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6583780A - 一种显示装置 - Google Patents

一种显示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6583780A
CN116583780A CN202180060447.6A CN202180060447A CN116583780A CN 116583780 A CN116583780 A CN 116583780A CN 202180060447 A CN202180060447 A CN 202180060447A CN 116583780 A CN116583780 A CN 116583780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display device
light
plate
edge
optical film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80060447.6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程宁宁
唐志强
崔立明
马吉航
杨广卿
潘光翔
石磊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isense Visual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isense Visual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Priority claimed from CN202120841143.0U external-priority patent/CN214704231U/zh
Application filed by Hisense Visual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Hisense Visual Technology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1658378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6583780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F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BY MODIFICATION OF THE OPTICAL PROPERTIES OF THE MEDIA OF THE ELEMENTS INVOLVED THEREIN; NON-LINEAR OPTICS; FREQUENCY-CHANGING OF LIGHT; OPTICAL LOGIC ELEMENTS; OPTICAL ANALOGUE/DIGITAL CONVERTERS
    • G02F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 G02F1/01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 G02F1/13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based on liquid crystals, e.g. single liquid crystal display cells
    • G02F1/1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Operation of liquid crystal cells; Circuit arrangements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Nonlinear Science (AREA)
  • Mathematical Physics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rystallography & Structural Chemistry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Optics & Photonics (AREA)
  • Devices For Indicating Variable Information By Combining Individual Elements (AREA)
  • Liquid Crystal (AREA)

Abstract

一种显示装置,包括显示面板(1‑1),用于显示图像,包括显示区域(1a‑1)以及位于显示区域(1a‑1)周边的非显示区域(1b‑1);光学膜片(3‑1),设在显示面板(1‑1)的入光侧,用于对进入显示面板(1‑1)的光线进行增亮;匀光板(5‑1),设在光学膜片(3‑1)的入光侧,用于使光线正面射入显示面板(1‑1);胶框(4‑1),设在光学膜片(3‑1)的边缘,包括支撑在光学膜片(3‑1)和匀光板(5‑1)之间的支撑部(41‑1),支撑部(41‑1)包括导光面(411‑1),导光面(411‑1)包括靠近匀光板(5‑1)的第一侧(4111‑1)和靠近光学膜片(3‑1)的第二侧(4112‑1),且导光面(411‑1)由第一侧(4111‑1)至第二侧(4112‑1)向光学膜片(3‑1)的边缘倾斜。显示装置的显示区域边缘的显示效果不受影响,可提升显示装置的窄边框效果。

Description

一种显示装置
本申请要求申请日为2020年7月17日、申请号为202010699791.7、申请名称为“一种显示装置”的中国专利申请、申请日为2020年7月27日、申请号为202010733255.4、申请名称为“一种显示装置”的中国专利申请以及申请日为2021年04月22日、申请号为202120841143.0、申请名称为“显示装置”的中国专利申请的优先权,其全部内容通过引用结合在本申请中。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液晶显示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显示装置。
背景技术
电视“窄边框”是指显示器的显示面板上无明显框架压盖,使电视外观看起来简单明快、时尚大气。随着显示技术领域的不断发展和日益成熟,窄边框电视以其简约时尚的外观受到消费者的青睐。
发明内容
本申请提供一种显示装置,可提升显示装置的窄边框效果。
本申请一些实施例中,显示装置包括胶框,胶框的支撑部支撑在光学膜片和匀光板之间,支撑部包括导光面,导光面的第一侧靠近匀光板,导光面的第二侧靠近光学膜片,且导光面由第一侧至第二侧向光学膜片的边缘倾斜;这样导光面可以引导由匀光板射出的光线向光学膜片的边缘发散,可以增大光学膜片的出光面积,进而增大显示面板中能够显示图像的有效面积,避免了胶框由于进入显示面板的显示区域内,而带来的显示区域边界内无法显示图像而出现黑边的问题,可以提升显示装置的窄边框效果。
本申请一些实施例中,导光面的第一侧位于显示区域内;导光面的第二侧位于非显示区域内,或者,第二侧位于显示区域内且与显示区域的边界之间的距离小于0.5mm。这样虽然胶框的一侧伸入显示区域内,但通过导光面向光学膜片边缘的导光作用,由导光面的第二侧进入光学膜片的光可覆盖整个显示区域,因而可以提升显示装置的窄边框效果。
本申请一些实施例中,导光面的第一侧与显示区域的边界之间的距离小 于2.5mm,以免导光面的第一侧进入显示区域过多而影响窄边框效果。
本申请一些实施例中,导光面与光学膜片之间的夹角小于或等于45°,以提升导光面引导光向光学膜片边缘的发散效果。
