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3883936A - 薄型均温板结构 - Google Patents

薄型均温板结构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3883936A
CN113883936A CN202010631022.3A CN202010631022A CN113883936A CN 113883936 A CN113883936 A CN 113883936A CN 202010631022 A CN202010631022 A CN 202010631022A CN 113883936 A CN113883936 A CN 113883936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ver
plate structure
stripes
pattern
thi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10631022.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李国颖
张哲维
吕昭文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Delta Electronics Inc
Original Assignee
Delta Electronics Inc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Delta Electronics Inc filed Critical Delta Electronics Inc
Priority to CN202010631022.3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3883936A/zh
Priority to US17/326,079 priority patent/US11835299B2/en
Publication of CN11388393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3883936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8HEAT EXCHANGE IN GENERAL
    • F28DHEAT-EXCHANGE APPARATUS, NOT PROVIDED FOR IN ANOTHER SUBCLASS, IN WHICH THE HEAT-EXCHANGE MEDIA DO NOT COME INTO DIRECT CONTACT
    • F28D15/00Heat-exchange apparatus with the intermediate heat-transfer medium in closed tubes passing into or through the conduit walls ; Heat-exchange apparatus employing intermediate heat-transfer medium or bodies
    • F28D15/02Heat-exchange apparatus with the intermediate heat-transfer medium in closed tubes passing into or through the conduit walls ; Heat-exchange apparatus employing intermediate heat-transfer medium or bodies in which the medium condenses and evaporates, e.g. heat pipes
    • F28D15/04Heat-exchange apparatus with the intermediate heat-transfer medium in closed tubes passing into or through the conduit walls ; Heat-exchange apparatus employing intermediate heat-transfer medium or bodies in which the medium condenses and evaporates, e.g. heat pipes with tubes having a capillary structure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8HEAT EXCHANGE IN GENERAL
    • F28DHEAT-EXCHANGE APPARATUS, NOT PROVIDED FOR IN ANOTHER SUBCLASS, IN WHICH THE HEAT-EXCHANGE MEDIA DO NOT COME INTO DIRECT CONTACT
    • F28D15/00Heat-exchange apparatus with the intermediate heat-transfer medium in closed tubes passing into or through the conduit walls ; Heat-exchange apparatus employing intermediate heat-transfer medium or bodies
    • F28D15/02Heat-exchange apparatus with the intermediate heat-transfer medium in closed tubes passing into or through the conduit walls ; Heat-exchange apparatus employing intermediate heat-transfer medium or bodies in which the medium condenses and evaporates, e.g. heat pipes
