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3726970A - 图像形成系统 - Google Patents
图像形成系统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13726970A CN113726970A CN202110556911.2A CN202110556911A CN113726970A CN 113726970 A CN113726970 A CN 113726970A CN 202110556911 A CN202110556911 A CN 202110556911A CN 113726970 A CN113726970 A CN 113726970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sheet
- image
- image forming
- gap
- thickness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Granted
Links
- 230000008859 change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5
- 238000011144 upstream manufacturing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
- 239000011521 glass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31
- 238000005259 measurement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1
- 238000012545 process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1
- 238000012546 transfer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1
- 238000012986 modif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5
- 230000004048 modific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5
- 238000001514 detection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2
- 230000002093 peripher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1
- 238000010586 diagra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0
- 238000012805 post-process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8
- 238000004441 surface measurement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8
- 238000004891 commun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6
- 230000006870 func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6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6
- 238000012937 corre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5
- 230000015572 biosynthetic proces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4
- 230000008569 proces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4
- 230000004888 barrier func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5540 biological transmiss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4065 semiconducto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11800 void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1174 ascend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1161 development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1035 dry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265 energy consump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0438 heat treatment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1065 in-situ storage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0463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4080 punch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3860 storage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0859 sublim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8022 sublim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3786 synthesis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 G03G15/50—Machine control of 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e.g. regulating differents parts of the machine, multimode copiers, microprocessor control
- G03G15/5062—Machine control of 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e.g. regulating differents parts of the machine, multimode copiers, microprocessor control by measuring the characteristics of an image on the copy material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1/00—Scanning, transmission or reproduction of documents or the like, e.g. facsimile transmission; Details thereof
- H04N1/00567—Handling of original or reproduction media, e.g. cutting, separating, stacking
