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3933949A - 光学单元 - Google Patents

光学单元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3933949A
CN113933949A CN202111249544.8A CN202111249544A CN113933949A CN 113933949 A CN113933949 A CN 113933949A CN 202111249544 A CN202111249544 A CN 202111249544A CN 113933949 A CN113933949 A CN 113933949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upport
extension
portions
receiving member
spherica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11249544.8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3933949B (zh
Inventor
南泽伸司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Nidec Sankyo Corp
Original Assignee
Nidec Sankyo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18224949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7323283B2/ja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19063383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7241583B2/ja
Application filed by Nidec Sankyo Corp filed Critical Nidec Sankyo Corp
Priority to CN202111249544.8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3933949B/zh
Publication of CN11393394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3933949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3933949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3933949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27/00Optical systems or apparatus not provided for by any of the groups G02B1/00 - G02B26/00, G02B30/00
    • G02B27/64Imaging systems using optical elements for stabilisation of the lateral and angular position of the image
    • G02B27/646Imaging systems using optical elements for stabilisation of the lateral and angular position of the image compensating for small deviations, e.g. due to vibration or shake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7/00Mountings, adjusting means, or light-tight connections, for optical element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7/00Mountings, adjusting means, or light-tight connections, for optical elements
    • G02B7/02Mountings, adjusting means, or light-tight connections, for optical elements for lenses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B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FOR TAKING PHOTOGRAPHS OR FOR PROJECTING OR VIEWING THEM; 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EMPLOYING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ACCESSORIES THEREFOR
    • G03B17/00Details of cameras or camera bodies; Accessories therefor
    • G03B17/56Accessories
    • G03B17/561Support related camera accessories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B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FOR TAKING PHOTOGRAPHS OR FOR PROJECTING OR VIEWING THEM; 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EMPLOYING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ACCESSORIES THEREFOR
