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3826285B - 端子间连接结构 - Google Patents

端子间连接结构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3826285B
CN113826285B CN202080036337.1A CN202080036337A CN113826285B CN 113826285 B CN113826285 B CN 113826285B CN 202080036337 A CN202080036337 A CN 202080036337A CN 113826285 B CN113826285 B CN 113826285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terminal
connection
inter
cover
bol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80036337.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3826285A (zh
Inventor
柳田泰次
下田洋树
松村畅之
猪饲义德
工藤康弘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umitomo Wiring Systems Ltd
AutoNetworks Technologies Ltd
Sumitomo Electric Industries Ltd
Original Assignee
Sumitomo Wiring Systems Ltd
AutoNetworks Technologies Ltd
Sumitomo Electric Industries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umitomo Wiring Systems Ltd, AutoNetworks Technologies Ltd, Sumitomo Electric Industries Ltd filed Critical Sumitomo Wiring Systems Ltd
Priority to CN202410587879.8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8448897A/zh
Priority to CN202410586403.2A priority patent/CN118412674A/zh
Publication of CN11382628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3826285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3826285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3826285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50/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of the non-active parts of electrochemical cells other than fuel cells, e.g. hybrid cells
    • H01M50/50Current conducting connections for cells or batteries
    • H01M50/502Interconnectors for connecting terminals of adjacent batteries; Interconnectors for connecting cells outside a battery casing
    • H01M50/503Interconnectors for connecting terminals of adjacent batteries; Interconnectors for connecting cells outside a battery casing characterised by the shape of the interconnector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50/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of the non-active parts of electrochemical cells other than fuel cells, e.g. hybrid cells
    • H01M50/20Mountings; Secondary casings or frames; Racks, modules or packs; Suspension devices; Shock absorbers; Transport or carrying devices; Holders
    • H01M50/296Mountings; Secondary casings or frames; Racks, modules or packs; Suspension devices; Shock absorbers; Transport or carrying devices; Holders characterised by terminals of battery pack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9/00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e.g. terminal strips or terminal blocks; Terminals or binding posts mounted upon a base or in a case; Bases therefor
    • H01R9/22Bases, e.g. strip, block, panel
    • H01R9/24Terminal block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GCAPACITORS; CAPACITORS, RECTIFIERS, DETECTORS, SWITCHING DEVICES, LIGHT-SENSITIVE OR TEMPERATURE-SENSITIVE DEVICES OF THE ELECTROLYTIC TYPE
    • H01G11/00Hybrid capacitors, i.e. capacitors having different positive and negative electrodes; Electric double-layer [EDL] capacitors; Processes for the manufacture thereof or of parts thereof
    • H01G11/10Multiple hybrid or EDL capacitors, e.g. arrays or modules
    • H01G11/12Stacked hybrid or EDL capacitor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GCAPACITORS; CAPACITORS, RECTIFIERS, DETECTORS, SWITCHING DEVICES, LIGHT-SENSITIVE OR TEMPERATURE-SENSITIVE DEVICES OF THE ELECTROLYTIC TYPE
    • H01G11/00Hybrid capacitors, i.e. capacitors having different positive and negative electrodes; Electric double-layer [EDL] capacitors; Processes for the manufacture thereof or of parts thereof
    • H01G11/74Terminals, e.g. extensions of current collector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50/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of the non-active parts of electrochemical cells other than fuel cells, e.g. hybrid cells
    • H01M50/20Mountings; Secondary casings or frames; Racks, modules or packs; Suspension devices; Shock absorbers; Transport or carrying devices; Holders
    • H01M50/258Modular batteries; Casings provided with means for assembling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50/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of the non-active parts of electrochemical cells other than fuel cells, e.g. hybrid cells
    • H01M50/50Current conducting connections for cells or batteries
    • H01M50/502Interconnectors for connecting terminals of adjacent batteries; Interconnectors for connecting cells outside a battery casing
    • H01M50/505Interconnectors for connecting terminals of adjacent batteries; Interconnectors for connecting cells outside a battery casing comprising a single busbar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1/00Individual connecting elements providing two or more spaced connecting locations for conductive members which are, or may be, thereby interconnected, e.g. end pieces for wires or cables supported by the wire or cable and having means for facilitating electrical connection to some other wire, terminal, or conductive member, blocks of binding posts
    • H01R11/03Individual connecting elements providing two or more spaced connecting locations for conductive members which are, or may be, thereby interconnected, e.g. end pieces for wires or cables supported by the wire or cable and having means for facilitating electrical connection to some other wire, terminal, or conductive member, blocks of binding posts characterised by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connecting locations
    • H01R11/09Individual connecting elements providing two or more spaced connecting locations for conductive members which are, or may be, thereby interconnected, e.g. end pieces for wires or cables supported by the wire or cable and having means for facilitating electrical connection to some other wire, terminal, or conductive member, blocks of binding posts characterised by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connecting locations the connecting locations being identical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4/00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between two or more conductive members in direct contact, i.e. touching one another; Means for effecting or maintaining such contact; 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having two or more spaced connecting locations for conductors and using contact members penetrating insulation
    • H01R4/28Clamped connections, spring connections
    • H01R4/38Clamped connections, spring connections utilising a clamping member acted on by screw or nut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2220/00Batteries for particular applications
    • H01M2220/20Batteries in motive systems, e.g. vehicle, ship, plane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50/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of the non-active parts of electrochemical cells other than fuel cells, e.g. hybrid cells
    • H01M50/20Mountings; Secondary casings or frames; Racks, modules or packs; Suspension devices; Shock absorbers; Transport or carrying devices; Holders
    • H01M50/204Racks, modules or packs for multiple batteries or multiple cells
    • H01M50/207Racks, modules or packs for multiple batteries or multiple cell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shape
    • H01M50/209Racks, modules or packs for multiple batteries or multiple cell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shape adapted for prismatic or rectangular cell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50/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of the non-active parts of electrochemical cells other than fuel cells, e.g. hybrid cells
    • H01M50/20Mountings; Secondary casings or frames; Racks, modules or packs; Suspension devices; Shock absorbers; Transport or carrying devices; Holders
    • H01M50/218Mountings; Secondary casings or frames; Racks, modules or packs; Suspension devices; Shock absorbers; Transport or carrying devices; Holders characterised by the material
