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3711480A - 电力转换器 - Google Patents

电力转换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3711480A
CN113711480A CN202080029099.1A CN202080029099A CN113711480A CN 113711480 A CN113711480 A CN 113711480A CN 202080029099 A CN202080029099 A CN 202080029099A CN 113711480 A CN113711480 A CN 113711480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hase
lower arm
voltage
terminal
negativ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80029099.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3711480B (zh
Inventor
徳舛彰
渡边庸佑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Denso Corp
Original Assignee
Denso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Denso Corp filed Critical Denso Corp
Publication of CN11371148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3711480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3711480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3711480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MAPPARATUS FOR CONVERSION BETWEEN AC AND AC, BETWEEN AC AND DC, OR BETWEEN DC AND DC, AND FOR USE WITH MAINS OR SIMILAR POWER SUPPLY SYSTEMS; CONVERSION OF DC OR AC INPUT POWER INTO SURGE OUTPUT POWER; CONTROL OR REGULATION THEREOF
    • H02M7/00Conversion of ac power input into dc power output; Conversion of dc power input into ac power output
    • H02M7/42Conversion of dc power input into ac power output without possibility of reversal
    • H02M7/44Conversion of dc power input into ac power output without possibility of reversal by static converters
    • H02M7/48Conversion of dc power input into ac power output without possibility of reversal by static converters using discharge tub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or semiconductor devic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 H02M7/53Conversion of dc power input into ac power output without possibility of reversal by static converters using discharge tub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or semiconductor devic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using devices of a triode or transistor type requiring continuous application of a control signal
    • H02M7/537Conversion of dc power input into ac power output without possibility of reversal by static converters using discharge tub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or semiconductor devic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using devices of a triode or transistor type requiring continuous application of a control signal using semiconductor devices only, e.g. single switched pulse inverter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MAPPARATUS FOR CONVERSION BETWEEN AC AND AC, BETWEEN AC AND DC, OR BETWEEN DC AND DC, AND FOR USE WITH MAINS OR SIMILAR POWER SUPPLY SYSTEMS; CONVERSION OF DC OR AC INPUT POWER INTO SURGE OUTPUT POWER; CONTROL OR REGULATION THEREOF
    • H02M1/00Details of apparatus for conversion
    • H02M1/08Circui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generation of control voltages for semiconductor devices incorporated in static converter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MAPPARATUS FOR CONVERSION BETWEEN AC AND AC, BETWEEN AC AND DC, OR BETWEEN DC AND DC, AND FOR USE WITH MAINS OR SIMILAR POWER SUPPLY SYSTEMS; CONVERSION OF DC OR AC INPUT POWER INTO SURGE OUTPUT POWER; CONTROL OR REGULATION THEREOF
    • H02M1/00Details of apparatus for conversion
    • H02M1/08Circui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generation of control voltages for semiconductor devices incorporated in static converters
