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3574425A - 显示装置和电子设备 - Google Patents

显示装置和电子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3574425A
CN113574425A CN202080020611.6A CN202080020611A CN113574425A CN 113574425 A CN113574425 A CN 113574425A CN 202080020611 A CN202080020611 A CN 202080020611A CN 113574425 A CN113574425 A CN 113574425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ight
color filter
film
colored
display devic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80020611.6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3574425B (zh
Inventor
杉山浩平
土冈弘明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ony Semiconductor Solutions Corp
Original Assignee
Sony Semiconductor Solutions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ony Semiconductor Solutions Corp filed Critical Sony Semiconductor Solutions Corp
Publication of CN11357442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3574425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3574425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3574425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KORGANIC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 H10K59/00Integrated devices, or assemblies of multiple devices, comprising at least one organic light-emitting element covered by group H10K50/00
    • H10K59/30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ulticolour light emission
    • H10K59/38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ulticolour light emission comprising colour filters or colour changing media [CCM]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5/00Optical elements other than lenses
    • G02B5/20Filters
    • GPHYSICS
    • G09EDUCATION; CRYPTOGRAPHY; DISPLAY; ADVERTISING; SEALS
    • G09FDISPLAYING; ADVERTISING; SIGNS; LABELS OR NAME-PLATES; SEALS
    • G09F9/00Indicating arrangements for variable information in which the information is built-up on a support by selection or combination of individual elements
    • GPHYSICS
    • G09EDUCATION; CRYPTOGRAPHY; DISPLAY; ADVERTISING; SEALS
    • G09FDISPLAYING; ADVERTISING; SIGNS; LABELS OR NAME-PLATES; SEALS
    • G09F9/00Indicating arrangements for variable information in which the information is built-up on a support by selection or combination of individual elements
    • G09F9/30Indicating arrangements for variable information in which the information is built-up on a support by selection or combination of individual elements in which the desired character or characters are formed by combining individual elements
    • HELECTRICITY
    • H05ELECTRIC TECHNIQU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05BELECTRIC HEATING; ELECTRIC LIGHT SOUR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ELECTRIC LIGHT SOURCES, IN GENERAL
    • H05B33/00Electroluminescent light sources
    • H05B33/02Details
    • HELECTRICITY
    • H05ELECTRIC TECHNIQU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05BELECTRIC HEATING; ELECTRIC LIGHT SOUR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ELECTRIC LIGHT SOURCES, IN GENERAL
    • H05B33/00Electroluminescent light sources
    • H05B33/02Details
    • H05B33/06Electrode terminals
    • HELECTRICITY
    • H05ELECTRIC TECHNIQU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05BELECTRIC HEATING; ELECTRIC LIGHT SOUR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ELECTRIC LIGHT SOURCES, IN GENERAL
    • H05B33/00Electroluminescent light sources
    • H05B33/12Light sources with substantially two-dimensional radiating surfaces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KORGANIC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 H10K30/00Organic devices sensitive to infrared radiation, light, electromagnetic radiation of shorter wavelength or corpuscular radiation
    • H10K30/80Constructional details
    • H10K30/87Light-trapping means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KORGANIC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 H10K59/00Integrated devices, or assemblies of multiple devices, comprising at least one organic light-emitting element covered by group H10K50/00
    • H10K59/10OLED displays
    • H10K59/12Active-matrix OLED [AMOLED] displays
    • H10K59/131Interconnections, e.g. wiring lines or terminals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KORGANIC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 H10K59/00Integrated devices, or assemblies of multiple devices, comprising at least one organic light-emitting element covered by group H10K50/00
    • H10K59/80Constructional details
    • H10K59/87Passivation; Containers; Encapsulations
    • H10K59/871Self-supporting sealing arrangements
    • H10K59/8722Peripheral sealing arrangements, e.g. adhesives, sealants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KORGANIC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 H10K59/00Integrated devices, or assemblies of multiple devices, comprising at least one organic light-emitting element covered by group H10K50/00
    • H10K59/80Constructional details
    • H10K59/88Dummy elements, i.e. elements having non-functional features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KORGANIC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 H10K71/00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organic devices covered by this subclass
    • H10K71/50Forming devices by joining two substrates together, e.g. lamination techniques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KORGANIC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 H10K71/00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organic devices covered by this subclass