    • H01M50/22Mountings; Secondary casings or frames; Racks, modules or packs; Suspension devices; Shock absorbers; Transport or carrying devices; Holders characterised by the material of the casings or racks
    • H01M50/227Organic material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50/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of the non-active parts of electrochemical cells other than fuel cells, e.g. hybrid cells
    • H01M50/20Mountings; Secondary casings or frames; Racks, modules or packs; Suspension devices; Shock absorbers; Transport or carrying devices; Holders
    • H01M50/249Mountings; Secondary casings or frames; Racks, modules or packs; Suspension devices; Shock absorbers; Transport or carrying devices; Holders specially adapted for aircraft or vehicles, e.g. cars or trai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4/00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between two or more conductive members in direct contact, i.e. touching one another; Means for effecting or maintaining such contact; 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having two or more spaced connecting locations for conductors and using contact members penetrating insulation
    • H01R4/28Clamped connections, spring connections
    • H01R4/30Clamped connections, spring connections utilising a screw or nut clamping member
    • H01R4/308Conductive members located parallel to axis of screw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4/00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between two or more conductive members in direct contact, i.e. touching one another; Means for effecting or maintaining such contact; 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having two or more spaced connecting locations for conductors and using contact members penetrating insulation
    • H01R4/28Clamped connections, spring connections
    • H01R4/30Clamped connections, spring connections utilising a screw or nut clamping member
    • H01R4/34Conductive members located under head of screw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4/00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between two or more conductive members in direct contact, i.e. touching one another; Means for effecting or maintaining such contact; 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having two or more spaced connecting locations for conductors and using contact members penetrating insulation
    • H01R4/70Insulation of connec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60/00Enabling technologies; Technologies with a potential or indirect contribution to GHG emissions mitigation
    • Y02E60/10Energy storage using batteries

Landscapes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hemical Kinetics & Catalysis (AREA)
  • Electrochemistry (AREA)
  • General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Microelectronics & Electronic Packaging (AREA)
  • Connections Arranged To Contact A Plurality Of Conductors (AREA)
  • Connection Of Batteries Or Terminals (AREA)
  • Connections By Means Of Piercing Elements, Nuts, Or Screws (AREA)
  • Electric Double-Layer Capacitors Or The Like (AREA)
  • Battery Mounting, Suspending (AREA)
  • Connection Or Junction Boxes (AREA)
  • Connector Housings Or Holding Contact Member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新颖的端子间连接结构,能够抑制作业者等与能够成为带电部的端子部和连接部中的至少一方的接触。端子间连接结构(10)将多个端子部(32)经由通电部件(54)电连接,通电部件(54)包括:通电构件(56),具有分别以连接状态连结于多个端子部(32)的多个连接部(60);及绝缘性的壳体(70),收容通电构件(56),端子间连接结构(10)包括:绝缘性罩(48),覆盖多个端子部(32)和多个连接部(60)中的至少一方;开口窗(50),设置于绝缘性罩(48),使端子部(32)和连接部(60)中的至少一方露出;及中继部(66),设置于与由绝缘性罩(48)覆盖的端子部(32)和连接部(60)中的至少一方连结的连接部(60)或端子部(32),并且插通开口窗(50)而与端子部(32)和连接部(60)中的至少一方连接。

Description

端子间连接结构
技术领域
本公开涉及将多个设备的端子部彼此经由配设于这些端子部之间的线束或母排等通电构件以通电状态进行连接的端子间连接结构。
背景技术
作为将搭载于汽车的设备之间电连接的连接结构,已知有如下的端子间连接结构:通过将设置于架设在两个设备的端子部之间的线束或母排等通电构件的两个连接部分别进行螺栓连结,从而对两个设备的端子部进行通电连接。例如,在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如下构造:在搭载于电动汽车或混合动力汽车等的电池模块中,通过将设置于专用母排的一对连接部分别进行螺栓连结,从而将相邻的单电池组的相反电极彼此的端子部之间电连接。
但是,由于单电池组的端子部是带电部,所以有可能在架设于端子部之间的母排露出的状态下,螺栓连结用的工具等与母排接触,导致电池模块短路。因此,在专利文献1中提出了如下构造:通过具有主体部和盖部的壳体来包覆母排,所述主体部使母排的连接部露出并且包覆母排,所述盖部开闭自如地覆盖连接部的上表面。由此,能够利用壳体包覆母排来提高绝缘性。另外,在将母排螺栓连结在端子部之间时,能够使连接部的上表面露出来进行螺栓连结作业。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3-37988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所要解决的课题
在专利文献1的结构中,在螺栓连结母排之前,成为作为带电部的各单电池组的端子部露出的状态。此时,有时期望能够抑制作业者等与端子部的接触的对策。另外,即使在不需要抑制相对于单电池组的端子部的接触的对策的情况下,一个连接部连结于端子部的母排的另一端部也成为带电部。此时,有时也期望能够抑制作业者等与连接部的接触的对策。
因此,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新颖的端子间连接结构,能够抑制作业者等与能够成为带电部的端子部和连接部中的至少一方的接触。
用于解决课题的技术方案
本发明的端子间连接结构将多个端子部经由通电部件进行电连接,其中,所述通电部件包括:通电构件,具有分别以连接状态连结于多个所述端子部的多个连接部;及绝缘性的壳体,收容所述通电构件,所述端子间连接结构包括:绝缘性罩,覆盖多个所述端子部和多个所述连接部中的至少一方;开口窗,设置于所述绝缘性罩,使所述端子部和所述连接部中的所述至少一方露出;及中继部,设置于与由所述绝缘性罩覆盖的所述端子部和所述连接部中的所述至少一方连结的所述连接部或所述端子部,并且插通所述开口窗而与所述端子部和所述连接部中的所述至少一方连接。
发明效果
根据本公开,能够提供一种能够抑制作业者等与端子部和连接部中的至少一方接触的端子间连接结构。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使用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端子间连接结构,将两个单电池组的端子部彼此经由连结于它们的母排连接起来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2是在图1中将端子间连接结构分解后的分解立体图。
图3是图1的俯视图。
图4是图2所示的端子部的分解立体图。
图5是图2所示的通电部件的分解立体图。
图6是图3中的VI-VI截面放大图。
图7是图6的分解图,并且是相当于图2的图。
图8是表示使用变形例1、2所涉及的端子间连接结构,将单电池组和接线盒的端子部彼此经由连结于它们的母排连接起来的状态的俯视图。
图9是表示图8所示的端子间连接结构所使用的通电构件的俯视放大图。
图10是变形例3所涉及的端子间连接结构所使用的通电部件的分解立体图。
图11是图10所示的通电部件的组装状态的长度方向(X方向)截面放大图。
图12是变形例4所涉及的端子间连接结构所使用的通电部件的分解立体图。
图13是图12所示的通电部件的组装状态的长度方向(X方向)截面放大图。
图14是变形例5所涉及的端子间连接结构所使用的通电部件的分解立体图。
图15是图14所示的通电部件的组装状态的长度方向(X方向)截面放大图。
图16是变形例6所涉及的端子间连接结构所使用的通电部件的分解立体图。
图17是图16所示的通电部件的组装状态的长度方向(X方向)截面放大图。
图18是表示变形例7所涉及的端子间连接结构的分解立体图。
图19是图18所示的端子间连接结构的组装状态的长度方向(X方向)截面放大图。
图20是表示变形例8所涉及的端子间连接结构的分解立体图。
图21是图20所示的端子间连接结构的组装状态的长度方向(X方向)截面放大图。
图22是表示变形例9所涉及的端子间连接结构的分解立体图。
图23是图22所示的端子间连接结构的组装状态的宽度方向(Y方向)截面放大图。
图24是表示变形例10所涉及的端子间连接结构的分解立体图。
图25是图24所示的端子间连接结构的组装状态的宽度方向(Y方向)截面放大图。
图26是表示变形例11所涉及的端子间连接结构的分解立体图。
图27是表示变形例12所涉及的端子间连接结构的长度方向(X方向)截面放大图。
图28是表示变形例13所涉及的端子间连接结构的整体立体图。
图29是将图28所示的端子间连接结构分解为端子部和连接部的分解立体图。
图30是图28所示的端子间连接结构的分解立体图。
图31是从下方观察图28所示的端子间连接结构的连接部的立体图。
图32是将图28所示的端子间连接结构的连接部沿水平方向切断时的从上方观察的剖视图。
图33是图28所示的端子间连接结构的长度方向(X方向)剖视图。
图34是表示变形例14所涉及的端子间连接结构的整体立体图。
图35是将图34所示的端子间连接结构分解为端子部和连接部的分解立体图。
图36是从下方观察图35所示的端子间连接结构的立体图。
图37是表示在图36所示的端子间连接结构中闸门关闭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38是图35所示的端子间连接结构的宽度方向(Y方向)剖视图。
图39是图34所示的端子间连接结构的宽度方向(Y方向)剖视图。
图40A是变形例15所涉及的端子间连接结构的宽度方向(Y方向)剖视图,是表示连接阻止部位于阻止位置的状态的图。
图40B是表示在图40A所示的端子间连接结构中连接阻止部位于允许位置的状态的图。
图41是表示变形例16所涉及的端子间连接结构的整体立体图。
图42是表示图41所示的端子间连接结构中的一个端子部与连接部之间的连结部分的立体图。
图43是图42中的XLIII-XLIII剖视图。
图44是表示图41所示的端子间连接结构中的另一个端子部与连接部之间的连结部分的立体图。
图45是图44中的XLV-XLV剖视图。
图46是表示构成图42所示的一个端子部与连接部之间的连结部分的连接部侧的单元的立体图。
图47是从下方观察图46所示的连接部侧的单元的立体图。
图48是图46中的XLVIII-XLVIII剖视图。
图49是表示构成图42所示的一个端子部与连接部之间的连结部分的端子部侧的单元的立体图。
图50是图49中的L-L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本公开的实施方式的说明>
首先列出本公开的实施方式来进行说明。
本公开的端子间连接结构是
(1)将多个端子部经由通电部件进行电连接的端子间连接结构,其中,所述通电部件包括:通电构件,具有分别以连接状态连结于多个所述端子部的多个连接部;及绝缘性的壳体,收容所述通电构件,所述端子间连接结构包括:绝缘性罩,覆盖多个所述端子部和多个所述连接部中的至少一方;开口窗,设置于所述绝缘性罩,使所述端子部和所述连接部中的所述至少一方露出;及中继部,设置于与由所述绝缘性罩覆盖的所述端子部和所述连接部中的所述至少一方连结的所述连接部或所述端子部,并且插通所述开口窗而与所述端子部和所述连接部中的所述至少一方连接。
根据本公开的端子间连接结构,多个端子部和连接部中的至少一方被绝缘性罩覆盖,端子部和连接部中的至少一方会通过设置于绝缘性罩的开口窗而露出。因此,在端子部或连接部能够成为带电部的情况下等,通过用绝缘性罩覆盖要求触电对策的端子部和连接部中的至少一方,能够抑制作业者等与端子部或连接部的接触。另外,在与由绝缘性罩覆盖的端子部或连接部连结的连接部或端子部设有中继部,该中继部插通设置于绝缘性罩的开口窗而与端子部或连接部连接。因此,即使用绝缘性罩覆盖端子部或连接部,也能够实现端子部与连接部的电连接。
另外,在本公开的端子间连接结构中,对于期望触电对策的端子部或连接部和与其连结的连接部或端子部,只要分别设置绝缘性罩和中继部即可,因此能够实现设计自由度的提高。例如,在能够成为带电部的连接部或端子部仅为一个连接部的情况下,只要针对一个连接部和与其连结的端子部设置绝缘性罩和中继部即可,能够抑制成本并且实现防触电对策。另外,例如,在能够成为带电部的端子部为两个端子部的情况下,通过在两个端子部设置绝缘性罩并且在两个连接部设置中继部,能够实现优异的防触电对策。另外,优选为,开口窗以允许中继部的插通且阻止作业者的手指的插通的大小设置。
通电部件包括通电构件由母排构成的通电部件或由在两端设有连接部的线束构成的通电部件。在通电部件为线束的情况下,包括如下结构的通电部件:在与通过绝缘性罩实施了防触电对策的端子部连接的线束的一端侧设置的连接部被绝缘性的壳体覆盖,设置于连接部的中继部从壳体向外部突出。
(2)优选为,所述绝缘性罩包括覆盖至少一个所述端子部的端子部罩,所述开口窗包括设置于所述端子部罩而使所述端子部局部露出的端子部开口窗,所述中继部包括连接部侧中继部,该连接部侧中继部设置于与由所述端子部罩覆盖的所述端子部连结的所述连接部,并且向所述壳体的外部突出,插通所述端子部开口窗而与所述端子部连接。
多个端子部中的至少一个由绝缘性的端子部罩覆盖,端子部会通过设置于绝缘性的端子部罩的端子部开口窗而露出。因此,在端子部能够成为带电部的情况下等,通过用端子部罩覆盖要求触电对策的多个端子部中的至少一个,能够抑制作业者等与端子部的接触。另外,在与由端子部罩覆盖的端子部连结的通电构件的连接部设有连接部侧中继部,该连接部侧中继部插通设于端子部罩的端子部开口窗而与端子部连接。因此,即使用端子部罩覆盖端子部,也能够实现端子部与连接部的电连接。
