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3604497A - 一种禾本科植物的遗传转化方法 - Google Patents

一种禾本科植物的遗传转化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3604497A
CN113604497A CN202110861664.7A CN202110861664A CN113604497A CN 113604497 A CN113604497 A CN 113604497A CN 202110861664 A CN202110861664 A CN 202110861664A CN 113604497 A CN113604497 A CN 113604497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genetic transformation
cup
leaf
seedlings
seeds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10861664.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3604497B (zh
Inventor
蒋立希
朴学成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Zhejiang University ZJU
Original Assignee
Zhejiang University ZJU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Zhejiang University ZJU filed Critical Zhejiang University ZJU
Priority to CN202110861664.7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3604497B/zh
Publication of CN11360449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3604497A/zh
Priority to PCT/CN2022/071299 priority patent/WO2023005160A1/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3604497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3604497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12BIOCHEMISTRY; BEER; SPIRITS; WINE; VINEGAR; MICROBIOLOGY; ENZYMOLOGY; MUTATION OR GENETIC ENGINEERING
    • C12NMICROORGANISMS OR ENZYMES; COMPOSITIONS THEREOF; PROPAGATING, PRESERVING, OR MAINTAINING MICROORGANISMS; MUTATION OR GENETIC ENGINEERING; CULTURE MEDIA
    • C12N15/00Mutation or genetic engineering; DNA or RNA concerning genetic engineering, vectors, e.g. plasmids, or their isolation, preparation or purification; Use of hosts therefor
    • C12N15/09Recombinant DNA-technology
    • C12N15/63Introduction of foreign genetic material using vectors; Vectors; Use of hosts therefor; Regulation of expression
    • C12N15/79Vectors or expression systems specially adapted for eukaryotic hosts
    • C12N15/82Vectors or expression systems specially adapted for eukaryotic hosts for plant cells, e.g. plant artificial chromosomes (PACs)
    • C12N15/8201Methods for introducing genetic material into plant cells, e.g. DNA, RNA, stable or transient incorporation, tissue culture methods adapted for transformation
    • C12N15/8202Methods for introducing genetic material into plant cells, e.g. DNA, RNA, stable or transient incorporation, tissue culture methods adapted for transformation by biological means, e.g. cell mediated or natural vector
    • C12N15/8205Agrobacterium mediated transformation

Landscapes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Genetics & Genomic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Biomedical Technology (AREA)
  • Biotechnology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Organic Chemistry (AREA)
  • Zoology (AREA)
  • Molecular Biology (AREA)
  • Wood Science & Technology (AREA)
  • Bioinformatics & Cheminformatics (AREA)
  • Microbiology (AREA)
  • Plant Pathology (AREA)
  • Biophysics (AREA)
  • Cell Biology (AREA)
  • Biochemistry (AREA)