    • H10K71/851Division of substrate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10/00Energy generation through renewable energy sources
    • Y02E10/50Photovoltaic [PV] energy
    • Y02E10/549Organic PV cells

Abstract

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显示装置设置有元件衬底、透明衬底、遮光滤光器部分和透明粘合层。元件衬底具有第一表面、从第一表面的显示区域发光的有机EL元件、以及在平面图中与围绕显示区域的外围区域重叠设置的外围布线。透明衬底具有面向第一表面的第二表面。遮光滤光器部分具有设置在第一表面的外围区域中的第一滤色器和设置在第二表面上以面向第一滤色器的第二滤色器,并且为外围布线遮挡光。透明粘合层设置在第一滤色器和第二滤色器之间,并将元件衬底和透明衬底彼此粘合。

Description

显示装置和电子设备
技术领域
本技术涉及一种显示图像的显示装置和电子设备。
背景技术
过去,已经开发了一种在有机电致发光(EL)元件上设置滤色器的显示装置。例如,提供滤色器,允许显示颜色的光控制或视角特性的改善。此外,滤色器的使用允许对显示区域周围的布线进行遮光。
专利文献1公开了一种发光装置,其中,使用有机EL材料在发光元件上设置滤色器。在该发光装置中,使红光、绿光和蓝光穿过的第一着色层至第三着色层分别形成第一至第三滤色器。第一至第三滤色器对设置在显示区域中的各个像素(发光元件)的光束进行着色。此外,在显示区域的外围,第一至第三着色层堆叠,以形成具有三层结构的保护部分。这种保护部分为设置在发光元件周围的外围布线遮挡光(参见例如专利文献1的说明书的段落[0014]、[0063]、[0064]和[0068]至[0070]、图16等)。
引用列表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申请公开号2018-78110。
发明内容
技术问题
如上所述,在使用有机EL元件的显示装置中,通过为外围布线遮挡光来抑制显示区域周围的反射、眩光等。另一方面,在制造显示装置的过程中,堆叠在外围的滤色器有可能发生剥离等。因此,期望一种能够提高成品率同时保持显示区域外围的遮光性的技术。
鉴于上述情况,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显示装置和一种电子设备,其能够提高成品率,同时在显示区域的外围保持遮光性。
问题的解决方案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显示装置包括元件衬底、透明衬底、遮光滤光器部分和透明粘合层。
元件衬底包括第一表面、从第一表面的显示区域发光的有机EL元件、以及在平面图中与围绕显示区域的外围区域重叠设置的外围布线。
透明衬底包括面向第一表面的第二表面。
遮光滤光器部分包括设置在第一表面的外围区域中的第一滤色器和设置在第二表面上以面对第一滤色器的第二滤色器,并且为外围布线遮挡光。
透明粘合层设置在第一滤色器和第二滤色器之间,并将元件衬底和透明衬底彼此粘合。
在该显示装置中,包括有机EL元件和外围布线的元件衬底的第一表面和透明衬底的第二表面被设置成彼此面对。第一滤色器和第二滤色器被设置成在第一表面和第二表面上彼此面对,并且为外围布线遮挡光。此外,元件衬底和透明衬底通过设置在滤色器之间的透明粘合层彼此粘合。因此,每个滤色器的厚度减小,并且可以抑制滤色器的剥离等。结果,可以提高成品率,同时保持显示区域周围的遮光性。
第一滤色器可以调节已经穿过第二滤色器的可见光。
第二滤色器可以使具有预定波长的光束通过。在这种情况下,透明粘合层可以包括由具有预定波长的光束固化的光固化粘合剂。
显示装置还可以包括着色滤色器部分,该着色滤色器部分包括多个着色滤色器,每个着色滤色器设置在第一表面和第二表面中的一个上,并且透射具有彼此不同波长的光束,以对有机EL元件的光进行着色。
第一滤色器和第二滤色器中的至少一个可以包括构成多个着色滤色器的多个着色膜中的至少一个。
多个着色滤色器可以包括透射波长彼此不同的光束的第一着色滤色器、第二着色滤色器和第三着色滤色器。
第一滤色器可以透射波长与第一着色滤色器的波长相似的光束。在这种情况下,第二滤色器可以透射波长与第二着色滤色器的波长相似的光束。
第二着色滤色器可以设置在第二表面上。在这种情况下,第二滤色器可以包括与第二着色滤色器的着色膜相同的着色膜。
第一着色滤色器可以设置在第一表面上。在这种情况下,第一滤色器可以包括与第一着色滤色器的着色膜相同的着色膜。
第一着色滤色器和第三着色滤色器可以设置在第一表面上。在这种情况下,第一滤色器可以包括堆叠膜,其中,堆叠与第一着色滤色器的着色膜相同的着色膜和与第三着色滤色器的着色膜相同的着色膜。
第二滤色器可以包括单色膜。在这种情况下,第一滤色器可以包括单色膜,该单色膜透射波长不同于构成第二滤色器的着色膜的波长的光束。
第二滤色器可以透射红光。在这种情况下,第一滤色器可以透射蓝光。
第二滤色器可以包括多个开口,在每个开口中暴露第二表面。在这种情况下,第一滤色器可以被设置为覆盖第一表面的外围区域。
第一滤色器可以包括第一着色膜和第二着色膜,第二着色膜透射波长不同于第一着色膜的波长的光束。在这种情况下,第二滤色器可以包括透射波长与第一着色膜的波长相同的光束的第三着色膜、以及透射波长与第二着色膜的波长相同的光束的第四着色膜。
第一滤色器可以包括层叠有第一着色膜和第二着色膜的第一堆叠膜和形成在第一堆叠膜上的多个第一开口,在多个第一开口的每一个中暴露第一表面。在这种情况下,第二滤色器可以包括层叠有第三着色膜和第四着色膜的第二堆叠膜和在平面图中不与多个第一开口重叠地形成在第二堆叠膜上的多个第二开口,在多个第二开口的每一个中暴露第二表面。
第一滤色器可以包括第一图案膜,其中,第一着色膜和第二着色膜沿着第一表面的平面方向交替设置。在这种情况下,第二滤色器可以包括第二图案膜,其中,第三着色膜设置在第二表面上,以在平面图中与第一着色膜重叠,第四着色膜设置在第二表面上,以在平面图中与第二着色膜重叠。
透明粘合层可以包括光固化粘合剂或热固性粘合剂。
透明粘合层可以是应用于围绕显示区域的密封剂或设置在透明衬底和元件衬底之间的填充物。
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电子设备包括显示装置和驱动电路。
显示装置包括:元件衬底,元件衬底包括第一表面、从第一表面的显示区域发光的有机EL元件、以及在平面图中与围绕显示区域的外围区域重叠设置的外围布线;透明衬底,透明衬底包括面向第一表面的第二表面;遮光滤光器部分,遮光滤光器部分包括设置在第一表面的外围区域中的第一滤色器和设置在第二表面上以面向第一滤色器的第二滤色器,并且为外围布线遮挡光;以及透明粘合层,透明粘合层设置在第一滤色器和第二滤色器之间,并将元件衬底和透明衬底彼此粘合。
驱动电路驱动显示装置。
附图说明
图1是示出根据第一实施例的显示装置的配置示例的示意图;
图2是示出显示装置的整体配置示例的框图;
图3是示出图2所示的像素电路的具体配置示例的电路图;
图4是示出显示装置的截面结构的示例的示意图;
图5是示出显示装置的制造过程的示例的制造流程图;
图6是示出显示装置的另一配置示例的示意图;
图7是示出显示装置的另一配置示例的示意图;
图8是示出作为比较示例示出的显示装置的截面结构的示例的示意图;
图9是示出根据第二实施例的显示装置的配置示例的示意图;
图10是示出显示装置的另一配置示例的示意图;
图11是示出根据第三实施例的显示装置的配置示例的示意图;
图12是示出根据第四实施例的显示装置的配置示例的示意图;
图13是示出根据另一实施例的显示装置的配置示例的示意图;
图14是示出配备有根据另一实施例的显示装置的电子设备的示例的示意图;
图15是示出配备有根据另一实施例的显示装置的电子设备的示例的示意图;
图16是示出配备有根据另一实施例的显示装置的电子设备的示例的示意图;
图17是示出配备有根据另一实施例的显示装置的电子设备的示例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参照附图描述根据本技术的实施例。
<第一实施例>
[显示装置的配置]
图1是示出根据第一实施例的显示装置的配置示例的示意图。显示装置100是通过驱动有机EL元件来显示图像的有机EL显示器。
显示装置100被配置为例如显示模块,并且安装在各种电子设备上,作为摄像机、数码相机等的取景器,并且作为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的显示器(参见图14至图17等)。使用显示装置100的电子设备的类型等不受限制。例如,当显示装置100用作电视或PC的监视器时,本技术也是适用的。
图1示意性地示出了当从显示图像的一侧(即有机EL元件的光发射的一侧)观察时显示装置100的平面图。显示装置100包括元件衬底10、设置在元件衬底10上的透明衬底20和滤色器层30。在显示装置100中,通过透明衬底20显示图像。
元件衬底10包括面向透明衬底20的第一相对表面11、多个有机EL元件12和外围布线60。多个有机EL元件12构成构成图像的多个像素P。在图1中,示意性地示出了方形像素P。显示装置100中的像素数量、像素大小等不受限制,并且可以被适当地设置,以获得期望的分辨率等。在该实施例中,第一相对表面11对应于第一表面。
第一相对表面11包括显示区域13、外围区域14和外部区域15。显示区域13是排列多个像素P的矩形区域,并且是实际显示图像的区域。在该实施例中,有机EL元件12从第一相对表面11的显示区域13发射光,并且显示图像。因此,显示区域13是包括有效像素区域的区域,在该有效像素区域中设置有对实际图像显示有贡献的像素P。
外围区域14是围绕显示区域13的区域。即,外围区域14是围绕在显示装置100上显示的图像的区域。例如,显示装置100的边框(框架部分)的宽度由外围区域14的宽度决定。在图1所示的示例中,外围区域14是第一相对表面11的除了显示区域13和设置在显示区域13外部并与显示区域13分离的外部区域15之外的区域。
外部区域15设置在第一相对表面11的外围区域14的外侧,并且是没有设置透明衬底20并且暴露元件衬底10(第一相对表面11)的区域(图中的上侧)。外部电极25设置在外部区域15中。驱动显示装置100的驱动电路26经由柔性板等连接到外部电极25。驱动电路26安装在电子设备主体上,并且向显示装置100提供用于驱动有机EL元件12的电力、图像信号等。驱动电路26或驱动信号的类型等不受限制。
外围布线60被设置为在平面图中与围绕显示区域13的外围区域14重叠。在本公开中,平面图是例如从垂直于透明衬底20的表面的方向(法线方向)观察的状态,该透明衬底20的表面是在显示装置100中显示图像的一侧。因此,外围布线60是设置在外围区域14的下层上的布线,以便当从透明衬底20观看时,装配在外围区域14中。在图1中,使用虚线区域示意性地示出了外围布线60。
外围布线60包括例如用于驱动有机EL元件12的各种类型的布线、电路等。具体地,外围布线60包括在元件衬底10、晶体管、电容元件等上分层形成的多个导电膜(金属膜、透明导电膜等)。此外,外围布线60适当地连接到上述外部电极25和每个有机EL元件12。稍后将详细描述外围布线60的具体配置。
透明衬底20是保护形成在元件衬底10上的有机EL元件12等的透明衬底。透明衬底20包括面向第一相对表面11的第二相对表面21。透明衬底20设置有面向元件衬底10的第一相对表面11的第二相对表面21,以便覆盖显示区域13和外围区域14。作为透明衬底20,例如,可以使用任何具有透明度的衬底,例如,玻璃衬底、SiO2衬底或丙烯酸衬底。
滤色器层30是包括透射具有预定波长的光的滤色器的层。滤色器层30包括透射波长彼此不同的光束的多个滤色器。滤色器层30设置在元件衬底10和透明衬底20之间,以便在平面图中与显示区域13和外围区域14重叠。
在该实施例中,着色滤色器部分31由设置成在平面图中与显示区域13重叠的滤色器构成。此外,遮光滤光器部分32由设置成在平面图中与外围区域14重叠的滤色器构成。在图1中,与显示区域13重叠的着色滤色器部分31被示为深灰色区域,与外围区域14重叠的遮光滤光器部分32被示为浅灰色区域。稍后将详细描述着色滤色器部分31和遮光滤光器部分32。
在此处,将描述显示装置100的电路配置。图2是示出显示装置100的总体配置示例的框图。显示装置100包括包含多个像素P的像素阵列101和驱动像素阵列101的驱动单元102。像素阵列101设置在元件衬底10上,以便与图1所示的显示区域13重叠。驱动单元102设置在元件衬底10上,以便与外围区域14重叠。
像素阵列101包括排列成矩阵的多个像素P以及排列成对应于多个像素P的每一行的电源线103。每个像素P包括设置在行状扫描线104和列状信号线105彼此相交的部分处的像素电路106。
