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3891817A - 车辆内饰件的旋转装置和车辆座椅的旋转装置 - Google Patents

车辆内饰件的旋转装置和车辆座椅的旋转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3891817A
CN113891817A CN202080039331.XA CN202080039331A CN113891817A CN 113891817 A CN113891817 A CN 113891817A CN 202080039331 A CN202080039331 A CN 202080039331A CN 113891817 A CN113891817 A CN 113891817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eat
vehicle
rotating
disposed
rotating memb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80039331.X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望月治希
三好晃
金田卓治
阿部浩久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TS Tech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TS Tech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19102647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7473771B2/ja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19125481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7365550B2/ja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19218991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2021088248A/ja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20076526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2021172184A/ja
Application filed by TS Tech Co Ltd filed Critical TS Tech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10941362.X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6985682A/zh
Publication of CN11389181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3891817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N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VEHICLE PASSENGER ACCOMMODATION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N2/00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seats in vehicles
    • B60N2/02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seats in vehicles the seat or part thereof being movable, e.g. adjustable
    • B60N2/04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seats in vehicles the seat or part thereof being movable, e.g. adjustable the whole seat being movable
    • B60N2/06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seats in vehicles the seat or part thereof being movable, e.g. adjustable the whole seat being movable slidable
    • B60N2/07Slide construction
    • B60N2/0702Slide construction characterised by its cross-section
    • B60N2/0705Slide construction characterised by its cross-section omega-shaped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N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VEHICLE PASSENGER ACCOMMODATION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N2/00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seats in vehicles
    • B60N2/02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seats in vehicles the seat or part thereof being movable, e.g. adjustable
    • B60N2/04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seats in vehicles the seat or part thereof being movable, e.g. adjustable the whole seat being movable
    • B60N2/14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seats in vehicles the seat or part thereof being movable, e.g. adjustable the whole seat being movable rotatable, e.g. to permit easy access
    • B60N2/146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seats in vehicles the seat or part thereof being movable, e.g. adjustable the whole seat being movable rotatable, e.g. to permit easy access characterised by the locking device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N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VEHICLE PASSENGER ACCOMMODATION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N2/00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seats in vehicles
    • B60N2/005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seats in vehicles, e.g. dismountable auxiliary seats
    • B60N2/015Attaching seats directly to vehicle chassis
    • B60N2/01508Attaching seats directly to vehicle chassis using quick release attachments
    • B60N2/01516Attaching seats directly to vehicle chassis using quick release attachments with locking mechanisms
    • B60N2/01525Attaching seats directly to vehicle chassis using quick release attachments with locking mechanisms with locking elements expanding inside or under the vehicle floor or rail
    • B60N2/01541Attaching seats directly to vehicle chassis using quick release attachments with locking mechanisms with locking elements expanding inside or under the vehicle floor or rail using moving hook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N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VEHICLE PASSENGER ACCOMMODATION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N2/00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seats in vehicles
    • B60N2/02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seats in vehicles the seat or part thereof being movable, e.g. adjustable
    • B60N2/0224Non-manual adjustments, e.g. with electrical operation
    • B60N2/02246Electric motors therefor
    • B60N2/02253Electric motors therefor characterised by the transmission between the electric motor and the seat or seat part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N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VEHICLE PASSENGER ACCOMMODATION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N2/00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seats in vehicles
    • B60N2/02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seats in vehicles the seat or part thereof being movable, e.g. adjustable
    • B60N2/0224Non-manual adjustments, e.g. with electrical operation
    • B60N2/0244Non-manual adjustments, e.g. with electrical operation with logic circuits
    • B60N2/0264Non-manual adjustments, e.g. with electrical operation with logic circuits characterised by the type of electrical connection, e.g. wiring, plugs or USB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N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VEHICLE PASSENGER ACCOMMODATION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N2/00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seats in vehicles
    • B60N2/02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seats in vehicles the seat or part thereof being movable, e.g. adjustable
    • B60N2/04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seats in vehicles the seat or part thereof being movable, e.g. adjustable the whole seat being movable
    • B60N2/06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seats in vehicles the seat or part thereof being movable, e.g. adjustable the whole seat being movable slidable
    • B60N2/07Slide construction
    • B60N2/0722Constructive details
    • B60N2/0732Attachment of seat frame to the slide, e.g. eyelet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N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VEHICLE PASSENGER ACCOMMODATION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N2/00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seats in vehicles
    • B60N2/02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seats in vehicles the seat or part thereof being movable, e.g. adjustable
    • B60N2/04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seats in vehicles the seat or part thereof being movable, e.g. adjustable the whole seat being movable
    • B60N2/12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seats in vehicles the seat or part thereof being movable, e.g. adjustable the whole seat being movable slidable and tiltable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N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VEHICLE PASSENGER ACCOMMODATION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N2/00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seats in vehicles
    • B60N2/02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seats in vehicles the seat or part thereof being movable, e.g. adjustable
    • B60N2/04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seats in vehicles the seat or part thereof being movable, e.g. adjustable the whole seat being movable