    • F28D15/0233Heat-exchange apparatus with the intermediate heat-transfer medium in closed tubes passing into or through the conduit walls ; Heat-exchange apparatus employing intermediate heat-transfer medium or bodies in which the medium condenses and evaporates, e.g. heat pipes the conduits having a particular shape, e.g. non-circular cross-section, annular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8HEAT EXCHANGE IN GENERAL
    • F28DHEAT-EXCHANGE APPARATUS, NOT PROVIDED FOR IN ANOTHER SUBCLASS, IN WHICH THE HEAT-EXCHANGE MEDIA DO NOT COME INTO DIRECT CONTACT
    • F28D15/00Heat-exchange apparatus with the intermediate heat-transfer medium in closed tubes passing into or through the conduit walls ; Heat-exchange apparatus employing intermediate heat-transfer medium or bodies
    • F28D15/02Heat-exchange apparatus with the intermediate heat-transfer medium in closed tubes passing into or through the conduit walls ; Heat-exchange apparatus employing intermediate heat-transfer medium or bodies in which the medium condenses and evaporates, e.g. heat pipes
    • F28D15/04Heat-exchange apparatus with the intermediate heat-transfer medium in closed tubes passing into or through the conduit walls ; Heat-exchange apparatus employing intermediate heat-transfer medium or bodies in which the medium condenses and evaporates, e.g. heat pipes with tubes having a capillary structure
    • F28D15/046Heat-exchange apparatus with the intermediate heat-transfer medium in closed tubes passing into or through the conduit walls ; Heat-exchange apparatus employing intermediate heat-transfer medium or bodies in which the medium condenses and evaporates, e.g. heat pipes with tubes having a capillary structure characterised by the material or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capillary structure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8HEAT EXCHANGE IN GENERAL
    • F28FDETAILS OF HEAT-EXCHANGE AND HEAT-TRANSFER APPARATUS, OF GENERAL APPLICATION
    • F28F2225/00Reinforcing means
    • F28F2225/04Reinforcing means for conduit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8HEAT EXCHANGE IN GENERAL
    • F28FDETAILS OF HEAT-EXCHANGE AND HEAT-TRANSFER APPARATUS, OF GENERAL APPLICATION
    • F28F2240/00Spacing mean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Thermal Sciences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oling Or The Like Of Semiconductors Or Solid State Devices (AREA)
  • Physical Or Chemical Processes And Apparatus (AREA)

Abstract

本案提供一种薄型均温板结构,包括第一盖体以及第二盖体。第一盖体具有第一表面与第一群聚图案。第一群聚图案设置于第一表面,具有第一凸出条纹,彼此间隔设置,且沿第一方向延伸设置。第二盖体具有第二表面与第二群聚图案。第一表面面向第二表面。第二群聚图案设置于第二表面,具有第二凸出条纹,彼此间隔设置,且沿第二方向延伸设置。第一群聚图案与第二群聚图案于空间上彼此相对,接触连接形成一微结构,且第一凸出条纹的侧壁以及第二凸出条纹的侧壁架构形成至少一微流道,曲折往来第一表面与第二表面之间。

Description

薄型均温板结构
技术领域
本案件关于一种均温板结构,尤指一种有效降低气液干扰影响毛细作用的薄型均温板结构。
背景技术
传统的均温板结构包括有一封闭的中空容器、一流体以及一密闭空间的循环系统,借由流体的气、液二相变化,达成快速热传导及热扩散的功能。
