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3534538A - 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 - Google Patents

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3534538A
CN113534538A CN202110873815.0A CN202110873815A CN113534538A CN 113534538 A CN113534538 A CN 113534538A CN 202110873815 A CN202110873815 A CN 202110873815A CN 113534538 A CN113534538 A CN 113534538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display panel
substrate
optical film
backlight module
light sourc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10873815.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3534538B (zh
Inventor
王智勇
周友根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efei Huike Jinyang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efei Huike Jinyang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efei Huike Jinyang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Hefei Huike Jinyang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110873815.0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3534538B/zh
Publication of CN11353453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3534538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3534538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3534538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F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BY MODIFICATION OF THE OPTICAL PROPERTIES OF THE MEDIA OF THE ELEMENTS INVOLVED THEREIN; NON-LINEAR OPTICS; FREQUENCY-CHANGING OF LIGHT; OPTICAL LOGIC ELEMENTS; OPTICAL ANALOGUE/DIGITAL CONVERTERS
    • G02F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 G02F1/01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 G02F1/13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based on liquid crystals, e.g. single liquid crystal display cells
    • G02F1/1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Operation of liquid crystal cells; Circuit arrangements
    • G02F1/13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Manufacturing methods
    • G02F1/1335Structural association of cells with optical devices, e.g. polarisers or reflectors
    • G02F1/1336Illuminating devices
    • G02F1/133602Direct backlight
    • G02F1/133608Direct backlight including particular frames or supporting means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Nonlinear Science (AREA)
  • Mathematical Physics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rystallography & Structural Chemistry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Optics & Photonics (AREA)
  • Planar Illumination Modules (AREA)
  • Liquid Crystal (AREA)

Abstract

本申请提供一种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背光模组包括背板、光源件以及光学组件;背板包括基板,光源件设于基板上;光学组件包括光学膜片;背板还包括设于基板边缘的第一凸部,第一凸部围设于光源件的外周,并用于安装显示面板;光学膜片设于光源件和显示面板之间;第一凸部围设于光学膜片的外周,并能够承托光学膜片;光学膜片与第一凸部间隔分布,并能够在外力作用下相对第一凸部移动。显示装置包括背光模组。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减小光学膜片和显示面板的距离,且光学膜片与第一凸部间隔分布,并能够承托于第一凸部上,这样,实现了光学膜片的安装,且减缓了光学膜片因重力而下垂、褶皱的现象,保证了显示装置的显示效果。

Description

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
技术领域
本申请属于显示技术领域,更具体地说,是涉及一种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