    • B60N2/14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seats in vehicles the seat or part thereof being movable, e.g. adjustable the whole seat being movable rotatable, e.g. to permit easy acces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N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VEHICLE PASSENGER ACCOMMODATION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N2/00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seats in vehicles
    • B60N2/02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seats in vehicles the seat or part thereof being movable, e.g. adjustable
    • B60N2/0224Non-manual adjustments, e.g. with electrical operation
    • B60N2/02246Electric motors therefor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N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VEHICLE PASSENGER ACCOMMODATION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N2/00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seats in vehicles
    • B60N2/02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seats in vehicles the seat or part thereof being movable, e.g. adjustable
    • B60N2/20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seats in vehicles the seat or part thereof being movable, e.g. adjustable the back-rest being tiltable, e.g. to permit easy acces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Aviation & Aerospace Engineering (AREA)
  • Transportation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Seats For Vehicles (AREA)

Abstract

一种车辆内饰件的旋转装置,其设置有卡止机构,并设置有卡合机构,该卡止机构被设置在具有旋转支承部的基座部件上,该卡合机构被设置在所述旋转部件上,能够切换两种状态,一种为与卡止机构卡合而抑制旋转部件从所述基座部件剥离的状态,另一种为在旋转部件成为可旋转状态时解除与卡止机构的卡合的状态,其中所述旋转部件支承车辆内饰件并且以能够自如旋转的方式被旋转支承部支承,卡止机构(62)和卡合机构(63)至少在旋转部件(23)处于非旋转状态时的俯视下被配置在比旋转部件(23)靠外侧的位置。据此,能够抑制车辆内饰件在处于非旋转状态时剥离,而且能够抑制高度增加。

Description

车辆内饰件的旋转装置和车辆座椅的旋转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车辆内饰件的旋转装置和以车辆座椅作为车辆内饰件的车辆座椅的旋转装置,该车辆内饰件的旋转装置具有:基座部件,其具有旋转支承部;旋转部件,其支承车辆内饰件,并且被所述旋转支承部以能够自如旋转的方式支承而被配置在所述基座部件的上方;旋转锁定机构,其能够切换所述旋转部件的可旋转状态和不可旋转状态;卡止机构,其被设置在所述基座部件上;和卡合机构,其被设置在所述旋转部件上,能够切换两种状态,一种为在所述旋转部件的非旋转状态下与所述卡止机构卡合而抑制所述旋转部件从所述基座部件剥离的状态,另一种为在所述旋转部件成为可旋转状态时解除与所述卡止机构的卡合的状态。
背景技术
在专利文献1中已知一种车辆座椅的旋转装置,其通过基座部件以能够自如旋转的方式支承旋转部件,该旋转部件对作为车辆内饰件的车辆座椅进行支承,在旋转部件为非旋转状态时,通过使旋转部件上的锁销与基座部件上的锁孔卡合来对车辆座椅的旋转进行限制,并且抑制在车辆座椅上作用有较大的载荷时的车辆座椅的剥离,在使旋转部件即车辆座椅旋转时,通过使锁销从锁孔脱离来解除剥离抑制,并且能够使车辆座椅旋转。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发明专利公开公报特开平05-330371号
专利文献2:日本发明专利公开公报特开2010-173491号
专利文献3:日本发明专利公开公报特开2004-123044号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第1技术问题>
然而,随着近年来对车辆座椅要求的要素的增加而要求车辆座椅的小型化,但在如上述专利文献1所公开那样具有剥离抑制机构的装置中,容易高出与该剥离抑制机构相对应的高度,从而期望构成为即使具有剥离抑制机构,车辆座椅等车辆内饰件的旋转装置也不会变高,即,期望解决第1技术问题。
本发明是鉴于上述情况而完成的,其第1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车辆内饰件的旋转装置以及车辆内饰件为车辆座椅时的车辆座椅的旋转装置,能够抑制车辆座椅等车辆内饰件在非旋转状态时的剥离,并且能够抑制高度增加,从而能够解决第1技术问题。
<第2技术问题>
另外,在专利文献2等中已知一种车辆座椅装置,其具有旋转部件和基座部件,并具有用于使座椅相对于地板能够旋转的旋转机构,其中,所述旋转部件安装有支承座椅座垫的座椅座垫框架,所述基座部件从下方将该旋转部件以能够旋转的方式支承。
但是,为了使配置于座椅座垫下方的旋转机构的动作顺畅,应该极力抑制异物侵入旋转机构内,但在专利文献2中没有公开用于解决抑制异物侵入旋转机构内这样的第2技术问题的结构。
本发明的第2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抑制异物侵入旋转机构内而解决第2技术问题的车辆座椅装置。
<第3技术问题>
另外,在例如专利文献3等中已知有如下的车辆座椅装置,其具有:座椅座垫框架,其支承座椅座垫;旋转机构,其被配置在座椅座垫框架的下方,具有支承该座椅座垫框架的旋转部件以及从下方将该旋转部件以可旋转的方式进行支承的基座部件;电气设备;和ECU(Electronic Control Unit,电子控制单元),其控制该电气设备的动作,所述旋转部件可以与电动马达的动作对应而进行旋转,并由基座部件支承。
另外,在具有电动马达等电气设备的车辆座椅装置中,存在想要避免为了确保对该电气设备的动作进行控制的ECU的配置空间而使座椅座垫变高这样的第3技术问题。
本发明的第3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车辆座椅装置,即使配置ECU也能够避免座椅座垫的位置变高,从而能够解决第3技术问题。
<第4技术问题>
另外,例如在专利文献3等中公开了一种车用旋转座椅装置,其包括:座椅框架,其支承座椅主体;旋转部件,其支承座椅框架;基座部件,其将该旋转部件以可旋转的方式支承;和电动马达等电气电子零部件,所述电动马达对所述旋转部件进行旋转驱动。
在这种车辆旋转座椅装置中,多数情况下在座椅框架上安装电气电子零部件,存在希望避免在座椅主体和座椅框架旋转时与电气电子零部件相连的电线产生挠曲、或因施加过度的载荷而产生损伤这样的第4技术问题。
本发明的第4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车辆座椅旋转装置,能够避免在座椅主体旋转时与电气电子零部件相连接的电线产生挠曲或产生损伤,从而能够解决第4技术问题。
用于解决技术问题的技术方案
<解决第1技术问题的技术方案和效果>
为了实现上述第1目的,本发明的第1特征在于,一种车辆内饰件的旋转装置,具有:基座部件,其具有旋转支承部;旋转部件,其被配置在所述基座部件的上方,支承所述车辆内饰件并且由所述旋转支承部以自如旋转的方式支承;旋转锁定机构,其能够切换所述旋转部件的可旋转状态和不可旋转状态;卡止机构,其被设置在所述基座部件上;和卡合机构,其被设置在所述旋转部件上,能够切换两种状态,一种为在所述旋转部件的非旋转状态下卡合于所述卡止机构而抑制所述旋转部件从所述基座部件剥离的状态,另一种为在所述旋转部件成为可旋转状态时解除与所述卡止机构的卡合的状态,所述卡止机构和所述卡合机构至少在所述旋转部件处于非旋转状态时的俯视下被配置在比所述旋转部件靠外侧的位置。根据该第1特征,由于卡止机构和卡合机构在旋转部件的至少非旋转时,在俯视下被配置在比旋转部件靠外侧的位置,因此在高度方向上所述卡止机构和所述卡合机构不会与所述旋转部件重叠,从而能够利用卡止机构和卡合机构抑制旋转部件的剥离,并且在高度方向上紧凑地构成旋转装置。
另外,在第1特征的结构的基础上,本发明的第2特征在于,所述卡合机构被配置在使所述卡合机构的至少一部分在侧视下与所述旋转部件重叠的位置。根据该第2特征,由于卡合机构的至少一部分在侧视下与旋转部件重叠,因此能够抑制因卡合机构的配置而导致的旋转装置的高度增加。
在第1或第2特征的结构的基础上,本发明的第3特征在于,所述卡止机构在使该所述卡止机构的至少一部分在侧视下与被支承于车辆地板的所述基座部件重叠的位置被固定于所述基座部件。根据该第3特征,通过在被支承于车辆地板的基座部件上固定卡止机构,在将旋转装置组装于车辆地板时,能够将卡止机构预先安装于基座部件,从而能够提高组装作业性,并且能够抑制因卡止机构的配置而导致的旋转装置的高度增加。
在第1~第3特征的结构的基础上,本发明的第4特征在于,所述卡合机构具有:轴支承部件,其被直接或间接地固定在所述旋转部件上;轴部件,其由所述轴支承部件支承;和钩部件,其以能够转动的方式被所述轴部件轴支承,所述卡止机构具有:撞销(striker),其能够卡合所述钩部件;和撞销支承部件,其支承所述撞销并被直接或间接地固定在所述基座部件上,所述钩部件与所述撞销卡合的部位在俯视下被设定在所述轴支承部件的外侧。根据该第4特征,由于卡合机构的钩部件与卡止机构的撞销的卡合部位在俯视下被设定在直接或间接地固定于旋转部件的轴支承部件的外侧,因此能够通过撞销容易地承受作用剥离载荷时的载荷。
在第4特征的结构的基础上,本发明的第5特征在于,所述撞销在侧视下被配置在比所述旋转部件的下端靠下方的位置。根据该第5特征,由于撞销在侧视下位于比旋转部件的下端靠下方的位置,因此能够抑制旋转装置的高度增加,并且防止旋转部件旋转时与撞销干涉。
在第4或第5特征的结构的基础上,本发明的第6特征在于,所述轴支承部件具有:轴支承壁部,其固定所述轴部件,并且在俯视下被配置在所述旋转部件的外侧;和一对延伸壁部,其在将所述轴部件夹持在彼此之间的位置与所述轴支承壁部连续设置,并向所述旋转部件侧延伸,这些延伸壁部被直接或间接地固定在所述旋转部件上。根据该第6特征,由于将轴部件夹持在彼此之间且构成轴支承部的一部分的一对延伸壁部被直接或间接地固定在旋转部件上,因此能够提高在旋转部件上作用有载荷时的轴支承部件的支承强度。
在第1~第6特征的结构的基础上,本发明的第7特征在于,具有移动机构,该移动机构能够使所述基座部件在车辆前后方向上移动,所述卡合机构被配置在俯视下避开所述移动机构的位置。根据该第7特征,由于卡合部件被配置在俯视下避开能够使车辆内饰件沿车辆前后方向移动的移动机构的位置,因此移动机构和卡合部件在高度方向上不重叠,从而能够抑制旋转装置的高度增加。
在第7特征的结构的基础上,本发明的第8特征在于,所述卡合机构在俯视下被配置在所述移动机构的外侧。根据该第8特征,由于卡合机构在俯视下位于移动机构的外侧,因此,卡合机构被配置在旋转装置的更靠外侧的位置,从而能够在基座部件的更外侧承受从车辆内饰件侧施加的载荷。
在第7或第8特征的结构的基础上,本发明的第9特征在于,所述移动机构被配置在车辆地板与所述基座部件之间,所述卡止机构在俯视下被配置在比所述移动机构靠外侧的位置。根据该第9特征,由于卡止机构在俯视下被配置于在车辆地板和基座部件之间配置的移动机构的外侧,因此能够避免与移动机构的干涉而配置卡止机构,并且能够在基座部件的更外侧承受从车辆内饰件侧施加的载荷。
在第4特征的结构的基础上,本发明的第10特征在于,施力部件被设置在所述轴支承部件和所述钩部件之间,所述施力部件对所述钩部件施力使其向与所述撞销卡合的方向转动。根据该第10特征,由于钩部件被施力部件施力而向与撞销卡合的方向转动,因此能够保持钩部件与撞销的卡合状态。
在第1~第10特征的结构中的任一结构的基础上,本发明的第11特征在于,所述卡止机构和所述卡合机构被配置于,在车辆前后方向上隔开间隔并且在从车宽方向观察的侧视下比所述旋转部件的前端靠后方且比所述旋转部件的后端靠前方的位置,并且在车宽方向上被分别配设在所述基座部件和所述旋转部件的两侧的两个部位。根据该第11特征,处于卡合状态的卡止机构和卡合机构分别配设于在车辆前后方向上隔开间隔且在车宽方向上在基座部件和旋转部件的两侧的两个部位,由此能够以旋转180度的两种姿势保持车辆内饰件,并且通过配置于比旋转部件的前端靠后方且比后端靠前方的位置,能够紧凑地配置卡止机构和卡合机构。
在第11特征的结构的基础上,本发明的第12特征在于,在车辆前后方向上隔开间隔地配置的一对所述卡合机构构成为,通过在所述不可旋转状态下使这些卡合机构的钩部件的下端部向彼此分离的一侧转动,能够解除与单独卡合于这些钩部件的所述撞销之间的卡合。根据该第12特征,在车辆前后方向上隔开间隔的一对卡合机构构成为,通过使这些钩部件的下端部在旋转部件不可旋转的状态下向彼此分离的一侧转动,能够解除与撞销的卡合,因此,在不可旋转的状态下解除与撞销的卡合时,能够防止钩部件彼此之间相互干涉。
本发明的第13特征在于,一种车辆座椅的旋转装置,该车辆座椅是作为第1~12特征的结构中的任一结构所述的车辆内饰件的旋转装置中的所述车辆内饰件,且具有座椅座垫和座椅靠背的车辆座椅,其中所述座椅靠背被配置在所述座椅座垫的上方,所述卡合机构被配置于使所述卡合机构的至少上部在侧视下与所述座椅座垫重叠的位置。根据该第13特征,由于卡合机构的至少上部在侧视下与车辆座椅的座椅座垫重叠,因此能够抑制车辆座椅的高度增加。
在第13特征的结构的基础上,本发明的第14特征在于,具有倾角调节操作柄,该倾角调节操作柄对可相对于所述座椅座垫倾摆的所述座椅靠背能够进行倾摆的状态和限制该倾摆的状态的切换操作,作为多个所述卡合机构中的至少一个的特定卡合机构的至少一部分被配置在侧视下与所述倾角调节操作柄重叠的位置。根据该第14特征,由于作为多个卡合机构中的至少一个的特定卡合机构的至少一部分在侧视下与对座椅靠背的倾摆状态进行切换操作的倾角调节操作柄重叠,因此能够抑制具有倾角调节操作柄的车辆座椅的旋转装置的高度增加。
在第14特征的结构的基础上,本发明的第15特征在于,支承所述座椅座垫的座椅座垫框架由一对侧框架和一对连接框架构成,其中,所述一对侧框架在彼此分离的位置排列并且呈直线状延伸;所述一对连接框架连接在所述侧框架的两端部之间,所述卡合机构的至少一部分被配置在侧视下与所述侧框架重叠的位置。根据该第15特征,由于卡合机构的至少一部分在侧视下与构成座椅座垫框架的一部分的一对侧框架重叠,因此能够抑制车辆座椅的旋转装置的高度增加。
此外,在第14特征的结构的基础上,本发明的第16特征在于,所述倾角调节操作柄在俯视下被配置在所述一对侧框架中的一方的侧框架的外侧,并且所述特定卡合机构的至少一部分在俯视下被配置在比所述倾角调节操作柄靠外侧的位置。根据该第16特征,特定卡合机构的至少一部分位于在俯视下被配置于一对侧框架中的一方的侧框架的外侧的倾角调节操作柄的外侧,因此,能够在基座部件的更外侧承受从车辆内饰件侧施加的载荷。
<解决第2技术问题的技术方案和效果>
另外,为了实现上述第2目的,本发明的第1特征在于,车辆座椅装置具有旋转机构(117),该旋转机构(117)具有旋转部件(130)和基座部件(129),所述旋转部件(130)安装有支承座椅座垫(112、172)的座椅座垫框架(119),所述基座部件(129)以能够旋转的方式从下方支承所述旋转部件(130),由罩(165、175、178)从外侧覆盖所述旋转部件(130)的上部外周的沿着周向的至少一部分。根据该第1特征,通过利用罩从外侧覆盖旋转部件的上部外周的沿着周向的至少一部分,至少在被罩覆盖的部位能够抑制异物侵入旋转机构内。
另外,在第1特征的基础上,本发明的第2特征在于,在就座于所述座椅座垫(112、172)上的乘员朝向车辆前后方向上的前方的状态下,所述罩(165、175、178)被配置在从后方覆盖所述旋转部件(130)的上部外周的位置。根据该第2特征,由于在就座在座椅座垫上的乘员朝向车辆前后方向上的前方的状态下,罩从后方覆盖旋转部件的上部外周,因此能够抑制在驾驶座、副驾驶座朝向前方的状态下异物从后方的同乘者座席侧侵入旋转机构。
另外,在第2特征的基础上,本发明的第3特征在于,延长所述座椅座垫(172)的蒙皮(172a)而形成所述罩(175)。根据该第3特征,由于由座椅座垫的蒙皮形成罩,因此能够抑制异物侵入旋转机构内,而且能够避免零部件数量增加。
另外,在第1或第2特征的基础上,本发明的第4特征在于,在就座在所述座椅座垫(112)上的乘员朝向车辆前后方向上的前方的状态下,所述座椅座垫(112)的蒙皮(112a)与所述罩(165、178)的外表面接触并连接于所述旋转部件(130)的上端部后端缘。根据该第4特征,由于座椅座垫的蒙皮连接在就座在座椅座垫上的乘员朝向车辆前后方向上的前方的状态下的旋转部件的上端部后端缘,而且蒙皮与罩的外表面接触,因此能够将罩的上部与座椅座垫的蒙皮连接,从而能够更有效地抑制在驾驶席、副驾驶席朝向前方的状态下异物从后方的同乘者座席侧侵入旋转机构。
另外,在第1、第2或第4特征的基础上,本发明的第5特征在于,所述座椅座垫框架(119)具有呈直线状延伸并且被支承于所述旋转部件(130)的一对侧框架(119a),所述罩(165)被安装于这些侧框架(119a)。根据该第5特征,由于罩被安装于座椅座垫框架所具有的一对侧框架上,因此,能够以简单的结构使罩与座椅一起旋转。
另外,在第1、第2、第4或第5特征的基础上,本发明的第6特征在于,所述罩(165、178)的外侧面形成为向所述旋转部件(130)的外侧鼓起的圆弧状。根据该第6特征,由于罩的外侧面为向旋转部件的外侧鼓起的圆弧状,因此,在罩与座椅一起旋转时,即使罩与位于车厢内的地板上的货物等接触,也能够实现罩乃至座椅的顺畅的旋转。
另外,在第1~第6特征的任一特征的基础上,本发明的第7特征在于,固定罩部件(167、177)被固定配置在所述罩(165、175、178)的下方,该固定罩部件(167、177)在就座在所述座椅座垫(112、172)上的乘员处于朝向车辆前后方向上的前方的状态下至少从后方覆盖所述基座部件(129)。根据该第7特征,在就座在座椅座垫上的乘员朝向车辆前后方向上的前方的状态下至少从后方覆盖基座部件的固定罩部件被固定配置在罩的下方,因此能够抑制在驾驶座、副驾驶座朝向前方的状态下异物从后方的同乘者座席侧侵入旋转机构。
