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3603160B - 球状Cu-Ni-S复合纳米材料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 Google Patents

球状Cu-Ni-S复合纳米材料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3603160B
CN113603160B CN202110909783.5A CN202110909783A CN113603160B CN 113603160 B CN113603160 B CN 113603160B CN 202110909783 A CN202110909783 A CN 202110909783A CN 113603160 B CN113603160 B CN 113603160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pherical
composite
nickel
copper
sal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10909783.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3603160A (zh
Inventor
徐锡金
王同凯
王晓
李晓娟
李传琳
张伟杰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University of Jinan
Original Assignee
University of Jinan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University of Jinan filed Critical University of Jinan
Priority to CN202110909783.5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3603160B/zh
Publication of CN11360316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3603160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3603160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3603160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1INORGANIC CHEMISTRY
    • C01GCOMPOUNDS CONTAINING METALS NOT COVERED BY SUBCLASSES C01D OR C01F
    • C01G53/00Compounds of nickel
    • C01G53/11Sulfide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82NANOTECHNOLOGY
    • B82YSPECIFIC USES OR APPLICATIONS OF NANOSTRUCTURES; MEASUREMENT OR ANALYSIS OF NANOSTRUCTURES;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OF NANOSTRUCTURES
    • B82Y30/00Nanotechnology for materials or surface science, e.g. nanocomposite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82NANOTECHNOLOGY
    • B82YSPECIFIC USES OR APPLICATIONS OF NANOSTRUCTURES; MEASUREMENT OR ANALYSIS OF NANOSTRUCTURES;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OF NANOSTRUCTURES
    • B82Y40/00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of nanostructure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1INORGANIC CHEMISTRY
    • C01GCOMPOUNDS CONTAINING METALS NOT COVERED BY SUBCLASSES C01D OR C01F
    • C01G3/00Compounds of copper
