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3581436B - 一种船用电动驱动机构的升降装置 - Google Patents
一种船用电动驱动机构的升降装置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13581436B CN113581436B CN202110889047.8A CN202110889047A CN113581436B CN 113581436 B CN113581436 B CN 113581436B CN 202110889047 A CN202110889047 A CN 202110889047A CN 113581436 B CN113581436 B CN 113581436B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driving mechanism
- base
- cover body
- lifting
- electric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3—SHIPS OR OTHER WATERBORNE VESSELS; RELATED EQUIPMENT
- B63H—MARINE PROPULSION OR STEERING
- B63H20/00—Outboard propulsion units, e.g. outboard motors or Z-drives; Arrangements thereof on vessels
- B63H20/08—Means enabling movement of the position of the propulsion element, e.g. for trim, tilt or steering; Control of trim or tilt
- B63H20/10—Means enabling trim or tilt, or lifting of the propulsion element when an obstruction is hit; Control of trim or tilt
Landscapes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Ocean & Marine Engineering (AREA)
- Transmission Devic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船舶驱动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船用电动驱动机构的升降装置。该船用电动驱动机构的升降装置,包括底座、盖设于底座上的盖体和安装于所述底座上的升降驱动机构,盖体与底座转动连接,底座适于与船体连接,盖体适于与电动驱动机构连接,升降驱动机构与盖体驱动连接,升降驱动机构用于驱动盖体往复运动以升起或降落电动驱动机构。由此,升降驱动机构可以带动盖体向远离底座的一侧转动或带动盖体向靠近底座的一侧转动,从而使升降驱动机构可以通过盖体带动电动驱动机构升起或降落,实现了电动驱动机构的自动升降,当不需要用电动驱动机构时,可以将电动驱动机构升起,避免电动驱动机构需要一直泡在水内被腐蚀。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船舶驱动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船用电动驱动机构的升降装置。
背景技术
船只通常采用舷外机作为驱动装置,停船后,需要将舷外机抬起,使舷外机浸在水里的部分离开水面,避免舷外机被水内的腐蚀性物质腐蚀而造成破坏。目前常通过人工搬抬舷外机,费时费力。
发明内容
本发明解决的问题是如何实现舷外机的自动升降。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船用电动驱动机构的升降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底座、盖设于所述底座上的盖体和安装于所述底座上升降驱动机构,所述盖体与所述底座转动连接,所述底座适于与船体连接,所述盖体适于与电动驱动机构连接,所述升降驱动机构与所述盖体驱动连接,所述升降驱动机构用于驱动所述盖体往复运动以升起或降落所述电动驱动机构。
可选地,所述盖体包括第一端和第二端,所述第一端与所述底座的上端转动连接,所述第二端适于在所述舷外机降落时与所述底座贴合。
可选地,所述底座上开设有密封槽,当所述第二端与所述底座贴合时,所述盖体的侧壁至少部分容置于所述密封槽内。
可选地,所述船用电动驱动机构的升降装置还包括密封件,所述密封件环绕所述盖体的侧壁设置,所述密封件与所述密封槽的内壁贴合。
可选地,所述密封件呈现为弧形凸起结构,所述弧形凸起结构的凸面朝向所述密封槽设置。