(3)在上述(2)中,优选为,在设置有所述连接部侧中继部的所述连接部中,所述连接部收容在所述壳体内而由所述壳体包围。
在设有连接部侧中继部的通电构件的连接部中,若至少连接部侧中继部突出到壳体的外部,则能够实现端子部与连接部的连接。因此,如果连接部由壳体包围而未露出到壳体的外部,则与连接部的下表面的整个面从壳体露出的现有结构相比,还能够有利地抑制作业者等与连接部的接触。
(4)在上述(2)或(3)中,优选为,所述通电构件由母排构成,在所述母排的长度方向两端部设有两个所述连接部,并且设有向所述母排的板厚方向弯曲的曲柄状弯折部。
由此,通过设置在两个连接部之间的曲柄状弯折部,能够有利地吸收在与各连接部连接的两个端子部之间产生的母排在板厚方向上的公差。另外,曲柄状弯折部只要至少设有一个即可,但在需要将两个连接部设置于母排的在板厚方向上相同的位置的情况下,通过设置弯曲方向为相反方向的一对曲柄状弯折部,能够将两个连接部设定于相同的位置。另外,也能够设置多组多个曲柄状弯折部或反向的一对曲柄状弯折部。
(5)在上述(2)至(4)的任一项中,优选为,所述端子部和所述连接部使用螺栓来连结,设置于所述连接部和所述连接部侧中继部的螺栓插通孔具有允许所述螺栓向规定方向的位移的第一空间,所述通电部件的所述壳体具有允许所述螺栓和所述连接部侧中继部向所述规定方向的位移的第二空间。
由此,在将端子部和连接部进行螺栓连结时,在一个端子部与另一个端子部之间的间隔距离的公差累积的规定方向上,能够通过第一空间和第二空间来吸收公差。另外,设置第一空间和第二空间的部位只要设定在需要吸收公差的规定方向即可,能够根据应用端子间连接结构的部位任意地设定。
(6)在上述(5)中,优选为,在所述通电部件的所述壳体收容有所述螺栓,在所述壳体的上表面设有使被绝缘包覆的所述螺栓的头部露出的上表面开口部,在所述壳体的下表面设有使所述螺栓的螺纹部和所述连接部侧中继部露出的下表面开口部。
由于在通电部件的壳体内收容有螺栓连结用的螺栓,因此能够将端子部与连接部的连结工序中的部件单元化,由此能够实现作业性的提高。而且,由于从设置于壳体的上表面开口部露出的螺栓的头部被绝缘包覆,因此也同时实现了壳体上表面侧的防触电对策。另外,由于仅是螺栓的螺纹部和连接部侧中继部从设置于壳体的下表面开口部露出,因此有利地抑制了在壳体下表面侧的作业者与连接部的接触。
(7)在上述(5)中,优选为,在所述通电部件的所述壳体收容有所述螺栓,在所述壳体的上表面设有使所述螺栓的头部露出的上表面开口部,在所述螺栓的所述头部的上表面开口形成有供连结工具的前端部嵌合的工具嵌合孔,在俯视下,所述工具嵌合孔经由所述上表面开口部露出于外部,所述头部的外周部分被所述壳体的所述上表面覆盖。
这是因为,通过采用在螺栓的头部的上表面开口有工具嵌合孔的类型的螺栓,能够将壳体的上表面开口部的开口面积降低到连结工具的前端部能够插通的程度的大小,从而头部的外周部分能够由壳体的上表面覆盖。由此,即使不对螺栓的头部实施绝缘处理,也能够有利地抑制或防止与成为带电部的螺栓的接触。另外,工具嵌合孔的截面形状除了圆形截面之外,还可以采用作为非圆形截面的六边等多边形、星形、+、-等任意形状。
(8)在上述(7)中,优选为,在所述壳体的所述上表面,覆盖所述螺栓的所述头部的所述外周部分的部位从所述头部向上方分离。
通过覆盖螺栓的头部的外周部分的壳体上表面的部位与头部相比向上方分离,来争取壳体的上表面开口部与螺栓的头部之间的间隔距离,能够进一步降低经由上表面开口部与螺栓接触的可能性。其结果是,还能够考虑到作业性来确保上表面开口部的一定程度的大小。
(9)在上述(2)至(8)的任一项中,优选为,所述端子部和所述连接部使用螺栓来连结,在所述通电部件的所述壳体,在所述连接部侧中继部和所述螺栓的螺纹部的周围设有引导壁,所述引导壁是比所述连接部侧中继部高的壁。
由于引导壁是比连接部侧中继部高的壁,因此能够更有利地抑制作业者与连接部侧中继部和连接部的接触。而且,在将收容于通电部件的壳体的螺栓的螺纹部与端子部螺合时,还能够通过引导壁有利地抑制作业者与螺栓的接触,由此能够实现螺栓连结作业时的安全性的提高。另外,更优选地,引导壁以与螺栓的螺纹部的前端部相同程度或超过其的突出尺寸突出。
(10)在上述(9)中,优选为,所述引导壁设置于所述连接部的附近,所述引导壁通过与设置于所述端子部侧的构件抵接来抑制所述通电部件的位移。
能够使引导壁一并具有位移抑制功能,能够以较少的部件数量同时实现螺栓连结作业时的安全性和作业性的提高。
(11)在上述(2)至(10)的任一项中,优选为,所述连接部侧中继部和所述通电构件一体地形成。
这是因为,通过使连接部侧中继部和通电构件一体化,比较小型的连接部侧中继部的处理变得容易,能够实现组装作业性的提高等。另外,对将连接部侧中继部与通电构件一体地形成的方法没有限定,可以采用任意的方法。例如,在通电构件由金属平板形成的情况下,通过对连接部实施翻边加工,能够使连接部侧中继部突出。另外,也可以通过焊接等将分体形成的通电构件和连接部侧中继部一体化。也可以作为铝等的压铸件而一体地设置通电构件和连接部侧中继部。
(12)在上述(2)至(10)的任一项中,优选为,所述连接部侧中继部和所述通电构件分体形成,所述连接部侧中继部被保持于所述壳体。
通过使通电构件和连接部侧中继部分体,能够提高它们的材料的选择自由度。而且,由于连接部侧中继部被保持于壳体,因此比较小型的连接部侧中继部的处理变得容易。另外,作为将连接部侧中继部保持于壳体的构造,可以采用凹凸嵌合或使用凸缘的支承构造等任意的构造。也可以将连接部侧中继部通过嵌件成型而保持于壳体。
(13)在上述(12)中,优选为,所述连接部侧中继部具有向所述壳体的外部突出的筒部和从所述筒部的一端部向外周侧突出的凸缘部,通过所述连接部侧中继部的所述筒部插通配置在贯通设置于所述壳体的开口孔中,所述连接部侧中继部的所述凸缘部从所述壳体的内侧与所述开口孔的周缘卡合,由此所述连接部侧中继部被保持于所述壳体。
这是因为,能够使连接部侧中继部的筒部突出到壳体外并将凸缘部侧收容并保持在壳体内,由此能够以简单的构造实现连接部侧中继部向壳体外的突出和向壳体的保持。
(14)在上述(12)中,优选为,所述连接部侧中继部通过被压入到贯通设置于所述壳体的开口孔中而被保持于所述壳体。
这是因为,仅通过将连接部侧中继部压入到设置于壳体的开口孔中,就能够实现连接部侧中继部向壳体外的突出和向壳体的保持,由此能够实现壳体和连接部侧中继部的构造的容易化。
(15)在上述(2)至(14)的任一项中,优选为,在所述连接部相互分离地突出设置有多个所述连接部侧中继部。
这是因为,能够将连接部侧中继部分离配置于多个部位,由此能够实现连接部侧中继部的配置和材料选择等的自由度的提高。另外,多个连接部侧中继部可以与通电构件一体设置,也可以分体设置。
(16)在上述(2)至(15)的任一项中,优选为,所述端子部和所述连接部使用螺栓来连结,所述端子部罩包括对设置于所述端子部的螺栓插通孔的内周面进行覆盖的内周部。
这是因为,由于端子部的螺栓插通孔的内周面被端子部罩的内周部覆盖,因此能够有利地抑制作业者等与端子部的螺栓插通孔的内周面的接触。另外,端子部罩的内周部可以与端子部罩的其他部位一体化,也可以分体设置,以保持于端子部的螺栓插通孔的状态构成端子部罩。
(17)在上述(16)中,优选为,所述端子部罩的内周部与所述端子部罩的其他部位一体化。
这是因为比较小型的端子部罩的内周部的操作性变得容易。
(18)在上述(2)至(17)的任一项中,优选为,所述端子部和所述连接部使用螺栓来连结,在所述端子部的螺栓插通孔的周围以环状形成有所述端子部开口窗,在所述连接部的螺栓插通孔的周围配置有环状的所述连接部侧中继部。
端子部和连接部使用螺栓稳定地连结而被固定。而且,能够转用螺栓连结所需的螺栓插通孔,紧凑地设置端子部开口窗和连接部侧中继部,由此能够实现端子间连接结构的小型化。另外,能够将连接部侧中继部构成为环状,由此能够确保连接部侧中继部的强度。
(19)在上述(18)中,优选为,所述环状的所述端子部开口窗被区划在所述端子部罩的内周部与从该内周部向径向外侧分离设置的所述端子部罩的外周部之间,由所述内周部覆盖所述端子部的所述螺栓插通孔的内周面,由所述外周部在所述螺栓插通孔的周围覆盖所述端子部的表面。
由于端子部的螺栓插通孔的内周面被区划出环状的端子部开口窗的端子部罩的内周部覆盖,因此也能够有利地抑制作业者等与端子部的螺栓插通孔的内周面的接触。
(20)在上述(2)至(17)的任一项中,优选为,所述端子部和所述连接部使用螺栓来连结,所述端子部开口窗以使所述端子部的螺栓插通孔及其周边部露出的大小开口,在所述端子部开口窗的周缘部设有朝向所述连接部侧中继部突出的突部。
这是因为,即使在端子部开口窗以包含端子部的螺栓插通孔及其周边部的大小开口的情况下,也由于在端子部开口窗的周缘部设有朝向连接部侧中继部突出的突部,因此通过突部的高度,能够有利地降低作业者等与端子部开口窗的内部、例如与螺栓插通孔的内周面的接触的可能性。因此,通过调整突部的高度,即使不使用第十五方式或第十八方式所规定的端子部罩的内周部,也能够抑制或防止作业者等与螺栓插通孔的内周面的接触,还能够实现部件数量的削减。
(21)在上述(20)中,优选为,在所述端子部和所述连接部使用所述螺栓而连结在一起的状态下,所述突部从所述通电部件分离。
能够避免在端子部和连接部被螺栓连结时,由于使突部与通电部件的任一部件抵接而导致由螺栓连结产生的轴向力经由突部分散到端子部罩的情况。因此,能够确保突部对端子部的接触防止功能,并且稳定地实现端子部与连接部的牢固的连接。
(22)在上述(2)至(21)的任一项中,优选为,所述端子部开口窗的周缘部能够挠曲变形,通过由所述连接部侧中继部按压所述周缘部而使所述端子部开口窗扩开,从而允许所述连接部侧中继部向所述端子部开口窗的插通。
通过利用连接部侧中继部使端子部开口窗的周缘部扩展,允许连接部侧中继部向端子部开口窗的插通,因此,在通电部件与连接部连接之前,能够减小使端子部向外部露出的端子部开口窗的开口面积。因此,能够更有利地降低作业者等与端子部接触的可能性。
(23)在上述(2)至(22)的任一项中,优选为,所述多个端子部中的一个被所述端子部罩覆盖,在与被该端子部罩覆盖的所述端子部连结的所述多个连接部中的一个设有所述连接部侧中继部,所述绝缘性罩包括所述端子部罩和覆盖所述多个连接部中的另一个的绝缘性的连接部罩,所述开口窗包括所述端子部开口窗和设置于所述连接部罩而使所述另一个连接部局部露出的连接部开口窗,所述中继部包括所述连接部侧中继部和设置于与被所述连接部罩覆盖的所述另一个连接部连结的所述多个端子部中的另一个端子部的端子部侧中继部,该端子部侧中继部插通所述连接部开口窗而与所述另一个连接部连接。
由于多个端子部中的一个被端子部罩覆盖,因此通过应用于例如成为带电部的电池模块的端子部,能够抑制作业者等与端子部的接触,由此能够满足所要求的触电对策。另外,在将通电构件的一个连接部连结于成为带电部的端子部之后,通电构件的另一个连接部成为带电部,但在本方式中,由于另一个连接部被连接部罩覆盖,因此能够抑制作业者等与成为带电部的另一个连接部的接触。由此,能够在优异的触电对策的基础上进行通电构件对多个端子部的连结作业。
另外,优选为,设置于连接部罩的连接部开口窗以允许端子部侧中继部的插通并且阻止作业者的手指的插通的大小设置。
(24)在上述(23)中,优选为,所述另一个端子部和所述另一个连接部使用螺栓和螺母来连结,在所述通电部件的所述另一个连接部侧,所述螺母收容于所述壳体,所述螺母和连结于该螺母的所述螺栓的前端部以被绝缘包覆的状态位于设置于所述壳体的上表面的上表面开口部,由所述壳体的底壁构成所述连接部罩,将所述底壁贯通设置而设有所述连接部开口窗,在所述另一个端子部配置有所述螺栓和所述端子部侧中继部。
在通电部件的另一个连接部侧,在壳体内收容有连结用的螺母,在另一个端子部,配置有连结用的螺栓和端子部侧中继部。由此,能够使另一个端子部和另一个连接部包含连结用的部件而单元化,从而能够更有利地实现部件的操作性和作业性的提高。而且,由于位于壳体的上表面开口部的螺母和连结于螺母的螺栓的前端部被绝缘包覆,因此也同时实现了壳体上表面侧的防触电对策。此外,在另一个端子部配置有螺栓和端子部侧中继部。因此,通过应用于与电池模块连接的电气接线箱的端子部等不会成为带电部的端子部,不会产生触电的问题。
另外,对位于壳体的上表面开口部的螺母和连结于该螺母的螺栓的前端部进行绝缘包覆的结构可以采用任意的结构,例如可以采用袋状的螺母罩等。
(25)在上述(2)至(24)的任一项中,优选为,在所述通电部件的所述壳体设有阻止所述连接部与所述端子部的连接的连接阻止部,该连接阻止部能够向允许所述连接部与所述端子部的连接的允许位置位移。
由于在通电部件的壳体设有阻止连接部与端子部的连接的连接阻止部,因此,例如在端子部之间的连接作业过程中,能够将因误操作而使通电部件的一个连接部与端子部连接,导致通电部件的另一个连接部意外地成为带电部的不良情况防患于未然。而且,由于连接阻止部能够向允许连接部与端子部的连接的允许位置位移,因此能够用一个部件控制连接部与端子部的连接。此外,在进行连接作业时,伴有使连接阻止部向允许位置位移这样的作业,作业者能够可靠地有意识地执行连接部与端子部的连接,由此能够可靠地防止通电部件的另一个连接部意外地成为带电部的不良情况。
(26)在上述(25)中,优选为,所述连接阻止部具有嵌合部,该嵌合部在所述连接阻止部位移到所述允许位置时与所述端子部侧的被嵌合部嵌合。
由于连接阻止部具有嵌合部,在连接阻止部位移到允许位置时嵌合部与端子部侧的被嵌合部嵌合,因此连接阻止部也能够一并承担端子部与连接部的固定构造,由此能够以较少的部件数量一并确保端子部与连接部的优异的连接稳定性。
(27)在上述(26)中,优选为,所述嵌合部与所述被嵌合部在所述端子部与所述连接部的正确嵌合位置处嵌合。
这是因为,通过嵌合部与被嵌合部的嵌合,作业者能够检测出端子部与连接部的正确嵌合。
(28)在上述(25)至(27)的任一项中,优选为,在所述通电部件的所述壳体收容有用于将所述连接部连结于所述端子部的螺栓,在所述壳体的上表面设有使被绝缘包覆的所述螺栓的头部露出的上表面开口部,在所述壳体的下表面设有使所述螺栓的螺纹部和所述连接部侧中继部露出的下表面开口部,所述连接阻止部能够在阻止位置与所述允许位置之间位移,所述阻止位置是覆盖所述下表面开口部而覆盖所述螺栓的所述螺纹部和所述连接部侧中继部的位置,所述允许位置是使所述下表面开口部开口而允许所述螺栓的所述螺纹部和所述连接部侧中继部与所述端子部的连接的位置。
这是因为,连接阻止部在阻止位置处覆盖下面开口部而能够可靠地防止螺栓的螺纹部和连接部侧中继部的露出,由此能够实施更优异的触电对策。
(29)在上述(2)至(28)的任一项中,优选为,所述通电部件的所述壳体构成为包括:绝缘包覆层,包覆所述通电构件的长度方向中间部分;及端部壳体,覆盖设置于所述通电构件的长度方向两端部并从所述绝缘包覆层露出的两个所述连接部中的至少一方,所述端部壳体以能够相对于所述通电构件在所述长度方向上位移的方式组装,所述连接部与所述端子部使用螺栓和螺母来连结,贯通设置于所述连接部的螺栓插通孔以具有允许所述端部壳体相对于所述通电构件在所述长度方向上的位移的位移允许间隙的方式设置。
由于收容通电构件的绝缘性的壳体构成为包括包覆通电构件的长度方向中间部分的绝缘包覆层和覆盖至少一方的端部壳体,因此能够更紧凑且更低成本地提供壳体。而且,端部壳体以能够相对于通电构件在长度方向上位移的方式组装,贯通设置于端子部的螺栓插通孔也设置成具有允许端部壳体相对于通电构件在长度方向上的位移的位移允许间隙。由此,在使用螺栓和螺母将连接部与端子部连结时,能够通过端部壳体相对于通电部件侧的通电构件的位移来吸收两个端子部间距离的公差。
(30)在上述(1)中,优选为,所述绝缘性罩包括覆盖至少一个所述连接部的连接部罩,所述开口窗包括设置于所述连接部罩而使所述连接部局部露出的连接部开口窗,所述中继部包括端子部侧中继部,该端子部侧中继部设置于与由所述连接部罩覆盖的所述连接部连结的所述端子部,并插通所述连接部开口窗而与所述连接部连接。
至少一个连接部被连接部罩覆盖,连接部通过设置于连接部罩的连接部开口窗而局部露出。因此,在连接部能够成为带电部的情况下等,通过用连接部罩覆盖要求触电对策的连接部的至少一个,能够抑制作业者等与要求触电对策的连接部的接触。另外,在与由连接部罩覆盖的连接部连结的端子部,设有插通设置于连接部罩的连接部开口窗而与连接部连接的端子部侧中继部。因此,即使用连接部罩覆盖连接部,也能够实现连接部与端子部的电连接。
<本公开的实施方式的详细内容>
下面参照附图对本公开的端子间连接结构的具体例进行说明。另外,本公开并不限于这些示例,而是由权利要求书示出,并旨在包括与权利要求书等同的含义和范围内的全部变更。
<实施方式1>
以下,参照图1~图7对本公开的实施方式1进行说明。图1至图7示出了将本公开的实施方式1的端子间连接结构10应用于电池模块12的例子。电池模块12被用作电动汽车或混合动力车等车辆用的驱动源。如图1所示,电池模块12包括第一电池模块12A和第二电池模块12B,并且经由本公开的端子间连接结构10彼此连接。在图1中,在左侧示出了第一电池模块12A,在右侧示出了第二电池模块12B。另外,以下以Z方向为上方、Y方向为前方、X方向为右方来进行说明。另外,有时对于多个相同构件仅对一部分构件标注标号,对于其他构件则省略标号。
<第一电池模块12A及第二电池模块12B>
如图1至图3所示,第一电池模块12A及第二电池模块12B分别在壳体14A、14B内收容有能够充电的多个单电池16。电池模块12A、12B使用未图示的母排等将上述多个单电池16串联连接,输出电压例如为100V~400V。另外,电池模块12A、12B也可以将多个单电池16并联连接来增大电流容量。这样的单电池16可以使用锂离子二次电池、锂聚合物二次电池、镍氢电池等。也可以代替单电池16或除单电池16之外,利用双电层电容器(EDLC)等电容器。在本说明书中也包括电容器。
壳体14A、14B由合成树脂等具有绝缘性的构件构成。壳体14A、14B形成为向上方开口的大致矩形箱体形状,具有底壁和包围底壁的周围的周壁18。壳体14A、14B的前方侧的周壁18形成为厚壁。通过将前方侧的周壁18的上端部整体地切去,前方侧的周壁18的上端部20位于比单电池16的上端部22靠下方。
<端子间连接结构10>
第一电池模块12A及第二电池模块12B各自的单电池16通过未图示的母排等构件串联连接。而且,这样串联连接单电池16而成的第一电池模块12A和第二电池模块12B彼此使用端子间连接结构10而串联连接,该端子间连接结构10将第一端子部侧单元24的端子部32与第二端子部侧单元26的端子部32经由通电部件54进行电连接。
<第一端子部侧单元24>
如图4所示,具有两个端子部中的一方的第一端子部侧单元24具备能够与外部的端子连接的连接端子28和保持连接端子28的外壳30。连接端子28由铜、铜合金、铝、铝合金等板状的金属构成,具有长度方向的中间部弯曲呈倒U字状且两端部弯曲成L字状的形状。作为长度方向的一个端部的前端部成为与后述的通电部件54的第一连接部侧单元86的连接部60连接的端子部32,作为长度方向的另一个端部的后端部成为与第一电池模块12A的单电池16的端子连接的端子连结部34。如图2所示,端子部32设置于比端子连结部34靠第一电池模块12A侧。另外,端子部32设置于比端子连结部34靠下方侧。在端子连结部34形成有用于与第一电池模块12A的单电池16的端子连接的贯通孔36。
