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3840409A - 车窗总成及车辆 - Google Patents

车窗总成及车辆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3840409A
CN113840409A CN202111108661.2A CN202111108661A CN113840409A CN 113840409 A CN113840409 A CN 113840409A CN 202111108661 A CN202111108661 A CN 202111108661A CN 113840409 A CN113840409 A CN 113840409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heating
window
window glass
wire
vehicl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11108661.2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3840409B (zh
Inventor
洪锦泉
李炜军
关金亮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Fuyao Glass Industry Group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Fuyao Glass Industry Group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Fuyao Glass Industry Group Co Ltd filed Critical Fuyao Glass Industry Group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111108661.2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3840409B/zh
Publication of CN11384040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3840409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3840409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3840409B/zh
Priority to PCT/CN2022/120434 priority patent/WO2023046000A1/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5ELECTRIC TECHNIQU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05BELECTRIC HEATING; ELECTRIC LIGHT SOUR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ELECTRIC LIGHT SOURCES, IN GENERAL
    • H05B3/00Ohmic-resistance heating
    • H05B3/84Heating arrangem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transparent or reflecting areas, e.g. for demisting or de-icing windows, mirrors or vehicle windshields
    • HELECTRICITY
    • H05ELECTRIC TECHNIQU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05BELECTRIC HEATING; ELECTRIC LIGHT SOUR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ELECTRIC LIGHT SOURCES, IN GENERAL
    • H05B2203/00Aspects relating to Ohmic resistive heating covered by group H05B3/00
    • H05B2203/002Heaters using a particular layout for the resistive material or resistive elements
    • H05B2203/003Heaters using a particular layout for the resistive material or resistive elements using serpentine layout

Landscapes

  • Surface Heating Bodie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提供了一种车窗总成及车辆,所述车窗总成包括车窗玻璃、至少两个传感器及加热件,所述车窗玻璃包括功能区,所述功能区内具有至少两个间隔设置的信号透过窗口,所述至少两个传感器安装在所述车窗玻璃的内侧,每个传感器与每个信号透过窗口的位置一一对应,所述车窗玻璃还包括第一透明板及第二透明板,所述加热件设置于所述第一透明板和所述传感器之间,所述加热件包括至少一根线状加热元件,所述线状加热元件多次延伸穿过多个所述信号透过窗口。通过所述加热件的排布设计,使得所述加热件同时对多个所述信号透过窗口加热,在加速除雾、霜效果的同时,具有较好的加热区域的布置。