可选地,所述盖体上开设有第一连接孔,所述升降驱动机构的驱动端开设有第二连接孔,转轴适于穿过所述第一连接孔和所述第二连接孔以连接所述升降驱动机构和所述盖体。
可选地,所述第一连接孔有多个,多个所述第一连接孔并列设置。
可选地,所述盖体包括第一限位件和第二限位件,所述升降驱动机构的驱动端位于所述第一限位件和所述第二限位件之间,所述第一连接孔开设于所述第一限位件和/或所述第二限位件上。
可选地,所述第一限位件和所述第二限位件的一端开设有避让结构,所述避让结构用于避让所述升降驱动机构。
可选地,所述船用电动驱动机构的升降装置还包括支架,所述支架安装于所述底座上,所述升降驱动机构与所述支架转动连接。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所述的船用电动驱动机构的升降装置具有的有益效果是:
本发明通过所述盖体与所述底座转动连接,所述升降驱动机构与所述盖体驱动连接,使所述升降驱动机构可以带动所述盖体向远离所述底座的一侧转动或带动所述盖体向靠近所述底座的一侧转动,从而使升降驱动机构可以通过所述盖体带动所述电动驱动机构升起或降落,实现了所述电动驱动机构的自动升降,当不需要用所述电动驱动机构时,可以将所述电动驱动机构升起,避免所述电动驱动机构需要一直泡在水内被腐蚀,相较于人工搬抬舷外机,省力便捷。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中的船用电动驱动机构的升降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的船用电动驱动机构的升降装置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实施例中的盖体与底座盖合的状态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的图3中的A处结构放大示意图;
图5为本发明的另一实施例中的船用电动驱动机构的升降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底座;11-密封槽;2-盖体;21-第一端;22-第二端;23-第一限位件;24-第二限位件;25-第一连接孔;26-第一避让结构;27-第二避让结构;3-升降驱动机构;31-第二连接孔;6-密封件;7-支架;71-第一连件件;72-第二连接件。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发明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为明显易懂,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具体实施例做详细的说明。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发明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实施例”、“一个实施例”和“一个实施方式”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实施方式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发明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实施方式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实施方式。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实施方式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附图中Z轴表示竖向,也就是上下位置,并且Z轴的正向(也就是Z轴的箭头指向)表示上,Z轴的负向(也就是与Z轴的正向相反的方向)表示下;附图中X轴表示水平方向,并指定为左右位置,并且X轴的正向(也就是X轴的箭头指向)表示左侧,X轴的负向(也就是与X轴的正向相反的方向)表示右侧;附图中Y轴表示前后位置,并且Y轴的正向(也就是Y轴的箭头指向)表示前侧,Y轴的负向(也就是与Y轴的正向相反的方向)表示后侧;同时需要说明的是,前述Z轴、Y轴及X轴的表示含义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本发明的实施例提供一种船用电动驱动机构的升降装置,如图1至图5所示,包括底座1、盖体2和升降驱动机构3,所述盖体2与所述底座1转动连接,所述底座1适于与船体连接,所述盖体2适于与电动驱动机构连接,所述升降驱动机构3与所述盖体2驱动连接,所述升降驱动机构3用于驱动所述盖体2往复运动以升起或降落所述电动驱动机构。
所述船用电动驱动机构指的是电动舷外机或石油舷外机,所述电动驱动机构与所述船体转动连接,当需要驱动船只前进时,转动所述电动驱动机构使所述舷外机部分位于水里以驱动所述船体前进。
