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6316382U - 包括滑动开关结构的多功能收纳系统 - Google Patents

包括滑动开关结构的多功能收纳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6316382U
CN216316382U CN202023035600.1U CN202023035600U CN216316382U CN 216316382 U CN216316382 U CN 216316382U CN 202023035600 U CN202023035600 U CN 202023035600U CN 216316382 U CN216316382 U CN 216316382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filter
air
flow path
door
guid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23035600.1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徐荣柱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Kaweiyi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Kaweiyi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Kaweiyi Co ltd filed Critical Kaweiyi Co ltd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6316382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6316382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06DOORS, WINDOWS, SHUTTERS, OR ROLLER BLINDS IN GENERAL; LADDERS
    • E06BFIXED OR MOVABLE CLOSURES FOR OPENINGS IN BUILDINGS, VEHICLES, FENCES OR LIKE ENCLOSURES IN GENERAL, e.g. DOORS, WINDOWS, BLINDS, GATES
    • E06B3/00Window sashes, door leaves, or like elements for closing wall or like openings; Layout of fixed or moving closures, e.g. windows in wall or like openings; Features of rigidly-mounted outer frames relating to the mounting of wing frames
    • E06B3/32Arrangements of wings characterised by the manner of movement; Arrangements of movable wings in openings; Features of wings or frames relating solely to the manner of movement of the wing
    • E06B3/34Arrangements of wings characterised by the manner of movement; Arrangements of movable wings in openings; Features of wings or frames relating solely to the manner of movement of the wing with only one kind of movement
    • E06B3/42Sliding wings; Details of frames with respect to guiding
    • E06B3/46Horizontally-sliding wings
    • E06B3/4663Horizontally-sliding wings specially adapted for furniture
    • DTEXTILES; PAPER
    • D06TREATMENT OF TEXTILES OR THE LIKE; LAUNDERING; FLEXIBLE MATERIAL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D06FLAUNDERING, DRYING, IRONING, PRESSING OR FOLDING TEXTILE ARTICLES
    • D06F35/00Washing machines, apparatus, or method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DTEXTILES; PAPER
    • D06TREATMENT OF TEXTILES OR THE LIKE; LAUNDERING; FLEXIBLE MATERIAL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D06FLAUNDERING, DRYING, IRONING, PRESSING OR FOLDING TEXTILE ARTICLES
    • D06F39/00Details of washing machines not specific to a single type of machines covered by groups D06F9/00 - D06F27/00 
    • D06F39/12Casings; Tubs
    • D06F39/14Doors or covers; Securing means therefor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06DOORS, WINDOWS, SHUTTERS, OR ROLLER BLINDS IN GENERAL; LADDERS
    • E06BFIXED OR MOVABLE CLOSURES FOR OPENINGS IN BUILDINGS, VEHICLES, FENCES OR LIKE ENCLOSURES IN GENERAL, e.g. DOORS, WINDOWS, BLINDS, GATES
    • E06B7/00Special arrangements or measures in connection with doors or windows
    • E06B7/28Other arrangements on doors or windows, e.g. door-plates, windows adapted to carry plants, hooks for window cleaners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05LOCKS; KEYS; WINDOW OR DOOR FITTINGS; SAFES
    • E05YINDEXING SCHEME RELATING TO HINGES OR OTHER SUSPENSION DEVICES FOR DOORS, WINDOWS OR WINGS AND DEVICES FOR MOVING WINGS INTO OPEN OR CLOSED POSITION, CHECKS FOR WINGS AND WING FITTING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CONCERNED WITH THE FUNCTIONING OF THE WING