背景技术
随着液晶电视的不断普及,市面上的全面屏产品越来越多。目前的全面屏产品,大多数采用金属背板配合面框的方式,将光学膜片等光学组件压在金属背板和面框之间,组成背光模组;显示面板安装在背光模组上,以组成显示装置。
需要说明的是,由于面框具有一定的厚度,而显示面板固定在面框上,光学膜片压在金属背板和面框之间,则光学膜片和显示面板之间的距离相对较大;这样,在背光模组使用过程中,光学膜片会在重力的作用下下垂而发生褶皱,使得显示面板显示的画面会产生不正常的波纹,影响显示装置的显示效果。对于上述技术问题,目前的做法通常是在金属背板上设置将光学膜片挂起的悬挂件,从而防止光学膜片下垂,但是该做法增多了光学膜片和其他光学组件的下料尺寸,也增多了背光模组的原材料使用,并且,使得背光模组的工艺复杂化,提高了成本。
发明内容
本申请实施例的目的之一在于:提供一种背光模组,旨在解决光学膜片容易下垂、变形的技术问题。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申请实施例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提供了一种背光模组,包括背板、光源件以及光学组件;所述背板包括基板,所述光源件设于所述基板上;所述光学组件包括光学膜片;所述背板还包括设于所述基板边缘的第一凸部,所述第一凸部围设于所述光源件的外周,并用于安装显示面板;所述光学膜片设于所述光源件和所述显示面板之间;所述第一凸部围设于所述光学膜片的外周,并能够承托所述光学膜片;所述光学膜片与所述第一凸部间隔分布,并能够在外力的作用下相对所述第一凸部移动。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基板上设有容置槽和搭接平面,所述光源件设于所述容置槽内;所述搭接平面围设于所述容置槽的外周,且所述第一凸部围设于所述搭接平面的外周;所述光学膜片搭接于所述搭接平面上,且可在外力作用下移动于所述搭接平面和所述显示面板之间。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背板还包括设于所述基板上的第二凸部,所述第二凸部围设在所述第一凸部的外周;所述第二凸部用于围设在所述显示面板的外周,并与所述显示面板间隔分布。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背板还包括限位结构,所述限位结构包括第一弹性臂和设于所述第一弹性臂上的第一卡钩,所述第一弹性臂设于所述基板上,以供所述第一卡钩将所述光源件弹性扣在所述基板上。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背光模组还包括装饰条,所述装饰条扣接于所述基板上,且用于压设在所述显示面板的一边缘,以供所述显示面板限位于所述装饰条和所述第一凸部之间。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基板上开设有限位槽,所述限位槽沿第一方向贯穿所述基板;所述装饰条上设有第二弹性臂,所述第二弹性臂穿设于所述限位槽内,且弹性抵接于所述限位槽的内侧壁;所述第一方向平行于所述光学膜片和所述显示面板的分布方向。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二弹性臂上设有第二卡钩,所述第二卡钩伸出所述限位槽外,且沿所述第一方向抵接于所述基板沿所述第一方向上背离所述光学膜片的一侧表面。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装饰条包括本体部和两个第一弯折部,两个所述第一弯折部分别自所述本体部沿第二方向上的两端弯折形成;所述本体部用于压设在所述显示面板沿第三方向上的一端边缘,两个所述第一弯折部分别包住所述基板沿所述第二方向上的两侧,且所述第一弯折部卡接于所述基板;其中,所述第二方向垂直于所述第三方向,且所述第二方向和所述第三方向均垂直于所述光学膜片和所述显示面板的分布方向。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装饰条还包括第二弯折部,所述第二弯折部自所述本体部沿所述第三方向上的一端弯折形成,所述第二弯折部包住所述基板沿所述第三方向上的一端。
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显示装置,包括显示面板和所述背光模组,所述显示面板设于所述背光模组的所述第一凸部上。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背光模组的有益效果在于:与现有技术相比,本申请中,显示面板能够设在第一凸部上,且光学膜片设于光源件和显示面板之间,则光学膜片和显示面板之间不需要设置面框,无面框的设置,避免面框和背板装配不当的现象发生,也减小了光学膜片和显示面板之间的距离。并且,第一凸部围设于光学膜片的外周,并能够承托光学膜片,且光学膜片能够相对于第一凸部移动,从而实现了光学膜片在第一凸部上的灵活的承托作用;第一凸部围设于光学膜片的外周,显示面板直接设于第一凸部上,则设置第一凸部时,能够减小第一凸部的高度,以进一步减小光学膜片和显示面板之间的距离,从而实现显示面板实现对光学膜片的支撑,这样,实现了光学膜片的安装,且减缓了光学膜片因重力而下垂、褶皱的现象,保证了显示面板的显示效果;同时,光学膜片直接通过显示面板和第一凸部实现支撑,光学膜片和显示面板之间不需要再额外设置用于固定光学膜片的结构,也省去了悬挂件的设置,降低了工艺的复杂性和成本。相应的,本实施例提供的显示装置也具有上述背光模组的优点,使得显示装置的显示效果更好。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背光模组配合显示面板的立体示意图;
图2为图1的分解图;
图3为图1的正视图;
图4为图3中A-A的剖视图;
图5为图4中A处的局部放大图;
图6为图4中B处的局部放大图;
图7为本实施例提供的装配治具的立体示意图;
图8为图1提供的背光模组的背板配合装配治具的剖视图;
图9为图8中C处的局部放大图;
图10为图2提供的背光模组的背板和光源件的分解图;
图11为图10中D处的局部放大图;
图12为图10中E处的局部放大图;
图13为图1提供的背光模组的背板配合装饰条的分解图;
图14为图13中F处的局部放大图;
图15为图13中G处的局部放大图;
图16为图3中B-B处的剖视图;
图17为图16中H处的局部放大图;
图18为图13中I处的局部放大图;
图19为图13中J处的局部放大图;
图20为图16中K处的局部放大图。
其中,图中各附图标记:
10-背板;101-容置槽;102-第一限位槽;103-第二限位槽;104-卡槽;105-第三限位槽;
11-基板;
12-第一凸部;
13-第二凸部;
14-第一限位结构;141-第一弹性臂;142-第一卡钩;143-支座筋;144-通孔;
15-第二限位结构;151-第一限位件;1511-第一止挡臂;1512-第二止挡臂;1513-第三止挡臂;152-第二限位件;1521-第一限位部;1522-第二限位部;
16-第三凸部;
20-光源件;21-灯条;22-显示灯珠;
