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3693429B - 烹饪器具和处理装置 - Google Patents

烹饪器具和处理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3693429B
CN113693429B CN202010434311.4A CN202010434311A CN113693429B CN 113693429 B CN113693429 B CN 113693429B CN 202010434311 A CN202010434311 A CN 202010434311A CN 113693429 B CN113693429 B CN 113693429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heat
condensing
cooking appliance
gas
channe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10434311.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3693429A (zh
Inventor
江太阳
罗绍生
吴慧民
苏畅
王帅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Foshan Shunde Midea Electrical Heating Appliances Manufacturing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Foshan Shunde Midea Electrical Heating Appliances Manufacturing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Foshan Shunde Midea Electrical Heating Appliances Manufacturing Co Ltd filed Critical Foshan Shunde Midea Electrical Heating Appliances Manufacturing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010434311.4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3693429B/zh
Publication of CN11369342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3693429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3693429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3693429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AHUMAN NECESSITIES
    • A47FURNITURE; DOMESTIC ARTICLES OR APPLIANCES; COFFEE MILLS; SPICE MILLS; SUCTION CLEANERS IN GENERAL
    • A47JKITCHEN EQUIPMENT; COFFEE MILLS; SPICE MILLS; APPARATUS FOR MAKING BEVERAGES
    • A47J27/00Cooking-vessels
    • A47J27/002Construction of cooking-vessels; Methods or processes of manufacturing specially adapted for cooking-vessels
    • AHUMAN NECESSITIES
    • A47FURNITURE; DOMESTIC ARTICLES OR APPLIANCES; COFFEE MILLS; SPICE MILLS; SUCTION CLEANERS IN GENERAL
    • A47JKITCHEN EQUIPMENT; COFFEE MILLS; SPICE MILLS; APPARATUS FOR MAKING BEVERAGES
    • A47J36/00Parts, details or accessories of cooking-vessels
    • A47J36/38Parts, details or accessories of cooking-vessels for withdrawing or condensing cooking vapors from cooking utensils

Abstract

本发明提出了一种烹饪器具和处理装置,其中,烹饪器具包括:锅具,锅具设置有处理装置,处理装置包括:通道;驱动部件,驱动部件被配置为适于驱动气体沿通道流动;冷凝部件,冷凝部件被配置为适于对通道内的气体冷凝处理;制冷部件,制冷部件与冷凝部件之间传热,以供制冷部件对冷凝部件降温。本发明提出的烹饪器具,锅具配置有处理装置,处理装置通过制冷部件与冷凝部件之间不断地进行热量传递,有效降低冷凝部件自身的温度,进而提升冷凝部件对油烟、水雾等介质的冷凝净化效果。

Description

烹饪器具和处理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油烟处理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烹饪器具和一种处理装置。
背景技术
相关技术中,对于油烟、水雾等介质大多采用冷凝的方式,但在长时间持续运作后,冷凝部件因吸收过多的热量导致其自身温度逐渐上升,进而使得冷凝部件的冷凝效果逐渐下降,无法继续有效冷凝油烟、水雾等介质。
发明内容
本发明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
为此,本发明第一方面提供了一种烹饪器具。
本发明第二方面提供了一种处理装置。
本发明第一方面提供了一种烹饪器具,烹饪器具包括:锅具,锅具设置有处理装置,处理装置包括:通道;驱动部件,驱动部件被配置为适于驱动气体沿通道流动;冷凝部件,冷凝部件被配置为适于对通道内的气体冷凝处理;制冷部件,制冷部件与冷凝部件之间传热,以供制冷部件对冷凝部件降温。
本发明提出了一种烹饪器具,该烹饪器具具有锅具,锅具配置有处理装置,其中,处理装置包括:通道、驱动部件、冷凝部件和制冷部件。具体地,驱动部件被配置为驱动气体,并使得气体沿通道流动,冷凝部件可对通道内的气体进行冷凝处理,进而实现对气体内油烟、水雾等介质的冷凝加净化,制冷部件与冷凝部件之间可进行热量传递,有效降低冷凝部件的温度,进而提升冷凝部件的冷凝效果。特别地,在烹饪器具使用过程中,锅具会向周围环境释放油烟、水雾等介质,而驱动部件运行可从周围环境中吸气,进而将混有油烟、水雾等介质的气体吸收到通道的内部;油烟、水雾等介质在通道内与冷凝部件相接触并冷凝液化为液体,进而使得油烟、水雾等介质的流出量远小于吸入量,实现对油烟、水雾等介质的收集和净化。此外,在处理装置工作过程中,制冷部件与冷凝部件之间不断地进行热量传递,进而使得制冷部件有效降低冷凝部件的温度,避免冷凝部件因与油烟、水雾等介质不断换热而导致其自身温度升高,保证冷凝部件一直处于降低的温度,保证冷凝部件对油烟、水雾等介质的冷凝净化效果。并且,本发明直接将锅具与处理装置配合使用,使得对油烟、水雾等介质的净化不再局限于出风,用户可在客厅、卧室等使用该烹饪器具,便于用户操作。
本发明提出的烹饪器具,锅具配置有处理装置,而处理装置的驱动部件运行使得通道自外部环境吸气,冷凝部件对吸入到通道内的气体冷凝处理,使得气体中的油烟、水雾等介质液化,实现对油烟、水雾等介质的收集和净化,制冷部件与冷凝部件之间不断地进行热量传递,有效降低冷凝部件的温度,保证冷凝部件始终处于较低的温度并提升冷凝部件对油烟、水雾等介质的冷凝净化效果。
根据本发明上述技术方案的烹饪器具,还可以具有以下附加技术特征: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冷凝部件与制冷部件相接触;或冷凝部件与制冷部件的相对表面之间设置有导热介质。
在该技术方案中,冷凝部件与制冷部件之间可直接相接触,使得两者之间直接接触换热,也可在冷凝部件与制冷部件之间设置有导热介质,进而通过导热介质传热。
具体地,当冷凝部件与制冷部件之间直接接触时,可有效减少处理装置的用料,进而降低处理装置的成本;当冷凝部件与制冷部件之间设置有导热介质时,可保证制冷部件与冷凝部件之间的换热面积和换热速度,同时可降低对冷凝部件和制冷部件的表面平整度要求。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基于冷凝部件与制冷部件的相对表面之间设置有导热介质的情况,冷凝部件与制冷部件的相对表面之间的导热介质包括导热硅脂。
在该技术方案中,基于冷凝部件与制冷部件的相对表面之间设置有导热介质的情况下,冷凝部件与制冷部件的相对表面之间填充有导热介质,进而通过导热介质加快两者之间的热量传递。
具体地,导热介质包括导热硅脂,导热硅脂具有良好的导热性,可保证热量的传递速度。此外,导热硅脂内还可添加钻石粉末成分、氧化铝粉末成分、纳米金属颗粒成分等,以提升导热硅脂的导热性能。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处理装置还包括散热装置,散热装置配置为适于对制冷部件散热。