    • G03B5/00Adjustment of optical system relative to image or object surface other than for focusing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B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FOR TAKING PHOTOGRAPHS OR FOR PROJECTING OR VIEWING THEM; 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EMPLOYING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ACCESSORIES THEREFOR
    • G03B2205/00Adjustment of optical system relative to image or object surface other than for focusing
    • G03B2205/0007Movement of one or more optical elements for control of motion blur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B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FOR TAKING PHOTOGRAPHS OR FOR PROJECTING OR VIEWING THEM; 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EMPLOYING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ACCESSORIES THEREFOR
    • G03B2205/00Adjustment of optical system relative to image or object surface other than for focusing
    • G03B2205/0053Driving means for the movement of one or more optical element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Optics & Photonics (AREA)
  • Adjustment Of Camera Lenses (AREA)
  • Moving Of The Head For Recording And Reproducing By Optical Means (AREA)

Abstract

一种光学单元,能够简化支承机构和万向架机构的结构。光学单元具备将可动体支承于固定体的支承机构和具有万向架部的万向架机构,万向架部具有第一支承部用延伸设置部(27a)和第二支承部用延伸设置部(27b),在第一支承部用延伸设置部(27a)和第二支承部用延伸设置部(27b)形成有向内侧凹陷的球形凹面(B1)。支承机构具有固定于固定体并支承第一支承部用延伸设置部的第一支承部(20a)和固定于可动体并支承第二支承部用延伸设置部的第二支承部(20b),分别具有向内侧突出的球形凸面(B2)。通过球形凸面(B2)和球形凹面(B1)抵接,第一支承部用延伸设置部(27a)支承于第一支承部(20a),第二支承部用延伸设置部(27b)支承于第二支承部(20b)。

Description

光学单元
本发明是申请号为201911198292.3、申请日为2019年11月29日、发明名称为“光学单元”的发明专利申请的分案申请。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光学单元。
背景技术
目前,使用具备可动体、固定体、相对于固定体可移动地支承可动体的支承机构、以及具有经由支承机构在可动体和固定体之间支承可动体的万向架部的万向架机构的各种光学单元。例如,在专利文献1中公开有一种光学单元,其具备可动体、固定体、具有可动框的万向架机构、作为支承机构的第一触点用弹簧以及第二触点用弹簧。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6-61957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但是,在像专利文献1的光学单元那样的、传统的具备可动体、固定体、支承机构以及万向架机构的光学单元中,在可动框的四个角部固定金属制的球体的同时,作为支承机构的第一接点用弹簧和第二接点用弹簧分别具备固定部、从固定部朝向Z轴方向延伸的延伸部、从延伸部朝向固定部折回的折回部,在折回部设置有接收固定于可动框的球体的凹状的接点部,第一接点用弹簧和第二接点用弹簧构成为分别被固定在固定体或可动体上。因此,在具备这样的支承机构和万向架机构的光学单元中,接收固定于可动框的球体的凹状的接点部分别在第一接点用弹簧和第二接点用弹簧中,形成为具备固定部、从固定部朝向Z轴方向延伸的延伸部、从延伸部朝向固定部折回的折回部,在该折回部设置有接收固定于可动框的球体的凹状的接点部,因此,存在支承机构和万向架机构的结构变得非常复杂的问题。
因此,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光学单元具备:可动体,所述可动体具备光学模块;固定体;支承机构,所述支承机构将所述可动体支承为能够相对于所述固定体移动;以及万向架机构,所述万向架机构具有经由所述支承机构在所述可动体和所述固定体之间支承所述可动体的万向架部,在这样的光学单元中,提供一种能够简化支承机构和万向架机构的结构的光学单元。
解决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
本发明的光学单元,其特征在于,具备:可动体,所述可动体具备光学模块;固定体;支承机构,所述支承机构将所述可动体支承为能够相对于所述固定体移动;以及万向架机构,所述万向架机构具有经由所述支承机构在所述可动体和所述固定体之间支承所述可动体的万向架部,所述万向架部具有从与光轴方向交叉的第一方向的两端部沿着所述光轴方向延伸设置的两个第一支承部用延伸设置部和从与所述光轴方向及所述第一方向均交叉的第二方向的两端部沿着所述光轴方向延伸设置的两个第二支承部用延伸设置部,所述支承机构具有固定于所述固定体并支承所述两个第一支承部用延伸设置部的两个第一支承部和固定于所述可动体并支承所述两个第二支承部用延伸设置部的两个第二支承部,在所述两个第一支承部用延伸设置部上分别形成有向内侧凹陷的球形凹面,并且在所述两个第一支承部上分别形成有向所述内侧突出的球形凸面,所述第一支承部用延伸设置部的所述球形凹面通过与所述第一支承部的所述球形凸面嵌合而被支承,在所述两个第二支承部用延伸设置部上分别形成有向内侧凹陷的球形凹面,并且在所述两个第二支承部上分别形成有向所述内侧突出的球形凸面,所述第二支承部用延伸设置部的所述球形凹面通过与所述第二支承部的所述球形凸面嵌合而被支承。
根据本形态,通过设为在第一支承部用延伸设置部及第二支承部用延伸设置部形成球形凹面,并且在第一支承部及第二支承部形成球形凸面的结构,能够容易地制造该光学单元。具体而言,只要在万向架部的两个第一支承部用延伸设置部和两个第二支承部用延伸设置部上分别形成向内侧凹陷的球形凹面即可,因此,能够使得结构非常简化。