    • E05Y2900/00Application of doors, windows, wings or fittings thereof
    • E05Y2900/20Application of doors, windows, wings or fittings thereof for furnitures, e.g. cabinet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Textile Engineering (AREA)
  • Civil Engineering (AREA)
  • Structural Engineering (AREA)
  • Cooling Or The Like Of Electrical Apparatus (AREA)
  • Air Conditioning Control Device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多功能收纳系统,其包括:收纳室(180);门(150),作为设置在所述收纳室(180)的一侧的门(150)覆盖所述收纳室(180),并且设置有与外部气体连通的开放部;以及过滤器门(152),调整所述开放部的开关,并且根据所述过滤器门(152)移动的位置,调整向所述收纳室(180)的外部气体导入量。

Description

包括滑动开关结构的多功能收纳系统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多功能收纳系统,涉及在具备所有空气清净功能和衣物管理功能的多功能收纳系统中,根据多种模式、外部气体空气质量、排出程度可控制过滤器门的开关程度的包括滑动开关结构的多功能收纳系统。
背景技术
当前进行着可收纳衣物、鞋、被子等多种物件的,在柜子内侧添加另外的机械装置,去除污染物质或者恶臭物质并改善皱纹(又称‘衣物管理’或者‘衣物处理’)的多种技术。其中一个是使用高温的加湿空气可吸收粘在衣物等的污染物质或者恶臭物质。
在本发明人的韩国公开专利第10-2018-0124746号中提出了执行去除衣物等的污染物质或者恶臭物质的衣物管理功能的同时,还能执行空气清净功能的多功能收纳系统。
这些多功能收纳系统包括收纳室和位于其下部的机械室。在机械室设置有加湿部及除湿部。外部气体流入到机械室内侧,则由在除湿部产生的热加热外部气体并由加湿部被加热,从而生成高温的加湿空气(称为‘自然加湿空气’),这去除流入到收纳室内侧并挂靠的衣物等的污染物质及恶臭物质。完成去除运行,则运行除湿部从而对收纳室进行除湿。
还有,在流入外部气体的机械室部分设置有过滤器,从而不执行衣物等的去除污染物质或者恶臭物质的运行,也由流入的外部气体在过滤器过滤之后排气至外部,从而可执行空气清净运行。这些空气清净运行可与管理衣物等的运行同时或者个别地执行。
这些多功能收纳系统的大小类似于通常的衣柜型家具,较大且达到约 180cm左右。收纳室的大小需达到可挂靠外套的程度,位于收纳室下部的机械室的大小需达到可安装用于流入并流动空气的风扇、用于执行空气清净功能的过滤器、为了加湿补充水的水槽、存储除湿时产生的需扔掉的水的水槽等多种部件。
还有,在机械室位于收纳室下端的结构中,自然加湿空气仅通过收纳室内侧下端开口部流入流出,因此,为了自然加湿空气在收纳室内的整体循环,在收纳室上部需要额外的风扇,但进一步加大多功能收纳系统的整体高度。
因这些因素,很难开发小型多功能收纳系统。当前存在大部分省略机械室,并且仅可进行单纯的空气流动或者换气的现有技术,但在这种情况下,可达到小型化,然而减少去除衣物等的污染物质或者恶臭物质的效果,并且不可执行空气清净功能。
还有,在现有的多功能收纳系统中过滤器设置在内部,从而加湿的空气在内部流动时也产生与过滤器接触的问题。加湿的空气与过滤器接触,则存在过滤器发潮而耐久性减少的问题。
还有,外部气体的空气质量不好时,也不能由过滤器流入外部气体,从而将空气质量不好的外部气体流入到多功能收纳系统,因此,存在多功能收纳系统被污染并且过滤器的耐久性减少的问题。
还有,根据多功能收纳系统的多种模式,存在不可调整流入到过滤器的外部气体的量的问题,因此在不需要时也要开放使用过滤器,从而存在过滤器的耐久性减少的问题。
(专利文献1)韩国公开专利第10-2018-0124746号
(专利文献2)韩国公开专利第10-2018-0136806号
(专利文献3)韩国公开专利第10-2008-0004028号
实用新型内容
(要解决的课题)
为了解决如上所述的问题,本实用新型提出小型化的多功能收纳系统。很难减小收纳室的高度,因此提出利用更换机械室的配置或者调整空气路径等多种方法,维持收纳室的高度的同时可进行小型化的多功能收纳系统。当然,提出即使小型化也可维持衣物管理功能及空气清净功能的多功能收纳系统。
还有,本实用新型提出附加地安装门的多功能收纳系统。
还有,本实用新型提出根据多功能模式、外部气体的空气质量、排出程度等,可多样地控制过滤器门的运行的多功能收纳系统。
(解决课题的方法)
为了解决如上所述的课题,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提供多功能收纳系统,包括:收纳室;门,作为设置在所述收纳室的一侧的门覆盖所述收纳室,并且设置有与外部气体连通的开放部;以及过滤器门,调整所述开放部的开关,并且根据所述过滤器门移动的位置,调整向所述收纳室的外部气体导入量。
还有,优选地,在所述开放部设置过滤器,外部气体经过所述过滤器导入至所述收纳室内部,所述过滤器门位于所述门的后方侧,并形成为对应于所述开放部的大小。
还有,优选地,所述过滤器门被形成为根据所述门的延长方向向一方向及所述一方向的相反方向滑动,从而调整所述开放部的开关程度。
还有,优选地,所述过滤器门包括:驱动部,移动所述过滤器门;指引轨道,位于所述过滤器门的一侧;以及过滤器门控制部,控制所述驱动部及指引轨道。
还有,优选地,所述过滤器门控制部确定所述过滤器门的滑动程度。
还有,优选地,所述过滤器门能够由手动运行。
还有,优选地,所述多功能收纳系统还包括:过滤器门控制部,由预设定的方法控制所述过滤器门的移动,并且在所述过滤器门控制部包括:(a) 检测所述多功能收纳系统模式的步骤;(b)检测所述多功能收纳系统的外部气体空气质量的浓度的步骤;以及(c)根据所述模式及外部气体空气质量的浓度控制所述过滤器门的移动的步骤。
还有,优选地,在所述过滤器门控制部中所述(c)步骤包括:(c1)所述多功能收纳系统的模式通过所述过滤器判断流入至收纳室内侧的外部气体向外部排气的清净模式或者排气及清净模式中任何一个的步骤;(c2)判断所述外部气体空气质量的浓度是否小于预设定的浓度的步骤;以及(c3) 所述多功能收纳系统的模式为所述清净模式或者排气及清净模式中的任何一个,所述外部气体空气质量的浓度小于预设定的浓度时,将所述过滤器门移动至所述过滤器的上侧全面开放所述过滤器的步骤。
还有,优选地,在所述过滤器门控制部中所述(c)步骤包括:(c4)判断所述多功能收纳系统的模式是否为通过下端过滤器161流入的外部气体向外部排气的清净模式的步骤;(c5)判断所述外部气体空气质量的浓度是否大于或等于预设定的浓度的步骤;以及(c6)所述多功能收纳系统的模式为所述清净模式或者所述外部气体空气质量的浓度大于或等于预设定的浓度时,将所述过滤器门位于所述过滤器的后侧全面关闭所述过滤器的步骤。
还有,优选地,在所述过滤器门控制部中所述(c)步骤包括:(c7)判断所述多功能收纳系统的模式是否为通过所述过滤器流入至所述收纳室内侧的外部气体再次向所述收纳室内侧流动的循环模式的步骤;(c8)判断所述外部气体空气质量的浓度是否小于预设定的浓度的步骤;以及(c9)所述外部气体空气质量的浓度大于或等于预设定的浓度或者所述循环模式通过所述过滤器向所述收纳室内侧流入外部气体时,将所述过滤器门位于所述过滤器的后侧全面关闭所述过滤器的步骤。
还有,优选地,在所述过滤器门控制部还包括:(d)确定所述多功能收纳系统的排出程度的步骤;以及(e)根据所述确定的排出程度控制所述过滤器门的移动的步骤。