  • General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Breeding Of Plants And Reproduction By Means Of Culturing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禾本科植物的遗传转化方法,包括以下步骤:(1)将禾本科植物种子萌发、长出第一张叶片后,拔出第一张叶片,此时叶鞘内形成一个杯状结构;(2)向步骤(1)杯状结构中加入具有用于基因编辑的重组载体的根癌农杆菌菌液;(3)继续培养,得到至少部分细胞被基因编辑的转基因植株。本发明基因编辑方法利用禾本科作物幼苗期解剖结构特征,直接在幼苗时期处理顶端分生组织的遗传转化技术,该技术可以省略组织培养过程,成本低、转化效率高。在苗期活体(营养体)上,利用禾本科作物解剖结构的特点,直接用农杆菌菌液感染植物顶端分生组织(SAM)、不需要经过组培阶段、不依赖基因型的遗传转化技术。

Description

一种禾本科植物的遗传转化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农业生物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禾本科植物的遗传转化方法。
背景技术
植物遗传转化是现代科学中的一项重要技术进步,不仅促进人类对植物生理与发育过程的认知,而且开创了作物遗传改良的新纪元。然而对于许多农作物而言,有效的转化和再生仍然是一个很大的挑战。
现有技术中,植物遗传转化的方法主要有如下几种:(1)基于农杆菌介导的植物遗传转化技术,(2)基于基因枪质粒轰击介导的植物遗传转化技术,(3)基于生物活性珠(藻酸钙珠)介导的植物遗传转化,(4)基于花粉及花粉生长通道介导的植物遗传转化,(5)基于碳化硅丝介导的植物转化技术,(6)基于电击穿孔介导的植物遗传转化,(7)基于显微注射介导的植物遗传转化技术,(8)基于调控顶端分生组织发育的遗传转化方法。
CRISPR-Cas系统是在原核细菌和古细菌中进化产生的RNA引导的适应性免疫反应,用以抵御诸如病毒、转座子和质粒之类的外来遗传因素的侵害。目前CRISPR/Cas9介导的基因组编辑已经在多个模式植物以及水稻、烟草、小麦、大麦、双色高粱、玉米、玉米、茄子、马铃薯、油菜、大豆、莴苣、黄瓜、柑橘、毛白杨、金银花等物种上取得成功,然而CRISPR/Cas9介导的基因组编辑技术也要依赖后续包括组织培养在内的遗传转化技术,而组织培养对于许多物种而言,难度极大。
总而言之,无论是DNA重组还是基因编辑技术,都迫切需要简便、实用、高效率、低成本的遗传转化技术。随着合成生物学的快速发展,用于精确基因组编辑和基因整合的新型载体系统的研发,有可能带来作物遗传改良革命性的进步,为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展示了美好的前景。因此,不依赖物种(或基因型)的、高效植物遗传转化技术将是下一阶段作物遗传改良的主攻方向之一。
植物遗传转化是应用重组DNA技术或者基因编辑技术,通过细胞组织培养技术或种质系统转化技术,有目的地将外源基因或DNA片段插入到受体植物基因组中/或对受体基因组进行定点编辑,经过减数分裂获得基因组受到修饰之后的新植株的技术。无论是基于CRISPR/Cas9或其它核酸酶的基因编辑技术,还是基于DNA重组的转基因技术,植物遗传转化(transformation)都是达到基因编辑或者转基因目的不可或缺的关键步骤之一。
对于水稻、玉米、小麦、大麦等禾本科粮食作物的遗传转化实践,目前通行的技术是通过农杆菌感染(或者用基因枪DNA质粒轰击)胚、下胚轴、子叶外植体、顶端分生组织等分生能力强的组织,然后通过对愈伤组织的培养来获得(转基因或者受到基因编辑)再生苗。目前的方法具有以下的局限性:(1)组培技术高度依赖物种与基因型,水稻中的籼稻亚种、大麦与小麦的转化效率都非常低;(2)组培过程对环境洁净度的要求非常苛刻,培养基的配置、植物组织的前处理、暗培养/光培养、培养器皿的更换等环节,稍有不慎就会受到污染;(3)组培空间的建设成本和维护成本均较高,能耗较高;(4)组培过程比较耗时间,经过组培得到成苗并开花结籽,比正常种子萌发到开花结籽时间上长3-6个月。
发明内容
本申请针对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上述不足,提供了一种新的植物遗传转化技术,克服禾本科粮食作物(水稻、玉米、小麦、大麦等)等四种作物遗传转化技术难度大(转化效率低)、周期长、且依赖物种种类与基因型缺点,省去遗传转化过程中的组织培养步骤,创建一种简单易操作、不依赖基因型、低成本、高效率的禾本科作物遗传转化方法。
一种禾本科植物的遗传转化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将禾本科植物种子萌发、长出第一张叶片后,拔出第一张叶片,此时叶鞘内形成一个杯状结构;
2)向步骤1)杯状结构中加入具有用于基因编辑的重组载体的根癌农杆菌菌液;
3)继续培养,得到至少部分细胞被遗传转化的植株。
优选的,所述禾本科植物为水稻、玉米、小麦、大麦、黑麦、小黑麦、高梁、甘蔗等。由于本申请禾本科植物遗传转化方法是通过种子萌发后第一张叶片长出后将第一张叶片拔掉,此时叶鞘内形成一个杯状结构,由于禾本科植物都存在类似的结构,所以,可以推广应用到所有的禾本科植物。
优选的,步骤1)中,种子萌发3~5天时长出第一张叶片,然后拔出第一张叶片。
优选的,步骤2)中,用于由于遗传转化的载体为双元载体。双元载体可以是常用的农杆菌转基因时用的质粒,比如质粒pTX172。重组载体的构建以及重组载体转入农杆菌的方法均可以使用现有技术中常规的方法。
菌液量可以根据不同种类的植株以及培养条件情况确定。优选的,步骤2)中,向步骤1)杯状结构中加入的菌液量为15~30μL。更优选的,步骤2)中,向步骤1)杯状结构中加入菌液到加满。向杯状结构中尽可能多地加入菌液,这样可以提高转化效率。
优选的,步骤(1)种子萌发阶段在黑暗条件下进行或者光照条件下进行。
本申请基于此遗传转化的方法,由于在植株种子萌发长出第一片叶子后才加入转基因用的农杆菌菌液,所以,后续植株生长过程中,从杯状结构底部的茎尖顶端分生组织新生长出的茎、叶中细胞容易被转化,但也并不一定全部都能够受到遗传修饰,所以,可能继续培养后得到的植株是一种嵌合体。如果需要获得遗传背景一致的纯合体(homozygote)或者杂合体(heterozygote),则可以通过后代遗传分离群体的选择。
本申请描述的是一种利用禾本科作物幼苗期解剖结构特征,直接在幼苗时期处理顶端分生组织的遗传转化技术,是一种在苗期活体(营养体)上,利用禾本科(水稻、玉米、小麦、大麦、高梁、黑麦、小黑麦等)作物解剖结构的特点,直接用农杆菌菌液感染植物顶端分生组织(SAM)、不需要经过组培阶段、不依赖基因型的遗传转化技术,成本低、效率高,简单易行。
附图说明
图1为用于基因编辑的载体左边界与右边界之间的序列构建。示意该载体的核心元件PolII启动子、Cas9核酸蛋白基因、PolyA、核糖酶剪切序列、sgRNA1、sgRNA2,核糖酶终止序列之间的位置关系。箭头所指,示核糖酶剪切序列位置;RZ,Ribozyme terminator,示核糖酶终止序列。
