电网层的单个网孔面积低于0.04mm2时,活性物质层与复合集流体之间的粘接力低于70N/m。当多孔导电网层的单个网孔面积超过100mm2时,活性物质层与复合集流体之间的粘接力仅增加1N/m,此外单个网孔面积尺寸过大会导致复合集流体的多孔导电网层形成的导电网络不够密集,降低复合集流体的实用性。
从实施例5、23-26看出,相邻网孔最小距离越大(这是因为单个网孔面积会越小),活性物质层与复合集流体之间的粘结力越低。
从实施例5、27-30看出,网孔形状不同,活性物质层与复合集流体之间的粘结力有差异,因为不同的网孔形状使得孔面积占比产生差异。对于同等单位正方形面积和同等相邻网孔最小距离下,尽量采用形状使网孔的面积最大的网孔,即正方形和圆形更合适。
从实施例5、31-34看出,聚合物层的材料不同,活性物质层与复合集流体之间的粘结力有差异,但是活性物质层与复合集流体之间的粘结力均超过200N/m,采用PPA时的粘接力与采用其它材料时的粘接力相比高出多一些,采用PPA时的活性物质层与复合集流体之间的粘结力最高,即达到活性物质层与复合集流体之间的粘结力为298N/m。
从实施例5、35-37看出,聚合物层未改性处理与聚合物层改性处理,活性物质层与复合集流体之间的粘结力差异非常明显。实施例5的活性物质层与复合集流体之间的粘结力为264N/m,而实施例35-37的活性物质层与复合集流体之间的粘结力均超过400N/m、最高达486N/m(几乎接近实施例5的活性物质层与复合集流体之间的粘结力的两倍)。
从实施例35、38、40看出,在采用羧基改性的情况下,聚合物层的聚合物材料(PET、PP、PE)对活性物质层与复合集流体之间的粘结力的影响变化不大,维持在485N/m-487N/m;同样地,从实施例37、39、41看出,在采用氨基改性的情况下,聚合物层的聚合物材料(PET、PP、PE)对活性物质层与复合集流体之间的粘结力的影响变化不大,维持在442N/m-446N/m。
从实施例5、42-46看出,聚合物层的厚度对活性物质层与复合集流体之间的粘结力影响不明显,活性物质层与复合集流体之间的粘接力维持在264N/m-269N/m,活性物质层与复合集流体之间的粘接力波动较小。

Claims (10)

1.一种复合集流体,其中,所述复合集流体包括聚合物层和多孔导电网层,所述多孔导电网层设置在所述聚合物层的至少一个表面上。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复合集流体,其中,所述多孔导电网层满足以下特征中的至少一者:
所述多孔导电网层中的单个网孔面积为0.04mm2至100mm2
所述多孔导电网层的厚度为0.5μm至10μm;
所述多孔导电网层的相邻网孔间最小距离为0.1mm至10mm;
所述多孔导电网层中网孔的孔面积占比为51%至80%。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复合集流体,其中,所述多孔导电网层满足以下特征中的至少一者:
所述多孔导电网层中的单个网孔面积为1mm2至20mm2
所述多孔导电网层的厚度为3μm至5μm;
所述多孔导电网层的相邻网孔间最小距离为1mm至5mm;
所述多孔导电网层中网孔的孔面积占比为70%至72%。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复合集流体,其中,所述多孔导电网层中网孔形状包括方形、圆形、椭圆、菱形或三角形中的至少一种。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复合集流体,其中,所述多孔导电网层包括金属网,所述金属网包括铜网、铝网或镍网中的至少一种。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复合集流体,其中,
所述聚合物层中聚合物包括聚乙烯(PE)、聚丙烯(PP)、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聚对萘二甲酸乙二醇酯(PEN)、聚对苯二甲酰对苯二胺(PPA)、聚酰亚胺(PI)或表面改性后聚合物中的至少一种。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复合集流体,其中,所述表面改性包括羧基改性、羟基改性或氨基改性中的至少一种。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复合集流体,其中,所述聚合物层的厚度为1μm至30μm。
9.一种电化学装置,包括极片,所述极片包括如权利要求1-8中任一项所述的复合集流体和设置在所述复合集流体的至少一个表面的活性物质层,所述活性物质层与所述复合集流体之间的粘结力为100N/m至500N/m。
10.一种电子设备,包括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电化学装置。
CN202180004224.8A 2021-03-30 2021-03-30 复合集流体、电化学装置以及电子装置 Pending CN114041219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PCT/CN2021/083938 WO2022204934A1 (zh) 2021-03-30 2021-03-30 复合集流体、电化学装置以及电子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4041219A true CN114041219A (zh) 2022-02-11

