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3749169A - 一种桑叶发酵茶及其制备方法 - Google Patents

一种桑叶发酵茶及其制备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3749169A
CN113749169A CN202010490935.8A CN202010490935A CN113749169A CN 113749169 A CN113749169 A CN 113749169A CN 202010490935 A CN202010490935 A CN 202010490935A CN 113749169 A CN113749169 A CN 113749169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eaves
mulberry
tea
mulberry leaf
fermented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Withdrawn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10490935.8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任尧
黄雪娇
吴元辉
吴娟
迟原龙
何强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ichuan University
Original Assignee
Sichuan University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ichuan University filed Critical Sichuan University
Priority to CN202010490935.8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3749169A/zh
Publication of CN11374916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3749169A/zh
Withdrawn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AHUMAN NECESSITIES
    • A23FOODS OR FOODSTUFFS; TREATMENT THEREOF, NOT COVERED BY OTHER CLASSES
    • A23FCOFFEE; TEA; THEIR SUBSTITUTES; MANUFACTURE, PREPARATION, OR INFUSION THEREOF
    • A23F3/00Tea; Tea substitutes; Preparations thereof
    • A23F3/34Tea substitutes, e.g. matè; Extracts or infusions thereof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桑叶发酵茶及其制备方法。本发明所述的桑叶发酵茶是以新鲜桑叶为原料,经过清洗、萎凋、去柄切条后揉捻、发酵,再通过干燥、提香,将其包装后即得所述桑叶发酵茶。利用本发明制得的桑叶发酵茶外形卷曲、色泽乌黑,茶汤透明清亮、呈橘红色,香气带水果甜香或季节性花香,滋味浓厚绵长、不苦不涩、且具有桑叶的特征滋味并伴有回甜,具有降血压、降血糖等保健功能。

Description

