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3874133B - 减量、减容处理装置 - Google Patents

减量、减容处理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3874133B
CN113874133B CN202080038684.8A CN202080038684A CN113874133B CN 113874133 B CN113874133 B CN 113874133B CN 202080038684 A CN202080038684 A CN 202080038684A CN 113874133 B CN113874133 B CN 113874133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housing
air
heating
space
main body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80038684.8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3874133A (zh
Inventor
岛宪吾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ima Sangyo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hima Sangyo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ima Sangyo Co ltd filed Critical Shima Sangyo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1387413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3874133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3874133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3874133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09DISPOSAL OF SOLID WASTE; RECLAMATION OF CONTAMINATED SOIL
    • B09BDISPOSAL OF SOLID WASTE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09B3/00Destroying solid waste or transforming solid waste into something useful or harmles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6DRYING
    • F26BDRYING SOLID MATERIALS OR OBJECTS BY REMOVING LIQUID THEREFROM
    • F26B25/00Details of general application not covered by group F26B21/00 or F26B23/00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6DRYING
    • F26BDRYING SOLID MATERIALS OR OBJECTS BY REMOVING LIQUID THEREFROM
    • F26B9/00Machines or apparatus for drying solid materials or objects at rest or with only local agitation; Domestic airing cupboards
    • F26B9/06Machines or apparatus for drying solid materials or objects at rest or with only local agitation; Domestic airing cupboards in stationary drums or chamber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Environmental & Geological Engineering (AREA)
  • Processing Of Solid Wastes (AREA)
  • Drying Of Solid Materials (AREA)
  • Medicines Containing Antibodies Or Antigens For Use As Internal Diagnostic Agents (AREA)
  • Surgical Instruments (AREA)
  • Ultra Sonic Daignosis Equipment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减量、减容处理装置,能够从含有水分的废弃物的底部供给暖风来干燥废弃物,而且小型,且能够高效地干燥废弃物。是通过加热使被处理物减量、减容化的装置,其特征在于,具备:壳体收纳部(10),具备收纳一端具有开口且底部具有透气性的内置壳体(50)的收纳空间(10h);加热空气供给部(20),形成加热空气,将加热空气供给至壳体收纳部(10)的收纳空间(10h)内收纳的内置壳体(50)的底部;排气部(30),将加热空气的一部分排出至外部,加热空气在加热空气供给部(20)和壳体收纳部(10)的收纳空间(10h)之间循环。

Description

减量、减容处理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减量、减容处理装置。更详细地,涉及可对湿垃圾等含有水分的废弃物进行减量、减容处理的减量、减容处理装置。
背景技术
以往,为了减少对在家庭等产生的垃圾进行废弃的成本,开发了使垃圾减量、减容化的技术。如果能够使垃圾减量、减容化,则能够降低垃圾的运输成本、燃烧成本,进而也关系到地球温室效应气体的减少。此外,能够减少用于在家庭保管垃圾的空间,且由于可以抑制腐烂而能够一定程度地延长保管期间。这样一来,还可以得到能够减少扔垃圾次数这样的优点。
例如,在如从家庭排出的湿垃圾这样含有水分的废弃物中,在保管时有可能由于腐烂等而产生恶臭。为了解决该问题,开发了通过暖风来干燥含有水分的废弃物的装置(专利文献1、2)。
在对废弃物供给暖风的情况下,具有从废气物的上表面供给的方法和从下表面供给的方法,专利文献3、4中公开了从废弃物的下部供给暖风来干燥废弃物的技术。
在专利文献3的技术中,在金属制的没有透气性的收纳容器的内部收纳有具有透气性的通气笼,通过了收纳容器和通气笼的间隙的暖风从通气笼的下部进入通气笼的内部,从而能够与通气笼内的袋体中收纳的废弃物接触。
在专利文献4的技术中采用了以下这样的构成:即,仅在筒状的垃圾容纳与加热空间的上部和底部设置空气孔,并从底部的空气孔供给加热空气。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第5060669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专利第5959129号公报
专利文献3:日本特开2001-153553号公报
专利文献4:日本特开平5-96267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尽管如此,在专利文献3的技术中从收纳容器的上部供给有暖风,此外,也在通气笼的底部以外设有通气笼的通气孔。这样一来,即使在收纳容器和通气笼之间形成有通气通路,暖风也易于从袋的上部、侧面进入,而难以从其下部向袋体内部的废弃物供给暖风。
另一方面,在专利文献4的技术中,能够可靠地从下部向垃圾容纳与加热空间内的废弃物供给暖风。但是,由于在垃圾容纳与加热空间的附近设有发热体,因此如果水分从废弃物滴落而与发热体接触,则发热体的温度上升受到妨碍。这样一来,不能向垃圾容纳与加热空间内供给具有干燥废弃物所需的温度的暖风,不能稳定地干燥废弃物。而且,由于处于从废弃物滴落的水分经常与发热体接触的状态,因此有可能产生发热体的腐蚀等。
如上述那样,在通过暖风来干燥废弃物的以往的装置中,实质上难以从收纳废气物的容器的底部供给暖风来进行干燥,目前也未开发出这样的装置。
本发明鉴于上述情况,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减量、减容处理装置,能够从含有水分的废弃物的底部供给暖风来干燥废弃物,而且小型,且能够高效地干燥废弃物。
用于解决上述技术问题的方案
第1发明的减量、减容处理装置通过加热使被处理物减量、减容化,其特征在于,具备:壳体收纳部,具备收纳一端具有开口且底部具有透气性的内置壳体的收纳空间;加热空气供给部,形成加热空气,将该加热空气供给至所述壳体收纳部的收纳空间内收纳的所述内置壳体的底部;排气部,将所述加热空气的一部分排出至外部,加热空气在所述加热空气供给部和所述壳体收纳部的收纳空间之间循环,所述内置壳体具有:主体壳体,一端具有开口,底部具有透气性;承液托盘,配置于该主体壳体的底部,在所述主体壳体的底部形成有通液性较低的低通液区域、通液性高于该低通液区域的高通液区域,在将所述承液托盘安装于所述主体壳体的底部时,在位于所述低通液区域的下方的部分具有透气性高于其他部分的通气部。
第2发明的减量、减容处理装置的特征在于,在第1发明中,在所述壳体收纳部形成有供给口,将从所述加热空气供给部供给的所述加热空气供给至所述收纳空间,该供给口形成为,在将所述内置壳体配置于所述收纳空间时,位于被收纳于该收纳空间的状态下的所述内置壳体的底面的下方。
