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3906564A - 成像装置 - Google Patents

成像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3906564A
CN113906564A CN202080033096.5A CN202080033096A CN113906564A CN 113906564 A CN113906564 A CN 113906564A CN 202080033096 A CN202080033096 A CN 202080033096A CN 113906564 A CN113906564 A CN 113906564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ubstrate
pixel
semiconductor substrate
electrode
semiconductor lay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80033096.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平松克规
冈本晋太郎
北野良昭
前田雄也
佐藤信也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ony Semiconductor Solutions Corp
Original Assignee
Sony Semiconductor Solutions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ony Semiconductor Solutions Corp filed Critical Sony Semiconductor Solutions Corp
Publication of CN11390656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3906564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27/00Devices consisting of a plurality of semiconductor or other solid-state components formed in or on a common substrate
    • H01L27/14Devices consisting of a plurality of semiconductor or other solid-state components formed in or on a common substrate including semiconductor components sensitive to infrared radiation, light, electromagnetic radiation of shorter wavelength or corpuscular radiation and specially adapted either for the conversion of the energy of such radiation into electrical energy or for the control of electrical energy by such radiation
    • H01L27/144Devices controlled by radiation
    • H01L27/146Imager structures
    • H01L27/14601Structural or functional details thereof
    • H01L27/14634Assemblies, i.e. Hybrid structur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27/00Devices consisting of a plurality of semiconductor or other solid-state components formed in or on a common substrate
    • H01L27/14Devices consisting of a plurality of semiconductor or other solid-state components formed in or on a common substrate including semiconductor components sensitive to infrared radiation, light, electromagnetic radiation of shorter wavelength or corpuscular radiation and specially adapted either for the conversion of the energy of such radiation into electrical energy or for the control of electrical energy by such radiation
    • H01L27/144Devices controlled by radiation
    • H01L27/146Imager structures
    • H01L27/14643Photodiode arrays; MOS imager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27/00Devices consisting of a plurality of semiconductor or other solid-state components formed in or on a common substrate
    • H01L27/14Devices consisting of a plurality of semiconductor or other solid-state components formed in or on a common substrate including semiconductor components sensitive to infrared radiation, light, electromagnetic radiation of shorter wavelength or corpuscular radiation and specially adapted either for the conversion of the energy of such radiation into electrical energy or for the control of electrical energy by such radiation
    • H01L27/144Devices controlled by radiation
    • H01L27/146Imager structures
    • H01L27/14601Structural or functional details thereof
    • H01L27/14603Special geometry or disposition of pixel-elements, address-lines or gate-electrodes
    • H01L27/14605Structural or functional details relating to the position of the pixel elements, e.g. smaller pixel elements in the center of the imager compared to pixel elements at the periphery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21/00Processes or apparatus adapted for the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of semiconductor or solid state devices or of parts thereof
    • H01L21/02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of semiconductor devices or of parts thereof
    • H01L21/04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of semiconductor devices or of parts thereof the devices having at least one potential-jump barrier or surface barrier, e.g. PN junction, depletion layer or carrier concentration layer
    • H01L21/18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of semiconductor devices or of parts thereof the devices having at least one potential-jump barrier or surface barrier, e.g. PN junction, depletion layer or carrier concentration layer the devices having semiconductor bodies comprising elements of Group IV of the Periodic System or AIIIBV compounds with or without impurities, e.g. doping materials
    • H01L21/30Treatment of semiconductor bodies using processes or apparatus not provided for in groups H01L21/20 - H01L21/26
    • H01L21/31Treatment of semiconductor bodies using processes or apparatus not provided for in groups H01L21/20 - H01L21/26 to form insulating layers thereon, e.g. for masking or by using photolithographic techniques; After treatment of these layers; Selection of materials for these layers
    • H01L21/3205Deposition of non-insulating-, e.g. conductive- or resistive-, layers on insulating layers; After-treatment of these layer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21/00Processes or apparatus adapted for the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of semiconductor or solid state devices or of parts thereof
    • H01L21/70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of devices consisting of a plurality of solid state components formed in or on a common substrate or of parts thereof; Manufacture of integrated circuit devices or of parts thereof
    • H01L21/71Manufacture of specific parts of devices defined in group H01L21/70
    • H01L21/768Applying interconnections to be used for carrying current between separate components within a device comprising conductors and dielectric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21/00Processes or apparatus adapted for the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of semiconductor or solid state devices or of parts thereof
    • H01L21/70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of devices consisting of a plurality of solid state components formed in or on a common substrate or of parts thereof; Manufacture of integrated circuit devices or of parts thereof
    • H01L21/77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of devices consisting of a plurality of solid state components or integrated circuits formed in, or on, a common substrate
    • H01L21/78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of devices consisting of a plurality of solid state components or integrated circuits formed in, or on, a common substrate with subsequent division of the substrate into plural individual devices
    • H01L21/82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of devices consisting of a plurality of solid state components or integrated circuits formed in, or on, a common substrate with subsequent division of the substrate into plural individual devices to produce devices, e.g. integrated circuits, each consisting of a plurality of components
    • H01L21/822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of devices consisting of a plurality of solid state components or integrated circuits formed in, or on, a common substrate with subsequent division of the substrate into plural individual devices to produce devices, e.g. integrated circuits, each consisting of a plurality of components the substrate being a semiconductor, using silicon technology
    • H01L21/8232Field-effect technology
    • H01L21/8234MIS technology, i.e. integration processes of field effect transistors of the conductor-insulator-semiconductor type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23/00Details of semiconductor or other solid state devices
    • H01L23/52Arrangements for conducting electric current within the device in operation from one component to another, i.e. interconnections, e.g. wires, lead frames
    • H01L23/522Arrangements for conducting electric current within the device in operation from one component to another, i.e. interconnections, e.g. wires, lead frames including external interconnections consisting of a multilayer structure of conductive and insulating layers inseparably formed on the semiconductor body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27/00Devices consisting of a plurality of semiconductor or other solid-state components formed in or on a common substrate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27/00Devices consisting of a plurality of semiconductor or other solid-state components formed in or on a common substrate
    • H01L27/02Devices consisting of a plurality of semiconductor or other solid-state components formed in or on a common substrate including semiconductor compon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rectifying, oscillating, amplifying or switching and having at least one potential-jump barrier or surface barrier; including integrated passive circuit elements with at least one potential-jump barrier or surface barrier
    • H01L27/04Devices consisting of a plurality of semiconductor or other solid-state components formed in or on a common substrate including semiconductor compon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rectifying, oscillating, amplifying or switching and having at least one potential-jump barrier or surface barrier; including integrated passive circuit elements with at least one potential-jump barrier or surface barrier the substrate being a semiconductor body
    • H01L27/08Devices consisting of a plurality of semiconductor or other solid-state components formed in or on a common substrate including semiconductor compon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rectifying, oscillating, amplifying or switching and having at least one potential-jump barrier or surface barrier; including integrated passive circuit elements with at least one potential-jump barrier or surface barrier the substrate being a semiconductor body including only semiconductor components of a single kind
    • H01L27/085Devices consisting of a plurality of semiconductor or other solid-state components formed in or on a common substrate including semiconductor compon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rectifying, oscillating, amplifying or switching and having at least one potential-jump barrier or surface barrier; including integrated passive circuit elements with at least one potential-jump barrier or surface barrier the substrate being a semiconductor body including only semiconductor components of a single kind including field-effect components only
    • H01L27/088Devices consisting of a plurality of semiconductor or other solid-state components formed in or on a common substrate including semiconductor compon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rectifying, oscillating, amplifying or switching and having at least one potential-jump barrier or surface barrier; including integrated passive circuit elements with at least one potential-jump barrier or surface barrier the substrate being a semiconductor body including only semiconductor components of a single kind including field-effect components only the components being field-effect transistors with insulated gate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27/00Devices consisting of a plurality of semiconductor or other solid-state components formed in or on a common substrate
    • H01L27/14Devices consisting of a plurality of semiconductor or other solid-state components formed in or on a common substrate including semiconductor components sensitive to infrared radiation, light, electromagnetic radiation of shorter wavelength or corpuscular radiation and specially adapted either for the conversion of the energy of such radiation into electrical energy or for the control of electrical energy by such radiation
    • H01L27/144Devices controlled by radiation
    • H01L27/146Imager structur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27/00Devices consisting of a plurality of semiconductor or other solid-state components formed in or on a common substrate
    • H01L27/14Devices consisting of a plurality of semiconductor or other solid-state components formed in or on a common substrate including semiconductor components sensitive to infrared radiation, light, electromagnetic radiation of shorter wavelength or corpuscular radiation and specially adapted either for the conversion of the energy of such radiation into electrical energy or for the control of electrical energy by such radiation
    • H01L27/144Devices controlled by radiation
    • H01L27/146Imager structures
    • H01L27/14601Structural or functional details thereof
    • H01L27/14603Special geometry or disposition of pixel-elements, address-lines or gate-electrod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27/00Devices consisting of a plurality of semiconductor or other solid-state components formed in or on a common substrate
    • H01L27/14Devices consisting of a plurality of semiconductor or other solid-state components formed in or on a common substrate including semiconductor components sensitive to infrared radiation, light, electromagnetic radiation of shorter wavelength or corpuscular radiation and specially adapted either for the conversion of the energy of such radiation into electrical energy or for the control of electrical energy by such radiation
    • H01L27/144Devices controlled by radiation
    • H01L27/146Imager structures
    • H01L27/14601Structural or functional details thereof
    • H01L27/14603Special geometry or disposition of pixel-elements, address-lines or gate-electrodes
    • H01L27/14607Geometry of the photosensitive area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27/00Devices consisting of a plurality of semiconductor or other solid-state components formed in or on a common substrate