一种桑叶发酵茶及其制备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食品加工技术领域,涉及桑叶的加工技术,具体涉及一种发酵桑叶茶及其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桑叶是一种药食同源的植物,其药用价值在我国源远流长。桑叶具有的滋阴补血、疏散风热、益肝通气、止渴利尿等作用在《神农本草经》和《本草纲目》等医书古籍中就有记载。研究发现,桑叶中含有丰富的营养成分,如脂类、蛋白质、碳水化合物、维生素、有机酸、矿物质等。此外,桑叶还含有黄酮、多糖、生物碱、植物甾醇、挥发油等多种生物活性成分,具有抗氧化、降血糖、降血压、降血脂等功效。值得注意的是,早在古医书上就有利用桑叶治疗消渴症的记载。现代药理研究表明,桑叶可以用于改善糖尿病,起到降糖作用的有效成分主要是多糖类和生物碱类物质。其中,桑叶中的生物碱主要是野尻霉素及其衍生物,如1-脱氧野尻霉素(1-Deoxynojirimycin,DNJ)。DNJ是一种多羟基生物碱,是桑叶中特有的成分,对α-葡萄糖苷酶具有较强的抑制作用。
我国的桑叶资源十分丰富,在全国各地均有种植。在传统的蚕桑业中,桑叶只是用来饲养家蚕,后来也用作畜类、禽类、鱼类的饲料,但整体上用途单一,每年都有大量的桑叶被废弃,造成对桑叶资源的浪费。由此可见,开发桑叶的新用途,改善传统桑叶资源的利用结构,发挥桑叶的综合利用潜力,对提高经济和社会效益、拓宽蚕桑产业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1993年,国家卫生部将桑叶列入药食同源的列表之中,直接推动了桑叶资源的多元化开发利用,桑叶茶、桑叶饮料、桑叶酱、桑叶面食制品等桑叶食品应运而生。我国传统饮食中没有食用桑叶的习惯,以茶的形式更能让消费者接受。桑叶茶是在传统茶叶加工工艺的基础上,对原料、加工方式、食用人群等方面进行创新的食品。同时,桑叶的叶面很薄,其中的功能成分易被浸泡出来,桑叶茶中的水浸出物可达到40%左右,且其中不含咖啡因,故桑叶茶得到了较快的发展并逐渐走向了市场。
目前市售的桑叶茶虽然保健功能较强,但其色、香、味、型等感官品质都不及茶叶,桑叶茶往往有不良口感和特殊异味。例如,部分产品带有焦糊味、口味寡淡、耐泡性不强,特别是口感上微涩带有青味,且茶香气不足。桑叶茶产品的各种问题使消费者对其接受度也不高,限制了桑叶茶的销售和推广。因此,研究一种改善桑叶茶青涩味且香气不足的制备方法具有重要的意义。
通过检索,发现如下几篇与本发明专利申请相关的专利公开文献:
1、一种栀子花香的桑叶茶及其制备方法(CN110651873A),该发明提供了一种栀子花香的桑叶茶的制备方法,包括如下步骤:桑叶茶的制备、采摘已开放但尚未完全开放的栀子花、预处理、茶花拼合窨制、筛花、将筛花之后的桑叶茶和栀子花一起烘干水分。该发明提供了一种采用上述方法制得的栀子花香的桑叶茶,果香显露、栀子花香馥郁、无青臭气味,汤色清亮,滋味良好,消费者接受度高;
2、一种桑叶红茶的制作方法( CN106819287A),该发明公开了一种桑叶红茶的制作方法,通过如下工艺步骤实行:原料采摘和初次萎调、人工霜化、二次萎调、揉捻分块、两次发酵、吸附烘焙、干茶处理;现有技术的桑叶制备成桑叶保健茶口感苦涩,本发明利用碳纳米棒吸附烘焙的新工艺,彻底解决了桑叶苦涩的问题,制备的茶品汤色具有红茶的汤色、风味,同时口感保留纯桑叶的清香味而不苦涩;
现有去除青涩味、改善香味的方法大多是通过复配、发酵、吸附、过红锅等方法。通过对比,本发明专利申请与上述专利公开文献相比存在不同。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针对现在市售桑叶茶存在的青涩味重、香味不足的问题,提供一种桑叶发酵茶及其制备方法。该桑叶发酵茶外形卷曲、色泽乌黑,茶汤透明清亮、呈橘红色,香气带水果甜香或季节性花香,滋味浓厚绵长、不苦不涩、且具有桑叶的特征滋味并伴有回甜,具有降血压、降血糖等保健功能。该方法本发明方法的生产周期短、条件温和、工艺简单、成本低,易于标准化、工业化扩大生产,能有效解决桑叶茶微涩带有青味且茶香气不足等品质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了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桑叶发酵茶,其特征在于其原料组分和各组分的质量份为:桑叶100%。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桑叶发酵茶,其制备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S1,采摘品种一致、嫩度均匀的新鲜桑叶为原料,要求为一芽一叶或一芽二叶以及同等嫩度的对夹二叶,剔除病虫害叶和黄叶后用透气容器盛装;
