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3822616A - 物流辅助装置 - Google Patents

物流辅助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3822616A
CN113822616A CN202110584939.7A CN202110584939A CN113822616A CN 113822616 A CN113822616 A CN 113822616A CN 202110584939 A CN202110584939 A CN 202110584939A CN 113822616 A CN113822616 A CN 113822616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distribution
load
distribution center
unit
cent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10584939.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葛卷清吾
林贵志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Toyota Motor Corp
Original Assignee
Toyota Motor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Toyota Motor Corp filed Critical Toyota Motor Corp
Publication of CN11382261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3822616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Q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ICT] SPECIALLY ADAPTED FOR ADMINISTRATIVE, COMMERCIAL, FINANCIAL, MANAGERIAL OR SUPERVISORY PURPOSES; SYSTEMS OR METHODS SPECIALLY ADAPTED FOR ADMINISTRATIVE, COMMERCIAL, FINANCIAL, MANAGERIAL OR SUPERVISORY PURPOS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G06Q10/00Administration; Management
    • G06Q10/08Logistics, e.g. warehousing, loading or distribution; Inventory or stock management
    • G06Q10/083Shipping
    • G06Q10/0838Historical data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Q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ICT] SPECIALLY ADAPTED FOR ADMINISTRATIVE, COMMERCIAL, FINANCIAL, MANAGERIAL OR SUPERVISORY PURPOSES; SYSTEMS OR METHODS SPECIALLY ADAPTED FOR ADMINISTRATIVE, COMMERCIAL, FINANCIAL, MANAGERIAL OR SUPERVISORY PURPOS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G06Q10/00Administration; Management
    • G06Q10/08Logistics, e.g. warehousing, loading or distribution; Inventory or stock management
    • G06Q10/083Shipping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Q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ICT] SPECIALLY ADAPTED FOR ADMINISTRATIVE, COMMERCIAL, FINANCIAL, MANAGERIAL OR SUPERVISORY PURPOSES; SYSTEMS OR METHODS SPECIALLY ADAPTED FOR ADMINISTRATIVE, COMMERCIAL, FINANCIAL, MANAGERIAL OR SUPERVISORY PURPOS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G06Q10/00Administration; Management