-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 G03G15/65—Apparatus which relate to the handling of copy material
- G03G15/6555—Handling of sheet copy material taking place in a specific part of the copy material feeding path
- G03G15/6573—Feeding path after the fixing point and up to the discharge tray or the finisher, e.g. special treatment of copy material to compensate for effects from the fixing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1/00—Scanning, transmission or reproduction of documents or the like, e.g. facsimile transmission; Details thereof
- H04N1/00681—Detecting the presence, position or size of a sheet or correcting its position before scanning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1/00—Scanning, transmission or reproduction of documents or the like, e.g. facsimile transmission; Details thereof
- H04N1/00681—Detecting the presence, position or size of a sheet or correcting its position before scanning
- H04N1/00684—Object of the detection
- H04N1/00708—Size or dimensions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1/00—Scanning, transmission or reproduction of documents or the like, e.g. facsimile transmission; Details thereof
- H04N1/00795—Reading arrangements
-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22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photographic processes
- G03G2215/00362—Apparatus for electrophotographic processes relating to the copy medium handling
- G03G2215/00535—Stable handling of copy medium
- G03G2215/00556—Control of copy medium feeding
- G03G2215/00569—Calibration, test runs, test prints
-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22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photographic processes
- G03G2215/00362—Apparatus for electrophotographic processes relating to the copy medium handling
- G03G2215/00535—Stable handling of copy medium
- G03G2215/00611—Detector details, e.g. optical detector
- G03G2215/00616—Optical detector
-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22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photographic processes
- G03G2215/00362—Apparatus for electrophotographic processes relating to the copy medium handling
- G03G2215/00535—Stable handling of copy medium
- G03G2215/00717—Detection of physical properties
- G03G2215/00738—Detection of physical properties of sheet thickness or rigidity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Multimedia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Microelectronics & Electronic Packaging (AREA)
- Facsimiles In General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图像形成系统,所述图像形成系统包括:读取单元,所述读取单元被构造为通过透明构件读取由传送单元传送的第一片材上的图像;对置构件,所述对置构件配设成关于所述透明构件与所述读取单元相对,所述第一片材穿过所述对置构件与所述透明构件之间的间隙;以及至少一个处理器,所述至少一个处理器被构造为:基于所述读取单元读取的所述图像,控制由图像形成部在第二片材上形成的图像的几何特性;以及当所述第一片材的厚度为第一厚度时,控制变更单元使得所述间隙的尺寸变为第一尺寸,并且当所述第一片材的厚度为大于所述第一厚度的第二厚度时,控制所述变更单元使得所述间隙的尺寸变为大于所述第一尺寸的第二尺寸。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图像形成系统。
背景技术
迄今,已知一种读取装置,所述读取装置被构造为在传送片材的同时通过使用图像传感器来读取片材的图像。在日本专利申请No.2010-268058中,公开了一种读取装置,所述读取装置被构造为读取经由接触玻璃传送的片材的图像,所述接触玻璃形成传送片材所通过的传送路径。在接触玻璃相对于传送路径的相对侧上,布置有用作读取基准的支承构件(基准构件)。支承构件形成传送路径的一部分。
当支承构件形成传送路径的一部分时,可能出现以下问题。具体而言,例如,在将支承构件与接触玻璃之间的间隙设置成使得可传送例如厚纸等具有相对大厚度的片材的情况下,当传送薄纸时,薄纸可能无法落到图像传感器的焦点范围内。因此,会降低读取精度。同时,例如,在基于薄纸的厚度设置支承构件与接触玻璃之间的间隙的情况下,当传送厚纸时,厚纸可能无法在支承构件与接触玻璃之间穿过,因此可能出现卡纸。
发明内容
根据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图像形成系统,所述图像形成系统包括:图像形成部,所述图像形成部被构造为在第一片材上形成图像;传送单元,所述传送单元被构造为传送所述图像形成部已在上面形成所述图像的所述第一片材;透明构件;读取单元,所述读取单元包括读取传感器,所述读取传感器被构造为,通过所述透明构件,在传送所述第一片材的传送方向上的读取位置处,读取由所述传送单元传送的所述第一片材上的所述图像;对置构件,所述对置构件配设在传送方向上的读取位置处,并且关于所述透明构件配设在所述读取单元的相对侧上,其中,由所述传送单元传送的所述第一片材穿过所述对置构件与所述透明构件之间的间隙;变更单元,所述变更单元被构造为变更所述间隙的尺寸;以及至少一个处理器,所述至少一个处理器被构造为:基于所述读取单元读取的所述图像,控制要由所述图像形成部在第二片材上形成的图像的几何特性,其中,所述图像形成部被构造为,基于由所述至少一个处理器控制的所述几何特性,在所述第二片材上形成图像;获取与所述第一片材的厚度有关的信息;以及当所述第一片材的厚度为第一厚度时,控制所述变更单元使得所述间隙的尺寸变为第一尺寸,并且当所述第一片材的厚度为大于所述第一厚度的第二厚度时,控制所述变更单元使得所述间隙的尺寸变为大于所述第一尺寸的第二尺寸。