本申请一些实施例中,匀光板和光学膜片之间的间隙大于或等于2.5mm,以增大光在匀光板和光学膜片之间传输路径长度,提升导光面的导光效果。
本申请一些实施例中,显示装置还包括背板,背板包括:
底板,用于支撑在匀光板的背面;翻边,用于支撑显示面板;侧壁,用于连接在底板和翻边之间,翻边、侧壁和底板共同围成容纳槽,匀光板的边缘位于容纳槽内。这样形成的容纳槽可以对匀光板进行支撑和限位,同时翻边可以对显示面板进行支撑。
本申请一些实施例中,胶框还包括固定部,固定部连接在支撑部靠近显示装置边缘的一侧,固定部支撑在翻边上,这样可以进一步对胶框进行支撑固定。
本申请一些实施例中,固定部面向光学膜片的一侧具有凸起的限位部,光学膜片设有限位孔,限位部伸入限位孔内,这样可以通过胶框对光学膜片进一步限位和固定。
本申请一些实施例中,显示装置还包括:中框,设在显示装置的侧边,胶框设于中框内侧;中框包括:平板部,与显示面板所在的平面平行,用于支撑显示面板;外侧壁部,连接于平板部,且位于背板的侧壁外侧。通过中框的平板部对显示面板进行支撑,通过中框的外侧壁部进一步对背板进行限位和固定。
本申请一些实施例中,显示装置还包括:弹片,用于连接中框和背板;中框的部分区域还具有内侧壁部,内侧壁部连接于平板部且位于外侧壁部内侧,背板的侧壁伸入至外侧壁部和内侧壁部之间的容置空间内;弹片套设在背板的侧壁上,且卡设于外侧壁部和内侧壁部之间。通过在中框的外侧壁部内侧设置内侧壁部,并在外侧壁部和内侧壁部之间卡设弹片,以将中框和背板连接固定。
本申请一些实施例中,胶框的固定部的边缘设有避让内侧壁部的避让缺口,背板上设有安装弹片的凸起和缺口。胶框固定部边缘的避让缺口对中框具有限位作用,通过背板上的凸起和缺口将弹片固定在背板上。
根据本申请的一个方面,本申请提供一种显示装置,该显示装置包括: 显示面板;背板,呈间隔地设于所述显示面板的背侧;所述背板包括主体部、由所述主体部的边沿向前侧延伸的翻边和由所述翻边的前侧边沿向所述主体部的中心侧延伸的折边;中框,设于所述背板与所述显示面板之间,所述中框包括一体连接的外挡板、前盖板及内挡板;所述外挡板包覆在所述翻边的外侧;所述前盖板贴设在所述折边的前侧,并贴设于所述显示面板的背面边沿;所述内挡板包覆在所述折边的内侧边沿处。
根据本申请一些实施例,所述外挡板、所述前盖板及所述内挡板呈U型弯折结构。
根据本申请一些实施例,所述外挡板、所述前盖板及所述内挡板为金属材质。
根据本申请一些实施例,所述内挡板的远离所述前盖板的端部不具有向所述外挡板侧凸伸的弯折结构,且所述内挡板呈直线延伸的板状结构。
根据本申请一些实施例,所述中框包括天侧部及分设于天侧部左、右两侧的左侧部和右侧部;所述天侧部、所述左侧部及所述右侧部均包括一体连接的所述外挡板、前盖板及内挡板;所述左侧部的顶端与所述天侧部的左端焊接连接,并在连接处形成有第一焊缝;所述右侧部的顶端与所述天侧部的右端焊接连接,并在连接处形成有第二焊缝。
根据本申请一些实施例,所述第一焊缝形成于所述天侧部的前盖板的左端与所述左侧部的前盖板的顶端之间;所述第二焊缝形成于所述天侧部的前盖板的右端与所述右侧部的前盖板的顶端之间。
根据本申请一些实施例,所述天侧部的外挡板的左端与所述左侧部的外挡板的顶端一体成型,并呈弯折相接;所述天侧部的外挡板的右端与所述右侧部的外挡板的顶端一体成型,并呈弯折相接。
根据本申请一些实施例,在弯折前,所述天侧部的前盖板与所述左侧部的前盖板之间形成有第一折弯缺口,所述第一折弯缺口呈V字型;所述天侧部的前盖板与所述右侧部的前盖板之间形成有第二折弯缺口,所述第二折弯缺口呈V字型。
根据本申请一些实施例,所述折边的前侧壁与所述前盖板的后侧壁之间夹设有粘性条。
根据本申请一些实施例,所述显示装置还包括扩散板;所述折边、所述翻边及所述主体部的边沿之间形成有收容槽;所述内挡板与所述主体部之间 具有间隔;所述扩散板设于所述主体部的前侧,且所述扩散板的边沿能够穿过所述内挡板与所述主体部之间的间隔处,并伸入布置于所述收容槽内。
由上述技术方案可知,本申请实施例至少具有如下优点和积极效果:
本申请实施例的显示装置中,利用背板与背板边沿的翻边和折边配合,能够在背板的前侧形成一定的安装空间,以供背光组件进行安装;同时在显示面板与背板之间增设有中框,并利用中框中外挡板、前盖板及内挡板的一体连接结构,能够分别包覆在翻边的外侧、折边的前侧及折边的内侧,使背板边沿处的结构更为稳固,并能够实现对显示装置整体外观的优化。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一简单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显示装置的爆炸图;
图2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显示装置的一种横截面示意图;
图3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显示装置的另一种横截面示意图;
图4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胶框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中框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图5中A处的局部示意图;
图7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中框的某一区域的截面图;
图8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中框的另一区域的截面图;
图9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弹片的结构示意图;
图10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背板的部分结构图;
图11为图10中B处的局部示意图;
图12是本申请一实施例的显示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13是图12中去掉显示面板后的结构示意图;
图14是图13的仰视图;
图15是图14中A区域的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16是图15中增加显示面板后的结构示意图;
图17是图13的中框的结构示意图;
图18是图17的B-B剖视图;
图19是图18中C区域的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20是图17中D区域的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21是图19区域在弯折前的结构示意图;
图22是图20区域在弯折前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1-显示面板;11-1-天侧;12-1-左侧;13-1-右侧;14-1-地侧;101-1-电路板;102-1-面板胶带;1a-1-显示区域;1b-1-非显示区域;2-1-中框;21-1-平板部;22-1-外侧壁部;23-1-内侧壁部;3-1-光学膜片;31-1-限位孔;4-1-胶框;41-1-支撑部;411-1-导光面;4111-1-第一侧;4112-1-第二侧;42-1-固定部;421-1-限位部;422-1-连接孔;423-1-避让缺口;5-1-匀光板;6-1-反射片;7-1-光源;8-1-背板;81-1-底板;82-1-翻边;83-1-侧壁;831-1-凸起;832-1-缺口;9-1-弹片;91-1-第一连接部;92-1-第一片;921-1-第一平板部;922-1-第二平板部;93-1-第二片;931-1-第一卡口;94-1-第三片;941-1-第三平板部;942-1-第四平板部;95-1-凸点。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申请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申请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申请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申请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申请保护的范围。