    • G06Q10/04Forecasting or optimisation specially adapted for administrative or management purposes, e.g. linear programming or "cutting stock problem"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Q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ICT] SPECIALLY ADAPTED FOR ADMINISTRATIVE, COMMERCIAL, FINANCIAL, MANAGERIAL OR SUPERVISORY PURPOSES; SYSTEMS OR METHODS SPECIALLY ADAPTED FOR ADMINISTRATIVE, COMMERCIAL, FINANCIAL, MANAGERIAL OR SUPERVISORY PURPOS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G06Q10/00Administration; Management
    • G06Q10/06Resources, workflows, human or project management; Enterprise or organisation planning; Enterprise or organisation modelling
    • G06Q10/063Operations research, analysis or management
    • G06Q10/0631Resource planning, allocation, distributing or scheduling for enterprises or organisation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Q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ICT] SPECIALLY ADAPTED FOR ADMINISTRATIVE, COMMERCIAL, FINANCIAL, MANAGERIAL OR SUPERVISORY PURPOSES; SYSTEMS OR METHODS SPECIALLY ADAPTED FOR ADMINISTRATIVE, COMMERCIAL, FINANCIAL, MANAGERIAL OR SUPERVISORY PURPOS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G06Q10/00Administration; Management
    • G06Q10/08Logistics, e.g. warehousing, loading or distribution; Inventory or stock management
    • G06Q10/083Shipping
    • G06Q10/0835Relationships between shipper or supplier and carriers

Landscapes

  • Business, Economics & Management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Economics (AREA)
  • Human Resources & Organizations (AREA)
  • Strategic Management (AREA)
  • Entrepreneurship & Innovation (AREA)
  • Quality & Reliability (AREA)
  • Operations Research (AREA)
  • Marketing (AREA)
  • Development Economics (AREA)
  • Tourism & Hospitality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Business, Economics & Management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Theoretical Computer Science (AREA)
  • Game Theory and Decision Science (AREA)
  • Educational Administration (AREA)
  • Management, Administration, Business Operations System, And Electronic Commerce (AREA)

Abstract

本公开提供一种物流辅助装置。所述物流辅助装置具有:负载信息取得部,其从多个运输业经营商处取得各个运输业经营商所拥有的各个配送中心的负载状况;数据变更部,其基于所述负载信息取得部所取得的所述各个配送中心的负载状况而实施配送区域变更处理以及资源补充处理中的至少一方的处理,其中,所述配送区域变更处理为以扩大负载较小的所述配送中心的配送区域的方式来对配送区域进行变更的处理,所述资源补充处理为对负载较大的所述配送中心的资源进行补充的处理。

Description

物流辅助装置
技术领域
本公开涉及一种物流辅助装置。
背景技术
在日本特开2003-12156号公报中,公开了一种利用了互联网的协同物流辅助系统。在该协同物流辅助系统中,在通过网络服务器并经由互联网而从托运人处受理到货物的协同输配送项目的招标的同时,从运输业经营商处经由互联网而受理投标。然后,在互联网上出示投标状况,并且经由互联网而接受来自托运人的订购。
但是,在日本特开2003-12156号公报所记载的协同物流辅助系统中,由于最终选择运输业经营商的是托运人,因此在使各个运输业经营商所拥有的配送中心的负载平均化的观点上还具有改善的余地。
发明内容
本公开提供一种能够对运输业经营商所拥有的配送中心的负载不均衡的情况进行抑制的物流辅助装置。
