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2802990A - 极片、电化学装置和电子装置 - Google Patents

极片、电化学装置和电子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2802990A
CN112802990A CN202011623886.7A CN202011623886A CN112802990A CN 112802990 A CN112802990 A CN 112802990A CN 202011623886 A CN202011623886 A CN 202011623886A CN 112802990 A CN112802990 A CN 112802990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ctive material
particles
material layer
binder
pole piec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11623886.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2802990B (zh
Inventor
李保章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Ningde Amperex Technology Ltd
Dongguan Amperex Technology Ltd
Original Assignee
Ningde Amperex Technology Ltd
Dongguan Amperex Technology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Ningde Amperex Technology Ltd, Dongguan Amperex Technology Ltd filed Critical Ningde Amperex Technology Ltd
Priority to CN202011623886.7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2802990B/zh
Publication of CN11280299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2802990A/zh
Priority to US17/561,206 priority patent/US20220209241A1/en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2802990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2802990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4/00Electrodes
    • H01M4/02Electrodes composed of, or comprising, active material
    • H01M4/13Electrodes for accumulators with non-aqueous electrolyte, e.g. for lithium-accumulators;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thereof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4/00Electrodes
    • H01M4/02Electrodes composed of, or comprising, active material
    • H01M4/64Carriers or collectors
    • H01M4/66Selection of material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4/00Electrodes
    • H01M4/02Electrodes composed of, or comprising, active material
    • H01M4/62Selection of inactive substances as ingredients for active masses, e.g. binders, fillers
    • H01M4/621Binders
    • H01M4/622Binders being polymer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4/00Electrodes
    • H01M4/02Electrodes composed of, or comprising, active material
    • H01M4/13Electrodes for accumulators with non-aqueous electrolyte, e.g. for lithium-accumulators;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4/131Electrodes based on mixed oxides or hydroxides, or on mixtures of oxides or hydroxides, e.g. LiCoOx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4/00Electrodes
    • H01M4/02Electrodes composed of, or comprising, active material
    • H01M4/36Selection of substances as active materials, active masses, active liquids
    • H01M4/362Composites
    • H01M4/364Composites as mixtur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4/00Electrodes
    • H01M4/02Electrodes composed of, or comprising, active material
    • H01M4/36Selection of substances as active materials, active masses, active liquids
    • H01M4/48Selection of substances as active materials, active masses, active liquids of inorganic oxides or hydroxides