    • C01G3/12Sulfid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31/00Semiconductor devices sensitive to infrared radiation, light, electromagnetic radiation of shorter wavelength or corpuscular radiation and specially adapted either for the conversion of the energy of such radiation into electrical energy or for the control of electrical energy by such radiation; Processes or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thereof or of parts thereof; Details thereof
    • H01L31/02Details
    • H01L31/0224Electrodes
    • H01L31/022408Electrodes for devices characterised by at least one potential jump barrier or surface barrier
    • H01L31/022425Electrodes for devices characterised by at least one potential jump barrier or surface barrier for solar cell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1INORGANIC CHEMISTRY
    • C01PINDEXING SCHEME RELATING TO STRUCTURAL AND PHYSICAL ASPECTS OF SOLID INORGANIC COMPOUNDS
    • C01P2004/00Particle morphology
    • C01P2004/30Particle morphology extending in three dimensions
    • C01P2004/32Sphere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1INORGANIC CHEMISTRY
    • C01PINDEXING SCHEME RELATING TO STRUCTURAL AND PHYSICAL ASPECTS OF SOLID INORGANIC COMPOUNDS
    • C01P2004/00Particle morphology
    • C01P2004/80Particles consisting of a mixture of two or more inorganic phase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1INORGANIC CHEMISTRY
    • C01PINDEXING SCHEME RELATING TO STRUCTURAL AND PHYSICAL ASPECTS OF SOLID INORGANIC COMPOUNDS
    • C01P2006/00Physical properties of inorganic compounds
    • C01P2006/40Electric propertie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60/00Enabling technologies; Technologies with a potential or indirect contribution to GHG emissions mitigation
    • Y02E60/30Hydrogen technology
    • Y02E60/36Hydrogen production from non-carbon containing sources, e.g. by water electrolysis

Landscapes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Organic Chemistry (AREA)
  • Nanotechnology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Condensed Matter Physics & Semiconductor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Crystallography & Structural Chemistry (AREA)
  • Inorganic Chemistry (AREA)
  • Composite Materials (AREA)
  • Materials Engineering (AREA)
  • Manufacturing & Machinery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REA)
  • Sustainable Energy (AREA)
  • Electromagnetism (AREA)
  • Computer Hardware Design (AREA)