本公开的第一方式所涉及的物流辅助装置具有:负载信息取得部,其从多个运输业经营商处取得各个运输业经营商所拥有的各个配送中心的负载状况;数据变更部,其基于所述负载信息取得部所取得的所述各个配送中心的负载状况而实施配送区域变更处理以及资源补充处理中的至少一方的处理,其中,所述配送区域变更处理为以扩大负载较小的所述配送中心的配送区域的方式来对配送区域进行变更的处理,所述资源补充处理为对负载较大的所述配送中心的资源进行补充的处理。
在本公开的第一方式所涉及的物流辅助装置中,通过负载信息取得部而取得各个运输业经营商所拥有的各个配送中心的负载状况。此外,数据变更部基于各个配送中心的负载状况而实施配送区域变更处理以及资源补充处理中的至少一方的处理。此处,在配送区域变更处理中,以扩大负载较小的配送中心的配送区域的方式来对配送区域进行变更。由此,能够使负载较大的配送中心的配送区域相对性地缩小。
此外,在资源补充处理中,对负载较大的所述配送中心的资源进行补充。由此,能够减轻负载较大的配送中心的负载。另外,此处所说的资源是指,广泛地包括配线中心的配送工作人员、配送车辆以及在配送中心内实施货物的分类的分类工作人员等在内的概念。
本公开的第二方式所涉及的物流辅助装置为,在第一方式中,所述资源补充处理通过对工作人员所属的所述配送中心的信息进行变更,从而使负载较大的所述配送中心的工作人员增加。
在本公开的第二方式所涉及的物流辅助装置中,通过增加负载较大的配送中心的工作人员,从而能够减轻该配送中心内的工作人员的人均负载。
本公开的第三方式所涉及的物流辅助装置为,在第一方式或者第二方式中,所述资源补充处理通过对所述各个配送中心保有的车辆的信息进行变更,从而增多在负载较大的所述配送中心处所使用的车辆的数量。
在本公开的第三方式所涉及的物流辅助装置中,由于在负载较大的配送中心处所能够使用的车辆的数量增加,因此能够增多可一次配送的货物的数量。
本公开的第四方式所涉及的物流辅助装置为,在第一方式至第三方式中的任意一个方式中,还具备预测部,所述预测部对所述各个配送中心内的负载状况的变化进行预测,所述数据变更部基于所述负载信息取得部所取得的所述各个配送中心的负载状况、以及所述预测部所预测出的负载状况的变化,而实施配送区域变更处理以及资源补充处理中的至少一方的处理。
在本公开的第四方式所涉及的物流辅助装置中,通过由预测部对负载情况的变化进行预测,从而能够在负载变大之前实施配送区域的变更以及资源的补充等。
本公开的第五方式所涉及的物流辅助装置为,在第一方式至第四方式中的任意一个方式中,还具备变更委托接收部和通知部,所述变更委托接收部从托运人以及配送目的地接收包括收件日期时间变更以及收件方法变更在内的变更委托,所述通知部向所述各个配送中心通知由所述变更委托接收部所接收到的变更委托的内容。
在本公开的第五方式所涉及的材料输送装置中,通知部向各个配送中心通知由变更委托接收部所接收到的变更委托。由此,能够在多个运输业经营商之间共享变更委托,从而能够迅速地进行应对。
如以上所说明的那样,根据本公开所涉及的物流辅助装置,能够对运输业经营商所拥有的配送中心的负载不均衡的情况进行抑制。
附图说明
图1为表示包括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物流辅助装置在内的物流系统的整体结构的示意图。
图2为配送区域被变更了的状态下的与图1相对应的示意图。
图3为表示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物流辅助装置的硬件结构的框图。
图4为表示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物流辅助装置的功能结构的框图。
图5为表示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物流辅助处理的流程的一个示例的流程图。
图6为表示第二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物流辅助装置的功能结构的框图。
图7为表示第二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物流辅助处理的流程的一个示例的流程图。
具体实施方式
<第一实施方式>
参照附图,对包括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物流辅助装置10在内的物流辅助系统11进行说明。
如图1所示,本实施方式的物流辅助系统11具备物流辅助装置10。此外,物流辅助装置10与托运人组50、集散中心组52、配送中心组54、第一配送目的地组56以及第二配送目的地组58经过网络而连接在一起。
在托运人组50中包含多个托运人,在图1中,作为一个示例而图示了托运人50A、托运人50B以及托运人50C。托运人50A、托运人50B以及托运人50C直接或者间接地从消费者等处接受订购并对商品等进行打包,且向配送业经营商委托商品等的配送。
在集散中心组52中包含多个集散中心,在图1中,作为一个示例而图示了集散中心52A以及集散中心52B。此处,集散中心52A和集散中心52B成为各自不同的运输业经营商所拥有的集散中心。因此,在集散中心52A和集散中心52B之间不实施货物的移动。此外,在图1中,从托运人50A处所发送的货物被揽收至集散中心52A中,且从托运人50B以及托运人50C处所发送的货物被揽收至集散中心52B中。
在配送中心组54中包含多个配送中心,在图1中,作为一个示例而图示了配送中心54A以及配送中心54B。配送中心54A由与集散中心52A相同的运输业经营商所拥有,配送中心54B由与集散中心52B相同的运输业经营商所拥有。
此处,在本实施方式中,构建了配送中心54A的运输业经营商和配送中心54B的运输业经营商实施协同配送的系统。即,对于配送目的地的配送区域共通的货物,通过使运输业经营商彼此以协同的方式而实施配送,从而削减了配送所需的车辆的台数。在图1中,配送中心54A的配送区域被设定为所属于第一配送目的地组56的配送目的地56A至配送目的地56D,配送中心54B的配送区域被设定为所属于第二配送目的地组58的配送目的地58A至配送目的地58C。另外,配送目的地56A至配送目的地56D作为第一配送目的地组56的代表而被图示出,实际上有更多的配送目的地所属于第一配送目的地组56。同样地,配送目的地58A至配送目的地58C作为第二配送目的地组58的代表而被图示出,实际上有更多的配送目的地所属于第二配送目的地组58。