液晶电视通常包括液晶面板和背光模组,根据背光模组的入光方式的不同,背光模组可分为直下式背光模组和侧入式背光模组,随着液晶电视轻薄化的发展趋势,侧入式背光模组的应用越来越普遍。侧入式背光模组通常包括背板、中框、胶框、反射片、匀光板和光学膜片,反射片、匀光板和光学膜片依次层叠在背板上,中框围设在液晶电视的侧边,窄边框电视的液晶面板可直接固定在中框上,胶框设于中框内侧且用于支撑在匀光板和光学膜片之间。
然而,由于受到导光板受热膨胀及胶框边缘伸入至液晶面板的显示区域出现黑边问题的限制,液晶电视的边框无法进一步减窄,影响液晶电视 的窄边框效果。
图1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显示装置的爆炸图;图2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显示装置的一种横截面示意图;图3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显示装置的另一种横截面示意图。
如图1至图3所示,本实施例提供的显示装置包括显示面板1-1和背光模组。
显示装置包括天侧11-1、左侧12-1、右侧13-1和地侧14-1,其中天侧11-1和地侧14-1相对,左侧12-1和右侧13-1相对,天侧11-1分别与左侧12-1的一端和右侧13-1的一端相连,地侧14-1分别与左侧12-1的另一端和右侧13-1的另一端相连。
显示面板1-1位于显示装置的正面,显示面板1-1例如是液晶面板,其正面用于显示图像。其中,显示面板1-1包括能够有效显示图像的显示区域1a-1以及位于显示区域1a-1外围的非显示区域1b-1。
显示面板1-1的一侧连接有电路板101-1,例如电路板101-1为柔性电路板FPC,通过电路板101-1实现对整个显示面板1-1的驱动显示。
如图1所示,与显示装置同样的,显示面板1-1包括天侧11-1、左侧12-1、右侧13-1和地侧14-1,其中天侧11-1和地侧14-1相对,左侧12-1和右侧13-1相对,天侧11-1分别与左侧12-1的一端和右侧13-1的一端相连,地侧14-1分别与左侧12-1的另一端和右侧13-1的另一端相连。
沿着显示装置中光线的出光方向,背光模组依次包括起到支撑作用的背板8-1、反射片6-1、匀光板5-1、光学膜片3-1、中框2-1、胶框4-1以及位于背板8-1一侧的光源7-1。
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例提供的显示装置中,背光模组可以为侧入式背光模组,也可以为直下式背光模组。其中,侧入式背光模组中的匀光板5-1具体为导光板,直下式背光模组中的匀光板5-1具体为扩散板。以下均以背光模组为侧入式背光模组进行说明。
光学膜片3-1、匀光板5-1、反射片6-1、胶框4-1和背板8-1同样具有天侧11-1、左侧12-1、右侧13-1和地侧14-1,此处不再赘述。
背板8-1位于显示面板1-1的较远端,具有支撑和承载反射片6-1、匀光板5-1、光源7-1、光学膜片3-1和显示面板1-1的作用。
光源7-1用于产生光,其通常设置在显示装置的一侧,例如光源7-1位于 显示装置的地侧14-1。示例性的,光源7-1以灯条形式提供,例如光源7-1为LED灯条,LED灯条包括电路板101-1以及位于电路板101-1上的多颗LED灯,光源7-1发出的光线从显示装置的一侧进入匀光板5-1。
反射片6-1用于将光线反射到显示装置的出光方向上,利于光源7-1发出的光线均匀分布。反射片6-1固定于背板8-1的表面,其具有白色的反射面,反射片6-1的材质例如为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olyethylene terephthalate,简称:PET)。
匀光板5-1位于反射片6-1的出光侧,其包括入光侧和出光侧,光源7-1位于匀光板5-1的入光侧,利用匀光板5-1的折射和全反射作用将从入光侧进入的光线在匀光板5-1的出光侧射出,由此将线光源7-1转化为面光源7-1,出光侧为匀光板5-1面向显示面板1-1的一侧。匀光板5-1的材质为玻璃、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olymethyl methacrylate,简称:PMMA)或聚碳酸酯(Polycarbonate,简称:PC)。
光学膜片3-1位于匀光板5-1的出光侧,用于对光线进行增亮。光学膜片3-1可包括一张或多张膜片,包括棱镜膜、增亮膜中的至少一种。
中框2-1围设在显示装置的天侧11-1、左侧12-1和右侧13-1,显示装置的地侧14-1由于容纳有电路板101-1等部件,通常不设置中框2-1。中框2-1用于对显示面板1-1、背板8-1和胶框4-1进行固定,并且中框2-1形成显示装置的天侧11-1、左侧12-1和右侧13-1的外观件。中框2-1例如是金属中框。
显示装置还包括前壳(图中未示出),前壳位于显示面板1-1的地侧14-1端,用于遮蔽位于显示面板1-1地侧14-1端的电路板101-1。
胶框4-1围设于中框2-1内侧,本实施例所述的胶框4-1主要针对位于显示装置的天侧11-1、左侧12-1和右侧13-1这三侧的胶框4-1。可以理解的是,显示装置的地侧14-1同样可以设置有胶框4-1,地侧14-1设置的胶框4-1用于和背板8-1共同形成容纳电路板101-1的空间,并用于支撑电路板101-1。
以下主要对位于显示装置的天侧11-1、左侧12-1和右侧13-1这三侧的胶框4-1进行介绍。
在一些实施例中,胶框4-1为塑料胶框4-1,胶框4-1的材质例如是PC中加入10%的玻璃纤维(Glass Fiber,简称:GF)构成的复合材料,胶框4-1的颜色例如为白色或白灰色,本实施例对此不作具体限制。
如图2所示,胶框4-1对应位于光学膜片3-1的边缘。具体的,胶框4-1 支撑在光学膜片3-1和匀光板5-1之间,用于对光学膜片3-1和匀光板5-1之间的距离进行限定,以提高光学膜片3-1对匀光板5-1射出的光线的利用率。同时,胶框4-1用于对匀光板5-1和光学膜片3-1进行固定,以保证匀光板5-1和光学膜片3-1的稳定性。
胶框4-1包括支撑部41-1,支撑部41-1位于胶框4-1的面向显示装置的显示区域1a-1的一侧,即支撑部41-1位于胶框4-1的相对内侧,支撑部41-1的相对两侧分别与匀光板5-1和光学膜片3-1抵接,通过支撑部41-1支撑在匀光板5-1和光学膜片3-1之间,以限定匀光板5-1和光学膜片3-1之间的距离,并且支撑部41-1通过压在匀光板5-1的正面以对匀光板5-1进行固定。
如图2所示,其中,胶框4-1的支撑部41-1包括导光面411-1,导光面411-1对应支撑部41-1的连接在匀光板5-1和光学膜片3-1之间的侧壁。导光面411-1的第一侧4111-1靠近匀光板5-1的正面,例如导光面411-1的第一侧4111-1与匀光板5-1的正面接触;导光面411-1的第二侧4112-1靠近光学膜片3-1的背面,例如导光面411-1的第二侧4112-1与光学膜片3-1的背面接触。
需要说明的是,导光面411-1的第一侧4111-1和第二侧4112-1是否与匀光板5-1和光学膜片3-1接触,取决于导光面411-1是否覆盖支撑部41-1的整个侧壁。在一些实施例中,胶框4-1的支撑部41-1的侧壁可以整面设为导光面411-1;在另一些实施例中,支撑部41-1的侧壁仅有部分设为导光面411-1。本实施例对此不作限制。