  • Microelectronics & Electronic Packaging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Battery Electrode And Active Subsutance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纳米电极材料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球状Cu‑Ni‑S复合纳米材料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实验首次发现,Cu‑Ni‑S三种成分复合,可以在没有碳布或其他基体的条件下形成均匀球状结构,同时球状Cu‑Ni‑S复合纳米材料作为电极材料在电流密度为10A/g‑1时循环10000圈,球状Cu‑Ni‑S复合纳米材料电极的循环保持率高于98%。当电流密度为1A g‑1时球状Cu‑Ni‑S复合材料的比电容为52.4mAh g‑1,同时具有极好的导电性和循环稳定性。

Description

球状Cu-Ni-S复合纳米材料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纳米电极材料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球状Cu-Ni-S复合纳米材料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背景技术
公开该背景技术部分的信息仅仅旨在增加对本发明的总体背景的理解,而不必然被视为承认或以任何形式暗示该信息构成已经成为本领域一般技术人员所公知的现有技术。
近年来,微纳米材料因其优良的光学、电学及其它的物理化学性质在多个领域表现出一定的活跃性,如太阳辐射吸收器,高分子材料改良,锂离子电池的正极材料,纳米开关和催化剂等领域。微纳米材料的不同形貌为材料的性能提供了一个可调的变量,这一变量对材料的催化、光学以及电子应用等性质具有较大的影响。因此科学工作者对微纳米材料形貌和结构的控制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开发出了其在环保、生物医学、航天技术等领域的潜在应用价值。过渡金属硫化物作为当今纳米材料的热点之一。近年来,已有一些方法可供用于实际生产,其中包括电化学反应,气相沉积,软和硬模板等方法。
发明人研究发现,虽然重要的研究工作已经投入商业使用,但依然缺乏简单有效的大规模生产商业纳米材料。例如:制备三元NiCo2S4电极容量低,循环稳定性差,在10mAcm-2的电流密度下进行6000次循环充放电测试后,原始NiCo2S4的电极保持率为59.46%,即使使用Mn负载改性后,电极材料循环性能仍低于90%,0.5Mn-NiCo2S4电极容量保持率为78.95%,0.2Mn-NiCo2S4的电极为58.29%,1Mn-NiCo2S4的电极为73.68%。
此外,在制备过程中,还需要使用盐酸、丙酮进行清洗,说明电极材料中杂质较多,使用碳布进行三元电极材料的制备,制备工艺复杂,NiCo2S4脱离碳布无法形成均匀物相结构,不利于实际工业应用。
发明内容
为了提高现有三元电极材料的初始电池容量以及循环稳定性,简化制备方法,本发明提出一种球状Cu-Ni-S复合纳米材料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实验首次发现,Cu-Ni-S三种成分复合,可以在没有碳布或其他基体的条件下形成均匀球状结构,同时球状Cu-Ni-S复合纳米材料作为电极材料在电流密度为10mA/g-1时循环10000圈,球状Cu-Ni-S复合纳米材料电极的循环保持率高于98%。当电流密度为1Ag-1时球状Cu-Ni-S(CNS)复合材料的比电容为52.4mAh g-1,同时具有极好的导电性和循环稳定性。
具体地,本发明是通过如下所述的技术方案实现的:
本发明第一方面,提供一种球状Cu-Ni-S复合纳米材料的制备方法,包括:先将镍盐、铜盐在溶剂中混合,再加入硫源和催化剂,进行水热反应,洗涤,烘干,即得。
本发明第二方面,提供一种球状Cu-Ni-S复合纳米材料的制备方法制备得到的球状Cu-Ni-S复合纳米材料。
本发明第三方面,提供一种球状Cu-Ni-S复合纳米材料在制备电极中的应用。
本发明第四方面,提供一种电池电极,包括球状Cu-Ni-S复合纳米材料。
本发明一个或多个实施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1)实验首次发现,Cu-Ni-S三种成分复合,可以在没有碳布或其他基体的条件下形成均匀球状结构。
2)通过简单的一步水热法制备高性能球状Cu-Ni-S复合纳米材料,不仅可以降低常用气相沉积法硫化的危险性,也减少多步骤操作的繁琐。在制备过程中发现,将水热反应的时间控制在8~12h时,水热反应的温度为170~190℃,可形成球状Cu-Ni-S复合纳米材料;其中在水热反应的时间控制在10h时,水热反应的温度为180℃时,可形成形貌良好的球状Cu-Ni-S复合纳米材料。
3)球状Cu-Ni-S复合纳米材料作为电极材料在电流密度为10A g-1时循环10000圈,球状Cu-Ni-S复合纳米材料电极的循环保持率高于98%。当电流密度为10A g-1时球状Cu-Ni-S复合材料的比电容为8.5mAh g-1,同时具有极好的导电性和循环稳定性。
附图说明
构成本发明的一部分的说明书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发明的进一步理解,本发明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发明,并不构成对本发明的不当限定。以下,结合附图来详细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案,其中: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1制备的球状Cu-Ni-S复合纳米材料不同放大倍数的SEM图;