第3发明的减量、减容处理装置的特征在于,在第2发明中,所述加热空气供给部具备:气流形成部,形成气流;加热部,对流经将该气流形成部和所述供给口相连的供给流路的空气进行加热,所述气流形成部设置在所述壳体收纳部的收纳空间的下方,所述供给流路在所述气流形成部和所述供给口之间弯曲,所述加热部配设于所述供给流路的弯曲的部位的上游侧。
第4发明的减量、减容处理装置的特征在于,在第1、第2或者第3发明中,在所述壳体收纳部的收纳空间内表面设置有将空气排出至所述排气部的多个排出口,该多个排出口以包围配置于所述收纳空间的状态下的所述内置壳体的方式配设,从所述供给口排出的所述加热空气在通过被处理物后,形成于能够将该加热空气排出至所述收纳空间外的位置。
第5发明的减量、减容处理装置的特征在于,在第4发明中,在所述壳体收纳部的收纳空间内表面设置有形成了所述多个排出口的排出面,该排出面形成为从所述收纳空间的外侧朝向内侧下倾的倾斜面。
第6发明的减量、减容处理装置的特征在于,在第1~第5发明的任一项中,在所述主体壳体中,其底部的中央部设置有所述低通液区域,在该低通液区域具有从该低通液区域朝向所述高通液区域下倾的倾斜面,在该倾斜面形成有沿着该倾斜面的倾斜方向延伸的狭缝。
第7发明的减量、减容处理装置的特征在于,在第1~第6发明的任一项中,所述承液托盘的通气部是设置于该承液托盘的中央部的开口,在所述主体壳体的底部设置有分离墙,将该主体壳体的底部和所述承液托盘的内表面之间的空间分割为多个通气空间,该分离墙被设为,从所述内置壳体的底部观察时,全部通气空间的一部分与所述承液托盘的通气部重叠。
第8发明的减量、减容处理装置的特征在于,在第7发明中,所述分离墙形成为在所述承液托盘的通气部的位置,从所述承液托盘的通气部的上端至所述分离墙的下端为止的距离短于从所述承液托盘的通气部的上端至所述主体壳体的底部为止的距离。
第9发明的减量、减容处理装置的特征在于,在第7或者第8发明中,所述承液托盘的通气部是设置于该承液托盘的中央部的开口,所述主体壳体在该主体壳体的底部的中央部形成有所述低通液区域,在该低通液区域的周围形成有所述高通液区域,对该高通液区域调整开口面积,从而在从所述加热空气供给部供给加热空气时,使各通气空间内的压力变为相同的压力,通过各通气空间的加热空气变为适当的流量。
第10发明的减量、减容处理装置的特征在于,在第7、第8或者第9发明中,所述承液托盘的通气部是设置于该承液托盘的中央部的开口,所述主体壳体在该主体壳体的底部的中央部形成有所述低通液区域,在该低通液区域的周围形成有所述高通液区域,在该高通液区域形成有多个弧状的贯通孔。
第11发明的减量、减容处理装置的特征在于,在第10发明中,所述多个弧状的贯通孔具有:外侧贯通孔,位于相对于所述主体壳体的中央部的外侧;内侧贯通孔,相比于该外侧贯通孔,位于所述主体壳体的底部的中央部侧。
第12发明的减量、减容处理装置的特征在于,在第11发明中,所述外侧贯通孔是向外侧呈凸状的弧状的贯通孔,所述内侧贯通孔是向内侧呈凸状的弧状的贯通孔,所述外侧贯通孔形成为在所述分离墙附近最向外侧突出,所述内侧贯通孔形成为在所述分离墙之间最向内侧突出。
第13发明的减量、减容处理装置的特征在于,在第10、第11或者第12发明中,所述多个弧状的贯通孔形成为夹着所述分离墙的贯通孔呈对称的形状。
第14发明的减量、减容处理装置的特征在于,在第1~第13发明的任一项中,设置有:罩壳体,收纳所述壳体收纳部、所述加热空气供给部、所述排气部;盖部,与该罩壳体连结,对所述壳体收纳部的收纳空间进行开闭,在该罩壳体设置有将该罩壳体内和外部之间连通的吸气口,在所述盖部设置有通过所述排气部与所述壳体收纳部的收纳空间内表面连通的排气口,所述加热空气供给部的气流形成机构被设置为抽吸所述罩壳体内的空气。
第15发明的减量、减容处理装置的特征在于,在第14发明中,具备包覆所述罩壳体的外部壳体,在该外部壳体的内表面和所述罩壳体的外表面之间设置有空间,在所述外部壳体设置有将该外部壳体内和外部之间连通的外部吸气口。
第16发明的减量、减容处理装置的特征在于,在第1~第15发明的任一项中,所述排气部具备:净化部件收纳部,收纳有对排出的空气进行净化的净化部件;导入流路,设置于该净化部件收纳部的上游侧;排气流路,设置于所述净化部件收纳部的下游侧,在该排气流路和所述净化部件收纳部之间设置有阻力部件,使与空气流入该排气流路的位置对应的位置的流动阻力大于其他的部分。
第17发明的减量、减容处理装置的特征在于,在第1~第16发明的任一项中,具备控制装置的工作的控制部,该控制部具备加热控制部,根据所述气流形成机构的上游侧的空气的温度,对所述加热部的工作进行开启关闭控制,具备工作停止功能,基于由该加热控制部实现的加热部进行开启关闭的周期,判断被处理物的干燥状态并停止装置的工作。
第18发明的减量、减容处理装置的特征在于,在第17发明中,所述加热控制部具有如下功能:具有控制装置的工作的多个干燥程序,基于所述加热开始时的所述加热部进行开启关闭的周期,选择使装置工作的干燥程序。
第19发明的减量、减容处理装置的特征在于,在第1~第18发明中,具备控制装置的工作的控制部,所述加热空气供给部具备多个加热空气的加热部,所述控制部具备加热控制部,控制多个所述加热部的工作。
第20发明的减量、减容处理装置的特征在于,在第1~第19发明中,具备:盖部,对所述壳体收纳部的收纳空间进行开闭;控制部,控制装置的工作,该控制部具备检测倾斜度的倾斜传感器,该倾斜传感器被设置于盖部。
发明效果
根据第1发明,由于从内置壳体的下方向上方供给加热空气来干燥被处理物,因此能够提高干燥效率。此外,由于将加热空气的一部分排出至外部,因此能够将加热空气的湿度维持在一定程度的范围,从而能够提高干燥效率。由于在主体壳体的低通液区域配置有承液托盘的通气部,因此能够防止液体从承液托盘泄露,同时维持对主体壳体的加热空气的供给。
根据第2发明,能够高效地向内置壳体的底面供给加热空气。
根据第3发明,即使水滴等从内置壳体的底面滴落,也能够防止该水滴流入气流形成部、加热部。
根据第4发明,由于能够向内置壳体内的被处理物均等地供给加热空气,因此能够防止被处理物的干燥产生不均匀,能够缩短干燥时间。
根据第5发明,能够防止在收纳空间内产生的水滴、被处理物等从排出口流入排气部。
根据第6发明,能够高效地防止液体从低通液区域泄露,而且,能够将主体壳体内的液体从高通液区域排出至液体托盘。
根据第7发明,能够通过设置分离墙,将加热空气从主体壳体的整个底面供给至主体壳体内。因此,无论主体壳体内的被处理物的状态如何,都能够向主体壳体内整体供给加热空气,因此能够防止被处理物的干燥产生不均匀。
根据第8发明,能够使通过了通气部的加热空气以接近均匀的状态供给至各通气空间。
根据第9发明,由于可适当地调整高通液区域的开口面积,因此无论主体壳体内的被处理物的状态如何,都能够防止干燥产生不均匀。
根据第10~第12发明,由于能够扰乱通过了高通液区域的开口的加热气体的气流,因此能够提高主体壳体内的被处理物和加热空气的接触效率。
根据第13发明,由于能够缩小由通过通气空间产生的加热气体的气流的状态的差异,因此无论主体壳体内的被处理物的状态如何,都能够防止干燥产生不均匀。
根据第14发明,由于壳体收纳部、加热空气供给部、排气部被收纳于罩壳体,因此能够提高装置的处理性。
根据第15发明,由于罩壳体被外部壳体包覆,因此能够防止装置的工作声音泄露至外部。此外,能够使相当于排出至外部的加热空气的量的外气通过外部吸气口、罩壳体和外部壳体之间的空间,从而导入罩壳体内。
根据第16发明,由于能够使通过净化部件收纳部内的净化部件的空气的气流接近均匀,因此能够将净化部件整体高效地利用于空气净化,能够使净化部件长寿命化。
根据第17发明,由于检测被处理物的干燥状态并停止装置的工作,因此能够节约电费,且能够高效地干燥被处理物。而且,由于不是直接测量被处理物的温度,因此能够将装置的构成简化。
根据第18发明,能够根据被处理物的种类等,实施适当的干燥处理。
根据第19发明,通过适当地控制多个加热部,能够实施对被处理物适当的干燥处理,能够延长加热部、装置的寿命。
根据第20发明,在存在装置的倾倒、盖的开闭时,能够停止装置的工作。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施方式的减量、减容处理装置1的概略纵剖视图。
图2是图1的II-II线概略剖视图。
图3是将盖部3卸下的状态的概略俯视图,(A)是收纳有内置壳体50的状态,(B)是没有内置壳体50的状态。
图4的(A)是盖部3的概略仰视图,(B)是能观察到内部的一部分的状态下的盖部3的概略仰视图。
图5是将盖部3和外部壳体4卸下的状态的概略纵剖视图。
图6是图5的VI-VI线概略剖视图。
图7是将外部壳体4卸下的状态的概略侧视图。
图8是本实施方式的减量、减容处理装置1的概略立体图,(A)是从正面右斜上方观察的立体图,(B)是从背面右斜上方观察的立体图。
图9是内置壳体50的概略说明图,(A)是概略侧视图,(B)是概略纵剖视图。
图10是内置壳体50的概略说明图,(A)是概略俯视图,(B)是承液托盘52的单体俯视图。
图11是另一实施方式的内置壳体50的概略说明图,(A)是概略侧视图,(B)是(A)的B-B线剖视图。
图12的(A)是主体壳体11的单体概略仰视图,(B)是将承液托盘52安装至主体壳体11的状态的概略纵仰视图。
图13的(A)是图11的C-C线剖视图,(B)是将承液托盘52从(A)卸下的状态的概略说明图。
具体实施方式
接下来,基于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本发明的减量、减容处理装置是用于对被处理物进行减量、减容的装置,通过使加热的空气与被处理物接触而将被处理物干燥,从而进行减量、减容,具有能够提高被处理物的干燥效率的特征。
另外,通过本发明的减量、减容处理装置处理的被处理物并无特别限定。例如,能够例举由家庭排出的湿垃圾等,但并不限定与此。
<减量、减容处理装置1>
如图1所示,本实施方式的减量、减容处理装置1具备罩壳体2、盖部3、外部壳体4、壳体收纳部10、加热空气供给部20和排气部30。此外,具备配置于壳体收纳部10内的内置壳体50。在本实施方式的减量、减容处理装置1中,若在内置壳体50收纳被处理物并将该内置壳体50放入壳体收纳部10,则能够利用由加热空气供给部20供给的加热空气,对被处理物进行加热并干燥。