图2为经ICCU法遗传转化处理之后,OsPDS基因受到编辑的水稻幼苗。(A)粳稻品种日本晴(Nipponbare);(B)籼稻品种卡萨拉斯(Kasalath)。白色箭头所示为白化苗。
图3为水稻PDS基因的目标区域受到编辑的状况(日本晴),其中,#后面的数字代表转化株代码;a1-a18代表基因编辑创造的等位变化,A0代表日本晴原来的等位基因碱基序列;Ho,代表两条DNA链呈纯合状态;Bi,代表两条DNA链均受到编辑而出现新的等位类型;He,代表两条DNA链呈杂合状态;减号(-)代表失去的碱基数目,加号(+)代表增加的碱基数目。下同。
图4为水稻PDS基因的目标区域受到编辑的状况(卡莎拉斯)。图5为经ICCU法遗传转化处理之后,ZmPDS基因受到编辑的玉米幼苗(CML322)。白色实心线箭头所示为全株白化苗,这样的苗由于无法进行光合作用而逐渐死去,白色虚线箭头示部分叶片呈白色的嵌合株。
图6为玉米PDS基因的目标区域受到编辑的状况(B73)。
图7为玉米PDS基因的目标区域受到编辑的状况(CML322)。
图8为经ICCU法遗传转化处理之后,TaPDS基因受到编辑的小麦幼苗(中国春)。白色实心线箭头示全株白化苗,这样的苗由于无法进行光合作用而逐渐死去。左边2株为具有部分白花叶片的嵌合体植株。
图9为小麦PDS基因的目标区域受到编辑的状况(中国春)。
图10为小麦PDS基因的目标区域受到编辑的状况(杨麦16)。
图11为经ICCU法遗传转化处理之后,HvPDS基因受到编辑的大麦幼苗(浙大9号,ZU9)。黑色实心线箭头所示为白化苗,这样的苗由于无法进行光合作用逐渐死去。
图12为大麦PDS基因的目标区域受到编辑的状况(金色希望,GP)。
图13为大麦PDS基因的目标区域受到编辑的状况(浙大9号)。图14中各图中左右两株幼苗分别示光照培养与黑暗培养下幼苗的状态,黑暗培养(右侧幼苗)比光照培养(左侧幼苗)形成更大的杯状空间,能承载更大体积的农杆菌感染液。其中,1:种子吸水萌发后5天的水稻幼苗;2:轻轻用手或工具将第一片叶子(芽)拔离叶鞘,叶片拔离之后,叶鞘内形成杯状空间;3:用滴管分别将大约5微升(左)和25微升(右)的农杆菌感染液滴注到拔除第一页之后叶鞘内形成的“杯状”结构空间内;4:注射农杆菌感染液后1-3天内,维持“杯状”容器内一定的菌液容量,使农杆菌菌液滴透“杯底”组织,渗透侵入茎尖顶端分生组织细胞,并对SAM进行有效的感染;5:5天后,移至人工培养箱的正常条件下培养(即28℃光照条件16个小时,25℃黑暗条件8个小时)。水稻品种是kashalash。
具体实施方式
(1)总体方案
禾本科作物(水稻、玉米、小麦、大麦等)种子萌发后约5天左右,待长出第一张叶片(Primaryleaf)后,用手或其它工具将其拔出。第一片叶移除之后,叶鞘(coleoptile)内形成一个“杯状”容器结构,杯状空间与茎尖顶端分生组织(Shoot Apical Meristem,简称SAM)之间留有数层(第一叶移除之后留下的)残余细胞,形成“杯底”。将大约10-50微升含有双元载体的根癌农杆菌菌液用移液枪或其它实验工具注射到“杯状”容器内,并使容器内维持接近100%的盈满度。维持“杯状”容器内一定的菌液容量,使农杆菌菌液渗透“杯底”组织,侵入茎尖SAM,并对SAM进行有效的感染。在杯状空间内注入农杆菌菌液之后的约4天时间内,在光明或者暗条件下(黑暗条件效果更佳),SAM组织和农杆菌菌液共培养。4天后之后,受到遗传转化后的SAM分化出新的绿芽和叶片。采集大约(从萌发之日算起的)14-21天的叶片进行目的基因(以下以PDS基因为例)测序,结果表明,依物种与品种的不同,20-80%单株新生叶片中提取的DNA的单链或者双链的碱基受到有效的遗传修饰。随后,基因组受到修饰的单株幼苗移植到培养介质(如泥土或培养基)种植,幼苗生长并进入生殖生长后,产生T2代的种子。
(2)具体实验步骤(仅作例举,实施例中提到的基因编辑的载体、农杆菌菌种等不是唯一选项)
①前期准备:选择用于遗传转化的载体、农杆菌菌株,例如,基因编辑载体pTX172(addgene公司,质粒编号89259)、农杆菌菌株EHA105,GV3031等。用牙签挑取农杆菌单克隆培养物之后,将牙签置于50毫升LB培养液内(内含30毫克/毫升利福平与50毫克/毫升的卡那霉素),28度、200转/分摇床内震荡培养,经12-18小时的震荡培养之后,培养液的浓度达到分光光度计600纳米吸收峰读值0.1-0.5(OD600=0.1-0.5)后,在25℃温度条件下用4000转/分的转速离心农杆菌菌液,用药勺将沉淀下来的农杆菌细胞取出来,并溶解在30毫升1/2MS培养液中(内含30微升溶解于DMSO的、浓度为10毫克/毫升的乙酰丁香酮(Acetosyringone),用一次性经消毒的吸管小心地再悬浮农杆菌细胞。处理好的菌液在2小时内用于以下处理。
②农杆菌菌液对禾本科萌发种子SAM的侵染处理:
(a)选择具有萌发能力的禾本科作物(水稻、玉米、小麦、大麦等)的种子,将种子在清水中吸涨1个小时,用70%酒精将种子浸泡1分后进行表皮消毒后,用清水清洗3次,然后再用3%H2O2或者3%的次氯酸钠溶液对种子进行30分钟浸泡,将处理后的种子用无菌清水洗5遍,然后在无菌清水中浸泡。
(b)将种子置于黑暗条件(26℃)下萌发。5天后待种子萌发,并生长出幼芽之后,用手或其它工具把叶芽拔出。拔出过程中要做到即不损伤顶端分生组织(SAM),又尽可能地减少留在SAM上层的残余组织。幼芽拔出后,叶鞘(coleoptile)内形成一个“杯状”容器结构,杯状空间与SAM组织之间留有数层残余细胞,形成杯状结构的“杯底”。
(c)使用移液枪或注射器,(视不同作物)将10-50微升的(在步骤①中制备好的)农杆菌感染液注射到经②(b)处理之后形成的“杯状”结构空间内。注射过程可以在体视显微镜或放大镜下操作。
(d)幼苗SAM与农杆菌菌液在黑暗条件下共培养。3-5天后,移至人工培养箱的正常条件下培养(即28℃光照条件16个小时,25℃黑暗条件8个小时)。大约15天后,每株幼苗上选取半张叶片,用以提取微量DNA,并后续用于目标基因序列的检测;测序之后,淘汰目标基因未受到遗传修饰(未受到编辑或者目标片段未插入植株基因组)的阴性植株,将阳性植株移植到普通的介质(土壤或其它培养介质)上精心培育。
(e)幼苗经营养生长进入生殖生长,待植株成熟后收获T2代植物的种子。
注:本文对T0-T2代的定义。T0代:营养器官基因组DNA序列未受到修饰的世代;T1代:营养器官的基因组DNA序列受到修饰的世代;T2代,T1代植株收获的种子产生T2代植株,T2代群体可以分离到纯合的突变体。
通过上述“利用内生杯状结构遗传转化法”(以下简称ICCU法),用携带具备目的基因靶标序列或插入片段载体的农杆菌菌液处理水稻、玉米、小麦、大麦等幼苗。作为例子,我们以编码八氢番茄红素脱饱和酶(phytoene desaturase,PDS)基因为靶基因,设计gRNA,通过基因编辑手段敲除PDS基因。之所以以这个基因为例子,是因为该基因的纯合突变体呈现白化苗的现象,非常容易被直观地观察到。在表型观察的基础上,我们提取萌发后大约14-21天的幼苗叶片中的基因组DNA,通过测序,了解靶基因受到遗传修饰的情况。
实施例1:ICCU法对水稻PDS基因的编辑效果