还有,优选地,所述(e)步骤还包括:(e1)所述确定的排出程度大于或等于第一排除程度时,维持所述过滤器门的位置或者开放下端过滤器的步骤;(e2)所述确定的排出程度大于或等于第二排出程度小于所述第一排出程度时,将所述过滤器门向下侧移动预设定长度的步骤;以及(e3)所述确定的排出程度小于所述第二排出程度时,全面关闭所述过滤器门的步骤,并且所述第一排出程度大于所述第二排出程度。
(实用新型效果)
根据本实用新型,可提供高度低的小型多功能收纳系统。与此同时,不存在通常的多功能收纳系统所具有的功能低下。这是因为,采用了机械室位于收纳室后部,并且外部气体直接流入到收纳室的方式从而可行。
除了门之外附加地安装过滤器门,从而可调整吸入的外部气体的量。
根据模式可确定过滤器门的开关程度,从而可有效地使用过滤器并可增加过滤器的耐久性。
根据外部气体的污染程度可确定过滤器门的开关程度,从而可有效地使用过滤器并可增加过滤器的耐久性。
根据排出程度可确定过滤器门的开关程度,从而可有效地使用过滤器并可增加过滤器的耐久性。
根据用户的选择可确定过滤器门的开关程度,从而可有效地使用过滤器并可增加过滤器的耐久性。
附图说明
图1是示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多功能收纳系统的正面视图。
图2是示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多功能收纳系统的后面视图。
图3是示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在多功能收纳系统中去除外装面板的正面展开视图。
图4是示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在多功能收纳系统中去除外装面板的后面视图。
图5作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多功能收纳系统的剖面图,是示出沿着图1 的A-A’的剖面图。
图6是示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多功能收纳系统的流路的概念图。
图7是示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多功能收纳系统中去除一部分部件而分离收纳室的正面展开视图。
图8是示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多功能收纳系统中去除一部分部件而分离收纳室的后面展开视图。
图9是示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多功能收纳系统的加湿部的视图。
图10作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多功能收纳系统的加湿部的剖面图,是示出沿着图7的B-B’的剖面图。
图11是示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多功能收纳系统的加湿部及下端流路的视图。
图12是示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多功能收纳系统的流路流入部的视图。
图13是示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多功能收纳系统的可变流路模块的视图。
图14是示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多功能收纳系统的可变流路模块的底面视图。
图15是示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多功能收纳系统的可变流路模块的可变指引的视图。
图16a及图16b作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多功能收纳系统的可变流路模块的剖面图,是示出沿着图13的C-C’的剖面图。
图17是示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分离多功能收纳系统的流路指引的底面视图。
图18是示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分离多功能收纳系统的流路指引的视图。
图19a至图19d是示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多功能收纳系统的多种运行模块的概念图。
图20a至图20b是示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多功能收纳系统的运行模式中,说明过滤器门的移动的概念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详细地说明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多功能收纳系统。
下文中,‘前部’、‘前面’或者‘前方’作为多功能收纳系统的门所在的部分及方向,意味着用户使用时所面对的部分及朝向此的方向,‘后部’、‘后面’或者‘后方’意味着前部或者前方的相反部分或者其方向。只是,这是处于解释的目的,应该理解为在不脱离权利要求中提出的本实用新型的概念,则方向上的稍微变化也包括在本实用新型的范围内。
以下,‘循环空气’统称流入到多功能收纳系统内部的空气。外部气体流入到多功能收纳系统,则在包括收纳室的整个流路持续循环,此时循环的空气为循环空气。循环空气中的一部分作为清净空气向外部排气,但排气之前的空气也成为循环空气。
1.多功能收纳系统的概念及整体结构的说明
首先,根据本实用新型,说明小型化多功能收纳系统的同时用于功能维持所必要的技术概念。
本实用新型提出向收纳室180内侧直接流入外部气体,且流入的外部气体通过位于收纳室180后部的循环流路400持续循环并流动的方式的多功能收纳系统。即,收纳室180与循环流路400连通,其中‘连通’的概念不仅是各部件直接相接的连接,而且包括间接性的流体窜槽(fluid communication)的连接。例如,循环流路400的流入侧末端通过加湿部200与收纳室180的下部连通,循环流路400的流出侧末端通过可变流路模块500 与收纳室180的上部连通。
为了小型化,重要的是循环流路400位于收纳室180的后部。将多功能收纳系统难以小型化的问题之一是位于收纳室180下的机械室,但是,将机械室位置变更为收纳室180后部,从而可降低多功能收纳系统的高度。只是,可存在不能变更为收纳室180后部的几个部件。例如,用户需持续补充水的加湿部200的水槽210优选地位于收纳室180的前部而不是后部。还有,作为循环空气流入到收纳室180的通路的可变流路模块500中的一部分,也因其结构上的原因不能在收纳室180的后部。
还有,为了小型化,流路流入部300的位置也重要。收纳室180的形状为向下且其水平方向横截面积变窄的形状,流路流入部300位于在收纳室 180的最外边缘和最内边缘之间的空间中。通过此,不需要确保用于安装流路流入部300的额外空间。
具体的内容在下文中后述。
参照图1及图2大致说明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多功能收纳系统的外面和部件。
在多功能收纳系统的上部设置上面110,排气格栅115位于此,从而将在多功能收纳系统内部循环的空气中的一部分或者在多功能收纳系统过滤的清净空气向外部排气。排气格栅115连接在后述的排气流路520。
在多功能收纳系统各侧部分别设置侧面120,在后部设置后面130,底座140位于下部。
在多功能收纳系统的前面设置门150。门150可由铰链方式开关,其外部材料可以是如镜子反射光的材料,但不限定于此。在门150的外侧可设置用户操作的操作面板或者显示器(未示出)。
参照图3至图5大致说明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多功能收纳系统的部件。在图3及图4中,为了说明省略了上面110、侧面120及后面130的示出。
