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3791395B - 一种基于正交间歇采样调制雷达信号的同时极化测量方法 - Google Patents

一种基于正交间歇采样调制雷达信号的同时极化测量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3791395B
CN113791395B CN202110895104.3A CN202110895104A CN113791395B CN 113791395 B CN113791395 B CN 113791395B CN 202110895104 A CN202110895104 A CN 202110895104A CN 113791395 B CN113791395 B CN 113791395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ignals
intermittent sampling
polarization
signal
polarized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10895104.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3791395A (zh
Inventor
吴其华
赵锋
彭玲玉
赵铁华
肖顺平
刘晓斌
艾小锋
徐志明
谢艾伦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National University of Defense Technology
Original Assignee
National University of Defense Technology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National University of Defense Technology filed Critical National University of Defense Technology
Priority to CN202110895104.3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3791395B/zh
Publication of CN11379139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3791395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3791395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3791395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1MEASURING; TESTING
    • G01SRADIO DIRECTION-FINDING; RADIO NAVIGATION; DETERMINING DISTANCE OR VELOCITY BY USE OF RADIO WAVES; LOCATING OR PRESENCE-DETECTING BY USE OF THE REFLECTION OR RERADIATION OF RADIO WAVES; ANALOGOUS ARRANGEMENTS USING OTHER WAVES
    • G01S7/00Details of systems according to groups G01S13/00, G01S15/00, G01S17/00
    • G01S7/02Details of systems according to groups G01S13/00, G01S15/00, G01S17/00 of systems according to group G01S13/00
    • G01S7/41Details of systems according to groups G01S13/00, G01S15/00, G01S17/00 of systems according to group G01S13/00 using analysis of echo signal for target characterisation; Target signature; Target cross-section
    • G01S7/415Identification of targets based on measurements of movement associated with the target
    • GPHYSICS
    • G01MEASURING; TESTING
    • G01SRADIO DIRECTION-FINDING; RADIO NAVIGATION; DETERMINING DISTANCE OR VELOCITY BY USE OF RADIO WAVES; LOCATING OR PRESENCE-DETECTING BY USE OF THE REFLECTION OR RERADIATION OF RADIO WAVES; ANALOGOUS ARRANGEMENTS USING OTHER WAVES
    • G01S13/00Systems using the reflection or reradiation of radio waves, e.g. radar systems; Analogous systems using reflection or reradiation of waves whose nature or wavelength is irrelevant or unspecified