驱动单元102包括垂直扫描电路102a、电源102b和水平扫描电路102c。垂直扫描电路102a依次向每个扫描线104提供控制信号,以行为单位依次扫描每个像素P。电源102b向每条电源线103提供恒定的电源电位,以驱动构成像素P的像素电路106。当电源电位恒定时,可以简化电源102b的配置,并使元件尺寸紧凑。水平扫描电路102c根据垂直扫描电路102a的扫描向每条信号线105提供用作图像信号(视频信号)的信号电位和参考电位。
此外,驱动单元102的具体配置不受限制。例如,作为电源102b,可以使用电源扫描器等,电源扫描器根据垂直扫描电路102a的扫描向每条电源线103提供高电位和低电位彼此切换的电源电位。因此,例如,即使当显示装置100安装在中型电子设备(例如,智能手机)或大型电子设备(例如,电视机或个人计算机监视器)上时,也可以稳定地驱动显示装置100,同时抑制功耗。
图3是示出图2所示的像素电路106的具体配置示例的电路图。像素电路106包括用作有机EL元件12的二极管、采样晶体管107、驱动晶体管108和保持电容器109。
采样晶体管107的控制端(栅极)连接到扫描线104,一个驱动端(源极和漏极)连接到信号线105,另一个连接到驱动晶体管108的控制端。驱动晶体管108的一个驱动端连接到有机EL元件12的阳极,另一个连接到电源线103。此外,有机EL元件12的阴极连接到多个有机EL元件12共用的公共电极(见图4)。保持电容器109连接在驱动晶体管108的控制端和有机EL元件12的阳极之间,并保持从信号线105提供的图像信号的信号电位。
图4是示出显示装置100的截面结构的示例的示意图。图4示意性地示出了沿着图1所示的线AA’截取的显示装置100的示意性截面结构。在下文中,对应于显示装置100的显示区域13的部分可以被称为显示部分23,并且对应于外围区域14的部分可以被称为外围部分24。图中的虚线是表示显示区域13和外围区域14之间的边界的线。虚线的左侧对应于显示部分23(显示区域13)中的截面结构,虚线的右侧对应于外围部分24(外围区域14)中的截面结构。
显示装置100包括如上所述的元件衬底10、透明衬底20和滤色器层30。此外,显示装置100包括透明粘合层40和填充物41。在下文中,根据附图中的垂直方向,每个组件的设置可以被称为下层或上层。注意,下层或上层的描述表示相对位置关系,并且不旨在限制显示装置100的方向等。
元件衬底10包括电路层50、金属电极层51、有机发光层52、公共电极53和保护膜54。在该实施例中,保护膜54的面向透明衬底20的表面用作第一相对表面11。因此,上述显示区域13和外围区域14是保护膜54上的区域。
通过在衬底上堆叠用于驱动有机EL元件12的电路来配置电路层50。作为衬底,例如,使用由硅等形成的半导体衬底、玻璃衬底、丙烯酸衬底等。或者,由不锈钢等形成的金属衬底、塑料膜等可以用作衬底。
例如,电路层50的显示部分23包括包含构成图3所示的像素电路106的元件的电路(采样晶体管107、驱动晶体管108、保持电容器109等)、连接到有机EL元件12的各种类型的布线(电源线103、扫描线104、信号线105等)。在电路层50的外围部分24中,例如,堆叠图3所示的驱动单元102(垂直扫描电路102a、电源102b和水平扫描电路102c)。注意,图1省略了堆叠在电路层50上的布线、元件等的图示。电路层50的具体配置不受限制。用于驱动有机EL元件12的电路等可以适当堆叠。
金属电极层51是构成由金属膜形成的电极的层。在该实施例中,电路层50和金属电极层51构成显示装置100的元件衬底10。金属电极层51例如形成为电路层50中的一个布线层。在该实施例中,金属电极层51堆叠在电路层50的最上层上。
如图4所示,金属电极层51包括设置在外围部分24中的阴极触点61。阴极触点61(金属电极层51)设置在电路层50的最上层,因此是最靠近滤色器的金属膜。此外,上述驱动单元102等堆叠在阴极触点61的下层中。在该实施例中,驱动单元102和阴极触点61构成图1所示的外围布线60。
阴极触点61是电连接到用作有机EL元件12的阴极的公共电极53(见图3)的电极。阴极触点61连接到例如预定的参考电位(通常,GND电位),并将参考电位提供给公共电极53。在图4所示的示例中,阴极触点61从显示部分23和外围部分24之间的边界到电路层50的端部附近形成。因此,可以确保与公共电极53的足够的接触面积,并且可以降低接触电阻。结果,参考电位可以稳定地提供给公共电极53。
此外,金属电极层51包括设置在显示部分23中的像素电极62。像素电极62是相应有机EL元件12的阳极电极,并且被设置为对应于多个像素P。在图4中,示意性地示出了被设置为对应于多个像素P的多个像素电极62。每个像素电极62适当地连接到形成在电路层50中的像素电路106的布线。
注意,在显示部分23(显示区域13)的外边缘处,设置虚拟区域18,在虚拟区域18中形成实际图像显示中未使用的像素(虚拟像素)。虚拟区域18例如是用于均衡实际图像显示中使用的像素的成膜条件等的缓冲区域。在虚拟区域18中,仅形成滤色器的像素图案,并且没有设置像素电极62,例如,如图4所示。虚拟区域18的具体配置不受限制。
在该实施例中,像素电极62是反射电极,并且用作反射有机EL元件12的光的金属反射膜。换言之,金属反射膜构成像素电极62。如稍后将描述的,有机发光层52堆叠在像素电极62上。因此,像素电极62将有机发光层52生成的光反射到第一相对表面11。这使得例如能够反射向电路层50传播的光并且从第一相对表面11发射光,并且充分提高有机EL元件12的发光效率。
以这种方式,堆叠金属电极层51,使得像素电极62用作金属反射膜。因此,由金属电极层51构成的阴极触点61也变成反射率类似于像素电极62的反射率的金属反射膜。
作为构成金属电极层51的金属材料,使用具有光反射性的金属,例如,铝(Al)或银(Ag)。或者,可以使用具有光反射性的金属合金等。例如,金属电极层51的光反射率设定为例如40%以上,更优选80%以上。因此,可以充分提高有机EL元件12的发光效率。另外,金属电极层51的材料、反射率等不受限制。
有机发光层52是通过从阳极电极(像素电极62)提供的空穴和从阴极电极(公共电极53)提供的电子的复合而发光的层。例如,有机发光层52被配置为发射白光。
在有机发光层52中,例如,从像素电极62开始依次堆叠空穴注入层、空穴传输层、发光层、电子传输层和电子注入层。发光层具有这样的结构,其中,例如,堆叠对应于红色发光层、蓝色发光层和绿色发光层的R、G和B的发光层。结果,发光层发出白光。
空穴注入层(电子注入层)是提高向发光层注入空穴的效率(电子注入效率)并防止泄漏的缓冲层。提供空穴传输层(电子传输层),以提高向发光层传输空穴的效率(传输电子的效率)。空穴注入层、空穴传输层、电子注入层和电子传输层可以由通常使用的各种材料形成。
在发光层中,通过电子和空穴的复合,根据发光层的材料发射具有预定波长的光。构成发光层的材料的示例包括基于聚芴的聚合物衍生物、(聚)对苯撑乙烯衍生物、聚亚苯基衍生物、聚乙烯咔唑衍生物、聚噻吩衍生物、基于苝的染料、基于香豆素的染料、基于罗丹明的染料或者通过将有机EL材料掺杂到这些聚合物中获得的材料。注意,发光层也可以用作上述空穴传输层或电子传输层。
有机发光层52通过例如真空气相沉积法形成在电路层50上,以覆盖每个像素电极62。有机发光层52的具体配置不受限制。例如,可以适当选择每层的材料,使得可以发射具有期望波长的光。
公共电极53是在有机发光层52上堆叠的透明电极。如图4所示,公共电极53被设置为覆盖显示部分23的整个表面。同样在外围部分24中,公共电极53设置在阴极触点61上。结果,公共电极53和阴极触点61彼此电连接,并且参考电位(GND电位)被提供给公共电极53。
公共电极53由具有良好透光性和低反射率的透明导电膜形成。例如,当使用氧化物形成透明导电膜时,可以构成具有良好光提取效率的公共电极53。在这种情况下,ZnO、ITO、IZnO、InSnZnO等用作公共电极53。
公共电极53可以由单层形成,或者可以通过堆叠具有不同功能的多个膜来形成。例如,可以通过从有机发光层52起依次堆叠具有低反射率和高透射率的透光膜、具有高导电性的透明导电膜、防止电极腐蚀的防劣化膜等,来形成公共电极53。因此,提供了具有高光传输效率和耐腐蚀性的公共电极53。例如通过诸如真空气相沉积法、溅射法或等离子体化学气相沉积(CVD)法等沉积法形成公共电极53。另外,公共电极53的具体配置不受限制。
以这种方式,有机EL元件12包括设置在元件衬底10的第一相对表面11侧上的透明公共电极53、设置在与公共电极53的第一相对表面11相对的一侧上的像素电极62、以及设置在公共电极53和像素电极62之间的有机发光层52。因此,从公共电极53发射光的顶部发射型有机EL元件12被配置在显示装置100中。
有机EL元件12的配置不受限制。例如,可以配置具有腔结构(谐振结构)的有机EL元件12。在腔结构中,例如,使用具有半透射率和半反射率的公共电极53。因此,从有机发光层52发射的光可以经受像素电极62和公共电极53之间的多重干涉。在这种情况下,从公共电极53发射具有由多重干涉增强的预定波长的光。
在腔结构中,发射波长对应于像素电极62和公共电极53之间的光学距离的光。因此,例如,当适当调整像素电极62的厚度时,可以提取具有期望波长的光。这使得可以提高有机EL元件12中的光提取效率并控制发射光谱。
此外,可以配置能够分别发射红光、绿光和蓝光的有机EL元件12。例如,使用上述腔结构,可以配置发射R、G和B相应颜色的光束的有机EL元件12。或者,可以通过分别堆叠发射红光、绿光和蓝光的有机发光层52,来配置发射R、G和B相应颜色的光束的有机EL元件12。
保护膜54是具有透光性的透明膜,用于保护有机EL元件12免受大气中存在的水分、氧气等的影响。保护膜54形成为覆盖公共电极53。图4所示的示例示意性地示出了从显示部分23到外围部分24形成的保护膜54,以便覆盖公共电极53的整个表面。
使用例如无机化合物形成保护膜54。作为无机化合物,使用对水分或氧气具有高阻隔性的SiOx(氧化硅)、SiNx(氮化硅)、SiOxNy(氮化硅氧化物)、AlxOy(氧化铝)等。通过例如真空气相沉积法、溅射法、CVD法或离子镀法形成这些无机化合物的膜。
注意,保护膜54可以由单层形成,或者可以通过堆叠多个膜来形成。例如,当实际配置元件衬底10时,有机EL元件12等(公共电极53)的表面可以包括不规则性。因此,为了提高将要设置在上层等上的滤色器的堆叠精度,可以平坦化保护膜54。注意,图4示意性地示出电路层50(金属电极层51)的界面、阴极触点61的界面等,作为平面。
在平坦化保护膜54的情况下,例如,在由无机化合物形成的层之间提供平坦化膜。作为平坦化膜,例如,使用具有透明性并具有热固性或紫外线固化性的树脂材料(环氧树脂、聚氨酯树脂、硅树脂等)。这些树脂被适当地施加到预先堆叠并由无机化合物形成的层上。然后,树脂材料固化,并且无机化合物新堆叠。因此,可以形成第一相对表面11,其中,下层的不规则性等减轻。
滤色器层30包括设置在元件衬底10和透明衬底20之间的多个滤色器。在多个滤色器中,设置在显示区域13(显示部分23)的上层上的滤色器(着色滤色器33)构成着色滤色器部分31。此外,设置在外围区域14(外围部分24)的上层上的滤色器(遮光滤光器34)构成遮光滤光器部分32。
通过堆叠允许具有不同波长的光通过的多个着色膜,来形成滤色器层30的每个滤色器。具体地,使用透射波长约为610nm的红光的红色膜、透射波长约为550nm的绿光的绿色膜和透射波长约为470nm的蓝光的蓝色膜。
使用例如通过揉合显示预定颜色的着色材料(染料等)而获得的光敏树脂材料(彩色抗蚀剂)来形成每个着色膜。例如,通过旋涂法等将彩色抗蚀剂施加到目标表面(第一相对表面11或第二相对表面21)上,并且通过光刻法形成预定图案。随后,进行热处理,例如,烘烤,以固化彩色抗蚀剂。
这些着色膜适当地堆叠在第一相对表面11或第二相对表面21上,以构成着色滤色器部分31(着色滤色器33)和遮光滤光器部分32(遮光滤光器34)。在下文中,将参照图4详细描述着色滤色器部分31和遮光滤光器部分32的配置。
着色滤色器部分31包括多个着色滤色器33,着色滤色器33透射波长不同的光束,以对有机EL元件12的光进行着色。着色滤色器33是设置在显示区域13的上层上的滤色器,即,设置在从有机EL元件12发射的光的光路上。
多个着色滤色器33包括透射波长彼此不同的光束的第一着色滤色器33B、第二着色滤色器33R和第三着色滤色器33G。第一至第三着色滤色器33B、33R和33G是将入射光转换成蓝光、红光和绿光的滤色器。每个着色滤色器33通常包括单色膜。
在图4所示的实施例中,第一至第三着色滤色器33B、33R和33G中的每一个都设置在透明衬底20的第二相对表面21上。即,第一着色滤色器33B包括堆叠在第二相对表面21上的蓝色膜B2,第二着色滤色器33R包括堆叠在第二相对表面21上的红色膜R2,第三着色滤色器33G包括堆叠在第二相对表面21上的绿色膜G2。