在本发明的光学单元中,理想的是,分别形成于所述两个第一支承部用延伸设置部的所述球形凹面沿着所述第一方向对分别形成于所述两个第一支承部的所述球形凸面分别向外侧赋予按压力,分别形成于所述两个第二支承部用延伸设置部的所述球形凹面沿着所述第二方向对分别形成于所述两个第二支承部的所述球形凸面分别向外侧赋予按压力。
通过设为第一支承部用延伸设置部各自的球形凹面及第二支承部用延伸设置部各自的球形凹面分别向外侧赋予按压力的结构,能够抑制支点位置的晃动,有效地抑制万向架部在与光轴方向交叉的方向上脱落。
在本发明的光学单元中,理想的是,在所述万向架部通过将金属制平板材料折弯而形成所述两个第一支承部用延伸设置部和所述两个第二支承部用延伸设置部,通过从所述万向架部的四个角部向光轴方向折弯形成,第一支承部用延伸设置部和第二支承部用延伸设置部分别赋予朝向外侧的按压力。这样,若万向架部的两个第一支承部用延伸设置部和两个第二支承部用延伸设置部通过将金属制平板材料折弯而形成,则能够构成为容易地赋予朝向外侧的按压力。
在本发明的光学单元中,理想的是,第一支承部用延伸设置部的所述球形凹面设置于所述第一支承部用延伸设置部的前端部,所述第一支承部是具有侧板部的第一推力接收部件,该第一推力接收部件的侧板部设置有接收来自第一支承部用延伸设置部的所述球形凹面的加压的所述球形凸面,第二支承部用延伸设置部的所述球形凹面设置于所述第二支承部用延伸设置部的前端部,所述第二支承部是具有侧板部的第二推力接收部件,该第二推力接收部件的侧板部设置有接收来自第二支承部用延伸设置部的所述球形凹面的加压的所述球形凸面。通过这样构成,第一支承部用延伸设置部的所述球形凹面能够可靠地向设于第一推力接收部件的侧板部的球形凸面赋予朝向外侧的按压力,另外,第二支承部用延伸设置部的所述球形凹面能够可靠地向设于第二推力接收部件的侧板部的球形凸面赋予朝向外侧的按压力。
在本发明的光学单元中,理想的是,所述第一推力接收部件和所述第二推力接收部件各自的所述侧板部是金属制的板状部,在该板状部焊接金属制的球体而形成所述球形凸面。这样,若所述第一推力接收部件和所述第二推力接收部件各自的所述侧板部是金属制的板状部,在该板状部焊接金属制的球体而形成所述球形凸面,则能够简单且以高强度形成具备球形凸面的结构。
在本发明的光学单元中,理想的是,所述第一推力接收部件具有第一突出部,所述第一突出部朝向所述第一支承部用延伸设置部突出,所述第一支承部用延伸设置部具有第一抵接部,所述第一抵接部容许所述第一突出部的突出,并且在所述第一支承部用延伸设置部相对于所述第一支承部沿着所述光轴方向移动时,所述第一抵接部与所述第一突出部抵接,所述第二推力接收部件具有第二突出部,所述第二突出部朝向所述第二支承部用延伸设置部突出,所述第二支承部用延伸设置部具有第二抵接部,所述第二抵接部容许所述第二突出部的突出,并且在所述第二支承部用延伸设置部相对于所述第二支承部沿着所述光轴方向移动时,所述第二抵接部与所述第二突出部抵接。通过这样构成,利用第一推力接收部件的第一突出部和第一支承部用延伸设置部的第一抵接部,另外,利用第二推力接收部件的第二突出部和第二支承部用延伸设置部的第二抵接部,能够可靠地防止第一支承部用延伸设置部及第二支承部用延伸设置部在光轴方向上的移动。
在本发明的光学单元中,理想的是,所述第一支承部和所述第一支承部用延伸设置部包括限制所述第一支承部用延伸设置部在所述光轴方向上的移动的第一限制机构,所述第二支承部和所述第二支承部用延伸设置部包括限制所述第二支承部用延伸设置部在所述光轴方向上的移动的第二限制机构。通过这样构成,利用第一限制机构和第二限制机构,能够可靠地防止第一支承部用延伸设置部及第二支承部用延伸设置部在光轴方向上的移动。
发明效果
本发明的光学单元通过设为在第一支承部用延伸设置部及第二支承部用延伸设置部形成球形凹面,并且在第一支承部及第二支承部形成球形凸面的结构,能够容易地制造光学单元。具体而言,通过在万向架部的两个第一支承部用延伸设置部和两个第二支承部用延伸设置部上分别形成向内侧凹陷的球形凹面,能够使得结构非常简化。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实施例1的光学单元的俯视图。
图2是本发明实施例1的光学单元的立体图。
图3是本发明实施例1的光学单元的分解立体图。
图4是本发明实施例1的光学单元的万向架部及支承机构的立体图。
图5是本发明实施例1的光学单元的万向架部的立体图。
图6是本发明实施例1的光学单元的支承机构的立体图。
图7是表示本发明实施例1的光学单元的万向架部及支承机构的一部分以及其周边的侧视剖视图。
图8是表示本发明实施例1的光学单元的万向架部及支承机构的一部分以及其周边的立体图,是表示万向架框架部在插入方向上被限制的状态的图。
图9是表示本发明实施例1的光学单元的万向架部及支承机构的一部分以及其周边的立体图,是表示万向架部在与插入方向相反的方向上被限制的状态的图。
图10是表示本发明实施例1的光学单元的万向架部及支承机构的一部分的侧视剖视图。
图11是表示本发明实施例2的光学单元的万向架部及支承机构的一部分的侧视剖视图。
图12是表示本发明实施例3的光学单元的万向架部及支承机构的一部分的主视图。
附图标记说明
10…光学单元;12…光学模块;12a…透镜;12b…外壳;
14…可动体;16…固定体;18…旋转驱动机构;
20…支承机构(推力接收部件);
20a…第一推力接收部件(第一支承部);
20b…第二推力接收部件(第二支承部);21…万向架机构;
22…支架框;24A…磁体;24B…磁体;25…万向架部;
27a…第一支承部用延伸设置部;27b…第二支承部用延伸设置部;28…固定框;
28a…第一前盖部;28b…侧盖部;28c…第二前盖部;
28d…后盖部;32A…线圈;32B…线圈;50…摄像元件;
51a…第一柔性配线基板;51b…第二柔性配线基板;
127…第一限制机构;141…槽;142…插入路径;161…槽;
162…插入路径;201…第一突出部(第一限制机构);
201a…折弯部;202…第二突出部(第二限制机构);
202a…折弯部;210…地板部(第一限制机构、第二限制机构);
211…侧板部;220…前端(第一限制机构、第二限制机构);230…壁部;
271…第一抵接部(第一限制机构)、272…第二抵接部(第二限制机构);
273…第一孔部(第一限制机构);274…第二孔部(第二限制机构);
B1…球形凹面;B2…球形凸面;L…光轴。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基于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此外,对于各实施例中相同的结构,标注相同的符号,仅在第一个实施例中进行说明,在以后的实施例中省略对该结构的说明。
[实施例1](图1~图10)
首先,使用图1~图10对本发明实施例1的光学单元进行说明。此外,在图2中,标注了符号L的点划线表示光轴,标注了符号L1的点划线表示与光轴交叉的第一轴线,标注了符号L2的点划线表示与光轴L及第一轴线L1交叉的第二轴线L2。另外,在各图中,Z轴方向是光轴方向,X轴方向是与光轴交叉的方向,换言之,是偏转轴方向,Y轴方向是与光轴交叉的方向,换言之,是俯仰轴方向。