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1制备的球状Cu-Ni-S复合纳米材料的X射线衍射图谱(XRD);
图3为本发明实施例1制备的球状Cu-Ni-S复合纳米材料在不同扫速下的CV(循环伏安曲线)曲线;
图4为本发明实施例1制备的球状Cu-Ni-S复合纳米材料在不同电流密度下的恒流充放电(GCD)图;
图5为本发明实施例1制备的球状Cu-Ni-S复合纳米材料电极的阻抗谱(EIS);
图6为本发明实施例1制备的球状Cu-Ni-S复合纳米材料在电流密度为10Ag-1时中电极的循环寿命图;
图7为本发明实施例2制备的CNS-160纳米材料不同放大倍数的SEM图;
图8为本发明3制备的CNS-200纳米材料不同放大倍数的SEM图;
图9为本发明实施例4制备的CNS-8h纳米材料不同放大倍数的SEM图;
图10为本发明实施例5制备的CNS-12h纳米材料不同放大倍数的SEM图;
图11为本发明实施例6制备的CNS-1:1纳米材料不同放大倍数的SEM图;
图12为本发明实施例7制备的CNS-2:1纳米材料不同放大倍数的SEM图;
图13(a)为本发明实施例2制备的CNS-160复合纳米材料在不同扫速下的CV(循环伏安曲线)曲线;图13(b)为本发明实施例2制备的CNS-160复合纳米材料在不同电流密度下的恒流充放电(GCD)图;图13(c)为本发明实施例3制备的CNS-200复合纳米材料在不同扫速下的CV(循环伏安曲线)曲线;图13(d)为本发明实施例3制备的CNS-200复合纳米材料在不同电流密度下的恒流充放电(GCD)图;
图14(a)为本发明实施例4制备的CNS-8h复合纳米材料在不同扫速下的CV(循环伏安曲线)曲线;图14(b)为本发明实施例4制备的CNS-8h复合纳米材料在不同电流密度下的恒流充放电(GCD)图;图14(c)为本发明实施例5制备的CNS-12h复合纳米材料在不同扫速下的CV(循环伏安曲线)曲线。图14(d)为本发明实施例5制备的CNS-12h复合纳米材料在不同电流密度下的恒流充放电(GCD)图;
图15(a)为本发明实施例6制备的CNS-1:1复合纳米材料在不同扫速下的CV(循环伏安曲线)曲线;图15(b)为本发明实施例6制备的CNS-1:1复合纳米材料在不同电流密度下的恒流充放电(GCD)图;图15(c)为本发明实施例7制备的CNS-2:1复合纳米材料在不同扫速下的CV(循环伏安曲线)曲线;图15(d)为本发明实施例7制备的CNS-2:1复合纳米材料在不同电流密度下的恒流充放电(GCD)图;
图16为本发明实施例2-7制备的球状Cu-Ni-S复合纳米材料的X射线衍射图谱(XRD)。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具体实施例,进一步阐述本发明。应理解,这些实施例仅用于说明本发明而不用于限制本发明的范围。下列实施例中未注明具体条件的实验方法,通常按照常规条件或按照制造厂商所建议的条件。
需要注意的是,这里所使用的术语仅是为了描述具体实施方式,而非意图限制根据本公开的示例性实施方式。如在这里所使用的,除非上下文另外明确指出,否则单数形式也意图包括复数形式,此外,还应当理解的是,当在本说明书中使用术语“包含”和/或“包括”时,其指明存在特征、步骤、操作、器件、组件和/或它们的组合。
为了提高现有三元电极材料的初始电池容量以及循环稳定性,简化制备方法,本发明提出一种球状Cu-Ni-S复合纳米材料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实验首次发现,Cu-Ni-S三种成分复合,可以在没有碳布或其他基体的条件下形成均匀球状结构,同时球状Cu-Ni-S复合纳米材料作为电极材料在电流密度为10A g-1时循环10000圈,球状Cu-Ni-S复合纳米材料电极的循环保持率高于98%。当电流密度为1A g-1时球状Cu-Ni-S复合材料的比电容为52.4mAh g-1,同时具有极好的导电性和循环稳定性。
具体地,本发明是通过如下所述的技术方案实现的:
本发明第一方面,提供一种球状Cu-Ni-S复合纳米材料的制备方法,包括:先将镍盐、铜盐在溶剂中混合,再加入硫源和催化剂,进行水热反应,洗涤,烘干,即得。
在化学合成领域,原料种类、比例、浓度都会影响材料的最终形貌和性能,在本发明一个或多个实施例中,所述镍盐选自硝酸镍、硫酸镍、氯化镍中的一种或多种;所述铜盐选自硝酸铜、硫酸铜、氯化铜中的一种或多种;所述硫源选自二硫化碳。
实验发现,在上述种类的镍盐、铜盐和硫源配合作用下,能在不需要碳布或其他载体或基体存在的条件下合成具有特定形貌的球状电极材料。
当所述镍盐和铜盐的摩尔比为0.2-1.0:0.2-1.0,优选为0.5:1时,镍盐和铜盐能更好的混合,避免镍盐或铜盐溶解不好,影响与硫源和催化剂反应的过程,进而影响球状材料的形貌和性能。
溶剂不仅可以溶解、分散原料,而且可以为原料反应提供一定的反应环境。所述溶剂选自甲醇、乙醇、二甲基亚砜、二甲基甲酰胺、二甲基乙酰胺中的一种或多种。
在本发明一个或多个实施例中,所述镍盐在溶剂中的浓度为0.04-0.2mmol/mL,所述铜盐在溶剂中的浓度为0.08-0.4mmol/mL,所述铜盐浓度为镍盐浓度的2倍。
通过对比CNS-1:2(Cu-Ni-S)、与CNS-1:1,CNS-2:1的形貌、循环伏安曲线、恒流充放电性能后,铜盐浓度为镍盐浓度的2倍时,材料最终产物组成成分没有改变,但是明显组成比例有所变化,并且球状形貌最均匀,且材料整体团聚较少。改变比例后形貌不均匀发生团聚,并且循环伏安曲线对称性极差,且容量远低于CNS。