S2,将S1步骤中得到的新鲜桑叶用清水洗净后沥干水分;
S3,将S2步骤中洗净的桑叶抖松后均匀平整地摊放在室内摊凉网架上萎凋,直至桑叶的水分含量降至60%左右;
S4,经S3步骤中萎凋完成的桑叶先沿着主叶脉区域进行切割,去除主叶脉和叶柄;再将剩余部分切成尺寸较小的条状;
S5,将S4步骤中切好的桑叶条按先轻压再重压的加压原则同一方向进行揉捻,使细胞损伤率达到70%以上,直至汁液充分外溢,黏附于桑叶表面,叶片卷曲成条;
S6,将S5步骤得到的揉捻叶均匀、松散堆放于容器内,厚度为5cm~15cm,用干净消毒后的湿纱布将其盖好放入发酵室中进行发酵,发酵时间为3h~20h,直至桑叶基本变色,红中带黄,青涩味消失且出现一定的水果果香或花香味;
S7,在S6步骤中发酵好的桑叶采用先两段式炒干再烘干的方式进行干燥,以保证其含水量降低至7%以下;
S8,将S7步骤干燥好的桑叶发酵茶摊凉至室温后,将茶叶均匀平铺于光波微波炉中,厚度为2cm~5cm,采用微波+光波组合的方式提香。足干提香后的桑叶发酵茶手捏易成粉未,含水量在5%左右,且具有水果甜香或季节性花香;
S9,将S8步骤中提香后的桑叶发酵茶在室温中摊凉,剔除茶梗等杂物后用筛网除去茶末,密封包装即得桑叶发酵茶成品。
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桑叶为产于四川省泸州源辉桑葚种植基地的紫金蜜桑嫩叶。
上述技术方案中,S3步骤中所述的具体步骤如下:萎凋时摊叶厚度以2cm ~ 4cm为宜,萎凋温度应控制在20℃~30℃之间,自然萎凋时间为12h~24h,间隔2h~3h需上下翻动桑叶。萎凋可以让桑叶适当蒸发水分,使叶质柔软、叶形皱缩,便于揉捻成型;同时,随着水分的散发,桑叶细胞液浓缩后酶活性增强,有利于促进内含物质的变化和形成。萎凋后的桑叶失去光泽略发黄,青草味减少并出现清香。
上述技术方案中,S4步骤中所述的具体步骤如下:切割的桑叶条一般为(0.5~1)cm×(1.5~3)cm。桑叶的叶片较大,在制作桑叶茶时需要将其切成尺寸较小且大小基本统一的条状,才能保证在后续统一的加工条件下得到质量好且一致的产品;桑叶的主叶脉和叶柄的水分含量相较于其他部位更多,且该部分的硬度也较大,在揉捻过程中容易造成形状不规整、在干燥时也容易造成程度不均匀,影响桑叶发酵茶的质量,所以需去除该区域。
上述技术方案中,S5步骤中所述的具体步骤如下:揉捻温度为20℃~30℃,揉捻时间为40~70min。揉捻使桑叶组织细胞被充分破碎,有利于发酵过程中化学反应的发生,同时散发出来的青味会加重。揉捻时桑叶需均匀受力,应尽量避免桑叶的断碎,结束后应将揉捻的桑叶团及时抖散开。
上述技术方案中,S6步骤中所述的具体步骤如下:发酵室温度为25℃~35℃,湿度为80%~95%,叶温维持在30℃左右,并保证氧气供应充足。发酵是桑叶内质成分在多酚氧化酶、过氧化物酶的作用下经过氧化聚合等反应,形成茶黄素、茶红素和香气物质等的过程,是形成桑叶发酵茶色、香、味品质特征的关键工序。在发酵过程中,桑叶的涩味和青味得以去除,并转化生成香气物质,是改善桑叶发酵茶口感、风味的重要步骤;同时,发酵过程中因化学反应会产生叶黄素、叶红素等功能因子,是桑叶发酵茶的保健效果明显增加。本发明适当延长发酵时间,能使红茶发酵更为充分,得到的茶汤颜色更红、叶底发黄,有利于改善现有桑叶发酵茶涩味重、滋味淡等问题,还会出现茶叶的特征风味。但发酵时间过长就会造成桑叶发酵茶出现陈茶味的问题,故时间需根据原料嫩度、揉捻效果等情况调整。
上述技术方案中,S7步骤中所述的具体步骤如下:先用100℃~120℃的大火将桑叶炒至半干,将含水量控制在30%左右,再用80℃左右的小火使含水量降低至10%~15%;烘干温度为40℃~60℃,时间为0.5h~2h。桑叶发酵适度后应立即干燥,以控制桑叶发酵茶的品质变化。干燥一方面是为了去除水分利于贮藏,另一方面是为了巩固发酵成果,完善桑叶红茶的品质特征。目前桑叶茶的工业化生产一般常用烘干,烘干可以精确控制干燥温度,解决受热不均匀而现糊味或不够干燥的问题,但缺少炒茶的香味;而炒干的干燥温度不易把握,经验性较强,但炒干能赋予茶叶特殊的香味,故在干燥桑叶发酵茶时应采用先炒后烘。在初炒后,需用筛网去除碎叶以防复炒时出现炒糊的现象;同时,初炒后需及时摊凉散热至室温,让桑叶中的水分重新分布以便复炒后桑叶发酵茶的干燥程度一致。