<光学单元的整体构成的概述>
参照图1~图3,对本实施例的光学单元10的构成进行说明。光学单元10具备:可动体14,其具备光学模块12;以及固定体16,其以在以Y轴方向为旋转轴的方向(俯仰方向)及以X轴方向为旋转轴的方向(偏转方向)上可位移的状态保持可动体14。另外,具备:旋转驱动机构18,其在俯仰方向及偏转方向上驱动可动体14;以及支承机构20(推力接收部件),其相对于固定体16在俯仰方向及偏转方向上可旋转地支承可动体14。此外,光学单元10具备具有万向架部25的万向架机构21,万向架部25具有从第一轴线L1的两端部沿着光轴方向延伸设置的第一支承部用延伸设置部27a和从第二轴线L2的两端部沿着光轴方向延伸设置的第二支承部用延伸设置部27b。
<光学模块>
在本实施例中,光学模块12形成为大致矩形框体状,例如用作搭载于带摄像头的手机或平板型PC等上的薄型摄像头等。光学模块12在被摄体侧具备透镜12a,在矩形框体状的外壳12b的内部内置有用于进行摄像的光学设备等。作为一例,本实施例中的光学单元10是内置有进行光学模块12产生的俯仰抖动(以Y轴方向为旋转轴的转动方向的抖动)及偏转抖动(以X轴方向为旋转轴的转动方向的抖动)的修正的致动器,能够进行俯仰抖动及偏转抖动的修正的结构。
此外,在本实施例中,光学单元10设为能够修正俯仰抖动及偏转抖动的结构,但并不限定于该结构,例如也可以是仅能够修正俯仰抖动及偏转抖动中的任一抖动的结构。
<摄像元件>
如图3所示,光学模块12在与被摄体侧相反侧具备摄像元件50。第一柔性配线基板51a与摄像元件50连接。在此,本实施例的摄像元件50具有未图示的连接部,第一柔性配线基板51a连接于该连接部。
<可动体>
在图1~图3中,可动体14具备光学模块12、支架框22、磁体24A以及24B。支架框22构成为矩形框状的部件,以围绕光学模块12的除设置透镜12a的前表面(被摄体侧的面)和相反侧的后表面之外的其余四面的方式设置。作为一例,本实施例的支架框22构成为可安装和拆下光学模块12。在支架框22上,利用与固定体16对置的两个面将用于修正俯仰及偏转的磁体24A及24B安装于这两个面的外表面。此外,在图3中,为了便于理解设置磁体24A及24B的位置,以处于与支架框22分离的位置的状态表示磁体24A及24B,但磁体24A及24B安装于支架框22上。
<固定体>
在图1~图3中,固定体16具备固定框28和线圈32A及32B。在本实施例中,固定框28由在被摄体侧围绕可动体14的第一前盖部28a、围绕支架框22的四个面的侧盖部28b、设置于被摄体侧并载置第一柔性配线基板51a的第二前盖部28c、以及覆盖与被摄体侧相反侧的后盖部28d构成。此外,在图3中,为了便于理解线圈32A及32B相对于磁体24A及24B的位置,以处于与侧盖部28b分离的位置的状态表示线圈32A及32B,但线圈32A及32B安装于侧盖部28b。
如图3所示,在本实施例中,在可动体14配置于固定体16内的状态下,磁体24A和线圈32A、磁体24B和线圈32B形成对置状态。另外,在本实施例中,成对的磁体24A和线圈32A、成对的磁体24B和线圈32B构成旋转驱动机构18。由旋转驱动机构18进行可动体14的俯仰及偏转的修正。另外,在本实施例中,作为一例,线圈32A及线圈32B构成为卷绕线圈,但也可以是将线圈作为图案取入基板配线内的图案基板(线圈基板)。
另外,如下进行俯仰及偏转的修正。当光学单元10中产生俯仰方向和偏转方向两个方向或任一个方向的抖动时,由未图示的抖动检测传感器(陀螺仪)检测抖动,并基于其结果驱动旋转驱动机构18。然后,旋转驱动机构18使用磁传感器(霍尔元件)等高精度地修正光学单元10的抖动。即,在各线圈32A及32B中接通电流,使得可动体14沿抵消光学单元10的抖动的方向移动,由此修正抖动。
在本实施例的光学单元10中,具备旋转驱动机构18,该旋转驱动机构18使可动体14相对于固定体16以第一轴线L1和第二轴线L2为旋转轴进行旋转。通过第一轴线L1和第二轴线L2上的旋转的复合,沿俯仰轴方向和偏转轴方向旋转。在此,旋转驱动机构18如本实施例所述,优选相对于可动体14配置于X轴方向中的配置有第一柔性配线基板51a的一侧以外的位置。这是因为能够将旋转驱动机构18配置于未形成第一柔性配线基板51a的一侧,所以能够抑制旋转驱动机构18或与该旋转驱动机构18连接的第二柔性配线基板51b和第一柔性配线基板51a彼此的接触。因此,通过设为这样的结构,无需增大光学单元10,能够将光学单元10小型化。需要说明的是,本说明书中的“旋转”是指不需要旋转360°,包括沿旋转方向摆动的情况。
此外,作为用于修正抖动的动作的驱动源,不限于像旋转驱动机构18这样的由一对线圈32A及32B、一对磁体24A及24B构成的音圈马达。也可以使用利用了步进电动机、压电元件等的机构作为其它驱动源。
接着,参照图4~图10,详细说明作为本实施例的光学单元10的主要部分的支承机构20及万向架机构21。此外,在本实施例的光学单元10的图7~图10及后述的实施例2、实施例3的光学单元10的图11、图12中,示出了通过第一推力接收部件20a支承第一支承部用延伸设置部27a的支承结构,但通过第二推力接收部件20b支承第二支承部用延伸设置部27b的支承结构也是同样的结构。
<万向架机构>
万向架机构21是通过将金属制平板材料折弯而形成的兼备弹性的机构。具体而言,如图4及图5所示,本实施例的万向架机构21具有万向架部25,通过具备从万向架部25的四个角部向与被摄体侧相反侧沿光轴方向折弯90°而形成的两个第一支承部用延伸设置部27a和两个第二支承部用延伸设置部27b而构成。换句话说,本实施例的万向架部25具有沿着光轴方向延伸设置的两个第一支承部用延伸设置部27a和沿着光轴方向延伸设置的两个第二支承部用延伸设置部27b。此外,关于第一支承部用延伸设置部27a和第二支承部用延伸设置部27b,未必其全部都是板状,也可以仅将其一部分形成为板状而发挥弹性。本实施例的万向架机构21通过采用这样的结构,成为能够朝向外侧方向O(图4)施加压力的结构。
<支承机构>
支承机构20将可动体14支承为相对于固定体16能够以第一轴线L1和第二轴线L2为旋转轴进行转动。如图4所示,作为支承机构20,具有支承第一支承部用延伸设置部27a的两个作为第一支承部的第一推力接收部件20a和支承第二支承部用延伸设置部27b的两个作为第二支承部的第二推力接收部件20b。而且,第一推力接收部件20a被配置于固定体16的侧盖部28b的矩形框状部分的四个角中对置的两处,第二推力接收部件20b被配置于矩形框状的可动体14的支架框22的四个角中对置的两处。即,第一推力接收部件20a固定于固定体16,第二推力接收部件20b固定于可动体14。此外,侧盖部28b中的矩形框状部分和矩形框状的可动体14被配置为四个角的位置对齐,第一推力接收部件20a和第二推力接收部件20b在该四个角各配置一个。
<支承机构对万向架机构的支承结构>