此外,对于多个像素p中的每一个,每个着色滤色器33设置在第二相对表面21上。例如,如图4所示,在第二相对表面21上,第一着色滤色器33B、第三着色滤色器33G和第二着色滤色器33R从显示部分23的端部(显示部分23和外围部分24之间的界面)开始依次重复设置。其中,设置在虚拟区域18中的三个着色滤色器33B、33G和33R构成虚拟像素。此外,在除虚拟区域18之外的显示部分23中,每个着色滤色器33被设置为与每个有机EL元件12的像素电极62重叠。注意,设置每个着色滤色器33的顺序等不受限制。
例如,从有机EL元件12发射的白光穿过第一至第三着色滤色器33B、33R和33G中的每一个,然后作为蓝光、红光和绿光从设置在上层上的透明衬底20发射。以这种方式,设置有第一至第三着色滤色器33B、33R和33G的像素用作发射相应颜色光束的子像素。例如,当调整对应于每个像素P的每个有机EL元件12的输出(光量)时,可以表示任意颜色。
注意,即使当有机EL元件12被配置为发射各种颜色的光束时,也可以通过使用着色滤色器33来精确地调整各种颜色的光束的发射光谱。在这种情况下,例如,有机EL元件12被配置为发射类似于相应着色滤色器33的彩色光。因此,例如,即使当每个有机EL元件12的发射光谱中存在不均匀性等时,也可以通过使光穿过着色滤色器33来精确地调整向透明衬底20发射的各个彩色光束的波长。结果,可进行高质量的图像显示。
在图4中,已经描述了所有着色滤色器33设置在透明衬底20(第二相对表面21)上的情况。着色滤色器部分31的配置不限于此。例如,所有着色滤色器33可以设置在元件衬底10(第一相对表面11)上(见图6)。或者,例如,在多个着色滤色器33中,一些着色滤色器33可以设置在第一相对表面11上,而其他着色滤色器33可以设置在第二相对表面21上(见图7)。
如上所述,着色滤色器部分31包括多个着色滤色器33,其设置在第一相对表面11或第二相对表面21上,并且透射波长不同的光束,以对有机EL元件12的光进行着色。提供着色滤色器部分31,使得能够以高精度独立地获取R、G和B的每个彩色光束,并显示高质量的彩色图像等。稍后将详细描述着色滤色器部分31的其他配置。
遮光滤光器部分32包括设置在第一相对表面11的外围区域14中的第一遮光滤光器34a以及设置在面对第一遮光滤光器34a的第二相对表面21上的第二遮光滤光器34b。在该实施例中,第一遮光滤光器34a对应于第一滤色器,第二遮光滤光器34b对应于第二滤色器。
在该实施例中,第二遮光滤光器34b由单色膜形成,第一遮光滤光器34a由透射波长不同于形成第二遮光滤光器34b的着色膜的波长的光的单色膜形成。即,第一遮光滤光器34a和第二遮光滤光器34b由具有彼此不同颜色的单层着色膜形成。
第一遮光滤光器34a和第二遮光滤光器34b均制成单层,因此可以减小其膜厚。结果,可以充分避免在制造过程中发生的遮光滤光器34的剥离等,并且可以提高成品率。
此外,第一遮光滤光器34a和第二遮光滤光器34b由透射具有不同波长的光的着色膜形成。因此,限制穿过一个遮光滤光器34的光,而不穿过另一遮光滤光器34。即,可以认为,遮光滤光器部分32是使用第一遮光滤光器34a和第二遮光滤光器34b在外围布线60的上层(外围区域14)上形成遮光结构。因此,遮光滤光器部分32为外围布线60遮光。
第一遮光滤光器34a是设置在元件衬底10的上表面(第一相对表面11)上的滤色器。设置第一遮光滤光器34a的区域通常被设置为在平面图中与外围布线60(例如,形成在外围区域14的下层上的阴极触点61)重叠。注意,第一遮光滤光器34a可以形成为在平面图中比外围布线60宽。
此外,第一遮光滤光器34a被配置为透射具有与第一着色滤色器33B的波长相似的波长的光。即,第一遮光滤光器34a透射蓝光。例如,如图4所示,第一遮光滤光器34a包括堆叠在第一相对表面11上的蓝色膜B1。
作为蓝色膜B1,使用类似于堆叠在第二相对表面21上的蓝色膜B2的着色材料(彩色抗蚀剂等)。因为可以使用相同的着色材料形成第一遮光滤光器34a和第一着色滤色器33B的膜(蓝色膜B1和B2),所以可以简化着色材料等的管理。
第二遮光滤光器34b是设置在透明衬底20的下表面(第二相对表面21)上以面向第一遮光滤光器34a的滤色器。设置第二遮光滤光器34b的区域通常被设置为在平面图中与第一遮光滤光器34a重叠。注意,第一遮光滤光器34a和第二遮光滤光器34b彼此以预定间隔设置。
此外,第二遮光滤光器34b被配置为透射具有与第二着色滤色器33R的波长相似的波长的光。即,第二遮光滤光器34b透射红光。例如,如图4所示,第二遮光滤光器34b包括堆叠在第二相对表面21上的红色膜R2。
如上所述,红色膜R2是构成第二着色滤色器33R的着色膜。因此,在图4所示的实施例中,第二遮光滤光器34b由与第二着色滤色器33R相同的着色膜形成。换言之,当形成红色膜R2时,同时形成第二遮光滤光器34b和第二着色滤色器33R。
如上所述,通过使用用于形成第二着色滤色器33R的着色材料来形成第二遮光滤光器34b。因此,可以在不增加新的成膜步骤等的情况下构成第二遮光滤光器34b。这使得可以简化制造过程。
此外,第二遮光滤光器34b使紫外光通过。当紫外光穿过第二遮光滤光器34b时,可以使用例如通过紫外光等固化的紫外固化粘合剂。这将在后面详细描述。
在该实施例中,透射紫外光的着色膜用作红色膜R2。这使得可以容易地构成允许紫外光穿过的第二遮光滤光器34b。紫外光是波长在大约10nm至400nm的波长范围内的光(不可见光)。透射该波长范围内的光和红光的着色膜被用作红色膜R2。在该实施例中,紫外光的波长对应于预定波长,并且紫外光对应于具有预定波长的光。
通常,与透射其他着色光(蓝光或绿光)的着色材料相比,透射红光的着色材料通常是能够透射紫外光的材料。因此,使用透射红光的材料(红色膜R2),可以构成可靠地允许紫外光通过的第二遮光滤光器34b。
在图4中,在遮光滤光器部分32中包括的第一遮光滤光器34a和第二遮光滤光器34b中,使用与着色滤色器部分31(第二着色滤色器33R)相同的着色膜(红色膜B2)形成第二遮光滤光器34b。
例如,当所有着色滤色器33设置在元件衬底10的第一相对表面11上时(见图6),使用与第一着色滤色器33B相同的着色膜形成第一遮光滤光器34a。此外,例如,第一着色滤色器33B和第二着色滤色器33R分别设置在第一相对表面11和第二相对表面21上(见图7)。在这种情况下,第一遮光滤光器34a和第二遮光滤光器34b分别由与第一着色滤色器33B和第二着色滤色器33R相同的着色膜形成。
如上所述,第一遮光滤光器34a和第二遮光滤光器34b中的至少一个由形成多个着色滤色器33的多个着色膜中的一个形成。即,第一遮光滤光器34a和第二遮光滤光器34b通过与每个着色滤色器33的相同的彩色抗蚀剂(着色膜)组合而形成。因此,在显示装置100中,每个像素P的彩色抗蚀剂形成为膜,以便与外围区域14重叠,使得为外围布线60遮挡光。结果,例如,可以减少成膜步骤的数量,并且可以充分简化制造过程。
透明粘合层40设置在第一遮光滤光器34a和第二遮光滤光器34b之间,以将元件衬底10和透明衬底20彼此粘合。例如,将作为透明粘合层40的粘合剂施加到一个衬底的遮光滤光器34上,并且在这种状态下粘合另一衬底。因此,显示装置100具有这样的结构,其中,形成有滤色器的不透明元件衬底10和形成有滤色器的透明衬底20重叠,从而将透明粘合层(透明树脂)夹在其间。
调整透明粘合层40的厚度,例如,使得元件衬底10和透明衬底20之间的间隔(衬底间距)具有预定值。衬底间隔例如被设置为使得从每个有机EL元件12发射的光适当地进入相应的着色滤色器33。例如,可以根据像素的大小和像素的间隔来设置衬底间距。在保持这种衬底间隔的情况下,执行透明粘合层40的固化处理等,使得衬底彼此粘合。
通常施加透明粘合层40(粘合剂),以包围显示区域。在图1中,使用阴影区域示意性地示出了将要施加粘合剂的施加区域16。提供这样的施加区域16,使得能够容易地提供稍后描述的填充物41。
在该实施例中,透明粘合层40是密封剂42,施加密封剂,以围绕显示区域13。密封剂42是具有透明度的粘合剂,并且是用于密封设置在显示区域13中的填充物41的密封材料。此外,密封剂42是处于未固化状态的粘性糊状材料。对于密封剂42的施加,例如,使用密封剂施加设备等,其从专用喷嘴供应糊状密封剂42,以施加具有预定宽度的密封剂42。
透明粘合层40(密封剂42)包括通过紫外光固化的光固化粘合剂。换言之,透明粘合层40是紫外线固化的粘合剂。粘合剂的类型不受限制,例如,可以适当地使用包含通过紫外光固化的环氧树脂等的粘合剂。此外,例如,也可以使用由紫外光固化的粘合剂和热固性粘合剂的混合物。
填充物41是设置在施加密封剂42(透明粘合层40)的区域内的透明树脂材料。填充物41例如是比密封剂42粘性小的材料,并且能够在没有任何间隙的情况下填充滤色器之间的间隙等。填充物41用作透明衬底20(着色滤色器部分31)和元件衬底10之间的间隔物和保护层。
此外,填充物41是粘合剂,例如通过预定的固化处理而固化粘合剂,以将透明衬底20和元件衬底10彼此粘合。在这种情况下,类似于密封剂42,填充物41用作透明粘合层40。填充物41的类型等不受限制。例如,任何具有透明度的树脂材料都可以用作填充物41。
[显示装置100的制造过程]
图5是示出显示装置100的制造过程的示例的制造流程图。如图5所示,显示装置100的制造过程大致分为三个步骤:元件衬底10侧的步骤(步骤101和102);透明衬底20侧的步骤(步骤103至106);以及由衬底制造显示装置100的步骤(步骤107至110)。注意,独立执行制造元件衬底10侧的步骤和制造透明衬底20侧的步骤。
首先,在元件衬底10侧形成有机EL元件12(步骤101)。例如,准备预定的衬底(硅衬底等)。在下文中,假设使用一个母衬底形成多个元件衬底10(显示装置100)。
参考图4描述的电路层50、金属电极层51(像素电极62和阴极触点61)、有机发光层52、公共电极53、保护膜54等适当地堆叠在衬底上。因此,多个有机EL元件12形成在衬底上。形成有机EL元件12的方法不受限制,并且可以适当地使用各种光刻方法、成膜方法、离子注入方法等。
当形成有机EL元件12时,在元件衬底10上形成滤色器(步骤102)。具体地,在元件衬底10的保护膜54的表面(第一相对表面11)上形成构成所需滤色器(着色滤色器33或遮光滤光器34)的着色膜。在图4所示的示例中,形成构成第一遮光滤光器34a的蓝色膜B1。
例如,施加包含蓝色染料(蓝色抗蚀剂)的光敏树脂材料,并形成为在平面图中与外围布线60重叠的图案。随后,在整个元件衬底10上执行固化处理,例如,加热。因此,形成第一遮光滤光器34a(蓝色膜B1)。
注意,有机发光层52堆叠在元件衬底10侧。因此,在固化彩色抗蚀剂时的加热温度被设定在有机发光层52的有机EL材料的特性不改变的范围内。因此,彩色抗蚀剂的加热温度被设定为相对较低的温度。
在元件衬底10上形成滤色器(第一遮光滤光器34a)之后,执行用于在滤色器上形成另一膜的外涂层(overcoat)处理等。在外涂层处理中,例如,形成透明平坦化膜、用于提高对密封剂42的粘附性的基膜(底漆)等。在图4中,未示出通过外涂层处理形成的平坦化膜等。例如,通过旋涂法等形成平坦化膜、基膜等。注意,可以不执行外涂层处理。
接下来,将描述透明衬底20侧的步骤。在透明衬底20侧,首先,制备透明衬底20(步骤103)。例如,清洁具有与母衬底相同尺寸以形成元件衬底10的透明衬底20,并设置在预定的成膜设备(例如,旋涂机)中。
在透明衬底20上形成滤色器(步骤104)。具体地,在透明衬底20的一个表面(第二相对表面21)上形成构成所需滤色器(着色滤色器33或遮光滤光器34)的着色膜。在图4所示的示例中,形成了构成第一着色滤色器33B的蓝色膜B2、构成第二着色滤色器33R和第二遮光滤光器34b的红色膜R2以及构成第三着色滤色器33G的绿色膜G2。对每个着色膜的形成顺序等没有限制。
例如,施加蓝色抗蚀剂,并且形成第一着色滤色器33B的图案。接下来,施加红色抗蚀剂,并且同时形成第二着色滤色器33R和第二遮光滤光器的图案。最后,施加绿色抗蚀剂,并且形成第三着色滤色器33G的图案。
当形成每个图案时,作为彩色抗蚀剂的固化处理,加热整个透明衬底20。或者,每次形成每个图案时,可以执行彩色抗蚀剂的固化处理、半固化处理等。
注意,透明衬底20侧不包括具有低耐热性的材料,例如,有机EL材料。因此,在透明衬底20的固化处理中,整个透明衬底20被加热到能够充分固化每个彩色抗蚀剂的温度。结果,可以形成与透明衬底20(第二相对表面21)充分接触的着色膜。因此,可以避免每个着色膜的剥离等。
在透明衬底20上形成滤色器(第一至第三着色滤色器33B、33R和33G以及第二遮光滤光器34b)之后,执行用于在滤色器上形成另一膜的外涂层处理等。例如,以类似于元件衬底10侧的方式执行外涂层处理。注意,可以不执行外涂层处理。
当形成滤色器时,施加密封剂(步骤105)。例如,通过密封剂施加设备等将紫外线固化的密封剂42施加到形成有滤色器的透明衬底20上。密封剂42的施加区域16例如被设定为与第二遮光滤光器34b重叠(参见图1)。此外,根据元件衬底10和透明衬底20之间的衬底间隔、第二遮光滤光器34b的宽度等适当地设定密封剂42的施加量。
