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3795173A - 拉链 - Google Patents

拉链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3795173A
CN113795173A CN201980095110.1A CN201980095110A CN113795173A CN 113795173 A CN113795173 A CN 113795173A CN 201980095110 A CN201980095110 A CN 201980095110A CN 113795173 A CN113795173 A CN 113795173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fastener
stopper
slider
tape
contac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80095110.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3795173B (zh
Inventor
犬饲孝幸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YKK Corp
Original Assignee
YKK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YKK Corp filed Critical YKK Corp
Publication of CN11379517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3795173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3795173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3795173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AHUMAN NECESSITIES
    • A44HABERDASHERY; JEWELLERY
    • A44BBUTTONS, PINS, BUCKLES, SLIDE FASTENERS, OR THE LIKE
    • A44B19/00Slide fasteners
    • A44B19/24Details
    • A44B19/36Means for permanently uniting the stringers at the end; Means for stopping movement of slider at the end

Landscapes

  • Slide Fasteners (AREA)

Abstract

在本发明的拉链(1)中,具有上半部(61)及下半部(66)的止部(60)与链牙列(12)相邻地配置。止部(60)的上半部(61)及下半部(66)分别包括:上侧主体部(62)及下侧主体部(67),其固定于拉链带(11);以及上侧突出部(63)及下侧突出部(68),其从上侧主体部(62)或下侧主体部(67)沿着宽度方向突出。上侧主体部(62)及下侧主体部(67)被设定为能够穿插拉头(30、30a)的肩口的大小,上侧突出部(63)及下侧突出部(68)具有与拉头(30、30a)的凸缘部(35、36)接触的接触后端部(71)。各接触后端部(71)具有使高度尺寸随着朝向后方而减小的接触倾斜面(73),从上侧接触倾斜面(73)的前端位置至下侧接触倾斜面(73)的前端位置的高度尺寸(H1)大于上下的凸缘部间的间隔(D1)。由此,能够增大拉链(1)的纵向拉伸强度。

Description

拉链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接触拉头的止部与链牙列的前端部相邻地配置的拉链。
背景技术
作为一种拉链,已知有如图11所示的国际公开第2016/046915号(专利文献1)所公开的拉链100。该专利文献1的拉链100包括:左右一对拉链牙链带101,其在拉链带102的带侧缘部设置有链牙列103;左右止部104(有时也称为上止部或上止件),其与各链牙列103的前端部相邻地配置;分离嵌插件105,其与链牙列103的后端部相邻地配置;以及拉头106,其沿着链牙列103滑动。
形成专利文献1的链牙列103的各拉链链牙107包括:中央基底部,其固接于拉链带102;第1鼓出部,其从中央基底部向上方鼓出;以及第2鼓出部,其从中央基底部向下方鼓出。另外,第1鼓出部的上表面及第2鼓出部的下表面包括:基座端面,其呈在带宽度方向上较长的四边形;以及突出端面,其从基座端面的顶端部的前端缘沿着带长度方向突出。例如在从拉链带102的表背方向侧观察拉链100时,具有这种形状的拉链链牙107能够呈现如通常的金属制的拉链链牙(金属链牙)那样的外观。
另外,专利文献1的止部104具有大致长方体的形状,以从拉链带102的表面至背面将带端缘包入的方式连续地形成。通过将这样的止部104配置于链牙列103的前端部,能够使朝向前方滑动的拉头106的上凸缘部及下凸缘部与该止部104抵接,从而使拉头106的滑动停止。由此,能够防止拉头106从链牙列103的前端部脱落。
另一方面,作为与链牙列的前端部相邻地配置的拉链用止部,例如还已知有如图12所示的国际公开第2017/104007号(专利文献2)中公开的止部110、如图13所示的中国实用新型公告第207506037号说明书(专利文献3)中公开的止部120等。
所述专利文献2及3中记载的止部110、120包括:主体部111、121,其固接于拉链带;以及突出部112、122,其从主体部111、121沿着拉链带的带表背方向突出。这样的止部110、120通过使滑动的拉头的上翼板及下翼板的肩口侧端部(前端部)与沿着带表背方向突出的突出部112、122抵接而能够使拉头的滑动停止。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国际公开第2016/046915号
专利文献2:国际公开第2017/104007号
专利文献3:中国实用新型公告第207506037号说明书
发明内容
例如在专利文献1记载的大致长方体形状的止部104中,例如在拉头106的上凸缘部与下凸缘部之间的间隔较大等情况下,由于拉头106的上凸缘部及下凸缘部与止部104接触的接触区域小,所以存在止部104变得易于进入上凸缘部与下凸缘部之间的情况,其结果是,导致止部104的纵向拉伸强度降低。