根据以下参照附图对示例性实施例的描述,本发明的其他特征将变得清楚。
附图说明
图1是图像形成系统的局部剖视图。
图2是图像形成装置和调整单元的框图。
图3是调整单元的剖视图。
图4是例示正面/背面对准部的视图。
图5是沿传送方向截取的背面CIS的剖视图。
图6是沿传送方向观察到的支承辊的剖视图。
图7是例示薄片材读取的说明图。
图8是例示薄片材读取的说明图。
图9是例示厚片材读取的说明图。
图10是例示厚片材读取的说明图。
图11是示出间隙切换表的图。
图12A是例示抵接构件的变型例的视图。
图12B是例示抵接构件的另一变型例的视图。
图13是示出变型例中抵接构件的间隙切换表的图。
图14是示出片材库的表。
图15是例示将在操作部上显示的编辑画面的片材库的视图。
图16A是例示要在片材上形成的斑块图像的视图。
图16B是例示要在片材上形成的斑块图像的视图。
图17是例示传送片材的控制操作的流程图。
具体实施方式
(图像形成系统)
图1是图像形成系统100的局部剖视图。图像形成系统100包括图像形成装置(图像形成部)101、操作部(用户界面)180、调整单元(自动调整装置)200以及后处理装置(整理器)600。图像形成装置101被构造为在记录介质(下文称为“片材”)P上形成图像。操作部180由用户操作以便为将由图像形成装置101进行的图像形成设置条件,并且被构造为在显示部上显示图像形成装置101的状态。调整单元200被构造为进行正面/背面对准,以对图像形成装置101在片材P的正面形成的图像与图像形成装置101在片材P的背面形成的图像之间的位置对准不良进行调整。后处理装置600被构造为将上面形成有图像的片材P排出到排出托盘601,并进行包括装订处理、打孔处理和分类处理的后处理。
(图像形成装置)
图像形成装置101是电子照相激光束打印机。图像形成装置101使用电子照相图像形成处理以在片材上形成图像。图像形成装置101的示例不仅包括激光束打印机,而且还包括电子照相复印机(例如,数字复印机)、彩色LED打印机、多功能外围设备(MFP)、传真机和打印机。图像形成装置101并不局限于被构造为形成彩色图像的彩色图像形成装置,还可以是被构造为形成单色图像的单色图像形成装置。图像形成装置101并不局限于电子照相图像形成装置,还可以是喷墨打印机、升华型打印机或热干燥型热敏打印机。
参照图1和图2描述图像形成装置101。图2是图像形成装置101和调整单元200的框图。图像形成装置101包括打印机控制器103、引擎控制部312和引擎部140。打印机控制器103包括片材库900和图像形状校正部320。打印机控制器103电连接到操作部180、引擎控制部312和调整单元200的通信部250。引擎控制部312电连接到传送辊驱动马达311和挡板驱动部141。挡板驱动部141被构造为驱动挡板131、132、133和134。引擎控制部312还电连接到第一后定影传感器153、第二后定影传感器163、表面反转传感器137和引擎部140。引擎控制部312被构造为控制引擎部140,以执行图像形成处理(包括片材给送处理)。引擎部140包括黄色图像形成部120、品红色图像形成部121、青色图像形成部122和黑色图像形成部123。引擎部140还包括给送盒113、中间转印构件106、二次转印辊114、第一定影设备150和第二定影设备160。
黄色图像形成部120被构造为形成黄色(Y)调色剂图像。品红色图像形成部121被构造为形成品红色(M)调色剂图像。青色图像形成部122被构造为形成青色(C)调色剂图像。黑色图像形成部123被构造为形成黑色(K)调色剂图像。黄色图像形成部120、品红色图像形成部121、青色图像形成部122和黑色图像形成部123除调色剂颜色外大致具有相同的结构,因此下面将针对黄色图像形成部120进行描述。
黄色图像形成部120包括被构造为旋转的感光鼓105。感光鼓105周围布置有充电设备111、激光扫描仪107、显影设备112和一次转印辊118。充电设备111被构造为对感光鼓105的表面均匀充电。激光扫描仪107包括激光驱动器(未示出),所述激光驱动器被构造为基于由打印机控制器103提供的图像数据,打开和关闭从半导体激光器108发出的激光。从半导体激光器108发出的激光由旋转多面镜(未示出)沿主扫描方向偏转。反光镜109将沿主扫描方向偏转的激光引导至感光鼓105的表面,以使感光鼓105均匀充电的表面在主扫描方向上曝光。因此,基于图像数据在感光鼓105的表面上形成静电潜像。
显影设备112被构造为用黄色(Y)调色剂在感光鼓105的表面上进行静电潜像显影,以形成黄色(Y)调色剂图像。将极性与调色剂图像极性相反的电压施加到一次转印辊118,以将感光鼓105表面上的黄色(Y)调色剂图像转印到中间转印构件106上。以相同方式,依序将分别由品红色图像形成部121、青色图像形成部122和黑色图像形成部123形成的品红色(M)调色剂图像、青色(C)调色剂图像和黑色(K)调色剂图像转印到中间转印构件106上。将黄色(Y)调色剂图像、品红色(M)调色剂图像、青色(C)调色剂图像和黑色(K)调色剂图像转印到中间转印构件106上以彼此叠加,从而形成全色调色剂图像。
同时,将存储在给送盒113中的片材P逐张传送到二次转印辊114。二次转印辊114使片材P与中间转印构件106压接,并且同时将极性与调色剂极性相反的偏压施加到二次转印辊114。二次转印辊114将中间转印构件106上的调色剂图像转印到片材P上。感光鼓105与显影设备112可附装并且可拆卸。在二次转印辊114之前的片材传送路径上布置有用于调整片材P的给送定时的给送定时传感器116。中间转印构件106周围布置有在进行图像形成时用于确定打印开始位置的图像形成开始位置检测传感器115和在密度控制期间用于测量斑块图像密度的密度传感器117。当进行密度控制时,通过密度传感器117测量每个斑块图像的密度。
图像形成装置101包括第一定影装设备150和第二定影设备160,所述第一定影设备150和第二定影设备160均被构造为对转印到片材P上的调色剂图像进行加热和加压,以将调色剂图像定影到片材P上。第一定影设备150包括定影辊151、加压带152以及第一后定影传感器153,所述定影辊151包括内部加热器,所述加压带152被构造为使片材P与定影辊151压接,而所述第一后定影传感器153被构造为检测定影的完成。定影辊151和加压带152通过在夹持片材P的同时对片材P进行加热和加压来将调色剂图像定影到片材P上,并且同时传送片材P。第二定影设备160沿片材P的传送方向布置在第一定影设备150的下游。配设第二定影设备160以增加由第一定影设备150定影到片材P上的图像的光泽度并且确保定影性。第二定影设备160包括定影辊161、加压辊162和第二后定影传感器163。
取决于片材P的类型,不需要使用第二定影设备160。在这种情况下,出于减少能耗量的目的,不穿过第二定影设备160而将片材P传送到传送路径130。挡板131在第二定影设备160与传送路径130之间切换片材P的传送目的地。挡板132在传送路径135与排出路径139之间切换片材P的传送目的地。例如,在面朝上排出模式下,挡板132将片材P的传送目的地切换到排出路径139,以将第一表面上形成有图像的片材P传送到排出路径139。例如,在面朝下的排出模式下,挡板132将片材P的传送目的地切换到传送路径135,以将第一表面上形成有图像的片材P传送到传送路径135。当片材P的后端穿过挡板134时,片材P的传送方向反转,并且通过挡板134将片材P的传送目的地切换到排出路径139。
例如,在双面打印模式下,要在片材P的第一表面上打印调整图之后在片材P的第二表面上打印调整图,挡板132将片材P的传送目的地P切换到传送路径135。将传送到传送路径135的片材P传送到反转部136。对于传送到反转部136的片材P,通过表面反转传感器137检测片材P的后端,然后反转片材P的传送方向。挡板133将片材P的传送目的地切换到传送路径138。因此,片材P的正面和背面反转。将片材P从传送路径138传送到在中间转印构件106与二次转印辊114之间形成的二次转印夹紧部。在二次转印夹紧部处将调整图转印到片材的第二表面。将双面打印有调整图的片材P从排出路径139传送到调整单元200。
(调整单元)
