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3950763A - 二次电池 - Google Patents

二次电池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3950763A
CN113950763A CN202080041826.6A CN202080041826A CN113950763A CN 113950763 A CN113950763 A CN 113950763A CN 202080041826 A CN202080041826 A CN 202080041826A CN 113950763 A CN113950763 A CN 113950763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battery
secondary battery
positive electrode
electrode terminal
negative electrod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Withdrawn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80041826.6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葛本泰地
江口健太
西川悦生
上木户俊文
北村豊史
山田秀谦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Murata Manufacturing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Murata Manufacturing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Murata Manufacturing Co Ltd filed Critical Murata Manufacturing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1395076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3950763A/zh
Withdrawn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50/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of the non-active parts of electrochemical cells other than fuel cells, e.g. hybrid cells
    • H01M50/10Primary casings; Jackets or wrappings
    • H01M50/183Sealing members
    • H01M50/186Sealing members characterised by the disposition of the sealing members
    • H01M50/188Sealing members characterised by the disposition of the sealing members the sealing members being arranged between the lid and terminal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4/00Electrodes
    • H01M4/02Electrodes composed of, or comprising, active material
    • H01M4/13Electrodes for accumulators with non-aqueous electrolyte, e.g. for lithium-accumulators;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thereof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10/00Secondary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10/05Accumulators with non-aqueous electrolyte
    • H01M10/052Li-accumulator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10/00Secondary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10/05Accumulators with non-aqueous electrolyte
    • H01M10/052Li-accumulators
    • H01M10/0525Rocking-chair batteries, i.e. batteries with lithium insertion or intercalation in both electrodes; Lithium-ion batteri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10/00Secondary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10/05Accumulators with non-aqueous electrolyte
    • H01M10/058Construction or manufacture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10/00Secondary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10/05Accumulators with non-aqueous electrolyte
    • H01M10/058Construction or manufacture
    • H01M10/0585Construction or manufacture of accumulators having only flat construction elements, i.e. flat positive electrodes, flat negative electrodes and flat separator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10/00Secondary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10/05Accumulators with non-aqueous electrolyte
    • H01M10/058Construction or manufacture
    • H01M10/0587Construction or manufacture of accumulators having only wound construction elements, i.e. wound positive electrodes, wound negative electrodes and wound separator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50/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of the non-active parts of electrochemical cells other than fuel cells, e.g. hybrid cells
    • H01M50/10Primary casings; Jackets or wrappings
    • H01M50/102Primary casings; Jackets or wrapping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shape or physical structure
    • H01M50/109Primary casings; Jackets or wrapping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shape or physical structure of button or coin shape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50/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of the non-active parts of electrochemical cells other than fuel cells, e.g. hybrid cells
    • H01M50/10Primary casings; Jackets or wrappings
    • H01M50/147Lids or covers
    • H01M50/148Lids or cover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shape