    • H02M1/088Circui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generation of control voltages for semiconductor devices incorporated in static converters for the simultaneous control of series or parallel connected semiconductor device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MAPPARATUS FOR CONVERSION BETWEEN AC AND AC, BETWEEN AC AND DC, OR BETWEEN DC AND DC, AND FOR USE WITH MAINS OR SIMILAR POWER SUPPLY SYSTEMS; CONVERSION OF DC OR AC INPUT POWER INTO SURGE OUTPUT POWER; CONTROL OR REGULATION THEREOF
    • H02M7/00Conversion of ac power input into dc power output; Conversion of dc power input into ac power output
    • H02M7/42Conversion of dc power input into ac power output without possibility of reversal
    • H02M7/44Conversion of dc power input into ac power output without possibility of reversal by static converters
    • H02M7/48Conversion of dc power input into ac power output without possibility of reversal by static converters using discharge tub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or semiconductor devic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 H02M7/53Conversion of dc power input into ac power output without possibility of reversal by static converters using discharge tub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or semiconductor devic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using devices of a triode or transistor type requiring continuous application of a control signal
    • H02M7/537Conversion of dc power input into ac power output without possibility of reversal by static converters using discharge tub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or semiconductor devic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using devices of a triode or transistor type requiring continuous application of a control signal using semiconductor devices only, e.g. single switched pulse inverters
    • H02M7/5387Conversion of dc power input into ac power output without possibility of reversal by static converters using discharge tub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or semiconductor devic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using devices of a triode or transistor type requiring continuous application of a control signal using semiconductor devices only, e.g. single switched pulse inverters in a bridge configuration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MAPPARATUS FOR CONVERSION BETWEEN AC AND AC, BETWEEN AC AND DC, OR BETWEEN DC AND DC, AND FOR USE WITH MAINS OR SIMILAR POWER SUPPLY SYSTEMS; CONVERSION OF DC OR AC INPUT POWER INTO SURGE OUTPUT POWER; CONTROL OR REGULATION THEREOF
    • H02M1/00Details of apparatus for conversion
    • H02M1/0003Details of control, feedback or regulation circuits
    • H02M1/0006Arrangements for supplying an adequate voltage to the control circuit of converter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MAPPARATUS FOR CONVERSION BETWEEN AC AND AC, BETWEEN AC AND DC, OR BETWEEN DC AND DC, AND FOR USE WITH MAINS OR SIMILAR POWER SUPPLY SYSTEMS; CONVERSION OF DC OR AC INPUT POWER INTO SURGE OUTPUT POWER; CONTROL OR REGULATION THEREOF
    • H02M7/00Conversion of ac power input into dc power output; Conversion of dc power input into ac power output
    • H02M7/66Conversion of ac power input into dc power output; Conversion of dc power input into ac power output with possibility of reversal
    • H02M7/68Conversion of ac power input into dc power output; Conversion of dc power input into ac power output with possibility of reversal by static converters