通过实验研究发现当镍盐在溶剂中的浓度为0.1mmol/mL,铜盐在溶剂中的浓度为0.2mmol/mL时,Cu-Ni-S复合纳米材料能呈现较完整的球状结构,在其他浓度条件下,Cu-Ni-S复合纳米材料会出现球状结构表面有凹坑,或者球状结构不均匀的现象。
当所述二硫化碳和五甲基二乙烯三胺的体积比为1.0-1.5:10,优选为1.2:10时,二硫化碳和五甲基二乙烯三胺不仅能充分溶于溶剂,而且能和镍盐、铜盐冲混合,制备球状Cu-Ni-S复合纳米材料。
当二硫化碳和溶剂体积比为0.1-0.15:5,优选为0.12:5时,二硫化碳作为硫源,为体系提供硫元素,并与镍盐、铜盐发生反应,制备球状Cu-Ni-S复合纳米材料。
水热反应是为了在溶液体系中,原位生长球状Cu-Ni-S复合纳米材料,水热反应条件影响球状Cu-Ni-S复合纳米材料的形貌、结构和性能。在本发明一个或多个实施例中,所述水热反应温度为150-200℃,反应时间为8-12小时,优选为180℃,10小时。
改变温度时间影响CNS材料形状与团聚状态,温度高时成核速率快,但是后续反应导致材料发生团聚,导致后续材料生成形状不均匀。温度低时材料生成不均匀,且球状表面不能均匀生长。时间影响材料生成大小,但是过长的时间同样导致材料的团聚,导致材料整体不均匀。
洗涤目的是去除复合材料避免多余的杂志例子,由于本发明无需使用碳布等基材,因此在本发明中一个或多个实施例中,所述洗涤采用去离子水和乙醇交替洗涤,所述烘干条件为在60℃真空干燥10~12小时。
具体的,制备方法包括:将0.5mmol硝酸镍和1mmol硝酸铜溶于5mL乙醇中,搅拌至溶解,然后加入0.12mL二硫化碳和1mL五甲基二乙烯三胺搅拌均匀后,将其转移到20mL聚四氟乙烯内衬釜中180℃进行水热反应10小时,待产物冷却到室温,用去离子水和乙醇交替洗涤,并在60℃真空烘箱中干燥12小时制得球状Cu-Ni-S复合纳米材料。
通过简单的一步水热法制备高性能球状Cu-Ni-S复合纳米材料,不仅可以降低常用气相沉积法硫化的危险性,也减少多步骤操作的繁琐。在制备过程中发现,将水热反应的时间控制在8~12h时,水热反应的温度为170~190℃,可形成球状Cu-Ni-S复合纳米材料;其中在水热反应的时间控制在10h时,水热反应的温度为180℃时,可形成形貌良好的球状Cu-Ni-S复合纳米材料。将制备的球状Cu-Ni-S复合纳米材料涂抹在柔性碳布上制备成电极,在3mol/L的KOH电解液中通过三电极测试,当电流密度为1A g-1时的球状Cu-Ni-S复合纳米材料的比电容为52.4mAh g-1,电流密度为10C时循环一万次电容保留率为98%,具有极好的导电性和循环稳定性。而且由于其制备方法简便,原料易于获取,低成本,工艺简单,便于生产。
本发明第二方面,提供一种球状Cu-Ni-S复合纳米材料的制备方法制备得到的球状Cu-Ni-S复合纳米材料。
本发明第三方面,提供一种球状Cu-Ni-S复合纳米材料在制备电极中的应用。
本发明第四方面,提供一种电池电极,包括球状Cu-Ni-S复合纳米材料。
下面结合具体的实施例,对本发明做进一步的详细说明,应该指出,所述具体实施例是对本发明的解释而不是限定。
实施例1
将0.5mmol硝酸镍和1mmol硝酸铜溶于5mL乙醇中,搅拌至溶解,然后加入0.12mL二硫化碳和1mL五甲基二乙烯三胺搅拌均匀后,将其转移到20mL聚四氟乙烯内衬釜中180℃进行水热反应10小时,待产物冷却到室温,用去离子水和乙醇交替洗涤,并在60℃真空烘箱中干燥12小时制得球状Cu-Ni-S复合纳米材料。命名为CNS-2:1。
对实施例1所得的材料进行研究分析:
图1(a)、(b)、(c)和(d)为球状Cu-Ni-S复合纳米材料的低倍率和高倍率SEM图像。在SEM中可以看出制备的球状Cu-Ni-S复合纳米材料呈现为球状结构,并且尺寸大小均匀。这类球状结构表面凹凸有利于增加比表面积和暴露更多活性位点,减少了离子和电荷的损耗,从而提高了材料的性能。
图2为球状Cu-Ni-S复合纳米材料的XRD图,通过XRD图衍射峰可以清晰的看出成功的合成了球状Cu-Ni-S复合纳米材料复合材料。
在3mol/L的KOH溶液中通过三电极系统测试得到的球状Cu-Ni-S复合纳米材料电极的电化学性质。
图3为实施例1中制备的球状Cu-Ni-S复合纳米材料在不同扫速下的CV(循环伏安曲线),从图中可以看出,随扫描速度增加,氧化还原峰的轮廓得到了很好的保持,显示出了快速的离子和电子输运,赋予Cu-Ni-S优越的倍率能力。
图4为实施例1制备的球状Cu-Ni-S复合纳米材料在不同电流密度下的恒流充放电(GCD)图,显示了Cu-Ni-S电极的时间-电位关系,明确的电位平台和其对称形状显示了充放电过程中电极材料的高度可逆氧化环氧反应,突出了库伦效率和赝电容行为。
图5为球状Cu-Ni-S复合纳米材料电极的阻抗谱(EIS),从图中可以看出,低频区的阻抗谱说明Cu-Ni-S电极具有较大的线性斜率,揭示了氧化还原过程中较低的扩散限制,这与材料表面粗糙的球状结构有关。
图6为在电流密度为10A g-1时循环10000圈球状Cu-Ni-S复合纳米材料电极的循环寿命图,显示出了材料较好的可逆性。通过电极材料的循环图可以看出,当电流密度为10Ag-1时球状Cu-Ni-S复合材料的比电容为8.5mAh g-1,同时具有极好的导电性和循环稳定性。
实施例2
将0.5mmol硝酸镍和1mmol硝酸铜溶于5mL乙醇中,搅拌至溶解,然后加入0.12mL二硫化碳和1mL五甲基二乙烯三胺搅拌均匀后,将其转移到20mL聚四氟乙烯内衬釜中160℃进行水热反应10小时,待产物冷却到室温,用去离子水和乙醇交替洗涤,并在60℃真空烘箱中干燥12小时制得球状Cu-Ni-S复合纳米材料。命名为CNS-160。