具体的,导光面411-1由其第一侧4111-1至第二侧4112-1朝向光学膜片3-1的边缘倾斜。如图2所示,胶框4-1由显示装置的边缘向显示装置的中心延伸,其中胶框4-1的支撑部41-1为斜角结构形式,即支撑部41-1对应导光面411-1的第一侧4111-1向内延伸的距离较多,而支撑部41-1对应导光面411-1的第二侧4112-1向内延伸的距离较短,以使支撑部41-1的导光面411-1由第一侧4111-1至第二侧4112-1形成向外倾斜的形式。
通过导光面411-1由对应匀光板5-1的一侧至对应光学膜片3-1的一侧向外倾斜,导光面411-1在光线的出光方向上具有导光作用,这样由匀光板5-1的边缘部位出射的光线,可以进一步向光学膜片3-1的边缘扩散,可以增大进入光学膜片3-1的光线覆盖范围,光学膜片3-1的出光面积增大,从而可增大显示面板1-1的有效显示图像的区域范围。
通常胶框4-1会伸入至匀光板5-1的对应位于显示面板1-1的显示区域 1a-1内部位,这样会阻碍匀光板5-1的出光面积,进而胶框4-1会遮挡显示面板1-1的显示区域1a-1边缘的显示,导致显示区域1a-1边缘出现黑边现象,影响显示面板1-1的窄边框显示效果。
本实施例中,通过将胶框4-1支撑部41-1的侧壁设置为导光面411-1形式,导光面411-1的第一侧4111-1对应匀光板5-1,第二侧4112-1对应光学膜片3-1,且导光面411-1由其第一侧4111-1至第二侧4112-1朝向光学膜片3-1的边缘倾斜,这样匀光板5-1边缘出射的光线向光学膜片3-1的边缘扩散,可增大光学膜片3-1的出光面积,进而可以避免胶框4-1遮挡显示面板1-1的显示区域1a-1边缘的显示,可防止显示区域1a-1边缘出现黑边现象,提升显示面板1-1的窄边框显示效果。
在一些实施例中,导光面411-1的第一侧4111-1位于显示区域1a-1内;导光面411-1的第二侧4112-1位于非显示区域1b-1内,或者,导光面411-1的第二侧4112-1位于显示区域1a-1内且与显示区域1a-1的边界之间的距离小于0.5mm。
通过导光面411-1的第一侧4111-1位于显示装置的显示区域1a-1内,胶框4-1的支撑部41-1和匀光板5-1之间具有足够的搭接宽度,以保证胶框4-1可将匀光板5-1固定牢靠,以免显示装置在移动过程中,发生匀光板5-1晃动或偏离原位的现象。
通过导光面411-1的第二侧4112-1位于显示装置的非显示区域1b-1内,导光面411-1的第二侧4112-1对光学膜片3-1位于显示区域1a-1内的部分完全无遮挡,因而对显示面板1-1的显示区域1a-1的显示效果完全无影响。
或者,导光面411-1的第二侧4112-1可以略微进入显示面板1-1的显示区域1a-1,即导光面411-1的第二侧4112-1遮挡光学膜片3-1对应显示区域1a-1微小距离,这样从匀光板5-1出射的光线仍能朝向光学膜片3-1的边缘发散,对显示面板1-1的显示区域1a-1边缘的显示效果影响较小。
为了使导光面411-1的第二侧4112-1对显示区域1a-1边缘的显示效果不产生显著影响,导光面411-1的第二侧4112-1与显示区域1a-1的边界之间的距离小于0.5mm,即导光面411-1的第二侧4112-1伸入显示区域1a-1内的宽度小于0.5mm。
在一些实施例中,导光面411-1的第一侧4111-1与显示区域1a-1的边界之间的距离小于2.5mm。如此可避免导光面411-1的第一侧4111-1覆盖匀光 板5-1的宽度过大,影响匀光板5-1边缘的光线向光学膜片3-1边缘扩散的效果,以免影响显示面板1-1的显示区域1a-1边缘的显示效果。
在一些实施例中,胶框4-1支撑部41-1的导光面411-1与光学膜片3-1之间的夹角小于或等于45°。如此设置,导光面411-1由第一侧4111-1至第二侧4112-1向光学膜片3-1边缘倾斜的程度较大,在导光面411-1的第一侧4111-1遮盖匀光板5-1的宽度一定的基础上,导光面411-1的第二侧4112-1遮挡光学膜片3-1边缘的宽度更短,可以增大光学膜片3-1的出光面积。
这样可以进一步提高导光面411-1的导光效果,从匀光板5-1边缘出射的光线可以进一步向光学膜片3-1的边缘扩散,进而有效减小胶框4-1对显示面板1-1的显示区域1a-1边缘的显示效果的影响,进一步提升显示面板1-1的窄边框显示效果。
另外,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匀光板5-1和光学膜片3-1之间的间隙大于或等于2.5mm。即支撑部41-1的厚度大于或等于2.5mm,这样可保证匀光板5-1和光学膜片3-1之间具有足够的间隙,可提高光学膜片3-1对匀光板5-1的出射光线的利用率。
在导光面411-1的倾斜程度一定的程度上,通过增大匀光板5-1和光学膜片3-1之间的间隙,可以增大匀光板5-1边缘的出射光线向光学膜片3-1的边缘扩散距离,进而进一步减小胶框4-1由于遮盖匀光板5-1的显示区域1a-1对显示面板1-1的显示效果造成的影响。
另外,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例通过将胶框4-1的导光面411-1设置为由第一侧4111-1至第二侧4112-1向光学膜片3-1边缘倾斜的形式,可以有效解决胶框4-1伸入显示区域1a-1导致产生黑边现象的问题。
与此同时,相应增大了胶框4-1与匀光板5-1之间的搭接宽度,因而可以在保证匀光板5-1与胶框4-1具有足够搭接宽度的基础上,相应减小匀光板5-1的宽度,增大匀光板5-1与背板8-1的边缘之间的距离,在匀光板5-1侧壁与背板8-1的边缘之间预留足够的膨胀间隙。
由于增大了匀光板5-1的膨胀间隙,为匀光板5-1预留了足够的膨胀量,因而本实施例的匀光板5-1可以选用由亚克力板或PC板材制作而成的普通导光板,而不必选用受热不膨胀的玻璃导光板,由此可以减小显示装置正面的边框宽度,改善外观,提高产品竞争力。
以下结合背板8-1的具体结构,进一步对胶框4-1进行说明。
如图2和图3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背板8-1包括底板81-1、翻边82-1和侧壁83-1,底板81-1用于支撑在匀光板5-1的背面,翻边82-1用于支撑显示面板1-1,侧壁83-1用于连接在地板和翻边82-1之间,翻边82-1、侧壁83-1和地板共同围成容纳槽,匀光板5-1的边缘位于容纳槽内。
底板81-1为背板8-1的主体支撑面,反射片6-1和匀光板5-1依次支撑在底板81-1上,侧壁83-1例如由底板81-1的边缘朝向显示面板1-1的方向垂直延伸,翻边82-1由侧壁83-1的另一侧朝向显示装置的中心延伸。示例性的,底板81-1的与侧壁83-1连接的边缘区域以及翻边82-1均与显示面板1-1所在的平面平行,侧壁83-1与显示面板1-1所在的平面垂直。
翻边82-1、侧壁83-1与底板81-1之间共同围成容纳槽,匀光板5-1和反射片6-1的边缘伸入该容纳槽内,以对匀光板5-1和反射片6-1进行限位。
如图2和图3所示,本实施例中,胶框4-1还包括固定部42-1,固定部42-1连接在支撑部41-1靠近显示装置边缘的一侧,其相对位于胶框4-1的外侧。支撑部41-1用于支撑在光学膜片3-1和匀光板5-1之间,固定部42-1则用于支撑在光学膜片3-1和背板8-1的翻边82-1之间。
通过固定部42-1支撑在背板8-1的翻边82-1上,背板8-1的翻边82-1对固定部42-1的支撑作用可以增强胶框4-1的稳定性,也有利于限定胶框4-1支撑部41-1的导光面411-1的方位,使导光面411-1更好的发挥导光作用。
图4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胶框的结构示意图。如图2和图4所示,为了增强胶框4-1对光学膜片3-1的限位作用,在一些实施例中,胶框4-1的固定部42-1面向光学膜片3-1的一侧具有凸起的限位部421-1,光学膜片3-1设有限位孔31-1,限位部421-1伸入限位孔31-1内。