在设置于多功能收纳系统的前面的门150的下侧设置用于过滤外部气体的过滤器151。在过滤器151内侧具有过滤器门152并控制过滤器门152 的开放程度,从而可控制过滤的外部气体量。例如,由阻断过滤器门152来可使不流入外部气体并且仅形成持续的内部循环。过滤器门152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多功能收纳系统的多种运行模式,可不同地被控制,对此将进行后述。
在外部去除门150,则呈现出用户可接近的一面开放的收纳室180。流路指引600可位于收纳室180的内侧上面,流路指引600可包括向收纳室内侧吐出循环空气的部分和设置有衣挂700从而向衣挂内侧(即,朝向挂靠的衣挂衬里)吐出循环空气的部分。参照图17及图18后述流路指引600和衣挂700。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在多功能收纳系统的前面的门150下侧设置有额外的下端过滤器161,从而可附加地流入外部气体。通过下端过滤器 161流入的空气不向收纳室180内侧流入,而向后述的流路流入部300流动,或者也可通过收纳室180作为循环空气一起流动。
在收纳室180的内侧下面设置有收纳室过滤器171及加湿部流入口172。收纳室过滤器171过滤从收纳室180分离的灰尘等污染物质。用户拆除收纳室过滤器171并清洗之后可再次安装。加湿部流入口172作为收纳室180内侧的循环空气向收纳室180外侧排出的开口,连接在加湿部200。由后述的风扇420在流路内形成压力,则收纳室180内部的空气自然地通过加湿部流入口172朝向加湿部200。参照图10至图12后述加湿部200。
流入到加湿部200的循环空气被加湿并流动至流路流入部300。
流入到流路流入部300的循环空气,即加湿的循环空气流入到循环流路 400。循环流路400位于收纳室180的后部,且设置有提供动力以使空气循环流动的多个风扇420。还有,设置有加热部450加热循环空气。在图4及图5所示的示例中,循环空气沿着循环流路400上升。
在循环流路400流动的循环空气达到可变流路模块500。在可变流路模块500的一侧分支排气流路520,从而可将循环空气中的一部分向外部排气。可变流路模块500的一末端连接在流路指引600,从而使循环空气流入到收纳室180内侧。
由这些方式,循环空气连续地循环多功能收纳系统内的流路,对于此参照图6进行更详细地说明
2.多功能收纳系统的流路的说明
参照图6说明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多功能收纳系统的流路。在图6中为了说明区分主要构成要素并由箭头进行连接,其中,箭头不是额外的流路而是用于说明空气流动而表示的,并且各构成要素可相互直接连接。
风扇420运行,则开始流入外部气体或者流动循环空气。
由风扇420的运行,向收纳室180内侧形成负压,从而通过部分或者全部打开的过滤器门152,流入经过过滤器151的外部气体。关闭过滤器门152,则不流入外部气体而仅继续循环流路内的循环空气,或者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可通过下端过滤器161流入外部气体。
因由风扇420的运行形成的压力差异,流入到收纳室180内侧的外部气体作为循环空气流动至加湿部200。加湿部200加湿循环空气。
其中,重要的是,加湿部200被设计为包括作为循环空气的流路的一部分,而不是从循环空气的整个流路分支。如果,加湿部从循环空气的流路被分支并设置时,由风扇420的运行循环空气的流路内的压力高于加湿部200 内的压力,因此,在加湿部生成的加湿空气不流入到循环空气的流路内,反而循环空气逆流至加湿部200。本实用新型为了防止此,加湿部200被包括为循环空气的流路的一部分,尤其,如后述将加湿部200的加湿部排气流路 230下端设置成沉浸在水槽210内水面之下。
一方面,由加湿部200加湿的循环空气从加湿部200被吐出并流入到流路流入部300。同样,这是由于风扇420的运行所形成的压力差异所致。
流入到流路流入部300的循环空气流入至循环流路400之后,通过风扇 420达到指引流路410。设置多个风扇420时,通过各个风扇的空气分别流动由指引流路隔壁440区分的独立的流路之后,在没有指引流路隔壁440的指引流路410汇聚。在此设置加热部450加热循环空气。
加热的循环空气流入至可变流路模块500。根据可变流路模块500的运行可排出全部或者部分的循环空气,或者全部或者部分经过流路指引600再次流入到收纳室180内侧并循环。
流入到收纳室180内侧的循环空气与流入的外部气体一起(开放过滤器门152的部分或者全部)或者无流入的外部气体(关闭过滤器门152)再次流入至加湿部200,并且以此方式直至风扇420的运行停止,继续循环循环空气。
一方面,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可通过下端过滤器161进一步流入外部气体。通过下端过滤器161流入的外部气体作为循环空气,不流入到收纳室180及加湿部200,可通过下端流路163直接流入到流路流入部300。在其他实施例中,通过下端过滤器161流入的外部气体流入至收纳室180之后,也可通过加湿部200流入到流路流入部300。
3.多功能收纳系统的各构成要素的说明
3.1收纳室180
参照图7至图8说明收纳室180。
收纳室180作为挂靠衣物的空间,在上部内侧面设置上部开口175,在所述上部开口175设置挂靠衣物的衣挂700、向收纳室180内部或者衣挂700 内侧设置用于吐出空气的流路指引600。
在收纳室180的下部内侧面设置有过滤收纳室180内灰尘等污染物质的收纳室过滤器171和用于将循环空气流入至加湿部200的加湿部流入口172。加湿部流入口172气密地连接在加湿部200的加湿部流入流路220。
在收纳室180内侧中,空气可流动的开放部分为上部开口175和加湿部流入口172,且上部开口175为向收纳室180内侧流入循环空气的部分,加湿部流入口172为向收纳室180外侧排出循环空气的部分。
一方面,收纳室180的水平方向横截面积为从上侧向下方逐渐变窄的形状。这具有如下的三个优点。
第一、越向下方面积变窄并且产生压力差异,可导致循环空气自然地下方流动。即,如一种淋浴循环空气在收纳室180内部下方流动(又称‘空气淋浴(air shower)’),因此,适合将衣物等的污染物质向下脱落。向上方流动时,是因为上升的灰尘等可再次粘在衣物。
第二、因水平方向横截面积的变化,收纳室180内的空气流动变得复杂。形成涡流或者形成随机方向的流动。如此,收纳室180内的空气流动变得复杂,则挂靠在收纳室180内的衣物可由多个方向晃动,从而有效地去除污染物质并且可将循环空气(加热并加湿的空气)均匀地达到整个衣物,因此提高衣物清洁的效果。
第三、考虑到直六面体形状的多功能收纳系统,在收纳室空气变窄的下侧部分的外侧可形成安装机械部件的空间。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多功能收纳系统旨在小型化,并且省略了通常设置在收纳室下端的机械室,因此重要的是确保安装机械部件(例如,流路流入部300)的空间,从而由变更收纳室180 面积来确保这些空间。
在示出的图中,考虑了作为平面的门150,收纳室180的一侧(正面侧) 为垂直,另一侧(内侧)为弯曲形状。
在其他实施例中,收纳室180的水平方向横截面积可反复向下方逐渐变宽或者变窄变宽的形状。此时,可以原样采用上述的第二和第三优点。尽管很难第一的自然下方流动,但是这可通过风扇420的RPM等来克服。
观察收纳室180的后面,后面中的下部形成流路流入部300的一面,后面中的上部形成循环流路400的一面。
为了形成流路流入部300,在收纳室180的后面下部设置指引流路引导部181。指引流路引导部181作为从收纳室180的后面向后侧凸出的,与循环流路400的分离版430气密地相接形成流路流入部300。
为了形成循环流路400,在形成循环流路400的一面的收纳室180的后面上部设置隔壁引导部182。隔壁引导部182作用为循环流路400内隔壁440 气密地连接,从而将循环流路400区分为所需的高度。
一方面,在本实用新型中外部气体流入的方式有两种,第一种是通过门 150直接流入到收纳室180内,第二种是通过下端过滤器161的流入。第一种方式为主要方式,第二种方式可包括为选择性的。
以下说明第一种的通过门150的流入。