    • H02M7/72Conversion of ac power input into dc power output; Conversion of dc power input into ac power output with possibility of reversal by static converters using discharge tub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or semiconductor devic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 H02M7/79Conversion of ac power input into dc power output; Conversion of dc power input into ac power output with possibility of reversal by static converters using discharge tub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or semiconductor devic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using devices of a triode or transistor type requiring continuous application of a control signal
    • H02M7/797Conversion of ac power input into dc power output; Conversion of dc power input into ac power output with possibility of reversal by static converters using discharge tub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or semiconductor devic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using devices of a triode or transistor type requiring continuous application of a control signal using semiconductor devices only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Inverter Devices (AREA)
  • Power Conversion In General (AREA)

Abstract

电力转换器(20、30)包括与各相对应的上臂开关、下臂开关(SUp~Scn)。各相的所述下臂开关(SUn、SVn、SWn、Scn)具有第一端子、第二端子和栅极。电力转换器包括:电压生成电路(74、71B、72B),该电压生成电路的正极侧连接到各相的下臂开关中的仅任意一相的下臂开关(SUn、SVn)的第二端子;负极侧路径(80n),该负极侧路径是连接到电压生成电路的负极侧的电气路径;以及电容器(75V、75W、75c),该电容器的第一端侧连接到各相的下臂开关中的没有连接电压生成电路的其余的下臂开关(SVn、SWn、Scn)的第二端子,第二端侧连接到负极侧路径。

Description

电力转换器
相关申请的援引
本申请以2019年4月16日申请的日本专利申请第2019-077936号为基础,在此援引其记载内容。
技术领域
本公开涉及一种电力转换器。
背景技术
作为电力转换器,例如专利文献1所述,已知包括与各相对应的上下臂开关的逆变器。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特开2008-61290号公报
发明内容
构成电力转换器的各相的下臂开关具有第一端子、第二端子和栅极。下臂开关通过使栅极相对于第二端子的电位差(栅极电压)在阈值电压以上而成为允许电流在第一端子与第二端子之间流通的接通状态,并且通过使栅极电压低于阈值电压而成为阻止电流从第一端子向第二端子流通的断开状态。
此处,当下臂开关成为断开状态时,由于例如能经由下臂开关的寄生电容向栅极供给电荷,因此可能会使栅极电压在阈值电压以上。在这种情况下,尽管欲将下臂开关维持在断开状态,但是会发生由于下臂开关错误切换为接通状态的现象即自动导通。
为了抑制发生自动导通,还可以考虑将向下臂开关的栅极供给负的栅极电压的电压生成电路单独设置于各相的下臂开关。但是,在这种情况下,由于需要相数数量的电压生成电路,可能会使电力转换器的结构复杂化。
本公开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实现结构的简化的电力转换器。
本公开是一种电力转换器,包括与各相对应的上臂开关、下臂开关,
各相的所述下臂开关具有第一端子、第二端子以及栅极,通过使所述栅极与所述第二端子的电位差在阈值电压以上,使所述下臂开关成为允许电流在所述第一端子与所述第二端子之间流通的接通状态,通过使所述电位差低于所述阈值电压,使所述下臂开关成为阻止电流从所述第一端子向所述第二端子流通的断开状态,
包括:电压生成电路,该电压生成电路的正极侧连接到各相的所述下臂开关中的仅任意一相的下臂开关的所述第二端子;
负极侧路径,该负极侧路径是连接到所述电压生成电路的负极侧的电气路径;以及
电容器,该电容器的第一端侧连接到各相的所述下臂开关中的没有连接所述电压生成电路的其余的下臂开关的所述第二端子,该电容器的第二端侧连接到所述负极侧路径。
根据本公开,对于各相的下臂开关中的仅任意一相的下臂开关设有电压生成电路。因此,与对于各相的下臂开关单独设置电压生成电路的结构相比,能实现电力转换器的结构的简化。
此处,根据本公开,在电压生成电路的负极侧连接有负极侧路径。因此,能通过负极侧路径和将其余的下臂开关的第二端子与负极侧路径连接的电容器实现用于向各相的下臂开关中的没有连接电压生成电路的其余的下臂开关的栅极供给负的栅极电压的结构。
这样,根据本公开,能通过仅针对任意一相的下臂开关设置的电压生成电路、作为无源元件的电容器和负极侧路径这样简单的结构来向各相的下臂开关的栅极供给负的栅极电压。
附图说明
参照附图和以下详细的记述,可以更明确本公开的上述目的、其他目的、特征和优点。附图如下所述。
图1是第一实施方式的控制系统的整体结构图。
图2是表示上下臂的驱动IC和其周边结构的图。
图3是表示比较例的上下臂的驱动IC和其周边结构的图。
图4是表示第二实施方式的下臂的驱动IC和其周边结构的图。
图5是表示第三实施方式的下臂的驱动IC和其周边结构的图。
图6是表示电容器电压的异常判断处理的步骤的流程图。
图7是表示第四实施方式的下臂的驱动IC和其周边结构的图。
图8是表示第五实施方式的下臂的驱动IC和其周边结构的图。
图9是表示负电压电源、负极侧电感器和其周边结构的等效电路的图。
图10是表示第六实施方式的下臂的驱动IC和其周边结构的图。
图11是表示第七实施方式的下臂的驱动IC和其周边结构的图。
图12是表示第八实施方式的下臂的驱动IC和其周边结构的图。
图13是表示电路基板上的负电压电源的配置方式的图。
图14是表示第九实施方式的下臂的驱动IC和其周边结构的图。
图15是表示电路基板上的负电压电源的配置方式的图。
图16是表示其他实施方式的上下臂的驱动IC和其周边结构的图。
具体实施方式
<第一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将本公开的电力转换器具体化的第一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如图1所示,控制系统包括直流电源10、作为电力转换器的DCDC转换器20和逆变器30、旋转电机40以及控制装置50。直流电源10是例如具有100V以上的端子电压的蓄电池。直流电源10例如是锂离子蓄电池、镍氢蓄电池等二次电池。
旋转电机40是例如车载主机。在本实施方式中,作为旋转电机40使用三相结构。旋转电机40包括U相绕组41U、V相绕组41V以及W相绕组41W。作为旋转电机40,例如能使用永磁体同步旋转电机。
DCDC转换器20包括电容器21、电抗器22、上臂升压开关Scp和下臂升压开关Scn。在本实施方式中,各升压开关Scp、Scn是作为SiC器件的N通道MOSFET(Metal-Oxide-Semiconductor Field-Effect Transistor:金属-氧化物半导体场效应晶体管)。在各升压开关Scp、Scn形成有体二极管。DCDC转换器20具有通过驱动各升压开关Scp、Scn来使直流电源10的输出电压升压并输出的功能。
上臂升压开关Scp和下臂升压开关Scn被模块化而构成升压模块MC。升压模块MC呈扁平的长方体形状,包括漏极端子TD、源极端子TS和连接端子TA。在漏极端子TD连接有上臂升压开关Scp的漏极(相当于第一端子),在源极端子TS连接有下臂升压开关Scn的源极(相当于第二端子)。在连接端子TA连接有上臂升压开关Scp的源极和下臂升压开关Scn的漏极。