本实施例中,光学膜片3-1的边缘例如可通过粘接的方式固定在胶框4-1上,而为了进一步增强胶框4-1对光学膜片3-1的限位作用,防止光学膜片3-1因受到外部作用力而偏移,通过在胶框4-1的固定部42-1上设置限位部421-1,限位部421-1位于固定部42-1面向光学膜片3-1的一侧,且限位部421-1凸起在固定部42-1上,在光学膜片3-1边缘部位的对应固定部42-1的位置相应设置限位孔31-1,胶框4-1固定部42-1上的限位部421-1伸入光学膜片3-1的限位孔31-1内,以对光学膜片3-1进行固定。
如图4所示,对于胶框4-1与背板8-1翻边82-1的固定连接,胶框4-1固定部42-1和背板8-1翻边82-1可通过粘接固定在一起,或者,在胶框4-1 固定部42-1和背板8-1翻边82-1上设置连接孔422-1,胶框4-1和背板8-1翻边82-1通过螺钉或铆钉等连接件连接。
以下再结合中框2-1的具体结构,对中框2-1、背板8-1及胶框4-1三者之间的连接关系进行详细说明。
图5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中框的结构示意图;图6为图5中A处的局部示意图;图7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中框的某一区域的截面图;图8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中框的另一区域的截面图;图9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弹片的结构示意图;图10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背板的部分结构图;图11为图10中B处的局部示意图。
如图2及图5至图7所示,本实施例中,中框2-1包括平板部21-1和外侧壁部22-1,平板部21-1与显示面板1-1所在的平面平行,且平板部21-1位于显示面板1-1的背面,显示面板1-1的边缘支撑在中框2-1的平板部21-1上。示例性的,显示面板1-1可通过面板胶带102-1粘接在中框2-1的平板部21-1上。
中框2-1的外侧壁部22-1连接在平板部21-1上,外侧壁部22-1例如可以和平板部21-1垂直,其位于背板8-1的侧壁83-1外侧,中框2-1的外侧壁部22-1构成显示装置天侧11-1、左侧12-1和右侧13-1的外观面。
如图3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显示装置还包括弹片9-1弹片9-1-1,通过弹片9-1弹片9-1-1来连接中框2-1和背板8-1,以使中框2-1和背板8-1之间的连接更简便,便于拆装,可降低劳动力。
具体的,如图6和图8所示,中框2-1的部分区域还设有内侧壁部23-1,内侧壁部23-1连接在平板部21-1上,内侧壁部23-1位于外侧壁部22-1内侧,例如内侧壁部23-1和外侧壁部22-1相互平行,外侧壁部22-1、平板部21-1和内侧壁部23-1之间形成容置空间,背板8-1的侧壁83-1伸入至该容置空间内,弹片9-1弹片9-1-1套设在背板8-1的侧壁83-1上,且卡设在中框2-1的外侧壁部22-1和内侧壁部23-1之间,以连接中框2-1和背板8-1。
弹片9-1弹片9-1-1先固定于背板8-1的侧壁83-1上,而后通过弹片9-1弹片9-1-1实现中框2-1与背板8-1之间的连接固定。
另外,结合图4所示,由于中框2-1的内侧壁部23-1位于外侧壁部22-1内侧,且中框2-1的平板部21-1位于胶框4-1上方,因此在胶框4-1固定部42-1的边缘还设有避让缺口423-1,中框2-1和胶框4-1装配时,中框2-1的 内侧壁部23-1穿过胶框4-1上的避让缺口423-1。
如图9所示,弹片9-1弹片9-1-1整体呈一端开口的形态,包括第一连接部91-1、位于第一连接部91-1的一侧且连接于第一连接部91-1的第一片92-1和位于第一连接部91-1的另一侧且连接于第一连接部91-1的第二片93-1和第三片94-1,第二片93-1和第三片94-1并排设置,其中一侧和另一侧为相对的两侧。
其中,第一片92-1、第二片93-1和第三片94-1整体的延伸方向大致垂直于第一连接部91-1所在的平面。
第一片92-1包括连接于第一连接部91-1的第一平板部921-1和连接于第一平板部921-1的第二平板部922-1,第一平板部921-1和第二平板部922-1不共面,第二平板部922-1的自由端部向着远离第一连接部91-1的方向延伸。
第一平板部921-1所在的平面与第一连接部91-1所在的平面大致垂直。
第二片93-1整体呈平板状,第二片93-1所在的平面大致垂直于第一连接部91-1所在的平面。
结合图11所示,第二片93-1上设置有第一卡口931-1,背板8-1上设有凸起831-1,凸起831-1卡合在第一卡口931-1中,用于实现弹片9-1弹片9-1-1与背板8-1之间的连接固定。
第三片94-1包括连接于第一连接部91-1的第三平板部941-1和连接于第三平板部941-1的第四平板部942-1,第三平板部941-1和第四平板部942-1不共面,第四平板部942-1的自由端部向着靠近第一连接部91-1的方向延伸。
第三平板部941-1所在的平面与垂直于第一连接部91-1所在平面的平面具有一定的夹角,即第三平板部941-1相对于第二片93-1倾斜设置,为了保证固定效果,夹角在10-20度。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弹片9-1弹片9-1-1中包含两个第二片93-1,对称设置于第三片94-1的两侧。
为了进一步保证弹片9-1弹片9-1-1与背板8-1的紧密连接,弹片9-1弹片9-1-1的第一平板部921-1和第三平板部941-1靠近侧壁83-1部一侧的表面上还设置有凸点95-1。
结合图10和图11所示,弹片9-1弹片9-1-1组装到背板8-1上时,弹片9-1弹片9-1-1安装于背板8-1的侧壁83-1和/或翻边82-1的缺口832-1缺口832-1-1处,弹片9-1弹片9-1-1的第一连接部91-1的两端分别抵持于缺口832-1 缺口832-1-1两端的侧壁83-1,避免弹片9-1弹片9-1-1沿着侧壁83-1来回滑动。
背板8-1的侧壁83-1上的凸起831-1卡合于弹片9-1弹片9-1-1的第一卡口931-1中,由此将弹片9-1弹片9-1-1固定于背板8-1的侧壁83-1上。
弹片9-1弹片9-1-1的第一平板部921-1和第三平板部941-1靠近侧壁83-1部一侧的表面上的凸点95-1与背板8-1的侧壁83-1抵持,进一步实现弹片9-1弹片9-1-1与背板8-1之间的固定。
当将中框2-1安装于背板8-1上时,固定有弹片9-1弹片9-1-1的背板8-1侧壁83-1插入到中框2-1的外侧壁部22-1与内侧壁部23-1之间。
在组装时,中框2-1的外侧壁部22-1的表面挤压第三片94-1的第三平板部941-1和第四平板部942-1的连接处,挤压过程中,弹片9-1弹片9-1-1的第三片94-1变形,产生回弹力,由此通过挤压力和回弹力的平衡,将中框2-1的外侧壁部22-1和弹片9-1弹片9-1-1固定在一起。
同时,由于第一片92-1的第二平板部922-1的自由端部向着远离第一连接部91-1的方向延伸,在组装时,中框2-1的内侧壁部23-1的表面挤压第二平板部922-1的自由端部,挤压过程中,弹片9-1弹片9-1-1的第一片92-1变形,产生回弹力,由此通过挤压力和回弹力的平衡,将中框2-1的内侧壁部23-1和弹片9-1弹片9-1-1固定在一起。
根据第一申请构思,显示装置的胶框的支撑部支撑在光学膜片和匀光板之间,支撑部包括导光面,导光面的第一侧靠近匀光板,导光面的第二侧靠近光学膜片,且导光面由第一侧至第二侧向光学膜片的边缘倾斜;这样导光面可以引导由匀光板射出的光线向光学膜片的边缘发散,可以增大光学膜片的出光面积,进而增大显示面板中能够显示图像的有效面积,避免了胶框由于进入显示面板的显示区域内,而带来的显示区域边界内无法显示图像而出现黑边的问题,可以提升显示装置的窄边框效果。