Description

车窗总成及车辆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车辆零配件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车窗总成及车辆。
背景技术
车辆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重要的代步工具之一。目前,在前车窗玻璃及后车窗玻璃上集成有摄像头,用于为驾驶员提供更多视野,从而辅助驾驶员进行驾驶。
当遇到雨、雪、霜等恶劣天气时,车窗玻璃可能出现起雾、霜等状况,影响了画面获取,从而无法辅助驾驶员进行驾驶。在现有技术中,通过导电线对车窗玻璃上的摄像窗口进行加热从而除雾、除霜,但目前集成于车窗玻璃上的摄像头越来越多,现有技术无法满足对多个窗口进行加热的设计要求,且加热区域的布置较差。
发明内容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车窗总成,能够解决对多个窗口进行加热的设计要求以及加热区域的布置较差的技术问题。
第一方面,本申请提供了一种车窗总成,所述车窗总成包括车窗玻璃、至少两个传感器及加热件,所述车窗玻璃包括功能区,所述功能区内具有至少两个间隔设置的信号透过窗口,所述至少两个传感器安装在所述车窗玻璃的内侧,每个传感器与每个信号透过窗口的位置一一对应,所述车窗玻璃还包括第一透明板及第二透明板,所述加热件设置于所述第一透明板和所述传感器之间,所述加热件包括至少一根线状加热元件,所述线状加热元件多次延伸穿过多个所述信号透过窗口。
通过所述加热件的排布设计,使得所述加热件同时对多个所述信号透过窗口加热,在加速除雾、霜效果的同时,具有较好的加热区域的布置。
可选的,所述车窗总成还包括第一母线、第二母线及电连接件,所述第一母线、所述第二母线及所述电连接件设置于所述第一透明板和所述第二透明板之间,所述电连接件分别与所述第一母线和所述第二母线电连接,所述电连接件用于将电流通过所述第一母线和所述第二母线传输至所述加热件,以使得所述加热件对所述信号透过窗口加热。
可选的,所述第一母线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端及第二端,所述第二母线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三端及第四端,所述加热件包括第一加热线及第二加热线,所述第一加热线的一端连接于所述第一端,另一端连接于所述第三端;所述第二加热线的一端连接于所述第二端,另一端连接于所述第四端。
可选的,所述第一加热线包括多个第一加热部、多个第二加热部及多个第三加热部,多个所述第一加热部间隔设置,且所述传感器在所述车窗玻璃的正投影完全覆盖所述第一加热部在所述车窗玻璃的正投影,至少一个所述第二加热部平滑连接相邻的所述第一加热部,所述第三加热部用于将所述第二加热部分别与所述第一端及所述第三端相连接;所述第二加热线包括多个第四加热部、多个第五加热部及多个第六加热部,多个所述第四加热部间隔设置,且所述传感器在所述车窗玻璃的正投影完全覆盖所述第四加热部在所述车窗玻璃的正投影,至少一个所述第五加热部平滑连接相邻的所述第四加热部,所述第六加热部用于将所述第五加热部分别与所述第二端及所述第四端相连接。
可选的,所述车窗玻璃还具有可视区及非可视区,所述功能区对应所述非可视区设置,所述第三加热部及所述第六加热部在所述车窗玻璃的正投影至少部分位于所述可视区内。
可选的,所述车窗玻璃还具有可视区及非可视区,所述功能区对应所述非可视区设置,所述第三加热部及所述第六加热部在所述车窗玻璃的正投影至少部分分别位于相对两侧的所述非可视区内。
可选的,所述第一母线设置于位于所述功能区相对一侧的所述非可视区,所述第二母线设置于所述功能区内。
可选的,所述线状加热元件为金属导线或碳纤维导线。
可选的,相邻所述传感器之间的最短距离范围为30mm-150mm。
第二方面,本申请还提供了一种车辆,所述车辆包括如第一方面所述的车窗总成及车架,所述车窗总成安装于所述车架。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的说明本申请实施方式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方式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的介绍,显而易见的,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申请的一些实施方式,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申请一实施方式提供的车窗总成俯视示意图。
图2为图1中沿I-I线的局部剖视示意图。
图3为本申请一实施方式提供的车窗总成局部剖视示意图。
图4为图1中A虚线框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图5为本申请另一实施方式提供的车窗总成俯视示意图。
图6为本申请另一实施方式提供的车窗总成俯视示意图。
图7为本申请一实施方式提供的车辆俯视示意图。