    • H01M4/52Selection of substances as active materials, active masses, active liquids of inorganic oxides or hydroxides of nickel, cobalt or iron
    • H01M4/525Selection of substances as active materials, active masses, active liquids of inorganic oxides or hydroxides of nickel, cobalt or iron of mixed oxides or hydroxides containing iron, cobalt or nickel for inserting or intercalating light metals, e.g. LiNiO2, LiCoO2 or LiCoOxFy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4/00Electrodes
    • H01M4/02Electrodes composed of, or comprising, active material
    • H01M4/36Selection of substances as active materials, active masses, active liquids
    • H01M4/58Selection of substances as active materials, active masses, active liquids of inorganic compounds other than oxides or hydroxides, e.g. sulfides, selenides, tellurides, halogenides or LiCoFy; of polyanionic structures, e.g. phosphates, silicates or borates
    • H01M4/583Carbonaceous material, e.g. graphite-intercalation compounds or CFx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4/00Electrodes
    • H01M4/02Electrodes composed of, or comprising, active material
    • H01M4/64Carriers or collectors
    • H01M4/70Carriers or collectors characterised by shape or form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10/00Secondary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10/05Accumulators with non-aqueous electrolyte
    • H01M10/052Li-accumulators
    • H01M10/0525Rocking-chair batteries, i.e. batteries with lithium insertion or intercalation in both electrodes; Lithium-ion batterie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60/00Enabling technologies; Technologies with a potential or indirect contribution to GHG emissions mitigation
    • Y02E60/10Energy storage using batteries

Landscapes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hemical Kinetics & Catalysis (AREA)
  • Electrochemistry (AREA)
  • General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aterials Engineering (AREA)
  • Inorganic Chemistry (AREA)
  • Manufacturing & Machinery (AREA)
  • Composite Materials (AREA)
  • Battery Electrode And Active Subsutance (AREA)
  • Secondary Cell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提供极片、电化学装置和电子装置。极片包括集流体和位于其上的活性材料层。活性材料层包括第一复合颗粒和第二复合颗粒,第一粘结剂颗粒和与其接触的所有第一活性材料颗粒构成第一复合颗粒,第二粘结剂颗粒和与其接触的所有第二活性材料颗粒构成第二复合颗粒。在活性材料层的厚度方向上,第一复合颗粒比第二复合颗粒更靠近集流体,其中,第一复合颗粒中包含的第一活性材料颗粒的数量小于第二复合颗粒中包含的二活性材料颗粒的数量,第一粘结剂颗粒和第二粘结剂颗粒的成分均包括聚丙烯。本申请可以增大活性材料层的欧姆电阻,并降低电化学反应阻抗。

Description

极片、电化学装置和电子装置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电化学储能领域,尤其涉及极片、电化学装置和电子装置。
背景技术
随着电化学装置(例如,锂离子电池)的发展和进步,对其安全性能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虽然目前的改进电化学装置的技术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升电化学装置的安全性能,但是仍不令人满意,期待进一步的改进。
发明内容
本申请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极片,极片包括集流体和位于集流体上的活性材料层。在一些实施例中,活性材料层包括第一复合颗粒和第二复合颗粒,第一复合颗粒包含第一活性材料颗粒和第一粘结剂颗粒,第一粘结剂颗粒和与其接触的第一活性材料颗粒构成第一复合颗粒,第二复合颗粒包含第二活性材料颗粒和第二粘结剂颗粒,第二粘结剂颗粒和与其接触的第二活性材料颗粒构成第二复合颗粒。在活性材料层的厚度方向上,第一复合颗粒比第二复合颗粒更靠近集流体,其中,第一复合颗粒中包含的第一活性材料颗粒的数量小于第二复合颗粒中包含的第二活性材料颗粒的数量,第一粘结剂颗粒和第二粘结剂颗粒的成分均包括聚丙烯。