在设置于多功能收纳系统的前面的门150的下侧,设置有用于过滤外部气体的过滤器151。在过滤器151内侧设置过滤器门152,并控制过滤器门152的开放程度,从而可控制过滤的外部气体量。例如,通过阻断过滤器门 152不流入外部气体并且仅可形成持续的内部循环。过滤器门152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多功能收纳系统的多种运行模式不同地被控制,对于此进行后述。
观察收纳室180的前面,在与外部气体相接的一面设置有门150,并且在此设置有过滤器151。因此,通过过滤器151流入的外部气体直接流入至收纳室180。
现有技术的多功能收纳系统是外部气体流入至机械室而不是流入到收纳室的方式。此时,为了确保外部气体将要流入的面积及过滤器面积,机械室具有一定程度的高度。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多功能收纳系统为了小型化,将外部气体直接流入到收纳室180从而排除这些机械室高度。外部气体不经过机械室流入到收纳室180,从而外部气体中含有很多污染物质时,可直接流入到收纳室180,因此,确保过滤器151的性能并且附加地利用过滤器门152。
此时,过滤器门152示出为安装在过滤器151的后侧,但不限定于此。
过滤器门152由过滤器门控制部被控制自动地移动,或者可根据用户的操作手动运行。对于过滤器门152的运行进行后述。
此时,过滤器门控制部意味着可控制过滤器门152的移动的控制装置。
对于过滤器门152的详细说明进行后述。
以下说明第二种的通过下端过滤器161的流入。是选择性流入方式。
如图11所示,下端过滤器161位于收纳室180下部。即,位于在收纳室180中设置过滤器151的外面以外的部分。通过下端过滤器161流入的空气经过由下端分离板162区分的下端流路163达到流路流入部300。因此,通过下端过滤器161流入的外部气体不通过收纳室180直接达到流路流入部 300及循环流路400。
与第一种方式相比,具有不通过收纳室180流入到流路的差异,因此可由多种方式活用。例如,需要大量的外部气体流入或者同时需要清净空气排出和衣物管理用空气循环时,可与通过过滤器151的第一种方式一起使用(参照图19b)。还有,关闭过滤器门152从而不能进行通过收纳室180的空气流入时,也可进行后述的清净模式运行(参照图19d)。使用下端过滤器161 时,对于过滤器门152的运行进行后述。
3.2加湿部200
参照图9至图11说明加湿部200。
加湿部200包括水槽210、加湿部流入流路220、加湿部排气流路230 以及超声波振动器240。
水槽210到一定高度装有水。使用额外的水位传感器(未示出)等可感知装有的水的高度,从而可控制装到制造商所需的高度。或者,通过水槽210 内的打印也可给用户提示最大水位。用户将水装在杯子里可向水槽210附加供给水,或者从多功能收纳系统拆除水槽210并装满水后可再次安装。
加湿部流入流路220为收纳室180内部的循环空气流入至加湿部200的流路。为此,加湿部流入流路220的上端与收纳室180的加湿部流入口172 气密地连接。
在加湿部流入流路220的水槽210内下侧设置有循环空气流入口221。通过此,收纳室180内部循环空气流入到水槽210内侧。
在水槽210内侧设置超声波振动器240。超声波振动器240利用水槽210 内的水形成湿空气,从而使水面上部由湿空气被填满。在本实用新型的其他实施例中,无超声波振动器也可由其他方式提供湿空气。例如,也可使用加湿过滤器等。
加湿部排气流路230的下端位于水槽210内侧,更具体地位于水槽210 的水位之下,在上端设置有加湿空气吐出口231,且这连接在流路流入部300 内。因此,根据通过循环空气流入口221循环空气流入到水槽210内侧,形成并装满在水槽210内侧的湿空气被挤,并且通过加湿空气吐出口231吐出至流路流入部300。
其中,加湿部排气流路230的下端位于水槽210水位之下,因此,即使由风扇420形成高压力的流动,也防止其空气流入至水槽210内侧的现象。换句话说,在任何压力条件下,也防止在加湿部200生成的湿空气供给到循环流路400,循环流路400上的循环空气逆流至加湿部200的现象。
在一实施例中,为了更顺畅地吐出加湿的循环空气,从正面观察时,如果加湿部200位于左侧,则加湿部排气流路230可以是向右侧弯曲的
Figure DEST_PATH_GDA0003406843040000131
Figure DEST_PATH_GDA0003406843040000132
字形状。
在一实施例中,为了更顺畅地吐出加湿的循环空气,加湿部排气流路 230可以是在水槽210向加湿空气吐出口231其横截面积逐渐变窄的形状。
3.3流路流入部300
参照图12说明流路流入部300。
流路流入部300是在加湿部200加湿的循环空气流入到循环流路400的空间。通过加湿部排气流路230排出的循环空气以流路流入部300内的宽的面积被扩散,从而对各个多个风扇420分配比较均匀的循环空气。如果没有流路流入部300,则由在加湿部排气流路230最接近的一个风扇420可流入大部分的循环空气,此时,多个风扇420中只在任何一个偏重负荷,从而对装备寿命产生坏影响。
流路流入部300利用循环流路400和收纳室180之间的空间。换句话说,流路流入部300位于收纳室180的后部及循环流路400的前部。
如上所述,收纳室180为越向下水平方向横截面积变窄的形状,并且利用由此产生的之间的空间(参照图5)。换句话说,流路流入部300位于在收纳室180的最外边缘和最内边缘的空间内。因此,没必要确保用于形成流路流入部300的额外的附加空间,并且这是将多功能收纳系统形成为小型的重要优点。
流路流入部300的正面方向一面为收纳室180的后面,流路流入部300 的后面方向一面为循环流路400的正面方向外面。
观察流路流入部300的侧壁,侧面中的一部分为设置在收纳室180的后面的指引流路引导部181,其他部分为从循环流路400凸出的部分。
在循环流路400的所述外面中属于风扇420的部分形成开口部,流入到流路流入部300的循环空气通过此流入到循环流路400。包括多个风扇420 时,多个风扇420中的每一个设置有多个开口部,因此,通过多个开口部可均匀地流入循环空气,从而循环空气均匀地流入到多个风扇420。
3.4循环流路400
再次参照图4说明循环流路400。
风扇420设置在循环流路400。风扇420由旋转提供连续循环循环空气的动力。
风扇420被设置成多个,且在图中示出两个风扇420。通常风扇的动力与风扇的直径及厚度成比例,因此,为了给小型的多功能收纳系统提供必要的动力,相比于大的一个风扇优选设置多个小风扇。设置三个以上的风扇时,循环流路400会过度的复杂,因此,在本实用新型作为最优的个数采取两个风扇420。只是,包括在本实用新型的思想,本实用新型的范围不限定于风扇420的个数。
循环流路400可分为设置风扇420的组装部分和指引流路410部分进行说明。指引流路410再次被分为由隔壁440区分的部分和不被区分的部分。
各个多个风扇420的组装部分的正面侧的一面与流路流入部300连通。因此,流入到流路流入部300的循环空气向风扇420流动到后方,并进入到各个多个风扇420组装部分的循环流路400。在图8示出的示例中是分别进入到两个风扇420的组装部分。还有,如上所述,循环空气由流路流入部300 均匀地分配并流入到多个风扇420的组装部分。
进入到各个多个风扇420组装部分的循环空气,由风扇420的动力随着指引流路410移动。
指引流路410由隔壁440被区分为一定长度。进入到各个多个风扇420 组装部分的空气被区分为隔壁440的长度并流动。
由隔壁440区分的指引流路410的长度可多样地进行调整。如果隔壁 440短则从各个多个风扇420组装部分流入的空气快速汇聚,如果隔壁440 长则相反地流入的空气汇聚变慢。流入的空气的汇聚快,则空气快速且静态地流动,从而可进行由加热部450的均匀加热。流入的空气的汇聚变慢,则动态地流动从而不能进行相对均匀的加热,但是,流入到收纳室180的空气的流动较复杂且可形成随机流动,因此,有效去除衣物内的灰尘。由此,厂商可根据产品的规格和实际循环流路400的形状及长度,可适当地调整隔壁 440的长度。
加热部450位于指引流路410的末段部分。加热部450加热循环空气。由此,加热并加湿的循环空气流入到收纳室180。加热并加湿的循环空气执行去除放置在收纳室180内的衣物的恶臭物质及污染物质。