实施例3
将0.5mmol硝酸镍和1mmol硝酸铜溶于5mL乙醇中,搅拌至溶解,然后加入0.12mL二硫化碳和1mL五甲基二乙烯三胺搅拌均匀后,将其转移到20mL聚四氟乙烯内衬釜中200℃进行水热反应10小时,待产物冷却到室温,用去离子水和乙醇交替洗涤,并在60℃真空烘箱中干燥12小时制得球状Cu-Ni-S复合纳米材料。命名为CNS-200。
实施例4
将0.5mmol硝酸镍和1mmol硝酸铜溶于5mL乙醇中,搅拌至溶解,然后加入0.12mL二硫化碳和1mL五甲基二乙烯三胺搅拌均匀后,将其转移到20mL聚四氟乙烯内衬釜中180℃进行水热反应8小时,待产物冷却到室温,用去离子水和乙醇交替洗涤,并在60℃真空烘箱中干燥12小时制得球状Cu-Ni-S复合纳米材料。命名为CNS-8h。
实施例5
将0.5mmol硝酸镍和1mmol硝酸铜溶于5mL乙醇中,搅拌至溶解,然后加入0.12mL二硫化碳和1mL五甲基二乙烯三胺搅拌均匀后,将其转移到20mL聚四氟乙烯内衬釜中180℃进行水热反应12小时,待产物冷却到室温,用去离子水和乙醇交替洗涤,并在60℃真空烘箱中干燥12小时制得球状Cu-Ni-S复合纳米材料。命名为CNS-12h。
实施例6
将0.75mmol硝酸镍和0.75mmol硝酸铜溶于5mL乙醇中,搅拌至溶解,然后加入0.12mL二硫化碳和1mL五甲基二乙烯三胺搅拌均匀后,将其转移到20mL聚四氟乙烯内衬釜中180℃进行水热反应10小时,待产物冷却到室温,用去离子水和乙醇交替洗涤,并在60℃真空烘箱中干燥12小时制得球状Cu-Ni-S复合纳米材料。命名为CNS-1:1。
实施例7将1mmol硝酸镍和0.5mmol硝酸铜溶于5mL乙醇中,搅拌至溶解,然后加入0.12mL二硫化碳和1mL五甲基二乙烯三胺搅拌均匀后,将其转移到20mL聚四氟乙烯内衬釜中180℃进行水热反应10小时,待产物冷却到室温,用去离子水和乙醇交替洗涤,并在60℃真空烘箱中干燥12小时制得球状Cu-Ni-S复合纳米材料。命名为CNS-2:1。
比较图7-12中SEM表征图可知,实验参数影响球状材料形貌特点,具体表现为:改变温度时间影响CNS材料形状与团聚状态,温度高时成核速率快,但是后续反应导致材料发生团聚,导致后续材料生成形状不均匀。温度低时材料整体生成不均匀,且球状表面不能均匀生长。时间影响材料生成大小,但是过长的时间同样导致材料的团聚,导致材料整体不均匀。原料比例改变后整体材料的形貌发生变化,材料生长成核趋势发生改变,这是由于构成材料的组成比例发生改变。
与图3图4比较,实施例1的循环伏安曲线氧化还原对称性明显优于其余实施例,并且实施例1的恒流充放电曲线显示容量远高于其余实施例。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发明,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详细的说明,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0)

1.一种球状Cu-Ni-S复合纳米材料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包括:先将镍盐、铜盐在溶剂中混合,再加入硫源和催化剂,进行水热反应,洗涤,烘干,即得;
所述镍盐选自硝酸镍、硫酸镍、氯化镍中的一种或多种;
所述铜盐选自硝酸铜、硫酸铜、氯化铜中的一种或多种;
所述硫源选自二硫化碳;
所述溶剂选自甲醇、乙醇、二甲基亚砜、二甲基甲酰胺、二甲基乙酰胺中的一种或多种;
所述催化剂为五甲基二乙烯三胺;
镍盐和铜盐的摩尔比为0.2-1.0:0.2-1.0;
所述镍盐在溶剂中的浓度为0.04-0.2mmol/mL;
所述铜盐在溶剂中的浓度为0.08-0.4mmol/mL;
所述二硫化碳和五甲基二乙烯三胺的体积比为1.0-1.5:10;
所述二硫化碳和溶剂体积比为0.1-0.15:5;
所述水热反应温度为150-200℃,反应时间为8-12小时。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球状Cu-Ni-S复合纳米材料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镍盐和铜盐的摩尔比为0.5:1。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球状Cu-Ni-S复合纳米材料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镍盐在溶剂中的浓度为0.1mmol/mL。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球状Cu-Ni-S复合纳米材料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铜盐在溶剂中的浓度为0.2mmol/mL。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球状Cu-Ni-S复合纳米材料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二硫化碳和五甲基二乙烯三胺的体积比为1.2:10。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球状Cu-Ni-S复合纳米材料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二硫化碳和溶剂体积比为0.12:5。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球状Cu-Ni-S复合纳米材料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水热反应温度为180℃,反应时间为10小时。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球状Cu-Ni-S复合纳米材料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洗涤采用去离子水和乙醇交替洗涤。