所述底座1与所述船体螺钉连接或焊接,在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底座1包括连接件,所述连接件上开设有第一通孔,所述船体上开设有第二通孔,螺栓穿过所述第一通孔和所述第二通孔以连接所述底座1和所述船体。
所述盖体2可以与所述底座1铰接或轴孔连接。所述盖体2可以绕所述底座1转动。所述盖体2与所述电动驱动机构螺钉连接或卡接。在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盖体2的一端开设有第一通孔,所述底座1的一端设置有转轴,所述转轴穿设于所述第一通孔内。所述盖体2上设置有止挡件,所述止挡件位于所述盖体2的转动路径上,所述止挡件用于当所述盖体2转动只一定角度时与所述底座1贴合。所述盖体2与所述底座1之间的最大夹角介于20°至80°之间,具体地,所述盖体2与所述底座1之间的夹角可以为20°、30°、45°、60°或80°。
所述升降驱动机构3可以为线性电机、电动推杆或伸缩气缸中的任意一种,所述升降驱动机构3的驱动端与所述盖体2轴孔连接,所述升降驱动机构3与所述底座1铰接、螺钉连接或焊接。
在一种实施方式中,当需要升起所述电动驱动机构时,所述升降驱动机构3的驱动端向远离所述底座1的一侧运动,所述盖体2的一端被所述升降驱动机构3的驱动端顶起向远离所述底座1的一侧转动,所述电动驱动机构在所述盖体2的推动作用下向上转动以离开水面。当需要将所述电动驱动机构降落至水中时,所述驱动机构的驱动端向靠近所述底座1的一侧运动,所述驱动机构带动所述盖体2的一端向靠近所述底座1的一侧转动,所述电动驱动机构在所述盖体2的带动作用下向下转动以进入水中。
这样设置的好处在于,通过所述盖体2与所述底座1转动连接,所述升降驱动机构3与所述盖体2驱动连接,使所述升降驱动机构3可以带动所述盖体2向远离所述底座1的一侧转动或带动所述盖体2向靠近所述底座1的一侧转动,从而使升降驱动机构3可以通过所述盖体2带动所述电动驱动机构升起或降落,实现了所述电动驱动机构的自动升降,避免所述电动驱动机构在不用时需要一直泡在水内被腐蚀,且相较于人工搬抬舷外机更为方便。
如图1至图3所示,所述盖体2包括第一端21和第二端22,所述第一端21与所述底座1的上端部转动连接,所述第二端22适于在所述电动驱动机构降落时与所述底座1贴合。
所述第一端21上开设有通孔,所述底座1上端部的相对两侧壁设置有转轴,所述转轴穿设于所述通孔内,所述的第二端22可以绕所述底座1的上端转动。所述上端部指得是所述底座1在Z轴正方向所指的一端。所述盖体2呈现为罩体结构,在所述驱动机构带动所述舷外机进入水内的过程中,所述第二端22向靠近所述底座1的一侧运动,当所述舷外机进入水内后,所述第二端22的侧壁与所述底座1贴合,所述盖体2罩设于所述升降驱动机构3所在的区域使所述罩体与所述底座1形成所述升降驱动机构3的安装空间。
这样设置的好处在于,通过所述盖体2的第一端21于所述底座1的上端部转动连接,所述第二端22在所述电动驱动机构降落水中后与所述底座1贴合,使所述盖体2可以在所述电动驱动机构运行时罩设于所述升降驱动机构3上,避免船体前进时水花打在所述升降驱动机构3上,对所述升降驱动机构3造成破坏,所述盖体2可以在所述电动启动机构不运行时与底座1之间具有夹角,促进所述升降驱动机构3的散热。
如图1、图3和图4所示,所述底座1上开设有密封槽11,当所述第二端22与所述底座1贴合时,所述盖体2的侧壁至少部分容置于所述密封槽11内。
所述密封槽11与所述盖体2的侧壁对应设置,当所述第二端22与所述底座1贴合时,所述盖体2的侧壁在靠近所述底座1的一端位于所述密封槽11内,所述盖体2的外壁与所述密封槽11的内壁贴合。由此,通过所述底座1上开设有密封槽11,当所述第二端22与所述底座1贴合时,所述盖体2的侧壁至少部分容置于所述密封槽11内的设置,使所述盖体2盖合于所述底座1上时,与所述底座1的贴合更为紧密,防止水从所述底座1与所述盖体2之间的间隙进入所述盖体2与所述底座1盖合的空间内。
如图1和图5所示,所述升降装置还包括密封件6,所述密封件6环绕所述盖体2的侧壁设置,所述密封件6与所述密封槽11的内壁贴合。
所述密封件6可以为密封胶、密封圈或密封垫片中的任意一种,所述密封件6环绕所述盖体2设置,所述密封件6由弹性材料制成,在所述升降驱动机构3带动所述盖体2的侧壁进入所述密封槽11的过程中,所述密封件6嵌入所述密封槽11内,所述密封件6分别与所述盖体2的外侧壁和所述密封槽11的内壁贴合且具有弹性作用力,所述密封件6在所述盖体2与所述密封槽11的内壁之间形成封堵。在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密封件6呈现为弧形凸起结构,所述弧形凸起结构的凸面朝向所述密封槽11设置。由此,通过所述弧形凸起结构的凸面朝向所述密封槽11设置,使所述弧形凸起结构的凸面与所述密封槽11的内壁线接触,减小了所述密封件6与所述密封槽11的摩擦力,避免所述密封件6对所述盖体2的运动形成干涉。