30-显示面板;
40-光学组件;41-光学膜片;42-扩散板;43-反射板;
50-装饰条;51-第二弹性臂;52-第二卡钩;53-本体部;54-第一弯折部;55-第二弯折部; 56-卡扣;
60-双面胶;
70-装配治具;71-治具本体;72-侧板;
C1-搭接平面;C2-第一平面;C3-第二平面;C4-第三平面;
Z-第一方向;X-第二方向;Y-第三方向。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详细描述本申请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旨在用于解释本申请,而不能理解为对本申请的限制。
在本申请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申请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申请的限制。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申请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其中,两个以上包含两个。
在本申请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申请中的具体含义。
以下结合具体附图及实施例进行详细说明:
请一并参阅图1至图6,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背光模组包括背板10、光源件20以及光学组件40。其中,背光模组用于安装显示面板30,且可选的,显示面板30为液晶显示面板30。
背板10包括基板11和第一凸部12,第一凸部12设于基板11的边缘,并从基板11的一侧凸出设置;其中,背板10能够设置为塑胶背板10,则基板11和第一凸部12均为塑胶结构。本实施例中,背板10为一体成型连接,则第一凸部12和基板11一体连接,背板10 能够一次性注塑成型,简化了背板10的成型工艺;当然,第一凸部12和基板11可以设置为分体连接。
光源件20固定于基板11上,且第一凸部12围设于光源件20的外周;其中,光源件20用于为显示面板30提供背光。
显示面板30的一侧边缘用于固定在第一凸部12上,则显示面板30间隔设于光源件20 的出光侧,且正对于光源件20。本实施例中,第一凸部12上粘贴有双面胶60,显示面板30的一面边缘通过双面胶60固定于第一凸部12上;其中,双面胶60为泡棉件,泡棉件具有较佳的粘性和缓冲性能,能够吸收背板10的第一凸部12变形时产生的剪切力,以保证泡棉件的粘性,从而保证显示面板30和第一凸部12之间的粘贴强度。当然,显示面板30和第一凸部12之间还可以通过胶水或其他的固定结构实现固定。
此处需要说明的是,光源件20和显示面板30沿第一方向Z间隔分布,第一方向Z平行于背光模组的厚度方向;此处还需要说明的是,根据背光模组在一般使用时的放置状态,背光模组在使用时的前后方向平行于第一方向Z。可以理解的,第一凸部12设于基板11的四周边缘,并从基板11的前侧凸出设置,光源件20固定于基板11设置第一凸部12的一侧上,使得第一凸部12围设于光源件20的外周;显示面板30的后侧边缘粘贴于第一凸部12上,实现显示面板30和背板10的固定。其中,本实施例中,设置背光模组在使用时的左右方向为第二方向X,背光模组在使用时的上下方向为第三方向Y,第一方向Z、第二方向X以及第三方向Y设置为两两相互垂直;如此,下文中的前、后、上、下、左、右均是对背光模组使用状态下的方位描述,下文中不再一一解释。
需要说明的是,当设置面框时,一般的,面框和背板10之间采用卡合或者螺钉固定的方式进行装配,使得面框和背板10之间不可避免地出现间隙不均的问题,影响背光模组的外观效果;并且,面框和背板10还会因为温度而发生变形、开裂的情况,使得背板10和面框之间装配不当,同时也会导致光学膜片41等光学组件40受损。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使得显示面板30直接粘贴于背板10的第一凸部12上,无需在显示面板30和背板10之间设置面框。一方面,无面框的设计,减少了零件的数量,以降低零件成本,且减少了显示面板30和背板10之间的装配工序,提高了背光模组的生产效率;另一方面,无面框的设计,不再有面框与背板10的装配间隙不均的问题,避免面框和背板10装配不当的现象发生,同时也不再有面框低温收缩开裂的不良问题出现,保证了背光模组的外观效果,也避免了光学组件40因此受损的情况,保证了背光模组的质量。
光学组件40包括光学膜片41,光学膜片41设于光源件20和显示面板30之间;可以理解的,光源件20、光学膜片41以及显示面板30沿第一方向Z依次分布设置,光源件20提供的背光在光学膜片41的配光作用下照射至显示面板30上,以实现显示面板30的显示作用。此处需要说明的是,光学膜片41设于光源件20和显示面板30之间,则为避免光学膜片41出现下垂、褶皱问题,光源件20和显示面板30之间的间隙应当满足安装光学膜片41 的要求。可以理解的,在光学膜片41容置于光源件20和显示面板30之间时,光学膜片41 和显示面板30之间的间隙为0或者光学膜片41和显示面板30之间的间隙满足光学膜片41 不下垂、褶皱的要求,从而使得显示面板30能够对光学膜片41提供适当的支撑作用,防止光学膜片41出现下垂、褶皱问题;并且,光学膜片41和显示面板30之间的间隙是在保证光学膜片41的配光作用的前提下设置的,使得光源件20发射的背光能够顺利地经过光学膜片41的配光作用后照射至显示面板30上,以保证背光模组的正常显示工作。此处还需要说明的是,显示面板30设于第一凸部12上,光源件20设于基板11上,且光学膜片41设于光源件20和显示面板30之间,则第一凸部12的设置能够调整光学膜片41和显示面板30 之间的间隙,这样,通过调整第一凸部12在第一方向Z上的尺寸,能够实现显示面板30对光学膜片41的支撑作用,避免光学膜片41出现下垂、褶皱问题;其中,第一凸部12在第一方向Z上的尺寸,能够根据实际情况来设置,此处不做先限定。
第一凸部12围设于光学膜片41的外周,并能够承托光学膜片41;第一凸部12与光学膜片41间隔分布,且光学膜片41能够在外力作用下相对于第一凸部12移动。此处需要说明的是,第一凸部12围设于光学膜片41的外周,则当背光模组在使用状态时,基板11在光学膜片41的上侧、下侧、左侧以及右侧均具有第一凸部12,此时,光学膜片41承托于光学膜片41下侧的第一凸部12上,且光学膜片41上侧、左侧、以及右侧的第一凸部12均与光学膜片41间隔分布,这样,当背板10发生变形时,光学膜片41在左右方向和上下方向形成的平面上相对第一凸部12移动,以适应背板10的变形;其中,背板10的变形包括了第一凸部12和基板11的变形。此处还需要说明的是,第一凸部12与光学膜片41间隔分布,是在保证光学膜片41的配光作用的前提下设置的,使得光源件20发射的背光能够顺利地经过光学膜片41的配光作用后照射至显示面板30上,以保证背光模组的正常显示工作;其中,其中,第一凸部12和光学膜片41之间的间距处于合理的范围内,需根据实际的需求来设置,此处不做限定。