在图中,加热部450位于没有隔壁440的指引流路410内,但是位于具有隔壁440的部分也无妨。还有,加热部450位于循环流路400内,但是,也可位于大于或等于循环流路400并将后述的可变流路模块500部分,并且在可变流路模块500可也可在排气流路520被分支之后被设置。此时,具有由加热部450加热的空气不排出至外部,可都流动至收纳室180的优点。
3.5可变流路模块500
参照图14至图16说明可变流路模块500。
可变流路模块500将流动循环流路400的循环空气的一部分或者全部排出至外部,或者将循环空气的一部分或者全部流入到收纳室180内侧。换句话说,可变流路模块500的一端连接到循环流路400并从此流入循环空气,另一端通过流路指引600连接到收纳室180,并通过此排出循环空气。
可变流路模块500包括连接循环流路400和收纳室180的可变流路510、从可变流路510分支,与外部连通并且可选择性开关的排气流路520、用于转换循环空气的流动方向的可变指引530、向可变指引530提供动力的动力部件540。
可变指引530控制分支并被安装的排气流路520的开关。可变指引530 关闭排气流路520可使所有循环空气流动至收纳室180(图16a),或者开放排气流路520可将部分循环空气向外部排气(图16b)。此时,关闭后述的流路指引600而循环空气不能流动至收纳室180内侧,则排气所有循环空气。根据可变指引530的控制开关排气流路520,这体现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多功能收纳系统的多种运行模式,并且对此参照图19进行后述。
在本实用新型中,为了小型化在收纳室180的后部安装循环流路400,因此为了循环流路400和收纳室180的连接,由逆U字形态形成可变流路 510。但是,可变流路510为将循环流路400与收纳室180连接的任何的形态也无妨。
排气流路520是从可变流路510被分支的。如上所述,可变流路510为逆U字形态时,可在形成弯曲的角落一端配置排气流路520。
可变流路510和排气流路520的形态在图16a更好地示出。
在排气流路520被分支的部分,设置用于确定空气的流动方向的可变指引530。
如图16所示,可变指引530旋转驱动,将旋转轴535为中心包括第一指引531、第二指引532及第三指引533。旋转轴535与动力部件540直接或者间接地连接并旋转。
可变指引530的旋转轴位于可变流路510内侧时,被施加很多由旋转可变指引530时流动的空气的负荷,因此需要更大的动力并且对于设备的耐久性也不好。相反地,可变指引530的旋转轴位于可变流路510外侧时,为了不妨碍循环空气的流动,很难制造可变流路510内面平滑地连接的连续的形状。需要额外的部件。
因此,本实用新型将可变指引530的旋转轴535位于可变流路510的边界面上而不是可变流路510的内侧或者外侧,具体地位于可变流路上面511 的延长线上,更具体地位于从可变流路510分支排气流路520的边界面上。通过此,可变流路510关闭排气流路520时(图16a),循环空气的流动不受影响,并且运行可变指引530时不需要很多动力。
可变流路510关闭排气流路520时(图16a),为了可变指引530不妨碍循环空气的流动,优选地,关闭排气流路520的指引,即第一指引531和第二指引532的内面与可变流路上面511的延长线上的内面是连续的形状。
还有,如图16a所示,第一指引531外端面比内端面更长的形成,从而优选是从内侧凸出的形状,与第一指引531相接的可变流路上面511部分与此相应地形成为外端面比内端面更长,优选是从外侧凸出的形状。这防止循环空气流动时,由循环空气可变指引530以不期望地旋转而排气循环空气的现象。如图16a,可变指引530关闭排气流路520时,即使以图为基准由逆时针方向流动的循环空气中的一部分向可变指引530流动并通过,也因第一指引531的形状不开放可变指引530,反而强化气密程度。
相同的理由,优选地,第二指引532为外端面相比内端面更长的形成的从外侧凸出的形状,与第二指引532相接的可变流路上面511部分优选是对应于此内端面比外端面更长的形成的从内侧凸出的形状。
使可变指引530开放排气流路520旋转时(图16b),第三指引533与可变流路上面511相接并执行将排气的循环空气仅向一定方向引导的功能。
为了第三指引533更有效地相接于可变流路上面511,优选的第三指引的固定的一末端位于第一指引531或者第二指引532中的任何一个而不是旋转轴535。换句话说,第三指引533的旋转轴与可变指引530的旋转轴535 不同,并且一定部分被偏心。通过此,第三指引533的长度可形成为相比在旋转轴535达到可变流路上面511的长度更长的形成,从而可使第三指引533 被嵌入并且将循环空气更有效地仅向一方向排气的引导。
一方面,在示出的实施例中,加热部450位于循环流路400上,但是在未示出的本实用新型的其他实施例中,加热部450也可位于可变流路模块 500上。尤其,加热部450安装在可变流路模块500上并且相比分支排气流路520的部分安装在后端时,由加热部450加热的空气中的一部分不被排气而都流入到收纳室180内侧,从而相比于除湿循环空气至收纳室180更有效。
3.6流路指引600
参照图17至图18说明流路指引600。
流路指引600安装在收纳室180的上部开口175,连接可变流路模块500 和收纳室180。
流路指引600包括用于体现由衣挂700内侧吐出循环空气,向挂靠的衣物内面喷射空气的又称空气喷射(air shot)的空气喷射吐出口610、向作为衣挂700的外侧的收纳室180内侧直接吐出循环空气并将空气喷射至挂靠的衣物外面的收纳室吐出口620,以及使更好地引导循环空气向空气喷射吐出口610和收纳室吐出口620的引导部件650。
流路指引600的下面相应于收纳室180的上部开口175,并气密地连接。
在流路指引600的下面设置上述的空气喷射吐出口610和收纳室吐出口 620。在空气喷射吐出口610的下端可设置连接衣挂700的结合部。可设置多个收纳室吐出口620。为了将循环空气均匀地吐出至挂靠在衣挂700的衣物左右,优选的收纳室吐出口620将以空气喷射吐出口610为中心左右对称,在示出的图中左右各配置一个,但不限定于此。
可开关的格栅位于各个空气喷射吐出口610和收纳室吐出口620,根据需要可选择性地开放或者关闭任何一个以上的吐出口或者全部吐出口。也可进行利用此的多种运行模式,并且对于此参照图19进行后述。
引导部件650将通过整个流路指引600的上面进行流动的循环空气引导至各吐出口610、620,因此,优选地位于各吐出口610、620之间的边界,优选是平躺的三角柱形状以便分配空气。
3.7衣挂700
再次参照图17至图18说明衣挂700。
衣挂700包括与流路指引600结合的结合部710、位于结合部710下端并由弹性材料形成的弹性部720,以及挂靠衣服的挂部730。
由结合部710,衣挂700可由用户进行拆卸。因此,用户可由分离衣挂 700之后,将衣服方便地挂靠后以安装在收纳室180内的方式使用。还有,用户也可选择性地使用多个衣挂700中的任何一个。如图18所示,不只是通常的衣挂,可无限制地使用例如裤子或者裙子的衣挂或者两件式衣挂等。
弹性部720可由通过流路指引600供给至收纳室180内侧的循环空气,晃动衣挂700。通过此,可得到脱落衣物的污染物质的效果。尤其,如上所述,本实用新型具有用于形成循环空气的随机流动的多种结构特性(收纳室 180的水平方向横截面积是从上侧向下方逐渐变窄的形状,放慢利用隔壁440 混合两个风扇420的循环流路400等),并且与这些特征一起使用可获得更有效地污染物质的去除。
4.多功能收纳系统的运行模式的说明
参照图19a至图19d说明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多功能收纳系统的运行模式。在此说明的运行模式不过是一个示例,应注意也可体现包括在权利要求范围的本实用新型的思想的其他任何运行模式。
图19a是示出在‘循环模式’的空气流动。加湿的高温循环空气流入到收纳室180内。利用此有效地去除挂靠在收纳室180内的衣物的灰尘等污染物质和恶臭物质。
此时,循环模式意味着所述可变指引530关闭所述排气流路520,并通过所述过滤器151流入到所述收纳室180内侧的外部气体向所述收纳室180 内侧流动的模式,但不限定于此。