另外,在第7特征的基础上,本发明的第8特征在于,在就座在所述座椅座垫(112)上的乘员朝向车辆前后方向上的前方的状态下,所述固定罩部件(167)形成为以能够相对滑动的方式与所述罩(165、178)的下部接触。根据该第8特征,由于固定罩部件以能够相对滑动的方式与罩的下部接触,因此能够更有效地抑制在驾驶座、副驾驶座为朝前的状态下异物从后方的同乘者座席侧侵入旋转机构。
另外,在第7或第8特征的基础上,本发明的第9特征在于,从外侧覆盖所述侧框架(119a)的侧罩(114)的下端位置被设定为与所述罩(165、178)的下端位置相同。根据该第9特征,通过侧罩的下端位置与罩的下端位置相同,能够抑制在驾驶座、副驾驶座朝向车宽方向的状态下异物从后方的同乘者座席侧侵入旋转机构。
另外,在第9特征的基础上,本发明的第10特征在于,所述罩(178)与一对所述侧罩(114)的至少一方一体形成。根据该第10特征,由于罩与一对侧罩的至少一方一体形成,因此,能够避免因罩的配设而导致的零部件数量的增加,并且能够使罩的组装变得容易。
<解决第3技术问题的技术方案和效果>
为了实现上述第3目的,本发明的第1特征在于,车辆座椅装置具有:座椅座垫框架(216),其支承座椅座垫(211a);旋转机构(214),其被配置在所述座椅座垫框架(216)的下方,具有支承该座椅座垫框架(216)的旋转部件(230)和以可旋转的方式从下方支承所述旋转部件(230)的基座部件(229);电气设备(253、265);ECU(270、271),其控制所述电气设备(253、265)的动作,在所述旋转部件(230)的中央部形成有至少向上方敞开的圆形的收容部(241),所述ECU(270、271)被配置于在俯视下位于所述收容部(241)内且该ECU(270、271)的至少一部分在侧视下与所述旋转部件(230)重叠的位置。根据该第1特征,在俯视下,在形成于旋转部件的中央部且至少向上方敞开的圆形的收容部内收容有ECU,ECU的至少一部分在侧视下位于与旋转部件重叠的位置,因此通过抑制ECU从旋转部件向上方突出,能够避免因配置ECU而使座椅座垫的高度变高,并且还能够避免车辆座椅装置在与旋转部件的旋转轴线正交的方向上大型化。
另外,在第1特征的基础上,本发明的第2特征在于,所述旋转部件(230)形成为具有:锥形部(230a),其以随着靠向上方而直径变大的方式形成;圆筒状的侧壁部(230b),其与该锥形部(230a)协同形成所述收容部(241)且从所述锥形部(230a)的上端部向上方立起;和凸缘部(230c),其从该侧壁部(230b)向外侧伸出,所述ECU(270、271)以沿着所述锥形部(230a)倾斜的姿势配置。根据该第2特征,通过以沿着旋转部件所具有的锥形部倾斜的姿势配置ECU,能够更有效地抑制ECU从旋转部件向上方突出,从而能够更有效地抑制座椅座垫的高度。
另外,在第2特征的基础上,本发明的第3特征在于,在所述旋转部件(230)上安装有安装部件(258),该安装部件(258)在俯视下被配置在比该旋转部件(230)的外周(230d)靠内侧的位置,所述ECU(270、271)被安装在所述安装部件(258)上。根据该第3特征,由于在俯视下被配置于比旋转部件的外周靠内侧的位置并被安装于旋转部件的安装部件上安装有ECU,因此能够避免由于配置用于安装ECU的安装部件而导致车辆座椅装置在与旋转部件的旋转轴线正交的方向上大型化。
另外,在第3特征的基础上,本发明的第4特征在于,所述安装部件(258)具有倾斜板部(258b),该倾斜板部(258b)沿着所述锥形部(230a)倾斜并被配置在所述收容部(241)内,所述ECU(270、271)被安装在所述倾斜板部(258b)上。根据该第4特征,由于ECU以被配置在收容部内的方式安装在安装部件所具有的倾斜板部上,因此,能够容易地将ECU以沿着旋转部件的锥形部的倾斜姿势安装在安装部件上,从而能够抑制ECU从旋转部件向上方突出。
另外,在第4特征的基础上,本发明的第5特征在于,所述安装部件(258)在比所述旋转部件(230)的旋转轴线(2C)靠前方的位置与所述旋转部件(230)的所述凸缘部(230C)结合,所述ECU(270、271)在避免与座垫受压部件(219)干涉的位置被安装在所述倾斜板部(258b)上,其中所述座垫受压部件(219)承受来自所述座椅座垫(211a)上方的载荷并被安装在所述座椅座垫框架(216)上。根据该第5特征,由于安装部件在比旋转部件的旋转轴线靠前方的位置与旋转部件的凸缘部结合,ECU在避免与座垫受压部件干涉的位置安装于倾斜板部,其中所述座垫受压部件承受来自座椅座垫上方的载荷并被安装于座椅座垫框架,因此能够避免车辆座椅装置在上下方向上大型化。
另外,在第5特征的基础上,本发明的第6特征在于,所述ECU(270、271)在侧视下避开所述座垫受压部件(219)的最下端(219a)的正下方而配置。根据该第6特征,由于ECU在侧视下没有被配置在座垫受压部件的最下端的正下方,因此,能够更容易地避免ECU和座垫受压部件的干涉。
另外,在第1或第2特征的基础上,本发明的第7特征在于,在所述基座部件(229)和所述旋转部件(230)中的一方上安装有电动马达(253)和所述ECU(270、271),所述电动马达(253)产生驱动所述旋转部件(230)旋转的动力。根据该第7特征,由于在基座部件和旋转部件中的一方上安装有电动马达和ECU,因此,能够容易地连接电动马达和ECU。
另外,在第7特征的基础上,本发明的第8特征在于,在所述基座部件(229)和所述旋转部件(230)中的上下方向上的长度较大的一方上安装有所述电动马达(253)和所述ECU(270、271)。根据该第8特征,由于在基座部件和旋转部件中的上下方向上的长度较大的一方上安装有电动马达和ECU,因此能够抑制车辆座椅装置的高度变高,并且能够容易地确保配置电动马达和ECU的空间。
另外,在第7或第8特征的基础上,本发明的第9特征在于,在安装部件(258)上安装所述电动马达(253)和所述ECU(270、271),所述安装部件258)在俯视下被配置在比所述旋转部件(230)的外周(230d靠内侧的位置,且被安装在所述基座部件(229)和所述旋转部件(230)中的一方上。根据该第9特征,由于在俯视下被配置于比旋转部件的外周靠内侧的安装部件上安装有电动马达和ECU,因此能够避免因配置用于安装ECU和电动马达的安装部件而导致车辆座椅装置在与旋转部件的旋转轴线正交的方向上大型化。
另外,在第9特征的基础上,本发明的第10特征在于,在所述旋转部件(230)上安装所述安装部件(258)。根据该第10特征,由于安装部件被安装于旋转部件,因此在旋转部件旋转时,电动马达和ECU也相对于基座部件旋转,从而能够将电动马达与控制该电动马达的动作的ECU的连接配线紧凑地集中在一起。
在后述的解决第3技术问题的技术方案的实施方式中,第2锥形部230a对应于本发明的锥形部,同样,第4侧壁部230b对应于本发明的侧壁部,同样,第2凸缘部分230c对应于本发明的凸缘部,并且电动马达253和鼓风机265对应于本发明的电气设备。
<解决第4技术问题的技术方案和效果>
为了实现上述第4目的,本发明的第1特征在于,车辆旋转座椅装置具有:座椅框架(315),其支承座椅主体(311);旋转部件(330),其支承所述座椅框架(315);基座部件(329),其以可旋转的方式从下方支承所述旋转部件(330);和电气电子零部件(350、365、374、378),其被安装在所述座椅框架(315)和所述旋转部件(330)中的至少一方上,与所述电气电子零部件(350、365、374、378)相连的电线(359、369、376、380)被电线保持部件(360、384、386)保持,该电线保持部件(360、384、386)被固定配置在所述旋转部件(330)的旋转中心(3C)上。根据该第1特征,与安装在座椅框架和旋转部件中的至少一方上的电气电子零部件相连的电线由位于旋转部件的旋转中心的电线保持部件保持,因此,能够避免在座椅主体转动时与电气电子零部件相连的电线产生挠曲或产生损伤。
另外,在第1特征的基础上,本发明的第2特征在于,与多个所述电气电子零部件(350、365、374、378)单独相连的多条所述电线(359、369、376、380)被一个所述电线保持部件(360、384、386)集中保持。根据该第2特征,由于与多个所述电气电子零部件单独相连的多条电线集中保持在一个电线保持部件上,因此能够将多条电线紧凑地集中配线。
另外,在第1或第2特征的基础上,本发明的第3特征在于,座垫受压部件(319)被安装于座椅座垫框架(316),其中,所述座垫受压部件(319)承受来自构成所述座椅主体(311)的一部分的座椅座垫(311a)上方的载荷,所述座椅座垫框架(316)构成所述座椅框架(315)的一部分并被所述旋转部件(330)支承,所述电线保持部件(360、384、386)被配置于在所述座垫受压部件(319)的下方保持所述电线(359、369、376、380)的位置。根据该第3特征,由于电线保持部件配置于在安装于座椅座垫框架的座垫受压部件的下方保持电线的位置,其中所述座椅座垫框架构成座椅框架的一部分,因此,能够抑制电线保持部件向乘员的座面侧突出,从而避免电线保持部件与就座在座面上的乘员干涉。
另外,在第3特征的基础上,本发明的第4特征在于,所述电线保持部件(360)被直接安装在所述座垫受压部件(319)上。根据该第4特征,由于电线保持部件在座垫受压部件的下方保持电线并被直接安装于座垫受压部件,因此能够避免电线保持部件与就座在座面上的乘员干涉,并且无需新设置用于安装电线保持部件的部件,从而能够避免零部件数量的增加并将电线保持部件高效地配置于旋转部件的旋转中心。
另外,在第1或第2特征的基础上,本发明的第5特征在于,承受来自构成所述座椅主体(311)的一部分的座椅座垫(311a)的上方的载荷的座垫受压部件(319)被安装于座椅座垫框架(316),该座椅座垫框架(316)构成所述座椅框架(315)的一部分且被支承于所述旋转部件(330),所述电线保持部件(360)被直接安装于所述座垫受压部件(319)。根据该第5特征,由于电线保持部件被直接安装于座垫受压部件,因此无需新设置用于安装电线保持部件的部件,从而能够避免零部件数量的增加并将电线保持部件高效地配置于旋转部件的旋转中心。
另外,在第3~第5特征中的任一特征的基础上,本发明的第6特征在于,所述座椅框架315具有:座椅座垫框架316,其被所述旋转部件330支承;和座椅靠背框架317,其通过支承轴312以能够倾摆的方式被安装于所述座椅座垫框架316或所述旋转部件330,作为所述电气电子零部件的倾摆用电气执行机构378能够驱动所述座椅靠背框架317倾摆且被安装于所述座椅靠背框架317的下部,与所述倾摆用电气执行机构378相连的所述电线380经由中间保持部件381而被保持于所述电线保持部件360,所述中间保持部件381在所述支承轴312的附近被安装于所述座椅靠背框架317或所述旋转部件330。根据该第6特征,用于驱动座椅靠背框架进行倾摆的倾摆用电气执行机构被安装在座椅靠背框架的下部,其中所述座椅靠背框架通过支承轴以能够倾摆的方式被安装在座椅座垫框架或者旋转部件上,与该倾摆用电气执行机构相连的电线经由在支承轴的附近被安装在座椅座垫框架或者旋转部件上的中间保持部件而被保持在电线保持部件上,因此,在座椅主体旋转和座椅靠背框架倾摆时,电线保持部件和倾摆用电气执行机构之间的电线不会产生挠曲或损伤。
另外,在第3特征的基础上,本发明的第7特征在于,在所述基座部件(329)上安装有保持部件用支承部件(383、385),在该保持部件用支承部件(383、385)上安装有所述电线保持部件(384、386)。根据该第7特征,电线保持部件被安装于保持部件用支承部件,该保持部件用支承部件被安装于基座部件,该基座部件在该保持部件用支承部件的上方保持电线保持部件,且被安装于所述保持部件用支承部件,因此,在组装座椅旋转装置时,能够容易地组装电线保持部件,从而提高了作业性。
另外,在第7特征的基础上,本发明的第8特征在于,所述电线保持部件384以将所述电线359、369、376、380保持在所述保持部件用支承部件383的上方的方式被安装于该保持部件用支承部件383。根据该第8特征,由于电线保持部件在保持部件用支承部件的上方保持电线,因此能够将电线紧凑地集中在座椅旋转装置内进行配线。
另外,在第7特征的基础上,本发明的第9特征在于,所述电线保持部件(386)以将所述电线(359、369、376、380)保持在所述保持部件用支承部件(385)的下方的方式被安装于该保持部件用支承部件(385)。根据第9特征,电线保持部件在保持部件用支承部件的下方保持电线,因此,在组装座椅旋转装置时,通过在座椅旋转装置的横向放倒状态下进行作业,能够容易地将电线保持在电线保持部件,从而提高了作业性。
附图说明
<表示解决第1技术问题的技术方案的实施方式的附图的说明>
图1是车辆座椅的旋转装置的立体图。
图2是车辆座椅的旋转装置在省略了车辆座椅的状态下的侧视图。
图3是在省略了座椅座垫的状态下的图2的3向视图。
图4是图3的4向视图。
图5是图3的5-5剖视图。
图6是将旋转锁定机构的结构分为锁定状态(a)和锁定解除状态(b)来表示的剖视图。
图7是图6的(a)的7-7剖视图。
图8是表示车辆座椅装置的主要部分的立体图。
图9是图4的箭头9所指部分的放大图。
图10是图2的箭头10所指部分的放大图。
图11是图3的箭头11所指部分的放大图。
<表示解决第2技术问题的技术方案的实施方式的附图的说明>
图12是第1实施方式的车辆座椅装置的立体图。
图13是从图12的13向视方向观察的立体图。
图14是从图12中除去了座椅座垫、座椅靠背和侧罩的状态下的立体图。
图15是表示滑轨和旋转机构的一部分的剖视图,是沿着图16的15-15的剖视图。
图16是从图15的16向视方向观察滑轨和旋转机构的图。
图17是沿图16的17-17的剖视图。
图18是图17的18-18剖视图。
图19是沿图16的19-19表示车辆座椅装置的一部分的剖视图。
图20是第2实施方式的与图19对应的剖视图。
图21是第3实施方式的与图13对应的立体图。
<表示解决第3技术问题的技术方案的实施方式的附图的说明>
图22是表示省略了座椅主体的状态下的车辆座椅装置的立体图。
图23是从上方观察车辆座椅装置的主要部分的俯视图。
图24是图23的24-24剖视图。
图25是从与图23相同的方向观察滑轨和旋转机构的图。
图26是从与图25相反的一侧观察滑轨和旋转机构的图。
图27是图25的27-27剖视图。
<表示解决第4技术问题的技术方案的实施方式的附图的说明>
图28是表示省略了第1实施方式的座椅主体的状态下的车辆座椅旋转装置的立体图。
图29是从上方观察车辆座椅旋转装置的主要部分的俯视图。
图30是沿图29的30-30的座椅旋转装置的剖视图。
图31是省略了座椅座垫框架和座垫受压部件的状态下的图30的31向视图。
图32是沿图31的32-32的座椅旋转装置的剖视图。
图33是第2实施方式的与图30对应的剖视图。
图34是省略了座椅座垫框架和座垫受压部件的状态下的图33的34向视图。
图35是第3实施方式的与图30对应的剖视图。
附图标记说明
<表示解决第1技术问题的技术方案的实施方式的附图的附图标记的说明>
11:作为车辆内饰件的车辆座椅;12:座椅座垫;13:座椅靠背;15:座椅座垫框架;17:倾角调节操作柄;18:侧框架;19:作为连接框架的盘式框架;20:作为连接框架的后管;22:基座部件;23:旋转部件;30:旋转支承部;35:车辆地板;36:移动机构;45:旋转锁定机构;62:卡止机构;63:卡合机构;66:轴支承部件;66a:轴支承壁部;66b:延伸壁部;67:轴部件;69:钩部件;70:撞销(striker);71:撞销支承部件;74:作为施力部件的第2螺旋弹簧。
<表示解决第2技术问题的技术方案的实施方式的附图的附图标记的说明>
110:车辆座椅装置;112:座椅座垫;112a:蒙皮;114:侧罩;117:旋转机构;119:座椅座垫框架;119a:侧框架;129:基座部件;130:旋转部件;165、175、178:罩;167、177:固定罩部件。
<表示解决第3技术问题的技术方案的实施方式的附图的附图标记的说明>
211a:座椅座垫;214:旋转机构;216:座椅座垫框架;219:座垫受压部件;219a:座垫受压部件的最下端;229:基座部件;230:旋转部件;230a:锥形部;230b:侧壁部;230c:凸缘部;230d:旋转部件的外周;241:收容部;253:作为电气设备的电动马达;258:安装部件;258b:倾斜板部;265:作为电气设备的鼓风机;270、271:ECU;2C:旋转轴线。
<表示解决第4技术问题的技术方案的实施方式的附图的附图标记的说明>
311:座椅主体;311a:座椅座垫;312:支承轴;315:座椅框架;316:座椅座垫框架;317:座椅靠背框架;319:座垫受压部件;329:基座部件;330:旋转部件;350:作为电气电子零部件的旋转用电气执行机构;359、369、376、380:电线;360、384、386:电线保持部件;365:作为电气电子零部件的鼓风机;374:作为电气电子零部件的升降用电气执行机构;378:作为电气电子零部件的倾摆用电动执行机构;381:中间保持部件;383、385:保持部件用支承部件;3C:旋转中心。
具体实施方式
<用于解决第1技术问题的技术方案的实施方式>
下面边参照附图边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在以下的说明中,“前后”、“左右”和“上下”是指在车辆座椅处于就座的乘员朝向前方的姿势的状态下从该乘员观察的方向。
首先,在图1中,作为车辆内饰件的车辆座椅11具有:座椅座垫12,其供乘员乘坐;座椅靠背13,其对就座在座椅座垫12上的乘员的背部进行支承;和头枕14,其被设置在所述座椅靠背13的上部,能够调整上下位置。
同时参照图2~图4,所述座椅座垫12由座椅座垫框架15支承,所述座椅靠背13由座椅靠背框架(未图示)支承,该座椅靠背框架在所述车辆座椅11处于朝向基准方向的状态、即就座于所述座椅座垫12的乘员朝向车辆前后方向上的前方的状态下,经由倾角调节机构(未图示)以可倾摆的方式连接于所述座椅座垫框架15的后部。
所述座椅座垫框架15由一对侧框架18和连接在该一对侧框架18的两端部之间的一对连接框架构成,其中所述一对侧框架18在彼此分离的位置排列并且在车辆的前后方向上呈直线状延伸,在本实施方式中,一对所述连接框架中的一方是在所述车辆座椅11面向基准方向的状态下连接在侧框架18的前端部之间的盘式框架19,并且另一方的连接框架是连接在所述侧框架18的后端部之间的后管20。
另外,俯视下,在所述一对侧框架18中的一方的侧框架18的外侧配设有操作所述倾角调节机构的倾角调节操作柄17,在本实施方式中,俯视下,在车辆座椅11面向所述基准方向的状态下被配置在左侧的所述侧框架18的外侧配设有操作所述倾角调节机构的倾角调节操作柄17。
同时参照图5,所述座椅座垫框架15被设置在旋转机构21上,该旋转机构21具有:基座部件22;环状的旋转部件23,其支承所述座椅座垫框架15,并以可旋转的方式被支承在所述基座部件22上;和罩部件24,其从上方覆盖该旋转部件23的一部分,并被固定在所述基座部件22上。
所述基座部件22具有:环状的第1底壁部22a;圆筒状的第1侧壁部22b,其从第1底壁部22a的外周部向上方立起;第1凸缘部22c,其从第1侧壁部22b的上端部向外侧伸出;左右一对第1凸缘部22c,其从第1凸缘部22c的车宽方向两侧端向下方延伸,第1凸缘部22c形成为矩形。