在升压模块MC的连接端子TA连接有电抗器22的第一端。在电抗器22的第二端连接有直流电源10的正极端子。在升压模块MC的漏极端子TD连接有正极侧导电构件23p。在升压模块MC的源极端子TS连接有负极侧导电构件23n。在负极侧导电构件23n连接有直流电源10的负极端子。
逆变器30包括U相上臂开关SUp、U相下臂开关SUn、V相上臂开关SVp、V相下臂开关SVn以及W相上臂开关SWp、W相下臂开关SWn。在本实施方式中,各开关SUp、SUn、SVp、SVn、SWp、SWn是作为SiC器件的N通道MOSFET(Metal-Oxide-Semiconductor Field-EffectTransistor:金属-氧化物半导体场效应晶体管)。在各开关SUp、SUn、SVp、SVn、SWp、SWn形成有体二极管。
U相上臂开关SUp、U相下臂开关SUn被模块化而构成U相模块MU。V相上臂开关SVp、V相下臂开关SVn被模块化而构成V相模块MV。W相上臂开关SWp、W相下臂开关SWn被模块化而构成W相模块MW。在本实施方式中,各相模块MU、MV、MU是与升压模块MC相同的结构。因此,省略各相模块MU、MV、MU的详细说明。此外,在各模块MC、MU、MV、MW中,为了方便,用共用的符号TD来表示漏极端子,但实际上在各模块MC、MU、MV、MW设有单独的漏极端子。对于源极端子TS、连接端子TA也是相同的。
在各相模块MU、MV、MW的漏极端子TD连接有正极侧导电构件23p,在各相模块MU、MV、MU的源极端子TS连接有负极侧导电构件23n。各导电构件23p、23n呈长条状,在本实施方式中由母线构成。在负极侧导电构件23n从其一端侧依次连接有U相模块MU的源极端子TS、V相模块MV的源极端子TS、W相模块MW的源极端子TS、升压模块MC的源极端子TS。在正极侧导电构件23p从其一端侧依次连接有U相模块MU的漏极端子TD、V相模块MV的漏极端子TD、W相模块MW的漏极端子TD、升压模块MC的漏极端子TD。
在U相模块MU的连接端子TA连接有U相绕组41U的第一端。在V相模块MV的连接端子TA连接有V相绕组41V的第一端。在W相模块MU的连接端子TA连接有W相绕组41W的第一端。各相绕组41U、41V、41W的第二端在中性点处连接。
控制装置50驱动DCDC转换器20和逆变器30以将旋转电机40的控制量控制为其指令值。控制量例如是转矩。为了将DCDC转换器20的输出电压控制为其目标值,控制装置50将各升压开关Scp、Scn的驱动信号向单独设置在各升压开关Scp、Scp的驱动IC输出。
为了驱动逆变器30的各开关SUp~SWn接通断开,控制装置50将各开关SUp~SWn的驱动信号向单独设置在各开关SUp~SWn的驱动IC输出。例如,控制装置50通过基于相位彼此分开电角度120°的三相指令电压与三角波等载波信号的大小比较的PWM处理,来生成与各驱动IC对应的驱动信号。
驱动信号为指示开关的接通驱动的接通指令和指示断开驱动的断开指令的某一个。在各相和DCDC转换器20中,上臂侧的驱动信号和对应的下臂侧的驱动信号交替为接通指令。因此,在各相中,上臂开关和下臂开关交替为接通状态。另外,控制装置50提供的功能可以由例如存储在实体存储器装置中的软件和执行该软件的计算机、硬件或它们的组合来提供。
接着,使用图2进一步对逆变器30进行说明。首先,对逆变器30的上臂进行说明。
对U相上臂开关SUp、V相上臂开关SVp、W相上臂开关SWp单独设有驱动IC60U、60V、60W。从单独设置的绝缘电源向各驱动IC60U、60V、60W供给电力。对U相进行说明,在构成绝缘电源的变压器的次级侧线圈61U的第一端连接有二极管62U的阳极。在二极管62U的阴极连接有平滑电容器63U的第一端和驱动IC60U的电源端子。在次级侧线圈61U的第二端连接有平滑电容器63U的第二端和驱动IC60U的接地端子。
在U相上臂开关SUp的源极连接有负电压电源64U的正极端子和电容器65U的第一端。在负电压电源64U的负极端子和电容器65U的第二端连接有驱动IC60U的接地端子。
当判断为从控制装置50输出的驱动信号为接通指令时,驱动IC60U向U相上臂开关SUp的栅极供给次级侧线圈61U的电压即电源电压VP(例如20V)。由此,U相上臂开关SUp的栅极电压为阈值电压Vth以上,U相上臂开关SUp被切换为接通状态。当判断为驱动信号变为断开指令时,驱动IC60U将“VP-VN”向U相上臂开关SUp的栅极供给。VN是比电源电压VP低的值(例如4V),是负电压电源64U的输出电压的目标值。通过将“VP-VN”向栅极供给,使U相上臂开关SUp的栅极电压低于阈值电压Vth,U相上臂开关SUp被切换为断开状态。
另外,对于V相,与U相相同地,设置有驱动IC60V、构成绝缘电源的次级侧线圈61V、二极管62V、平滑电容器63V、负电压电源64V以及电容器65V。此外,对于W相,与U相相同地,设置有驱动IC60W、构成绝缘电源的次级侧线圈61W、二极管62W、平滑电容器63W、负电压电源64W以及电容器65W。不过,由于V相、W相的结构与U相相同,因此省略其详细说明。
接着,对逆变器30的下臂进行说明。
对U相下臂开关SUn、V相下臂开关SVn、W相下臂开关SWn单独设有驱动IC70U、70V、70W。从共用的绝缘电源向各驱动IC70U、70V、70W供给电力。详细地,在构成绝缘电源的变压器的次级侧线圈71的第一端连接有二极管72U的阳极。在二极管72的阴极连接有正极侧路径80p。在次级侧线圈71的第二端连接有负极侧路径80n。
对U相进行说明,在正极侧路径80p连接有U相平滑电容器63U的第一端和U相驱动IC70U的电源端子。在负极侧路径80n连接有U相平滑电容器73U的第二端和U相驱动IC70U的接地端子。
在U相下臂开关SUn的源极连接有作为电压生成电路的负电压电源74的正极端子和U相电容器75U的第一端。在负电压电源74的负极端子和U相电容器75U的第二端连接有负极侧路径80n。
对V相进行说明,在正极侧路径80p连接有V相平滑电容器63V的第一端和V相驱动IC70V的电源端子。在负极侧路径80n连接有V相平滑电容器73V的第二端和V相驱动IC70V的接地端子。
在V相下臂开关SVn的源极没有连接负电压电源,而连接有V相电容器75V的第一端。在V相电容器75V的第二端连接有负极侧路径80n。
对W相进行说明,在正极侧路径80p连接有W相平滑电容器63W的第一端和W相驱动IC70W的电源端子。在负极侧路径80n连接有W相平滑电容器73W的第二端和W相驱动IC70W的接地端子。
与V相相同地,在W相下臂开关SWn的源极没有连接负电压电源,而连接有W相电容器75W的第一端。在W相电容器75W的第二端连接有负极侧路径80n。
在本实施方式中,从共用的次级侧线圈71向各驱动IC70U、70V、70W的电源端子供给电力。因此,在各相中,能使在驱动下臂开关接通时向栅极供给的电压的偏差减少。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正极侧路径80p和负极侧路径80n在逆变器30包括的电路基板上作为配线图案而形成。各驱动IC60U、60V、60W、70U、70V、70W、各平滑电容器63U、63V、63W、73U、73V、73W、各负电压电源64U、64V、64W、74、以及各电容器65U、65V、65W、75U、75V、75W设置在上述电路基板。
如上所述,在本实施方式中,仅对U相下臂开关SUn、V相下臂开关SVn、W相下臂开关SWn中的U相下臂开关SUn设有负电压电源74。因此,与对U相下臂开关SUn、V相下臂开关SVn、W相下臂开关SWn分别单独设有负电压电源的结构相比,能够简化逆变器30的结构。
在本实施方式中,在负电压电源74的负极端子连接有负极侧路径80n。因此,能通过负电压电源74、负极侧路径80n以及V相电容器75V、W相电容器75W这样简单的结构来实现用于向没有连接负电压电源74的V相下臂开关SVn、W相下臂开关SWn的栅极供给负的栅极电压“-VN”的结构。
与此相对,如图3所示的比较例那样,根据在各相单独设有U相负电压电源74U、V相负电压电源74V、W相负电压电源74W的结构,会导致结构复杂化。
此外,在比较例中,在U相负电压电源74U、V相负电压电源74V、W相负电压电源74W中的任一个的输出电压相对于其他的输出电压较低的情况下,会产生电流的回流。电流的回流是由于使用共用的绝缘电源作为各相的电源而产生的。图3示出了由于V相负电压电源74V的输出电压比U相负电压电源74U、W相负电压电源74W的输出电压低而产生图中虚线的箭头所示的电流的回流的例子。在这种情况下,U相负电压电源74U、W相负电压电源74W的负载比设计时预想的负载高。其结果是,可能会产生例如U相负电压电源74U、W相负电压电源74W处于过热状态,从而使U相负电压电源74U、W相负电压电源74W的可靠性降低这样的问题。与此相对,在本实施方式中,仅在U相设有负电压电源74作为用于供给负电压的结构,在V相、W相仅设有作为无源元件的电容器75V、75W。因此,可以防止发生比较例中说明的上述问题。