如图7以及图10等所示,在第一支承部用延伸设置部27a设置有球形凹面B1,在第一推力接收部件20a设置有球形凸面B2,通过球形凹面B1与球形凸面B2抵接,第一支承部用延伸设置部27a被第一推力接收部件20a支承。此外,第一支承部用延伸设置部27a和第二支承部用延伸设置部27b为同样的结构,第一推力接收部件20a和第二推力接收部件20b为同样的结构,因此,在第二支承部用延伸设置部27b设置有球形凹面B1,在第二推力接收部件20b设置有球形凸面B2,通过球形凹面B1与球形凸面B2抵接,第二支承部用延伸设置部27b被第二推力接收部件20b支承。而且,两个第一支承部用延伸设置部27a各自及两个第二支承部用延伸设置部27b各自均成为通过如图5所示将各球形凹面B1设置于各自的前端部而朝向外侧方向O施加压力的结构,所以通过该加压,各球形凹面B1压在对应的各球形凸面B2上,第一支承部用延伸设置部27a及第二支承部用延伸设置部27b被对应的第一推力接收部件20a及第二推力接收部件20b支承。从两个第一支承部用延伸设置部27a各自及两个第二支承部用延伸设置部27b各自均成为朝向外侧方向O施加压力的结构可知,另外,参照图7可知,各球形凹面B1形成为向内侧凹陷的形状,另外,球形凸面B2设置成向内侧突出。
另外,如图8及图9等所示,在第一推力接收部件20a形成有朝向第一支承部用延伸设置部27a突出的两个第一突出部201。而且,如图9所示,在第一支承部用延伸设置部27a形成有第一抵接部271,该第一抵接部271容许第一突出部201的突出,并且当第一支承部用延伸设置部27a相对于第一推力接收部件20a沿着光轴方向移动时与第一突出部201抵接。此外,由于第一支承部用延伸设置部27a和第二支承部用延伸设置部27b为同样的构成,第一推力接收部件20a和第二推力接收部件20b为同样的构成,所以在第二推力接收部件20b形成有朝向第二支承部用延伸设置部27b突出的两个第二突出部202。而且,如图9所示,在第二支承部用延伸设置部27b形成有第二抵接部272,该第二抵接部272容许第二突出部202的突出,并且当第二支承部用延伸设置部27b相对于第二推力接收部件20b沿着光轴方向向被摄体侧移动时与第二突出部202抵接。换句话说,本实施例的光学单元10具备:第一限制机构127,其限制第一支承部用延伸设置部27a和作为第一支承部的第一推力接收部件20a在光轴方向上的移动;以及第二限制机构227,其限制第二支承部用延伸设置部27b和作为第二支承部的第二推力承部件20b在光轴方向上的移动。
另外,如图6~图10所示,第一推力接收部件20a及第二推力接收部件20b形成大致L字形状。换句话说,第一推力接收部件20a及第二推力接收部件20b具有:侧板部211,其接收来自第一支承部用延伸设置部27a及第二支承部用延伸设置部27b的加压;以及地板部210,如图8所示,其成为相对于第一支承部用延伸设置部27a及第二支承部用延伸设置部27b的前端220的抵接部。如图8所示,地板部210起到如下作用:在第一支承部用延伸设置部27a及第二支承部用延伸设置部27b相对于第一推力接收部件20a及第二推力接收部件20b沿着光轴方向向与被摄体侧相反侧移动的情况下,供前端220抵接,以限制第一支承部用延伸设置部27a及第二支承部用延伸设置部27b的移动。第一推力接收部件20a及第二推力接收部件20b通过在固定体16的插入路径162中形成L字形状的槽161及在可动体14的插入路径142中形成L字形状的槽141中配置粘接剂,将侧板部211及地板部210两者粘接,被牢固地固定于固定体16及可动体14上。
在此,如上所述,本实施例的第一推力接收部件20a及第二推力接收部件20b为L字形状,但也可以设为不具有地板部210的结构。这是因为即使不具有地板部210,当第一支承部用延伸设置部27a及第二支承部用延伸设置部27b相对于第一推力接收部件20a及第二推力接收部件20b沿着光轴方向向与被摄体侧相反侧移动时,第一突出部201及第二突出部202和第一支承部用延伸设置部27a及第二支承部用延伸设置部27b的壁部230(参照图8及图9)也会抵接,能够限制第一支承部用延伸设置部27a及第二支承部用延伸设置部27b的移动。
如上所述,经由支承机构20支承于可动体14和固定体16的万向架部25具有沿着光轴方向延伸设置的两个第一支承部用延伸设置部27a和沿着光轴方向延伸设置的两个第二支承部用延伸设置部27b。而且,支承机构20具有固定于固定体16并支承第一支承部用延伸设置部27a的两个作为第一支承部的第一推力接收部件20a和固定于可动体14并支承第二支承部用延伸设置部27b的作为第二支承部的第二推力接收部件20b。
而且,由第一突出部201及第一抵接部271和第一推力接收部件20a的地板部210及第一支承部用延伸设置部27a的前端220形成限制第一支承部用延伸设置部27a和第一推力接收部件20a在光轴方向上的移动的第一限制机构127。同样,由第二突出部202及第二抵接部272和第二推力接收部件20b的地板部210及第二支承部用延伸设置部27b的前端220形成限制第二支承部用延伸设置部27b和第二推力接收部件20b在光轴方向上的移动的第二限制机构227。因此,本实施例的光学单元10能够有效地抑制万向架部25在光轴方向上脱落。
另外,两个第一支承部用延伸设置部27a都通过球形凸面B2和球形凹面B1抵接而支承于第一推力接收部件20a,同样,两个第二支承部用延伸设置部27b都通过球形凸面B2和球形凹面B1嵌合而支承于第二推力接收部件20b。通过这样使球面彼此接触,本实施例的光学单元10还抑制万向架部25在光轴方向以外的方向上脱落。
另外,如上所述,两个第一支承部用延伸设置部27a分别向外侧方向O(换句话说,沿着与光轴方向交叉的第一方向即第一轴线L1分别向相反方向)赋予按压力,两个第二支承部用延伸设置部27b也分别向外侧方向O(换句话说,沿着与光轴方向及第一方向均交叉的第二方向即第二轴线L2分别向相反方向)赋予按压力。两个第一支承部用延伸设置部27a各自的向内侧凹陷的各球形凹面B1将向内侧突出的球形凸面B2分别沿着第一轴线L1向各自相反的方向即外侧施力,另外,两个第二支承部用延伸设置部27b各自的向内侧凹陷的各球形凹面B1将向内侧突出的球形凸面B2分别沿着第二轴线L2向各自相反的方向即外侧施力。这样,通过设为各第一支承部用延伸设置部27a及各第二支承部用延伸设置部27b向相反方向按压的结构,抑制支点位置的晃动,无论在与光轴方向交叉的哪个方向施加力,都会产生反弹力,同时,球形凸面B2和球形凹面B1可靠地抵接,本实施例的光学单元10有效地抑制了万向架部25在与光轴方向交叉的方向上脱落。
另外,如上所述,在本实施例的光学单元10中,第一推力接收部件20a及第二推力接收部件20b均形成为L字形状。因此,第一推力接收部件20a及第二推力接收部件20b起到压入万向架部25的方向上的限制部的作用,有效地抑制了万向架部25脱落。另外,通过将第一推力接收部件20a及第二推力接收部件20b设为L字形状,增大了其与固定体16及可动体14的接触面积,提高了相对于固定体16及可动体14的固定强度。