    • H01L27/14Devices consisting of a plurality of semiconductor or other solid-state components formed in or on a common substrate including semiconductor components sensitive to infrared radiation, light, electromagnetic radiation of shorter wavelength or corpuscular radiation and specially adapted either for the conversion of the energy of such radiation into electrical energy or for the control of electrical energy by such radiation
    • H01L27/144Devices controlled by radiation
    • H01L27/146Imager structures
    • H01L27/14601Structural or functional details thereof
    • H01L27/14609Pixel-elements with integrated switching, control, storage or amplification element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27/00Devices consisting of a plurality of semiconductor or other solid-state components formed in or on a common substrate
    • H01L27/14Devices consisting of a plurality of semiconductor or other solid-state components formed in or on a common substrate including semiconductor components sensitive to infrared radiation, light, electromagnetic radiation of shorter wavelength or corpuscular radiation and specially adapted either for the conversion of the energy of such radiation into electrical energy or for the control of electrical energy by such radiation
    • H01L27/144Devices controlled by radiation
    • H01L27/146Imager structures
    • H01L27/14601Structural or functional details thereof
    • H01L27/14609Pixel-elements with integrated switching, control, storage or amplification elements
    • H01L27/14612Pixel-elements with integrated switching, control, storage or amplification elements involving a transistor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27/00Devices consisting of a plurality of semiconductor or other solid-state components formed in or on a common substrate
    • H01L27/14Devices consisting of a plurality of semiconductor or other solid-state components formed in or on a common substrate including semiconductor components sensitive to infrared radiation, light, electromagnetic radiation of shorter wavelength or corpuscular radiation and specially adapted either for the conversion of the energy of such radiation into electrical energy or for the control of electrical energy by such radiation
    • H01L27/144Devices controlled by radiation
    • H01L27/146Imager structures
    • H01L27/14601Structural or functional details thereof
    • H01L27/14609Pixel-elements with integrated switching, control, storage or amplification elements
    • H01L27/14612Pixel-elements with integrated switching, control, storage or amplification elements involving a transistor
    • H01L27/14614Pixel-elements with integrated switching, control, storage or amplification elements involving a transistor having a special gate structure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27/00Devices consisting of a plurality of semiconductor or other solid-state components formed in or on a common substrate
    • H01L27/14Devices consisting of a plurality of semiconductor or other solid-state components formed in or on a common substrate including semiconductor components sensitive to infrared radiation, light, electromagnetic radiation of shorter wavelength or corpuscular radiation and specially adapted either for the conversion of the energy of such radiation into electrical energy or for the control of electrical energy by such radiation
    • H01L27/144Devices controlled by radiation
    • H01L27/146Imager structures
    • H01L27/14601Structural or functional details thereof
    • H01L27/1462Coatings
    • H01L27/14623Optical shielding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27/00Devices consisting of a plurality of semiconductor or other solid-state components formed in or on a common substrate
    • H01L27/14Devices consisting of a plurality of semiconductor or other solid-state components formed in or on a common substrate including semiconductor components sensitive to infrared radiation, light, electromagnetic radiation of shorter wavelength or corpuscular radiation and specially adapted either for the conversion of the energy of such radiation into electrical energy or for the control of electrical energy by such radiation
    • H01L27/144Devices controlled by radiation
    • H01L27/146Imager structures
    • H01L27/14601Structural or functional details thereof
    • H01L27/1463Pixel isolation structur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27/00Devices consisting of a plurality of semiconductor or other solid-state components formed in or on a common substrate
    • H01L27/14Devices consisting of a plurality of semiconductor or other solid-state components formed in or on a common substrate including semiconductor components sensitive to infrared radiation, light, electromagnetic radiation of shorter wavelength or corpuscular radiation and specially adapted either for the conversion of the energy of such radiation into electrical energy or for the control of electrical energy by such radiation
    • H01L27/144Devices controlled by radiation
    • H01L27/146Imager structures
    • H01L27/14601Structural or functional details thereof
    • H01L27/14636Interconnect structur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27/00Devices consisting of a plurality of semiconductor or other solid-state components formed in or on a common substrate
    • H01L27/14Devices consisting of a plurality of semiconductor or other solid-state components formed in or on a common substrate including semiconductor components sensitive to infrared radiation, light, electromagnetic radiation of shorter wavelength or corpuscular radiation and specially adapted either for the conversion of the energy of such radiation into electrical energy or for the control of electrical energy by such radiation
    • H01L27/144Devices controlled by radiation
    • H01L27/146Imager structures
    • H01L27/14665Imagers using a photoconductor layer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25/00Circuitry of solid-state image sensors [SSIS]; Control thereof
    • H04N25/70SSIS architectures; Circuits associated therewith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25/00Circuitry of solid-state image sensors [SSIS]; Control thereof
    • H04N25/70SSIS architectures; Circuits associated therewith
    • H04N25/79Arrangements of circuitry being divided between different or multiple substrates, chips or circuit boards, e.g. stacked image sensors

Abstract

根据本公开一个实施方案的成像装置包括:第一半导体基板(100),其设置有光电转换元件、临时保持从所述光电转换元件输出的电荷的浮动扩散部以及将从所述光电转换元件输出的电荷传输到所述浮动扩散部的传输晶体管;第二半导体基板(200),其经由第一层间绝缘膜设置在第一半导体基板(100)上,并且设有读出在所述浮动扩散部中保持的电荷并输出像素信号的读出电路单元。

Description

成像装置
技术领域
本公开涉及一种成像装置。
背景技术
在传统技术中,在具有二维结构的成像装置中关于每像素面积的小型化已经通过微加工工艺的引入和安装密度的提高来实现。近年来,为了实现成像装置的进一步小型化和像素的高密度化,已经开发出具有三维结构的成像装置。具有三维结构的成像装置具有如下的构成,其中包括多个传感器像素的半导体基板和包括处理由各传感器像素获得的信号的信号处理电路的半导体基板彼此层叠。
引用文献列表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第2010-245506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问题
顺便提及的是,当在具有三维结构的成像装置中层叠三层半导体芯片时,将所有半导体基板以其前面贴合是不切实际的。在未充分考虑层叠的三个半导体基板中,由于半导体基板彼此电气连接的结构,存在芯片尺寸增大或每像素面积的小型化的阻碍的可能性。有鉴于此,期望提供一种具有三层结构的成像装置,其具有与当前芯片尺寸相等的芯片尺寸并且不会阻碍每像素面积的小型化。有鉴于此,本发明提出一种具有三层结构的成像装置,其具有与当前芯片尺寸相等的芯片尺寸并且不会阻碍每像素面积的小型化。
问题的解决方案
根据本公开,提供了一种成像装置。所述成像装置括:第一半导体基板,其设有光电转换元件、临时保持从所述光电转换元件输出的电荷的浮动扩散部以及将从所述光电转换元件输出的电荷传输到所述浮动扩散部的传输晶体管;第二半导体基板,其经由第一层间绝缘膜设置在第一半导体基板上,并且设有读出在所述浮动扩散部中保持的电荷并输出像素信号的读出电路单元;和贯通电极,其从第二半导体基板的与面向第一半导体基板的面相对的面贯通第二半导体基板和第一层间绝缘膜,并延伸到第一半导体基板,从而将第一半导体基板和第二半导体基板彼此电气连接。在所述成像装置中,所述贯通电极的侧面与第二半导体基板接触。
此外,根据本公开,提供了一种成像装置。所述成像装置包括:第一半导体基板,其设有光电转换元件、临时保持从所述光电转换元件输出的电荷的浮动扩散部以及将从所述光电转换元件输出的电荷传输到所述浮动扩散部的传输晶体管;第二半导体基板,其经由第一层间绝缘膜设置在第一半导体基板上,并且设有读出在所述浮动扩散部中保持的电荷并输出像素信号的读出电路单元;和贯通电极,其贯通第一层间绝缘膜并将第一半导体基板和第二半导体基板彼此电气连接。在所述成像装置中,所述贯通电极的远端部埋设在第一半导体基板内。
此外,根据本公开,提供了一种成像装置。所述成像装置包括:第一半导体基板,其设有光电转换元件、临时保持从所述光电转换元件输出的电荷的浮动扩散部以及将从所述光电转换元件输出的电荷传输到所述浮动扩散部的传输晶体管;第二半导体基板,其经由第一层间绝缘膜设置在第一半导体基板上,并且设有读出在所述浮动扩散部中保持的电荷并输出像素信号的读出电路单元;电气连接到所述传输晶体管的栅电极的第一电极;和电气连接到第一半导体基板内的半导体层的第二电极。在所述成像装置中,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中的至少一个设置在第一半导体基板的与面向第二半导体基板的面相对的面上。
附图说明
图1是示出根据本公开实施方案的成像装置的功能构成的示例的框图。
图2是示出图1所示的成像装置的示意性构成的示意性平面图。
图3是示出沿着图2所示的线III-III’截取的断面构成的示意图。
图4是图1所示的像素共享单元的等效电路图。
图5是示出多个像素共享单元和多个垂直信号线的连接模式的示例的图。
图6是示出图3所示的成像装置的具体构成的示例的示意性断面图。
图7A是示出图6所示的第一基板的主要部分的平面构成的示例的示意图。
图7B是示出焊盘部连同图7A所示的第一基板的主要部分的平面构成的示意图。
图8是示出图6所示的第二基板(半导体层)的平面构成的示例的示意图。
图9是示出像素电路和第一基板的主要部分连同图6所示的第一配线层的平面构成的示例的示意图。
图10是示出图6所示的第一配线层和第二配线层的平面构成的示例的示意图。
图11是示出图6所示的第二配线层和第三配线层的平面构成的示例的示意图。
图12是示出图6所示的第三配线层和第四配线层的平面构成的示例的示意图。
图13是用于说明到图3所示的成像装置的输入信号的路径的示意图。
图14是用于说明图3所示的成像装置的像素信号的信号路径的示意图。
图15是示出图8所示的第二基板(半导体层)的平面构成的变形例的示意图。
图16是示出第一配线层和第一基板的主要部分连同图15所示的像素电路的平面构成的示意图。
图17是示出第二配线层连同图16所示的第一配线层的平面构成的示例的示意图。
图18是示出第三配线层连同图17所示的第二配线层的平面构成的示例的示意图。
图19是示出第四配线层连同图18所示的第三配线层的平面构成的示例的示意图。
图20是示出图7A所示的第一基板的平面构成的变形例的示意图。
图21是示出层叠在图20所示的第一基板上的第二基板(半导体层)的平面构成的示例的示意图。
图22是示出图21所示的像素电路和第一配线层的平面构成的示例的示意图。
图23是示出第二配线层连同图22所示的第一配线层的平面构成的示例的示意图。
图24是示出第三配线层连同图23所示的第二配线层的平面构成的示例的示意图。
图25是示出第四配线层连同图24所示的第三配线层的平面构成的示例的示意图。
图26是示出图20所示的第一基板的平面构成的其他示例的示意图。
图27是示出层叠在图26所示的第一基板上的第二基板(半导体层)的平面构成的示例的示意图。
图28是示出第一配线层连同图27所示的像素电路的平面构成的示例的示意图。
图29是示出第二配线层连同图28所示的第一配线层的平面构成的示例的示意图。
图30是示出第三配线层连同图29所示的第二配线层的平面构成的示例的示意图。
图31是示出第四配线层连同图30所示的第三配线层的平面构成的示例的示意图。
图32是示出图3所示的成像装置的其他示例的示意性断面图。
图33是用于说明到图32所示的成像装置的输入信号的路径的示意图。
图34是用于说明图32所示的成像装置的像素信号的信号路径的示意图。
图35是示出图6所示的成像装置的其他示例的示意性断面图。
图36是示出图4所示的等效电路的其他示例的图。
图37是示出图7A等中的像素分离部的其他示例的示意性平面图。
图38是示出根据本公开第一实施方案的变形例8的成像装置的构成例的厚度方向的断面图。
图39是示出根据本公开第一实施方案的变形例8的成像装置的构成例的厚度方向的断面图(部分1)。
图40是示出根据本公开第一实施方案的变形例8的成像装置的构成例的厚度方向的断面图(部分2)。
图41是示出根据本公开第一实施方案的变形例8的成像装置的构成例的厚度方向的断面图(部分3)。
图42是示出根据本公开第一实施方案的变形例8的多个像素单元的布局例的水平方向的断面图(部分1)。
图43是示出根据本公开第一实施方案的变形例8的多个像素单元的布局例的水平方向的断面图(部分2)。
图44是示出根据本公开第一实施方案的变形例8的多个像素单元的布局例的水平方向的断面图(部分3)。
图45是示出图3所示的成像装置的构成的主要部分的示例的示意性断面图(部分1)。
图46是示出与图45对应的成像装置的制造方法的工序断面图。
图47是示出根据本公开第二实施方案的成像装置的构成的主要部分的示例的示意性断面图(部分1)。
图48是示出根据本公开第二实施方案的成像装置的构成的主要部分的示例的示意性断面图(部分2)。
图49是示出与图48对应的根据本公开第二实施方案的成像装置1的制造方法的工序断面图。
图50是示出根据本公开第二实施方案的变形例1的成像装置的构成的主要部分的示例的示意性断面图(部分1)。
图51是示出根据本公开第二实施方案的变形例1的成像装置的构成的主要部分的示例的示意性断面图(部分2)。
图52是示出与图50对应的根据本公开第二实施方案的变形例1的成像装置1的制造方法的工序断面图。
图53是示出根据本公开第二实施方案的变形例2的成像装置的构成的主要部分的示例的示意性断面图。
图54是示出与图53对应的根据本公开第二实施方案的变形例2的成像装置1的制造方法的工序断面图。
图55是示出图3所示的成像装置的构成的主要部分的示例的示意性断面图(部分2)。
图56是示出根据本公开第三实施方案的成像装置的构成的主要部分的示例的示意性断面图(部分1)。
图57是示出根据本公开第三实施方案的成像装置的构成的主要部分的示例的示意性断面图(部分2)。
图58是示出与图56对应的根据本公开第三实施方案的成像装置的制造方法的工序断面图。
图59是示出与图56对应的根据本公开第三实施方案的成像装置的其他制造方法的工序断面图。
图60是示出根据本公开第三实施方案的变形例的成像装置的构成的主要部分的示例的示意性断面图。
图61是示出根据本公开第三实施方案的变形例的成像装置的构成的主要部分的平面构成的示例的示意图(部分1)。
图62是示出根据本公开第三实施方案的变形例的成像装置的构成的主要部分的平面构成的示例的示意图(部分2)。
图63是示出与图60对应的根据本公开第三实施方案的变形例的成像装置的制造方法的工序断面图。
图64是示出图3所示的成像装置的构成的主要部分的示例的示意性断面图(部分3)。
图65是示出根据本公开第四实施方案的成像装置的构成的主要部分的示例的示意性断面图。
图66是示出与图65对应的根据本公开第四实施方案的成像装置的制造方法的工序断面图。
图67是示出根据本公开第四实施方案的变形例1的成像装置的构成的主要部分的示例的示意性断面图。
图68是示出根据本公开第四实施方案的变形例2的成像装置的构成的主要部分的示例的示意性断面图。
图69是示出根据本公开第四实施方案的变形例3的成像装置的构成的主要部分的示例的示意性断面图。
图70是示出用于说明本公开第五实施方案的技术背景的成像装置的构成的主要部分的示例的示意性断面图。
图71是示出用于说明本公开第五实施方案的技术背景的成像装置的平面构成的主要部分的示例的示意图(部分1)。
图72是示出用于说明本公开第五实施方案的技术背景的成像装置的平面构成的主要部分的示例的示意图(部分2)。
图73是示出根据本公开第五实施方案的成像装置的构成的主要部分的示例的示意性断面图。
图74是示出根据本公开第五实施方案的成像装置的构成的主要部分的平面构成的示例的示意图(部分1)。
图75是示出根据本公开第五实施方案的成像装置的构成的主要部分的平面构成的示例的示意图(部分2)。
图76是示出根据本公开第五实施方案的成像装置的构成的主要部分的平面构成的示例的示意图(部分3)。
图77是示出根据本公开第五实施方案的变形例的成像装置的构成的主要部分的平面构成的示例的示意图(部分1)。
图78是示出根据本公开第五实施方案的变形例的成像装置的构成的主要部分的平面构成的示例的示意图(部分2)。
图79是示出根据本公开第六实施方案的成像装置的构成的主要部分的示例的示意性断面图。
图80是示出根据本公开第六实施方案的成像装置的构成的主要部分的平面构成的示例的示意图(部分1)。
图81是示出根据本公开第六实施方案的成像装置的构成的主要部分的平面构成的示例的示意图(部分2)。
图82是示出根据本公开第六实施方案的变形例1的成像装置的构成的主要部分的平面构成的示例的示意图。
图83是示出根据本公开第六实施方案的变形例2的成像装置的构成的主要部分的示例的示意性断面图。
图84是示出包括根据实施方案及其变形例的成像装置的成像系统的示意性构成的示例的图。
图85是示出图84的成像系统中的成像过程的示例的图。
图86是示出车辆控制系统的示意性构成的示例的框图。
图87是示出车外信息检测单元和成像单元的安装位置的示例的图。
图88是示出内窥镜手术系统的示意性构成的示例的图。
图89是示出摄像头和CCU的功能构成的示例的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参照附图详细说明本公开的实施方案。在以下各实施方案中,对相同的部分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并省略重复的说明。
此外,以下说明中所参照的附图是用于说明和便于进一步理解本公开的实施方案的附图,因此为了清楚起见,附图中所示的形状、尺寸、比例等可能与实际的不同。此外,考虑到以下说明和已知技术,可以在设计上适当地改变附图所示的成像装置和包括在成像装置中的构成要素等。此外,在以下的说明中,除非另有说明,否则成像装置的层叠结构的上下方向对应于在成像装置被配置为使得入射在成像装置上的光从下到上被引导的情况下的相对方向。
以下说明中对具体长度(数值)和形状的记载不排他地意味着与数学定义的数值或几何定义的形状相同的值。具体地,以下说明中的具体长度(数值)和形状的记载包括在成像装置、其制造过程及其使用/操作中存在容许差异(误差/畸变)的情况下的尺寸,并且包括与本文所示的形状类似的形状。例如,在以下的说明中,表述“圆形”意味着该形状不限于正圆形,而是包括类似于正圆形的形状,例如椭圆形。
此外,在以下的电路(电气连接)的说明中,除非另有说明,否则“电气连接”意味着进行连接以允许通过多个要素进行电气(信号)导通。此外,以下说明中的“电气连接”不仅包括将多个要素直接电气连接的情况,还包括经由其他要素将多个要素间接电气连接的情况。
此外,在以下的说明中,除非另有说明,“共同设置”是指多个的一种要素共享其他要素,换句话说,其他要素被预定数量的一种要素的每一个共享。
此外,以下说明是将本公开的实施方案适用于背面照射型成像装置的示例性情况。因此,光从后述的成像装置的背面侧入射。
在下文中,将参照附图详细说明用于实施本公开的模式。注意,将按以下顺序给出说明。
1.第一实施方案(具有三个基板的层叠结构的成像装置)
2.变形例1(平面构成的示例1)
3.变形例2(平面构成的示例2)
4.变形例3(平面构成的示例3)
5.变形例4(基板之间的接触部设置在像素阵列单元的中央部中的示例)
6.变形例5(包括平面型传输晶体管的示例)
7.变形例6(一个像素连接到一个像素电路的示例)
8.变形例7(像素分离部的构成例)
9.变形例8
10.第二实施方案
11.第三实施方案
12.第四实施方案
13.第五实施方案
14.第六实施方案
15.适用例(成像系统)
16.应用例
17.总结
18.补充说明
<1.第一实施方案>
[成像装置1的功能构成]
图1是示出根据本公开实施方案的成像装置(成像装置1)的功能构成的示例的框图。
图1的成像装置1包括例如输入单元510A、行驱动单元520、时序控制单元530、像素阵列单元540、列信号处理单元550、图像信号处理单元560和输出单元510B。
在像素阵列单元540中,像素541以阵列状重复地配置。更具体地,包括多个像素的像素共享单元539形成重复单位,并且在行方向和列方向上以阵列状重复地配置。注意,在本说明书中,为了方便起见,在一些情况下,行方向可以被称为H方向,并且与行方向正交的列方向可以被称为V方向。在图1的示例中,一个像素共享单元539包括四个像素(像素541A、541B、541C和541D)。像素541A、541B、541C和541D均具有光电二极管PD(在后述的图6等中示出)。像素共享单元539是共享一个像素电路(后述的图3中的像素电路210)的单位。换句话说,针对每四个像素(像素541A、541B、541C和541D)设置一个像素电路(后述的像素电路210)。通过以时分方式操作该像素电路,顺次读出像素541A、541B、541C和541D的各自的像素信号。像素541A、541B、541C和541D例如配置成两行×两列。在像素阵列单元540中,连同像素541A、541B、541C和541D一起设置有多个行驱动信号线542和多个垂直信号线(列读出线)543。行驱动信号线542驱动在像素阵列单元540中在行方向上并排配置的多个像素共享单元539中的每一个所包括的像素541。在像素共享单元539中,在行方向上并排配置的各像素被驱动。如后面将参照图4详细说明的,像素共享单元539设置有多个晶体管。为了驱动多个晶体管中的每一个,多个行驱动信号线542连接到一个像素共享单元539。像素共享单元539连接到垂直信号线(列读出线)543。经由垂直信号线(列读出线)543从包括在像素共享单元539中的各个像素541A、541B、541C和541D读出像素信号。
行驱动单元520包括例如确定用于像素驱动的行位置的行地址控制部(换句话说,行解码器单元)以及产生用于驱动像素541A、541B、541C和541D的信号的行驱动电路单元。