<罩壳体2以及盖部3>
如图1所示,本实施方式的减量、减容处理装置1具有中空的罩壳体2,在该罩壳体2的内部收纳有壳体收纳部10、加热空气供给部20以及排气部30(排气部30的导入流路31以及净化部件收纳部32)。而且,设有封闭罩壳体2的上表面的盖部3。该盖部3通过铰链等连结部2y可摆动地连结于罩壳体2,通过使盖部3摆动而能够封闭或者开放罩壳体2的上表面。即,在使盖部3摆动,且罩壳体2的上端和盖部3的内表面接触的状态(关闭盖部3的状态)下,罩壳体2内几乎与外部气密地被封闭。另外,在盖部3的内表面中,也可以在与罩壳体2的上端接触的部分(特别是与后述的壳体收纳部10的开口10a对应的部分)设置衬垫等。如果设置衬垫,则能够在运转中降低声音,且能够在停止中防止异味泄露。但是,如后文所述,罩壳体2内由于一部分的空气被排出至外部而变为负压。因此,在关闭盖部3的状态下,即使未在盖部3设置衬垫等,也能够防止罩壳体2内的空气泄露至外部。
另外,在盖部3设置有控制装置的工作的控制部40,在盖部3的上表面设置有用于操作减量、减容处理装置1的按钮等。基于来自该按钮等的输入,控制部40控制加热空气供给部20的工作。另外,作为操作减量、减容处理装置1的机构并不限定于上述的按钮,也可以采用触摸面板等。此外,在盖部3也可以设置有显示减量、减容处理装置1的工作状况等的显示器等。
此外,罩壳体2可以一体形成,也可以将多个部件组合而形成。例如,如图7所示,可以将上部装配件2-1、中间装配件2-2、下部装配件2-3这3个部件组合而形成罩壳体2。
另外,与一体形成罩壳体2的情况相比,在将多个部件组合而形成罩壳体2的情况下,气密性有可能变低。即,各部件间的连结部分的气密性有可能变低。但是,通过在各装配件的连结部分设置密封部件等,可降低加热空气的泄露等。此外,如果是在外部壳体4等的内部收纳有罩壳体2的情况下,即使罩壳体2的气密性稍微降低,减量、减容处理装置1自身也不会产生气密性即加热空气的泄露等问题。
此外,在将多个部件组合而形成罩壳体2的情况下,各部件的形状、分割各部件的位置并无特别限定。例如,可以将上部装配件2-1以及中间装配件2-2设为在上下具有开口的筒状,将下部装配件2-3设为有底筒状的部件。如果使各部件形成为这样的形状,则能够减少从罩壳体2向外部的加热空气的泄露。当然,也可以由在上下具有开口的筒状的上部装配件和有底筒状的下部装配件这2个部件形成罩壳体2,也可以由在上下具有开口的3个以上的筒状的装配件和1个有底筒状的装配件形成罩壳体2。
<外部壳体4>
如图1以及图2所示,罩壳体2被收纳于外部壳体4内。具体而言,设置有外部壳体4,从而使罩壳体2的侧面以及底面被外部壳体4包覆,并利用外部壳体4和盖部3能够使罩壳体2与外部隔离。该外部壳体4在其内部收纳有罩壳体2的状态下,其和罩壳体2之间形成有间隙4h左右的大小。而且,在外部壳体4设置有将外部壳体4的外部和内部连通的外部吸气口4g(参照图8的(B))。外部吸气口4g可以设为任意的结构,例如,能够在罩壳体2和外部壳体4的边界、盖部3和外部壳体4的边界形成切口、狭缝等,从而设为外部吸气口4g。如果在将罩壳体2和盖部3连结的连结部2y的位置设置外部吸气口4g,则能够减少在罩壳体2和外部壳体4的边界、盖部3和外部壳体4的边界形成的间隙。这样一来,能够使外部壳体4的空间4h内和外部之间的气密性提高。而且,由于能够使外部吸气口4g不显眼,因此能够使减量、减容处理装置1的外观简洁。
另外,在关闭盖部3的状态下,在罩壳体2形成有将罩壳体2内部和外部壳体4的间隙4h连通的吸气口2g(参照图1以及图5)。此外,在盖部3设置有将罩壳体2内和外部之间连通的排气部30的排气流路33。即,罩壳体2内一定程度上被气密地密闭,但也能够将外气导入罩壳体2内、或者将一部分的加热空气从罩壳体2内排出。
此外,如果设置外部壳体4,则能够阻断由于罩壳体2内的加热空气供给部20的工作、罩壳体2内的空气的气流所引起的声音,因此能够抑制本实施方式的减量、减容处理装置1的工作声音泄露至外部。即,能够使本实施方式的减量、减容处理装置1静音化。
外部壳体4的形状、大小并无特别限定,但期望外部壳体4是在内部不具有突起等的无缝壳体。若设为无缝壳体,则能够使在罩壳体2和外部壳体4之间的间隙4h内的空气的气流变得顺畅,因此还能够降低由于流经罩壳体2和外部壳体4之间的间隙4h的空气所引起的噪音。
<壳体收纳部10>
如图1以及图5所示,在罩壳体2内设置有壳体收纳部10。该壳体收纳部10具备收纳内置壳体50的收纳空间10h。该收纳空间10h在上部具有开口10a,若通过盖部3将罩壳体2关闭,则开口10a与外部气密地被隔离。
此外,在壳体收纳部10形成有经由供给流路22与加热空气供给部20的气流形成部21连通的供给口10c。该供给口10c设置在壳体收纳部10的底部。具体而言,在壳体收纳部10的中央部设置有从壳体收纳部10的底面凹陷的凹部10d。在该凹部10d的侧面设置有供给口10c。即,从加热空气供给部20供给的加热空气从供给口10c进入凹部10d,并从凹部10d进入收纳空间10h内。
另一方面,在该壳体收纳部10的上部内表面设置有排出面10f。该排出面10f是朝向收纳空间10h的内侧下倾的倾斜面,在该排出面10f形成有多个排出口10k(参照图5)。该多个排出口10k是与壳体收纳部10和罩壳体2的内表面之间的空间2h连通的开口。即,从供给口10c进入壳体收纳部10的收纳空间10h内的加热空气在收纳空间10h内从底部朝向上方流动,并从多个排出口10k向空间2h排出。即,加热空气通过加热空气供给部20在收纳空间10h和空间2h之间循环。
另外,期望排出面10f的多个排出口10k绕壳体收纳部10的收纳空间10h的整周形成。这样一来,从凹部10d进入收纳空间10h内的加热空气流经收纳空间10h的整周,因此易于使收纳空间10h内的空气的气流均匀。在该情况下,将多个排出口10k设置在排出面10f的方法并无特别限定。例如,能够将实质上具有相同的形状的多个排出口10k以等角度间隔沿着壳体收纳部10的内表面设置在排出面10f整体(即,壳体收纳部10的整周)。此外,可以将不同形状的多个排出口10k设置在壳体收纳部10的整周,也能够将相同形状的多个排出口10k以不等间隔设置在壳体收纳部10的整周。
此外,具有多个排出口10k的排出面10f也可以不绕收纳空间10h的整周形成。即使在该情况下,如果在壳体收纳部10的一定程度的范围形成有具有多个排出口10k的排出面10f,则也能够使空气的气流一定程度上均匀。
此外,配置供给口10c以及排出口10k的位置并不一定限定于上述的位置。只要配置为使从供给口10c进入壳体收纳部10的收纳空间10h内的加热空气从底部朝向上方流经收纳空间10h内即可。例如,供给口10c也可以形成于内置壳体50的上端部的下方且收纳空间10h的底部附近的侧面。此外,也可以不在壳体收纳部10的底面设置凹部10d,而是在收纳空间10h的底部设置贯通孔作为供给口10c。进而,排出口10k只要位于在壳体收纳部10的收纳空间10h的侧面能够连通收纳空间10h和空间2h的位置,且位于在将内置壳体50放入收纳空间10h时至少使被供给的大部分加热空气通过内置壳体50的位置,便可以设置在任意位置。即,只要位于使从供给口10c供给至收纳空间10h内的加热空气全部不会从供给口10c抄近路至排出口10k的位置,便可以设置在任意位置。
此外,如果将排出面10f的多个排出口10k配置于上述那样的位置,则具有能够得到上述那样的效果的优点。但是,只要将排出口10k设置为在配置有内置壳体50的状态下,能够使加热空气适当地通过内置壳体50内的被处理物,且能够将通过了被处理物的加热空气排出至空间2h即可,设置排出口10k的位置并无特别限定。当然,也可以不设置上述那样的排出面10f,而是仅在收纳空间10h的侧面形成排出口10k来作为将收纳空间10h和空间2h连通的开口。
<加热空气供给部20>
如图1以及图5所示,在罩壳体2内的壳体收纳部10的下部设置有加热空气供给部20的气流形成部21。该气流形成部21的空气抽吸口向罩壳体2的空间2h内开口,其排出口通过供给流路22与收纳空间10h的供给口10c连通。而且,气流形成部21以其排出口朝向横向(水平方向)的状态设置。即,以向与空气流经收纳空间10h内的方向相交的方向排出空气的方式设置气流形成部21。
如图1以及图5所示,供给流路22以将气流形成部21的供给口和设置在收纳空间10h的凹部10d的供给口10c相连的方式设置。具体而言,供给流路具有在侧视图中弯曲为大致U字状的结构。更具体而言,供给流路22由直线流路22a、22b和反转流路22c构成,该直线流路22a、22b由隔墙22d分离,该反转流路22c将该直线流路22a、22b的一方的端部(在图1以及图5中的右端部)相连且具有大致圆筒状的内表面。该直线流路22a、22b中下部流路22a的另一方的端部(图1以及图5中的左端部)与气流形成部21的供给口连通,上部流路22b的另一方的端部(图1以及图5中的左端部)与供给口10c连通。
在该供给流路22设置有加热流经供给流路22内的空气的加热部25。该加热部25例如是设置在下部流路22a内的加热器等,通过使空气与该加热部25接触,能够将空气加热至规定的温度(例如,90度以上)。
因此,如果使加热空气供给部20的气流形成部21工作,则能够将罩壳体2内的空气加热至规定的温度,并通过供给口10c将加热后的空气(加热空气)供给至收纳空间10h内。
此外,收纳空间10h内的空气(例如,与被处理物接触后的加热空气)从排出口10k向罩壳体2的空间2h内排出。因此,若使气流形成部21工作,则能够使加热空气在罩壳体2的空间2h、加热空气供给部20、壳体收纳部10的收纳空间10h、罩壳体2的空间2h中依次进行循环。这样一来,由于空气被加热部25加热多次,因此变得易于将供给至收纳空间10h内的加热空气的温度维持为规定的温度以上。此外,也能够降低利用加热部25将空气加热至规定的温度时所需要的能量。而且,即使缩短利用加热部25的加热时间、即缩短空气和加热部25接触的时间,也易于使加热空气上升至规定的温度。这样一来,还能够使气流形成部21形成的气流的流速加快,因此壳体收纳部10的收纳空间10h的加热空气的流速也变快,由此还能够提高干燥被处理物的干燥效率。