1、技术步骤
(1)载体与农杆菌菌株:载体,pTX172;农杆菌菌株:EHA105。
(2)被转化的水稻品种:粳稻品种Nipponbare和籼稻品种Kasalath。
(3)目标基因:OsPDS(LOC_Os03g08570)。
(4)载体的构建:载体的分子构建见图1。图1示意该分子构建的核心元件Pol II启动子、Cas9核酸蛋白基因、PolyA、核糖酶剪切序列、sgRNA1、sgRNA2、核糖酶终止序列之间的位置关系。
(5)sgRNA1与sgRNA2的碱基序列设计:转录成sgRNA1的DNA碱基序列如下:AGTTGCTTCAGCATGGATAC;sgRNA2的碱基序列如下:CGGGACAACTTCCTACTCAT。sgRNA1与sgRNA2序列相对应LOC_Os03g08570上的位置间隔50个碱基。
(6)农杆菌液的培养:用牙签挑取农杆菌单克隆培养物之后,将牙签置于50毫升LB培养液内(内含30毫克/毫升利福平与50毫克/毫升的卡那霉素),28度、200转/分摇床内震荡培养,经12-18小时的震荡培养之后,培养液的浓度达到分光光度计600纳米吸收峰读值0.1-0.5(OD600=0.1-0.5)后,在25℃温度条件下用4000转/分的转速离心农杆菌菌液,用药勺将沉淀下来的农杆菌细胞取出来,并溶解在30毫升1/2MS培养液中(内含30微升溶解于DMSO的、浓度为10毫克/毫升的乙酰丁香酮(Acetosyringone),用一次性经消毒的吸管小心地再悬浮农杆菌细胞。处理好的菌液在2小时内用于以下处理。
(7)农杆菌菌液对水稻SAM的侵染处理:(a)选择具有萌发能力的水稻种子,将种子在清水中吸涨1个小时,用70%酒精将种子浸泡1分后进行表皮消毒后,用清水清洗3次,然后再用3%H2O2或者3%的次氯酸钠溶液对种子进行30分钟浸泡,将处理后的种子用无菌清水洗5遍,然后在无菌清水中浸泡12小时。(b)将种子置于黑暗条件下萌发。大约3天后待种子萌发,并生长出第一片叶幼芽之后,用手或其它工具把第一片叶幼芽拔出。拔出过程尽可能做到即不损伤SAM,又尽可能减少留在SAM上层的残余组织。幼芽拔出后,叶鞘(coleoptile)内形成一个“杯状”容器结构,杯状空间与SAM组织之间的数层残余细胞,形成杯状结构的“杯底”。(c)使用移液枪,将大约25微升(在步骤(6)中制备好的)农杆菌感染液注射到“杯状”结构空间内。注射过程可以在体视显微镜下操作。(d)幼苗在黑暗条件下培养。大约3天后,移至人工培养箱的正常条件下培养(即28℃光照条件16个小时,25℃黑暗条件8个小时)。15天后,每株剪取半张幼苗叶片,用来提取微量DNA,并后续用于目标基因序列的检测;测序之后,淘汰目标基因未受到编辑的阴性植株,将一条DNA链或2条DNA都受到编辑的阳性植株移植到普通的介质(土壤或其它培养介质)上精心培育。(e)幼苗经营养生长进入生殖生长,待水稻植株成熟后收获T2代水稻种子。
2、处理结果
(1)暗条件下ICCU法处理后T1代水稻幼苗的叶色:根据以上方法,我们一共用ICCU法处理了60株晚稻品种日本晴(Nipponbare)和60株早稻品种卡莎拉斯(Kasalath)的幼苗。在60株日本晴水稻植株中,我们一共发现4株白花苗,5株部分叶片呈淡绿色的苗,以及51株颜色完全正常的苗。ICCU处理之后,部分日本晴的植株如图2A所示。在60株卡莎拉斯水稻植株中,我们一共发现5株白花苗,8株部分叶片呈淡绿色的苗,以及47株颜色完全正常的苗,ICCU处理之后,部分卡莎拉斯的植株如图2B所示。
(2)ICCU法处理后T1代水稻叶片的测序分析:我们一共提取了45株T1代的日本晴植株和43株T1代卡莎拉斯植株幼苗的DNA。测序的引物为:TTGCAGACGCTCTTGCG(正链,5’-3’),CAAAGCTCACATGCTGACTACT(负链,5’-3’)。经测序分析,在日本晴中,一共有15株PDS基因对应sgRNA1与sgRNA2序列之间(或附近)的序列被有效编辑,其中一条链被编辑的有10株,两条链都被编辑的有5株;两条链都被编辑到的植株中,其中杂合突变的有3株,纯合突变的有2株;目标区域的等位突变归纳于图3。经测序分析,在卡莎拉斯中,一共有21株PDS基因对应sgRNA1与sgRNA2序列之间(或附近)的序列被有效编辑,其中一条链被编辑的有16株,两条链都被编辑的有5株;两条链都被编辑到的植株中,其中杂合突变的有4株,纯合突变的有1株;目标区域的等位突变归纳于图4。
实施例2:ICCU法对玉米PDS基因的编辑效果
1、技术步骤
(1)载体与农杆菌菌株:载体,pTX172;农杆菌菌株:GV3101。
(2)被转化的玉米品种:B73、CML322。
(3)目标基因:Zm00001d027936。
(4)载体的构建:载体的分子构建见图1。图1示意该分子构建的核心元件Pol II启动子,Cas9核酸蛋白基因,PolyA,核糖酶剪切序列,sgRNA1,sgRNA2,核糖酶终止序列之间的位置关系。
(5)sgRNA1与sgRNA2的碱基序列设计:sgRNA1的碱基序列如下:AGTTGCTCAACAATGGACAC;sgRNA2的碱基序列如下:TAGACATCCTGCCTTGCAGG;sgRNA1与sgRNA2序列相对应玉米PDS基因上的位置间隔50个碱基。
(6)农杆菌液的培养:与实施例1,处理水稻的农杆菌液培养过程相同。
(7)农杆菌菌液对玉米SAM的侵染处理:(a)选择具有萌发能力的玉米种子,将种子在清水中吸涨1个小时,先用70%酒精对种子表皮进行1分钟消毒处理,用清水清洗3次,然后再用3%H2O2或者3%的次氯酸钠溶液对种子进行30分钟的浸泡,将处理后的种子用无菌清水洗5遍,然后在无菌清水中浸泡3小时。(b)将种子置于黑暗条件下萌发。4天后待种子萌发,并生长出第一片叶幼芽之后,用手或其它工具把第一片叶幼芽拔出。拔出过程尽可能做到即不损伤SAM,又尽可能减少留在SAM上层的残余组织。幼芽拔出后,叶鞘(coleoptile)内形成一个“杯状”容器结构,杯状空间与SAM组织之间的数层残余细胞,形成杯状结构的“杯底”。(c)使用移液枪,将大约30微升(在步骤(6)中制备好的)农杆菌感染液注射到“杯状”结构空间内。注射过程可以在体视显微镜或放大镜下进行操作。(d)幼苗在黑暗条件下培养。4天后,移至人工培养箱的正常条件下培养(即28℃光照条件16个小时,25℃黑暗条件8个小时)。15天后,每株玉米植株剪半张叶片,用来提取微量DNA,并后续用于目标基因序列的检测;测序之后,淘汰目标基因未受到编辑的阴性植株,将阳性植株移植到普通的介质(土壤或其它培养介质)上精心培育。(e)玉米幼苗经营养生长进入生殖生长之后,收获T2代植物的种子。
2、处理结果
(1)暗条件下ICCU法处理后T1代玉米幼苗的叶色:根据以上方法,我们一共处理了50株B73和50株CML322的幼苗。在50株B73植株中,我们一共发现6株白花苗,9株部分叶片呈淡绿色苗,以及35株颜色完全正常的苗。在50株CML322植株中,我们一共发现3株白花苗,8株部分叶片呈淡绿色苗,以及39株颜色完全正常的苗,ICCU处理之后,部分CML322的幼苗植株如图5所示。