列信号处理单元550包括例如负载电路单元,该负载电路单元连接到垂直信号线543并与像素541A、541B、541C和541D(像素共享单元539)形成源极跟随器电路。列信号处理单元550可以具有放大器电路单元,该放大器电路单元放大经由垂直信号线543从像素共享单元539读出的信号。列信号处理单元550可以具有噪声处理单元。在噪声处理单元中,例如,作为光电转换的结果,从从像素共享单元539读出的信号中去除系统的噪声水平。
列信号处理单元550具有例如模数转换器(ADC)。在模数转换器中,将从像素共享单元539读出的信号或上述的经过噪声处理的模拟信号转换为数字信号。ADC包括例如比较器单元和计数器单元。在比较器单元中,将要转换的模拟信号和作为该信号的比较对象的参照信号被比较。在计数器单元中,测量直到比较器单元中的比较结果被反转的时间。列信号处理单元550可以包括水平扫描电路单元,其执行控制以扫描读出列。
时序控制单元530基于输入到装置的基准时钟信号和时序控制信号,将用于控制时序的信号供给到行驱动单元520和列信号处理单元550。
图像信号处理单元560是对作为光电转换的结果而获得的数据(换句话说,作为在成像装置1中的成像操作而获得的数据)进行各种信号处理的电路。图像信号处理单元560包括例如图像信号处理电路单元和数据保持单元。图像信号处理单元560可以包括处理器单元。
由图像信号处理单元560执行的信号处理的示例是色调曲线校正处理,该色调曲线校正处理在AD转换的成像数据是通过对暗被摄体成像而获得的数据的情况下增加灰度,而在其是通过对亮被摄体成像而获得的数据的情况下减小灰度。在这种情况下,期望预先在图像信号处理单元560的数据保持单元中存储色调曲线的特性数据,即,其色调曲线将要用作成像数据的灰度的校正的基础。
输入单元510A用于从装置外部向成像装置1输入例如上述基准时钟信号、时序控制信号、特性数据等。时序控制信号例如是垂直同步信号和水平同步信号等。特性数据例如被存储在图像信号处理单元560的数据保持单元中。输入单元510A包括例如输入端子511、输入电路单元512、输入幅度改变单元513、输入数据转换电路单元514和电源单元(未示出)。
输入端子511是用于输入数据的外部端子。输入电路单元512用于将输入到输入端子511的信号获取到成像装置1的内部。在输入幅度改变单元513中,由输入电路单元512获取的信号的幅度被改变为可以容易地在成像装置1的内部使用的幅度。在输入数据转换电路单元514中,输入数据的数据串的布置改变。输入数据转换电路单元514由例如串并转换电路构成。在串并转换电路中,作为输入数据接收的串行信号被转换为并行信号。注意,在输入单元510A中,可以省略输入幅度改变单元513和输入数据转换电路单元514。电源单元基于从外部供给到成像装置1的电源来供给被设定为成像装置1内部所需的各种电压的电源。
当成像装置1连接到外部存储设备时,输入单元510A可以设置有从外部存储设备接收数据的存储接口电路。外部存储设备的例子包括闪存、SRAM和DRAM等。
输出单元510B将图像数据输出到装置的外部。图像数据例如包括由成像装置1捕获的图像数据和由图像信号处理单元560信号处理的图像数据等。输出单元510B包括例如输出数据转换电路单元515、输出幅度改变单元516、输出电路单元517和输出端子518。
输出数据转换电路单元515由例如并串转换电路构成,并且在输出数据转换电路单元515中,将在成像装置1内部使用的并行信号转换为串行信号。输出振幅改变单元516改变成像装置1内部使用的信号的振幅。具有改变的振幅的信号容易用在连接到成像装置1外部的外部装置中。输出电路单元517是将数据从成像装置1的内部输出到装置外部的电路,并且输出电路单元517驱动连接到输出端子518的成像装置1外部的配线。在输出端子518处,数据从成像装置1输出到装置的外部。在输出单元510B中,可以省略输出数据转换电路单元515和输出幅度改变单元516。
当成像装置1连接到外部存储设备时,输出单元510B可以设置有将数据输出到外部存储设备的存储接口电路。外部存储设备的例子包括闪存、SRAM和DRAM等。
[成像装置1的示意性构成]
图2和图3示出成像装置1的示意性构成的示例。成像装置1包括三个基板(第一基板100、第二基板200和第三基板300)。图2示意性地表示第一基板100、第二基板200和第三基板300中的每个的平面构成,并且图3示意性地表示彼此层叠的第一基板100、第二基板200和第二基板300的断面构成。图3对应于沿着图2所示的线III-III’截取的断面构成。成像装置1是具有通过将三个基板(第一基板100、第二基板200和第三基板300)贴合在一起而形成的三维结构的成像装置。第一基板100包括半导体层100S和配线层100T。第二基板200包括半导体层200S和配线层200T。第三基板300包括半导体层300S和配线层300T。这里,为了方便起见,将第一基板100、第二基板200和第三基板300的每一个中包括的配线与围绕该配线的层间绝缘膜的组合称为设置在每个基板(第一基板100、第二基板200和第三基板300)中的配线层(100T、200T和300T)。第一基板100、第二基板200和第三基板300以该顺序层叠,并且沿着层叠方向,半导体层100S、配线层100T、半导体层200S、配线层200T、配线层300T和半导体层300S顺次配置。稍后将说明第一基板100、第二基板200和第三基板300的具体构成。图3中所示的箭头指示入射在成像装置1上的光L的方向。在本说明书中,为了方便起见,在以下断面图中,成像装置1中的光入射侧可以称为“下部”、“下侧”和“下方”并且与光入射侧相对的一侧称为“上部”、“上侧”和“上方”。此外,在本说明书中,为了方便起见,关于包括半导体层和配线层的基板,可以将配线层侧的表面称为前面并且将半导体层侧的表面称为背面。注意,本说明书的记载不限于上述术语。成像装置1例如是背面照射型成像装置,其中光从具有光电二极管的第一基板100的背面侧入射。
像素阵列单元540和包括在像素阵列单元540中的像素共享单元539通过使用第一基板100和第二基板200两者来构成。第一基板100设置有包括在像素共享单元539中的多个像素541A、541B、541C和像素541D。这些像素541中的每一个具有光电二极管(后述的光电二极管PD)和传输晶体管(后述的传输晶体管TR)。第二基板200设置有包括在像素共享单元539中的像素电路(后述的像素电路210)。像素电路读出从各个像素541A、541B、541C和541D的光电二极管经由传输晶体管传输的像素信号,或者使光电二极管复位。除了这种像素电路之外,第二基板200还具有在行方向上延伸的多个行驱动信号线542和在列方向上延伸的多个垂直信号线543。第二基板200还具有沿着行方向延伸的电源线544。第三基板300具有例如输入单元510A、行驱动单元520、时序控制单元530、列信号处理单元550、图像信号处理单元560和输出单元510B。例如,在第一基板100、第二基板200和第三基板300的层叠方向(下面,简称为层叠方向)上,行驱动单元520设置在与像素阵列单元540部分重叠的区域中。更具体地,在层叠方向上,行驱动单元520设置在与像素阵列单元540的H方向上的端部的附近重叠的区域中(图2)。在层叠方向上,列信号处理单元550例如设置在与像素阵列单元540部分重叠的区域中。更具体地,在层叠方向上,列信号处理单元550设置在与像素阵列单元540的V方向上的端部的附近重叠的区域中(图2)。尽管未示出,但是输入单元510A和输出单元510B可以配置在除了第三基板300之外的部分中,并且可以配置在例如第二基板200中。可选择地,输入单元510A和输出单元510B可以设置在第一基板100的背面(光入射面)侧。注意,上述设置在第二基板200上的像素电路作为别称也可以称为像素晶体管电路、像素晶体管组、像素晶体管、像素读出电路或读出电路。在本说明书中,使用术语“像素电路”。
第一基板100和第二基板200通过例如贯通电极(后述的图6的贯通电极120E、121E)电气连接。第二基板200和第三基板300经由例如接触部201、202、301和302彼此电气连接。第二基板200设置有接触部201和202,第三基板300设置有接触部301和302。第二基板200的接触部201与第三基板300的接触部301接触,第二基板200的接触部202与第三基板300的接触部302接触。第二基板200具有设置有多个接触部201的接触区域201R和设置有多个接触部202的接触区域202R。第三基板300具有设置有多个接触部301的接触区域301R和设置有多个接触部302的接触区域302R。接触区域201R和301R在层叠方向上设置在像素阵列单元540和行驱动单元520之间(图3)。换句话说,接触区域201R和301R设置在例如行驱动单元520(第三基板300)和像素阵列单元540(第二基板200)在层叠方向上重叠的区域中,或者设置在该区域附近。接触区域201R和301R例如配置在该区域中的H方向的端部(图2)。在第三基板300中,例如,接触区域301R设置在与行驱动单元520的一部分(具体地,行驱动单元520的H方向的端部)重叠的位置(图2和图3)。接触部201和301连接例如设置在第三基板300中的行驱动单元520和设置在第二基板200中的行驱动线542。接触部201和301例如可以连接设置在第三基板300中的输入单元510A与电源线544和基准电位线(后述的基准电位线VSS)。接触区域202R和302R在层叠方向上设置在像素阵列单元540和列信号处理单元550之间(图3)。换句话说,接触区域202R和302R设置在例如列信号处理单元550(第三基板300)和像素阵列单元540(第二基板200)在层叠方向上重叠的区域中,或者设置在该区域附近。接触区域202R和302R例如配置在该区域中的V方向的端部(图2)。在第三基板300中,例如,接触区域301R设置在与列信号处理单元550的一部分(具体地,列信号处理单元550的V方向的端部)重叠的位置(图2和图3)。例如,接触部202和302用于将从包括在像素阵列单元540中的多个像素共享单元539的每个输出的像素信号(与作为光电二极管的光电转换而产生的电荷量相对应的信号)连接到设置在第三基板300中的列信号处理单元550。像素信号从第二基板200被发送到第三基板300。
图3是如上所述的成像装置1的断面图的示例。第一基板100、第二基板200和第三基板300经由配线层100T、200T和300T电气连接。例如,成像装置1具有将第二基板200和第三基板300电气连接的电气连接部。具体地,接触部201、202、301和302由从导电材料形成的电极形成。导电材料例如由诸如铜(Cu)、铝(Al)或金(Au)等金属材料形成。接触区域201R、202R、301R和302R例如通过将形成为电极的配线彼此直接接合而使第二基板200和第三基板300电气连接,从而能够在第二基板200和第三基板300之间输入和/或输出信号。
电气连接第二基板200和第三基板300的电气连接部可以设置在期望的位置。例如,类似于图3中说明的接触区域201R、202R、301R和302R,电气连接部可以设置在与像素阵列单元540在层叠方向上重叠的区域中。此外,电气连接部可以设置在不与像素阵列单元540在层叠方向上重叠的区域中。具体地,电气连接部可以设置在与像素阵列单元540的外侧配置的周边部在层叠方向上重叠的区域中。
第一基板100和第二基板200例如设置有连接孔H1和H2。连接孔H1和H2贯通第一基板100和第二基板200(图3)。连接孔H1和H2设置在像素阵列单元540(或与像素阵列单元540重叠的部分)的外侧(图2)。例如,连接孔H1在H方向上配置在像素阵列单元540的外侧,并且连接孔H2在V方向上配置在像素阵列单元540的外侧。例如,连接孔H1到达设置在第三基板300中的输入单元510A,并且连接孔H2到达设置在第三基板300中的输出单元510B。连接孔H1和H2可以是中空的或其至少一部分可以包含导电材料。例如,存在其中接合线连接到形成为输入单元510A和/或输出单元510B的电极的构成。可选择地,存在其中形成为输入单元510A和/或输出单元510B的电极连接到设置在连接孔H1和H2中的导电材料的构成。设置在连接孔H1和H2中的导电材料可以埋入在连接孔H1和H2的一部分或全部中,或者导电材料可以在连接孔H1和H2的侧壁上形成。
注意,图3是第三基板300设置有输入单元510A和输出单元510B的结构的情况,但是本公开不限于此。例如,通过经由配线层200T和300T将第三基板300的信号发送到第二基板200,可以将输入单元510A和/或输出单元510B设置在第二基板200中。类似地,通过经由配线层100T和200T将第二基板200的信号发送到第一基板1000,可以将输入单元510A和/或输出单元510B设置在第一基板100中。
图4是示出像素共享单元539的构成例的等效电路图。像素共享单元539包括多个像素541(图4中示出了像素541A、541B、541C和541D的四个像素541)、连接到多个像素541的一个像素电路210和连接到像素电路210的垂直信号线5433。像素电路210包括例如四个晶体管,具体地,放大晶体管AMP、选择晶体管SEL、复位晶体管RST和FD转换增益切换晶体管FD。如上所述,通过以时分方式操作一个像素电路210,像素共享单元539将像素共享单元539中包括的四个像素541(像素541A、541B、541C和541D)的各自像素信号顺次输出到垂直信号线543。将一个像素电路210连接到多个像素541并且通过一个像素电路210以时分方式输出多个像素541的像素信号的模式称为“多个像素541共享一个像素电路210”。
像素541A、541B、541C和541D具有彼此共用的构成要素。在下文中,为了将像素541A、541B、541C和541D的构成要素彼此区分开,将识别号1添加到像素541A的构成要素的附图标记的末尾,将识别号2添加到像素541B的构成要素的附图标记的末尾,将识别号3添加到像素541C的构成要素的附图标记的末尾,将识别号4添加到像素541D的构成要素的附图标记的末尾。在不需要将像素541A、541B、541C和541D的构成要素彼此区分开的情况下,省略了像素541A、541B、541C和541D的构成要素的附图标记的末尾的识别号。
像素541A、541B、541C和541D各自具有例如光电二极管PD、电气连接到光电二极管PD的传输晶体管TR和电气连接到传输晶体管TR的浮动扩散部FD。在光电二极管PD(PD1、PD2、PD3或PD4)中,阴极电气连接到传输晶体管TR的源极,并且阳极电气连接到基准电位线(例如,接地)。光电二极管PD对入射光执行光电转换并产生与接收的光量相对应的电荷。传输晶体管TR(传输晶体管TR1、TR2、TR3或TR4)例如是n型互补金属氧化物半导体(CMOS)晶体管。在传输晶体管TR中,漏极电气连接到浮动扩散部FD,并且栅极电气连接到驱动信号线。驱动信号线是连接到一个像素共享单元539的多个行驱动信号线542(参照图1)的一部分。传输晶体管TR将由光电二极管PD产生的电荷传输到浮动扩散部FD。浮动扩散部FD(浮动扩散部FD1、FD2、FD3或FD4)是形成在p型半导体层中的n型扩散层区域。浮动扩散部FD是临时保持从光电二极管PD传输的电荷的电荷保持手段,并且是产生与电荷量相对应的电压的电荷-电压转换手段。
包括在一个像素共享单元539中的四个浮动扩散部FD(浮动扩散部FD1、FD2、FD3和FD4)彼此电气连接,并且电气连接到放大晶体管AMP的栅极和FD转换增益切换晶体管FDG的源极。FD转换增益切换晶体管FDG的漏极连接到复位晶体管RST的源极,并且FD转换增益切换晶体管FDG的栅极连接到驱动信号线。驱动信号线是连接到一个像素共享单元539的多个行驱动信号线542的一部分。复位晶体管RST的漏极连接到电源线VDD,并且复位晶体管RST的栅极连接到驱动信号线。驱动信号线是连接到一个像素共享单元539的多个行驱动信号线542的一部分。放大晶体管AMP的栅极连接到浮动扩散部FD,放大晶体管AMP的漏极连接到电源线VDD,并且放大晶体管AMP的源极连接到选择晶体管SEL的漏极。选择晶体管SEL的源极连接到垂直信号线543,并且选择晶体管SEL的栅极连接到驱动信号线。驱动信号线是连接到一个像素共享单元539的多个行驱动信号线542的一部分。
当传输晶体管TR导通时,传输晶体管TR将光电二极管PD的电荷传输到浮动扩散部FD。传输晶体管TR的栅极(传输栅TG)包括例如所谓的纵型电极,并且如后述的图6所示,被设置成从半导体层(图6中的半导体层100S)的表面延伸到到达PD的深度。复位晶体管RST将浮动扩散部FD的电位复位为预定电位。当复位晶体管RST导通时,浮动扩散部FD的电位被复位为电源线VDD的电位。选择晶体管SEL控制来自像素电路210的像素信号的输出时机。放大晶体管AMP生成具有与浮动扩散部FD中保持的电荷的水平相对应的电压的信号作为像素信号。放大晶体管AMP经由选择晶体管SEL连接到垂直信号线543。在列信号处理单元550中,放大晶体管AMP与连接到垂直信号线543的负载电路单元(参照图1)一起构成源极跟随器。当选择晶体管SEL导通时,放大晶体管AMP将浮动扩散部FD的电压经由垂直信号线543输出到列信号处理单元550。复位晶体管RST、放大晶体管AMP和选择晶体管SEL例如是N型CMOS晶体管。
FD转换增益切换晶体管FDG在改变浮动扩散部FD中的电荷-电压转换的增益时使用。通常,当在黑暗的地方拍摄图像时,像素信号较小。基于Q=CV,在进行电荷-电压转换的情况下,当浮动扩散部FD的电容(FD电容C)很大时,在由放大晶体管AMP转换为电压时的V变小。另一方面,在明亮的地方,由于像素信号变大,因此,除非FD电容C很大,否则浮动扩散部FD不能接收光电二极管PD的电荷。此外,FD电容C需要很大,以使得在由放大晶体管AMP转换为电压时的V不会变得太大(换句话说,使得其变小)。由此,当FD转换增益切换晶体管FDG导通时,FD转换增益切换晶体管FDG的栅极电容增加。因此,整个FD电容C增加。另一方面,当FD转换增益切换晶体管FDG断开时,整个FD电容C减小。以这种方式,通过切换FD转换增益切换晶体管FDG的导通和断开,可以使FD电容C可变并且可以切换转换效率。FD转换增益切换晶体管FDG例如是N型CMOS晶体管。
注意,未设置FD转换增益切换晶体管FDG的构成也是可能的。此时,例如,像素电路210包括三个晶体管,例如,放大晶体管AMP、选择晶体管SEL和复位晶体管RST。像素电路210具有诸如放大晶体管AMP、选择晶体管SEL、复位晶体管RST和FD转换增益切换晶体管FDG等像素晶体管中的至少一个。
选择晶体管SEL可以设置在电源线VDD和放大晶体管AMP之间。在这种情况下,复位晶体管RST的漏极电气连接到电源线VDD和选择晶体管SEL的漏极。选择晶体管SEL的源极电气连接到放大晶体管AMP的漏极,并且选择晶体管SEL的栅极电气连接到行驱动信号线542(参照图1)。放大晶体管AMP的源极(像素电路210的输出端)电气连接到垂直信号线543,并且放大晶体管AMP的栅极电气连接到复位晶体管RST的源极。注意,尽管未示出,但是共享一个像素电路210的像素541的数量可以是四个以外的。例如,二个或八个像素541可以共享一个像素电路210。
图5示出了多个像素共享单元539和垂直信号线543的连接模式的示例。例如,在列方向排列的四个像素共享单元539被分成四组,并且垂直信号线543连接到四个组中的每个组。为了简化说明,图5示出了其中四个组中的每个组具有一个像素共享单元539的示例,但是四个组中的每个组可以包括多个像素共享单元539。如上所述,在成像装置1中,在列方向上排列的多个像素共享单元539可以被分为包括一个或多个像素共享单元539的组。例如,垂直信号线543和列信号处理单元550连接到这些组中的每一个,并且像素信号可以同时从各个组中读出。可选择地,在成像装置1中,一个垂直信号线543可以连接到在列方向上并置的多个像素共享单元539。此时,以时分方式从连接到一个垂直信号线543的多个像素共享单元539顺次读出像素信号。
[成像装置1的具体构成]
图6示出了在垂直于成像装置1的第一基板100、第二基板200和第三基板300的主面的方向上的断面构成的示例。为了容易理解,图6示意性地示出了构成要素的位置关系,并且可能与实际断面有所不同。在成像装置1中,第一基板100、第二基板200和第三基板300以该顺序层叠。成像装置1还具有在第一基板100的背面侧(光入射面侧)的光接收透镜401。可以在光接收透镜401与第一基板100之间设置滤色层(未示出)。例如,在像素541A、541B、541C和541D的每一个中设置光接收透镜401。成像装置1例如是背面照射型成像装置。成像装置1具有配置在中央部的像素阵列单元540和配置在像素阵列单元540的外侧的周边部540B。
第一基板100从光接收透镜401侧顺次具有绝缘膜111、固定电荷膜112、半导体层100S和配线层100T。半导体层100S由例如硅基板构成。半导体层100S在表面(配线层100T侧的表面)的一部分及其附近具有例如p阱层115,并且在其他区域(比p阱层115更深的区域)具有n型半导体区域114。例如,n型半导体区域114和p阱层115构成pn结型光电二极管PD。p阱层115是p型半导体区域。
图7A示出了第一基板100的平面构成的示例。图7A主要示出了像素分离部117、光电二极管PD、浮动扩散部FD、VSS接触区域118和传输晶体管TR的平面构成。将使用图7A连同图6一起来说明第一基板100的构成。
浮动扩散部FD和VSS接触区域118设置在半导体层100S的表面附近。浮动扩散部FD包括设置在p阱层115内的n型半导体区域。像素541A、541B、541C和541D的各个浮动扩散部FD(浮动扩散部FD1、FD2、FD3和FD4)设置为例如在像素共享单元539的中央部彼此接近(图7A)。后面将说明细节,并且包括在像素共享单元539中的四个浮动扩散部(浮动扩散部FD1、FD2、FD3和FD4)经由第一基板100内(更具体地,配线层100T内)的电气连接手段(后述的焊盘部120)彼此电气连接。此外,浮动扩散部FD经由电气手段(后述的贯通电极120E)从第一基板100连接到第二基板200(更具体地,从配线层100T连接到配线层200T)。在第二基板200中(更具体地,在配线层200T的内部),通过电气手段,将浮动扩散部FD电气连接到放大晶体管AMP的栅极和FD转换增益切换晶体管FDG的源极。
VSS接触区域118是电气连接到基准电位线VSS的区域,并且配置成与浮动扩散部FD分开。例如,在像素541A、541B、541C和541D中,浮动扩散部FD配置在各像素的V方向上的一端,而VSS接触区域118配置在各像素的另一端(图7A)。VSS接触区域118由例如p型半导体区域构成。VSS接触区域118连接到例如接地电位(接地)或固定电位。因此,基准电位被供给到半导体层100S。
在第一基板100上,连同光电二极管PD、浮动扩散部FD和VSS接触区域118一起设置有传输晶体管TR。光电二极管PD、浮动扩散部FD、VSS接触区域118和传输晶体管TR设置在像素541A、541B、541C和541D的每个中。传输晶体管TR设置在半导体层100S的前面侧(与光入射面侧相对的一侧,即,第二基板200侧)。传输晶体管TR具有传输栅TG。传输栅TG包括例如面对半导体层100S的前面的水平部分TGb和设置在半导体层100S内的垂直部分TGa。垂直部分TGa在半导体层100S的厚度方向上延伸。垂直部分TGa的一端与水平部分TGb接触,另一端设置在n型半导体区域114内。由于通过这种纵型晶体管构成传输晶体管TR,因此像素信号的传输不良几乎不会发生,并且提高了像素信号的读出效率。
传输栅TG的水平部分TGb从面对垂直部分TGa的位置例如在H方向上朝向像素共享单元539的中央部延伸(图7A)。因此,可以使到达传输栅TG的贯通电极(后述的贯通电极TGV)的H方向的位置接近连接到浮动扩散部FD和VSS接触区域118的贯通电极(后述的贯通电极120E和121E)的H方向的位置。例如,设置在第一基板100上的多个像素共享单元539具有彼此相同的构成(图7A)。
半导体层100S设置有将像素541A、541B、541C和541D彼此分离的像素分离部117。像素分离部117形成为在半导体层100S的法线方向(垂直于半导体层100S的表面的方向)上延伸。像素分离部117被设置为将像素541A、541B、541C和541D彼此隔开,并且具有例如格子状的平面形状(图7A和图7B)。像素分离部117例如将像素541A、541B、541C和541D彼此电气地和光学地分离。像素分离部117包括例如遮光膜117A和绝缘膜117B。对于遮光膜117A,例如,使用钨(W)等。绝缘膜117B设置在遮光膜117A与p阱层115或n型半导体区域114之间。绝缘膜117B由例如硅的氧化物(SiO)形成。像素分离部117具有例如全沟槽隔离(FTI)结构并且贯通半导体层100S。尽管未示出,但是像素分离部117不限于贯通半导体层100S的FTI结构。例如,可以使用不贯通半导体层100S的深沟槽隔离(DTI)结构。像素分离部117在半导体层100S的法线方向上延伸并且形成在半导体层100S的部分区域中。
半导体层100S设置有例如第一钉扎区域113和第二钉扎区域116。第一钉扎区域113设置在半导体层100S的背面附近,并且配置在n型半导体区域114和固定电荷膜112之间。第二钉扎区域116设置在像素分离部117的侧面,具体地,在像素分离部117与p阱层115或n型半导体区域114之间。第一钉扎区域113和第二钉扎区域116由例如p型半导体区域构成。
具有负的固定电荷的固定电荷膜112设置在半导体层100S和绝缘膜111之间。通过由固定电荷膜112诱导的电场,在半导体层100S的光接收面(背面)侧的界面上形成空穴累积层的第一钉扎区域113。因此,抑制了由于在半导体层100S的光接收面侧的界面状态起因的暗电流的产生。固定电荷膜112例如由具有负的固定电荷的绝缘膜形成。具有负的固定电荷的绝缘膜的材料的示例包括氧化铪、氧化锆、氧化铝、氧化钛和氧化钽。
遮光膜117A设置在固定电荷膜112和绝缘膜111之间。遮光膜117A可以与构成像素分离部117的遮光膜117A连续地设置。固定电荷膜112和绝缘膜111之间的遮光膜117A例如在面对半导体层100S内的像素分离部117的位置处选择性地设置。绝缘膜111被设置为覆盖遮光膜117A。绝缘膜111由例如氧化硅形成。
设置在半导体层100S和第二基板200之间的配线层100T从半导体层100S侧顺次具有层间绝缘膜119、焊盘部120和121、钝化膜122、层间绝缘膜(第一层间绝缘膜)123和接合膜124。传输栅TG的水平部分TGb例如设置在配线层100T中。层间绝缘膜119设置在半导体层100S的整个表面上并且与半导体层100S接触。层间绝缘膜119由例如氧化硅膜构成。注意,配线层100T的构成不限于上述的,并且可以是具有配线和绝缘膜的构成。
图7B示出了焊盘部120和121的构成以及图7A所示的平面构成。焊盘部120和121设置在层间绝缘膜119上的选择区域中。焊盘部120用于将像素541A、541B、541C和541D的浮动扩散部FD(浮动扩散部FD1、FD2、FD3和FD4)彼此连接。例如,针对每个像素共享单元539,焊盘部120在平面图中配置在像素共享单元539的中央部(图7B)。焊盘部120被设置为跨着像素分离部117,并且被配置为与浮动扩散部FD1、FD2、FD3和FD4中的每一个的至少一部分重叠(图6和图7B)。具体地,焊盘部120形成在与共享像素电路210的多个浮动扩散部FD(浮动扩散部FD1、FD2、FD3和FD4)中的每一个的至少一部分以及形成在共享像素电路210的多个光电二极管PD(光电二极管PD1、PD2、PD3和PD4)之间的像素分离部117的至少一部分在垂直于半导体层100S的表面的方向上重叠的区域中。层间绝缘膜119设置有用于将焊盘部120与浮动扩散部FD1、FD2、FD3和FD4电气连接的连接过孔120C。连接过孔120C针对像素541A、541B、541C和541D中的每一个设置。例如,由于将焊盘部120的一部分埋入在连接过孔120C中,因此焊盘部120与浮动扩散部FD1、FD2、FD3和FD4电气连接。
焊盘部121用于将多个VSS接触区域118彼此连接。例如,在V方向相邻的一个像素共享单元539的像素541C和541D中设置的VSS接触区域118和在其他像素共享单元539的像素541A和541B中设置的VSS接触区域118通过焊盘部121电气连接。焊盘部121被设置为例如跨着像素分离部117,并且被配置为与这四个VSS接触区域118中的每一个的至少一部分重叠。具体地,焊盘部121形成在与多个VSS接触区域118中的每一个的至少一部分以及形成在多个VSS接触区域118之间的像素分离部117的至少一部分在垂直于半导体层100S的表面的方向上重叠的区域中。层间绝缘膜119设置有用于电气连接焊盘部121和VSS接触区域118的连接过孔121C。连接过孔121C针对像素541A、541B、541C和541D中的每一个设置。例如,由于将焊盘部121的一部分埋入在连接过孔121C中,因此焊盘部121与VSS接触区域118电气连接。例如,在V方向上并置的多个像素共享单元539中的每一个的焊盘部120和焊盘部121在H方向上被配置在基本相同的位置处(图7B)。
通过设置焊盘部120,可以减少在整个芯片中用于将各浮动扩散部FD连接到像素电路210(例如,放大晶体管AMP的栅电极)的配线。类似地,通过设置焊盘部121,可以减少在整个芯片中将电位供给到各VSS接触区域118的配线。因此,可以减小整个芯片的面积,抑制小型化像素中的配线之间的电气干扰,和/或通过减少部件数量来降低成本。
焊盘部120和121可以设置在第一基板100和第二基板200上的期望位置处。具体地,焊盘部120和121可以设置在配线层100T或半导体层200S的绝缘区域212中。在设置于配线层100T中的情况下,可以使焊盘部120和121与半导体层100S直接接触。具体地,焊盘部120和121可以直接连接到各浮动扩散部FD和/或VSS接触区域118中的每一个的至少一部分。此外,可以使用以下的构成:从连接到焊盘部120和121的浮动扩散部FD和/或VSS接触区域118中的每一个设置连接过孔120C和121C,并且焊盘部120和121可以设置在配线层100T和半导体层200S的绝缘区域2112中的期望位置处。
特别地,在焊盘部120和121设置在配线层100T中的情况下,可以减少在半导体层200S的绝缘区域212中连接到浮动扩散部FD和/或VSS接触区域118的配线。因此,在用于形成像素电路210的第二基板200中,可以减小用于形成用于将浮动扩散部FD连接到像素电路210的贯通配线的绝缘区域212的面积。因此,可以确保用于形成像素电路210的第二基板200的大面积。通过确保用于像素电路210的面积,可以形成大的像素晶体管,并且可以通过减少噪声等而有助于提高图像质量。
特别地,在将FTI结构用于像素分离部117的情况下,优选的是,在每个像素541中设置浮动扩散部FD和/或VSS接触区域118。因此,通过使用焊盘部120和121的构成,可以大幅减少连接第一基板100和第二基板200的配线的数量。
此外,如图7B所示,例如,连接有多个浮动扩散部FD的焊盘部120和连接有多个VSS接触区域118的焊盘部121在V方向上直线状地交替配置。此外,焊盘部120和121形成在由多个光电二极管PD、多个传输栅TG和多个浮动扩散部FD围绕的位置处。因此,在用于形成多个元件的第一基板100中,可以自由地配置除了浮动扩散部FD和VSS接触区域118以外的元件,并且可以提高整个芯片的布局效率。此外,确保了在各像素共享单元539中形成的元件的布局的对称性,并且可以抑制各像素541的特性的变化。
焊盘部120和121由例如多晶硅(Poly Si)形成,更具体地,其中添加有杂质的掺杂多晶硅。优选的是,焊盘部120和121由具有高耐热性的导电材料形成,如多晶硅、钨(W)、钛(Ti)和氮化钛(TiN)。因此,可以在第二基板200的半导体层200S贴合到第一基板100之后形成像素电路210。其原因将在下面说明。注意,在以下的说明中,在将第一基板100和第二基板200的半导体层200S贴合在一起之后形成像素电路210的方法称为第一制造方法。