另外,加热空气供给部20也可以将气流形成部21排出的空气全部供给至供给口10c,但期望将一部分空气排出至排气部30的导入流路31。在该情况下,一部分的加热空气从排气部30被排出至外部,因此罩壳体2的空间2h内的气压变低,新的空气从外部壳体4的间隙4h通过吸气口2g被导入罩壳体2的空间2h内。即,能够在使一定程度的量的空气(收纳空间10h的容积的2~20%左右)循环的同时,将一定程度的量的新的空气导入收纳空间10h。这样一来,能够将循环的空气的湿度抑制在一定程度的范围内(在装置的工作处于稳定的状态中,为0~50%左右),因此能够有效地实施利用加热空气进行的对被处理物的干燥。另外,装置的工作处于稳定的状态是指从装置的工作开始时经过一定程度的时间,装置始终处于稳定运转的状态。
此外,反转流路22c的构成并不限定于此,只要能够使空气顺畅地从下部流路22a向上部流路22b流动即可。例如,如果反转流路22c的内底面22f在俯视图中为大致圆筒状面、大致球状面,则能够使空气顺畅地从下部流路22a流动至上部流路22b(参照图1以及图5)。
进而,在上述例中,在下部流路22a设置有加热部25,但加热部25也可以设置在上部流路22b。但是,如果将加热部25设置在下部流路22a,则在空气从加热部25流经至供给口10c的期间,易于使空气的温度均匀。这样一来,能够使供给至收纳空间10h内的加热空气的温度接近均匀,因此能够使流经收纳空间10h的空气的温度接近均匀。而且,加热部25位于反转流路22c的上游侧,因此即使水等进入供给流路22内,也能够降低水和加热部25接触的可能性。这样一来,能够防止和水分的接触所导致的加热部25的损伤,因此还可使装置长寿命化。
而且,在使加热空气的温度接近均匀这点上,期望采用在反转流路22c的内底面22f扰乱空气的气流这样的构成。例如,可以采用在与从下部流路22a朝向上部流路22b的方向相交的方向(水平方向)上也产生气流这样的形状,作为反转流路22c的内底面22f。例如,能够采用在反转流路22c的内底面22f设置2个球面上的反转面、或者设置多个轴向沿上下方向的圆筒状面的方法。
此外,气流形成部21例如是西罗科风扇(Sirocco fan)、轴流螺旋桨风扇等,但并无特别限定。但是,如果使用如西罗科风扇这样的使空气的抽吸口和排出口正交的风扇,则可得到即使如上述那样配置气流形成部21的排出口,也能够将装置的上下方向的长度缩短的优点。
进而,可以将气流形成部21配置为使从其排出口排出空气的方向与空气流经收纳空间10h内的方向为相同方向。在该情况下,期望将气流形成部21的排出口配置于从收纳空间10h的中心的下方偏离的位置。这样一来,易于使将气流形成部21的排出口和供给口10c相连的供给流路22变为蛇行的状态等,得到能够防止水分流入气流形成部21、或者能够减少压力损耗的优点。
<排气部30>
如图1以及图5所示,从气流形成部21的排出口排出的空气的一部分从设置在气流形成部21和设置有加热部25的位置之间的供给流路22的分支口22v流入排气部30的导入流路31。
排气部30具备导入流路31、净化部件收纳部32和排气流路33。即,若气流形成部21排出的空气流入导入流路31,则空气通过导入流路31流入净化部件收纳部32内。而且,流入净化部件收纳部32内的空气被净化部件收纳部32内的净化部件35净化后,通过排气流路33被排出至外部。另外,排气部30的导入流路31、净化部件收纳部32、排气流路33的配置、形状并无特别限定,例如能够设为以下的配置、形状。
<净化部件收纳部32>
首先,净化部件收纳部32收纳净化空气的净化部件35。该净化部件收纳部32在罩壳体2内设置在壳体收纳部10的侧方空间。该净化部件收纳部32内收纳有净化部件35,排出至外部的空气通过净化部件35后,排出至外部。这样一来,在利用装置处理被处理物时,通过从装置排出的空气,能够抑制装置周边的环境恶化。另外,例如能够使用公知的除臭剂、去除空气所含有的有害成分的过滤器、活性炭等作为净化部件35。
<导入流路31>
如图1以及图5所示,在上述的净化部件收纳部32和供给流路22的分支口22v之间,设置有导入流路31。该导入流路31只要能够将净化部件收纳部32和供给流路22之间连通,并将流经供给流路22的一部分的加热空气供给至净化部件收纳部32即可,其配置等并无特别限定。例如,能够按照以下的方式形成导入流路31。
该导入流路31具有与分支口22v连通的底部流路31a。该底部流路31a在下部流路22a的下方沿着下部流路22a设置直至反转流路22c的下方。
如图2以及图6所示,该底部流路31a与在反转流路22c的下方沿上方延伸的一对竖直流路31b、31b的下端连通。该一对竖直流路31b、31b以夹着反转流路22c的方式配置于反转流路22c的两侧方。
在一对竖直流路31b、31b和净化部件收纳部32之间设置有减速部31c。为了使从一对竖直流路31b、31b流过来的空气的流速减速而设置该减速部31c,例如,具有迷宫结构。具体而言,如图6所示,减速部31c具有上部空间as、下部空间bs和侧方流路ss,下部空间bs与一对竖直流路31b、31b连通。该下部空间bs和上部空间as被隔墙ds分离,通过设置在上部空间as的侧方的侧方流路ss,将下部空间bs和上部空间as连通。通过设为这样的结构,使得从一对竖直流路31b、31b流入下部空间bs的空气不会直接流入上部空间as。即,从一对竖直流路31b、31b朝向上方流动而流入下部空间bs的空气暂时被转换为水平方向的气流,然后再变为朝向上方的气流而流入净化部件收纳部32。而且,为使空气从下部空间bs流入侧方流路ss的方向、与空气从侧方流路ss流入上部空间as的方向相交的结构。若设为这样的结构,则能够减缓空气流入净化部件收纳部32的流速。
<排气流路33>
如图1、图2以及图4所示,在盖部3设置有将从净化部件收纳部32流出的空气排出至外部的排气流路33。该排气流路33是将关闭盖部3时设置在与净化部件收纳部32对置的位置的导入口33a、和设置在盖部3的上表面的排气口33b连通的流路。例如,在盖部3的内表面设置有2处导入口33a(参照图4的(B))。而且,如图8所示,排气口33b以沿着盖部3的外周的方式设置在盖部3的外表面。另外,在盖部3内,排气流路33的结构并无特别限定。此外,设置导入口33a的数量、设置排气口33b的位置、形状等也并无特别限定。
<阻力部件33c>
而且,在关闭盖部3的状态中,在盖部3的内表面和净化部件收纳部32的上表面之间设置有阻力部件33c(参照图2以及图4的(A))。该阻力部件33c形成为在与盖部3的导入口33a对应的位置处使通过阻力部件33c的空气的流动阻力增大。这样一来,能够使通过净化部件收纳部32内的净化部件35的空气的气流接近均匀。
在阻力部件33c中使流动阻力变化的方法并无特别限定。例如,如图4所示,在将阻力部件33c设为狭缝状的情况下,与导入口33a对应的位置(即,增大阻力的部分)能够采用使狭缝相对于竖直方向的倾斜度(换言之,相对于与盖部3的内表面正交的方向的倾斜度)大于其他部分等方法。
本实施方式的减量、减容处理装置1具有以上的构成,因此如果使加热空气供给部20工作,则能够在壳体收纳部10的收纳空间10h内,形成从收纳空间10h的底部朝向上方的加热空气的气流。这样一来,如果将底具有透气性的内置壳体50配置于收纳空间10h,则能够使加热空气在内置壳体50内也以从底朝向上部的开口的方式流动。而且,使加热空气从内置壳体50的底流动,因此即使推进内置壳体50内的被处理物的干燥、减容,加热空气和被处理物的接触状况也不会变化,具体而言是指被处理物和供给口10c的距离也不会变化,因此能够提高干燥被处理物的干燥效率。
此外,加热空气在罩壳体2的空间2h内和壳体收纳部10的收纳空间10h内之间进行循环,因此能够降低空气的加热所需要的能量。
而且,通过排出部30,将在罩壳体2的空间2h内和壳体收纳部10的收纳空间10h内之间进行循环的一部分加热空气排出至外部。另一方面,从外部吸气口4g被导入外部壳体4内的外部空气通过吸气口2g,被导入罩壳体2的空间2h内。这样一来,能够使加热空气循环的同时,将与被处理物接触而导致湿度变高的一部分空气替换为湿度较低的外部空气。因此,由于能够将加热空气的湿度维持在一定程度的范围,因此能够提高干燥效率。
<内置壳体50>
内置壳体50以能够放入湿垃圾等被处理物的状态被收纳于壳体收纳部10的收纳空间10h内。在被收纳于该内置壳体50内的状态下,被处理物与加热空气接触而被减容、干燥。
如图9以及图10所示,该内置壳体50为底具有透气性的结构,将加热空气从其底供给至其内部。只要内置壳体50是底具有透气性的结构,就能够在本实施方式的减量、减容处理装置1中使用。但是,如果具有以下这样的结构,则能够抑制被处理物的水分从内置壳体50的底面泄露。这样一来,可得到以下优点,即能够防止该水滴流入气流形成部21,能够抑制收纳空间10h内因被处理物的水分等而污损。
另外,在此提及的“能够抑制内置壳体50内的被处理物的水分从内置壳体50的底面泄露”中包含水分完全不泄露的情况,也包含水分稍稍泄露的情况。水分稍稍泄露是指水滴在收纳空间10h内滴滴答答滴落的程度。
<内置壳体50的一例>
如图9以及图10所示,内置壳体50由主体壳体51、承液托盘52构成。
<主体壳体51>
主体壳体51是在上端具有开口51a的有底筒状的部件,其剖视形状形成为大致椭圆形状。该主体壳体51形成为底部51b具有透气性。例如,如图9以及图10所示,狭缝51s、贯通孔51g形成于底部51b,通过该狭缝51s、贯通孔51g,能够在主体壳体51的内部空间51h和外部之间进行通气。即,通过狭缝51s、贯通孔51g,加热空气侵入主体壳体51的内部空间51h。
而且,主体壳体51的底部51b在其中央部形成有通液性较低的低通液区域A,在低通液区域A的周围形成有通液性高于低通液区域A的高通液区域B。具体而言,低通液区域A形成为宽度较窄的狭缝51s(例如,宽度为0.5~2mm左右)从其中心朝向周边延伸。换言之,以在主体壳体51的中央部具有最高位置并从该处朝向周边倾斜的方式,形成有低通液区域A。即,低通液区域A为从其中央部朝向周边部下倾的倾斜面。因此,在液体滴落至低通液区域A的情况下,相比于通过狭缝51s,液体更易于沿着低通液区域A的表面且沿着狭缝51s的轴向流动。
另外,低通液区域A的倾斜面的角度并无特别限定,只要形成为能够使液体易于沿着狭缝51s的轴向流动的角度即可。
在上述说明中,对低通液区域A为从主体壳体51的中央部朝向周边部下倾的倾斜面的情况进行了说明,但低通液区域A也可以形成为在比主体壳体51的中央部更偏向于任意侧面的位置具有最高位置。