(2)ICCU法处理后T1代玉米叶片的测序分析:我们一共提取了41株T1代B73和38株T1代CML322的幼苗的DNA。测序的引物为:GTGTGGAGCCTAGAGGGGAG(正链,5’-3’),GGGGCGTTCGCTGTTTCTAA(负链,5’-3’)。经测序分析,在B73品种中,一共有14株PDS基因对应sgRNA1与sgRNA2序列之间(或附近)的序列被有效编辑,其中一条链被编辑的有10株,两条链都被编辑的有4株;两条链都被编辑到的植株中,其中杂合突变的有4株,纯合突变的有0株;目标区域的等位突变归纳于图6。经测序分析,在CML322品种中,一共有9株PDS基因对应sgRNA1与sgRNA2序列之间(或附近)的序列被有效编辑,其中一条链被编辑的有8株,两条链都被编辑的有1株;两条链都被编辑到的植株中,其中杂合突变的有1株,纯合突变的有0株;目标区域的等位突变归纳于图7。
实施例3:ICCU法对小麦PDS基因的编辑效果
1、技术步骤
(1)载体与农杆菌菌株:载体,pTX172;农杆菌菌株:EHA105。
(2)被转化的小麦品种:中国春(CS)、杨麦16。
(3)目标基因:TraesCS4A02G004900.1(染色体4A:3133866-3141315)、TraesCS4B02G300100.1(染色体4B:586574959-586580910)、TraesCS4B02G300100.2(染色体4D:468262170-468267694)。
(4)载体的构建:载体的分子构建见图1。图1示意该分子构建的核心元件Pol II启动子,Cas9核酸蛋白基因,PolyA,核糖酶剪切序列,sgRNA1,sgRNA2,核糖酶终止序列之间的位置关系。
(5)sgRNA1与sgRNA2的碱基序列设计:sgRNA1的碱基序列如下:TTGTTTGCCAAGATTTTCCA;sgRNA2的碱基序列如下:GAGGCAAGAGATGTGTTGGG;sgRNA1与sgRNA2序列相对应小麦PDS基因上的位置间隔50个碱基。
(6)农杆菌液的培养:与实施例1中农杆菌液培养过程相同。
(7)农杆菌菌液对小麦SAM的侵染处理:(a)选择具有萌发能力的玉米种子,将种子在清水中吸涨1个小时,用70%酒精对种子的表皮消毒1分钟之后,用清水清洗3次,然后再用3%H2O2或者3%的次氯酸钠溶液对种子浸泡20分钟,将处理后的种子用无菌清水洗5遍,然后在无菌清水中浸泡3小时。(b)将种子置于黑暗条件下萌发。5天后待种子萌发,并生长出第一片叶幼芽之后,用手把第一片叶幼芽拔出。幼芽拔出后,叶鞘(coleoptile)内形成一个“杯状”容器结构,杯状空间与SAM组织之间的数层残余细胞,形成杯状结构的“杯底”。(c)使用移液枪,将大约25微升(在步骤(6)中制备好的)农杆菌感染液注射到“杯状”结构空间内。注射过程可以在体视显微镜下进行操作。(d)幼苗在黑暗条件下培养。3天后,移至人工培养箱的正常条件下培养(即28℃光照条件16个小时,25℃黑暗条件8个小时)。15天后,每株剪半张叶片,用来提取微量DNA,并后续用于目标基因序列的检测;测序之后,淘汰TaPDS因未受到编辑的阴性植株,将阳性植株移植到普通的介质(土壤或其它培养介质)上精心培育。(e)小麦幼苗经营养生长进入生殖生长之后,收获T2代植物的种子。
2、处理结果
(1)暗条件下ICCU法处理后T1代小麦幼苗的叶色:根据以上方法,我们一共处理了35株中国春和35株杨麦16的幼苗。在30株中国春中,我们一共发现3株白花苗,6株部分叶片呈淡绿色苗,以及26株颜色完全正常的苗。在35株杨麦16中,我们一共发现1株白花苗,6株部分叶片呈淡绿色苗,以及28株颜色完全正常的苗,ICCU处理之后,部分处理后中国春的幼苗植株如图8所示。
(2)ICCU法处理后T1代小麦叶片的测序分析:我们一共提取了30株T1代中国春和30株杨麦16幼苗的DNA。A基因组测序的引物为:AAGCAAGTAAGATCTTTTGC(正链,5’-3’),CATAAGGAGCACAATTTTAGAATT(负链,5’-3’),B基因组测序的引物为:AAGCAAGTAAGATCTTTTGC(正链,5’-3’),GATAACAGTGAATATGAGCTAC(负链,5’-3’),D基因组测序的引物为:AAGCAAGTAAGATCTTTTGC(正链,5’-3’),ACGAGCACAATTTTAGAGAT(负链,5’-3’)。经测序分析,在中国春中,一共有10株PDS基因对应sgRNA1与sgRNA2序列之间(或附近)的序列被有效编辑,其中一条链被编辑的有8株,两条链都被编辑的有2株;两条链都被编辑到的植株中,其中杂合突变的有1株,纯合突变的有1株;目标区域的等位突变归纳于图9。经测序分析,在杨麦16中,一共有10株PDS基因对应sgRNA1与sgRNA2序列之间(或附近)的序列被有效编辑,其中一条链被编辑的有9株,两条链都被编辑的有1株;两条链都被编辑到的植株中,其中杂合突变的有1株,纯合突变的有0株;目标区域的等位突变归纳于图10。
实施例4:ICCU法对大麦PDS基因的编辑效果
1、技术步骤
(1)载体与农杆菌菌株:载体,pTX172;农杆菌菌株:EHA105。
(2)被转化的大麦品种:金色希望(Golden Promise)(GP)、浙大9号
(3)目标基因:HORVU4Hr1G077450.1
(4)载体的构建:载体的分子构建见图1。图1示意该分子构建的核心元件Pol II启动子,Cas9核酸蛋白基因,PolyA,核糖酶剪切序列,sgRNA1,sgRNA2,核糖酶终止序列之间的位置关系。
(5)sgRNA1与sgRNA2的碱基序列设计:sgRNA1的碱基序列如下:TTGTTTGCCAAGATTTTCCA;sgRNA2的碱基序列如下:GAGGCAAGAGATGTGTTGGG;sgRNA1与sgRNA2序列相对应大麦PDS基因上的位置间隔50个碱基。
(6)农杆菌液的培养:与实施例1中农杆菌液培养过程相同。
(7)农杆菌菌液对小麦SAM的侵染处理:(a)选择具有萌发能力的大麦种子,将种子在清水中吸涨1个小时,先用70%酒精对种子表皮进行1分钟处理,用清水清洗3次,然后再用3%H2O2或者3%的次氯酸钠溶液对种子进行20分钟浸泡处理,将处理后的种子用无菌清水洗5遍,然后在无菌清水中浸泡3小时。(b)将种子置于黑暗条件下萌发。5天后待种子萌发,并生长出第一片叶幼芽之后,用手或其它工具把第一片叶幼芽拔出。拔出过程尽可能做到即不损伤SAM,又尽可能减少留在SAM上层的残余组织。幼芽拔出后,叶鞘(coleoptile)内形成一个“杯状”容器结构,杯状空间与SAM组织之间的数层残余细胞,形成杯状结构的“杯底”。(c)使用移液枪,将大约20微升(在步骤(6)中制备好的)农杆菌感染液注射到“杯状”结构空间内。注射过程可以在体视显微镜或放大镜下进行操作。(d)幼苗在黑暗条件下培养。5天后,移至人工培养箱的正常条件下培养(即28℃光照条件16个小时,25℃黑暗条件8个小时)。15天后,剪半张被检测的幼苗的叶片,用来提取微量DNA,并后续用于目标基因序列的检测;测序之后,淘汰目标基因未受到编辑的阴性植株,将阳性植株移植到普通的介质(土壤或其它培养介质)上精心培育。(e)大麦幼苗经营养生长进入生殖生长之后,收获T2代植物的种子。
2、处理结果
(1)暗条件下ICCU法处理后T1代大麦幼苗的叶色:根据以上方法,我们一共处理了35株金色希望和35株浙大9号幼苗。在35株金色希望中,我们一共发现4株白花苗,7株部分叶片呈淡绿色苗,以及24株颜色完全正常的苗。在35株浙大9号中,我们一共发现0株白花苗,4株部分叶片呈淡绿色苗,以及31株颜色完全正常的苗,ICCU处理之后,部分浙大9号的幼苗植株如图11所示。