<第二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以与第一实施方式的不同点为中心,对第二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4所示,负电压电源74内置于U相驱动IC70U。在图4中,为了方便,对于与上述图2所示的结构相同的结构,标注相同的符号。此外,图4仅示出了上臂和下臂中的下臂的结构。
<第三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以与第二实施方式的不同点为中心,对第三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在本实施方式中,下臂的各相的驱动IC70U、驱动IC70V、驱动IC70W中的没有内置负电压电源74的V相驱动IC70V、W相驱动IC70W具有监视V相电容器75V、W相电容器75W的电压的功能。图5表示逆变器30的下臂的结构。在图5中,为了方便,对于与上述图4所示的结构相同的结构,标注相同的符号。
由于某些原因,负电压电源74的输出电压会从目标电压VN大幅偏离。在这种情况下,V相电容器75V、W电容器75W的电压也会从目标电压VN大幅偏离,有可能无法适当地抑制自动导通的发生。因此,V相驱动IC70V、W相驱动IC70W具有监视V相电容器75V、W相电容器75W的电压的监视功能,基于该监视结果,来判断是否存在V相电容器75V、W相电容器75W的电压偏离目标电压VN的异常。
以V相、W相中的V相为例,对V相电容器75V的电压的异常判断处理进行说明。图6示出了由V相驱动IC70V执行的异常判断处理的流程图。
在步骤S10中,检测V相电容器75V的电压VVD。在步骤S11中,对检测电压VVD是否包含于包括目标电压VN的规定范围(VN-α~VN+α)进行判断。
在步骤S11中判断为检测电压VVD包含于规定范围的情况下,判断为V相电容器75V的电压正常。
另一方面,在步骤S11中判断为检测电压VVD在规定范围外的情况下,前进到步骤S13,对检测电压VVD是否低于规定范围的下限值“VN-α”(例如3V)进行判断。在步骤S13中判断为检测电压VVD低于下限值“VN-α”的情况下,前进到步骤S14,判断为发生了V相电容器75V的电压相对于目标电压VN变低的低电压异常。
另外,也可以结合步骤S14的处理,向U相驱动IC70U发送使负电压电源74的目标电压VN上升的指示。在这种情况下,也可以在U相驱动IC70U中,将目标电压VN的上升量设定为例如“VN-VVD”。由此,可以使V相电容器75V的电压接近目标电压VN。
在步骤S13中作出否定判断的情况下,判断为检测电压VVD超过规定范围的上限值“VN+α”(例如5V),前进到步骤S15。在步骤S15中,判断为发生了V相电容器75V的电压相对于目标电压VN变高的高电压异常。
另外,也可以结合步骤S15的处理,向U相驱动IC70U发送使负电压电源74的目标电压VN下降的指示。在这种情况下,也可以在U相驱动IC70U中,将目标电压VN的下降量设定为例如“VVD-VN”。由此,可以使V相电容器75V的电压接近目标电压VN。
根据以上说明的本实施方式,能准确地判断是否发生了V相电容器75V、W相电容器75W的电压的异常。
<第三实施方式的变形例>
·也可以是,在判断为U相电容器75U的检测功能发生了异常的情况下,内置负电压电源74的U相驱动IC70U获取由没有内置负电压电源74的V相驱动IC70V检测出的V相电容器75V的电压、或由没有内置负电压电源74的W相驱动IC70W检测出的W相电容器75W的电压,并操作负电压电源74以将获取到的电压反馈控制为目标电压VN。
·也可以是,在判断为检测电压VVD比“VN-α”低且接近于0的情况下,V相驱动IC70V判断为发生了V相电容器75V的短路故障。
<第四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以与第一实施方式的不同点为中心,对第四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7所示,改变负电压电源的结构。另外,在图7中,为了方便,对于与上述图2所示的结构相同的结构或对应的结构,标注相同的符号。图7仅示出了上臂和下臂中的下臂的结构。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将上述图2所示的次级侧线圈71称为第一次级侧线圈71A,将二极管72称为第一二极管72A。
在构成绝缘电源的第二次级侧线圈71B的第一端(正极侧)连接有U相电容器75U的第一端和U相下臂开关SUn的源极。在第二次级侧线圈71B的第二端(负极侧)和第一次级侧线圈71A的第二端连接有负极侧路径80n。在负极侧路径80n上,在第二次级侧线圈71B的第二端与U相驱动IC70U的接地端子之间设有第二二极管72B。在第二二极管72B的阴极连接有U相电容器75U的第二端。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二次级侧线圈71B和第二二极管72B构成电压生成电路。
在本实施方式中,绝缘电源构成为使第一次级侧线圈71A的第二端侧的极性与第二次级侧线圈71B的第一端侧的极性相同。此外,与第一次级侧线圈71A的输出电压(电源电压VP)相比,第二次级侧线圈71B的输出电压VN(例如4V)更低。由第二次级侧线圈71B生成的“-VN”是向栅极供给的负电压。
根据以上说明的本实施方式,可以通过简单的结构来实现负电压电源。
<第五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以与第一实施方式的不同点为中心,对第五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8所示,在负极侧路径80n设有电感器。在图8中,为了方便,对于与上述图2所示的结构相同的结构,标注相同的符号。此外,图8仅示出了上臂和下臂中的下臂的结构。
在负极侧路径80n中的和负电压电源74连接的连接点(PX)与和V相平滑电容器73V连接的连接点之间设有第一负极侧电感器91。在负极侧路径80n中的和V相平滑电容器73V连接的连接点与和W相平滑电容器73W连接的连接点之间设有第二负极侧电感器92。
使用图9,以第一负极侧电感器91为例,对设置负极侧电感器的理由进行说明。在图9中,PA表示负电压电源74的正极端子侧,PB表示V相电容器75V的第一端侧。图9表示包括图8的负电压电源74、PA、负极侧导电构件23n、PB、V相电容器75V、负极侧路径80n以及PX的闭合回路的等效电路。
在图9中,90表示负极侧导电构件23n的电感成分。此外,在图9中,VL表示在负极侧导电构件23n流过来自旋转电机40的绕组的电流I的情况下,产生于负极侧导电构件23n的反电动势。当将电感成分90的电感设为L时,“VL=L×dI/dt”。
首先,对没有设置第一负极侧电感器91的情况进行说明。负电压电源74的输出电压以PX的电位为基准被控制为目标电压VN。此处,当电流流过负极侧导电构件23n时,在负极侧导电构件23n产生反电动势VL。在这种情况下,由于以PX的电位为基准设定V相电容器75V的电压VB,因此成为“VB=VN-VL”,VB比VN低。在这种情况下,可能无法向V相下臂开关SVn的栅极供给适当的负电压。
接着,对设有第一负极侧电感器91的情况进行说明。在这种情况下,即使在负极侧导电构件23n产生了反电动势VL,也会在第一负极侧电感器91中产生V相电容器75V侧的电位比PX侧的电位高的电压。由此,能抑制V相电容器75V的电压VB的降低,进而能抑制V相下臂开关SVn的自动导通的发生。
此外,根据第一负极侧电感器91,也可以减少上述回流电流。
<第六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以与第五实施方式的不同点为中心,对第六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10所示,在正极侧路径80p也设有电感器。在图10中,为了方便,对于与上述图8所示的结构相同的结构,标注相同的符号。