    • H01M50/153Lids or cover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shape for button or coin cell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50/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of the non-active parts of electrochemical cells other than fuel cells, e.g. hybrid cells
    • H01M50/10Primary casings; Jackets or wrappings
    • H01M50/147Lids or covers
    • H01M50/166Lids or covers characterised by the methods of assembling casings with lids
    • H01M50/169Lids or covers characterised by the methods of assembling casings with lids by welding, brazing or soldering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50/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of the non-active parts of electrochemical cells other than fuel cells, e.g. hybrid cells
    • H01M50/10Primary casings; Jackets or wrappings
    • H01M50/172Arrangements of electric connectors penetrating the casing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50/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of the non-active parts of electrochemical cells other than fuel cells, e.g. hybrid cells
    • H01M50/10Primary casings; Jackets or wrappings
    • H01M50/172Arrangements of electric connectors penetrating the casing
    • H01M50/174Arrangements of electric connectors penetrating the casing adapted for the shape of the cells
    • H01M50/181Arrangements of electric connectors penetrating the casing adapted for the shape of the cells for button or coin cell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50/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of the non-active parts of electrochemical cells other than fuel cells, e.g. hybrid cells
    • H01M50/50Current conducting connections for cells or batteries
    • H01M50/543Terminals
    • H01M50/545Terminals formed by the casing of the cell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50/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of the non-active parts of electrochemical cells other than fuel cells, e.g. hybrid cells
    • H01M50/50Current conducting connections for cells or batteries
    • H01M50/543Terminals
    • H01M50/552Terminal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shape
    • H01M50/559Terminals adapted for cells having curved cross-section, e.g. round, elliptic or button cells
    • H01M50/56Cup shaped terminal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50/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of the non-active parts of electrochemical cells other than fuel cells, e.g. hybrid cells
    • H01M50/50Current conducting connections for cells or batteries
    • H01M50/543Terminals
    • H01M50/564Terminal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manufacturing process
    • H01M50/566Terminal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manufacturing process by welding, soldering or brazing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60/00Enabling technologies; Technologies with a potential or indirect contribution to GHG emissions mitigation
    • Y02E60/10Energy storage using batteries

Landscapes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hemical Kinetics & Catalysis (AREA)
  • Electrochemistry (AREA)
  • General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anufacturing & Machinery (AREA)
  • Materials Engineering (AREA)
  • Sealing Battery Cases Or Jackets (AREA)
  • Connection Of Batteries Or Terminals (AREA)
  • Secondary Cells (AREA)

Abstract

二次电池具备:电池元件,包括正极以及负极;扁平且柱状的外装部件,包括在内部收纳该电池元件的收纳部和从收纳部突出的突出部,并且与正极以及负极中的一方连接;以及电极端子,与正极以及负极中的另一方连接,配置在突出部的内部,并且一部分从突出部突出。

Description

二次电池
技术领域
本技术涉及一种二次电池。
背景技术
移动电话等多种电子设备正在普及,因此作为小型且轻量并且能够得到高能量密度的电源,正在进行二次电池的开发。二次电池的结构会对电池特性造成影响,因此关于该二次电池的结构进行了各种研究。
具体而言,为了提高对于机械载荷的阻力,在经由电绝缘密封件相互嵌合的两个金属制的壳体半体部分(电池杯以及电池盖)的内部收纳有电极-隔膜复合体(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
另外,为了确保对于内压上升的密封性,在壳体的内部收纳有发电元件,在该发电元件上连接有电极端子。该电极端子贯通壳体并且从该壳体突出(例如参照专利文献2。)。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表2012-517658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05-302625号公报
发明内容
为了解决二次电池的问题而进行了各种研究,由于二次电池与电子设备连接时的便利性还不充分,因此还有改善的余地。
本技术是鉴于上述问题而提出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容易地与电子设备连接的二次电池。
本技术的一个实施方式的二次电池具备:电池元件,包括正极以及负极;扁平且柱状的外装部件,包括在内部收纳该电池元件的收纳部和从收纳部突出的突出部,并且与正极以及负极中的一方连接;以及电极端子,与正极以及负极中的另一方连接,配置在突出部的内部,并且一部分从突出部突出。