在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密封槽11的内壁上还开设有容置槽,所述密封件6容置于所述容置槽内,所述密封件6至少部分凸起于所述容置槽的外侧,所述密封件6与所述盖体2的外侧壁贴合的一端呈现为弧形面结构,所述弧形面结构与所述盖体2的外侧壁贴合且具有一定的弹性作用力。
由此,在所述驱动机构运行的过程中,通过所述密封件6环绕所述盖体2的外侧壁设置,所述密封件6与所述密封槽11的内壁贴合,使所述密封件6可以在所述密封件6与所述密封槽11的内壁之间形成封堵,避免水从所述密封件6与所述密封槽11之间的间隙进入所述升降驱动机构3内,从而实现了对所述升降驱动机构3的保护。
如图1、图5所示,所述盖体2上开设有第一连接孔25,所述升降驱动机构3的驱动端开设有第二连接孔31,转轴适于穿过所述第一连接孔25和所述第二连接孔31以连接所述升降驱动机构3和所述盖体2。
所述盖体2包括盖本体和连接件,所述连接件与所述本体一体连接或螺钉连接,所述第一连接孔25开设于所述连接件上,所述升降驱动机构3的驱动端呈现为方形结构,所述第二连接孔31开设于所述升降驱动机构3的驱动端上,所述转轴穿设于所述第一链接孔和所述第二连接孔31内,所述盖本体可以相对所述升降驱动机构3的驱动端转动。
这样设置的好处在于,通过所述盖体2上开设有第一连接孔25,所述升降驱动机构3的驱动端上开设有第二连接孔31,转轴穿设于所述第一连接孔25和所述第二连接孔31内,使所述盖体2可以相对所述升降驱动机构3转动,从而实现了所述盖体2与所述升降驱动机构3的转动连接,避免所述盖体2对所述升降驱动机构3的运行造成干涉。
如图1所示,所述第一连接孔25有多个,所有所述第一连接孔25并列设置。
本实施例对所述第一连接孔25的数量不进行限定,所述第一连接孔25的数量可以依据所述盖体2的长度而定。例如,所述第一连接孔25的数量可以为2个、3个、4个或6个。所述第一连接孔25沿所述盖体2的长度方向并列设置。在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升降驱动机构3与距离所述升降驱动机构3最远的所述连接孔连接,这时升降驱动机构3与所述盖体2之间的夹角较小,所述升降驱动机构3运动时,所述升降驱动机构3带动所述盖体2运动的最大转动夹角较小,当所述底座1的安装位置距离所述船体较远时,升降驱动机构3难以通过盖体2将所述电动驱动机构顶起至水面。这时,将所述升降驱动机构3与距离所述升降驱动机构3最接的所述第一连接孔25连接,所述升降驱动机构3与所述盖体2之间的夹角较大,所述升降驱动机构3带动所述盖体2运动最大转动夹角增大,从而增加所述升降装置的适应性。
这样设置的好处在于,通过所述第一连接孔25的数量有多个,所有所述第一连接孔25并列设置,使所述升降驱动机构3的驱动端可以与不同的所述第一连接孔25连接,从而使所述升降驱动机构3可以与所述盖体2的初始倾斜角度可调节,便于调节所述盖体2的最大转动角度。
如图1、图5所示,所述盖体2包括第一限位件23和第二限位件24,所述升降驱动机构3的驱动端位于所述第一限位件23和所述第二限位件24之间,所述第一连接孔25开设于所述第一限位件23和/或所述第二限位件24上。
在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限位件23和所述第二限位件24并列设置,所述第一连接孔25分别开设于所述第一限位件23和所述第二限位件24上,所述升降驱动机构3的驱动端位于所述第一限位件23和所述第二限位件24之间,所述升降驱动机构3的驱动端分别与所述第一限位件23和所述第二限位件24贴合。
由此,通过所述升降驱动机构3的驱动端位于所述第一限位件23和所述第二限位件24之间,使所述第一限位件23和所述第二限位件24可以将所述驱动端夹紧,避免所述升降驱动机构3的驱动端侧倾,从而使所述升降驱动机构3与所述盖体2的连接更为稳定。
如图1和图5所示,所述第一限位件23和所述第二限位件24的一端开设有避让结构,所述避让结构用于避让所述升降驱动机构3。
所述避让结构呈现为弧形结构,所述第一限位件23上开设有第一避让结构26,所述第二限位件24上开设有第二避让结构26,当所述盖体2与所述底座1贴合时,所述第一避让结构26位于所述第一限位件23靠近所述升降驱动机构3的一端,所述第二避让结构26位于所述第二限位件24靠近所述升降驱动机构3的一端。在所述升降驱动机构3带动所述盖体2向靠近所述底座1的一侧运动时,所述避让结构可以对所述升降驱动机构3进行避让,防止所述第一限位件23和所述第二限位件24与所述升降驱动机构3产生碰撞而导致所述盖体2不能与所述底座1贴合。
如图1、图2和图5所示,所述升降装置还包括支架7,所述支架7安装于所述底座1上,所述升降驱动机构3与所述支架7转动连接。
所述支架7与所述底座1一体链接或螺钉连接,所述升降驱动机构3上开设有第一通孔,所述支架7上开设有第二通孔,转轴穿设于所述第一通孔和所述第二通孔内。在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支架7包括第一连接件和第二连接件72,所述第一连接件和所述第二连接件72并列设置,所述第二通孔分别开设于所述第一链接件和所述第二连件件上,所述第二通孔有多个,多个所述第二通孔沿所述第一连件件71或所述第二连接件72的长度方向设置。