    • G01S13/02Systems using reflection of radio waves, e.g. primary radar systems; Analogous systems
    • G01S13/50Systems of measurement based on relative movement of target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ATECHNOLOGIES FOR ADAPTATION TO CLIMATE CHANGE
    • Y02A90/00Technologies having an indirect contribution to adaptation to climate change
    • Y02A90/10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ies [ICT] supporting adaptation to climate change, e.g. for weather forecasting or climate simulation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Radar, Positioning & Navigation (AREA)
  • Remote Sensing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Radar Systems Or Details Thereof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一种基于正交间歇采样调制雷达信号的同时极化测量方法,步骤一:信号源产生线性调频信号并进行射频调制;步骤二:对接收到的两路极化回波信号进行AD采样,然后通过间歇采样发射时序对信号进行分离,得到四路极化回波信号。步骤三:使用完整线性调频信号的匹配滤波器分别对四路信号进行脉冲压缩处理。步骤四:对脉冲压缩结果进行加窗处理,去除虚假峰后得到目标的极化散射矩阵估计。本发明方法可以通过开关切换的方式,使用同一信号源完成两路信号的发射,极大地节约了系统的硬件成本;两路间歇采样发射时序信号利用信号时域上的分集可以实现类似于分时极化测量的理想信号隔离度,能保证目标极化特性测量的相干性。

Description

一种基于正交间歇采样调制雷达信号的同时极化测量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雷达信号处理领域,具体涉及到雷达收发信号处理技术,更进一步来说是针对空间目标提出了一种基于间歇采样原理的同时极化测量方法。利用脉内的“分时极化”实现同时极化测量,实现方法简单。
【背景技术】
极化特征是目标特性的重要表征方法之一,对目标识别具有重要意义。对于全极化雷达,主要有同时极化与分时极化两种方式。其中,分时极化方法分时交替发射两路极化信号,利用时间分集可以有效解决两路信号之间干扰问题。但是由于不同极化通道时间的不一致,目标的状态、环境的改变都会带来极化散射矩阵的改变,造成测量的不准确性。采用同时极化方法可以有效地避免此问题,但是采用同时极化的方式面临着正交极化波形的设计问题,目前常用的有频移脉冲信号、正负线性调频信号、正交相位编码信号等,而实际使用中信号的正交性难以保证,理想正交波形也并不存在。随着数字射频存储器(DRFM)、直接数字合成器(DDS)等技术的发展,2006年文献(王雪松,刘建成,张文明,傅其祥,刘忠,谢晓霞。间歇采样转发干扰的数学原理[J].中国科学E辑:信息科学,2006(08):891-901.)提出间歇采样原理,通过对雷达信号进行低速的间歇采样,利用脉压雷达的匹配滤波特性,产生相干假目标串的干扰效果,在雷达SAR、ISAR干扰领域得到广泛应用。近年来相关研究将间歇采样原理的适用范围进行了扩展。
本发明结合了分时极化测量和同时极化测量的优势,通过对完整线性调频信号进行交替间歇采样发射,得到脉内时域分集的同时极化信号,对回波进行脉冲压缩和加窗处理得到目标极化散射特征。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利用脉内交替间歇采样的原理设计一种同时极化测量波形,通过脉内分时获得了类似于分时极化测量的理想波形隔离度,从而兼具同时极化测量与分时极化测量的优势。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出一种基于正交间歇采样调制雷达信号的同时极化测量方法,采取的技术方案如下:
步骤一:信号源产生线性调频信号并进行射频调制,通过开关切换的方式按照间歇采样发射时序将信号切换到对应的极化发射天线,从而完成同时极化信号的发射。
步骤二:对于接收到的H、V两路极化回波信号进行AD采样,然后通过间歇采样发射时序pH(t)、pV(t)对信号进行分离,得到HH、HV、VH、VV四路极化回波信号。
步骤三:使用完整线性调频信号的匹配滤波器分别对所述的四路信号进行脉冲压缩处理。
步骤四:对步骤三得到的脉冲压缩结果进行加窗处理,去除虚假峰后得到目标的极化散射矩阵估计。
其中,所述间歇采样发射时序为矩形包络脉冲串,时域波形见图2,其脉宽为Tp,脉冲重复周期为Ts,记为p(t),则:
其中,*代表卷积运算,δ(·)为冲激函数,
通过傅里叶变换,得到p(t)的频谱为:
其中,fs=1/Ts,sinc(x)=sin(x)/x。