调整单元200沿片材P的传送方向布置在图像形成装置101的下游。图3是调整单元200的剖视图。调整单元200包括通道(through pass)230、向下改道的测量路径231以及排出通道232,所述排出通道232用于将片材从通道230或测量路径231排出到布置在调整单元200下游的后处理装置600。测量路径231配设有正面/背面对准部(图像读取装置)700,所述正面/背面对准部700用作被构造为读取形成在片材P两面上的调整图来进行正面/背面对准的测量部。调整单元200包括挡板221,所述挡板221被构造为在通道230与测量路径231之间切换片材P的传送目的地。
当正面/背面对准部700不进行正面/背面对准时,挡板221在向下的状态下等待将片材P的传送目的地切换到通道230。调整单元200从图像形成装置101接收片材P,并且通过第一传送辊201将片材P传送到通道230。通过第二传送辊202和第三传送辊203将片材P从通道230传送到排出路径232。通过第四传送辊204将片材P排出到后处理装置600。
同时,当正面/背面对准部700要进行正面/背面对准时,挡板221以向上的状态等待将片材P的传送目的地切换到测量路径231。调整单元200从图像形成装置101接收片材P,并且通过第一传送辊201将片材P传送到测量路径231。通过传送辊对205、206、207、208、209和210将片材P传送到正面/背面对准部700。在通过用作传送单元的传送辊对211、212和213传送片材P的同时,正面/背面对准部700读取形成在片材P的两面上的调整图。通过传送辊对214将片材P传送到排出路径232,并且通过第四传送辊204将片材P排出到后处理装置600。
如图2所例示,调整单元200包括通信部250、图像处理部260和控制部(控制单元)251。通信部250电连接到图像处理部260和控制部251。通信部250电连接到图像形成装置101的打印机控制器103。调整单元200还包括传送马达252、传送路径传感器253、挡板切换马达240、支承马达801、间隙切换马达802、间隙切换传感器803、图像传感器701和图像传感器702。传送马达252、传送路径传感器253、挡板切换马达240、支承马达801、间隙切换马达802、间隙切换传感器803、图像传感器701和图像传感器702电连接到控制部251。图像处理部260电连接到用作读取单元的图像传感器701和图像传感器702。引擎控制部(第一控制单元)312基于图像传感器701和图像传感器702读取的图像,控制由图像形成装置101在记录介质上形成的图像的几何特性。
(正面/背面对准部)
参照图4描述正面/背面对准部700的结构。图4是例示正面/背面对准部700的视图。正面/背面对准部700被构造为测量片材的形状、在片材上打印的图像图案的形状以及图像图案之间的位置关系。要获得高精度测量结果,需要平均每张片材的形状变化和打印位置变化,因此要测量多张片材。为了缩短用于测量多张片材的调整时间,正面/背面对准部700在传送片材的同时进行测量。另外,正面/背面对准部700的尺寸优选为尽可能小,因此正面/背面对准部700使用接触式图像传感器(CIS)的图像传感器701和图像传感器702。
用作读取单元的图像传感器(下文称为“正面CIS”)701被构造为读取片材的正面。用作读取单元的图像传感器(下文称为“背面CIS”)702被构造为读取片材的背面。正面CIS701布置在测量路径231的一侧上。背面CIS 702布置在测量路径231的另一侧上。正面CIS701布置以经由用作透明构件的读取玻璃(透光构件)703与测量路径231相对。用作基准构件的支承辊705布置在测量路径231的另一侧上,以与读取玻璃(玻璃板)703相对。背面CIS702经布置以经由用作透明构件的读取玻璃(透光构件)704与测量路径231相对。支承辊706布置在测量路径231的一侧上,以与读取玻璃704相对。
片材沿传送方向CD传送。传送辊对(传送单元)211、212和213被构造为以稳定的传送速度传送片材。传送马达(驱动单元)252驱动传送辊对211、212和213。读取玻璃703和704起引导构件的作用,所述引导构件被构造为引导片材的运动以稳定片材在正面CIS 701和背面CIS702的焦深方向(片材厚度方向)上的位置。支承辊705和706均具有黑色表面,以使与片材端部的对比清晰。
(支承辊)
参照图5和图6描述背面CIS 702和支承辊706。正面CIS 701和支承辊705的结构与背面CIS 702和支承辊706的结构类似,因此这里将省略其描述。图5是沿传送方向CD截取的背面CIS 702的剖视图。图6是沿传送方向CD观察到的支承辊706的剖视图。读取玻璃704布置在背面CIS 702的正上方。支承辊706经布置以在读取位置BR处与读取玻璃704相对,从而形成传送辊对211传送片材所穿过的间隙G(n)。通过读取玻璃704与支承辊706(一长-两短虚线)之间的间隙G(n)传送片材。可根据片材的厚度变更间隙G(n)的尺寸。
沿传送方向CD在支承辊706的上游布置有传送引导件708。传送引导件708被构造为在使片材受控的情况下将片材引导至读取位置BR。片材进入读取玻璃704与传送引导件708之间的空隙(间隙)C。用传送引导件708引导片材,可提高背面CIS 702在读取位置BR处的读取精度,并且可避免片材在空隙C处卡纸。与间隙G(n)类似,空隙C也可根据片材的厚度而变更。空隙C优选为大于在背面CIS 702的焦点范围内设置的间隙G(n)。为了变更间隙G(n)和空隙C,在支承辊706沿轴线方向的两个端部处布置有抵接构件(凸轮构件)707。抵接构件(凸轮构件)707用作变更单元,所述变更单元被构造为变更间隙G(n)的尺寸。通过例如弹簧814(图6)的偏置构件,使抵接构件707与读取玻璃704抵接。
抵接构件707中的每一者均可旋转地支撑在轴(旋转轴)808上。支承辊706可旋转地支撑在轴808上。抵接构件707的外周部分具有偏心形状。抵接构件707的偏心轴与支承辊706的旋转轴被同轴地可旋转地支撑。当抵接构件707在抵接构件707的外周表面(抵接表面)707a与读取玻璃704的表面(基准表面)抵接的状态下旋转时,轴808与读取玻璃704之间的距离变更。以此方式,变更在背面CIS 702的焦深方向上支承辊706与读取玻璃704之间的距离。在本实施例中,抵接构件707的外周表面707a与读取玻璃704的表面抵接。然而,本实施例并不局限于此。抵接构件707的外周表面707a可以与正面/背面对准部700的其他构件抵接,例如,被构造为支撑读取玻璃704的支撑构件的表面(基准表面)。旋转地支撑支承辊706的轴(旋转轴)808由保持构件815保持。保持构件815被构造为一体地保持传送引导件708,因此与间隙G(n)的调整相关联地也调整传送引导件708的位置。以此方式,关于各种片材厚度,可提高读取精度,并且可避免片材卡纸。
当抵接构件707经旋转以保持在各旋转位置RP时,间隙G(n)可以G(1)、G(2)、G(3)、G(4)和G(5)的五个级别切换。旋转位置RP(1)、RP(2)、RP(3)、RP(4)、RP(5)、RP(6)、RP(7)和RP(8)分别对应于间隙G(1)、G(2)、G(3)、G(4)、G(5)、G(4)、G(3)和G(2)。间隙G(n)具有以下关系。
G(1)<G(2)<G(3)<G(4)<G(5)
此外,传送引导件708被构造为可旋转地保持支承辊706的轴808。在抵接构件707经旋转以切换间隙G(n)的同时,空隙C(n)也可以C(1)、C(2)、C(3)、C(4)和C(5)的五个级别切换。旋转位置RP(1)、RP(2)、RP(3)、RP(4)、RP(5)、RP(6)、RP(7)和RP(8)分别对应于空隙C(1)、C(2)、C(3)、C(4)、C(5)、C(4)、C(3)和C(2)。空隙C(n)具有以下关系。
C(1)<C(2)<C(3)<C(4)<C(5)
抵接构件707被构造为通过经由驱动连接齿轮812、807、806和805接收来自用作驱动源的间隙切换马达802的驱动而旋转。抵接构件707停止旋转并且保持在与所设置的间隙G(n)对应的旋转位置RP(n)。通过驱动传输轴809将间隙切换马达802的驱动传输到两个轴向侧上的抵接构件707,因此两个轴向侧上的抵接构件707保持为形成相同的间隙G(n)。基于间隙切换传感器803获得的检测结果来检测抵接构件707的旋转位置RP,所述间隙切换传感器803被构造为检测布置在驱动传输轴809上的传感器标志810。基于间隙切换传感器803获得的检测结果来控制间隙G(n)的切换。在本实施例中,间隙G(n)以五个级别切换。控制部(第二控制单元)251被构造为控制抵接构件707的旋转,以使得当传送辊对211传送的片材的厚度为第一厚度时,间隙G(n)的尺寸变为第一尺寸。控制部251还被构造为控制抵接构件707的旋转,以使得当传送辊对211传送的片材的厚度为比第一尺寸厚度大的第二尺寸厚度时,间隙G(n)的尺寸变为比第一尺寸大的第二尺寸。