9.如权利要求1所述球状Cu-Ni-S复合纳米材料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烘干条件为在60℃真空干燥10~12小时。
10.如权利要求1所述球状Cu-Ni-S复合纳米材料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制备方法包括:将0.5mmol硝酸镍和1mmol硝酸铜溶于5mL乙醇中,搅拌至溶解,然后加入0.12mL二硫化碳和1mL五甲基二乙烯三胺搅拌均匀后,将其转移到20mL聚四氟乙烯内衬釜中180℃进行水热反应10小时,待产物冷却到室温,用去离子水和乙醇交替洗涤,并在60℃真空烘箱中干燥12小时制得球状Cu-Ni-S复合纳米材料。
CN202110909783.5A 2021-08-09 2021-08-09 球状Cu-Ni-S复合纳米材料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Active CN113603160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0909783.5A CN113603160B (zh) 2021-08-09 2021-08-09 球状Cu-Ni-S复合纳米材料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0909783.5A CN113603160B (zh) 2021-08-09 2021-08-09 球状Cu-Ni-S复合纳米材料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3603160A CN113603160A (zh) 2021-11-05
CN113603160B true CN113603160B (zh) 2022-09-09

Family

ID=7830772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10909783.5A Active CN113603160B (zh) 2021-08-09 2021-08-09 球状Cu-Ni-S复合纳米材料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3603160B (zh)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4111108A (ja) * 2002-09-13 2004-04-08 Kansai Coke & Chem Co Ltd 二次電池用電極材料の製法
CN104548094A (zh) * 2014-12-10 2015-04-29 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 一种镍掺杂硫化铜纳米材料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CN106540716A (zh) * 2016-10-26 2017-03-29 河北工业大学 一种纳米材料CuS/Ni的制备方法及应用
CN108675267A (zh) * 2018-06-14 2018-10-19 西南大学 一种一步制备纳米金属硫化物及其复合物的通用方法
CN110759389A (zh) * 2019-10-25 2020-02-07 东北电力大学 一种Cu(Ni,Co)2S4电极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CN113206245A (zh) * 2021-05-08 2021-08-03 江苏劲源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镍铜双金属硫化物碱性水系锌电池正极材料、制备方法及电池

Patent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4111108A (ja) * 2002-09-13 2004-04-08 Kansai Coke & Chem Co Ltd 二次電池用電極材料の製法
CN104548094A (zh) * 2014-12-10 2015-04-29 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 一种镍掺杂硫化铜纳米材料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CN106540716A (zh) * 2016-10-26 2017-03-29 河北工业大学 一种纳米材料CuS/Ni的制备方法及应用