标号说明:车窗总成-1、车窗玻璃-11、功能区-111、信号透过窗口-1111、第一透明板-112、第二透明板-113、遮蔽层-114、连接层-115、可视区-116、非可视区-117、传感器-12、加热件-13、第一加热线-131、第一加热部-1311、第二加热部-1312、第三加热部-1313、第二加热线-132、第四加热部-1321、第五加热部-1322、第六加热部-1323、第一母线-14、第一端-141、第二端-142、第二母线-15、第三端-151、第四端-152、电连接件-16、车辆-2、车架-21。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申请实施方式中的附图,对本申请实施方式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的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方式仅是本申请一部分实施方式,而不是全部的实施方式。基于本申请中的实施方式,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方式,都属于本申请保护的范围。
本申请提供了一种车窗总成1,请一并参阅图1及图2,图1为本申请一实施方式提供的车窗总成俯视示意图;图2为图1中沿I-I线的局部剖视示意图。所述车窗总成1包括车窗玻璃11、至少两个传感器12及加热件13,所述车窗玻璃11包括功能区111,所述功能区111内具有至少两个间隔设置的信号透过窗口1111,所述至少两个传感器12安装在所述车窗玻璃11的内侧,每个传感器12与每个信号透过窗口1111的位置一一对应,所述车窗玻璃11还包括第一透明板112及第二透明板113,所述加热件13设置于所述第一透明板112和所述传感器12之间,所述加热件13包括至少一根线状加热元件,所述线状加热元件多次延伸穿过多个所述信号透过窗口1111。
需要说明的是,为了更好的观察所述传感器12及所述加热件13在所述车窗玻璃11下的分布情况,所述传感器12及所述加热件13透视显示于图1中。在本实施方式中,所述传感器12至少包括图像传感器,其能够获取透过所述信号透过窗口1111的所述车窗玻璃11前方的图像。在本实施方式中,所述信号透过窗口1111为梯形,在其他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所述信号透过窗口1111还可以是其他形状,例如矩形、三角形、圆形等,本申请对此不加以限制。
可以理解的,在雨、雪、霜等恶劣天气下,所述车窗玻璃11较容易起雾、霜,导致所述传感器12无法清晰的获取前方的视野。对所述车窗玻璃11进行加热,可以实现加速除雾、霜的效果,从而使得所述传感器12获取前方清晰的视野。
需要说明的是,所述加热件13为电阻加热元件,电流经过所述加热件13时,所述加热件13将产生一定的热量,由于车载电压基本恒定,所以所述加热件13产生热量的大小一般与所述加热件13的电阻值负相关。同时,考虑到所述加热件13的至少部分会穿过信号透过窗口1111,为了减少所述加热件13对所述传感器12获取图像的干扰,通常选择尺寸尽可能小的所述加热件13。也就是说,在本实施方式中,所述加热件13具有合适的电阻值,既保证在对所述加热件13通电时,所述加热件13能够产生一定的热量对所述车窗玻璃11进行加热,又避免所述加热件13干扰所述传感器12获取图像。
在本实施方式中,所述线状加热元件的一端接入电源的正极,所述线状加热元件的另一端接入电源的负极,以使得电流流过所述线状加热元件。所述线状加热元件多次延伸穿过多个所述信号透过窗口1111,以同时对所述车窗玻璃11上对应的所述信号透过窗口1111进行加热。
可以理解的,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所述加热件13的排布设计,使得所述加热件13同时对多个所述信号透过窗口1111加热,在加速除雾、霜效果的同时,具有较好的加热区域的布置。
需要说明的是,所述第一透明板112在层叠方向上的厚度范围为1.8mm-3.5mm,作为所述车窗玻璃11的外玻璃板;所述第二透明板113在层叠方向上的厚度范围为0.7mm-2.5mm,作为所述车窗玻璃11的内玻璃板。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请再次参阅图2,所述车窗总成1还包括第一母线14、第二母线15及电连接件16,所述第一母线14、所述第二母线15及所述电连接件16设置于所述第一透明板112和所述第二透明板113之间,所述电连接件16分别与所述第一母线14和所述第二母线15电连接,所述电连接件16用于将电流通过所述第一母线14和所述第二母线15传输至所述加热件13,以使得所述加热件13对所述信号透过窗口1111加热。
需要说明的是,所述第一母线14和所述第二母线15可以是单层铜箔结构,也可以是双层铜箔结构。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2所示,所述第一母线14为双层铜箔结构,所述第一母线14夹设所述第一透明板112和所述第二透明板113之间。
具体的,所述电连接件16的数量为两个,所述第一母线14通过一所述电连接件16接入电源的正极,所述第二母线15通过另一所述电连接件16接入电源的负极;反之亦然,在其他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母线14还可以通过一所述电连接件16接入电源的负极,则所述第二母线15通过另一所述电连接件16接入电源的正极,本申请对此不加以限制。
需要说明的是,所述车窗玻璃11还包括遮蔽层114及连接层115,所述遮蔽层114设置于所述第一透明板112邻近所述连接层115的一侧表面,所述连接层115用于连接所述第一透明板112与所述第二透明板113,所述第一母线14、所述第二母线15和所述加热件13夹设于连接层115和第二透明板113之间。通常情况下,所述遮蔽层114为深色油墨,通过印刷等工艺形成在所述第一透明板112的表面上。所述遮蔽层114用于遮挡在所述遮蔽层114之后的器件,以避免从车外观察到位于所述遮蔽层114之后的器件,使得所述车窗总成1更加美观。可选的,在所述第二透明板113的至少一个表面上可以增设附加的遮蔽层(未示出),以避免从车内观察到位于所述第一透明板112与所述第二透明板113之间的器件,使得驾驶视野上更加简洁。