(2)ICCU法处理后T1代大麦叶片的测序分析:我们一共提取了30株T1代金色希望和30株浙大9号幼苗的DNA。测序的引物为:GGACAACTTCATACGCAG(正链,5’-3’),ACGAGCACAATTTTAGAGAT(负链,5’-3’)。经测序分析,在金色希望中,一共有8株sgRNA1与sgRNA2序列之间(或附近)的序列被有效编辑,其中一条链被编辑的有6株,两条链都被编辑的有2株;两条链都被编辑到的植株中,其中杂合突变的有2株,纯合突变的有0株;目标区域的等位突变归纳于图12。经测序分析,在浙大9号中,一共有6株sgRNA1与sgRNA2序列之间(或附近)的序列被有效编辑,其中一条链被编辑的有6株,两条链都被编辑的有0株;两条链都被编辑到的植株中,其中杂合突变的有x株,纯合突变的有0株;目标区域的等位突变归纳于图13。
实施例5:ICCU法光培养与暗培养处理萌发种子所形成的杯状结构、遗传转化效果对比
1、技术步骤
(1)载体与农杆菌菌株:载体,pTX172;农杆菌菌株:EHA105。
(2)被转化的水稻品种:水稻品种卡莎拉斯。
(3)目标基因:OsPDS(Os03g08570)。
(4)载体的构建:载体的分子构建见图1。图1示意该分子构建的核心元件Pol II启动子、Cas9核酸蛋白基因、PolyA、核糖酶剪切序列、sgRNA1、sgRNA2、核糖酶终止序列之间的位置关系。
(5)sgRNA1与sgRNA2的碱基序列设计:sgRNA1的碱基序列如下:AGTTGCTTCAGCATGGATAC;sgRNA2的碱基序列如下:CGGGACAACTTCCTACTCAT。sgRNA1与sgRNA2序列相对应Os03g08570上的位置间隔50个碱基。
(6)农杆菌液的培养:与实施例1相同。
(7)农杆菌菌液对水稻SAM的侵染处理:(a)选择具有萌发能力的水稻种子,将种子在清水中吸涨1个小时,先用70%酒精对种子表皮处理1分钟,用清水清洗3次,然后再用3%H2O2或者3%的次氯酸钠溶液对种子进行20分钟,将处理后的种子用无菌清水洗5遍,然后在无菌清水中浸泡3小时。(b)分别将种子置于光照与黑暗条件下萌发。5天后待种子萌发,并生长出第一片叶幼芽之后,用手或其它工具把第一片叶幼芽拔出。拔出过程尽可能做到即不损伤SAM,又尽可能减少留在SAM上层的残余组织。幼芽拔出后,叶鞘(coleoptile)内形成不同大小的“杯状”容器结构。(c)使用移液枪,将大约25微升(在步骤(6)中制备好的)农杆菌感染液注射到经黑暗处理的“杯状”结构空间内、将大约15微升(在步骤(6)中制备好的)农杆菌感染液注射到经光照处理的“杯状”结构空间内。注射过程可以在体视显微镜或放大镜下进行操作。(d)分别继续将幼苗在光照或黑暗条件下培养。3天后,移至人工培养箱的正常条件下培养(即28℃光照条件16个小时,25℃黑暗条件8个小时)。15天后,剪半张被检测的幼苗的叶片,用来提取微量DNA,并后续用于目标基因序列的检测;测序之后,淘汰目标基因未受到编辑的阴性植株,将阳性植株移植到普通的介质(土壤或其它培养介质)上精心培育。(e)幼苗经营养生长进入生殖生长之后,收获T2代植物的种子。
2、处理结果
(1)光处理和黑暗处理形成的“杯状结构”大小比较:根据以上方法,我们分别用光照与黑暗条件处理了50粒种子,我们取典型2粒光照培养与黑暗培养的种子在图14中进行比较。光照或黑暗处理5天后,然后拔除第一片幼叶之后形成的“杯状结构”,每图左侧与右侧苗分别经光照与黑暗处理,5天后,黑暗处理后形成的“杯状结构”明显要比光照处理后形成的“杯状结构”体积要大,分别可以容纳大约30微升与10微升的农杆菌菌液。
表1光照或黑暗培养处理萌动种子最后转化效率的比较
处理的幼苗数 单链受到编辑株数 双链受到编辑株数 转化率(%)
光处理 40 3 0 7.5%
黑暗处理 40 14 3 42.5%
(2)光处理和黑暗处理遗传转化率的比较:无论是对萌动种子进行光照处理还是黑暗处理,虽然形成的“杯状结构”空间大小具有明显的差异,但是都具有一定的转化效率,黑暗处理最后转化效率42.5%,光照处理最后的转化效率也有7.5%(表1)。
序列表
<110> 浙江大学
<120> 一种禾本科植物的遗传转化方法
<160> 21
<170> SIPOSequenceListing 1.0
<210> 1
<211> 20
<212> DNA
<213> 人工序列(Artificial Sequence)
<400> 1
agttgcttca gcatggatac 20
<210> 2
<211> 20
<212> DNA
<213> 人工序列(Artificial Sequence)
<400> 2
cgggacaact tcctactcat 20
<210> 3
<211> 17
<212> DNA
<213> 人工序列(Artificial Sequence)
<400> 3
ttgcagacgc tcttgcg 17
<210> 4
<211> 22
<212> DNA
<213> 人工序列(Artificial Sequence)
<400> 4
caaagctcac atgctgacta ct 22
<210> 5
<211> 20
<212> DNA
<213> 人工序列(Artificial Sequence)
<400> 5
agttgctcaa caatggacac 20
<210> 6
<211> 20
<212> DNA
<213> 人工序列(Artificial Sequence)
<400> 6
tagacatcct gccttgcagg 20
<210> 7
<211> 20
<212> DNA
<213> 人工序列(Artificial Sequence)
<400> 7
gtgtggagcc tagaggggag 20
<210> 8
<211> 20
<212> DNA
<213> 人工序列(Artificial Sequence)
<400> 8
ggggcgttcg ctgtttctaa 20
<210> 9
<211> 20
<212> DNA
<213> 人工序列(Artificial Sequence)
<400> 9
ttgtttgcca agattttcca 20
<210> 10
<211> 20
<212> DNA
<213> 人工序列(Artificial Sequence)
<400> 10
gaggcaagag atgtgttggg 20
<210> 11
<211> 20
<212> DNA
<213> 人工序列(Artificial Sequence)
<400> 11
aagcaagtaa gatcttttgc 20
<210> 12
<211> 24
<212> DNA
<213> 人工序列(Artificial Sequence)
<400> 12
cataaggagc acaattttag aatt 24
<210> 13
<211> 20
<212> DNA
<213> 人工序列(Artificial Sequence)
<400> 13