这里,也可以考虑在第二基板200上形成像素电路210,然后将第二基板200贴合到第一基板100(以下称为第二制造方法)。在第二制造方法中,用于电气连接的电极预先形成在第一基板100的表面(配线层100T的表面)和第二基板200的表面(配线层200T的表面)上。当第一基板100和第二基板200贴合在一起时,同时,在第一基板100的表面和第二基板200的表面的每一个上形成的用于电气连接的电极彼此接触。因此,包括在第一基板100中的配线和包括在第二基板200中的配线之间形成电气连接。因此,通过采用使用第二制造方法的成像装置1的构成,可以通过根据第一基板100和第二基板200的各自构成使用适当工艺来制造,并且可以制造高质量、高性能的成像装置。
在第二制造方法中,当将第一基板100和第二基板200贴合在一起时,由于用于贴合的制造设备的起因而可能发生对准误差。此外,第一基板100和第二基板200具有例如直径约几十厘米的尺寸,并且当第一基板100和第二基板200贴合在一起时,在第一基板100和第二基板200的各部分的微观区域中,可能发生基板的膨胀和收缩。基板的膨胀和收缩是由基板之间的接触时机的轻微偏移引起的。由于第一基板100和第二基板200的这种膨胀和收缩,可能在形成于第一基板100的表面和第二基板的表面的每一个上的用于电气连接的电极的位置中发生误差。在第二制造方法中,优选的是采取措施,使得即使发生这种误差,第一基板100和第二基板200的各自电极也彼此接触。具体地,考虑到上述误差,增加第一基板100和第二基板200的电极中的至少一者,或者优选地,两者均被增加。因此,当使用第二制造方法时,例如,形成在第一基板100或第二基板200的表面上的电极的尺寸(在基板的平面方向的尺寸)变得大于从第一基板100或第二基板200的内部在厚度方向上延伸到表面的内部电极的尺寸。
另一方面,由于用耐热性的导电材料形成焊盘部120和121,因此可以使用上述的第一制造方法。在第一制造方法中,在形成包括光电二极管PD和传输晶体管TR等的第一基板100之后,将第一基板100和第二基板200(半导体层200S)贴合在一起。此时,第二基板200处于构成像素电路210的有源元件和配线层等的图案未形成的状态。由于第二基板200处于形成图案之前的状态,所以即使当第一基板100和第二基板200被贴合时在贴合位置发生误差,贴合误差也不会导致第一基板100的图案和第二基板200的图案之间的对准误差。这是因为在将第一基板100和第二基板200贴合在一起之后形成第二基板200的图案。注意,当在第二基板上形成图案时,例如,在用于图案形成的曝光设备中,在以在第一基板上形成的图案作为对准对象的同时形成图案。出于上述原因,在通过第一制造方法制造成像装置1中,第一基板100和第二基板200之间的贴合位置的误差不构成问题。出于同样的理由,由第二制造方法引起的基板的膨胀和收缩起因的误差在通过第一制造方法制造成像装置1中不构成问题。
在第一制造方法中,以这种方式将第一基板100和第二基板200(半导体层200S)贴合在一起之后,在第二基板200上形成有源元件。其后,形成贯通电极120E和121E以及贯通电极TGV(图6)。在形成贯通电极120E、121E和TGV时,例如,通过使用曝光设备减少的投影曝光,从第二基板200的上方形成贯通电极的图案。因为使用了减小的曝光投影,所以即使在第二基板200和曝光设备之间的对准中发生误差,误差的大小也仅是在第二基板200中的上述第二制造方法的误差的误差分数(减小的曝光投影倍率的倒数)。因此,通过使用第一制造方法形成成像装置1,容易对准形成在第一基板100和第二基板200上的各个元件,并且可以制造高质量和高性能的成像装置。
通过使用第一制造方法制造的成像装置1具有与通过第二制造方法制造的成像装置不同的特征。具体地,在通过第一制造方法制造的成像装置1中,例如,贯通电极120E、121E和TGV从第二基板200到第一基板100具有基本恒定的厚度(在基板平面方向上的尺寸)。可选择地,当贯通电极120E、121E和TGV具有锥形形状时,它们具有恒定倾角的锥形形状。在具有这种贯通电极120E、121E和TGV的成像装置1中,可以容易地使像素541小型化。
这里,当通过第一制造方法制造成像装置1时,由于在将第一基板100和第二基板200(半导体层200S)贴合在一起之后在第二基板200上形成有源元件,所以第一基板100还受到形成活性元件所需的热处理的影响。因此,如上所述,优选的是,将具有高耐热性的导电材料用于设置在第一基板100上的焊盘部120和121。例如,焊盘部120和121优选的是由具有比第二基板200的配线层200T中包含的配线材料的至少一部分更高的熔点(即,更高的耐热性)的材料形成。例如,诸如掺杂的多晶硅、钨、钛或氮化钛等具有高耐热性的导电材料用于焊盘部120和121。因此,可以通过使用上述第一制造方法来制造成像装置1。
例如,钝化膜122设置在半导体层100S的整个表面上,以覆盖焊盘部120和121(图6)。钝化膜122例如由氮化硅(SiN)膜形成。层间绝缘膜123隔着钝化膜122覆盖焊盘部120和121。层间绝缘膜123例如设置在半导体层100S的整个表面上。层间绝缘膜123例如由硅的氧化物(SiO)膜形成。接合膜124设置在第一基板100(具体地,配线层100T)和第二基板200的贴合面上。即,接合膜124与第二基板200接触。接合膜124设置在第一基板100的整个主面上。接合膜124例如由氮化硅膜形成。
光接收透镜401例如隔着固定电荷膜112和绝缘膜111面对半导体层100S(图6)。光接收透镜401例如设置在面对像素541A、541B、541C和541D的各自光电二极管PD的位置。
第二基板200从第一基板100侧顺次具有半导体层200S和配线层200T。半导体层200S由硅基板形成。在半导体层200S中,在厚度方向上设置有阱区域211。阱区域211例如是p型半导体区域。第二基板20设置有针对每个像素共享单元539配置的像素电路210。像素电路210例如设置在半导体层200S的前面侧(配线层200T侧)。在成像装置1中,第二基板200以第二基板200的背面侧(半导体层200S侧)面对第一基板100的前面侧(配线层100T侧)的方式贴合到第一基板100。即,第二基板200前对背地贴合到第一基板100。
图8~12示意性地示出了第二基板200的平面构成的示例。图8示出了设置在半导体层200S的表面附近的像素电路210的构成。图9示意性地示出了配线层200T(具体地,后述的第一配线层W1)、连接到配线层200T的半导体层200S以及第一基板100的各部分的构成。图10~12示出了配线层200T的平面构成的示例。在下文中,将参照图8~12连同图6一起说明第二基板200的构成。在图8和图9中,光电二极管PD的外形(像素分离部117和光电二极管PD之间的边界)由虚线表示,并且在与构成像素电路210的各晶体管的栅电极重叠的部分处的半导体层200S与元件隔离区域213或绝缘区域214之间的边界由点线表示。在与放大晶体管AMP的栅电极重叠的部分中,半导体层200S与元件隔离区域213之间的边界以及元件隔离区域213与绝缘区域212之间的边界设置在沟道宽度方向的一侧。
第二基板200设置有用于划分半导体层200S的绝缘区域212和设于半导体层200S的厚度方向的一部分中的元件隔离区域213(图6)。例如,在设置在H方向上彼此相邻的两个像素电路210之间的绝缘区域212中,配置有连接到这两个像素电路210的两个像素共享单元539的贯通电极120E和121E以及贯通电极TGV(贯通电极TGV1、TGV2、TGV3和TGV4)(图9)。
绝缘区域212具有与半导体层200S的厚度基本相同的厚度(图6)。半导体层200S被绝缘区域212划分。在绝缘区域212中配置有贯通电极120E和121E以及贯通电极TGV。绝缘区域212由例如氧化硅形成。
贯通电极120E和121E以在厚度方向上贯通绝缘区域212的方式设置。贯通电极120E和121E的上端连接到配线层200T的配线(后述的第一配线层W1、第二配线层W2、第三配线层W3和第四配线层W4)。贯通电极120E和121E以贯通绝缘区域212、接合膜124、层间绝缘膜123和钝化膜122的方式设置,其下端连接到焊盘部120、121(图6)。贯通电极120E用于电气连接焊盘部120和像素电路210。即,贯通电极120E将第一基板100的浮动扩散部FD电气连接到第二基板200的像素电路210。贯通电极121E用于电气连接焊盘部121和配线层200T的基准电位线VSS。即,贯通电极121E将第一基板100的VSS接触区域118电气连接到第二基板200的基准电位线VSS。
贯通电极TGV以在厚度方向上贯通绝缘区域212的方式设置。贯通电极TGV的上端连接到配线层200T的配线。贯通电极TGV以贯通绝缘区域212、接合膜124、层间绝缘膜123、钝化膜122和层间绝缘膜119的方式设置,其下端连接到传输栅TG(图6)。贯通电极TGV用于将像素541A、541B、541C和541D中的每一个的传输栅TG(传输栅TG1、TG2、TG3或TG4)电气连接到配线层200T的配线(行驱动信号线542的一部分,具体地,后述的图11的配线TRG1、TRG2、TRG3和TRG4)。即,第一基板100的传输栅TG通过贯通电极TGV电气连接到第二基板200的配线TRG,并且驱动信号被发送到每个传输晶体管TR(传输晶体管TR1、TR2、TR3和TR4)。
绝缘区域212是用于将为了把第一基板100和第二基板200电气连接的贯通电极120E和121E以及贯通电极TGV与半导体层200S绝缘的区域。例如,在设置在H方向彼此相邻的两个像素电路210(像素共享单元539)之间的绝缘区域212中,配置有连接到两个像素电路210的贯通电极120E、121E和贯通电极TGV(贯通电极TGV1、TGV2、TGV3和TGV4)。绝缘区域212被设置为例如在V方向上延伸(图8和图9)。这里,通过适宜地设计传输栅TG的水平部分TGb的配置,与垂直部分TGa的位置相比,贯通电极TGV在H方向上的位置被配置为更接近贯通电极120E和121E在H方向上的位置(图7A和图9)。例如,贯通电极TGV在H方向上配置在与贯通电极120E和120E基本相同的位置处。因此,贯通电极120E和121E以及贯通电极TGV可以在沿着V方向延伸的绝缘区域212中一起设置。作为另一个配置例,可以想到的是,仅仅在与垂直部分TGa重叠的区域中设置水平部分TGb。在这种情况下,贯通电极TGV形成在垂直部分TGa的大致正上方,并且例如,贯通电极TGV配置在各像素541的H方向和V方向的大致中央部。此时,贯通电极TGV的H方向的位置与贯通电极120E和121E的H方向的位置大大地偏离。例如,绝缘区域212被设置在贯通电极TGV以及贯通电极120E和121E的周围,以使它们与相邻的半导体层200S电气绝缘。在贯通电极TGV的H方向的位置与贯通电极120E和121E的H方向的位置大大地分开的情况下,需要在各贯通电极120E、121E和TGV的周围独立地设置绝缘区域212。因此,半导体层200S被微细地划分。与此相比,在贯通电极120E和121E以及贯通电极TGV在沿着V方向延伸的绝缘区域212中一起配置的布局中,可以增加半导体层200S在H方向上的尺寸。因此,可以确保半导体层200S中的半导体元件形成区域的大面积。因此,例如,可以增大放大晶体管AMP的尺寸并抑制噪声。
如参照图4所说明的,像素共享单元539具有以下结构,其中电气连接设置在多个像素541中的各个浮动扩散部FD,并且多个像素541共享一个像素电路210。浮动扩散部FD之间的电气连接由设置在第一基板100上的焊盘部120进行(图6和图7B)。设置在第一基板100上的电气连接部(焊盘部120)和设置在第二基板200上的像素电路210经由一个贯通电极120E电气连接。作为另一个结构例,可以想到的是,在第二基板200上设置浮动扩散部FD之间的电气连接部。在这种情况下,像素共享单元539设置有连接到浮动扩散部FD1、FD2、FD3和FD4的四个贯通电极。因此,在第二基板200中,贯通半导体层200S的贯通电极的数量增加,并且使这些贯通电极的周围绝缘的绝缘区域212变大。与此相比,在将焊盘部120设置在第一基板100上的结构中(图6和图7B),可以减少贯通电极的数量并且可以减小绝缘区域212。因此,可以确保半导体层200S中的半导体元件形成区域的大面积。因此,例如可以增大放大晶体管AMP的尺寸并抑制噪声。
元件隔离区域213设置在半导体层200S的表面侧。元件隔离区域213具有STI(浅沟槽隔离)结构。在元件隔离区域213中,在厚度方向(垂直于第二基板200的主面的方向)上挖掘半导体层200S,并且绝缘膜被埋入在挖掘部中。绝缘膜由例如氧化硅形成。元件隔离区域213根据像素电路210的布局将构成像素电路210的多个晶体管彼此隔离。半导体层200S(具体地,阱区域211)在元件隔离区域213的下方(半导体层200S的深部)延伸。
这里,参照图7A、图7B和图8,将说明第一基板100中的像素共享单元539的外形形状(在基板的平面方向上的外形形状)和第二基板200中的像素共享单元539的外形形状之间的差异。
在成像装置1中,像素共享单元539设置在第一基板100和第二基板200两者上。例如,设置在第一基板100上的像素共享单元539的外形形状和设置在第二基板200上的像素共享单元539的外形形状彼此不同。
在图7A和图7B中,像素541A、541B、541C和541D的轮廓由交替的点划线表示,像素共享单元539的外形形状由粗线表示。例如,第一基板100的像素共享单元539包括在H方向上彼此相邻配置的两个像素541(像素541A和541B)和在V方向上与其相邻配置的两个像素541(像素541C和541D)。即,第一基板100的像素共享单元539包括相邻两行×两列的四个像素541,并且第一基板100的像素共享单元539具有大致正方形的外形形状。在像素阵列单元540中,这样的像素共享单元539以H方向上的两个像素间距(间距对应于两个像素541)和V方向上的两个像素间距(间距对应于两个像素541)彼此相邻地配置。
在图8和图9中,像素541A、541B、541C和541D的轮廓由交替的长短虚线表示,并且像素共享单元539的外形形状由粗线表示。例如,第二基板200的像素共享单元539的外形形状小于在H方向上的第一基板100的像素共享单元539并且大于在V方向上的第一基板100的像素共享单元539。例如,第二基板200的像素共享单元539以与H方向上的一个像素对应的尺寸(区域)和与V方向上的四个像素对应的尺寸形成。即,第二基板200的像素共享单元539以与相邻的一行×四列中排列的像素相对应的尺寸形成,并且第二基板200的像素共享单元539具有大致矩形的外形形状。
例如,在各像素电路210中,选择晶体管SEL、放大晶体管AMP,复位晶体管RST和FD转换增益切换晶体管FDG在V方向上顺次并排配置(图8)。如上所述,通过将各像素电路210的外形形状设置为大致矩形形状,可以将四个晶体管(选择晶体管SEL、放大晶体管AMP、复位晶体管RST和FD转换增益切换晶体管FDG)在一个方向(图8中的V方向)并排配置。因此,放大晶体管AMP的漏极和复位晶体管RST的漏极可以由一个扩散区域(连接到电源线VDD的扩散区域)共享。例如,各像素电路210的形成区域也可以设置成大致正方形形状(参照后述的图21)。在这种情况下,沿着一个方向配置两个晶体管,并且难以在一个扩散区域中共享放大晶体管AMP的漏极和复位晶体管RST的漏极。因此,通过将像素电路210的形成区域设置为大致矩形形状,容易将四个晶体管彼此紧密地配置,并且可以减小像素电路210的形成区域。即,可以使像素小型化。此外,当不需要减小像素电路210的形成区域时,可以增大放大晶体管AMP的形成区域并抑制噪声。
例如,在半导体层200S的表面附近,除了选择晶体管SEL、放大晶体管AMP、复位晶体管RST和FD转换增益切换晶体管FDG之外,还设置有连接到基准电位线VSS的VSS接触区域218。VSS接触区域218例如由p型半导体区域形成。VSS接触区域218经由配线层200T的配线和贯通电极121E电气连接到第一基板100(半导体层100S)的VSS接触区域118。VSS接触区域218例如经由元件隔离区域213设置在与FD转换增益切换晶体管FDG的源极相邻的位置(图8)。
接下来,将参照图7B和图8说明设置在第一基板100中的像素共享单元539和设置在第二基板200中的像素共享单元539之间的位置关系。例如,在第一基板100的V方向上排列的两个像素共享单元539中的一个像素共享单元539(例如,图7B中的纸面的上侧)连接到在第二基板200的H方向上排列的两个像素共享单元539中的一个像素共享单元539(例如,图8中的纸面的左侧)。例如,在第一基板100的V方向上排列的两个像素共享单元539中的另一个像素共享单元539(例如,图7B中的纸面的下侧)连接到在第二基板200的H方向上排列的两个像素共享单元539中的另一个像素共享单元539(例如,图8中的纸面的右侧)。
例如,在第二基板200的H方向上排列的两个像素共享单元539中,一个像素共享单元539的内部布局(晶体管的配置等)大致等于其中另一个像素共享单元539的内部布局在V方向和H方向上反转的布局。下面将说明通过这种布局获得的效果。
在第一基板100的V方向上排列的两个像素共享单元539中,各个焊盘部120配置在像素共享单元539的外形形状的中央部,即,在像素共享单元539的V方向和H方向的中央部(图7B)。另一方面,如上所述,由于第二基板200的像素共享单元539具有在V方向上较长的大致矩形外形形状,因此,例如,连接到焊盘部120的放大晶体管AMP配置在从像素共享单元539的V方向的中央在纸面向上移位的位置。例如,当在第二基板200的H方向上排列的两个像素共享单元539的内部布局相同时,一个像素共享单元539的放大晶体管AMP与焊盘部120(例如,图7中的纸面上侧的像素共享单元539的焊盘部120)之间的距离相对较短。然而,另一个像素共享单元539的放大晶体管AMP与焊盘部120(例如,图7中的纸面下侧的像素共享单元539的焊盘部120)之间的距离较长。为此,连接放大晶体管AMP和焊盘部120所需的配线的面积增大,并且像素共享单元539的配线布局可能复杂。这可能会影响成像装置1的小型化。
另一方面,在第二基板200的H方向排列的两个像素共享单元539中,通过至少在V方向上反转彼此的内部布局,这两个像素共享单元539二者的放大晶体管AMP和焊盘部120之间的距离可以缩短。因此,与在第二基板200的H方向上排列的两个像素共享单元539的内部布局相同的构成相比,成像装置1可以容易地小型化。注意,尽管第二基板200的多个像素共享单元539中的每一个的平面布局在图8所示的范围内是左右对称的,但是当包括后述的图9所示的第一配线层W1的布局时,平面布局是左右不对称的。
此外,优选的是,在第二基板200的H方向上排列的两个像素共享单元539的内部布局在H方向上彼此反转。其原因将在下面说明。如图9所示,在第二基板200的H方向上排列的两个像素共享单元539分别连接到第一基板100的焊盘部120和121。例如,焊盘部120和121配置在第二基板200的H方向上排列的两个像素共享单元539的H方向的中央部(在H方向上排列的两个像素共享单元539之间)。因此,通过使在第二基板200的H方向上排列的两个像素共享单元539的内部布局也在H方向上彼此反转,第二基板200的多个像素共享单元539中的每一个与焊盘部120和121之间的距离可以减小。即,可以更容易地使成像装置1小型化。
此外,第二基板200的像素共享单元539的轮廓的位置可以不与第一基板100的像素共享单元539的任何轮廓的位置对准。例如,在第二基板200的H方向上排列的两个像素共享单元539中的一个像素共享单元539(例如,图9中的纸面的左侧)中,V方向的一侧(例如,图9中的纸面的上侧)的轮廓配置在第一基板100的对应像素共享单元539(例如,图7B中的纸面的上侧)的V方向的一侧的轮廓的外侧。此外,在第二基板200的H方向上排列的两个像素共享单元539的另一个像素共享单元539(例如,图9中的纸面的右侧)中,V方向的另一侧(例如,图9中的纸面的下侧)的轮廓配置在第一基板100的对应像素共享单元539(例如,图7B中的纸面的下侧)的V方向的另一侧的轮廓的外侧。如上所述,通过将第二基板200的像素共享单元539和第一基板100的像素共享单元539彼此并排配置,可以缩短放大晶体管AMP与焊盘部120之间的距离。因此,成像装置1可以容易地小型化。
此外,第二基板200的多个像素共享单元539的轮廓的位置可以不彼此对准。例如,在第二基板200的H方向上排列的两个像素共享单元539被配置为使得其V方向的轮廓的位置移位。因此,可以缩短放大晶体管AMP和焊盘部120之间的距离。因此,成像装置1可以容易地小型化。
参照图7B和图9说明像素阵列单元540中的像素共享单元539的重复配置。第一基板100的像素共享单元539具有H方向的两个像素541的尺寸和V方向的两个像素541的尺寸(图7B)。例如,在第一基板100的像素阵列单元540中,具有与四个像素541相对应的尺寸的像素共享单元539以H方向的两个像素间距(间距对应于两个像素541)和V方向的两个像素间距(间距对应于两个像素541)相邻且重复地配置。可选择地,第一基板100的像素阵列单元540可以设置有成对的像素共享单元539,其中每两个像素共享单元539在V方向上彼此相邻地配置。在第一基板100的像素阵列单元540中,例如,成对的像素共享单元539以H方向的两个像素间距(间距对应于两个像素541)和V方向的四个像素间距(间距对应于四个像素541)相邻且重复地配置。第二基板200的像素共享单元539具有H方向的一个像素541的尺寸和V方向的四个像素541的尺寸(图9)。例如,第二基板200的像素阵列单元540设置有一对像素共享单元539,其包括具有与四个像素541相对应的尺寸的两个像素共享单元539。像素共享单元539在H方向上彼此相邻地配置并且在V方向上移位地配置。在第二基板200的像素阵列单元540中,例如,这样的成对的像素共享单元539以H方向的两个像素间距(间距对应于两个像素541)和V方向的四个像素间距(间距对应于四个像素541)相邻地且无间隙地重复配置。因此,通过像素共享单元539的这种重复配置,可以无间隙地配置像素共享单元539。因此,成像装置1可以容易地小型化。
放大晶体管AMP优选具有例如Fin型的三维结构(图6)。因此,有效栅极宽度的尺寸变大,并且可以抑制噪声。选择晶体管SEL、复位晶体管RST和FD转换增益切换晶体管FDG具有例如平面结构。放大晶体管AMP可以具有平面结构。可选择地,选择晶体管SEL、复位晶体管RST或FD转换增益切换晶体管FDG可以具有三维结构。
配线层200T包括例如钝化膜221、层间绝缘膜222和多个配线(第一配线层W1、第二配线层W2、第三配线层W3和第四配线层W4)。钝化膜221例如与半导体层200S的表面接触,并且覆盖半导体层200S的整个表面。钝化膜221覆盖选择晶体管SEL、放大晶体管AMP、复位晶体管RST和FD转换增益切换晶体管FDG的各自栅电极。层间绝缘膜222设置在钝化膜221和第三基板300之间。多个配线(第一配线层W1、第二配线层W2、第三配线层W3和第四配线层W4)通过层间绝缘膜222分开。层间绝缘膜222由例如氧化硅形成。
配线层200T从半导体层200S侧顺次设有例如第一配线层W1、第二配线层W2、第三配线层W3、第四配线层W4以及接触部201和202。层间绝缘膜222设置有用于连接第一配线层W1、第二配线层W2、第三配线层W3或第四配线层W4与其下层的多个连接部。连接部是其中导电材料埋入在设于层间绝缘膜222中的连接孔内的部分。例如,层间绝缘膜222设置有连接第一配线层W1和半导体层200S的VSS接触区域218的连接部218V。例如,将第二基板200的元件彼此连接的连接部的孔径不同于贯通电极120E和121E以及贯通电极TGV的孔径。具体地,优选的是,将第二基板200的元件彼此连接的连接孔的孔径小于贯通电极120E和121E以及贯通电极TGV的孔径。其原因将在下面说明。设置在配线层200T内的连接部(连接部218V等)的深度小于贯通电极120E和121E以及贯通电极TGV的深度。因此,与贯通电极120E和121E以及贯通电极TGV相比,连接部允许容易地用导电材料填充连接孔。通过使连接部的孔径小于贯通电极120E和121E以及贯通电极TGV的孔径,成像装置1可以容易地小型化。
例如,第一配线层W1连接贯通电极120E、放大晶体管AMP的栅极和FD转换增益切换晶体管FDG的源极(具体地,连接孔到达FD转换增益切换晶体管FDG的源极)。第一配线层W1连接例如贯通电极121E和连接部218V,从而电气连接半导体层200S的VSS接触区域218和半导体层100S的VSS接触区域118。
接下来,将参照图10~12说明配线层200T的平面构成。图10示出了第一配线层W1和第二配线层W2的平面构成的示例。图11示出了第二配线层W2和第三配线层W3的平面构成的示例。图12示出了第三配线层W3和第四配线层W4的平面构成的示例。
例如,第三配线层W3包括在H方向(行方向)上延伸的配线TRG1、TRG2、TRG3、TRG4、SELL、RSTL和FDGL(图11)。这些配线对应于参照图4说明的多个行驱动信号线542。配线TRG1、TRG2、TRG3和TRG4分别用于将驱动信号发送到传输栅TG1、TG2、TG3和TG4。配线TRG1、TRG2、TRG3和TRG4分别经由第二配线层W2、第一配线层W1和贯通电极120E连接到传输栅TG1、TG2、TG3和TG4。配线SELL用于将驱动信号发送到选择晶体管SEL的栅极,配线RSTL用于将驱动信号发送到复位晶体管RST的栅极,并且配线FDGL用于将驱动信号发送到FD转换增益切换晶体管FDG的栅极。配线SELL、RSTL和FDGL分别经由第二配线层W2、第一配线层W1和连接部连接到选择晶体管SEL、复位晶体管RST和FD转换增益切换晶体管FDG的栅极。
例如,第四配线层W4包括在V方向(列方向)上延伸的电源线VDD、基准电位线VSS和垂直信号线543(图12)。电源线VDD经由第三配线层W3、第二配线层W2、第一配线层W1和连接部连接到放大晶体管AMP的漏极和复位晶体管RST的漏极。基准电位线VSS经由第三配线层W3、第二配线层W2、第一配线层W1和连接部218V连接到VSS接触区域218。此外,基准电位线VSS经由第三配线层W3、第二配线层W2、第一配线层W1、贯通电极121E和焊盘部121连接到第一基板100的VSS接触区域118。垂直信号线543经由第三配线层W3、第二配线层W2、第一配线层W1和连接部连接到选择晶体管SEL的源极(Vout)。
接触部201和202可以设置在平面图中与像素阵列单元540重叠的位置处(例如,图3),或者可以设置在像素阵列单元540的外侧的周边部540B上(例如,图6)。接触部201和202设置在第二基板200的表面(配线层200T侧的表面)上。接触部201和202例如由诸如Cu(铜)和Al(铝)等金属形成。接触部201和202在配线层200T的表面(第三基板300侧的表面)上露出。接触部201和202用于第二基板200和第三基板300之间的电气连接以及用于将第二基板200和第三基板300彼此贴合。
图6示出了其中在第二基板200的周边部540B设置周边电路的示例。该周边电路可以包括行驱动单元520的一部分或者列信号处理单元550的一部分等。此外,如图3所示,周边回路可以未配置在第二基板200的周边部540B中,并且连接孔H1和H2可以配置在像素阵列单元540附近。
第三基板300从第二基板200侧顺次具有例如配线层300T和半导体层300S。例如,半导体层300S的表面设置在第二基板200侧。半导体层300S由硅基板形成。在半导体层300S的前面侧的一部分上设置电路。具体地,在半导体层300S的前面侧的一部分上,例如,设置有输入单元510A、行驱动单元520、时序控制单元530、列信号处理单元550、图像信号处理单元560或输出单元510B中的至少一部分。设置在半导体层300S和第二基板200之间的配线层300T包括例如层间绝缘膜、被层间绝缘膜隔开的多个配线层以及接触部301和302。接触部301和302在配线层300T的表面(第二基板200侧的表面)上露出,接触部301与第二基板200的接触部201接触,接触部302与第二基板200的接触部202接触。接触部301和302电气连接到形成在半导体层300S中的电路(例如,输入单元510A、行驱动单元520、时序控制单元530、列信号处理单元550、图像信号处理单元560和输出单元510B中的至少一个)。接触部301和302例如由诸如Cu(铜)和Al(铝)等金属形成。例如,外部端子TA经由连接孔H1连接到输入单元510A,外部端子TB经由连接孔H2连接到输出单元510B。
这里,将说明成像装置1的特征。
通常,作为主要构成,成像装置包括光电二极管和像素电路。这里,如果增加光电二极管的面积,则作为光电转换的结果而产生的电荷增加,因此,像素信号的信噪比(S/N比)改善,并且成像装置可以输出更好的图像数据(图像信息)。另一方面,如果增大像素电路中包含的晶体管的尺寸(特别是放大晶体管的尺寸),则像素电路中产生的噪声减小,因此,成像信号的S/N比改善,并且成像装置可以输出更好的图像数据(图像信息)。
然而,在其中光电二极管和像素电路设置在同一半导体基板上的成像装置中,如果在半导体基板的有限面积内增加光电二极管的面积,则可以想到的是,设置在像素电路中的晶体管的尺寸可以变小。此外,如果增大设置在像素电路中的晶体管的尺寸,则可以想到的是,光电二极管的面积可以变小。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例如,本实施方案的成像装置1使用如下的结构,其中多个像素541共享一个像素电路210并且通过与光电二极管PD重叠来配置共享的像素电路210。因此,可以实现使光电二极管PD的面积尽可能大,并且在半导体基板的有限面积内使设置在像素电路210中的晶体管的尺寸尽可能大。因此,可以改善像素信号的S/N比,并且成像装置1可以输出更好的图像数据(图像信息)。
当实现其中多个像素541共享一个像素电路210并且通过与光电二极管PD重叠来配置像素电路210的结构时,连接到一个像素电路210的多个配线从多个像素541的各自浮动扩散部FD延伸。为了确保用于形成像素电路210的半导体基板200的较大面积,例如,可以形成将多个延伸配线互连并集成为一个的连接配线。类似地,对于从VSS接触区域118延伸的多个配线,可以形成将多个延伸配线互连并集成为一个的连接配线。
例如,如果将从多个像素541的各自浮动扩散部FD延伸的多个配线互连的连接配线形成在形成有像素电路210的半导体基板200上,则可以想到的是,形成包括在像素电路210中的晶体管的面积变小。类似地,如果将从多个像素541的各自VSS接触区域118延伸的多个配线互连并集成为一个的连接配线形成在形成有像素电路210的半导体基板200上,则可以想到的是,形成包括在像素电路210中的晶体管的面积变小。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例如,在本实施方案的成像装置1中,可以设置如下的结构,其中多个像素541共享一个像素电路210并且通过与光电二极管PD重叠来配置共享的像素电路210,其中将多个像素541的各自浮动扩散部FD互连并集成为一个的连接配线以及将设置在多个像素541中的各自VSS接触区域118互连并集成为一个的连接配线设置在第一基板100上。
这里,如果上述第二制造方法用作用于在第一基板100中设置将多个像素541的各自浮动扩散部FD互连并集成为一个的连接配线以及将多个像素541的各自VSS接触区域118互连并集成为一个的连接配线的制造方法,例如,可以根据第一基板100和第二基板200中的每一个的构成使用适当的工艺来执行制造,并且可以制造高质量、高性能的成像装置。此外,第一基板100和第二基板200的连接配线可以通过简单的工艺来形成。具体地,在使用上述第二制造方法的情况下,在成为第一基板100和第二基板200之间的贴合边界面的第一基板100的表面和第二基板200的表面上分别设置与浮动扩散部FD连接的电极和与VSS接触区域118连接的电极。此外,优选的是,扩大形成在第一基板100和第二基板200的表面上的电极,使得当这两个基板贴合在一起时,即使设置在两个基板的表面上的电极移位,在这两个基板的表面上形成的电极也彼此接触。在这种情况下,可以想到的是,可能难以在设于成像装置1中的各像素的有限面积中配置上述电极。
