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1905915U - 一种显示装置 - Google Patents
一种显示装置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11905915U CN211905915U CN202020554777.3U CN202020554777U CN211905915U CN 211905915 U CN211905915 U CN 211905915U CN 202020554777 U CN202020554777 U CN 202020554777U CN 211905915 U CN211905915 U CN 211905915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display device
- display panel
- back plate
- optical component
- side wall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 230000003287 optical effect Effect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82
- 238000005452 bending Method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59
- 125000006850 spacer group Chemical group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2
- 230000008093 supporting effect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0
- 238000009792 diffusion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6
- 239000012788 optical film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9
- 239000004973 liquid crystal related substanc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7
- 238000004519 manufactu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8
- 239000011049 pear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7
- 238000010586 diagra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5
- 239000003292 glu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5
- 239000000853 adhesiv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4
- 230000001070 adhesive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4
- 239000012528 membran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4
- 239000011324 bead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3
- 239000010408 film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9000004033 plastic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8569 proces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4308 accommod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10000002421 cell wall Anatomy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0694 effect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6260 foam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29920001296 polysiloxane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3466 weld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9826 distribu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516 enginee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4907 flux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3760 hair shine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1795 light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0463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1159 matrix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4048 modific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2986 modif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0465 mould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4806 packaging method and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9467 reduc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6467 substitution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0409 thin film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Images