上述技术方案中,S8步骤中所述的具体步骤如下:微波+光波组合提香的火力比为微波:光波=(90%:10%)~(55%:45%),处理时间为4min~10min,每间隔1 min翻动一次。将干燥后的桑叶发酵茶进行提香处理,有利于成品茶的提香和润色。当前市售的桑叶茶一般采用热风烘焙提香,而微波-光波组合技术复火处理后桑叶发酵茶的水浸出物含量明显增加、茶汤更浓厚、香气和滋味均有一定程度的提升,同时具有干燥时间短、提香效果较热风提香更明显的优点。
本发明所具有的有益效果如下:
1、本发明将桑叶与传统茶叶的加工工艺相结合制得桑叶发酵茶,拓宽了桑叶资源的利用途径,减少了桑叶资源的浪费,在有效地利用桑叶中原有功能成分 。能提高桑叶的利用率和经济附加值;
2、本发明采用两段式炒干再烘干的方式进行干燥,并结合微波+光波组合提香,有效去除了桑叶发酵茶的青涩味,且大大改善了桑叶发酵茶香气不足的品质问题,得到一种外形卷曲色泽乌黑、茶汤透明清亮呈橘红色、香气带水果甜香或季节性花香、滋味浓厚绵长、不苦不涩、且具有桑叶的特征滋味并伴有回甜的桑叶发酵茶;
3、本发明方法的生产周期短、条件温和、工艺简单、成本低,易于标准化、工业化扩大生产。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通过实例对本发明所述桑叶发酵茶及其制备方法作进一步说明。
实施例1
本实施例中,所述桑叶发酵茶原料组分和各组分的质量份为:桑叶100%。
其制备方法如下:
S1,采摘品种一致、嫩度均匀的新鲜桑叶为原料,要求为一芽一叶或一芽二叶以及同等嫩度的对夹二叶,剔除病虫害叶和黄叶后用透气容器盛装;
S2,将S1步骤中得到的新鲜桑叶用清水洗净后沥干水分;
S3,将S2步骤中洗净的桑叶抖松后均匀平整地摊放在室内摊凉网架上,摊叶厚度以3cm为宜,萎凋温度应控制在25℃,萎凋时间为12h,直至桑叶的水分含量降至60%左右。期间,隔2h上下翻动桑叶,上叶和翻叶的过程中应尽量避免对芽叶造成损伤;
S4,经S3步骤中萎凋完成的桑叶先沿着主叶脉区域进行切割,去除主叶脉和叶柄;再将剩余部分切成尺寸较小的条状,一般1cm×2cm较为合适;
S5,将S4步骤中切好的桑叶条按先轻压再重压的加压原则同一方向进行揉捻,揉捻温度为22℃,揉捻时间为55min,使细胞损伤率达到70%以上,直至汁液充分外溢,黏附于桑叶表面,叶片卷曲成条;
S6,将S5步骤得到的揉捻叶均匀、松散堆放于容器内,厚度为5cm,用干净消毒后的湿纱布将其盖好放入发酵室中进行发酵。发酵室的环境温度为30℃,湿度为85%,叶温维持在30℃左右,并保证氧气供应充足。发酵时间为12h,直至桑叶基本变色,红中带黄,青涩味消失且出现一定的水果果香或花香味;
S7,将S6步骤中发酵好的桑叶采用先两段式炒干再烘干的方式进行干燥。炒干时,先用120℃的大火将桑叶炒至半干,将含水量控制在30%左右,再用80℃左右的小火使含水量降低至10%~15%;将炒好的桑叶发酵茶放入45℃的烘箱中烘干,时间为1.5h,以保证其含水量降低至7%以下;
S8,将S7步骤干燥好的桑叶发酵茶摊凉至室温后,将茶叶均匀平铺于光波微波炉中,厚度为2cm,采用微波+光波组合的方式提香,火力比为微波:光波=65%:35%,处理时间为8min,每间隔1 min翻动一次。足干提香后的桑叶发酵茶手捏易成粉未,含水量在5%左右,且具有水果甜香或季节性花香;
S9,将S8步骤中提香后的桑叶发酵茶在室温中摊凉,剔除茶梗等杂物后用筛网除去茶末,密封包装即得桑叶发酵茶成品。
实施例2
本实施例中,所述桑叶发酵茶原料组分和各组分的质量份为:桑叶100%。
其制备方法如下:
S1,采摘品种一致、嫩度均匀的新鲜桑叶为原料,要求为一芽一叶或一芽二叶以及同等嫩度的对夹二叶,剔除病虫害叶和黄叶后用透气容器盛装;
S2,将S1步骤中得到的新鲜桑叶用清水洗净后沥干水分;
S3,将S2步骤中洗净的桑叶抖松后均匀平整地摊放在室内摊凉网架上,摊叶厚度以4cm为宜,萎凋温度应控制在20℃,萎凋时间为24h,直至桑叶的水分含量降至60%左右。期间,隔2h上下翻动桑叶,上叶和翻叶的过程中应尽量避免对芽叶造成损伤;