另外,如图8及图9所示,在本实施例的光学单元10中,固定体16具有第一推力接收部件20a的插入路径162,并且,第一推力接收部件20a具有以成为与该第一推力接收部件20a的插入路径162的宽度对应的宽度的方式折弯的折弯部201a。另外,可动体14具有第二推力接收部件20b的插入路径142,并且第二推力接收部件20b具有以成为与该第二推力接收部件20b的插入路径142的宽度对应的宽度的方式折弯的折弯部202a。本实施例的光学单元10通过设为这样的结构,提高了第一推力接收部件20a相对于固定体16的定位精度及第二推力接收部件20b相对于可动体14的定位精度。
此外,在本实施例的光学单元10中,第一支承部用延伸设置部27a及第二支承部用延伸设置部27b由金属构成,第一推力接收部件20a及第二推力接收部件20b由金属或树脂构成。这样,优选第一支承部用延伸设置部27a以及第一推力接收部件20a中具备球形凸面B2的一侧由金属构成,第二支承部用延伸设置部27b及第二推力接收部件20b中具备球形凸面B2的一侧由金属构成。通过由金属构成具备球形凸面B2的一侧,例如能够将金属制的球体焊接于金属制的板状部等,能够简单且高强度地形成具备球形凸面B2的结构。具体而言,如图7所示,将形成球形凸面B2的金属制的球体焊接固定于作为金属制的板状部的侧板部211。此外,具备球形凹面B1的结构也可以由金属形成,但通过用树脂形成具备球形凹面B1的结构,能够简单地形成最佳的球形凹面B1,并且能够提高相对于球形凸面B2的滑动性、即可动体14的可动性。但是,不限于由金属形成具备球形凸面B2的一侧,且不限于由树脂形成具备球形凹面B1的一侧。
在此,如图8及图9所示,在本实施例的光学单元10中,构成为:第一推力接收部件20a以夹着第一支承部用延伸设置部27a的方式具有多个第一突出部201,第二推力接收部件20b以夹着第二支承部用延伸设置部27b的方式具有多个第二突出部202。通过由第一突出部201夹住第一支承部用延伸设置部27a,由第二突出部202夹住第二支承部用延伸设置部27b,能够在多个突出部之间从两个方向围住万向架部25,可以在与光轴方向交叉的方向上有效地抑制万向架部25脱落。
另外,在本实施例的光学单元10中,在第一支承部用延伸设置部27a形成有球形凹面B1,并且在第一推力接收部件20a形成有球形凸面B2,在第二支承部用延伸设置部27b形成有球形凹面B1,并且在第二推力接收部件20b形成有球形凸面B2。通过设为这样的结构,能够容易地制造光学单元10。
[实施例2](图11)
接着,使用图11对实施例2的光学单元10进行说明。图11是表示实施例2的光学单元10的万向架部25及支承机构20的一部分的侧视剖视图,是实施例1的光学单元10的与图10对应的图。此外,与上述实施例1共同的构成部件用相同符号表示,省略详细的说明。
此外,本实施例的光学单元10除了支承机构20对万向架机构21的支承结构以外,具有与实施例1的光学单元10同样的结构。
实施例1的光学单元10构成为:在第一推力接收部件20a及第二推力接收部件20b上设置有第一突出部201及第二突出部202,在第一支承部用延伸设置部27a及第二支承部用延伸设置部27b设置有与第一突出部201及第二突出部202抵接的第一抵接部271及第二抵接部272。另一方面,如图11所示,本实施例的光学单元10构成为:在第一推力接收部件20a及第二推力接收部件20b上设置有第一抵接部271及第二抵接部272,在第一支承部用延伸设置部27a及第二支承部用延伸设置部27b设置有第一突出部201及第二突出部202。另外,如图11所示,本实施例的光学单元10与实施例1的光学单元10同样,在第一支承部用延伸设置部27a及第二支承部用延伸设置部27b形成有球形凹面B1,在第一推力接收部件20a及第二推力接收部件20b上形成有球形凸面B2。
[实施例3](图12)
接着,使用图12对实施例3的光学单元10进行说明。图12是表示实施例3的光学单元10的万向架部25及支承机构20的一部分的主视图。此外,与上述实施例1、实施例2共同的构成部件用相同符号表示,省略详细的说明。
此外,本实施例的光学单元10除了支承机构20对万向架机构21的支承结构以外,具有与实施例1、实施例2的光学单元10同样的结构。
在本实施例的光学单元10中,第一支承部用延伸设置部27a具有容许第一突出部201的突出的第一孔部273,第二支承部用延伸设置部27b具有容许第二突出部202的突出的第二孔部274。而且,由第一突出部201和第一孔部273形成第一限制机构127,由第二突出部202和第二孔部274形成第二限制机构227。通过设为这样的结构,与由突出部从两侧夹着第一支承部用延伸设置部27a及第二支承部用延伸设置部27b的结构相比,能够将第一支承部用延伸设置部27a及第二支承部用延伸设置部27b形成得较细小,使装置(光学单元10)小型化。
本发明不限于上述的实施例,在不脱离其宗旨的范围内可以通过各种结构来实现。例如,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的一部分或全部,或者为了实现上述效果的一部分或全部,与发明内容栏中记载的各形态中的技术特征对应的实施例中的技术特征可以适当地进行替换和组合。
另外,只要其技术特征在本说明书中未被描述为必不可少的特征,则可以适当地将其删除。

Claims (7)

1.一种光学单元,其特征在于,具备:
可动体,所述可动体具备光学模块;
固定体;
支承机构,所述支承机构将所述可动体支承为能够相对于所述固定体移动;以及
万向架机构,所述万向架机构具有经由所述支承机构在所述可动体和所述固定体之间支承所述可动体的万向架部,
所述万向架部具有从与光轴方向交叉的第一方向的两端部沿着所述光轴方向延伸设置的两个第一支承部用延伸设置部和从与所述光轴方向及所述第一方向均交叉的第二方向的两端部沿着所述光轴方向延伸设置的两个第二支承部用延伸设置部,
所述支承机构具有固定于所述固定体并支承所述两个第一支承部用延伸设置部的两个第一支承部和固定于所述可动体并支承所述两个第二支承部用延伸设置部的两个第二支承部,
在所述两个第一支承部用延伸设置部上分别形成有向内侧凹陷的球形凹面,并且在所述两个第一支承部上分别形成有向所述内侧突出的球形凸面,所述第一支承部用延伸设置部的所述球形凹面通过与所述第一支承部的所述球形凸面嵌合而被支承,
在所述两个第二支承部用延伸设置部上分别形成有向内侧凹陷的球形凹面,并且在所述两个第二支承部上分别形成有向所述内侧突出的球形凸面,所述第二支承部用延伸设置部的所述球形凹面通过与所述第二支承部的所述球形凸面嵌合而被支承。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学单元,其特征在于,
分别形成于所述两个第一支承部用延伸设置部的所述球形凹面沿着所述第一方向对分别形成于所述两个第一支承部的所述球形凸面分别向外侧赋予按压力,
分别形成于所述两个第二支承部用延伸设置部的所述球形凹面沿着所述第二方向对分别形成于所述两个第二支承部的所述球形凸面分别向外侧赋予按压力。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光学单元,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万向架部通过将金属制平板材料折弯而形成所述两个第一支承部用延伸设置部和所述两个第二支承部用延伸设置部,