以此方式,根据配送区域,从而使得货物从集散中心52A以及集散中心52B向配送中心54A或者配送中心54B被配送。即,在协同配送中,货物有时会从集散中心52A向其他的运输业经营商所拥有的配送中心54B被运送。同样地,货物有时会从集散中心52B向其他的运输商所拥有的配送中心54A被运送。
此处,配送目的地58C为被建成时间不长的集体住宅,并且负载状况会根据配送目的地58C的建设情况而发生变化。在图1中,示出了由于配送目的地58C被建成而使得配送中心54B的配送目的地一下子变多从而配送中心54B的负载变大了的状态。
(物流辅助装置10的硬件结构)
如图3所示,本实施方式的物流辅助装置10被构成为,包括CPU(CentralProcessing Unit:中央处理单元)14、ROM(Read Only Memory:只读存储器)16、RAM(RandomAccess Memory:随机存取存储器)18、存储器20、通信接口22以及输入输出接口24。各个结构经由总线26而以能够相互通信的方式被连接在一起。
CPU14为中央运算处理单元,并执行各种程序、或者控制各个部分。也就是说,CPU14从ROM16或者存储器20读取程序,并将RAM18作为工作区域而执行程序。CPU14根据被记录在ROM16或者存储器20中的程序而实施上述各个结构的控制以及各种运算处理。
ROM16对各种程序以及各种数据进行存储。RAM18作为工作区域而临时性地对程序或者数据进行存储。存储器20为,由HDD(Hard Disk Drive,硬盘驱动器)或者SSD(SolidState Drive,固态硬盘)构成并且对包含操作系统在内的各种程序以及各种数据进行存储的非临时性记录介质。在本实施方式中,在ROM16或者储存器20中储存有物流辅助程序等。
通信接口22为,用于使物流辅助装置10通过计算机网络而进行通信的接口,例如使用了5G、LTE、Wi-Fi(注册商标)、以太网(注册商标)等标准。
在输入输出接口24上连接有显示装置28以及输入装置30。显示装置28为,用于使物流辅助装置10的管理者对信息进行目视确认的显示器等,输入装置30包括用于使管理者向物流辅助装置10进行输入的键盘以及鼠标等。
(物流辅助装置10的功能结构)
物流辅助装置10使用上述的硬件资源来实现各种功能。参照图4,对物流辅助装置10所实现的功能结构进行说明。
如图4所示,物流辅助装置10被构成为,作为功能结构而包括负载信息取得部32、负载判断部34、预测部36、变更委托接收部38、通知部40以及作为数据变更部的配送区域变更部42。各个功能结构通过CPU14读取并执行被存储在ROM16或者存储器20中的程序从而被实现。
负载信息取得部32从多个运输业经营商处取得与各个运输业经营商所拥有的配送中心的负载状况有关的信息。具体而言,负载信息取得部32通过通信接口22而取得与构成配送中心组54的多个配送中心的负载状况有关的信息。在本实施方式中,作为一个示例,负载信息取得部32取得与配送中心54A以及配送中心54B的负载状况有关的信息。与负载状况有关的信息是指,包括货物的预定配送数量、工作人员数量、车辆数量和车辆的大小等在内的信息。
负载判断部34基于负载信息取得部32所取得的与配送中心54A以及配送中心54B的负载状况有关的信息,而对各个配送中心的负载的程度进行判断。例如,在相对于工作人员数量而货物的预定配送数量多于预定的上限值的情况下、以及相对于货物的预定配送数量而车辆的数量少于预定的下限值的情况下,负载判断部34判断为负载较大。此外,例如,在相对于工作人员数量而货物的预定配送数量少于预定的下限值的情况、以及相对于货物的预定配送数量而车辆的数量多于预定的上限值的情况下,负载判断部34判断为负载较小。
预测部36对构成配送中心组54的多个配送中心中的负载状况的变化进行预测。例如,预测部36取得与被揽收至集散中心52A以及集散中心52B的货物的数量以及配送目的地有关的信息,并基于该取得的信息来对配送中心54A以及配送中心54B的负载状况的变化进行预测。即,基于被揽收至集散中心52A的货物的数量以及货物的配送目的地的信息,而在从集散中心52A向配送中心54B运送的预定的货物的数量多于预定数量的情况下,预测为配送中心54B的负载会变大。
此外,预测部36也可以取得从托运人组50处取得的预定配送货物的信息,并基于该取得的信息来对配送中心54A以及配送中心54B的负载状况的变化进行预测。例如,在从托运人组50处取得的预定配送货物的配送目的地集中在第二配送目的地组58的配送区域的情况下,预测部36预测为配送中心54B的负载会变大。
变更委托接收部38从托运人组50、第一配送目的地组56以及第二配送目的地组58接收包括收件日期时间变更以及收件方法变更在内的变更委托。托运人组50的收件日期时间是指,希望揽收的日期时间,第一配送目的地组56以及第二配送目的地组58的收件日期时间是指,希望配送货物的日期时间。通过利用通信接口22而与托运人组50、第一配送目的地组56以及第二配送目的地组58进行通信,从而取得收件日期时间变更委托以及收件方法变更委托。
通知部40向配送中心54A以及配送中心54B通知由变更委托接收部38所接收到的变更委托的内容。此外,通知部40也可以同样地向集散中心52A以及集散中心52B通知变更委托的内容。
配送区域变更部42实施以扩大负载较小的所述配送中心的配送区域的方式来对配送区域进行变更的配送区域变更处理。具体而言,配送区域变更部42基于负载信息取得部32所取得的配送中心54A以及配送中心54B的负载状况、和预测部36所预测出的配送中心54A以及配送中心54B的负载状况的变化,来对配送区域进行变更。参照图1以及图2,在下文中对配送区域的具体的变更方法进行说明。