进而,低通液区域A可以不一定必须是倾斜面,也可以是相对于水平不倾斜的面(平面)。
<承液托盘52>
如图9以及图10所示,以包覆主体壳体51的底部51b的外表面的方式安装承液托盘52。该承液托盘52具有供主体壳体51的底部51b插入的开口52a,在底部52b的中央部设置有通气部52h。该通气部52h是贯通承液托盘52的底部52b的贯通孔,在其周围具有立起的壁状的部分。另外,在通气部52h的周围设置有能够在立起的壁状的部分和承液托盘52的周缘部之间贮存液体的积液部52g。
在将承液托盘52安装于主体壳体51的底部51b时,通气部52h形成为位于低通液区域A的下方。而且,通气部52h形成为俯视下的面积小于俯视下的低通液区域A的面积。即,在将承液托盘52安装至主体壳体51的底部51b的状态下,从上方观察主体壳体51时,以通气部52h整体成为被低通液区域A隐藏的状态的方式,在承液托盘52形成有通气部52h。
此外,若将内置壳体50放入壳体收纳部10的收纳空间10h内,则承液托盘52形成为在凹部10d的上方配置通气部52h这样的形状。例如,承液托盘52其俯视形状形成为与收纳空间10h的剖面形状大致相似的形状。
而且,若在将承液托盘52安装至主体壳体51的底部51b的状态下,将内置壳体50放入壳体收纳部10的收纳空间10h内,则承液托盘52形成为其底部52b的外表面与收纳空间10h的内底面密合。
如果内置壳体50具有以上那样的结构,则在将内置壳体50配置于收纳空间10h内时,能够将承液托盘52的通气部52h稳定地配置于凹部10d的上方。这样一来,能够使由加热空气供给部20供给至凹部10d的大部分加热空气可靠地通过承液托盘52的通气部52h,从而供给至主体壳体51的底部51b。
而且,主体壳体51的底部51b的低通液区域A位于通气部52h的上方,因此能够极力减少通过通气部52h而滴落至凹部10d的水滴。
另外,在将内置壳体50配置于收纳空间10h内时,如果在凹部10d的上方配置有通气部52h,则承液托盘52不一定必须是与收纳空间10h的剖视形状相似的形状。例如,也可以在承液托盘52的外表面(或者主体壳体51的外表面、收纳空间10h内)设置定位用的突起等,以利用该突起等将通气部52h配置于凹部10d的上方的方式进行定位。即使在这样进行定位的情况下,也能够将承液托盘52的通气部52h稳定地配置于凹部10d的上方。
<内置壳体50的其他结构>
在上述的内置壳体50中,在主体壳体51的底部51b和承液托盘52的上表面之间形成有空间(作为积液部52g的空间)。通过该空间向高通液区域B、低通液区域A中不位于通气部52h的上方的部分供给加热空气。该空间可以设为整体为整一个的空间,也可以按照以下的方式分割为多个通气空间。如果分割为多个通气空间,则能够将通过各通气空间而供给至主体壳体51的收纳空间51h内的各部分的加热空气调整为适当的流量。
例如,在主体壳体51的收纳空间51h内不均匀地收纳有被处理物的情况下,易于使大量的加热空气流经被处理物较少的部分。但是,如果主体壳体51的底部51b和承液托盘52的上表面之间的空间被分离为多个通气空间,则能够将几乎同量的加热空气供给至在主体壳体51的收纳空间51h内与各通气空间连通的区域。
如图11~图13所示,在主体壳体51的底部51b设置有分离墙51w。该分离墙51w具备沿主体壳体51的长轴方向延伸的纵分离墙51w1。该纵分离墙51w1设置为将低通液区域A以及高通液区域B沿宽度方向(在图12中为上下方向)分割为2个。此外,多个分离墙51w具备沿主体壳体51的短轴方向(左右方向)延伸的横分离墙51w2。该横分离墙51w2设置为通过纵分离墙51w1将低通液区域A以及高通液区域B沿左右方向(在图12中为左右方向)分割为2个。进而,多个分离墙51w具备斜分离墙51w3,将被纵分离墙51w1以及横分离墙51w2分割为4个的低通液区域A以及高通液区域B分别分割为2个。即,设置分离墙51w的多个分离墙51w1~3,以将低通液区域A以及高通液区域B分割为8个。
而且,在将主体壳体51安装于承液托盘52的状态中,该分离墙51w的多个分离墙51w1~3形成为其下端是与承液托盘52的上表面接触的长度(此外,为形成有微小间隙的程度的长度)。即,设置为使对应位置处的承液托盘52的上表面至主体壳体51的底部51b的底面为止的距离、与分离墙51w的高度为几乎相同的长度(参照图12的(B)、图13的(A))。另外,在与承液托盘52的通气部52h对应的位置,分离墙51w的多个分离墙51w1~3被设置为达到从承液托盘52的通气部52h的上端至主体壳体51的底部51b的底面的最高位置为止的距离L的一半左右(参照图12的(B)、图13的(A))。
由于是这样的构成,因此若将主体壳体51安装于承液托盘52,则在主体壳体51的底部51b和承液托盘52的上表面之间形成有多个通气空间。而且,由于分离墙51w的多个分离墙51w1~3被设置到低通液区域A的位置为止,因此从内置壳体50的底部观察时,全部通气空间的一部分与承液托盘52的通气部52h重叠(参照图12的(A))。
这样一来,将加热空气从通气空间中与通气部52h重叠的部分供给至各通气空间。而且,与各通气空间连通的低通液区域A以及高通液区域B的面积为几乎相同的面积,因此从各通气空间供给至主体壳体51的收纳空间51h的内部的加热空气的量几乎相同。即,能够在主体壳体51的收纳空间51h内以接近均等的状态(几乎相同的流量)供给加热空气,能够防止被处理物的干燥产生不均匀。
另外,只要在与承液托盘52的通气部52h对应的位置,分离墙51w短于从承液托盘52的通气部52h的上端至主体壳体51的底部51b的底面的最高位置为止的距离L即可,不一定必须是距离L的一半左右。但是,如上述那样,如果在与承液托盘52的通气部52h对应的位置,分离墙51w的多个分离墙51w1~3的高度为距离L的一半左右的高度,则易于以接近均匀的状态将通过了承液托盘52的通气部52h的加热空气供给至各通气空间。
另一方面,相比于低通液区域A,加热空气通过高通液区域B而流入主体壳体51的收纳空间51h内的量变多,因此,在使从各通气空间供给至主体壳体51的收纳空间51h的内部的加热空气的量为接近均等的状态这点上,期望在高通液区域B中,调整将主体壳体51的收纳空间51h内和各通气空间连通的开口面积。例如,在从加热空气供给部20通过承液托盘52的通气部52h供给加热空气的状态下,只要以使各通气空间内的压力为相同的压力,且从通气部52h到各通气空间通过各通气空间内而从各通气空间供给至主体壳体51的收纳空间51h的内部的加热空气的量为接近均等的状态的方式进行调整即可。例如,只要高通液区域B的开口部分相对于主体壳体51的收纳空间51的宽度(在图12中为上下方向)的比例为10%~40%左右,就能够使从各通气空间供给至主体壳体51的收纳空间51h的内部的加热空气的量为接近均等的状态。
另外,在此提及的“各通气空间内的压力为相同的压力”并不限定于压力完全相同的情况,也包含存在一定程度的压力差的情况。此外,“从各通气空间供给至主体壳体51的收纳空间51h的内部的加热空气的量为接近均等的状态”也包含在一定程度上流量中存在差的情况。
例如,在主体壳体51的收纳空间51h内的被处理物存在偏向的情况下,即使与“各通气空间内的压力为相同的压力”这一情况接近,加热空气也难以通过被处理物较多的区域,加热空气易于较多地通过被处理物较少的区域。但是,如果调整高通液区域B的开口部分的比例,则即使在被处理物存在偏向的情况下,也易于缩小被处理物较多的区域和被处理物较少的区域的流量差。即,即使被处理物存在偏向,也易于高效地进行干燥。为了达成这样的状态,加热空气从各通气空间流经主体壳体51的收纳空间51h内的各部的状态也包含在“从各通气空间供给至主体壳体51的收纳空间51h的内部的加热空气的量为接近均等的状态”的状态下。
此外,只要将分离墙51w设置为从内置壳体50的底部观察时,使全部通气空间的一部分与承液托盘52的通气部52h重叠即可,将各通气空间连通的低通液区域A以及高通液区域B的面积不一定必须为几乎相同的面积。即,可以使低通液区域A以及高通液区域B的面积根据各通气空间的不同而不同。这样一来,能够调整内置壳体50的收纳空间51h内的加热空气的气流。
在从壳体收纳部10的收纳空间10h排出加热空气的排出面10f(即,多个排出口10k)不在壳体收纳部10的收纳空间10h的整周形成,而是偏向于一部分形成的情况下,如果使与各通气空间连通的低通液区域A以及高通液区域B的面积形成为几乎相同的面积,则流经内置壳体50的收纳空间51h的内部的加热空气的气流有可能产生不均匀。这样一来,加热空气和被处理物的接触状态也会产生不均匀,从而有可能无法适当地进行对被处理物的干燥。因此,在上述的情况下,可以调整流经收纳空间51h的内部的加热空气的气流,使加热空气和被处理物的接触状态变为适当的状态。例如,可以使与收纳空间51h的内部中加热空气易于流动的区域连通的通气空间中的低通液区域A、高通液区域B的面积小于与收纳空间51h的内部中加热空气难以流动的区域连通的通气空间中的低通液区域A、高通液区域B的面积。具体而言,如果使接近排出面10f的通气空间中低通液区域A以及高通液区域B的面积缩小,使远离排出面10f的通气空间中低通液区域A以及高通液区域B的面积增大,则易于使加热空气和被处理物的接触状态变为适当的状态。
此外,在供给口10c从壳体收纳部10的中央部偏离的情况下,在与各通气空间连通的低通液区域A以及高通液区域B的面积形成为几乎相同的面积的情况下,也有可能使流经收纳空间51h的内部的加热空气的气流不均匀而导致无法适当地进行对被处理物的干燥。在该情况下,也可以调整流经收纳空间51h的内部的加热空气的气流,使加热空气和被处理物的接触状态变为适当的状态。例如,可以使与收纳空间51h的内部中加热空气易于流动的区域连通的通气空间中的低通液区域A、高通液区域B的面积小于与收纳空间51h的内部中加热空气难以流动的区域连通的通气空间中的低通液区域A、高通液区域B的面积。具体而言,如果使接近供给口10c的通气空间中的低通液区域A以及高通液区域B的面积缩小,使远离供给口10c的通气空间中的低通液区域A以及高通液区域B的面积增大,则易于使加热空气和被处理物的接触状态变为适当的状态。