为了解决在第一基板100和第二基板200之间的贴合边界面上需要大电极的问题,例如,作为本实施方案的成像装置1的制造方法(其中多个像素541共享一个像素电路210并且通过与光电二极管PD重叠来配置共享的像素电路210),可以使用上述第一制造方法。因此,形成在第一基板100和第二基板200上的各元件可以容易地彼此对准,并且可以制造具有高质量和高性能的成像装置。此外,可以设置通过使用该制造方法产生的固有结构。即,设置如下的结构,其中第一基板100的半导体层100S和配线层100T以及第二基板200的半导体层200S和配线层200T顺次层叠,换句话说,第一基板100和第二基板200面对背地层叠,并且设置有从第二基板200的半导体层200S的前面侧贯通半导体层200S和第一基板100的配线层100T以到达第一基板100的半导体层100S的前面的贯通电极120E和121E。
然而,在其中将多个像素541的各自浮动扩散部FD互连并集成为一个的连接配线以及将多个像素541的各自VSS接触区域118互连并集成为一个的连接配线设置在第一基板100上的结构中,如果使用第一制造方法将这种结构和第二基板200层叠并且在第二基板200上形成像素电路210,则存在如下的可能性,形成设置在像素电路210上的有源元件所需的热处理影响形成在第一基板100上的上述连接配线。
因此,为了解决当形成有源元件时的热处理影响连接配线的上述问题,在本实施方案的成像装置1中,期望的是,使用对于将多个像素541的各自浮动扩散部FD互连并集成为一个的连接配线以及将多个像素541的各自VSS接触区域118互连并集成为一个的连接配线具有高耐热性的导电材料。具体地,作为具有高耐热性的导电材料,可以使用具有比第二基板200的配线层200T中包含的至少一部分配线材料更高的熔点的材料。
如上所述,例如,本实施方案的成像装置1具有(1)其中第一基板100和第二基板200面对背地层叠的结构(具体地,其中第一基板100的半导体层100S和配线层100T以及第二基板200的半导体层200S和配线层200T顺次层叠的结构),(2)其中设置有从第二基板200的半导体层200S的前面侧贯通半导体层200S和第一基板100的配线层100T并到达第一基板100的半导体层100S的前面的贯通电极120E和121E的结构,和(3)其中将设置在多个像素541中的各自浮动扩散部FD互连并集成为一个的连接配线以及将设置在多个像素541中的各自VSS接触区域118互连并集成为一个的连接配线由高耐热性的导电材料形成的结构。因此,在第一基板100和第二基板200之间的界面处未设置大的电极的情况下,可以使第一基板100设置有将设置在多个像素541中的各自浮动扩散部FD互连并集成为一个的连接配线以及将设置在多个像素541中的各自VSS接触区域118互连并集成为一个的连接配线。
[成像装置1的操作]
接下来,将参照图13和图14说明成像装置1的操作。图13和图14是通过将表示各信号的路径的箭头添加到图3中而成的图。在图13中,从外部输入到成像装置1的输入信号以及电源电位和基准电位的路径由箭头表示。在图14中,从成像装置1输出到外部的像素信号的信号路径由箭头表示。例如,经由输入单元510A输入到成像装置1的输入信号(例如,像素时钟和同步信号)被传送到第三基板300的行驱动单元520,并且在行驱动单元520中创建行驱动信号。行驱动信号经由接触部301和201被发送到第二基板200。此外,行驱动信号经由配线层200T内的行驱动信号线542到达像素阵列单元540的各个像素共享单元539。在已经到达第二基板200的像素共享单元539的行驱动信号中,传输栅TG以外的驱动信号被输入到像素电路210,并且包括在像素电路210中的各晶体管被驱动。用于传输栅TG的驱动信号经由贯通电极TGV输入到第一基板100的传输栅TG1、TG2、TG3和TG4,并且驱动像素541A、541B、541C和541D(图13)。此外,从成像装置1的外部供给到第三基板300的输入单元510A(输入端子511)的电源电位和基准电位经由接触部301和201被发送到第二基板200,并且经由配线层200T内的配线供给到像素共享单元539的各个像素电路210。基准电位还经由贯通电极121E供给到第一基板100的像素541A、541B、541C和541D。另一方面,由第一基板100的像素541A、541B、541C和541D光电转换的像素信号经由贯通电极120E被发送到每个像素共享单元539中的第二基板200的像素电路210。基于该像素信号的像素信号经由垂直信号线543以及接触部202和302从像素电路210发送到第三基板300。该像素信号由第三基板300的列信号处理单元550和图像信号处理单元560处理,然后经由输出单元510B输出到外部。
[效果]
在本实施方案中,像素541A、541B、541C和541D(像素共享单元539)以及像素电路210分别设置在不同的基板(第一基板100和第二基板200)上。因此,与像素541A、541B、541C,541C和541D以及像素电路210形成在同一基板上的情况相比,可以扩大像素541A、541B、541C和541D以及像素电路210的面积。因此,可以增大通过光电转换获得的像素信号的量并减少像素电路210的晶体管的噪声。因此,像素信号的信噪比改善,并且成像装置1可以输出更好的像素数据(图像信息)。此外,可以使成像装置1小型化(换句话说,可以减小像素尺寸并且可以减小成像装置1的尺寸)。成像装置1可以通过减小像素尺寸来增加每单位面积的像素数量,并且可以输出高质量图像。
此外,在成像装置1中,第一基板100和第二基板200通过设置在绝缘区域212中的贯通电极120E和121E彼此电气连接。例如,也可以考虑通过使焊盘电极彼此接合而连接第一基板100和第二基板200的方法,或者通过贯通半导体层的配线(例如,硅通孔(TSV))进行连接的方法。与这种方法相比,通过在绝缘区域212中设置贯通电极120E和121E,用于连接第一基板100和第二基板200的面积可以减小。因此,可以减小像素尺寸,并且可以进一步减小成像装置1的尺寸。此外,可以通过使每个像素的面积进一步最小化来进一步提高分辨率。当不需要减小芯片尺寸时,可以扩大像素541A、541B、541C和541D以及像素电路210的形成区域。因此,可以增大通过光电转换获得的像素信号的量并减少设置在像素电路210中的晶体管的噪声。因此,像素信号的信噪比改善,并且成像装置1可以输出更好的像素数据(图像信息)。
此外,在成像装置1中,像素电路210、列信号处理单元550和图像信号处理单元560分别设置在彼此不同的基板(第二基板200和第三基板300)上。因此,与像素电路210以及列信号处理单元550和图像信号处理单元560形成在同一基板上的情况相比,可以扩大像素电路210的面积以及列信号处理单元550和图像信号处理单元560的面积。因此,可以减少在列信号处理单元550中产生的噪声,并且可以在图像信号处理单元560中搭载先进的图像处理电路。因此,像素信号的信噪比改善,并且成像装置1可以输出更好的像素数据(图像信息)。
此外,在成像装置1中,像素阵列单元540设置在第一基板100和第二基板200上,并且列信号处理单元550和图像信号处理单元560设置在第三基板300上。此外,连接第二基板200和第三基板300的接触部201、202、301和302形成在像素阵列单元540的上方。因此,接触部201、202、301和302可以自由地布局,而没有设置在像素阵列中的各种配线对布局的干涉。因此,可以将接触部201、202、301和302用于第二基板200和第三基板300之间的电气连接。通过使用接触部201、202、301和302,例如,列信号处理单元550和图像信号处理单元560在布局上具有高度自由度。因此,可以减少在列信号处理单元550中产生的噪声,并且可以在图像信号处理单元560中搭载先进的图像处理电路。因此,像素信号的信噪比改善,并且成像装置1可以输出更好的像素数据(图像信息)。
此外,在成像装置1中,像素分离部117贯通半导体层100S。因此,即使在相邻像素(像素541A、541B、541C和541D)之间的距离由于每个像素的面积的小型化而缩短的情况下,也可以抑制像素541A、541B、541C和541D之间的混色。因此,像素信号的信噪比改善,并且成像装置1可以输出更好的像素数据(图像信息)。
此外,在成像装置1中,针对每个像素共享单元539设置像素电路210。因此,与针对像素541A、541B、541C和541D中的每一个设置像素电路210的情况相比,构成像素电路210的晶体管(放大晶体管AMP、复位晶体管RST、选择晶体管SEL、FD转换增益切换晶体管FDG)的形成区域可以增大。例如,可以通过增大放大晶体管AMP的形成区域来抑制噪声。因此,像素信号的信噪比改善,并且成像装置1可以输出更好的像素数据(图像信息)。
此外,在成像装置1中,在第一基板100中设置用于电气连接四个像素(像素541A、541B、541C和541D)的浮动扩散部FD(浮动扩散部FD1、FD2、FD3和FD4)的焊盘部120。因此,与在第二基板200上设置这种焊盘部120的情况相比,可以减少连接第一基板100和第二基板200的贯通电极(贯通电极120E)的数量。因此,可以使绝缘区域212变小,并且可以确保构成像素电路210的晶体管的形成区域(半导体层200S)有足够的尺寸。因此,可以减少设置在像素电路210中的晶体管的噪声并改善像素信号的信噪比,并且成像装置1可以输出更好的像素数据(图像信息)。
在下文中,将说明根据上述实施方案的成像装置1的变形例。在下面的变形例中,将用相同的附图标记说明与上述实施方案相同的构成。
<2.变形例1>
图15~19示出了根据上述实施方案的成像装置1的平面构成的变形例。图15示意性地示出了第二基板200的半导体层200S的前面附近的平面构成,并且对应于上述实施方案中说明的图8。图16示意性地示出了第一配线层W1以及连接到第一配线层W1的半导体层200S和第一基板100的各个部分的构成,并且对应于上述实施方案中说明的图9。图17示出了第一配线层W1和第二配线层W2的平面构成的示例,并且对应于上述实施方案中说明的图10。图18示出了第二配线层W2和第三配线层W3的平面构成的示例,并且对应于上述实施方案中说明的图11。图19示出了第三配线层W3和第四配线层W4的平面构成的示例,并且对应于上述实施方案中说明的图12。
在本变形例中,如图16所示,在第二基板200的H方向上排列的两个像素共享单元539中,一个像素共享单元539(例如,纸面的右侧)的内部布局具有其中仅在H方向上反转另一个像素共享单元539(例如,纸面的左侧)的内部布局的构成。此外,一个像素共享单元539的轮廓与另一个像素共享单元539的轮廓之间的V方向的位移大于上述实施方案中所说明的位移(图9)。按这种方式,通过增加V方向的移位,另一个像素共享单元539的放大晶体管AMP和与其连接焊盘部120(在图7所示的V方向上并置的两个像素共享单元539中的另一个(纸面的下侧)的焊盘部120)之间的距离可以减小。通过这样的布局,在图15~19所示的成像装置1的变形例1-1中,在不使沿H方向并置的两个像素共享单元539的平面布局在V方向上彼此反转的情况下,可以使其面积与上述实施方案中说明的第二基板200的像素共享单元539的面积相同。注意,第一基板100的像素共享单元539的平面布局与上述实施方案中说明的平面布局(图7A和图7B)相同。因此,本变形例的成像装置1可以获得类似于上述实施方案所说明的效果。第二基板200的像素共享单元539的配置不限于上述实施方案和本变形例中说明的配置。
[3.变形例2]
图20~25表示根据上述实施方案的成像装置1的平面构成的变形例。图20示意性地示出了第一基板100的平面构成,并且对应于上述实施方案中说明的图7A。图21示意性地示出了第二基板200的半导体层200S的前面附近的平面构成,并且对应于上述实施方案中说明的图8。图22示意性地示出了第一配线层W1以及连接到第一配线层W1的半导体层200S和第一基板100的各个部分的构成,并且对应于上述实施方案中说明的图9。图23示出了第一配线层W1和第二配线层W2的平面构成的示例,并且对应于上述实施方案中说明的图10。图24示出了第二配线层W2和第三配线层W3的平面构成的示例,并且对应于上述实施方案中说明的图11。图25示出了第三配线层W3和第四配线层W4的平面构成的示例,并且对应于上述实施方案中说明的图12。
在本变形例中,各像素电路210的外形具有大致正方形的平面形状(图21等)。在这一点上,本变形例的成像装置1的平面构成与上述实施方案中说明的成像装置1的平面构成不同。
例如,如在上述实施方案中所说明的,第一基板100的像素共享单元539形成在两行×两列的像素区域上并且具有大致正方形的平面形状(图20)。例如,在各个像素共享单元539中,一个像素列的像素541A和像素541C的传输栅TG1和TG3的水平部分TGb从其与垂直部分TGa重叠的位置开始在H方向上朝向像素共享单元539的中央部的方向(更具体地,朝向像素541A和541C的外边缘的方向并且朝向像素共享单元539的中央部的方向)延伸,并且另一个像素列的像素541B和像素541D的传输栅TG2和TG4的水平部分TGb从其与垂直部分TGa重叠的位置开始在H方向上朝向像素共享单元539的外侧的方向(更具体地,朝向像素541B和541D的外边缘的方向并且朝向像素共享单元539的外侧的方向)延伸。连接到浮动扩散部FD的焊盘部120设置在像素共享单元539的中央部(像素共享单元539的H方向和V方向的中央部),并且连接到VSS接触区域118的焊盘部121至少在H方向上(在图20中在H方向和V方向上)设置在像素共享单元539的端部。
作为另一个配置例,可以想到的是,仅在面对垂直部分TGa的区域中设置传输栅TG1、TG2、TG3和TG4的水平部分TGb。此时,如在上述实施方案中所说明的,容易将半导体层200S微细地划分。因此,难以形成像素电路210的大晶体管。另一方面,类似于上述变形例,如果传输栅TG1、TG2、TG3和TG4的水平部分TGb从其与垂直部分TGa重叠的位置开始在H方向上延伸,则类似于上述实施方案所说明的,半导体层200S的宽度可以增大。具体地,连接到传输栅TG1和TG3的贯通电极TGV1和TGV3的H方向的位置可以配置成接近贯通电极120E的H方向的位置,并且连接到传输栅TG2和TG4的贯通电极TGV2和TGV4的H方向的位置可以配置成接近贯通电极121E(图22)。因此,如在上述实施方案中所说明的,在V方向上延伸的半导体层200S的宽度(在H方向上的尺寸)可以增大。因此,可以增大像素电路210的晶体管的尺寸,特别是放大晶体管AMP的尺寸。因此,像素信号的信噪比改善,并且成像装置1可以输出更好的像素数据(图像信息)。
第二基板200的像素共享单元539具有例如与第一基板100的像素共享单元539的H方向和V方向的尺寸基本相同的尺寸,并且设置在与例如大约两行×两列的像素区域对应的区域上。例如,在各像素电路210中,选择晶体管SEL和放大晶体管AMP在V方向上延伸的一个半导体层200S上在V方向上并排配置,并且FD转换增益切换晶体管FDG和复位晶体管RST在V方向上延伸的一个半导体层200S上在V方向上并排配置。设置有选择晶体管SEL和放大晶体管AMP的一个半导体层200S和设置有FD转换增益切换晶体管FDG和复位晶体管RST的一个半导体层200S经由绝缘区域212在H方向上并置。绝缘区域212在V方向上延伸(图21)。
这里,将参照图21和图22说明第二基板200的像素共享单元539的外形。例如,图20所示的第一基板100的像素共享单元539连接到设置在焊盘部120的H方向的一侧(图22中的纸面的左侧)的放大晶体管AMP和选择晶体管SEL以及设置在焊盘部120的H方向的另一侧(图22中的纸面的右侧)的FD转换增益切换晶体管FDG和复位晶体管RST。包括放大晶体管AMP、选择晶体管SEL、FD转换增益切换晶体管FDG和复位晶体管RST的第二基板200的像素共享单元539的外形由如下的四个外边缘来确定。
第一外边缘是在包括选择晶体管SEL和放大晶体管AMP的半导体层200S的V方向的一端(图22中的纸面的上侧的端部)处的外边缘。第一外边缘设置在包括在该像素共享单元539中的放大晶体管AMP和包括在与该像素共享单元539的V方向的一侧(图22中的纸面的上侧)相邻的像素共享单元539中的选择晶体管SEL之间。更具体地,第一外边缘设置在放大晶体管AMP和选择晶体管SEL之间的元件隔离区域213的V方向的中央部。第二外边缘是在包括选择晶体管SEL和放大晶体管AMP的半导体层200S的V方向的另一端(图22中的纸面的下侧的端部)处的外边缘。第二外缘设置在包括在该像素共享单元539中的选择晶体管SEL和包括在与该像素共享单元539的V方向的另一侧(图22中的纸面的下侧)相邻的像素共享单元539中的放大晶体管AMP之间。更具体地,第二外边缘设置在选择晶体管SEL和放大晶体管AMP之间的元件隔离区域213的V方向的中央部。第三外边缘是在包括复位晶体管RST和FD转换增益切换晶体管FDG的半导体层200S的V方向的另一端(图22中的纸面的下侧的端部)处的外边缘。第三外缘设置在包括在该像素共享单元539中的FD转换增益切换晶体管FDG和包括在与该像素共享单元539的V方向的另一侧(图22中的纸面的下侧)相邻的像素共享单元539中的复位晶体管RST之间。更具体地,第三外边缘设置在FD转换增益切换晶体管FDG和复位晶体管RST之间的元件隔离区域213的V方向的中央部。第四外边缘是在包括复位晶体管RST和FD转换增益切换晶体管FDG的半导体层200S的V方向的一端(图22中的纸面的上侧的端部)处的外边缘。第四外边缘设置在包括在该像素共享单元539中的复位晶体管RST和包括在与该像素共享单元539的V方向的一侧(图22中的纸面的上侧)相邻的像素共享单元539中的FD转换增益切换晶体管FDG(未示出)之间。更具体地,第四外边缘设置在复位晶体管RST和FD转换增益切换晶体管FDG之间的元件隔离区域213(未示出)的V方向的中央部。
在包括第一外边缘、第二外边缘、第三外边缘和第四外边缘的第二基板200的像素共享单元539的外形中,相对于第一外边缘和第二外边缘,第三外边缘和第四外边缘配置为移位到V方向的一侧(换句话说,在V方向上偏移到一侧)。通过使用这样的布局,可以将放大晶体管AMP的栅极和FD转换增益切换晶体管FDG的源极二者配置成尽可能接近焊盘部120。因此,减小了连接它们的配线的面积,并且成像装置1可以容易地小型化。注意,VSS接触区域218设置在包括选择晶体管SEL和放大晶体管AMP的半导体层200S与包括复位晶体管RST和FD转换增益切换晶体管FDG的半导体层200S之间。例如,多个像素电路210具有彼此相同的配置。
具有这样的第二基板200的成像装置1也可以获得类似于上述实施方案所说明的效果。第二基板200的像素共享单元539的配置不限于上述实施方案和本变形例中说明的配置。
[4.变形例3]
图26~31表示根据上述实施方案的成像装置1的平面构成的变形例。图26示意性地示出了第一基板100的平面构成,并且对应于上述实施方案中说明的图7B。图27示意性地示出了第二基板200的半导体层200S的前面附近的平面构成,并且对应于上述实施方案中说明的图8。图28示意性地示出了第一配线层W1以及连接到第一配线层W1的半导体层200S和第一基板100的各个部分的构成,并且对应于上述实施方案中说明的图9。图29示出了第一配线层W1和第二配线层W2的平面构成的示例,并且对应于上述实施方案中说明的图10。图30示出了第二配线层W2和第三配线层W3的平面构成的示例,并且对应于上述实施方案中说明的图11。图31示出了第三配线层W3和第四配线层W4的平面构成的示例,并且对应于上述实施方案中说明的图12。
在本变形例中,第二基板200的半导体层200S在H方向上延伸(图28)。即,其基本上对应于其中上述图21等所示的成像装置1的平面构成旋转90度的构成。
例如,如在上述实施方案中所说明的,第一基板100的像素共享单元539形成在两行×两列的像素区域上并且具有大致正方形的平面形状(图26)。例如,在各个像素共享单元539中,一个像素行的像素541A和像素541B的传输栅TG1和TG2在V方向上朝向像素共享单元539的中央部延伸,并且另一个像素行的像素541C和像素541D的传输栅TG3和TG4在V方向上朝向像素共享单元539的外侧的方向延伸。连接到浮动扩散部FD的焊盘部120设置在像素共享单元539的中央部,并且连接到VSS接触区域118的焊盘部121至少在V方向上(在图26中在V方向和H方向上)设置在像素共享单元539的端部。此时,传输栅TG1和TG2的贯通电极TGV1和TGV2的V方向的位置接近贯通电极120E的V方向的位置,并且传输栅TG3和TG4的贯通电极TGV3和TGV4的V方向的位置接近贯通电极121E的V方向的位置(图28)。因此,出于与上述实施方案中所说明的类似原因,在H方向上延伸的半导体层200S的宽度(在V方向上的尺寸)可以增大。因此,可以增大放大晶体管AMP的尺寸并抑制噪声。
在各个像素电路210中,选择晶体管SEL和放大晶体管AMP在H方向上并排配置,并且复位晶体管RST隔着选择晶体管SEL和绝缘区域212配置在V方向上相邻的位置(图27)。FD转换增益切换晶体管FDG与复位晶体管RST在H方向上并排配置。VSS接触区域218在绝缘区域212中以岛状设置。例如,第三配线层W3在H方向上延伸(图30),第四配线层W4在V方向上延伸(图31)。
具有这样的第二基板200的成像装置1也可以获得类似于上述实施方案所说明的效果。第二基板200的像素共享单元539的配置不限于上述实施方案和本变形例中说明的配置。例如,在上述实施方案和变形例1中说明的半导体层200S可以在H方向上延伸。
[5.变形例4]
图32示意性地示出了根据上述实施方案的成像装置1的断面构成的变形例。图32对应于上述实施方案中说明的图3。在本变形例中,除了接触部201、202、301和302之外,成像装置1在面对像素阵列单元540的中央部的位置处还具有接触部203、204、303和304。在这一点上,本变形例的成像装置1与上述实施方案中说明的成像装置1不同。
接触部203和204设置在第二基板200上,并且在与第三基板300的接合面上露出。接触部303和304设置在第三基板300上,并且在与第二基板的接合面上露出。接触部203与接触部303接触,接触部204与接触部304接触。即,在成像装置1中,除了接触部201、202、301和302之外,第二基板200和第三基板300还通过接触部203、204、303和304连接。
接下来,将参照图33和图34说明成像装置1的操作。在图33中,从外部输入到成像装置1的输入信号以及电源电位和基准电位的路径由箭头表示。在图34中,从成像装置1输出到外部的像素信号的信号路径由箭头表示。例如,经由输入单元510A输入到成像装置1的输入信号被传送到第三基板300的行驱动单元520,并且在行驱动单元520中创建行驱动信号。行驱动信号经由接触部303和203被发送到第二基板200。此外,行驱动信号经由配线层200T内的行驱动信号线542到达像素阵列单元540的各个像素共享单元539。在已经到达第二基板200的像素共享单元539的行驱动信号中,传输栅TG以外的驱动信号被输入到像素电路210,并且包括在像素电路210中的各晶体管被驱动。用于传输栅TG的驱动信号经由贯通电极TGV输入到第一基板100的传输栅TG1、TG2、TG3和TG4,并且驱动像素541A、541B、541C和541D。此外,从成像装置1的外部供给到第三基板300的输入单元510A(输入端子511)的电源电位和基准电位经由接触部303和203被发送到第二基板200,并且经由配线层200T内的配线供给到像素共享单元539的各个像素电路210。基准电位还经由贯通电极121E供给到第一基板100的像素541A、541B、541C和541D。另一方面,由第一基板100的像素541A、541B、541C和541D光电转换的像素信号被发送到每个像素共享单元539中的第二基板200的像素电路210。基于该像素信号的像素信号经由垂直信号线543以及接触部204和304从像素电路210发送到第三基板300。该像素信号由第三基板300的列信号处理单元550和图像信号处理单元560处理,然后经由输出单元510B输出到外部。
具有这样的接触部203、204、303和304的成像装置1也可以获得类似于上述实施方案所说明的效果。可以根据第三基板300的电路等的设计来改变接触部的位置和数量等(配线经由接触部303和304连接到其上)。
[6.变形例5]
图35示出了根据上述实施方案的成像装置1的断面构成的变形例。图35对应于上述实施方案中说明的图6。在本变形例中,具有平面结构的传输晶体管TR设置在第一基板100上。在这一点上,本变形例的成像装置1与上述实施方案中说明的成像装置1不同。
在传输晶体管TR中,传输栅TG仅包括水平部分TGb。换句话说,传输栅TG不具有垂直部分TGa,并且被设置为面对半导体层100S。
具有包括这样的平面结构的传输晶体管TR的成像装置1也可以获得类似于上述实施方案所说明的效果。此外,通过在第一基板100上设置平面型传输栅TG,与在第一基板100上设置纵型传输栅TG的情况相比,可以想到的是,形成更接近半导体层100S的前面的光电二极管PD,从而增加饱和信号量(Qs)。此外,与在第一基板100上形成纵型传输栅TG的方法相比,在第一基板100上形成平面型传输栅TG的方法具有较少的制造步骤,并且还可以想到的是,由制造步骤引起的对光电二极管PD的不利影响不太可能发生。
[7.变形例6]
图36示出了根据上述实施方案的成像装置1的像素电路的变形例。图36对应于上述实施方案中说明的图4。在本变形例中,针对每个像素(像素541A)设置像素电路210。即,像素电路210不被多个像素共享。在这一点上,本变形例的成像装置1不同于上述实施方案中说明的成像装置1。
本变形例的成像装置1与上述实施方案说明的成像装置1相同之处在于,像素部541A和像素电路210设置在不同的基板(第一基板100和第二基板200)上。因此,根据本变形例的成像装置1也可以获得类似于上述实施方案所说明的效果。
[8.变形例7]
图37示出了在上述实施方案中说明的像素分离部117的平面构成的变形例。可以在围绕像素541A、541B、541C和541D中的每一个的像素分离部117中设置间隙。即,像素541A、541B、541C和541D的整个外周可以不由像素分离部117围绕。例如,像素分离部117的间隙设置在焊盘部120和121附近(参照图7B)。
在上述实施方案中,已经说明了像素分离部117具有贯通半导体层100S的FTI结构的示例(参照图6),但是像素分离部117可以具有除了FTI结构之外的构成。例如,像素分离部117可以不被设置为完全贯通半导体层100S,并且可以具有所谓的深沟槽隔离(DTI)结构。
[9.变形例8]
另一方面,在至今说明的实施方案中,包括放大晶体管AMP、复位晶体管RST和选择晶体管SEL的像素电路210已经作为设置在第二基板200中的电路被说明。换句话说,在至今说明的实施方案中,放大晶体管AMP、复位晶体管RST和选择晶体管SEL形成在同一基板200中。然而,在本公开的实施方案中,例如,可以使用两个层叠的基板来代替一个第二基板200。在这种情况下,包括在像素电路210中的晶体管中的至少一个晶体管可以设置在层叠的基板中的一个基板上,并且剩余的晶体管可以设置在另一个基板中。具体地,例如,可以使用层叠的下侧基板2100和上侧基板2200(参照图38)来代替一个第二基板200。在这种情况下,层间绝缘膜53和配线形成在下侧基板2100中,并且还层叠有上侧基板2200。上侧基板2200层叠在下侧基板2100的与面向半导体基板11的表面相对侧上,使得能够设置期望的晶体管。作为示例,放大晶体管AMP可以形成在下侧基板2100中,并且复位晶体管RST和/或选择晶体管SEL可以形成在上侧基板2200中。
此外,在本公开的实施方案中,可以使用三个以上的层叠的基板来代替一个第二基板200。此外,包括在像素电路210中的多个晶体管中的期望的晶体管可以设置在每个层叠的基板中。在这种情况下,设置在层叠的基板中的晶体管的类型不受限制。
如上所述,通过使用多个层叠的基板来代替一个第二基板200,可以减小由像素电路210占据的面积。此外,通过减小像素电路210的面积并使各个晶体管小型化,可以减小构成成像装置1的芯片的面积。在这种情况下,可以增大能够构成像素电路210的放大晶体管AMP、复位晶体管RST和选择晶体管SEL中的仅期望的晶体管的面积。例如,可以通过扩大放大晶体管AMP的面积来减少噪声。
将参照图38~44说明其中使用两个层叠的基板来代替一个第二基板200的变形例8。图38~41是示出根据实施方案的变形例8的成像装置1B的构成例的厚度方向的断面图。图42~44是示出根据实施方案的变形例8的多个像素单元PU的布局例的水平方向的断面图。注意,图38~41所示的断面图仅是示意图,并非旨在严格且正确地说明实际结构的视图。在图38~41所示的断面图中,晶体管和杂质扩散层在水平方向上的位置被有意地从位置sec1改变到位置sec3,以便容易地在纸面上说明成像装置1B的构成。
具体地,在图38所示的成像装置1B的像素单元PU中,位置sec1处的断面是沿着图42的线A1-A1’截取的断面,位置sec2处的断面是沿着图43的线B1-B1’截取的断面,位置sec3处的断面是沿着图44的线C1-C1’截取的断面。同样地,在图39所示的成像装置1B中,位置sec1处的断面是沿着图42的线A2-A2’截取的断面,位置sec2处的断面是沿着图43的线B2-B2’截取的断面,位置sec3处的断面是沿着图44的线C2-C2’截取的断面。在图40所示的成像装置1B中,位置sec1处的断面是沿着图42的线A3-A3’截取的断面,位置sec2处的断面是沿着图43的线B3-B3’截取的断面,位置sec3处的断面是沿着图44的线C3-C3’截取的断面。
如图39和图44所示,成像装置1B共享跨着多个像素541配置的共用焊盘电极1020和设置在共用焊盘电极1020上的一条配线L2。例如,在成像装置1B中,存在如下区域:在平面图中,四个像素541的各个浮动扩散部FD1~FD4经由元件分离层16彼此相邻。共用焊盘电极1020设置在该区域中。共用焊盘电极1020跨着四个浮动扩散部FD1~FD4配置,并且电气连接到四个浮动扩散部FD1~FD4中的每一个。共用焊盘电极1020例如由掺杂有n型杂质或p型杂质的多晶硅膜制成。
在共用焊盘电极1020的中心部上设置有一条配线L2(即,浮动扩散部用接触部)。如图39和图42~44所示,设置在共用焊盘电极1020的中心部上的配线L2从第一基板部10贯通第二基板部20的下侧基板2100延伸到第二基板部20的上侧基板2200,并且经由设置在上侧基板2200中的配线等连接到放大晶体管AMP的栅电极AG。
此外,如图38和图44所示,成像装置1B共享跨着多个像素541配置的共用焊盘电极1100和设置在共用焊盘电极1100上的一条配线L10。例如,在成像装置1B中,存在如下区域:在平面图中,四个像素541的各个阱层WE经由元件分离层16彼此相邻。共用焊盘电极1100设置在该区域中。共用焊盘电极1100跨着四个像素541的各个阱层WE配置,并且电气连接到四个像素541的各个阱层WE。作为示例,共用焊盘电极1100配置在于Y轴方向上并排配置的一个共用焊盘电极1020和另一个共用焊盘电极1020之间。在Y轴方向上,共用焊盘电极1020和1100交替配置。共用焊盘电极1100例如由掺杂有n型杂质或p型杂质的多晶硅膜制成。
在共用焊盘电极1100的中心部上设置有一条配线L10(即,阱用接触部)。如图38、图40和图42~44所示,设置在共用焊盘电极1100的中心部上的配线L10从第一基板部10贯通第二基板部20的下侧基板2100延伸到第二基板部20的上侧基板2200,并且经由设置在上侧基板2200中的配线等连接到供给基准电位(例如,接地电位:0V)的基准电位线。
设置在共用焊盘电极1100的中心部上的配线L10电气连接到共用焊盘电极1100的上面、设置在下侧基板2100中的通孔的内侧面以及设置在上侧基板2200中的通孔的内侧面。因此,第一基板部10的半导体基板11的阱层WE、第二基板部20的下侧基板2100的阱层和上侧基板2200的阱层连接到基准电位(例如,接地电位:0V)。