这里,关于止部的纵向拉伸强度,记载在日本工业规格(JIS)的S-3015中。该纵向拉伸强度的试验通过如下方式进行:将具有止部及拉头的拉链在规定的方向及位置上固定于上方夹具和下方夹具,通过将上方夹具及下方夹具向彼此远离的方向拉拽来施加负荷,对当拉头以越过止部(上止部)的方式掉落时或者止部发生偏离或脱离时的最大荷重进行测量。通过这样的试验,能够检验相对于来自拉头的按压的能保持止部功能的强度。
如上所述,在止部104的纵向拉伸强度降低时,例如在将拉头106朝向止部104使劲拉拽时,止部104变得易于穿过拉头106的上凸缘部与下凸缘部之间的间隙,存在使拉头106从链牙列103脱落的情况。另一方面,为了提高止部104的纵向拉伸强度,例如还考虑增大专利文献1的止部104的厚度(高度尺寸),但在这种情况下,存在导致制造成本增加或外观品质降低的可能性。另外,还考虑到:如果止部104与拉链链牙107相比过厚,在将拉链100的拉链带102缝到制品的一部分(例如衣服的服装面料等)上时,难以进行该缝制加工。
另一方面,如上所述,专利文献2及3中记载的止部110、120具有从主体部111、121沿着拉链带的带表背方向突出的突出部112、122。因此,与专利文献1的止部104相比,在专利文献2及3的止部110、120中,易于确保在使拉头与止部110、120抵接时两者的接触区域较大。
但是,认为在专利文献2及3的止部110、120中因设置上述突出部112、122而使拉链的触感变差。另外,由于止部110、120的突出部112、122与止部110、120的主体部111、121及拉链链牙相比沿着表背方向突出,所以例如在通过缝制加工将拉链缝到制品上时止部110、120的突出部112、122会产生阻碍,能够认为使缝制加工的作业性下降。
进而,在专利文献2及3的止部110、120的情况下,根据要安装拉链的制品的形态或设计等,有时会看到沿着止部110、120的表背方向突出的突出部112、122的存在。另外,在使拉头与止部110、120接触时,由于止部110、120的突出部112、122从拉头的上翼板及下翼板向外侧凸起,所以易于从外部看到止部110、120的一部分。因此,还存在根据制品的性质或设计而要求将止部110、120以不易显眼的方式设置的情况。
本发明是鉴于上述以往的问题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具有如下止部的拉链,该止部即使不设置与拉链链牙相比沿着带表背方向突出的突出部分也能够与拉头接触而使其停止,并且能够使纵向拉伸强度增大。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一种拉链,至少包括:在拉链带的带侧缘部设置链牙列而成的左右一对拉链牙链带、以及沿着所述链牙列滑动的拉头,左右的所述拉链牙链带中的至少一方具有与作为所述链牙列的闭合方向侧的端部的前端部相邻地配置的止部,所述拉头包括:上翼板;下翼板,其以远离所述上翼板的方式配置;连结柱,其将所述上翼板的一端部及所述下翼板的一端部之间连结;左右上凸缘部,其从所述上翼板的左右侧缘部朝向所述下翼板延伸;以及左右下凸缘部,其从所述下翼板的左右侧缘部朝向所述上翼板延伸,所述拉链的特征在于:所述止部包括:上半部,其配置在所述拉链带的带上表面侧;以及下半部,其配置在所述拉链带的带下表面侧,所述上半部包括:上侧主体部,其固定于所述拉链带;以及上侧突出部,其从所述上侧主体部沿着带宽度方向突出,所述下半部包括:下侧主体部,其固定于所述拉链带;以及下侧突出部,其从所述下侧主体部沿着带宽度方向突出,所述上侧主体部及所述下侧主体部的带宽度方向上的尺寸及高度方向上的尺寸被设定为能够穿插所述拉头的肩口的大小,所述上侧突出部及所述下侧突出部具有与所述拉头的所述上凸缘部或所述下凸缘部接触的接触后端部,各接触后端部具有使所述上侧突出部或所述下侧突出部的高度方向上的尺寸随着朝向后方而减小的接触倾斜面,从所述上侧突出部的所述接触倾斜面的前端位置至所述下侧突出部的所述接触倾斜面的前端位置的高度方向上的尺寸,大于所述拉头的所述上凸缘部与所述下凸缘部之间的间隔。
在本发明的拉链中,优选所述接触后端部的所述接触倾斜面形成为凹状的弯曲面。
另外,优选所述接触后端部具有辅助倾斜面,所述辅助倾斜面配置在所述接触倾斜面与所述拉链带之间,并且使高度方向上的尺寸随着朝向后方而减小。
在本发明的拉链中,优选所述上侧突出部的上表面及所述下侧突出部的下表面形成为与所述上侧主体部的上表面或所述下侧主体部的下表面相连续的平坦面。
进而,优选所述上侧主体部的上表面及所述下侧主体部的下表面具有使所述上侧主体部或所述下侧主体部的高度方向上的尺寸朝向宽度方向上的远离所述上侧突出部或所述下侧突出部的方向而减小的相向倾斜面。
发明效果
在本发明涉及的拉链中,与链牙列的前端部相邻的止部(上止部)包括:上半部,其配置在作为高度方向的一侧的拉链带的带上表面侧;以及下半部,其配置在作为高度方向的另一侧的带下表面侧。该止部的上半部包括:上侧主体部,其固定于拉链带;以及上侧突出部,其从上侧主体部朝向拉链带的带内侧沿着带宽度方向突出,下半部包括:下侧主体部,其固定于拉链带;以及下侧突出部,其从下侧主体部朝向带内侧沿着带宽度方向突出。
在这种情况下,上侧主体部及下侧主体部整体的宽度尺寸(带宽度方向的尺寸)及高度尺寸(高度方向的尺寸)被设定为能够插入拉头的肩口并收容在链牙引导路径内的大小。进而,在上侧突出部的长度方向上的靠近链牙列的一侧的端部,配置有与拉头的上凸缘部接触的接触后端部。在下侧突出部的长度方向上的靠近链牙列的一侧的端部,配置有与拉头的下凸缘部接触的接触后端部。
在本发明的具有如上所述的止部的拉链中,当使拉头沿着链牙列的闭合方向滑动时,能够使止部的上侧主体部及下侧主体部插入拉头内,并且使拉头的上凸缘部及下凸缘部与止部的沿着带宽度方向突出的上侧突出部及下侧突出部的接触后端部接触。
因此,在本发明中,即使在止部不设置例如如前述的专利文献2和3的止部那样(参照图12及图13)与拉链链牙相比向带表背方向突出的突出部分(换言之,即使拉头的上翼板及下翼板不与止部碰触),也能够使拉头与止部的上侧突出部及下侧突出部接触而稳定地停止。另外,由于能够以不设置朝向带表背方向突出的突出部分的方式形成止部,所以止部对带拉链的制品的外观施予的影响减小,而且也能够以获得良好触感的方式形成止部。
尤其在本发明中,上侧突出部及下侧突出部的各接触后端部具有使其高度尺寸随着朝向后方而减小的接触倾斜面,并且从上侧突出部的接触倾斜面的前端位置至下侧突出部的接触倾斜面的前端位置的高度尺寸大于拉头的上凸缘部与下凸缘部之间的间隔。由此,例如在使拉头与止部抵接时,能够使拉头的上凸缘部及下凸缘部与上侧突出部及下侧突出部(特别是各接触倾斜面)稳定地接触,因此能够防止拉头越过止部而脱落。