另外,所述罩部件24具有:环状的第2底壁部24a,其从上方与所述基座部件22的第1底壁部22a抵接;圆筒状的第2侧壁部24b,其从该第2底壁部24a的外周略微向上方立起;第1锥形部24c,其以随着靠向上方而直径变大的方式形成,与第2侧壁部24b的上端部连续设置;环状的第1平坦壁部24d,其与第1锥形部24c的上端部连续设置;和圆筒状的第3侧壁部24e,其从第1平坦壁部24d的外周向上方立起,所述第2底壁部24a通过多个铆钉25与所述基座部件22的所述第1底壁部22a结合。
所述旋转部件23具有:第2锥形部23a,其被配置在从外侧与所述罩部件24的所述第1锥形部24c相向的位置,且以随着靠向上方而直径变大的方式形成;圆筒状的第4侧壁部23b,其从外侧与所述罩部件24的所述第3侧壁部24e相向,且从所述第2锥形部23a的上端部向上方立起;第2凸缘部23c,其从第4侧壁部23b向外侧伸出,第2凸缘部23c形成为矩形状。另外,在车宽方向上,在所述第2凸缘部23c的两侧,分别通过多个第1螺栓27和第1螺母28紧固有框架支承板26,在这些框架支承板26上安装有所述座椅座垫框架15的侧框架18。
所述旋转部件23通过轴承31以可旋转的方式被支承在所述基座部件22所具有的环状的旋转支承部30上,所述旋转支承部30由所述基座部件22的第1底壁部22a和所述第1侧壁部22b形成为环状,横截面形状呈大致L字状。
所述轴承31是将滚珠33保持在环状的保持器32的周向上的多个部位上而构成,在所述旋转部件23的所述第1锥形部24c上形成有用于使所述滚珠33滚动的环状凹部34。
所述基座部件22能够通过移动机构36在车辆前后方向上移动,该移动机构36被配置在车辆地板35和所述基座部件22之间。
所述移动机构36具有左右一对固定轨37和左右一对可动轨38,左右一对固定轨37在左右方向上隔开间隔地沿车辆前后方向延伸,左右一对可动轨38分别以可滑动的方式嵌合在这些固定轨37上,所述固定轨37通过前部轨支承部件39和后部轨支承部件40被固定在所述车辆地板35上,其中,所述前部轨支承部件39和后部轨支承部件40在车辆前后方向上隔开间隔地配置,所述前部轨支承部件39的高度形成得比所述后部轨支承部件40高,据此,固定轨37以向后下方倾斜的姿势被支承在所述车辆地板35上。
如图5所明示那样,在所述可动轨38上通过焊接等分别固定有支承托架42,这些支承托架42分别通过多个第2螺栓43及第2螺母44紧固在所述基座部件22的第1凸缘部22c中的车宽方向两侧。即,所述基座部件22经由所述支承托架42和所述移动机构36被支承于所述车辆地板35。
同时参照图6和图7,所述旋转部件23的可旋转状态和不可旋转状态可通过旋转锁定机构45进行切换,该旋转锁定机构45包括:锁定部件46,其被所述旋转部件23支承;环状的推出部件47,其被配置在所述罩部件24所具有的第3侧壁部24e和所述旋转部件23所具有的第4侧壁部23b之间,并与所述锁定部件的动作联动;和晃动抑制部件48,其被配置于在所述推出部件47的周向上隔开间隔的多个位置上。
在所述推出部件47的周向上隔开间隔的多个位置上设置有在该推出部件47的周向上延伸得较长的收容孔49,所述晃动抑制部件48被收容在所述收容孔49中。
另一方面,在所述旋转部件23所具有的第2凸缘部23c上经由轴59以可转动的方式支承有局部从所述盘式框架19向外方突出的所述锁定部件46。该锁定部件46能够在锁定位置和解锁位置之间转动,其中,所述锁定位置为如图6的(a)所示那样与所述罩部件24的所述第3侧壁部24e卡合而使所述旋转部件23不能旋转的位置,所述解锁位置为如图6的(b)所示那样解除与所述第3侧壁部24e的卡合而使所述旋转部件23能够旋转的位置。而且,如图3所明示那样,所述锁定部件46被设置在第1弹簧支承部件50与所述锁定部件46之间的弹簧51施力而向所述锁定位置侧转动,所述第1弹簧支承部件50被固定于所述第2凸缘部23c上,在本实施方式中,所述弹簧51是螺旋弹簧,两个所述弹簧51被张紧设置在所述锁定部件46和所述第1弹簧支承部件50之间。
所述锁定部件46所具有的连接腕部46a被贯插于贯插孔52,该贯插孔52形成在所述旋转部件23的所述第4侧壁部23b上,所述连接腕部46a的顶端部能够贯插于连接孔53,该连接孔53形成在所述推出部件47上,通过将所述连接腕部46a的顶端部贯插于所述连接孔53,从而将所述锁定部件46连接于所述推出部件47。如图6的(b)所示,该连接腕部46a在所述锁定部件46处于解锁位置时与所述连接孔53连接,从所述连接腕部46a对所述推出部件47作用朝向其转动方向的推压力。
另外,所述锁定部件46所具有的卡合腕部46b在图6的(a)所示的所述锁定位置与第1贯通孔54和第2贯通孔55卡合,其中,所述第1贯通孔54形成于所述旋转部件23的所述第4侧壁部23b,所述第2贯通孔55形成于所述罩部件24的第3侧壁部24e,但在图6的(b)所示的解锁位置,卡合腕部46b从所述第2贯通孔55脱离而解除与所述罩部件24的卡合,在所述锁定位置和所述解锁位置之间,所述卡合腕部46b以跨过所述推出部件47的方式动作。
在所述旋转部件23的所述第4侧壁部23b上形成有凹部56,该凹部56用于收容所述晃动抑制部件48的一部分,并且该凹部56能够使所述晃动抑制部件48紧密地嵌合。
所述晃动抑制部件48具有斜面48a而形成为楔形,该斜面48a随着靠向所述推出部件47的移动方向57上的前方而高度逐渐降低,所述推出部件47的移动方向57是对应于所述锁定部件46从所述解锁位置向所述锁定位置侧的动作而进行移动的方向,能够紧密地嵌合所述晃动抑制部件48的所述凹部56形成为三角形,并具有与所述斜面48a相向的凹部侧斜面56a,且收容所述晃动抑制部件48的一部分。
另外,在形成于所述推出部件47的所述收容孔49的长度方向两端部中的沿着所述移动方向的前端部、和所述晃动抑制部件48之间压缩设置有第1螺旋弹簧58,通过该第2螺旋弹簧58产生的弹力,所述晃动抑制部件48被向与所述移动方向57相反的方向施力。
而且,当所述锁定部件46位于所述锁定位置时,如图6的(a)所示,通过所述晃动抑制部件48的所述斜面48a与所述凹部56的所述凹部侧斜面56a紧密抵接,所述晃动抑制部件48与所述旋转部件23和所述罩部件24紧密接触,由此来阻止旋转部件23的晃动。
另外,当所述锁定部件46位于所述解锁位置时,如图6的(b)所示,所述收容孔49的长度方向两端部中的沿着所述移动方向57的后端部接触所述晃动抑制部件48,并且所述晃动抑制部件48抵抗所述第1螺旋弹簧58的施力被向所述移动方向按压,使得所述晃动抑制部件48向所述晃动抑制部件48的所述斜面48a与所述凹部侧斜面56a分离的一侧移动,从而解除晃动防止状态。
同时参照图8,由剥离抑制机构61抑制由于载荷作用在处于不能转动状态的所述旋转部件23上而使该旋转部件23从所述基座部件22剥离的情况,该剥离抑制机构61具有:卡止机构62,其被设置在所述基座部件22上;和卡合机构63,其被设置在所述旋转部件23上,能够切换两种状态,一种为在所述旋转部件23的非旋转状态下与所述卡止机构62卡合而抑制所述旋转部件23从所述基座部件22剥离的状态,另一种为在所述旋转部件23成为能转动状态时解除与所述卡止机构62的卡合的状态。
在所述基座部件22侧,在所述基座部件22的沿着车宽方向的两侧在前后方向上隔开间隔地各配置有一对而共计4个所述卡止机构62,在所述旋转部件23侧设置有能够与所述卡止机构62卡合的4个卡合机构63。所述卡止机构62和所述卡止机构63在车辆前后方向上隔开间隔,并且在从车宽方向观察的侧视下(参照图2)被配置在比所述旋转部件23的前端靠后方且比后端靠前方的位置。即,在通过所述旋转部件23的前端的第1假想铅垂面IVA(参照图2)和通过所述旋转部件23的后端的第2假想铅垂面IVB(参照图2)之间配置有所述卡止机构62和所述卡止机构63。而且,至少在所述旋转部件23处于非旋转状态时的俯视下,如图3所明确表示那样,所述卡止机构62和所述卡止机构63被配置在比所述旋转部件23靠外侧的位置。
同时参照图9~图11,所述卡合机构63具有:轴支承部件66,其直接或间接地被固定在所述旋转部件23上;轴部件67,其由所述轴支承部件66支承;和钩部件68,其以能够转动的方式由所述轴部件67轴支承。
所述轴支承部件66具有:轴支承壁部66a,其固定所述轴部件67且在俯视下被配置在所述旋转部件23的外侧;和一对延伸壁部66b,其在将所述轴部件67夹持在彼此之间的位置与所述轴支承壁部66a连续设置且向所述旋转部件23侧延伸。所述延伸壁部66b直接或间接地固定在所述旋转部件23上,在本实施方式中,所述延伸壁部66b通过焊接等被固定在支承板69上,该支承板69通过焊接等被固定在所述旋转部件23的第2凸缘部23c的下表面上。另外,所述钩部件68被配置在所述轴支承壁部66a的外侧,以可转动的方式被支承在所述轴部件67上。
另外,所述卡合机构63被配置在使这些卡合机构63的至少一部分(在该实施方式中为一部分)在侧视时与所述旋转部件23重叠的位置,并且被配置在俯视时避开所述移动机构36的位置,特别是在俯视时被配置在所述移动机构36的外侧。此外,如图2所示,所述卡合机构63被配置在以下位置,即,这些卡合机构63的至少上部在侧视下与所述座椅座垫12重叠并且这些卡合机构63的至少一部分(在本实施方式中为一部分)在侧视下与所述侧框架18重叠的位置。
另外,所述卡合机构63构成为,通过使这些卡合机构中的被配置在所述旋转部件23的车辆前后方向上的前侧的卡合机构63的钩部件68的下部、和被配置在所述旋转部件23的车辆前后方向上的后侧的卡合机构63的钩部件68的下部向相互分离的一侧转动,从而解除与所述卡止机构62的卡合。
另一方面,所述卡止机构62在车辆前后方向上隔开间隔地分别被配置在所述基座部件22的车宽方向两侧,具有棒状的撞销70和撞销支承部件71,其中,棒状的撞销70能够卡合所述钩部件68;撞销支承部件71支承该撞销70并直接或间接地固定在所述基座部件22上,在该实施方式中,所述撞销支承部件71经由所述支承托架42被固定在所述基座部件22上。
所述第2卡止机构62具有撞销70和第2撞销支承部件71,其中,撞销70能够卡合所述钩部件68,第2撞销支承部件71支承该撞销70,并且直接或间接地固定在所述基座部件22上,在该实施方式中,所述第2撞销支承部件71经由所述支承托架42被固定在所述基座部件22上。
所述第1撞销支承部件71形成为能够插拔所述钩部件68且具有大致U字状的横截面形状,所述撞销70以跨过所述撞销支承部件71的方式被固定在该撞销支承部件71上。
而且,在所述卡止机构62中,被配置在所述基座部件22的车辆前后方向上的前侧的卡止机构62的所述撞销支承部件71以向车辆前后方向上的前方侧敞开的姿势被固定在所述基座22上,被配置在所述基座部件22的车辆前后方向上的后侧的卡止机构62的所述撞销支承部件71以向车辆前后方向上的后方侧敞开的姿势被固定在所述基座22上。
另外,所述撞销70在侧视时被配置在比所述旋转部件23的下端靠下方的位置。即,如图4所明示那样,在通过所述旋转部件23的下端的假想水平面IH的下方配置所述撞销70。
在所述旋转部件23的所述第2凸缘部23c的车宽方向两侧的前后方向两端部上分别固定有第2弹簧支承部件,在这些第2弹簧支承部件与所述卡合机构63分别具有的所述钩部件68之间设有作为施力部件的第2螺旋弹簧74,该第2螺旋弹簧74对这些钩部件68施力而使其向与所述撞销70卡合的方向转动。
所述撞销支承部件71被配置在所述移动机构36的所述固定轨37的车宽方向外侧,所述撞销支承部件71被固定在安装部件75上,该安装部件75通过焊接等被固定在所述支承托架42上。
而且,由于在所述轴支承部件66的外侧配置有所述钩部件68,因此,所述钩部件68与所述撞销70卡合的部位在俯视下被设定在所述轴支承部件66的外侧。
另外,所述卡止机构62经由所述支承托架42在这些卡止机构62的至少一部分(在该实施方式中为一部分)在侧视下与所述基座部件22重叠的位置,被固定在所述基座部件22上,如图3所示,在俯视下,所述卡止机构62被配置在比所述移动机构36靠外侧的位置。
另外,如图2所示,作为所述卡合机构中的至少一个的特定卡合机构63,在本实施方式中为所述卡合机构63中被设置在车辆前后方向上的后侧的卡合机构63的至少一部分(在本实施方式中为下部),在侧视下与所述倾角调节操作柄17重叠设置。而且,如图3所明示那样,所述特定卡合机构63的至少一部分,在俯视下被配置在所述倾角调节操作柄17的外侧。即,所述特定卡合机构63的至少一部分被配置在比第3假想铅垂面IVC靠外侧的位置,该第3假想铅垂面IVC沿车辆前后法延伸并通过倾角调节操作柄17的与车辆座椅11相反侧的端部。
所述卡合机构63的所述钩部件68响应于所述旋转锁定机构45的所述锁定部件46的操作而进行转动,在所述锁定部件68和所述钩部件68之间设有4根线缆76,该4根线缆76将动力传递给所述钩部件68,所述动力是在将所述锁定部件46从所述锁定位置转动到所述解锁位置侧时使所述钩部件68抵抗所述第2螺旋弹簧74的弹簧力而进行转动的动力。
所述线缆76是在外线缆76a内以可移动的方式贯插有内线缆76b而形成。4根外线缆76a的一端部被固定在线缆共用保持部件77上,该线缆共用保持部件77与所述锁定部件46相向,并被固定在所述旋转部件23的所述第2凸缘部23c上,从各外线缆76a的一端部突出的所述内线缆76b的一端部被连接在所述锁定部件46上。另外,在与4个所述卡合机构63对应的部分,在所述旋转部件23的所述第2凸缘部23c上固定有单独线缆保持部件78,这些单独保持部件78的所述外线缆76a的另一端部被固定。而且,从各外线缆76a的另一端部突出的所述内线缆76b的另一端部分别与所述钩部件68连接。
接着,对本实施方式的作用进行说明,由于卡止机构62和卡合机构63至少在所述旋转部件23处于非旋转状态时的俯视观察下,被配置在比所述旋转部件23靠外侧的位置,因此,所述卡止机构62和所述卡合机构63在高度方向上不会与所述旋转部件重叠,从而能够通过所述卡止机构62和所述卡合机构63来抑制所述旋转部件23的剥离,且能够在高度方向上紧凑地构成旋转装置,其中,所述卡止机构62被设置在具有旋转支承部30的基座部件22上,所述旋转支承部30将旋转部件23以自如旋转的方式支承,所述旋转部件23支承车辆座椅11,所述卡合机构63被设置在所述旋转部件23上,能够在两种状态之间进行切换,一种为在所述旋转部件23的非旋转状态下与所述卡止机构62卡合而抑制所述旋转部件23从所述基座部件22剥离的状态,另一种为在所述旋转部件23成为可旋转状态时解除与所述卡止机构62的卡合的状态。
另外,由于所述卡合机构63被配置在该卡合机构63的至少一部分在侧视下与所述旋转部件23重叠的位置,因此能够抑制因所述卡合机构63的配置而导致的旋转装置的高度增加。
另外,由于所述卡止机构62在所述卡止机构62的至少一部分在侧视下与被车辆地板35支承的所述基座部件22重叠的位置,被固定于所述基座部件22,因此在将旋转装置组装于车辆地板35时,能够将所述卡止机构62预先安装于所述基座部件22,从而能够提高组装作业性,并且能够抑制因所述卡止机构62的配置而导致的旋转装置的高度增加。
另外,所述卡合机构63具有:轴支承部件66,其直接或间接地固定在所述旋转部件23上;轴部件67,其由所述轴支承部件66支承;和钩部件68,其以可转动的方式被所述轴部件67轴支承(枢支),所述卡止机构62具有:撞销70,其能够卡合所述钩部件68;和撞销支承部件71,其支承所述撞销70并直接或间接地固定在所述基座部件22上,所述钩部件68与所述撞销70卡合的部位在俯视下被设定在所述轴支承部件66的外侧,因此能够易于由所述撞销70承受作用剥离载荷时的载荷。
另外,由于所述撞销70在侧视下被配置在比所述旋转部件23的下端靠下方的位置,因此能够抑制旋转装置的高度增加,并且能够防止在所述旋转部件23旋转时与所述撞销70干涉。
另外,所述轴支承部件66包括:轴支承壁部66a,其固定所述轴部件67,并且在俯视下被配置在旋转部件23的外侧;和一对延伸壁部66b,其在将所述轴部件67夹持于彼此之间的位置与所述轴支承壁部66a连续地设置,并且向所述旋转部件23侧延伸,这些延伸壁部66b直接或间接地固定在所述旋转部件23上,因此能够提高载荷作用于旋转部件23时所述轴支承部件66的支承强度。
另外,具有移动机构36,该移动机构36能够使所述基座部件22在车辆前后方向上移动,所述卡合机构63被配置于在俯视下避开所述移动机构36的位置,因此所述移动机构36和所述卡合机构63在高度方向上不重叠,从而能够抑制旋转装置的高度增加。
而且,由于所述卡合机构63在俯视下被配置在所述移动机构36的外侧,因此所述卡合机构63被配置在旋转装置的更靠外侧的位置,从而能够在所述基座部件22的更外侧承受来自车辆座椅11的载荷。
另外,所述移动机构36被配置在车辆地板35与所述基座部件22之间,所述卡止机构62在俯视下被配置在比所述移动机构36靠外侧的位置,因此,能够避免与所述移动机构36干涉而配置所述卡止机构62,并且能够在所述基座部件22的更外侧处承受由车辆座椅11施加的载荷。
另外,由于对所述钩部件68施力而使其向与所述撞销70卡合的方向转动的第2螺旋弹簧74设置在所述轴支承部件66和所述钩部件68之间,因此能够保持所述钩部件68与所述撞销70的卡合状态。
另外,所述卡止机构62和所述卡合机构63被配置于,在车辆前后方向上隔开间隔并且在从车宽方向观察的侧视下比所述旋转部件23的前端靠后方且比所述旋转部件23的后端靠前方的位置,而且在车宽方向上分别被配设在所述基座部件22和所述旋转部件23的两侧的两个位置上,因此,能够以转动180度的两种姿态保持车辆座椅11,并且通过将其配置在比所述旋转部件23的前端靠后方且比后端靠前方的位置,能够紧凑地配置所述卡止机构62和所述卡合机构63。
另外,在车辆前后方向上隔开间隔地配置的一对所述卡合机构63构成为,通过使这些卡合机构63的钩部件68的下端部在所述车辆座椅11的无法旋转状态下向相互分离的一侧转动,能够解除这些钩部件68与单独卡合的所述撞销70的卡合,因此,在无法旋转的状态下解除与所述撞销70的卡合时,能够防止所述钩部件68彼此相互干涉。
另外,所述卡合机构63被配置在所述卡合机构63的至少上部在侧视下与车辆座椅11的所述座椅座垫12重叠的位置上,因此能够抑制车辆座椅11的高度增加。
另外,多个所述卡合机构63中的至少一个即特定卡合机构63的至少一部分在侧视下被配置为与倾角调节操作柄17重叠,该倾角调节操作柄17进行使座椅靠背13能够相对于座椅座垫12倾摆的状态和限制该倾摆的状态的切换操作,因此能够抑制包括倾角调节操作柄17的车辆座椅11的旋转装置的高度增加。
另外,支承所述座椅座垫12的座椅座垫框架15由一对侧框架18、连接侧框架18的两个端部的盘式框架19及后管20构成,其中侧框架18被排列在彼此分离的位置并呈直线状延伸,所述卡合机构63的至少一部分被配置于在侧视下与所述侧框架18重叠的位置,从而能够抑制车辆座椅11的旋转装置的高度增加。
而且,倾角调节操作柄17在俯视下被配置在所述一对侧框架18中的一方的侧框架18的外侧,所述特定卡合机构63的至少一部分在俯视下被配置在比所述倾角调节操作柄17靠外侧的位置,因此能够在所述基座部件22的更外侧处承受从车辆内座椅11侧施加的载荷。