然而由于传统均温板结构利用例如一铜网形成的微结构生成毛细力,驱动均温板中流体进行蒸发与凝结的循环。随着均温板趋于薄型化,气室空间越小,流体形成的气相流体以及液相流体于极小的气室空间内相对流动,容易产生互相干扰的现象,并使流体生成液滴飞散,进而影响均温板的效能。此外,传统均温板产生毛细力的气相流体与液相流体交界面是形成于均温板高度方向(即均温板厚度方向,例如是Z轴方向),因此气相流体与液相流体相互干涉的面积等同于均温板平面面积(即均温板长度与宽度所形成的平面面积,例如是X-Y轴方向),导致气相流体与液相流体有较大的相互干涉面积,进而影响均温板的工作效能。
有鉴于此,实有必要在提供一种有效降低气液干扰影响毛细作用的薄型均温板结构,以解决前述问题。
发明内容
本案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薄型均温板结构。利用两盖体上的群聚图案,组配连接形成具有至少一微流道的微结构,以提供液相流体例如由凝结区回流至蒸发区所需的毛细作用(wicking power),有效降低例如液相流体与蒸发区流动至凝结区的气相流体产生干扰,其中所谓毛细作用是指流体(包含气相流体与液相流体)蒸发与凝结循环流动的顺畅性(facilitation),而影响毛细作用的效能的因素有流动阻力(flow resistance)与毛细力(capillary)。由于两盖体上的凸出条纹分别沿不同方向设置,两盖体上的凸出条纹架构交叠且接触后形成的微流道,曲折往来两盖体的表面,使得液相流体经由连续性的微流道自凝结区回流至蒸发区,并以凸出条纹的两侧壁面提供流体例如由凝结区回流至蒸发区所需的毛细作用,使流动阻力及毛细力与两盖体上凸出条纹的高度成反比,与两盖体上凸出条纹的宽度成正比,与两盖体上相邻凸出条纹的间隔距离成反比,借以控制流体从凝结区回流至蒸发区的效能。再者,毛细作用的效能更可通过变化凸出条纹的高度、宽度以及相邻凸出条纹的间隔距离而调整,不受限于两盖体的平面尺寸大小。另一方面,微结构的微流道与位于微结构之间的流道保持连通,使得液相流体与气相流体分别于微流道及流道中的流动彼此间不相互干扰。借此,流体例如自蒸发区蒸发形成的气相流体以及例如自凝结区冷凝形成的液相流体可分别通过流道以及微流道而流动,有效降低因彼此相对流动而产生互相干扰的现象,亦可避免流体生成液滴飞散而影响均温板的效能。
本案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薄型均温板结构。由于两盖体上的群聚图案,分别沿不同方向设置凸出条纹,于两盖体组接时,使两盖体上的凸出条纹接触连接,进而形成曲折往来于两盖体间的微流道。配合薄型均温板于使用时对应的凝结区与蒸发区,两盖体上的群聚图案更可对应调整凸出条纹的长度、宽度或两端部的形态,也可变化群聚图案的凸出条纹彼此间的疏密度,以符合实际应用所需,增加产品的多元性。另一方面,两盖体除了可通过扩散焊接(diffusion bonding)或硬焊(brazing)而组接外,更可通过一黏合层组接,以利于实现两盖体上的凸出条纹的接触连接,简化工艺时间,减少能源消耗,更避免高温高压组接时造成氧化现象,而影响两盖体上的凸出条纹的接触连接,进而影响薄型均温板结构的整体效能。
为达前述目的,本案提供一种薄型均温板结构。其结构包括第一盖体、第二盖体以及流体。第一盖体具有一第一表面以及一第一群聚图案。其中第一群聚图案设置于第一表面,具有多个第一凸出条纹,多个第一凸出条纹彼此间隔设置,且沿一第一方向延伸设置。第二盖体具有一第二表面以及一第二群聚图案。其中第一表面面向第二表面,第一盖体与第二盖体组接形成一容置空间,第一群聚图案与第二群聚图案于空间上彼此相对,且连接形成一微结构,微结构将容置空间区隔成至少二流道,位于微结构的二相对侧边。其中第二群聚图案设置于第二表面,具有多个第二凸出条纹,多个第二凸出条纹彼此间隔设置,且沿一第二方向延伸设置,第一方向与第二方向非同一方向。其中多个第一凸出条纹与多个第二凸出条纹至少部分接触,组配形成至少一微流道连通至该至少二流道。流体容置于容置空间。其中流体流经至少一微流道时,多个第一凸出条纹以及多个第二凸出条纹组配所产生的一毛细力而提供一毛细作用,以该流体于流道与微流道中顺畅地循环流动。
为达前述目的,本案另提供一种薄型均温板结构,包括第一盖体以及第二盖体。第一盖体具有一第一表面以及一第一群聚图案。其中第一群聚图案设置于第一表面,具有多个第一凸出条纹,多个第一凸出条纹彼此间隔设置,且沿一第一方向延伸设置。第二盖体具有一第二表面以及一第二群聚图案。其中第一表面面向第二表面。其中第二群聚图案设置于第二表面,具有多个第二凸出条纹,多个第二凸出条纹彼此间隔设置,且沿一第二方向延伸设置,第一方向与第二方向非同一方向。其中第一群聚图案与第二群聚图案于空间上彼此相对,接触连接形成一微结构,且多个第一凸出条纹的侧壁以及该多个第二凸出条纹的侧壁架构形成至少一微流道,曲折往来第一表面与第二表面之间。
附图说明
图1为揭示本案第一实施例的薄型均温板结构的结构分解图。
图2为揭示本案第一实施例的薄型均温板结构的立体结构图。
图3为揭示图2的薄型均温板结构沿A-A’线段所得的剖面结构图。
图4为图3的侧视图。
图5为揭示图2的薄型均温板结构沿B-B’线段所得的剖面结构图。
图6为图5的俯视图。
图7为揭示本案第一实施例的薄型均温板结构中蒸发区与凝结区的关系位置图。
图8为揭示图2的薄型均温板结构相同的立体结构图。
图9为揭示图8的薄型均温板结构沿C-C’线段所得的剖面结构图。
图10为揭示图9中区域P1的放大图。
图11为揭示图8的薄型均温板结构沿D-D’线段所得的剖面结构图。
图12为揭示图11中区域P2的放大图。
图13为揭示本案第二实施例的薄型均温板结构的结构分解图。
图14为揭示本案第二实施例的薄型均温板结构的立体结构图。
图15为揭示图14的薄型均温板结构沿E-E’线段所得的剖面结构图。
图16为揭示本案第二实施例的薄型均温板结构中蒸发区与凝结区的关系位置图。
图17A至图17J为揭示本案薄型均温板中凸出条纹的不同实施态样的示意图。
图18为揭示本案第三实施例的薄型均温板结构的结构分解图。
图19A至图19D为揭示本案薄型均温板结构中盖体组接的不同实施态样的示意图。
其中附图标记为:
1、1a、1b:薄型均温板结构
10、10a、10b:第一盖体
101:容置空间
11:第一表面
12、12’:第一群聚图案
121、122、123:第一次群聚图案
12a:第一凸出条纹
12b:侧壁
13:第一侧边间隔
14、14’:第一间隔
15:第一接合部
151、151a:凹陷区
20、20a、20b:第二盖体
21:第二表面
22、22’:第二群聚图案
221、222、223:第二次群聚图案
22a:第二凸出条纹
22b:侧壁
23:第二侧边间隔
24、24’:第二间隔
25:第二接合部