其中,所述的步骤一的具体实现过程如下:
对LFM信号进行两路周期相同的交替间歇采样示意图见图3(a),间歇采样发射时序分别为pH(t)与pV(t),其对应参数如图3(b)所示,其中Ts为间歇采样周期,TpH和TpV分别为H极化通道和V极化通道间歇采样子脉冲宽度,T1和T2为设置的通道时间保护单元,其目的是避免由于目标的复杂散射结构、复杂运动等引起回波波形展宽造成不同极化信号之间的耦合,提高极化通道信号之间的隔离度。间歇采样发射时序可以表示为:
由于两路信号在时域上分集,不难得到pH(t)pV(t)=0。
根据以上假设,同时极化发射信号可以表示为:
xH(t)=pH(t)x(t) (5)
xV(t)=pV(t)x(t) (6)
其中,所述步骤二具体过程如下:
假设目标极化散射矩阵为H接收通道与V接收通道的回波可以表示为:
yH(t)=sHHxH(t-τ)+sHVxV(t-τ) (7)
yV(t)=sVHxH(t-τ)+sVVxV(t-τ) (8)
分别用pH(t)、pV(t)与接收到的回波信号进行相乘运算,从而实现共极化与交叉极化信号的分离:
ymn(t)=pn(t)ym(t)=pn(t)(smHpH(t)x(t-τ)+smVpV(t)x(t-τ))
=smnpn(t)x(t-τ) (9)
其中,m,n=H或V。由此实现不同极化通道的分离。
其中,步骤三所述脉冲压缩处理指通过与原始完整LFM信号的匹配滤波处理,得到脉压输出:
在考虑目标多普勒的情况下,假设目标速度为v,则多普勒频率可以表示为则对应极化回波信号可以表示为:
emn(t)=ymn(t)exp(j2πfdt) (11)
经过匹配滤波处理后,其脉压输出可以表示为:
其中,步骤四所述加窗处理假设采用矩形窗函数,可表示为:
w(t)=rect((t-τ)/Tw) (13)
通过窗函数处理后,输出信号为:
在实际工程应用中,可以根据需要选取汉宁窗、汉明窗等其他窗函数。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主要包括:
第一,传统的同时极化信号,如正负线性调频信号,在信号发射时需要对应的两套信号产生设备,硬件设备成本较高。而本文所提方法可以通过开关切换的方式,使用同一信号源完成两路信号的发射,极大地节约了系统的硬件成本。
第二,两路间歇采样发射时序信号利用信号时域上的分集可以实现类似于分时极化测量的理想信号隔离度,且由于是脉内的间歇调制获得,与传统分时极化测量方法有本质的区别,能保证目标极化特性测量的相干性。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所提出的基于间歇采样原理的同时极化测量方法的总体流程图。
图2是间歇采样发射时序信号示意图。
图3(a)、图3(b)是交替间歇采样LFM信号图,其中图3(a)为产生两路正交信号的原理示意图,图3(b)为通道参数设置图;
图4(a)、图4(b)是发射信号的时域波形,其中图4(a)是H通道的发射波形,图4(b)是V通道的发射波形;
图5(a)、图5(b)、图5(c)、图5(d)是每个极化通道脉冲压缩输出的回波时域波形,其中图5(a)、图5(b)、图5(c)、图5(d)分别对应HH、VH、HV、VV通道的信号;
图6(a)、图6(b)、图6(c)、图6(d)是每个极化通道加矩形窗后脉冲压缩输出的时域波形,其中图6(a)、图6(b)、图6(c)、图6(d)分别对应HH、VH、HV、VV通道的信号;
表1是是选取的4个散射点的归一化极化散射特性;
【具体实施方式】
本发明适用于空间目标的极化特征测量。图1是本发明的简要流程图,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所提出的方法作进一步解释。本方法的具体步骤和效果如下:
步骤一:信号源产生线性调频信号并进行射频调制,通过开关切换的方式按照间歇采样发射时序将信号切换到对应的极化发射天线,从而完成同时极化信号的发射。
对LFM信号进行两路周期相同的交替间歇采样,示意图见图3(a),间歇采样发射时序分别为pH(t)与pV(t),其对应参数如图3(b)所示,其中Ts为间歇采样周期,TpH和TpV分别为H极化通道和V极化通道间歇采样子脉冲宽度,T1和T2为设置的通道时间保护单元,避免由于目标的复杂散射结构、复杂运动等引起回波波形展宽造成不同极化信号之间的耦合,提高极化通道信号之间的隔离度。间歇采样发射时序可以分别表示为:
由于两者时域上的分集,得到pH(t)pV(t)=0。
根据以上假设,发射信号可以表示为:
xH(t)=pH(t)x(t) (17)
xV(t)=pV(t)x(t) (18)
步骤二:对于接收到的H、V两路极化回波信号进行AD采样,然后通过间歇采样发射时序pH(t)、pV(t)对信号进行分离,得到HH、HV、VH、VV四路极化回波信号。
假设目标极化散射矩阵为H接收通道与V接收通道的回波可以表示为:
yH(t)=sHHxH(t-τ)+sHVxV(t-τ) (19)
yV(t)=sVHxH(t-τ)+sVVxV(t-τ) (20)
分别用pH(t)、pV(t)与接收到的回波信号进行相乘运算,从而实现共极化与交叉极化信号的分离。
ymn(t)=pn(t)ym(t)=pn(t)(smHpH(t)x(t-τ)+smVpV(t)x(t-τ))
=smnpn(t)x(t-τ) (21)
其中,m,n=HorV。
步骤三:使用完整线性调频信号的匹配滤波器分别对四路信号进行脉压处理。
实现不同极化通道信号分离后,通过与原始完整LFM信号的匹配滤波处理,得到脉压输出
在考虑目标多普勒的情况下,假设目标速度为v,则多普勒频率可以表示为则对应极化回波信号可以表示为:
emn(t)=ymn(t)exp(j2πfdt) (23)
经过匹配滤波处理后,其脉压输出可以表示为