在一些实施例中,活性材料层包括第一活性材料层和第二活性材料层,第一活性材料层设置在集流体与第二活性材料层之间,第一活性材料层包括第一复合颗粒,第二活性材料层包括第二复合颗粒。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粘结剂颗粒的粒径为0.06μm至6μm,第二粘结剂颗粒的粒径为0.06μm至6μm,第一活性材料颗粒的粒径为2.31μm至30μm,第二活性材料颗粒的粒径为0.1μm至2.3μm。
在一些实施例中,活性材料层还包括第三粘结剂,第三粘结剂包括聚丙烯酸盐、聚丙烯酸、聚丙烯酸酯、聚甲基丙烯酸甲酯、聚丙烯腈、聚酰胺或羧甲基纤维素钠中的至少一种。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活性材料层中的第一粘结剂的质量百分含量为A,第二活性材料层中的第二粘结剂的质量百分含量为B,其中A<B。在一些实施例中,A与B的比率为1:9至2:3。
在一些实施例中,在极片厚度方向的截面上,单位面积的第一活性材料层中的第一粘结剂颗粒的数量小于单位面积的第二活性材料层中的第二粘结剂颗粒的数量。
在一些实施例中,极片为正极极片,第一活性材料颗粒和第二活性材料颗粒各自独立地选自钴酸锂、磷酸铁锂、磷酸锰铁锂、磷酸铁钠、磷酸钒锂、磷酸钒钠、磷酸钒氧锂、磷酸钒氧钠、钒酸锂、锰酸锂、镍酸锂、镍钴锰酸锂、富锂锰基材料或镍钴铝酸锂中的至少一种。
在一些实施例中,极片为负极极片,第一活性材料颗粒和第二活性材料颗粒各自独立地选自人造石墨、天然石墨、中间相碳微球、软碳、硬碳、硅、锡、硅碳、硅氧或钛酸锂中的至少一种。
本申请的另一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电化学装置,电化学装置包括正极极片、负极极片以及设置在正极极片和负极极片之间的隔离膜,其中,正极极片和负极极片中的至少一个为上述极片。
本申请的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电子装置,包括上述电化学装置。
本申请中的第一复合颗粒中包含的第一活性材料颗粒的数量小于第二复合颗粒中包含的第二活性材料颗粒的数量,降低了靠近集流体的活性材料层的部分的锂离子传输阻力,降低了活性材料层的锂离子动力学传输电阻,提升了电化学装置的动力学性能。另外,本申请中的第一粘结剂颗粒和第二粘结剂颗粒的成分均包括聚丙烯,改善了第一活性材料颗粒和第二活性材料颗粒与集流体的粘结。另外,聚丙烯硬度较小,活性材料层中的聚丙烯的使用也可以降低对活性材料层的压实密度的不利影响。
附图说明
图1示出了本申请的实施例的电化学装置的电极组件的示意图。
图2至图6示出了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的极片的示意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的实施例可以使本领域技术人员更全面地理解本申请,但不以任何方式限制本申请。
如图1所示,提供了本申请的实施例的电化学装置的电极组件的剖视图。应该理解,当电极组件为卷绕结构时,则图1示出的是电极组件沿第一方向的展开剖视图。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方向垂直于卷绕方向。电化学装置可以包括电极组件1,电极组件1可以包括正极极片10、负极极片12以及设置在正极极片10和负极极片12之间的隔离膜11。
如图2所示,本申请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极片,该极片包括集流体20和设置在集流体20上的活性材料层21。应该理解,虽然图2中将活性材料层21示出为设置在集流体20的两侧上,但这仅是示例性的,而不用于限制本申请,活性材料层21可以仅设置在集流体20的一侧上。虽然图2中的集流体20和活性材料层21示出为直接接触,但是在一些实施例中,额外的层可以设置在集流体20和活性材料层21之间。
如图3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活性材料层21包括第一复合颗粒30和第二复合颗粒40,第一复合颗粒30包含第一活性材料颗粒301和第一粘结剂颗粒302,第一粘结剂颗粒302和与其接触的第一活性材料颗粒301构成第一复合颗粒30,第二复合颗粒40包含第二活性材料颗粒401和第二粘结剂颗粒402,第二粘结剂颗粒402和与其接触的第二活性材料颗粒401构成第二复合颗粒40。
应该理解,为了简单的目的,在图3中仅标识了其中一个第一活性材料颗粒301和其中一个第二粘结剂颗粒402。另外,虽然图3中仅示出了一个第一复合颗粒30和一个第二复合颗粒40,但这仅是示例性的,而不用于限制本申请,活性材料层21中还可以包括未示出的其他第一复合颗粒30和第二复合颗粒40。此外,在活性材料层21中,可以存在未构成第一复合颗粒30的第一活性材料颗粒301和/或第一粘结剂颗粒302,也可以存在未构成第二复合颗粒40的第二活性材料颗粒401和/或第二粘结剂颗粒402。
在一些实施例中,在活性材料层21的厚度方向上,第一复合颗粒30比第二复合颗粒40更靠近集流体20,其中,第一复合颗粒30中包含的第一活性材料颗粒301的数量小于第二复合颗粒40中包含的第二活性材料颗粒401的数量。应该理解,图3仅是示意性的,示出了位于集流体20的一侧上的活性材料层21,以便于对实施例进行说明,活性材料层21的数量、颗粒的形状和具体尺寸并不用于限制本申请。
在电化学装置的充放电过程中,远离集流体20的第二活性材料颗粒401与电解液接触充分,且锂离子在液相中的传输速度远大于固相中的传输速度,导致锂离子在远离集流体20的活性材料层21的部分中的脱嵌速度高于靠近集流体20的活性材料层21的部分中的脱嵌速度,而靠近集流体20的活性材料层21的部分中的锂离子传输是反应受限的主要因素。此外,活性材料层21中的粘结剂会降低活性材料层21的导电子和导离子性能,若靠近集流体20的单个第一粘结剂颗粒302周围粘结的第一活性材料颗粒301的个数大于远离集流体20的单个第二粘结剂颗粒402周围粘结的第二活性材料颗粒401的个数,则活性材料层21的靠近集流体20的部分的传输阻力会进一步增大。通过使第一复合颗粒30中包含的第一活性材料颗粒301的数量小于第二复合颗粒40中包含的第二活性材料颗粒401的数量,降低锂离子传输受限的靠近集流体20的活性材料层21的部分的传输阻力,从而降低整个活性材料层21的锂离子动力学传输电阻,提升电化学装置的动力学性能。此外,通过使第一复合颗粒30中包含的第一活性材料颗粒301的数量小于第二复合颗粒40中包含的第二活性材料颗粒401的数量,第二复合颗粒40中包含的第二活性材料颗粒401的数量相对较大,可以增大活性材料层21的表面欧姆电阻。当发生正极极片10的活性材料层和负极极片12的活性材料层短路时,高的活性材料层电阻会产生高的活性材料层短路电阻,从而提升电化学装置的安全性。