以上,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了说明,但本发明并不限定于上述实施方式,能够在不脱离其主旨的情况下进行各种设计变更。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作为车辆内饰件,以车辆座椅11为例进行了说明,但并不限定于车辆座椅11。
<解决第2技术问题的技术方案的实施方式>
下面边参照附图边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在以下的说明中,“前后”、“左右”和“上下”是指座椅在就座的乘员朝向前方的姿势的状态下从该乘员观察的方向。
边参照图12~图19边对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进行说明,首先,在图12和图13中,搭载在车辆上的车辆座椅装置110的座椅111具有构成乘员的座部的座椅座垫112、和被配置在该座椅座垫112的上方的座椅靠背113,在所述座椅座垫112的两侧分别设置有侧罩114,在所述座椅靠背113的上部设置有支承乘员的头部的头枕115。
同时参照图14,车辆座椅装置110具有:一对滑轨116,其在左右方向上隔开间隔且相互平行地排列并呈直线状延伸,用于使所述座椅111能够滑动;和旋转机构117,其可旋转地支承所述座椅111且能够沿着所述滑轨116移动。
所述车辆座椅装置110的座椅框架118具有:座椅座垫框架119,其支承所述座椅座垫112;和座椅靠背框架120,其与所述座椅座垫框架119连接,支承被配置在所述座椅座垫112上方的座椅靠背113。
座椅座垫框架119具有:一对侧框架119a,其被配置为在左右方向上彼此分离的位置排列且在前后方向上呈直线状延伸;盘式框架119b,其连接在上述侧框架119a的前端部之间;和后管119c,其连接在一对所述侧框架119a的后端部之间。
在所述盘式框架119b和所述后管119c之间架设有座垫受压部件121。该座垫受压部件121具有多个(本实施方式中为4个)座椅弹簧122,该座椅弹簧122以金属丝向左右蜿蜒行进的方式弯曲成锯齿状而形成,这些座椅弹簧122以相邻的座椅弹簧122彼此左右对称的方式配置,并通过树脂制的多个中间部连接部件123连接相邻的座椅弹簧122,其中,所述中间部连接部件123通过嵌件成型与这些座椅弹簧122成型为一体。
多个所述座椅弹簧122的前端部分别与设置在所述座椅框架118的所述盘式框架119b上的卡止部124卡合。另外,彼此相邻的座椅弹簧122的后端部卡合于所述座椅框架118的所述后管119c,并且通过树脂制的后端部连接部件125连接,该后端部连接部件125通过嵌件成型与座椅弹簧122成型为一体,所述后端部连接部件125形成为覆盖所述后管119c。
所述座椅靠背框架120具有一对座椅靠背侧框架120a、上框架120b和下框架120c,其中,所述一对座椅靠背侧框架120a在左右方向上彼此分离的位置排列且沿上下方向延伸,所述上框架120b连接在上述座椅靠背侧框架120a的上端部之间,所述下框架120c连接在一对所述座椅靠背侧框架120a的下端部之间。
由树脂等以可弹性变形的方式形成的靠背受压部件126被配置在一对所述座椅靠背侧框架120a之间,该靠背受压部件126经由上部连接金属丝127和下部连接金属丝128被架设在左右的所述座椅靠背侧框架120a之间。
同时参照图15和图16,所述座椅框架118被载置在所述旋转机构117上,该旋转机构117具有:基座部件129,其能够沿着所述滑轨116移动;环状的旋转部件130,其支承所述座椅框架118并以能够旋转的方式被支承在所述基座部件129上;和罩部件131,其从上方覆盖所述旋转部件130的一部分并被固定在所述基座部件129上。
所述基座部件129具有:环状的第1底壁部129a;圆筒状的第1侧壁部129b,其从第1底壁部129a的外周部向上方立起;和第1凸缘部129c,其从第1侧壁部129b的上端部向外侧伸出,第1凸缘部129c形成为矩形。该基座部件129在俯视下被配置在比一对所述滑轨116的宽度方向中央部靠内侧且比所述座垫受压部件121靠下方的位置。
另外,所述罩部件131具有:环状的第2底壁部131a,其从上方与所述基座部件129的第1底壁部129a抵接;圆筒状的第2侧壁部131b,其从该第2底壁部131a的外周稍向上方立起;第1锥形部131c,其形成为随着靠向上方而直径变大,并与第2侧壁部131b的上端部连续设置;环状的第1平坦壁部131d,其与第1锥形部131c的上端部连续设置;和圆筒状的第3侧壁部131e,其从第1平坦壁部131d的外周向上方立起,所述第2底壁部131a通过多个铆钉132与所述基座部件129的所述第1底壁部129a结合。
所述旋转部件130具有:第2锥形部130a,其被配置在从外侧与所述罩部件131的所述第1锥形部131c相向的位置,且形成为随着靠向上方而直径变大;圆筒状的第3侧壁部130b,其从外侧与所述罩部件131的所述第2侧壁部131b相向,且从所述第2锥形部130a的上端部向上方立起;和第2凸缘部130c,其从第3侧壁部130b向外侧伸出,第2凸缘部130c形成为矩形状。另外,所述座椅框架118中的座椅座垫框架119的所述侧框架119a通过多个第1螺栓134和第2螺母135紧固在第2凸缘部130c上。
所述旋转部件130通过轴承137以可旋转的方式被支承在所述基座部件129所具有的环状的旋转支承部136上,所述旋转支承部136由所述基座部件129的第1底壁部129a和所述第1侧壁部129b形成为横截面形状呈大致L字状。
所述轴承137是在环状的保持器138的周向上的多个部位保持有滚珠139而形成,在所述旋转部件130的所述第1锥形部131c上形成有用于使所述滚珠139滚动的环状凹部140。
所述滑轨116由固定轨141和可动轨142构成,其中,所述固定轨141被固定到车辆的地板面133上,所述可动轨142以可滑动的方式嵌合在该固定轨141上。在所述地板面133上形成有沿车辆的前后方向延伸且向上方突出的突状部133a,通过在该突状部133a上固定所述固定轨141,能够将所述旋转机构117的下部在上下方向上配置在比所述滑轨116的下端靠下方的位置。
在所述可动轨142上连续设置有支承托架143,该支承托架143向一对所述滑轨116的内侧延伸,与该可动轨142一体或分体(在本实施方式中为分体)地形成,所述基座部件129通过第2螺栓145和与该第2螺栓145旋合的第2螺母146紧固于所述支承托架143。即,所述基座部件129通过所述支承托架143被固定连接于所述可动轨142。
所述支承托架143形成为一体地具有平板状的安装板部143a、侧板部143b和平板状的连接板部143c,其中,所述安装板部143a以其下表面通过焊接等固定在所述可动轨142上的方式配置在所述可动轨142上,所述侧板部143b在与所述滑轨116的内侧相邻的位置沿上下方向延伸并与所述安装板部143a呈直角相连,所述连接板部143c从该侧板部143b的下端向与所述滑轨116相反的一侧延伸并从下方与所述基座部件129的第1凸缘部129c抵接,所述连接板部143c紧固在所述基座部件129的所述第1凸缘部129c上。
第1钩部件147通过焊接等固定在所述支承托架143的所述侧板部143b上,与所述第1钩部件147协同构成变形抑制机构149的第2钩部件148通过焊接等固定在所述旋转部件130的所述第3侧板部130b上,并且允许该旋转部件130旋转而与所述第1钩部件147卡合,其中,所述变形抑制机构149抑制所述旋转部件130相对于所述可动轨142向上方浮起。
所述第1钩部件147在分别与左右一对所述可动轨142的前端部和后端部对应的部位的合计四个位置固定在所述支承托架143上,第2钩部件148被固定在所述旋转部件130的所述第3侧板部130b的与所述第1钩部件147对应的四个位置。
同时参照图17和图18,所述旋转部件130相对于所述基座部件129和所述罩部件131的锁定状态和锁定状态解除可通过被所述旋转部件130支承的锁定部件152的操作来进行切换,与该锁定部件152的动作联动的晃动抑制部件153被配置在所述罩部件131和所述旋转部件130之间。
在所述罩部件131所具有的第1锥形部131c和所述旋转部件130所具有的第2锥形部130a之间配置有随着靠向上方而直径变大的锥状的推出部件154。在该推出部件154的在周向上隔开间隔的多个部位设置有在该推出部件154的周向上延伸得较长的收容孔155,介于所述罩部件131的所述第1锥形部131c和所述旋转部件130的第2锥形部130a之间的晃动抑制部件153被收容在所述收容孔155中。
另一方面,所述锁定部件152通过具有铅垂的轴线的轴151以能够转动的方式被支承于所述旋转部件130,该锁定部件152能够在如图17的(a)所示那样与所述罩部件131的所述第1锥形部131c卡合而阻止所述旋转部件130的旋转的锁定位置和如图17的(b)所示那样解除与所述第1锥形部131c的卡合而允许所述旋转部件130的旋转的解锁位置之间转动,并被弹簧156施力而向所述锁定位置侧转动。
所述锁定部件152所具有的连接腕部152a被贯插于形成在所述旋转部件130的所述第2锥形部130a上的贯插孔157中,所述连接腕部152a的顶端部能够贯插于形成在所述推出部件154上的连接孔158中,通过将所述连接腕部152a的顶端部贯插于所述连接孔158中,将所述锁定部件152连接在所述推出部件154上。如图17的(b)所示,当所述锁定部件152处于解锁位置时,该连接腕部152a与所述连接孔158连接,从所述连接腕部152a对所述推出部件154作用向其转动方向的推压力。
另外,所述锁定部件152所具有的卡合腕部152b在图17的(a)所示的所述锁定位置,与形成于所述旋转部件130的所述第2锥形部130a的第1通孔159和形成于所述罩部件131的第1锥形部131c的第2通孔160卡合,但在图17的(b)所示的解锁位置,从所述第2通孔160脱离而解除与所述罩部件131的卡合,所述卡合腕部152b在所述锁定位置和所述解锁位置之间以跨过所述推出部件154的方式动作。
在所述旋转部件130的所述第2锥形部130a上形成有凹部161,该凹部161用于收容所述晃动抑制部件153的一部分,并且能够使所述晃动抑制部件153紧密地嵌合。
所述晃动抑制部件153具有斜面153a而形成为楔形,该斜面153a随着靠向所述推出部件154的移动方向162上的前方而高度逐渐降低,其中所述推出部件154的移动方向162是与所述锁紧部件152从所述解锁位置向所述锁紧位置侧的动作相对应的移动方向,能够紧密地嵌合所述晃动抑制部件153的所述凹部161以具有与所述斜面153a相向的凹部侧斜面161a且收容该晃动抑制部件153的一部分的方式形成为三角形。
另外,螺旋弹簧163被压缩设置在如下位置,即,形成于所述推出部件154的所述收容孔155的长度方向两端部中沿着所述移动方向162的前端部与所述晃动抑制部件153之间的位置,所述晃动抑制部件153通过该螺旋弹簧163产生的弹力被向与所述移动方向162相反的方向施力。
而且,当所述锁定部件152位于所述锁定位置时,如图17的(a)所示,通过所述晃动抑制部件153的所述斜面153a与所述凹部161的所述凹部侧斜面161a紧密抵接,使得所述晃动抑制部件152与所述旋转部件130和所述罩部件131紧密接触,由此阻止旋转部件130的晃动。
另外,当所述锁定部件152位于所述解锁位置时,如图17的(b)所示,所述收容孔1515的长度方向两端部中沿着所述移动方向162的后端部与所述晃动抑制部件153抵接,所述晃动抑制部件153抵抗所述螺旋弹簧163的施力被向所述移动方向162推压,所述晃动抑制部件153向所述晃动抑制部件153的所述斜面153a远离所述凹部侧斜面161a的一侧移动,从而解除晃动防止状态。
同时参照图19,所述旋转机构117的所述旋转部件130的上部外周的沿着周向的至少一部分由罩165从外侧覆盖,在该实施方式中,在就座于所述座椅座垫112的乘员朝向车辆前后方向的前方的状态下,所述罩165被配置在从后方覆盖所述旋转部件130的所述第3侧壁部130b的上部和第2凸缘部130c的位置。
而且,在就座在所述座椅座垫112上的乘员朝向车辆前后方向的前方的状态下,所述座椅座垫112的蒙皮112a与所述旋转部件130的上端部后端缘即第2凸缘部130c的后端缘连接,所述罩165的上部与该蒙皮112a的与所述第2凸缘部130c的连接部连接。
另外,所述罩165通过安装腕166(参照图16)安装在构成所述座椅座垫框架119的一部分的一对侧框架119a上。
而且,所述罩165一体地具有上板165a、下板165b、连接板165c和端壁165d,其中,所述上板165a为平板状,所述下板165b从下方与该上板165a相向,所述连接板165c连接在所述上板165a和所述下板165b的与所述旋转部件130相反的一侧的端部之间,所述端壁165d将所述上板165a、所述下板165b和所述连接板165c的宽度方向两端连接在一起,该罩165的外侧面即所述连接板165c的外侧面形成为向所述旋转部件130的外侧鼓出的圆弧状。
另外,在就座在所述座椅座垫112上的乘员朝向车辆前后方向的前方的状态下,至少从后方覆盖所述基座部件129的固定罩部件167被固定配置在所述罩165的下方,该固定罩部件167例如被安装在所述滑轨116中的固定轨141的车辆前后方向的后端部。
与所述罩165相同,所述固定罩部件167一体地具有上板167a、下板167b、连接板167c和端壁167d,其中,所述上板167a为平板状,所述下板167b从下方与该上板167a相向,所述连接板167c连接在所述上板167a和所述下板167b的与所述旋转部件130相反的一侧的端部之间,所述端壁167d将所述上板167a、所述下板167b和所述连接板167c的宽度方向两端连接在一起,所述连接板167c的外侧面形成为向所述旋转部件130的外侧鼓出的圆弧状。
而且,所述固定罩部件167与所述罩165的下部以可滑动的方式接触,所述固定罩部件167的上端部的上板部167a与所述罩165的所述下板165b的下表面以可滑动的方式接触。
另外,所述侧框架119a由侧罩114从外侧覆盖,该侧罩114的下端位置如图15所示那样被设定为,位于在上下方向上比所述支承托架143的所述安装板部143a的上表面稍靠上方的位置,如图13所示,上下方向上的位置与所述罩165的下端位置相同。
接着,对该第1实施方式的作用进行说明,由于构成车辆座椅装置110所具有的旋转机构117的一部分的旋转部件130的上部外周的沿着周向的至少一部分由罩165从外侧覆盖,因此,至少在由所述罩165覆盖的部位,能够抑制异物侵入旋转机构117内。
另外,所述罩165被配置在如下位置,即在就座在所述座椅座垫112上的乘员朝向车辆前后方向的前方的状态下从后方覆盖所述旋转部件130的上部外周的位置,因此,能够抑制在驾驶席和副驾驶席朝向前方的状态下异物从后方的同乘者座席侧侵入旋转机构117。
另外,在就座在座椅座垫112上的乘员朝向车辆前后方向的前方的状态下所述座椅座垫112的蒙皮112a与所述罩165的外表面接触且连接在所述旋转部件130的上端部后端缘,因此,能够将所述罩165的上部连接在所述座椅座垫1112的蒙皮112a上,从而能够更有效地抑制在驾驶席、副驾驶席朝向前方的状态下异物从后方的同乘者座席侧侵入旋转机构117。
另外,所述座椅座垫框架119具有一对侧框架114,该一对侧框架114呈直线状伸并被旋转部件130支承,所述罩165被安装在上述侧框架114上,因此,能够通过简单的结构使所述罩165与座椅111一起旋转。
另外,所述罩165的外侧面形成为向旋转部件130的外侧鼓起的圆弧状,因此,即使在所述罩165与座椅111一起旋转时所述罩165与车厢内的地板上的行李等接触,也能够实现所述罩165乃至座椅111的平滑旋转。
另外,在就座在所述座椅座垫112上的乘员朝向车辆前后方向的前方的状态下,至少从后方覆盖所述基座部件129的固定罩部件167被固定配置在所述罩165的下方,因此,能够抑制在驾驶座、副驾驶座朝向前方的状态下异物从后方的同乘者座席侧侵入旋转机构117。
而且,由于所述固定罩部件167以可相对滑动的方式与所述罩165的下部接触,因此,能够更有效地抑制在驾驶座、副驾驶座朝向前方的状态下异物从后方的同乘者座席侧侵入旋转机构117。另外,所述固定罩部件167的外侧面与位于其上方的所述罩165同样地形成为向所述旋转部件130的外侧鼓起的圆弧状,因此,能够极力抑制在所述座椅111的旋转过程中在包括所述罩165的所述座椅111与所述固定罩部件167之间产生间隙,从而有效抑制异物侵入旋转机构117。
另外,从外侧覆盖所述座椅座垫112的侧罩114的下端位置被设定为与所述罩165的下端位置相同的位置,因此,能够抑制驾驶座、副驾驶座朝向车宽方向的状态下异物从后方的同乘者座席侧侵入旋转机构117。
图20表示本发明的第2实施方式,对于与上述第1实施方式对应的部分,仅标注相同的参照标记进行图示,省略详细的说明。
旋转机构117被配置在座椅座垫172的下方,所述座椅座垫172与座椅靠背113一起构成座椅171,在构成旋转机构117的一部分的旋转部件130所具有的第2锥形部130a上固定有罩安装板174,该罩安装板174在就座在所述座椅座垫172上的乘员朝向车辆前后方向上的前方的状态下向车辆前后方向上的后方突出。
另一方面,在就座在所述座椅座垫172上的乘员朝向车辆前后方向上的前方的状态下,所述座椅座垫172的蒙皮172a的一部分形成从后方覆盖所述旋转部件130的上部外周的罩175并向下方延长,该罩175的下端缘部被固定连接在所述罩安装板174上,在该实施方式中,通过缝合而被固定在所述罩175的下端缘部上的挂钩176与所述罩安装板174的端缘部接合。据此,在就座在所述座椅座垫172上的乘员朝向车辆前后方向上的前方的状态下,所述罩175从后方覆盖所述旋转部件130的上部外周,且被固定连接在所述罩安装板174上,但是,所述罩175的下端缘也可以通过粘接等直接固定在所述罩安装板174上。
另外,在所述罩175的下方固定配置有固定罩部件177,在就座在所述座椅座垫172上的乘员朝向车辆前后方向上的前方的状态下,该固定罩部件177至少从后方覆盖所述基座部件129。
该固定罩部件177例如被安装在所述滑轨116中的固定轨141的车辆前后方向的后端部,并形成为一体地具有平板状的纵壁部177a和平板状的伸出板部177b,其中,所述纵壁部177a沿着与所述滑轨116的长度方向正交的平面上下延伸,所述伸出板部177b从该纵壁部177a的上端向车辆前后方向上的后方伸出。
所述伸出板部177b的沿着车辆前后方向的后端缘与所述挂钩176接触并形成为以所述旋转部件130的旋转轴线为中心的圆弧状,以使与旋转部件130一起旋转的所述挂钩176的旋转顺畅。
根据该第2实施方式,由于由座椅座垫172的蒙皮172a形成罩175,因此在抑制异物侵入旋转机构117内的同时,能够避免零部件数量增加。
图21表示本发明的第3实施方式,对于与上述第1实施方式及第2实施方式对应的部分,仅标注相同的参照标记进行图示,省略详细的说明。
旋转机构117中的旋转部件130(参照第1实施方式和第2实施方式)的上部外周的沿着周向的至少一部分被罩178从外侧覆盖,在该实施方式中,就座在座椅座垫112上的乘员在朝向车辆前后方向上的前方的状态下被罩178从后方覆盖。
该罩178基本上以与第1实施方式的罩165相同的方式构成,但是罩178与一对侧罩114中的至少一方形成为一体,其中,一对侧罩114从外侧覆盖构成所述座椅座垫框架112的一部分的一对侧框架112(参照第1实施方式)。而且,所述侧罩114的下端位置与所述罩177的下端位置被设定为相同的位置,在所述罩178的下方固定配置有固定罩部件167。