根据本技术的一个实施方式的二次电池,在包括收纳部以及突出部的扁平且柱状的外部部件中,包括正极以及负极的电池元件收纳在该收纳部的内部。在突出部的内部配置有一部分从该突出部突出的电极端子。外装部件与正极以及负极中的一方连接,并且电极端子与正极以及负极中的另一方连接。由此,能够容易地将二次电池与电子设备连接。
需要说明的是,本技术的效果不一定限定于在此说明的效果,也可以是与后述的本技术相关的一系列的效果中的任意的效果。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本技术的第一实施方式中的二次电池的结构的立体图。
图2是将图1所示的二次电池的结构的放大表示的剖视图。
图3是表示图1所示的电池元件的结构的立体图。
图4是将图1所示的电极端子的结构放大表示的立体图。
图5是表示在二次电池的制造工序中使用的电池罐的结构的立体图。
图6是表示比较例的二次电池的结构的剖视图。
图7是用于说明本技术的第一实施方式中的二次电池的使用例的俯视图。
图8是用于说明比较例的二次电池的使用例的剖视图。
图9是用于说明比较例的二次电池的其他使用例的剖视图。
图10是表示本技术的第二实施方式中的二次电池的结构的立体图。
图11是将图10所示的二次电池的结构放大表示的剖视图。
图12是表示图10所示的电池元件的结构的立体图。
图13是表示变形例1的二次电池的结构的剖视图。
图14是表示变形例2的二次电池的结构的剖视图。
图15是表示变形例3的二次电池的结构的剖视图。
图16是表示变形例4的二次电池的结构的剖视图。
图17是表示变形例6的二次电池的结构的剖视图。
图18是表示变形例7的二次电池的结构的剖视图。
图19是表示变形例8的二次电池的制造工序中使用的电池罐的结构的立体图。
图20是表示变形例9的二次电池的制造工序中使用的电池罐的结构的立体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技术的一个实施方式详细进行说明。需要说明的是,说明的顺序如下所述。
1.二次电池(第一实施方式)
1-1.结构
1-2.动作
1-3.制造方法
1-4.作用以及效果
1-5.使用例
2.二次电池(第二实施方式)
3.变形例
<1.二次电池(第一实施方式)>
首先,关于本技术的第一实施方式的二次电池进行说明。
在此说明的二次电池是具有扁平且柱状的形状的二次电池,该二次电池包括所谓的硬币型二次电池以及纽扣型二次电池等。该扁平且柱状的二次电池,如后所述,具有相互对置的一对底部和该一对底部之间的侧壁部,在该二次电池中,高度比外径小。
二次电池的充放电原理没有特别限定。在下文中,关于利用电极反应物质的嵌入脱嵌而得到电池容量的二次电池进行说明。该二次电池具备正极、负极以及电解液,在该二次电池中,负极的充电容量大于正极的放电容量,以防止在充电过程中电极反应物质在负极的表面上析出。即,负极的每单位面积的电化学容量设定为比正极的每单位面积的电化学容量大。
电极反应物质的种类没有特别限定,是碱金属以及碱土类金属等轻金属。碱金属为锂、钠以及钾等,并且碱土类金属为铍、镁以及钙等。
在下文中,以电极反应物质是锂的情况为例。利用锂的嵌入脱嵌而得到电池容量的二次电池是所谓的锂离子二次电池。在该锂离子二次电池中,锂以离子状态嵌入以及脱嵌。
<1-1.结构>
图1示出了第一实施方式的二次电池的立体结构,图2放大示出了图1所示的二次电池的截面结构。图3示出了图1所示的电池元件20的立体结构,图4放大示出了图1所示的电极端子30的截面结构。其中,在图2中,为了简化图示内容,将后述的正极21、负极22、隔膜23、正极引线50以及负极引线60分别表示为线状。
在下文中,为了方便,将图1以及图2中的上方向作为二次电池的上侧进行说明,并且将图1以及图2中的下方向作为二次电池的下侧进行说明。
该二次电池是纽扣型的二次电池,因此,如图1所示,具有高度H比外径D小的扁平且柱状的立体形状。在此,二次电池具有扁平且圆筒(圆柱)状的立体形状。关于二次电池的尺寸没有特别限定,举一个例子,外径(在此为直径)D=3mm~30mm,并且高度H=0.5mm~70mm。其中,外径D与高度H之比(D/H)大于1且为25以下。
具体而言,二次电池如图1~图4所示,具备电池罐10、电池元件20、电极端子30、密封垫40、正极引线50和负极引线60。
[电池罐]
如图1以及图2所示,电池罐10是收纳电池元件20的外部部件。
在此,电池罐10对应于上述二次电池的立体形状,具有中空的扁平且圆柱状的立体形状。因此,电池罐10具有一对底部M1、M2和侧壁部M3。该侧壁部M3在一端部与底部M1连结,并且在另一端部与底部M2连结。如上所述,由于电池罐10为圆柱状,因此底部M1、M2分别具有圆形的平面形状,并且侧壁部M3的表面为凸型的曲面。
该电池罐10包括容器部11以及盖部12。容器部11是一端部开放并且另一端部闭塞的扁平且圆柱状(容器状)的部件,收纳电池元件20。即,容器部11为了能够收纳电池元件20而在一端部具有开口部11K。盖部12是大致板状的部件,以遮蔽开口部11K的方式与容器部11接合。
在此,如后所述,使用焊接法等将盖部12与容器部11接合。即,电池罐10是两个部件(容器部11以及盖部12)相互焊接而成的焊接罐。因此,盖部12与容器部11接合后的电池罐10整体上为一个部件,即处于无法分离成即两个以上的部件的状态。另外,电池罐10也可以是三个以上的部件相互焊接而成的罐(整体上为一个部件)。
由此,电池罐10是不具有折叠的部分并且不具有两个以上的部件相互重叠的部分的一个部件。该“不具有折叠的部分”是指,电池罐10未被加工成相互折叠。另外,“不具有两个以上的部件相互重叠的部分"是指,电池罐10在物理上是一个部件,因此该电池罐10不是包含容器以及盖等的两个以上的部件以能够事后分离的方式相互嵌合的复合体。更具体而言,“两个以上的部件相互重叠的部分”是设置于后述的比较例的二次电池(参照图6)的卷曲部C,是利用所谓的铆接加工形成的铆接部。在该卷曲部C中,在容器部111的一部分和盖部112的一部分相互重合的状态下进行铆接加工。
即,在此说明的电池罐10由于不具有上述的卷曲部C,因此是所谓的无卷曲的罐。这是因为在电池罐10的内部元件空间体积增加,因此二次电池的每单位体积的能量密度也增加。该“元件空间体积”是能够用于收纳电池元件20的电池罐10的内部空间的体积。
另外,电池罐10具有导电性。由此,电池罐10与电池元件20中的后述的负极22连接,因此作为负极端子发挥作用。这是因为通过电池罐10作为负极端子发挥作用,二次电池也可以不具备与电池罐10分开的负极端子。由此,可以避免负极端子的存在引起的元件空间体积减少。由此,元件空间体积增加,因此二次电池的每单位体积的能量密度也增加。
另外,电池罐10具有用于安装电极端子30的贯通孔10K。在电池罐10上设置贯通孔10K的位置没有特别限定,因此能够根据电极端子30的设置位置任意设定。在此,贯通孔10K设置于底部M1。
需要说明的是,电池罐10包含金属(包含不锈钢。)以及合金等导电性材料中的任意一种或两种以上。在此,电池罐10为了作为负极端子发挥作用而含有铁、铜、镍、不锈钢、铁合金、铜合金以及镍合金等中的任意一种或两种以上。不锈钢的种类没有特别限定,是SUS304以及SUS316等。
另外,电池罐10如后所述,经由密封垫40与作为正极端子发挥作用的电极端子30绝缘。这是为了防止电池罐10与电极端子30发生接触(短路)。
在此,电池罐10整体上包括收纳部10A以及突出部10B。收纳部10A是电池罐10中的将电池元件20收纳于内部的部分。突出部10B是从收纳部10A突出的部分,是电池罐10中的支承电极端子30的部分。在此,突出部10B设置于底部M1。该突出部10B具有与收纳部10A的内部连通的贯通孔10K。需要说明的是,突出部10B是作为负极端子发挥作用的电池罐10的一部分,因此该突出部10B也作为负极端子发挥作用。
需要说明的是,电池罐10如上所述包括容器部11以及盖部12。因此,说明容器部11以及盖部12与收纳部10A以及突出部10B的对应关系时,容器部11是收纳部10A的一部分,盖部12是收纳部10A的一部分并且是突出部10B。即,电池罐10中的除了突出部10B以外的部分为收纳部10A。
[电池元件]
如图1~图3所示,电池元件20是使充放电反应进行的元件,包括正极21、负极22、隔膜23和作为液状电解质的电解液。其中,在图2以及图3中分别省略了电解液的图示。
该电池元件20具有与电池罐10的立体形状对应的立体形状。该“与电池罐10的立体形状对应的立体形状”是指与电池罐10的立体形状同样的立体形状。这是因为,与电池元件20具有与电池罐10的立体形状不同的立体形状的情况相比,当电池元件20收纳在该电池罐10的内部时,不易产生所谓的死区(电池罐10与电池元件20之间的间隙)。由此,电池罐10的内部空间被有效利用,元件空间体积增加,因此二次电池的每单位体积的能量密度也增加。在此,如上所述,由于电池罐10具有扁平且圆柱状的立体形状,因此电池元件20也具有扁平且圆柱状的立体形状。
在此,正极21以及负极22隔着隔膜23卷绕。更具体而言,正极21以及负极22隔着隔膜23相互层叠,并且在隔着该隔膜23相互层叠的状态下卷绕。因此,电池元件20是包括隔着隔膜23卷绕的正极21以及负极22的卷绕电极体。正极21、负极22以及隔膜23各自的卷绕数没有特别限定,能够任意设定。
该电池元件20具有卷绕中心空间20K。即,在电池元件20中,正极21、负极22以及隔膜23被卷绕,因此在卷芯部由正极21、负极22以及隔膜23形成卷绕中心空间20K。该卷绕中心空间20K是由于卷芯部而不存在各个正极21、负极22以及隔膜23的空间。
需要说明的是,正极21的高度小于隔膜23的高度。这是因为可以防止作为负极端子发挥作用的电池罐10与正极21之间的短路。负极22的高度没有特别的限定,优选大于正极21的高度。这是因为可以防止由于充放电时锂的析出而导致的正极21与负极22之间的短路。