在本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透明板112作为所述车窗玻璃11的外玻璃板,所述第二透明板113作为所述车窗玻璃11的内玻璃板,所述连接层115的材料可以选用透明的聚乙烯醇缩丁醛(PVB)、乙烯乙酸乙烯酯(EVA)、聚丙烯酸酯(PA)、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离子性中间层(SGP)或聚氨酯(PU)等中的至少一种。
在一些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所述连接层115中还可以集成隔音、隔热、平视显示器(Head Up Display,HUD)、有/无彩带等功能,本申请对此不加以限制。
具体的,在本实施方式中,其中一层所述第一母线14在剖视图下沿垂直于层叠方向上的宽度为5-15mm,例如5mm、6mm、7mm、8mm、9mm、10mm、11mm、12mm、13mm、14mm、15mm等,另一层所述第一母线14在剖视图下沿垂直于层叠方向上的宽度为3-12mm,例如3mm、4mm、5mm、6mm、7mm、8mm、9mm、10mm、11mm、12mm。可以理解的,由于其中一层所述第一母线14与所述电连接件16直接接触,为了实现更好的电连接和更简洁的引出,优选其中一层所述第一母线14的宽度大于另一层所述第一母线14的宽度。
可以理解的,在本实施方式中,所述电连接件16焊接于其中一层所述第一母线14背离所述第二透明板113的一侧,也就是说,所述电连接件16夹设于所述第一母线14的双层铜箔结构或所述第二母线15(图2中未示出)的双层铜箔结构之间,以使得在车辆移动,或其他情况下产生振动时,所述电连接件16不易由所述车窗总成1的层级结构中脱出。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请一并参阅图3,图3为本申请一实施方式提供的车窗总成局部剖视示意图。所述第二母线15为双层铜箔结构,双层铜箔夹设所述加热件13的两侧,所述电连接件16设置于所述第二母线15背离所述加热件13的一侧。
具体的,本实施方式与上一实施方式的区别在于,所述电连接件16的设置位置不同。可以理解的,在本实施方式中,所述电连接件16焊接于所述第二母线15邻近所述第二透明板113的一侧,以使得所述加热件13与所述第二母线15直接接触,具有更好的电连接关系。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请一并参阅图4,图4为图1中A虚线框的局部放大示意图。所述第一母线14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端141及第二端142,所述第二母线15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三端151及第四端152,所述加热件13包括第一加热线131及第二加热线132,所述第一加热线131的一端连接于所述第一端141,另一端连接于所述第三端151;所述第二加热线132的一端连接于所述第二端142,另一端连接于所述第四端152。
具体的,所述第一加热线131及所述第二加热线132为导电金属丝。由于所述第一加热线131及所述第二加热线132设置于所述第一透明板112与所述第二透明板113之间,当所述第一加热线131及所述第二加热线132采用钨丝时,所述第一加热线131及所述第二加热线132的直径范围应较小,具体为0.018mm-0.15mm;当所述第一加热线131及所述第二加热线132采用漆包线时,所述第一加热线131及所述第二加热线132的直径范围具体为0.08mm-0.2mm。可以理解的,两者均可以实现对所述信号透过窗口1111对应的所述车窗玻璃11进行加热,从而进行除霜/除雾。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请再次参阅图4,所述第一加热线131包括多个第一加热部1311、多个第二加热部1312及多个第三加热部1313,多个所述第一加热部1311间隔设置,且所述传感器12在所述车窗玻璃11的正投影完全覆盖所述第一加热部1311在所述车窗玻璃11的正投影,至少一个所述第二加热部1312平滑连接相邻的所述第一加热部1311,所述第三加热部1313用于将所述第二加热部1312分别与所述第一端141及所述第三端151相连接;所述第二加热线132包括多个第四加热部1321、多个第五加热部1322及多个第六加热部1323,多个所述第四加热部1321间隔设置,且所述传感器12在所述车窗玻璃11的正投影完全覆盖所述第四加热部1321在所述车窗玻璃11的正投影,至少一个所述第五加热部1322平滑连接相邻的所述第四加热部1321,所述第六加热部1323用于将所述第五加热部1322分别与所述第二端142及所述第四端152相连接。
具体的,如图4所示,所述第一加热部1311与所述第二加热部1312,所述第四加热部1321与所述第五加热部1322分别来回往复地穿设于所述信号透过窗口1111,在所述车窗玻璃11的正投影穿设于所述传感器12在所述车窗玻璃11的正投影,以对所述传感器12对应的所述车窗玻璃11部分进行加热除霜/除雾。可以理解的,所述第一加热部1311与所述第二加热部1312,所述第四加热部1321与所述第五加热部1322分别仿照所述信号透过窗口1111的轮廓进行布线,此种设置方式可以有效、快速的对所述信号透过窗口1111对应的所述车窗玻璃11进行加热,达到快速除霜/除雾的效果。