图19b是示出在‘排气及清净模式’的空气流动。在挂靠于收纳室180 内的衣物去除灰尘等污染物质和恶臭物质的同时向外部排出循环空气中的一部分。排气到外部的循环空气是通过过滤器151过滤的清净空气。在一实施例中,还可利用通过下端过滤器161的空气。
此时,排气及清净模式意味着可变指引530开放排气流路520,并通过过滤器151流入到收纳室180内侧的外部气体向收纳室180内侧流动,并且通过排气流路520向外部排气的模式,但不限定于此。
图19c是示出在‘清净模式’的空气流动。加湿的高温循环空气不流入到收纳室180内。通过过滤器151过滤的清净空气的全部不通过收纳室180 (仅在流入时通过)而都被排气,从而执行如空气净化器的功能。
此时,清净模式意味着可变指引530开放所述排气流路520,所述流路指引600被关闭,并通过所述过滤器151流入到所述收纳室180内侧的外部气体通过所述排气流路520向外部排气的模式,但不限定于此。
此时,多样地控制加湿部200及加热部450的运行,不仅能运行通常的清净模式,还可运行为加湿清净模式、除湿清净模式等。
图19d是示出清净模式的其他实施例的空气流动。使用通过下端过滤器 161的空气,并且不向收纳室180内侧流入空气。多功能收纳系统的外部气体空气质量不好时(例如,在厨房产生料理味道时),这适合保护保管于收纳室内侧的衣物。
此时,清净模式意味着可变指引530开放排气流路520,流路指引600 被关闭,并通过下端过滤器161流入到流路流入部300的外部气体通过排气流路520向外部排气的模式,但不限定于此。
这些运行模式可多样的结合或者可由多种方式适用。
例如,循环模式在预设定的时间期间运行,之后在预设定时间期间运行排气及清净模式,并且之后多功能收纳系统成为待机状态(idle),则可自动地运行清净模式。
执行排气及清净模式运行时,外部气体仅通过过滤器151被流入,但是,因外部气体的空气质量不好有必要流入大量的外部气体并且排出大量的清净空气时,也可通过下端过滤器161流入外部气体。
如其他示例,在清净模式运行中检测到外部气体空气质量不好,则关闭过滤器门152使外部气体不能流入到收纳室180内,从而保护放置的衣物的同时可由通过下端过滤器161流入外部气体的方式进行。
5.对于过滤器门152的说明
对于过滤器门152再次进行详细地说明。
过滤器门152作为额外地安装在门150外,可安装在门150的后方侧。
根据过滤器门152的移动,调整与外部气体连通的开放部的开关。因此,根据由过滤器门152的移动的位置,可调整向收纳室180的外部气体导入量。
此时,开放部可意味着开放的面或者空间,以便位于门150的一面与外部气体连通。
过滤器门152可形成为与开放部的大小对应。
过滤器151可位于开放部。
此时,过滤器门152被形成为根据门150的延长方向向一方向及所述一方向的相反方向滑动,从而可调整开放部的开关程度。
过滤器门152可自动运行。
过滤器门152可由能够移动过滤器门152的驱动部,例如步进马达等被驱动。
指引轨道位于过滤器门152的一侧,并且过滤器门152可沿着指引轨道滑动。
此时,驱动部及指引轨道可由过滤器门控制部控制,过滤器门控制部如后述根据模式、外部气体空气质量程度、排出程度控制驱动部及指引轨道,并移动过滤器门152。
还有,过滤器门152可根据用户的操作由手动运行。即,用户根据需要开关过滤器门152可调整开放部的开关程度。
6.过滤器门152的运行方法说明
过滤器门152的运行可由将过滤器门152的移动以预设定的方法控制的过滤器门控制部自动控制。
过滤器门控制部检测多功能收纳系统的模式,并且检测多功能收纳系统的外部气体空气质量的浓度,可根据模式及外部气体空气质量的浓度控制过滤器门152的移动。
此时,后述的过滤器门152的运行可由循环模式、排气及清净模式、清净模式基准说明,但是也可适用于如上述的其他模式或方式。例如,过滤器门152的运行也可适用于加湿清净模式、除湿清净模式,执行排气及清净模式运行时,附加地利用下端过滤器161时也可适用。
多功能收纳系统的模式被判断为清净模式或者排气及清净模式,外部气体空气质量的浓度小于预设定的浓度时,过滤器门控制部可将过滤器门152 向所述过滤器151的上侧移动,全面开放所述过滤器151。
图20a是示出在排气及清净模式全面开放过滤器151的状态。
此时,清净模式意味着通过过滤器151流入到所述收纳室180内侧的外部气体通过排气流路520排气的模式。
此时,外部气体空气质量的浓度意味着室内灰尘浓度或者空气污染度,但不限定于此,外部气体的空气质量的浓度大于或等于预设定的浓度时,意味着外部气体是被污染的状态。
此时,全面开放过滤器151,则根据需要的排出程度也可附加地开放下端过滤器161,但不限定于此。
即,为清净模式或者排气及清净模式时,包括向外部排气的模式,因而要供给一定量以上的外部气体,所以需要开放过滤器151。只是,此时,通过过滤器151流入的外部气体经过收纳室180流动,为了收纳室180的污染和过滤器151的保护,仅在清洁成外部空气空气质量的浓度小于预设定的浓度时,全部开放过滤器151。此时,向外部排气的排出程度根据需求有必要进行调整,对于此的控制方法在下进行后述。
还有,多功能收纳系统的模式判断为清净模式或者排气及清净模式时,过滤器门控制部确定多功能收纳系统的排出程度,可根据所述确定的排出程度控制所述过滤器门152的移动。
图20b是示出根据在清净模式确定的排出程度,部分开放过滤器151的状态。
确定的排出程度大于或等于第一排出程度时,可维持所述过滤器门152 的位置。此时,维持过滤器门152的位置意味着维持全面开放过滤器151的状态。
确定的排出程度大于或等于第一排出程度时,可增加附加地开放下端过滤器161排出的空气的量。
确定的排出程度大于或等于第二排出程度小于所述第一排出程度时,可将所述过滤器门152向下侧移动已确定的长度。
确定的排出程度小于所述第二排除程度时,可全面关闭所述过滤器门 152。
此时,排出程度意味着通过多功能收纳系统的排气格栅115向外部排气的空气的量。
此时,第一排出程度意味着比第二排出程度大的数值。
此时,已确定的长度可根据第一排出程度和第二排出程度的数值不同。
此时,将排出区间区分为第一排出程度和第二排出程度,但不限定于所述区间的区分,可区分为更多的区间。
多功能收纳系统的模式判断为循环模式,或者所述外部气体的空气质量的浓度大于或等于预设定的浓度时,或者在循环模式通过所述过滤器151向所述收纳室180内侧流入外部气体时,过滤器门控制部将过滤器门152设置在过滤器151的后侧,可全面关闭所述过滤器151。
如上所述,循环模式意味着一旦通过过滤器151流入外部气体,则在多功能收纳系统的内部循环流入的流气,并将循环空气供给到收纳室180,并且在以大于或等于外部气体空气质量的预设定浓度污染的情况或者以小于外部气体空气质量的预设定的浓度已经流入外部气体的情况下,不再需要供给外部气体,从而关闭全部的过滤器151。
还有,在循环模式中有加湿部200的运行加湿的循环空气与过滤器151 接触,则可降低过滤器151的耐久性,一旦流入一定量的外部气体,则可由过滤器门152的运行关闭全部的过滤器151。由此,可防止因过滤器151的湿气的损伤。
多功能收纳系统的模式判断为清净模式,或者外部气体空气质量的浓度大于或等于预设定的浓度时,过滤器门控制部将过滤器门152位于过滤器 151的后侧可全面关闭过滤器151。
此时,清净模式意味着通过下端过滤器161流入到流路流入部300的外部气体通过排气流路520向外部排气的模式。
所述清净模式使用下端过滤器161,仅使用下端过滤器151供给外部气体时,没必要想过滤器151供给外部气体,从而关闭全部的过滤器151。
只是,使用下端过滤器161时也可通过过滤器151附加地利用外部气体的供给,从而可包括检测外部气体空气质量的浓度的步骤。
此时,外部气体空气质量的浓度大于或等于预设定的浓度时,可关闭全部的过滤器151。
此时,外部气体的空气质量的浓度小于预设定的浓度时,可根据全面开放过滤器151或者排出程度,开放预设定的长度。对于此可参照上述说明进行理解。
此时,在下端过滤器161也可附加地安装可调整下端过滤器161的开关程度的门,从而可根据需要确定开关程度。