通过从所述万向架部的四个角部向光轴方向折弯形成,第一支承部用延伸设置部和第二支承部用延伸设置部分别赋予朝向外侧的按压力。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学单元,其特征在于,
第一支承部用延伸设置部的所述球形凹面设置于所述第一支承部用延伸设置部的前端部,
所述第一支承部是具有侧板部的第一推力接收部件,该第一推力接收部件的侧板部设置有接收来自第一支承部用延伸设置部的所述球形凹面的加压的所述球形凸面,
第二支承部用延伸设置部的所述球形凹面设置于所述第二支承部用延伸设置部的前端部,
所述第二支承部是具有侧板部的第二推力接收部件,该第二推力接收部件的侧板部设置有接收来自第二支承部用延伸设置部的所述球形凹面的加压的所述球形凸面。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光学单元,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推力接收部件和所述第二推力接收部件各自的所述侧板部是金属制的板状部,在该板状部焊接金属制的球体而形成所述球形凸面。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光学单元,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推力接收部件具有第一突出部,所述第一突出部朝向所述第一支承部用延伸设置部突出,所述第一支承部用延伸设置部具有第一抵接部,所述第一抵接部容许所述第一突出部的突出,并且在所述第一支承部用延伸设置部相对于所述第一支承部沿着所述光轴方向移动时,所述第一抵接部与所述第一突出部抵接,
所述第二推力接收部件具有第二突出部,所述第二突出部朝向所述第二支承部用延伸设置部突出,所述第二支承部用延伸设置部具有第二抵接部,所述第二抵接部容许所述第二突出部的突出,并且在所述第二支承部用延伸设置部相对于所述第二支承部沿着所述光轴方向移动时,所述第二抵接部与所述第二突出部抵接。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学单元,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支承部和所述第一支承部用延伸设置部包括限制所述第一支承部用延伸设置部在所述光轴方向上的移动的第一限制机构,
所述第二支承部和所述第二支承部用延伸设置部包括限制所述第二支承部用延伸设置部在所述光轴方向上的移动的第二限制机构。
CN202111249544.8A 2018-11-30 2019-11-29 光学单元 Active CN113933949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1249544.8A CN113933949B (zh) 2018-11-30 2019-11-29 光学单元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6)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8-224949 2018-11-30
JP2018224949A JP7323283B2 (ja) 2018-11-30 2018-11-30 光学ユニット
JP2019063383A JP7241583B2 (ja) 2019-03-28 2019-03-28 光学ユニット
JP2019-063383 2019-03-28
CN202111249544.8A CN113933949B (zh) 2018-11-30 2019-11-29 光学单元
CN201911198292.3A CN111258018B (zh) 2018-11-30 2019-11-29 光学单元

Related Parent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11198292.3A Division CN111258018B (zh) 2018-11-30 2019-11-29 光学单元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3933949A true CN113933949A (zh) 2022-01-14
CN113933949B CN113933949B (zh) 2023-04-28

Family

ID=70850182

Famil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11198292.3A Active CN111258018B (zh) 2018-11-30 2019-11-29 光学单元
CN202111249544.8A Active CN113933949B (zh) 2018-11-30 2019-11-29 光学单元

Family Applications Before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11198292.3A Active CN111258018B (zh) 2018-11-30 2019-11-29 光学单元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US (1) US11300802B2 (zh)
CN (2) CN111258018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7237069B2 (ja) * 2018-05-15 2023-03-10 日本電産サンキョー株式会社 光学ユニット
JP2022001916A (ja) * 2020-06-22 2022-01-06 日本電産サンキョー株式会社 光学ユニット
JP2022047975A (ja) * 2020-09-14 2022-03-25 日本電産株式会社 光学ユニット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6201404A (ja) * 2005-01-19 2006-08-03 Olympus Corp 光学素子の支持機構
CN103250082A (zh) * 2011-02-22 2013-08-14 奥林巴斯株式会社 透镜镜框和透镜组装体
CN103649828A (zh) * 2012-05-10 2014-03-19 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 相机驱动装置
JP2016061957A (ja) * 2014-09-18 2016-04-25 日本電産サンキョー株式会社 振れ補正機能付き光学ユニット
CN106896620A (zh) * 2015-12-21 2017-06-27 日本电产三协株式会社 带抖动校正功能的光学单元及其制造方法
CN108073011A (zh) * 2016-11-10 2018-05-25 日本电产三协株式会社 带抖动修正功能的光学单元