本申请实施例中,显示面板30设于第一凸部12上,且光学膜片41设于光源件20和显示面板30之间,则光学膜片41和显示面板30之间不需要设置面框,无面框的设置,避免面框和背板10装配不当的现象发生,保证背光模组的质量,同时也减小了光学膜片41和显示面板30之间的距离。并且,第一凸部12设于基板11的一侧边缘,第一凸部12围设于光学膜片41的外周,并能够承托光学膜片41,且光学膜片41能够相对于第一凸部12移动,从而实现了对光学膜片41在第一凸部12上的灵活的承托作用;第一凸部12围设于光学膜片41的外周,且显示面板30直接设置在第一凸部12上,这样,第一凸部12沿第一方向Z 上的高度不同,则光学膜片41和显示面板30之间的间隙也随之不同;在设置第一凸部12 时,能够根据实际的需求来调整第一凸部12的高度,也即是根据实际需求来调整第一凸部 12沿第一方向Z上的尺寸,这样,设置第一凸部12时,能够通过减小第一凸部12在第一方向Z上的尺寸,以进一步减小了光学膜片41和显示面板30之间的距离,使得光学膜片 41和显示面板30之间的间隙非常小,从而实现显示面板30对光学膜片41的支撑,这样,实现了光学膜片41的安装,且减缓了光学膜片41因重力而下垂、褶皱的现象,保证了显示面板30的显示效果。同时,第一凸部12的设置,使得光学膜片41直接通过显示面板30和第一凸部12实现支撑,光学膜片41和显示面板30之间不需要再额外设置用于固定光学膜片41的结构,省去了用来悬挂光学膜片41的悬挂件的设置,一方面,减少了光学膜片41 的下料尺寸,也减少了背光模组的原材料使用,另一方面,组装背光模组时,直接将光学膜片41放置在显示面板30和光源件20之间即可,无需设置悬挂件,也无需对背板10、光学膜片41做特殊处理,简化了背光模组的工艺,也降低了成本。
需要说明的是,第一凸部12围设于光学膜片41的外周,且与光学膜片41间隔分布,且光学膜片41能够在外力作用下相对于第一凸部12移动;由于背板10在过高温或过低温时都会发生变形,这样,在背板10发生变形时,光学膜片41能够在第二方向X和第三方向 Y形成的平面上相对第一凸部12移动,以适应于背板10的变形,从而减缓了光学膜片41 的变形,避免光学膜片41在背板10变形后被背板10挤压变形,导致光学膜片41的配光作用失效的现象,如此,实现了对光学膜片41的保护作用。
在一个实施例中,请一并参阅图4至图6,基板11上设有容置槽101和搭接平面C1;光源件20容置于容置槽101内,且固定于基板11上,即,光源件20固定于容置槽101内。搭接平面C1围设于容置槽101的外周,且第一凸部12围设于搭接平面C1的外周;搭接平面C1与显示面板30之间的间隙大于光学膜片41搭接于搭接平面C1上的部分的厚度,使得光学膜片41能够在外力的作用下沿第一方向Z移动于搭接平面C1和显示面板30之间。其中,当背板10发生变形时,光学膜片41能够沿第一方向Z移动于搭接平面C1和显示面板30之间,以适应背板10的变形,避免背板10在变形时挤压光学膜片41,从而减缓了光学膜片41的变形,提高对光学膜片41的保护。
此处需要说明的是,光源件20容置于容置槽101内,搭接平面C1围设于光源件20的外周;光学膜片41的中部正对于容置槽101,光学膜片41的边缘搭接于搭接平面C1上,且光学膜片41的边缘能够沿第一方向Z移动于搭接平面C1和显示面板30之间;这样,搭接平面C1和显示面板30之间的间隙仅用于容纳光学膜片41,光源件20的设置不占用显示面板30和搭接平面C1之间的间隙,如此,在搭接平面C1和显示面板30之间的间隙不需要容置光源件20的基础上,在设计时可尽量减小搭接平面C1和显示面板30之间的间隙,从而有助于减小光学膜片41和显示面板30之间的间隙,在满足光学膜片41配光作用的前提下,使得显示面板30能够为光学膜片41提供适当的支撑,从而减缓光学膜片41的下垂、褶皱问题。可以理解的,显示面板30和搭接平面C1之间的间隙的设置应当满足光学膜片 41的安装要求:具体地,当光学膜片41的边缘安装于显示面板30和搭接平面C1之间,其一,需使得显示面板30能够对光学膜片41提供适当的支撑作用,以减缓光学膜片41的下垂、褶皱问题,其二,需保证光学膜片41的配光作用,以使得光源件20发射的背光能够顺利地经过光学膜片41的配光作用后照射至显示面板30上。其中,显示面板30和搭接平面C1沿第一方向Z上的间隙限制了光学膜片41在第一方向Z上的移动行程,且第一凸部12 和双面胶60沿第一方向Z上的尺寸之和为显示面板30和搭接平面C1沿第一方向Z上的间隙,这样,通过调整第一凸部12和双面胶60沿第一方向Z上的尺寸,能够调整显示面板 30和搭接平面C1沿第一方向Z上的间隙,从而进一步有助于减小光学膜片41和显示面板 30之间的间隙,在满足光学膜片41配光作用的前提下,使得显示面板30能够对光学膜片 41提供适当的支撑作用,从而减缓光学膜片41的下垂、褶皱现象。
此处还需要说明的是,光学膜片41还沿第二方向X、第三方向Y相对于第一凸部12游离设置。可以理解的,第一凸部12设有第一平面C2和第二平面C3,第一平面C2连接于搭接平面C1,第二平面C3连接于第一平面C2。其中,第一平面C2与搭接平面C1形成大于0°的夹角,可选地,第一平面C2垂直于搭接平面C1;第二平面C3与第一平面C2形成大于0°的夹角,可选地,第二平面C3垂直于第一平面C2。双面胶60粘贴于第二平面C3 上,且显示面板30的边缘通过该双面胶60粘贴于第二平面C3上,实现显示面板30和第一凸部12的固定。光学膜片41的边缘搭接于搭接平面C1上,光学膜片41能够在外力作用下沿第二方向X相对于第一平面C2移动,且光学膜片41还能够在外力作用下沿第三方向Y 相对于第一平面C2移动。因此,光学膜片41能够在外力作用下沿第一方向Z移动于搭接平面C1和显示面板30之间,且光学膜片41能够在外力作用下沿第二方向X、第三方向Y 相对于第一凸部12移动,有助于光学膜片41在背板10变形时沿第一方向Z、第二方向X 以及第三方向Y移动,以适应于背板10的变形,从而有助于减缓光学膜片41的变形。
可选地,请一并参阅图4至图6,光学组件40还包括扩散板42和反射板43,光学膜片41为扩散膜,扩散板42、扩散膜以及显示面板30沿第一方向Z依次分布于光源件20的前侧,反射板43设于光源件20的后侧;工作时,光源件20发出的光线大部分依次经过扩散板42和光学膜片41的扩散作用下照射至显示面板30上,少部分照射至反射板43上,并在反射板43的反射作用下依次经过扩散板42和光学膜片41的扩散作用下照射至显示面板30 上,这样,反射板43的设置,提高了光源件20的光线利用率。其中,扩散板42和光学膜片41均用于扩散光线,实现光线的两次不同的扩散作用,以提高照射至显示面板30的光线的效果。此处需要说明的是,反射板43、扩散板42以及光学膜片41的边缘均依次搭接于搭接平面C1上,则反射板43、扩散板42以及光学膜片41的边缘均能够在外力作用下沿第一方向Z移动于搭接平面C1和显示面板30之间;其中,搭接平面C1和显示面板30之间的间隙仅用于容纳光学膜片41、反射板43以及扩散板42。反射板43、扩散板42以及光学膜片41均能够在外力作用下沿第二方向X和第三方向Y相对于第一平面C2移动,这样,反射板43、扩散板42以及光学膜片41均能够沿第一方向Z、第二方向X以及第三方向Y移动,以在背板10发生变形时更好地适应于背板10的变形,从而减缓光学组件40的变形,以保证对光学组件40的保护。此外,容置槽101的设计,使得光源件20、反射板43、扩散板42以及光学膜片41的至少部分都能够嵌入容置槽101内,减少对显示面板30和搭接平面C1之间的间隙的利用,这样,有助于减小光学膜片41和显示面板30之间的间隙,以减缓光学膜片41的下垂、褶皱问题,同时也有助于减小整个背光模组的厚度。并且,反射板 43、扩散板42以及光学膜片41的边缘均依次搭接于搭接平面C1上,且能够移动于搭接平面C1和显示面板30之间,则通过减小第一凸部12在第一方向X上的尺寸,能够减小光学膜片41与显示面板30之间的间隙,这样,显示面板30和扩散板42能够共同对光学膜片41 提供适当的支撑作用,从而减缓了光学膜片41的下垂、褶皱问题。