在一些实施例中,本申请中的颗粒的数量可以通过以下步骤来确定:采用切割处理极片来获得极片厚度方向上的截面,然后使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扫描极片的厚度方向上的截面,以截面中显示的相应颗粒数量为准。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粘结剂颗粒302和第二粘结剂颗粒402的成分均包括聚丙烯。通常地,为了提高活性材料层21与集流体20之间的粘结,通过增加粘结剂含量或采用高粘结力粘结剂的方式。然而,增加粘结剂含量对粘结力的提升幅度有限。例如,活性材料层中的粘结剂聚偏氟乙烯(PVDF)的质量含量由1%提升至3%,泡电解液湿活性材料层的粘结强度由9N/m提升到18N/m,提升幅度有限,而且使活性材料的含量降低而导致能量密度降低。另外,目前的一些高粘结力粘结剂的硬度较大,活性材料的硬度也较大,若在极片的冷压阶段增大压实密度,很容易发生极片脆断情况,因而极片的冷压密度受限,电化学装置的能量密度降低。本申请中的第一粘结剂颗粒302和第二粘结剂颗粒402的成分均包括聚丙烯,聚丙烯不仅能够将活性物质颗粒紧紧的粘结在一起,而且如图5所示,当聚丙烯颗粒的一部分表面与集流体20接触时,能够与集流体20很好地粘结,从而改善活性材料层21与集流体20之间的粘结;另外,聚丙烯的硬度较小,也减小了采用硬度较大的粘结剂对极片的压实密度的不利影响。
如图4和图6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活性材料层21包括第一活性材料层211和第二活性材料层212,第一活性材料层211设置在集流体20与第二活性材料层212之间,第一活性材料层211中包括第一复合颗粒30,第二活性材料层212中包括第二复合颗粒40。因此,第一复合颗粒30和第二复合颗粒40既可以位于同一层中,也可以分别位于不同的层中,只要第一复合颗粒30更靠近集流体,第二复合颗粒40更远离集流体。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粘结剂颗粒302的粒径范围为0.06μm至6μm。如果第一粘结剂颗粒302的粒径太小,则第一粘结剂颗粒302本身容易发生聚集粘结而不能与第一活性材料颗粒301充分粘结,导致局部区域粘结剂颗粒集中,影响粘结效果。另外,如果第一粘结剂颗粒302的粒径太小,则第一粘结剂颗粒302仅填充到第一活性材料颗粒301的堆积孔隙中,第一活性材料颗粒301表面被包覆的概率降低,因而第一粘结剂颗粒302和第一活性材料颗粒301的粘结力较低,并且活性材料层的电阻降低。如果第一粘结剂颗粒302的粒径太大,则比表面积降低,无法高效填充第一活性材料颗粒301的孔隙,自身会与第一活性材料颗粒301之间产生孔隙,因而第一活性材料颗粒301表面被包覆的面积降低,且第一活性材料颗粒301之间的间隙增大,锂离子传输路径增加,电化学反应阻抗增大。
需要说明的是,第一粘结剂颗粒302的粒径范围是指单个第一复合颗粒30中的第一粘结剂颗粒302的粒径,在极片中,存在多个第一复合颗粒30时,每个第一复合颗粒30的第一粘结剂颗粒302的粒径可均在0.06μm至6μm范围内;或者是一部分第一复合颗粒30的第一粘结剂颗粒302的粒径在0.06μm至6μm范围内。
在一些实施例中,本申请中颗粒(例如,第一活性材料颗粒、第二活性材料颗粒、第一粘结剂颗粒、第二粘结剂颗粒等)的粒径可以采用如下方法确定:获取颗粒的截面积;将与该截面积相等的圆的直径等效为该颗粒的粒径。获取颗粒截面积的方式可以采用切割处理极片来获得极片厚度方向上的截面,然后使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扫描极片的厚度方向上的颗粒的截面,确定颗粒的截面积。测试步骤如下所示:
取样:将电化学装置(例如,锂离子电池)拆解,取出极片,泡入碳酸二甲酯(DMC)溶液6h,去除残留电解液,最后用干燥箱将极片烘干;
制样:将烘干后的极片用刀片裁切出待测断面,即活性材料层在厚度方向上的截面,通过加热板将测试样品粘到石蜡上,用离子抛光仪IB-195020CCP对待测断面进行抛光处理,待表面光滑后即得到SEM测试样品;
测试: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JEOL6390观察活性材料层的厚度方向上的微观结构。
应该理解,这仅是示例性的,还可以采用其他合适的方法。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二粘结剂颗粒402的粒径范围为0.06μm至6μm。如果第二粘结剂颗粒402的粒径太小,则第二粘结剂颗粒402本身容易发生聚集粘结而不能与第二活性材料颗粒401充分粘结,导致局部区域粘结剂颗粒集中,影响粘结效果。另外,如果第二粘结剂颗粒402的粒径太小,则第二粘结剂颗粒402仅填充到第二活性材料颗粒401的堆积孔隙中,第二活性材料颗粒401表面被包覆的概率降低,因而第二粘结剂颗粒402和第二活性材料颗粒401的粘结力较低,并且活性材料层的电阻降低。如果第二粘结剂颗粒402的粒径太大,则比表面积降低,无法高效填充第二活性材料颗粒401的孔隙,自身会与第二活性材料颗粒401之间产生孔隙,因而第二活性材料颗粒401表面被包覆的面积降低,且第二活性材料颗粒401之间的间隙增大,锂离子传输路径增加,电化学反应阻抗增大。
需要说明的是,第二粘结剂颗粒402的粒径范围是指单个第二复合颗粒40中的第二粘结剂颗粒402的粒径,在极片中,存在多个第二复合颗粒40时,每个第二复合颗粒40的第二粘结剂颗粒402的粒径可均在0.06μm至6μm范围内;或者是一部分第二复合颗粒40的第二粘结剂颗粒402的粒径在0.06μm至6μm范围内。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活性材料颗粒301的粒径范围为2.31μm至30μm。如果第一活性材料颗粒301的粒径太小,则第一活性材料颗粒301的比表面积过大,与电解液的副反应会增加,不利地影响电化学装置的循环性能。另外,如果第一活性材料颗粒301的粒径太小,则第一活性材料颗粒301的堆积孔隙小于第一粘结剂颗粒302的粒径,第一粘结剂颗粒302的填充导致第一活性材料颗粒301之间的距离增大,电子传输路径增加,且第一粘结剂颗粒302的导电性较差,电子传输阻力也增加,因而电化学反应阻抗增大。如果第一活性材料颗粒301的粒径太大,则第一活性材料颗粒301与集流体20的孔隙以及第一粘结剂颗粒302与一活性材料颗粒301之间的孔隙增加,因而活性材料层21与集流体20的粘结强度降低。且第一活性材料颗粒301的粒径越大,比表面积越小,反应活性位点降低,因而电化学反应阻抗增大。
需要说明的是,第一活性材料颗粒301的粒径范围是指单个第一复合颗粒30中的第一活性材料颗粒301的粒径,在极片中,存在多个第一复合颗粒30时,每个第一复合颗粒30的第一活性材料颗粒301的粒径也可均在2.31μm至30μm范围内;也可以是一部分第一复合颗粒30的第一活性材料颗粒301的粒径在2.31μm至30μm范围内。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二活性材料颗粒401的粒径范围为0.1μm至2.3μm。如果第二活性材料颗粒401的粒径太小,则第二活性材料颗粒401的比表面积过大,与电解液的副反应会增加,不利地影响电化学装置的循环性能。另外,如果第二活性材料颗粒401的粒径太小,则第二活性材料颗粒401的堆积孔隙小于第二粘结剂颗粒402的粒径,第二粘结剂颗粒402的填充导致第二活性材料颗粒401之间的距离增大,电子传输路径增加,且第二粘结剂颗粒402的导电性较差,电子传输阻力也增加,因而电化学反应阻抗增大。如果第二活性材料颗粒401的粒径太大,则被第二粘结剂颗粒402包覆的第二活性材料颗粒401的有效面积减小,因而活性材料层21的电阻明显降低,因而极片短路时的短路电阻减小,不利于电化学装置的安全性能的提升。