在施加密封剂42之后,施加填充物41(步骤106)。例如,将低粘性填充物41注射到由已经施加的密封剂42包围的区域中。因此,可以施加填充物41,以覆盖着色滤色器33。注意,根据显示区域13的面积、衬底间距、着色滤色器的膜厚度等来适当地设置填充物41的施加量。
元件衬底10和透明衬底20彼此粘合(步骤107)。在图5中,元件衬底10粘合到密封剂42和填充物41被施加的透明衬底20。例如,在透明衬底20设置在下侧的情况下,使得元件衬底10从上侧靠近透明衬底20。此时,执行对准,使得透明衬底20侧上的滤色器等的图案和元件衬底10侧上的像素P等的图案彼此适当重叠。
在完成对准的状态下,元件衬底10和透明衬底20以其间的预定衬底间隔固定。此时,密封剂42设置在第一遮光滤光器34a和第二遮光滤光器34b之间。此外,填充物41设置在第一相对表面11和着色滤色器33之间。对应于衬底间隔的间隔物等可以用于固定每个衬底。
用紫外光照射密封剂42,以固化密封剂42(步骤108)。例如,从透明衬底20侧向设置在外围部分24中的密封剂42施加紫外光。入射到透明衬底20上的紫外光进入第二遮光滤光器34b。如上所述,第二遮光滤光器34b由透射紫外光的着色膜(红色膜R2)形成。因此,紫外光穿过第二遮光滤光器34b并进入密封剂42。因此,密封剂42的固化反应进行,密封剂42被固化。
可以用紫外光照射整个衬底。因此,例如,可以同时固化紫外线固化的填充物等。此外,紫外光可以选择性地施加到施加密封剂42的区域。这使得可以抑制由于用紫外光照射而对有机发光层造成的损坏等。注意,当密封剂42或填充物41等中包含热固性粘合剂时,执行热固性处理。
当密封剂42和填充物41固化时,分割母衬底,并且分离每个元件(显示装置100)(步骤109)。透明衬底20粘合的母衬底由切割装置等垂直和水平分割,并分割成每个元件。布线、封装等连接到分离的每个元件,并且完成显示装置100(步骤110)。
[遮光结构的描述]
如图4所示,在显示装置100中,滤色器(第一遮光滤光器34a和第二遮光滤光器34b)垂直堆叠在外围区域14的上层中的密封剂42上。此外,每个滤色器被设置成选择性地透射彼此不同颜色的光束。利用这种结构,为外围区域14遮挡光,并且为设置在外围区域14的下层上的外围布线60遮挡光。
例如,假设从显示装置100的正面(透明衬底20的上表面)入射白光。在这种情况下,穿过透明衬底20的白光进入外围部分24中的第二遮光滤光器34b。第二遮光滤光器34b透射从透明衬底20入射的白光中的红光。红光穿过透明粘合层40并进入设置在下层上的第一遮光滤光器34a。
第一遮光滤光器34a是透射蓝光的滤色器。因此,几乎不包含蓝光的光谱成分的红光基本上被第一遮光滤光器34a吸收。结果,通过遮光滤光器部分32入射的外部光(例如,白光)在到达设置在外围区域14的下层上的外围布线60(例如,阴极触点61)之前充分衰减,并且为外围布线60遮挡光。
以这种方式,第一遮光滤光器34a调节穿过第二遮光滤光器34b的可见光。因此,在显示装置100中,显示区域13的外围的遮光性保持在高水平。因此,例如,即使当从透明衬底20侧入射外部光等时,也可以充分避免由于外围布线60而出现不必要的反射、眩光等的情况。结果,可以实现高质量的图像显示。
例如,即使当包括透射波长不同的光束并直接堆叠的着色膜的多层膜设置在一个衬底上时,也可以配置阻挡可见光的滤光器(参见图8等)。相反,在该实施例中,第一遮光滤光器34a和第二遮光滤光器34b分别独立地设置在元件衬底10侧和透明衬底20侧。因此,与使用多层膜的情况相比,设置在各个衬底上的滤色器(第一遮光滤光器34a和第二遮光滤光器34b)的厚度可以变薄。
在该实施例中,第一遮光滤光器34a和第二遮光滤光器34b均由单层着色膜形成。因此,例如,与厚膜(例如,多层膜)相比,遮光滤光器34是几乎不剥离并且具有高粘附性的遮光膜。这使得可以充分抑制在成膜之后执行的清洁步骤、高温测试、高湿度测试、切割步骤等中遮光滤光器34剥离等。以这种方式使用这种遮光结构,可以显著提高显示装置100的制造过程中的成品率,同时保持显示区域外围的遮光特性。
在形成遮光滤光器34之后,可以执行用于在其上提供平坦化膜、底漆等的外涂层处理(参见图5中的步骤102和106等)。即使在这种情况下,由于遮光滤光器34薄,所以可以抑制旋涂期间的涂覆失败等。结果,可以以高精度形成外涂膜。此外,由于抑制了遮光滤光器34等的剥离,所以可以提高外涂层处理中的成品率。
此外,当遮光结构被划分为具有单层滤色器时,可以实现透射紫外光的结构。具体地,透射紫外光的着色膜被用作第二遮光滤光器34b。因此,即使当密封剂42是紫外固化粘合剂时,也可以用紫外光适当地照射密封剂42,并且可以避免密封剂42的固化失败等。
从另一角度来看,可以认为,当提供透射紫外光的第二遮光滤光器34b时,可以采用紫外线固化型粘合剂。这使得可以容易地将透明衬底20和元件衬底10彼此粘合。另外,用于固化密封剂42等的加热步骤变得不必要,并且可以抑制对有机EL材料的损坏。
构成第二遮光滤光器34b的着色膜是透射红光的红色膜R2。因此,与使用其他颜色的着色膜作为第二遮光滤光器34b的情况相比,可以有效地透射紫外光。因此,可以充分固化密封剂42并实现高度可靠的粘附性。
在图4所示的示例中,蓝色膜B1(第一遮光滤光器34a)被设置为面向红色膜R2(第二遮光滤光器34b)的着色侧膜。在这种情况下,由于穿过各个着色膜的光的光谱彼此分离,所以可以表现出高的遮光性能。
此外,用于粘合每个衬底的密封剂42夹在第一遮光滤光器34a和第二遮光滤光器34b之间。因为第一遮光滤光器34a和第二遮光滤光器34b都由树脂材料形成,所以密封剂42对这些滤色器的润湿性(亲和力)基本相似。即,在密封剂42夹在具有相等润湿性的材料之间的状态下执行在图5的步骤107等中描述的衬底的粘合步骤。
因此,可以高精度地控制密封剂42的线宽等。例如,当衬底彼此附着时,密封剂42的线宽根据衬底间距而变化。即,随着衬底间距变小,密封剂42被设置在上侧和下侧的滤色器挤压,并且线宽增加。
如果与密封剂42接触的粘合表面的润湿性不均匀,则有可能出现密封剂42的线宽大幅变宽的部分、线宽变化不大的部分等。在这种情况下,当在平面图中观察时,密封剂42的边界(外周和内周)被假定为波浪状。
另一方面,在该实施例中,由基本相似的材料(光敏树脂材料)形成的滤色器设置在密封剂42的上方和下方。结果,可以高精度地控制粘合时的线宽,并且例如可以容易地实现直线边界等。这使得能够均匀地粘合衬底。此外,由于边界部分变得不太明显,所以可以抑制遮光结构的可见度,并提高图像显示的质量。
注意,在图4所示的显示装置100中,所有着色滤色器33都设置在透明衬底20的第二相对表面21上。此外,只有第一遮光滤光器34a(蓝色膜B1)设置在元件衬底10的第一相对表面11上。如上所述,第一遮光滤光器34a在相对低的温度下固化(参见图5的步骤102)。为此,例如,水分、氧气等可能从第一相对表面11和第一遮光滤光器34a之间的界面侵入。
然而,当所有着色滤色器33如图4所示设置在透明衬底20侧时,从第一相对表面11和第一遮光滤光器34a之间的界面侵入的水分等被填充物41阻挡。这使得能够抑制由于水分等的侵入而导致的有机EL元件12等的劣化。结果,可以提高装置的可靠性。
图6是示出显示装置的另一配置示例的示意图。在图6所示的显示装置200中,包括在着色滤色器部分231中的多个着色滤色器233全部设置在元件衬底210的第一相对表面11上。注意,图6示意性地示出了从显示装置200的外围部分24到作为显示部分23的外边缘的虚拟区域18的截面结构的示例。
显示装置200包括着色滤色器部分231、遮光滤光器部分232、元件衬底210和透明衬底220。例如,元件衬底210和透明衬底220被配置为类似于图4所示的显示装置100的元件衬底10和透明衬底20。
着色滤色器部分231包括第一着色滤色器233B、第二着色滤色器233R和第三着色滤色器233G。第一至第三着色滤色器233B、233R和233G中的每一个设置在元件衬底210的第一相对表面11上。即,第一着色滤色器233B包括堆叠在第一相对表面11上的蓝色膜B1,第二着色滤色器233R包括堆叠在第一相对表面11上的红色膜R1,第三着色滤色器233G包括堆叠在第一相对表面11上的绿色膜G1。
遮光滤光器部分232包括第一遮光滤光器234a和第二遮光滤光器234b。第一遮光滤光器234a设置在元件衬底210的外围区域14(第一相对表面11)中。第二遮光滤光器234b设置在透明衬底220(第二相对表面21)上,以便在平面图中与第一遮光滤光器234a重叠。第一遮光滤光器234a和第二遮光滤光器234b中的每一个都由单层着色膜形成。
在图6所示的显示装置200中,第一遮光滤光器234a由与第一着色滤色器233B相同的着色膜形成。即,当堆叠蓝色膜B1时,同时形成第一遮光滤光器234a和第一着色滤色器233B。因此,可以在不增加新的成膜步骤等的情况下形成第一遮光滤光器234a。
第二遮光滤光器234b由堆叠在第二相对表面21上的红色膜R2形成。作为红色膜R2,使用类似于堆叠在第一相对表面11上的红色膜R1的着色材料(彩色抗蚀剂等)。
如上所述,当第一至第三着色滤色器233B、233R和233G设置在第一相对表面11上时,每个着色滤色器233和有机EL元件12之间的距离可以减小。因此,例如,可以避免从一个有机EL元件12发射的光进入对应于相邻像素P的着色滤色器233的情况。结果,可以适当地显示期望的颜色并实现清晰的图像显示等。
图7是示出显示装置的另一配置示例的示意图。在图7所示的显示装置300中,包括在着色滤色器部分331中的多个着色滤色器333中的一些设置在元件衬底310的第一相对表面11上,而其他滤色器设置在透明衬底320的第二相对表面21上。
显示装置300包括着色滤色器部分331、遮光滤光器部分332、元件衬底310和透明衬底320。例如,元件衬底310和透明衬底320被配置为类似于图4所示的显示装置100的元件衬底10和透明衬底20。
着色滤色器部分331包括第一着色滤色器333B、第二着色滤色器333R和第三着色滤色器333G。在显示装置300中,第一和第三着色滤色器333B和333G设置在元件衬底310的第一相对表面11上。此外,第二着色滤色器333R设置在透明衬底320的第二相对表面21上。即,第一着色滤色器333B包括堆叠在第一相对表面11上的蓝色膜B1,第二着色滤色器333R包括堆叠在第二相对表面21上的红色膜R2,第三着色滤色器333G包括堆叠在第一相对表面11上的绿色膜G1。注意,第三着色滤色器333G可以设置在第二相对表面21上。
遮光滤光器部分332包括第一遮光滤光器334a和第二遮光滤光器334b。第一遮光滤光器334a设置在元件衬底310的外围区域14(第一相对表面11)中。第二遮光滤光器334b设置在透明衬底320(第二相对表面21)上,以便在平面图中与第一遮光滤光器334a重叠。第一遮光滤光器334a和第二遮光滤光器334b中的每一个都由单层着色膜形成。
在图7所示的显示装置300中,第一遮光滤光器334a由与第一着色滤色器333B相同的着色膜形成。即,当堆叠蓝色膜B1时,同时形成第一遮光滤光器334a和第一着色滤色器333B。
此外,第二遮光滤光器334b由与第二着色滤色器333R相同的着色膜形成。即,当红色膜R2堆叠时,同时形成第二遮光滤光器334b和第二着色滤色器333R。
如上所述,在显示装置300中,易于透射紫外光的滤色器(红色膜R2)形成在上衬底上,而其他滤色器形成在下衬底上。因此,可以适当地固化紫外线固化粘合剂。此外,当形成相应的着色滤色器时,同时形成在各个衬底上形成的外围滤色器(第一遮光滤光器334a和第二遮光滤光器334b)。这使得可以有效地形成遮光结构,而不增加用于形成遮光滤光器等的膜的新步骤。结果,可以大大缩短制造过程等所需的时间。
在上文中,在根据该实施例的显示装置100(200,300)中,包括有机EL元件12和外围布线60的元件衬底的第一相对表面11和透明衬底的第二相对表面21被设置成彼此面向。第一遮光滤光器和第二遮光滤光器被设置成分别在第一相对表面11和第二相对表面21上彼此面向,并且为外围布线60遮挡光。此外,元件衬底和透明衬底通过设置在遮光滤光器之间的透明粘合层彼此粘合。这使得可以减小每个遮光滤光器的厚度并抑制遮光滤光器的剥离等。结果,可以提高成品率,同时保持显示区域13周围的遮光性。
从便携性等的观点来看,作为要安装在取景器、头戴式显示器等上的显示面板,最近期望具有较小外形的显示面板。因此,开发了一种消除通常采用的外框并减小面板外形的方法。另一方面,如果去掉外框,可以想象从设置在图像附近的电极等反射从面板发射的光、外部光等,并且图像质量受损。
屏蔽设置在附近的这种电极的方法包括在电极上放置遮光膜的方法,在遮光膜中,多个滤色器直接堆叠。在这种情况下,遮光膜是堆叠有多个滤色器的多层膜,并且是相对厚的膜。通常,认为随着要堆叠的滤色器总数的增加,堆叠的膜剥离,这可能降低制造过程的成品率。
图8是示出作为比较示例示出的显示装置的截面结构的示例的示意图。在图8的A所示的显示面板150中,通过堆叠红色和蓝色滤色器获得的堆叠结构151堆叠在透明上衬底152上。此外,在图8的B中所示的显示面板160中,类似于图8的A中的堆叠结构161堆叠在包括有机EL等的下衬底163上。在显示面板150和160中,这些堆叠结构151和161为外围电极遮挡光。另一方面,由于堆叠结构151和161具有大的膜厚度,所以在制造期间可能发生剥离等。