251、251a:凹陷区
32、32a:微结构
33:流道
34、34a:微流道
40:黏合层
A-A’、B-B’、C-C’、D-D’、E-E’:线段
H1:第一高度
H2:第二高度
L1:第一方向
L2:第二方向
P1、P2:区域
S1:第一间隔距离
S2:第二间隔距离
T1、T3:蒸发区
T2、T4:凝结区
W1:第一宽度
W2:第二宽度
X、Y、Z:轴
θ:夹角
具体实施方式
体现本案特征与优点的一些典型实施例将在后段的说明中详细叙述。应理解的是本案能够在不同的态样上具有各种的变化,其皆不脱离本案的范围,且其中的说明及图式在本质上为当作说明之用,而非用于限制本案。
图1为揭示本案第一实施例的薄型均温板结构的结构分解图。图2为揭示本案第一实施例的薄型均温板结构的立体结构图。图3为揭示图2的薄型均温板结构沿A-A’线段所得的剖面结构图。图4为图3的侧视图。图5为揭示图2的薄型均温板结构沿B-B’线段所得的剖面结构图。图6为图5的俯视图。于本实施例中,薄型均温板结构1包括一第一盖体(firstcover)10、一第二盖体(second cover)20以及一流体(fluid)(未图示)。第一盖体10具有一第一表面(first surface)11以及一第一群聚图案(first clustered pattern)12。其中第一群聚图案12设置于第一表面11,具有多个第一凸出条纹(first protruding stripes)12a,多个第一凸出条纹12a彼此间隔设置,且沿一第一方向L1延伸设置。第二盖体20,具有一第二表面(second surface)21以及一第二群聚图案(second clustered pattern)22。其中第二群聚图案22设置于第二表面21,具有多个第二凸出条纹(second protrudingstripes)22a,多个第二凸出条纹22a彼此间隔设置,且沿一第二方向L2延伸设置。于本实施例中,第一方向L1与第二方向L2非同一方向,即第一方向L1与第二方向L2彼此互不平行,因此第一方向L1与第二方向L2形成一夹角θ,夹角θ的范围介于20°至160°之间。于本实施例中,第一表面11面向第二表面21,第一盖体10与第二盖体20组接形成一容置空间(accommodation space)101,第一群聚图案12与第二群聚图案22于空间上彼此相对,且连接形成一微结构(wick or micro-structure)32,微结构32将容置空间101区隔成至少二流道(channel)33,位于微结构32的二相对侧边。于本实施例中,流道33例如是由第一群聚图案12二相对侧边的第一侧边间隔13以及第二群聚图案22二相对侧边的第二侧边间隔23所构成。另外,于本实施例中,至少部分的多个第一凸出条纹12a的表面与至少部分的多个第二凸出条纹22a的表面相互接触而组配构成微结构32,且所形成的微结构32内具有至少一微流道(micro-channel)34连通至至少二流道33。其中任两相邻的第一凸出条纹12a具有一第一间隔14,任两相邻的第二凸出条纹22a具有一第二间隔24,微流道34可例如连通第一间隔14与第二间隔24而构成。于本实施例中,流体容置于容置空间101中,例如充满容置空间101,且流体包含气相流体(vapor fluid)与液相流体(liquid fluid),而流道33是供气相流体流通(vapor flow),微流道34则供液相流体流通(liquid flow)。当液相流体流经至少一微流道34时,借由多个第一凸出条纹12a以及多个第二凸出条纹22a组配所产生的毛细力而提供一毛细作用,以使气相流体与液相流体可以顺畅地分别在流道33与微流道34中循环流动,即蒸发与凝结的循环流动。
于本实施例中,第一盖体10例如具有一第一接合部15环设于第一盖体10的外周缘。第二盖体20具有一第二接合部25环设于第二盖体20的外周缘,且于空间上相对第一接合部15。于本实施中,第一盖体10、第一群聚图案12以及第一接合部15可例如以一铜、铝或其他导热金属以一体成型的方式所制成。第二盖体20、第二群聚图案22以及第二接合部25亦可例如以一铜、铝或其他导热金属以一体成型的方式所制成。第一盖体10的第一接合部15与第二盖体20的第二接合部25可例如通过扩散焊接或硬焊而组接形成封闭的容置空间101,并使第一群聚图案12与第二群聚图案22接触连接形成具至少一微流道34的微结构32。当然,于其他实施例中,第一盖体10与第二盖体20亦可通过其他结合方式形成封闭的容置空间101,并使第一群聚图案12与第二群聚图案22接触连接形成具至少一微流道34的微结构32。值得注意的是,至少一微流道34为由多个第一凸出条纹12a的侧壁12b以及多个第二凸出条纹22a的侧壁22b所架构形成,因此微流道34是曲折往来于第一表面11与第二表面21之间,多个第一凸出条纹12a与多个第二凸出条纹22a可于流体流经时组配产生一毛细力,进而提供一毛细作用,以利于气相流体与液相流体可以顺畅地分别在流道33与微流道34中循环流动,即蒸发与凝结的循环流动。
于本实施例中,流体则例如充满封闭的容置空间101内,且流体包含气相流体与液相流体。当薄型均温板结构1为一产生热源的电子组件提供散热功能时,与电子组件接触的区域可例如架构为一蒸发区(vaporization zone),其他区域则可例如架构为凝结区(condensation zone)。图7为揭示本案第一实施例的薄型均温板结构中蒸发区与凝结区的关系位置图。于本实施例中,薄型均温板结构1包括一蒸发区T1以及一凝结区T2。于使用时,位于蒸发区T1的流体受到例如所对应电子组件产生的热能而蒸发形成气相流体,此时气相流体会通过流道33,从蒸发区T1流向凝结区T2,进而使气相流体释放热而凝结成液相流体。另一方面,由于多个第一凸出条纹12a的侧壁12b以及多个第二凸出条纹22a的侧壁22b所架构形成的微流道34曲折往来于第一表面11与第二表面21之间,当液相流体借由毛细作用进入微结构32内的微流道34时,可使液相流体从凝结区T2回流至蒸发区T1。借此,气相流体与液相流体可分别通过流道33以及微流道34而循环流动,使得产生毛细力的气相流体与液相流体交界面是形成于均温板的长度与宽度方向(即均温板平面方向,也就是X轴与Y轴方向),因此相较于现有均温板有较小的气相流体与液相流体相互干涉面积,有效降低彼此之间因相对流动而产生互相干扰的现象,亦可避免气相流体流动导致液相流体发生液滴飞散现象(droplet scattering)而影响均温板的效能。