在一个实施例中,请一并参阅图4至图6,背板10还包括第二凸部13,第二凸部13设于基板11上,并从基板11的前侧凸出设置;第二凸部13围设于第一凸部12的外周,并与第一凸部12间隔分布。因而,当显示面板30安装在第一凸部12上时,第二凸部13围设于显示面板30的外周,且与显示面板30间隔分布。此处需要说明的是,第二凸部13具有第三平面C4,第三平面C4与第二平面C3形成大于0°的夹角,可选地,第三平面C4垂直于第二平面C3;在显示面板30粘贴于第一凸部12的第二平面C3上时,显示面板30与第二凸部13的第三平面C4间隔分布;可以理解的,显示面板30沿第二方向X与第三平面C4 间隔分布,并且,显示面板30沿第三方向Y与第三平面C4间隔分布。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背板10发生变形时,显示面板30和第三平面C4之间的间隙为背板10的变形提供了空间,减缓了背板10在变形时对显示面板30的挤压,从而实现对显示面板30的保护。
请一并参阅图7至图9,本实施例中,需要说明的是,背板10在装配光学组件40和显示面板30时,背板10的边缘容易向后张开、变形,具体为第二凸部13向后张开,使得第二凸部13和显示面板30之间产生较大的间隙,以造成背光模组的外观不良后果。因此,当背板10在装配光学组件40和显示面板30之前,需要通过一个装配治具70来固定背板10,防止背板10向后张开导致背板10变形。
在具体的实施例中,装配治具70包括治具本体71和侧板72,侧板72设于治具本体71 的四周边缘。背板10包括第三凸部16,第三凸部16设于基板11的后侧边缘,且第三凸部16与基板11围合形成第一限位槽102。在背板10在装配光学组件40和显示面板30之前,装配治具70装配于背板10的后侧,具体的,治具本体71设于基板11的后侧,侧板72围设于基板11的外周,且侧板72的端部限位于第一限位槽102内,从而实现背板10和装配治具70的固定;其中,侧板72的端部限位于第一限位槽102内,则侧板72的端部能够与第三凸部16形成抵接,这样,能够有效减缓背板10的第二凸部13向后张开的趋势,从而保证背光模组在装配后的外观。
在一个实施例中,请一并参阅图1、图2、图10以及图11,背板10还包括限位结构,该限位结构为第一限位结构14,第一限位结构14包括第一弹性臂141和第一卡钩142,第一卡钩142设于第一弹性臂141上。第一弹性臂141设于基板11上,以供第一卡钩142将光源件20弹性扣在基板11上。此处需要说明的是,当需要安装光源件20时,先掰扯第一弹性臂141,使得第一弹性臂141在基板11上活动;然后,将光源件20放置在第一弹性臂 141的旁侧;最后,第一弹性臂141复位,第一卡钩142在第一弹性臂141的带动下复位运动,以弹性抵接在光源件20的前侧,从而将光源件20抵压在基板11上,实现基板11和光源件20的相对位置固定。因此,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装配光源件20时,光源件20 可以在不接触第一弹性臂141和第一卡钩142的情况下先放置到基板11上,随后再通过第一卡钩142将光源件20弹性抵压在基板11上,实现基板11和光源件20的固定,这样,使得光源件20在固定时不会相对于第一限位结构14发生摩擦,从而减缓了光源件20和第一限位结构14之间刮出碎屑的现象,以防止背光模组上出现异物,保证了背光模组的显示效果;此外,第一限位结构14的设置,简化了光源件20的装配工艺。
在具体的实施例中,光源件20包括灯条21和设于灯条21上的显示灯珠22,灯条21固定于基板11上,且光学膜片41游离于显示灯珠22和显示面板30之间。其中,第一限位结构14用于将灯条21固定在基板11上,具体的,第一弹性臂141设于基板11上,以供第一卡钩142将灯条21弹性扣在基板11上。
此处需要说明的是,传统的方案中,灯条21通过紧固结构固定在基板11上,且紧固结构抵接于灯条21,以提高灯条21和基板11的固定强度。当背光模组在过高温或过低温的条件下,背板10会因收缩或膨胀产生变形,由于紧固结构对灯条21具有较强的摩擦阻力,则灯条21在背板10的作用下强行变形,从而影响灯条21的使用;当背板10的变形力大于紧固结构对灯条21的摩擦阻力时,灯条21会冲开紧固结构,以与基板11瞬间产生相对位移而脱离基板11,同时还会产生异响,一方面,导致了背光模组的损害,另一方面,还会影响使用者的体验感。此处还需要说明的是,通过第一卡钩142在第一弹性臂141的作用下将灯条21弹性抵压在基板11上,当基板11发生变形时,第一弹性臂141和第一卡钩142会相对于灯条21发生相对位移,以保证第一卡钩142对灯条21的抵压作用,使得灯条21适应于基板11的变形,且灯条21不会产生变形,实现对灯条21的保护作用,从而提高了背光模组的安全性能,也避免了异响的产生。其中,第一限位结构14与基板11为一体连接结构,均为塑胶结构。
此处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例中,灯条21沿第二方向X延伸设置,则基板11上设有至少一组第一限位结构14,一组第一限位结构14包括两个第一限位结构14,两个第一限位结构14沿第三方向Y间隔分布;在装配光源件20时,先掰扯两个第一弹性臂141,使得两个第一弹性臂141在基板11上活动;然后,将灯条21放置在两个第一弹性臂141之间;最后,松开两个第一弹性臂141以使得第一弹性臂141复位,两个第一卡复位运动,以弹性抵接在灯条21的前侧,如此,两个第一卡钩142将灯条21抵压在基板11上,实现基板11和灯条 21的相对位置固定。此处还需要说明的是,背板10包括至少两组第一限位结构14,至少两组第一限位结构14沿第二方向X间隔分布设置。
可选地,请一并参阅图10及图11,第一限位结构14还包括至少两个支座筋143,至少两个支座筋143间隔分布于基板11上;第一弹性臂141固定于支座筋143背离基板11的一侧上,以与至少两个支座筋143围合形成供第一弹性臂141扭转活动的通孔144。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至少两个间隔分布的支座筋143的设置,在实现了第一弹性臂141和基板11 的固定连接的基础上,有助于第一弹性臂141相对于基板11扭转,提高了第一弹性臂141 的弹性活动的灵活性,从而有助于第一弹性臂141被掰扯,以供灯条21无接触式地放置到基板11上,也有助于第一弹性臂141弹性复位,以使得第一卡钩142在第一弹性臂141的带动下弹性抵接于灯条21,实现灯条21和基板11的固定。