如图1所示,对如下情况进行考虑,即,由于在第二配送目的地组58中建设了作为集体住宅的配送目的地58C,从而向第二配送目的地组58被配送的货物的数量变多了的情况。在该情况下,基于负载信息取得部32从配送中心54B所取得的信息,负载判断部34判断为配送中心54B的负载变大。此外,预测部36根据与被揽收至集散中心52A以及集散中心52B中的货物的数量以及配送目的地有关的信息,而预测为配送中心54B的负载会变大。在该情况下,配送区域变更部42将所属于第二配送目的地组58的配送目的地的一部分变更为第一配送目的地组56的配送区域。
如图2所示,作为一个示例,本实施方式的配送区域变更部42将配送目的地58A以及配送目的地58B变更为第一配送目的地组56的配送区域。具体而言,在被登记于数据库中的配送中心54A所负责的配送区域中被添加了配送目的地58A以及配送目的地58B的住址。此外,从被登记于数据库中的配送中心54B所负责的配送区域中删除了配送目的地58A以及配送目的地58B的住址。
此处,从集散中心52A以及集散中心52B向配送中心54A以及配送中心54B被配送的货物基于被登记在数据库中的配送区域而被决定了配送目的地。因此,由于利用配送区域变更部42而变更了配送区域,从而向配送目的地58A以及配送目的地58B被配送的货物变为从集散中心52A以及集散中心52B向配送中心54A被配送。
(作用)
接下来,对本实施方式的作用进行说明。
(物流辅助处理的一个示例)
图5为表示由物流辅助装置10实施的物流辅助处理的流程的一个示例的流程图。该物流辅助处理通过CPU14从ROM16或者存储器20读取程序并在RAM18中展开而执行,从而被执行。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作为一个示例,以不频繁地实施配送区域的变更的程度的周期来执行物流辅助处理。
如图5所示,在步骤S102中,CPU14取得配送中心组54的信息。具体而言,CPU14通过负载信息取得部32的功能而取得与构成配送中心组54的多个配送中心的负载状况有关的信息。
接下来,在步骤S104中,CPU14取得集散中心组52的信息。具体而言,CPU14取得与被揽收至构成集散中心组52的集散中心52A以及集散中心52B的货物的数量以及配送目的地有关的信息。
在步骤S106中,CPU14实施负载状况的确认以及负载状况的变化的预测。具体而言,CPU14通过负载判断部34的功能,并基于在步骤S102中所取得的与配送中心组54的负载状况有关的信息,来对负载较高的配送中心的有无进行确认。
此外,在步骤S106中,CPU14通过预测部36的功能并基于在步骤S104中所取得的与被揽收至集散中心组52中的货物的数量以及配送目的地有关的信息,来对被预测为负载变高的配送中心的有无进行确认。
接着,在步骤S108中,CPU14对是否存在负载较大的配送中心进行判断,并且在存在负载较大的配送中心的情况下,向步骤S112的处理转移。例如,也可以在分别相对于配送中心54A以及配送中心54B而配送工作人员的人均的货物的数量以及配送车的每台的货物的数量超过了预定的上限值的情况下,判断为负载较大。另一方面,在步骤S108中,在不存在负载较大的配送中心的情况下,CPU14向步骤S110的处理转移。
在步骤S110中,CPU14对是否存在被预测为负载会变大的配送中心进行判断,并且在存在被预测为负载会变大的配送中心的情况下,向步骤S112的处理转移。例如,根据被揽收至集散中心52A以及集散中心52B的货物的数量和配送目的地的信息,也可以在向配送中心54A或者配送中心54B被配送的货物多于预定的上限值的情况下,预测为负载会变大。另一方面,在步骤S110中,在不存在被预测为负载会变大的配送中心的情况下,CPU14使物流辅助处理结束。
在步骤S108中被判断为存在负载较大的配送中心的情况下、或者在步骤S110中被判断为存在被预测为负载会变大的配送中心的情况下,CPU14向步骤S112的处理转移,从而对配送区域进行变更。具体而言,CPU14通过利用配送区域变更部42的功能而以扩大负载较小的配送中心的配送区域的方式来对配送区域进行变更,从而使得负载较大的配送中心的配送区域变小。例如,通过将配送区域从图1的状态向图2的状态进行变更,从而使第二配送目的地组58的配送区域变小,进而使配送中心54B所负责的配送目的地的数量减少。然后,CPU14使物流辅助处理结束。
如上文所述,在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物流辅助装置10中,作为数据变更部的配送区域变更部42基于构成配送中心组54的配送中心54A以及配送中心54B的负载状况,而以扩大负载较小的配送中心的配送区域的方式来对配送区域进行变更。由此,能够使负载较大的配送中心的配送区域变小,从而能够对运输业经营商所拥有的配送中心的负载不均衡的情况进行抑制。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的物流辅助装置10中,通过由预测部36对负载状况的变化进行预测,从而能够在负载变大之前实施配送区域的变更以及资源的补充等。
更进一步而言,在本实施方式的物流辅助装置10中,通知部40向各个配送中心通知由变更委托接收部38所接收到的变更委托。由此,能够在多个运输业经营商之间共享变更委托,从而能够迅速地进行应对。
<第二实施方式>
接下来,对第二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物流辅助装置60进行说明。另外,对于与第一实施方式同样的结构附加相同的符号,并适当地省略说明。此外,物流辅助系统11的整体结构与图1所示的第一实施方式相同。
如图6所示,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物流辅助装置60在作为功能结构而具备资源补充部62的这一点上与第一实施方式不同。此处,配送区域变更部42以及资源补充部62相当于本公开的数据变更部。