在该技术方案中,处理装置还包括散热装置。其中,制冷部件不断对冷凝部件进行冷却会导致其自身温度升高,进而降低制冷效率。为此,本发明通过散热装置对制冷部件进行散热处理,有效提升了制冷部件自身热量的流失速度,以快速降低制冷部件的温度,提升制冷部件对于冷凝部件的制冷效果。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散热装置包括:散热部件,散热部件与制冷部件之间适于传热;风机,配置为适于驱动气体对散热部件散热。
在该技术方案中,散热装置包括散热部件和风机。其中,散热部件与制冷部件之间可进行热量传递,进而使得制冷部件的热量流至冷凝部件,风机运行可产生气流,进而使得气流带走散热部件大部分的热量,加快冷凝部件的热量流失,保证冷凝部件始终处于较低的温度,进而使得制冷部件的热量快速持续地流向散热部件,加快对于制冷部件的散热效果。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散热部件与制冷部件相接触,或者散热部件与制冷部件的相对表面之间设置有导热介质。
在该技术方案中,散热部件与制冷部件之间可直接相接触,使得两者之间直接接触换热,也可在散热部件与制冷部件之间设置有导热介质,进而通过导热介质传热。具体地,当散热部件与制冷部件之间直接接触时,可有效减少处理装置的用料,进而降低处理装置的成本。当散热部件与制冷部件之间设置有导热介质时,可保证散热部件与制冷部件之间的换热面积和换热速度,同时可降低对散热部件与制冷部件的表面平整度要求。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基于散热部件与制冷部件的相对表面之间设置有导热介质的情况,散热部件与制冷部件的相对表面之间的导热介质包括导热硅脂。
在该技术方案中,基于散热部件与制冷部件的相对表面之间设置有导热介质的情况下,散热部件与制冷部件的相对表面之间填充有导热介质,进而通过导热介质加快两者之间的热量传递。具体地,导热介质包括导热硅脂,导热硅脂具有良好的导热性,可保证热量的传递速度。更具体地,导热硅脂内还可添加钻石粉末成分、氧化铝粉末成分、纳米金属颗粒成分等,以提升导热硅脂的导热性能。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处理装置还包括隔热件,其中,冷凝部件的一部分表面与散热部件的一部分表面相对设置,且冷凝部件与散热部件的相对表面之间设置有隔热件。
在该技术方案中,处理装置还包括隔热件。其中,冷凝部件的一部分表面与散热部件的一部分表面相对设置,为保证两者之间不会进行热量传递,同时为避免冷凝部件对散热部件进行冷凝,在冷凝部件与散热部件的相对表面之间设置有隔热件,以阻止冷凝部件与散热部件之间的热量传递,保证冷凝部件对通道内的油烟、水雾等介质进行冷凝,保证散热部件对制冷部件进行散热。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隔热件包括以下之一或其组合:隔热棉层,发泡聚氨酯层,气凝胶层。
在该技术方案中,隔热件包括但不限于以下之一或其组合:隔热棉层,发泡聚氨酯层,气凝胶层。上述隔热件均具有良好的隔热效果,可保证冷凝部件与散热部件之间的热量无法传递,进而保证冷凝部件对通道内的油烟、水雾等介质进行冷凝,保证散热部件对制冷部件进行散热。此外,上述隔热件价格较低,可有效降低处理装置的成本。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风机至少部分位于散热部件的内部;和/或散热部件上设置有散热片。
在该技术方案中,冷凝部件构造成环状,风机位于冷凝部件围成的区域内,至少部分位于散热部件的内部,合理设置冷凝部件的形状以及风机与冷凝部件的位置分布,保证处理装置内部空间的利用率,有利于实现处理装置的小型化;并且,上述设置方式可保证风机在散热部件的内部产生气流,进而使得气流可带走散热部件足够的热量。此外,冷凝部件上设置有散热片,且散热片之间间隔设置,保证冷凝部件与气流的接触面积,进而保证气流可带走冷凝部件大部分的热量,保证冷凝部件自身的散热效果。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制冷部件具有第一端和第二端,第一端与冷凝部件之间传热,其中,当制冷部件工作,使制冷部件的热量自第一端经过制冷部件向第二端传递。
在该技术方案中,制冷部件具有第一端和第二端。其中,第一端与第二端相对设置,且第一端与冷凝部件之间可进行热量传递,第二端与散热部件之间进行热量传递。具体地,在处理装置工作过程中,制冷部件的第一端自冷凝部件吸收热量,并将热量传递至制冷部件的第二端,制冷部件的第二端进一步将热量传递至散热部件,进而实现对冷凝部件的制冷效果。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冷凝部件具有冷凝面,驱动部件被配置为适于驱动气体经过冷凝面。
在该技术方案中,冷凝部件具有冷凝面,在驱动部件运行过程中,驱动部件可驱动混有油烟、水雾等介质的空气沿通道流动,并使得油烟、水雾等介质与冷凝面相接触,低温的冷凝面对油烟、水雾等介质进行冷凝处理,实现对油烟、水雾等介质的净化。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冷凝面上设置有凹槽或筋条。
在该技术方案中,冷凝面上设置有凹槽或筋条。凹槽和筋条均可有效增加冷凝面的表面积,进而使得油烟、水雾等介质可以与更大面积的冷凝面相接触,可提升冷凝部件对油烟、水雾等介质的冷凝效果。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冷凝部件的至少部分表面作为通道的壁面;和/或通道沿冷凝部件的外周分布。
在该技术方案中,通道沿冷凝部件的外周分布,且冷凝部件的至少部分表面作为通道的壁面使用,保证通道内部的气体直接与冷凝部件相接触,保证气体与冷凝部件之间直接进行热量交换,保证冷凝部件对油烟、水雾等介质的冷凝效果。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处理装置还包括收集部件,收集部件形成有储液部,储液部适合于收集冷凝部件上产生的液体。
在该技术方案中,处理装置还具有收集部件。其中,收集部件形成有储液部,且该储液部可用于收集冷凝部件上产生的液体。具体地,在处理装置使用过程中,被吸入到通道内部的气体与冷凝部件相接触,进而使得油烟、水雾等介质液化为液体,该部分液体会沿通道的内壁滴落到储液部,进而实现对液体的收集,在保证对油烟、水雾等介质的收集的同时,避免处理装置内部存在液体流窜的情况,保证处理装置的使用安全和使用环境。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收集部件设有延伸壁,延伸壁自储液部延伸设置,并分布于冷凝部件的外侧,延伸壁与冷凝部件围成通道。
在该技术方案中,收集部件设有延伸壁。其中,延伸壁自储液部延伸设置,并形成了储液部的侧壁,保证储液部的储液量。此外,延伸壁分布于冷凝部件的外侧,并与冷凝部件围成通道,以简化通道的形成方式和机械结构,避免处理装置内部采用过多结构,另一方面保证冷凝产生的液体可沿延伸壁或冷凝部件滴落到储液部,保证对液体的收集。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储液部与通道连通,且储液部设置有气液分离结构,或储液部与冷凝部件之间形成有气液分离结构,气液分离结构与驱动部件连通或与驱动部件周围的空间连通。
在该技术方案中,储液部与通道连通,保证气体循环,使得经过冷凝净化后的气体排出处理装置。此外,处理装置还包括气液分离结构,气液分离结构可设置在储液部上,也可设置在储液部与冷凝部件之间,并且气液分离结构与驱动部件连通或与驱动部件周围的空间连通,保证气体在排出处理装置前需要经过气液分离结构的进一步过滤,使得气液分离结构可进一步过滤出未被通道内壁捕捉的液体,保证对混有油烟、水雾等介质的气体的二次净化。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储液部具有第一侧壁,储液部的气液分离结构包括第一通孔,第一通孔位于第一侧壁上并且远离第一侧壁的底端设置。
在该技术方案中,储液部具有第一侧壁,气液分离结构包括第一通孔,且第一通孔穿设于第一侧壁。在处理装置使用过程中,气体可通过第一通孔穿过第一侧壁排出,液体无法穿过第一通孔而被过滤,并沿第一侧壁流至储液部被收集。此外,第一通孔远离第一侧壁的底端设置,保证储液部的储液量,避免存储在储液部内液体自第一通孔流出。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冷凝部件位于收集部件上;处理装置还包括盖体,盖体盖在冷凝部件上,并与收集部件相连,使得冷凝部件被收集部件与盖体限位。
在该技术方案中,冷凝部件位于收集部件上,并保证两者相接触而不存在缝隙,保证全部的气体均要经过气液分离结构才可排出,保证对气体的过滤效果。此外,处理装置还具有盖体,盖体盖设在冷凝部件上,并与收集部件相连接,而冷凝部件位于盖体与收集部件之间直接被限位,一方面在保证冷凝部件稳定位置的同时减少使用连接件,另一方面使得处理装置整体模块化,便于工作人员装配,同时便于后续维修更换。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盖体和收集部件中的一者设置有卡扣,盖体和收集部件中的另一者设置有与卡扣装配连接的卡槽,驱动部件、冷凝部件和制冷部件位于盖体和收集部件之间。
在该技术方案中,盖体和收集部件中的一者设置有卡扣,盖体和收集部件中的另一者设置有与卡扣装配连接的卡槽,卡扣与卡槽相互配合,可保证盖体和收集部件的稳定连接。此外,驱动部件、冷凝部件和制冷部件位于盖体和收集部件之间,且直接通过盖体和收集部件进行限位,简化结构的同时实现处理装置的模块化处理。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锅具包括锅体,锅体围成容置腔和烹饪腔,容置腔与烹饪腔彼此隔开,处理装置的处理装置至少部分容置于容置腔内。