在本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加热部1311之间的距离a范围为2mm-15mm,所述第四加热部1321之间的距离a范围为2mm-15mm。当所述信号透过窗口1111较小时,优选的,所述第一加热部1311之间的距离a范围还可以为8mm-10mm,同理,所述第四加热部1321之间的距离a范围还可以为8mm-10mm。可以理解的,为了布线仿照所述信号透过窗口1111的轮廓,所述第一加热部1311及所述第四加热部1321为直线,且延伸长度根据所述信号透过窗口1111大小变化而变化。此外,为了仿照所述信号透过窗口1111布线,在本实施方式中,每个所述第一加热部1311与水平线的夹角d的范围为0°-10°。可以理解的,在其他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本申请对所述第一加热部1311及所述第四加热部1321的形状、角度不加以限制。
所述第三加热部1313及所述第六加热部1323在所述车窗玻璃11的正投影,距离所述传感器12在所述车窗玻璃11的正投影的最小距离b范围为3mm。可以理解的,所述第三加热部1313或所述第六加热部1323在所述车窗玻璃11的正投影,可以落入所述传感器12在所述车窗玻璃11的正投影范围内,也可以落入所述传感器12在所述车窗玻璃11的正投影范围外,本申请对此不加以限制。
由于所述第二加热部1312用于平滑连接相邻的所述第一加热部1311,所述第五加热部1322用于平滑连接相邻的所述第四加热部1321,在本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二加热部1312及所述第五加热部1322为圆弧状,且所述第二加热部1312及所述第五加热部1322的圆弧半径c范围为2mm-30mm。优选的,所述第二加热部1312及所述第五加热部1322的圆弧半径c为5mm。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加热线131及所述第二加热线132设置于所述连接层115背离所述第一透明板112的一侧表面。可以理解的,在其他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加热线131及所述第二加热线132还可以设置于其他位置,本申请对此不加以限制。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请一并参阅图5,图5为本申请另一实施方式提供的车窗总成俯视示意图。所述车窗玻璃11还具有可视区116及非可视区117,所述功能区111对应所述非可视区117设置,所述第三加热部1313及所述第六加热部1323在所述车窗玻璃11的正投影至少部分位于所述可视区116内。
具体的,所谓可视区116,是指可以直接透过所述车窗玻璃11观察到内部的区域,则非可视区117是指无法直接透过所述车窗玻璃11观察到内部的区域。在本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母线14及所述第二母线15设置于与所述功能区111相对一侧的所述非可视区117。
由于所述第三加热部1313及所述第六加热部1323在所述车窗玻璃11的正投影至少部分位于所述可视区116内,所述第三加热部1313及所述第六加热部1323的直径范围不易过大,从而避免所述第三加热部1313及所述第六加热部1323在所述车窗玻璃11的可视区116上过于明显,防止所述第三加热部1313及所述第六加热部1323的设置影响车内或车外的人员、设备的视线。
优选的,所述第三加热部1313及所述第六加热部1323的直径范围应小于或等于0.03mm。具体的,当所述第三加热部1313或所述第六加热部1323为钨丝时,所述第三加热部1313或所述第六加热部1323的直径可以为0.025mm或0.027mm;当所述第三加热部1313或所述第六加热部1323为漆包线时,所述第三加热部1313或所述第六加热部1323的直径可以为0.12mm。可以理解的,当所述第三加热部1313或所述第六加热部1323为钨丝时的直径小于所述第三加热部1313或所述第六加热部1323为漆包线时的直径,因此,当所述第三加热部1313及所述第六加热部1323在所述车窗玻璃11的正投影至少部分位于所述可视区116内时,所述第三加热部1313或所述第六加热部1323优选为钨丝。
以图5举例而言,将所述车窗玻璃11的上边缘称为所述车窗玻璃11的顶部;将所述车窗玻璃11的下边缘称为所述车窗玻璃11的底部;将所述车窗玻璃11的左边缘及右边缘称为所述车窗玻璃11的侧边。
可以理解的,相对于上一实施方式,本实施方式将所述第一加热线131、所述第二加热线132和所述第一母线14、所述第二母线15集成在所述车窗玻璃11的底部,且所述第三加热部1313及所述第六加热部1323在所述车窗玻璃11的正投影至少部分位于所述可视区116内,由所述功能区111邻近所述车窗玻璃11底部的一侧引出。此种设置方式可避免所述车窗玻璃11顶部和侧边的空间受限,无法布置所述电连接件16等技术问题。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请一并参阅图6,图6为本申请另一实施方式提供的车窗总成俯视示意图。所述车窗玻璃11还具有可视区116及非可视区117,所述功能区111对应所述非可视区117设置,所述第三加热部1313及所述第六加热部1323在所述车窗玻璃11的正投影至少部分分别位于相对两侧的所述非可视区117内。