需要说明的是,第二活性材料颗粒401的粒径范围是指单个第二复合颗粒40中的第二活性材料颗粒401的粒径,在极片中,存在多个第二复合颗粒40时,每个第二复合颗粒40的第二活性材料颗粒401的粒径也可均在0.1μm至2.3μm范围内;也可以是一部分第二复合颗粒40的第二活性材料颗粒401的粒径在0.1μm至2.3μm范围内。
在一些实施例中,活性材料层21中还包括第三粘结剂,第三粘结剂包括聚丙烯酸盐、聚丙烯酸、聚丙烯酸酯、聚甲基丙烯酸甲酯、聚丙烯腈、聚酰胺或羧甲基纤维素钠中的至少一种。在一些实施例中,这些第三粘结剂属于高粘结力粘结剂,可以进一步增强活性材料层21与集流体20之间的粘结强度。在一些实施例中,活性材料层21中的聚丙烯与第三粘结剂的质量比为1:10至10:0.1。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活性材料层211中的第一粘结剂颗粒302的质量百分含量为A,第二活性材料层212中的第二粘结剂颗粒402的质量百分含量为B,其中A<B。通过使靠近集流体20的第一活性材料层211中的第一粘结剂颗粒302的质量百分含量小于远离集流体20的第二活性材料层212中的第二粘结剂颗粒402的质量百分含量,可以降低远离集流体20的第二活性材料层212的导电性能,增大活性材料层21的欧姆电阻,从而增大极片短路时的短路电阻。另外,由于靠近集流体20的第一活性材料层211中的第一粘结剂颗粒302的质量百分含量相对较小,可以减小锂离子在第一活性材料层211中的传输阻力。而受浓度和传输路径影响,靠近集流体20的第一活性材料层211,锂离子浓度较低,锂离子传输路径更远,因而第一活性材料层211中的锂离子传输阻力降低,电化学反应阻抗会减小,从而提升电化学装置的动力学性能。
在一些实施例中,A与B的比率为1:9至2:3。如果A与B的比率太小,则第一活性材料层211与集流体20之间的粘结强度相对较差;而如果A与B的比率太大,则第二活性材料层212中的第二粘结剂颗粒402的质量百分含量太小,不利于活性材料层21的欧姆电阻的增大,从而不利于极片短路时短路电阻的增大。
在一些实施例中,在极片厚度方向的截面上,单位面积的第一活性材料层211中的第一粘结剂颗粒301的数量小于单位面积的第二活性材料层212中的第二粘结剂颗粒401的数量。由此,由于靠近集流体20的第一活性材料层211中的第一粘结剂颗粒301的数量更少,锂离子在第一活性材料层211中的传输阻力减小,因为第一粘结剂颗粒301的导电性能较弱。另外,第二活性材料层212中的第二粘结剂颗粒401的数量更多,可以增大第二活性材料层212以及整个活性材料层21的欧姆电阻,从而增大极片短路时短路电阻,提升电化学装置的安全性能。
在一些实施例中,可以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SEM)技术观察和测试活性材料层在厚度方向上的微观结构,进而得知第一活性材料层211中的第一粘结剂颗粒301的数量和第二活性材料层212中的第二粘结剂颗粒401的数量的分布情况。
在一些实施例中,正极极片10和负极极片12中的至少一个可以采用上述极片。当极片为正极极片10时,第一活性材料颗粒301和第二活性材料颗粒401各自独立地选自钴酸锂、磷酸铁锂、磷酸锰铁锂、磷酸铁钠、磷酸钒锂、磷酸钒钠、磷酸钒氧锂、磷酸钒氧钠、钒酸锂、锰酸锂、镍酸锂、镍钴锰酸锂、富锂锰基材料或镍钴铝酸锂中的至少一种。当极片为负极极片12时,第一活性材料颗粒301和第二活性材料颗粒401各自独立地选自人造石墨、天然石墨、中间相碳微球、软碳、硬碳、硅、锡、硅碳、硅氧或钛酸锂中的至少一种。
如上所述,提供了一种电化学装置,电化学装置包括电极组件1,电极组件1包括正极极片10、负极极片12以及设置在正极极片10和负极极片12之间的隔离膜11。其中,正极极片10和负极极片12中的至少一个为上述任一种极片。
在一些实施例中,负极极片12的集流体可以采用铜箔、镍箔或碳基集流体中的至少一种。在一些实施例中,负极极片12的活性材料层的压实密度可以为1.0g/cm3至1.9g/cm3。如果活性材料层的压实密度太小,则损失电化学装置的体积能量密度。如果活性材料层的压实密度太大,则不利于锂离子通过,极化增大,影响电化学性能,并且在电化学装置的充电过程中容易析锂。在一些实施例中,活性材料层中还可以包括导电剂。活性材料层中的导电剂可以包括导电炭黑、科琴黑、片层石墨、石墨烯、碳纳米管或碳纤维中的至少一种。
在一些实施例中,活性材料层中的负极活性材料(例如,硅基材料和碳材料)、导电剂和粘结剂(包括第一粘结剂颗粒和第二粘结剂颗粒)的质量比可以为(70至98):(1至15):(1至15)。应该理解,以上所述仅是示例,可以采用任何其他合适的材料和质量比。
在一些实施例中,正极极片10包括正极集流体和设置在正极集流体上的活性材料层。活性材料层设置在正极集流体的一侧或两侧上。在一些实施例中,正极集流体可以采用Al箔,当然,也可以采用本领域常用的其他正极集流体。在一些实施例中,正极集流体的厚度可以为1μm至200μm。在一些实施例中,活性材料层可以仅涂覆在正极集流体的部分区域上。在一些实施例中,活性材料层的厚度可以为10μm至500μm。
在一些实施例中,活性材料层还可以包括导电剂。在一些实施例中,活性材料层中的导电剂可以包括导电炭黑、科琴黑、片层石墨、石墨烯、碳纳米管或碳纤维中的至少一种。在一些实施例中,活性材料层中的活性材料、导电剂和粘结剂的质量比可以为(70至98):(1至15):(1至15)。应该理解,以上所述仅是示例,正极极片10的活性材料层可以采用任何其他合适的材料、厚度和质量比。
在一些实施例中,隔离膜11包括聚乙烯、聚丙烯、聚偏氟乙烯、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聚酰亚胺或芳纶中的至少一种。例如,聚乙烯包括选自高密度聚乙烯、低密度聚乙烯或超高分子量聚乙烯中的至少一种。尤其是聚乙烯和聚丙烯,它们对防止短路具有良好的作用,并可以通过关断效应改善电池的稳定性。在一些实施例中,隔离膜的厚度在约5μm至500μm的范围内。
在一些实施例中,隔离膜表面还可以包括多孔层,多孔层设置在隔离膜的基材的至少一个表面上,多孔层包括无机颗粒和粘结剂,无机颗粒选自氧化铝(Al2O3)、氧化硅(SiO2)、氧化镁(MgO)、氧化钛(TiO2)、二氧化铪(HfO2)、氧化锡(SnO2)、二氧化铈(CeO2)、氧化镍(NiO)、氧化锌(ZnO)、氧化钙(CaO)、氧化锆(ZrO2)、氧化钇(Y2O3)、碳化硅(SiC)、勃姆石、氢氧化铝、氢氧化镁、氢氧化钙或硫酸钡中的至少一种。在一些实施例中,隔离膜的孔具有在约0.01μm至1μm的范围的直径。多孔层的粘结剂选自聚偏氟乙烯、偏氟乙烯-六氟丙烯的共聚物、聚酰胺、聚丙烯腈、聚丙烯酸酯、聚丙烯酸、聚丙烯酸盐、羧甲基纤维素钠、聚乙烯呲咯烷酮、聚乙烯醚、聚甲基丙烯酸甲酯、聚四氟乙烯或聚六氟丙烯中的至少一种。隔离膜表面的多孔层可以提升隔离膜的耐热性能、抗氧化性能和电解质浸润性能,增强隔离膜与极片之间的粘结性。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电化学装置的电极组件为卷绕式电极组件、堆叠式电极组件或折叠式电极组件。