在该技术方案中,锅体包括锅体,且锅体围成容置腔和烹饪腔。其中,容置腔与烹饪腔彼此隔开,容置腔并位于锅体的中部,并可用来放置处理装置,烹饪腔并位于容置腔的外周,并可用来放置烹饪的食物,便于用户使用。
特别地,烹饪腔位于容置腔的外周,在烹饪器具工作过程中,烹饪腔会向周围环境释放油烟、水雾等介质,此时处理装置的驱动部件运出,可直接从烹饪腔内吸气,进而将烹饪腔内产生的油烟、水雾等介质直接吸入到通道的内部,经过后续冷凝处理,保证对烹饪器具产生的油烟、水雾等介质的收集和净化。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锅体具有第二侧壁、第三侧壁和底壁,第二侧壁沿第三侧壁的外周分布并与第三侧壁间隔设置,底壁过渡衔接第二侧壁与第三侧壁,其中,第二侧壁、第三侧壁及底壁围成烹饪腔,第三侧壁围成容置腔。
在该技术方案中,锅体具有第二侧壁、第三侧壁和底壁。其中,第二侧壁沿第三侧壁的外周分布并与第三侧壁间隔设置,而底壁过渡衔接第二侧壁与第三侧壁。第三侧壁在锅体的中部围成出容置腔,并用于放置处理装置,第二侧壁、第三侧壁及底壁围成烹饪腔,保证对食物的盛放和烹饪。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锅具具有排气结构,排气结构与通道连通,并供通道沿排气结构进行排气。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锅具具有排气结构。其中,排气结构与通道连通,并供通道沿排气结构进行排气,使得被吸入至通道的气体在经过冷凝部件的冷凝净化后,重新排入到烹饪器具所处的空间,而由于冷凝部件的冷凝净化作用,使得排气结构排出的气体内油烟、水雾等介质的含量大大降低,保证气体循环的同时保证净化效果。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排气结构包括第一排气结构,且第一排气结构被配置为适于使沿第一排气结构排出的气体驱动介质进入通道。
在该技术方案中,排气结构包括第一排气结构。其中,气体自第一排气结构排出后,会驱动位于烹饪腔内的油烟、水雾等介质朝向烹饪器具的中部运动,进而使得油烟、水雾等介质在驱动部件的作用下被吸入到通道内部,起到对油烟、水雾等介质的进一步驱动和聚集作用。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处理装置具有开口,开口与通道连通,并配置为适于供通道沿开口自烹饪腔吸气;第一排气结构具有出口,出口与开口之间的区域与烹饪腔位置相对地设置。
在该技术方案中,处理装置具有开口,且通道与该开口相连通,并可通过该开口从烹饪腔吸气;第一排气结构具有出口,第一排气结构可通过出口进行排气。特别地,出口与开口之间的区域与烹饪腔位置相对地设置,也即,自出口排出的气体可驱使烹饪腔内的油烟、水雾等介质流向开口,而后该部分油烟、水雾等介质便可被驱动部件吸入到通道内部,实现气体流动循环。而通过对开口与出口的位置限定,保证了自出口排出的气体对烹饪腔内含有油烟、水雾等介质的气体的驱动和汇聚作用,进一步提升对油烟、水雾等介质的冷凝净化效果。具体地,第一排气结构的出口为射流口。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锅具具有锅座,其中,第一排气结构设置在锅座上,和/或驱动部件设置在锅座上,和/或锅座的底部设有与通道连通的第二排气结构。
在该技术方案中,锅具具有锅座。其中,第一排气结构可以设置在锅座上、驱动部件同样可以设置在锅座上,避免锅具内部结构复杂,特别是不会占用锅具内部过多的空间。此外,锅座的底部设有与通道连通的第二排气结构,第二排气结构可直接将部分经过冷凝部件冷凝净化的空气排出,保证气体循环。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锅座具有第四侧壁,第四侧壁围成适于容纳锅体的锅体仓位;第一排气结构包括导流通道,导流通道形成于第四侧壁内,并自锅体仓位的底部向上延伸过渡,导流通道的一端与通道连通,另一端形成为出口,当锅体容置于锅体仓位,出口位于锅体的锅口外边缘处。
在该技术方案中,在该技术方案中,锅座具有第四侧壁。其中,第四侧壁围成适于容纳锅体的锅体仓位,以保证锅体在锅座上的稳定安放。
此外,第一排气结构包括导流通道,该导流通道形成于第四侧壁内,并自锅体仓位的底部向上延伸过渡。其中,导流通道的一端与通道连通,保证通道内部气体进入到导流通道内部,导流通道的另一端形成为出口,保证气体流出。特别地,当锅体容置于锅体仓位,出口位于锅体的锅口外边缘处,并朝向锅体中心位置开口,自出口流出的气体可从容置腔的周向朝向锅体的中部流动,进而驱动容置腔内含有油烟、水雾等介质的气体被吸入到通道内部,进起到聚集和驱动的作用。
本发明第二方面提出了一种处理装置,包括:通道;驱动部件,所述驱动部件被配置为适于驱动气体沿所述通道流动;冷凝部件,所述冷凝部件被配置为适于对所述通道内的气体冷凝处理;制冷部件,所述制冷部件与所述冷凝部件之间传热,以供所述制冷部件对所述冷凝部件降温。
本发明提出的处理装置,包括:通道、驱动部件、冷凝部件和制冷部件。其中,驱动部件被配置为驱动气体,并使得气体沿通道流动,冷凝部件可对通道内的气体进行冷凝处理,进而实现对气体内油烟、水雾等介质的冷凝加净化,制冷部件与冷凝部件之间可进行热量传递,有效降低冷凝部件的温度,进而提升冷凝部件的冷凝效果。
也即,本发明提出的处理装置,通过制冷部件与冷凝部件之间不断地进行热量传递,有效降低冷凝部件的温度,保证冷凝部件始终处于较低的温度,提升冷凝部件对油烟、水雾等介质的冷凝净化效果。
根据本发明上述技术方案的处理装置,还可以具有以下附加技术特征: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处理装置还包括散热装置所述散热装置包括散热部件和风机,所述散热部件与所述制冷部件之间适于传热,所述风机配置为适于驱动气体对所述散热部件散热。
在该技术方案中,处理装置还包括散热装置。其中,制冷部件不断对冷凝部件进行冷却会导致其自身温度升高,进而降低制冷效率。具体地,散热装置包括散热部件和风机。其中,散热部件与制冷部件之间可进行热量传递,进而使得制冷部件的热量流至冷凝部件,风机运行可产生气流,进而使得气流带走散热部件大部分的热量,加快冷凝部件的热量流失,保证冷凝部件始终处于较低的温度,进而使得制冷部件的热量快速持续地流向散热部件,加快对于制冷部件的散热效果。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所述处理装置还包括隔热件,其中,所述冷凝部件的一部分表面与所述散热部件的一部分表面相对设置,且所述冷凝部件与所述散热部件的相对表面之间设置有所述隔热件。
处理装置还包括隔热件。其中,冷凝部件的一部分表面与散热部件的一部分表面相对设置,为保证两者之间不会进行热量传递,同时为避免冷凝部件对散热部件进行冷凝,在冷凝部件与散热部件的相对表面之间设置有隔热件,以阻止冷凝部件与散热部件之间的热量传递,保证冷凝部件对通道内的油烟、水雾等介质进行冷凝,保证散热部件对制冷部件进行散热。
具体地,隔热件包括但不限于以下之一或其组合:隔热棉层,发泡聚氨酯层,气凝胶层。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所述处理装置还包括收集部件,所述收集部件形成有储液部,所述储液部适合于收集所述冷凝部件上产生的液体;其中,所述收集部件设有延伸壁,所述延伸壁与所述冷凝部件围成所述通道。
处理装置还具有收集部件。其中,收集部件形成有储液部,且该储液部可用于收集冷凝部件上产生的液体。具体地,在处理装置使用过程中,被吸入到通道内部的气体与冷凝部件相接触,进而使得油烟、水雾等介质液化为液体,该部分液体会沿通道的内壁滴落到储液部,进而实现对液体的收集,在保证对油烟、水雾等介质的收集的同时,避免处理装置内部存在液体流窜的情况,保证处理装置的使用安全和使用环境。
此外,收集部件设有延伸壁。其中,延伸壁自储液部延伸设置,并形成了储液部的侧壁,保证储液部的储液量。并且,延伸壁分布于冷凝部件的外侧,并与冷凝部件围成通道,以简化通道的形成方式和机械结构,避免处理装置内部采用过多结构,另一方面保证冷凝产生的液体可沿延伸壁或冷凝部件滴落到储液部,保证对液体的收集。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驱动部件为风机。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收集部件为水箱。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基于制冷部件的制冷作用,冷凝部件温度可以降低到比室温低10℃至30℃。
本发明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部分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发明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本发明的上述和/或附加的方面和优点从结合下面附图对实施例的描述中将变得明显和容易理解,其中:
图1是本发明一个实施例的烹饪器具的俯视图;
图2是图1所示实施例的烹饪器具沿A-A的剖视图;
图3是图1所示实施例的烹饪器具的气体流向示意图;
图4是图1所示实施例的烹饪器具中处理装置的爆炸视图;
图5是图1所示实施例的烹饪器具中锅具的爆炸视图。
其中,图1至图5中附图标记与部件名称之间的对应关系为:
100处理装置,102通道,104驱动部件,106冷凝部件,108制冷部件,110散热装置,112散热部件,114风机,116隔热件,118散热片,120冷凝面,122收集部件,124储液部,126延伸壁,128气液分离结构,130第一侧壁,132第一通孔,134盖体,136卡扣,138卡槽,140隔离圈,142第二通孔,200锅具,202烹饪腔,204容置腔,206第二侧壁,208第三侧壁,210底壁,212第一排气结构,214开口,216出口,218锅座,220第四侧壁,222锅体仓位,224导流通道,226第二排气结构,228锅体,230加热件,232第一座体,234第二座体,236底座,238射流环。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能够更清楚地理解本发明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发明进行进一步的详细描述。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发明,但是,本发明还可以采用其他不同于在此描述的方式来实施,因此,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并不受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例的限制。
下面参照图1至图5来描述根据本发明一些实施例提供的处理装置100和烹饪器具。
实施例一:
如图1、图2和图3所示,其中,图3中箭头表示气体流动方向,本发明第一个实施例提出了一种烹饪器具,烹饪器具包括:锅具200,锅具200设置有处理装置100,处理装置100包括:通道102、驱动部件104、冷凝部件106和制冷部件108。其中,驱动部件104被配置为驱动气体,并使得气体沿通道102流动,冷凝部件106可对通道102内的气体进行冷凝处理,进而实现对气体内油烟、水雾等介质的冷凝加净化,制冷部件108与冷凝部件106之间可进行热量传递,有效降低冷凝部件106的温度,进而提升冷凝部件106的冷凝效果。
具体地,如图3所示,特别地,在烹饪器具使用过程中,锅具200会向周围环境释放油烟、水雾等介质,而驱动部件104运行可从周围环境中吸气,进而将混有油烟、水雾等介质的气体吸收到通道102的内部,油烟、水雾等介质与冷凝部件106相接触并冷凝液化为液体,进而使得油烟、水雾等介质的流出量远小于吸入量,实现对油烟、水雾等介质的收集和净化。此外,在处理装置100工作过程中,制冷部件108与冷凝部件106之间不断地进行热量传递,进而使得制冷部件108有效降低冷凝部件106的温度,避免冷凝部件106因与油烟、水雾等介质不断换热而导致其自身温度升高,保证冷凝部件106一直处于降低的温度,进而保证冷凝部件106对油烟、水雾等介质的冷凝净化效果。并且,本发明直接将锅具200与处理装置100配合使用,使得对油烟、水雾等介质的净化不再局限于出风,用户可在客厅、卧室等使用该烹饪器具,便于用户操作。
因此,本实施例提出的烹饪器具,锅具200配置有处理装置100,而处理装置100的驱动部件104运行使得通道102自外部环境吸气,冷凝部件106对吸入到通道102内的气体冷凝处理,使得气体中的油烟、水雾等介质液化,实现对油烟、水雾等介质的收集和净化,制冷部件108与冷凝部件106之间不断地进行热量传递,有效降低冷凝部件106的温度,提升冷凝部件106对油烟、水雾等介质的冷凝净化效果。
在实施例中,进一步地,冷凝部件106与制冷部件108之间可直接相接触,使得两者之间直接接触换热,也可在冷凝部件106与制冷部件108之间设置有导热介质,进而通过导热介质传热。
具体地,如图2所示,当冷凝部件106与制冷部件108之间直接接触时,制冷部件108可直接吸收冷凝部件106的热量,进而达到为冷凝部件106降温的作用。在该情况下,可有效减少处理装置100的用料,进而降低处理装置100的成本。
具体地,当冷凝部件与制冷部件之间设置有导热介质时,制冷部件可通过导热介质吸收冷凝部件的热量,进而达到为冷凝部件降温的作用。在该情况下,可保证制冷部件与冷凝部件之间的换热面积和换热速度,同时可降低对冷凝部件和制冷部件的表面平整度要求(图中未示出这一实施例)。
在实施例中,进一步地,基于冷凝部件与制冷部件的相对表面之间设置有导热介质的情况下,冷凝部件与制冷部件的相对表面之间填充有导热介质,进而通过导热介质加快两者之间的热量传递。具体地,导热介质包括导热硅脂,导热硅脂具有良好的导热性,可保证热量的传递速度。此外,导热硅脂内还可添加钻石粉末成分、氧化铝粉末成分、纳米金属颗粒成分等(图中未示出这一实施例)。
具体实施中,导热介质包括但不限于以下介质之一或其组合:导热硅脂,含有钻石粉末成分的导热硅脂,含有氧化铝粉末成分的导热硅脂,或含有纳米金属颗粒成分的导热硅脂等,以提升导热硅脂的导热性能。
实施例二:
如图1、图2和图3所示,其中,图3中箭头表示气体流动方向,本发明第二个实施例提出了一种烹饪器具,烹饪器具包括:锅具200,锅具200设置有处理装置100,处理装置100,包括通道102、驱动部件104、冷凝部件106、制冷部件108和散热装置110。其中,驱动部件104被配置为驱动气体,并使得气体沿通道102流动,冷凝部件106可对通道102内的气体进行冷凝处理,进而实现对气体内油烟、水雾等介质的冷凝加净化,制冷部件108与冷凝部件106之间可进行热量传递,有效降低冷凝部件106的温度,进而提升冷凝部件106的冷凝效果;散热装置110配置为适于对制冷部件108散热。
具体地,如图3所示,在烹饪器具工作过程中,处理装置100的驱动部件104运行并使得通道102从外部吸气,进而将混有油烟、水雾等介质的气体吸收到通道102的内部,油烟、水雾等介质的气体在通道102内与冷凝部件106相接触并冷凝液化为液体,实现对油烟、水雾等介质的收集和净化。并且,制冷部件108与冷凝部件106之间不断地进行热量传递,进而使得制冷部件108有效降低冷凝部件106的温度,避免冷凝部件106因与油烟、水雾等介质不断换热而导致其自身温度升高,进而保证冷凝部件106一直处于降低的温度,进而保证冷凝部件106对油烟、水雾等介质的冷凝净化效果。
此外,制冷部件108不断对冷凝部件106进行冷却会导致其自身温度升高,进而降低冷却效率。为此,如图2所示,本实施例通过散热装置110对制冷部件108进行散热处理,有效提升了制冷部件108自身热量的流失速度,以降低制冷部件108的温度,提升制冷部件108对于冷凝部件106的制冷效果。
在该实施例中,进一步地,如图2和图4所示,散热装置110包括散热部件112和风机114。其中,散热部件112与制冷部件108之间可进行热量传递,进而使得制冷部件108的热量流至冷凝部件106,风机114运行可产生气流,进而使得气流带走散热部件112大部分的热量,加快冷凝部件106的热量流失,保证冷凝部件106始终处于较低的温度,进而使得制冷部件108的热量快速持续地流向散热部件112,加快对于制冷部件108的散热效果。
在该实施例中,进一步地,如图3所示,散热部件112与制冷部件108之间可直接相接触,使得两者之间直接接触换热,也可在散热部件112与制冷部件108之间设置有导热介质,进而通过导热介质传热。
具体地,如图2,当散热部件112与制冷部件108之间直接接触时,制冷部件108的热量可直接传递至散热部件112,进而达到为冷凝部件106降温的作用。在该情况下,可有效减少处理装置100的用料,进而降低处理装置100的成本。
具体地,当散热部件与制冷部件之间设置有导热介质时,制冷部件的热量可通过导热介质传递至散热部件,进而达到为冷凝部件降温的作用。在该情况下,可保证散热部件与制冷部件之间的换热面积和换热速度,同时可降低对散热部件与制冷部件的表面平整度要求(图中未示出这一实施例)。
在该实施例中,进一步地,基于散热部件与制冷部件的相对表面之间设置有导热介质的情况下,散热部件与制冷部件的相对表面之间填充有导热介质,进而通过导热介质加快两者之间的热量传递。具体地,导热介质包括导热硅脂,导热硅脂具有良好的导热性,可保证热量的传递速度。更具体地,导热硅脂内还可添加钻石粉末成分、氧化铝粉末成分、纳米金属颗粒成分等(图中未示出这一实施例)。
具体实施中,导热介质包括但不限于以下之一或其组合:导热硅脂,含有钻石粉末成分的导热硅脂,含有氧化铝粉末成分的导热硅脂,或含有纳米金属颗粒成分的导热硅脂等,以提升导热硅脂的导热性能。
在该实施例中,进一步地,如图2和图4所示,处理装置100还包括隔热件116。其中,冷凝部件106的一部分表面与散热部件112的一部分表面相对设置,为保证两者之间不会进行热量传递,同时为避免冷凝部件106对散热部件112进行冷凝,在冷凝部件106与散热部件112的相对表面之间设置有隔热件116,以阻止冷凝部件106与散热部件112之间的热量传递,保证冷凝部件106对通道102内的油烟、水雾等介质进行冷凝,保证散热部件112对制冷部件108进行散热。
在该实施例中,进一步地,隔热件116包括但不限于以下之一或其组合:隔热棉层,发泡聚氨酯层,气凝胶层。上述隔热件116均具有良好的隔热效果,可保证冷凝部件106与散热部件112之间的热量无法传递,进而保证冷凝部件106对通道102内的油烟、水雾等介质进行冷凝,保证散热部件112对制冷部件108进行散热。此外,上述隔热件116价格较低,可有效降低处理装置100的成本。
在该实施例中,进一步地,如图2和图4所示,冷凝部件106构造成环状,风机114位于冷凝部件106围成的区域内,至少部分位于散热部件112的内部,合理设置冷凝部件106的形状以及风机114与冷凝部件106的位置分布,保证处理装置100内部空间的利用率,有利于实现处理装置100的小型化,并且,上述设置方式可保证风机114在散热部件112的内部产生气流,进而使得气流可带走散热部件112足够的热量。此外,冷凝部件106上设置有散热片118,且散热片118之间间隔设置,保证冷凝部件106与气流的接触面积,进而保证气流可带走冷凝部件106大部分的热量,保证冷凝部件106自身的散热效果。
实施例三:
如图1、图2和图3所示,其中,图3中箭头表示气体流动方向,本发明第三个实施例提出了一种烹饪器具,烹饪器具包括:锅具200,锅具200设置有处理装置100,处理装置100,包括通道102、驱动部件104、冷凝部件106和制冷部件108。其中,驱动部件104被配置为驱动气体,并使得气体沿通道102流动,冷凝部件106可对通道102内的气体进行冷凝处理,进而实现对气体内油烟、水雾等介质的冷凝加净化,制冷部件108与冷凝部件106之间可进行热量传递,有效降低冷凝部件106的温度,进而提升冷凝部件106的冷凝效果;制冷部件108具有第一端和第二端,第一端与冷凝部件106之间传热,当制冷部件108工作,使制冷部件108的热量自第一端经过制冷部件108向第二端传递。
具体地,如图3所示,在烹饪器具工作过程中,处理装置100的驱动部件104运行并使得通道102从外部吸气,进而将混有油烟、水雾等介质的气体吸收到通道102的内部,油烟、水雾等介质在通道102内与冷凝部件106相接触并冷凝液化为液体,实现对油烟、水雾等介质的收集和净化。并且,制冷部件108与冷凝部件106之间不断地进行热量传递,进而使得制冷部件108有效降低冷凝部件106的温度,避免冷凝部件106因与油烟、水雾等介质不断换热而导致其自身温度升高,进而保证冷凝部件106一直处于降低的温度,进而保证冷凝部件106对油烟、水雾等介质的冷凝净化效果。
此外,第一端与冷凝部件106之间进行热量传递,第二端与散热部件112之间进行热量传递。在处理装置100工作过程中,制冷部件108的第一端自冷凝部件106吸收热量,并将热量传递至制冷部件108的第二端,制冷部件108的第二端进一步将热量传递至散热部件112,进而实现对冷凝部件106的冷却效果。
具体实施例中,制冷部件108的第一端为朝向冷凝部件106的一端,且第一端与冷凝部件106进行热传递;制冷部件108的第二端为朝向散热部件112的一端,且第二端与散热部件112进行热传递。
在该实施例中,进一步地,如图2所示,冷凝部件106具有冷凝面120,在驱动部件104运行过程中,驱动部件104可驱动混有油烟、水雾等介质的空气沿通道102流动,并使得油烟、水雾等介质与冷凝面120相接触,低温的冷凝面120对油烟、水雾等介质进行冷凝处理,实现对油烟、水雾等介质的净化。
在该实施例中,进一步地,冷凝面120上设置有凹槽或筋条。凹槽和筋条均可有效增加冷凝面120的表面积,进而使得油烟、水雾等介质可以与更大面积的冷凝面120相接触,可提冷凝部件106对油烟、水雾等介质的冷凝效果。
在该实施例中,进一步地,如图2所示,通道102沿冷凝部件106的外周分布,且冷凝部件106的至少部分表面作为通道102的壁面使用,保证通道102内部的气体直接与冷凝部件106相接触,保证气体与冷凝部件106之间直接进行热量交换,保证冷凝部件106对油烟、水雾等介质的冷凝效果。
实施例四:
如图1、图2和图3所示,其中,图3中箭头表示气体流动方向,本发明第四个实施例提出了一种烹饪器具,烹饪器具包括:锅具200,锅具200设置有处理装置100,处理装置100,包括通道102、驱动部件104、冷凝部件106、制冷部件108和收集部件122。其中,驱动部件104被配置为驱动气体,并使得气体沿通道102流动,冷凝部件106可对通道102内的气体进行冷凝处理,进而实现对气体内油烟、水雾等介质的冷凝加净化,制冷部件108与冷凝部件106之间可进行热量传递,有效降低冷凝部件106的温度,进而提升冷凝部件106的冷凝效果;收集部件122形成有储液部124,储液部124适合于收集冷凝部件106上产生的液体。
具体地,如图3所示,在烹饪器具工作过程中,处理装置100的驱动部件104运行并使得通道102从外部吸气,进而将混有油烟、水雾等介质的气体吸收到通道102的内部,油烟、水雾等介质的气体在通道102内与冷凝部件106相接触并冷凝液化为液体,实现对油烟、水雾等介质的收集和净化。并且,制冷部件108与冷凝部件106之间不断地进行热量传递,进而使得制冷部件108有效降低冷凝部件106的温度,避免冷凝部件106因与油烟、水雾等介质不断换热而导致其自身温度升高,进而保证冷凝部件106一直处于降低的温度,进而保证冷凝部件106对油烟、水雾等介质的冷凝净化效果。
此外,如图2所示,收集部件122形成有储液部124,且该储液部124可用于收集冷凝部件106上产生的液体。具体地,在处理装置100使用过程中,被吸入到通道102内部的气体与冷凝部件106相接触,进而使得气体内混有的介质的气体液化为液体,该部分液体会沿通道102的内壁滴落到储液部124,进而实现对液体的收集,在保证对油烟、水雾等介质的收集的同时,避免处理装置100内部存在液体流窜的情况,保证处理装置100的使用安全和使用环境。
在该实施例中,进一步地,如图2所示,收集部件122设有延伸壁126。其中,延伸壁126自储液部124延伸设置,并形成了储液部124的侧壁,保证储液部124的储液量。此外,延伸壁126分布于冷凝部件106的外侧,并与冷凝部件106围成通道102,以简化通道102的形成方式和机械结构,避免处理装置100内部采用过多结构,另一方面保证冷凝产生的液体可沿延伸壁126或冷凝部件106滴落到储液部124,保证对液体的收集。
在该实施例中,进一步地,如图2所示,储液部124与通道102连通,保证气体循环,使得经过冷凝净化后的气体排出处理装置100。此外,处理装置100还包括气液分离结构128,气液分离结构128可设置在储液部124上,也可设置在储液部124与冷凝部件106之间,并且气液分离结构128与驱动部件104连通或与驱动部件104周围的空间连通,保证气体在排出处理装置100前需要经过气液分离结构128的进一步过滤,使得气液分离结构128可进一步过滤出未被通道102内壁捕捉的液体,保证对混有油烟、水雾等介质的气体的二次净化。
在该实施例中,进一步地,如图2所示,储液部124具有第一侧壁130,气液分离结构128包括第一通孔132,且第一通孔132穿设于第一侧壁130。在处理装置100使用过程中,气体可通过第一通孔132穿过第一侧壁130排出,液体无法穿过第一通孔132而被过滤,并沿第一侧壁130流至储液部124被收集。此外,第一通孔132远离第一侧壁130的底端设置,保证储液部124的储液量,避免存储在储液部124内液体自第一通孔132流出。
在该实施例中,进一步地,如图2所示,冷凝部件106位于收集部件122上,并保证两者相接触而不存在缝隙,保证全部的气体均要经过气液分离结构128才可排出,保证对气体的过滤效果。此外,处理装置100还具有盖体134,盖体134盖设在冷凝部件106上,并与收集部件122相连接,而冷凝部件106位于盖体134与收集部件122之间直接被限位,一方面在保证冷凝部件106稳定位置的同时减少使用连接件,另一方面使得处理装置100整体模块化,便于工作人员装配,同时便于后续维修更换。
在该实施例中,进一步地,如图2和图4所示,盖体134和收集部件122中的一者设置有卡扣136,盖体134和收集部件122中的另一者设置有与卡扣136装配连接的卡槽138,卡扣136与卡槽138相互配合,可保证盖体134和收集部件122的稳定连接。此外,驱动部件104、冷凝部件106和制冷部件108位于盖体和收集部件122之间,且直接通过盖体134和收集部件122进行限位,简化结构的同时实现处理装置100的模块化处理。
具体实施例中,如图4所示,盖体134上设置有第二通孔142,且散热部件112围成区域通过第二通孔142与外界相连接,保证风机114可在散热部件112围成区域内产生气流,同时保证散热部件112围成区域与外界环境进行气体交换,保证风机114产生的气流可带走散热部件112的热量。
实施例五:
如图1、图2和图3所示,其中,图3中箭头表示气体流动方向,本发明第五个实施例提出了一种烹饪器具,包括:锅具200和如上述任一实施例的处理装置100;锅具200具有烹饪腔202。
本实施例提出的烹饪器具,因包括如上述任一实施例的处理装置100。因此,具有上述处理装置100的全部有益效果,在此不再一一论述。
此外,如图2和图5所示,锅具200具有烹饪腔202,烹饪腔202内可用于烹饪食物,烹饪腔202烹饪食物会产生油烟、水雾等介质。此时,驱动部件104运行,并使得通道102从烹饪腔202吸气,进而将混有油烟、水雾等介质的气体吸收到通道102的内部,并对油烟、水雾等介质进行冷凝处理。由于驱动部件104工作可使通道102直接从烹饪腔202吸气,进而保证了烹饪腔202内部大量的油烟、水雾等介质被吸入到通道102的内部,保证了冷凝部件106对油烟、水雾等介质的冷凝量,保证烹饪器具的工作环境。
实施例六:
如图1、图2和图3所示,其中,图3中箭头表示气体流动方向,本发明第六个实施例提出了一种烹饪器具,烹饪器具包括:锅具200,锅具200设置有处理装置100,处理装置100,包括通道102、驱动部件104、冷凝部件106和制冷部件108。其中,驱动部件104被配置为驱动气体,并使得气体沿通道102流动,冷凝部件106可对通道102内的气体进行冷凝处理,进而实现对气体内油烟、水雾等介质的冷凝加净化,制冷部件108与冷凝部件106之间可进行热量传递,有效降低冷凝部件106的温度,进而提升冷凝部件106的冷凝效果;制冷部件108具有第一端和第二端,第一端与冷凝部件106之间传热,当制冷部件108工作,使制冷部件108的热量自第一端经过制冷部件108向第二端传递。
此外,如图2和图4所示,锅具200包括锅体228,且锅体228围成容置腔204与烹饪腔202。其中,容置腔204与烹饪腔202彼此隔开,容置腔204并位于锅体228的中部,并可用来放置处理装置100,烹饪腔202并位于容置腔204的外周,并可用来放置烹饪的食物,便于用户使用。
特别地,烹饪腔202位于容置腔204的外周,在烹饪器具工作过程中,烹饪腔202会向周围环境释放油烟、水雾等介质,此时处理装置100的驱动部件104运出,可直接从烹饪腔202内吸气,进而将烹饪腔202内产生的油烟、水雾等介质直接吸入到通道102的内部,经经过后续冷凝处理,保证对烹饪器具产生的油烟、水雾等介质的收集和净化。