进而,在本发明中,例如即使在拉头的上凸缘部及下凸缘部在高度方向上发生了偏离的位置与止部的上侧突出部及下侧突出部接触的情况下,也能够通过上侧突出部及下侧突出部的接触倾斜面将拉头的上凸缘部及下凸缘部引导至与上侧突出部及下侧突出部的彼此对应的规定的位置并保持。由此,能够使拉头的上凸缘部及下凸缘部均等且稳定地与本发明的止部的上侧突出部及下侧突出部接触。
例如在以往的止具的情况下,当止部从拉头的上凸缘部及下凸缘部受到较大的按压力时,存在止部的姿态相对于上凸缘部及下凸缘部倾斜的情况。在这种情况下,上凸缘部及下凸缘部与止部的卡接变弱,止部的一部分易于进入拉头的上凸缘部与下凸缘部之间,其结果是,导致止部的纵向拉伸强度降低。
与此相对,在本发明中,由于如上述那样能够使拉头的上凸缘部及下凸缘部与止部的上侧突出部及下侧突出部均等且稳定地接触,所以即使止部从上凸缘部及下凸缘部受到较大的按压力,也能够使止部的姿态不易倾斜。其结果是,能够有效地防止止部的一部分进入拉头的上凸缘部与下凸缘部之间,因此能够增大止部的纵向拉伸强度。
在这样的本发明的拉链中,配置在止部的上侧突出部及下侧突出部的接触倾斜面形成为凹状的弯曲面。由此,在使拉头的上凸缘部及下凸缘部与上侧突出部及下侧突出部接触时,易于通过上侧突出部及下侧突出部各自的凹状的接触倾斜面适当地挡住上凸缘部及下凸缘部而将其稳定地保持。另外,即使上凸缘部及下凸缘部的接触位置在高度方向上发生偏离,也能够将上凸缘部及下凸缘部沿着弯曲面适当地引导至规定的位置。进而,由于接触倾斜面为凹状的弯曲面,所以能够获得如下视觉效果:在从带表背方向侧观察上侧突出部及下侧突出部时,能够不易看到接触倾斜面,并且该接触倾斜面成为阴影部分而看起来较暗。因此,能够使上侧突出部及下侧突出部的接触后端部变得不易相对显眼,从而提高止部的外观品质。
另外,在本发明中,配置在止部的上侧突出部及下侧突出部的接触后端部具有配置在接触倾斜面与拉链带之间并且使高度方向上的尺寸随着朝向后方而减小的辅助倾斜面。由此,即使是例如上凸缘部与下凸缘部之间的间隔较小的拉头,也能够使该拉头的上凸缘部及下凸缘部与上侧突出部及下侧突出部的接触后端部的接触倾斜面或辅助倾斜面接触。由此,能够通过上下的接触后端部更稳定地保持拉头的上凸缘部及下凸缘部。
在这种情况下,优选从上侧突出部的接触倾斜面与辅助倾斜面的边界位置至下侧突出部的接触倾斜面与辅助倾斜面的边界位置的高度方向上的尺寸,小于拉头的上凸缘部与下凸缘部之间的间隔。由此,能够将上凸缘部及下凸缘部更稳定地保持于上侧突出部及下侧突出部的接触倾斜面。
进而,在本发明中,止部的上侧突出部的上表面及下侧突出部的下表面形成为与上侧主体部的上表面或下侧主体部的下表面平滑地相连续的平坦面。由此,能够使止部的触感良好。另外,能够提高止部的外观品质,从而使带拉链的制品美观。进而,例如在通过缝制加工将拉链缝到制品的面料等上时,也不会导致如由所述专利文献2及3的止部所产生的那种缝制加工的作业性降低。
另外,本发明的止部的上侧主体部的上表面及下侧主体部的下表面具有使上侧主体部或下侧主体部的高度方向上的尺寸随着朝向宽度方向上的远离上侧突出部或下侧突出部的方向(换言之,接近啮合对象侧的拉链牙链带的方向)而减小的相向倾斜面。
通过设置这样的相向倾斜面,能够在使拉头朝向止部滑动时使止部的上侧主体部及下侧主体部以与拉链链牙相同的方式从拉头的肩口顺畅地插入,因此能够提高拉头的止部附近的滑动性。另外,由于能够使止部的外观或触感接近链牙列的拉链链牙,所以能够提高拉链的附加价值。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例涉及的拉链的俯视图。
图2是表示拉头与右侧止部接触的状态的俯视图。
图3是拉链链牙的立体图。
图4是从带长度方向观察拉链链牙的后视图。
图5是右侧止部的立体图。
图6是右侧止部的俯视图。
图7是从带宽度方向的带内侧观察右侧止部的侧视图。
图8是从带长度方向的链牙列侧观察右侧止部的后视图。
图9是表示从图2所示的IX-IX线观察右侧止部及拉头时的右侧止部与拉头的关系的示意图。
图10是表示使用与实施例不同的拉头时的右侧止部与拉头的关系的示意图。
图11是表示以往的拉链的俯视图。
图12是表示以往的止部的立体图。
图13是表示以往的另一对止部的俯视图。
附图标记说明
1 拉链
10a 左侧的拉链牙链带
10b 右侧的拉链牙链带
11 拉链带
11a 芯线部
12 链牙列
20 拉链链牙
21 链牙中央部(中央基底部)
21a 中央上半部
21b 中央下半部
22 上侧鼓出部(第1鼓出部)
23 下侧鼓出部(第2鼓出部)
24 链牙主干部
25 颈部
26 啮合头部
27 鼓出端面
27a 基座端面
27b 突出端面
30、30a 拉头
31 拉头主干体
32 拉片
33 上翼板
34 下翼板
35 上凸缘部
36 下凸缘部
37 拉片安装部
38、38a 带穿插间隙
50 左侧的止部(上止部)
51 止动用上半部
60 右侧的止部(上止部)
61 止动用上半部
62 上侧主体部(止动用上侧主体部)
62a 凹面部
62b 主上表面(第1上表面)
62c 相向倾斜上表面(第2上表面)
63 上侧突出部(止动用上侧突出部)
66 止动用下半部
67 下侧主体部(止动用下侧主体部)
67a 凹面部
67b 主下表面(第1下表面)
67c 相向倾斜下表面(第2下表面)
68 下侧突出部(止动用下侧突出部)
71 接触后端部
72 凸曲面
73 接触倾斜面
74 辅助倾斜面
H1 从上侧接触倾斜面的前端位置至下侧接触倾斜面的前端位置的高度尺寸
H2 从上侧接触倾斜面的后端位置至下侧接触倾斜面的后端位置的高度尺寸
D1 拉头的带穿插间隙的间隔(上凸缘部与下凸缘部之间的间隔的高度尺寸)
L1 连接接触倾斜面的前端位置和后端位置的假设的倾斜直线
θ 连接接触倾斜面的前端位置和后端位置的倾斜直线相对于带表面或带背面的倾斜角度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列举实施例并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详细地进行说明。此外,本发明对以下进行说明的实施例没有任何限定,只要具有与本发明实质上相同的结构并且起到同样的作用效果,就能够进行各种变更。
例如,在以下的实施例中,对通过注塑成形将多个合成树脂制拉链链牙安装于拉链带的带缘部而成的拉链进行说明,但是本发明也能够同样适用于通过基于按压的塑性变形或者通过压铸成形将多个金属制的拉链链牙安装于拉链带的带侧缘部而成的拉链。
实施例