在具体的实施例中,请一并参阅图1、图2、图10以及图11,背板10还包括第二限位结构15,第二限位结构15包括两个第一限位件151和一个第二限位件152,两个第一限位件151沿第三方向Y间隔分布,且第二限位件152设于两个第一限位件151之间。
第一限位件151包括第一止挡臂1511,第二限位件152设于两个第一限位件151的第一止挡臂1511之间,且两个第一止挡臂1511沿第三方向Y间隔分布,灯条21的一端沿第三方向Y限位于两个第一止挡臂1511之间。
第一限位件151还包括第二止挡臂1512,第二止挡臂1512设于第一止挡臂1511上,第二止挡臂1512与第二限位件152沿第一方向Z间隔分布,则灯条21沿第一方向Z限位于第二限位件152和第二止挡臂1512之间;其中,第二止挡臂1512和第二限位件152上均具有斜面,有助于灯条21插入第二限位件152和第二止挡臂1512之间。
第一限位件151还包括第三止挡臂1513,第三止挡臂1513设于第一止挡臂1511和/或第二止挡臂1512上,第三止挡臂1513沿第二方向X止挡于灯条21的端部。第二限位件152包括第一限位部1521和第二限位部1522,第二限位部1522连接于第一限位部1521;灯条 21沿第一方向Z限位于第一限位部1521和第二止挡臂1512之间,且第二限位部1522沿第二方向X止挡于灯条21的端部。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第一限位件151和第二限位件152的设计,使得灯条21能够实现第一方向Z、第二方向X以及第三方向Y上的限位,保证了灯条21和基板11之间的相对位置固定;并且,通过灯条21沿第一方向Z限位于第一限位部1521和第二止挡臂1512 之间,能够放置灯条21无限插入基板11内导致灯条21和基板11发生损坏的现象,实现对灯条21的保护作用。
在一个实施例中,请一并参阅图1至图3以及图6,背光模组还包括装饰条50,装饰条 50扣接于基板11上,且用于压设在显示面板30的一侧边缘,以供显示面板30限位于装饰条50和第一凸部12之间。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使得装饰条50压住显示面板30的一边缘,第一方面,使得显示面板30限位于第一凸部12和装饰条50之间,进一步实现对显示面板30的定位效果,从而保证显示面板30的正常使用;第二方面,装饰条50扣接在基板 11上,实现装饰条50和背板10的可拆卸连接,有助于装饰条50的拆装,从而有助于实现背光模组的拆装作业;第三方面,装饰条50压住显示面板30的一侧边缘,则显示面板30 的其他三侧裸露设置,实现了背光模组的全面屏设计。
在具体的实施例中,基板11的前上侧边缘、前下侧边缘、前左侧边缘以及前右侧边缘均具有第一凸部12,则基板11的前上侧边缘、前下侧边缘、前左侧边缘以及前右侧边缘的第一凸部12围设于光源件20及光学组件40的外周,这样,光学组件40能够沿第二方向X 和第三方向Y相对于第一凸部12游离设置;相应的,基板11的前上侧边缘、前下侧边缘、前左侧边缘以及前右侧边缘均具有上述的第二凸部13,第二凸部13围设于显示面板30的外周。此处需要说明的是,双面胶60为“U”形胶,双面胶60贴设于基板11的前上侧边缘、前左侧边缘以及前右侧边缘的第一凸部12上,则显示面板30的后上侧边缘、后左侧边缘以及后右侧边缘均通过双面胶60粘贴在第一凸部12上,装饰条50压设于显示面板30的前下侧边缘,且装饰条50扣接在基板11上,实现装饰条50对显示面板30的前下侧边缘的固定,则显示面板30的下侧限位于装饰条50和第一凸部12之间。
在一个实施例中,请一并参阅图13至图17,基板11上开设有限位槽,该限位槽为第二限位槽103,第二限位槽103沿第一方向Z贯穿基板11设置。装饰条50的后侧设有第二弹性臂51,第二弹性臂51穿设于第二限位槽103内,且弹性抵接于第二限位槽103的内侧壁。此处需要说明的是,装配装饰条50时,装饰条50的后侧压住显示面板30的前下侧边缘,装饰条50后侧的第二弹性臂51沿第一方向Z穿过基板11上的第二限位槽103,使得第二弹性臂51弹性抵接于第二限位槽103的内侧壁,也即是使得第二弹性臂51弹性抵接于基板 11,则装饰条50通过第二弹性臂51实现与基板11的可拆卸扣接。因此,装配装饰条50时,仅需将装饰条50沿第一方向Z朝向显示面板30和基板11挤压,即可使得第二弹性臂51穿设于第二限位槽103且抵接于第二限位槽103的内侧壁,从而实现装饰条50和基板11的扣接,装配作业十分简单,且装饰条50和基板11之间拆装方便。
在一个实施例中,请一并参阅图13至图17,第二弹性臂51上设有第二卡钩52。当第二弹性臂51穿设于第二限位槽103时,第二弹性臂51上的第二卡钩52沿第一方向Z伸出第二限位槽103外,且沿第一方向Z抵接于基板11的沿第一方向Z背离光学膜片41上的一侧表面,也即是,此时第二卡钩52朝向前侧抵接于基板11的后侧表面,则第二卡钩52与基板11实现第一方向Z上的限位,从而,装饰条50和基板11之间通过第二弹性臂51和第二卡钩52实现相互固定。
此处需要说明的是,第二弹性臂51设于装饰条50上,且第二弹性臂51能够在装饰条 50上弹性运动,这样,第二卡钩52在第二弹性臂51的作用下向前弹性抵接于基板11的后侧表面,一方面,加强了装饰条50和基板11之间的固定强度,有效避免装饰条50相对于基板11外翻的现象,并且,第二卡钩52和基板11的配合,使得装饰条50均匀压设于显示面板30上,从而有助于减小显示面板30和装饰条50之间的间隙,以保证背光模组的外观性能;另一方面,第二弹性臂51的弹性作用的设置,使得在背板10或装饰条50发生变形时,第二弹性臂51能够相对于基板11弹性活动,以适应性地调整位置,从而保证第二卡钩 52对基板11的后侧的抵接作用,以保证基板11和装饰条50之间的固定效果。此外,第二卡钩52能够在第二弹性臂51的作用下朝向前侧弹性抵接于基板11的后侧表面,这样,装配装饰条50时,仅需将装饰条50的后侧朝向显示面板30的前下侧边缘挤压即可,第二弹性臂51向后穿过第二限位槽103,使得第二卡钩52在第二弹性臂51的作用下抵接于基板 11的后侧,实现基板11和装饰条50的固定,如此,装饰条50的装配操作十分简单。
在一个实施例中,请一并参阅图16、图18至图20,装饰条50包括本体部53和两个第一弯折部54,两个第一弯折部54分别自本体部53沿第二方向X上的两端弯折形成,且两个第一弯折部54均向后弯折设置;其中,第二弹性臂51设于本体部53的后侧,且位于两个第一弯折部54之间。本体部53用于沿第一方向Z压设在显示面板30第三方向Y上的一端的边缘,具体为,本体部53向后压住显示面板30的前下侧边缘,两个第一弯折部54分别一一对应包住基板11沿第二方向X上的两端,且第一弯折部54扣接于基板11。此处需要说明的是,装饰条50的两个第一弯折部54分别包住基板11沿第二方向X上的两端,且第一弯折部54和基板11形成扣接,这样,一方面,加强了装饰条50对基板11、显示面板 30的包裹强度,且加强了装饰条50和基板11的固定强度,减小了装饰条50相对于基板11 外翻的概率;另一方面,两个第一弯折部54包住基板11沿第二方向X上的两端,且与基板 11形成扣接,使得本体部53均匀压设于显示面板30上,有助于减小且均匀装饰条50和显示面板30之间的间隙,提高背光模组的外观性能。