这样设置的好处在于,通过所述支架7安装于所述底座1上,所述升降驱动机构3与所述支架7转动连接,使所述升降驱动机构3与所述底座1之间具有一定的间隙,避免所述底座1对所述升降驱动机构3的转动形成干涉。
虽然本公开披露如上,但本公开的保护范围并非仅限于此。本领域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公开的精神和范围的前提下,可进行各种变更与修改,这些变更与修改均将落入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Claims (7)
1.一种船用电动驱动机构的升降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底座(1)、支架(7)、升降驱动机构(3)和盖设于所述底座(1)上的盖体(2),所述盖体(2)与所述底座(1)转动连接,所述底座(1)适于与船体连接,所述盖体(2)适于与电动驱动机构连接,所述支架(7)安装于所述底座(1)上,所述升降驱动机构(3)与所述支架(7)转动连接,所述升降驱动机构(3)与所述盖体(2)驱动连接,所述升降驱动机构(3)用于驱动所述盖体(2)往复运动以升起或降落所述电动驱动机构;
其中,所述盖体(2)上开设有第一连接孔(25),所述升降驱动机构(3)的驱动端开设有第二连接孔(31),转轴适于穿过所述第一连接孔(25)和所述第二连接孔(31)以连接所述升降驱动机构(3)和所述盖体(2),且所述第一连接孔(25)有多个,多个所述第一连接孔(25)并列设置。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船用电动驱动机构的升降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盖体(2)包括第一端(21)和第二端(22),所述第一端(21)与所述底座(1)的上端转动连接,所述第二端(22)适于在所述电动驱动机构降落时与所述底座(1)贴合。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船用电动驱动机构的升降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底座(1)上开设有密封槽(11),当所述第二端(22)与所述底座(1)贴合时,所述盖体(2)的侧壁至少部分容置于所述密封槽(11)内。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船用电动驱动机构的升降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密封件(6),所述密封件(6)环绕所述盖体(2)的侧壁设置,所述密封件(6)与所述密封槽(11)的内壁贴合。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船用电动驱动机构的升降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密封件(6)呈现为弧形凸起结构,所述弧形凸起结构的凸面朝向所述密封槽(11)设置。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船用电动驱动机构的升降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盖体(2)包括第一限位件(23)和第二限位件(24),所述升降驱动机构(3)的驱动端位于所述第一限位件(23)和所述第二限位件(24)之间,所述第一连接孔(25)开设于所述第一限位件(23)和/或所述第二限位件(24)上。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船用电动驱动机构的升降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限位件(23)和所述第二限位件(24)的一端开设有避让结构,所述避让结构用于避让所述升降驱动机构(3)。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110889047.8A CN113581436B (zh) | 2021-08-03 | 2021-08-03 | 一种船用电动驱动机构的升降装置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110889047.8A CN113581436B (zh) | 2021-08-03 | 2021-08-03 | 一种船用电动驱动机构的升降装置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3581436A CN113581436A (zh) | 2021-11-02 |