根据第二申请构思,导光面的第一侧位于显示区域内,导光面的第二侧位于非显示区域内,或第二侧位于显示区域内且与显示区域的边界之间的距离小于0.5mm,这样胶框可稳定的支撑匀光板,且通过导光面向光学膜片边缘的导光作用,由导光面的第二侧进入光学膜片的光可覆盖整个显示区域,因而可以提升显示装置的窄边框效果。
根据第三申请构思,导光面的第一侧与显示区域的边界之间的距离小 于2.5mm,以免导光面的第一侧进入显示区域过多而影响窄边框效果。
根据第四申请构思,匀光板和光学膜片之间的间隙大于或等于2.5mm,以增大光在匀光板和光学膜片之间传输路径长度,提升导光面的导光效果。
根据第五申请构思,胶框还包括固定部,固定部连接在支撑部靠近显示装置边缘的一侧,固定部支撑在翻边上,这样可以进一步对胶框进行支撑固定。
根据第六申请构思,固定部面向光学膜片的一侧具有凸起的限位部,光学膜片设有限位孔,限位部伸入限位孔内,这样可以通过胶框对光学膜片进一步限位和固定。
根据第七申请构思,显示装置的中框还包括位于外侧壁部内侧的内侧壁部,背板的侧壁伸入至外侧壁部和内侧壁部之间,显示装置还包括卡设于外侧壁部和内侧壁部之间的弹片,这样通过弹片可将中框和背板连接固定。
基于相似的背板形态,本申请某些实施例中还提供了一种显示装置。
在相关技术中,现有的显示装置的背板及中框的结构较为复杂,生产成本较高;且中框结构一般采用注塑模具一体注塑成型,这种注塑模具成本十分高昂,产品开发投入较大。
为便于表述,如无特殊说明,本文对于上、下、左、右、前、后的方位表述均以显示装置使用时的状态为参考。显示装置的屏幕(即显示面板1的显示面)为前,相背的方向即为后。
图12是本申请一实施例的显示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图13是图12中去掉显示面板1后的结构示意图。图14是图13的仰视图。图15是图14中A区域的放大结构示意图。图16是图15中增加显示面板1后的结构示意图。
请参阅图12至图16,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显示装置主要包括显示面板1、背板2、扩散板3、光学膜片4及中框5。
在显示装置中,显示面板1位于显示装置的前侧,显示面板1的前侧面作为显示面,用以显示图像。该显示装置可以不限于电视机、电脑显示器、数码相框等电子产品。
背板2位于显示装置的后侧面。背板2设置于显示面板1的背侧,背板2与显示面板1之间具有间隔。背板2可用于固定和支撑显示面板1。可以理解的是,背板2可以是金属背板2,也可以是塑料背板2。
请参阅图15和图16,在一些实施例中,背板2包括一体弯折成型的主体部21、翻边22和折边23。
主体部21间隔地设于显示面板1的后侧。主体部21的轮廓与显示面板1相同。需要说明的是,主体部21可呈平面的板状结构,也可以是中心向后侧凹设的壳体结构,以扩大主体部21中心处的安装空间。
翻边22形成于主体部21的周沿,翻边22可由主体部21的边沿向显示装置的前侧作弯折并延伸形成。
折边23形成于翻边22的前端,折边23可由翻边22的前端边沿向背板2的中心侧延伸形成。
主体部21与翻边22之间及翻边22与折边23之间的折弯过渡区域均可采用圆滑过渡结构。
主体部21、翻边22及折边23之间整体可呈U型或C型弯折结构,并在翻边22及折边23的内侧形成收容槽24。该收容槽24内可用于供扩散板3的边缘伸入进行安装。可以理解的是,该背板2边缘的U型或C型弯折结构,可通过一体弯折成型,也可以通过整体注塑成型。同时,该U型或C型弯折结构,能够使背板2在显示装置的前后方向上进行压缩变形,有利于增强对显示面板1的缓冲作用。
仍请参阅图15和图16,扩散板3设于背板2的主体部21的前侧,并位于显示面板1的后侧。光学膜片4贴设在扩散板3的前侧面上。扩散板3和光学膜片4的边缘能够伸入布置于收容槽24内。
在一些实施例中,在折边23的后侧壁与光学膜片4的边缘之间还设有密封件6。密封件6夹设于折边23的后侧壁与光学膜片4的前侧壁面之间,密封件6可用于对扩散板3及光学膜片4的边缘与折边23的连接间隙进行密封,并能够在折边23因受到压迫变形时起到缓冲作用,防止因折边23挤压光学膜片4和扩散板3而造成光学膜片4和扩散板3破损。
仍请参阅图15和图16,中框5位于显示装置的周侧,其位于显示面板1与背板2之间。中框5用于连接显示面板1和背板2,并用于包覆背板2的边缘结构,即包覆在背板2的翻边22和折边23,以实现对显示装置边缘结构及整体外观的优化。
中框5包括一体连接的外挡板501、前盖板502及内挡板503。其中,外挡板501、前盖板502及内挡板503均呈长条状结构。
前盖板502贴设在背板2的折边23的前侧面上。在一些实施例中,前盖板502与折边23之间设有第一粘性条7。第一粘性条7可采用如VHB胶带或双面胶带,粘贴在折边23的前侧面或前盖板502的后侧面上,以使中框5整体能够随前盖板502粘接固定在背板2上。
可以理解的是,第一粘性条7可设于折边23的中心线位置,可有效地防止中框5相对内翻或外翻。
前盖板502的前侧壁可以作为显示面板1的承接面。显示面板1贴设在前盖板502的前侧面上。在一些实施例中,前盖板502与显示面板1之间夹设有第二粘性条8。第二粘性条8可采用如VHB胶带或双面胶带,粘贴在前盖板502的前侧壁或显示面板1的后侧壁上,以使显示面板1的边沿能够粘接固定在中框5上。当显示面板1收到前后方向的挤压时,第二粘接条可通过前盖板502对显示面板1进行有效地缓冲防护。
外挡板501由前盖板502的外侧边沿向后弯折并延伸形成,且外挡板501包覆翻边22的外侧壁上。
内挡板503可由前盖板502的内侧边沿向后弯折并延伸形成,且内挡板503包覆并卡接在折边23的内侧边沿处。
图17是图13的中框5的结构示意图。图18是图17的B-B剖视图。
请参阅图18,并结合图16,外挡板501、前盖板502及内挡板503整体可呈U型弯折结构,该U型弯折结构可包覆并固定在背板2的翻边22和折边23上。
需要说明的是,内挡板503的长度小于外挡板501,内挡板503与背板2的主体部21之间具有间隔,以便于扩散板3及光学膜片4能够伸入到背板2的翻边22和折边23内的收容槽24中。
还需要说明的是,外挡板501、前盖板502及内挡板503整体呈U型弯折结构,外挡板501和内挡板503均呈板状结构,且内挡板503远离前盖板502的端部不具有向外挡板501侧凸出的弯折结构。因此,使得中框5整体可以采用金属板材通过辊轧成型的方式形成长条状的型材,进行批量制作,再裁切或弯折成所需形状即可,该结构简化了中框5的结构及工艺,有利于降低显示装置的生产成本。
图19是图18中C区域的放大结构示意图。图20是图17中D区域的放大结构示意图。
请参阅图19和图20,并结合图17,在本实施例中,中框5为三边框框架结构,该三边框分别位于显示装置的顶侧边沿、左侧边沿和右侧边沿。
中框5包括一体连接的天侧部51、左侧部52和右侧部53。其中,天侧部51位于显示装置的顶侧边沿。左侧部52设于天侧部51的左侧,并位于显示装置的左侧边沿。右侧部53设于天侧部51的右侧,并位于显示装置的右侧边沿。
请参阅图19和图20,并结合图18,天侧部51、左侧部52和右侧部53均包括一体连接的外挡板501、前盖板502及内挡板503。即,天侧部51包括第一前盖板512、设于第一前盖板512外侧边沿的第一外挡板511及设于第一前盖板512内侧边沿的第一内挡板513。左侧部52包括第二前盖板522、设于第二前盖板522外侧边沿的第二外挡板521及设于第二前盖板522内侧边沿的第二内挡板523。右侧部53包括第三前盖板532、设于第三前盖板532外侧边沿的第三外挡板531及设于第三前盖板532内侧边沿的第三内挡板533。
需要说明的是,天侧部51、左侧部52和右侧部53的一体连接结构,并配合外挡板501、前盖板502及内挡板503的U型弯折结构,能够使中框5定位在背板2上,同时利用中框5对背板2的翻边22和折边23进行限位,有效地防止翻边22和折边23进行外翻或内翻。