正极21包括正极集电体以及正极活性物质层。该正极活性物质层可以设置于正极集电体的两面,也可以仅设置于正极集电体的单面。正极集电体的形成材料与电极端子30的形成材料相同。另外,正极集电体的形成材料可以与电极端子30的形成材料相同,也可以与电极端子30的形成材料不同。正极活性物质层包含嵌入脱嵌锂的正极活性物质,该正极活性物质包含含锂过渡金属化合物等含锂化合物中的任意一种或两种以上。该含锂过渡金属化合物为含有锂和一种或两种以上的过渡金属元素作为构成元素的氧化物、磷酸化合物、硅酸化合物以及硼酸化合物等。另外,正极活性物质层也可以进一步包含正极粘结剂以及正极导电剂等。
负极22包括负极集电体以及负极活性物质层。该负极活性物质层可以设置于负极集电体的两面,也可以仅设置于负极集电体的单面。负极集电体的形成材料与电池罐10的形成材料相同。另外,负极集电体的形成材料可以与电池罐10的形成材料相同,也可以与电池罐10的形成材料不同。负极活性物质层包含嵌入脱嵌锂的负极活性物质,该负极活性物质包含碳材料以及金属系材料等中的任意一种或两种以上。碳材料为石墨等。金属系材料是含有与锂形成合金的金属元素以及半金属元素中的任意一种或两种以上作为构成元素的材料,具体而言,含有硅以及锡等作为构成元素。该金属系材料可以是单质,也可以是合金,也可以是化合物,也可以是它们的两种以上的混合物。另外,负极活性物质层也可以进一步包含负极粘结剂以及负极导电剂等。
隔膜23是介于正极21与负极22之间的绝缘性的多孔质膜,能够防止该正极21与负极22之间的短路并使锂通过。该隔膜23包含聚乙烯等高分子化合物中的任意一种或两种以上。
电解液浸渍在正极21、负极22以及隔膜23中的每一个中,并且包含溶剂以及电解质盐。溶剂包含碳酸酯系化合物、羧酸酯系化合物以及内酯系化合物等非水溶剂(有机溶剂)中的任意一种或两种以上。电解质盐包含锂盐等轻金属盐中的任意一种或两种以上。
需要说明的是,图3还示出了在后述的二次电池的制造工序中用于制作电池元件20的卷绕体20Z。该卷绕体20Z除了正极21、负极22以及隔膜23均未被电解液浸渍以外,具有与作为卷绕电极体的电池元件20的结构同样的结构。
[电极端子]
电极端子30是与搭载有二次电池的电子设备连接的外部连接端子。在此,电极端子30如图1、图2以及图4所示,与电池元件20中的正极21(正极集电体)连接,因此作为正极端子发挥作用。由此,在使用二次电池时,由于二次电池经由电极端子30(正极端子)以及电池罐10(负极端子)与电子设备连接,因此该电子设备能够将二次电池用作电源进行动作。
该电极端子30包含金属(包含不锈钢。)以及合金等导电性材料中的任意一种或两种以上。在此,电极端子30作为正极端子发挥作用,因此包含铝、铝合金以及不锈钢等中的任意一种或两种以上。
另外,电极端子30设置于电池罐10。该电极端子30设置于底部M1,更具体而言,以一部分从突出部10B突出的方式配置在该突出部10B的内部。这是因为在使用二次电池时,电极端子30容易与电子设备连接。底部M1中的电极端子30的位置没有特别限定。在此,电极端子30配置在底部M1的大致中央。
配置在突出部10B的内部的电极端子30的一部分突出是因为,作为正极端子发挥作用的电极端子30和作为负极端子发挥作用的突出部10B相互接近配置,因此二次电池能够仅在该突出部10B的附近与电子设备连接。由此,能够容易地将二次电池与电子设备连接。
需要说明的是,基于上述的电极端子30的结构,二次电池能够容易地与电子设备连接的原因将在后面详细说明。
该电极端子30的存在范围没有特别限定,只要在突出部10B的内部配置有电极端子30并且该电极端子30的一部分从突出部10B突出即可。
其中,电极端子30的一部分优选朝向突出部10B从收纳部10A突出的方向从该突出部10B突出。这是因为,与电极端子30的一部分不从突出部10B突出的情况相比,作为正极端子发挥作用的电极端子30能够更容易地与电子设备连接。
另外,电极端子30优选不配置到收纳部10A的内部。这是因为,与电极端子30配置到收纳部10A的内部的情况相比,元件空间体积增加,因此每单位体积的能量密度增加。
电极端子30的立体形状没有特别限定。在此,电极端子30包括端子部31、32、33。该端子部32、33与端子部31的两端连结。
具体而言,端子部31是配置在贯通孔10K中的圆柱状的第一端子部,具有比该贯通孔10K的内径小的外径D(D1)。端子部32是电极端子30在朝向电池罐10的内部的方向(下方向)的后方侧、即图4中的上侧与端子部31连结的圆柱状的第二端子部,具有比贯通孔10K的内径大的外径D(D2)。端子部33是电极端子30在朝向电池罐10的内部的方向的前方侧、即图3中的下侧与端子部31连结的圆柱状的第三端子部,具有比贯通孔10K的内径大的外径D(D3)。需要说明的是,外径D2、D3可以彼此相同,也可以彼此不同。在此,外径D2、D3彼此相同。
即,电极端子30具有在该电极端子30朝向电池罐10的内部的方向上外径D局部变小的大致圆柱状的立体形状。这是因为,由于端子部32的外径D2大于贯通孔10K的内径ID,因此该端子部32难以通过贯通孔10K,并且由于端子部33的外径D3大于贯通孔10K的内径ID,因此该端子部33难以通过贯通孔10K。另外,利用端子部32对突出部10B的按压力以及端子部33对突出部10B的按压力,将电极端子30固定在突出部10B上。由此,电极端子30不易从电池罐10脱落。
[密封垫]
如图1以及图2所示,密封垫40是配置在电池罐10与电极端子30之间的绝缘部件,使电极端子30与该电池罐10绝缘。由此,电极端子30隔着密封垫40固定在电池罐10上。
该密封垫40包含聚丙烯以及聚乙烯等绝缘性材料中的任意一种或两种以上。
密封垫40的设置范围没有特别限定。在此,密封垫40介于电池罐10与电极端子30之间,并沿着该电极端子30的周围(侧面)配置。
[正极引线]
如图2所示,正极引线50是使电极端子30和正极21相互连接的连接布线,包含与该电极端子30的形成材料同样的材料。另外,正极引线50的形成材料可以与电极端子30的形成材料相同,也可以与电极端子30的形成材料不同。
具体而言,正极引线50的一端部与端子部33连接,并且正极引线50的另一端部与正极21(正极集电体)连接。正极引线50相对于正极21的连接位置没有特别限定,因此能够任意设定。在此,正极引线50在最内周侧与正极21连接。
在正极21的卷绕内侧以及卷绕外侧的各端部,由于在正极集电体上未设置正极活性物质层,因此该正极集电体露出。即,正极21具有在卷绕内侧以及卷绕外侧的各端部仅卷绕正极集电体的箔卷绕结构。在此,正极引线50与卷绕内侧的正极集电体的端部连接。另外,正极引线50也可以在卷绕内侧的端部以外的部位与正极集电体连接。
需要说明的是,正极引线50的根数没有特别限定,该正极引线50的根数越多,二次电池(电池元件20)的电阻越小。在此,二次电池具备1根正极引线50。
[负极引线]
如图2所示,负极引线60是使电池罐10和负极22相互连接的连接布线,包含与该电池罐10的形成材料同样的材料。另外,负极引线60的形成材料可以与电池罐10的形成材料相同,也可以与电池罐10的形成材料不同。
具体而言,负极引线60的一端部与电池罐10的内壁面连接,并且负极引线60的另一端部与负极22(负极集电体)连接。负极引线60相对于负极22的连接位置没有特别限定,能够任意设定。在此,负极引线60在最外周侧与负极22连接。
在负极22的卷绕内侧以及卷绕外侧的各端部,由于在负极集电体上没有设置负极活性物质层,因此该负极集电体露出。即,负极22具有在卷绕内侧以及卷绕外侧的各端部仅卷绕负极集电体的箔卷绕结构。在此,负极引线60与卷绕外侧的负极集电体的端部连接。另外,负极引线60也可以在卷绕外侧的端部以外的部位与负极集电体连接。
[其他]
需要说明的是,二次电池也可以进一步具备未图示的其他构成要素中的任意一种或两种以上。
具体而言,二次电池具备安全阀机构。当电池罐10的内压由于内部短路以及外部加热等而达到一定值以上时,该安全阀机构切断电池罐10与电池元件20的电连接。安全阀机构的设置位置没有特别限定,该安全阀机构设置在底部M1、M2中的任一个上,优选设置在未设置电极端子30的底部M2上。
另外,二次电池在电池罐10与电池元件20之间具备绝缘体。该绝缘体包含绝缘膜以及绝缘片等中的任意一种或两种以上,防止电池罐10与电池元件20(正极21)之间的短路。绝缘体的设置范围没有特别限定,能够任意设定。
需要说明的是,在电池罐10上设置有注液孔以及开裂阀等。该注液孔在用于向电池罐10的内部注入电解液之后被密封。如上所述,开裂阀在因内部短路以及外部加热等而使电池罐10的内压达到一定值以上的情况下开裂,从而释放其内压。注液孔以及开裂阀各自的设置位置没有特别限定,与上述安全阀机构的设置位置同样,是底部M1、M2中的任意一个,优选是没有设置电极端子30的底部M2。
<1-2.动作>
该二次电池如以下说明的那样动作。在充电时,在电池元件20中,锂从正极21脱嵌,并且该锂经由电解液嵌入到负极22中。另外,在放电时,在电池元件20中,锂从负极22脱嵌,并且该锂经由电解液嵌入到正极21中。在这些情况下,锂以离子状态嵌入以及脱嵌。
<1-3.制造方法>
图5表示在二次电池的制造工序中使用的电池罐10的立体结构,与图1对应。另外,在图5中示出了盖部12从容器部11离开的状态。在下文中,随时参照已说明的图1~图4。
在制造二次电池的情况下,按照以下说明的过程组装该二次电池。在该情况下,为了制作电池元件20而使用上述的卷绕体20Z,并且,为了组装电池罐10而使用预先经由密封垫40安装有电极端子30的盖部12。
首先,在有机溶剂等溶剂中制备含有正极活性物质等的浆料,然后通过将该浆料涂布在正极集电体上,形成正极活性物质层。由此,制作了包括正极集电体以及正极活性物质层的正极21。
接着,在有机溶剂等溶剂中制备含有负极活性物质等的浆料,然后通过将该浆料涂布在负极集电体上,形成负极活性物质层。由此,制作了包括负极集电体以及负极活性物质层的负极22。
接着,在溶剂中添加电解质盐。由此,制备了包含溶剂以及电解质盐的电解液。
接着,将正极21以及负极22隔着隔膜23相互层叠,然后卷绕该正极21、负极22以及隔膜23,由此制作具有卷绕中心空间20K的卷绕体20Z。