可以理解的,相对于上一实施方式,本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三加热部1313及所述第六加热部1323在所述车窗玻璃11的正投影至少部分分别位于相对两侧的所述非可视区117内,从而对所述第三加热部1313及所述第六加热部1323的直径限制较小。在所述车窗玻璃11顶部设计空间受限,以及无法直接将所述加热件13穿过所述可视区116设置的情况下,本实施方式将所述第三加热部1313及所述第六加热部1323通过所述车窗玻璃11的顶边和侧边引导至所述车窗玻璃11的底部。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母线14设置于位于所述功能区111相对一侧的所述非可视区117,所述第二母线15设置于所述功能区111内。
需要说明的是,通常情况下,所述车窗玻璃11的侧边设计空间较小。可以理解的,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分别将所述第一母线14设置于位于所述功能区111相对一侧的所述非可视区117,所述第二母线15设置于所述功能区111内,减少了在所述车窗玻璃11的侧边布置所述第三加热部1313及所述第六加热部1323的部分,保证了所述车窗玻璃11的侧边的设计空间。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线状加热元件为金属导线或碳纤维导线。
具体的,当所述线状加热元件为金属导线时,所述线状加热元件可以是铜线、钨线、铝线或铜合金线中的任意一种或多种,且所述线状加热元件的直径范围为0.01mm-0.5mm。优选的,所述线状加热元件的直径范围还可以为0.1mm-0.4mm,具体的,所述线状加热元件的直径还可以是0.17mm、0.23mm、0.31mm、0.39mm等,本申请对此不加以限制。
当所述线状加热元件为碳纤维导线时,所述线状加热元件的直径范围为0.01mm-0.5mm。优选的,所述线状加热元件的直径范围还可以为0.1mm-0.4mm,具体的,所述线状加热元件的直径还可以是0.14mm、0.21mm、0.27mm、0.34mm等,本申请对此不加以限制。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请再次参阅图4,相邻所述传感器12之间的最短距离范围为30mm-150mm。
具体的,本申请提供的所述车窗总成1可以对多个所述信号透过窗口1111同时进行加热除霜/除雾。可以理解的,每个所述传感器12的功能可以是不同的,因此,集成多个所述传感器12的所述车窗玻璃11可以具有多种功能性。为了避免相邻所述传感器12之间的互相干扰,以及预留空间为所述加热件13等其他器件进行布线、设置等,相邻所述传感器12之间的最短距离e范围为30mm-150mm。优选的,相邻所述传感器12之间的最短距离e范围还可以为50mm-80mm。
本申请还提供了一种车辆2,请一并参阅图7,图7为本申请一实施方式提供的车辆俯视示意图。所述车辆2包括如上文所述的车窗总成1及车架21,所述车窗总成1安装于所述车架21。具体的,所述车窗总成1请参阅上文描述,在此不再赘述。
本文中应用了具体个例对本申请的原理及实施方式进行了阐述,以上实施方式的说明只是用于帮助理解本申请的核心思想;同时,对于本领域的一般技术人员,依据本申请的思想,在具体实施方式及应用范围上均会有改变之处,综上所述,本说明书内容不应理解为对本申请的限制。

Claims (10)

1.一种车窗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车窗总成包括车窗玻璃、至少两个传感器及加热件,所述车窗玻璃包括功能区,所述功能区内具有至少两个间隔设置的信号透过窗口,所述至少两个传感器安装在所述车窗玻璃的内侧,每个传感器与每个信号透过窗口的位置一一对应,所述车窗玻璃还包括第一透明板及第二透明板,所述加热件设置于所述第一透明板和所述传感器之间,所述加热件包括至少一根线状加热元件,所述线状加热元件多次延伸穿过多个所述信号透过窗口。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窗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车窗总成还包括第一母线、第二母线及电连接件,所述第一母线、所述第二母线及所述电连接件设置于所述第一透明板和所述第二透明板之间,所述电连接件分别与所述第一母线和所述第二母线电连接,所述电连接件用于将电流通过所述第一母线和所述第二母线传输至所述加热件,以使得所述加热件对所述信号透过窗口加热。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车窗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母线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端及第二端,所述第二母线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三端及第四端,所述加热件包括第一加热线及第二加热线,所述第一加热线的一端连接于所述第一端,另一端连接于所述第三端;所述第二加热线的一端连接于所述第二端,另一端连接于所述第四端。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车窗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加热线包括多个第一加热部、多个第二加热部及多个第三加热部,多个所述第一加热部间隔设置,且所述传感器在所述车窗玻璃的正投影完全覆盖所述第一加热部在所述车窗玻璃的正投影,至少一个所述第二加热部平滑连接相邻的所述第一加热部,所述第三加热部用于将所述第二加热部分别与所述第一端及所述第三端相连接;所述第二加热线包括多个第四加热部、多个第五加热部及多个第六加热部,多个所述第四加热部间隔设置,且所述传感器在所述车窗玻璃的正投影完全覆盖所述第四加热部在所述车窗玻璃的正投影,至少一个所述第五加热部平滑连接相邻的所述第四加热部,所述第六加热部用于将所述第五加热部分别与所述第二端及所述第四端相连接。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车窗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车窗玻璃还具有可视区及非可视区,所述功能区对应所述非可视区设置,所述第三加热部及所述第六加热部在所述车窗玻璃的正投影至少部分位于所述可视区内。