综上,为了本领域技术人员便于理解并可再现本实用新型,在本说明书中参照附图的实施例进行了说明,但这只不过是示例,并且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理解从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可进行多种变形及均等的其他实施例。因此,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可由权利要求被确定。
符号说明
110:上面 115:排气格栅
120:侧面 130:后面
140:底座 150:门
151:过滤器 152:过滤器门
161:下端过滤器 162:下端分离板
163:下端流路 171:收纳室过滤器
175:加湿部流入口 175:上部开口
180:收纳室 181:指引流路引导部
182:隔壁引导部 175:上部开口
200:加湿部 210:水槽
220:加湿部流入流路 221:循环空气流入口
230:加湿部排气流路 231:加湿空气吐出口
240:超声波振动器 300:流路流入部
400:循环流路 410:指引流路
420:风扇 423:分离板
440:指引流路隔壁 450:加热部
500:可变流路模块 510:可变流路
511:可变流路上面 520:排气流路
530:可变指引 531:第一指引
532:第二指引 533:第三指引
535:旋转轴 540:动力部件
600:流路指引 610:空气喷射吐出口
620:收纳室吐出口 650:引导部件
700:衣挂。

Claims (7)

1.一种多功能收纳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多功能收纳系统包括:
收纳室(180);
门(150),作为设置在所述收纳室(180)的一侧的门(150)覆盖所述收纳室(180),并且设置有与外部气体连通的开放部;以及
过滤器门(152),调整所述开放部的开关,并且
根据所述过滤器门(152)移动的位置,调整向所述收纳室(180)的外部气体导入量。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多功能收纳系统,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开放部设置过滤器(151),外部气体经过所述过滤器(151)导入至所述收纳室(180)内部,
所述过滤器门(152)位于所述门(150)的后方侧,并形成为对应于所述开放部的大小。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多功能收纳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过滤器门(152)被形成为根据所述门(150)的延长方向向一方向及所述一方向的相反方向滑动,从而调整所述开放部的开关程度。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多功能收纳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过滤器门(152)包括:
驱动部,移动所述过滤器门(152);
指引轨道,位于所述过滤器门(152)的一侧;以及
过滤器门控制部,控制所述驱动部及指引轨道。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多功能收纳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过滤器门控制部确定所述过滤器门(152)的滑动程度。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多功能收纳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过滤器门(152)能够由手动运行。
7.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多功能收纳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多功能收纳系统还包括:
过滤器门控制部,检测所述多功能收纳系统的外部气体空气质量的浓度控制所述过滤器门(152)的移动。
CN202023035600.1U 2019-12-16 2020-12-16 包括滑动开关结构的多功能收纳系统 Active CN216316382U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KR10-2019-0168050 2019-12-16
KR1020190168050A KR20210076642A (ko) 2019-12-16 2019-12-16 슬라이딩 개폐구조를 포함하는 다기능 수납 시스템 도어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6316382U true CN216316382U (zh) 2022-04-19

Family

ID=7660733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23035600.1U Active CN216316382U (zh) 2019-12-16 2020-12-16 包括滑动开关结构的多功能收纳系统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KR (1) KR20210076642A (zh)
CN (1) CN216316382U (zh)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KR20210076642A (ko) 2021-06-24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9896797B2 (en) Dryer for clothes
CN112368440B (zh) 包括再循环模块的多功能收纳系统
KR20080013175A (ko) 공기청정기와 그 제어방법
CN115362335A (zh) 加湿器
CN216316382U (zh) 包括滑动开关结构的多功能收纳系统
JP7209843B2 (ja) 流路制御部材を含む空気清浄機
CN112469859B (zh) 用于防止门内侧形成水滴的多功能收纳系统及利用此烘干门内侧的方法
CN215014801U (zh) 用于强化衣物流动具有流路分支模块的多功能收纳系统
JP4770621B2 (ja) 加湿機能付空気清浄機
CN114829694B (zh) 多功能收纳系统
TWI326320B (zh)
KR20210074773A (ko) 최적 위치에 배치된 히팅부를 포함하는 다기능 수납 시스템
KR20210074799A (ko) 유연한 연결부위를 가지는 옷걸이를 포함하는 다기능 수납 시스템
KR20210074760A (ko) 순환 유로를 포함하는 다기능 수납 시스템
KR20210074771A (ko) 경사진 유로 유입부를 포함하는 다기능 수납 시스템
KR20210074796A (ko) 복수의 팬을 포함하는 다기능 수납 시스템
KR20210074772A (ko) 회전식 가변 유로 모듈이 구비된 다기능 수납 시스템
KR20210074797A (ko) 복수의 팬을 이용한 제어방식을 포함하는 다기능 수납 시스템
KR20210074761A (ko) 가습부를 포함하는 다기능 수납 시스템
KR20210074798A (ko) 분리형 구조를 가지는 옷걸이를 포함하는 다기능 수납 시스템
KR101852516B1 (ko) 가습 제습 복합기의 본체 구조
CN215685723U (zh) 多功能收纳系统
KR200264785Y1 (ko) 의류건조기
KR101801563B1 (ko) 가습 제습 복합기의 댐퍼 프레임 구조
KR102300504B1 (ko) 양 방향 토출 유로를 포함하는 공기 청정기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