在具体的实施例中,背板10还包括设于基板11上的第二凸部13,基板11沿第二方向 X上的两端均具有第二凸部13,装饰条50的两个第一弯折部54分别一一对应包住基板11沿第二方向X上的两端的第二凸部13,且第一弯折部54与第二凸部13的外侧壁形成扣接。其中,第一弯折部54包住第二凸部13,且与第二凸部13扣接,提高了背板10和装饰条50 对显示面板30的包裹性能,且加强了装饰条50和背板10的固定强度,进一步减小了装饰条50相对与背板10外翻的概率。此处需要说明的是,第一弯折部54上形成有卡扣56,第二凸部13的外侧壁上形成有卡槽104,当第一弯折部54包住第二凸部13时,卡扣56扣接于卡槽104内,从而实现第一弯折部54和第二凸部13的扣接。此处还需要说明的是,第二凸部13的外侧壁还形成有与卡槽104相邻设置的第三限位槽105,当第一弯折部54包住第二凸部13,且卡扣56扣接于卡槽104内时,第一弯折部54的边缘限位于第三限位槽105 内,从而进一步提高第一弯折部54和第二凸部13之间的相对位置固定效果,以保证装饰条 50和背板10之间的固定强度。
在一个实施例中,请一并参阅图18至图20,装饰条50还包括第二弯折部55,第二弯折部55自本体部53沿第三方向Y上的一端弯折形成,第二弯折部55包住基板11沿第三方向Y上的一端。此处需要说明的是,第二弯折部55设于本体部53的下侧,第二弯折部55 向后弯折设置,且包住基板11的下侧,从而提高装饰条50对背板10的包裹性,提高装饰条50与背板10的固定强度,并且,使得装饰条50能够更加均匀地压住显示面板30,使得装饰条50和显示面板30之间的间隙更加均与,进一步提高背光模组的美观。
其中,第一弯折部54和第二弯折部55的设置,提高了装饰条50外周的光滑性,也即是提高了整个背光模组的外侧光滑性能,从而有助于解决背光模组的外侧尖锐而导致刮手的问题。
基于上述构思,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显示装置,该显示装置包括显示面板30和背光模组;其中,本实施例中的背光模组与上述实施例中的背光模组相同,具体请参阅上述实施例中的背光模组的相关描述,此处不再赘述。
需要说明的是,显示面板30安装在背光模组的第一凸部12上。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使得光学膜片41和显示面板30之间不需要设置面框,无面框的设置,避免面框和背板10 装配不当的现象发生,也减小了光学膜片41和显示面板30之间的距离。并且,第一凸部12 围设于光学膜片41的外周,并能够承托光学膜片41,从而实现了光学膜片41的承托;第一凸部12围设于光学膜片41的外周,且显示面板30直接设于第一凸部12上,则设置第一凸部12时,能够减小第一凸部12的高度,以进一步减小光学膜片41和显示面板30之间的距离,从而实现显示面板30实现对光学膜片41的支撑,这样,减缓了光学膜片41因重力而下垂、褶皱的现象,保证了显示面板30的显示效果,也即是保证了显示装置的显示效果,同时也省去了悬挂件的设置,降低了工艺的复杂性和成本。此外,光学膜片41与第一凸部 12间隔分布,并能够在外力作用下相对第一凸部12移动,这样,当背板10发生变形时,光学膜片41能够相对于第一凸部12移动,以适应于背板10的变形,避免背板10变形时挤压光学膜片41,从而减缓了光学膜片41的变形,实现对光学膜片41的保护。因此,基于上述构思,本实施例提供的显示装置,减小了光学膜片41和显示面板30之间的距离,减缓了光学膜片41因重力而下垂、褶皱的现象;并且,光学膜片41能够在背板10发生变形时相对第一凸部12移动,以适应于背板10的变形,从而减缓了光学膜片41的变形;如此,提高了显示装置的显示效果。
以上所述仅为本申请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申请,凡在本申请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申请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0)

1.一种背光模组,包括背板、光源件以及光学组件;所述背板包括基板,所述光源件设于所述基板上;所述光学组件包括光学膜片;其特征在于,所述背板还包括设于所述基板边缘的第一凸部,所述第一凸部围设于所述光源件的外周,并用于安装显示面板;所述光学膜片设于所述光源件和所述显示面板之间;所述第一凸部围设于所述光学膜片的外周,并能够承托所述光学膜片;所述光学膜片与所述第一凸部间隔分布,并能够在外力作用下相对所述第一凸部移动。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基板上设有容置槽和搭接平面,所述光源件设于所述容置槽内;所述搭接平面围设于所述容置槽的外周,且所述第一凸部围设于所述搭接平面的外周;所述光学膜片搭接于所述搭接平面上,且可在外力作用下移动于所述搭接平面和所述显示面板之间。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背板还包括设于所述基板上的第二凸部,所述第二凸部围设在所述第一凸部的外周;所述第二凸部用于围设在所述显示面板的外周,并与所述显示面板间隔分布。
4.如权利要求1-3任一项所述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背板还包括限位结构,所述限位结构包括第一弹性臂和设于所述第一弹性臂上的第一卡钩,所述第一弹性臂设于所述基板上,以供所述第一卡钩将所述光源件弹性扣在所述基板上。
5.如权利要求1-3任一项所述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背光模组还包括装饰条,所述装饰条扣接于所述基板上,并用于压设在所述显示面板的一边缘,以供所述显示面板限位于所述装饰条和所述第一凸部之间。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基板上开设有限位槽,所述限位槽沿第一方向贯穿所述基板;所述装饰条上设有第二弹性臂,所述第二弹性臂穿设于所述限位槽内,且弹性抵接于所述限位槽的内侧壁;所述第一方向平行于所述光学膜片和所述显示面板的分布方向。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弹性臂上设有第二卡钩,所述第二卡钩伸出所述限位槽外,且沿所述第一方向抵接于所述基板沿所述第一方向上背离所述光学膜片的一侧表面。
8.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装饰条包括本体部和两个第一弯折部,两个所述第一弯折部分别自所述本体部沿第二方向上的两端弯折形成;所述本体部用于压设在所述显示面板沿第三方向上的一端边缘,两个所述第一弯折部分别包住所述基板沿所述第二方向上的两侧,且所述第一弯折部卡接于所述基板;其中,所述第二方向垂直于所述第三方向,且所述第二方向和所述第三方向均垂直于所述光学膜片和所述显示面板的分布方向。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装饰条还包括第二弯折部,所述第二弯折部自所述本体部沿所述第三方向上的一端弯折形成,所述第二弯折部包住所述基板沿所述第三方向上的一端。