6.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车窗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车窗玻璃还具有可视区及非可视区,所述功能区对应所述非可视区设置,所述第三加热部及所述第六加热部在所述车窗玻璃的正投影至少部分分别位于相对两侧的所述非可视区内。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车窗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母线设置于位于所述功能区相对一侧的所述非可视区,所述第二母线设置于所述功能区内。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窗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线状加热元件为金属导线或碳纤维导线。
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窗总成,其特征在于,相邻所述传感器之间的最短距离范围为30mm-150mm。
10.一种车辆,其特征在于,所述车辆包括如权利要求1-9任意一项所述的车窗总成及车架,所述车窗总成安装于所述车架。
CN202111108661.2A 2021-09-22 2021-09-22 车窗总成及车辆 Active CN113840409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1108661.2A CN113840409B (zh) 2021-09-22 2021-09-22 车窗总成及车辆
PCT/CN2022/120434 WO2023046000A1 (zh) 2021-09-22 2022-09-22 车窗总成及车辆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1108661.2A CN113840409B (zh) 2021-09-22 2021-09-22 车窗总成及车辆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3840409A true CN113840409A (zh) 2021-12-24
CN113840409B CN113840409B (zh) 2022-08-26

Family

ID=7896038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11108661.2A Active CN113840409B (zh) 2021-09-22 2021-09-22 车窗总成及车辆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CN (1) CN113840409B (zh)
WO (1) WO2023046000A1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23046000A1 (zh) * 2021-09-22 2023-03-30 福耀玻璃工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车窗总成及车辆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DE102007035027A1 (de) * 2007-07-26 2009-01-29 Adc Automotive Distance Control Systems Gmbh Sichtfenster zur Anordnung eines optischen Sensor- und/oder Erkennungssystems in einem Fahrzeug
CN105338673A (zh) * 2015-09-17 2016-02-17 福建省万达汽车玻璃工业有限公司 带有通讯窗的电加热汽车夹层玻璃
CN110914085A (zh) * 2017-07-18 2020-03-24 Agc株式会社 车辆用窗玻璃
CN111761894A (zh) * 2020-06-28 2020-10-13 福耀玻璃工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局部高红外线透过的电加热前挡玻璃
WO2021015155A1 (ja) * 2019-07-25 2021-01-28 Agc株式会社 車両用ガラス装置
CN113316277A (zh) * 2021-05-13 2021-08-27 福耀玻璃工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可加热的车窗组件及车辆