在端子部32贯通形成有螺栓插通孔38,该螺栓插通孔38能够供后述的通电部件54的螺栓84的螺纹部84A插通。螺栓插通孔38形成为在螺栓84的螺纹部84A与螺栓插通孔38的内壁之间形成规定的间隙(配置后述的内周部48B的间隙)的大小的圆形。
外壳30是绝缘性的合成树脂制,如图7所示,将连接端子28以收容状态保持于内部。外壳30包括保持连接端子28的端子保持部40和作为覆盖端子部32的绝缘性罩的端子部罩48。如图4所示,端子保持部40具有大致矩形块形状,在中央部分开口形成有收容螺母44的收容部42。在螺母44的中央贯通形成有与后述的通电部件54的螺栓84的螺纹部84A螺合的螺纹孔46。
如图4所示,绝缘性的端子部罩48作为整体具有大致矩形箱体形状,包括构成端子部罩48的外周部的外周部48A和构成端子部罩48的内周部的内周部48B。如图7所示,外周部48A覆盖端子部32的上表面,由绝缘性的合成树脂以能够抑制或防止相对于端子部32的触电的厚度形成。在外周部48A的中央形成有贯通孔49。并且,在贯通孔49的中央部分同轴状地配置有内周部48B,在贯通孔49的周缘部与内周部48B的径向相对面之间设有使连接端子28的端子部32局部露出的作为开口窗的端子部开口窗50。如图7所示,端子部开口窗50设置于贯通孔49的周围的圆环状的区域,绝缘性的端子部罩48中的端子部开口窗50的内侧成为内周部48B,端子部开口窗50的外侧成为外周部48A。
另外,如图6所示,内周部48B形成为对贯通端子部32的螺栓插通孔38的内壁进行覆盖。这样,内周部48B以圆筒形状设置于螺栓插通孔38的内壁,并以能够抑制或防止相对于螺栓插通孔38的内壁的触电的厚度形成。内周部48B的内表面为供后述的螺栓84的螺纹部84A插通的插通孔51的内表面。另外,如图6及图7所示,在内周部48B的下端部设有向外方斜下方突出的圆环状的突部52。在螺栓插通孔38的内周缘部的下端部设有朝向斜下方延伸的锥面53,内周部48B插通于端子部32的螺栓插通孔38并以被按压于端子部32的状态固定。
<第二端子部侧单元26>
如图2所示,具有两个端子部中的另一方的第二端子部侧单元26形成为与第一端子部侧单元24大致相同的构造,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省略其说明。
<通电部件54>
如图5所示,通电部件54包括:构成通电构件的母排56和作为中继部的连接部侧中继部66;及收容通电构件的绝缘性的壳体70。
<母排56>
构成通电构件的母排56由铜、铜合金、铝、铝合金等板状的金属构成,在长度方向中间部分的任意部位设有向母排56的板厚方向弯曲的一对曲柄状弯折部58、58。在母排56的长度方向两端部形成有相同形状的连接部60、60,并在中央贯通设置有长度方向成为长轴的大致椭圆形状的螺栓插通孔62,且在宽度方向的两侧形成有定位凹部64。连接部60、60构成了后述的第一连接部侧单元86和第二连接部侧单元88。在此,所谓长度方向中间部分,是指母排56的长度方向上的连接部60、60之间即长度方向两端部之间的部分。
<连接部侧中继部66>
如图5所示,连接部侧中继部66由环状的金属构件构成,例如由铜、铜合金、铝、铝合金、铁等金属构成。连接部侧中继部66具备圆筒形状的筒部66A和从筒部66A的上端部向外周侧以凸缘状突出的凸缘部66B,连接部侧中继部66的内侧成为供螺栓84的螺纹部84A插通的螺栓插通孔68。螺栓插通孔68与母排56的螺栓插通孔62同样地,具有母排56的长度方向成为长轴的大致椭圆形状。凸缘部66B在螺栓插通孔68的轴向上的上方侧,遍及连接部侧中继部66的外壁的整周以恒定的尺寸呈台阶状突出。
<壳体70>
如图5所示,收容母排56的绝缘性的壳体70包括壳体主体70A和盖体70B。壳体主体70A和盖体70B均为绝缘性的合成树脂制,且分体形成。另外,壳体主体70A和盖体70B也可以一体形成。
壳体主体70A形成为在长度方向上延伸的大致矩形箱体形状,根据收容于内部的母排56的形状,长度方向中间部分形成为浅底。在构成壳体70的下表面的底壁72的长度方向两端部分,设有供连接部侧中继部66的筒部66A插通并在周缘部处保持连接部侧中继部66的凸缘部66B的下表面开口孔74。即,通过在贯通设置于壳体主体70A的下表面开口孔74插通配置连接部侧中继部66的筒部66A,连接部侧中继部66的凸缘部66B从壳体主体70A的内侧与下表面开口孔74的周缘卡合,由此将连接部侧中继部66保持于壳体70。在底壁72的宽度方向两侧朝向内侧形成有与母排56的定位凹部64卡合的定位突起76。另外,在底壁72的长度方向的两端部,遍及宽度方向的全长朝向下方延伸出引导壁78。
如图5所示,构成壳体70的上表面的盖体70B作为整体形成为在长度方向上延伸的大致矩形平板形状。在盖体70B的长度方向的两端部形成有使实施了绝缘涂装的螺栓84的头部露出的上表面开口部80。另外,绝缘涂装例如通过对氟树脂进行涂敷加工或尼龙粉体加工等来进行。
如图7所示,在如此构成的壳体主体70A的下表面开口孔74保持有连接部侧中继部66的筒部66A。在连接部侧中继部66的凸缘部66B的上方载置有母排56。母排56通过母排56的定位凹部64与壳体主体70A的定位突起76嵌合而被定位。在实施了绝缘涂装的螺栓84的螺纹部84A插通于母排56的连接部60的螺栓插通孔62的状态下,螺栓84被保持于母排56的连接部60。这样收容有连接部侧中继部66、母排56和螺栓84的壳体主体70A被盖体70B覆盖,构成了通电部件54。
如图2所示,通电部件54在长度方向的第一电池模块12A侧的端部设有第一连接部侧单元86,在长度方向的第二电池模块12B侧的端部设有第二连接部侧单元88。第一连接部侧单元86和第二连接部侧单元88均具有收容在绝缘性的壳体70内的连接部侧中继部66、母排56的连接部60、60和螺栓84。
在这样构成的通电部件54中,如图7所示,连接部侧中继部66的筒部66A贯通构成壳体70的下表面的壳体主体70A的底壁72的下表面开口孔74而突出到外部。另外,螺栓84的螺纹部84A贯通下表面开口孔74而突出到外部。此外,如图6及图7所示,连接部侧中继部66的筒部66A和螺栓84的螺纹部84A被引导壁78包围。即,构成第一连接部侧单元86和第二连接部侧单元88的连接部侧中继部66的筒部66A之外的部分和包括连接部60、60的母排56均被收容在绝缘性的壳体70内,不向壳体70的外部露出而被壳体70包围。另外,在连接部侧中继部66的筒部66A和螺栓84的螺纹部84A的周围,引导壁78越过连接部侧中继部66的前端部,以与螺纹部84A的前端部大致相同的尺寸形成。即,引导壁78是比连接部侧中继部66高的壁。而且,引导壁78设置于连接部60的附近,如图6等所示,一对引导壁78、78分别与设置于各端子部侧单元24、26侧的连接端子28抵接,由此抑制了通电部件54相对于各端子部侧单元24、26的位移。
第一连接部侧单元86和第二连接部侧单元88的螺栓插通孔包括设置于构成各连接部侧单元86、88的母排56的连接部60、60的螺栓插通孔62和设置于连接部侧中继部66的螺栓插通孔68而构成。这些螺栓插通孔62、68具有母排56的长度方向成为长轴的大致椭圆形状。因此,若以图7所示的第一连接部侧单元86为例进行说明,则在螺栓84的螺纹部84A以同轴状配置于螺栓插通孔62、68的状态下,在成为母排56的长度方向的螺纹部84A的一个径向的两侧设有允许螺栓84向母排56的长度方向的位移的第一空间a1、a2。另一方面,如图7所示,在构成通电部件54的壳体主体70A和盖体70B,设有允许螺栓84和连接部侧中继部66向母排56的长度方向的位移的第二空间b1、b2、b3。
<通电部件与端子部的连接>
如图1及图2所示,将这样构成的通电部件54相对于第一端子部侧单元24和第二端子部侧单元26进行组装。由此,第一连接部侧单元86的连接部60相对于第一端子部侧单元24的端子部32经由连接部侧中继部66以连接状态被螺栓连结,第二连接部侧单元88的连接部60相对于第二端子部侧单元26的端子部32经由连接部侧中继部66以连接状态被螺栓连结。螺栓连结通过使用螺栓84和螺母44进行连结来执行。第一连接部侧单元86相对于第一端子部侧单元24的组装工序能够以与第二连接部侧单元88相对于第二端子部侧单元26的组装工序大致相同的工序进行组装。因此,在此仅对第一连接部侧单元86相对于第一端子部侧单元24的组装工序进行说明。
首先,图2所示的第一端子部侧单元24及第二端子部侧单元26的连接端子28的端子连结部34使用未图示的连结构件而连结于第一电池模块12A及第二电池模块12B的最前方侧的单电池16的端子。另外,在该状态下,单电池16的上部遍及大致整个面被未图示的上壳体覆盖。
在该状态下,如图7所示,第一端子部侧单元24(第二端子部侧单元26)的连接端子28的端子部32(端子部32)均被构成绝缘性的端子部罩48的外周部48A及内周部48B覆盖。虽然存在使连接端子28的端子部32局部露出的端子部开口窗50,但由于相对于作业者的指尖等较小,因此能够抑制作业者或异物通过端子部开口窗50与连接端子28的端子部32的接触。另外,由于连接端子28为高电压,因此设定了特别高的安全要求事项。例如,GermanVerband der Elektrotechnik(VDE)(德国电子技术协会)的标准例如VDE0470等、及欧洲标准例如IEC/EN61032等提示了保护免受人的手指的接触。为了进行相应的试验,提供了图7所示的所谓的试验手指F。在本实施方式中,端子部开口窗50以试验手指F不能插通的大小开口。
接着,如图7所示,通电部件54的第一连接部侧单元86相对于第一端子部侧单元24从上方重合。在该状态下,向螺栓84的螺纹部84A、连接部侧中继部66的筒部66A、进而经由端子部开口窗50露出的端子部32的接近被引导壁78限制,由此实现了作业者的安全。将螺栓84的螺纹部84A插通第一端子部侧单元24的内周部48B的插通孔51,并与螺母44的螺纹孔46螺合。此时,能够从通电部件54的盖体70B的上表面开口部80插入未图示的工具而将螺栓84连结于螺母44。其结果是,如图6所示,连接部侧中继部66的筒部66A插通第一端子部侧单元24的端子部开口窗50,成为连接部侧中继部66的筒部66A与第一端子部侧单元24的端子部32接触的状态。并且,在螺栓84的头部与螺母44之间,以夹着连接端子28的端子部32、连接部侧中继部66和母排56的连接部60的状态进行螺栓连结。
由此,第一端子部侧单元24的端子部32与通电部件54的第一连接部侧单元86的连接部60之间成为经由连接部侧中继部66电连接的状态。同样地,第二端子部侧单元26的端子部32与通电部件54的第二连接部侧单元88的连接部60之间成为经由连接部侧中继部66电连接的状态。由此,完成端子间连接结构10。
接着,对本实施方式的作用效果进行说明。根据本实施方式,第一端子部侧单元24及第二端子部侧单元26的连接端子28的端子部32被构成绝缘性的端子部罩48的外周部48A及内周部48B覆盖。因此,即使设置使端子部32局部露出的端子部开口窗50,由于相对于作业者的指尖等较小,因此也能够抑制作业者或异物通过端子部开口窗50与端子部32的接触。另外,经由插通端子部开口窗50而与端子部侧单元24、26的端子部32连接的连接部侧中继部66,能够分别将连接部侧单元86、88的母排56的连接部60与端子部侧单元24、26的端子部32、32导通连接。因此,能够将端子部32与连接部60电连接。
另外,通过在所有的端子部32设置绝缘性的端子部罩48,能够实现优异的防触电对策。在如本实施方式那样,将两个电池模块12A、12B的相邻的单电池16组的相反电极彼此的端子间连接的情况下,第一端子部侧单元24和第二端子部侧单元26的端子部32双方成为带电部。因此,通过用绝缘性的端子部罩48覆盖第一端子部侧单元24和第二端子部侧单元26的端子部32双方,能够抑制作业者等与带电部的接触而实现安全性的提高。
通过利用螺栓连结来固定端子部32和连接部60,能够稳定地连结并固定端子部32和连接部60。另外,端子部开口窗50以环状形成于螺栓插通孔68的周围,连接部侧中继部66的内孔成为螺栓插通孔68,连接部侧中继部66由环状的金属构件构成。因此,能够紧凑地形成端子部开口窗50和连接部侧中继部66,由此能够实现端子间连接结构10的小型化。而且,通过使连接部侧中继部66为环状的金属构件,能够确保连接部侧中继部66的强度。
如图6及图7所示,与连接部60连接的连接部侧中继部66的筒部66A的下端部被引导壁78包围,不露出到壳体70的外部。因此,与连接部60遍及下表面的整个面从壳体露出的现有构造相比,还能够有利地抑制作业者等与连接部60的接触。
通电构件由母排56构成,在母排56的长度方向中间部分设有向母排56的板厚方向弯曲的一对曲柄状弯折部58。由此,能够有利地吸收在与设置于母排56的长度方向两端部的各连接部60连接的第一端子部侧单元24的端子部32与第二端子部侧单元26的端子部32之间产生的母排56在板厚方向上的公差。另外,通过设置反向的一对曲柄状弯折部58,能够将各连接部60设置于母排56的在板厚方向上相同的位置。此外,由于母排56的连接部60的螺栓插通孔62形成为在长度方向上延伸的椭圆形状,因此能够有利地吸收在与母排56的连接部60连接的端子部32之间产生的母排56在长度方向上的公差。
如图7所示,在连接部60的螺栓插通孔62和连接部侧中继部66的螺栓插通孔68设有允许螺栓84向母排56的长度方向的位移的第一空间a1、a2,另一方面,在通电部件54的壳体主体70A和盖体70B设有允许螺栓84和连接部侧中继部66向母排56的长度方向的位移的第二空间b1、b2、b3。由此,在将通电部件54的各连接部60、60螺栓连结于端子部32时,能够通过第一空间a1、a2和第二空间b1、b2、b3有利地吸收在母排56的长度方向上因尺寸公差的累积而产生的第一端子部侧单元24的端子部32与第二端子部侧单元26的端子部32的间隔距离的偏差。另外,第一空间a2兼作为收容内周部48B的空间。
在构成通电部件54的壳体70的上表面设有使实施了绝缘涂装的螺栓84的头部露出的上表面开口部80,在壳体70的下表面设有使螺栓84的螺纹部84A和连接部侧中继部66露出的下表面开口孔74。由于在壳体70内预先收容有螺栓84,因此能够实现螺栓连结时的作业性的提高。另外,由于对螺栓84的头部实施了绝缘涂装,因此也实现了壳体上表面侧的触电防止对策。而且,由于仅是螺栓84的螺纹部84A和连接部侧中继部66从设置于壳体70的下表面开口孔74露出,因此有利地抑制了在壳体70的下表面侧的作业者与连接部60的接触。
由于引导壁78是比连接部侧中继部66高的壁,因此能够更有利地抑制作业者与连接部侧中继部66的接触。另外,引导壁78以与螺栓84的螺纹部84A的前端部大致相同的尺寸突出。因此,也有利地抑制了螺栓连结时的作业者与螺栓84的螺纹部84A的接触,能够实现螺栓连结作业时的安全性的提高。
一对引导壁78分别与各端子部侧单元24、26的连接端子28接触,由此抑制或限制了通电部件54的位移。由此,例如,抑制或防止了在将第一连接部侧单元86螺栓连结于第一端子部侧单元24之后通电部件54位移,导致成为带电部的第二连接部侧单元88的连接部60露出到作业者等能够接触的区域等的情况。
此外,通过使连接部侧中继部66和作为通电构件的母排56分体,能够提高它们的材料的选择自由度。而且,由于连接部侧中继部66被保持于壳体70,因此比较小型的连接部侧中继部66的处理变得容易。另外,通过使连接部侧中继部66的凸缘部66B侧从壳体70的内部与下表面开口孔74的周缘卡合,来将连接部侧中继部66收容并保持在壳体70内,因此能够以简单的构造实现连接部侧中继部66向壳体70外的突出和向壳体70的保持。
以上,作为本公开的具体例,对实施方式1进行了详述,但本公开并不被该具体的记载限定。在能够实现本公开的目的的范围内的变形、改良等包含于本公开。例如如下的实施方式的变形例也包含于本公开的技术范围。另外,在以下的变形例3~12中,图示第二端子部侧单元26和第二连接部侧单元88侧来进行说明,但这些变形例也同样能够应用于第一端子部侧单元24和第一连接部侧单元86,既可以应用于第一端子部侧单元24和第一连接部侧单元86及第二端子部侧单元26和第二连接部侧单元88中的一方,也可以应用于双方。
<变形例1>
在本公开的实施方式1的端子间连接结构10中,将第一电池模块12A与第二电池模块12B进行了连接,但并不限定于此。例如,也可以如图8所示的变形例1的端子间连接结构90那样,将电池模块12与接线盒92进行连接,能够将两个任意设备的端子部彼此连接。
另外,通电部件54形成为以直线状延伸,但例如也可以如图8所示的变形例1的端子间连接结构90那样,通电部件94形成为L字状,能够采用任意的形状。另外,如图9所示,构成通电部件94的母排96的连接部60、60的两个螺栓插通孔62的形状均具有母排56的长度方向成为长轴的大致椭圆形状,其方向相互正交(图9的X方向和Y方向)。如例示的实施方式1那样,连接部侧中继部66的螺栓插通孔68也形成为同样的椭圆形状,由此设置允许螺栓84的位移的第一空间a1、a2,而且在壳体70中也设置允许螺栓84和连接部侧中继部66的位移的第二空间b1、b2、b3,由此能够吸收正交的两个方向的公差。
<变形例2>
此外,两端子部32、32被绝缘性的端子部罩48覆盖,但也可以如将接线盒92与外部端子98进行连接的变形例2的端子间连接结构100那样,仅接线盒92侧的第二端子部侧单元26的端子部32被绝缘性的端子部罩48覆盖。即,也能够利用绝缘性的端子部罩48仅覆盖能够成为带电部的至少一个端子部,由此能够抑制成本并且实现防止触电。
<变形例3>
在本公开的实施方式1的端子间连接结构10中,对螺栓84的头部实施了绝缘涂装,但并不限定于此。例如,能够如图10至图11所示的变形例3的端子间连接结构102那样,使用没有对头部实施绝缘涂装的内六角螺栓104作为通电部件54所使用的螺栓。内六角螺栓104具有圆筒形状的头部104A和从头部104A向下方延伸的直径稍小的螺纹部104B,在头部104A的上表面的中央部分,向上方开口形成有供未图示的连结工具的前端部嵌入的六边形截面的工具嵌合孔104C。另外,在收容保持内六角螺栓104的壳体106的壳体主体106A和盖体106B中的盖体106B的长度方向(X方向)的端部,设有从盖体106B的上表面朝向上方突出并朝向下方开口的有底圆筒形状的突部108。在突部108的上壁108A的中央部形成有圆形截面形状的上表面开口部80。其结果是,在俯视下,工具嵌合孔104C经由上表面开口部80露出到外部,头部104A的外周部分被在成为壳体106的上表面的盖体106B形成的突部108的上壁108A覆盖。另外,如图11所示,在构成壳体106的上表面的盖体106B中,覆盖内六角螺栓104的头部104A的外周部分的部位即突部108的上壁108A构成为从头部104A向上方分离。