在该实施例中,进一步地,如图2所示,锅体228具有第二侧壁206、第三侧壁208和底壁210。其中,第二侧壁206沿第三侧壁208的外周分布并与第三侧壁208间隔设置,而底壁210过渡衔接第二侧壁206与第三侧壁208。第三侧壁208在锅体228的中部围成出容置腔204,并用于放置处理装置100,第二侧壁206、第三侧壁208及底壁210围成烹饪腔202,保证对食物的盛放和烹饪。
在该实施例中,进一步地,如图2所示,锅具200具有排气结构。其中,排气结构与通道102连通,并供通道102沿排气结构进行排气,使得被吸入至通道102的气体在经过冷凝部件106的冷凝净化后,重新排入到烹饪器具所处的空间,而由于冷凝部件106的冷凝净化作用,使得排气结构排出的气体内油烟、水雾等介质的含量大大降低,保证气体循环的同时保证净化效果。
在该实施例中,进一步地,如图2所示,排气结构包括第一排气结构212。其中,气体自第一排气结构212排出后,会驱动位于烹饪腔202内的油烟、水雾等介质朝向烹饪器具的中部运动,进而使得油烟、水雾等介质在驱动部件104的作用下被吸入到通道102内部,起到对油烟、水雾等介质的进一步驱动和聚集作用。
在该实施例中,进一步地,如图2所示,处理装置100具有开口214,且通道102与该开口214相连通,并可通过该开口214从烹饪腔202吸气;第一排气结构212具有出口216,第一排气结构212可通过出口216进行排气。特别地,出口216与开口214之间的区域与烹饪腔202位置相对地设置,也即,自出口216排出的气体可驱使烹饪腔202内的油烟、水雾等介质流向开口214,而后该部分油烟、水雾等介质便可被驱动部件104吸入到通道102内部,实现气体流动循环。而通过对开口214与出口216的位置限定,保证了自出口216排出的气体对烹饪腔202内含有油烟、水雾等介质的气体的驱动和汇聚作用,进一步提升对油烟、水雾等介质的冷凝净化效果。具体地,第一排气结构212的出口216为射流口。
在该实施例中,进一步地,如图5所示,锅具200具有锅座218。其中,第一排气结构212可以设置在锅座218上、驱动部件104同样可以设置在锅座218上,避免锅具200内部结构复杂,特别是不会占用锅具200内部过多的空间。此外,锅座218的底部设有与通道102连通的第二排气结构226,第二排气结构226可直接将部分经过冷凝部件106冷凝净化的空气排出,保证气体循环。
在该实施例中,进一步地,如图2所示,锅座218具有第四侧壁220。其中,第四侧壁220围成适于容纳锅体228的锅体仓位222,以保证锅体228在锅座218上的稳定安放。
此外,如图2所示,第一排气结构212包括导流通道224,该导流通道224形成于第四侧壁220内,并锅体仓位222的底部向上延伸过渡。其中,导流通道224的一端与通道102连通,保证通道102内部气体进入到导流通道224内部,导流通道224的另一端形成为出口216,保证气体流出。特别地,当锅体228容置于锅体仓位222,出口216位于锅体228的锅口外边缘处,并朝向锅体228中心位置开口,自出口216流出的气体可从容置腔204的周向朝向锅体228的中部流动,进而驱动容置腔204内含有油烟、水雾等介质的气体被吸入到通道102内部,进起到聚集和驱动的作用。
在上述任一实施例中,进一步地,如图4所示,处理装置100还包括隔离圈140,收集部件122设置在隔离圈140上,以保证收集部件122的稳定安装,同时保证收集部件122与锅体228之间的隔离效果。
在上述任一实施例中,进一步地,如图5所示,锅具200还包括射流环238,射流环238设置在锅口的边缘,并与第一排气结构212的导流通道224相连通,进而形成射流口,设置自导流通道224排出的气体流向锅体228的中部,并对烹饪腔202内的介质起到一定的射流驱动作用。
在上述任一实施例中,如图5所示,锅座218包括第一座体232、第二座体234和底座236。其中,第一座体232作为内锅使用,第二座体234作为外锅使用。
在上述任一实施例中,如图5所示,烹饪器具还包括加热件230,加热件230位于锅体228的底部,用于为烹饪腔202供热。
实施例七:
如图2、图3和图4所示,其中,图3中箭头表示气体流动方向,本发明第七个实施例提出了一种处理装置100,处理装置100包括:通道102、驱动部件104、冷凝部件106和制冷部件108。
其中,驱动部件104被配置为驱动气体,并使得气体沿通道102流动,冷凝部件106可对通道102内的气体进行冷凝处理,进而实现对气体内油烟、水雾等介质的冷凝加净化,制冷部件108与冷凝部件106之间可进行热量传递,有效降低冷凝部件106的温度,进而提升冷凝部件106的冷凝效果。
因此,如图3所示,该实施例提出的处理装置100工作时,驱动部件104运行使得通道102自外部环境吸气,冷凝部件106对吸入到通道102内的气体冷凝处理,使得气体中的油烟、水雾等介质液化,实现对油烟、水雾等介质的收集和净化,制冷部件108与冷凝部件106之间不断地进行热量传递,有效降低冷凝部件106的温度,提升冷凝部件106对油烟、水雾等介质的冷凝净化效果。
在该实施例中,进一步地,如图2所示,处理装置100还包括散热装置110。其中,通过散热装置110对制冷部件108进行散热处理,有效提升了制冷部件108自身热量的流失速度,以降低制冷部件108的温度,提升制冷部件108对于冷凝部件106的制冷效果。
具体地,如图2和图4所示,散热装置110包括散热部件112和风机114。其中,散热部件112与制冷部件108之间可进行热量传递,进而使得制冷部件108的热量流至冷凝部件106,风机114运行可产生气流,进而使得气流带走散热部件112大部分的热量,加快冷凝部件106的热量流失,保证冷凝部件106始终处于较低的温度,进而使得制冷部件108的热量快速持续地流向散热部件112,加快对于制冷部件108的散热效果。
在该实施例中,进一步地,如图2和图4所示,处理装置100还包括隔热件116。其中,冷凝部件106的一部分表面与散热部件112的一部分表面相对设置,为保证两者之间不会进行热量传递,同时为避免冷凝部件106对散热部件112进行冷凝,在冷凝部件106与散热部件112的相对表面之间设置有隔热件116,以阻止冷凝部件106与散热部件112之间的热量传递,保证冷凝部件106对通道102内的油烟、水雾等介质进行冷凝,保证散热部件112对制冷部件108进行散热。
具体实施例中,隔热件116包括但不限于以下之一或其组合:隔热棉层,发泡聚氨酯层,气凝胶层。
在该实施例中,进一步地,如图2和图4所示,处理装置100还包括隔热件收集部件122。其中,收集部件122形成有储液部124,且该储液部124可用于收集冷凝部件106上产生的液体。具体地,在处理装置100使用过程中,被吸入到通道102内部的气体与冷凝部件106相接触,进而使得气体内混有的介质的气体液化为液体,该部分液体会沿通道102的内壁滴落到储液部124,进而实现对液体的收集,在保证对油烟、水雾等介质的收集的同时,避免处理装置100内部存在液体流窜的情况,保证处理装置100的使用安全和使用环境。
此外,如图2所示,收集部件122设有延伸壁126。其中,延伸壁126自储液部124延伸设置,并形成了储液部124的侧壁,保证储液部124的储液量。此外,延伸壁126分布于冷凝部件106的外侧,并与冷凝部件106围成通道102,以简化通道102的形成方式和机械结构,避免处理装置100内部采用过多结构,另一方面保证冷凝产生的液体可沿延伸壁126或冷凝部件106滴落到储液部124,保证对液体的收集。
具体实施例:
现有一般烹饪器具在烹饪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水雾,油烟,并携带着食物的气味散发到环境空气中,相关技术通过抽吸方式,可以使水雾,油烟集中往特定的方向排走,比如可以把水雾,油烟排出到窗外;但对于比较封闭一些的场合,用抽风方式排走的水雾,油烟仍会在有限的空间内扩散到整个房间,因此,无法有效消除水雾,油烟以及携带气味的问题。通过简单对水雾,油烟进行冷却,可以减少水雾,油烟排出,但是由于持续运作后,即便有风扇对冷却部件进行散热,冷却部件吸收水雾,油烟的部分热量后,温度仍会逐渐上升,导致冷却效果逐渐下降。
如图1、图2和图3所示,其中,图3中箭头表示气体流动方向,本发明提供一种改进方式,通过制冷方式降低冷凝部件106的温度,可以使冷凝部件106持续对水雾和油烟进行冷凝。
具体地,本发明至少包括风机114,散热部件112,制冷部件108,冷凝部件106,以及填充制冷部件108表面与散热部件112和冷凝部件106表面间隙的导热介质;其中,散热部件112一面与制冷部件108的热端表面结合,并在两端面之间的缝隙中填充导热介质;而冷凝部件106与制冷部件108的冷端表面结合,并在两端面之间的缝隙中填充导热介质;上述导热介质,包括但不限于导热硅脂,含有钻石粉末成分的导热硅脂,含有氧化铝粉末成分的导热硅脂,或含有纳米金属颗粒成分的导热硅脂等;还可以在散热部件112与冷凝部件106之间,设置隔热层;用于阻止散热部件112的热量通过空气传递到冷凝部件106上;隔热层包括但不限于隔热棉,发泡聚氨酯,气凝胶等等;在上述冷凝部件106用于冷却水雾,油烟的表面,可以设置用于增加表面积的凹槽或筋条,以增加冷凝部件106与水雾、油烟的接触面积,增加冷却的效果。
制冷部件108在通入电流后,可以把冷端的热量转移到热端,进而带走冷凝部件106中的以及冷凝部件106从水雾,油烟中吸收的热量;另一方面,热量到达热端后,进一步传递到散热部件112;并通过风机114的气流排出到环境空气中,在制冷部件108的制冷作用下,冷凝部件106温度可以降低到比室温低10℃至30℃水平,因此对水雾,油烟的冷却效果好,并且可以持续进行冷却。