此外,在图8的A所示的显示面板150中,当从上衬底152施加紫外光等时,光被堆叠结构151阻挡。为此,当光固化树脂等用于粘合上衬底152和下衬底153时,光固化树脂几乎不被光照射,从而可能产生未固化区域。结果,由于固化较差,可能发生衬底的剥离等。
在图8的B中所示的显示面板160中,堆叠结构161导致的水平差异出现在下衬底162的表面上。这种水平差异可能会导致成膜问题,例如,外涂层处理。另外,由于下衬底163包含有机EL材料等,所以堆叠结构161和下衬底163之间的粘附力低。为此,堆叠结构161的剥离的可能性通过在堆叠结构161成膜之后的清洗或高温高湿测试而增加,并且成品率可能降低。
在该实施例中,密封剂夹在第一遮光滤光器和第二遮光滤光器之间的结构用作设置在外围区域14中的遮光结构(遮光滤光器部分)。即,构成遮光结构的滤色器分开设置,密封剂置于它们之间。
因此,可以减小第一遮光滤光器和第二遮光滤光器中的每一个的膜厚,并充分增加衬底之间的粘附力。结果,可以避免第一遮光滤光器和第二遮光滤光器等的剥离。如上所述,在该实施例中,可以在保持遮光性的同时大大提高制造过程的成品率。
此外,第一遮光滤光器和第二遮光滤光器均由单层着色膜形成。结果,即使在使用在较低的温度下固化的第一遮光滤光器的情况下,例如,由于其膜厚度小,可以充分抑制制造过程中的剥离等。此外,即使在元件衬底侧或透明衬底侧上执行外涂层处理等的情况下,由于外围部分中的水平差异小,所以可以适当地执行成膜处理。
此外,例如,设置在上层上的第二遮光滤光器可以被配置为能够透射紫外线的滤光器。因此,可以适当地固化紫外线固化密封剂。此外,利用第二遮光滤光器作为红色滤光器,可以充分提高紫外光的照射效率。这使得可以容易地提供高度可靠的显示装置。
注意,密封剂用于夹在第一遮光滤光器和第二遮光滤光器之间。因此,当元件衬底和透明衬底彼此粘合时,可以高精度地控制密封剂的线宽。因此,避免了外围布线(例如,阴极触点)的反射、眩光等,并且外围部分24变得不太明显。结果,可以实现外围部分24的可见度降低的高质量图像显示。
<第二实施例>
将描述根据本技术的第二实施例的显示装置。在下文中,将省略或简化与上述实施例中描述的显示装置100、200和300的配置和功能类似的组件的描述。
图9是示出根据第二实施例的显示装置400的配置示例的示意图。在显示装置400中,狭缝状滤色器(第二遮光滤光器434b)设置在透明衬底420侧的外围部分24中。在下文中,将描述显示装置400的着色滤色器部分431和遮光滤光器部分432。
着色滤色器部分431包括多个着色滤色器433,所有着色滤色器都设置在透明衬底420侧。换言之,第一至第三着色滤色器433B、433R和433G分别由堆叠在第二相对表面21上的蓝色膜B2、红色膜R2和绿色膜G2构成。
遮光滤光器部分432包括设置在元件衬底410侧的第一遮光滤光器434a和设置在透明衬底420侧的第二遮光滤光器434b。第一遮光滤光器434a由堆叠在第一相对表面11上的蓝色膜B1形成。此外,第二遮光滤光器434b由与第二着色滤色器433R相同的红色膜R2形成。
如图9所示,在显示装置400中,第二遮光滤光器434b包括多个开口450,第二相对表面21在开口450中暴露。开口450是没有形成着色膜(红色膜R2)的区域,并且用作设置在滤色器中的窗口。每个开口450形成为例如在平面图中围绕显示区域13(显示部分23)的带状区域。在这种情况下,每个开口450变成设置在着色膜中的狭缝。第一遮光滤光器434a设置成覆盖第一相对表面11的外围区域14。因此,第一遮光滤光器434a不具有开口结构,例如,狭缝。
例如,当紫外光从透明衬底420侧施加到外围部分24时,一部分光穿过红色膜R2,另一部分穿过开口450并直接进入密封剂442。例如,穿过开口450的紫外光的强度高于穿过红色膜R2的紫外光的强度。当以这种方式在第二遮光滤光器434b中设置多个开口450时,可以从透明衬底420施加足够的紫外光,并且可以充分抑制密封剂442的未固化状态。
另外,由于没有开口结构的第一遮光滤光器434a设置在第二遮光滤光器434b的下层上,所以可以保持遮光性。因此,构成了能够有效地施加紫外光以适当固化密封剂442的遮光结构。
注意,当设置开口450时,难以透射紫外光的着色膜等也可以用作第二遮光滤光器434b。换言之,不管着色膜的透射特性如何,提供开口450(例如,狭缝)使得能够配置使紫外光通过的第二遮光滤光器434b。因此,例如,可以根据着色滤色器433的设计等自由选择遮光滤光器434的配置,从而提高设计的自由度。
开口450的数量、形状、尺寸等不受限制。例如,形成狭缝的开口450以相等的间隔设置,使得施加密封剂442的施加区域可以被均匀地照射光。此外,开口450可以形成为孔,例如,圆孔或矩形孔,并且可以均匀地设置在着色膜上。或者,可以使用能够增加紫外光照射量同时保持遮光性的任意孔径图案。
图10是示出显示装置的另一配置示例的示意图。在图10所示的显示装置500中,包括在着色滤色器部分531中的多个着色滤色器533中的一些设置在元件衬底510侧,而其他的设置在透明衬底520侧。此外,遮光滤光器部分532以基本类似于图9所示的遮光滤光器部分432的方式配置。
如图10所示,第一着色滤色器533B包括堆叠在第一相对表面11上的蓝色膜B1。第二着色滤色器533R和第三着色滤色器533G分别包括堆叠在第二相对表面21上的红色膜R2和绿色膜G2。第三着色滤色器533G可以设置在元件衬底510侧。
第一遮光滤光器534a由与第一着色滤色器533B相同的蓝色膜B1形成,第二遮光滤光器534b由与第二着色滤色器533R相同的红色膜R2形成。因此,在显示装置500中,当堆叠着色滤色器533时,每个遮光滤光器534可以同时堆叠。换言之,显示装置500具有这样的结构,其中,上滤色器和下滤色器中的每一个都是像素P和外围遮光的组合。因此,可以在不增加新的成膜步骤等的情况下制造显示装置500。
注意,所有第一至第三着色滤色器533B、533R和533G可以设置在元件衬底510侧。在这种情况下,第一遮光滤光器534a与第一着色滤色器533B同时形成在元件衬底510上,并且第二遮光滤光器534b单独形成在透明衬底520上。如上所述,遮光滤光器可以与要在每个衬底上形成的着色滤色器适当地结合形成。
<第三实施例>
图11是示出根据第三实施例的显示装置的配置示例的示意图。在图11所示的显示装置600中,使用具有两层结构的堆叠膜形成第一遮光滤光器634a和第二遮光滤光器634b。注意,在图11中,描述了具有比上述实施例中描述的着色膜更小的膜厚度的着色膜,但是本技术不限于此。可以适当设定每个着色膜的膜厚。
蓝色膜B1和红色膜R1堆叠在元件衬底610侧。此外,蓝色膜B2、红色膜R2和绿色膜G2堆叠在透明衬底620侧。着色滤色器部分631的第一至第三着色滤色器633B、633R和633G分别由蓝色膜B2、红色膜R2和绿色膜G2形成。即,着色滤色器部分631设置在透明衬底620侧。此外,除绿色膜G2之外的四个着色膜用于形成遮光滤光器部分632(第一遮光滤光器634a和第二遮光滤光器634b)。
如图11所示,第一遮光滤光器634a由蓝色膜B1和红色膜R1形成,红色膜透射具有不同于蓝色膜B1的波长的光。此外,第二遮光滤光器634b由透射具有与蓝色膜B1相同波长的光的蓝色膜B2、和透射具有与红色膜R1相同波长的光的红色膜R2形成。在该实施例中,蓝色膜B1、红色膜R1、蓝色膜B2和红色膜R2分别对应于第一着色膜、第二着色膜、第三着色膜和第四着色膜。
在此处,形成第二遮光滤光器634b的蓝色膜B2和红色膜R2是形成着色滤色器部分631的第一着色滤色器633B和第二着色滤色器633R的着色膜。因此,第二遮光滤光器634b的成膜可以与着色滤色器部分631的成膜同时进行。
注意,着色滤色器部分631的所有着色滤色器633可以设置在元件衬底610侧。在这种情况下,第一遮光滤光器634a由分别形成第一着色滤色器633B和第二着色滤色器633R的蓝色膜B1和红色膜R1形成。另外,遮光滤光器634可以通过适当地组合形成着色滤色器633的着色膜来形成。如上所述,在该实施例中,第一遮光滤光器634a和第二遮光滤光器634b中的至少一个由形成多个着色滤色器633的多个着色膜中的两个着色膜形成。
第一遮光滤光器634a包括第一堆叠膜640a和多个开口650a。第一堆叠膜640a是堆叠有蓝色膜B1和红色膜R1的堆叠膜。在图11中,红色膜R1堆叠在第一相对表面11(元件衬底610)上,并且蓝色膜B1堆叠在其上。此外,多个开口650a中的每一个是形成在第一堆叠膜640a中并且第一相对表面11暴露的部分。每个开口650a例如是设置在第一堆叠膜640a中的狭缝,并且形成为围绕显示区域13的带状区域。在该实施例中,开口650a对应于第一开口。
第二遮光滤光器634b包括第二堆叠膜640b和多个开口650b。第二堆叠膜640b是堆叠有蓝色膜B2和红色膜R2的堆叠膜。在图11中,红色膜R2堆叠在第二相对表面21(透明衬底620)上,蓝色膜B2堆叠在其上。此外,多个开口650b中的每一个是形成在第二堆叠膜640b中的部分,以便在平面图中不与设置在第一相对表面11中的多个开口650a重叠,并且其中,第二相对表面21暴露。例如,每个开口650b是形成为不与狭缝状开口650a重叠的带状区域(狭缝)。在该实施例中,开口650b对应于第二开口。
第一堆叠膜640a和第二堆叠膜640b是通过堆叠透射波长不同的光束的着色膜形成的遮光膜。即,堆叠膜640a和640b中的每一个都表现出独立阻挡光的功能。因此,显示装置600具有这样的结构,其中,遮光膜设置在衬底上,并且为各个遮光膜形成用于透射光的窗口(开口650a和650b),使得彼此不重叠。
例如,入射到透明衬底620的外围部分24上的一部分光(可见光、紫外光等)被第二堆叠膜640b阻挡,而另一部分光穿过开口650b并向元件衬底610前进。被引导至元件衬底610的光被设置在元件衬底610上的第一堆叠膜640a阻挡。结果,可以充分地为外围部分24遮挡光。
此外,第一遮光滤光器634a和第二遮光滤光器634b分别设置有基本相似的开口650a和650b。结果,形成了相对于密封剂642表现出类似润湿性的界面。结果,可以精确地控制密封剂642的线宽等。此外,如图11所示,通过使用与设置在与密封剂642接触的一侧上的着色膜的材料相同的彩色抗蚀剂,可以充分抑制密封剂642等的上部和下部之间的润湿性的不均匀。
<第四实施例>
图12是示出根据第四实施例的显示装置的配置示例的示意图。在图12所示的显示装置700中,第一遮光滤光器734a和第二遮光滤光器734b使用单层膜形成,在每个单层膜中,两种类型的着色膜交替排列。
在显示装置700中,蓝色膜B1和红色膜R1堆叠在元件衬底710侧。蓝色膜B1和红色膜R1构成第一遮光滤光器734a。此外,构成着色滤色器部分731的第一至第三着色滤色器733B、733R和733G的蓝色膜B2、红色膜R2和绿色膜G2堆叠在透明衬底720侧。此外,蓝色膜B2和红色膜R2构成第二遮光滤光器734b。
在该实施例中,蓝色膜B1、红色膜R1、蓝色膜B2和红色膜R2分别对应于第一着色膜、第二着色膜、第三着色膜和第四着色膜。注意,每个着色滤色器733可以设置在任一衬底(元件衬底710或透明衬底720)上。此外,遮光滤光器732(第一遮光滤光器734a和第二遮光滤光器734b)可以适当地由与每个着色滤色器733相同的着色膜形成。
如图12所示,第一遮光滤光器734a具有第一图案膜740a,其中,蓝色膜B1和红色膜R1沿着第一相对表面11的平面方向交替设置。第一图案膜740a具有与单色膜类似的膜厚度,并且是单层膜。在图12所示的示例中,示意性地示出了横截面结构,其中,蓝色膜B1和红色膜R1从显示区域13和外围区域14之间的边界(图中的虚线)起依次交替设置。
第二遮光滤光器734b具有第二图案膜740b,其中,红色膜R2设置在第二相对表面21上,以便在平面图中与蓝色膜B1重叠,并且蓝色膜B2设置在第二相对表面21上,以便在平面图中与红色膜R1重叠。第二图案膜740b具有与单色膜类似的膜厚度,并且是单层膜。如图12所示,在第二图案膜740b中,红色膜R2设置在第一图案膜740a的蓝色膜B1的上层上,并且蓝色膜B2设置在红色膜R1的上层上。
例如,从透明衬底720入射的可见光的一部分在穿过红色膜R2之后被元件衬底710上的蓝色膜B1吸收。此外,可见光的另一部分在穿过蓝色膜B2之后被元件衬底710上的红色膜R1吸收。以这种方式,透过第二图案膜740b的彩色光束被第一图案膜740a吸收,并且外围区域14遮挡光。
在第二遮光滤光器734b中,由红色膜R2形成的区域是能够透射紫外光的区域。因此,可以用紫外光适当地照射密封剂742,并且适当地固化紫外线固化的粘合剂(密封剂742)。结果,通过抑制每个衬底的剥离等,同时保持遮光性,可以实现高度可靠的显示装置700。
如上所述,衬底被附接成使得不同的滤色器彼此垂直重叠,因此可以实现上滤色器和下滤色器均由单层形成的遮光结构。结果,可以充分抑制每个遮光滤光器的剥离等,并且可以充分提高制造过程中的成品率。