图8为揭示图2的薄型均温板结构相同的立体结构图。图9为揭示图8的薄型均温板结构沿C-C’线段所得的剖面结构图。图10为揭示图9中区域P1的放大图。图11为揭示图8的薄型均温板结构沿D-D’线段所得的剖面结构图。图12为揭示图11中区域P2的放大图。于本实施例中,任两相邻的第一凸出条纹12a具有一第一间隔距离S1,第一间隔距离S1的范围介于50微米至300微米。第一凸出条纹12a具有一第一高度H1及一第一宽度W1,第一高度H1的范围介于10微米至200微米,第一宽度W1的范围介于50微米至500微米。另外,于本实施例中,任两相邻的第二凸出条纹22a具有一第二间隔距离S2,第二间隔距离S2的范围介于50微米至300微米。第二凸出条纹22a具有一第二高度H2及一第二宽度W2,第二高度H2的范围介于10微米至200微米,第二宽度W2的范围介于50微米至500微米。于本实施例中,第一凸出条纹12a的第一高度H1更小于第二凸出条纹22a的第二高度H2。由于第一盖体10上第一群聚图案12所包含的多个第一凸出条纹12a沿第一方向L1设置,第二盖体20上第二群聚图案22所包含的多个第二凸出条纹22a沿第二方向L2设置,多个第一凸出条纹12a与多个第二凸出条纹22a交叠接触后,形成曲折往来于第一表面11与第二表面21之间的微流道34,可使液相流体从凝结区T2回流至蒸发区T1,并以第一凸出条纹12a以及第二凸出条纹22a交叠接触后所产生的毛细力,提供液相流体由凝结区T2回流至蒸发区T1所需的毛细作用。于本实施例中,流动阻力与毛细力例如与第一凸出条纹12a的第一高度H1以及第二凸出条纹22a的第二高度H2成反比。另外,流动阻力与毛细力亦可例如与第一凸出条纹12a的第一宽度W1以及第二凸出条纹22a的第二宽度W2成正比。另一方面,流动阻力与毛细力则例如与两相邻的第一凸出条纹12a的第一间隔距离S1成反比,且与两相邻的第二凸出条纹22a的第二间隔距离S2成反比。因此,通过设计第一凸出条纹12a的第一高度H1、第一宽度W1与第一间隔距离S1以及第二凸出条纹22a的第二高度H2、第二宽度W2与第二间隔距离S2即可控制液相流体由凝结区T2回流至蒸发区T1时所需的毛细作用效能。换言之,薄型均温板结构1中毛细作用的效能更可通过变化第一凸出条纹12a的第一高度H1、第一宽度W1以及相邻第一凸出条纹12a的第一间隔距离S1而调整,或通过变化第二凸出条纹22a的第二高度H2、第二宽度W2以及相邻第二凸出条纹22a的第二间隔距离S2而调整,不受限于第一盖体10以及第二盖体20的平面尺寸大小。
图13为揭示本案第二实施例的薄型均温板结构的结构分解图。图14为揭示本案第二实施例的薄型均温板结构的立体结构图。图15为揭示图14的薄型均温板结构沿E-E’线段所得的剖面结构图。图16为揭示本案第二实施例的薄型均温板结构中蒸发区与凝结区的关系位置图。于本实施例中,薄型均温板结构1a与图1至图12所示薄型均温板结构1相似,且相同的组件标号代表相同的组件、结构与功能,于此不再赘述。于本实施例中,第一盖体10上的第一群聚图案12’以及第二盖体20上的第二群聚图案22’,组配形成微结构32a,且所形成的微结构32a内具有至少一微流道34a连通至流道33。其中任两相邻的第一凸出条纹12a具有一第一间隔14’,任两相邻的第二凸出条纹22a具有一第二间隔24’,微流道34a可例如连通第一间隔14’与第二间隔24’而构成。于本实施例中,第一盖体10上的第一群聚图案12’以及第二盖体20上的第二群聚图案22’的分布更可例如针对薄型均温板结构1a于使用时所定义的蒸发区T3以及凝结区T4的位置而设计。于本实施例中,第一盖体10上的第一群聚图案12’更具有三组第一次群聚图案121、122、123。第二盖体20上的第二群聚图案22’更具有三组第二次群聚图案221、222、223。于本实施例中,第一群聚图案12’连接第二群聚图案22’形成微结构32a,位于蒸发区T3以及凝结区T4。其中至少二组第一次群聚图案121、122、123于凝结区T4彼此间隔设置,且汇集于蒸发区T3。其中至少二组第二次群聚图案221、222、223于凝结区T4彼此间隔设置,且汇集于蒸发区T3。此外,至少二组第一次群聚图案121、122、123二相对侧边的第一侧边间隔13,以及至少二组第二次群聚图案221、222、223二相对侧边的第二侧边间隔23彼此对应,并组配为流道33。借此,液相流体于蒸发区T3蒸发为气相流体时,可直接经由至少一流道33流向凝结区T4,且液相流体通过至少一微流道34a中第一凸出条纹12a以及第二凸出条纹22a所组配产生的毛细力而提供毛细作用,以使液相流体从凝结区T4回流至蒸发区T3。于其他实施例中,第一群聚图案12’与第二群聚图案22’更可变化第一凸出条纹12a以及第二凸条纹22a彼此间的疏密度,以符合实际应用所需,增加产品的多元性。本案并不以此为限。
另外,需说明的是,于前述实施例中,流道33连通微流道34、34a。为提升流体由流道33进入微流道34、34a或由微流道34、34a进入流道33的效率,第一凸出条纹12a与第二凸出条纹22a的型态可视实际应用需求而调变。图17A至图17J为揭示本案薄型均温板中凸出条纹的不同实施态样的示意图。于本实施例中,第一凸出条纹12a与第二凸出条纹22a可例如是一长形条纹,均具一第一端部以及一第二端部,第一端部与第二端部可分别选自由一平面、一斜面、一弧面、一三角面以及一不规则面所构成群组中之一者,即如图17A至图17J所示。当然,本案并不以此为限。
图18为揭示本案第三实施例的薄型均温板结构的结构分解图。于本实施例中,薄型均温板结构1b与图1至图12所示薄型均温板结构1相似,且相同的组件标号代表相同的组件、结构与功能,于此不再赘述。于本实施例中,薄型均温板结构1b更包括一黏合层40,设置于第一盖体10的第一接合部15以及第二盖体20的第二接合部25之间。第一接合部15与第二接合部25可通过黏合层40连接,即可使第一盖体10与第二盖体20组接形成容置空间101,并使第一群聚图案12与第二群聚图案22接触连接形成具至少一微流道34之微结构32。值得注意的是,微结构32中至少一微流道34之形成,必须确保第一群聚图案12与第二群聚图案22呈接触连接。由于第一盖体10上的第一群聚图案12与第一接合部15可例如一体成型构成,第二盖体20上的第二群聚图案22与第二接合部25亦可例如一体成型构成。第一接合部15与第二接合部25通过黏合层40连接,可避免第一接合部15或第二接合部25于工艺上的尺寸公差影响第一群聚图案12与第二群聚图案22的接触连接。于一实施例中,第一接合部15与第二接合部25的高度可例如小于第一凸出条纹12a的第一高度H1与第二凸出条纹22a的第二高度H2,借由黏合层40调整高度差,确保第一群聚图案12与第二群聚图案22呈接触连接。另一方面,相较于高温高压下通过扩散焊接与硬焊的组接方式,于本实施例中,第一盖体10与第二盖体20通过黏合层40组接,可于较低温的环境中进行,工艺时间短,能源消耗低,更避免高温高压组接时造成氧化现象,有效确保第一盖体10上的第一凸出条纹12a与第二盖体20上的第二凸出条纹22a的接触连接,进而确保薄型均温板结构1b的整体效能。于本实施例中,黏合层40可例如选自由黏胶、黏结剂、胶带、黏着剂与环氧树脂所构成群组中的至少之一者,本案并不以此为限。