同时,支承辊706被构造为与片材的运动相关联地旋转。支承辊706被构造为接收来自用作与抵接构件707的驱动源不同的驱动源的支承马达801的驱动,由此以与片材出传送速度相同的圆周速度旋转。经由马达皮带轮、同步带(timing belt)804和支承驱动皮带轮811将支承马达801的驱动传输到支承辊706。支承辊706的圆周速度与片材读取速度相同。因此,片材的图像不会被支承辊706擦蹭,并且读取玻璃704及其周围的污迹会减少。
参照图7和图8描述当片材P的厚度较小时的读取传送状态。图7和图8是例示薄片材P(1)读取的说明图。在薄片材P(1)具有较小厚度的情况下,将间隙G设置为G(1),并且将空隙C设置为C(1)。基于间隙切换传感器(支承辊位置传感器)803获得的检测结果,抵接构件707旋转直至停止并保持在与间隙G(1)对应的旋转位置RP(1)处。传送辊对211和212沿图7和图8的箭头方向旋转,由此将片材P(1)传送到间隙G(1)。支承辊706以片材读取速度沿图7和图8的箭头方向旋转。
在这种情况下,通过使用片材P(1)的厚度和余裕间隙A,如下表示间隙G(1)。
间隙G(1)=(片材P(1)的厚度)+(余裕间隙A)
间隙G(1)在读取玻璃704与支承辊706之间引导片材P(1),并且提供有余裕间隙A以便可减少片材P(1)在背面CIS 702的焦点方向上不受控制的运动(意外运动)。此外,将空隙C(1)设置成与片材P(1)的厚度对应的量,因此能够在减少片材P(1)不受控制运动的同时将片材P(1)传送到背面CIS 702。
参照图9和图10描述当片材P的厚度较大时的读取传送状态。图9和图10是例示厚片材P(n)读取的说明图。在厚片材P(n)具有较大厚度的情况下,将间隙G设置为G(n),并且将空隙C设置为C(n)。基于间隙切换传感器803获得的检测结果,抵接构件707旋转直至停止并保持在与间隙G(n)对应的旋转位置RP处。传送辊对211和212沿图9和图10的箭头方向旋转,由此将片材P(n)传送到间隙G(n)。支承辊706以纸张读取速度沿图9和图10的箭头方向旋转。
在这种情况下,通过使用片材P(n)的厚度和余裕间隙A,如下表示间隙G(n)。
间隙G(n)=(片材P(n)的厚度)+(余裕间隙A)
间隙G(n)在读取玻璃704与支承辊706之间引导片材P(n),并且提供有余裕间隙A以便可减少片材P(n)在背面CIS 702的焦点方向上不受控制的运动(意外运动)。此外,还将空隙C(n)设置成与片材P(n)的厚度对应的量,因此能够在减少片材P(n)不受控制运动的同时将片材P(n)传送到背面CIS 702。
图11是示出间隙切换表的图。如图11中所示,在本实施例中,将片材P的基重BW设置在52g/m2至400g/m2的范围内。如图11中所示,片材P的厚度为0.15mm到0.50mm。将余裕间隙A设置在0.20mm至0.40mm的范围内。例如,对于基重BW为150g/m2或更小的片材P(1),将抵接构件707的旋转位置RP设置为间隙G(1)。间隙G(1)的量为0.35mm,而空隙C为2.15mm。例如,对于基重BW大于300g/m2且小于或等于400g/m2的片材P(4),将抵接构件707的旋转位置RP设置为间隙G(4)。间隙G(4)的量为0.90mm,而空隙C为2.70mm。当不执行片材P读取时,将抵接构件707的旋转位置RP设置为间隙G(5)。间隙G(5)的量为1.20mm,而空隙C为3.00mm。在本实施例中,如图11中所示,间隙G可设置为五个级别。基重BW与片材厚度大致相互对应,并且厚度随着基重BW增加而增加。然而,取决于片材类型也存在例外。图11的数值仅为示例,并且本实施例并不局限于此。
(抵接构件的变型例)
在本实施例中,间隙G(n)以五个级别切换,但是本发明并不局限于此。间隙G(n)可以以四个级别或更少级别进行切换,或者可以以六个级别或更多级别进行切换。在本实施例中,抵接构件707形成为具有双对称形状,但是本发明并不局限于此。例如,图12A和图12B是例示抵接构件的变型例的视图。图12A是变型例中抵接构件1707的剖视图。抵接构件1707的外周部分具有偏心形状。抵接构件1707的偏心轴与支承辊706的旋转轴被同轴地可旋转地支撑。
当抵接构件1707经旋转以保持在各旋转位置RP时,间隙G(n)可以G(1)、G(2)、G(3)、G(4)、G(5)、G(6)、G(7)和G(8)的八个级别切换。旋转位置RP(1)、RP(2)、RP(3)、RP(4)、RP(5)、RP(6)、RP(7)和RP(8)分别与间隙G(1)、G(2)、G(4)、G(6)、G(8)、G(7)、G(5)和G(3)对应。间隙G(n)具有以下关系。
G(1)<G(2)<G(3)<G(4)<G(5)<G(6)<G(7)<G(8)
在抵接构件1707的外周表面(抵接表面)1707a上,如图12A所例示,最大间隙G(8)与最小间隙G(1)成180度相对布置。间隙G(2)、G(3)、G(4)、G(5)、G(6)和G(7)在最大间隙G(8)与最小间隙G(1)之间交替布置。该布置是为了抑制在切换间隙G(n)时施加给支承马达801的负荷。在图12A中所例示的变型例中,在旋转位置(第一旋转位置)RP(5)处取最大间隙G(8)(最大值),而在旋转位置(第二旋转位置)RP(1)处取最小间隙G(1)(最小值)。在取最大间隙G(8)的旋转位置RP(5)处抵接读取玻璃704的抵接构件1707的抵接表面与在取最小间隙G(1)的旋转位置RP(1)处抵接读取玻璃704的抵接构件1707的抵接表面以180度相对布置。
在本变型例中,多个旋转位置RP(1)、RP(2)、RP(3)、RP(4)、RP(5)、RP(6)、RP(7)和RP(8)以等角间隔布置。然而,代替等角间隔,多个旋转位置RP可以以自由设置的角度间隔布置。在本变型例中,如图12A所例示,旋转位置RP(2)、RP(3)和RP(4)从旋转位置(第二旋转位置)RP(1)到旋转位置(第一旋转位置)RP(5)布置在第一侧SE1上。旋转位置RP(6)、RP(7)和RP(8)从旋转位置(第一旋转位置)RP(5)到旋转位置(第二旋转位置)RP(1)布置在第二侧SE2上。多个旋转位置RP以多个间隙G(n)的升序顺序交替布置在第一侧SE1和与第一侧SE1相对的第二侧SE2上。
图12B是根据另一变型例的抵接构件2707的剖视图。例如,当如图12B中所例示形成抵接构件2707的外周表面(抵接表面)2707a时,最大间隙G(8)和最小间隙G(1)具有彼此相邻的位置关系。最小间隙G(1)与最大间隙G(8)之间的抵接构件2707的外周表面2707a变成陡峭表面,因此当切换间隙G(n)时,施加给支承马达801的负荷增加。因此,需要增加马达尺寸,这导致成本增加。
图13是示出变型例中抵接构件1707的间隙切换表的图。将使用图12A中所例示的变型例中的抵接构件1707的情况下的片材P的基重BW设置为从52g/m2至450g/m2的范围内。如图13中所例示,片材P的厚度为从0.15mm到0.60mm。将余裕间隙A设置在从0.15mm至0.40mm的范围内。例如,对于基重BW为100g/m2或更小的片材P(1),将抵接构件1707的旋转位置RP设置为间隙G(1)。间隙G(1)的量为0.3mm。例如,对于基重BW大于200g/m2且小于或等于300g/m2的片材P(4),将抵接构件1707的旋转位置RP设置为间隙G(4)。间隙G(4)的量为0.80mm。当不执行片材P读取时,将抵接构件1707的旋转位置RP设置为间隙G(8)。间隙G(8)的量为1.20mm。当使用变型例中的抵接构件1707时,如图13中所示,将间隙G(n)设置为八个级别。以上描述关于变型例中的抵接构件1707。现在,返回描述使用本实施例中的抵接构件707并且将间隙G(n)设置为五个级别的情况。
如上所述,如下表示间隙G。
间隙G=(片材P的厚度)+(余裕间隙A)
当余裕间隙A较小时,具体而言,当余裕间隙A具有负值时,会强行使片材P进入小于片材P厚度的间隙G。因此,当片材P的前缘进入间隙G时,会引起冲击振动,并且传送期间的负荷增加。结果,传送不均匀性增加,因此可能出现卡纸或可能降低读取传送性能。此外,强力将片材P按压在读取玻璃704上,因此读取玻璃704可能裂开,或者图像可能脱落而导致污迹。因此,需要将余裕间隙A设置为适当值。将间隙G设置为等于或大于片材P的厚度。
同时,当余裕间隙A较大时,卷曲的片材易于在读取玻璃704与支承辊706之间的读取部进行不受控制的运动(意外运动)。当片材P的背面在背面CIS 702的焦点方向上远离读取确保范围时,可能降低分辨率或者可能引起光斑。当片材P的背面沿焦点方向远离读取玻璃704的表面0.5mm或更多时,本实施例中的背面CIS 702可能导致读取失败。鉴于上述内容,如图11中所示,间隙G的量和抵接构件707的旋转位置RP的级数设置为使得余裕间隙A落入0.1mm至0.5mm的范围内。