第一图案膜740a和第二图案膜740b的具体配置不受限制。例如,使用着色膜交替设置在围绕显示部分23的带状区域(显示区域13)中的图案等。或者,可以使用排列有多个局部区域(例如,圆形或矩形)的图案等。在这种情况下,在每个局部区域上形成一个着色膜,并且形成另一着色膜,以填充每个局部区域的外围。在任一情况下,选择每个着色膜,使得透射通过第二图案膜740b的光被第一图案膜740a阻挡。因此,可以实现能够透射紫外光同时保持遮光性能的遮光结构。
<其他实施例>
本技术不限于上述实施例,并且可以实现各种其他实施例。
在上述实施例中,主要描述了通过使用红色膜和蓝色膜来配置遮光滤光器的情况。本技术不限于此,并且可以使用包括绿色膜的遮光滤光器。
图13是示出根据另一实施例的显示装置的配置示例的示意图。在图13所示的显示装置800中,着色滤色器部分831的第一着色滤色器833B和第三着色滤色器833G设置在第一相对表面11上。此外,第二着色滤色器833R设置在第二相对表面21上。
遮光滤光器部分832的第一遮光滤光器834a包括堆叠膜840,其中,与第一着色滤色器833B相同的着色膜和与第三着色滤色器833G相同的着色膜堆叠。在图13所示的堆叠膜840中,与第一着色滤色器833B相同的蓝色膜B1堆叠在第一相对表面11(元件衬底810)上,并且与第三着色滤色器833G相同的绿色膜G1堆叠在其上。
第二遮光滤光器834b由与第二着色滤色器833R相同的着色膜形成,即红色膜R2。因此,第二遮光滤光器834b可以透射紫外光,并且可以使用紫外固化粘合剂。
以这种方式,在显示装置800中,配置遮光结构,其中,红色膜R2、绿色膜G1和蓝色膜B1从透明衬底820侧依次设置,以便在平面图中彼此重叠。因此,可以充分衰减从透明衬底820侧入射的外部光等,并且表现出优异的遮光性。
此外,为了配置遮光滤光器部分832,使用构成着色滤色器833的所有着色膜。换言之,与着色滤色器833的成膜同时,完成了遮光结构所需的滤色器(第一遮光滤光器834a和第二遮光滤光器834b)的成膜。因此,可以在不增加新的成膜步骤的情况下制造具有高遮光性的显示装置800。
在上述实施例中,能够透射紫外光的红色膜(红色抗蚀剂)用作设置在透明衬底侧的第二遮光滤光器。本技术不限于上述内容,并且第二遮光滤光器可以由能够透射紫外光的任何着色膜形成。
例如,能够透射紫外光等的蓝色膜可以用作第二遮光滤光器。在这种情况下,吸收透过蓝色膜的蓝光的着色膜(例如,红色膜或绿色膜)用于第一遮光滤光器。此外,可以适当选择能够透射紫外光并保持遮光性能的着色膜的任何组合。
此外,用作滤色器和遮光滤光器的着色膜的类型等不受限制。例如,在图4所示的示例中,与堆叠在透明衬底侧上的蓝色着色膜B2相同的材料用作堆叠在元件衬底侧上的着色膜(蓝色着色膜B1)。可以使用能够吸收透过上层的红色膜R2的光的任何颜色的着色膜,来代替该蓝色膜B1。即,构成遮光结构的滤色器的颜色不限于R、G和B。
在上文中,已经描述了包含通过紫外光固化的紫外固化粘合剂的密封剂。密封剂的具体配置不受限制。例如,作为密封剂,可以使用由具有预定波长的光(例如,红光、绿光或蓝光)固化的光固化粘合剂,作为密封剂。在这种情况下,要设置在透明衬底侧的第二遮光滤光器被形成为使得具有能够固化密封剂的波长的光能够通过,因此可以适当地固化密封剂。
此外,作为密封剂(透明粘合层),可以使用通过加热固化的热固性粘合剂来代替光固化粘合剂。在这种情况下,第二遮光滤光器不需要透射紫外光等,并且可以被适当地配置为结合第一遮光滤光器实现遮光性能。通过使用如上所述的热固性粘合剂,可以提高设计的自由度,这使得可以扩大着色膜的选择范围。
在上述实施例中,密封剂用作用于粘合透明衬底和元件衬底的透明粘合层。例如,可以使用填充物而不使用密封剂来粘合每个衬底。换言之,设置在透明衬底和元件衬底之间的填充物可以用作透明粘合层。因此,可以省略密封剂等的施加步骤,并简化制造过程。
在以上描述中,已经描述了包括从公共电极侧发光的顶部发射型有机EL元件的显示装置,但是本技术不限于此。例如,可以使用从像素电极侧发光的底部发射型有机EL元件。在这种情况下,滤色器层和透明衬底设置在元件衬底中形成有机EL元件(有机发光层)的一侧的相反侧。
在底部发射型有机EL元件中,例如,透明像素电极形成在透明元件衬底(玻璃衬底等)上。有机发光层和公共电极形成在像素电极上方。在此处,公共电极用作反射光的金属反射膜。或者,可以与公共电极分开提供金属反射膜。在像素电极下方,例如,形成从中提取有机EL元件的光的窗口部分,并且围绕窗口部分设置像素电路等。对应于每个有机EL元件的窗口部分形成在元件衬底中,并且形成每个窗口部分的区域用作要显示图像的显示区域。
在元件衬底的下侧,提供滤色器层,以避开在显示区域周围提供的接合区域。此外,密封剂等被施加到接合区域,以接合透明衬底。由有机发光层生成的光穿过像素电极、窗口部分和滤色器层,并从透明衬底发出。
即使在这种配置中,当滤色器(第一遮光滤光器和第二遮光滤光器)分别设置在元件衬底侧和透明衬底侧时,可以避免滤色器的剥离,同时保持遮光性能。结果,可以提高制造过程中的成品率。
图14至图17是均示出根据另一实施例的配备有显示装置的电子设备的示例的示意图。在以上描述中,已经描述了被配置为模块的显示装置。本技术可应用于安装有显示装置的各种电子设备。在下文中,将参考图14至图17描述其他显示装置的示例。
图14示出了移动终端的外观。图14的(A)是移动终端900的前视图,图14的(B)是移动终端900的后视图。用于显示的显示器901设置在移动终端900的前面。上述显示装置可以用作显示器901。
图15示出了数码相机的外观。图15的(A)是数码相机910的前视图,图15的(B)是数码相机910的后视图。数码相机910包括取景器单元911,并且上述显示装置等用于取景器单元911。在这种情况下,显示装置被配置为微显示器。此外,数码相机910还包括后显示器912。显示装置可以用于后显示器912。
图16示出了诸如眼镜、护目镜和太阳镜的眼镜920的外观,其中,安装有眼镜安装型单眼显示模块921。眼镜安装型单眼显示模块921包括例如光源和有机EL元件922。上述显示装置等应用于有机EL元件。
图17示出了作为电子设备的电视设备930的外观。电视设备930包括平板型有机EL显示器931。上述显示装置可以用作有机EL显示器931。
在根据上述本技术的特征部分中,至少两个特征部分可以组合。即,实施例中描述的各种特征部分可以任意组合,而不区分实施例。此外,上述各种效果不是限制性的,而仅仅是说明性的,并且可以提供其他效果。
在本公开中,“相同”、“相等”、“正交”等是包括“基本相同”、“基本相等”、“基本正交”等的概念。例如,还包括参照“完全相同”、“完全相等”、“完全正交”等包括在预定范围(例如,±10%)内的状态。
注意,本技术也可以采用以下配置。
(1)一种显示装置,包括:
元件衬底,所述元件衬底包括第一表面、从第一表面的显示区域发光的有机EL元件、以及在平面图中与围绕显示区域的外围区域重叠设置的外围布线;
透明衬底,所述透明衬底包括面向第一表面的第二表面;
遮光滤光器部分,所述遮光滤光器部分包括设置在第一表面的外围区域中的第一滤色器和设置在第二表面上以面向第一滤色器的第二滤色器,并且为外围布线遮挡光;以及
透明粘合层,所述透明粘合层设置在第一滤色器和第二滤色器之间,并将元件衬底和透明衬底彼此粘合。
(2)根据(1)的显示装置,其中,
所述第一滤色器调节已经穿过第二滤色器的可见光。
(3)根据(1)或(2)的显示装置,其中,
所述第二滤色器使具有预定波长的光束通过,并且
所述透明粘合层包括由具有预定波长的光束固化的光固化粘合剂。
(4)根据(1)至(3)中任一项的显示装置,还包括
着色滤色器部分,所述着色滤色器部分包括多个着色滤色器,每个着色滤色器设置在第一表面和第二表面中的一个上,并且透射具有彼此不同波长的光束,以对有机EL元件的光进行着色。
(5)根据(4)的显示装置,其中,
所述第一滤色器和第二滤色器中的至少一者包括构成多个着色滤色器的多个着色膜中的至少一个。
(6)根据(4)或(5)的显示装置,其中,
所述多个着色滤色器包括透射波长彼此不同的光束的第一着色滤色器、第二着色滤色器和第三着色滤色器。
(7)根据(6)的显示装置,其中,
所述第一滤色器透射波长与所述第一着色滤色器的波长相似的光束,并且
所述第二滤色器透射波长与第二着色滤色器的波长相似的光束。
(8)根据(6)或(7)的显示装置,其中,
所述第二着色滤色器设置在所述第二表面上,并且
所述第二滤色器包括与第二着色滤色器的着色膜相同的着色膜。
(9)根据(6)至(8)中任一项的显示装置,其中,
所述第一着色滤色器设置在第一表面上,并且
所述第一滤色器包括与第一着色滤色器的着色膜相同的着色膜。
(10)根据(6)至(9)中任一项的显示装置,其中,
所述第一着色滤色器和所述第三着色滤色器设置在第一表面上,并且
所述第一滤色器包括堆叠膜,在堆叠膜中,堆叠有与第一着色滤色器的着色膜相同的着色膜和与第三着色滤色器的着色膜相同的着色膜。
(11)根据(1)至(10)中任一项的显示装置,其中,
所述第二滤色器包括单色膜,并且
所述第一滤色器包括单色膜,所述单色膜透射波长不同于构成第二滤色器的着色膜的波长的光束。
(12)根据(11)的显示装置,其中,
所述第二滤色器透射红光,并且
所述第一滤色器透射蓝光。
(13)根据(11)或(12)的显示装置,其中,
所述第二滤色器包括多个开口,在每个开口中第二表面暴露,并且
所述第一滤色器被设置成覆盖第一表面的外围区域。
(14)根据(1)至(6)中任一项的显示装置,其中,
所述第一滤色器包括第一着色膜和第二着色膜,所述第二着色膜透射波长不同于第一着色膜的波长的光束,并且
所述第二滤色器包括透射波长与第一着色膜的波长相同的光束的第三着色膜以及透射波长与第二着色膜的波长相同的光束的第四着色膜。
(15)根据(14)的显示装置,其中,
所述第一滤色器包括层叠第一着色膜和第二着色膜的第一堆叠膜和形成在第一堆叠膜上的多个第一开口,在所述多个第一开口的每一个中所述第一表面暴露,并且
所述第二滤色器包括第三着色膜和第四着色膜层叠的第二堆叠膜以及在平面图中不与多个第一开口重叠地形成在第二堆叠膜上的多个第二开口,在多个第二开口的每一个中第二表面暴露。
(16)根据(14)的显示装置,其中,
所述第一滤色器包括第一图案膜,在第一图案膜中,所述第一着色膜和第二着色膜沿着第一表面的平面方向交替设置,并且
所述第二滤色器包括第二图案膜,在第二图案膜中,所述第三着色膜设置在第二表面上,以在平面图中与第一着色膜重叠,所述第四着色膜设置在第二表面上,以在平面图中与第二着色膜重叠。
(17)根据(1)至(16)中任一项的显示装置,其中,
所述透明粘合层包括光固化粘合剂或热固性粘合剂。
(18)根据(1)至(17)中任一项的显示装置,其中,
所述透明粘合层是施加于围绕显示区域的密封剂或设置在透明衬底和元件衬底之间的填充物。
(19)一种电子设备,包括:
显示装置,包括
元件衬底,所述元件衬底包括第一表面、从第一表面的显示区域发光的有机EL元件、以及在平面图中与围绕显示区域的外围区域重叠设置的外围布线;
透明衬底,所述透明衬底包括面向第一表面的第二表面;
遮光滤光器部分,所述遮光滤光器部分包括设置在第一表面的外围区域中的第一滤色器和设置在第二表面上以面向第一滤色器的第二滤色器,并且为外围布线遮挡光;以及
透明粘合层,所述透明粘合层设置在第一滤色器和第二滤色器之间,并将元件衬底和透明衬底彼此粘合;以及
驱动电路,所述驱动电路驱动显示装置。
附图标记列表
B1、B2蓝色膜
R1、R2红色膜
G1、G2绿色膜
10、210、310、410、510、610、710、810元件衬底
11第一相对表面
12有机EL元件
13显示区域
14外围区域
20、220、320、420、520、620、720、820透明衬底
21第二相对表面
26驱动电路
31、231、331、431、531、631、731、831着色滤色器部分
32、232、332、432、532、632、732、832遮光滤光器部分
33B、233B、333B、433B、533B、633B、733B、833B第一着色滤色器
33R、233R、333R、433R、533R、633R、733R、833R第二着色滤色器
33G、233G、333G、433G、533G、633G、733G、833G第三着色滤色器
34a、234a、334a、434a、534a、634a、734a、834a第一遮光滤光器
34b、234b、334b、434b、534b、634b、734b、834b第二遮光滤光器
40透明粘合层
41填充物
42、442、642、742密封剂
60外围布线
100、200、300、400、500、600、700、800显示装置。

Claims (19)

1.一种显示装置,包括:
元件衬底,所述元件衬底包括第一表面、从所述第一表面的显示区域发光的有机EL元件、以及在平面视图中与围绕所述显示区域的外围区域重叠设置的外围布线;
透明衬底,所述透明衬底包括面向所述第一表面的第二表面;
遮光滤光器部分,所述遮光滤光器部分包括设置在所述第一表面的所述外围区域中的第一滤色器和以面对所述第一滤色器的方式设置在所述第二表面上的第二滤色器,并且所述遮光滤光器部分为所述外围布线遮挡光;以及