图1是表示本实施例涉及的拉链的俯视图,图2是表示拉头与右侧的止部接触的状态的俯视图。图3及图4是从不同的方向观察拉链链牙的示意图,图5~图8是从不同的方向观察右侧止部的示意图。
另外,在以下的说明中,前后方向是指与拉头的滑动方向平行的拉链带的带长度方向,特别是,将拉头以使左右链牙列啮合的方式滑动的方向(闭合方向)设为前方,将拉头以使左右链牙列分离的方式滑动的方向(分离方向)设为后方。左右方向是指拉链带的带宽度方向,例如是与拉头的滑动方向正交并且与拉链带的表面(上表面)及背面(下表面)平行的方向。
上下方向是指与前后方向及左右方向正交的方向,例如是指与拉链带的表面及背面正交的拉链链牙的高度方向。特别是在以下的实施例中,将拉链带的配置有拉头的拉片的一侧方向设为上方,将其相反侧方向设为下方。另外,具体而言,在本实施例的情况下,前后方向是图1纸面的上下方向,左右方向是图1纸面的左右方向。另外,上下方向是指图1纸面的表背方向,上方及下方是该纸面的近前侧及进深侧的方向。
本实施例涉及的拉链1包括:在左右拉链带11的相向的带侧缘部设置链牙列12而成的左右一对拉链牙链带10a、10b;以及能够沿着链牙列12滑动的拉头30。
另外,左右拉链牙链带10a、10b分别包括:拉链带11;多个拉链链牙20,其固接于拉链带11;以及左右止部(上止部)50、60,其以与链牙列12的前端部相邻的方式配置。另外,在左右拉链牙链带10a、10b设置有以与链牙列12的后端部相邻的方式配置的未图示的分离嵌插件。
在这种情况下,拉链链牙20、左右止部50、60及分离嵌插件例如通过如下方式形成:将尼龙、聚缩醛、聚酰胺、聚丙烯、聚对苯二甲酸丁二醇酯、聚碳酸酯等热塑性树脂、或者将使这样的热塑性树脂含有玻璃纤维、碳纤维、芳纶纤维等增强纤维而得到的复合材料注塑成形在拉链带11上。此外,在本发明中,形成拉链1的各构件或各部件的材质没有特别限定,能够任意变更。
本实施例的拉链1中,止部50、60(特别是右侧的止部60)的形态具有主要的特征,本实施例的拉链带11、拉链链牙20、分离嵌插件及拉头30包括与以往已知的拉链同样或类似的形状及构造。
例如,左右拉链带11包括:带主体部,其供拉链被安装构件安装;以及带侧缘部(链牙安装部),其从带主体部朝向啮合对象的拉链牙链带延伸。在这种情况下,在左右拉链带11的彼此相向的带侧端缘,沿着带长度方向形成有芯线部11a。通过在该拉链带11的包含芯线部11a的带侧缘部沿着带长度方向以一定的间隔固接有多个拉链链牙20,形成了左右各链牙列12。
本实施例的拉链链牙20具有与前述的专利文献1的实施例2中记载的拉链链牙类似的形状。具体地进行说明,本实施例的拉链链牙20包括:链牙中央部(中央基底部)21,其配置在高度方向的中央部,并且固接于拉链带11;上侧鼓出部(第1鼓出部)22,其从链牙中央部21向上方鼓出;以及下侧鼓出部(第2鼓出部)23,其从链牙中央部21向下方鼓出,该链牙中央部21、上侧鼓出部22及下侧鼓出部23一体地形成。
链牙中央部21包括:中央上半部21a,其配置在高度方向的上侧;以及中央下半部21b,其配置在高度方向的下侧。在这种情况下,由中央上半部21a和上侧鼓出部22形成链牙上半部,由中央下半部21b和下侧鼓出部23形成链牙下半部。另外,链牙中央部21的中央上半部21a和中央下半部21b以中央下半部21b与中央上半部21a相比位于前方的方式彼此在带长度方向上使位置偏离规定的长度而形成。
链牙中央部21(中央上半部21a及中央下半部21b)包括:链牙主干部24,其固接于拉链带11;颈部25,其从链牙主干部24沿着带宽度方向呈中间变细的形状延伸;以及啮合头部26,其从颈部25进一步延伸并且在带长度方向上鼓出。
拉链链牙20的上侧鼓出部22包括作为上表面的鼓出端面27、以及配置在鼓出端面27与链牙中央部21之间的外周面,在鼓出端面27与外周面之间配置有曲率较小的弯曲面状的棱线部。上侧鼓出部22的鼓出端面27包括:基座端面27a,其在从上方观察拉链链牙20时呈现在带宽度方向上较长的大致四边形;以及突出端面27b,其从该基座端面27a的啮合头部26侧的端部朝向前方呈越往顶端越细的大致三角形状突出。通过使鼓出端面27具有这样的形状,在从上方观察合成树脂制的拉链链牙20时,上侧鼓出部22能够呈现与金属链牙近似的外观。
进而,如图3及图4所示,上侧鼓出部22的鼓出端面(上表面)27形成为以使上侧鼓出部22的高度尺寸随着朝向带宽度方向的啮合头部26侧而逐渐减小的方式向下倾斜的倾斜面。由此,例如在使拉头30沿着闭合方向滑动来将拉链链牙20导入拉头30的链牙引导路径中时,能够使拉链链牙20不易与拉头30钩挂。另外,在闭合状态的拉链1受到上推力等而使拉链1的一部分在带表背方向上局部被强力弯折这样的情况下,能够不易发生链条破裂。
拉链链牙20的下侧鼓出部23形成为相对于上侧鼓出部22大致面对称的形态。因此,下侧鼓出部23与上侧鼓出部22同样地,包括作为下表面的鼓出端面27、以及配置在鼓出端面27与链牙中央部21之间的外周面。另外,下侧鼓出部23的鼓出端面27包括:基座端面,其在从下方观察拉链链牙20时呈现在带宽度方向上较长的大致四边形;以及大致三角形状的突出端面,其从该基座端面的啮合头部26侧的端部向前方突出。进而,下侧鼓出部23的鼓出端面27形成为使下侧鼓出部23的高度尺寸随着朝向带宽度方向的啮合头部26侧而逐渐减小的倾斜面。
本实施例的未图示的分离嵌插件包括:插棒,其配置在左侧的拉链牙链带10a的后端部;座棒,其配置在右侧的拉链牙链带10b的后端部;以及插座体,其与座棒的后端部一体成形。此外,在本发明中,也可以设置以横跨左右拉链牙链带10a、10b的方式形成的止部来替代分离嵌插件。
本实施例的拉头30包括拉头主干体31、以及被安装于拉头主干体31的拉片32。拉头主干体31包括:上翼板33;下翼板34,其以与上翼板33分离的方式与上翼板33平行地配置;连结柱,其将上翼板33的前端部与下翼板34的前端部之间连结;左右上凸缘部35,其从上翼板33的左右侧缘部朝向下翼板34延伸;左右下凸缘部36,其从下翼板34的左右侧缘部朝向上翼板33延伸;以及拉片安装部37,其设置在上翼板33上。
在拉头主干体31的前端部,以将连结柱夹在中间的方式设置有左右肩口。在拉头主干体31的后端部设置有后口。在上翼板33与下翼板34之间,形成有将左右肩口和后口连通的大致Y字形的链牙引导路径。在拉头主干体31的上凸缘部35与下凸缘部36之间,形成有用于供面料的左右相向缘部穿插的左右带穿插间隙38。在本实施例的情况下,上凸缘部35及下凸缘部36以使左右带穿插间隙38的间隔在高度方向上稍稍增大的方式形成。
本实施例中的左右止部50、60具有彼此不同的形态,在本实施例的情况下,右侧的止部60如上述的那样具有特征形态。