以上,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了说明,但本发明并不限定于上述实施方式,能够在不脱离其主旨的情况下进行各种设计变更。
例如,在上述实施方式中,罩165、178构成为与座椅111、171一起旋转,但罩165、178也可以位于固定位置。
<解决第3技术问题的技术方案的实施方式>
下面边参照附图边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在以下的说明中,“前后”、“左右”和“上下”是将以通常姿势就座的就座者的正面方向作为前方,且在该状态下从就座者观察的方向。
首先,在图22中,车辆座椅装置具有:一对滑轨213,其在左右方向上隔开间隔且相互平行地排列并呈直线状延伸,用于使座椅主体211能够滑动;和旋转机构214,其可旋转地支承所述座椅主体211且能够沿着所述滑轨213移动。
所述座椅主体211具有:座椅座垫211a,其被支承于座椅座垫框架216;座椅靠背211b,其被与所述座椅座垫框架216连接的座椅靠背框架217支承,并被配置在所述座椅座垫211a的上方;和头枕211c,其通过设置在所述座椅靠背框架216上的导向筒218以可进行高度调节的方式被支承。
所述座椅座垫框架216具有:一对侧框架216a,其被配置为在左右方向上彼此分离的位置排列且在前后方向上呈直线状延伸;盘式框架216b,其连接在上述侧框架216a的前端部之间;和后管216c,其连接在一对所述侧框架216a的后端部之间。
同时参照图23和图24,在所述座椅座垫框架216上安装有座垫受压部件219,该座垫受压部件219承受来自所述座椅座垫211a上方的载荷,该座垫受压部件219具有多个(在本实施方式中为4个)座椅弹簧220,该座椅弹簧220以金属丝向左右蜿蜒行进的方式弯曲成锯齿状而形成,这些座椅弹簧220以相邻的座椅弹簧220彼此左右对称的方式配置,并通过树脂制的多个中间部连接部件221连接相邻的座椅弹簧220,其中,所述中间部连接部件221通过嵌件成型与这些座椅弹簧220成型为一体。
多个所述座椅弹簧220的前端部分别与设置在所述座椅座垫框架216的所述盘式框架216b上的卡止部222卡合。另外,彼此相邻的座椅弹簧220的后端部卡合于所述座椅座垫框架216的所述后管216c,并且通过树脂制的后端部连接部件223连接在一起,该后端部连接部件223通过嵌件成型与座椅弹簧220成型为一体,所述后端部连接部件223形成为覆盖所述后管216c。
即,所述座垫受压部件219被架设在所述座椅座垫框架216的所述盘式框架216b和所述后管216c之间,在俯视下被配置在一对所述侧框架216a之间。而且,如图24所示,所述座垫受压部件219的最下端219a处于座椅座垫框架216在其后端部所具有的所述后管216c的附近,所述座垫受压部件219的大部分朝后下方倾斜,并被架设在所述盘式框架216b和所述后管216c间。
再参照图22,所述座椅靠背框架217具有:一对座椅靠背侧框架217a,其以在左右方向上彼此分离的位置排列的方式沿上下方向延伸;上框架217b,其连接在上述座椅靠背侧框架217a的上端部之间;和下框架217c,其连接在一对所述座椅靠背侧框架217a的下端部之间。
由树脂等以可弹性变形的方式形成的靠背受压部件224被配置在一对所述座椅靠背侧框架217a之间,该靠背受压部件224经由上部连接金属丝225和下部连接金属丝226被架设在左右的所述座椅靠背侧框架217a之间。
同时参照图25~图27,所述座椅座垫框架216被载置在所述旋转机构214上,该旋转机构214具有:基座部件229,其能够沿着所述滑轨213移动;旋转部件230,其支承所述座椅座垫框架216并以能够旋转的方式被支承在所述基座部件229上;和罩部件231,其从上方覆盖所述旋转部件230的一部分并被固定在所述基座部件229上。
所述基座部件229具有:环状的第1底壁部229a;圆筒状的第1侧壁部229b,其从第1底壁部229a的外周部向上方立起;和第1凸缘部229c,其从第1侧壁部229b的上端部向外侧伸出,第1凸缘部229c形成为矩形。
另外,所述罩部件231具有:环状的第2底壁部231a,其从上方与所述基座部件229的第1底壁部229a抵接;圆筒状的第2侧壁部231b,其从第2底壁部231a的外周稍向上方立起;第1锥形部231c,其形成为随着靠向上方而直径变大,并与第2侧壁部231b的上端部连接;环状的第1平坦壁部231d,其从第1锥形部231c的上端部向侧方伸出;和圆筒状的第3侧壁部231e,其从第1平坦壁部231d的外周向上方立起,所述第2底壁部231a通过多个铆钉232与所述基座部件229的所述第1底壁部229a结合。
所述旋转部件230具有:第2锥形部230a,其被配置在从外侧与所述罩部件231的所述第1锥形部231c相向的位置,且形成为随着靠向上方而直径变大;圆筒状的第4侧壁部230b,其从外侧与所述罩部件231的所述第3侧壁部231e相向,且从所述第2锥形部230a的上端部向上方立起;和第2凸缘部230c,其从第4侧壁部230b向外侧伸出,第2凸缘部230c形成为矩形状。另外,与所述滑轨213平行地延伸的连接部件233通过多个第1螺栓234和第2螺母235紧固在第2凸缘部230c上。在该连接部件233上连接有所述座椅座垫框架216的所述侧框架216a,该侧框架216a在彼此分离的位置上排列且呈直线状延伸,并经由所述连接部件233被固定配置在所述旋转部件230的所述第2凸缘部230c上。
所述旋转部件230通过轴承237以可旋转的方式被支承在所述基座部件229所具有的环状旋转支承部236上,所述旋转支承部236由所述基座部件229的第1底壁部229a和所述第1侧壁部229b形成为横截面形状呈大致L字形。
所述轴承237是在环状的保持架238的周向上的多个部位保持有滚珠239而形成,在所述旋转部件230的所述第1锥形部231c上形成有用于使所述滚珠239滚动的环状凹部240。
另外,在所述旋转部件230的中央部形成有至少向上方敞开的收容部241。在该实施方式中,所述收容部241通过所述旋转部件230的所述第2锥形部230a和所述第4侧壁部230b构成为向上方敞开并且也向下方敞开,所述罩部件231被收容配置在该收容部241内。
另外,所述滑轨213由固定轨245和可动轨246构成,其中,所述固定轨245沿着车辆的前后方向延伸,所述可动轨246以可滑动的方式嵌合在该固定轨245上,所述基座部件229的所述第1凸缘229c通过多个第2螺栓247和第2螺母248被紧固到所述可动轨246上。
所述旋转部件230被旋转驱动装置249驱动旋转,其中旋转驱动装置249被设置在该旋转部件230和所述基座部件229之间,该旋转驱动装置249包括:执行机构250;输出齿轮251,其利用该执行机构250产生的旋转动力进行旋转;和输入齿轮252,其与该输出齿轮251啮合。
所述执行机构250和所述输出齿轮251被安装在所述旋转部件230和所述基座部件229的一方上,所述输入齿轮252被固定在所述旋转部件230和所述基座部件229的另一方上。
而且,所述执行机构250被安装在所述基座部件229和所述旋转部件230中在上下方向上长度较大的一方上,在本实施方式中,所述执行机构250被安装在所述旋转部件230上,所述输入齿轮252被固定在所述基座部件229上。
所述执行机构250具有:电动马达253,其具有沿车宽方向延伸的旋转轴线;齿轮箱255,其与该电动马达253的壳体254连接;和输出轴256,其设置为旋转轴线与所述旋转部件230的旋转轴线2C平行并从所述齿轮箱255突出,所述输出齿轮251被设置于所述输出轴256。在所述齿轮箱255内收容有齿轮减速机构(未图示),该齿轮减速机构在使所述电动马达253的旋转动力减速的同时将其旋转方向变换90度而传递给所述输出轴256,该齿轮减速机构构成为包括蜗轮机构,该蜗轮机构阻止来自输出轴256侧的旋转动力向所述电动马达253侧传递。
所述旋转部件230被驱动而在180度的范围内旋转,所述输入齿轮252在内周部具有齿轮部252a,形成为跨越大致180度的圆弧状,将所述齿轮部252a以从所述第1底壁部229a的内周向半径方向内侧突出的方式固定在所述基座部件229所具有的第1底壁部229a的内周部下表面。据此,所述齿轮部252a朝向所述旋转部件230的旋转轴线2C侧配置。
在将所述输入齿轮252固定到所述基座部件229上时,多个铆钉232的一部分用于将所述第2底壁部231a及所述输入齿轮252隔着所述第1底壁部229a一起结合于所述第1底壁部229a,该多个铆钉232将所述罩部件231的所述第2底壁部231a与所述基座部件229的所述第1底壁部229a结合在一起。此时,在为了将所述第2底壁部231a和所述输入齿轮252一起结合于所述第1底壁部229a而将所述输入齿轮252的周向端部配置在与所述铆钉232对应的部位上的情况下,为了避免不必要地增加输入齿轮252的周向长度,如图26所示,也可以在所述输入齿轮252的周向端部形成缺口257。
另外,安装部件258被安装在所述旋转部件230上,其中安装部件258被配置在俯视下比所述旋转部件230的外周230d靠内侧的位置,包含所述电动马达253的所述执行机构250被安装在所述安装部件258上。即,所述执行机构250的所述齿轮箱255被安装在所述安装部件258的上表面,在贯通所述安装部件258的所述输出轴256上设置有所述输出齿轮251。
所述安装部件258被配置在比所述旋转部件230的旋转轴线2C靠前方的位置。该安装部件258形成为,在两端部具有被结合板部258a,并且以与所述滑轨213的长度方向正交的方式延伸,其中被结合板部258a与所述旋转部件230的所述第3凸缘部230c的上表面结合,该安装部件258一体地具有一对所述被结合板部258a、左右一对倾斜板部258b和平坦的支承板部258c,其中,左右一对倾斜板部258b以随着靠向所述旋转部件230的半径方向内侧而成为下方位置的方式倾斜且上端部与所述被结合板部258a连续设置;支承板部258c连接在上述倾斜板部258b的下端之间。
另外,所述倾斜板部258b从内侧与所述罩部件231的第1锥形部231c相向且被配置在所述旋转部件230的中央部的所述收容部241内,所述旋转部件230的第2锥形部230a从外侧与所述第1锥形部231c相向,因此,所述倾斜板部258b沿着所述旋转部件230的所述第2锥形部230a倾斜地被配置在所述收容部241内。
所述执行机构250被安装在所述安装部件258的所述支承板部258c的上表面,在被安装于所述安装板部258的状态下,所述执行机构250避免与所述座垫受压部件219干涉且被配置在该座垫受压部件219的下方。
另外,在所述罩部件231的所述第1锥形部231c与所述旋转部件230的所述第2锥形部230a之间夹装有分别与这些锥形部231c、230a滑动接触的环状的滑块260。该滑块260用于实现,与通过向所述旋转机构214作用人力而不是由所述执行机构250产生的电动力来使所述旋转部件230旋转的车辆座椅装置,共用所述罩部件231及所述旋转部件230,在能够由人力进行旋转的车辆座椅装置中,环状部件代替所述滑块260而被安装在所述第1锥形部231c和所述第2锥形部230a之间,该环状部件构成用于在阻止旋转部件230旋转的锁定状态下抑制所述旋转部件230晃动的机构的一部分。
在比构成所述座椅座垫框架216前部的盘式框架216b的前端缘靠后方的位置配置有鼓风机265,在一端部266a连接于该鼓风机265的导管266的另一端部266b形成有作为吹出口的开口部267。
如图24所示,所述鼓风机265通过支承部件268被安装在所述盘式框架216b的下部,所述开口部267在俯视下被配置在所述环状旋转部件230的径向内侧且位于所述罩部件231的径向内侧。而且,所述开口部267向所述座椅座垫211a侧开口,如图23所示,所述开口部267在俯视下被配置在一对座椅弹簧220之间,该一对座椅弹簧220是构成所述座垫受压部件219的多个座椅弹簧220中彼此相邻的一对座椅弹簧。
另外,所述导管266的另一端部266b比所述座垫受压部件219稍向上方突出,所述开口部267的上端开口缘267a在侧视下被配置在比所述环状旋转部件230靠上方的位置。
另外,所述导管266的一端部266a在比所述环状旋转部件230的上端靠上方的位置以在俯视下与所述环状旋转部件230重叠的方式与所述鼓风机265连接,该导管266的中间部以在侧视下与所述环状旋转部件230重叠的方式配置并被收容于所述收容部241。
另外,第1电气设备即所述电动马达253的动作由第1ECU270控制,第2电气设备即所述鼓风机265的动作由第2ECU271控制,第1ECU270和第2ECU271在俯视下位于所述旋转部件230的中央部的收容部241内,且这些ECU270、271的至少一部分(在本实施方式中为全部)在侧视下被配置在与所述旋转部件230重叠的位置。
而且,所述第1ECU270和所述第2ECU271以沿着所述旋转部件230所具有的第2锥形部230a倾斜的姿势配置,所述第1ECU270和所述第2ECU271安装于所述安装部件258,所述安装部件258安装于所述旋转部件230,用于安装包含所述电动马达253的所述执行机构250。即,所述安装部件258具有一对倾斜板部258b,该一对倾斜板部258b以沿着所述第2锥形部230a的方式倾斜,并且被配置在所述旋转部件230的中央部的所述收容部241内,所述第1ECU270和所述第2ECU271分别安装在以沿着所述第2锥形部230a的方式倾斜并且被配置在所述收容部241内的一对所述倾斜板部258b上。
所述第1ECU270和所述第2ECU271与所述执行机构250同样,避免与所述座垫受压部件219的干涉,并且被配置在该座垫受压部件219的下方,被安装在所述倾斜板部258b上。而且,如图24所示,用于安装所述执行机构250、所述第1ECU270和所述第2ECU271的所述安装部件258在侧视下位于比所述座垫受压部件219的最下端219a靠前方的位置且位于所述座垫受压部件219的下方,所述第1ECU270和所述第2ECU271在侧视下被配置在避开所述座垫受压部件219的最下端219a的正下方的位置。
接着,对本实施方式的作用进行说明,在构成旋转机构214的一部分的旋转部件230的中央部形成有至少向上方敞开的圆形的收容部241,控制电动马达253的动作的第1ECU270和控制鼓风机265的动作的第2ECU271在俯视下位于所述收容部241内且这些ECU270、271的至少一部分在侧视下被配置在与所述旋转部件230重叠的位置,因此,通过抑制所述第1ECU270和所述第2ECU271从所述旋转部件230向上方突出,能够避免因配置所述第1ECU270和所述第2ECU271而使座椅座垫211a的高度变高的情况,并且还能够避免车辆座椅装置在与旋转部件230的旋转轴线2C正交的方向上大型化。而且,在本实施方式中,第1ECU270和第2ECU271的全部在侧视下被配置在与所述旋转部件230重叠的位置,因此能够在抑制所述第1ECU270和所述第2ECU271从所述旋转部件230向上方突出来更有效地抑制座椅座垫211a的高度变高的情况下配置所述第1ECU270和所述第2ECU271。
另外,所述旋转部件230形成为具有第2锥形部230a、圆筒状的第4侧壁部230b和第2凸缘部230c,其中,所述第2锥形部230a以随着靠向上方而直径变大的方式形成,所述第4侧壁部230b与该第2锥形部230a协同形成所述收容部241且从该第2锥形部230a的上端部向上方立起,所述第2凸缘部230c从该第4侧壁部230b向外侧伸出,所述第1ECU270和所述第2ECU271以沿着所述第2锥形部230a倾斜的姿势配置,因此能够更有效地抑制所述第1ECU270和所述第2ECU271从所述旋转部件230向上方突出,从而能够更有效地抑制所述座椅座垫211a的高度。
另外,在所述基座部件229和所述旋转部件230中的上下方向上的长度较大的一方即所述旋转部件230上安装有所述电动马达253、所述第1ECU270和所述第2ECU271,从而能够抑制车辆座椅装置的高度变高,并且能够容易地确保配置所述电动马达253、所述第1ECU270和所述第2ECU271的空间。
另外,在所述旋转部件230上安装有安装部件258,该安装部件258在俯视下被配置在比该旋转部件230的外周230d靠内侧的位置,所述第1ECU270和第2ECU271被安装于所述安装部件258,因此,通过配置用于安装所述第1ECU270和第2ECU271的所述安装部件258,也能够避免车辆座椅装置在与旋转部件230的旋转轴线2C正交的方向上大型化。
而且,在所述安装部件258上不仅安装有所述第1ECU270和所述第2ECU271,还安装有产生驱动所述旋转部件230旋转的动力的电动马达253,因此,通过配置用于安装电动马达253的所述安装部件258,也能够避免车辆座椅装置在与旋转部件230的旋转轴线2C正交的方向上大型化,并且能够容易地连接所述电动马达253和控制该电动马达253的动作的第1ECU270。
而且,通过将所述安装部件258安装于所述旋转部件230,在所述旋转部件230旋转时,所述电动马达253、所述第1ECU270和所述第2ECU271也相对于所述基座部件229旋转,从而能够紧凑地集中所述电动马达253与控制该电动马达253的动作的第1ECU270的连接配线。
另外,所述安装部件258具有倾斜板部258b,该倾斜板部258b沿着所述旋转部件230的所述第2锥形部230a倾斜且被配置在所述收容部241内,所述第1ECU270和所述第2ECU271被安装在所述倾斜板部258b上,因此,能够将所述第1ECU270和所述第2ECU271以沿着所述旋转部件230的所述第2锥形部230a的倾斜姿势容易地安装在所述安装部件258上,从而能够抑制所述第1ECU270和所述第2ECU271从所述旋转部件230向上方突出。
另外,所述安装部件258在比所述旋转部件230的旋转轴线2C靠前方的位置与所述旋转部件230的所述第2凸缘部230C结合,所述第1ECU270和所述第2ECU271在避免与座垫受压部件219干涉的位置被安装在所述倾斜板部258b上,所述座垫受压部件219承受来自所述座椅座垫211a的上方的载荷且被安装在座垫框架216上,因此,能够避免车辆座椅装置在上下方向上大型化。
而且,所述电动马达250、所述第1ECU270和所述第2ECU271在侧视下避开所述座垫受压部件219的最下端219a的正下方配置,因此能够更容易地避免所述电动马达253、所述第1ECU270和所述第2ECU271与所述座垫受压部件219干涉。而且,所述电动马达250、所述第1ECU270和所述第2ECU271在所述座垫受压部件219的最下端219a的前方被配置在所述座垫受压部件219的下方,能够有效利用座垫受压部件219的下方的空间来配置所述电动马达250、所述第1ECU270和所述第2ECU271。
以上,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了说明,但本发明并不限定于上述实施方式,能够在不脱离其主旨的情况下进行各种设计变更。
例如,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以控制电动马达253的动作的第1ECU270和控制鼓风机265的动作的第2ECU271为例进行了说明,但本发明能够广泛地应用于控制车辆座椅装置所具有的电气设备的动作的ECU。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在安装于旋转部件230的安装部件258上安装有第1ECU270和第2ECU271,但也可以将ECU直接安装于旋转部件230。