透明粘合层,所述透明粘合层填充在所述第一滤色器和所述第二滤色器之间,并将所述元件衬底和所述透明衬底彼此粘合。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装置,其中,
所述第一滤色器限制已经穿过所述第二滤色器的可见光。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装置,其中,
所述第二滤色器使具有预定波长的光束通过,并且
所述透明粘合层包括由具有预定波长的光束固化的光固化粘合剂。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装置,还包括:
着色滤色器部分,所述着色滤色器部分包括多个着色滤色器,每个着色滤色器设置在所述第一表面和所述第二表面中的一者上,并且透射具有彼此不同波长的光束,以对所述有机EL元件的光进行着色。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显示装置,其中,
所述第一滤色器和所述第二滤色器中的至少一者包括构成所述多个着色滤色器的多个着色膜中的至少一个。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显示装置,其中,
所述多个着色滤色器包括透射具有彼此不同波长的光束的第一着色滤色器、第二着色滤色器和第三着色滤色器。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显示装置,其中,
所述第一滤色器透射波长与所述第一着色滤色器的波长相同的光束,并且
所述第二滤色器透射波长与所述第二着色滤色器的波长相同的光束。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显示装置,其中,
所述第二着色滤色器设置在所述第二表面上,并且
所述第二滤色器包括与所述第二着色滤色器的着色膜相同的着色膜。
9.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显示装置,其中,
所述第一着色滤色器设置在所述第一表面上,并且
所述第一滤色器包括与所述第一着色滤色器的着色膜相同的着色膜。
10.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显示装置,其中,
所述第一着色滤色器和所述第三着色滤色器设置在所述第一表面上,并且
所述第一滤色器包括堆叠膜,其中,所述堆叠膜由与所述第一着色滤色器的着色膜相同的着色膜和与所述第三着色滤色器的着色膜相同的着色膜堆叠而成。
11.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装置,其中,
所述第二滤色器包括单色膜,并且
所述第一滤色器包括透射波长不同于构成所述第二滤色器的着色膜的波长的光束的单色膜。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显示装置,其中,
所述第二滤色器透射红光,并且
所述第一滤色器透射蓝光。
13.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显示装置,其中,
所述第二滤色器包括多个开口,在每个开口中暴露所述第二表面,并且
所述第一滤色器被设置成覆盖所述第一表面的所述外围区域。
1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装置,其中,
所述第一滤色器包括第一着色膜和第二着色膜,所述第二着色膜透射波长不同于所述第一着色膜的波长的光束,并且
所述第二滤色器包括透射波长与所述第一着色膜的波长相同的光束的第三着色膜以及透射波长与所述第二着色膜的波长相同的光束的第四着色膜。
15.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显示装置,其中,
所述第一滤色器包括由所述第一着色膜和所述第二着色膜层叠而成的第一堆叠膜、和形成在所述第一堆叠膜上的多个第一开口,在所述多个第一开口的每一个中暴露所述第一表面,并且
所述第二滤色器包括由所述第三着色膜和所述第四着色膜层叠而成的第二堆叠膜、以及在平面视图中不与所述多个第一开口重叠地形成在所述第二堆叠膜上的多个第二开口,在所述多个第二开口的每一个中暴露所述第二表面。
16.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显示装置,其中,
所述第一滤色器包括第一图案膜,在所述第一图案膜中,所述第一着色膜和所述第二着色膜沿着所述第一表面的平面方向交替设置,并且
所述第二滤色器包括第二图案膜,在所述第二图案膜中,所述第三着色膜设置在所述第二表面上,以在平面视图中与所述第一着色膜重叠,所述第四着色膜设置在所述第二表面上,以在平面视图中与所述第二着色膜重叠。
1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装置,其中,
所述透明粘合层包括光固化粘合剂或热固性粘合剂。
1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装置,其中,
所述透明粘合层是施加以围绕所述显示区域的密封剂或填充在所述透明衬底和所述元件衬底之间的填充物。
19.一种电子设备,包括:
显示装置,包括:
元件衬底,所述元件衬底包括第一表面、从所述第一表面的显示区域发光的有机EL元件、以及在平面视图中与围绕所述显示区域的外围区域重叠设置的外围布线;
透明衬底,所述透明衬底包括面向所述第一表面的第二表面;
遮光滤光器部分,所述遮光滤光器部分包括设置在所述第一表面的所述外围区域中的第一滤色器、和以面对所述第一滤色器的方式设置在所述第二表面上的第二滤色器,并且所述遮光滤光器部分为所述外围布线遮挡光;以及
透明粘合层,所述透明粘合层填充在所述第一滤色器和所述第二滤色器之间,并将所述元件衬底和所述透明衬底彼此粘合;以及
驱动电路,所述驱动电路驱动所述显示装置。
CN202080020611.6A 2019-03-19 2020-03-10 显示装置和电子设备 Active CN113574425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9-051556 2019-03-19
JP2019051556A JP2020155280A (ja) 2019-03-19 2019-03-19 表示装置及び電子機器
PCT/JP2020/010272 WO2020189407A1 (ja) 2019-03-19 2020-03-10 表示装置及び電子機器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3574425A true CN113574425A (zh) 2021-10-29
CN113574425B CN113574425B (zh) 2024-05-10

Family

ID=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3203761A (ja) * 2002-01-07 2003-07-18 Micro Gijutsu Kenkyusho:Kk エレクトロルミネセントディスプレイ装置及びその封止缶並びにその封止缶の製造方法
US20110228148A1 (en) * 2010-03-17 2011-09-22 Fujifilm Corporation Photoelectric conversion film stack-type solid-state imaging device and imaging apparatus
CN105339835A (zh) * 2013-05-14 2016-02-17 苹果公司 边界区域中具有滤色器材料的显示器
CN107251648A (zh) * 2015-02-24 2017-10-13 索尼公司 显示装置、用于制造显示装置的方法和电子设备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3203761A (ja) * 2002-01-07 2003-07-18 Micro Gijutsu Kenkyusho:Kk エレクトロルミネセントディスプレイ装置及びその封止缶並びにその封止缶の製造方法
US20110228148A1 (en) * 2010-03-17 2011-09-22 Fujifilm Corporation Photoelectric conversion film stack-type solid-state imaging device and imaging apparatus
CN105339835A (zh) * 2013-05-14 2016-02-17 苹果公司 边界区域中具有滤色器材料的显示器
CN107251648A (zh) * 2015-02-24 2017-10-13 索尼公司 显示装置、用于制造显示装置的方法和电子设备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KR20210142620A (ko) 2021-11-25
WO2020189407A1 (ja) 2020-09-24
JP2020155280A (ja) 2020-09-24
US20220190040A1 (en) 2022-06-1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10818874B2 (en) Electroluminescent device having light transmitting region of non-through-hole structure
US11026301B2 (en) Organic EL device,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organic EL device, and electronic apparatus
US10468462B2 (en) Manufacturing method of organic light emitting device, organic light emitting device and electronic apparatus
US20220190040A1 (en) Display device and electronic apparatus
US9601713B2 (en) Electro-optic device,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electro-optic device, and electronic apparatus
US10164215B2 (en) Electro-optic device that prevents deterioration of a light emitting element
US20100277450A1 (en) Display Device
US11031441B2 (en) Electro-optical device, manufacturing method of electro-optical device, and electronic apparatus
KR20170000030A (ko) 표시 장치
KR20170001844A (ko) 표시 장치
JP2011204384A (ja) 表示装置
US20220140281A1 (en) Display device and electronic apparatus
KR20160148102A (ko) 표시 장치
JP2015056335A (ja) 電気光学装置、電子機器及び電気光学装置の製造方法
KR101936211B1 (ko) 마이크로렌즈를 구비한 유기전계발광 표시소자
JP2016143605A (ja) 発光装置の製造方法、発光装置、及び電子機器
CN113574425B (zh) 显示装置和电子设备
TWI752575B (zh) 曝光裝置
JP2016219199A (ja) 有機el装置の製造方法
JP2016219362A (ja) 有機el装置、有機el装置の製造方法、及び電子機器
KR20220136186A (ko) 반도체 장치, 표시장치, 광전변환 장치, 전자기기, 조명 장치, 이동체, 및 반도체 장치의 제조 방법
KR20210059484A (ko) 표시 장치
CN117012101A (zh) 显示模组及其制作方法、显示装置
CN115172435A (zh) 显示面板、显示面板的制作方法及显示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