在本实施例中,基于图11中所示的间隙切换表,在片材库900中提供设置间隙G所依据的读取间隙量920。图14是示出片材库900的表。在片材库900中,间隙G经设置以与片材类型相对应。当用户通过操作部180设置片材类型时,自动确定间隙G。图15是例示要在操作部180上显示的片材库编辑画面1001的视图。用户可从片材库编辑画面1001中选择片材类型910,以设置片材类型910。当设置片材类型910时,从读取间隙量920自动设置间隙G。在本实施例中,用户通过操作部180设置关于片材的信息。然而,例如,可以通过在传送路径上配设介质传感器142(图1)来获取与片材厚度有关的信息。介质传感器142被构造为检测片材的特性。将介质传感器142获得的检测结果输入到打印机控制器103。用作获取单元的打印机控制器103可以基于介质传感器142获得的检测结果来获取与片材厚度有关的信息。
(正面/背面对准的反馈构造)
下面将描述正面/背面对准部700进行的测量以及测量结果的反馈目的地。当图像形成装置101通过用户在操作部180上进行的操作从图15中所例示的片材库编辑画面1001上的“打印位置调整”按钮1002接收请求时,在片材P上形成用作调整图的斑块图像820(图16A和图16B)。此外,打印机控制器103将与片材P的基重BW对应的间隙G的量传输到调整单元200的控制部251。控制部251根据间隙G的量控制间隙切换马达802以使抵接构件707旋转,并且根据间隙切换传感器803获得的检测结果切换抵接构件707的旋转位置RP。
图16A和图16B是例示在片材P上形成的斑块图像820的视图。在通过传送辊对211、212和213传送片材P的同时,正面/背面对准部700读取已通过正面CIS 701和背面CIS 702分别在上面形成用作调整图的斑块图像820的片材P的正面和背面。分别通过正面CIS 701和背面CIS 702持续读取片材P的正面和背面,并且连接读取的线形图像以组合图像数据。基于组合的图像进行测量。
图16A是例示通过读取正面CIS 701已在上面形成斑块图像820的片材P的正面而获得的正面测量图案图像822的视图。在正面测量图案图像822的四个角区域形成四个斑块图像820。正面测量图案图像822包括沿片材P的传送方向CD的前缘822a和后缘822b以及沿传送方向CD的左侧边缘822c和右侧边缘822d。将片材P的传送方向CD设置为副扫描方向Y,将与副扫描方向Y垂直的方向设置为主扫描方向X。
图像处理部260根据正面测量图案图像822计算片材P的检测坐标(X01,Y01)、(X11,Y11)、(X21,Y21)和(X31,Y31)。图像处理部260根据正面测量图案图像822计算斑块图像820的检测坐标(X41,Y41)、(X51,Y51)、(X61,Y61)和(X71,Y71)。图像处理部260基于检测坐标(X01,Y01)至(X71,Y71),测量正面图像的畸变量和片材P与图像之间的位置对准不良量。图像处理部260基于正面图像的畸变量和位置对准不良量,计算第一几何调整值901(图14),所述第一几何调整值901对图像形状校正部320启用形状校正指令。第一几何调整值901包括前端位置、侧边位置、主扫描倍率、副扫描倍率、直角性质和旋转量。
图16B是例示通过读取背面CIS 702已在上面形成斑块图像820的片材P的背面而获得的背面测量图案图像823的视图。在背面测量图案图像823的四个角区域形成四个斑块图像820。背面测量图案图像823包括沿片材P的传送方向CD的前缘823a和后缘823b以及沿传送方向CD的左侧边缘823c和右侧边缘823d。
图像处理部260根据背面测量图案图像823计算片材P的检测坐标(X02,Y02)、(X12,Y12)、(X22,Y22)和(X32,Y32)。图像处理部260根据背面测量图案图像823计算斑块图像820的检测坐标(X42,Y42)、(X52,Y52)、(X62,Y62)和(X72,Y72)。图像处理部260基于检测坐标(X02,Y02)至(X72,Y72),测量背面图像的畸变量和片材P与图像之间的位置对准不良量。图像处理部260基于背面图像的畸变量和位置对准不良量,计算第二几何调整值902(图14),所述第二几何调整值902对图像形状校正部320启用形状校正指令。第二几何调整值902包括前端位置、侧边位置、主扫描倍率、副扫描倍率、直角性质和旋转量。
通过通信部250将图像处理部260所计算的第一几何调整值901和第二几何调整值902传输到图像形成装置101中的片材库900。第一几何调整值901和第二几何调整值902作为正面参数和背面参数存储在片材库900中。以此方式,针对每种片材类型910,将设置值存储在片材库900中。可通过读取基于要在上面执行打印作业的片材的片材类型910的设置值以及矫正图像位置和图像畸变,来输出以高精度校正的正面和背面打印位置的打印图像。在这种情况下,可以在执行打印作业之前测量在本说明书中例举的正面测量图案图像822和背面测量图案图像823,或者可以在执行打印作业期间在预定定时自动测量在本说明书中例举的正面测量图案图像822和背面测量图案图像823作为校准。
(控制操作)
现在,参照图17描述用于在图像形成装置101和调整单元200中传送片材P的控制操作。图17是例示传送片材P的控制操作的流程图。控制部251根据存储在内部存储器(未示出)中的程序执行控制操作。当用户从操作部180输入作业时,控制部251开始控制操作。控制部251确定作业是否是正常打印作业(步骤S1101)。当作业是正常打印作业时(在步骤S1101中为“是”),控制部251使图像形成装置101和调整单元200的各个构件原位(HP)等待(步骤S1102)。此时,要将片材P引导至调整单元200中的通道230,控制部251通过控制挡板切换马达240,使挡板221在向下的状态(在通过位置处)等待(步骤S1102)。
图像形成装置101在片材P上形成图像(步骤S1103)。调整单元200接收通过图像形成装置101在上面形成有图像的片材P(步骤S1104)。控制部251控制传送马达252,以通过第一传送辊201、第二传送辊202、第三传送辊203和第四传送辊204使片材P穿过通道230并将片材P排出到后处理装置600(步骤S1105)。控制部251确定片材P是否是最后一张片材(步骤S1106)。当片材P不是最后一张片材时(在步骤S1106中为“否”),控制部251使处理返回至步骤S1101。当片材P是最后一张片材时(在步骤S1106中为“是”),控制部251结束控制操作。
同时,当用户通过操作部180从片材库900中选择片材类型910来选择“打印位置调整”按钮1002时,输入正面/背面对准作业。当作业是正面/背面对准作业时(在步骤S1101中为“否”),控制部251使图像形成装置101以及调整单元200的各个构件原位(HP)等待(步骤S1107)。此时,要将片材P引导至调整单元中的测量路径231,控制部251使挡板221在向上的状态(在测量路径位置)等待(步骤S1107)。
图像形成装置101在片材P的两面形成用作调整图的斑块图像820(步骤S1108)。控制部251接收从片材库900选择的片材类型910的基重和厚度值(S1109)。控制部251根据片材的厚度值控制间隙切换马达802以使抵接构件707旋转从而形成间隙G(S1110)。调整单元200从图像形成装置101接收上面形成有斑块图像820的片材P(步骤S1111)。通过挡板221将传送到调整单元200的片材P传送到测量路径231(步骤S1112)。通过传送辊对205、206、207、208、209和210将片材P传送到正面/背面对准部700。
控制部251分别读取片材P和由正面CIS 701和背面CIS 702在片材P的两面形成的斑块图像820(步骤S1113),以获得正面测量图案图像822和背面测量图案图像823。正面/背面对准部700进行高清晰度的线形图像合成,并且测量片材P上的斑块图像820的打印不对准和片材P的形状。图像处理部260从正面测量图案图像822和背面测量图案图像823,计算第一几何调整值901和第二几何调整值902。图像处理部260通过通信部250将第一几何调整值901和第二几何调整值902存储在图像形成装置101的片材库900中(步骤S1114)。因此,用于正面/背面对准调整的打印位置调整结束。
通过传送辊对214将已穿过正面/背面对准部700的片材P传送到通道230(步骤S1115)。此后,通过第三传送辊203将片材P传送到排出路径232,并且通过第四传送辊204将片材P排出到后处理装置600(步骤S1105)。控制部251确定片材P是否为最后一张片材(步骤S1106),并且当片材P为最后一张片材时(在步骤S1106中为“是”),控制部251结束控制操作。
根据本实施例,可减少读取玻璃703上的污迹,并且可稳定地读取片材P的图像。