在相对于内六角螺栓104进行螺栓连结时使用的未图示的工具的前端部分是能够插入于工具嵌合孔104C的大小。对在上述端子间连接结构10中所使用的螺栓84进行螺栓连结时使用的未图示的工具的前端部分由于需要把持螺栓84的头部而比螺栓84的头部大。因此,在变形例3的端子间连接结构102中,能够使通电部件54的壳体106中的盖体106B的上表面开口部80的直径小于上述端子间连接结构10的盖体70B的上表面开口部80的直径。而且,在变形例3的端子间连接结构102中,覆盖内六角螺栓104的头部104A的外周部的突部108的上壁108A从内六角螺栓104的头部104A向上方分离。由此,即使不像上述端子间连接结构10中所使用的螺栓84那样对头部实施绝缘处理,也能够确保上表面开口部80的一定程度的大小,并且有利地抑制或防止手指与成为带电部的螺栓84的头部的接触。另外,作为工具嵌合孔104C的截面形状,以六边形截面为例进行了说明,但也可以采用作为非圆形截面的六边形之外的多边形或星形、+或-、及圆形截面等任意形状。
<变形例4>
在本公开的实施方式1的端子间连接结构10中,连接部侧中继部66和作为通电构件的母排56分体形成,但并不限定于此。例如,也可以如图12至图13所示的变形例4的端子间连接结构110那样,连接部侧中继部112与母排56一体地形成。由此,作为比较小型的部件的连接部侧中继部112的处理变得容易。因此,能够实现组装作业性的提高等。连接部侧中继部112例如能够通过翻边加工而形成。其结果是,连接部侧中继部112的螺栓插通孔68的上方开口部成为朝向上方向外方扩展的锥状。因此,能够容易地将螺栓84的螺纹部84A插通于螺栓插通孔68。另外,对将连接部侧中继部112与母排56一体地形成的方法没有限定,可以采用任意的方法。例如,也可以作为铝等的压铸件而一体地形成母排56和连接部侧中继部112。
<变形例5>
或者,也可以如图14至图15所示的变形例5的端子间连接结构114那样,使用焊接等公知的方法将分别分体形成的平板形状的母排56和圆筒形状的连接部侧中继部116一体化。在该情况下,也是作为比较小型的部件的连接部侧中继部116的处理变得容易。因此,能够实现组装作业性的提高等。
<变形例6>
在本公开的实施方式1的端子间连接结构10中,连接部侧中继部66具备圆筒形状的筒部66A和从筒部66A向外方突出的凸缘部66B,凸缘部66B从壳体70的内侧与下表面开口孔74的周缘卡合,从而被保持于壳体70,但并不限定于此。例如,也可以如图16至图17所示的变形例6的端子间连接结构118那样,连接部侧中继部120作为整体具有圆筒形状,在连接部侧中继部120的轴向中央部分以在外周面开口的方式形成有以矩形截面呈环状延伸的缩颈部120A。由此,当将连接部侧中继部120压入到贯通设置于壳体主体70A的下表面开口孔74时,下表面开口孔74的外周缘部朝向下方弹性变形而允许连接部侧中继部120相对于下表面开口孔74的插入。当连接部侧中继部120的缩颈部120A到达下表面开口孔74时,下表面开口孔74的外周缘部弹性复原而进入缩颈部120A。其结果是,仅通过将连接部侧中继部120压入到贯通设置于壳体主体70A的下表面开口孔74,就能够实现连接部侧中继部120向壳体主体70A外的突出和向壳体主体70A的保持,由此能够实现壳体主体70A和连接部侧中继部120的构造的容易化。另外,端子间连接结构10的连接部侧中继部66也可以通过嵌件成型于壳体主体70A而保持于壳体70。由此,作为比较小型的部件的连接部侧中继部66的处理变得容易。因此,能够实现组装作业性的提高等。
<变形例7>
在本公开的实施方式1的端子间连接结构10中,端子部罩48包括构成端子部罩48的外周部的外周部48A和构成端子部罩48的内周部的内周部48B,由外周部48A和内周部48B区划出在俯视下呈圆环状的端子部开口窗50,但端子部开口窗50的形状并不限定于此。
例如,在图18至图19所示的变形例7的端子间连接结构122中,端子部罩124是具有平板形状的绝缘性的合成树脂制,在俯视下开口形成有圆形的端子部开口窗50。该端子部开口窗50以使端子部32的螺栓插通孔38及其周边部露出的大小开口。并且,在端子部开口窗50的周缘部设有朝向连接部侧中继部66突出的圆筒形状的突部124A。由于突部124A具有高度并向从连接端子28离开的方向突出,因此与突部124A的高度相应地,不易产生手指等通过端子部开口窗50与连接端子28的接触。因此,通过设置突部124A,还能够省略在端子间连接结构10中使用的内周部48B,由此能够实现部件数量的削减。
另外,在端子间连接结构122的组装状态下,突部124A的突出前端部构成为不与壳体主体70A的底壁72抵接。由此,能够避免由螺栓连结产生的轴向力经由突部124A分散到端子部罩124的情况。
<变形例8>
而且,在图20至图21所示的变形例8的端子间连接结构126中,在端子部罩128设有矩形截面形状的端子部开口窗130,从端子部开口窗130的顶点朝向斜外方贯通设置有狭缝130A。由此,端子部开口窗130的周缘部由能够向上下方向弹性变形的四个弹性挠曲片128A构成,在端子间连接结构126的组装状态下,四个弹性挠曲片128A被连接部侧中继部66的筒部66A向下方按压而弹性变形,端子部开口窗130扩开,由此连接部侧中继部66的筒部66A的前端部能够与端子部32导通连接。另外,在图20至图21中,用假想线记载了弹性变形前的端子部罩128,用实线记载了弹性变形后的端子部罩128。另外,在图21中,用假想线记载了壳体14A。在端子间连接结构126的组装状态前,端子部罩128的弹性挠曲片128A未弹性变形,能够减小端子部开口窗130的开口面积。因此,以较少的部件数量抑制或防止了手指与端子部32接触的情况。
<变形例9>
在本公开的实施方式1的端子间连接结构10中,使用了大致圆筒形状的单个连接部侧中继部66,但连接部侧中继部的形状、个数并不限定于此。例如,在图22至图23所示的变形例9的端子间连接结构132中,在母排56的第二连接部侧单元88中,以矩形截面突出的两个连接部侧中继部138相互分离地突出形成。在壳体主体70A的底壁72相互分离地贯通设置有供两个连接部侧中继部138插通的两个贯通孔140,在端子部罩134相互分离地设有供两个连接部侧中继部138插通的两个矩形的端子部开口窗136。另外,在图22中,为了容易理解,仅母排56以显示背面侧的方式旋转而示出。这样,由于能够将多个连接部侧中继部138相互分离地配设,因此能够实现连接部侧中继部138的配置、材料选择等的自由度的提高。另外,多个连接部侧中继部138既可以与母排56一体设置,也可以分体设置。另外,在将端子部开口窗50设置成圆环状的端子间连接结构10中,需要将覆盖连接端子28的螺栓插通孔38的内周面的端子部罩48的内周部48B与端子部罩48的其他部位分体设置。在变形例9的端子间连接结构132中,由于设于端子部罩134的端子部开口窗136是相互分离地设置的两个矩形,因此能够将从上方覆盖连接端子28的螺栓插通孔38的内周面的内周部134B与端子部罩134的其他部位一体地设置。由此,提高了比较小型的内周部134B的处理性。
<变形例10>
在图24至图25所示的变形例10的端子间连接结构142中,在母排56的第二连接部侧单元88中,以五个圆形截面突出的连接部侧中继部148在螺栓插通孔62的周向上相互分离地突出设置。在壳体主体70A的底壁72相互分离地贯通设置有供五个连接部侧中继部148插通的五个贯通孔150,在端子部罩144相互分离地设有供五个连接部侧中继部148插通的五个圆形的端子部开口窗146。另外,在图24中,为了容易理解,仅母排56以显示背面侧的方式旋转而示出。在端子间连接结构142中,也能够实现连接部侧中继部148的配置和材料选择等的自由度的提高。多个连接部侧中继部148既可以与母排56一体设置,也可以分体设置。另外,在端子部罩144中,由于能够将从上方覆盖连接端子28的螺栓插通孔38的内周面的内周部144B与端子部罩144的其他部位一体地设置,因此能够实现部件数量的削减和处理性的提高。
<变形例11>
在本公开的实施方式1的端子间连接结构10中,示出了相对于第一电池模块12A和第二电池模块12B分别安装另外形成的第一端子部侧单元24和第二端子部侧单元26来构成端子间连接结构10的例子,但也可以如图26所示的本公开的变形例11的端子间连接结构152那样,相对于安装在电池模块154上的母排模块156设置第一端子部侧单元24和第二端子部侧单元26。电池模块154在未图示的壳体内收容有能够充电的多个(图26中为五个)单电池16。母排模块156具有格子状的矩形壳体形状,在各矩形的壳体156A内设有在前后方向上对向的从下端部朝向内侧突出的矩形平板状的母排支承突起156B。在各壳体156A内配置矩形平板状的母排156C,并安装到电池模块154上之后,与单电池16的电极154A电连接。由此,多个单电池16串联连接。多个单电池16的电极154A中的左上的电极154A为最低的电压(例如0V),右下的电极154A为最高的正电压。左上的电极154A例如通过未图示的构件而与外部的成为接地电压的部位电连接。例如图26所示,在右下的电极154A安装有第一端子部侧单元24。这样,也可以使通电部件54的第一连接部侧单元86与设置于母排模块156的第一端子部侧单元24连接。
<变形例12>
在上述实施方式1及其变形例1~11中,作为通电部件,以作为通电构件的母排56收容于壳体70、106的结构为例进行了说明,但并不限定于此。例如,如图27所示的本公开的变形例12的端子间连接结构158那样,通电部件由在两端设有连接部的线束160构成,对于通过该线束160使两个设备、例如电池模块154的第一端子部侧单元24与未图示的外部设备的端子部之间导通连接的端子部间连接结构,也同样能够适用。
在图27所示的本公开的变形例12的端子间连接结构158中,在线束160将成为带电部的电池模块154的第一端子部侧单元24的端子部32与未图示的外部设备的端子部进行连接的端子间连接结构中使用本发明的端子间连接结构158。即,在第一端子部侧单元24中,将端子部32以收容状态保持于内部,端子部32被绝缘性的端子部罩48覆盖,并且通过端子部罩48而设有使端子部32局部露出的端子部开口窗50。另外,与第一端子部侧单元24连接的线束160的一端侧的第一连接部侧单元86的连接部60被绝缘性的壳体70覆盖,设于第一连接部侧单元86的连接部侧中继部66从壳体70向外部突出。并且,通过将设置于线束160的一端部的第一连接部侧单元86螺栓连结于电池模块154的第一端子部侧单元24,从而使设于第一连接部侧单元86的连接部侧中继部66通过设置于第一端子部侧单元24的端子部开口窗50而插通,连接部侧中继部66的筒部66A保持为与第一端子部侧单元24的端子部32接触的状态。由此,第一端子部侧单元24与线束160的第一连接部侧单元86的连接部60之间成为经由连接部侧中继部66电连接的状态。
在变形例12中,也能够通过端子部罩48抑制或防止与作为带电部的电池模块154的第一端子部侧单元24的端子部32的接触。另外,由于在与电池模块154的第一端子部侧单元24连接的线束160的第一连接部侧单元86设有连接部侧中继部66,因此能够没有问题地实现端子部32与连接部60的电连接。
<变形例13>
在上述实施方式1及其变形例1~12所示的端子间连接结构中,示出了通过利用绝缘性的端子部罩48覆盖第一和/或第二端子部侧单元24、26的端子部32、32来实施针对端子部32、32的触电对策的例子,但也可以通过利用连接部罩覆盖通电部件的连接部60、60来对连接部侧实施触电对策。具体而言,例如,图8所示的端子间连接结构90(变形例1)将第一电池模块12A的第一端子部侧单元24的端子部32与接线盒92的端子部连接,但若将通电部件94的第二连接部侧单元88的连接部60与第一端子部侧单元24的端子部32连接,则与接线盒92的端子部连接前的第一连接部侧单元86的连接部60成为带电部。因此,参照图28~图33,在以下对向能够成为带电部的接线盒92的端子部32连接的图8所示的通电部件94的第一连接部侧单元86的连接部60实施了触电对策的变形例13进行详述。在变形例13的端子间连接结构162中,通电部件163的第一连接部侧单元164的连接部60被构成后述的作为绝缘性罩的连接部罩的端部壳体174的壳体主体174A的底壁72覆盖,由此实施了连接部60的触电对策。更详细而言,通电部件163的第一连接部侧单元164的连接部60与设置于接线盒92的第一端子部侧单元168的端子部187连接,通电部件163的未图示的第二连接部侧单元的连接部60在与图8所示的电池模块12等的端子部32连接的状态下成为带电部。通电部件163包括构成通电构件的母排170和覆盖设置于母排170的连接部60、60的端部壳体174,在端部壳体174收容有实施了绝缘包覆171的螺母172。
<母排170>
构成通电构件的母排170由铜、铜合金、铝、铝合金等板状的金属构成,在母排170的长度方向的两端部形成有相同形状的连接部60、60,在中央贯通设置有长度方向成为长轴的大致椭圆形状的螺栓插通孔62,且在宽度方向的两侧形成有定位凹部64。另外,在本公开的变形例13中,收容母排170的绝缘性的壳体构成为,包括包覆母排170的长度方向的中间部分的绝缘包覆层175和覆盖连接部60的端部壳体174。因此,与将收容母排170的绝缘性的壳体设为覆盖母排170的整体的壳体的情况相比,能够更紧凑且更低成本地提供。另外,仅在母排170的端部安装端部壳体174即可,与在长条的壳体内收容母排170的情况相比,实现了作业性的改善。
<端部壳体174>
例如图30所示,收容母排170的连接部60的绝缘性的端部壳体174包括壳体主体174A和盖体174B。壳体主体174A和盖体174B均为绝缘性的合成树脂制,且分体形成。另外,壳体主体174A和盖体174B也可以一体形成。在变形例13中,对端部壳体174设置于第一连接部侧单元164的情况进行说明,但也可以如在后述的变形例14、15中说明的将端部壳体174设置于第二连接部侧单元88。
壳体主体174A形成为在长度方向上延伸的大致矩形箱体形状,根据收容于内部的母排170的形状,长度方向一端部(图30中为左端部)形成为浅底。在壳体主体174A的底壁72的长度方向中央部,在周向上分离的四处形成有连接部开口窗176(参照图31),该连接部开口窗176是供后述的端子部侧中继部188的筒部188A插通并与母排170连接而设置的开口窗。在外壳主体174A的底壁72的宽度方向两侧,朝向内侧突出形成有与母排170的定位凹部64卡合的定位突起76a、76b。另外,在底壁72的长度方向一侧(图32中为右侧),形成有在宽度方向上分离并朝向长度方向另一侧(图32中为左侧)延伸出的两条定位突条178。由于在母排170的定位凹部64与定位突起76a、76b之间相对于长度方向形成有间隙c1、c2,因此在母排170的长度方向上允许壳体主体174A相对于母排170的位移。即,壳体主体174A的相对于母排170向成为母排170的长度方向的一侧的左方向位移的位移端通过定位凹部64与设置于壳体主体174A的定位突起76的抵接而被规定。另外,壳体主体174A的相对于母排170向成为母排170的长度方向的另一侧的右方向位移的位移端通过母排174的端缘部与设置于壳体主体170A的定位突条178的抵接来规定。这样,壳体主体174A以能够相对于母排170在母排170的长度方向上位移的方式被组装。而且,贯通设置于母排170的连接部60的螺栓插通孔62具有在母排170的长度方向上成为长条的长孔形状,在插通于螺栓插通孔62的螺栓195的两侧,设有允许端部壳体174相对于母排170在长度方向上的位移的位移允许间隙c3、c4。而且,如图33所示,在端部壳体174中以被保持的状态收容有螺母172。由此,螺母172能够与端部壳体174一起相对于母排170在长度方向上位移。因此,通过相对于在后述的第一端子部侧单元168中突出的螺栓195或端子部侧中继部188,使端部壳体174在母排170的长度方向上位移来使螺栓195和端子部侧中继部188与螺栓插通孔62和连接部开口窗176对位,从而能够有利地吸收第一及第二端子部侧单元168、26间的距离的公差,由此能够容易地进行端子部187、32间的连接。此外,在壳体主体174A的长度方向中央部的宽度方向两端部形成有朝向上方开口的切口部180,在切口部180的下端部设有朝向外方突出的卡合突部182。
如图30所示,构成端部壳体174的上表面的盖体174B整体为在长度方向上延伸并朝向下方开口的矩形的箱体的形状。在盖体174B的长度方向的中央部形成有螺母172和连结于螺母172的螺栓195的前端部所处的上表面开口部80。在本变形例中,螺母172形成为具备覆盖螺栓195的前端部的壁部的袋状,对螺母172的表面实施了图33所示的绝缘包覆。另外,绝缘包覆层171例如通过对氟树脂进行涂敷加工或尼龙粉体加工等而形成。另外,在盖体174B的长度方向中央部的宽度方向两端部形成有朝向下方延伸的卡合壳体184,通过与壳体主体174A的卡合突部182卡合,将盖体174B以组装状态固定于壳体主体174A。
<第一端子部侧单元168>
如图30所示,第一端子部侧单元168包括:螺栓195;保持螺栓195的头部的保持件186;与下游侧的电路连接的端子部187及作为中继部的端子部侧中继部188;及覆盖端子部187和端子部侧中继部188的绝缘性的绝缘罩190。端子部187由铜、铜合金、铝、铝合金等板状的金属构成,具有宽度方向的中间部弯曲成L字状的形状,并贯通设置有螺栓插通孔38。
<端子部侧中继部188>
如图30所示,端子部侧中继部188由环状的金属构件构成,例如由铜、铜合金、铝、铝合金、铁等金属构成。端子部侧中继部188具备大致圆筒形状的筒部188A和从筒部188A的下端部向外周侧以凸缘状突出的凸缘部188B,端子部侧中继部188的内侧成为供螺栓195的螺纹部插通的螺栓插通孔68。筒部188A被在轴向上形成的狭缝沿周向分割为四个。凸缘部188B在螺栓插通孔68的轴向的下方侧,遍及端子部侧中继部188的外壁的整周以恒定的尺寸呈台阶状突出。并且,通过凸缘部188B与后述的绝缘罩190的贯通孔的周缘部抵接,来阻止端子部侧中继部188从绝缘罩190的脱离。
另外,端子部侧中继部188的形状并不限定于例示的形状,能够采用任意的形状。例如,端子部侧中继部188和连接端子28也可以一体地形成。或者,端子部侧中继部188也可以通过压入到贯通设置于绝缘罩190的贯通孔而保持于绝缘罩190。另外,也可以在连接端子28相互分离地突出形成有多个端子部侧中继部188。
<绝缘罩190>
如图30所示,绝缘性的绝缘罩190作为整体具有大致矩形箱体形状,在绝缘罩190的上表面的中央部形成有贯通孔。贯通孔的周缘部向上方突出后朝向内侧延伸出,由此形成了在中央部具有开口窗194的圆筒形状的筒部192。端子部侧中继部188的凸缘部188B被收容并稳定地保持在筒部192内,筒部188A插通筒部192的开口窗194而向上方露出。在端子部侧中继部188的下方配置有固定用的螺栓195,螺栓195的螺纹部插通端子部侧中继部188的内孔而向上方突出。另外,在绝缘罩190的长度方向两侧的外壁的下端部,卡合突起196朝向外方突出,与保持件186的被卡合部198卡合而将第一端子部侧单元168保持为组装状态。保持件186形成为在长度方向上延伸的大致带状平板形状,在中央部分朝向上方开口形成有保持螺栓84的头部的收容凹处200,在长度方向两端部设有固定保持件186的固定部202。