另一方面,为提升第一盖体10与第二盖体20通过黏合层40组接的效能,第一接合部15与第二接合部25的型态更可视际应用需求调变。图19A至图19D为揭示本案薄型均温板结构中盖体组接的不同实施态样的示意图。如图19A所示,第一盖体10a的第一接合部15更设置有一凹陷区151,黏合层40至少部分容置于凹陷区151,增加黏合层40与第一接合部15的接触面积,提升黏合层40组接第一盖体10a与第二盖体20的效能。如第19B图所示,第一盖体10b的第一接合部15更设置有例如凹槽的凹陷区151a,黏合层40至少部分容置于凹陷区151a,增加黏合层40与第一接合部15的接触面积,提升黏合层40组接第一盖体10b与第二盖体20的效能。如第19C图所示,第一盖体10a的第一接合部15更设置有一凹陷区151,第二盖体20a的第二接合部25更设置有一凹陷区251,其中第一接合部15的凹陷区151与第二接合部25的凹陷区251相对,且黏合层40至少部分容置于凹陷区151与凹陷区251,借以增加黏合层40与第一接合部15以及第二接合部25的接触面积,提升黏合层40组接第一盖体10a与第二盖体20a的效能。又如图19D所示,第一盖体10b的第一接合部15更设置有例如凹槽的凹陷区151a,第二盖体20b的第二接合部25亦设置有例如凹槽的凹陷区251a,其中第一接合部15的凹陷区151a与第二接合部25的凹陷区251a相对,且黏合层40至少部分容置于凹陷区151a与凹陷区251a,借以增加黏合层40与第一接合部15以及第二接合部25的接触面积,提升黏合层40组接第一盖体10b与第二盖体20b的效能。当然,于其他实施例中,第一接合部15与第二接合部25更例如分别设置有增加其表面积的结构,例如粗糙面或刻痕结构,以利于提升黏合层40组接第一盖体10与第二盖体20的效能。本案并不以此为限,且不再赘述。
综上所述,本案提供一种薄型均温板结构。利用两盖体上的群聚图案,组配连接形成具有至少一微流道的微结构,以提供液相流体例如由凝结区回流至蒸发区所需的毛细作用,有效降低例如液相流体与蒸发区流动至凝结区的气相流体产生干扰,其中所谓毛细作用是指流体(包含气相流体与液相流体)蒸发与凝结循环流动的顺畅性,而影响毛细作用的效能的因素有流动阻力与毛细力。由于两盖体上的凸出条纹分别沿不同方向设置,两盖体的凸出条纹架构交叠且接触后形成的微流道,曲折往来两盖体的表面,可增加流体的流动距离,使得液相流体经由连续性的微流道自凝结区回流至蒸发区,并以凸出条纹的两侧壁面提供流体例如由凝结区回流至蒸发区所需的毛细作用,使流动阻力及毛细力与两盖体上凸出条纹的高度成反比,与两盖体上凸出条纹的宽度成正比,与两盖体上相邻凸出条纹的间隔距离成反比,借以控制流体从凝结区回流至蒸发区的效能。再者,毛细作用的效能更可通过变化凸出条纹的高度、宽度以及相邻凸出条纹之间隔距离而调整,不受限于两盖体的平面尺寸大小。另一方面,微结构的微流道与位于微结构之间的流道保持连通,使得液相与气相流体分别于微流道及流道中的流动彼此间不相互干扰。借此,流体例如自蒸发区蒸发形成的气相流体以及例如自凝结区冷凝形成的液相流体可分别通过流道以及微流道而流动,有效降低因彼此相对流动而产生互相干扰的现象,亦可避免流体生成液滴飞散而影响均温板的效能。由于两盖体上的群聚图案,分别沿不同方向设置凸出条纹,于两盖体组接时,使两盖体上的凸出条纹接触连接,进而形成曲折往来于两盖体间的微流道。配合薄型均温板结构于使用时对应的凝结区与蒸发区,两盖体上的群聚图案更可对应调整凸出条纹的长度、宽度或两端部的形态,也可变化群聚图案的凸出条纹彼此间疏密度,以符合实际应用所需,增加产品的多元性。另一方面,两盖体除了可通过扩散焊接或硬焊而组接外,更可通过一黏合层组接,以利于实现两盖体上的凸出条纹的接触连接,简化工艺时间,减少能源消耗,更避免高温高压组接时造成氧化现象,影响两盖体上的凸出条纹的接触连接,进而影响薄型均温板结构的整体效能。
本案得由熟习此技术的人士任施匠思而为诸般修饰,然皆不脱如附申请专利范围所欲保护者。

Claims (20)

1.一种薄型均温板结构,包括:
一第一盖体,具有一第一表面以及一第一群聚图案,其中该第一群聚图案设置于该第一表面,具有多个第一凸出条纹,该多个第一凸出条纹彼此间隔设置,且沿一第一方向延伸设置;
一第二盖体,具有一第二表面以及一第二群聚图案,其中该第一表面面向该第二表面,该第一盖体与该第二盖体组接形成一容置空间,该第一群聚图案与该第二群聚图案于空间上彼此相对,且连接形成一微结构,该微结构将该容置空间区隔成至少二流道,位于该微结构的二相对侧边,其中该第二群聚图案设置于该第二表面,具有多个第二凸出条纹,该多个第二凸出条纹彼此间隔设置,且沿一第二方向延伸设置,该第一方向与该第二方向非同一方向,其中该多个第一凸出条纹与该多个第二凸出条纹至少部分接触,组配形成该至少一微流道连通至该至少二流道;以及
一流体,容置于该容置空间,其中该流体流经该至少一微流道时,该多个第一凸出条纹以及多个第二凸出条纹组配所产生的一毛细力而提供一毛细作用,以使该流体于该流道与该微流道中顺畅地循环流动。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薄型均温板结构,其中该第一方向与该第二方向形成一夹角,该夹角的范围介于20°至160°之间。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薄型均温板结构,其中任两相邻的该第一凸出条纹具有一第一间隔距离,该间隔距离的范围介于50微米至300微米,其中该毛细力与该间隔距离成反比。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薄型均温板结构,其中该第一凸出条纹具有一第一高度及一第一宽度,该第一高度的范围介于10微米至200微米,该第一宽度的范围介于50微米至500微米。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薄型均温板结构,其中该毛细力与该第一凸出条纹的该第一高度成反比,且该毛细力与该第一凸出条纹的该第一宽度成正比。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薄型均温板结构,其中任两相邻的该第二凸出条纹具有一第二间隔距离,该第二间隔距离的范围介于50微米至300微米,其中该毛细力与该第二间隔距离成反比。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薄型均温板结构,其中该第二凸出条纹具有一第二高度及一第二宽度,该第二高度的范围介于10微米至200微米,该第二宽度的范围介于50微米至500微米。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薄型均温板结构,其中该毛细力与该第二凸出条纹的该第二高度成反比,且该毛细力与该第二凸出条纹的该第二宽度成正比。