本实施例中的图像处理部260、控制部(控制单元)251、打印机控制器103和引擎控制部312可以由被构造为执行各自功能的至少一个处理器形成。此外,图像处理部260和控制部(控制单元)251可以由至少一个处理器形成,并且打印机控制器103和引擎控制部312可以由至少一个处理器形成。
根据本实施例,可在抑制图像读取精度降低的同时抑制卡纸的出现。
其他实施例
本发明的实施例还可以通过如下的方法来实现,即,通过网络或者各种存储介质将执行上述实施例的功能的软件(程序)提供给系统或装置,该系统或装置的计算机或是中央处理单元(CPU)、微处理单元(MPU)读出并执行程序的方法。
虽然已参照示例性实施例描述了本发明,但是应理解,本发明并不局限于所公开的示例性实施例。应当对所附权利要求的范围给予最宽的解释,以使其涵盖所有这些变型以及等同的结构及功能。
Claims (9)
1.一种图像形成系统,所述图像形成系统包括:
图像形成部,所述图像形成部被构造为在第一片材上形成图像;
传送单元,所述传送单元被构造为传送所述图像形成部已在上面形成所述图像的所述第一片材;
透明构件;
读取单元,所述读取单元包括读取传感器,所述读取传感器被构造为,通过所述透明构件,在传送所述第一片材的传送方向上的读取位置处,读取由所述传送单元传送的所述第一片材上的所述图像;
对置构件,所述对置构件配设在传送方向上的读取位置处,并且相对于所述透明构件配设在所述读取单元的相对侧上,其中,由所述传送单元传送的所述第一片材穿过所述对置构件与所述透明构件之间的间隙;
变更单元,所述变更单元被构造为变更所述间隙的尺寸;以及
至少一个处理器,所述至少一个处理器被构造为:
基于所述读取单元读取的所述图像,控制要由所述图像形成部在第二片材上形成的图像的几何特性,其中,所述图像形成部被构造为,基于由所述至少一个处理器控制的所述几何特性,在所述第二片材上形成图像;
获取与所述第一片材的厚度有关的信息;以及
当所述第一片材的厚度为第一厚度时,控制所述变更单元使得所述间隙的尺寸变为第一尺寸,并且当所述第一片材的厚度为大于所述第一厚度的第二厚度时,控制所述变更单元使得所述间隙的尺寸变为大于所述第一尺寸的第二尺寸。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图像形成系统,所述图像形成系统还包括基准表面,
其中,所述变更单元包括具有与所述基准表面抵接的抵接表面的偏心凸轮,并且
其中,通过在所述抵接表面与所述基准表面抵接的状态下使所述偏心凸轮旋转来变更所述间隙。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图像形成系统,其中,所述基准表面配设在所述透明构件上。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图像形成系统,其中,所述对置构件为辊,并且
其中,所述偏心凸轮与所述辊同心地被旋转支撑。
5.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图像形成系统,其中,所述对置构件为辊,并且
其中,所述辊由与所述变更单元的驱动源不同的驱动源驱动。
6.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图像形成系统,其中,所述对置构件为具有黑色外周表面的辊。
7.根据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图像形成系统,所述图像形成系统还包括传送引导件,所述传送引导件沿所述传送方向布置在所述对置构件的上游,
其中,所述变更单元被构造为变更所述透明构件与所述传送引导件之间的间隙。
8.根据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图像形成系统,其中,所述读取传感器为接触式图像传感器。
9.根据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图像形成系统,所述图像形成系统还包括传感器,所述传感器配设在所述第一片材穿过的传送路径上,并且被构造为检测所述第一片材的厚度,
其中,所述至少一个处理器被构造为从所述传感器获取与所述第一片材的所述厚度有关的信息。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410293358.1A CN117956091A (zh) | 2020-05-26 | 2021-05-21 | 图像形成系统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4)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20091497 | 2020-05-26 | ||
JP2020-091497 | 2020-05-26 | ||
JP2020-218807 | 2020-12-28 | ||
JP2020218807A JP2021190988A (ja) | 2020-05-26 | 2020-12-28 | 画像形成システム |
Related Child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410293358.1A Division CN117956091A (zh) | 2020-05-26 | 2021-05-21 | 图像形成系统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3726970A true CN113726970A (zh) | 2021-11-30 |
CN113726970B CN113726970B (zh) | 2024-04-09 |
Family
ID=78672736
Famil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110556911.2A Active CN113726970B (zh) | 2020-05-26 | 2021-05-21 | 图像形成系统 |
CN202410293358.1A Pending CN117956091A (zh) | 2020-05-26 | 2021-05-21 | 图像形成系统 |
Family Applications After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410293358.1A Pending CN117956091A (zh) | 2020-05-26 | 2021-05-21 | 图像形成系统 |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 Link |
---|---|
US (2) | US11520266B2 (zh) |
CN (2) | CN113726970B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2022114536A (ja) * | 2021-01-27 | 2022-08-08 |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 読取装置及び画像形成システム |
Citations (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2014012594A (ja) * | 2012-07-05 | 2014-01-23 | Canon Electronics Inc | シート搬送装置及び画像読取装置並びに画像形成装置 |
US20170149989A1 (en) * | 2015-11-25 | 2017-05-25 | Ricoh Company, Ltd. | Image reading device,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incorporating the image reading device, and method of reading images using the image reading device |
US20170223204A1 (en) * | 2016-02-02 | 2017-08-03 | Konica Minolta, Inc. | Image reading apparatus and image forming system |