请参阅图19,左侧部52的顶端与天侧部51的左端焊接连接,并在左侧部52的顶端与天侧部51的左端的焊接连接处形成有第一焊缝54。该第一焊缝54可以密封左侧部52与天侧部51之间的连接间隙,将左侧部52与天侧部51连接处的闪缝焊死,进而防止透光。
请参阅图20,右侧部53的顶端与天侧部51的右端焊接连接,并在右侧部53的顶端与天侧部51的右端的焊接连接处形成有第二焊缝55。该第二焊缝55可以密封右侧部53与天侧部51之间的连接间隙,将右侧部53与天侧部51连接处的闪缝焊死,进而防止透光。
需要说明的是,可以将中框5可以通过辊轧成型后,形成一体弯折连接的外挡板501、前盖板502及内挡板503的结构。再根据设计的尺寸,裁切成天侧部51、左侧部52和右侧部53三段边框,最后将天侧部51、左侧部52和右侧部53三段边框进行焊接拼接,最终形成中框5结构。
图21是图19区域在弯折前的结构示意图。图22是图20区域在弯折前的结构示意图。
请参阅图21和图22,并结合图19和图20,在一些实施例中,中框5也可采用热弯折工艺,将辊轧成型的型材通过工装模具进行两次直角弯折,形成U型的三边框框架结构。辊轧成型的型材呈直线状,并且该型材总体长度可以裁切成左侧部52、天侧部51及右侧部53的总和。在该型材上裁切处两个折弯缺口,以使该型材分成依次相连的左侧部52、天侧部51和右侧部53。
请参阅图21,并结合图19,左侧部52和天侧部51之间为第一折弯缺口504,该第一折弯缺口504位于天侧部51的第一前盖板512与左侧部52的第二前盖板522之间。
可以理解的是,该第一折弯缺口504也位于第一内挡板513与左侧部52的第二内挡板523之间。
同时,天侧部51的第一外挡板511与左侧部52的第二外挡板521一体连接。该第一折弯缺口504呈V字形,V字形的顶点朝向第一外挡板511和第二外挡板521的连接处,该V字形的第一折弯缺口504能够使左侧部52和天侧部51之间顺利弯折。
在折弯时,天侧部51的第一外挡板511与左侧部52的第二外挡板521可以呈夹角相接。同时,第一折弯缺口504因第一前盖板512与第二前盖板522弯折接触而消失,并在第一前盖板512与第二前盖板522的连接处形成闪缝。通过焊接工艺,可在该连接处形成第一焊缝54,以对第一前盖板512与第二前盖板522的连接间隙进行焊死,防止透光。
请参阅图22,并结合图20,同理,右侧部53和天侧部51之间为第二折弯缺口505,该第二折弯缺口505位于天侧部51的第一前盖板512与右侧部53的第三前盖板532之间。
同时,天侧部51的第一外挡板511与右侧部53的第三外挡板531一体连接。该第二折弯缺口505呈V字形,V字形的顶点朝向第一外挡板511和第三外挡板531的连接处,该V字形的第二折弯缺口505能够使右侧部53和天侧部51之间顺利弯折。
在折弯时,天侧部51的第一外挡板511与右侧部53的第三外挡板531可以呈夹角相接。同时,第二折弯缺口505因第一前盖板512与第三前盖板532的弯折接触而消失,并在第一前盖板512与第三前盖板532的连接处形成闪缝。通过焊接工艺,可在该连接处形成第二焊缝55,以对第一前盖板512与第三前盖板532的连接间隙进行焊死,防止透光。
基于上述技术方案,本申请实施例至少具有如下优点和积极效果:
本申请实施例的显示装置中,利用背板2与背板2边沿的翻边22和折边23配合,能够在背板2的前侧形成一定的安装空间,以供背光组件进行安装;同时在显示面板1与背板2之间增设有中框5,并利用中框5中外挡板501、前盖板502及内挡板503的一体连接结构,能够分别包覆在翻边22的外侧、折边23的前侧及折边23的内侧,使背板2边沿处的结构更为稳固,并能够实现对显示装置整体外观的优化。此外,外挡板501、前盖板502及内挡板503的一体连接结构,有利于将中框5采用辊轧成型的方式进行制作,有利于简化中框5的结构和工艺,进而降低显示装置的生产成本。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各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申请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各实施例对本申请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或者全部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申请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范围。

Claims (11)

  1. 一种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显示面板,用于显示图像,包括显示区域以及位于所述显示区域周边的非显示区域;
    光学膜片,设在所述显示面板的入光侧,用于对进入所述显示面板的光线进行增亮;
    匀光板,设在所述光学膜片的入光侧,用于使光线正面射入所述显示面板;
    胶框,设在所述光学膜片的边缘,包括支撑在所述光学膜片和所述匀光板之间的支撑部,所述支撑部包括导光面,所述导光面包括靠近所述匀光板的第一侧和靠近所述光学膜片的第二侧,且所述导光面由所述第一侧至所述第二侧向所述光学膜片的边缘倾斜。
  2.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侧位于所述显示区域内;所述第二侧位于所述非显示区域内,或者,所述第二侧位于所述显示区域内且与所述显示区域的边界之间的距离小于0.5mm。
  3.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侧位于所述显示区域内,且所述第一侧与所述显示区域的边界之间的距离小于2.5mm。
  4. 根据权利要求1-3任一项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导光面与所述光学膜片之间的夹角小于或等于45°。
  5. 根据权利要求1-3任一项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匀光板和所述光学膜片之间的间隙大于或等于2.5mm。
  6. 根据权利要求1-3任一项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显示装置还包括背板,所述背板包括:
    底板,用于支撑在所述匀光板的背面;
    翻边,用于支撑所述显示面板;
    侧壁,用于连接在所述底板和所述翻边之间,所述翻边、侧壁和底板共同围成容纳槽,所述匀光板的边缘位于所述容纳槽内。
  7. 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胶框还包括固定部,所述固定部连接在所述支撑部靠近所述显示 装置边缘的一侧,所述固定部支撑在所述翻边上。
  8. 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固定部面向所述光学膜片的一侧具有凸起的限位部,所述光学膜片设有限位孔,所述限位部伸入所述限位孔内。
  9. 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中框,设在所述显示装置的侧边,所述胶框设于所述中框内侧;
    所述中框包括:
    平板部,与所述显示面板所在的平面平行,用于支撑所述显示面板;
    外侧壁部,连接于所述平板部,且位于所述背板的侧壁外侧。
  10. 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弹片,用于连接所述中框和所述背板;
    所述中框的部分区域还具有内侧壁部,所述内侧壁部连接于所述平板部且位于所述外侧壁部内侧,所述背板的侧壁伸入至所述外侧壁部和所述内侧壁部之间的容置空间内;