可以看出,在多普勒存在的情况下,间歇脉压输出产生了固定的位置偏移,相比于没有多普勒时其时域上的偏移量为fd/k,对应的距离偏移量为
从上式可以看出,对于不同极化通道,由多普勒引起的距离偏移量相同,且向同一方向偏移,因此目标散射点在不同极化通道的位置仍然一致,且目标多普勒并不对其脉压输出的峰值产生明显影响。因此,仍然可以测量得到目标的极化散射矩阵。
步骤四:对脉压结果进行加窗处理,去除虚假峰后得到目标的极化散射矩阵估计。
由于间歇采样所带来的距离像的周期延拓效应,为去除虚假峰的影响,可以通过加窗函数的方法去除n≠0的虚假峰。假设采用矩形窗函数,可表示为
w(t)=rect((t-τ)/Tw) (26)
通过窗函数处理后,输出信号为:
在实际工程应用中,可以根据需要选取汉宁窗、汉明窗等其他窗函数。
下面给出Matlab仿真结果,通过仿真验证了该方法的有效性。假设雷达工作在X波段,载频f0=10GHz。完整的LFM信号脉宽为T=100us,带宽为B=300MHz。假设目标由四个散射点组成,散射点到参考点的距离分别为-5m,0m,5m,8m,则目标总长度L=13m。目标的极化散射矩阵如下表1所示;要产生前文提出的间歇采样LFM信号对,参数需要满足Ts≤4us和T'≥0.08us。取Ts=2us,Tp1=0.4us,保护时间T'=0.6us。H、V通道发射信号如图4(a)、图4(b)所示。
表1
该发射信号受到目标调制后由接收天线接收回波,并在时域将回波的共极化分量和交叉极化分量分离。图5(a)—图5(d)为各极化通道的脉冲压缩输出。如图5(a)、图5(b)、图5(c)、图5(d)所示,各极化通道的脉冲压缩输出是由一系列沿距离方向扩散的周期峰值输出构成的,符合间歇采样调制的性质。
通过添加矩形窗口以消除生成的假峰。如图5(a)、图5(b)、图5(c)、图5(d)中黑色虚线所示,由窗口选择输出的主峰值,窗口内的回波信号以加点实线表示,图6(a)、图6(b)、图6(c)、图6(d)为时域加窗后的结果。如图6(a)、图6(b)、图6(c)、图6(d)所示,其中虚线为完整线性调频信号,实现为间歇采样调制的线性调频信号。与完整LFM信号得到的实际极化散射矩阵相比,本发明所提出的间歇采样LFM信号对的输出位置是正确的,但有一定的幅度损失。振幅损失为0.2,等于间歇采样调制的占空比,Tp1/Ts=0.2。经过归一化处理(5倍幅度补偿),该方法可以得到正确的极化散射矩阵。仿真结果验证了该方法的有效性。

Claims (5)

1.一种基于正交间歇采样调制雷达信号的同时极化测量方法,其特征在于:该方法步骤如下:
步骤一:信号源产生线性调频信号并进行射频调制,通过开关切换的方式按照间歇采样发射时序将信号切换到对应的极化发射天线,从而完成同时极化信号的发射;
步骤二:对于接收到的H、V两路极化回波信号进行AD采样,然后通过间歇采样发射时序pH(t)、pV(t)对信号进行分离,得到HH、HV、VH、VV四路极化回波信号;
步骤三:使用完整线性调频信号的匹配滤波器分别对所述的四路信号进行脉冲压缩处理;
步骤四:对步骤三得到的脉冲压缩结果进行加窗处理,去除虚假峰后得到目标的极化散射矩阵估计;
所述的步骤一的具体实现过程如下:
对LFM信号进行两路周期相同的交替间歇采样,间歇采样发射时序分别为pH(t)与pV(t),Ts为间歇采样周期,TpH和TpV分别为H极化通道和V极化通道间歇采样子脉冲宽度,T1和T2为设置的通道时间保护单元,间歇采样发射时序可以表示为:
由于两路信号在时域上分集,得到pH(t)pV(t)=0;
同时极化发射信号可以表示为:
xH(t)=pH(t)x(t) (3)
xV(t)=pV(t)x(t) (4)。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基于正交间歇采样调制雷达信号的同时极化测量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二具体过程如下:
假设目标极化散射矩阵为H接收通道与V接收通道的回波可以表示为:
yH(t)=sHHxH(t-τ)+sHVxV(t-τ) (5)
yV(t)=sVHxH(t-τ)+sVVxV(t-τ) (6)
分别用pH(t)、pV(t)与接收到的回波信号进行相乘运算,从而实现共极化与交叉极化信号的分离:
ymn(t)=pn(t)ym(t)=pn(t)(smHpH(t)x(t-τ)+smVpV(t)x(t-τ))
=smnpn(t)x(t-τ) (7)
其中,m,n=H或V,由此实现不同极化通道的分离。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基于正交间歇采样调制雷达信号的同时极化测量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三所述脉冲压缩处理指通过与原始完整LFM信号的匹配滤波处理,得到脉压输出:
在考虑目标多普勒的情况下,假设目标速度为v,则多普勒频率可以表示为则对应极化回波信号可以表示为:
emn(t)=ymn(t)exp(j2πfdt) (9)
经过匹配滤波处理后,其脉压输出可以表示为: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基于正交间歇采样调制雷达信号的同时极化测量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四所述加窗处理假设采用矩形窗函数,可表示为:
w(t)=rect((t-τ)/Tw) (11)
通过窗函数处理后,输出信号为: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基于正交间歇采样调制雷达信号的同时极化测量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四所述加窗处理进一步包括选取汉宁窗、汉明窗函数。