US20180288240A1 (en) * | 2017-03-30 | 2018-10-04 | Konica Minolta, Inc. | Reading apparatus, image forming system, and non-transitory computer-readable storage medium storing control program |
JP2018198359A (ja) * | 2017-05-23 | 2018-12-13 | 京セラドキュメントソリューションズ株式会社 | 画像読取装置及びそれを備えた画像形成装置 |
Family Cites Families (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2007143083A (ja) * | 2005-11-22 | 2007-06-07 | Ricoh Co Ltd | 原稿画像読取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
JP5572993B2 (ja) | 2009-05-12 | 2014-08-20 | 富士ゼロックス株式会社 | 画像読み取り装置、画像形成装置 |
JP5736682B2 (ja) * | 2010-07-16 | 2015-06-17 | 株式会社リコー | 画像読取装置、画像形成装置および画像データ補正方法 |
JP5858888B2 (ja) * | 2012-09-14 | 2016-02-10 | 株式会社Pfu | 媒体搬送装置 |
JP2018101093A (ja) * | 2016-12-21 | 2018-06-28 |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 画像形成装置 |
-
2021
- 2021-05-17 US US17/322,786 patent/US11520266B2/en active Active
- 2021-05-21 CN CN202110556911.2A patent/CN113726970B/zh active Active
- 2021-05-21 CN CN202410293358.1A patent/CN117956091A/zh active Pending
-
2022
- 2022-10-27 US US17/975,419 patent/US20230048400A1/en active Pending
Patent Citations (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2014012594A (ja) * | 2012-07-05 | 2014-01-23 | Canon Electronics Inc | シート搬送装置及び画像読取装置並びに画像形成装置 |
US20170149989A1 (en) * | 2015-11-25 | 2017-05-25 | Ricoh Company, Ltd. | Image reading device,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incorporating the image reading device, and method of reading images using the image reading device |
US20170223204A1 (en) * | 2016-02-02 | 2017-08-03 | Konica Minolta, Inc. | Image reading apparatus and image forming system |
US20180288240A1 (en) * | 2017-03-30 | 2018-10-04 | Konica Minolta, Inc. | Reading apparatus, image forming system, and non-transitory computer-readable storage medium storing control program |
JP2018198359A (ja) * | 2017-05-23 | 2018-12-13 | 京セラドキュメントソリューションズ株式会社 | 画像読取装置及びそれを備えた画像形成装置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US20230048400A1 (en) | 2023-02-16 |
US20210373475A1 (en) | 2021-12-02 |
CN113726970B (zh) | 2024-04-09 |
CN117956091A (zh) | 2024-04-30 |
US11520266B2 (en) | 2022-12-06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JP4613949B2 (ja) | 画像形成装置 | |
US10114327B2 (en) |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 |
US12063334B2 (en) | Image reading apparatus and image forming system | |
CN113721433B (zh) | 图像形成系统 | |
US11126124B2 (en) | Image reading device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incorporating same | |
JP2007155895A (ja) | カラー画像形成装置 | |
US11582359B2 (en) | Image reading apparatus and image forming system | |
US10401776B2 (en) |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and control method | |
US20230048400A1 (en) | Image forming system | |
US7471912B2 (en) |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including intermediate transfer member and method of controlling the same | |
JP4110851B2 (ja) | 画像形成装置 | |
JP5854820B2 (ja) | 画像形成装置 | |
JP2021190988A (ja) | 画像形成システム | |
US8139967B2 (en) |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having an image carrying area switching part which switches image carrying areas on an intermediate transfer part | |
US11526106B2 (en) |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 |
JP2011195266A (ja) | 画像形成装置 | |
JP7356386B2 (ja) | 画像形成装置、制御プログラムおよび制御方法 | |
US11422496B2 (en) |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 |
JP2018194654A (ja) | 画像形成装置 | |
US20240323289A1 (en) | Image reading apparatus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 |
US20230418186A1 (en) |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 |
JP2021190991A (ja) | 画像形成システム | |
JP2022137949A (ja) | 画像形成装置 | |
JP2024108597A (ja) | 画像読取装置及び画像形成システム | |
JP2006030693A (ja) | 画像形成装置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