在一些实施例中,电化学装置包括锂离子电池,但是本申请不限于此。在一些实施例中,电化学装置还可以包括电解质。电解质可以是凝胶电解质、固态电解质和电解液中的一种或多种,电解液包括锂盐和非水溶剂。锂盐选自LiPF6、LiBF4、LiAsF6、LiClO4、LiB(C6H5)4、LiCH3SO3、LiCF3SO3、LiN(SO2CF3)2、LiC(SO2CF3)3、LiSiF6、LiBOB或者二氟硼酸锂中的一种或多种。例如,锂盐选用LiPF6,因为它具有高的离子导电率并可以改善循环特性。
非水溶剂可为碳酸酯化合物、羧酸酯化合物、醚化合物、其它有机溶剂或它们的组合。
碳酸酯化合物可为链状碳酸酯化合物、环状碳酸酯化合物、氟代碳酸酯化合物或其组合。
链状碳酸酯化合物的实例为碳酸二乙酯(DEC)、碳酸二甲酯(DMC)、碳酸二丙酯(DPC)、碳酸甲丙酯(MPC)、碳酸乙丙酯(EPC)、碳酸甲乙酯(MEC)及其组合。所述环状碳酸酯化合物的实例为碳酸亚乙酯(EC)、碳酸亚丙酯(PC)、碳酸亚丁酯(BC)、碳酸乙烯基亚乙酯(VEC)或者其组合。所述氟代碳酸酯化合物的实例为碳酸氟代亚乙酯(FEC)、碳酸1,2-二氟亚乙酯、碳酸1,1-二氟亚乙酯、碳酸1,1,2-三氟亚乙酯、碳酸1,1,2,2-四氟亚乙酯、碳酸1-氟-2-甲基亚乙酯、碳酸1-氟-1-甲基亚乙酯、碳酸1,2-二氟-1-甲基亚乙酯、碳酸1,1,2-三氟-2-甲基亚乙酯、碳酸三氟甲基亚乙酯或者其组合。
羧酸酯化合物的实例为乙酸甲酯、乙酸乙酯、乙酸正丙酯、乙酸叔丁酯、丙酸甲酯、丙酸乙酯、丙酸丙酯、γ-丁内酯、癸内酯、戊内酯、甲瓦龙酸内酯、己内酯、甲酸甲酯或者其组合。
醚化合物的实例为二丁醚、四甘醇二甲醚、二甘醇二甲醚、1,2-二甲氧基乙烷、1,2-二乙氧基乙烷、乙氧基甲氧基乙烷、2-甲基四氢呋喃、四氢呋喃或者其组合。
其它有机溶剂的实例为二甲亚砜、1,2-二氧戊环、环丁砜、甲基环丁砜、1,3-二甲基-2-咪唑烷酮、N-甲基-2-吡咯烷酮、甲酰胺、二甲基甲酰胺、乙腈、磷酸三甲酯、磷酸三乙酯、磷酸三辛酯、和磷酸酯或者其组合。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以锂离子电池为例,将正极极片、隔离膜、负极极片按顺序卷绕或堆叠成电极件,之后装入例如铝塑膜中进行封装,注入电解液,化成、封装,即制成锂离子电池。然后,对制备的锂离子电池进行性能测试。
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将理解,以上描述的电化学装置(例如,锂离子电池)的制备方法仅是实施例。在不背离本申请公开的内容的基础上,可以采用本领域常用的其他方法。
本申请的实施例还提供了包括上述电化学装置的电子装置。本申请实施例的电子装置没有特别限定,其可以是用于现有技术中已知的任何电子装置。在一些实施例中,电子装置可以包括,但不限于,笔记本电脑、笔输入型计算机、移动电脑、电子书播放器、便携式电话、便携式传真机、便携式复印机、便携式打印机、头戴式立体声耳机、录像机、液晶电视、手提式清洁器、便携CD机、迷你光盘、收发机、电子记事本、计算器、存储卡、便携式录音机、收音机、备用电源、电机、汽车、摩托车、助力自行车、自行车、照明器具、玩具、游戏机、钟表、电动工具、闪光灯、照相机、家庭用大型蓄电池和锂离子电容器等。
下面列举了一些具体实施例和对比例以更好地对本申请进行说明,其中,采用锂离子电池作为示例。为了便于说明,在正极极片10的活性材料层采用聚丙烯,基于此,能够得知在负极极片12的活性材料层中采用这样的结构时,能够获得与在正极极片10的活性材料层中采用聚丙烯时同样的效果。
实施例1
正极极片的制备:将第一正极活性材料钴酸锂(LiCoO2)颗粒,第一导电剂导电炭黑,第一粘结剂聚丙烯(PP)颗粒、聚丙烯酸钠按重量比97.5:1:0.6:0.9的比例溶于N-甲基吡咯烷酮(NMP)溶液中,形成第一正极浆料。采用铝箔作为正极集流体,将第一正极浆料涂覆于正极集流体上,涂覆量为9.3mg/cm2,经过干燥得到第一活性材料层;将第二正极活性材料钴酸锂(LiCoO2)颗粒,第二导电剂导电炭黑,第二粘结剂聚丙烯(PP)颗粒、聚丙烯酸钠按重量比97.5:1:1.4:0.1的比例溶于N-甲基吡咯烷酮(NMP)溶液中,形成第二正极浆料。将第二正极浆料涂覆于第一活性材料层上,得到第二活性材料层,涂覆量为9.3mg/cm2,经过干燥、冷压、裁切后得到正极极片。
其中,取制得的正极极片厚度方向的切片,获得切片的SEM图,从SEM图中测量第一粘结剂聚丙烯颗粒、第二粘结剂聚丙烯颗粒、第一正极活性材料颗粒和第二正极活性材料的粒径。此处,颗粒的粒径指的是在SEM图中测得的与颗粒截面积相等的圆的直径。第一粘结剂聚丙烯和第二粘结剂聚丙烯颗粒的粒径范围为0.5μm至1μm,第二粘结剂聚丙烯颗粒的粒径范围为0.5μm至1μm;第一正极活性材料颗粒的粒径范围为5μm至15μm,第二正极活性材料颗粒的粒径范围为0.5μm至1μm。
第一活性材料层中的第一粘结剂颗粒的质量百分含量与第二活性材料层中的第二粘结剂颗粒的质量百分含量的比值为3:7,在正极极片厚度方向的截面上,单位面积的第一活性材料层中的第一粘结剂颗粒的数量小于单位面积的第二活性材料层中的第二粘结剂颗粒的数量。
负极极片的制备:将石墨、羧甲基纤维素钠(CMC)和粘结剂丁苯橡胶按重量比97.7:1.3:1的比例溶于去离子水中,形成活性材料层浆料。采用10μm厚度铜箔作为负极集流体,将负极浆料涂覆于负极集流体上,涂覆量为9.3mg/cm2,干燥,裁切后得到负极极片。
隔离膜的制备:隔离膜基材为8μm厚的聚乙烯(PE),在隔离膜基材的两侧各涂覆2μm氧化铝陶瓷层,最后在涂布了陶瓷层的两侧各涂覆2.5mg的粘结剂聚偏氟乙烯(PVDF),烘干。
电解液的制备:在含水量小于10ppm的环境下,将LiPF6加入非水有机溶剂(碳酸乙烯酯(EC):碳酸二乙酯(DEC):碳酸丙烯酯(PC)、丙烯酸酯:碳酸亚乙烯酯(VC)=20:30:20:28:2,重量比),LiPF6的浓度为1.15mol/L,混合均匀,得到电解液。
锂离子电池的制备:将正极极片、隔离膜、负极极片按顺序依次叠好,使隔离膜处于正极极片和负极极片中间起到隔离的作用,并卷绕得到电极组件。将电极组件置于外包装铝塑膜中,在80℃下脱去水分后,注入上述电解液并封装,经过化成,脱气,切边等工艺流程得到锂离子电池。
实施例和对比例是在实施例1步骤的基础上进行参数变更,具体变更的参数如下面的表格所示。
在实施例2至4和对比例1、2中,第一粘结剂聚丙烯颗粒和第二粘结剂聚丙烯颗粒的粒径范围与实施例1不同。
在实施例5至7和对比例3中,第一活性材料层中第一粘结剂聚丙烯颗粒的质量百分含量和第二活性材料层中第二粘结剂聚丙烯颗粒的质量百分含量的比值与实施例1不同。
在实施例8至10和对比例4中,第一活性材料钴酸锂颗粒的粒径范围与实施例1不同。