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薄型均温板结构,更包括一蒸发区以及一凝结区,该第一群聚图案具有至少二组第一次群聚图案,该第二群聚图案具有至少二组第二次群聚图案,该至少二组第一次群聚图案连接该至少二组第二次群聚图案形成该微结构,位于该蒸发区以及该凝结区,其中该至少二组第一次群聚图案于该凝结区彼此间隔设置,且汇集于该蒸发区,其中该至少二组第二次群聚图案于该凝结区彼此间隔设置,且汇集于该蒸发区。
10.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薄型均温板结构,其中该第一凸出条纹与该第二凸出条纹均具一第一端部以及一第二端部,该第一端部与该第二端部分别选自由一平面、一斜面、一弧面、一三角面以及一不规则面所构成群组中之一者。
11.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薄型均温板结构,其中该第一盖体具有一第一接合部环设于该第一盖体的外周缘,该第二盖体具有一第二接合部环设于该第二盖体的外周缘,且于空间上相对该第一接合部,其中该第一接合部与该第二接合部连接,以使该第一盖体与该第二盖体组接形成该容置空间。
12.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薄型均温板结构,更包括一黏合层,设置于该第一接合部与该第二接合部之间。
13.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薄型均温板结构,其中该第一接合部及该第二接合部的至少一者具有至少一凹陷区,该黏合层至少部分容置于该凹陷区。
14.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薄型均温板结构,其中该黏合层选自由黏胶、黏结剂、胶带、黏着剂与环氧树脂所构成群组中的至少之一者。
15.一种薄型均温板结构,包括:
一第一盖体,具有一第一表面以及一第一群聚图案,其中该第一群聚图案设置于该第一表面,具有多个第一凸出条纹,该多个第一凸出条纹彼此间隔设置,且沿一第一方向延伸设置;以及
一第二盖体,具有一第二表面以及一第二群聚图案,其中该第一表面面向该第二表面,其中该第二群聚图案设置于该第二表面,具有多个第二凸出条纹,该多个第二凸出条纹彼此间隔设置,且沿一第二方向延伸设置,该第一方向与该第二方向非同一方向,其中该第一群聚图案与该第二群聚图案于空间上彼此相对,接触连接形成一微结构,且该多个第一凸出条纹的侧壁以及该多个第二凸出条纹的侧壁架构形成至少一微流道,曲折往来于该第一表面与该第二表面之间。
16.如权利要求15所述的薄型均温板结构,更包括一流体,流经该至少一微流道时,该多个第一凸出条纹以及多个第二凸出条纹组配所产生的一毛细力而提供一毛细作用,以使该流体在该流道与该微流道中顺畅地循环流动。
17.如权利要求16所述的薄型均温板结构,更包括一蒸发区、一凝结区以及至少一流道,其中该流体更具有一气相流体与一液相流体,该液相流体于该蒸发区蒸发为该气相流体,该气相流体经该至少一流道流向该凝结区凝结为该液相流体,且该液相流体经该至少一微流道流向该蒸发区。
18.如权利要求15所述的薄型均温板结构,其中该第一盖体具有一第一接合部环设于该第一盖体的外周缘,其中该第二盖体具有一第二接合部环设于该第二盖体的外周缘,且于空间上相对该第一接合部,其中该第一接合部与该第二接合连接,且该第一群聚图案的该多个第一凸出条纹与该第二群聚图案的该多个第二凸出条纹接触连接,形成该微结构。
19.如权利要求18所述的薄型均温板结构,更包括一黏合层,设置于该第一接合部与该第二接合部之间,其中该黏合层选自由黏胶、黏结剂、胶带、黏着剂与环氧树脂所构成群组中的至少之一者。
20.如权利要求19所述的薄型均温板结构,其中该第一接合部及该第二接合部的至少一者具有至少一凹陷区,该黏合层至少部分容置于该凹陷区。
CN202010631022.3A 2020-07-03 2020-07-03 薄型均温板结构 Pending CN113883936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0631022.3A CN113883936A (zh) 2020-07-03 2020-07-03 薄型均温板结构
US17/326,079 US11835299B2 (en) 2020-07-03 2021-05-20 Thin vapor-chamber structure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0631022.3A CN113883936A (zh) 2020-07-03 2020-07-03 薄型均温板结构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3883936A true CN113883936A (zh) 2022-01-04

Family

ID=7901314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10631022.3A Pending CN113883936A (zh) 2020-07-03 2020-07-03 薄型均温板结构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US (1) US11835299B2 (zh)
CN (1) CN113883936A (zh)

Family Cites Families (1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472450A (zh) 2007-12-29 2009-07-01 私立淡江大学 可增强支撑强度与毛细作用的均热装置
US11073340B2 (en) * 2010-10-25 2021-07-27 Rochester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Passive two phase heat transfer systems