<解决第4技术问题的技术方案的实施方式>
下面边参照附图边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在以下的说明中,“前后”、“左右”和“上下”是将以通常姿势就座的就座者的正面方向作为前方,且在该状态下从就座者观察的方向。
边参照图28~图33边对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进行说明,首先,在图28中,搭载在车辆上的车辆座椅的座椅主体311具有座椅座垫311a和配置在该座垫311a上方的座椅靠背311b,在座椅靠背311b的上部配置有用于承接乘员头部的头枕311c。
支承所述座椅主体311的座椅框架315具有:座椅座垫框架316,其支承所述座椅座垫311a;和座椅靠背框架317,其支承所述座椅靠背311b,并且通过支承轴312连接在所述座椅座垫框架316的后部,所述座椅框架315经由能够沿车辆前后方向滑动的座椅旋转装置314被沿车辆前后方向延伸设置在车辆地板面上的左右一对滑轨313支承。
所述座椅座垫框架316具有:左右一对侧框架316a,其在所述座椅旋转装置314为使乘员朝向车辆前后方向上的前方的姿态的状态下,沿所述滑轨313的长度方向延伸;盘式框架316b,其连接在这些侧框架316a的前端部之间;和连接管316c,其连接在所述一对侧框架316a的后部之间。
所述座椅靠背框架317具有:左右一对座椅靠背侧框架317a,其沿上下方向延伸且下端部通过所述支承轴312以能够倾摆的方式连接在所述侧框架316a的后端部;上框架317b,其连接在这些座椅靠背侧框架317a的上端部之间;和下框架317c,其连接在所述一对座椅靠背侧框架317a的下端部之间,在所述上框架317b上固定有用于引导所述头枕311c上下移动的左右一对管部件318。
同时参照图29和图30,在所述座椅座垫框架316的所述底座框架316b和所述后管316c之间架设有承受来自所述座椅座垫311a的上方的载荷的座垫受压部件319。该座垫受压部件319具有多个(本实施方式中为4个)座椅弹簧320,该座椅弹簧320以金属丝向左右蜿蜒行进的方式弯曲成锯齿状而形成,这些座椅弹簧320以相邻的座椅弹簧320彼此左右对称的方式配置,并通过树脂制的多个中间部连接部件321连接相邻的座椅弹簧320,其中,所述中间部连接部件321通过嵌件成型与这些座椅弹簧320成型为一体。
多个所述座椅弹簧320的前端部分别与设置在所述座椅框架315的所述盘式框架316b上的卡止部322卡合。另外,彼此相邻的座椅弹簧320的后端部卡合于所述座椅框架315和所述座椅靠背框架317之间的所述支承轴312,并且通过树脂制的后端部连接部件323连接在一起,该后端部连接部件323通过嵌件成型与座椅弹簧320成型为一体,所述后端部连接部件323形成为覆盖所述支承轴312。
再参照图28,由树脂等以可弹性变形的方式形成的靠背受压部件324被配置在所述座椅靠背框架317所具有的一对座椅靠背侧框架317a之间,该靠背受压部件324经由上部连接金属丝325和下部连接金属丝326被架设在左右的所述座椅靠背侧框架317a之间。
另外,所述滑轨313由固定轨345和可动轨346构成,其中,所述固定轨沿车辆前后方向延伸,所述可动轨以可滑动的方式嵌合于该固定轨345,所述固定轨345的前部通过前部托架348被固定于车辆的地板面347,所述固定轨345的后部通过后部托架349被固定于所述地板面347。而且,所述前部托架348形成得比所述后部托架349高,所述固定轨345即所述滑轨313以随着靠向车辆前后方向上的后方而变低的方式倾斜并沿车辆前后方向延伸。
同时参照图31和图32,所述座椅座垫框架316被载置在所述座椅旋转装置314上,该座椅旋转装置314具有:基座部件329,其能够沿所述滑轨313移动;环状的旋转部件330,其支承所述座椅座垫框架316并以能够旋转的方式被支承在所述基座部件329上;和罩部件331,其从上方覆盖所述旋转部件330的一部分并被固定在所述基座部件329上。
所述基座部件329具有:环状的第1底壁部329a;圆筒状的第1侧壁部329b,其从第1底壁部329a的外周部向上方立起;和第1凸缘部329c,其从第1侧壁部329b的上端部向外侧伸出,第1凸缘部329c形成为矩形。
另外,所述罩部件331具有:环状的第2底壁部331a,其从上方与所述基座部件329的第1底壁部329a抵接;圆筒状的第2侧壁部331b,其从第2底壁部331a的外周稍向上方立起;第1锥形部331c,其形成为随着靠向上方而直径变大,并与第2侧壁部331b的上端部相连;环状的第1平坦壁部331d,其从第1锥形部331c的上端部向侧方伸出;以及圆筒状的第3侧壁部331e,其从第1平坦壁部331d的外周向上方立起,所述第2底壁部331a通过多个铆钉332与所述基座部件329的所述第1底壁部329a结合。
所述旋转部件330具有:第2锥形部330a,其配置在从外侧与所述罩部件331的所述第1锥形部331c相向的位置,且形成为随着靠向上方而直径变大;圆筒状的第4侧壁部330b,其从外侧与所述罩部件331的所述第3侧壁部331e相向,且从所述第2锥形部330a的上端部向上方立起;第2凸缘部330c,其从第4侧壁部330b向外侧伸出,第2凸缘部330c形成为矩形状。
与所述座椅座垫框架316的所述侧框架316a平行地延伸的框架支承部件333通过多个第1螺栓334和第2螺母335被紧固在所述旋转部件330的所述第2凸缘部330c上。所述侧框架316a以可升降且不能相对旋转的方式被支承在该框架支承部件333上。
所述旋转部件330通过轴承337以可旋转的方式被支承在所述基座部件329所具有的环状的旋转支承部336上,所述旋转支承部336由所述基座部件329的第1底壁部329a和所述第1侧壁部329b形成为横截面形状呈大致L字状。
所述轴承337是将滚珠339保持在环状的保持器338的周向上的多个部位上而构成,在所述旋转部件330的所述第1锥形部331c上形成有用于使所述滚珠339滚动的环状凹部340。
另外,所述旋转部件330的中央部由所述旋转部件330的所述第2锥形部330a和所述第4侧壁部330b构成为向上方敞开同时也向下方敞开,所述罩部件331被收容配置在该收容部341内。
另外,所述基座部件329的所述第1凸缘部329c通过多个第2螺栓342和第2螺母343紧固在所述可动轨346上。
所述旋转部件330利用作为第1电气电子零部件的旋转用电动执行机构350产生的动力被驱动旋转,其中旋转用电动执行机构350被安装在所述座椅框架315和所述旋转部件330中的至少一方(在本实施方式中为所述旋转部件330),被设置在所述基座部件329上的输入齿轮352与该旋转用电动执行机构350所具有的输出齿轮351啮合。
所述旋转用电气执行机构350具有:电动马达353,其具有沿车宽方向延伸的旋转轴线;齿轮箱355,其与该电动马达353的壳体354连接;和输出轴356,其使旋转轴线与所述旋转部件330的旋转中心3C平行并从所述齿轮箱355突出,所述输出齿轮351被设置在所述输出轴356上。在所述齿轮箱355内收容有齿轮减速机构(未图示),该齿轮减速机构在使所述电动马达353的旋转动力减速的同时将其旋转方向变换90度而传递给所述输出轴356,该齿轮减速机构包括涡轮机构,该涡轮机构阻止来自输出轴356侧的旋转动力传递给所述电动马达353侧。
所述旋转部件330被驱动而在180度的范围内旋转,所述输入齿轮352在内周部具有齿轮部352a,形成为跨越大致180度的圆弧状,将所述齿轮部352a以从所述基座部件329所具有的第1底壁部329a的内周向半径方向内侧突出的方式固定在所述第1底壁部329a的内周部下表面。
在将所述输入齿轮352固定到所述基座部件329上时,多个铆钉32的一部分用于将所述第2底壁部331a及所述输入齿轮352隔着所述第1底壁部329a一起结合于所述第1底壁部329a,该多个铆钉32将所述罩部件331的所述第2底壁部331a结合于所述基座部件329的所述第1底壁部329a。
另外,安装部件358被安装在所述旋转部件330上,其中安装部件358被配置在俯视下比所述旋转部件330的外周330d靠内侧的位置,包含所述电动马达353的所述执行机构350被安装于所述安装部件358。即,所述执行机构350的所述齿轮箱355被安装在所述安装部件358的上表面,在贯通所述安装部件358的所述输出轴356上设置有所述输出齿轮351。
所述安装部件358被配置在比所述旋转部件330的旋转中心3C靠前方的位置。该安装部件358形成为,在两端部具有被结合板部358a,并且以与所述滑轨313的长度方向正交的方式延伸,其中被结合板部358a与所述旋转部件330的所述第3凸缘部330c的上表面结合,该安装部件358一体地具有一对所述被结合板部358a、左右一对倾斜板部358b和平坦的支承板部358c,其中,左右一对倾斜板部358b以随着靠向所述旋转部件330的半径方向内侧而成为下方位置的方式倾斜且上端部与所述被结合板部358a连续设置;支承板部358c连接在上述倾斜板部358b的下端之间。
与所述旋转用电气执行机构350的所述电动马达353相连的电线359,由被固定配置在所述旋转部件330的旋转中心3C上的电线保持部件360保持。
另外,在所述罩部件331的所述第1锥形部331c与所述旋转部件330的所述第2锥形部330a之间夹装有分别与这些锥形部331c、330a滑动接触的环状的滑块361。该滑块361用于实现,与通过向所述座椅旋转装置314作用人力而不是由所述旋转用电气执行机构350产生的电动力来使所述旋转部件330旋转的车辆座椅装置,共用所述罩部件331及所述旋转部件330,在能够由人力进行旋转的车辆座椅装置中,环状部件代替所述滑块361而被安装在所述第1锥形部331c和所述第2锥形部330a之间,所述环状部件构成用于在阻止旋转部件330旋转的锁定状态下抑制所述旋转部件330晃动的机构的一部分。
另外,作为第2电气电子零部件的鼓风机365被安装在所述座椅框架315和所述旋转部件330的至少一方上,在本实施方式中安装在所述座椅框架315的所述座椅座垫框架316的所述托架316b上,在一端部366a连接于该鼓风机365的导管366的另一端部366b上形成有作为吹出口的开口部367。
如图30所示,所述鼓风机365通过鼓风机支承部件368被安装在所述盘式框架316b的下部,所述开口部367在俯视下被配置在所述环状旋转部件330的径向内侧且位于所述罩部件331的径向内侧。而且,所述开口部367向所述座垫311a侧开口,如图29所示,所述开口部367在俯视下被配置在一对座椅弹簧320之间,该一对座椅弹簧320是构成所述座垫受压部件319的多个座椅弹簧320中彼此相邻的一对座椅弹簧。
另外,所述导管366的另一端部366b比所述座垫受压部件319稍向上方突出,所述开口部367的上端开口缘367a从侧视下被配置在比所述环状旋转部件330靠上方的位置。
与所述鼓风机365的电动马达(未图示)相连的电线369由所述电线保持部件360保持,所述电线保持部件360被固定配置在所述旋转部件330的旋转中心3C上。
参照图28,在所述座椅旋转装置314的所述旋转部件330和所述座椅框架315之间设置有连杆机构371,该连杆机构371具有左右一对连杆部件372,该左右一对连杆部件372位于所述座椅框架315的所述座椅座垫框架316所具有的一对侧框架316a的内侧,其一端部以可转动的方式连接到所述连接管316c,这些连杆部件372的另一端部经由连接销373以能够转动的方式连接到所述框架支承部件333,所述框架支承部件333被固定在所述旋转部件330上。即,所述座椅框架315的所述座椅座垫框架316的所述侧框架316a以可升降的方式被支承在所述框架支承部件333上,所述框架支承部件333被固定于所述旋转部件330。
作为第3电气电子零部件的升降用电动执行机构374以能够产生使所述座椅框架315升降的动力的方式被安装在所述座椅框架315和所述旋转部件330中的至少一方上,在本实施方式中安装于所述座椅框架315的一对所述侧框架316a中的一方的外侧面。
在所述连杆机构371所具有的一对连杆部件372中的所述一方的侧框架316a侧的连杆部件372上一体地设置有能够绕所述连接销373的轴线旋转的扇形齿轮(未图示),其中,所述连杆机构371被设置于框架支承部件333和所述座椅框架315之间,其中框架支承部件333被固定于所述旋转部件330,所述升降用电动执行机构374具有啮合于所述扇形齿轮的驱动齿轮(未图示),通过该驱动齿轮的旋转来驱动所述扇形齿轮与所述连杆部件372一起绕着所述连接销373的轴线转动,据此能够升降所述座椅框架315。
与所述升降用电动执行机构374所具有的电动马达375相连的电线376从形成在所述一方的侧框架316a上的贯插孔377被引导到所述座椅旋转装置314的内侧,并由所述电线保持部件360保持。
作为第4电气电子零部件的倾摆用电气执行机构378被安装在所述座椅框架315的所述座椅靠背框架317的下部。在本实施方式中,所述倾摆用电气执行机构378被安装在所述座椅靠背框架317所具有的一对座椅靠背侧框架317a中的一方的下部。
与所述倾摆用电气执行机构378所具有的电动马达379连接的电线380向所述座椅旋转装置314的内侧延伸,并且由所述电线保持部件360保持。
另外,在将所述座椅靠背框架317以可倾摆的方式连接于所述座椅座垫框架315的所述支承轴312的附近,中间保持部件381被安装于所述座椅靠背框架317或所述旋转部件330(在本实施方式中为所述座椅靠背框架317中的所述一方的座椅靠背侧框架317a的下部),所述电线380经由该电线保持部件381被保持在所述电线保持部件360上。
另外,与作为第1电气电子零部件的所述旋转用电气执行机构350、作为第2电气电子零部件的所述鼓风机365、作为第3电气电子零部件的所述升降用电气执行机构374和作为第4电气电子零部件的所述倾摆用电气执行机构378单独相连的电线359、369、376、380被一个所述电线保持部件360集中保持。
而且,所述电线保持部件360被配置于在所述座垫受压部319的下方保持所述电线359、369、376、380的位置,并直接安装在所述座垫受压部件319上。
接着,对本实施方式的作用进行说明,本发明安装有电气电子零部件,该电气电子零部件被安装在支承座椅主体311的座椅框架315和支承该座椅框架315的旋转部件330中的至少一方上,在本实施方式中,作为电气电子零部件的鼓风机365、升降用电气执行机构374和倾摆用电气执行机构378被安装在所述座椅框架315上,作为电气电子零部件的旋转用电气执行机构350被安装在所述旋转部件330上,但连接于旋转用电气执行机构350的电线359、连接于鼓风机365的电线369、连接于升降用电气执行机构374的电线376和连接于倾摆用电气执行机构378的电线380由电线保持部件360保持,该电线保持部件360被固定配置于所述旋转部件330的旋转中心3C,因此能够避免在座椅主体311旋转时电线359、369、376、380产生挠曲或发生损伤。
另外,与作为多个电气电子零部件的所述旋转用电气执行机构350、所述鼓风机365、所述升降用电气执行机构374和所述倾摆用电气执行机构378单独相连的电线359、369、376、380被集中保持在一个所述电线保持部件360上,因此,能够将多个所述电线359、369、376、380紧凑地集中配线。
另外,承受来自座椅座垫311a上方的载荷的座垫受压部件319被安装于座椅座垫框架316,该座椅座垫框架316构成所述座椅框架315的一部分并被支承于所述旋转部件330,所述电线保持部件360被配置于在所述座垫受压部件319的下方保持所述电线359、369、376、380的位置,因此能够抑制所述电线保持部件360向乘客的座面侧突出,从而避免所述电线保持部件360与就座在座面上的乘客干涉。
而且,所述电线保持部件360被直接安装于所述座垫受压部件319,因此不需要新设置用于安装所述电线保持部件360的部件,从而能够避免零部件数量的增加,并且能够将所述电线保持部件360高效地配置于所述旋转部件330的旋转中心3C。
此外,所述座椅框架315具有:座椅座垫框架315,其被支承于所述旋转部件330;和座椅靠背框架317,其经由支承轴312以可倾摆的方式被安装在该座椅座垫框架315上,作为电气电子零部件的倾摆用电气执行机构378被安装在所述座椅靠背框架317的下部,能够驱动所述座椅靠背框架317倾摆,与所述倾摆用电气执行机构378相连的所述电线380在所述支承轴312的附近经由安装在所述座椅靠背框架317上的中间保持部件381被保持在所述电线保持部件360上,因此,能够实现在座椅主体311旋转和座椅靠背框架317倾摆时所述电线保持部件360和所述倾摆用电气执行机构378之间的电线380不会产生挠曲或发生损伤。
参照图33和图34对本发明的第2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对与上述第1实施方式对应的部分仅标注相同的参照标记进行图示,省略详细说明。
在座椅旋转装置314的基座部件329上安装有保持部件用支承部件383,在该保持部件用支承部件383上安装有电线保持部件384。
所述保持部件用支承部件383以通过所述旋转部件330的旋转中心3C的方式被安装在所述基座部件329上,所述电线保持部件384被配置在所述旋转中心3C上,并且被安装在该保持部件用支承部件383上,将与作为电气电子零部件的旋转用电气执行机构350、鼓风机365、升降用电气执行机构374和倾摆用电气执行机构378单独连接的电线359、369、376、380保持在所述保持部件用支承部件383的上方。
根据该第2实施方式,与上述第1实施方式同样,能够避免在座椅主体311旋转时电线359、369、376、380产生挠曲或产生损伤,并且能够将多个所述电线359、369、376、380紧凑地集中配线。除此之外,在组装座椅旋转装置314时能够容易地组装电线保持部件384,从而提高了作业性,由于电线保持部件384在保持部件用支承部件383的上方保持电线359、369、376、380,因此能够将电线359、369、376、380在座椅旋转装置314内紧凑地集中配线。
作为本发明的第3实施方式,如图35所示,保持电线359、369、376、380的电线保持部件386被安装在保持部件用支承部件385上,其中,电线359、369、376、380与作为电气电子零部件的旋转用电气执行机构350、鼓风机365、升降用电气执行机构374和倾摆用电气执行机构378单独相连,保持部件用支承部件385被安装在座椅旋转装置314的基座部件329上,所述电线359、369、376、380被所述电线保持部件386保持而位于该保持部件用支承部件385的下方且位于所述旋转部件330的旋转中心3C。
根据该第3实施方式,除了能够实现与所述第2实施方式相同的效果之外,还能够通过在组装座椅旋转装置314时在座椅旋转装置314的横向卧倒状态下进行作业,将电线359、369、376、380容易地保持在电线保持部件386上,提高了作业性。
以上,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了说明,但本发明并不限定于上述实施方式,能够在不脱离其主旨的情况下进行各种设计变更。