在实施例11至13和对比例5中,第二活性材料钴酸锂颗粒的粒径范围与实施例1不同。
下面描述本申请的各个参数的测试方法。
第一活性材料层和集流体之间的粘结强度测试方法:
从锂离子电池中取出极片,将极片铺展自然风干1h后,用刀片取宽30mm长150mm的测试试样,将测试试样固定到高铁拉力机的测试夹具上测试粘结强度,剥离角度90度,拉伸速度50mm/min,拉伸位移60mm。当剥离界面为集流体和第一活性材料层时,则所测结果为第一活性材料层与集流体的粘结强度。
活性材料层电阻测试方法:
从锂离子电池中取出极片,将极片铺展自然风干1h后,用IEST的BER1300电阻测试仪测试活性材料层电阻,测试条件压力为0.35T,时间为50s。
电化学反应阻抗测试方法:
采用电化学交流阻抗EIS测试方法获得电池电化学反应阻抗。
表1示出了实施例1至4和对比例1至2的各个参数和评估结果。
表1
Figure BDA0002876931380000151
通过比较实施例1至4和对比例1至2可知,当聚丙烯颗粒的粒径小于0.06μm时,聚丙烯颗粒过小,仅填充到活性材料颗粒的堆积孔隙中,活性材料颗粒表面被包覆的概率降低,因而第一活性材料层和集流体之间的粘结力降低,并且活性材料层的电阻降低。但是活性材料颗粒的反应活性位点增加,所以电化学反应阻抗减小。当聚丙烯颗粒的粒径大于6μm时,聚丙烯颗粒过大,比表面积降低,无法高效填充活性材料颗粒之间的孔隙,并且自身会与活性材料颗粒之间产生孔隙,因而活性材料颗粒表面被包覆的面积降低,且活性材料颗粒之间的间隙增大,锂离子传输路径增加,从而电化学反应阻抗增大。
表2示出了实施例1、5至7和对比例3的各个参数和评估结果。
表2
Figure BDA0002876931380000152
Figure BDA0002876931380000161
通过比较实施例1、5至7和对比例3可知,随着第一活性材料层中的第一粘结剂颗粒的质量含量与第二活性材料层中的第二粘结剂颗粒的质量含量的比率的增大,第二活性材料层的导电性能降低,因而第二活性材料层和活性材料层整体的欧姆电阻增大。另外,由于第一活性材料层中的第一粘结剂颗粒的质量含量较小,锂离子在第一活性材料层的传输阻力减小。而受浓度和传输路径影响,越靠近集流体,锂离子浓度越低,锂离子传输路径越远,因而第一活性材料层的锂离子传输阻力的降低,会使电化学反应阻抗减小。
表3示出了实施例1、8至10和对比例4的各个参数和评估结果。
表3
Figure BDA0002876931380000162
通过比较实施例1、8至10和对比例4可知,随着第一活性材料颗粒的粒径的增大,第一活性材料颗粒与集流体之间的孔隙以及聚丙烯颗粒与第一活性材料颗粒之间的孔隙增加,因而第一活性材料层与集流体的粘结强度降低。另外,第一活性材料颗粒的粒径越大,比表面积越小,反应活性位点降低,因而电化学反应阻抗增大。综合考虑第一活性材料层与集流体的粘结强度以及电化学反应阻抗,第一活性材料颗粒的粒径范围可以设置为2.31μm至30μm。
表4示出了实施例1、11至13和对比例5的各个参数和评估结果。
表4
Figure BDA0002876931380000171
通过比较实施例1、11至13和对比例5可知,随着第二活性材料颗粒的粒径的减小,第二活性材料颗粒的堆积孔隙小于聚丙烯颗粒的粒径,聚丙烯颗粒的填充导致第二活性材料颗粒之间的距离增大,电子传输路径增加,且聚丙烯颗粒的导电性较差,电子传输阻力也增加,因而活性材料层电阻增大。如果第二活性材料颗粒的粒径过大,则被聚丙烯颗粒包覆的第二活性材料颗粒的有效面积减小,因而活性材料层电阻明显降低,不利于极片短路时的短路电阻的增大。
以上描述仅为本申请的较佳实施例以及对所运用技术原理的说明。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理解,本申请中所涉及的公开范围,并不限于上述技术特征的特定组合而成的技术方案,同时也应涵盖由上述技术特征或其等同特征进行任意组合而形成的其它技术方案。例如上述特征与本申请中公开的具有类似功能的技术特征进行互相替换而形成的技术方案。

Claims (10)

1.一种极片,其包括:
集流体;以及
活性材料层,位于所述集流体上;
其中,所述活性材料层包括第一复合颗粒和第二复合颗粒,所述第一复合颗粒包含第一活性材料颗粒和第一粘结剂颗粒,所述第一粘结剂颗粒和与其接触的第一活性材料颗粒构成所述第一复合颗粒,所述第二复合颗粒包含第二活性材料颗粒和第二粘结剂颗粒,所述第二粘结剂颗粒和与其接触的第二活性材料颗粒构成所述第二复合颗粒,在所述材料层的厚度方向上,所述第一复合颗粒比所述第二复合颗粒更靠近所述集流体,其中,所述第一复合颗粒中包含的所述第一活性材料颗粒的数量小于所述第二复合颗粒中包含的所述第二活性材料颗粒的数量,所述第一粘结剂颗粒和所述第二粘结剂颗粒的成分均包括聚丙烯。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极片,其中,所述活性材料层包括第一活性材料层和第二活性材料层,所述第一活性材料层设置在所述集流体与所述第二活性材料层之间,所述第一活性材料层包括所述第一复合颗粒,所述第二活性材料层包括所述第二复合颗粒。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极片,其中,所述第一粘结剂颗粒的粒径为0.06μm至6μm,所述第二粘结剂颗粒的粒径为0.06μm至6μm,所述第一活性材料颗粒的粒径为2.31μm至30μm,所述第二活性材料颗粒的粒径为0.1μm至2.3μm。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极片,其中,所述活性材料层中还包括第三粘结剂,所述第三粘结剂包括聚丙烯酸盐、聚丙烯酸、聚丙烯酸酯、聚甲基丙烯酸甲酯、聚丙烯腈、聚酰胺或羧甲基纤维素钠中的至少一种。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极片,其中,所述第一活性材料层中的所述第一粘结剂的质量百分含量为A,所述第二活性材料层中的所述第二粘结剂的质量百分含量为B,其中A<B,优选地,A与B的比率为1:9至2:3。
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极片,其中,在所述极片厚度方向的截面上,单位面积所述第一活性材料层中的所述第一粘结剂颗粒的数量小于单位面积所述第二活性材料层中的所述第二粘结剂颗粒的数量。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极片,其中,所述极片为正极极片,所述第一活性材料颗粒和所述第二活性材料颗粒各自独立地选自钴酸锂、磷酸铁锂、磷酸锰铁锂、磷酸铁钠、磷酸钒锂、磷酸钒钠、磷酸钒氧锂、磷酸钒氧钠、钒酸锂、锰酸锂、镍酸锂、镍钴锰酸锂、富锂锰基材料或镍钴铝酸锂中的至少一种。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极片,其中,所述极片为负极极片,所述第一活性材料颗粒和所述第二活性材料颗粒各自独立地选自人造石墨、天然石墨、中间相碳微球、软碳、硬碳、硅、锡、硅碳、硅氧或钛酸锂中的至少一种。