Family Cites Families (1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0089331A (ja) * 1998-09-08 2000-03-31 Iiyama Cosina Co Ltd カメラのレンズ組立体の取付構造
JP2002131806A (ja) * 2000-10-24 2002-05-09 Nisca Corp カメラ及びそのカメラユニット
AUPS062802A0 (en) * 2002-02-20 2002-03-14 Schefenacker Vision Systems Australia Pty Ltd Modular pivot arrangement
KR100480434B1 (ko) * 2002-11-13 2005-04-07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카메라 렌즈 어셈블리 및 그를 구비하는 휴대용 무선 단말기
KR100604323B1 (ko) * 2004-08-28 2006-07-24 삼성테크윈 주식회사 내장형 카메라 장치 및 이를 구비한 휴대폰
CN101726851B (zh) * 2008-10-14 2014-02-26 日本电产三协株式会社 带有抖动修正功能的光学单元
JP5534760B2 (ja) 2009-09-24 2014-07-02 日本電産サンキョー株式会社 振れ補正機能付きの光学ユニット
JP5848052B2 (ja) * 2011-07-21 2016-01-27 日本電産サンキョー株式会社 振れ補正機能付き光学ユニット
JP6077938B2 (ja) * 2012-05-31 2017-02-08 日本電産サンキョー株式会社 振れ補正機能付き光学ユニット
JP6255290B2 (ja) * 2014-03-27 2017-12-27 日本電産サンキョー株式会社 振れ補正機能付き光学ユニットにおける共振防止方法、および振れ補正機能付き光学ユニット
JP6807663B2 (ja) * 2015-07-02 2021-01-06 日本電産サンキョー株式会社 振れ補正機能付き光学ユニット
US10353216B2 (en) * 2015-07-14 2019-07-16 Nidec Sankyo Corporation Optical unit with shake correction function and its manufacturing method
CN107092066B (zh) * 2016-02-17 2019-08-27 日本电产三协株式会社 带抖动修正功能的光学单元
CN207181830U (zh) * 2017-09-26 2018-04-03 深圳市美誉镜界光电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用于ar设备的调焦结构及ar设备
JP7237069B2 (ja) * 2018-05-15 2023-03-10 日本電産サンキョー株式会社 光学ユニット
JP7237685B2 (ja) * 2019-03-28 2023-03-13 日本電産サンキョー株式会社 振れ補正機能付き光学ユニット
JP2020166179A (ja) * 2019-03-29 2020-10-08 日本電産サンキョー株式会社 光学ユニット

Patent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6201404A (ja) * 2005-01-19 2006-08-03 Olympus Corp 光学素子の支持機構
CN103250082A (zh) * 2011-02-22 2013-08-14 奥林巴斯株式会社 透镜镜框和透镜组装体
CN103649828A (zh) * 2012-05-10 2014-03-19 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 相机驱动装置
US20140125824A1 (en) * 2012-05-10 2014-05-08 Panasonic Corporation Camera drive device
JP2016061957A (ja) * 2014-09-18 2016-04-25 日本電産サンキョー株式会社 振れ補正機能付き光学ユニット
CN106896620A (zh) * 2015-12-21 2017-06-27 日本电产三协株式会社 带抖动校正功能的光学单元及其制造方法
CN108073011A (zh) * 2016-11-10 2018-05-25 日本电产三协株式会社 带抖动修正功能的光学单元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1258018A (zh) 2020-06-09
US11300802B2 (en) 2022-04-12
US20200174271A1 (en) 2020-06-04
CN113933949B (zh) 2023-04-28
CN111258018B (zh) 2022-10-14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1258018B (zh) 光学单元
CN111258148B (zh) 光学单元
WO2020110338A1 (ja) 光学ユニット
US11627663B2 (en) Optical unit
CN111752070B (zh) 光学单元
CN111752067A (zh) 带抖动修正功能的光学单元
CN118091877A (zh) 光学元件驱动装置、摄像机模块及摄像机搭载装置
US20230063517A1 (en) Optical unit
CN111752077B (zh) 光学单元
JP7392188B2 (ja) 光学ユニット
JP7290444B2 (ja) 振れ補正機能付き光学ユニット
JP4324885B2 (ja) ブレ補正機構及び撮像装置
CN113168073B (zh) 光学单元
JP7434613B2 (ja) レンズ駆動装置及びカメラモジュール
CN110058377B (zh) 透镜驱动装置、摄像装置以及电子设备
CN114415320B (zh) 壳体及光学单元
CN115016194B (zh) 光学单元
CN115220281B (zh) 光学单元
CN219202100U (zh) 光学单元
JP7481984B2 (ja) 光学ユニット
CN114428383B (zh) 光学单元
JP7411353B2 (ja) 光学ユニット
JP2023072946A (ja) 光学ユニット
CN113311558B (zh) 光学单元
JP2022064282A (ja) ケース及び光学ユニット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