<本公开的变形例13的端子间连接结构162的组装>
首先,在壳体主体174A内收容母排170的连接部60,在母排170的定位凹部64配置壳体主体174A的定位突起76,并将母排170的长度方向的端部配置成位于比壳体主体174A的定位突条178靠近前侧。接着,在螺母172的螺纹孔与母排170的螺栓插通孔62的中央对位的状态下,用盖体174B覆盖壳主体174A,由此将螺母172以稳定地配置在盖体174B的上表面开口部80内的状态进行保持。由此,通电部件163的第一连接部侧单元164完成。接着,准备保持件186,将螺栓195的头部保持于保持件186的收容凹处200,相对于该螺栓195的螺纹部插通端子部187的螺栓插通孔38,将端子部187载置在螺栓195的头部上。接着,将端子部侧中继部188的螺栓插通孔68对位配置在螺栓插通孔38上,通过从其上覆盖绝缘罩190,来将这些构件稳定地收容在绝缘罩190与保持件186之间。由此,第一端子部侧单元168完成。最后,通过相对于第一端子部侧单元168组装第一连接部侧单元164,通电部件163的连接部60与端子部187经由端子部侧中继部188导通连接,端子间连接结构162的一个连接完成。另外,关于另一个连接,由于与上述实施方式1或其变形例1~12相同,因此省略。其结果是,作为两个连接部中的另一个的第一连接部侧单元164的连接部60被作为绝缘性的连接部罩的端部壳体174的壳体主体174A的底壁覆盖,连接部60经由设于底壁的连接部开口窗176局部露出。在具备与被壳体主体174A的底壁覆盖的连接部60连结的端子部187的第一端子部侧单元168,设有与端子部187连接的端子部侧中继部188,端子部侧中继部188插通连接部开口窗176而与连接部60连接。
接着,对本变形例13的作用效果进行说明。根据本变形例13,设想了通电部件163的未图示的第二连接部侧单元的连接部60与图8所示的第一电池模块12A的第一端子部侧单元24的端子部32连接的情况,但成为带电部的第一电池模块12A的第一端子部侧单元24的端子部32如实施方式1所示那样被端子部罩48覆盖,因此能够抑制作业者等与端子部32的接触,由此能够满足所要求的触电对策。通电部件163的第一连接部侧单元164的连接部60在将未图示的第二连接部侧单元的连接部60连结于第一电池模块12A的第一端子部侧单元24的端子部32之后成为带电部。在本变形例中,第一连接部侧单元164的连接部60被由壳体主体174A的底壁构成的连接部罩覆盖,因此能够抑制作业者等与成为带电部的连接部60的接触。由此,能够在更优异的触电对策的基础上进行通电部件163对两个端子部187、32的连结作业。
另外,在通电部件163的第一连接部侧单元164中,在端部壳体174内收容有连结用的螺母172。在第一端子部侧单元168中,连结用的螺栓195和端子部侧中继部188均配置并收容于绝缘罩190的开口窗194的下方。由此,能够将第一端子部侧单元168和第一连接部侧单元164以包括连结用的部件的方式单元化,由此能够有利地实现部件的处理性、作业性的提高。特别是,在母排170的长度方向上,端部壳体174以能够相对于母排170位移的方式组装,贯通设置于母排170的连接部60的螺栓插通孔62设置成具有允许端部壳体174及收容在其内部的螺母172相对于母排170在长度方向上的位移的位移允许间隙c3、c4。因此,在使用螺栓195和螺母172来连结连接部60、端子部187时,能够通过端部壳体174相对于母排170的位移容易地吸收两个端子部32、187之间的间隔距离的公差。而且,由于位于端部壳体174的上表面开口部80的螺母172被绝缘包覆,因此也同时实现了端部壳体174上表面侧的防触电对策。此外,端子部187被绝缘罩190覆盖,螺栓195的前端部和端子部侧中继部188的前端部插通绝缘罩190的开口窗194而突出,但通过设置于不成为带电部的、与电池模块12连接的电气接线箱的端子部等,来进行触电对策。
<变形例14>
接着,使用图34~图39对在上述实施方式1及其变形例1~13所示的本公开的端子间连接结构中,设置了阻止通电部件的壳体与端子部的连接的后述的连接阻止部210的变形例14进行说明。在以下的说明中,示出了在通电部件的一个连接部侧设置有连接阻止部210的例子,但也可以在通电部件的另一个连接部侧设置同样的连接阻止部210。即,在变形例14的端子间连接结构204中,在具备作为通电部件206的一个连接部的连接部60的连接部侧单元208设有连接阻止部210。另外,在变形例14的通电部件206中,与变形例13同样地,通电部件206的壳体构成为包括:绝缘包覆层175,包覆构成通电构件的母排170的长度方向的中间部分;及端部壳体174,覆盖设置于母排170的一个端部的连接部60。另外,组装通电部件206的连接部侧单元208的端子部侧单元212也具有与变形例13所示的第一端子部侧单元168类似的构造。因此,对于与实施方式1及其变形例1~13相同的构造,在附图中标注相同的标号而省略详细说明。
<连接部侧单元208>
收容通电部件206的连接部60的端部壳体174能够在母排170的长度方向上相对于母排170位移这一点与变形例13相同,但在变形例14中,在端部壳体174的内部收容保持有螺栓214和作为中继部的连接部侧中继部216这一点与变形例13不同。并且,螺栓214和连接部侧中继部216能够与端部壳体174一起相对于母排170在长度方向上位移。在壳体主体174A的底壁,在板厚方向上贯通设置有下表面开口孔74。连接部侧中继部216由环状的金属构件构成,具备大致圆筒形状的筒部216A和从筒部216A的上端部向外周侧以凸缘状突出的凸缘部216B,连接部侧中继部216的内侧成为供螺栓214的螺纹部214A插通的螺栓插通孔218。筒部216A被在轴向上形成的狭缝沿周向分割为四个。由此,收容保持于端部壳体174的连接部侧中继部216的前端部和螺栓214的前端部分别插通下表面开口孔74和螺栓插通孔218而向外部突出。被绝缘包覆的螺栓214的头部经由设置于端部壳体174的盖体174B的上表面开口部80露出,螺栓连结用的工具能够与螺栓214的头部连接。
如图36、图38所示,端部壳体174的壳体主体174A具有与贯通设置有下表面开口孔74的底壁相比超过螺栓214的前端部向下方突出的周壁部220。在构成周壁部220的一对侧壁220a、220b的一侧(图38中为左侧)的侧壁220a的突出端部,以能够绕旋转轴222旋转的方式轴支承有平板状的连接阻止部210。连接阻止部210能够在图36所示的允许连接部侧单元208与端子部侧单元212的连接的允许位置和图37所示的阻止连接部侧单元208与端子部侧单元212的连接的阻止位置之间转动。在图36的允许位置处,连接阻止部210从侧壁220a的突出端部进一步向下方延伸出,经由由周壁部220的突出端部区划出的端部壳体174的下表面开口部224,从壳体主体174A的底壁的下表面开口孔74突出的连接部侧中继部216的筒部216A的前端部和螺栓214的前端部露出。在图37的阻止位置处,连接阻止部210覆盖端部壳体174的下表面开口部224,由此覆盖从壳体主体174A的底壁的下表面开口孔74突出的连接部侧中继部216的筒部216A的前端部和螺栓214的前端部。连接阻止部210被弹簧构件226向图37所示的阻止位置施力,通过克服弹簧构件226的作用力使连接阻止部210朝向图36所示的允许位置转动位移,由此连接阻止部210能够向允许连接部侧单元208与端子部侧单元212的连接的允许位置位移。在连接阻止部210的从侧壁220a离开的端缘部,设有与设置于连接部侧单元208的后述的被嵌合部252、252嵌合的嵌合部228、228。
<端子部侧单元212>
端子部侧单元212具备:螺母230;由弯曲成L字状的金属平板构成的端子部232;及保持螺母230和端子部232的保持件186。在保持件186组装有对螺母230和配置在螺母230上的端子部232进行覆盖的绝缘性的绝缘罩190,螺母230和端子部232稳定地收容在绝缘罩190与保持件186之间。绝缘罩190的上表面构成了覆盖端子部232的作为绝缘性罩的端子部罩,在绝缘罩190的中央部,在周向上分开的四处形成有供连接部侧中继部216的筒部216A插通并与端子部232连接而设置的作为开口窗的端子部开口窗234(参照图35)。而且,在端子部开口窗234的内周侧突出形成有具备螺栓插通孔236的内周筒部238。在绝缘罩190的侧壁240,向下方突出设置有收容保持连接阻止部210的沟槽状的收容部242。如图38所示,在构成收容部242的内壁部244与外壁部246的对向面之间,向上方开口设置有能够收容连接阻止部210的间隙248。在内壁部244的上端部设有与连接阻止部210的嵌合部228抵接而将连接阻止部210引导到间隙248的引导面250。在内壁部244的下方侧设有朝向间隙开口的凹状的被嵌合部252,供连接阻止部210的嵌合部228嵌合。
<本公开的变形例14的端子间连接结构204的组装>
首先,在壳体主体174A内收容连接部侧中继部216,使连接部侧中继部216的前端部插通环状的下表面开口孔74而从壳体主体174A的底壁突出。接着,将母排170的连接部60的螺栓插通孔62与连接部侧中继部216的螺栓插通孔218对位,并载置在连接部侧中继部216上。然后,使螺栓214的螺纹部214A插通螺栓插通孔62、218而将螺栓214的头部载置在母排170的连接部60上。在该状态下,通过用盖体174B覆盖壳体主体174A,由此在端部壳体174内稳定地保持连接部60、连接部侧中继部216、螺栓214。由此,通电部件206的连接部侧单元208完成。此时,连接阻止部210通过弹簧构件226的作用力而位于图37所示的阻止位置。接着,准备保持件186,将螺母230保持于保持件186的收容凹处200,在螺母230的上表面载置端子部232,并使螺母230的螺栓插通孔254与端子部232的螺栓插通孔256对位。之后,当将绝缘罩190从上方安装到保持件186时,设置于绝缘罩190的上表面的内周筒部238的螺栓插通孔236与螺母230的螺栓插通孔254和端子部232的螺栓插通孔256对位。在该状态下,螺母230和端子部232被稳定地保持在保持件186与绝缘罩190之间。由此,端子部侧单元212完成。
最后,将连接部侧单元208组装于端子部侧单元212。此时,首先,在连接部侧单元208中,如图38所示,使连接阻止部210克服弹簧构件226的作用力而位移至允许位置。接着,将连接阻止部210从上方插入到设置于绝缘罩190的收容部242的间隙248。此时,通过设置于连接阻止部210的嵌合部228与设置于收容部242的内壁部244的引导面250抵接,由此连接阻止部210被顺畅地引导到收容部242的间隙248,并且连接部侧单元208的螺栓214的螺纹部214A预先与端子部侧单元212侧的各螺栓插通孔236、254、256对位,螺栓214的螺纹部214A被顺畅地插入到各螺栓插通孔236、254、256。之后,通过利用未图示的工具将螺栓214拧入到螺母230,由此连接阻止部210被进一步压入到收容部242的间隙248,如图39所示,连接阻止部210的嵌合部228与设置于端子部侧单元212的收容部242的被嵌合部252嵌合。在变形例14中,由于嵌合部228与被嵌合部252会在通电部件206的连接部60与端子部232的正确嵌合位置处嵌合,所以作业者通过检测嵌合部228与被嵌合部252的嵌合,能够容易地确认通电部件206的连接部60与端子部232被正确地嵌合的情况。由此,通电部件206的连接部60与端子部232经由连接部侧中继部216导通连接,端子间连接结构204的一个连接完成。
接着,对本变形例14的作用效果进行说明。根据本变形例14,在构成通电部件206的壳体的端部壳体174设有连接阻止部210,并被向图37所示的阻止位置施力,螺栓214和连接部侧中继部216被连接阻止部210覆盖。因此,在端子部间的连接作业过程中,即使由于误操作而使通电部件206的连接部侧单元208掉落到端子部侧单元212等,也能够可靠地防止连接部60与端子部232误连接的情况。其结果是,能够将通电部件206的另一个连接部意外地成为带电部的不良情况防患于未然。而且,连接阻止部210能够向允许连接部60与端子部232的连接的允许位置位移,在实际对连接部60与端子部232进行连接时,伴有使连接阻止部210向图36、38所示的允许位置位移的作业。因此,能够在作业者执行连接部60与端子部232的连接作业时引起注意,由此能够可靠地防止通电部件206的另一个连接部意外地成为带电部的不良情况。
此外,根据本变形例14,通过设置于连接部侧单元208的连接阻止部210的嵌合部228与设置于端子部侧单元212的收容部242的被嵌合部252嵌合,还能够一并承担连接部侧单元208与端子部侧单元212的固定构造。因此,能够以较少的部件数量确保连接部60与端子部232的优异的连接稳定性。
<变形例15>
接下来,图40A和图40B示出了具备作为上述变形例14所示的连接阻止部的其他方式的连接阻止部258的、作为本公开的变形例15的端子间连接结构259。对于与变形例14相同的构造,通过在附图中标注与变形例14相同的标号而省略说明。变形例15的连接阻止部258构成为包括在端部壳体174的壳体主体174A的侧壁220a、220b的外表面突出形成的一对具有弹性的锁定片260、260。在绝缘罩190的侧壁240a、240b的外表面突出形成有一对锁定壳体262、262。具有弹性的锁定片260在侧壁220a、220b的上下方向上延伸出规定长度,在下端部设有朝向侧壁220a、220b突出的嵌合部264,在上端部设有向离开侧壁220a、220b的方向突出的按压部266。具有弹性的锁定片260、260在靠下端部的位置处经由连接部268与侧壁220a、220b连结。因此,在没有施加载荷的初始状态下,嵌合部264接近侧壁220a、220b侧,按压部266从侧壁220a、220b分离。在锁定壳体262设有供嵌合部264嵌合的孔状的被嵌合部270。
在图40A所示的构成连接阻止部258的具有弹性的锁定片260的阻止位置处,具有弹性的锁定片260的嵌合部264与锁定壳体262的上端面抵接,由此阻止连接部侧单元208向端子部侧单元212的接近。在该状态下,螺栓214的螺纹部214A未到达端子部232,连接部侧中继部216从端子部开口窗234分离。因此,可靠地阻止了连接部60与端子部232的连接。接着,在进行连接部60与端子部232的连接的情况下,作业者按压具有弹性的锁定片260的按压部266而使嵌合部264越过锁定壳体262的上端面位移到能够向下方侧移动的允许位置。在该状态下,通过利用未图示的工具将螺栓214拧入螺母230,嵌合部264进一步向下方移动,如图40B所示,具有弹性的锁定片260的嵌合部264与设置于端子部侧单元212的锁定壳体262的被嵌合部270嵌合,由此能够检测出连接部60与端子部232被正确地连接的情况。这样,在变形例15中,构成连接阻止部258的具有弹性的锁定片260也能够由作业者从阻止连接部60与端子部232的连接的阻止位置位移到允许连接部60与端子部232的连接的允许位置,因此能够起到与变形例14相同的作用效果。
<变形例16>
以下,参照图41至图50对本公开的变形例16进行说明。在上述实施方式1及变形例1~15中,在至少一个端子部设有绝缘性罩(端子部罩),并且在连结于该端子部的连接部设有中继部(连接部侧中继部),但在变形例16的端子间连接结构280中,在双方的端子部未设有绝缘性罩。即,在变形例16的端子间连接结构280中,在一个连接部(第一连接部282)设有作为绝缘性罩的连接部罩284,并且在连结于第一连接部282的一个端子部(第一端子部286)设有作为中继部的端子部侧中继部288。
具体而言,如图41所示,变形例16的端子间连接结构280是将接线盒290的端子部(第一端子部286)与电池模块292的端子部(第二端子部294)经由通电部件296进行电连接的构造。通电部件296具备作为通电构件的母排298,该母排298的长度方向两端部是与第一及第二端子部286、294连结的第一及第二连接部282、300。图42、43示出了第一连接部282与第一端子部286的连结部分的构造,并且图44、45示出了第二连接部300与第二端子部294的连结部分的构造。
如从图42~45也可以明确的那样,在第一连接部282与第一端子部286的连结部分(通电部件296的一个端部与接线盒290的连接部分)采取了触电对策。另外,第二连接部300与第二端子部294的连结部分(通电部件296的另一个端部与电池模块292的连接部分)通过螺栓302连结。另外,变形例16中的电池模块292是与上述实施方式1中的第一或第二电池模块12A、12B相同的构造,在图中,对实质上相同的构件及部位标注与第一或第二电池模块12A、12B相同的标号而省略详细说明。
电池模块292具备壳体14,在壳体14中以串联连接的状态收容有多个单电池16。在最前方的单电池16连结有连接端子28,该连接端子28具备作为端子部的第二端子部294。另外,在电池模块292的壳体14一体地或分体地设有螺母保持部304,在螺母保持部304配置有螺母306。
在第一连接部282与第一端子部286的连结部分(通电部件296的一个端部与接线盒290的连接部分)设有与上述变形例13相同的触电对策构造。即,在通电部件296的一个端部,以包括第一连接部282的方式设有第一连接部侧单元308,并且在接线盒290,以包括第一端子部286的方式设有第一端子部侧单元310。图46~48示出了第一连接部侧单元308,并且图49、50示出了第一端子部侧单元310。
<第一连接部侧单元308>
第一连接部侧单元308具备对作为母排298的一个端部的第一连接部282进行收容的绝缘性的端部壳体312。即,收容母排298的绝缘性的壳体构成为包括:包覆母排298的长度方向中间部分的绝缘包覆层314;及收容作为长度方向的一个端部的第一连接部282的端部壳体312。另外,该端部壳体312包括壳体主体316和盖体318。
壳体主体316具备覆盖第一连接部282的下方的底壁72和从底壁72的外周缘部向上方突出的周壁320。周壁320覆盖第一连接部282外侧的三个方向,设置在第一连接部282的后方(图48中为右方)和左右方向两侧。另外,在周壁320中,在左右方向两侧设有向外方突出的多个卡合突部182。另外,在周壁320的左右方向两侧设有凹凸,容易进行后述的第一连接部侧单元308与第一端子部侧单元310的组装时的定位。