aagcaagtaa gatcttttgc 20
<210> 14
<211> 22
<212> DNA
<213> 人工序列(Artificial Sequence)
<400> 14
gataacagtg aatatgagct ac 22
<210> 15
<211> 20
<212> DNA
<213> 人工序列(Artificial Sequence)
<400> 15
aagcaagtaa gatcttttgc 20
<210> 16
<211> 20
<212> DNA
<213> 人工序列(Artificial Sequence)
<400> 16
acgagcacaa ttttagagat 20
<210> 17
<211> 20
<212> DNA
<213> 人工序列(Artificial Sequence)
<400> 17
ttgtttgcca agattttcca 20
<210> 18
<211> 20
<212> DNA
<213> 人工序列(Artificial Sequence)
<400> 18
gaggcaagag atgtgttggg 20
<210> 19
<211> 18
<212> DNA
<213> 人工序列(Artificial Sequence)
<400> 19
ggacaacttc atacgcag 18
<210> 20
<211> 20
<212> DNA
<213> 人工序列(Artificial Sequence)
<400> 20
acgagcacaa ttttagagat 20
<210> 21
<211> 21
<212> DNA
<213> 人工序列(Artificial Sequence)
<400> 21
aagttgcttc agcatggata c 21

Claims (8)

1.一种禾本科植物的遗传转化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1)将禾本科植物种子萌发、长出第一张叶片后,拔出第一张叶片,此时叶鞘内形成一个杯状结构;
2)向步骤1)杯状结构中加入具有用于遗传转化的载体质粒的根癌农杆菌菌液;
3)共培养,得到至少部分顶端分生组织细胞基因组被修饰的转化植株。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遗传转化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禾本科植物为水稻、玉米、小麦、大麦、高梁、黑麦、小黑麦、狗尾草或甘蔗。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遗传转化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1)中,种子萌发3~5天时长出第一张叶片,然后拔出第一张叶片。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遗传转化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2)中,用于遗传转化的载体为双元载体。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遗传转化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2)中,向步骤1)杯状结构中加入的菌液量为15~30μL。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遗传转化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2)中,向步骤1)杯状结构中加入菌液到加满。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遗传转化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1)种子萌发阶段在黑暗条件下进行或者光照条件下进行。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遗传转化方法,其特征在于,将步骤3)得到的至少部分细胞被遗传转化的转基因植株培养后获得种子,并通过筛选得到其中杂合或者纯合突变体。
CN202110861664.7A 2021-07-28 2021-07-28 一种禾本科植物的遗传转化方法 Active CN113604497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0861664.7A CN113604497B (zh) 2021-07-28 2021-07-28 一种禾本科植物的遗传转化方法
PCT/CN2022/071299 WO2023005160A1 (zh) 2021-07-28 2022-01-11 一种禾本科植物的遗传转化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0861664.7A CN113604497B (zh) 2021-07-28 2021-07-28 一种禾本科植物的遗传转化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3604497A true CN113604497A (zh) 2021-11-05
CN113604497B CN113604497B (zh) 2023-03-24

Family

ID=7830593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10861664.7A Active CN113604497B (zh) 2021-07-28 2021-07-28 一种禾本科植物的遗传转化方法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CN (1) CN113604497B (zh)
WO (1) WO2023005160A1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23005160A1 (zh) * 2021-07-28 2023-02-02 浙江大学 一种禾本科植物的遗传转化方法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7487847A (zh) * 2023-10-31 2024-02-02 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橡胶研究所 一种获得橡胶树纯合基因编辑植株的方法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205455A (zh) * 2012-01-11 2013-07-17 山东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 利用幼穗拯救获得转基因小麦的方法