S4,经S3步骤中萎凋完成的桑叶先沿着主叶脉区域进行切割,去除主叶脉和叶柄;再将剩余部分切成尺寸较小的条状,一般1cm×3cm较为合适;
S5,将S4步骤中切好的桑叶条按先轻压再重压的加压原则同一方向进行揉捻,揉捻温度为27℃,揉捻时间为60min,使细胞损伤率达到70%以上,直至汁液充分外溢,黏附于桑叶表面,叶片卷曲成条;
S6,将S5步骤得到的揉捻叶均匀、松散堆放于容器内,厚度为5cm,用干净消毒后的湿纱布将其盖好放入发酵室中进行发酵。发酵室的环境温度为35℃,湿度为95%,叶温维持在30℃左右,并保证氧气供应充足。发酵时间为5h,直至桑叶基本变色,红中带黄,青涩味消失且出现一定的水果果香或花香味;
S7,将S6步骤中发酵好的桑叶采用先两段式炒干再烘干的方式进行干燥。炒干时,先用110℃的大火将桑叶炒至半干,将含水量控制在30%左右,再用80℃左右的小火使含水量降低至10%~15%;将炒好的桑叶发酵茶放入60℃的烘箱中烘干,时间为0.5h,以保证其含水量降低至7%以下;
S8,将S7步骤干燥好的桑叶发酵茶摊凉至室温后,将茶叶均匀平铺于光波微波炉中,厚度为5cm,采用微波+光波组合的方式提香,火力比为微波:光波=85%:15%,处理时间为5min,每间隔1 min翻动一次。足干提香后的桑叶发酵茶手捏易成粉未,含水量在5%左右,且具有水果甜香或季节性花香;
S9,将S8步骤中提香后的桑叶发酵茶在室温中摊凉,剔除茶梗等杂物后用筛网除去茶末,密封包装即得桑叶发酵茶成品。
实施例3
本实施例中,所述桑叶发酵茶原料组分和各组分的质量份为:桑叶100%。
其制备方法如下:
S1,采摘品种一致、嫩度均匀的新鲜桑叶为原料,要求为一芽一叶或一芽二叶以及同等嫩度的对夹二叶,剔除病虫害叶和黄叶后用透气容器盛装;
S2,将S1步骤中得到的新鲜桑叶用清水洗净后沥干水分;
S3,将S2步骤中洗净的桑叶抖松后均匀平整地摊放在室内摊凉网架上,摊叶厚度以4cm为宜,萎凋温度应控制在22℃,萎凋时间为15h,直至桑叶的水分含量降至60%左右。期间,隔2h上下翻动桑叶,上叶和翻叶的过程中应尽量避免对芽叶造成损伤;
S4,经S3步骤中萎凋完成的桑叶先沿着主叶脉区域进行切割,去除主叶脉和叶柄;再将剩余部分切成尺寸较小的条状,一般1.5cm×2cm较为合适;
S5,将S4步骤中切好的桑叶条按先轻压再重压的加压原则同一方向进行揉捻,揉捻温度为25℃,揉捻时间为55min,使细胞损伤率达到70%以上,直至汁液充分外溢,黏附于桑叶表面,叶片卷曲成条;
S6,将S5步骤得到的揉捻叶均匀、松散堆放于容器内,厚度为5cm,用干净消毒后的湿纱布将其盖好放入发酵室中进行发酵。发酵室的环境温度为28℃,湿度为90%,叶温维持在30℃左右,并保证氧气供应充足。发酵时间为20h,直至桑叶基本变色,红中带黄,青涩味消失且出现一定的水果果香或花香味;
S7,将S6步骤中发酵好的桑叶采用先两段式炒干再烘干的方式进行干燥。炒干时,先用120℃的大火将桑叶炒至半干,将含水量控制在30%左右,再用80℃左右的小火使含水量降低至10%~15%;将炒好的桑叶茶放入50℃的烘箱中烘干,时间为1h,以保证其含水量降低至7%以下;
S8,将S7步骤干燥好的桑叶茶摊凉至室温后,将茶叶均匀平铺于光波微波炉中,厚度为4cm,采用微波+光波组合的方式提香,火力比为微波:光波=70%:30%,处理时间为6min,每间隔1 min翻动一次桑叶茶。足干提香后的桑叶茶手捏易成粉未,含水量在5%左右,且具有水果甜香或季节性花香;
S9,将S8步骤中提香后的桑叶发酵茶在室温中摊凉,剔除茶梗等杂物后用筛网除去茶末,密封包装即得桑叶发酵茶成品。
实施例4
本实施例中,所述桑叶发酵茶原料组分和各组分的质量份为:桑叶100%。
其制备方法如下:
S1,采摘品种一致、嫩度均匀的新鲜桑叶为原料,要求为一芽一叶或一芽二叶以及同等嫩度的对夹二叶,剔除病虫害叶和黄叶后用透气容器盛装;
S2,将S1步骤中得到的新鲜桑叶用清水洗净后沥干水分;
S3,将S2步骤中洗净的桑叶抖松后均匀平整地摊放在室内摊凉网架上,摊叶厚度以4cm为宜,萎凋温度应控制在20℃,萎凋时间为18h,直至桑叶的水分含量降至60%左右。期间,隔2h上下翻动桑叶,上叶和翻叶的过程中应尽量避免对芽叶造成损伤;