Claims (16)

1.一种车辆内饰件(11)的旋转装置,具有:基座部件(22),其具有旋转支承部(30);旋转部件(23),其被配置在所述基座部件(22)的上方,支承所述车辆内饰件(11)并且由所述旋转支承部(30)以自如旋转的方式支承;旋转锁定机构(45),其能够切换所述旋转部件(23)的可旋转状态和不可旋转状态;卡止机构(62),其被设置在所述基座部件(22)上;和卡合机构(63),其被设置在所述旋转部件(23)上,能够切换两种状态,一种为在所述旋转部件(23)的非旋转状态下卡合于所述卡止机构(62)而抑制所述旋转部件(23)从所述基座部件(22)剥离的状态,另一种为在所述旋转部件(23)成为可旋转状态时解除与所述卡止机构(62)的卡合的状态,所述车辆内饰件(11)的旋转装置的特征在于,
所述卡止机构(62)和所述卡合机构(63)至少在所述旋转部件(23)处于非旋转状态时的俯视下被配置在比所述旋转部件(23)靠外侧的位置。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内饰件的旋转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卡合机构(63)被配置在使所述卡合机构(63)的至少一部分在侧视下与所述旋转部件(23)重叠的位置。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车辆内饰件的旋转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卡止机构(62)在使该卡止机构(62)的至少一部分在侧视下与被支承于车辆地板(35)的所述基座部件(22)重叠的位置被固定于所述基座部件(22)。
4.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车辆内饰件的旋转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卡合机构(63)具有:轴支承部件(66),其被直接或间接地固定在所述旋转部件(23)上;轴部件(67),其由所述轴支承部件(66)支承;和钩部件(68),其以能够转动的方式被所述轴部件(67)轴支承,
所述卡止机构(62)具有:撞销(70),其能够卡合所述钩部件(68);和撞销支承部件(71),其支承所述撞销(70)并被直接或间接地固定在所述基座部件(22)上,
所述钩部件(68)与所述撞销(70)卡合的部位在俯视下被设定在所述轴支承部件(66)的外侧。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车辆内饰件的旋转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撞销(70)在侧视下被配置在比所述旋转部件(23)的下端靠下方的位置。
6.根据权利要求4或5所述的车辆内饰件的旋转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轴支承部件(66)具有:轴支承壁部(66a),其固定所述轴部件(67),并且在俯视下被配置在所述旋转部件(23)的外侧;和一对延伸壁部(66b),其在将所述轴部件(67)夹持在彼此之间的位置与所述轴支承壁部(66a)连续设置,并向所述旋转部件(23)侧延伸,
这些延伸壁部(66b)被直接或间接地固定在所述旋转部件(23)上。
7.根据权利要求1~6中任一项所述的车辆内饰件的旋转装置,其特征在于,
具有移动机构(36),该移动机构(36)使所述基座部件(22)能够在车辆前后方向上移动,
所述卡合机构(63)被配置在俯视下避开所述移动机构(36)的位置。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车辆内饰件的旋转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卡合机构(63)在俯视下被配置在所述移动机构(36)的外侧。
9.根据权利要求7或8所述的车辆内饰件的旋转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移动机构(36)被配置在车辆地板(35)与所述基座部件(22)之间,
所述卡止机构(62)在俯视下被配置在比所述移动机构(36)靠外侧的位置。
10.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车辆内饰件的旋转装置,其特征在于,
施力部件(74)被设置在所述轴支承部件(66)和所述钩部件(68)之间,所述施力部件(74)对所述钩部件(68)施力使其向与所述撞销(70)卡合的方向转动。
11.根据权利要求1~10中任一项所述的车辆内饰件的旋转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卡止机构(62)和所述卡合机构(63)被配置于,在车辆前后方向上隔开间隔并且在从车宽方向观察的侧视下比所述旋转部件(23)的前端靠后方且比所述旋转部件(23)的后端靠前方的位置,并且在车宽方向上被分别配设在所述基座部件(22)和所述旋转部件(23)的两侧的两个部位。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车辆内饰件的旋转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车辆前后方向上隔开间隔地配置的一对所述卡合机构(63)构成为,通过在所述不可旋转状态下使这些卡合机构(63)的钩部件(68)的下端部向彼此分离的一侧转动,能够解除与单独卡合于这些钩部件(68)的所述撞销(70)之间的卡合。
13.一种车辆座椅的旋转装置,该车辆座椅是作为权利要求1~12中任一项所述的车辆内饰件的旋转装置中的所述车辆内饰件,且具有座椅座垫(12)和座椅靠背(13)的车辆座椅(11),其中所述座椅靠背(13)被配置在所述座椅座垫(12)的上方,所述车辆座椅的旋转装置的特征在于,
所述卡合机构(63)被配置于使所述卡合机构(63)的至少上部在侧视下与所述座椅座垫(12)重叠的位置。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车辆座椅的旋转装置,其特征在于,
具有倾角调节操作柄(17),该倾角调节操作柄(17)对可相对于所述座椅座垫(12)倾摆的所述座椅靠背(13)能够进行倾摆的状态和限制该倾摆的状态的切换操作,
作为多个所述卡合机构(63)中的至少一个的特定卡合机构(63)的至少一部分被配置于在侧视下与所述倾角调节操作柄(17)重叠的位置。
15.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车辆座椅的旋转装置,其特征在于,
支承所述座椅座垫(12)的座椅座垫框架(15)由一对侧框架(18)和一对连接框架(19、20)构成,其中,所述一对侧框架(18)在彼此分离的位置排列并且呈直线状延伸;所述一对连接框架(19、20)连接在所述侧框架(18)的两端部之间,
所述卡合机构(63)的至少一部分被配置于在侧视下与所述侧框架(18)重叠的位置。
16.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车辆座椅的旋转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倾角调节操作柄(17)在俯视下被配置在所述一对侧框架(18)中的一方的侧框架(18)的外侧,并且所述特定卡合机构(63)的至少一部分在俯视下被配置在比所述倾角调节操作柄(17)靠外侧的位置。
CN202080039331.XA 2019-05-31 2020-05-29 车辆内饰件的旋转装置和车辆座椅的旋转装置 Pending CN113891817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10941362.XA CN116985682A (zh) 2019-05-31 2020-05-29 车辆旋转座椅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9)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9-102647 2019-05-31
JP2019102647A JP7473771B2 (ja) 2019-05-31 2019-05-31 車両用シート装置
JP2019-125481 2019-07-04
JP2019125481A JP7365550B2 (ja) 2019-07-04 2019-07-04 車両用シート装置
JP2019218991A JP2021088248A (ja) 2019-12-03 2019-12-03 車両用回転シート装置
JP2019-218991 2019-12-03
JP2020076526A JP2021172184A (ja) 2020-04-23 2020-04-23 車両用内装品の回転装置および車両用シートの回転装置
JP2020-076526 2020-04-23
PCT/JP2020/021399 WO2020241841A1 (ja) 2019-05-31 2020-05-29 車両用内装品の回転装置および車両用シートの回転装置

Related Child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10941362.XA Division CN116985682A (zh) 2019-05-31 2020-05-29 车辆旋转座椅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3891817A true CN113891817A (zh) 2022-01-04

Family

ID=73553189

Famil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80039331.XA Pending CN113891817A (zh) 2019-05-31 2020-05-29 车辆内饰件的旋转装置和车辆座椅的旋转装置
CN202310941362.XA Pending CN116985682A (zh) 2019-05-31 2020-05-29 车辆旋转座椅装置

Family Applications After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10941362.XA Pending CN116985682A (zh) 2019-05-31 2020-05-29 车辆旋转座椅装置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2) US20220227264A1 (zh)
EP (2) EP3978308A4 (zh)
CN (2) CN113891817A (zh)
WO (1) WO2020241841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6540630B2 (ja) 2016-08-03 2019-07-10 テイ・エス テック株式会社 乗物用シート
CN113163950A (zh) * 2018-11-26 2021-07-23 提爱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座椅旋转装置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274427A (ja) * 1988-09-09 1990-03-14 Mazda Motor Corp 自動車用フロントシートの回転装置
JPH05330371A (ja) * 1992-05-30 1993-12-14 Tachi S Co Ltd 転向シートのロック装置
JPH0867181A (ja) * 1994-08-29 1996-03-12 Ikeda Bussan Co Ltd 車両用シート
JP2002347497A (ja) * 2001-05-25 2002-12-04 Toyota Auto Body Co Ltd 車両のシート
US20060138844A1 (en) * 2003-03-10 2006-06-29 Scott Lavoie Seat assembly with seat back lockout
JP2007168468A (ja) * 2005-12-19 2007-07-05 Toyota Auto Body Co Ltd 車両用シート
CN105291897A (zh) * 2014-06-27 2016-02-03 现代自动车株式会社 用于车辆的锁定座椅的折叠状态的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3338622A (en) * 1965-12-08 1967-08-29 Chrysler Corp Swivel seat for motor vehicle
FR2684609B1 (fr) * 1991-12-10 1994-02-11 Faure Automobile Bertrand Base tournante a securite permettant la rotation de 180degre d'un siege dans un vehicule automobile ou analogue.
JPH08113065A (ja) * 1994-10-15 1996-05-07 Tenryu Ind Co Ltd 乗物用座席のスライド回転装置
JP2004123044A (ja) 2002-10-07 2004-04-22 Autech Japan Inc 車両用シート装置
US7950492B2 (en) * 2008-10-30 2011-05-31 Caterpillar Forest Products Inc. Wiper control arrangement
JP5434100B2 (ja) 2009-01-29 2014-03-05 アイシン精機株式会社 車両用回転シート装置
US10730409B2 (en) * 2018-08-16 2020-08-04 Sears Manufacturing Co. Seat swivel limiter

Patent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274427A (ja) * 1988-09-09 1990-03-14 Mazda Motor Corp 自動車用フロントシートの回転装置
JPH05330371A (ja) * 1992-05-30 1993-12-14 Tachi S Co Ltd 転向シートのロック装置
JPH0867181A (ja) * 1994-08-29 1996-03-12 Ikeda Bussan Co Ltd 車両用シート
JP2002347497A (ja) * 2001-05-25 2002-12-04 Toyota Auto Body Co Ltd 車両のシート
US20060138844A1 (en) * 2003-03-10 2006-06-29 Scott Lavoie Seat assembly with seat back lockout
JP2007168468A (ja) * 2005-12-19 2007-07-05 Toyota Auto Body Co Ltd 車両用シート
CN105291897A (zh) * 2014-06-27 2016-02-03 现代自动车株式会社 用于车辆的锁定座椅的折叠状态的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EP3978308A1 (en) 2022-04-06
EP3978308A4 (en) 2023-08-09
CN116985682A (zh) 2023-11-03
EP4335692A2 (en) 2024-03-13
EP4335692A3 (en) 2024-05-22
US20220227264A1 (en) 2022-07-21
US20230365032A1 (en) 2023-11-16
WO2020241841A1 (ja) 2020-12-03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KR101394083B1 (ko) 전자기계식 푸시 버튼 차량 시트 작동 기구
EP1944192B1 (en) Seat
CN113891817A (zh) 车辆内饰件的旋转装置和车辆座椅的旋转装置
US7484808B2 (en) Vision improving system for a head restraint
CN107107791B (zh) 车用座椅
US10668836B2 (en) Vehicle seatback latch with remote handle having integrated flag
US5673972A (en) Vehicle seat assembly
JP3802859B2 (ja) 傾倒可能な背当て部を有する自動車座席
US20100225151A1 (en) Vehicle seat actuation mechanism
KR101987030B1 (ko) 자동차의 전동식 슬라이딩 콘솔
EP1470023B1 (en) Vehicle seat having a head restraint independent from its backrest
US7753424B2 (en) Armrest arrangement for a motor vehicle door
US10703240B2 (en) Reduced-component vehicle seatback
JP3938105B2 (ja) 車両用シート
CN115320463A (zh) 可折叠车辆座椅
CN216610972U (zh) 一种扶手箱组件及汽车
CN114906029A (zh) 一种扶手箱组件及汽车
US9855866B2 (en) Two piece step garnish
GB2336303A (en) Headrest
JP2021172184A (ja) 車両用内装品の回転装置および車両用シートの回転装置
JP7389329B2 (ja) 乗物用シート
CN117957139A (zh) 车辆座椅装置
US11813969B2 (en) Foldable headrest spring compensator
US20230382274A1 (en) Vehicle seat device
JP6691308B2 (ja) 車両用シート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220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