CN105420257A (zh) * 2015-12-10 2016-03-23 山东大学 玉米分泌型磷脂酶A2基因ZmsPLA2-2在改变植物抗旱性中的应用
US20210277409A1 (en) * 2018-06-28 2021-09-09 Pioneer Hi-Bred International, Inc. Methods for selecting transformed plants

Family Cites Familie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5187073A (en) * 1986-06-30 1993-02-16 The University Of Toledo Process for transforming gramineae and the products thereof
CA1341455C (en) * 1986-06-30 2004-04-27 Stephen L. Goldman Process for transforming gramineae and the products thereof
CN1194095C (zh) * 2001-02-26 2005-03-23 山东大学 一种转化大粒种子植物的方法及其应用
CN102876712B (zh) * 2012-08-22 2014-01-29 河北省农林科学院遗传生理研究所 一种充分微创种子芽生长点的单子叶植物转基因方法
CN113604497B (zh) * 2021-07-28 2023-03-24 浙江大学 一种禾本科植物的遗传转化方法

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205455A (zh) * 2012-01-11 2013-07-17 山东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 利用幼穗拯救获得转基因小麦的方法
CN105420257A (zh) * 2015-12-10 2016-03-23 山东大学 玉米分泌型磷脂酶A2基因ZmsPLA2-2在改变植物抗旱性中的应用
US20210277409A1 (en) * 2018-06-28 2021-09-09 Pioneer Hi-Bred International, Inc. Methods for selecting transformed plants

Non-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KE WANG等: "Recent developments and applications of genetic transformation and genome editing technologies in wheat", 《THEOR APPL GENET》 *
高建强等: "植物遗传转化农杆菌浸花法研究进展", 《中国农学通报》 *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23005160A1 (zh) * 2021-07-28 2023-02-02 浙江大学 一种禾本科植物的遗传转化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WO2023005160A1 (zh) 2023-02-02
CN113604497B (zh) 2023-03-24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Sharma et al. An efficient method for the production of transgenic plants of peanut (Arachis hypogaea L.) through Agrobacterium tumefaciens-mediated genetic transformation
CN101528934B (zh) 生产转基因植物的方法
CN105821074B (zh) 水稻温敏雄性不育基因tms10的应用及育性恢复方法
EP3816292A1 (en) Method of obtaining multi-leaf alfalfa material by means of mspalm1 artificial site-directed mutant
CN113604497B (zh) 一种禾本科植物的遗传转化方法
CN1884518A (zh) 甘蓝型油菜c染色体组定向转基因的方法
CN110699379B (zh) 一种农杆菌介导的以高粱成熟胚为外植体诱导愈伤组织的遗传转化方法
CN113583099B (zh) 培育苜蓿雄性不育系及相应保持系的方法及其相关生物材料
US11365423B2 (en) Method of obtaining multileaflet Medicago sativa materials by means of MsPALM1 artificial site-directed mutants
CN107805632A (zh) OsMKK6蛋白及编码基因在调控植物种子发育中的应用
CN106811471A (zh) 水稻spl7基因在调控株型中的应用
CN107805633A (zh) OsMPK4蛋白及编码基因在调控植物种子发育中的应用
CN112931227B (zh) 一种杜仲各部位全株诱导植物再生及构建转基因植株再生体系的方法
JP4228044B2 (ja) シバ属植物の再分化植物体及び形質転換植物体
CN114164208A (zh) 一种创制大豆细胞核雄性不育系的基因编辑序列及方法
Zhang et al. An efficient regeneration protocol for Agrobacterium-mediated transformation of melon (Cucumis melo L.)
CN111534538A (zh) 一种快速筛选非转基因定点突变植物的方法
US11453885B1 (en) Plant transformation
CN115896160B (zh) 一种利用发根农杆菌高效快速获得苹果稳定转基因植株的方法
CN115125267B (zh) 一种提高东方百合‘西伯利亚’遗传转化效率的方法
Otani et al. Genetic transformation of sweet potato (Ipomoea batatas (L.) Lam.) by Agrobacterium tumefaciens
CN110863006B (zh) 一种提高水稻分蘖和再生的方法
CN117004649B (zh) 一种农杆菌介导的糜子高效遗传转化方法
CN117187294B (zh) BnaC5.ACBP4基因在提高植物耐水淹性中的应用
CN116376933B (zh) 一种水稻萌发速率调控基因OsSCYL2及其应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