CN202110895104.3A 2021-08-04 2021-08-04 一种基于正交间歇采样调制雷达信号的同时极化测量方法 Active CN113791395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0895104.3A CN113791395B (zh) 2021-08-04 2021-08-04 一种基于正交间歇采样调制雷达信号的同时极化测量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0895104.3A CN113791395B (zh) 2021-08-04 2021-08-04 一种基于正交间歇采样调制雷达信号的同时极化测量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3791395A CN113791395A (zh) 2021-12-14
CN113791395B true CN113791395B (zh) 2023-11-17

Family

ID=7887710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10895104.3A Active CN113791395B (zh) 2021-08-04 2021-08-04 一种基于正交间歇采样调制雷达信号的同时极化测量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3791395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5166738B (zh) * 2022-09-06 2022-11-29 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工程大学 一种基于旋转极化的同时极化测量方法
CN116819531B (zh) * 2023-08-30 2023-12-05 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工程大学 基于正交双v型线性调频的雷达极化成像方法
CN116930905B (zh) * 2023-09-07 2023-12-19 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工程大学 单通道变极化雷达的全极化测量方法及系统

Citations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SU476577A1 (ru) * 1973-04-02 1975-07-05 Устройство дл моделировани прот жных сооружений
CN1191977A (zh) * 1997-12-30 1998-09-02 中国科学院空间科学与应用研究中心 星(机)地一体化陆基微波散射计
CN103849880A (zh) * 2014-03-12 2014-06-11 西安石油大学 一种基于脉冲宽度调制型阴极保护的方法及其保护装置
CN104316920A (zh) * 2014-11-11 2015-01-28 上海无线电设备研究所 一种雷达高度计小入射角干涉的海面高度高精度提取方法
CN104917270A (zh) * 2015-06-11 2015-09-16 华南理工大学 基于能量回馈的大功率数字化变频正负脉冲快速充电系统
CN106908771A (zh) * 2017-02-15 2017-06-30 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防科学技术大学 微波暗室中脉冲体制雷达目标探测模拟方法
CN108646246A (zh) * 2018-05-03 2018-10-12 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防科技大学 一种基于ppmf的脉内分时极化isar融合成像方法
CN109031296A (zh) * 2018-07-26 2018-12-18 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防科技大学 基于随机间歇采样线性调频信号的宽带雷达成像方法
CN109696708A (zh) * 2017-10-20 2019-04-30 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电子工程研究所 一种远距离非成像式人体隐藏危险品检测仪
CN110426686A (zh) * 2019-07-18 2019-11-08 长沙理工大学 雷达抗间歇采样转发干扰方法、装置和雷达设备

Patent Citations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SU476577A1 (ru) * 1973-04-02 1975-07-05 Устройство дл моделировани прот жных сооружений
CN1191977A (zh) * 1997-12-30 1998-09-02 中国科学院空间科学与应用研究中心 星(机)地一体化陆基微波散射计
CN103849880A (zh) * 2014-03-12 2014-06-11 西安石油大学 一种基于脉冲宽度调制型阴极保护的方法及其保护装置
CN104316920A (zh) * 2014-11-11 2015-01-28 上海无线电设备研究所 一种雷达高度计小入射角干涉的海面高度高精度提取方法