在正极侧路径80p中的和U相驱动IC70U的电源端子连接的连接点与和V相平滑电容器73V连接的连接点之间设有第一正极侧电感器101。在正极侧路径80p中的和V相平滑电容器73V连接的连接点与和W相平滑电容器73W连接的连接点之间设有第二正极侧电感器102。
根据第一正极侧电感器101,能使V相平滑电容器73V的电压稳定。由此,能抑制使U相下臂开关SUn处于接通状态时的栅极电压的降低,并且能抑制开关损耗增加。此外,根据第二正极侧电感器102,能使W相平滑电容器73W的电压稳定。由此,能对使W相下臂开关SWn处于接通状态时的开关损耗增加的情况进行抑制。
<第七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以与第五、第六实施方式的不同点为中心,对第七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11所示,负极侧路径80n的电感器和正极侧路径80p的电感器作为一个部件(共模电感器)构成。在图11中,为了方便,对于与上述图8、图10所示的结构相同的结构,标注相同的符号。
一组第一负极侧电感器111和第一正极侧电感器112通过磁耦合而构成第一共模电感器110。第一共模电感器110构成为,使第一负极侧电感器111的两端中的V相平滑电容器73V的第二端侧的极性与第一正极侧电感器112的两端中的次级侧线圈71的第一端侧的极性相同。
一组第二负极侧电感器121和第二正极侧电感器122通过磁耦合而构成第二共模电感器120。第二共模电感器120构成为,使第二负极侧电感器121的两端中的W相平滑电容器73W的第二端侧的极性与第二正极侧电感器122的两端中的V相驱动IC70V的电源端子侧的极性相同。
根据设有各共模电感器110、120的结构,能减少逆变器30的部件数量。
此外,根据第一共模电感器110,能在从次级侧线圈71的第一端侧向V相平滑电容器73V供给电流的情况下,使在第一正极侧电感器112产生的电压下降量减少。由此,能准确地实施从次级侧线圈71的第一端侧向V相平滑电容器73V的电流供给,从而能抑制将V相下臂开关SVn切换为接通状态时的栅极电压的降低。
此外,根据第二共模电感器120,能在从次级侧线圈71的第一端侧向W相平滑电容器73W供给电流的情况下,使在第二正极侧电感器122产生的电压下降量减少。由此,能抑制将W相下臂开关SWn切换为接通状态时的栅极电压的降低。
<第八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以与第一实施方式的不同点为中心,对第八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12所示,代替U相,在V相设有负电压电源74。在图12中,为了方便,对于与之前的图2所示的结构相同的结构或对应的结构,标注相同的符号。此外,图12仅示出了上臂和下臂中的下臂的结构。
图13的(a)示出了逆变器30的电路基板的板面的主视图。
在电路基板设有供U相下臂开关SUn、V相下臂开关SVn、W相下臂开关SWn的栅极连接的U相连接部TUn、V相连接部TVn、W相连接部TWn。各连接部TUn、TVn、TWn以排成一列的方式设于电路基板。在电路基板中的U相连接部TUn、V相连接部TVn、W相连接部TWn附近,以排成一列的方式设有U相驱动IC70U、V相驱动IC70V、W相驱动IC70W。另外,在电路基板上还设有包括次级侧线圈71的变压器140。
在电路基板中的V相连接部TVn与W相连接部TWn之间设有负电压电源74。
根据以上说明的本实施方式,可以避免以下情况:从负电压电源74的负极端子到V相驱动IC70V的接地端子的电气路径的长度、从负电压电源74的负极端子到U相驱动IC70V的接地端子的电气路径的长度以及从负电压电源74的负极端子到W相驱动IC70W的接地端子的电气路径的长度分别较大程度地不同。由此,能抑制向U相下臂开关SUn、V相下臂开关SVn、W相下臂开关SWn的栅极供给的负电压的降低。
<第八实施方式的变形例>
像第二实施方式那样,当在V相驱动IC70V内置有负电压电源74时,负电压电源74配置于图13的(b)所示的位置。
<第九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以与第八实施方式的不同点为中心,对第九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14所示,下臂升压开关Scn的负电压电源也共用化。在图14中,为了方便,对于与上述图12所示的结构相同的结构,标注相同的符号。
如图14所示,作为与下臂升压开关Scn对应的结构,设有驱动IC70c、平滑电容器73c以及电容器75c。
图15的(a)示出了逆变器30的电路基板的板面的主视图。在图15中,为了方便,对于与上述图13所示的结构相同的结构,标注相同的符号。
在电路基板设有供下臂升压开关Scn的栅极连接的升压连接部Tcn。在电路基板中的升压连接部Tcn附近设有驱动下臂升压开关Scn的驱动IC70c。在电路基板中的V相连接部TVn与W相连接部TWn之间设有负电压电源74。
根据以上说明的本实施方式,能实现与第一实施方式、第八实施方式相同的效果。
<第九实施方式的变形例>
像第二实施方式那样,当在V相驱动IC70V内置有负电压电源74时,负电压电源74配置于图15的(b)所示的位置。
<其他实施方式>
另外,上述各实施方式也可进行以下变更来实施。
·在各相中,不限于上、下臂开关一并构成一个模块,也可以由上、下臂开关分别构成一个模块。
·也可以如图16所示,包括各电容器66U、66V、66W、76U、76V、76W,用于供给将开关切换为接通状态时的栅极电荷。这是为了使各电容器63U、63V、63W、73U、73V、73W远离各开关SUp、SVp、SWp、SUn、SVn、SWn的栅极而采用的结构。另外,在图16中,为了方便,对于与上述图2所示的结构相同的结构,标注相同的符号。此外,在U相下臂开关SUn附近,用虚线箭头表示从电容器76U向栅极的电荷供给路径。
虽然基于实施例对本公开进行了记述,但是应当理解为本公开并不限定于上述实施例、结构。本公开也包含各种各样的变形例、等同范围内的变形。除此之外,各种各样的组合、方式、进一步包含有仅一个要素、一个以上或一个以下的其他组合、方式也属于本公开的范畴、思想范围。

Claims (7)

1.一种电力转换器(20、30),
包括与各相对应的上臂开关、下臂开关(SUp~Scn),
各相的所述下臂开关(SUn、SVn、SWn、Scn)具有第一端子、第二端子以及栅极,通过使所述栅极与所述第二端子的电位差在阈值电压以上,使所述下臂开关成为允许电流在所述第一端子与所述第二端子之间流通的接通状态,通过使所述电位差低于所述阈值电压,使所述下臂开关成为阻止电流从所述第一端子向所述第二端子流通的断开状态,
所述电力转换器包括:
电压生成电路(74、71B、72B),该电压生成电路的正极侧连接到各相的所述下臂开关中的仅任意一相的下臂开关(SUn、SVn)的所述第二端子;
负极侧路径(80n),该负极侧路径是连接到所述电压生成电路的负极侧的电气路径;以及
电容器(75V、75W、75c),该电容器的第一端侧连接到各相的所述下臂开关中的没有连接到所述电压生成电路的其余的下臂开关(SVn、SWn、Scn)的所述第二端子,该电容器的第二端侧连接到所述负极侧路径。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力转换器,其特征在于,
包括负极侧电感器(91、92),该负极侧电感器设于所述负极侧路径中的同所述电压生成电路(74)的负极侧连接的连接点与同所述电容器(75V、75W)的第二端连接的连接点之间。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力转换器,其特征在于,
包括正极侧路径(80p),该正极侧路径是连接到电源(71、71A)的正极侧的电气路径,
所述负极侧路径连接到所述电源的负极侧,
包括驱动IC(70U、70V、70W),该驱动IC与各相的所述下臂开关对应地单独设置,并且分别连接到所述正极侧路径、所述负极侧路径以及所述下臂开关的栅极,通过经由所述正极侧路径从所述电源供给的电力来驱动所述下臂开关接通断开,
包括正极侧电感器(112、122),该正极侧电感器设于所述正极侧路径中的和各所述驱动IC连接的连接点之间,
使经由所述驱动IC连接的一组所述正极侧电感器和所述负极侧电感器(111、121)磁耦合,一组的各所述电感器构成为一个部件。
4.如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电力转换器,其特征在于,包括:
构成绝缘电源的变压器的次级侧线圈(71、71A);以及
正极侧路径(80p),该正极侧路径连接到所述次级侧线圈的第一端,
所述负极侧路径连接到所述次级侧线圈的第二端。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电力转换器,其特征在于,
将所述次级侧线圈设为第一次级侧线圈(71A),
包括第二次级侧线圈(71B),该第二次级侧线圈是所述变压器的次级侧线圈并且构成所述电压生成电路,
在所述第二次级侧线圈的正极侧连接有所述第二端子,
在所述第二次级侧线圈的负极侧连接有所述负极侧路径。
6.如权利要求1~5中任一项所述的电力转换器,其特征在于,
包括电路基板,该电路基板具有供各相的所述下臂开关的栅极连接的连接部(TUn~Tcn),
各所述连接部以排成一列的方式设于所述电路基板,
在所述电路基板中的各所述连接部排列的方向上,在位于两端的所述连接部之间设有所述电压生成电路。
7.如权利要求1~6中任一项所述的电力转换器,其特征在于,
包括驱动IC(70U、70V、70W),该驱动IC与各相的所述下臂开关对应地单独设置并且连接到所述下臂开关的栅极,驱动所述下臂开关接通断开,
各所述驱动IC中的对连接到所述电压生成电路的下臂开关(SUp)进行接通断开驱动的驱动IC(70U)内置有所述电压生成电路,
内置有所述电压生成电路的所述驱动IC将所述电压生成电路的输出电压控制为目标电压(VN),
各所述驱动IC中的除了内置有所述电压生成电路的所述驱动IC之外的驱动IC(70V、70W)对与作为自身的驱动对象的下臂开关(SVn、SWn)连接的所述电容器(75V、75W)的电压进行监视,并基于该监视结果来判断是否发生了所述电容器的电压偏离所述目标电压的异常。
CN202080029099.1A 2019-04-16 2020-04-01 电力转换器 Active CN113711480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9-077936 2019-04-16
JP2019077936A JP7151605B2 (ja) 2019-04-16 2019-04-16 電力変換器
PCT/JP2020/015099 WO2020213404A1 (ja) 2019-04-16 2020-04-01 電力変換器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3711480A true CN113711480A (zh) 2021-11-26
CN113711480B CN113711480B (zh) 2024-02-23

Family

ID=7283777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80029099.1A Active CN113711480B (zh) 2019-04-16 2020-04-01 电力转换器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11736036B2 (zh)
JP (1) JP7151605B2 (zh)
CN (1) CN113711480B (zh)
WO (1) WO2020213404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FR3129794A1 (fr) * 2021-11-29 2023-06-02 Valeo Siemens Eautomotive France Sas Convertisseur de puissance présentant un module de découplage

Citations (2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3397366A (en) * 1967-03-29 1968-08-13 Bell Telephone Labor Inc Inverter starting circuit
JPH05244765A (ja) * 1992-02-26 1993-09-21 Sansha Electric Mfg Co Ltd 絶縁ゲート型電力用半導体素子の駆動回路
JPH1118444A (ja) * 1997-06-20 1999-01-22 Toyota Autom Loom Works Ltd インバータ主素子のドライブ電源回路
CN101345472A (zh) * 2007-07-12 2009-01-14 株式会社日立制作所 电压驱动型半导体元件的驱动电路和逆变器装置
CN102017386A (zh) * 2008-12-17 2011-04-13 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 功率转换电路
CN102195457A (zh) * 2010-03-17 2011-09-21 株式会社日立制作所 电压驱动型半导体元件的栅极驱动电路及电力变换装置
JP2013059260A (ja) * 2012-12-28 2013-03-28 Daikin Ind Ltd インバータ回路
JP2013179821A (ja) * 2012-02-01 2013-09-09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電力変換装置
CN103380567A (zh) * 2011-03-03 2013-10-30 日立汽车系统株式会社 电力转换装置
CN103733500A (zh) * 2011-09-30 2014-04-16 株式会社日立制作所 半导体驱动电路及使用其的电力转换装置
US8724353B1 (en) * 2013-03-15 2014-05-13 Arctic Sand Technologies, Inc. Efficient gate drivers for switched capacitor converters
JP2015065726A (ja) * 2013-09-24 2015-04-09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絶縁電源装置
CN104660053A (zh) * 2013-11-19 2015-05-27 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电力转换装置以及电力修正方法
JP2016001960A (ja) * 2014-06-12 2016-01-07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電力変換回路用の電源装置
CN105531915A (zh) * 2013-09-25 2016-04-27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开关装置、电力转换装置、电动机驱动装置、鼓风机、压缩机、空调机、冰箱以及制冷机
CN105656305A (zh) * 2014-11-28 2016-06-08 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车辆用电源系统
JP2017011790A (ja) * 2015-06-17 2017-01-12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スイッチング素子の駆動装置
CN107040185A (zh) * 2016-02-04 2017-08-11 株式会社捷太格特 马达控制装置以及动力转向装置
CN107124133A (zh) * 2016-02-24 2017-09-01 株式会社捷太格特 逆变器、马达控制装置以及动力转向装置
CN107612292A (zh) * 2016-07-12 2018-01-19 株式会社电装 减少lc谐振的用于开关的开关驱动电路
JP2018186621A (ja) * 2017-04-25 2018-11-22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スイッチの駆動回路

Family Cites Familie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4923865B2 (ja) 2006-08-29 2012-04-25 日産自動車株式会社 インバータ装置