资源补充部62对负载较大的配送中心的资源进行补充。具体而言,资源补充部62基于负载信息取得部32所取得的配送中心54A以及配送中心54B的负载状况、和预测部36所预测出的配送中心54A以及配送中心54B的负载状况的变化,来对负载较大的配送中心的资源进行补充。
例如,在图1的状态下,在配送中心54B的负载较大的情况下,资源补充部62实施通过对工作人员所属的配送中心的信息进行变更从而使负载较大的配送中心54B的工作人员增加的处理。此外,资源补充部62也可以实施通过对各个配送中心所拥有的车辆的信息进行变更从而增多在负载较大的配送中心54B处所使用的车辆的数量的处理。即,通过对配送中心54A的工作人员以及车辆的信息进行变更,从而将工作人员以及车辆自配送中心54A移交给配送中心54B,进而增加配送中心54B的工作人员以及车辆。
(作用)
接下来,对本实施方式的作用进行说明。
(物流辅助处理的一个示例)
图7为表示由物流辅助装置60实施的物流辅助处理的流程的一个示例的流程图。该物流辅助处理通过CPU14从ROM16或者存储器20读出程序并在RAM18中展开而执行,从而被执行。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作为一个示例,以固定的周期来执行物流辅助处理。
如图7所示,由于步骤S202至步骤S210的处理与图5所示的第一实施方式中的物流辅助处理的步骤S102至步骤S110的处理相同,因此省略说明。
在于步骤S208中被判断为存在负载较大的配送中心的情况下、或者于步骤S210中被判断为存在被预测为负载会变大的配送中心的情况下,CPU14向步骤S212的处理转移。
在步骤S212中,CPU14实施配送区域的变更以及资源补充中的至少一方。具体而言,在图1的状态下,在被判断为配送中心54B的负载较大的情况下、或者被预测为配送中心54B的负载会变大的情况下,实施配送区域的变更以及资源补充中的至少一方。
当在步骤S212中CPU14实施配送区域的变更时,通过配送区域变更部42的功能而将配送区域向图2的状态进行变更。由此,第二配送目的地组58的配送区域变小,从而使配送中心54B的配送目的地的数量减少。
另一方面,当在步骤S212中CPU14实施资源的补充时,通过资源补充部62的功能而实施负载较大的配送中心54B的工作人员的增加以及车辆的增加中的至少一方。
此处,在本实施方式中,在步骤S212中既可以实施配送区域的变更以及资源补充的双方,也可以仅实施一方。例如,在配送中心54B的负载显著变大的情况下,实施配送区域的变更以及资源补充的双方。此外,在通过仅实施配送区域的变更以及资源补充中的一方来使负载平均化的情况下,也可以在确认了配送中心54A以及配送中心54B的资源的基础上,对实施配送区域的变更以及资源补充中的哪一方进行判断。例如,在配送中心54A的工作人员以及车辆的数量较少的情况下,由于从配送中心54A向配送中心54B补充工作人员较为困难,因而仅实施配送区域的变更。
如上文所述,在本实施方式的物流辅助装置60中,通过利用资源补充部62来对负载较大的配送中心的资源进行补充,从而能够减轻负载较大的配送中心的负载。
尤其是,通过利用资源补充部62而使负载较大的配送中心的工作人员增加,从而能够减轻配送中心中的工作人员的人均的负载。此外,通过利用资源补充部62而使可在负载较大的配送中心中使用的车辆的数量增加,从而能够增多可一次配送的货物的数量。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的物流辅助装置60中,在确认了配送中心54A以及配送中心54B的资源的基础上,对实施配送区域的变更以及资源补充中的哪一方进行判断。由此,能够更有效地实施负载的平均化。对于其它的作用而言,均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
以上,虽然对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物流辅助装置10、60进行了说明,但在不脱离本公开的主旨的范围内,当然能够以各种各样的方式来实施。例如,虽然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如图1所示的那样,货物从托运人组50的各个托运人被揽收至集散中心52A以及集散中心52B,并在之后向配送中心54A以及配送中心54B被配送,但是并不限定于此。即,也可以设为货物从托运人组50的各个托运人而被直接向配送中心54A以及配送中心54B被配送的结构。此外,也可以在各个运输业经营商以协同的方式利用的临时保管场所等处对从托运人处被发送的货物进行保管,并且从该临时保管场所向配送中心组54配送货物。
此外,虽然在上述第二实施方式中,作为一个示例,而对通过资源补充部62的功能而从配送中心54A向配送中心54B补充工作人员以及车辆等的结构进行了说明,但并不限定于此。例如,也可以设为如下结构,即,由各个运输业经营商来对不属于任何运输业经营商的工作人员以及车辆进行管理,并将这些资源安排至负载较大的配送中心的结构。在该情况下,能够对其它的配送中心的资源减少的情况进行抑制。
而且,虽然在上述第二实施方式中对通过资源补充部62来补充实施配送的工作人员以及车辆的结构进行了说明,但并不限定于此。例如,也可以通过资源补充部62来对货物的分类工作人员进行补充。此外,也可以通过利用资源补充部62而变更为更大型的配送车辆,从而对资源进行补充。
而且,此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由CPU14读取软件(程序)而执行的处理也可以由CPU以外的各种处理器来执行。作为该情况下的处理器,可例示出FPGA(Field-Programmable Gate Array:现场可编程逻辑门阵列)等在制造后能够变更电路结构的PLD(Programmable Logic Device:可编程逻辑器件)、以及ASIC(Application SpecificIntegrated Circuit:特定用途集成电路)等作为具有为了执行特定的处理而被专门设计的电路结构的处理器的专用电路等。此外,既可以通过这些各种处理器中的一个来执行物流辅助处理,也可以通过相同种类或不同种类的两个以上的处理器的组合(例如,多个FPGA、以及CPU与FPGA的组合等)来执行物流辅助处理。此外,这些各种处理器的硬件结构更具体而言为,将半导体元件等电路元件组合而成的电路。