S4,经S3步骤中萎凋完成的桑叶先沿着主叶脉区域进行切割,去除主叶脉和叶柄;再将剩余部分切成尺寸较小的条状,一般1cm×2cm较为合适;
S5,将S4步骤中切好的桑叶条按先轻压再重压的加压原则同一方向进行揉捻,揉捻温度为20℃,揉捻时间为70min,使细胞损伤率达到70%以上,直至汁液充分外溢,黏附于桑叶表面,叶片卷曲成条;
S6,将S5步骤得到的揉捻叶均匀、松散堆放于容器内,厚度为3cm,用干净消毒后的湿纱布将其盖好放入发酵室中进行发酵。发酵室的环境温度为30℃,湿度为90%,叶温维持在30℃左右,并保证氧气供应充足。发酵时间为10h,直至桑叶基本变色,红中带黄,青涩味消失且出现一定的水果果香或花香味;
S7,将S6步骤中发酵好的桑叶采用先两段式炒干再烘干的方式进行干燥。炒干时,先用100℃的大火将桑叶炒至半干,将含水量控制在30%左右,再用80℃左右的小火使含水量降低至10%~15%;将炒好的桑叶茶放入60℃的烘箱中烘干,时间为1.5h,以保证其含水量降低至7%以下;
S8,将S7步骤干燥好的桑叶茶摊凉至室温后,将茶叶均匀平铺于光波微波炉中,厚度为4cm,采用微波+光波组合的方式提香,火力比为微波:光波=55%:45%,处理时间为7min,每间隔1 min翻动一次桑叶茶。足干提香后的桑叶茶手捏易成粉未,含水量在5%左右,且具有水果甜香或季节性花香;
S9,将S8步骤中提香后的桑叶发酵茶在室温中摊凉,剔除茶梗等杂物后用筛网除去茶末,密封包装即得桑叶发酵茶成品。
以上实施例仅为本发明较优的实施方式,仅用于解释本发明,而非限制本发明,在未脱离本发明精神实质下所作的改变、替换、修饰等均应属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Claims (9)

1.一种发酵桑叶茶,其特征在于其原料组分和各组分的质量份为:桑叶100%。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发酵桑叶茶,其制备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S1,采摘品种一致、嫩度均匀的新鲜桑叶为原料,要求为一芽一叶或一芽二叶以及同等嫩度的对夹二叶,剔除病虫害叶和黄叶后用透气容器盛装;
S2,将S1步骤中得到的新鲜桑叶用清水洗净后沥干水分;
S3,将S2步骤中洗净的桑叶抖松后均匀平整地摊放在室内摊凉网架上萎凋,直至桑叶的水分含量降至60%左右;
S4,经S3步骤中萎凋完成的桑叶先沿着主叶脉区域进行切割,去除主叶脉和叶柄;再将剩余部分切成尺寸较小的条状;
S5,将S4步骤中切好的桑叶条按先轻压再重压的加压原则同一方向进行揉捻,使细胞损伤率达到70%以上,直至汁液充分外溢,黏附于桑叶表面,叶片卷曲成条;
S6,将S5步骤得到的揉捻叶均匀、松散堆放于容器内,厚度为5cm~15cm,用干净消毒后的湿纱布将其盖好放入发酵室中进行发酵,发酵时间为3h~20h,直至桑叶基本变色,红中带黄,青涩味消失且出现一定的水果果香或花香味;
S7,在S6步骤中发酵好的桑叶采用先两段式炒干再烘干的方式进行干燥,以保证其含水量降低至7%以下;
S8,将S7步骤干燥好的桑叶茶摊凉至室温后,将茶叶均匀平铺于光波微波炉中,厚度为2cm~5cm,采用微波+光波组合的方式提香;足干提香后的桑叶茶手捏易成粉未,含水量在5%左右,且具有水果甜香或季节性花香;
S9,将S8步骤中提香后的桑叶发酵茶在室温中摊凉,剔除茶梗等杂物后用筛网除去茶末,密封包装即得桑叶发酵茶成品。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桑叶发酵茶的生产方式,其特征在于S3步骤中所述的摊叶厚度以2cm ~ 4cm为宜,萎凋温度应控制在20℃~30℃之间,自然萎凋时间为12h~24h,间隔2h~3h需上下翻动桑叶。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桑叶发酵茶的生产方式,其特征在于S4步骤中所述的桑叶条,一般为(0.5~1)cm×(1.5~3)cm。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桑叶发酵茶的生产方式,其特征在于S5步骤中所述的揉捻温度为20℃~30℃,揉捻时间为40~70min。