而且,在底壁72中,在与设置于第一连接部282的螺栓插通孔62对应的位置设有圆形的下表面开口孔74。该下表面开口孔74的内径尺寸比第一连接部282的螺栓插通孔62的内径尺寸大,在将端部壳体312组装到第一连接部282的状态下,第一连接部282(母排298)的下表面会经由下表面开口孔74露出。另外,在底壁72设有上述实施方式1的图5所示的定位突起76或上述变形例13的图32所示的定位突起76a、76b那样的定位突起。另外,在第一连接部282的左右方向两端部设有与设置于底壁72的定位突起对应的定位凹部。通过使这些定位突起与定位凹部卡合,在将第一连接部282与端部壳体312组装起来时,第一连接部282与端部壳体312的相对位移会在一定程度上被限制。
另外,盖体318具备平板形状的上底壁322。在上底壁322中,在与第一连接部282的螺栓插通孔62和底壁72的下表面开口孔74对应的位置,设有在上下方向上延伸的圆筒状部324,并在上下方向上贯通。由该圆筒状部324的上方开口部构成了在端部壳体312的上表面开口的上表面开口部80。而且,在上底壁322中,在偏离出圆筒状部324的位置设有向下方突出的按压突部326,在将第一连接部282与端部壳体312组装起来时,通过按压突部326抑制了第一连接部282相对于底壁72向上方位移的情况。另外,在盖体318的外周缘部中,在与壳体主体316的卡合突部182对应的位置设有从上底壁322向下方突出的卡合壳体184。
而且,第一连接部侧单元308具备内周筒部328和螺母330。内周筒部328整体为圆筒形状,由合成树脂形成,并具有绝缘性。该内周筒部328插通于第一连接部282的螺栓插通孔62而被组装。具体而言,内周筒部328的上端部处的外径尺寸比其他部分处的外径尺寸大,内周筒部328从螺栓插通孔62的上方插通,内周筒部328的上端部与螺栓插通孔62的上方的开口周缘部抵接,由此阻止内周筒部328从第一连接部282向下方的脱落。另外,内周筒部328既可以通过粘接剂等固定于第一连接部282,也可以不固定。
通过将内周筒部328组装于第一连接部282,内周筒部328的下端通过下表面开口孔74向端部壳体312的外方(下方)突出。因此,在变形例16中,覆盖第一连接部282的连接部罩284构成为包括壳体主体316的底壁72和内周筒部328。另外,由底壁72的下表面开口孔74和内周筒部328构成了环状的作为开口窗的连接部开口窗332。由此,第一连接部282的下表面通过连接部开口窗332而以环状露出,但由于内周筒部328比端部壳体312向外方(下方)突出,由此抑制了作业者与第一连接部282接触的情况。
进一步地,螺母330配置于盖体318的圆筒状部324的内周侧。具体而言,在螺母330从上方固着有绝缘包覆层334。绝缘包覆层334的下端的外径尺寸大,通过插入到圆筒状部324的下端的内径尺寸大的部分,防止了螺母330及绝缘包覆层334向上方的拔出。螺母330和绝缘包覆层334通过设置于盖体318的上表面开口部80向外方露出,能够使用夹具等从外部进行螺母330的连结操作等。
<第一端子部侧单元310>
接线盒290构成为包括上壳体336和未图示的下壳体,在上壳体336的上底壁338设有第一端子部侧单元310。第一端子部侧单元310构成为包括第一端子部286、端子部侧中继部288、绝缘罩340和螺栓342。
绝缘罩340具备平板形状的底壁344和从底壁344的外周缘部向上方突出的周壁346。周壁346设置于底壁344的后方和左右两侧这三个方向。总之,周壁346向前方开口。另外,在周壁346的左右方向两侧的内表面设有与第一连接部侧单元308的端部壳体312的左右方向两侧的外表面对应的凹凸。而且,在底壁344的大致中央部分形成有在上下方向上贯通的贯通孔348。另外,在周壁346的下端的左右方向两侧设有向外方突出的未图示的凸部,并且在上壳体336的上底壁338设有未图示的凹部。并且,通过这些凹凸部的凹凸嵌合,绝缘罩340相对于上壳体336的上底壁338被固定。另外,绝缘罩340相对于上底壁338的固定方法并不限定于凹凸嵌合。
另外,在接线盒290的内部收容有未图示的电路,与该电路电连接的母排350通过未图示的固定机构固定在接线盒290内。该母排350的端部为第一端子部286,在第一端子部286形成有在上下方向上贯通的螺栓插通孔38。该第一端子部286位于绝缘罩340的底壁344的下方,设置于底壁344的贯通孔348和设置于第一端子部286的螺栓插通孔38在上下方向上相互位置对合。
并且,在这些绝缘罩340的底壁344与母排350(第一端子部286)之间设有端子部侧中继部288。具体而言,端子部侧中继部288整体为环状的构件,由金属形成。端子部侧中继部288构成为包括上方的筒部352和下方的凸缘部354,环状的凸缘部354从筒部352的下端向外周侧突出。并且,端子部侧中继部288的筒部352插通于底壁344的贯通孔348,并且凸缘部354被夹持在底壁344与母排350的上下方向之间。由此,端子部侧中继部288与第一端子部286相互抵接。
在上下方向上贯通端子部侧中继部288的中央的螺栓插通孔68与第一端子部286的螺栓插通孔38对位,螺栓342从下方插通于两螺栓插通孔68、38而向上方突出。另外,螺栓342既可以通过粘接剂等固定于母排350,也可以通过未图示的固定机构固定于母排350或接线盒290等。螺栓342的外径尺寸形成为比端子部侧中继部288的螺栓插通孔68的内径尺寸大的尺寸,在端子部侧中继部288与螺栓342之间形成有具有规定的径向宽度尺寸的环状的空间。另外,在变形例16中,螺栓342的上端未突出至比绝缘罩340靠上方,降低了意外地与螺栓342接触或螺栓342损伤的风险。
<本公开的变形例16的端子间连接结构280的组装>
以下,对端子间连接结构280的组装工序、即将接线盒290与电池模块292利用通电部件296进行连接的工序的具体的一例进行说明。另外,端子间连接结构280的组装工序并不限定于以下的记载。
首先,准备设有绝缘包覆层314的母排298、内周筒部328、设有绝缘包覆层334的螺母330、壳体主体316及盖体318。然后,相对于壳体主体316从上方插入作为母排298的一个端部的第一连接部282,使设置于底壁72的定位突起(76)与设置于第一连接部282的定位凹部(64)卡合。然后,使内周筒部328插通于第一连接部282的螺栓插通孔62。接着,从内周筒部328(第一连接部282)的上方载置设有绝缘包覆层334的螺母330,以使内周筒部328的内孔与螺母330的内孔连通。从该状态使盖体318从壳体主体316的上方覆盖,使卡合突部182与卡合壳体184卡合。由此,将端部壳体312组装到第一连接部282,第一连接部侧单元308完成。
另外,在将未图示的电路和母排350固定到上壳体336的状态下,将端子部侧中继部288以与各个螺栓插通孔38、68对位的方式载置于第一端子部286的上方。之后,从端子部侧中继部288的上方覆盖绝缘罩340,并固定于上壳体336。然后,通过从第一端子部286的下方插通并固定螺栓342,相对于上壳体336组装未图示的下壳体,由此完成具备第一端子部侧单元310的接线盒290。
接着,准备电池模块292,使第二端子部294与作为母排298的另一个端部的第二连接部300重合,对各个螺栓插通孔38、62进行对位。然后,将螺栓302插通于这些螺栓插通孔38、62并连结于螺母306。由此,将第二端子部294与第二连接部300连结,即将电池模块292与通电部件296电连接。
接着,将第一连接部侧单元308的端部壳体312插入到第一端子部侧单元310的绝缘罩340内,使第一端子部侧单元310的螺栓342通过第一连接部侧单元308的内周筒部328而与螺母330的开口部接触。之后,通过端部壳体312的上表面开口部80,从外部利用未图示的夹具连结螺母330,由此将螺栓342连结于螺母330。由此,也如图43所示,将端子部侧中继部288的筒部352插通于设置于端部壳体312的下表面的连接部开口窗332,使其与第一连接部282接触而连接。即,通过将第一端子部286与第一连接部282连结而将接线盒290与通电部件296电连接。其结果是,接线盒290与电池模块292通过通电部件296电连接,端子间连接结构280完成。
在变形例16的端子间连接结构280中,当电池模块292与通电部件296的另一个端部被螺栓连结时,作为通电部件296的一个端部的第一连接部282成为带电部。在此,在第一连接部282设有连接部罩284,降低了作业者意外地与第一连接部282接触的可能。另外,在连接部罩284设有连接部开口窗332,第一连接部282局部露出。并且,在连结第一连接部282与第一端子部286时,与第一端子部286接触的端子部侧中继部288通过连接部开口窗332与第一连接部282接触,因此也确保了第一连接部282与第一端子部286的电连接。
因此,在本发明的端子间连接结构中,通过两个连接部和两个端子部而设置两个连结部分,但本公开的触电对策的构造只要设置于至少一个连结部分即可,也可以存在未设置触电对策的连结部分。即,绝缘性罩只要设置于两个连接部和两个端子部共计四个中的任一个即可,中继部只要设置于设有绝缘性罩的连接部、与端子部连结的端子部或连接部即可。
<其他>
(1)在本公开的实施方式1的端子间连接结构10中,作为连结构件使用螺栓84和螺母44来进行,但也可以仅使用螺栓来拧入螺纹部,能够采用任意公知的连结构件。
(2)另外,在本公开的实施方式1的端子间连接结构10中,设有一对曲柄状弯折部58、58,但也可以如图8所示的变形例1、2的端子间连接结构90、100那样,仅有一个曲柄状弯折部58。或者,曲柄状弯折部58能够以向相同的板厚方向或相反的板厚方向弯曲的方式设置任意数量。由此,能够应对各种形状的端子间连接结构。
(3)而且,在本公开的实施方式1的端子间连接结构10中,引导壁78以与螺栓84的螺纹部84A的前端部大致相同的尺寸突出而形成,但也可以采用与电池模块侧的形状等相应的尺寸。
(4)此外,在本公开的实施方式1的端子间连接结构10中,连接部侧中继部66具有从凸缘部66B突出的圆筒形状的筒部66A,端子部开口窗50具有与筒部66A对应的圆环状,但并不限定于此。例如,也可以在一个连接部侧中继部66设置多个突部,并形成供各突部插通的多个端子部开口窗。具体而言,也可以在连接部侧中继部66中,利用狭缝将从凸缘部66B突出的筒部66A的突出端部在周向上分割成多个圆弧状突部,并将端子部开口窗50形成为与各圆弧状突部对应的形状。另外,凸缘部66B的平面形状也不限定于圆环状,能够采用任意的形状,从凸缘部66B突出的一个或多个突部或供突部插通的端子部开口窗的形状也能够采用矩形等任意的形状。
(5)设置于构成连接部罩的端部壳体174的连接部开口窗176优选以允许端子部侧中继部188的插通且阻止作业者的手指的插通的大小设置。另外,对位于端部壳体174的上表面开口部80的螺母172和连结于螺母172的螺栓195进行绝缘包覆的结构可以采用任意的结构,除了例示的绝缘包覆层之外,例如还可以采用袋状的螺母罩等。
标号说明
10 端子间连接结构(实施方式1)
12 电池模块
12A 第一电池模块
12B 第二电池模块
14 壳体
14A 壳体
14B 壳体
16 单电池
18 周壁
20 上端部
22 上端部
24 第一端子部侧单元
26 第二端子部侧单元
28 连接端子
30 外壳
32 端子部
34 端子连结部
36 贯通孔
38 螺栓插通孔(端子部侧)
40 端子保持部
42 收容部
44 螺母
46 螺纹孔
48 端子部罩(绝缘性罩)
48A 外周部
48B 内周部
49 贯通孔
50 端子部开口窗(开口窗)
51 插通孔
52 突部
53 锥面
54 通电部件
56 母排(通电构件)
58 曲柄状弯折部
60 连接部
62 螺栓插通孔
64 定位凹部
66 连接部侧中继部(中继部)
66A 筒部
66B 凸缘部
68 螺栓插通孔
70 壳体
70A 壳体主体
70B 盖体
72 底壁
74 下表面开口孔(开口孔)
76 定位突起
78 引导壁
80 上表面开口部
84 螺栓
84A 螺纹部
86 第一连接部侧单元
88 第二连接部侧单元
90 端子间连接结构(变形例1)
92 接线盒
94 通电部件
96 母排
98 外部端子
100 端子间连接结构(变形例2)
102 端子间连接结构(变形例3)
104 内六角螺栓
104A 头部
104B 螺纹部
104C 工具嵌合孔
106 壳体
106A 壳体主体
106B 盖体
108 突部
108A 上壁
110 端子间连接结构(变形例4)
112 连接部侧中继部
114 端子间连接结构(变形例5)
116 连接部侧中继部
118 端子间连接结构(变形例6)
120 连接部侧中继部
120A 缩颈部
122 端子间连接结构(变形例7)
124 端子部罩
124A 突部
126 端子间连接结构(变形例8)
128 端子部罩
128A 弹性挠曲片
130 端子部开口窗
130A 狭缝
132 端子间连接结构(变形例9)
134 端子部罩
134B 内周部
136 端子部开口窗
138 连接部侧中继部
140 贯通孔
142 端子间连接结构(变形例10)
144 端子部罩
144B 内周部
146 端子部开口窗
148 连接部侧中继部
150 贯通孔
152 端子间连接结构(变形例11)
154 电池模块
154A 电极
156 母排模块
156A 壳体
156B 母排支承突起
156C 母排
158 端子间连接结构(变形例12)
160 线束
162 端子间连接结构(变形例13)
163 通电部件
164 第一连接部侧单元
168 第一端子部侧单元
170 母排(通电构件)
171 绝缘包覆层
172 螺母
174 端部壳体(绝缘性罩、连接部罩)
174A 壳体主体(绝缘性罩、连接部罩)
174B 盖体
175 绝缘包覆层
176 连接部开口窗(开口窗)
178 定位突条
180 切口部
182 卡合突起
184 卡合壳体
186 保持件
187 端子部
188 端子部侧中继部(中继部)
188A 筒部
188B 凸缘部
190 绝缘罩
192 筒部
194 开口窗
195 螺栓
196 卡合突起
198 被卡合部
200 收容凹处
202 固定部
204 端子间连接结构(变形例14)
206 通电部件
208 连接部侧单元
210 连接阻止部
212 端子部侧单元
214 螺栓
214A 螺纹部
216 连接部侧中继部(中继部)
216A 筒部
216B 凸缘部
218 螺栓插通孔
220 周壁部
220a 侧壁
220b 侧壁
222 旋转轴
224 下表面开口部
226 弹簧构件
228 嵌合部
230 螺母
232 端子部
234 端子部开口窗(开口窗)
236 螺栓插通孔
238 内周筒部
240 侧壁
240a 侧壁
240b 侧壁
242 收容部
244 内壁部
246 外壁部
248 间隙
250 引导面
252 被嵌合部
254 螺栓插通孔(螺母230)
256 螺栓插通孔
258 连接阻止部
259 端子间连接结构(变形例15)
260 锁定片
262 锁定壳体
264 嵌合部
266 按压部
268 连结部
270 被嵌合部
280 端子间连接结构(变形例16)
282 第一连接部(连接部)
284 连接部罩(绝缘性罩)
286 第一端子部(端子部)
288 端子部侧中继部(中继部)
290 接线盒
292 电池模块
294 第二端子部(端子部)
296 通电部件
298 母排(通电构件)
300 第二连接部(连接部)
302 螺栓
304 螺母保持部
306 螺母
308 第一连接部侧单元
310 第一端子部侧单元
312 端部壳体
314 绝缘包覆层
316 壳体主体
318 盖体
320 周壁
322 上底壁
324 圆筒状部
326 按压突部
328 内周筒部
330 螺母
332 连接部开口窗
334 绝缘包覆层
336 上壳体
338 上底壁
340 绝缘罩
342 螺栓
344 底壁
346 周壁
348 贯通孔
350 母排
352 筒部
354 凸缘部
a1、a2 第一空间
b1、b2、b3 第二空间
c1、c2 间隙
c3、c4 位移允许间隙

Claims (15)

1.一种端子间连接结构,将多个端子部经由通电部件进行电连接,其中,
所述通电部件包括:通电构件,具有分别以连接状态连结于多个所述端子部的多个连接部;及绝缘性的壳体,收容所述通电构件,
所述端子间连接结构包括:
绝缘性的连接部罩,覆盖多个所述连接部中的要求防触电对策的至少一个所述连接部;
连接部开口窗,设置于所述连接部罩,使被所述连接部罩覆盖的所述连接部部分地露出;及
端子部侧中继部,设置于与由所述连接部罩覆盖的所述连接部连结的所述端子部,并且插通所述连接部开口窗而与被所述连接部罩覆盖的所述连接部连接,
所述连接部开口窗具有允许所述端子部侧中继部插通并且阻止作业者的手指插通的大小,
设有所述端子部侧中继部的所述端子部被绝缘罩覆盖,
所述绝缘罩具备配置在所述端子部的上方的底壁及从所述底壁的外周缘部向上方突出的周壁,
所述端子部侧中继部插通设置于所述底壁的贯通孔并向外部突出,所述端子部被所述周壁包围。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端子间连接结构,其中,
所述通电构件由母排构成,在所述母排的长度方向两端部设有两个所述连接部,并且设有向所述母排的板厚方向弯曲的曲柄状弯折部。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端子间连接结构,其中,
所述通电部件的所述壳体构成为包括:绝缘包覆层,包覆所述通电构件的长度方向中间部分;及端部壳体,覆盖设置于所述通电构件的长度方向两端部并从所述绝缘包覆层露出的两个所述连接部中的至少一方。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端子间连接结构,其中,
包围所述端子部的所述绝缘罩的所述周壁是比所述端子部侧中继部高的壁。
5.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端子间连接结构,其中,
所述周壁通过与设置于所述连接部侧的构件抵接来抑制所述通电部件的位移。
6.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端子间连接结构,其中,
所述端子部侧中继部与所述端子部分体地形成,在所述绝缘罩的所述底壁与所述端子部之间保持所述端子部侧中继部。
7.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端子间连接结构,其中,
所述端子部侧中继部具有筒部及从所述筒部的一端部向外周侧突出的凸缘部,所述端子部侧中继部的所述筒部插通设置于所述绝缘罩的所述底壁的所述贯通孔并向外部突出,所述端子部侧中继部的所述凸缘部从所述底壁的内侧卡合于所述贯通孔的周缘,从而所述端子部侧中继部被保持于所述绝缘罩。
8.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端子间连接结构,其中,
所述端子部和所述连接部使用螺栓来连结,所述连接部罩包括将设置于所述连接部的螺栓插通孔的内周面覆盖的内周筒部。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端子间连接结构,其中,
所述连接部罩的内周筒部与所述连接部罩的其他部位一体化。