如图5~图8所示,本实施例的右侧的止部60包括:止动用上半部61,其配置在作为高度方向的上侧的拉链带11的带表面(上表面)侧;以及止动用下半部66,其配置在作为高度方向的下侧的拉链带11的带背面(下表面)侧。特别是在本实施例的情况下,止动用上半部61和止动用下半部66以位于拉链带11的高度方向的中央的基准面为中心彼此表背对称地形成。
止动用上半部61包括:上侧主体部(止动用上侧主体部)62,其固定于拉链带11并且具有近似于长方体的形态;以及上侧突出部(止动用上侧突出部)63,其从上侧主体部62的前端部朝向拉链带11的带内侧(带主体部侧)沿着宽度方向突出。
另外同样地,止动用下半部66包括:下侧主体部(止动用下侧主体部)67,其固定于拉链带11,并且具有近似于长方体的形态;以及下侧突出部(止动用下侧突出部)68,其从下侧主体部67的前端部朝向拉链带11的带内侧沿着宽度方向突出。
在该右侧的止部60中,上侧主体部62及下侧主体部67以在内侧包裹拉链带11的芯线部11a的方式一体地形成,并且分别固定于带侧缘部的上表面和下表面。上侧主体部62包括:上表面部,其朝向上方;后表面部,其与链牙列12相向;前表面部,其配置在后表面部的带长度方向的相反侧;相向侧表面部(左侧表面部),其朝向啮合对象侧的拉链牙链带10a;以及内侧表面部(右侧表面部),其朝向拉链带11的带内侧。另外,下侧主体部67与上侧主体部62同样地,具有下表面部、后表面部、前表面部、相向侧表面部(左侧表面部)、以及内侧表面部(右侧表面部)。
进而,在上侧主体部62的上表面部与后表面部之间、以及上表面部与前表面部之间,配置有呈凹状地弯曲而形成的凹面部62a,在下侧主体部67的对应的部分也设置有与上侧主体部62同样的凹面部67a。由于这样的凹面部62a、67a如阴影一样看起来较暗,所以其结果是,能够使右侧止部60看起来小于实际的大小。
另外,在本实施例中,上侧主体部62及下侧主体部67的合计高度尺寸的最大值被设定为与拉链链牙20的高度尺寸的最大值相同的大小,上侧主体部62的宽度尺寸的最大值、以及下侧主体部67的宽度尺寸的最大值分别被设定为与拉链链牙20的宽度尺寸的最大值相同的大小。这里,相同的大小设为含有10%左右的误差。另外,上侧主体部62及下侧主体部67的合计高度尺寸是指从上侧主体部62的上表面至下侧主体部67的下表面的上下方向(带厚度方向)上的尺寸。另外,上侧主体部62及下侧主体部67的宽度尺寸是指相向侧表面与内侧表面之间的带宽度方向上的尺寸。
通过使上侧主体部62及下侧主体部67具有如上所述的高度尺寸及宽度尺寸,在使拉头30沿着闭合方向滑动而与右侧的止部60抵接时,能够使右侧止部60的上侧主体部62及下侧主体部67从拉头30的肩口顺畅地插入链牙引导路径内。
特别是在这种情况下,例如在右侧的拉链牙链带10b的俯视图或仰视图中,上侧主体部62及下侧主体部67的相向侧表面(左侧表面)配置在通过假设地将被安装于该拉链牙链带10b的多个拉链链牙20的啮合头部26的顶端连接而沿着带长度方向形成的假设的直线上。另外,例如在右侧的拉链牙链带10b的俯视图或仰视图中,上侧主体部62及下侧主体部67的内侧表面(右侧表面)配置在通过假设地将被安装于该拉链牙链带10b的多个拉链链牙20的链牙主干部24侧的端缘连接而沿着带长度方向形成的假设的直线上。
上侧主体部62及下侧主体部67的长度尺寸的最大值被设定为大于拉链链牙20的长度尺寸的最大值。由此,在将右侧止部60收容在拉头30的内部时,能够使止部60的收容状态稳定。
在本实施例中,例如如图8所示,在上侧主体部62的上表面部配置有:平坦的主上表面(第1上表面)62b,其与拉链带11的带表面平行地配置;以及平坦的相向倾斜上表面(第2上表面)62c,其朝向上侧主体部62的相向侧表面部倾斜地形成。在这种情况下,上侧主体部62的相向倾斜上表面62c经由弯折部与主上表面62b连结,并且以使上侧主体部62的高度尺寸随着朝向左方向(远离上侧突出部63的方向)而逐渐减小的方式向下倾斜。
在下侧主体部67的下表面部,也与上侧主体部62的上表面部同样地包括:主下表面67b(第1下表面),其与带背面平行;以及相向倾斜下表面(第2下表面)67c,其使下侧主体部67的高度尺寸随着朝向左方向而逐渐减小。在这种情况下,上侧主体部62的相向倾斜上表面62c和下侧主体部67的相向倾斜下表面67c以与拉链链牙20的设置于上侧鼓出部22及下侧鼓出部23的鼓出端面(上表面及下表面)27的上述的倾斜面相同的倾斜角度形成。
通过在右侧止部60设置有这样的相向倾斜上表面62c及相向倾斜下表面67c,在使拉头30沿着链牙列12的闭合方向滑动时,能够使右侧止部60的上侧主体部62及下侧主体部67以与拉链链牙20相同的移动从拉头30的肩口顺畅地插入链牙引导路径内。
进而,在上侧主体部62的主上表面62b与内侧表面部的外表面(右侧表面)之间形成有呈凸面状地缓缓弯曲的棱线部,此外在下侧主体部67的主下表面67b与内侧表面部的外表面(右侧表面)之间也形成有凸面状的棱线部。
右侧止部60的上侧突出部63及下侧突出部68与上侧主体部62及下侧主体部67的前端部连结。在这种情况下,上侧突出部63的上表面及下侧突出部68的下表面分别与上侧主体部62的主上表面62b及下侧主体部67的主下表面67b平滑而相连续地形成,不会形成台阶。因此,上侧突出部63的上表面和上侧主体部62的主上表面62b形成单一的平坦面,此外下侧突出部68的下表面和下侧主体部67的主下表面67b形成单一的平坦面。而且,上侧突出部63及下侧突出部68的前表面分别与上侧主体部62及下侧主体部67的前表面平滑地相连续,不会形成台阶。
在本实施例中,从上侧主体部62及下侧主体部67的内侧表面部的位置起上侧突出部63及下侧突出部68分别沿着带宽度方向突出的突出长度(宽度方向的尺寸)被设定为,拉头30的上凸缘部35及下凸缘部36的宽度(即,上凸缘部35及下凸缘部36的内侧壁面与外侧壁面之间的间隔)的大小以上。
在上侧突出部63及下侧突出部68的长度方向的一端部设置有分别与拉头30的上凸缘部35及下凸缘部36接触的接触后端部71。例如在从右侧的拉链牙链带10b的带内方侧(拉链带11的带主体部侧)观察右侧止部60的侧视图(图7)中,上侧突出部63及下侧突出部68的各接触后端部71具有使上侧突出部63及下侧突出部68各自的高度尺寸随着朝向后方而减小的形状。
在这种情况下,各接触后端部71包括:凸曲面72,其与上侧突出部63的上表面或下侧突出部68的下表面相连续地形成;凹面状的接触倾斜面73,其从凸曲面72朝向拉链带11延伸;以及辅助倾斜面74,其配置在接触倾斜面73与拉链带11之间,以与接触倾斜面73不同的角度倾斜。
在这种情况下,各接触后端部71的凸曲面72形成作为上侧突出部63的上表面与接触倾斜面73的边界的棱线部。此外,在本发明中,也可以不设置如本实施例这样的凸曲面72,而是经由弯折部(角部)连结上侧突出部63的上表面和接触倾斜面73。