Family

ID=8014743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80004224.8A Pending CN114041219A (zh) 2021-03-30 2021-03-30 复合集流体、电化学装置以及电子装置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CN (1) CN114041219A (zh)
WO (1) WO2022204934A1 (zh)

Citation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1017714A (ja) * 1996-07-05 1998-01-20 Japan Synthetic Rubber Co Ltd 導電性組成物
WO2000042669A1 (en) * 1999-01-14 2000-07-20 Fujitsu Limited Lithium secondary cell
JP2010153140A (ja) * 2008-12-24 2010-07-08 Nissan Motor Co Ltd 非水電解質二次電池
CN103259039A (zh) * 2012-02-21 2013-08-21 三星Sdi株式会社 锂电池
US20150125756A1 (en) * 2012-05-09 2015-05-07 Korea Institute Of Machinery & Materials Current collector for battery comprising metal mesh layer and manufacturing method therefor
CN109980234A (zh) * 2019-03-29 2019-07-05 宁德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复合集流体与包含其的复合极片及电化学装置
CN109994740A (zh) * 2019-03-29 2019-07-09 宁德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复合集流体与包含其的复合极片及电化学装置
CN110661000A (zh) * 2018-09-30 2020-01-07 宁德时代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集流体,极片和电化学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7039633A (zh) * 2017-03-24 2017-08-11 江苏乐能电池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高比能量锂离子电池复合负极极片及其锂离子电池

Patent Citation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1017714A (ja) * 1996-07-05 1998-01-20 Japan Synthetic Rubber Co Ltd 導電性組成物
WO2000042669A1 (en) * 1999-01-14 2000-07-20 Fujitsu Limited Lithium secondary cell
JP2010153140A (ja) * 2008-12-24 2010-07-08 Nissan Motor Co Ltd 非水電解質二次電池
CN103259039A (zh) * 2012-02-21 2013-08-21 三星Sdi株式会社 锂电池
US20150125756A1 (en) * 2012-05-09 2015-05-07 Korea Institute Of Machinery & Materials Current collector for battery comprising metal mesh layer and manufacturing method therefor
CN110661000A (zh) * 2018-09-30 2020-01-07 宁德时代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集流体,极片和电化学装置
CN109980234A (zh) * 2019-03-29 2019-07-05 宁德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复合集流体与包含其的复合极片及电化学装置
CN109994740A (zh) * 2019-03-29 2019-07-09 宁德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复合集流体与包含其的复合极片及电化学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WO2022204934A1 (zh) 2022-10-0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KR101709569B1 (ko) Ptc 물질을 포함하는 이차전지용 전극을 제조하는 방법 및 이에 의해 제조되는 전극
CN101924242B (zh) 使用离子液体的锂二次电池
JP6936419B2 (ja) リチウムイオン二次電池用電極、及びリチウムイオン二次電池
CN101359729B (zh) 一种锂离子二次电池隔膜及其制备方法及锂离子电池
CN112424991B (zh) 用于电化学装置的隔板和制造该隔板的方法
KR20170037556A (ko) 상분리를 이용하여 무기물 코팅층을 포함하는 분리막을 제조하는 방법
WO2020162598A1 (ja) リチウムイオン二次電池用電極、及びリチウムイオン二次電池
KR20170094713A (ko) 무기물 코팅부, 점착부 및 비점착부가 형성된 분리막을 포함하는 이차전지용 단위셀
CN111801839A (zh) 具有绝缘膜的电极组件、其制造方法和包含其的锂二次电池
KR20170031387A (ko) 활물질 입자의 평균 입경이 상이한 코팅층들을 포함하는 이차전지용 전극
KR101881584B1 (ko) 무기물 코팅부와 점착부가 형성된 분리막을 포함하는 단위셀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전극조립체
EP2051316A1 (en) Fabricating method of electrode adhesive bicell
JP2017168388A (ja) リチウムイオン電池
US11876229B2 (en) Negative electrode and lithium secondary battery including the same
KR20170031375A (ko) 바인더의 함량이 상이한 활물질층들을 포함하는 이차전지용 음극
CN110612630B (zh) 双极型二次电池
CN115986130A (zh) 一种正极极片、二次电池及用电装置
CN115763825A (zh) 一种集流体以及包括该集流体的电极片和电化学装置
KR20170111636A (ko) 파우치형 이차 전지
CN115295762A (zh) 电化学装置及用电装置
CN114041219A (zh) 复合集流体、电化学装置以及电子装置
CN112802990A (zh) 极片、电化学装置和电子装置
KR20160076363A (ko) 리튬이차전지용 세퍼레이터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리튬이차전지
CN115036464B (zh) 电化学装置及用电装置
KR101868205B1 (ko) 단위셀을 2회 이상 감싸는 분리필름을 포함하는 전극조립체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