CN103839837B (zh) 2012-11-27 2016-06-22 泽鸿(广州)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超薄型均温板制作方法及其制成的超薄型均温板
TW201531661A (zh) 2014-02-12 2015-08-16 Jia-Hao Li 均溫板封邊結構改良(二)
CN105758240A (zh) 2014-12-19 2016-07-13 富葵精密组件(深圳)有限公司 均温板及其制作方法
CN106376214B (zh) 2015-07-20 2019-06-07 台达电子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薄型均温板
WO2017195254A1 (ja) * 2016-05-09 2017-11-16 富士通株式会社 ループヒートパイプ及びその製造方法並びに電子機器
US10739085B2 (en) 2016-07-11 2020-08-11 T.Rad Co., Ltd. Laminated heat sink core
KR102561617B1 (ko) * 2017-02-24 2023-08-01 다이니폰 인사츠 가부시키가이샤 베이퍼 챔버, 전자 기기, 베이퍼 챔버용 금속 시트 및 베이퍼 챔버의 제조 방법
TWM544373U (zh) 2017-04-14 2017-07-01 雙鴻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均溫板
TWI757553B (zh) * 2017-10-13 2022-03-11 訊凱國際股份有限公司 脈衝式均溫板
TWI658248B (zh) 2018-02-13 2019-05-01 奇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均溫板注水部封邊結構及其製造方法
US11131511B2 (en) * 2018-05-29 2021-09-28 Cooler Master Co., Ltd. Heat dissipation plate and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the same
JP7204374B2 (ja) * 2018-08-13 2023-01-16 新光電気工業株式会社 ループ型ヒートパイプ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US11445636B2 (en) * 2019-10-31 2022-09-13 Murata Manufacturing Co., Ltd. Vapor chamber, heatsink device, and electronic device
TWI733272B (zh) * 2019-12-12 2021-07-11 國立清華大學 均溫板裝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20220003507A1 (en) 2022-01-06
US11835299B2 (en) 2023-12-05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WO2018003957A1 (ja) ベーパーチャンバ
US10641558B2 (en) Multi-layered counterflow expanding microchannel cooling architecture and system thereof
CN112902717B (zh) 蒸发室用片、蒸发室和电子设备
KR20210135220A (ko) 베이퍼 챔버, 전자 기기 및 베이퍼 챔버용 시트
KR20060126583A (ko) 열교환장치 및 그 제조 방법
JP5180385B1 (ja) ベーパチャンバ
US20210392781A1 (en) Wick sheet for vapor chamber, vapor chamber, and electronic apparatus
CN113883936A (zh) 薄型均温板结构
US10962301B2 (en) Loop heat pipe
KR102381018B1 (ko) 베이퍼 체임버
JP6213807B2 (ja) ヒートパイプ
CN114245583B (zh) 用于芯片冷却的流道结构及其制作方法
WO2022114094A1 (ja) ベーパーチャンバおよびベーパーチャンバの製造方法
JP7259564B2 (ja) ベーパーチャンバ、電子機器、及び、ベーパーチャンバ用金属シート
US20100224348A1 (en) Method for the manufacture of an ejector nozzle tube
JP7206609B2 (ja) 金属積層体及び金属積層体の製造方法
WO2022107479A1 (ja) 熱拡散デバイス
US20190060848A1 (en) Flow path device and droplet forming method
WO2023238626A1 (ja) 熱拡散デバイス及び電子機器
JP7103549B1 (ja) 電子機器及び熱拡散デバイス
WO2023145396A1 (ja) 熱拡散デバイス及び電子機器
US11892239B2 (en) Loop-type heat pipe including an evaporator, first and second condensers, a liquid pipe connecting the evaporator to the first and second condensers, and first and second vapor pipes connecting the evaporator to the first and second condensers
JP7155869B2 (ja) 冷却装置、電子機器及び冷却装置の製造方法
JP7120494B1 (ja) 熱拡散デバイス
WO2024034279A1 (ja) 熱拡散デバイス及び電子機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