上下的接触倾斜面73与凸曲面72及辅助倾斜面74平滑地相连续,并且在止部60的侧视图中形成为呈现缓缓的凹状的弯曲面。这样,通过使接触倾斜面73为凹状的弯曲面,在从带表背方向侧观察上侧突出部63及下侧突出部68时,能够使接触倾斜面73不易被看到,因此能够使上下的接触后端部71相对地变得不显眼。
在这种情况下,在将从拉链带11的带表面至上侧突出部63的上表面的高度范围设为100%时,上侧的接触倾斜面73的自带表面起的高度位置在40%以上且小于100%的区域内优选配置在50%以上且90%以下的范围。另外,同样地,相对于从拉链带11的带背面至下侧突出部68的下表面的高度范围,下侧的接触倾斜面73的自带背面起的高度位置在40%以上且小于100%的区域内优选配置在50%以上且90%以下的范围。
在本实施例中,右侧止部60的从上侧接触倾斜面73的前端位置至下侧接触倾斜面73的前端位置的表背方向的高度尺寸H1被设定为,大于图9所示的拉头30的带穿插间隙38的间隔(上凸缘部35与下凸缘部36之间的间隔的高度尺寸)D1。另外,从上侧接触倾斜面73的后端位置至下侧接触倾斜面73的后端位置的表背方向的高度尺寸H2被设定为小于拉头30的带穿插间隙38的间隔D1。
这样,通过相对于拉头30设定上下的各接触倾斜面73的高度方向上的范围,能够使拉头30的上凸缘部35及下凸缘部36分别与止部60的上下的接触倾斜面73稳定地接触。此外,在这种情况下,上下的接触倾斜面73的前端位置是指作为接触后端部71的凸曲面72与接触倾斜面73的边界的位置,上下的接触倾斜面73的后端位置是指作为接触后端部71的接触倾斜面73与辅助倾斜面74的边界的位置。此外,在未设置凸曲面72的情况下,作为上侧突出部63的上表面与接触倾斜面73的边界的位置成为前端位置。
进而,在右侧止部60的侧视图(图7)中,在以连接上下的各接触倾斜面73的前端位置和后端位置的方式分别形成假设的倾斜直线L1的情况下,以各假设的倾斜直线L1相对于拉链带11的带表面或带背面形成30°以上且80°以下的倾斜角度θ、优选形成40°以上且70°以下的倾斜角度θ的方式形成上下的接触倾斜面73。
由此,能够抑制上侧突出部63及下侧突出部68的各接触后端部71在长度方向上变长,并且能够如图9所示的那样将与上下的接触倾斜面73接触的上凸缘部35及下凸缘部36适当地引导至上侧突出部63及下侧突出部68的彼此对应的位置,从而均等地接触。
此外,本实施例中的上下的接触倾斜面73如上述的那样形成为呈凹状弯曲的曲面,但是在本发明中,也可以形成为使上侧突出部及下侧突出部的高度尺寸随着朝向后方以一定的比例逐渐减小的平面。另外,在本发明中,当接触倾斜面如本实施例那样形成为弯曲面时的该接触倾斜面的倾斜角度θ是指上述假设的倾斜直线L1相对于拉链带的带面倾斜的角度。
上下的辅助倾斜面74形成为相对于拉链带11的带表面或带背面以一定的倾斜角度倾斜的平坦面。在这种情况下,在右侧止部60的侧视图(图7)中,上下的辅助倾斜面74以相对于拉链带11的带表面或带背面的倾斜角度为上述的接触倾斜面73的假设的倾斜直线L1的倾斜角度θ以上且小于90°的方式形成。
由此,能够适当地确保上侧突出部63及下侧突出部68的各接触后端部71的强度,防止上侧突出部63及下侧突出部68从拉链带11剥离。另外,即使在例如拉头30的上凸缘部35及下凸缘部36的位置相对于止部60的上侧突出部63及下侧突出部68在高度方向上发生偏离而上凸缘部35或下凸缘部36与上下的任一个辅助倾斜面74接触的情况下,也能够沿着其接触的辅助倾斜面74朝向接触倾斜面73适当地引导拉头30的上凸缘部35或下凸缘部36。
此外,在本发明中,辅助倾斜面74也可以不是平坦面,而形成为如接触倾斜面73那样的凹状的弯曲面或凸状的弯曲面。另外,也可以不在接触后端部71设置辅助倾斜面74,而是使以一定的角度(比例)倾斜的接触倾斜面73连续地形成至拉链带11。
本实施例的左侧止部50包括止动用上半部51及止动用下半部,该止动用上半部51及止动用下半部具有以位于拉链带11的高度方向的中央的基准面为中心彼此表背对称的形状。在本实施例中,左侧止部50的止动用上半部51及止动用下半部的长度尺寸形成得比右侧止部60的止动用上半部61及止动用下半部66小,但是就长度尺寸以外而言,以与右侧止部60的止动用上半部61及止动用下半部66在左右方向上对称的形态形成。因此,省略关于本实施例的左侧止部50的具体的说明。
此外,在本实施例中,左侧止部50的形态没有特别限定,能够任意地变更。另外,在本发明的拉链1中,例如能够不在右侧止部而仅在左侧止部设置上侧突出部及下侧突出部,此外也能够在右侧止部和左侧止部双方均设置上侧突出部及下侧突出部,来替代如本实施例这样仅在右侧止部60设置上述的上侧突出部63及下侧突出部68。
在如上所述的本实施例的拉链1中,通过使拉头30朝向左右止部50、60沿着链牙列12的闭合方向(前方)滑动,能够使右侧止部60的上侧主体部62和下侧主体部67、以及左侧止部50从拉头30的左右肩口插入链牙引导路径内,进而能够例如如图9所示的那样使拉头30的上凸缘部35及下凸缘部36分别与右侧止部60的上侧突出部63及下侧突出部68接触,从而使拉头30停止。
特别是在此时,在本实施例中,由于使右侧止部60的从上侧接触倾斜面73的前端位置至下侧接触倾斜面73的前端位置的高度尺寸如上述那样大于拉头30的带穿插间隙38,所以能够使拉头30的上凸缘部35及下凸缘部36与右侧止部60的上侧突出部63及下侧突出部68稳定地接触。另外,由于上侧突出部63及下侧突出部68的各接触倾斜面73形成为凹状的弯曲面,所以能够由上下的接触倾斜面73适当地挡住拉头30的上凸缘部35及下凸缘部36。由此,能够稳定地防止拉头30从链牙列12掉落。
另外,通过使拉头30如上述那样与右侧止部60接触,能够例如如图2所示的那样将右侧止部60的除了上侧主体部62及下侧主体部67的前端部的一部分以外的部分和左侧止部50的除了前端部的一部分以外的部分隐蔽收容在拉头主干体31的内部。因此,在本实施例的拉链1中,例如在跟使止部的一部分与拉头的上翼板及下翼板抵接的所述专利文献2及3的止具进行比较的情况下,能够将从拉头30露出的止部50、60的区域抑制得较小,因此能够提高链牙列12闭合时的拉链1的外观品质。
进而,在本实施例的拉链1中,存在如下情况:在例如通过拉头30的滑动操作使拉头30的上凸缘部35和下凸缘部36、与右侧止部60的上侧突出部63和下侧突出部68在高度方向上的位置关系发生偏离的状态下、具体而言在拉链带11未配置在拉头30的上凸缘部35与下凸缘部36之间的高度方向的中央部而是使拉链带11配置在自该中央部起靠近上凸缘部35或下凸缘部36的位置的状态下,拉头30与右侧止部60接触。