权利要求书的权利要求10所提及的“通过各通气空间的加热空气变为适当的流量”的状态是指,不仅包括“从各通气空间供给至主体壳体51的收纳空间51h的内部的加热空气的量相同(接近均等的状态)”的状态,还包括如上述那样,即使从各通气空气供给至主体壳体51的收纳空间51h的内部的加热空气存在不均匀,也使“加热空气和被处理物的接触状态变为适当的状态”的情况。
此外,不仅可以在主体壳体51的底部51b,此外,也可以代替主体壳体51的底部51b而在承液托盘52的上表面设置分离墙。例如,在仅在承液托盘52的上表面设置分离墙的情况下,如果在通气部52h也设置狭缝状的分离墙,则也能够分割位于通气部52h的上方的低通液区域A。
此外,在被处理物塞满主体壳体51的收纳空间51h内的情况下,大量加热空气易于沿着主体壳体51的内壁面流动。因此,如果使流入主体壳体51的收纳空间51h内的加热空气的气流产生紊乱,则相对于主体壳体51的收纳空间51h内存在于内侧的被处理物也能够使其与加热空气高效地接触。即,能够提高主体壳体51的收纳空间51h内的被处理物和加热空气的接触效率。
例如,如上述那样,设为在承液托盘52中,使通气部52h是设置在承液托盘52的中央部的开口,在主体壳体51的底部51b的中央部形成有低通液区域A,在低通液区域A的周围形成有高通液区域B(参照图12的(A))。在该情况下,如果将高通液区域B中的将主体壳体51内和各通气空间连通的开口设为以下的形状,则易于使流入主体壳体51内的加热空气的气流产生紊乱。
如图12的(A)所示,在高通液区域B形成多个弧状的贯通孔。具体而言,设置位于主体壳体51的中央部侧的内侧贯通孔51f、和位于相比于内侧贯通孔51f更靠主体壳体51的外侧的外侧贯通孔51i。而且,内侧贯通孔51f形成为向主体壳体51的中央部侧(内侧)呈凸状的弧状,外侧贯通孔51i形成为向主体壳体51的壁侧(外侧)呈凸状的弧状。
如果形成这样形状的内侧贯通孔51f以及外侧贯通孔51i,则与设置直线状的贯通孔的情况相比较,易于在通过贯通孔51f、51i时使流入主体壳体51内的加热空气的气流产生紊乱。
另外,如果单单只是扰乱流入主体壳体51的收纳空间51h内的加热空气的气流,则可以仅设置内侧贯通孔51f或者仅设置外侧贯通孔51i,也可以将内侧贯通孔51f和外侧贯通孔51i设为相同的形状,不一定必须使内侧贯通孔51f和外侧贯通孔51i形成为弧状。但是,流入主体壳体51内的加热空气具有易于沿着壁面流动的性质。因此,在加热空气流入主体壳体51内时,期望形成从主体壳体51的壁面侧朝向内侧这样的气流。在形成这样的从主体壳体51的壁面侧朝向内侧的加热空气的气流这点上,期望设置如上所述形状的内侧贯通孔51f和外侧贯通孔51i这双方。
此外,伴随着干燥的推进使被处理物减容,伴随着减容,流入主体壳体51的收纳空间51h内的加热空气更易于沿着壁面流动。即,减容后的被处理物变为偏向于收纳空间51h内的中央部的状况,从而使加热空气易于通过被处理物和收纳空间51h的壁面之间的空间。在防止这样的现象这点上,期望使内侧贯通孔51f的面积大于外侧贯通孔51i的面积。这样一来,即使被处理物减容,也易于通过内侧贯通孔51f将加热空气供给至被处理物的内部。此外,如果使内侧贯通孔51f的面积大于外侧贯通孔51i的面积,则即使在干燥初期也易于将加热空气供给至被处理物的内部。
此外,内侧贯通孔51f、外侧贯通孔51i可以形成为夹着上述的分离墙51w的多个分离墙51w1~3而呈分别对称的形状。在该情况下,由于能够缩小从相邻的通气空间流入主体壳体51的收纳空间51h内的加热气体的气流的状态的差异,因此,无论主体壳体51内的被处理物的状态如何,都易于防止干燥产生不均匀。
在上述例(图9~图13)中,示出了从收纳空间10h的内底面(凹部10d)供给加热空气的情况下所使用的内置壳体50的一例。另一方面,在将加热空气供给至收纳空间10h的供给口10c被设置在收纳空间10h的内侧面等的情况下,在承液托盘52的底部52外表面(下表面)设置有形成能够使加热空气通过底部52外表面和收纳空间10h的内底面之间的间隙的腿部。这样一来,能够使从供给口10c供给的加热空气通过承液托盘52的通气部52h,从而从主体壳体51的底部51b供给至主体壳体51内。
此外,在主体壳体51中,设置低通液区域A和高通液区域B的位置并不一定必须限定于上述位置。例如,可以以高通液区域B内的一部分区域为低通液区域A的方式构成主体壳体51的底部51b。
进而,可以不一定必须在主体壳体51的底部51b设置低通液区域A和高通液区域B,可以仅由低通液区域A形成底部51b整体,在该情况下,能够使水分更加难以泄露。
进而,内置壳体50可以不设置承液托盘52,而是仅由主体壳体51构成。在该情况下,可以不一定必须在主体壳体51的底部51b设置低通液区域A和高通液区域B,也可以将底部51b整体设为低通液区域A,使水分难以泄露。
<关于加热空气供给部20的控制>
如上所述,本实施方式的减量、减容处理装置1具备控制装置的工作的控制部40。该控制部40具有例如根据电源的开启关闭来控制加热空气供给部20的工作的功能。此外,在具有利用定时器实现的输入的情况下,控制部40具有使加热空气供给部20以规定的时间进行工作、或者使加热空气供给部20从规定的时间开始工作来开始对被处理物的干燥处理等的功能。
特别是,若被处理物的干燥状态成为规定的状态,则期望控制部40具有停止装置的工作的功能,即停止加热空气供给部20的工作的功能(即,加热控制部)。该加热控制部判断被处理物的干燥状态的方法并无特别限定。例如,可以设置与被处理物接触的传感器,直接地判断被处理物的干燥状态。此外,也可以设为测量壳体收纳部10的收纳空间10h内的空气的湿度以及/或者温度、流经供给流路22的加热空气的湿度以及/或者温度,并根据该测量值判断被处理物的干燥状态。
进而,在利用加热控制部对加热空气供给部20的加热部25的工作进行开启关闭控制,从而在将加热空气维持在规定的温度的同时对被处理物进行干燥的情况下,不直接测量被处理物的温度,也能够判断被处理物的干燥状态。例如,如果将热电偶等预先设置在气流形成部21的上游侧(即,罩壳体2内),则加热控制部根据空气的温度,对加热部25的工作进行开启关闭。例如,若空气的温度超过一定温度,则加热控制部关闭加热部25,若空气的温度低于一定温度,则加热控制部开启加热部25。在该情况下,如果掌握加热部25的开启关闭周期,则不直接测量被处理物的温度,也能够大概地掌握被处理物的温度(即,干燥状态)。即,不需要设置测量温度的特别的传感器,因此能够简化装置的构成。
仅凭借加热部25的开启关闭周期就能够掌握干燥状态的理由如下。首先,在被处理物包含水分的情况下,为了使水分蒸发而带走空气的热。即,通过将汽化热供给至被处理物,从收纳空间10h返回的空气的温度降低,开启的时间边长。即,加热部25的开启关闭周期变长。另一方面,由于随着被处理物的干燥的推进,供给至被处理物的汽化热减少,因此从收纳空间10h返回的空气的温度降低得较少。因此,加热部25的开启关闭周期变短。而且,在被处理物的干燥不充分的情况下,开启关闭周期会产生偏差。但是,若被处理物干燥一定时间以上,则变得不需要供给汽化热,因此开启关闭周期变为几乎恒定。因此,在加热部25的开启关闭周期变短,且以几乎恒定的周期进行开启关闭时,停止装置的工作。这样一来,由于在被处理物被适当地干燥的状态下,能够停止装置的工作,使装置不过度工作,因此能够节约电费并节能化。
在上述的控制部40的加热控制部中,例如能够采用双金属式温控器、湿度传感器等。当然,自不必说并不限定于这些。
此外,加热控制部可以具有控制加热部25的工作、经由控制部40的气流形成部21的工作的功能,从而能够基于开启关闭周期,判断进行干燥的被处理物及其状态等,实现适合于进行干燥的被处理物及其状态等的加热状态。例如,在加热控制部预先设置如下功能:即,确认从利用减量、减容处理装置1开始被处理物的处理起一定期间(加热初期)中的开启关闭周期,并基于加热初期的开启关闭周期,判断进行干燥的被处理物及其状态等。这样一来,从开始被处理物的处理起经过一定期间后,能够以适合于被处理物的状态处理被处理物。因此,能够加快被处理物的处理速度,且能够抑制处理所需要的能耗。
另外,加热控制部判断进行干燥的被处理物及其状态等的方法并无特别限定。例如,进行变更被处理物的种类以及/或者被处理物的状态(水分量等)来测量加热初期的开启关闭周期的预备试验,创建示出被处理物的种类以及/或者被处理物的状态(水分量等)和加热初期的开启关闭周期的关系的数据(以下,称为处理物判别示意图),并将该处理物判别示意图预先存储至加热控制部。这样一来,加热控制部能够基于测量出的开启关闭周期,根据处理物判别示意图判别被处理物的种类等。而且,如果将适合于被处理物的种类等的多个干燥程度预先存储至加热控制部,则加热控制部能够根据被处理物的种类等选择适当的干燥程序,并实施与被处理物的种类等对应的适当的干燥处理。
此外,在设有多个加热部25的情况下,如果通过加热控制部适当地控制多个加热部25的工作,则能够根据被处理物的种类、量、加热状态,适当地加热气体。例如,通过在干燥初期使多个加热部25工作,能够将气体迅速地加热至规定的温度。这样一来,由于到被处理物的加热开始的时间变短,因此能够缩短被处理物的处理时间。
此外,设为在气体的温度上升到一定程度后,使多个加热部25的一部分运转。这样一来,能够将气体的温度维持在规定的温度,同时减少加热部25的耗电。而且,如果组合多个加热部25的工作,则易于进行气体的温度调整。
而且,如果使多个加热部25交替运转等,则有可能缩短各加热部25的运转时间。这样一来,能够延长各加热部25的寿命,也能够延长装置的寿命。
另外,在设有多个加热器等加热部25的情况下,所使用的加热器可以使用完全相同的加热器,也可以使用耗电、大小不同的加热器。例如,可以根据供给流路22内设置加热部25的位置,变更所使用的加热部25。
在设置多个加热部25的情况下,例如能够按照以下的方式配置。另外,配置多个加热部25的方法并不限定于以下的方法。
首先,能够沿着供给流路22的流路方向排列设置多个加热部25。如果像这样设置多个加热部25,则能够将气体迅速地加热至规定的温度。
此外,能够在与供给流路22的流路方向正交的方向上排列设置多个加热部25。根据设有加热部25的位置的不同,有可能使通过加热部25的空气的流量、流速不同,但如果以上述的方式配置多个加热部25,则能够进行适合于空气的流量、流速等的加热。例如,如果在流量较大的位置、流速较快的位置设置加热能力较高的加热部25,在流量较小的位置、流速较慢的位置设置加热能力较低的加热部25,则能够通过多个加热部25高效地加热空气。