此外,虽然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将存储器20作为记录部,但不限定于此。例如,也可以将CD(Compact Disk:光盘)、DVD(Digital Versatile Disk:数字通用光盘)以及USB(Universal Serial Bus:通用串行总线)存储器等非临时性的记录介质作为记录部。在该情况下,也可以在这些记录介质中储存各种程序。

Claims (5)

1.一种物流辅助装置,具有:
负载信息取得部,其从多个运输业经营商处取得各个运输业经营商所拥有的各个配送中心的负载状况;
数据变更部,其基于所述负载信息取得部所取得的所述各个配送中心的负载状况而实施配送区域变更处理以及资源补充处理中的至少一方的处理,其中,所述配送区域变更处理为以扩大负载较小的所述配送中心的配送区域的方式来对配送区域进行变更的处理,所述资源补充处理为对负载较大的所述配送中心的资源进行补充的处理。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物流辅助装置,其中,
所述资源补充处理通过对工作人员所属的所述配送中心的信息进行变更,从而使负载较大的所述配送中心的工作人员增加。
3.如权利要求1或权利要求2所述的物流辅助装置,其中,
所述资源补充处理通过对所述各个配送中心所拥有的车辆的信息进行变更,从而增多在负载较大的所述配送中心处所使用的车辆的数量。
4.如权利要求1至3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物流辅助装置,其中,
还具备预测部,所述预测部对所述各个配送中心处的负载状况的变化进行预测,
所述数据变更部基于所述负载信息取得部所取得的所述各个配送中心的负载状况、以及所述预测部所预测出的负载状况的变化,而实施所述配送区域变更处理以及所述资源补充处理中的至少一方的处理。
5.如权利要求1至4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物流辅助装置,其中,
还具备:
变更委托接收部,其从托运人以及配送目的地接收包括收件日期时间变更以及收件方法变更在内的变更委托,
通知部,其向所述各个配送中心通知由所述变更委托接收部所接收到的变更委托的内容。
CN202110584939.7A 2020-06-18 2021-05-27 物流辅助装置 Pending CN113822616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20-105419 2020-06-18
JP2020105419A JP7354938B2 (ja) 2020-06-18 2020-06-18 物流支援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3822616A true CN113822616A (zh) 2021-12-21

Family

ID=7892382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10584939.7A Pending CN113822616A (zh) 2020-06-18 2021-05-27 物流辅助装置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1) US20210398071A1 (zh)
JP (1) JP7354938B2 (zh)
CN (1) CN113822616A (zh)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10267044A (ja) * 2009-05-14 2010-11-25 Hitachi Ltd 情報処理方法、情報処理装置および記憶媒体
US8429019B1 (en) * 2009-10-29 2013-04-23 Amazon Technologies, Inc. System and method for scheduled delivery of shipments with multiple shipment carriers
US20150134382A1 (en) * 2013-11-13 2015-05-14 Microsoft Corporation Interactive visualization of workloads
US20180374046A1 (en) * 2017-06-22 2018-12-27 Beneship Llc Systems and methods for packing optimization and visulization
JP2019057205A (ja) * 2017-09-22 2019-04-11 富士ゼロックス株式会社 配送システム、配送方法及び配送プログラム
CN110659849A (zh) * 2018-06-28 2020-01-07 北京三快在线科技有限公司 业务覆盖区域的确定方法、装置及电子设备

Family Cites Familie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3935052B2 (ja) * 2002-11-14 2007-06-20 日本たばこ産業株式会社 配達エリアシミュレーションシステムおよびそのプログラムと方法
JP2004259203A (ja) * 2003-02-27 2004-09-16 Sony Corp プリントサービスシステム