即使在像这样发生偏离的状态的情况下,由于在本实施例的拉链1中在右侧止部60的接触后端部71设置有如上所述的接触倾斜面73及辅助倾斜面74,所以在拉头30与右侧止部60抵接时使拉头30的上凸缘部35及下凸缘部36沿着右侧止部60的接触倾斜面73及辅助倾斜面74相对于右侧止部60相对地移动,能够将上凸缘部35及下凸缘部36引导至其与右侧止部60的上侧突出部63及下侧突出部68均等接触的位置(即图9所示的位置)。换言之,能够将拉头30的上凸缘部35及下凸缘部36引导至拉链带11配置在上凸缘部35与下凸缘部36之间的高度方向的中央部的位置。
进而,在本实施例中,在拉头30与右侧止部60接触的状态下,例如拉头30的上凸缘部35及下凸缘部36被施加如按压右侧止部60的上侧突出部63及下侧突出部68的力时,也能够沿着接触倾斜面73及辅助倾斜面74将上凸缘部35及下凸缘部36顺畅地引导至上述的规定的位置。
由此,能够使拉头30的上凸缘部35及下凸缘部36与右侧止部60的上侧突出部63及下侧突出部68均等且稳定地接触(钩挂),由此能够使右侧止部60的姿态相对于拉头30不易倾斜。
因此,在本实施例的拉链1中,由于不易发生止部60的一部分因右侧止部60的姿态的倾斜而进入上凸缘部35与下凸缘部36之间这样的情况,所以能够稳定地获得与以往的拉链相比更大的纵向拉伸强度。
而且,在本实施例的拉链1中,在左右止部50、60未设置有例如配置于所述专利文献2及3的止部(参照图12及图13)的突出部(即,为了与拉头抵接而沿着带表背方向突出的突出部)。因此,能够提高拉链1的外观品质或安装有该拉链1的衣服等制品的外观品质。另外,能够使右侧止部60的触感良好。
此外,在上述的实施例的拉链1中,稍稍增大了上凸缘部35与下凸缘部36之间的间隔(带穿插间隙38)的拉头30被安装于链牙列12。但是,在本发明中,例如也能够使用如图10所示的上凸缘部35与下凸缘部36之间的带穿插间隙38a较小的拉头30a形成拉链,来替代上述实施例的拉头30。此外,图10所示的拉头30a除了减小了带穿插间隙38a以外,与上述的实施例的拉头30同样地形成。
即使是这样的带穿插间隙38a较小的拉头30a,也能够与上述实施例的情况同样地,使该拉头30a的上凸缘部35及下凸缘部36与右侧止部60的上侧突出部63及下侧突出部68稳定地接触,因此能够防止拉头30a从链牙列12脱落。
另外,即使在拉头30a的上凸缘部35及下凸缘部36与右侧止部60的上侧突出部63及下侧突出部68以高度方向的位置向上方或向下方发生偏离的方式抵接的情况下,也能够使拉头30a的上凸缘部35及下凸缘部36沿着右侧止部60的接触倾斜面73及辅助倾斜面74相对地移动,分别与上侧突出部63及下侧突出部68均等且稳定地接触。因此,即使在使用图10所示的拉头30a的情况下,也能够获得较大的纵向拉伸强度。
进而,在上述的实施例的拉链1的情况下,右侧止部60的止动用上半部61和止动用下半部66具有彼此表背对称的形状。但是,在本发明中,具有上侧突出部的止动用上半部和具有下侧突出部的止动用下半部,也能够以在表背方向具有非对称形状的方式形成右侧止部。此外,在这种情况下,优选配置在上侧突出部的接触倾斜面和配置在下侧突出部的接触倾斜面形成为彼此表背对称的形状,由此能够使拉头30的上凸缘部35及下凸缘部36易于与该止部的上侧突出部及下侧突出部均等地接触。

Claims (5)

1.一种拉链,其至少包括:在拉链带(11)的带侧缘部设置链牙列(12)而成的左右一对拉链牙链带(10a、10b)、以及沿着所述链牙列(12)滑动的拉头(30、30a),左右的所述拉链牙链带(10a、10b)中的至少一方具有与作为所述链牙列(12)的闭合方向侧的端部的前端部相邻地配置的止部(60),所述拉头(30、30a)包括:上翼板(33);下翼板(34),其以远离所述上翼板(33)的方式配置;连结柱,其将所述上翼板(33)的一端部与所述下翼板(34)的一端部之间连结;左右上凸缘部(35),其从所述上翼板(33)的左右侧缘部朝向所述下翼板(34)延伸;以及左右下凸缘部(36),其从所述下翼板(34)的左右侧缘部朝向所述上翼板(33)延伸,所述拉链(1)的特征在于:
所述止部(60)包括:上半部(61),其配置在所述拉链带(11)的带上表面侧;以及下半部(66),其配置在所述拉链带(11)的带下表面侧,
所述上半部(61)包括:上侧主体部(62),其固定于所述拉链带(11);以及上侧突出部(63),其从所述上侧主体部(62)沿着带宽度方向突出,
所述下半部(66)包括:下侧主体部(67),其固定于所述拉链带(11);以及下侧突出部(68),其从所述下侧主体部(67)沿着带宽度方向突出,
所述上侧主体部(62)及所述下侧主体部(67)的带宽度方向上的尺寸及高度方向上的尺寸被设定为能够穿插所述拉头(30、30a)的肩口的大小,
所述上侧突出部(63)及所述下侧突出部(68)具有与所述拉头(30、30a)的所述上凸缘部(35)或所述下凸缘部(36)接触的接触后端部(71),
各接触后端部(71)具有使所述上侧突出部(63)或所述下侧突出部(68)的高度方向上的尺寸随着朝向后方而减小的接触倾斜面(73),
从所述上侧突出部(63)的所述接触倾斜面(73)的前端位置至所述下侧突出部(68)的所述接触倾斜面(73)的前端位置的高度方向上的尺寸(H1),大于所述拉头(30、30a)的所述上凸缘部(35)与所述下凸缘部(36)之间的间隔(D1)。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拉链,其特征在于:
所述接触后端部(71)的所述接触倾斜面(73)形成为凹状的弯曲面。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拉链,其特征在于:
所述接触后端部(71)具有辅助倾斜面(74),所述辅助倾斜面(74)配置在所述接触倾斜面(73)与所述拉链带(11)之间,并且使高度方向上的尺寸随着朝向后方而减小。
4.根据权利要求1~3中的任一项所述的拉链,其特征在于:
所述上侧突出部(63)的上表面及所述下侧突出部(68)的下表面形成为与所述上侧主体部(62)的上表面或所述下侧主体部(67)的下表面相连续的平坦面。
5.根据权利要求1~4中的任一项所述的拉链,其特征在于:
所述上侧主体部(62)的上表面及所述下侧主体部(67)的下表面具有使所述上侧主体部(62)或所述下侧主体部(67)的高度方向上的尺寸随着朝向宽度方向上的远离所述上侧突出部(63)或所述下侧突出部(68)的方向而减小的相向倾斜面(62c、67c)。