当然,如果沿着供给流路22的流路方向排列多个加热部25,且在与供给流路22的流路方向正交的方向上也排列多个加热部25,则能够得到上述两方的效果。
<没有外部壳体4的情况>
在上述的减量、减容处理装置1中,对具有外部壳体4的情况进行了说明,但减量、减容处理装置1也可以构成为不设置外部壳体4(参照图7)。即使在该情况下,如果预先在水槽等设置能够收纳罩壳体2的空间,并在该空间设置罩壳体2,则能够与具有外部壳体4的情况同样地使减量、减容处理装置1工作。当然,也可以在没有外部壳体4的状态下使减量、减容处理装置1工作。
<倾斜传感器>
在上述的减量、减容处理装置1中,期望具有在工作中倾倒等时自动停止的工作停止功能。即,设置以下功能:即,在减量、减容处理装置1倾斜一定程度以上时,判断为发生倾倒,停止加热空气供给部20的气流形成部21的工作并停止由加热部25进行的加热。这样一来,能够防止即使发生了倾倒,加热空气供给部20依旧保持工作的情况。
检测倾倒的传感器并无特别限定。例如,能够使用对减量、减容处理装置1的底浮起一定程度以上的情况进行检测的传感器、对减量、减容处理装置1的倾斜度进行检测的倾斜传感器等。
特别地,在使用倾斜传感器的情况下,期望在减量、减容处理装置1的盖3设置倾斜传感器。如果将倾斜传感器设置在盖3,则不仅能够在减量、减容处理装置1倾倒时,还能够在加热空气供给部20工作的状态(即,处理被处理物的状态)下误打开盖3时,停止加热空气供给部20的工作。即,若倾斜传感器检测到盖3打开而呈规定的角度的情况,则能够通过控制部40,使加热空气供给部20的工作停止。
将倾斜传感器设置在盖3的位置也并无特别限定,例如能够在图1的控制部40的内部设置倾斜传感器。此外,停止加热空气供给部20的工作的角度也并无特别限定。例如,能够设为在倾斜传感器检测出的相对于水平的倾斜度为10°以上时,停止加热空气供给部20的工作。
工业实用性
本发明的减量、减容处理装置适合作为对湿垃圾等具有水分的被处理物进行干燥处理的装置。
附图标记说明
1 减量、减容处理装置
10 收纳容器
10h 收纳空间
20 加热空气供给部
21 气流形成部
22 供给流路
25 加热部
30 排气部
31 导入流路
32 净化部件收纳部
33 排气流路
35 净化部件
40 控制部
50 内置壳体
51 主体壳体
51w 分离墙
51f 内侧贯通孔
51i 外侧贯通孔
52 承液托盘
52h 通气部
A 低通液区域
B 高通液区域。

Claims (20)

1.一种减量、减容处理装置,通过加热使被处理物减量、减容化,其特征在于,具备:
壳体收纳部,具备收纳一端具有开口且底部具有透气性的内置壳体的收纳空间;
加热空气供给部,形成加热空气,将该加热空气供给至所述壳体收纳部的收纳空间内收纳的所述内置壳体的底部;
排气部,将所述加热空气的一部分排出至外部,
加热空气在所述加热空气供给部和所述壳体收纳部的收纳空间之间循环,
所述内置壳体具有:
主体壳体,一端具有开口,底部具有透气性;
承液托盘,配置于该主体壳体的底部,
在所述主体壳体的底部形成有通液性较低的低通液区域、通液性高于该低通液区域的高通液区域,
在将所述承液托盘安装于所述主体壳体的底部时,
在位于所述低通液区域的下方的部分具有透气性高于其他部分的通气部。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减量、减容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壳体收纳部形成有供给口,将从所述加热空气供给部供给的所述加热空气供给至所述收纳空间,
该供给口形成为,在将所述内置壳体配置于所述收纳空间时,位于被收纳于该收纳空间的状态下的所述内置壳体的底面的下方。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减量、减容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加热空气供给部具备:
气流形成部,形成气流;
加热部,对流经将该气流形成部和所述供给口相连的供给流路的空气进行加热,
所述气流形成部设置在所述壳体收纳部的收纳空间的下方,
所述供给流路在所述气流形成部和所述供给口之间弯曲,
所述加热部配设于所述供给流路的弯曲的部位的上游侧。
4.如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减量、减容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壳体收纳部的收纳空间内表面设置有将空气排出至所述排气部的多个排出口,
该多个排出口以包围配置于所述收纳空间的状态下的所述内置壳体的方式配设,
从所述供给口排出的所述加热空气在通过被处理物后,形成于能够将该加热空气排出至所述收纳空间外的位置。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减量、减容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壳体收纳部的收纳空间内表面设置有形成了所述多个排出口的排出面,
该排出面形成为从所述收纳空间的外侧朝向内侧下倾的倾斜面。
6.如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减量、减容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主体壳体中,其底部的中央部设置有所述低通液区域,
该低通液区域具有从该低通液区域朝向所述高通液区域下倾的倾斜面,
在该倾斜面形成有沿着该倾斜面的倾斜方向延伸的狭缝。
7.如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减量、减容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承液托盘的通气部是设置于该承液托盘的中央部的开口,
在所述主体壳体的底部设置有分离墙,将该主体壳体的底部和所述承液托盘的内表面之间的空间分割为多个通气空间,
该分离墙被设为,从所述内置壳体的底部观察时,全部通气空间的一部分与所述承液托盘的通气部重叠。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减量、减容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分离墙形成为在所述承液托盘的通气部的位置,从所述承液托盘的通气部的上端至所述分离墙的下端为止的距离短于从所述承液托盘的通气部的上端至所述主体壳体的底部为止的距离。
9.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减量、减容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承液托盘的通气部是设置于该承液托盘的中央部的开口,
所述主体壳体在该主体壳体的底部的中央部形成有所述低通液区域,
在该低通液区域的周围形成有所述高通液区域,
对该高通液区域调整开口面积,从而在从所述加热空气供给部供给加热空气时,使各通气空间内的压力变为相同的压力,通过各通气空间的加热空气变为适当的流量。
10.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减量、减容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承液托盘的通气部是设置于该承液托盘的中央部的开口,
所述主体壳体在该主体壳体的底部的中央部形成有所述低通液区域,
在该低通液区域的周围形成有所述高通液区域,
在该高通液区域形成有多个弧状的贯通孔。
11.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减量、减容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多个弧状的贯通孔具有:
外侧贯通孔,位于相对于所述主体壳体的中央部的外侧;
内侧贯通孔,相比于该外侧贯通孔,位于所述主体壳体的底部的中央部侧。
12.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减量、减容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外侧贯通孔是向外侧呈凸状的弧状的贯通孔,
所述内侧贯通孔是向内侧呈凸状的弧状的贯通孔,
所述外侧贯通孔形成为在所述分离墙附近最向外侧突出,
所述内侧贯通孔形成为在所述分离墙之间最向内侧突出。
13.如权利要求10、11或者12所述的减量、减容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多个弧状的贯通孔形成为夹着所述分离墙的贯通孔呈对称的形状。
14.如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减量、减容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设置有:
罩壳体,收纳所述壳体收纳部、所述加热空气供给部、所述排气部;
盖部,与该罩壳体连结,对所述壳体收纳部的收纳空间进行开闭,
在该罩壳体设置有将该罩壳体内和外部之间连通的吸气口,
在所述盖部设置有通过所述排气部与所述壳体收纳部的收纳空间内表面连通的排气口,
所述加热空气供给部的气流形成部被设置为抽吸所述罩壳体内的空气。
15.如权利要求14所述的减量、减容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
具备包覆所述罩壳体的外部壳体,
在该外部壳体的内表面和所述罩壳体的外表面之间设置有空间,
在所述外部壳体设置有将该外部壳体内和外部之间连通的外部吸气口。
16.如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减量、减容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排气部具备:
净化部件收纳部,收纳有对排出的空气进行净化的净化部件;
导入流路,设置于该净化部件收纳部的上游侧;
排气流路,设置于所述净化部件收纳部的下游侧,
在该排气流路和所述净化部件收纳部之间设置有阻力部件,使与空气流入该排气流路的位置对应的位置的流动阻力大于其他的部分。
17.如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减量、减容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
具备控制装置的工作的控制部,
所述加热空气供给部具备:
气流形成部,形成气流;
加热部,对流经将该气流形成部和所述供给口相连的供给流路的空气进行加热,该控制部具备加热控制部,根据所述气流形成部的上游侧的空气的温度,对所述加热空气供给部的加热部的工作进行开启关闭控制,
具备工作停止功能,基于由该加热控制部实现的加热部进行开启关闭的周期,判断被处理物的干燥状态并停止装置的工作。
18.如权利要求17所述的减量、减容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加热控制部具有如下功能:具有控制装置的工作的多个干燥程序,基于加热开始时的所述加热部进行开启关闭的周期,选择使装置工作的干燥程序。
19.如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减量、减容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
具备控制装置的工作的控制部,
所述加热空气供给部具备多个加热空气的加热部,
所述控制部具备加热控制部,控制多个所述加热部的工作。
20.如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减量、减容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具备:
盖部,对所述壳体收纳部的收纳空间进行开闭;
控制部,控制装置的工作,
该控制部具备检测倾斜度的倾斜传感器,
该倾斜传感器被设置于盖部。
CN202080038684.8A 2019-07-05 2020-07-03 减量、减容处理装置 Active CN113874133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5)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9126505 2019-07-05
JP2019-126505 2019-07-05
JP2020-022084 2020-02-13
JP2020022084A JP6749679B1 (ja) 2019-07-05 2020-02-13 減量・減容処理装置
PCT/JP2020/026190 WO2021006206A1 (ja) 2019-07-05 2020-07-03 減量・減容処理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3874133A CN113874133A (zh) 2021-12-31
CN113874133B true CN113874133B (zh) 2024-05-10

Family

ID=7227675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80038684.8A Active CN113874133B (zh) 2019-07-05 2020-07-03 减量、减容处理装置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JP (1) JP6749679B1 (zh)
CN (1) CN113874133B (zh)
TW (1) TWI778379B (zh)
WO (1) WO2021006206A1 (zh)

Citation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11218381A (ja) * 1998-02-02 1999-08-10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乾燥装置
JP2000161856A (ja) * 1998-11-30 2000-06-16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厨芥乾燥処理装置
JP2001153553A (ja) * 1999-11-29 2001-06-08 Maruichi Kk 屋内用厨芥処理機
JP2002028616A (ja) * 2000-07-19 2002-01-29 Hitachi Hometec Ltd 厨芥処理機
CN1479067A (zh) * 2002-08-27 2004-03-03 汤米及布雷恩公司 含水垃圾干燥机
CN102906520A (zh) * 2010-11-19 2013-01-30 岛产业株式会社 干燥减容处理装置
CN106660085A (zh) * 2015-07-10 2017-05-10 岛产业株式会社 减量减容处理装置以及减量减容处理装置中的气流形成机构
CN109485466A (zh) * 2018-05-15 2019-03-19 山东名流餐处装备股份有限公司 餐厨废弃物处理方法及处理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GB2512921B (en) * 2013-04-12 2017-07-05 Styromelt Ltd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volumetric reduction of synthetic polymeric textile material

Patent Citation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11218381A (ja) * 1998-02-02 1999-08-10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乾燥装置
JP2000161856A (ja) * 1998-11-30 2000-06-16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厨芥乾燥処理装置
JP2001153553A (ja) * 1999-11-29 2001-06-08 Maruichi Kk 屋内用厨芥処理機
JP2002028616A (ja) * 2000-07-19 2002-01-29 Hitachi Hometec Ltd 厨芥処理機
CN1479067A (zh) * 2002-08-27 2004-03-03 汤米及布雷恩公司 含水垃圾干燥机
CN102906520A (zh) * 2010-11-19 2013-01-30 岛产业株式会社 干燥减容处理装置
CN106660085A (zh) * 2015-07-10 2017-05-10 岛产业株式会社 减量减容处理装置以及减量减容处理装置中的气流形成机构
CN109485466A (zh) * 2018-05-15 2019-03-19 山东名流餐处装备股份有限公司 餐厨废弃物处理方法及处理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21010907A (ja) 2021-02-04
WO2021006206A1 (ja) 2021-01-14
TW202108954A (zh) 2021-03-01
CN113874133A (zh) 2021-12-31
JP6749679B1 (ja) 2020-09-02
TWI778379B (zh) 2022-09-2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9617680B2 (en) Clothes dryer and control method thereof
US7543396B2 (en) Laundry apparatus
KR101554756B1 (ko) 세탁 건조기
JP2005177502A (ja) 乾燥機の凝縮水貯蔵構造
US20180148885A1 (en) Clothes dryer
KR20210012460A (ko) 의류 관리기 및 그 제어 방법
CN113874133B (zh) 减量、减容处理装置
TW202015557A (zh) 除濕機
JP2024015269A (ja) 衣類乾燥機
KR20160059933A (ko) 의류 건조기 및 그 제어방법
KR20060004601A (ko) 음식물 쓰레기용 건조기
CN216385782U (zh) 检测结构及蒸烤设备
CN114018341A (zh) 检测结构及蒸烤设备
CN106660085B (zh) 减量减容处理装置以及减量减容处理装置中的气流形成机构
CN114846197A (zh) 衣物处理装置
CN219640378U (zh) 除湿机
CN216316382U (zh) 包括滑动开关结构的多功能收纳系统
WO2023116852A1 (zh) 除湿装置及烘干机
KR20230165618A (ko) 음식물처리기
KR20230165619A (ko) 음식물처리기
KR20230165620A (ko) 음식물처리기
KR20230167283A (ko) 음식물처리기
KR20230105769A (ko) 옷걸이 장치 및 옷걸이 장치의 제어방법
KR20230167282A (ko) 음식물처리기
KR200362618Y1 (ko) 음식물 쓰레기용 건조기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