JP2008033699A (ja) * 2006-07-31 2008-02-14 Techno Front Kk 配送車輌の配車管理システム及び運行管理システム
US20130262174A1 (en) * 2012-04-02 2013-10-03 Kiran Kumar SINGH System and method for store level labor demand forecasting for large retail chain stores
US20180365624A1 (en) * 2017-06-20 2018-12-20 Walmart Apollo, Llc Anonymized allocations-based workforce management system
JP7122216B2 (ja) * 2018-10-16 2022-08-19 株式会社日立製作所 配送計画立案システム、および配送計画立案方法

Patent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10267044A (ja) * 2009-05-14 2010-11-25 Hitachi Ltd 情報処理方法、情報処理装置および記憶媒体
US8429019B1 (en) * 2009-10-29 2013-04-23 Amazon Technologies, Inc. System and method for scheduled delivery of shipments with multiple shipment carriers
US20150134382A1 (en) * 2013-11-13 2015-05-14 Microsoft Corporation Interactive visualization of workloads
US20180374046A1 (en) * 2017-06-22 2018-12-27 Beneship Llc Systems and methods for packing optimization and visulization
JP2019057205A (ja) * 2017-09-22 2019-04-11 富士ゼロックス株式会社 配送システム、配送方法及び配送プログラム
CN110659849A (zh) * 2018-06-28 2020-01-07 北京三快在线科技有限公司 业务覆盖区域的确定方法、装置及电子设备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20210398071A1 (en) 2021-12-23
JP7354938B2 (ja) 2023-10-03
JP2021197080A (ja) 2021-12-27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0111035B (zh) 用于提供对流通网络中的物品的实时追踪的系统和方法
US7979359B1 (en) System and method for selectively applying an item sortation process
Leung et al. A 0–1 LP model for the integration and consolidation of air cargo shipments
CN113554382A (zh) 非暂态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方法和信息处理设备
CN111754153A (zh) 配送系统、管理服务器、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及管理方法
CN113935528B (zh) 智能调度方法、装置、计算机设备及存储介质
CN111815216A (zh) 配送系统、管理服务器、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及管理方法
Fliedner et al. Vehicle scheduling under the warehouse-on-wheels policy
JP2022522927A (ja) 通信サーバ装置およびその運用方法
CN113822616A (zh) 物流辅助装置
JP2007246223A (ja) 配送業務支援システム
WO2022016149A1 (en) Unitos-universal transportation operating system
CN113506068A (zh) 一种出入库方法、装置、存储介质及电子设备
CN114833071B (zh) 一种物流分拣场站及其货物分拣方法和系统
JP2020042619A (ja) 荷役情報推定システム及び荷役情報推定方法
JP2020057118A (ja) 運行管理装置、運行管理方法、及び運行管理プログラム
JP2023066756A (ja) 物流管理装置及び方法
CN112700142A (zh) 一种订单派单方法及装置
CN114707820A (zh) 货物运输方法、装置、终端设备及可读存储介质
CN113822614A (zh) 基于装卸场地状态提供运送服务的方法以及装置
KR102450891B1 (ko) 다종 화물 운송 플랫폼 장치 및 방법
Brooks et al. Optimizing hauling vehicle mix for debris removal: A queueing theory approach
JP7259681B2 (ja) 収容器管理装置及び収容器管理システム
JP4517735B2 (ja) 運搬作業の計画立案装置及び運搬作業の計画立案方法
CN113780910B (zh) 用于仓库管理的信息处理方法和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