    所述弹片套设在所述背板的侧壁上,且卡设于所述外侧壁部和所述内侧壁部之间。
  11. 一种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显示面板;
    背板,呈间隔地设于所述显示面板的背侧;所述背板包括主体部、由所述主体部的边沿向前侧延伸的翻边和由所述翻边的前侧边沿向所述主体部的中心侧延伸的折边;
    中框,设于所述背板与所述显示面板之间,所述中框包括一体连接的外挡板、前盖板及内挡板;所述外挡板包覆在所述翻边的外侧;所述前盖板贴设在所述折边的前侧,并贴设于所述显示面板的背面边沿;所述内挡板包覆在所述折边的内侧边沿处。
CN202180060447.6A 2020-07-17 2021-06-30 一种显示装置 Pending CN116583780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5)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0699791 2020-07-17
CN2020106997917 2020-07-17
CN202120841143.0U CN214704231U (zh) 2021-04-22 2021-04-22 显示装置
CN2021208411430 2021-04-22
PCT/CN2021/103539 WO2022012331A1 (zh) 2020-07-17 2021-06-30 一种显示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6583780A true CN116583780A (zh) 2023-08-11

Family

ID=7955442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80060447.6A Pending CN116583780A (zh) 2020-07-17 2021-06-30 一种显示装置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CN (1) CN116583780A (zh)
WO (1) WO2022012331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5561928B (zh) * 2022-04-20 2023-09-15 荣耀终端有限公司 一种面框、背板和大屏显示设备
WO2023230837A1 (zh) * 2022-05-31 2023-12-07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显示模组、拼接屏和显示装置
CN115327690A (zh) * 2022-08-01 2022-11-11 伟志光电(深圳)有限公司 背光模组及背光模组的组装方法
CN115113437B (zh) * 2022-08-03 2024-05-14 奇瑞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车载显示屏及车辆
CN115472093B (zh) * 2022-09-27 2023-10-03 惠科股份有限公司 背光模组和显示设备
CN116013149B (zh) 2023-02-27 2023-06-27 惠科股份有限公司 背板组件、背光模组及显示器
CN116312237A (zh) * 2023-02-28 2023-06-23 惠科股份有限公司 胶框、显示模组及显示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149517A (zh) * 2006-09-21 2008-03-26 奇美电子股份有限公司 背光模块与液晶显示器
TWI448780B (zh) * 2011-10-04 2014-08-11 Au Optronics Corp 顯示裝置
TWM437994U (en) * 2012-05-29 2012-09-21 Young Lighting Technology Inc Display device
KR102279386B1 (ko) * 2015-02-03 2021-07-21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디스플레이 장치
CN206773353U (zh) * 2017-06-16 2017-12-19 信利半导体有限公司 一种背光模组
CN209373961U (zh) * 2018-12-14 2019-09-10 深圳创维-Rgb电子有限公司 一种显示模组及显示设备
CN212724522U (zh) * 2020-09-04 2021-03-16 深圳创维-Rgb电子有限公司 背光模组和显示装置
CN112965280B (zh) * 2021-02-05 2022-10-14 海信视像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显示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WO2022012331A1 (zh) 2022-01-20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6583780A (zh) 一种显示装置
US10191315B2 (en) Display apparatus
US20180356674A1 (en) Display apparatus
EP1491940B1 (en) Liquid crystal display device
US8310627B2 (en) Display device and television receiver apparatus
CN113707034B (zh) 拼接显示装置
EP4004640B1 (en) Display device having reduced bezel size
WO2016155259A1 (zh) 一种外框和显示装置
WO2014065063A1 (ja) バックライト及び表示装置
WO2022116658A1 (zh) 显示装置
US7033064B2 (en) Area light source apparatus
CN211857125U (zh) 显示装置
WO2020182141A1 (zh) 一种液晶显示装置
US20110069251A1 (en) Liquid crystal display device, backlight module, and method of assembling a backlight module
US8174644B2 (en) Liquid crystal module
CN110764312B (zh) 一种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
JP4439656B2 (ja) 照明ユニット及びその製造方法、並びに照明ユニットを用いた液晶表示装置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CN113947995B (zh) 一种显示装置
CN211905923U (zh) 显示装置
CN113219692B (zh) 显示模组及显示系统
CN211905915U (zh) 一种显示装置
CN110133921B (zh) 显示装置
US8704968B2 (en) Liquid crystal display
CN114002875B (zh) 显示装置
CN213338267U (zh) 一种显示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