具体实施例中,当烹饪器具开始工作时,驱动部件104运行使得通道102自烹饪腔202吸气,进而实现对水雾、油烟等介质的收集;而后水雾、油烟等介质经过冷凝部件106的常温冷凝表面或经过冷凝部件106的低温冷凝表面,有机气味分子冷凝后,与冷凝水流入到储液部124,实现去味。此外,在该过程中,冷凝部件106的热量传递到制冷部件108的第一端,为制冷部件108工作将热量传递至第二端,进而实现对冷凝部件106的制冷,降低冷凝部件106自身的温度;制冷部件108的第二端与散热装置110热传递,进而将热量传递至散热装置110,实现制冷部件108自身的散热。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术语“多个”则指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术语“上”、“下”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术语“连接”、“安装”、“固定”等均应做广义理解,例如,“连接”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发明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具体实施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特点包含于本发明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实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以上仅为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发明,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发明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28)

1.一种烹饪器具,其特征在于,所述烹饪器具包括:
锅具,所述锅具包括锅体,且所述锅体围成容置腔与烹饪腔,所述烹饪腔位于所述容置腔的外周;
所述锅具设置有处理装置,其中,所述处理装置具有通道、驱动部件、冷凝部件和制冷部件,所述驱动部件被配置为适于驱动气体沿所述通道流动,所述冷凝部件被配置为适于对所述通道内的气体冷凝处理,所述制冷部件与所述冷凝部件之间传热,以供所述制冷部件对所述冷凝部件降温;
所述处理装置还包括收集部件,所述收集部件形成有储液部,所述储液部适合于收集所述冷凝部件上产生的液体;
所述收集部件设有延伸壁,所述延伸壁自所述储液部延伸设置,并分布于所述冷凝部件的外侧,所述延伸壁与所述冷凝部件围成所述通道。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烹饪器具,其特征在于,
所述冷凝部件与所述制冷部件相接触;或
所述冷凝部件与所述制冷部件的相对表面之间设置有导热介质。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烹饪器具,其特征在于,
基于所述冷凝部件与所述制冷部件的相对表面之间设置有导热介质的情况,所述冷凝部件与所述制冷部件的相对表面之间的所述导热介质包括导热硅脂。
4.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烹饪器具,其特征在于,
所述处理装置还包括散热装置,所述散热装置配置为适于对所述制冷部件散热。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烹饪器具,其特征在于,所述散热装置包括:
散热部件,所述散热部件与所述制冷部件之间适于传热;
风机,配置为适于驱动气体对所述散热部件散热。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烹饪器具,其特征在于,
所述散热部件与所述制冷部件相接触,或者
所述散热部件与所述制冷部件的相对表面之间设置有导热介质。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烹饪器具,其特征在于,
基于所述散热部件与所述制冷部件的相对表面之间设置有导热介质的情况,所述散热部件与所述制冷部件的相对表面之间的所述导热介质包括导热硅脂。
8.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烹饪器具,其特征在于,
所述处理装置还包括隔热件,其中,所述冷凝部件的一部分表面与所述散热部件的一部分表面相对设置,且所述冷凝部件与所述散热部件的相对表面之间设置有所述隔热件。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烹饪器具,其特征在于,
所述隔热件包括以下之一或其组合:隔热棉层,发泡聚氨酯层,气凝胶层。
10.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烹饪器具,其特征在于,
所述风机至少部分位于所述散热部件的内部;和/或
所述散热部件上设置有散热片。
11.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烹饪器具,其特征在于,
所述制冷部件具有第一端和第二端,所述第一端与所述冷凝部件之间传热,其中,当所述制冷部件工作,使所述制冷部件的热量自所述第一端经过所述制冷部件向所述第二端传递。
12.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烹饪器具,其特征在于,
所述冷凝部件具有冷凝面,所述驱动部件被配置为适于驱动气体经过所述冷凝面。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烹饪器具,其特征在于,
所述冷凝面上设置有凹槽或筋条。
14.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烹饪器具,其特征在于,
所述冷凝部件的至少部分表面作为所述通道的壁面;和/或
所述通道沿所述冷凝部件的外周分布。
15.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烹饪器具,其特征在于,
所述储液部与所述通道连通,且所述储液部设置有气液分离结构,或所述储液部与所述冷凝部件之间形成有气液分离结构,所述气液分离结构与所述驱动部件连通或与所述驱动部件周围的空间连通。
16.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烹饪器具,其特征在于,
所述储液部具有第一侧壁,所述储液部的所述气液分离结构包括第一通孔,所述第一通孔位于所述第一侧壁上并且远离所述第一侧壁的底端设置。
17.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烹饪器具,其特征在于,
所述冷凝部件位于所述收集部件上;
所述处理装置还包括盖体,所述盖体盖在所述冷凝部件上,并与所述收集部件相连,使得所述冷凝部件被所述收集部件与所述盖体限位。
18.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烹饪器具,其特征在于,
所述盖体和所述收集部件中的一者设置有卡扣,所述盖体和所述收集部件中的另一者设置有与所述卡扣装配连接的卡槽,所述驱动部件、所述冷凝部件和所述制冷部件位于所述盖体和所述收集部件之间。
19.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烹饪器具,其特征在于,
所述容置腔与所述烹饪腔彼此隔开,所述处理装置至少部分容置于所述容置腔内。
20.根据权利要求19所述的烹饪器具,其特征在于,
所述锅体具有第二侧壁、第三侧壁和底壁,所述第二侧壁沿所述第三侧壁的外周分布并与所述第三侧壁间隔设置,所述底壁过渡衔接所述第二侧壁与所述第三侧壁,其中,所述第二侧壁、所述第三侧壁及所述底壁围成所述烹饪腔,所述第三侧壁围成所述容置腔。
21.根据权利要求19所述的烹饪器具,其特征在于,
所述锅具具有排气结构,所述排气结构与所述通道连通,并供所述通道沿所述排气结构进行排气。
22.根据权利要求21所述的烹饪器具,其特征在于,
所述排气结构包括第一排气结构,且所述第一排气结构被配置为适于使沿所述第一排气结构排出的气体驱动介质进入所述通道。
23.根据权利要求22所述的烹饪器具,其特征在于,
所述处理装置具有开口,所述开口与所述通道连通,并配置为适于供所述通道沿所述开口自所述烹饪腔吸气;
所述第一排气结构具有出口,所述出口与所述开口之间的区域与所述烹饪腔位置相对地设置。
24.根据权利要求23所述的烹饪器具,其特征在于,
所述锅具具有锅座,其中,所述第一排气结构设置在所述锅座上,和/或所述驱动部件设置在所述锅座上,和/或所述锅座的底部设有与所述通道连通的第二排气结构。
25.根据权利要求24所述的烹饪器具,其特征在于,
所述锅座具有第四侧壁,所述第四侧壁围成适于容纳锅体的锅体仓位;
所述第一排气结构包括导流通道,所述导流通道形成于所述第四侧壁内,并自所述锅体仓位的底部向上延伸过渡,所述导流通道的一端与所述通道连通,另一端形成为所述出口,当所述锅体容置于所述锅体仓位,所述出口位于所述锅体的锅口外边缘处。
26.一种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通道;
驱动部件,所述驱动部件被配置为适于驱动气体沿所述通道流动;
冷凝部件,所述冷凝部件被配置为适于对所述通道内的气体冷凝处理;
制冷部件,所述制冷部件与所述冷凝部件之间传热,以供所述制冷部件对所述冷凝部件降温;
所述处理装置还包括收集部件,所述收集部件形成有储液部,所述储液部适合于收集所述冷凝部件上产生的液体;其中,所述收集部件设有延伸壁,所述延伸壁自所述储液部延伸设置,并分布于所述冷凝部件的外侧,所述延伸壁与所述冷凝部件围成所述通道。
27.根据权利要求26所述的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处理装置还包括散热装置,所述散热装置包括散热部件和风机,所述散热部件与所述制冷部件之间适于传热,所述风机配置为适于驱动气体对所述散热部件散热。