根据本变形例的成像装置1B展现出与上述根据本公开实施方案的成像装置1的效果相同的效果。此外,成像装置1B还包括设置在构成第一基板部10的半导体基板11的前面11a侧并且跨着多个(例如,四个)像素541彼此相邻地配置的共用焊盘电极1020和1100。共用焊盘电极1020电气连接到四个像素541的浮动扩散部FD。共用焊盘电极1100电气连接到四个像素541的阱层WE。据此,针对每四个像素541,可以使连接到浮动扩散部FD的配线L2共用。针对每四个像素541,可以使连接到阱层WE的配线L10共用。因此,由于可以减少配线L2和L10的数量,所以可以减小像素541的面积,并且可以减小成像装置1B的尺寸。
顺便提及的是,根据本变形例的成像装置1B可以具有如图41所示的构成。具体地,可以设置配线L10以贯通绝缘膜215和225。
<10.第二实施方案>
接下来,将说明本公开的第二实施方案的细节。如上所述,本发明人继续深入研究以实现上述的根据第一实施方案的成像装置1的进一步小型化,并且设计出根据本公开第二实施方案的成像装置1。在下文中,将参照图45~47说明由本发明人设计的本公开第二实施方案的技术的实现细节。图45是示出图3所示的成像装置1的构成的主要部分的示例的示意性断面图。图46是示出与图45对应的成像装置1的制造方法的工序断面图。此外,图47是示出根据本实施方案的成像装置1的构成的主要部分的示例的示意性断面图。为了清楚起见,图45~47仅示出了与第二实施方案相关的成像装置1的主要部分,并且省略其他部分的图示。
成像装置1要求将半导体层100S的VSS接触区域118和半导体层200S的VSS接触区域218彼此电气连接以具有相同的电位(例如,电源电位等)。具体地,如图45所示,成像装置1通过第一配线层W1在电气连接到VSS接触区域118的贯通电极121E和电气连接到VSS接触区域218的连接部218V之间提供电气连接,从而设定VSS接触区域118和218具有相同的电位。
此外,如图45所示的构成可以通过图46所示的制造方法形成。首先,如图46的左上图所示,其上形成有VSS接触区域118、像素分离部117、焊盘部121等的第一基板100经由层间绝缘膜123与第二基板200接合,并且进一步执行第二基板200的减薄处理。接下来,如图46的右上图所示,通过光刻和干法蚀刻部分地去除半导体层200S,然后在去除的部分中埋入绝缘膜,从而形成将要被贯通电极121E等贯通的绝缘区域212。
随后,如图46的左下图所示,VSS接触区域218和元件隔离区域213形成在半导体层200S内,然后层间绝缘膜222形成在半导体层200S上。此外,形成贯通层间绝缘膜222、绝缘区域212和层间绝缘膜123的通孔(未示出),然后在通孔中埋入导电材料以形成贯通电极121E。随后,形成第一配线层W1以与贯通电极121E电气连接,从而获得如图46的右下图所示的构成。
如上所述,在图46所示的制造方法中,部分地去除半导体层200S以形成贯通电极121E和用于使贯通电极121E和半导体层200S彼此绝缘的绝缘区域212。因此,在图45所示的成像装置1中,半导体层200S上的将要形成诸如晶体管等元件的区域受到半导体层200S的去除量的限制。结果,在图45所示的成像装置1中,元件的形成区域受到限制,导致元件的布局的自由度变低,在某些情况下难以实现成像装置1的进一步小型化。此外,在图45所示的成像装置1中,关于在半导体层200S上将要形成元件的区域的限制也导致元件的尺寸限制,导致试图进一步改善元件特性的限制的出现。尽管以上说明是其中VSS接触区域118和218电气连接到电源线VSS的示例,但是上述情况不限于VSS接触区域118和218。即,上述情况类似地适用于成像装置1的连接到相同电位的其他部分。
鉴于上述情况,本发明人设计出本公开的第二实施方案。根据本发明人设计的本实施方案的成像装置1包括如图47所示的贯通电极121E。贯通电极121E从半导体层(第二半导体基板)200S的与面向半导体层(第一半导体基板)100S的面相对的面贯通半导体层200S和层间绝缘膜(第一层间绝缘膜)123,并延伸到半导体层100S,从而将半导体层100S和半导体层200S彼此电气连接。此外,贯通电极121E贯通半导体层200S允许贯通电极121E的侧面部分地与半导体层200S接触。通过采用这种构成,贯通电极121E和半导体层200S在侧面上部分地彼此电气连接。
在本实施方案中,通过采用贯通电极121E的上述的构成,可以在未部分地去除半导体层200S(以形成贯通电极121E和具有覆盖贯通电极121E的侧壁的绝缘膜(未示出)的绝缘区域212)的情况下进行操纵。结果,根据本实施方案,可以扩大半导体层200S上可用于形成元件的区域,导致元件布局的更高自由度,从而有利于成像装置1的进一步小型化。此外,根据本实施方案,扩大半导体层200S上可用于形成元件的区域使得可以扩大各个元件,促进元件特性的改善。在下文中,将顺次说明这样的本实施方案的细节。在以下的说明中,仅说明与上述第一实施方案的不同点,并且省略与第一实施方案的共同点的说明。
[构成]
首先,将参照图48说明本实施方案的成像装置1的详细构成。图48是示出根据本实施方案的成像装置1的构成的主要部分的示例的示意性断面图。为了清楚起见,图48仅示出了与本实施方案相关的成像装置1的主要部分,并且省略其他部分的图示。
具体地,如图48所示,贯通电极121E从半导体层200S的与面向半导体层100S的面相对的面贯通半导体层200S和层间绝缘膜123,并延伸到半导体层100S,从而将半导体层100S和200S彼此电气连接。此外,贯通电极121E贯通半导体层200S允许贯通电极121E的侧面部分地与半导体层200S接触,使得贯通电极121E和半导体层200S在侧面部分地彼此电气连接。更具体地,贯通电极121E贯通设置在半导体层200S内的VSS接触区域(第二区域)218并且延伸到设置在半导体层100S内的VSS接触区域(第一区域)118的面向半导体层200S的面。此外,贯通电极121E贯通VSS接触区域218允许贯通电极121E的侧面部分地与VSS接触区域218接触,从而将贯通电极121E和VSS接触区域218彼此电气连接。此外,由于贯通电极121E延伸到VSS接触区域118的面向半导体层200S的面,所以贯通电极121E电气连接到VSS接触区域118。因此,贯通电极121E可以将VSS接触区域118和VSS接触区域218彼此电气连接以具有相同的电位。在本实施方案中,VSS接触区域218如图48所示地沿着半导体层200S的厚度方向延伸。
在本实施方案中,贯通电极121E的材料没有特别限制,但是优选使用作为耐热性金属的铜(Cu)、钨(W)或铝(Al)等材料。此外,在本实施方案中,可以在贯通电极121E与包围贯通电极121E的外周的绝缘膜之间设置阻挡金属膜(未示出)。阻挡金属膜可以由诸如氮化钛(TiN)、氮化钨(WN)、钛(Ti)、氮化钽(TaN)、钽(Ta)、锆(Zr)、钌(Ru)和钴(Co)等材料单独或分层地形成。更具体地,在本实施方案中,贯通电极121E可以由例如Ti/TiN/W等的组合形成。此外,在本实施方案中,贯通电极121E的水平方向的断面形状和尺寸没有特别限制。例如,在本实施方案中,当具有圆形的断面形状时,贯通电极121E的直径优选小于像素541的尺寸或像素541之间的间距,例如数个10nm至数百个10nm。
在本实施方案中,VSS接触区域118和218是相同导电类型的半导体区域,更具体地,可以形成为p型半导体区域。然而,在本实施方案中,VSS接触区域118和218不限于p型半导体区域,可以是n型半导体区域,没有特别限制。
此外,在本实施方案中,由贯通电极121E电气连接的部分不限于VSS接触区域118和218,没有特别限制,只要这些部分被需求在成像装置1中具有相同的电位。
此外,在本实施方案中,类似于参照图38~44说明的变形例8,第二基板200可以包括多个层叠的半导体基板(未示出)。在这种情况下,贯通电极120E和121E可以设置为贯通例如多个半导体基板或设置在多个半导体基板上的由绝缘膜形成的元件隔离区域(未示出)。
[制造方法]
接下来,将参照图49说明根据本实施方案的成像装置1的制造方法。图49是示出与图48对应的根据本实施方案的成像装置1的制造方法的工序断面图。为了清楚起见,图49仅示出了与本实施方案相关的成像装置1的主要部分,并且省略其他部分的图示。
首先,如图49的左上图所示,第二基板200经由层间绝缘膜123与其上形成有元件(例如,光电二极管PD、浮动扩散部FD、传输栅TG、像素分离部117、VSS接触区域118等)的第一基板100接合,然后使用研磨机、化学机械抛光(CMP)等减薄第二基板200。
接下来,如图49中的上部中央所示,使用光刻、干法蚀刻等部分地去除第二基板200的半导体层200S。此外,通过在去除了半导体层200S的部分中埋入绝缘膜(例如,SiO),形成将要被贯通电极TGV、120E和121E贯通的绝缘区域212。
随后,如图49的右上图所示,通过使用光刻、离子注入等在半导体层200S中形成VSS接触区域218。
此外,如图49的左下图所示,通过化学气相沉积(CVD)等在半导体层200S上沉积绝缘膜(例如,SiO)以形成层间绝缘膜222。
接下来,如图49的下部中央所示,使用光刻、干法蚀刻等蚀刻层间绝缘膜222、半导体层200S和层间绝缘膜123,从而形成将其贯通的通孔CH。
随后,通过物理气相沉积(PVD)法、化学气相沉积(CVD)法或原子层沉积(ALD)法等涂覆阻挡金属,以通过沉积覆盖通孔CH的内壁。此外,例如,在蚀刻阻挡金属之后,通过镀覆法、CVD法、PVD法或ALD法形成金属膜等以填充通孔CH。此外,通过使用CMP、干法蚀刻等去除从通孔CH突出的多余金属膜等。通过该过程,在本实施方案中,可以获得如图49的右下图所示的构成。
[效果]
在本实施方案中,将半导体层100S和200S彼此电气连接的贯通电极121E具有上述的构成,即,VSS接触区域118和218两者共享一个贯通电极121E的构成。换句话说,在本实施方案中,通过在电气连接到VSS接触区域118的同时贯通VSS接触区域218,贯通电极121E在贯通电极121E的侧面上部分地电气连接到VSS接触区域218。通过这样的构成,VSS接触区域118和218可以通过贯通电极121E彼此电气连接以具有相同的电位。此外,在本实施方案中,通过采用这种构成,不需要在贯通电极121E的周围形成将贯通电极121E和半导体层200S彼此电气绝缘的绝缘区域212。因此,在本实施方案中,可以在未部分地去除半导体层200S(以形成覆盖贯通电极121E和贯通电极121E的侧壁的绝缘区域212)的情况下进行操纵。结果,根据本实施方案,未进行半导体层200S的部分地去除将扩大半导体层200S上可用于形成元件的区域,导致元件布局的自由度增大,从而有利于成像装置1的进一步小型化。
此外,根据本实施方案,扩大半导体层200S上可用于形成元件的区域使得可以扩大各个元件,从而能够进一步改善元件的特性。例如,根据本实施方案,可以确保在半导体层200S上的构成像素电路210的各种晶体管的足够大的形成区域。因此,确保足够大的用于形成晶体管的面积可以降低包括在像素电路210中的晶体管的噪声,从而提高像素信号的信噪比,使得成像装置1能够输出更好的像素数据(图像信息)。
[变形例1]
在成像装置1中,存在着在半导体层100S内设置多个VSS接触区域118并且要求多个VSS接触区域118和半导体层200S内的VSS接触区域218电气连接以具有相同的电位的情况。在这种情况下,通过设置下述的焊盘部121,可以抑制在成像装置1内形成的贯通电极121E的数量的增加,使得可以有利于成像装置1的进一步小型化。将参照图50~53说明本实施方案的变形例1。图50和图52是示出根据本实施方案的变形例1的成像装置1的构成的主要部分的示例的示意性断面图。图53是示出与图50对应的根据本实施方案的变形例1的成像装置1的制造方法的工序断面图。为了清楚起见,图50~53仅示出了与本变形例相关的成像装置1的主要部分,并且省略其他部分的图示。这里,仅说明与上述第二实施方案的不同点,并且省略与第二实施方案的共同点的说明。
在本变形例中,如图50所示,在半导体层100S内设置多个VSS接触区域118。此外,在本变形例中,在半导体层100S的VSS接触区域118的面向半导体层200S的面上设置焊盘部(第一接触部)121。更具体地,焊盘部121跨着上述的多个VSS接触区域118设置,以将多个VSS接触区域118彼此电气连接。此外,在本变形例中,贯通电极121E贯通设置在半导体层200S内的VSS接触区域218,并且延伸到跨着多个VSS接触区域118设置的焊盘部121的上面。以这种方式,贯通电极121E在焊盘部121的上表面上电气连接到焊盘部121。因此,在本变形例中,贯通电极121E可以将VSS接触区域218和多个VSS接触区域118彼此电气连接,使得VSS接触区域218和多个VSS接触区域118具有相同的电位。例如,焊盘部121可以由诸如金属或掺杂有杂质的掺杂多晶硅等导电材料形成。
此外,在本实施方案和本变形例中,类似于参照图38~44说明的变形例8,第二基板200可以包括多个层叠的半导体基板(未示出)。在这种情况下,贯通电极121E的侧面可以部分地与多个半导体基板接触。
此外,如图51所示的构成适用于本实施方案和本变形例。具体地,如图51所示,在半导体层200S的VSS接触区域218上设置具有STI结构的元件隔离区域213。贯通电极121E设置为贯通元件隔离区域213以与VSS接触区域218接触。以这种方式,在本实施方案和本变形例中,贯通电极121E可以设置为贯通元件隔离区域213,使得可以增大可用于配置贯通电极121E和元件隔离区域213的区域,从而能够实现半导体层200S中的元件布局的更高自由度。这样导致实现了成像装置1的进一步小型化。在如图51所示的构成中,类似于参照图38~44说明的变形例8,第二基板200可以由多个层叠的半导体基板(未示出)构成。
接下来,将参照图52说明根据本变形例的成像装置1的制造方法。首先,在本变形例中,如图52的左上图所示,在第一基板100的半导体层100S上形成跨着多个VSS接触区域118延伸的焊盘部121。此外,上述第一基板100和第二基板200经由层间绝缘膜123彼此接合,然后对第二基板200执行减薄处理。后续步骤与第二实施方案类似,在此不再赘述。
根据本变形例,通过在半导体层100S内设置将多个VSS接触区域118电气连接的焊盘部121,可以抑制在成像装置1内形成的贯通电极121E的数量增加,从而有利于成像装置1的进一步小型化。
[变形例2]
在成像装置1中,要求将形成在半导体层200S上的多个元件(例如,放大晶体管AMP和FD转换增益切换晶体管FDG)与设置在半导体层100S内的浮动扩散部FD彼此电气连接以具有相同的电位。在这种情况下,下述的焊盘部220设置在半导体层200S上,并且多个元件通过焊盘部220彼此电气连接。此外,在这种情况下,通过将贯通电极121E和焊盘部220彼此电气连接,多个元件和浮动扩散部FD可以彼此电气连接以具有相同的电位。结果,可以抑制形成在成像装置1内的贯通电极120E、配线(未示出)等的数量的增加,从而有利于成像装置1的进一步小型化。
将参照图53和图54说明本实施方案的变形例2。图53是示出根据本实施方案的变形例2的成像装置1的构成的主要部分的示例的示意性断面图。此外,图54是示出与图53对应的根据本实施方案的变形例2的成像装置1的制造方法的工序断面图。为了清楚起见,图53和图54仅示出了与本变形例相关的成像装置1的主要部分,并且省略其他部分的图示。这里,仅说明与上述第二实施方案的不同点,并且省略与第二实施方案的共同点的说明。
具体地,在本变形例中,如图53所示,由导电材料形成的焊盘部220设置在半导体层200S上。焊盘部220可以将形成在半导体层200S上的元件彼此电气连接,例如放大晶体管AMP的栅极(未示出)和FD转换增益切换晶体管FDG的源极(具体地,设置在半导体层200S内)。在本变形例中,贯通电极120E电气连接到焊盘部220,并且进一步延伸到设置在浮动扩散部FD上的焊盘部120的上面。因此,由于贯通电极120E和电气连接到浮动扩散部FD的焊盘部120之间的电气连接,所以形成在半导体层200S上的元件和浮动扩散部FD可以彼此电气连接。类似于上述焊盘部121,例如,焊盘部220可以由诸如金属或掺杂有杂质的掺杂多晶硅等导电材料形成。
接下来,将参照图54说明根据本变形例的成像装置1的制造方法。首先,如图54的左上图所示,第二基板200经由层间绝缘膜123与其上形成有元件的第一基板100接合,然后对第二基板200执行减薄处理。
接下来,如图54的上部中央所示,部分地去除第二基板200的半导体层200S,并且在半导体层200S已经被去除的部分中埋入绝缘膜,从而形成将要被贯通电极TGV、120E和121E贯通的绝缘区域212。
随后,在半导体层200S上形成VSS接触区域218和焊盘部220,从而获得如图54的右上图所示的构成。后续步骤与第二实施方案类似,在此不再赘述。
在本变形例中,用于电气连接形成在半导体层200S上的各种元件的焊盘部220设置在半导体层200S上,然后,焊盘部220和贯通电极120E彼此电气连接。因此,根据本变形例,焊盘部220的存在使得可以电气连接各种元件,同时在无需为每个元件单独设置贯通电极的情况下进行操纵。结果,根据本变形例,可以抑制形成在成像装置1中的贯通电极120E、配线(未示出)等的数量增加,从而有利于成像装置1的进一步小型化。
<11.第三实施方案>
接下来,将说明本公开的第三实施方案的细节。本发明人继续认真研究实现上述的根据第一实施方案的成像装置1的进一步小型化的方式,并且设计出根据本公开第三实施方案的成像装置1。在下文中,将参照图55说明由本发明人设计的本公开第三实施方案的技术的实现细节。图55是示出图3所示的成像装置1的构成的主要部分的示例的示意性断面图。为了清楚起见,图55仅示出了与第三实施方案相关的成像装置1的主要部分,并且省略其他部分的图示。
在图55所示的成像装置1中,贯通电极121E经由焊盘部121电气连接到设置在半导体层100S内的多个VSS接触区域118。具体地,贯通电极121E经由焊盘部121电气连接到半导体层100S内的多个VSS接触区域118的表面。因此,在图55所示的成像装置1中,为了在半导体层100S内实现隔着像素分离部117彼此相邻设置的多个VSS接触区域118之间的彼此电气连接,可能要求增大焊盘部121的面积。因此,由于在图55所示的成像装置1中焊盘部121占据的面积较大,所以存在难以实现成像装置1的进一步小型化的情况。
鉴于上述情况,本发明人设计出本公开的第三实施方案。根据本发明人设计的本实施方案的成像装置1具有将贯通电极121E的远端部121F埋设在半导体层(第一半导体基板)100S内的构成(参照图56)。通过这样的贯通电极121E,可以将贯通电极121E的远端部121F的侧壁电气连接到半导体层100S(具体地,设置在半导体层100S内的多个VSS接触区域118),使得可以在未设置用于电气连接到半导体层100S的具有大面积的焊盘部121的情况下进行操纵。结果,可以在未设置具有大面积的焊盘部121的情况下进行操纵,从而有利于成像装置1的进一步小型化。例如,在本实施方案中,由于可以在未设置具有大面积的焊盘部121的情况下进行操纵,所以光电二极管PD等的尺寸可以扩大,导致光电二极管PD中产生的电荷增加,并且成像装置1的感度提高。此外,可以在未形成诸如焊盘部121等具有角部的结构的情况下进行操纵,从而抑制贯通电极121E中的电场集中。结果,可以抑制由于贯通电极121E中的电场集中所导致的成像装置1的故障。下面将顺次说明本实施方案的细节。在以下的说明中,仅说明与上述第一实施方案的不同点,并且省略与第一实施方案的共同点的说明。
[构成]
将参照图56和图57说明本实施方案的细节。图56和图57是示出根据本实施方案的成像装置1的构成的主要部分的示例的示意性断面图。为了清楚起见,图56和图57仅示出了与本实施方案相关的成像装置1的主要部分,并且省略其他部分的图示。
具体地,如图56所示,贯通电极121E具有远端部121F,并且远端部121F埋设在半导体层100S内的像素分离部(元件隔离部)117中。此外,在本实施方案中,由于远端部121F埋设在像素分离部117内,所以远端部121F的侧壁与邻近像素分离部117设置的多个VSS接触区域(第一区域)118接触。换句话说,远端部121F的侧壁电气连接到设置在半导体层100S内的多个VSS接触区域118。顺便提及的是,例如,远端部121F可以由诸如金属或掺杂有杂质的掺杂多晶硅等导电材料形成。此外,贯通电极121E的远端部121F以外的部分可以由诸如各种金属(Cu、W或Al)或掺杂有杂质的掺杂多晶硅(p型)等导电材料形成。
本实施方案可以如图57所示地变形。具体地,尽管图56是仅贯通电极121E具有远端部121F的构成,但是如图57所示,在本变形例中,贯通电极120E也可以具有远端部120F。远端部120F与设置在半导体层100S内的FD接触并且电气连接到FD。例如,远端部120F可以由诸如金属或掺杂有杂质的掺杂多晶硅(n型)等导电材料形成。以这种方式,通过设置埋设在半导体层200S中的远端部120F,可以在未设置用于将贯通电极120E和FD彼此电气连接的具有大面积的焊盘部的情况下进行操纵。结果,可以减小FD的面积并增大PD的面积。
在本实施方案中,其构成不限于如图57所示的贯通电极120E和121E二者分别具有远端部120F和121F的情况。贯通电极120E或121E中的任一个可以具有远端部120F或121F。
[制造方法]
接下来,将参照图58和图59说明根据本实施方案的成像装置1的制造方法。图58是示出与图56对应的根据本实施方案的成像装置1的制造方法的工序断面图。图59是示出与图56对应的根据本实施方案的成像装置1的其他制造方法的工序断面图。为了清楚起见,图58和图50仅示出了与本实施方案相关的成像装置1的主要部分,并且省略其他部分的图示。
首先,如图58的左上图所示,使用光刻、离子注入等在第一基板100的半导体层100S内形成光电二极管PD、浮动扩散部FD、VSS接触区域118等。此外,通过使用光刻、干法蚀刻等,在半导体层100S内形成作为像素分离部117的沟槽,然后在已经形成的沟槽中埋入绝缘膜(例如,SiO)。随后,通过诸如PVD、CVD法、光刻、干法蚀刻等方法在半导体层100S上形成传输栅TG等。
接下来,如图58的右上图所示,使用诸如蚀刻等方法去除像素分离部117内的绝缘膜(具体地,像素分离部117的图中上侧部分的绝缘膜)。
此外,如图58的左下图所示,例如,通过使用PVD、CVD等方法,在去除了绝缘膜的像素分离部117中埋入诸如多晶硅等材料。以这种方式埋入的部分成为贯通电极121E的远端部121F。此时,使用离子注入等将杂质注入埋入的多晶硅中,以制成p型导电类型的多晶硅,然后进行热处理以扩散掺杂。这使得在本实施方案中能够可靠地建立远端部121F和VSS接触区域118之间的电气连接。
其后,将第二基板200接合到第一基板100以形成贯通电极121E的远端部121F以外的部分。例如,贯通电极121E的远端部121F以外的部分可以如下形成。例如,使用光刻、干法蚀刻等方法形成贯通层间绝缘膜222、绝缘区域212和层间绝缘膜123的通孔(未示出),然后通过使用PVD、CVD等将金属膜等埋设在通孔中。此外,通过使用PVD、CVD、光刻、干法蚀刻等形成贯通电极120E、配线层W1等,可以获得如图58的右下图所示的构成。
此外,在本实施方案中,根据本实施方案的成像装置1可以通过使用如图59所示的制造方法形成。
首先,类似于图58所示的制造方法,如图59的左上图所示,光电二极管PD、浮动扩散部FD、VSS接触区域118等形成在第一基板100的半导体层100S内。此外,在半导体层100S内形成作为像素分离部117的沟槽(未示出),并且在形成的沟槽中埋入绝缘膜。随后,在半导体层100S上形成传输栅TG等。
接下来,经由层间绝缘膜123将第一基板100和第二基板200彼此接合,并且对第二基板200执行减薄处理。此外,在第二基板200上形成元件(例如,放大晶体管AMP等)、元件隔离区域213、层间绝缘膜222等。接下来,如图59的右上图所示,形成贯通层间绝缘膜222、元件隔离区域213和层间绝缘膜123以到达像素分离部117的上侧部分的通孔CH。
接下来,如图59的左下图所示,使用诸如PVD、CVD等方法,将多晶硅埋设在通孔中。以这种方式埋入的部分成为贯通电极121E。即,与图58所示的制造方法不同,图59所示的制造方法在一个阶段中一体地形成贯通电极121E,而不是通过将贯通电极121E分割为远端部121F和远端部121F以外的部分而在两个阶段中形成。
此外,形成贯通电极120E、配线层Wl等,从而获得如图59的右下图所示的构成。
[效果]
在本实施方案中,埋设在半导体层100S的像素分离部117中的贯通电极121E的远端部121F与隔着像素分离部117彼此相邻设置的多个VSS接触区域118接触,从而电气连接到多个VSS接触区域118。因此,在本实施方案中,由于贯通电极121E在远端部121F的侧壁上电气连接到多个VSS接触区域118,因此可以在未设置具有大面积的焊盘部121的情况下进行操纵,以实现与多个VSS接触区域118的电气连接。结果,根据本实施方案,可以在未设置具有大面积的焊盘部121的情况下进行操纵,从而有利于成像装置1的进一步小型化。例如,在本实施方案中,由于可以在未设置具有大面积的焊盘部121的情况下进行操纵,所以光电二极管PD等的尺寸可以扩大,导致光电二极管PD中产生的电荷增加,并且成像装置1的感度提高。此外,根据本实施方案,可以在未形成诸如焊盘部121等具有角部的结构的情况下进行操纵,从而抑制贯通电极121E中的电场集中。结果,根据本实施方案,可以抑制由于贯通电极121E中的电场集中所导致的成像装置1的故障。
[变形例]
由于制造步骤中的加工,在成像装置1中,可能存在许多缺陷水平分布在像素分离部117附近的界面处的情况,并且这种分布可能会导致不必要的电子的产生并且可能会增加像素分离部117附近的光电二极管PD中的白点的发生。有鉴于此,类似于第三实施方案,下面说明的本实施方案的变形例提出了在有利于成像装置1的进一步小型化的同时能够抑制白点发生的贯通电极121E。下面,将参照图60~63说明本实施方案的变形例。图60是示出根据本实施方案的变形例的成像装置1的构成的主要部分的示例的示意性断面图。图61和图62是示出根据本实施方案的变形例的成像装置1的构成的主要部分的平面构成的示例的示意图,具体地,是示出沿着图60所示的线IV-IV'截取的断面构成的示意图。图63是示出与图60对应的根据本实施方案的变形例的成像装置1的制造方法的工序断面图。为了清楚起见,图60~63仅示出了与本变形例相关的成像装置1的主要部分,并且省略其他部分的图示。这里,仅说明与上述第三实施方案的不同点,将省略与第三实施方案的共同点的说明。
具体地,如图60所示,类似于上述本实施方案,贯通电极121E具有远端部121F。此外,远端部121F包括:电气连接到VSS接触区域118的侧面接触部121F-1;和贯通像素分离部117的贯通部121F-2。侧面接触部121F-1类似于上述本实施方案的远端部121F。此外,贯通部121F-2从半导体层100S的面向半导体层200S的面到与该面向面相对的面(入射面)贯通像素分离部117(半导体层100S)。顺便提及的是,贯通部121F-2的外周被绝缘膜(未示出)覆盖。同样在本变形例中,类似于上述实施方案,侧面接触部121F-1可以由诸如金属或掺杂有杂质的掺杂多晶硅等导电材料形成。此外,贯通部121F-2可以由诸如金属等导电材料形成。
在本变形例中,例如,通过将贯通电极121E电气连接到接地将在贯通电极121E周围诱发电场,使得可以在贯通电极121E的远端部121F的周围累积空穴。在本变形例中,累积的空穴可以防止产生不必要的电子,使得可以抑制像素分离部117附近的光电二极管PD中白点的发生。
顺便提及的是,远端部121F可以沿着像素分离部117完全地埋入,如图61所示。在这种情况下,埋设在像素分离部117中的远端部121F的平面构成的宽度可以为例如大约50nm~250nm。此外,如图62所示,可以在成像装置1的垂直方向上在远端部121F上形成接触部125。例如,接触部125被设置为在远端部121F和位于远端部121F上方(即,第二基板200侧)的贯通电极121E的部分之间实现更可靠的电气连接。具体地,在制造阶段,在像素分离部117中形成远端部121F,然后,形成贯通绝缘区域212和层间绝缘膜123的通孔(未示出)以实现与远端部121F的连接。此时,远端部121F和通孔的对准可能存在困难。因此,即使在通孔发生错位的情况下,为了在远端部121F和位于第二基板200侧的贯通电极121E的部分之间实现更可靠的电气连接,也可以形成例如由导电材料形成的接触部125。
接下来,将参照图63说明根据本变形例的成像装置1的制造方法。
首先,类似于本实施方案,在第一基板100的半导体层100S内形成光电二极管PD、浮动扩散部FD、VSS接触区域118等。随后,在半导体层100S内形成多个沟槽(未示出),然后在多个沟槽的一部分(具体地,作为像素分离部117的沟槽)中埋入绝缘膜(例如,SiO),同时在剩余的沟槽(具体地,用于贯通电极121E的远端部121F的沟槽)中埋入掺杂多晶硅等。以这种方式,可以获得如图63的左上图所示的构成。
接下来,如图63的右上图所示,使用蚀刻等去除在剩余的沟槽(具体地,用于贯通电极121E的远端部121F的沟槽)中埋入的多晶硅的上侧部分(第二基板200侧的部分)。例如,去除的部分对应于上述远端部121F的侧面接触部121F-1。
此外,如图63的左下图所示,使用诸如PVD、CVD法等方法,在剩余的沟槽(具体地,用于贯通电极121E的远端部121F的沟槽)内已经去除了多晶硅的部分中埋入掺杂多晶硅。以这种方式埋入的部分成为远端部121F的侧面接触部121F-1。后续步骤与图58所示的本实施方案的制造方法类似,在此不再赘述。
根据本变形例,类似于上述本实施方案,可以在未设置上述的焊盘部121的情况下进行操纵,从而有利于成像装置1的进一步小型化。此外,在本变形例中,贯通电极121E的远端部121F从半导体层100S的面向半导体层200S的面贯通到与该面向面相对的面(入射面)。在本变形例中,通过将这样的贯通电极121E电气连接到接地可以增强光电二极管PD周围的接地,使得能够抑制像素分离部117附近的光电二极管PD中的白点的发生。
<12.第四实施方案>
下面,将详细说明本公开的第四实施方案。本发明人继续认真研究根据第一实施方案的成像装置1是否可以实现进一步小型化,并且设计出根据本公开第四实施方案的成像装置1。在下文中,将参照图64说明本发明人设计的本公开第四实施方案的技术的实现细节。图64是示出图3所示的成像装置的构成的主要部分的示例的示意性断面图。为了清楚起见,图64仅示出了与第四实施方案相关的成像装置1的主要部分,并且省略其他部分的图示。
如图64所示,在成像装置1中,贯通电极120E、121E和TGV设置在半导体层200S的与面向半导体层100S的面相对的面上。因此,由于在图64所示的成像装置1中在半导体层200S上形成贯通电极120E、121E和TGV,所以在半导体层200S上可以自由地形成元件的区域的面积存在限制。换句话说,在图64所示的成像装置1中,由于在半导体层200S的与面向半导体层100S的面相对的面上配置多个贯通电极120E、121E和TGV,所以在半导体层200S上的诸如晶体管等元件布局的自由度存在限制。例如,在图64所示的成像装置1中,设置在半导体层200S上的放大晶体管AMP的栅极250的面积的限制有时会增大放大晶体管AMP的噪声。
鉴于上述情况,本发明人设计出本公开的第四实施方案。根据本发明人设计的本实施方案的成像装置1被构造成在半导体层100S的与面向半导体层200S的面相对的面(入射面)上设置接触部104或106中的至少一个,而不是设置贯通电极121E和TGV。具体地,接触部(第二电极)104电气连接到半导体层(第一半导体基板)100S的阱区域102。此外,接触部(第一电极)106电气连接到传输晶体管TR的栅极(栅电极)TG。在本实施方案中,通过在半导体层100S的入射面侧配置上述的接触部104或106中的至少一个而不是配置贯通电极121E或TGV中的至少一个,可以减少在半导体层200S的与面向半导体层100S的面相对的面上形成的贯通电极的数量。例如,根据本实施方案,可以扩大在半导体层200S上可以自由地形成元件的区域的面积。更具体地,根据本实施方案,可以扩大设置在半导体层200S上的放大晶体管AMP的栅极250的面积,从而能够抑制放大晶体管AMP的噪声的增大。