Family Cites Familie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203485717U (zh) * 2013-08-19 2014-03-19 深圳奔迅汽车玻璃有限公司 可加热的车窗玻璃
JP6787776B2 (ja) * 2015-12-22 2020-11-18 日本板硝子株式会社 ウインドシールド
EP4025013A4 (en) * 2019-09-01 2023-10-04 Nippon Sheet Glass Company, Limited WINDSHIELD
CN113840408B (zh) * 2021-09-22 2022-05-20 福耀玻璃工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车窗总成及车辆
CN113840409B (zh) * 2021-09-22 2022-08-26 福耀玻璃工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车窗总成及车辆

Patent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DE102007035027A1 (de) * 2007-07-26 2009-01-29 Adc Automotive Distance Control Systems Gmbh Sichtfenster zur Anordnung eines optischen Sensor- und/oder Erkennungssystems in einem Fahrzeug
CN105338673A (zh) * 2015-09-17 2016-02-17 福建省万达汽车玻璃工业有限公司 带有通讯窗的电加热汽车夹层玻璃
CN110914085A (zh) * 2017-07-18 2020-03-24 Agc株式会社 车辆用窗玻璃
WO2021015155A1 (ja) * 2019-07-25 2021-01-28 Agc株式会社 車両用ガラス装置
CN111761894A (zh) * 2020-06-28 2020-10-13 福耀玻璃工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局部高红外线透过的电加热前挡玻璃
CN113316277A (zh) * 2021-05-13 2021-08-27 福耀玻璃工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可加热的车窗组件及车辆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23046000A1 (zh) * 2021-09-22 2023-03-30 福耀玻璃工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车窗总成及车辆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3840409B (zh) 2022-08-26
WO2023046000A1 (zh) 2023-03-30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7880120B2 (en) Transparent window pane provided with a resistive heating coating
KR100593724B1 (ko) 차량용 안테나를 갖는 유리창
JP5469175B2 (ja) 加熱車両窓
KR101493577B1 (ko) 가열가능한 코팅을 갖는 투명 창유리, 및 그의 제조 방법
US20120152930A1 (en) Electrically heated window
CA2969367C (en) Heatable laminated side pane
KR102179313B1 (ko) 용량성 스위칭 영역을 갖는 전기적으로 가열가능한 복합 판유리
US20130092676A1 (en) Composite pane having an electrically heatable coating
JP5650840B2 (ja) 信号対雑音比が改善されてなるアンテナアセンブリおよびアンテナ構造
CA2164366C (en) Electrical connector
JP2018536269A (ja) 容量性スイッチ領域を有している加熱可能な複合ペインを有しているペイン装置
KR19990072954A (ko) 합판유리로만들어지는가열식리어스크린
CN107404777B (zh) 一种汽车前挡夹丝加热玻璃
JP2011509214A (ja) 電気的に加熱可能な積層窓ガラス
US20200001829A1 (en) Window Assembly
CN113840409B (zh) 车窗总成及车辆
WO2023045999A1 (zh) 车窗总成及车辆
EP2982507B1 (en) An electrically heated laminated window
CN114271026A (zh) 具有用于传感器和摄像系统的可电加热的通信窗口的玻璃板
JPH1029504A (ja) 電気的に加熱可能な風防
CN108688447B (zh) 前罩板通风孔与风挡玻璃的连接结构
CN113518717A (zh) 具有柔性扁形电缆的连接装置
JP2008306399A (ja) 合わせ積層体
US20240032158A1 (en) Heating system for windshield
CN115462178A (zh) 用于多个可加热的摄像机窗的电子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