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桑叶发酵茶的生产方式,其特征在于S6步骤中所述的发酵室温度为25℃~35℃,湿度为80%~95%,叶温维持在30℃左右,并保证氧气供应充足。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桑叶发酵茶的生产方式,其特征在于S7步骤中所述的炒干过程中,先用100℃~120℃的大火将桑叶炒至半干,将含水量控制在30%左右,再用80℃左右的小火使含水量降低至10%~15%;烘干温度为40℃~60℃,时间为0.5h~2h。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桑叶发酵茶的生产方式,其特征在于S8步骤中所述的微波+光波组合提香方式,火力比为微波:光波=(90%:10%)~(55%:45%),处理时间为4min~10min,每间隔1 min翻动一次。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桑叶发酵茶,其特征在于所述桑叶产于四川省泸州源辉桑葚种植基地的紫金蜜桑嫩叶。
CN202010490935.8A 2020-06-02 2020-06-02 一种桑叶发酵茶及其制备方法 Withdrawn CN113749169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0490935.8A CN113749169A (zh) 2020-06-02 2020-06-02 一种桑叶发酵茶及其制备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0490935.8A CN113749169A (zh) 2020-06-02 2020-06-02 一种桑叶发酵茶及其制备方法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3749169A true CN113749169A (zh) 2021-12-07

Family

ID=7878292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10490935.8A Withdrawn CN113749169A (zh) 2020-06-02 2020-06-02 一种桑叶发酵茶及其制备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3749169A (zh)

Citations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690534A (zh) * 2009-10-13 2010-04-07 江苏科技大学 一种桑红茶的制备方法
CN102318695A (zh) * 2011-10-14 2012-01-18 成都市碧涛茶业有限公司 一种条形发酵茶的加工方法及其组合物
CN102754707A (zh) * 2012-07-10 2012-10-31 福州淮南子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利用光微波的制茶工艺
CN104663967A (zh) * 2013-11-28 2015-06-03 华中农业大学 一种檀香乌龙茶摇青的加工方法
CN104663929A (zh) * 2013-11-28 2015-06-03 华中农业大学 一种檀香红茶红光萎凋的加工方法
CN105767372A (zh) * 2016-04-11 2016-07-20 李大兴 一种桑叶茶及制备工艺
CN106922857A (zh) * 2017-03-15 2017-07-07 贵州安顺春来茶业有限公司 一种翠香茶的加工方法
CN107518117A (zh) * 2017-09-28 2017-12-29 江苏丘陵地区镇江农业科学研究所 一种桑叶红茶的加工方法
CN107897455A (zh) * 2018-01-17 2018-04-13 四川大学 一种发酵桑叶茶及其制备方法