10.一种显示装置,包括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如权利要求1-9任一项所述的背光模组,所述显示面板设于所述背光模组的所述第一凸部上。
CN202110873815.0A 2021-07-30 2021-07-30 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 Active CN113534538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0873815.0A CN113534538B (zh) 2021-07-30 2021-07-30 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0873815.0A CN113534538B (zh) 2021-07-30 2021-07-30 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3534538A true CN113534538A (zh) 2021-10-22
CN113534538B CN113534538B (zh) 2023-03-17

Family

ID=7808995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10873815.0A Active CN113534538B (zh) 2021-07-30 2021-07-30 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3534538B (zh)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7086648A (ja) * 2005-09-26 2007-04-05 Sharp Corp 液晶表示装置
CN104033788A (zh) * 2014-05-21 2014-09-10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背光源和拼接显示装置
CN104534351A (zh) * 2014-12-11 2015-04-22 青岛海信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
CN104950483A (zh) * 2014-03-31 2015-09-30 乐金显示有限公司 液晶显示装置
CN210605281U (zh) * 2019-09-30 2020-05-22 广州视源电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直下式背光模组、液晶显示屏及终端设备
CN112987402A (zh) * 2021-03-03 2021-06-18 厦门天马微电子有限公司 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

Patent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7086648A (ja) * 2005-09-26 2007-04-05 Sharp Corp 液晶表示装置
CN104950483A (zh) * 2014-03-31 2015-09-30 乐金显示有限公司 液晶显示装置
CN104033788A (zh) * 2014-05-21 2014-09-10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背光源和拼接显示装置
CN104534351A (zh) * 2014-12-11 2015-04-22 青岛海信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
CN210605281U (zh) * 2019-09-30 2020-05-22 广州视源电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直下式背光模组、液晶显示屏及终端设备
CN112987402A (zh) * 2021-03-03 2021-06-18 厦门天马微电子有限公司 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3534538B (zh) 2023-03-17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8881761B (zh) 一种背板、显示模组及显示设备
CN216697683U (zh) 背光模组和显示装置
CN215067622U (zh) 显示装置及拼接显示装置
CN114822299B (zh) 显示装置
CN116583780A (zh) 一种显示装置
CN216286085U (zh) 背光模组和显示装置
CN109283723B (zh) 显示装置
JP3936895B2 (ja) バックライト装置及び液晶表示装置
EP3497514B1 (en) Display device with backlight unit
CN113534538B (zh) 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
KR102553499B1 (ko) 디스플레이 장치
US8174644B2 (en) Liquid crystal module
CN211479090U (zh) 触控显示装置
WO2021082237A1 (zh) 一种显示面板
EP1837703B1 (en) Rear projection display device and transmission screen
JPH0864021A (ja) 照明装置及びそれを用いた液晶表示装置
CN215867455U (zh) 背光板、背光模组以及显示装置
CN213755340U (zh) 壳体组件及显示设备
CN113064293B (zh) 一种显示器结构
US11644615B2 (en) Backlight unit including a position limiting and fixing structure and display assembly including the same
CN113947995B (zh) 一种显示装置
CN113900295A (zh) 边框组件及显示器
CN211905923U (zh) 显示装置
CN211528867U (zh) 一种导光板插接安装的背光模组
CN211853591U (zh) 灯具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