CN201980095110.1A 2019-05-16 2019-05-16 拉链 Active CN113795173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PCT/JP2019/019581 WO2020230333A1 (ja) 2019-05-16 2019-05-16 スライドファスナー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3795173A true CN113795173A (zh) 2021-12-14
CN113795173B CN113795173B (zh) 2022-05-24

Family

ID=7328915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80095110.1A Active CN113795173B (zh) 2019-05-16 2019-05-16 拉链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CN (1) CN113795173B (zh)
TW (1) TWI711398B (zh)
WO (1) WO2020230333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22183435A1 (zh) * 2021-03-04 2022-09-09 浙江华圣达拉链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拉链齿及拉链
WO2023162186A1 (ja) * 2022-02-25 2023-08-31 Ykk株式会社 スライドファスナー用スライダー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209142A (zh) * 2006-12-28 2008-07-02 Ykk株式会社 拉链顶端止码
WO2014167654A1 (ja) * 2013-04-09 2014-10-16 Ykk株式会社 スライドファスナー及びその使用方法
CN106714609A (zh) * 2014-09-24 2017-05-24 Ykk株式会社 拉链链牙、拉链牙链带及拉链
CN107708471A (zh) * 2015-06-18 2018-02-16 Ykk株式会社 拉链牙链带及拉链
CN107752237A (zh) * 2016-08-23 2018-03-06 吉田拉链(深圳)有限公司 链牙、链带及拉链
CN108348049A (zh) * 2015-12-15 2018-07-31 Ykk株式会社 拉链牙链带及拉链

Family Cites Familie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4062620B2 (ja) * 2003-11-20 2008-03-19 Ykk株式会社 スライドファスナー用止具

Patent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209142A (zh) * 2006-12-28 2008-07-02 Ykk株式会社 拉链顶端止码
WO2014167654A1 (ja) * 2013-04-09 2014-10-16 Ykk株式会社 スライドファスナー及びその使用方法
CN106714609A (zh) * 2014-09-24 2017-05-24 Ykk株式会社 拉链链牙、拉链牙链带及拉链
CN107708471A (zh) * 2015-06-18 2018-02-16 Ykk株式会社 拉链牙链带及拉链
CN108348049A (zh) * 2015-12-15 2018-07-31 Ykk株式会社 拉链牙链带及拉链
CN107752237A (zh) * 2016-08-23 2018-03-06 吉田拉链(深圳)有限公司 链牙、链带及拉链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3795173B (zh) 2022-05-24
TW202042695A (zh) 2020-12-01
WO2020230333A1 (ja) 2020-11-19
TWI711398B (zh) 2020-12-0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EP2764790B1 (en) Fastener stringer
EP1938706B1 (en) Slide fastener with top end stop
US7353570B2 (en) Slide fastener chain
TWI563935B (zh) Zipper chain, chain and zipper
WO2012127688A1 (ja) 簡易ロック機構を有するスライドファスナー及びスライダー
US8661628B2 (en) Slide fastener
CN113795173B (zh) 拉链
US20120180272A1 (en) Slide Fastener
EP1745713B1 (en) Slide fastener
US20130042442A1 (en) Concealed Slide Fastener
US7426772B2 (en) Fastener element and concealed slide fastener
EP1459643B1 (en) Slide fastener with separable bottom end stop
US20150173462A1 (en) Slide Fastener
CN110520008B (zh) 拉链
CN109717555B (zh) 拉链用拉头和拉链
CN116456858A (zh) 分体式上止
US20230013090A1 (en) Element member and slide fastener-attached product
CN113692235B (zh) 止动构件、带拉链的产品、以及拉链
WO2022172320A1 (ja) スライドファスナー
CN114641219B (zh) 拉链
WO2024034143A1 (ja) スライドファスナー及びスライドファスナー用の開き具
CN118055713A (zh) 上止以及带拉链的产品
CN118102942A (zh) 上止件、拉链及带拉链的产品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