接着,从开口部11K将卷绕体20Z收纳在容器部11的内部。在该情况下,使用焊接法等,将负极引线60的一端部与卷绕体20Z(负极22的负极集电体)连接,并且将负极引线60的另一端部与容器部11连接。需要说明的是,焊接法是激光焊接法以及电阻焊接法等中的任意一种或两种以上。在此说明的焊接法的详细内容在以后也同样。
接着,将预先经由密封垫40安装有电极端子30的盖部12以遮蔽开口部11K的方式载置在容器部11上,然后使用焊接法等将盖部12与在容器部11接合。在该情况下,使用焊接法等,使正极引线50的一端部与卷绕体20Z(正极21的正极集电体)连接,并且使正极引线50的另一端部与电极端子30连接。由此,卷绕体20Z被封入电池罐10(容器部11以及盖部12)的内部。
最后,从未图示的注液孔向电池罐10的内部注入电解液,然后密封该注液孔。由此,卷绕体20Z(正极21、负极22以及隔膜23)被电解液浸渍,从而制作出电池元件20。由此,电池元件20被封入电池罐10的内部,二次电池完成。
<1-4.作用以及效果>
根据第一实施方式的二次电池,在包括收纳部10A以及突出部10B的扁平且柱状的电池罐10中,在该收纳部10A的内部收纳有电池元件20,并且,电极端子30以一部分从该突出部10B突出的方式配置在突出部10B的内部。另外,电池罐10与负极22连接,并且电极端子30与正极21连接。由此,基于以下说明的理由,二次电池能够容易地与电子设备连接。
图6示出了比较例的二次电池的截面结构,与图2对应。如图6所示,该比较例的二次电池具备:与电池罐10(容器部11以及盖部12)以及电池元件20(正极21、负极22以及隔膜23)对应的电池罐110(容器部111以及盖部112)以及电池元件120(正极121、负极122以及隔膜123);以及代替电极端子30以及密封垫40的密封垫170。
容器部111是一端部开放且另一端部被密封的中空的圆柱状(容器状)的部件,在其一端部具有开口部111K。盖部112与容器部111同样是容器状的部件,具有开口部112K。电池元件120收纳在容器部111的内部。容器部111以及盖部112在开口部111K、112K相互对置的状态下相互嵌合,因此容器部111的一部分和盖部112的一部分相互重叠。由此,容器部111的一部分和盖部112的一部分经由密封垫170相互铆接加工,从而形成所谓的卷曲部C。
电池元件120(正极121、负极122以及隔膜123)的结构与电池元件20(正极21、负极22以及隔膜23)的结构相同。密封垫170含有聚丙烯等高分子化合物(绝缘性材料)。
容器部111经由未图示的正极引线与电池元件120中的正极121(正极集电体)连接,并且盖部112经由未图示的负极引线与电池元件120中的负极122(负极集电体)连接。因此,容器部111作为正极端子发挥作用,并且盖部112作为负极端子发挥作用。容器部111的形成材料与电极端子30的形成材料相同,并且盖部112的形成材料与电池罐10的形成材料相同。
在比较例的二次电池中,如图6所示,容器部111中的实质上作为正极端子作用的部分配置在电池元件120的上方,并且盖部112中的实质上作为负极端子发挥作用的部分配置在电池元件120的下方,因此该正极端子以及负极端子位于彼此相反的一侧。即,正极端子以及负极端子在相互隔开距离的状态下分离。
由此,在连接有二次电池的电子设备中,与该二次电池同样地,正极端子以及负极端子必须以相互隔开距离的状态分离,因此该二次电池与电子设备的连接机构大型化并且复杂化。由此,难以将二次电池与电子设备连接。
相对于此,在本实施方式的二次电池中,如图2所示,与比较例的二次电池不同,作为正极端子发挥作用的电极端子30以及作为负极端子发挥作用的突出部10B均配置在电池元件20的上方,因此该正极端子以及负极端子位于彼此共用的一侧。即,正极端子以及负极端子相互接近配置。
由此,在连接有二次电池的电子设备中,与该二次电池同样地,正极端子以及负极端子相互接近配置即可,因此该二次电池与电子设备的连接机构小型化并且简单化。由此,能够容易地将二次电池与电子设备连接。
在该情况下,特别是由于电池罐10不具有卷曲部C,因此元件空间体积相应地增加被该卷曲部C占有的体积部分。由此,正极21以及负极22各自的卷绕数增加,从而能够增加每单位体积的能量密度。另外,负极22与电池罐10连接,该电池罐10作为负极端子发挥作用,因此二次电池也可以不另外具备负极端子。由此,可以避免负极端子的存在引起的元件空间体积的减少,从而能够进一步增加每单位体积的能量密度。
另外,二次电池为扁平且柱状,即二次电池为硬币型以及纽扣型等小型的二次电池。因此,在尺寸的观点上制约较大的小型的二次电池中,由于每单位体积的能量密度有效地增加,因此也能够得到更高的效果。
除此以外,在本实施方式的二次电池中,如果电极端子30的一部分从突出部10B突出,则作为正极端子发挥作用的电极端子30能够更容易地与电子设备连接,因此能够得到更高的效果。
另外,如果电极端子30没有配置到收纳部10A的内部,则由于元件空间体积进一步增加,每单位体积的能量密度进一步增加,因此能够得到更高的效果。
另外,如果电池罐10是焊接罐,则容易实现不具有卷曲部C的电池罐10,因此能够得到更高的效果。
另外,如果电极端子30包括小外径(D1)的端子部31以及大外径(D2、D3)的端子部32、33,则电极端子30不易从电池罐10脱落,因此能够得到更高的效果。
另外,如果在电池罐10与电极端子30之间配置有密封垫40,则在该电池罐10作为负极端子发挥作用的情况下,也能够防止电极端子30与电池罐10之间的短路,因此能够得到更高的效果。
另外,如果电池元件20具有与电池罐10的立体形状对应的立体形状,则在该电池罐10的内部收纳电池元件20时不易产生死区。由此,元件空间体积增加,因此能够得到更高的效果。
另外,在电池元件20中,如果正极21以及负极22隔着隔膜23卷绕,正极21以及负极22各自的卷绕数随着元件空间体积的增加而增加,因此正极21和负极22的对置面积也增加。由此,每单位体积的能量密度充分增加,因此能够得到更高的效果。
<1-5.使用例>
为了说明本实施方式的二次电池(二次电池1)的使用例,图7示意性地示出了连接有该二次电池1的电子设备200的平面结构。在图7中,对与已说明的构成要素相同的构成要素标注相同的符号。
二次电池1具有图1~图4所示的结构。即,二次电池1具备电池罐10(突出部10B)、电池元件20以及电极端子30。在该二次电池1中,如上所述,从电池罐10突出的电极端子30作为正极端子发挥作用,并且突出部10B作为负极端子发挥作用。在图7中,对二次电池1施加了浓阴影。
如上所述,电子设备200是能够将二次电池1用作电源进行动作的电子设备,并且具有与该二次电池1连接的连接面200M。该电子设备200具备执行各种功能的设备主体210、正极端子220和一对负极端子230。另外,电子设备200具有能够与二次电池1嵌合的凹陷200K,在该凹陷部200K的内部配置有正极端子220以及一对负极端子230。在此,在一对负极端子230之间配置有正极端子220。在图7中,对电子设备200施加了淡阴影。
在使用二次电池1时,通过将电极端子30以及突出部10B插入凹陷200K,使二次电池1与电子设备200嵌合。由此,在电子设备200的连接面200M上,正极端子220与电极端子30连接,并且突出部10B与一对负极端子230连接。由此,二次电池1经由电极端子30以及突出部10B与电子设备200连接,因此该电子设备200能够使用二次电池1进行动作。
在该情况下,使用本实施方式的二次电池即二次电池1,因此基于以下说明的理由,能够使二次电池1容易地与电子设备200连接。
为了说明比较例的二次电池(二次电池300)的使用例,图8示意性地示出了连接有该二次电池300的电子设备400的平面结构,与图7对应。为了说明比较例的二次电池(二次电池300)的其他使用例,图9示意性地表示连接有该二次电池300的电子设备500的平面结构,与图7对应。
二次电池300具有图6所示的结构。即,二次电池300具备电池罐110(容器部111以及盖部112)以及电池元件120。在该二次电池300中,如上所述,容器部111作为正极端子发挥作用,并且盖部112作为负极端子发挥作用。在图8以及图9的每一个中,对二次电池300施加了浓阴影。
如图8所示,能够使用二次电池300进行动作的电子设备400具备执行各种功能的设备主体410、正极引线420、负极引线430、聚酰亚胺带等绝缘带440。该正极引线420经由绝缘带440与负极引线430绝缘。在图8中,对电子设备400施加了淡阴影。
如图9所示,能够使用二次电池300进行动作的电子设备500具备执行各种功能的设备主体510、520,该设备主体510、520相互分离。设备主体510具有正极端子530,并且设备主体520具有负极端子540。在图9中,对电子设备500施加了淡阴影。
在二次电池300用于电子设备400时,如图8所示,正极引线420与容器部111连接,并且负极引线430与盖部112连接。由此,二次电池300经由容器部111以及盖部112与电子设备400连接,因此该电子设备400能够使用二次电池300进行动作。
然而,为了将二次电池300与电子设备400连接,必须将正极引线420与容器部111连接,并且除了该正极引线420以外,还必须另行将负极引线430与盖部112连接。在该情况下,特别需要使负极引线430迂回至电池元件120的相反侧。另外,为了防止短路,必须在正极引线420与负极引线430之间配置绝缘带440。由此,二次电池300与电子设备400的连接机构大型化并且复杂化,因此难以将二次电池300与该电子设备400连接。
另外,在二次电池300用于电子设备500时,如图9所示,在设备主体510、520经由二次电池300相互对置配置之后,该设备主体510经由正极端子530与容器部111连接,并且该设备主体520经由负极端子540与盖部112连接。由此,二次电池300经由容器部111以及盖部112与电子设备500连接,因此该电子设备500能够使用二次电池300进行动作。