此外,根据本实施方案,还可以有利于执行布局以缩短从浮动扩散部FD到放大晶体管AMP的栅极250的距离。结果,根据本实施方案,可以避免由于用于将浮动扩散部FD电气连接到栅极250的配线的寄生电容增加而导致的转换效率劣化。即,根据本实施方案,减少对元件的形成区域的限制有利于成像装置1的进一步小型化并且有利于元件特性的改善。下面将顺次说明本实施方案的细节。在以下的说明中,仅说明与上述第一实施方案的不同点,并且省略与第一实施方案的共同点的说明。
[构成]
首先,将参照图65说明本实施方案的细节。图65是示出根据本实施方案的成像装置1的构成的主要部分的示例的示意性断面图。为了清楚起见,图65仅示出了与本实施方案相关的成像装置1的主要部分,并且省略其他部分的图示。
具体地,在图65所示的示例中,代替贯通电极121E,在半导体层100S的入射面侧设置电气连接到半导体层100S的阱区域102的接触部104。接触部104优选设置在像素分离部117的附近以防止入射到入射面上的光被阻挡。
此外,接触部104可以由诸如金属等导电材料形成,但是优选由诸如氧化铟锡(ITO)等透明导电材料形成,以防止入射到入射面上的光被阻挡。例如,透明导电材料的例子可以包括能够透过光的透明导电材料,例如氧化铟锡(ITO、结晶ITO和非晶ITO)膜。然而,本实施方案不限于上述的ITO,并且可以使用其他材料。作为氧化锡系材料,透明导电材料的例子包括氧化锡、氧化锑锡(掺杂有Sb作为掺杂剂的SnO2,例如ATO)和氧化氟锡(掺杂有F作为掺杂剂的SnO2,例如FTO)。氧化锌系材料的例子包括铝掺杂的氧化锌(掺杂有Al作为掺杂剂的ZnO,例如AZO)、镓掺杂的氧化锌(掺杂有Ga作为掺杂剂的ZnO,例如GZO)、铟掺杂的氧化锌(掺杂有In作为掺杂剂的ZnO,例如IZO)、铟镓掺杂的氧化锌(掺杂有In和Ga作为掺杂剂的ZnO4,例如IGZO)和铟锡掺杂的氧化锌(掺杂有In和Sn作为掺杂剂的ZnO,例如ITZO)。其他例子包括铟掺杂的氧化镓(掺杂有In的Ga2O3,例如IGO)、CuInO2、MgIn2O4、CuI、InSbO4、ZnMgO、CdO、ZnSnO3和石墨烯。
[制造方法]
接下来,将参照图66说明根据本实施方案的成像装置1的制造方法。图66是示出与图65对应的根据本公开第四实施方案的成像装置1的制造方法的工序断面图。为了清楚起见,图66仅示出了与本实施方案相关的成像装置1的主要部分,并且省略其他部分的图示。
首先,在本实施方案中,如图66的左上图所示,从前面(与入射面相对的面)侧加工第一基板100的半导体层100S。具体地,使用光刻、离子注入等,在半导体层100S内形成光电二极管PD、浮动扩散部FD等。此外,通过诸如光刻、干法蚀刻、PVD和CVD法等方法在半导体层100S内形成像素分离部117。
接下来,如图66的右上图所示,第一基板100和第二基板200经由层间绝缘膜123彼此接合,然后在第二基板200的半导体层200S上形成元件、配线等。此时,例如,进行贯通半导体层200S的贯通电极TGV等的形成。
随后,如图66的左下图所示,通过CVD等在半导体层200S上形成层间绝缘膜222,并且在层间绝缘膜222上进一步接合第三基板300。
接下来,通过CMP等使第一基板100的半导体层100S的入射面侧平坦化,以形成其中形成有接触部104的通孔。此外,如图66的右下图所示,使用PVD、CVD等将多晶硅、金属等埋设在通孔中。此后,在入射面侧形成滤色器和光接收透镜。
[效果]
在本实施方案中,代替贯通电极121E,在半导体层100S的入射面侧上设置电气连接到半导体层100S的阱区域102的接触部104。因此,根据本实施方案,由于未设置贯通电极121E,所以可以减少设置在半导体层200S的与面向半导体层100S的面相对的面上的贯通电极的数量。结果,根据本实施方案,可以扩大在半导体层200S上可以自由地形成元件的区域的面积。例如,根据本实施方案,可以扩大设置在半导体层200S上的放大晶体管AMP的栅极250的面积,从而能够抑制放大晶体管AMP的噪声的增大。
此外,根据本实施方案,还可以有利于执行布局以缩短从浮动扩散部FD到放大晶体管AMP的栅极250的距离。结果,根据本实施方案,可以避免由于用于将浮动扩散部FD电气连接到栅极250的配线的寄生电容增加而导致的转换效率劣化。即,根据本实施方案,减少对元件的形成区域的限制有利于成像装置1的进一步小型化并且有利于元件特性的改善。
[变形例1]
在本实施方案中,如上所述,接触部104优选设置在像素分离部117附近以防止入射到入射面上的光被阻挡。因此,在本变形例中,为了进一步防止光入射的阻挡,如图67所示,接触部104设置在入射面的外周部,即,在位于入射面的外周部的像素分离部117内。在下文中,将参照图67说明本实施方案的变形例1。图67是示出根据本实施方案的变形例1的成像装置1的构成的主要部分的示例的示意性断面图。为了清楚起见,图67仅示出了与本变形例相关的成像装置1的主要部分,并且省略其他部分的图示。这里,仅说明与上述第四实施方案的不同点,并且省略与第四实施方案的共同点的说明。
如图67所示,接触部104设置在像素分离部117内。具体地,接触部104在像素分离部117内沿着半导体层100S的侧壁设置,并且电气连接到半导体层100S的阱区域102。例如,接触部104可以由金属或掺杂有杂质的掺杂多晶硅等形成。此外,在接触部104由金属材料形成的情况下,接触部104可以具有类似于遮光膜117A(其遮挡来自相邻像素541的光)的功能。
如上所述,根据本变形例,通过在像素分离部117内沿着半导体层100S的侧壁设置接触部104,可以进一步防止由接触部104引起的入射到入射面上的光被阻挡。
[变形例2]
在本实施方案中,可以在半导体层100S的入射面侧设置电气连接到传输晶体管TR的栅极TG的接触部106。在下文中,将参照图68说明本实施方案的变形例2。图68是示出根据本实施方案的变形例2的成像装置1的构成的主要部分的示例的示意性断面图。为了清楚起见,图68仅示出了与本变形例相关的成像装置1的主要部分,并且省略其他部分的图示。这里,仅说明与上述第四实施方案的不同点,并且省略与第四实施方案的共同点的说明。
具体地,在本变形例中,如图68所示,传输晶体管TR是具有其中传输晶体管TR的栅极(栅电极)TG埋设在半导体层(第一半导体基板)100S中的构成的纵型晶体管。换句话说,在本变形例中,传输晶体管TR的栅极TG被设置为在半导体层100S中被挖出。在本变形例中,栅极TG优选形成为从照射面朝着前面深入地形成,只要栅极TG不深到贯通半导体层100S的厚度。此外,在本变形例中,代替贯通电极TGV,在半导体层100S的入射面侧设置电气连接到栅极TG的接触部106。类似于上述实施方案,接触部106优选设置在半导体层100S的侧壁侧,即,尽可能地在像素分离部117附近,以免阻挡光入射到入射面上。
在本变形例中,代替贯通电极TGV,在半导体层100S的入射面侧设置电气连接到栅极TG的接触部106。因此,根据本变形例,由于未设置贯通电极TGV,所以可以减少设置在半导体层200S的与面向半导体层100S的面相对的面上的贯通电极的数量。结果,根据本变形例,可以扩大在半导体层200S上可以自由地形成元件的区域的面积。例如,根据本变形例,可以扩大设置在半导体层200S上的放大晶体管AMP的栅极250的面积,从而能够抑制放大晶体管AMP的噪声的增大。
此外,根据本变形例,还可以有利于执行布局以进一步缩短从浮动扩散部FD到放大晶体管AMP的栅极250的距离。结果,根据本变形例,可以避免由于用于将浮动扩散部FD电气连接到栅极250的配线的寄生电容增加而导致的转换效率劣化。即,根据本变形例,减少对元件的形成区域的限制有利于成像装置1的进一步小型化并且有利于元件特性的改善。
[变形例3]
此外,在本实施方案中,可以在半导体层100S的入射面侧设置上述接触部104和106两者。在下文中,将参照图69说明本实施方案的变形例3。图69是示出根据本实施方案的变形例3的成像装置1的构成的主要部分的示例的示意性断面图。为了清楚起见,图69仅示出了与本变形例相关的成像装置1的主要部分,并且省略其他部分的图示。这里,仅说明与上述第四实施方案的不同点,并且省略与第四实施方案的共同点的说明。
具体地,如图69所示,在本变形例中,代替贯通电极121E和TGV,在半导体层100S的入射面侧设置接触部104和106二者。
在本变形例中,代替贯通电极121E和TGV,通过在半导体层100S的入射面侧设置接触部104和106,类似于以上说明,可以进一步减少设置在半导体层200S的与面向半导体层100S的面相对的面上的贯通电极的数量。结果,根据本变形例,可以进一步扩大在半导体层200S上可以自由地形成元件的区域的面积。
<13.第五实施方案>
首先,将参照图70~72说明导致本公开第五实施方案的设计技术的技术背景。图70是示出用于说明本实施方案的技术背景的成像装置的构成的主要部分的示例的示意性断面图。图71和图72是示出用于说明本公开第五实施方案的技术背景的成像装置的平面构成的主要部分的示例的示意图。具体地,图71示出了在图70所示的位置sec21处的平面构成,图72示出了在图70所示的位置sec22处的平面构成。
如图70~72所示,在成像装置1中,半导体层100S的VSS接触区域118和半导体层200S的VSS接触区域218经由贯通电极121E和第一配线层W1彼此电气连接,使得VSS接触区域118和VSS接触区域218具有相同的电位(例如,电源电位、接地电位等)。然而,从图72可以看出,贯通电极121E的存在限制了可以在半导体层200S上配置各种晶体管(例如,放大晶体管AMP等)的区域。即,贯通电极121E的存在降低了晶体管配置的自由度,从而降低了半导体层200S的平面构成的利用效率。这使得难以实现成像装置1的进一步小型化。
有鉴于此,本发明人设计出本公开的第五实施方案,其能够增大晶体管配置的自由度并且提高半导体层200S的平面构成的利用效率。在下文中,将参照图73~76说明由本发明人设计的第五实施方案的细节。图73是示出根据本实施方案的成像装置的构成的主要部分的示例的示意性断面图。图74~76是示出根据本实施方案的成像装置的构成的主要部分的平面构成的示例的示意图。具体地,图74示出了在图73所示的位置sec21处的平面构成,图75示出了在图73所示的位置sec22处的平面构成。图76示意性地示出了根据本实施方案的像素阵列单元540。
首先,如图73~75所示,在本实施方案中未设置贯通电极121E。此外,代替贯通电极121E,在配线层100T中设置从位于像素阵列单元540的外周的周边部540B引出的配线350。此外,配线350经由埋设在半导体层100S中的远端部121F电气连接到VSS接触区域118。例如,配线350可以由金属膜或掺杂有p型杂质的多晶硅膜形成。此外,从位于周边部540B等中的电路向配线350施加偏置电位(电源电位(正电位或负电位)、接地电位等)。即,在本实施方案中,偏置电位被单独地施加到半导体层100S的VSS接触区域118和半导体层200S的VSS接触区域218。
如图76所示,在本实施方案中,配线350可以在像素阵列单元540上沿着列方向V(参照图2)延伸,并且多条配线350可以配置在像素阵列单元640上而沿着行方向H(参照图2)排列。此外,在本实施方案中,设置在成像装置1中的配线350的数量不限于图76所示的数量,可以设置多条配线。
此外,在本实施方案中,配线350不限于如图76所示的在像素阵列单元540上沿着列方向V延伸的配线,并且例如可以是沿着行方向H(参照图2)延伸的配线。
根据本实施方案,采用这种构成可以省略贯通电极121E,导致晶体管配置的更高自由度,使得可以提高半导体层200S的平面构成的利用效率。
此外,本实施方案可以变形如下。在下文中,将参照图77和图78说明本实施方案的变形例。图77和图78是示出根据本实施方案的变形例的成像装置的构成的主要部分的平面构成的示例的示意图。具体地,图77示出了与图74对应的平面构成,图78示意性地示出了根据本实施方案的像素阵列单元540。
如图77和图78所示,在本变形例中,配线350可以具有通过组合在像素阵列单元540上沿着列方向V(参照图2)和行方向H(参照图2)延伸的多条配线而形成的格子状。此外,在本变形例中,设置在成像装置1中的配线350的格子数量不限于图78所示的数量,并且可以设置多个格子。
在本变形例中,通过将配线350形成为格子状,例如,可以进一步增强半导体层100S的接地。此外,在成像装置1中,光从图73的下侧入射到成像装置1上。在这种情况下,由于配线350的格子状,所以当从光的入射方向观察时,配线350的排列在任何方向上都是对称的,导致通过配线350获得的光反射均匀。因此,任何位置的光电二极管PD都可以均匀地吸收光并产生信号,从而可以抑制图像的劣化。
<14.第六实施方案>
此外,类似于上述第五实施方案,为了增大晶体管配置的自由度并且提高半导体层200S的平面构成的利用效率,本发明人设计出本公开的第六实施方案。在下文中,将参照图79~81说明由本发明人设计的第六实施方案的细节。图79是示出根据本实施方案的成像装置的构成的主要部分的示例的示意性断面图。图80和图81是示出根据本实施方案的成像装置的构成的主要部分的平面构成的示例的示意图。具体地,图80示出了在图79所示的位置sec21处的平面构成,图81示出了在图79所示的位置sec22处的平面构成。
首先,如图79~81所示,在本实施方案中未设置贯通电极121E。此外,不存在像素分离部117的一部分。代替贯通电极121E和像素分离部117的一部分,设置贯通半导体层100S的贯通电极360。例如,贯通电极360可以由金属膜或掺杂有p型杂质的多晶硅膜形成。此外,贯通电极360电气连接到位于像素阵列单元540的外周的周边部540B中的电路,并且从该电路向贯通电极360施加偏置电位(电源电位(正电位或负电位)、接地电位等)。此外,贯通电极360经由设置在半导体层100S的配线层100T侧的前面上的接触部360C电气连接到VSS接触区域118。注意,例如,接触部360C可以由金属膜或掺杂有p型杂质的多晶硅膜形成。此外,在本实施方案中,偏置电位被单独地施加到半导体层100S的VSS接触区域118和半导体层200S的VSS接触区域218。
如图80所示,类似于图76所示的第五实施方案,在本实施方案中,贯通电极360可以设置在凹槽中,该凹槽在像素阵列单元540的半导体层100S中设置成沿着列方向V(参照图2)延伸。此外,在本实施方案中如图2所示,多个贯通电极360可以设置在像素阵列单元640的半导体层100S内而沿着行方向H(参照图2)排列。在本实施方案中,设置在成像装置1中的贯通电极360的数量没有特别限制。
此外,在本实施方案中,贯通电极360不限于如图80所示的设置为在像素阵列单元540上沿着列方向V延伸,并且例如可以设置为在行方向H(参照图2)上延伸。
根据本实施方案,采用这种构成可以省略贯通电极121E,导致晶体管配置的更高自由度,使得可以提高半导体层200S的平面构成的利用效率。
此外,本实施方案可以变形如下。在下文中,将参照图82说明本实施方案的变形例1。图82是示出根据本实施方案的变形例1的成像装置的构成的主要部分的平面构成的示例的示意图,具体地,示出了与图80对应的平面构成。.
如图82所示,在本变形例中,贯通电极360可以是埋设在多个凹槽中的格子状的贯通电极,该多个凹槽在像素阵列单元540的半导体层100S中沿着列方向V(参照图2)和行方向H(参照图2)延伸。在本变形例中,设置在成像装置1中的贯通电极360的格子数量没有特别限制。
在本变形例中,通过将贯通电极360形成为格子状,可以进一步增强半导体层100S的接地。此外,在成像装置1中,光从图79的下侧入射到成像装置1上。在这种情况下,由于贯通电极360的格子状,所以当从光的入射方向观察时,贯通电极360的排列在任何方向上都是对称的,导致通过贯通电极360获得的光反射均匀。因此,任何位置的光电二极管PD都能够均匀地吸收光并产生信号,从而可以抑制图像的劣化。
此外,本实施方案可以变形如下。在下文中,将参照图83说明本实施方案的变形例1。图83是示出根据本实施方案的变形例1的成像装置的构成的主要部分的示例的示意性断面图。
在本变形例中,如图83所示,代替贯通半导体层100S的贯通电极360,也可以使用贯通半导体层100S的中途的埋入电极360a。在这种情况下,在其中配置有埋入电极360a的凹槽362的光接收透镜401侧上,设置像素分离部117b。例如,埋入电极360a可以由金属膜或掺杂有p型杂质的多晶硅膜形成。此外,光沿着图83中箭头指示的方向入射到成像装置1上,并且像素分离部117b优选由光吸收较少的材料形成,例如氧化硅等。例如,埋入电极360a和像素分离部117b在半导体层100S的膜厚度方向上的长度的比例没有特别限制。然而,优选设定为埋入电极360a:像素分离部117b=约3:7。通过该比例,可以抑制埋入电极360a的光吸收并提高对光电二极管PD的光收集效率。
顺便提及的是,在本实施方案和本变形例中,贯通电极360和埋入电极360a可以形成在位于将浮动扩散部FD和贯通电极120E电气连接的焊盘部120A下方的像素分离部117中。在这种情况下,贯通电极360和埋入电极360a的配线层100T侧的远端部优选被绝缘膜覆盖,从而不会电气连接到焊盘部120A或浮动扩散部FD。在这种情况下,当埋入电极360a已经形成时,像素分离部117b设置在埋入电极360a的光接收透镜401侧。
<15.适用例>
图84是包括根据上述实施方案及其变形例的成像装置1的成像系统7的示意性构成的示例。
成像系统7例如是电子设备,该电子设备是诸如数码相机或摄像机等成像装置或诸如智能手机或平板电脑终端等便携式终端设备。成像系统7包括例如根据上述实施方案及其变形例的成像装置1、DSP电路243、帧存储器244、显示单元245、存储单元246、操作单元247和电源单元248。在成像系统7中,根据上述实施方案及其变形例的成像装置1、DSP电路243、帧存储器244、显示单元245、存储单元246、操作单元247和电源单元248经由总线249彼此连接。
根据上述实施方案及其变形例的成像装置1(1A)输出对应于入射光的图像数据。DSP电路243是处理从根据上述实施方案及其变形例的成像装置1输出的信号(图像数据)的信号处理电路。帧存储器244以帧为单位临时保持由DSP电路243处理的图像数据。显示单元245例如包括诸如液晶面板或有机电致发光(EL)面板等面板型显示装置,并且显示由根据上述实施方案及其变形例的成像装置1捕获的运动图像或静止图像。存储单元246将由根据上述实施方案及其变形例的成像装置1捕获的运动图像或静止图像的图像数据记录在诸如半导体存储器或硬盘等记录介质中。操作单元247根据用户的操作发出用于成像系统7的各种功能的操作指令。电源单元248向这些供应目标适当地供给用作根据上述实施方案及其变形例的成像装置1、DSP电路243、帧存储器244、显示单元245、存储单元246和操作单元247的操作电源的各种电源。
接下来,将说明成像系统7中的成像步骤。
图85示出了成像系统7中成像操作的流程的示例。用户通过操作操作单元247给出关于成像开始的指令(步骤S101)。响应于此,操作单元247向成像装置1发送成像指令(步骤S102)。当接收到成像指令时,成像装置1(具体地,系统控制电路36)通过预定的成像方式执行成像(步骤S103)。
成像装置1将通过成像获得的图像数据输出到DSP电路243。这里,图像数据是基于临时保持在浮动扩散部FD中的电荷生成的像素信号的所有像素的数据。DSP电路243基于从成像装置1输入的图像数据执行预定的信号处理(例如,降噪处理等)(步骤S104)。DSP电路243使帧存储器244保持经过预定的信号处理的图像数据,并且帧存储器244使存储单元246存储图像数据(步骤S105)。以这种方式,执行成像系统7中的成像。
在适用例中,根据上述实施方案及其变形例的成像装置1适用于成像系统7。因此,由于成像装置1可以被小型化或具有高清晰度,因此可以提供小型或高清成像系统7。
[16.应用例]
[应用例1]
根据本公开的技术(本技术)可以适用于各种产品。例如,根据本公开的技术可以被实现为安装在诸如汽车、电动汽车、混合电动汽车、摩托车、自行车、个人移动装置、飞机、无人飞行器、船舶、机器人等任何类型的移动体上的装置。
图86是作为根据本公开的技术可以适用的移动体控制系统的示例的车辆控制系统的示意性构成例的框图。
车辆控制系统12000包括经由通信网络12001彼此连接的多个电子控制单元。在图86所示的示例中,车辆控制系统12000包括驱动系统控制单元12010、主体系统控制单元12020、车外信息检测单元12030、车内信息检测单元12040和综合控制单元12050。此外,作为综合控制单元12050的功能构成,示出了微型计算机12051、音频/图像输出单元12052和车载网络接口(I/F)12053。
驱动系统控制单元12010根据各种程序来控制与车辆的驱动系统有关的装置的操作。例如,驱动系统控制单元12010用作诸如内燃机或驱动电机等用于产生车辆的驱动力的驱动力产生装置、用于向车轮传递驱动力的驱动力传递机构、用于调整车辆的转向角的转向机构、用于产生车辆的制动力的制动装置的控制装置。
主体系统控制单元12020根据各种程序来控制安装到车体的各种装置的操作。例如,主体系统控制单元12020用作无钥匙进入系统、智能钥匙系统、电动窗装置或诸如头灯、尾灯、刹车灯、转向信号灯或雾灯等各种灯的控制装置。在这种情况下,用于代替按键的从便携式装置传递的无线电波或各种开关的信号可以输入到主体系统控制单元12020。主体系统控制单元12020接收无线电波或信号的输入并控制车辆的门锁装置、电动窗装置、灯等。
车外信息检测单元12030检测安装车辆控制系统12000的车辆的外部的信息。例如,成像单元12031连接到车外信息检测单元12030。车外信息检测单元12030使成像单元12031捕获车辆外部的图像并接收所捕获的图像。车外信息检测单元12030可以基于接收到的图像进行诸如人、汽车、障碍物、标志、道路上的文字等物体检测处理或距离检测处理。
成像单元12031是接收光并输出对应于受光量的电气信号的光学传感器。成像单元12031可以输出电气信号作为图像,或者可以输出电气信号作为测距信息。此外,由成像单元12031接收的光可以是可见光或诸如红外线等不可见光。
车内信息检测单元12040检测车内的信息。例如,检测驾驶员的状态的驾驶员状态检测单元12041连接到车内信息检测单元12040。例如,驾驶员状态检测单元12041包括对驾驶员成像的相机,并且基于从驾驶员状态检测单元12041输入的检测信息,车内信息检测单元12040可以计算驾驶员的疲劳度或集中度,或者可以判断驾驶员是否瞌睡。
例如,微型计算机12051可以基于由车外信息检测单元12030或车内信息检测单元12040获得的车辆内部和外部的信息来计算驱动力产生装置、转向机构或制动装置的控制目标值,并且可以向驱动系统控制单元12010输出控制指令。例如,微型计算机12051可以进行协调控制,以实现包括车辆的碰撞避免或碰撞缓和、基于车辆之间的距离的追踪行驶、车辆速度保持行驶、车辆碰撞警告和车辆的车道偏离警告等的高级驾驶员辅助系统(ADAS)的功能。
此外,微型计算机12051可以通过基于由车外信息检测单元12030或车内信息检测单元12040获得的关于车辆周围的信息来控制驱动力产生装置、转向机构、制动装置等来进行协调控制,以实现其中车辆自主行驶而不依赖于驾驶员的操作的自动驾驶等。
此外,微型计算机12051可以基于由车外信息检测单元12030获得的车辆外部的信息将控制指令输出到主体系统控制单元12020。例如,微型计算机12051可以通过根据由车外信息检测单元12030检测到的前方车辆或对向车辆的位置控制头灯来进行协调控制,以实现诸如将远光灯切换为近光灯等防止眩光。
音频/图像输出单元12052将音频和图像至少一者的输出信号传递到能够在视觉上或听觉上通知车辆乘员或车辆外部的信息的输出装置。在图63的示例中,作为输出装置,音频扬声器12061、显示单元12062和仪表板12063被示出。例如,显示单元12062可以包括车载显示器和平视显示器中的至少一种。
图87是示出成像单元12031的安装位置的示例的图。
在图87中,车辆12100包括作为成像单元12031的成像单元12101、12102、12103、12104和12105。
成像单元12101、12102、12103、12104和12105设置在例如车辆12100的车头、侧视镜、后保险杠、后门和车内的挡风玻璃的上部等位置。设置在车头的成像单元12101和设置在车内的挡风玻璃上部的成像单元12105主要获得车辆12100的前方的图像。设置在侧视镜的成像单元12102和12103主要获得车辆12100的侧方的图像。设置在后保险杠或后门的成像单元12104主要获得车辆12100的后方的图像。由成像单元12101和12105获取的前方图像主要用于检测前方车辆、行人、障碍物、交通信号、交通标志、车道等。
此外,图87示出了成像单元12101~12104的成像范围的示例。成像范围12111表示设置在车头的成像单元12101的成像范围,成像范围12112和12113分别表示设置在侧视镜的成像单元12102和12103的成像范围,并且成像范围12114表示设置在后保险杠或后门的成像单元12104的成像范围。例如,通过叠加由成像单元12101~12104捕获的图像数据,获得车辆12100的从上方看到的鸟瞰图像。
成像单元12101~12104中的至少一个可以具有获取距离信息的功能。例如,成像单元12101~12104中的至少一个可以是包括多个成像元件的立体相机,或者可以是具有相位差检测用的像素的成像元件。
例如,基于从成像单元12101~12104获得的距离信息,通过获得距成像范围12111~12114内的各立体物的距离和距离的时间变化(相对于车辆12100的相对速度),微型计算机12051提取在车辆12100的行驶路线上的特别是最靠近的立体物且在与车辆12100的大致相同的方向上以预定速度(例如,0km/h以上)行驶的立体物作为前方车辆。此外,微型计算机12051可以设定针对前方车辆的预先确保的车辆间的距离,并且可以进行自动制动控制(包括追踪行驶停止控制)、自动加速控制(包括追踪行驶开始控制)等。如上所述,可以进行其中车辆自主行驶而不依赖于驾驶员的操作的用于自动驾驶等的协调控制。
例如,基于从成像单元12101~12104获得的距离信息,微型计算机12051可以将关于立体物的立体物数据分类为两轮车辆、普通车辆、大型车辆、行人和诸如电线杆等其他立体物,提取立体物数据,并且使用立体物数据自动避开障碍物。例如,微型计算机12051将车辆12100周围的障碍物识别为可以由车辆12100的驾驶员视觉识别的障碍物和难以视觉识别的障碍物。然后,微型计算机12051判断指示与每个障碍物碰撞的危险度的碰撞风险,并且当碰撞风险等于或高于设定值并且存在碰撞的可能性时,可以通过经由音频扬声器12061和显示单元12062向驾驶者输出警告或者经由驱动系统控制单元12010进行强制减速或回避转向来进行用于碰撞避免的驾驶辅助。
成像单元12101~12104中的至少一个可以是检测红外线的红外相机。例如,微型计算机12051可以通过判断行人是否存在于由成像单元12101~12104捕获的图像中来识别行人。例如,通过提取由作为红外相机的成像单元12101~12104捕获的图像中的特征点的步骤以及对指示物体的轮廓的一系列特征点进行图案匹配处理以判断该物体是否为行人的步骤来进行行人的识别。当微型计算机12051判断行人存在于由成像单元12101~12104捕获的图像中并且识别出行人时,音频/图像输出部12052使显示单元12062在所识别的行人上叠加并显示用于强调的四边形轮廓线。此外,音频/图像输出部12052可以使显示单元12062在期望的位置显示指示行人的图标等。
上面已经说明了根据本公开的技术可以适用的移动体控制系统的示例。根据本公开的技术可以适用于上述构成中的成像单元12031。具体地,根据上述实施方案及其变形例的成像装置1可以适用于成像单元12031。由于可以通过将根据本公开的技术适用于成像单元12031获得具有很少噪声的高清捕获图像,因此可以在移动体控制系统中使用捕获的图像进行高精度控制。
[应用例2]
图88是示出根据本公开的技术(本技术)可以适用的内窥镜手术系统的示意性构成的示例的图。
图88示出了其中手术者(医生)11131正在使用内窥镜手术系统11000对病床11133上的患者11132进行手术的状态。如图所示,内窥镜手术系统11000包括内窥镜11100、诸如气腹管11111和能量处置器械11112等其他手术器械11110、支撑内窥镜11100的支撑臂装置11120和其上安装有用于内窥镜手术的各种装置的推车11200。
内窥镜11100包括其中距远端预定长度的区域被插入患者11132的体腔内的透镜筒11101和连接到透镜筒11101的近端的摄像头11102。在所示的示例中,示出了被构造为具有硬性透镜筒11101的所谓硬镜的内窥镜11100,但是内窥镜11100可以被构造为具有软性透镜筒的所谓的软镜。
物镜装配到其中的开口部设置在透镜筒11101在远端。光源装置11203连接到内窥镜11100,由光源装置11203生成的光通过延伸到透镜筒11101内部的光导被引导到透镜筒的远端,并且经由物镜朝向在患者11132的体腔内的观察对象发射。注意,内窥镜11100可以是直视内窥镜、斜视内窥镜或侧视内窥镜。
光学系统和成像元件设置在摄像头11102内部,并且来自观察对象的反射光(观察光)通过光学系统会聚在成像元件上。观察光由成像元件执行光电转换,并且生成与观察光相对应的电气信号,即,与观察图像相对应的图像信号。图像信号作为RAW数据被传输到相机控制单元(CCU)11201。
CCU 11201由中央处理单元(CPU)、图形处理单元(GPU)等构成,并且综合控制内窥镜11100和显示装置11202的操作。此外,CCU 11201接收来自摄像头11102的图像信号,并且例如对图像信号执行诸如显像处理(去马赛克处理)等用于显示基于该图像信号的图像的各种图像处理。
显示装置11202在CCU 11201的控制下显示基于由CCU 11201经过图像处理的图像信号的图像。
例如,光源装置11203包括诸如发光二极管(LED)等光源,并且将用于对手术部位等成像的照射光供给到内窥镜11100。
输入装置11204是用于内窥镜手术系统11000的输入接口。使用者可以经由输入装置11204向内窥镜手术系统11000输入各种信息和指令。例如,使用者通过使用内窥镜11100输入指令等,以改变成像条件(照射光的类型、放大率、焦距等)。
处置器械控制装置11205控制能量处置器械11112的驱动,用于组织的烧灼和切开、血管的密封等。气腹装置11206经由气腹管11111向患者11132的体腔内注入气体以使患者11132的体腔膨胀,用于确保内窥镜11100的视野并确保手术者的工作空间。记录器11207是能够记录与手术有关的各种信息的装置。打印机11208是能够以诸如文本、图像、图形等各种形式打印与手术有关的各种信息的装置。
注意,将手术部位成像时的照射光供给到内窥镜11100的光源装置11203可以由例如LED、激光光源或具有它们的组合的白色光源构成。在白色光源通过RGB激光光源的组合构造的情况下,由于可以高精度地控制各种颜色(各波长)的输出强度和输出定时,因此可以在光源装置11203中进行所捕获的图像的白平衡的调整。此外,在这种情况下,通过将来自每个RGB激光光源的激光按时间分割地照射到观察对象上并且与照射定时同步地控制摄像头11102的成像元件的驱动,也可以按时间分割地捕获对应于RGB的每个的图像。根据该方法,可以在成像元件中未设置滤色器的情况下获得彩色图像。
此外,可以控制光源装置11203的驱动,从而在每预定的时间改变要输出的光的强度。通过与光强度的改变的定时同步地控制摄像头11102的成像元件的驱动以按时间分割地获取图像并合成图像,可以生成不具有所谓的曝光不足的阴影和曝光过度的高亮的高动态范围的图像。