Landscapes
- Liquid Crystal (AREA)
- Devices For Indicating Variable Information By Combining Individual Element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显示装置。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显示装置,包括:显示面板,显示面板的至少一侧设置有柔性电路板;光学部件,用于对进入显示面板的光线进行匀化;背板,用于支撑光学部件和显示面板,背板的对应于柔性电路板的一侧具有折弯部,折弯部包括翻边、底沿和侧壁,翻边、底沿和侧壁共同围成容纳槽,光学部件的边缘位于容纳槽内,显示面板支撑在翻边的外壁面上。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显示装置的地侧无胶框,结构简单,成本较低。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液晶显示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显示装置。
背景技术
液晶显示器是一种借助于薄膜晶体管驱动的有源矩阵液晶显示器,它主要是以电流刺激液晶分子偏转以配合背光源在液晶面板上显示画面。
液晶显示器主要由液晶面板和背光模组组成,背光模组包括背光源、反射片、扩散板、光学膜片和背板。反射片贴设在背板的内表面上,背光源安装在背板上并暴露在反射片外,扩散板通过扩散板支架支撑在背板内侧,光学膜片覆盖在扩散板的背离背板的一侧表面,液晶面板支撑在背板上且位于液晶显示器的正面。现有技术中,液晶显示器的底端通常设置有胶框,胶框位于液晶面板和光学膜片之间,通过胶框对液晶面板进行支撑,并遮挡光学膜片的边缘。
但是,液晶显示器底端的结构堆叠较多,结构较为复杂,同时也增大了液晶显示器的生产成本。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显示装置,显示装置的地侧无胶框,结构简单,成本较低。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显示装置,该显示装置包括:
显示面板,用于显示图像,显示面板的至少一侧设置有柔性电路板;
光学部件,用于对进入显示面板的光线进行匀化;
背板,用于支撑光学部件和显示面板,背板对应于柔性电路板的一侧具有折弯部;
其中,折弯部包括:
翻边,翻边用于支撑显示面板;
底沿,底沿所在的平面与显示面板所在的平面平行;
侧壁,侧壁用于连接翻边和底沿,翻边、底沿和侧壁共同围成容纳槽,光学部件的边缘位于容纳槽内。
本申请一些实施例中,翻边呈平板状,且与背板的底沿的表面平行,侧壁与翻边相互垂直。
本申请一些实施例中,侧壁上具有向外凸出的连接部,连接部用于和设置于侧壁外侧的前壳连接。
本申请一些实施例中,连接部包括定位板和由定位板两端伸出的连接臂,连接臂的末端连接在侧壁上,定位板背离连接臂的一侧具有用于抵靠在前壳内壁的定位面。
本申请一些实施例中,在连接部两侧、且在侧壁与前壳的内壁之间限定出容纳空间,容纳空间用于容纳柔性电路板。
本申请一些实施例中,侧壁上具有多个连接部,多个连接部沿侧壁的长度方向间隔设置;
容纳空间位于相邻连接部之间。
本申请一些实施例中,定位板上设置有螺孔,通过螺孔实现前壳和背板的连接。
本申请一些实施例中,定位板与光学部件的侧边之间具有镂空区域,镂空区域内设置有遮光件。
本申请一些实施例中,容纳槽的槽底设置有柔性隔垫,光学部件的侧边抵在柔性隔垫上。
本申请一些实施例中,背板还包括背板主体,背板主体与折弯部相连,且背板主体和折弯部一体成型。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显示装置,包括显示面板、光学部件和背板,光学部件位于显示面板的背面,背板支撑在光学部件的入光侧;其中,通过在背板的与显示面板上连接的柔性电路板对应的一侧设置折弯部,同时对光学部件和显示面板进行支撑。具体的,折弯部朝向显示面板弯折,并且通过折弯部在背板侧边形成容纳槽,容纳槽的内部可以容纳和支撑光学部件,容纳槽的靠近显示面板一侧的槽壁为折弯部的翻边,通过翻边的外壁面来支撑显示面板,这样不用在显示装置的侧边设置胶框,而直接通过背板的折弯部来支撑显示面板,可以简化显示装置的结构,并且可以降低显示装置的生产成本。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一简单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现有技术中的显示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的局部结构图;
图3为图1中显示装置的底部的局部结构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显示装置的底部的局部剖视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显示装置的底部的局部剖视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另一视角的显示装置底部的局部结构图。
附图标记说明:
100、1-显示面板;200、2-光学部件;21-反射片;22-扩散板;23-光学膜片;300、3-背板;31-折弯部;311-翻边;312-容纳槽;313-侧壁;314-底沿;315-连接部;3151-定位板;3152-连接臂;3153-螺孔;3154-镂空区域;32-背板主体;400-胶框;410-凸起部;500、5-柔性电路板;600-中框;6-柔性隔垫;7-柔性件;8-前壳。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图1为现有技术中的显示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图1的局部结构图;图3为图1中显示装置的底部的局部结构图。
如图1至图3所示,现有技术中的显示装置,在一些具体实施方式中,显示装置是液晶显示器,显示装置包括显示面板100、光学部件200和背板300,显示面板100的正面用于显示画面,光学部件200位于显示面板100的背面,背板300位于显示装置的背后,背板300用于对显示面板100和光学部件200进行支撑。
如图1和图2所示,显示装置的天侧及左右两侧均设置有中框600,中框600包裹在显示装置这三侧的边缘部位,通过中框600进一步对显示面板100、光学部件200和背板300进行固定,并且中框600形成显示装置的天侧及左右两侧的外观边缘。