然而,为了将二次电池300与电子设备500连接,必须将正极端子530与容器部111连接,并且除了该正极端子530以外,还必须另行将负极端子540与盖部112连接。在该情况下,当然必须使设备主体510、520中的每一个分别接近二次电池300。由此,二次电池300与电子设备500的连接机构大型化并且复杂化,因此难以将二次电池300与该电子设备500连接。
相对于此,在二次电池1用于电子设备200时,如图7所示,当利用凹陷200K将二次电池1嵌合在电子设备200上时,正极端子220与电极端子30连接,并且负极端子230与突出部10B连接。即,仅在突出部10B的附近部分,完成了二次电池1分别与正极端子220以及负极端子230的连接。由此,不需要图8所示的正极引线420以及负极引线430中的每一个的连接作业,并且也不需要绝缘带440的设置作业。另外,也不需要图9所示的设备主体510、520的移动(接近)作业。由此,二次电池1与电子设备200的连接机构小型化并且简单化,因此能够使二次电池1容易地与该电子设备200连接。
在该情况下,特别是由于利用凹陷200K将二次电池1嵌合在电子设备200上,该电子设备200和二次电池1相互连接的连接面200M的面积(所谓的集电面积)减少。由此,从集电面积减少的观点来看,也能够使连接有二次电池1的电子设备200小型化。
<2.二次电池(第二实施方式)>
接着,关于本技术的第二实施方式的二次电池进行说明。
第二实施方式的二次电池,具备作为层叠电极体的电池元件70,而不是作为卷绕电极体的电池元件20。第二实施方式的二次电池的结构除了以下说明的内容以外,与第一实施方式的二次电池的结构相同。
图10表示第二实施方式的二次电池的立体结构,与图1对应。图11放大表示图10所示的二次电池的截面结构,与图2对应。图12表示图10所示的电池元件70的立体结构,与图3对应。在图10~图12的各图中,对与第一实施方式中说明的构成要素相同的构成要素标注相同的符号。
需要说明的是,图12还示出了在后述的二次电池的制造工序中用于制作电池元件70的层叠体70Z。该层叠体70Z除了后述的正极71、负极72以及隔膜73中的每一个都没有被电解液浸渍以外,具有与作为层叠电极体的电池元件70的结构同样的结构。
具体而言,二次电池也可以如图10~图12所示,具备电池罐10、电池元件70、电极端子30、密封垫40、正极引线50和负极引线60。
在此,电极端子30位于底部M1的端部。与此相伴,在电池罐10中,在与电极端子30对应的位置配置有突出部10B,并且设置有贯通孔10K。
电池元件70包含正极71、负极72以及隔膜73,该正极71以及负极72隔着隔膜73相互层叠。因此,电池元件70是包括隔着隔膜73层叠的多个正极71以及多个负极72的层叠电极体。正极71、负极72以及隔膜73各自的层叠数没有特别限定,因此能够任意设定。正极71、负极72以及隔膜73各自的结构与正极21、负极22以及隔膜23各自的结构相同。
需要说明的是,正极21的外径小于隔膜23的外径。这是因为可以防止作为负极端子发挥作用的电池罐10与正极21之间的短路。负极22的外径没有特别限定,但优选大于正极21的外径。这是因为可以防止由于充放电时锂的析出而导致的正极21与负极22之间的短路。
在电池罐10的内部,在与电极端子30的设置位置对应的位置形成有剩余空间10S。该剩余空间10S是用于将正极引线50以及负极引线60分别与电池元件70相互连接的空间。正极引线50以及负极引线60分别配置在剩余空间10S的内部。
第二实施方式的二次电池的动作,除了代替电池元件20而在电池元件70中进行充放电以外,与第一实施方式的二次电池的动作相同。另外,第二实施方式的二次电池除了使用变更了突出部10B、贯通孔10K以及电极端子30各自的位置的电池罐10,制作电池元件70来代替电池元件20以外,与第一实施方式的二次电池的制造方法相同。
在制作电池元件70的情况下,首先,隔着隔膜23交替层叠多个正极21以及多个负极22,从而制作层叠体70Z。接着,在容器部11的内部(剩余空间10S以外的空间)收纳层叠体70Z。最后,向电池罐10的内部注入电解液。由此,层叠体70Z(正极21、负极22以及隔膜23)被电解液浸渍,从而制作电池元件70。由此,电池元件70被封入电池罐10的内部,从而完成二次电池。
根据第二实施方式的二次电池,除了电池元件70以外,还具备上述的突出部10B以及电极端子30。在该情况下,基于与第一实施方式的二次电池同样的理由,二次电池与电子设备的连接机构小型化并且简单化,因此能够容易地使二次电池与电子设备连接。
在该情况下,特别是作为层叠电极体的电池元件70与作为卷绕电极体的电池元件20不同,在电池罐10的内部不形成成为死区的卷绕中心空间20K。由此,元件空间体积进一步增加,因此能够进一步增加每单位体积的能量密度。另外,如果减少剩余空间10S的体积,则电池罐10的内部的死区进一步减少,因此能够进一步增加每单位体积的能量密度。
除了关于作为卷绕电极体的电池元件20的作用以及效果以外,关于第二实施方式的二次电池的其他作用以及效果与关于第一实施方式的二次电池的其他作用以及效果相同。
另外,关于第二实施方式的二次电池的使用例的优点,与关于第一实施方式的二次电池的使用例的优点相同。即,在将第二实施方式的二次电池(二次电池1)与电子设备200连接的情况下,基于与将第一实施方式的二次电池(二次电池1)与电子设备200连接的情况同样的理由,二次电池1与电子设备200的连接机构小型化并且简单化,因此能够容易地将二次电池1与该电子设备200连接。
<3.变形例>
接着,关于上述的一系列实施方式的二次电池的变形例进行说明。二次电池的结构如以下说明的那样,能够适当变更。另外,以下说明的一系列变形例中的任意两种以上也可以相互组合。
[变形例1、2]
在第一实施方式(图2)中,在电池罐10与电极端子30之间配置有密封垫40。然而,密封垫40的设置范围没有特别限定,只要能够使电极端子30与电池罐10绝缘即可。
具体而言,密封垫40的设置范围也可以扩展到电池罐10与电池元件20之间。在该情况下,如与图2对应的图13所示,密封垫40的设置范围可以扩展到电池元件20的上方,即电池罐10的底部M1与电池元件20之间的区域。或者,如与图2对应的图14所示,密封垫40的设置范围可以经由电池元件20的上方以及侧面,即底部M1与电池元件20之间的区域扩展到侧壁部M3与电池元件20之间的区域。
在这些情况下,二次电池与电子设备的连接机构小型化并且简单化,因此能够得到同样的效果。
特别是,在图13所示的情况下,利用密封垫40,不易发生电池罐10与正极引线50之间的短路,并且也不易发生电池罐10与电池元件20(正极21)之间的短路,因此能够确保二次电池的稳定的动作。另外,在图14所示的情况下,利用密封垫40,不易发生电池罐10与正极引线50之间的短路,并且不易在大范围内发生电池罐10与电池元件20(正极21)之间的短路,因此能够使二次电池的动作更加稳定。除此以外,在任何情况下,密封垫40兼有上述的绝缘体(配置在电池罐10与电池元件20之间的绝缘体)的作用,因此能够省略该绝缘体。
当然,在此对在第一实施方式(图2)中变更密封垫40的设置范围的情况进行了说明,也可以在第二实施方式(图11)中变更密封垫40的设置范围。在该情况下,也能够得到同样的效果。
[变形例3、4]
在第一实施方式(图2)中,电极端子30没有配置到收纳部10A的内部。然而,电极端子30也可以配置到收纳部10A的内部。
具体而言,也可以如与图2对应的图15所示,通过使突出部10B以及电极端子30分别向电极端子30朝向电池罐10的内部的方向移位,将该电极端子30的一部分配置到收纳部10A的内部。或者,也可以如图4以及与图2对应的图16所示,通过增加突出部10B的厚度并且增加端子部31的高度,将该电极端子30的一部分配置到收纳部10A的内部。
在这些情况下,二次电池与电子设备的连接机构小型化并且简单化,因此能够得到同样的效果。
另外,如果电极端子30的一部分配置到收纳部10A的内部,则由于该电极端子30的一部分的存在,元件空间体积有可能减少。由此,为了尽可能地增加元件空间体积,优选不将电极端子30配置到收纳部10A的内部。
当然,在此对第一实施方式(图2)中电极端子30配置到收纳部10A的内部的情况进行了说明,在第二实施方式(图11)中电极端子30也可以配置到收纳部10A的内部。在该情况下,也能够得到同样的效果。
[变形例5]
在第一实施方式(图2以及图4)中,电极端子30的端子部31~33均具有圆柱状的立体形状,因此该电极端子30整体上具有大致圆柱状的立体形状。然而,端子部31~33各自的立体形状没有特别限定,只要电极端子30能够作为正极端子发挥作用即可。具体而言,端子部31~33均具有多棱柱等其他立体形状,因此电极端子30也可以整体上具有大致多棱柱等其他立体形状。多棱柱的种类没有特别限定,为三棱柱、四棱柱以及五棱柱等。在该情况下,由于二次电池与电子设备的连接机构小型化并且简单化,因此也能够得到同样的效果。
当然,在此对在第一实施方式(图2)中变更端子部31~33各自的立体形状的情况进行了说明,但在第二实施方式(图11)中也可以变更端子部31~33各自的立体形状。在该情况下,也能够得到同样的效果。
需要说明的是,虽然在此没有具体图示,但是电极端子30的立体形状可以考虑各种其他变化。具体而言,电极端子30可以仅包含端子部31、32而不包含端子部33,也可以仅包含端子部31、33而不包含端子部32。或者,电极端子30整体上具有大致均匀的外径D,因此该电极端子30的外径D也可以大致恒定。在这些情况下,也能够得到同样的效果。
[变形例6]
在第二实施方式(图11)中,贯通孔10K设置于电池罐10的底部M1,因此电极端子30也设置于底部M1。然而,电极端子30的设置位置没有特别限定,只要该电极端子30能够作为正极端子发挥作用即可。具体而言,如与图11对应的图17所示,贯通孔10K设置于侧壁部M3,因此电极端子30也可以设置于侧壁部M3。在该情况下,由于二次电池与电子设备的连接机构小型化并且简单化,因此也能够得到同样的效果。
当然,在此说明了在第二实施方式(图11)中变更电极端子30的设置位置的情况,但也可以在第一实施方式(图2)中变更电极端子30的设置位置。在该情况下,也能够得到同样的效果。