CN113581436B true CN113581436B (zh) | 2022-11-08 |
Family
ID=7825472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110889047.8A Active CN113581436B (zh) | 2021-08-03 | 2021-08-03 | 一种船用电动驱动机构的升降装置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113581436B (zh) |
Family Cites Families (7)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4201149B2 (ja) * | 1999-04-09 | 2008-12-24 | ヤマハマリン株式会社 | 船外機 |
WO2005030574A1 (ja) * | 2003-09-29 | 2005-04-07 | Yamaha Hatsudoki Kabushiki Kaisha | 船外機 |
JP5982721B2 (ja) * | 2013-01-15 | 2016-08-31 | ヤマハ発動機株式会社 | 船外機用懸架装置及び該装置を備えた船舶 |
JP6460409B2 (ja) * | 2015-11-11 | 2019-01-30 | ヤマハ発動機株式会社 | 船外機取付構造およびそれを備えた船外機艇 |
JP6374131B1 (ja) * | 2018-03-28 | 2018-08-15 | 株式会社ショーワ | 船外機昇降装置 |
US10464649B1 (en) * | 2018-07-25 | 2019-11-05 | John Martin Wood | Manual jack plate |
JP2021000870A (ja) * | 2019-06-20 | 2021-01-07 | スズキ株式会社 | 船外機の取付装置 |
-
2021
- 2021-08-03 CN CN202110889047.8A patent/CN113581436B/zh active Active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3581436A (zh) | 2021-11-02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JP5568128B2 (ja) | 推進装置の搭載方法 | |
CN111152903B (zh) | 一种水下机器人组件以及水下机器人 | |
KR101055408B1 (ko) | 표면처리장치 | |
CN113581436B (zh) | 一种船用电动驱动机构的升降装置 | |
CN112061349A (zh) | 一种水下机器人 | |
US5934955A (en) | Vertical trim system for marine outdrives | |
KR101427565B1 (ko) | 해양 구조물의 위치제어장치 | |
CN209938298U (zh) | 一种箱体夹持装置 | |
KR20120088052A (ko) | 선박의 선저부 검사 장치 | |
KR101475201B1 (ko) | 캐니스터식 스러스터 | |
CN217083908U (zh) | 一种水利工程水位监测预警设备 | |
EP1512623A2 (en) | Steering device | |
CN217227887U (zh) | 一种可升降全回转舵桨推进装置 | |
KR101361843B1 (ko) | 선박 및 구조물의 부착물 제거장치 | |
CN115555684A (zh) | 一种水下空间智能电弧增材原位修复装备 | |
CN112124548A (zh) | 一种喷水推进船艇截流板翻转机构 | |
CN220521279U (zh) | 一种高效的海上石油泄露回收装置 | |
KR20140022999A (ko) | 반잠수식 드릴링 유닛의 애지머스 스러스터 설치방법 | |
KR101858399B1 (ko) | 전동 선외기 | |
KR101390369B1 (ko) | 스러스터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선박 | |
KR20140133348A (ko) | 캐니스터식 스러스터의 구속장치 | |
KR20200001394A (ko) | 바지선 | |
CN216546143U (zh) | 一种空水两栖侧壁式气垫船艏艉封收放系统 | |
CN217778941U (zh) | 一种舵叶保护装置 | |
CN218751259U (zh) | 一种鱼池水密舱盖的开合装置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