28.根据权利要求27所述的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处理装置还包括隔热件,其中,所述冷凝部件的一部分表面与所述散热部件的一部分表面相对设置,且所述冷凝部件与所述散热部件的相对表面之间设置有所述隔热件。
CN202010434311.4A 2020-05-21 2020-05-21 烹饪器具和处理装置 Active CN113693429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0434311.4A CN113693429B (zh) 2020-05-21 2020-05-21 烹饪器具和处理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0434311.4A CN113693429B (zh) 2020-05-21 2020-05-21 烹饪器具和处理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3693429A CN113693429A (zh) 2021-11-26
CN113693429B true CN113693429B (zh) 2022-05-03

Family

ID=7864577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10434311.4A Active CN113693429B (zh) 2020-05-21 2020-05-21 烹饪器具和处理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3693429B (zh)

Citations (1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0088256A (ja) * 1998-09-09 2000-03-31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加熱調理器
TW389682B (en) * 1997-03-05 2000-05-11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Hot plate
JP2000166770A (ja) * 1998-12-11 2000-06-20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加熱調理器
JP2001029240A (ja) * 1999-07-26 2001-02-06 Zojirushi Corp ロースター
JP2001070175A (ja) * 1999-09-01 2001-03-21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加熱調理器
JP2001161570A (ja) * 1999-12-09 2001-06-19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加熱調理器
JP2004290379A (ja) * 2003-03-26 2004-10-21 Tokyo Kikaku Hanbai:Kk 煙循環式焼肉器
CN104665611A (zh) * 2013-12-02 2015-06-03 新玛德制造厂有限公司 烤盘以及烤盘的油烟处理方法
JP3204529U (ja) * 2016-03-23 2016-06-02 サンタ株式会社 調理テーブルの排煙装置
CN107205584A (zh) * 2015-01-19 2017-09-26 皇家飞利浦有限公司 无烟气刀锅
CN209136175U (zh) * 2018-07-09 2019-07-23 杭州老板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冷凝装置及蒸汽炉
CN110494069A (zh) * 2017-03-09 2019-11-22 多圆E&A株式会社 具有油蒸汽及烟气净化循环系统的电烤炉
CN111110055A (zh) * 2020-01-13 2020-05-08 浙江蓝炬星电器有限公司 一种具有蒸汽回流结构的蒸烤箱及其蒸汽回流方法

Family Cites Familie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FR2871042B1 (fr) * 2004-06-08 2006-12-22 Seb Sa Friteuse a enduction automatique de matiere grasse
CN108392090B (zh) * 2018-05-25 2023-12-08 广东美的厨房电器制造有限公司 蒸汽发生器和蒸汽烹饪装置

Patent Citations (1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389682B (en) * 1997-03-05 2000-05-11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Hot plate
JP2000088256A (ja) * 1998-09-09 2000-03-31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加熱調理器
JP2000166770A (ja) * 1998-12-11 2000-06-20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加熱調理器
JP2001029240A (ja) * 1999-07-26 2001-02-06 Zojirushi Corp ロースター
JP2001070175A (ja) * 1999-09-01 2001-03-21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加熱調理器
JP2001161570A (ja) * 1999-12-09 2001-06-19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加熱調理器
JP2004290379A (ja) * 2003-03-26 2004-10-21 Tokyo Kikaku Hanbai:Kk 煙循環式焼肉器
CN104665611A (zh) * 2013-12-02 2015-06-03 新玛德制造厂有限公司 烤盘以及烤盘的油烟处理方法
CN107205584A (zh) * 2015-01-19 2017-09-26 皇家飞利浦有限公司 无烟气刀锅
JP2017538508A (ja) * 2015-01-19 2017-12-28 コーニンクレッカ フィリップス エヌ ヴェKoninklijke Philips N.V. 無煙エアブレード鍋
JP3204529U (ja) * 2016-03-23 2016-06-02 サンタ株式会社 調理テーブルの排煙装置
CN110494069A (zh) * 2017-03-09 2019-11-22 多圆E&A株式会社 具有油蒸汽及烟气净化循环系统的电烤炉
CN209136175U (zh) * 2018-07-09 2019-07-23 杭州老板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冷凝装置及蒸汽炉
CN111110055A (zh) * 2020-01-13 2020-05-08 浙江蓝炬星电器有限公司 一种具有蒸汽回流结构的蒸烤箱及其蒸汽回流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3693429A (zh) 2021-11-2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3693429B (zh) 烹饪器具和处理装置
CN106136927B (zh) 烹饪器具
CN114006288A (zh) 一种物联网智能配电控制柜
CN111839201A (zh) 蒸箱
JP3168853U (ja) 簡易型クーラー
CN215777587U (zh) 食物处理机
CN214230878U (zh) 烹饪器具
CN212085467U (zh) 一种指挥平台用配电柜
CN214208039U (zh) 一种蒸汽烹饪设备的冷凝回收系统
CN212465703U (zh) 烹饪器具
CN213696596U (zh) 一种冷凝器和蒸汽烹饪设备
CN113208455A (zh) 一种空气炸锅
CN218218080U (zh) 一种实现多联网方式接入物联网云平台的装置
CN110859330A (zh) 防止烟嘴温度过高的烟弹和电子烟
CN217604179U (zh) 油烟机及桌面式油烟机
CN217540940U (zh) 输风装置
CN217330362U (zh) 料理机
CN212326136U (zh) 蒸箱
CN217309931U (zh) 烹饪电器
CN219395378U (zh) 一种散热组件、按摩头及筋膜枪
CN113675767B (zh) 一种高密闭高效除尘散热动力柜
CN219243958U (zh) 一种半导体制冷模组以及光学美容仪
CN211242850U (zh) 一种液体加热器
CN217423343U (zh) 集成灶
CN213464781U (zh) 烹饪装置的冷凝模块及具有其的烹饪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