CN108675267A (zh) * 2018-06-14 2018-10-19 西南大学 一种一步制备纳米金属硫化物及其复合物的通用方法
CN110759389A (zh) * 2019-10-25 2020-02-07 东北电力大学 一种Cu(Ni,Co)2S4电极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CN113206245A (zh) * 2021-05-08 2021-08-03 江苏劲源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镍铜双金属硫化物碱性水系锌电池正极材料、制备方法及电池

Non-Patent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Controllable synthesis of Cu-Ni-M (M=S, P and Se) hybrid nanoarrays for effiffifficient water splitting reaction;Nannan Chen et al.;《Dalton Trans.》;20210126;第50卷;2964-2972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3603160A (zh) 2021-11-05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1362254B (zh) 一种氮掺杂碳纳米管负载磷掺杂四氧化三钴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及应用
CN108649190A (zh) 具有三维多孔阵列结构的垂直石墨烯/钛铌氧/硫碳复合材料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CN111017998B (zh) 一种MOFs衍生的多孔Mn3O4@碳纳米棒阵列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CN108695495B (zh) 还原氧化石墨烯修饰三硫化二锑电池负极材料
EP2891629B1 (en) Method of producing iron oxide nanoparticles
CN109768239A (zh) 一种钠离子电池负极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CN112429713A (zh) 一种中空氮掺杂多孔碳球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CN112054160B (zh) 一种五氧化二钒正极材料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CN103682343B (zh) 锡化钴/聚苯胺复合材料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CN110364366A (zh) 一种高性能电化学电容器负极材料二氧化钼与氮掺杂碳复合材料及其制备方法与应用
CN110197769A (zh) 一种复合碳纳米管材料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CN110767462A (zh) 一种双金属镍钴碲化物超级电容器电极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CN110600719B (zh) 一种高倍率性能的多孔硅碳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CN109786741B (zh) 一种双金属硫化物的钠离子电池负极材料的制备方法
CN113571681B (zh) 一种空心二氧化钛/镍/碳复合材料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CN109473634B (zh) 固相共热合成二硒化钼/氮掺杂碳棒的方法
CN113336279A (zh) 一种中空结构的Ni-Co-S纳米多面体材料及其制备与应用
CN113097490A (zh) 十二面体ZIF-67/Co3O4复合材料、制备方法及其应用
CN110217834B (zh) 一种超声制备Ni3S2储能电极材料的方法
CN110197902B (zh) 一种多孔结构开口核桃壳状钠离子电池正极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CN113603160B (zh) 球状Cu-Ni-S复合纳米材料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CN116845254A (zh) 碳纳米管/共价有机骨架化合物耦合聚苯胺导电聚合物的氧还原催化剂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CN108975388B (zh) 一种一锅合成LiEuTiO4锂离子电池阳极材料的方法
CN207909958U (zh) 一种柔性全固态电池
CN106920961B (zh) 一种锂离子电池所用三元材料的改性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