[变形例7]
在第一实施方式(图2)中,电极端子30经由正极引线50与电池元件20(正极21)连接,并且电池罐10经由负极引线60与电池元件20(负极22)连接,因此该电极端子30作为正极端子发挥作用,并且该电池罐10作为负极端子发挥作用。
然而,如与图2对应的图18所示,电极端子30经由负极引线60与电池元件20(负极22)连接,并且电池罐10经由正极引线50与电池元件20(正极21)连接,因此该电极端子30可以作为负极端子发挥作用,并且该电池罐10(突出部10B)可以作为正极端子发挥作用。
在该情况下,电极端子30为了作为负极端子发挥作用,包含铁、铜、镍、不锈钢、铁合金、铜合金以及镍合金等中的任意一种或两种以上。电池罐10为了作为正极端子发挥作用,包含铝、铝合金以及不锈钢等中的任意一种或两种以上。
在该情况下,由于二次电池与电子设备的连接机构小型化并且简单化,因此也能够得到同样的效果。
当然,在此对在第一实施方式(图2)中交换电极端子30的功能(正极端子)和电池罐10的功能(负极端子)的情况进行了说明,但也可以在第二实施方式(图11)中交换电极端子30的功能(正极端子)和电池罐10的功能(负极端子)。在该情况下,也能够得到同样的效果。
[变形例8、9]
在第一实施方式(图5)中,电池罐10包括容器部11以及盖部12,并且该容器部11以及盖部12相互焊接。然而,电池罐10的结构没有特别限定,只要是能够在支承电极端子30的同时收纳电池元件20的无卷曲的罐即可。
具体而言,电池罐10也可以如与图5对应的图19所示,代替容器部11以及盖部12而包括容器部13以及底部14。容器部13是一端部开放并且另一端部被密封的扁平且圆柱状(容器状)的部件,包括经由密封垫40设置在贯通孔10K中的电极端子30。底部14是大致板状的部件。即,在此说明的电池罐10是两个部件(容器部13以及底部14)相互焊接的焊接罐。
在使用该电池罐10(容器部13以及底部14)制作二次电池的情况下,将卷绕体20Z收纳在容器部13的内部,然后使用焊接法等将底部14与容器部13接合。除此以外的二次电池的制作过程与使用电池罐10(容器部11以及盖部12)的二次电池的制作过程相同。
或者,电池罐10也可以如与图5对应的图20所示,代替容器部11以及盖部12而包括容器部15、盖部16以及底部17。容器部15是两端部开放的扁平且圆柱状(大致容器状)的部件。盖部16是包括经由密封垫40设置在贯通孔10K中的电极端子30的大致板状的部件。底部17是大致板状的部件。即,在此说明的电池罐10是三个部件(容器部15、盖部16以及底部17)相互焊接而成的焊接罐。
在使用该电池罐10(容器部15、盖部16以及底部17)来制作二次电池的情况下,将卷绕体20Z收纳在容器部15的内部,然后使用焊接法等将盖部16以及底部17分别与容器部15接合。除此以外的二次电池的制作过程与使用了电池罐(容器部11以及盖部12)的二次电池的制作过程相同。
在这些情况下,由于在电池罐10的内部能够收纳电池元件20,因此能够得到同样的效果。
当然,在此对在第一实施方式(图2)中变更电池罐10的结构的情况进行了说明,但也可以在第二实施方式(图11)中更换电池罐10的结构。在该情况下,也能够得到同样的效果。
[变形例10]
正极引线50可以与正极集电体物理性地分离,从而与该正极集电体分体化,也可以与正极集电体物理性地连结,从而与该正极集电体一体化。在后者的情况下,在使用了金属箔的冲裁加工的正极21的形成工序中,在正极集电体上形成正极活性物质层之后,冲裁正极集电体,使其成为正极引线50与正极集电体相互一体化的形状,由此能够形成包含与该正极引线50一体化的正极集电体的正极21。在该情况下,也能够确保正极引线50与正极集电体的电导通,因此能够得到同样的效果。
需要说明的是,在正极引线50与正极集电体一体化的情况下,正极21不具有箔卷绕结构,因此在正极集电体的整体上设置正极活性物质层,即在正极21的卷绕内侧以及卷绕外侧的各端部,正极集电体可以不露出。
在此说明的变形例10也能够应用于负极引线60以及负极集电体。即,负极引线60可以与负极集电体分体化,也可以与负极集电体一体化。在该情况下,由于可以确保负极引线60与负极集电体的电导通,因此能够得到同样的效果。当然,在负极引线60与负极集电体一体化的情况下,由于负极22不具有箔卷绕结构,因此也可以在负极集电体的整体上设置负极活性物质层。
[变形例11]
在二次电池的制造工序中,在容器部11的内部收纳卷绕体20Z,并且使用焊接法等使盖部12与容器部11接合,然后从注液孔向电池罐10(容器部11以及盖部12)的内部注入电解液。即,电池罐10形成后(盖部12与容器部11接合后),通过向该电池罐10的内部注入电解液,使电解液浸渍在卷绕体20Z中。
然而,也可以在容器部11的内部收纳卷绕体20Z,并且在该容器部11的内部注入电解液,然后使用焊接法等使盖部12与容器部11接合。即,也可以在电池罐10的形成前(盖部12与容器部11接合前),通过向该容器部11的内部注入电解液而使电解液浸渍在卷绕体20Z中。在该情况下,也可以不在电池罐10上设置注液孔。
在该情况下,由于电池元件20是通过电解液浸渍于卷绕体20Z而制作的,并且电池元件20被封入电池罐10的内部,因此能够得到同样的效果。在该情况下,特别是由于不需要在电池罐10上设置注液孔,因此能够简化该电池罐10的结构。另外,由于从开口面积比注液孔大的开口部11K向容器部11的内部注入电解液,因此能够提高电解液对卷绕体20Z的注入效率,并且能够简化该电解液的注入工序。
以上,虽然列举一个实施方式以及实施例对本技术进行了说明,但该本技术的结构并不限定于在一个实施方式以及实施例中说明的结构,因此能够进行各种变形。
具体而言,关于使用液状的电解质(电解液)的情况进行了说明,但该电解质的种类没有特别限定,因此可以使用凝胶状的电解质(电解质层),也可以使用固体状的电解质(固体电解质)。
另外,关于电池元件的元件结构是卷绕型(卷绕电极体)以及层叠型(层叠电极体)的情况进行了说明,但该电池元件的元件结构没有特别限定,因此也可以是电极(正极以及负极)折叠成Z字形的曲折型等的其他元件结构。
此外,虽然关于电极反应物质是锂的情况进行了说明,但该电极反应物质没有特别限定。具体而言,如上所述,电极反应物质可以是钠以及钾等其他碱金属,也可以是铍、镁以及钙等碱土类金属。除此以外,电极反应物质可以是铝等其他轻金属。
本说明书中记载的效果仅是例示,因此本技术的效果并不限定于本说明书中记载的效果。由此,能够得到关于本技术的其他效果。

Claims (12)

1.一种二次电池,具备:
电池元件,包括正极以及负极;
扁平且柱状的外装部件,包括在内部收纳所述电池元件的收纳部和从所述收纳部突出的突出部,并且与所述正极以及所述负极中的一方连接;以及
电极端子,与所述正极以及所述负极中的另一方连接,配置在所述突出部的内部,并且一部分从所述突出部突出。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二次电池,其中,
所述电极端子的一部分从所述突出部突出。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二次电池,其中,
所述电极端子未配置到所述收纳部的内部。
4.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二次电池,其中,
所述外装部件不具有铆接部。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二次电池,其中,
在所述外装部件中,两个以上的部件相互焊接。
6.根据权利要求1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二次电池,其中,
所述突出部具有与所述收纳部的内部连通的贯通孔,
所述电极端子包括:
第一端子部,配置于所述贯通孔,并且具有比所述贯通孔的内径小的外径;以及
第二端子部以及第三端子部,所述电极端子与朝向所述外装部件的内部的方向上的所述第一端子部的两端连结,并且具有比所述贯通孔的内径大的外径。
7.根据权利要求1至6中任一项所述的二次电池,其中,
还具备配置在所述外装部件与所述电极端子之间的绝缘部件。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二次电池,其中,
所述绝缘部件配置在所述外装部件与所述电池元件之间。
9.根据权利要求1至8中任一项所述的二次电池,其中,
所述电池元件具有与所述外装部件的立体形状对应的立体形状。
10.根据权利要求1至9中任一项所述的二次电池,其中,
所述电池元件还包括隔膜,
所述正极以及所述负极隔着所述隔膜卷绕。
11.根据权利要求1至9中任一项所述的二次电池,其中,
所述电池元件还包括隔膜,
所述正极以及所述负极隔着所述隔膜相互层叠。
12.根据权利要求1至11中任一项所述的二次电池,
是一种纽扣型的二次电池。
CN202080041826.6A 2019-09-30 2020-09-04 二次电池 Withdrawn CN113950763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9-179800 2019-09-30
JP2019179800 2019-09-30
PCT/JP2020/033533 WO2021065335A1 (ja) 2019-09-30 2020-09-04 二次電池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3950763A true CN113950763A (zh) 2022-01-18

Family

ID=7533725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80041826.6A Withdrawn CN113950763A (zh) 2019-09-30 2020-09-04 二次电池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1) US20220181725A1 (zh)