Patent Citations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690534A (zh) * 2009-10-13 2010-04-07 江苏科技大学 一种桑红茶的制备方法
CN102318695A (zh) * 2011-10-14 2012-01-18 成都市碧涛茶业有限公司 一种条形发酵茶的加工方法及其组合物
CN102754707A (zh) * 2012-07-10 2012-10-31 福州淮南子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利用光微波的制茶工艺
CN104663967A (zh) * 2013-11-28 2015-06-03 华中农业大学 一种檀香乌龙茶摇青的加工方法
CN104663929A (zh) * 2013-11-28 2015-06-03 华中农业大学 一种檀香红茶红光萎凋的加工方法
CN105767372A (zh) * 2016-04-11 2016-07-20 李大兴 一种桑叶茶及制备工艺
CN106922857A (zh) * 2017-03-15 2017-07-07 贵州安顺春来茶业有限公司 一种翠香茶的加工方法
CN107518117A (zh) * 2017-09-28 2017-12-29 江苏丘陵地区镇江农业科学研究所 一种桑叶红茶的加工方法
CN107897455A (zh) * 2018-01-17 2018-04-13 四川大学 一种发酵桑叶茶及其制备方法

Non-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邵静娜等: "微波与远、近红外技术在茶叶中的应用", 《中国茶叶加工》 *
陈永丽等: "米曲霉发酵桑叶茶的工艺优化", 《食品科技》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1810233A (zh) 一种桑茶的生产工艺
CN106857904A (zh) 一种花香绿茶加工工艺
CN102389012A (zh) 一种养心菜保健茶的制作方法
CN107279403B (zh) 美藤果叶养生茶的制备方法
CN106173114A (zh) 一种白木香叶发酵茶
CN111743027A (zh) 一种野生金露梅发酵的茶叶及加工方法
CN103976048B (zh) 一种涮青红茶的加工方法
CN1232175C (zh) 一种甜茶及其生产工艺
CN110810577A (zh) 一种复合红茶袋泡茶及其制备方法
CN104146084A (zh) 一种绿茶的加工方法
CN111772013B (zh) 一种海藻明日叶茶及其制备方法
CN110881540A (zh) 一种槐花红茶的加工方法
KR101297610B1 (ko) 석이버섯 발효주의 제조방법 및 이에 의하여 제조된 석이버섯 발효주
CN107259034A (zh) 一种圆铃大枣枣芽茶的制备方法
KR101063973B1 (ko) 떡의 제조방법
KR20060024251A (ko) 백련(白蓮)꽃차의 제조방법
CN107149652B (zh) 一种金黄色石斛的制备方法
CN113749169A (zh) 一种桑叶发酵茶及其制备方法
CN111670984B (zh) 一种桑叶绿茶的制作方法
CN107647063A (zh) 一种茉莉龙井茶的加工方法
CN106417528A (zh) 茉莉花糕及其生产方法
KR102284919B1 (ko) 쑥 발효숙성 차 제조방법
CN109315824B (zh) 一种茉莉花茶香烟及其制作方法
CN111743026A (zh) 一种以救心菜为原料制备养心茶的工艺
CN105767378A (zh) 一种文冠果叶茶的制备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WW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211207

WW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