CN104917270A (zh) * 2015-06-11 2015-09-16 华南理工大学 基于能量回馈的大功率数字化变频正负脉冲快速充电系统
CN106908771A (zh) * 2017-02-15 2017-06-30 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防科学技术大学 微波暗室中脉冲体制雷达目标探测模拟方法
CN109696708A (zh) * 2017-10-20 2019-04-30 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电子工程研究所 一种远距离非成像式人体隐藏危险品检测仪
CN108646246A (zh) * 2018-05-03 2018-10-12 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防科技大学 一种基于ppmf的脉内分时极化isar融合成像方法
CN109031296A (zh) * 2018-07-26 2018-12-18 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防科技大学 基于随机间歇采样线性调频信号的宽带雷达成像方法
CN110426686A (zh) * 2019-07-18 2019-11-08 长沙理工大学 雷达抗间歇采样转发干扰方法、装置和雷达设备

Non-Patent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Compressive-Sensing-Based Simultaneous Polarimetric HRRP Reconstruction With Random OFDM Pair Radar Signal;QIHUA WU;《IEEE Access》;37837-37849 *
Femtosecond laser-induced periodic surface structure on fusedsilica surface;Zhou Fang;《ELSEVIER》;1171-1175 *
LFM-BC雷达信号的间歇采样转发干扰的研究;刘业民;刘忠;王涛;吴双俊;;现代防御技术(第04期);137-141、160 *
基于脉内正交的抗间歇采样转发干扰方法;周畅;《系统工程与电子技术》;269-276 *
基于脉内步进LFM波形的抗间歇采样转发干扰方法;张建中;穆贺强;文树梁;李彦兵;;系统工程与电子技术(第05期);82-89 *
基于雷达极化的数字信号处理机电路设计;戴伏生,毛兴鹏;无线电通信技术(第03期);45-48 *
间歇-正负脉冲蓄电池快速充电方法的研究;吴铁洲;白婷;胡丽平;李子龙;;电子器件(第06期);233-238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3791395A (zh) 2021-12-14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3791395B (zh) 一种基于正交间歇采样调制雷达信号的同时极化测量方法
CN109031296B (zh) 基于随机间歇采样线性调频信号的宽带雷达成像方法
CN101452073B (zh) 基于多发多收频分雷达的宽带信号合成方法
CN103308892B (zh) 一种多扫频雷达信号的产生及压缩方法
CN103412295B (zh) 基于回波精确模型的高速机动弱目标检测方法
CN103675759B (zh) 一种改进的分数阶傅里叶变换机动弱目标检测方法
CN103454632B (zh) 一站固定式调频连续波双基地sar成像方法
CN102798856B (zh) 一种基于小波包的24GHz LFMCW雷达测距方法
CN102608603B (zh) 一种基于完全互补序列的多通道合成孔径雷达成像方法
CN103389492B (zh) 多通道随机谐波调制采样雷达接收机及其方法
CN103592647A (zh) 阵列三维sar数据获取方法
CN104007421B (zh) 基于全变差和压缩感知的罗兰c被动雷达toa估计方法
CN105391501A (zh) 一种基于时频谱平移的仿海豚哨声水声通信方法
CN102608578B (zh) 一种基于压缩感知的宽带调频步进噪声雷达信号处理方法
CN114325633B (zh) 一种双波段雷达的相参处理方法及处理装置
CN104569973A (zh) 一种基于相位编码正交频分复用信号的雷达成像方法
Yeh et al. Viable/inviable polynomial-phase modulations for" stretch processing"
Kim et al. A novel OFDM waveform for fully polarimetric SAR data acquisition
CN104062641A (zh) 一种ofdm雷达距离像处理的新方法
CN104181522A (zh) 一种实时混沌伪随机信号雷达收发系统
CN111751799A (zh) 一种超宽带多目标的探测方法
CN111208511A (zh) 基于线性调频信号的超表面天线三维成像方法
CN113567978B (zh) 一种多基分布式雷达协同成像方法
CN114200418A (zh) 一种脉内多载频信号收发设计及回波重构方法
CN104199003B (zh) 基于双线性变换的超宽带线性调频信号采样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