EP (1) EP4040552A1 (zh)
JP (1) JP7272448B2 (zh)
CN (1) CN113950763A (zh)
WO (1) WO2021065335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0880563B (zh) * 2019-10-10 2021-12-14 宁德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电池壳体组件及具有所述电池壳体组件的电池
CN212750989U (zh) * 2020-06-12 2021-03-19 珠海市讯达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纽扣电池
KR20230010554A (ko) * 2021-07-12 2023-01-19 주식회사 엘지에너지솔루션 버튼형 이차전지
KR20230010555A (ko) * 2021-07-12 2023-01-19 주식회사 엘지에너지솔루션 버튼형 이차전지
DE102021119259A1 (de) * 2021-07-26 2023-01-26 Bayerische Motoren Werke Aktiengesellschaft Energiespeicherzelle sowie Verfahren zum Herstellen einer Energiespeicherzelle
WO2023033608A1 (ko) * 2021-09-03 2023-03-09 주식회사 엘지에너지솔루션 버튼형 이차전지
KR20230034803A (ko) * 2021-09-03 2023-03-10 주식회사 엘지에너지솔루션 버튼형 이차전지
WO2024058054A1 (ja) * 2022-09-16 2024-03-21 株式会社村田製作所 二次電池

Citations (1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290457A (ja) * 1988-09-27 1990-03-29 Hitachi Maxell Ltd 扁平形密閉電池
CN1599117A (zh) * 2003-09-17 2005-03-23 三洋电机株式会社 二次电池
CN101232088A (zh) * 2007-01-23 2008-07-30 索尼株式会社 电池
JP2008262777A (ja) * 2007-04-11 2008-10-30 Sony Corp 二次電池
JP2012227026A (ja) * 2011-04-20 2012-11-15 Toyota Motor Corp 電池及び電池の製造方法
JP2013093160A (ja) * 2011-10-25 2013-05-16 Hitachi Vehicle Energy Ltd 二次電池
CN104272490A (zh) * 2012-01-26 2015-01-07 丰田合成株式会社 电池模块
CN208385566U (zh) * 2017-05-31 2019-01-15 株式会社村田制作所 二次电池、电池组件、电动车辆、储电系统、电动工具及电子设备
JP2019053863A (ja) * 2017-09-13 2019-04-04 株式会社Gsユアサ 蓄電素子
JP2019061746A (ja) * 2017-09-22 2019-04-18 株式会社豊田自動織機 蓄電装置
CN109792090A (zh) * 2016-09-30 2019-05-21 松下知识产权经营株式会社 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

Family Cites Familie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0100464A (ja) 1998-09-25 2000-04-07 Fuji Photo Film Co Ltd 巻回体の缶挿入方法および装置
JP4590911B2 (ja) 2004-04-15 2010-12-01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電池
JP2010113869A (ja) 2008-11-05 2010-05-20 Murata Mfg Co Ltd 蓄電デバイス
JP5767115B2 (ja) 2009-02-09 2015-08-19 ファルタ マイクロバッテリー ゲゼルシャフト ミット ベシュレンクテル ハフツング ボタン電池とそれを製造する方法
JP6731831B2 (ja) 2016-01-15 2020-07-29 セイコーインスツル株式会社 電気化学セル

Patent Citations (1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290457A (ja) * 1988-09-27 1990-03-29 Hitachi Maxell Ltd 扁平形密閉電池
CN1599117A (zh) * 2003-09-17 2005-03-23 三洋电机株式会社 二次电池
CN101232088A (zh) * 2007-01-23 2008-07-30 索尼株式会社 电池
US20080213658A1 (en) * 2007-01-23 2008-09-04 Sony Corporation Battery
JP2008262777A (ja) * 2007-04-11 2008-10-30 Sony Corp 二次電池
JP2012227026A (ja) * 2011-04-20 2012-11-15 Toyota Motor Corp 電池及び電池の製造方法
JP2013093160A (ja) * 2011-10-25 2013-05-16 Hitachi Vehicle Energy Ltd 二次電池
CN104272490A (zh) * 2012-01-26 2015-01-07 丰田合成株式会社 电池模块
CN109792090A (zh) * 2016-09-30 2019-05-21 松下知识产权经营株式会社 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
CN208385566U (zh) * 2017-05-31 2019-01-15 株式会社村田制作所 二次电池、电池组件、电动车辆、储电系统、电动工具及电子设备
JP2019053863A (ja) * 2017-09-13 2019-04-04 株式会社Gsユアサ 蓄電素子
JP2019061746A (ja) * 2017-09-22 2019-04-18 株式会社豊田自動織機 蓄電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WO2021065335A1 (ja) 2021-04-08
US20220181725A1 (en) 2022-06-09
JPWO2021065335A1 (zh) 2021-04-08
JP7272448B2 (ja) 2023-05-12
EP4040552A1 (en) 2022-08-10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3950763A (zh) 二次电池
CN102035012A (zh) 二次电池以及形成二次电池的方法
CN113574720A (zh) 二次电池的电池壳体和袋型二次电池
CN115552684A (zh) 二次电池
WO2021161812A1 (ja) 二次電池
US20220200110A1 (en) Secondary battery
JP2006080066A (ja) リチウムイオン二次電池
CN107834013B (zh) 层叠电池
CN116210108A (zh) 二次电池
CN115552688A (zh) 二次电池
KR20180022429A (ko) 전극 조립체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이차 전지
WO2022059337A1 (ja) 二次電池
CN116210109A (zh) 二次电池
CN219553699U (zh) 二次电池
JP7276479B2 (ja) 扁平型二次電池
WO2022209059A1 (ja) 二次電池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WO2023026959A1 (ja) 二次電池
WO2024116623A1 (ja) 電池
WO2023063223A1 (ja) 二次電池
CN114391196B (zh) 二次电池
WO2024062916A1 (ja) 二次電池
CN220290876U (zh) 电池单体、电池及用电设备
JPH11213983A (ja) 円筒型電池
WO2024053226A1 (ja) 二次電池
CN114365330A (zh) 二次电池及其制造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WW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WW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220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