此外,光源装置11203可以被构造为供给与特殊光观察相对应的预定波长带的光。在特殊光观察中,例如,进行所谓的窄带域光观察(窄带域成像),其中通过使用身体组织中的光吸收的波长依赖性,通过照射与普通观察时的照射光(即,白光)相比更窄带域的光以高对比度对诸如粘膜表层的血管等预定组织进行成像。可选择地,在特殊光观察中,可以进行用于通过照射激发光产生的荧光获得图像的荧光观察。在荧光观察中,例如,可以用激发光照射身体组织,以观察来自身体组织的荧光(自体荧光观察),或者以将诸如吲哚菁绿(ICG)等试剂局部地注射到身体组织中并用与试剂的荧光波长相对应的激发光照射身体组织来获得荧光图像。光源装置11203可以被构造为供给与这种特殊光观察相对应的窄带域光和/或激发光。
图89是示出图88所示的摄像头11102和CCU 11201的功能构成的示例的框图。
摄像头11102包括透镜单元11401、成像单元11402、驱动单元11403、通信单元11404和摄像头控制单元11405。CCU 11201包括通信单元11411、图像处理单元11412和控制单元11413。摄像头11102和CCU 11201通过传输线缆11400彼此可通信地连接。
透镜单元11401是设置在与透镜筒11101的连接部分处的光学系统。从透镜筒11101的远端接收的观察光被引导到摄像头11102,并且入射到透镜单元11401。透镜单元11401通过组合包括变焦透镜和焦点透镜的多个透镜来构造。
成像单元11402由成像元件构成。构成成像单元11402的成像元件的数量可以是一个元件(所谓的单板型)或多个(所谓的多板型)。当成像单元11402被构造为多板型时,例如,可以通过每个成像元件生成与RGB的每个相对应的图像信号,并且可以通过组合图像信号来获得彩色图像。可选择地,成像单元11402可以包括一对成像元件,用于获取与三维(3D)显示相对应的右眼和左眼用图像信号。通过进行3D显示,手术者11131可以更加准确地把握手术部位中的身体组织的深度。注意,当成像单元11402被构造为多板型时,可以设置与每个成像元件相对应的多个透镜单元11401。
此外,成像单元11402不必须设置在摄像头11102中。例如,成像单元11402可以设置在透镜筒11101内部的物镜的正后方。
驱动单元11403包括致动器,并且在摄像头控制单元11405的控制下使透镜单元11401的变焦透镜和焦点透镜沿光轴移动预定距离。因此,可以适当地调整由成像单元11402捕获的图像的放大率和焦点。
通信单元11404包括用于向/从CCU 11201传输和接收各种信息的通信装置。通信单元11404将从成像单元11402获取的图像信号作为RAW数据经由传输线缆11400传输到CCU11201。
此外,通信单元11404从CCU 11201接收用于控制摄像头11102的驱动的控制信号,并且将控制信号供给到摄像头控制单元11405。控制信号例如包括与成像条件有关的信息,诸如用于指定所捕获的图像的帧速率的信息、用于指定在成像时的曝光值的信息和/或用于指定所捕获的图像的放大率和焦点的信息等。
注意,诸如帧速率、曝光值、放大率和焦点等成像条件可以由使用者适当地指定,或者可以由CCU 11201的控制单元11413基于捕获的图像信号来自动设定。在后一种情况下,所谓的自动曝光(AE)功能、自动对焦(AF)功能和自动白平衡(AWB)功能安装在内窥镜11100中。
摄像头控制单元11405基于经由通信单元11404从CCU 11201接收的控制信号来控制摄像头11102的驱动。
通信单元11411包括用于向和从摄像头11102传输和接收各种信息的通信装置。通信单元11411经由传输线缆11400接收从摄像头11102传输的图像信号。
此外,通信单元11411将用于控制摄像头11102的驱动的控制信号传输到摄像头11102。图像信号和控制信号可以通过电气通信、光通信等来传输。
图像处理单元11412对作为从摄像头11102传输的RAW数据的图像信号进行各种图像处理。
控制单元11413进行与通过使用内窥镜11100进行的手术部位等的成像以及通过对手术部位等成像获得的所捕获的图像的显示有关的各种控制。例如,控制单元11413生成用于控制摄像头11102的驱动的控制信号。
此外,控制单元11413基于由图像处理单元11412经过图像处理的图像信号使显示装置11202显示手术部位等的所捕获的图像。此时,控制单元11413可以通过使用各种图像识别技术来识别所捕获的图像内的各种物体。例如,控制单元11413可以通过检测包括在所捕获的图像中的物体的边缘形状和/或颜色等识别诸如钳子等手术器械、特定活体部位、出血、使用能量处置器械11112时的雾等。当在显示装置11202中显示所捕获的图像时,通过使用识别结果,控制单元11413可以叠加并显示与手术部位的图像有关的各种手术支持信息。由于手术支持信息被叠加并显示,并且呈现给手术者11131,因此可以减轻手术者11131的负担,并且手术者11131可以可靠地进行手术。
将摄像头11102和CCU 11201连接的传输线缆11400是与电气信号的通信相对应的电气信号线缆、与光通信相对应的光纤或其复合线缆。
这里,在所示的示例中,通过使用传输电缆11400有线地进行通信,但是可以无线地进行摄像头11102和CCU 11201之间的通信。
上面已经说明了根据本公开的技术可以适用的内窥镜手术系统的示例。根据本公开的技术可以适当地应用于上述构成中的在内窥镜11100的摄像头11102处设置的成像单元11402。由于通过将根据本公开的技术应用于成像单元11402可以使成像单元11402小型化或具有高清晰度,因此可以设置具有小尺寸或高清晰度的内窥镜11100。
尽管已经参照实施方案、变形例、适用例和应用例说明了本公开,但是本公开并不限于实施方案等,并且可以进行各种变形。注意,本说明书中记载的效果仅仅是示例性的。本公开的效果不限于本说明书中记载的效果。本公开可以具有本申请中记载的效果以外的效果。
此外,例如,本公开可以具有以下构成。
尽管已经参照实施方案、变形例、适用例和应用例说明了本公开,但是本公开并不限于实施方案等,并且可以进行各种变形。注意,本说明书中记载的效果仅仅是示例性的。本公开的效果不限于本说明书中记载的效果。本公开可以具有本申请中记载的效果以外的效果。
<17.总结>
如上所述,根据本公开的实施方案和其变形例,可以提供具有三层结构的成像装置1,其不会阻碍每像素面积的小型化并且芯片尺寸与当前尺寸相等。
注意,在上述本公开的实施方案和变形例中,上述各个半导体区域的导电类型可以颠倒,例如,本实施方案和变形例可以适用于使用空穴作为信号电荷的成像装置。
此外,在上述本公开的实施方案中,半导体基板不一定必须是硅基板,也可以是其他基板(例如,绝缘体上硅(SOI)基板、SiGe基板等)。上述半导体基板可以具有形成在这样的各种基板上的半导体结构等。
此外,根据本公开的实施方案和变形例的成像装置1不限于将检测可见光的入射光量的分布的结果作为图像来摄像的成像装置。例如,本实施方案和变形例可以适用于将红外线、X射线、粒子等的入射量的分布作为图像来摄像的固态成像元件,或者检测诸如压力和电容等其他物理量的分布而形成图像的固态成像元件(物理量分布检测器),如指纹检测传感器。
在本公开的实施方案和变形例中,形成上述各层、各膜、各元件等的方法的例子包括物理气相沉积(PVD)法、CVD法等。PVD法的例子包括使用电阻加热或高频加热的真空气相沉积法、电子束(EB)气相沉积法、各种溅射法(磁控溅射法、RF-DC耦合偏压溅射法、电子回旋共振(ECR)溅射法、面对靶溅射法、高频溅射法等)、离子镀法、激光烧蚀法、分子束外延(MBE)法、激光转印法等。CVD法的例子包括等离子体CVD法、热CVD法、MOCVD法和光学CVD法。此外,其他方法包括电解镀法、化学镀法和旋涂法;浸泡法;铸造法;微接触印刷;滴延法;诸如丝网印刷法、喷墨印刷法、胶版印刷法、凹版印刷法、柔版印刷法等各种印刷法;冲压方法;喷雾法;以及各种涂布法,如气刀涂布法、抹刀涂布法、棒涂法、刮刀涂布法、挤压涂布法、反向辊涂布法、转印辊涂布法、凹版涂布法、吻涂法、流延涂布法、喷涂法、狭缝孔口涂布法和压延涂布法。各层的图案化方法的例子包括:诸如荫罩、激光转印和光刻等化学蚀刻;和使用紫外线、激光等的物理蚀刻。此外,平坦化技术的例子包括CMP法、激光平坦化法和回流法。即,可以使用现有的半导体装置的制造工艺容易且廉价地制造根据本公开实施方案及其变形例的成像装置1。
此外,上述根据本公开实施方案及其变形例的制造方法中的各个步骤不一定必须按照所记载的顺序进行处理。例如,可以以适当改变的顺序处理各个步骤。此外,在各个步骤中使用的方法不一定必须用所记载的方法来执行,并且可以通过其他方法来执行。
<18.补充说明>
以上已经参照附图详细说明了本公开的优选实施方案。然而,本公开的技术范围不限于这样的示例。对于本公开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显而易见的是,在权利要求中记载的技术思想的范围内可以想到各种变更和变化,并且自然地落入本公开的技术范围内。
此外,本说明书中记载的效果仅是说明性或示例性的,而不是限制性的。即,除了上述效果之外或代替上述效果,根据本公开的技术还可以表现出从本说明书的记载对本领域技术人员显而易见的其他效果。
注意,本技术还可以具有以下构成。
(1)一种成像装置,包括:
第一半导体基板,其设有光电转换元件、临时保持从所述光电转换元件输出的电荷的浮动扩散部以及将从所述光电转换元件输出的电荷传输到所述浮动扩散部的传输晶体管;
第二半导体基板,其经由第一层间绝缘膜设置在第一半导体基板上,并且设有读出在所述浮动扩散部中保持的电荷并输出像素信号的读出电路单元;和
贯通电极,其从第二半导体基板的与面向第一半导体基板的面相对的面贯通第二半导体基板和第一层间绝缘膜,并延伸到第一半导体基板,从而将第一半导体基板和第二半导体基板彼此电气连接,
其中所述贯通电极的侧面与第二半导体基板接触。
(2)根据(1)所述的成像装置,其中
所述贯通电极从第二半导体基板内的第二区域中的与面向第一半导体基板的面相对的面贯通第二半导体基板的第二区域和第一层间绝缘膜,并延伸到第一半导体基板内的第一区域中的面向第二半导体基板的面。
(3)根据(1)所述的成像装置,其中
所述贯通电极从第二半导体基板内的第二区域中的与面向第一半导体基板的面相对的面贯通第二半导体基板的第二区域和第一层间绝缘膜,并延伸到设置在第一半导体基板内的第一区域中的面向第二半导体基板的面上的第一接触部。
(4)根据(3)所述的成像装置,其中
第一半导体基板包括多个第一区域,和
第一接触部跨着所述多个第一区域设置并且将所述多个第一区域彼此电气连接。
(5)根据(2)~(4)中任一项所述的成像装置,其中
第一区域和第二区域具有相同的导电类型。
(6)一种成像装置,包括:
第一半导体基板,其设有光电转换元件、临时保持从所述光电转换元件输出的电荷的浮动扩散部以及将从所述光电转换元件输出的电荷传输到所述浮动扩散部的传输晶体管;
第二半导体基板,其经由第一层间绝缘膜设置在第一半导体基板上,并且设有读出在所述浮动扩散部中保持的电荷并输出像素信号的读出电路单元;和
贯通电极,其贯通第一层间绝缘膜并将第一半导体基板和第二半导体基板彼此电气连接,
其中所述贯通电极的远端部埋设在第一半导体基板内。
(7)根据(6)所述的成像装置,其中
所述贯通电极的远端部的侧壁与第一半导体基板内的第一区域接触。
(8)根据(7)所述的成像装置,其中
多个第一区域设置在第一半导体基板内,和
所述贯通电极的远端部的侧壁与所述多个第一区域接触。
(9)根据(6)~(8)中任一项所述的成像装置,其中
第一半导体基板设置有将包括所述光电转换元件和所述浮动扩散部的像素分隔开的元件隔离部,和
所述远端部埋设在所述元件隔离部中。
(10)根据(9)所述的成像装置,其中
所述远端部从第一半导体基板的面向第二半导体基板的面到第一半导体基板的与该面向面相对的面贯通第一半导体基板。
(11)一种成像装置,包括:
第一半导体基板,其设有光电转换元件、临时保持从所述光电转换元件输出的电荷的浮动扩散部以及将从所述光电转换元件输出的电荷传输到所述浮动扩散部的传输晶体管;
第二半导体基板,其经由第一层间绝缘膜设置在第一半导体基板上,并且设有读出在所述浮动扩散部中保持的电荷并输出像素信号的读出电路单元;
电气连接到所述传输晶体管的栅电极的第一电极;和
电气连接到第一半导体基板内的半导体层的第二电极,
其中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中的至少一个设置在第一半导体基板的与面向第二半导体基板的面相对的面上。
(12)根据(11)所述的成像装置,其中
所述的第一半导体基板的与面向第二半导体基板的面相对的面是光到光电转换元件的入射面。
(13)根据(12)所述的成像装置,其中
第一电极设置在入射面侧,和
所述传输晶体管是具有其中所述传输晶体管的栅电极埋设在第一半导体基板中的构成的纵型晶体管。
(14)根据(12)所述的成像装置,其中
第二电极设置在入射面侧,和
第二电极由透明导电膜形成。
(15)根据(12)所述的成像装置,其中
第一半导体基板设置有将包括所述光电转换元件、所述浮动扩散部和所述传输晶体管的像素分隔开的元件隔离部,所述元件隔离部设置在所述入射面的周围,和
第二电极设置在入射面侧的所述元件隔离部内。
(16)根据(15)所述的成像装置,其中
第二电极沿着第一半导体基板内的半导体层的侧壁设置。
(17)根据(1)~(16)中任一项所述的成像装置,还包括:
第三半导体基板,其包括处理所述像素信号的逻辑电路,并且位于第二半导体基板的面向第一半导体基板的面的相对侧。
(18)根据(17)所述的成像装置,还包括:
第二层间绝缘膜,其设置在第二半导体基板的与面向第一半导体基板的面相对的面上;
第一金属焊盘,其由铜材料形成并且设置在第二层间绝缘膜的与面向第二半导体基板的面相对的面上;
第三层间绝缘膜,其设置在第三半导体基板的面向第二半导体基板的面上;和
第二金属焊盘,其由铜材料形成并且设置在第三层间绝缘膜的面向第二半导体基板的面上,
其中第一金属焊盘和第二金属焊盘彼此接合。
附图标记列表
1,1B 成像装置
7 成像系统
10 第一基板部(底基板)
10a,11a,221a 前面
11,3010 半导体基板
15,117B,215,217,225,3040 绝缘膜
16,223,2130 元件隔离层
17 杂质扩散层
20 第二基板部
30 第三基板部
51,53,119,123,222 层间绝缘膜
100,200,300 基板
100S,200S,300S 半导体层
100T,200T,300T 配线层
102,211 阱区域
104,106 接触部
111 绝缘膜
112 固定电荷膜
113,116 钉扎区域
114 n型半导体区域
115 p-阱层
117,117b 像素分离部
117A 遮光膜
118,218 VSS接触区域
120,120A,121,220 焊盘部
120C,121C 连接过孔
120E,121E,360,TGV,TGV1,TGV2,TGV3,TGV4 贯通电极
120F,121F 远端部
121F-1 侧面接触部
121F-2 贯通部
122,221 钝化膜
124 接合膜
125,201,202,203,204,218C,301,302,303,304,360C 接触部
210 像素电路
211b,221b 背面
212 绝缘区域
213 元素隔离区域
218V 连接部
227,305 焊盘电极
243 DSP电路
244 帧存储器
245 显示单元
246 存储单元
247 操作单元
248 电源单元
249 总线
250 栅极
350,FDGL,L1~L10,L30,RSTL,SELL,TRG1,TRG2,TRG3,TRG4 配线
360a 埋入电极
362 凹槽
370 滤色器
401 光接收透镜
510A 输入单元
510B 输出单元
511 输入端子
512 输入电路单元
513 输入幅度改变单元
514 输入数据转换电路单元
515 输出数据转换电路单元
516 输出幅度改变单元
517 输出电路单元
518 输出端子
520 行驱动单元
530 时序控制单元
539 像素共享单元
540 像素阵列单元
540B 周边部
541,541A,541B,541C,541D 像素
542 行驱动信号线
543 垂直信号线
544 电源线
550 列信号处理单元
560 图像信号处理单元
1100,1020 共用焊盘电极
2100 下侧基板(中间基板)
2110 第一半导体基板
2200 上侧基板(顶基板)
2210 第二半导体基板
AG,RG,SG 栅电极
AMP 放大晶体管
CH 通孔
FD,FD1,FD2,FD3,FD4 浮动扩散部
FDG FD转换增益切换晶体管
H1,H2 连接孔
L 光
PD,PD1,PD2,PD3,PD4 光电二极管
PU 像素单元
RST 复位晶体管
SEL 选择晶体管
TA,TB 外部端子
TG,TG1,TG2,TG3,TG4 传输栅
TGa 垂直部分
TGb 水平部分
TR 传输晶体管
VSS,VDD 电源线
W1,W2,W3,W4 配线层
WE 阱层
sec1,sec2,sec3,sec21,sec22 位置

Claims (18)

1.一种成像装置,包括:
第一半导体基板,其设有光电转换元件、临时保持从所述光电转换元件输出的电荷的浮动扩散部以及将从所述光电转换元件输出的电荷传输到所述浮动扩散部的传输晶体管;
第二半导体基板,其经由第一层间绝缘膜设置在第一半导体基板上,并且设有读出在所述浮动扩散部中保持的电荷并输出像素信号的读出电路单元;和
贯通电极,其从第二半导体基板的与面向第一半导体基板的面相对的面贯通第二半导体基板和第一层间绝缘膜,并延伸到第一半导体基板,从而将第一半导体基板和第二半导体基板彼此电气连接,
其中所述贯通电极的侧面与第二半导体基板接触。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成像装置,其中
所述贯通电极从第二半导体基板内的第二区域中的与面向第一半导体基板的面相对的面贯通第二半导体基板的第二区域和第一层间绝缘膜,并延伸到第一半导体基板内的第一区域中的面向第二半导体基板的面。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成像装置,其中
所述贯通电极从第二半导体基板内的第二区域中的与面向第一半导体基板的面相对的面贯通第二半导体基板的第二区域和第一层间绝缘膜,并延伸到设置在第一半导体基板内的第一区域中的面向第二半导体基板的面上的第一接触部。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成像装置,其中
第一半导体基板包括多个第一区域,和
第一接触部跨着所述多个第一区域设置并且将所述多个第一区域彼此电气连接。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成像装置,其中
第一区域和第二区域具有相同的导电类型。
6.一种成像装置,包括:
第一半导体基板,其设有光电转换元件、临时保持从所述光电转换元件输出的电荷的浮动扩散部以及将从所述光电转换元件输出的电荷传输到所述浮动扩散部的传输晶体管;
第二半导体基板,其经由第一层间绝缘膜设置在第一半导体基板上,并且设有读出在所述浮动扩散部中保持的电荷并输出像素信号的读出电路单元;和
贯通电极,其贯通第一层间绝缘膜并将第一半导体基板和第二半导体基板彼此电气连接,
其中所述贯通电极的远端部埋设在第一半导体基板内。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成像装置,其中
所述贯通电极的远端部的侧壁与第一半导体基板内的第一区域接触。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成像装置,其中
多个第一区域设置在第一半导体基板内,和
所述贯通电极的远端部的侧壁与所述多个第一区域接触。
9.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成像装置,其中
第一半导体基板设置有将包括所述光电转换元件和所述浮动扩散部的像素分隔开的元件隔离部,和
所述远端部埋设在所述元件隔离部中。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成像装置,其中
所述远端部从第一半导体基板的面向第二半导体基板的面到第一半导体基板的与该面向面相对的面贯通第一半导体基板。
11.一种成像装置,包括:
第一半导体基板,其设有光电转换元件、临时保持从所述光电转换元件输出的电荷的浮动扩散部以及将从所述光电转换元件输出的电荷传输到所述浮动扩散部的传输晶体管;
第二半导体基板,其经由第一层间绝缘膜设置在第一半导体基板上,并且设有读出在所述浮动扩散部中保持的电荷并输出像素信号的读出电路单元;
电气连接到所述传输晶体管的栅电极的第一电极;和
电气连接到第一半导体基板内的半导体层的第二电极,
其中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中的至少一个设置在第一半导体基板的与面向第二半导体基板的面相对的面上。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成像装置,其中
所述的第一半导体基板的与面向第二半导体基板的面相对的面是光到所述光电转换元件的入射面。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成像装置,其中
第一电极设置在入射面侧,和
所述传输晶体管是具有其中所述传输晶体管的栅电极埋设在第一半导体基板中的构成的纵型晶体管。
14.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成像装置,其中
第二电极设置在入射面侧,和
第二电极由透明导电膜形成。
15.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成像装置,其中
第一半导体基板设置有将包括所述光电转换元件、所述浮动扩散部和所述传输晶体管的像素分隔开的元件隔离部,所述元件隔离部设置在所述入射面的周围,和
第二电极设置在入射面侧的所述元件隔离部内。
16.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成像装置,其中
第二电极沿着第一半导体基板内的半导体层的侧壁设置。
1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成像装置,还包括:
第三半导体基板,其包括处理所述像素信号的逻辑电路,并且位于第二半导体基板的面向第一半导体基板的面的相对侧。
18.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成像装置,还包括:
第二层间绝缘膜,其设置在第二半导体基板的与面向第一半导体基板的面相对的面上;
第一金属焊盘,其由铜材料形成并且设置在第二层间绝缘膜的与面向第二半导体基板的面相对的面上;
第三层间绝缘膜,其设置在第三半导体基板的面向第二半导体基板的面上;和
第二金属焊盘,其由铜材料形成并且设置在第三层间绝缘膜的面向第二半导体基板的面上,
其中第一金属焊盘和第二金属焊盘彼此接合。
CN202080033096.5A 2019-06-26 2020-06-17 成像装置 Pending CN113906564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9-119127 2019-06-26
JP2019119127 2019-06-26
PCT/JP2020/023702 WO2020262131A1 (ja) 2019-06-26 2020-06-17 撮像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3906564A true CN113906564A (zh) 2022-01-07

Family

ID=7406199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80033096.5A Pending CN113906564A (zh) 2019-06-26 2020-06-17 成像装置

Country Status (7)

Country Link
US (1) US20220238590A1 (zh)
JP (1) JPWO2020262131A1 (zh)
KR (1) KR20220023764A (zh)
CN (1) CN113906564A (zh)
DE (1) DE112020003133T5 (zh)
TW (1) TW202114186A (zh)
WO (1) WO2020262131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2368821A (zh) * 2018-06-29 2021-02-12 索尼半导体解决方案公司 半导体装置和半导体装置的制造方法
EP4350770A1 (en) * 2021-05-27 2024-04-10 Sony Semiconductor Solutions Corporation Solid-state imaging element, method for producing solid-state imaging element, and electronic device
JP2023130928A (ja) * 2022-03-08 2023-09-21 ソニーセミコンダクタソリューションズ株式会社 半導体装置、光検出装置、及び電子機器
WO2023176430A1 (ja) * 2022-03-15 2023-09-21 ソニーセミコンダクタソリューションズ株式会社 光検出装置
EP4280282A1 (en) * 2022-05-18 2023-11-22 Canon Kabushiki Kaisha Radiation detector and radiation imaging system

Family Cites Families (1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6100620A (ja) * 2004-09-30 2006-04-13 Sony Corp 固体撮像素子及び半導体装置
JP5985136B2 (ja) 2009-03-19 2016-09-06 ソニー株式会社 半導体装置とその製造方法、及び電子機器
JP5482025B2 (ja) * 2009-08-28 2014-04-23 ソニー株式会社 固体撮像装置とその製造方法、及び電子機器
JP2012015417A (ja) * 2010-07-02 2012-01-19 Toshiba Corp 固体撮像装置
JP2013038118A (ja) * 2011-08-04 2013-02-21 Sony Corp 固体撮像素子および電子機器
JP6018376B2 (ja) * 2011-12-05 2016-11-02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固体撮像装置およびカメラ
JP2013191639A (ja) * 2012-03-12 2013-09-26 Nippon Hoso Kyokai <Nhk> 積層型半導体装置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JP2015005690A (ja) * 2013-06-24 2015-01-08 ルネサスエレクトロニクス株式会社 半導体装置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JP2015032687A (ja) * 2013-08-02 2015-02-16 ソニー株式会社 撮像素子、電子機器、および撮像素子の製造方法
JP2016039315A (ja) * 2014-08-08 2016-03-22 株式会社東芝 固体撮像素子
US10249657B2 (en) * 2015-03-13 2019-04-02 Sony Semiconductor Solutions Corporation Solid-state image sensing device, drive method, and electronic apparatus
US9620548B1 (en) * 2015-10-30 2017-04-11 Taiwan Semiconductor Manufacturing Co., Ltd. Image sensor with wide contact
JP2018101699A (ja) * 2016-12-20 2018-06-28 ソニーセミコンダクタソリューションズ株式会社 固体撮像装置、固体撮像装置の製造方法および電子機器
KR102622057B1 (ko) * 2016-12-29 2024-01-05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이미지 센서
JP6976744B2 (ja) * 2017-06-29 2021-12-08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撮像装置、撮像システム、および、移動体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2114186A (zh) 2021-04-01
WO2020262131A1 (ja) 2020-12-30
JPWO2020262131A1 (zh) 2020-12-30
KR20220023764A (ko) 2022-03-02
DE112020003133T5 (de) 2022-03-10
US20220238590A1 (en) 2022-07-28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EP3993040A1 (en) Solid-state imaging apparatus
JP7395502B2 (ja) 固体撮像素子
US20220353449A1 (en) Imaging device
US20220367558A1 (en) Semiconductor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the same
CN113906564A (zh) 成像装置
WO2020262582A1 (ja) 半導体装置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US20220359620A1 (en) Imaging device and electronic device
US20230143387A1 (en) Distance measuring system
EP3993013A1 (en) Imaging device
CN113892181A (zh) 半导体装置及半导体装置的制造方法
JP2023169424A (ja) 固体撮像素子
CN113812001A (zh) 半导体装置和成像装置
TW202129938A (zh) 攝像裝置
CN114072913A (zh) 固体摄像装置
EP3993012A1 (en) Imaging device
EP3993014A1 (en) Imaging device
WO2023223743A1 (ja) 光検出素子
US20220359602A1 (en) Imaging device
CN116783709A (zh) 成像装置
CN116648785A (zh) 固态成像装置
CN116547790A (zh) 成像元件及成像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