9.一种电化学装置,其包括正极极片、负极极片以及设置在所述正极极片和所述负极极片之间的隔离膜,其中,所述正极极片和所述负极极片中的至少一个为根据权利要求1至8中任一项所述的极片。
10.一种电子装置,包括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电化学装置。
CN202011623886.7A 2020-12-31 2020-12-31 极片、电化学装置和电子装置 Active CN112802990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1623886.7A CN112802990B (zh) 2020-12-31 2020-12-31 极片、电化学装置和电子装置
US17/561,206 US20220209241A1 (en) 2020-12-31 2021-12-23 Electrode plate, electrochemical device, and electronic device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1623886.7A CN112802990B (zh) 2020-12-31 2020-12-31 极片、电化学装置和电子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2802990A true CN112802990A (zh) 2021-05-14
CN112802990B CN112802990B (zh) 2022-05-03

Family

ID=7580756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11623886.7A Active CN112802990B (zh) 2020-12-31 2020-12-31 极片、电化学装置和电子装置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US (1) US20220209241A1 (zh)
CN (1) CN112802990B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3903917A (zh) * 2021-09-18 2022-01-07 宁德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电化学装置、用电设备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2251998A (ja) * 2000-12-22 2002-09-06 Lion Corp 二次電池用バインダー
CN109659495A (zh) * 2018-11-20 2019-04-19 湖南立方新能源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一种锂金属电池正极片及锂金属电池
CN111129428A (zh) * 2019-12-31 2020-05-08 曙鹏科技(深圳)有限公司 一种多层正极片电极结构及其制备方法、正负极电池结构
CN111247668A (zh) * 2017-07-28 2020-06-05 美商映能量公司 具有界面结构的电极
CN112133882A (zh) * 2020-08-31 2020-12-25 渤海大学 一种电化学储能器件用电极的无溶剂制备方法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2251998A (ja) * 2000-12-22 2002-09-06 Lion Corp 二次電池用バインダー
CN111247668A (zh) * 2017-07-28 2020-06-05 美商映能量公司 具有界面结构的电极
CN109659495A (zh) * 2018-11-20 2019-04-19 湖南立方新能源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一种锂金属电池正极片及锂金属电池
CN111129428A (zh) * 2019-12-31 2020-05-08 曙鹏科技(深圳)有限公司 一种多层正极片电极结构及其制备方法、正负极电池结构
CN112133882A (zh) * 2020-08-31 2020-12-25 渤海大学 一种电化学储能器件用电极的无溶剂制备方法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3903917A (zh) * 2021-09-18 2022-01-07 宁德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电化学装置、用电设备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20220209241A1 (en) 2022-06-30
CN112802990B (zh) 2022-05-03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3394375B (zh) 电化学装置和电子装置
CN113097431B (zh) 电化学装置和电子装置
CN113366673B (zh) 电化学装置和电子装置
CN113632273B (zh) 一种电化学装置和电子装置
CN113066961B (zh) 负极极片、电化学装置和电子装置
CN113097432B (zh) 电化学装置和电子装置
CN113422063B (zh) 电化学装置和电子装置
CN112151748B (zh) 负极、电化学装置和电子装置
CN114270578A (zh) 电化学装置和电子装置
CN115398667A (zh) 电极及其制备方法、电化学装置和电子装置
CN113330601A (zh) 极片、电化学装置和电子装置
CN116314608A (zh) 电化学装置和电子装置
CN113421999B (zh) 电化学装置和电子装置
CN113921757B (zh) 一种电化学装置及电子装置
CN113078288A (zh) 电化学装置和电子装置
CN112802990B (zh) 极片、电化学装置和电子装置
CN113597687A (zh) 一种电化学装置和电子装置
US20220223876A1 (en) Electrode plate, electrochemical device, and electronic device
CN113097474B (zh) 电化学装置和电子装置
CN114122312B (zh) 极片、电化学装置和电子装置
CN113692654B (zh) 极片、电化学装置和电子装置
CN115735283A (zh) 电化学装置和电子装置
CN118522961A (zh) 二次电池和电子装置
CN115552658A (zh) 电极及其制备方法、电化学装置和电子装置
CN113330602A (zh) 极片、电化学装置和电子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