10.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端子间连接结构,其中,
所述端子部和所述连接部使用螺栓来连结,在所述连接部的螺栓插通孔的周围,所述连接部开口窗形成为环状,在所述端子部的螺栓插通孔的周围配置有环状的所述端子部侧中继部。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端子间连接结构,其中,
所述环状的所述连接部开口窗被界定在所述连接部罩的内周部与从该内周部向径向外侧分离设置的所述端子部罩的外周部之间,由所述内周部覆盖所述端子部的所述螺栓插通孔的内周面,由所述外周部在所述螺栓插通孔的周围覆盖所述端子部的表面。
12.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端子间连接结构,其中,
所述端子部和所述连接部使用螺栓和螺母来连结,
在所述通电部件的所述壳体收容被绝缘包覆的所述螺母,并通过在所述壳体的上表面设置的上表面开口部而露出于外部,
包括所述绝缘包覆层的所述螺母中的最大外径尺寸大于所述壳体的所述上表面开口部的内径尺寸。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端子间连接结构,其中,
连结于所述螺母的所述螺栓的前端部以被绝缘包覆的状态通过所述壳体的所述上表面开口部而露出于外部,由所述壳体的底壁构成所述连接部罩,将所述底壁贯通而设置所述连接部开口窗,在所述端子部配置有所述螺栓和所述端子部侧中继部。
1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端子间连接结构,其中,
所述端子部和所述连接部使用螺栓来连结,
设置于所述连接部的螺栓插通孔具有允许所述螺栓向规定方向的位移的第一空间,
在所述通电部件的所述壳体具有允许所述连接部相对于所述壳体向所述规定方向的位移的第二空间,
在所述壳体内,所述连接部能够相对于定位于所述壳体的所述螺栓向所述规定方向位移。
15.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端子间连接结构,其中,
所述通电部件的所述壳体包括:绝缘包覆层,包覆所述通电构件的长度方向中间部分;及端部壳体,覆盖设置于所述通电构件的长度方向两端部并从所述绝缘包覆层露出的两个所述连接部中的至少一方,
所述端部壳体具有在所述规定方向上扩展的所述第二空间,所述端部壳体以能够相对于所述通电部件在所述规定方向上位移的方式组装,
所述连接部的所述螺栓插通孔具有在所述规定方向上扩展的所述第一空间。
CN202080036337.1A 2019-05-24 2020-05-20 端子间连接结构 Active CN113826285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410587879.8A CN118448897A (zh) 2019-05-24 2020-05-20 端子间连接结构
CN202410586403.2A CN118412674A (zh) 2019-05-24 2020-05-20 通电部件及接线盒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7)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9-097856 2019-05-24
JP2019097856 2019-05-24
JP2019-151327 2019-08-21
JP2019151327 2019-08-21
JP2019-213749 2019-11-26
JP2019213749 2019-11-26
PCT/JP2020/019929 WO2020241412A1 (ja) 2019-05-24 2020-05-20 端子間接続構造

Related Child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410587879.8A Division CN118448897A (zh) 2019-05-24 2020-05-20 端子间连接结构
CN202410586403.2A Division CN118412674A (zh) 2019-05-24 2020-05-20 通电部件及接线盒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3826285A CN113826285A (zh) 2021-12-21
CN113826285B true CN113826285B (zh) 2024-05-28

Family

ID=73552349

Family Applications (3)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410586403.2A Pending CN118412674A (zh) 2019-05-24 2020-05-20 通电部件及接线盒
CN202410587879.8A Pending CN118448897A (zh) 2019-05-24 2020-05-20 端子间连接结构
CN202080036337.1A Active CN113826285B (zh) 2019-05-24 2020-05-20 端子间连接结构

Family Applications Before (2)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410586403.2A Pending CN118412674A (zh) 2019-05-24 2020-05-20 通电部件及接线盒
CN202410587879.8A Pending CN118448897A (zh) 2019-05-24 2020-05-20 端子间连接结构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3) US11942657B2 (zh)
JP (4) JP6824515B1 (zh)
CN (3) CN118412674A (zh)
WO (1) WO2020241412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DE102021112703A1 (de) * 2021-05-17 2022-11-17 Bayerische Motoren Werke Aktiengesellschaft Berührgeschützte Schraubverbindungseinrichtung
JP7393394B2 (ja) 2021-08-06 2023-12-06 矢崎総業株式会社 バスバ
KR102610773B1 (ko) * 2021-11-12 2023-12-06 주식회사 경신 단자용 회전방지형 체결개선장치
JP2023097027A (ja) * 2021-12-27 2023-07-07 株式会社オートネットワーク技術研究所 車載部品内回路ユニット
JP7440554B2 (ja) 2022-02-16 2024-02-28 矢崎総業株式会社 配索材の接続構造
FR3138753B1 (fr) * 2022-08-02 2024-08-02 Renault Sas Dispositif d’isolation électrique pour barre d’interconnexion
DE102023201891A1 (de) 2023-03-02 2024-09-05 Robert Bosch Gesellschaft mit beschränkter Haftung Verfahren zur Ausbildung einer elektrisch leitend ausgebildeten Verbindung und Batteriemodul

Citations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10211933A (ja) * 2009-03-06 2010-09-24 Yazaki Corp 防水端子台
JP2011146230A (ja) * 2010-01-14 2011-07-28 Toyota Motor Corp 端末接続装置
CN102646808A (zh) * 2011-02-18 2012-08-22 Sb锂摩托有限公司 可再充电电池的电池端子和可再充电电池
CN102782946A (zh) * 2010-02-15 2012-11-14 矢崎总业株式会社 用于防止直接安装在蓄电池上熔断器的倾斜紧固的保护帽
CN102859747A (zh) * 2010-04-28 2013-01-02 日立车辆能源株式会社 二次电池
JP2013004443A (ja) * 2011-06-21 2013-01-07 Toyota Motor Corp 電池及び電池の製造方法
JP2014212130A (ja) * 2014-08-18 2014-11-13 株式会社Gsユアサ 電池
EP3136511A2 (en) * 2015-08-28 2017-03-01 TE Connectivity Germany GmbH Contact arrangement, plug and plug connection
DE102015216541A1 (de) * 2015-08-28 2017-03-02 Te Connectivity Germany Gmbh Kontaktanordnung zur Kontaktierung einer berührungsgeschützten Stromschiene mittels einer Schienenkontaktierungshülse und Stecker mit einer solchen Kontaktanordnung
CN109103613A (zh) * 2017-06-21 2018-12-28 泰连德国有限公司 模块连接器

Family Cites Families (1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1186831A (ja) * 1997-09-04 1999-03-30 Harness Sogo Gijutsu Kenkyusho:Kk バッテリーの接続構造
JP4670958B2 (ja) 2007-01-12 2011-04-13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電極およびバッテリ装置の製造方法
JP2012059362A (ja) * 2010-09-03 2012-03-22 Mitsubishi Heavy Ind Ltd 組電池
JP5308430B2 (ja) * 2010-11-18 2013-10-09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電池モジュールの接続構造、電池モジュールおよび電池モジュール端子の組付方法
JP5803405B2 (ja) 2011-08-10 2015-11-04 株式会社オートネットワーク技術研究所 バスバーカバー、及びカバー付きバスバー
JP2014199716A (ja) * 2011-08-11 2014-10-23 パナソニック株式会社 電池パック
JP6022897B2 (ja) * 2012-10-30 2016-11-09 日本航空電子工業株式会社 コネクタ、単電池および組電池
JP6107636B2 (ja) * 2013-12-16 2017-04-05 株式会社豊田自動織機 蓄電装置
JP6601116B2 (ja) * 2014-10-14 2019-11-06 株式会社豊田自動織機 端子構造、蓄電セル、及び蓄電モジュール
JP6529806B2 (ja) 2015-03-31 2019-06-12 三洋電機株式会社 二次電池及び組電池
JP6540168B2 (ja) * 2015-04-03 2019-07-10 株式会社豊田自動織機 蓄電装置及び蓄電モジュール
JP6707367B2 (ja) * 2016-02-29 2020-06-10 三洋電機株式会社 二次電池及び組電池
JP6571626B2 (ja) * 2016-11-18 2019-09-04 矢崎総業株式会社 導電モジュール及び電池パック
JP6299898B1 (ja) * 2017-02-21 2018-03-28 株式会社オートネットワーク技術研究所 接続モジュール
JP6350721B1 (ja) * 2017-06-12 2018-07-04 株式会社オートネットワーク技術研究所 外部接続バスバー保持モジュール、接続モジュールおよび蓄電モジュール
JP6878200B2 (ja) 2017-08-09 2021-05-26 株式会社オートネットワーク技術研究所 バスバモジュール

Patent Citations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10211933A (ja) * 2009-03-06 2010-09-24 Yazaki Corp 防水端子台
JP2011146230A (ja) * 2010-01-14 2011-07-28 Toyota Motor Corp 端末接続装置
CN102782946A (zh) * 2010-02-15 2012-11-14 矢崎总业株式会社 用于防止直接安装在蓄电池上熔断器的倾斜紧固的保护帽
CN102859747A (zh) * 2010-04-28 2013-01-02 日立车辆能源株式会社 二次电池
CN102646808A (zh) * 2011-02-18 2012-08-22 Sb锂摩托有限公司 可再充电电池的电池端子和可再充电电池
JP2013004443A (ja) * 2011-06-21 2013-01-07 Toyota Motor Corp 電池及び電池の製造方法
JP2014212130A (ja) * 2014-08-18 2014-11-13 株式会社Gsユアサ 電池
EP3136511A2 (en) * 2015-08-28 2017-03-01 TE Connectivity Germany GmbH Contact arrangement, plug and plug connection
DE102015216541A1 (de) * 2015-08-28 2017-03-02 Te Connectivity Germany Gmbh Kontaktanordnung zur Kontaktierung einer berührungsgeschützten Stromschiene mittels einer Schienenkontaktierungshülse und Stecker mit einer solchen Kontaktanordnung
CN109103613A (zh) * 2017-06-21 2018-12-28 泰连德国有限公司 模块连接器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WO2020241412A1 (ja) 2020-12-03
JPWO2020241412A1 (ja) 2021-09-13
JP6824515B1 (ja) 2021-02-03
JP2021089891A (ja) 2021-06-10
JP2022116086A (ja) 2022-08-09
JP2021089890A (ja) 2021-06-10
US20240195019A1 (en) 2024-06-13
CN118412674A (zh) 2024-07-30
US11942657B2 (en) 2024-03-26
CN113826285A (zh) 2021-12-21
US20240186657A1 (en) 2024-06-06
JP7205703B2 (ja) 2023-01-17
US20220181747A1 (en) 2022-06-09
CN118448897A (zh) 2024-08-0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3826285B (zh) 端子间连接结构
CN112335115B (zh) 可插拔模块连接器和用于导电连接至少两个电池模块的方法
US9871361B2 (en) Busbar holding structure
US9425520B2 (en) Battery wiring module
JP4606356B2 (ja) ヒューズ及び該ヒューズを備えた電源回路遮断装置
CN107464899B (zh) 电池布线模块
EP3133672B1 (en) Bus bar module, battery monitoring module, and battery module
US10862098B2 (en) Power storage device
US10333129B2 (en) Buss bar assembly for a battery system
CN110366789B (zh) 配线模块
EP2775547B1 (en) Battery wiring module
JP2001057196A (ja) 組電池
JP6612207B2 (ja) 導体モジュール
CN109672059B (zh) 对壳体内电路体连接导线线束的连接构造
WO2016110886A1 (ja) 蓄電ユニット
CN107683540B (zh) 布线模块及蓄电模块
WO2014119034A1 (ja) 配線モジュール
US20230054502A1 (en) Charging inlet assembly having a proximity resistor assembly
CN109478629B (zh) 布线模块
KR20180123993A (ko) 커넥터 어셈블리
US20220263257A1 (en) Automotive battery with integral electrical contact slots
CN112448073A (zh) 电池组模块和电驱动的机动车
JP2024054918A (ja) コネクタ装置
JP2023180966A (ja) 蓄電装置
CN118801272A (zh) 用于锁定和解锁电气功能相关模块的装置以及用于解锁电气功能相关模块的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