JP5842888B2 (ja) 2013-09-24 2016-01-13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絶縁電源装置
EP3151402B1 (en) * 2014-05-30 2022-10-05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oration Power-semiconductor element driving circuit
JP7115076B2 (ja) * 2018-07-03 2022-08-09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電源制御回路

Patent Citations (2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3397366A (en) * 1967-03-29 1968-08-13 Bell Telephone Labor Inc Inverter starting circuit
JPH05244765A (ja) * 1992-02-26 1993-09-21 Sansha Electric Mfg Co Ltd 絶縁ゲート型電力用半導体素子の駆動回路
JPH1118444A (ja) * 1997-06-20 1999-01-22 Toyota Autom Loom Works Ltd インバータ主素子のドライブ電源回路
CN101345472A (zh) * 2007-07-12 2009-01-14 株式会社日立制作所 电压驱动型半导体元件的驱动电路和逆变器装置
CN102017386A (zh) * 2008-12-17 2011-04-13 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 功率转换电路
CN102195457A (zh) * 2010-03-17 2011-09-21 株式会社日立制作所 电压驱动型半导体元件的栅极驱动电路及电力变换装置
CN103380567A (zh) * 2011-03-03 2013-10-30 日立汽车系统株式会社 电力转换装置
CN103733500A (zh) * 2011-09-30 2014-04-16 株式会社日立制作所 半导体驱动电路及使用其的电力转换装置
JP2013179821A (ja) * 2012-02-01 2013-09-09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電力変換装置
JP2013059260A (ja) * 2012-12-28 2013-03-28 Daikin Ind Ltd インバータ回路
US8724353B1 (en) * 2013-03-15 2014-05-13 Arctic Sand Technologies, Inc. Efficient gate drivers for switched capacitor converters
JP2015065726A (ja) * 2013-09-24 2015-04-09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絶縁電源装置
CN105531915A (zh) * 2013-09-25 2016-04-27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开关装置、电力转换装置、电动机驱动装置、鼓风机、压缩机、空调机、冰箱以及制冷机
CN104660053A (zh) * 2013-11-19 2015-05-27 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电力转换装置以及电力修正方法
JP2016001960A (ja) * 2014-06-12 2016-01-07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電力変換回路用の電源装置
CN105656305A (zh) * 2014-11-28 2016-06-08 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车辆用电源系统
JP2017011790A (ja) * 2015-06-17 2017-01-12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スイッチング素子の駆動装置
CN107040185A (zh) * 2016-02-04 2017-08-11 株式会社捷太格特 马达控制装置以及动力转向装置
CN107124133A (zh) * 2016-02-24 2017-09-01 株式会社捷太格特 逆变器、马达控制装置以及动力转向装置
CN107612292A (zh) * 2016-07-12 2018-01-19 株式会社电装 减少lc谐振的用于开关的开关驱动电路
JP2018186621A (ja) * 2017-04-25 2018-11-22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スイッチの駆動回路

Non-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陈贤明;吕宏水;刘国华;: "单周控制三相三级PFC整流器", 电源世界, no. 09 *
陈贤明;吕宏水;刘国华;王伟;朱晓东;: "单周控制三相PFC整流器的研究", 电气传动自动化, no. 03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7151605B2 (ja) 2022-10-12
WO2020213404A1 (ja) 2020-10-22
CN113711480B (zh) 2024-02-23
US11736036B2 (en) 2023-08-22
US20220038027A1 (en) 2022-02-03
JP2020178417A (ja) 2020-10-29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8698435B2 (en) Motor drive device
US8994411B2 (en) System and method for bootstrapping a switch driver
US8754675B2 (en) System and method for driving a switch
CN105915092B (zh) 电力转换装置
CN105580233B (zh) 功率转换装置
KR101853600B1 (ko) 충전 공용 인버터
US8310281B2 (en) System and method for driving a cascode switch
CN111213312B (zh) 逆变器控制基板
JP2017118815A (ja) インバータ制御回路
WO2022153614A1 (ja) マルチレベルインバータ
CN110182150B (zh) 车辆用电源装置
CN113711480B (zh) 电力转换器
US9705423B1 (en) Controlled bootstrap driver for high side electronic switching device
US11990826B2 (en) Power electronics device and method for supplying electrical voltage to a driver circuit of a power semiconductor switch
CN109643952B (zh) Dc/dc转换器
JP6939087B2 (ja) 集積回路装置
US11750085B2 (en) Electric device
CN110460324B (zh) 用于半导体开关的抑制电路
CN114726066A (zh) 充电系统
JP2020141450A (ja) 電力変換装置およびモータ駆動システム
JP2010193619A (ja) 共振型昇降圧コンバータの駆動制御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