以显示装置处于立式状态为例,显示装置的天侧即为显示装置的顶端,显示装置的地侧为与天侧对应的底端。
通过对中框600的结构进行设计,中框600可以将显示面板100与光学部件200间隔开,以使光学部件200为显示面板100提供充足的亮度和分布均匀的光线。
但是,在显示装置中,显示面板100的地侧通常要与柔性电路板500连接,通过柔性电路板500为显示面板100提供电信号,以使显示面板100正常显示图像。为了对柔性电路板500进行限位和固定,显示装置的地侧不能直接采用中框600来支撑显示面板100。
如图2所示,通常在显示装置的地侧设置有胶框400,通过胶框400来支撑显示面板100,并且胶框400能够起到遮挡光学部件200边缘的作用。连接在显示面板100地侧的柔性电路板500,通过胶框400弯折至背板300,以对柔性电路板500进行固定和限位。
如图3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光学部件200的底部支撑在背板300上,胶框400设置在显示面板100和光学部件200之间,通过胶框400对显示面板100进行支撑。另外,胶框400上间隔的具有凸起部410,相邻的凸起部410之间形成凹槽,凹槽与柔性电路板的位置对应。
在一些其他实施例中,胶框400的外侧还套设有前壳,前壳设置在显示装置的地侧,前壳对包裹在其内部的柔性电路板500和胶框400进行保护,前壳形成显示装置地侧的外观件。
其中,胶框400的凸起部410和前壳的内壁接触,相邻凸起部410之间形成的凹槽与前壳之间的空间用于容纳柔性电路板500。
由于显示装置的地侧设置有胶框400,因而就需要设置相应的模具,通过模具成型该胶框400,这样在生产显示装置的过程中,胶框400所需的模具会产生较高的费用,这增大了显示装置的生产成本。
另外,在组装显示装置时,需要安装胶框400,这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显示装置的组装效率。
因此,本实施例提供一种显示装置,以对显示装置地侧的结构进行改进,降低显示装置的生产成本,提高显示装置的组装效率。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显示装置的底部的局部剖视图;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显示装置的底部的局部剖视图;图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另一视角的显示装置底部的局部结构图。
如图4至图6所示,本实施例提供一种显示装置,该显示装置包括显示面板1、光学部件2和背板3。
在一些实施例中,本实施例的显示装置为液晶显示器,例如,显示装置为直下式的液晶显示器。在以下实施例中,以直下式的液晶显示器为显示装置进行说明,在此不再赘述。
显示面板1位于显示装置的正面,显示面板1例如是液晶面板,其正面用于显示图像;光学部件2位于显示面板1的背面,用于将照射至显示面板1的光线进行均匀化和提高亮度,以使显示面板1显示图像;背板3位于显示装置的背面,背板3用于对显示面板1和光学部件2进行支撑。
如图4和图5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显示面板1的侧边设置有柔性电路板5,通过柔性电路板5为显示面板1提供电信号,以使显示面板1正常显示图像。
背板3的对应柔性电路板5的一侧,形成有折弯部31,通过背板3侧边的折弯部31来支撑显示面板1,并且可以保证显示面板1和光学部件2之间具有间距,这样不用在有柔性电路板5的一侧再单独设置胶框,以此降低显示面板1的生产成本,并提高显示面板1的组装效率。
具体的,通过将背板3的侧边朝向显示面板1弯折来形成折弯部31,并且折弯部31向内弯折形成翻边311,即背板3的侧边形成的折弯部31经过两次弯折,首先将背板3的侧边朝向显示面板1弯折,之后再将已弯折的部分朝向显示装置内弯折形成翻边311。
具有翻边311的折弯部31在背板3底部形成容纳槽312,光学部件2的底部位于容纳槽312内,翻边311对应位于显示面板1的背面,显示面板1可以支撑在折弯部31形成的翻边311上,这样折弯部31形成的容纳槽312的内部用于支撑光学部件2的边缘,而显示面板1则支撑在容纳槽312的对应翻边311的外侧壁上。
在一些实施例中,柔性电路板5连接在显示面板1的地侧,即柔性电路板5位于显示装置的底端,与之对应的,折弯部31位于背板3的底端。
在其他一些实施例中,柔性电路板5设置于显示面板1的天侧、左侧或右侧,此时,折弯部31同样对应位于背板3的天侧、左侧或右侧。
或者,显示面板1的两侧或三侧均设置有柔性电路板5,例如,显示面板1的天侧和地侧均连接有柔性电路板5,则背板3的天侧和地侧均设置有折弯部31,本实施例对此不做限制。
以下实施例均以折弯部31位于背板3的底端为例,可以理解的是,本实施例中,折弯部31还可以位于背板3的其他侧边。
通过背板3底部形成的折弯部31,同时可以支撑光学部件2和显示面板1,并且显示面板1支撑在翻边311的外壁面,而光学部件2支撑在容纳槽312内,这样显示面板1和光学部件2之间具有一定的间隙,可以确保光学部件2对显示面板1提供较好的光线效果。
这样通过背板3底部的具有翻边311的折弯部31来支撑显示面板1,可以不用在显示装置的底部设置胶框,因而可以省去胶框,节省胶框模具的成本,降低显示装置的生产成本;并且,在组装显示装置时,不用组装胶框,因而可以提高显示装置的组装效率。
其中,背板3底部弯折形成的折弯部31还包括侧壁313,背板3底部朝向显示面板1的方向弯折形成侧壁313,侧壁313进一步向显示装置内弯折形成翻边311。背板3的底沿314、侧壁313和翻边311共同围成容纳槽312。
如图4和图5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光学部件2的背面支撑在背板3的底沿314的内壁面上,光学部件2的底部支撑在背板3底部的折弯部31形成的容纳槽312内。其中,光学部件2的底端可以支撑在容纳槽312的槽底。
其中,可以理解的是,背板3的底沿314同时作为容纳槽312的与翻边311相对的另一侧的槽壁,底沿314是背板3底部在未形成折弯部31前,即用来支撑光学部件2的背面。本实施例将背板3底部向显示面板1的方向弯折,再向内弯折形成翻边311,可以通过背板3底部的翻边311来支撑显示面板1。
在一些实施例中,折弯部31是通过背板3底部向显示面板1弯折形成的,翻边311是通过折弯部31的侧壁313向显示装置内部弯折而形成,即折弯部31和背板3为一体结构。
在另一些实施例中,折弯部31可以由单独的翻边311和侧壁313连接形成,例如,侧壁313可以通过焊接或粘接的方式连接在背板3的底沿314上,翻边311同样可以通过焊接或粘接的方式连接在侧壁313上。
为了保证显示面板1和光学部件2的位置关系,即显示面板1和光学部件2相互平行,在一些实施例中,折弯部31的翻边311呈平板状,且翻边311与背板3的底沿314的表面平行。
通过使背板3的底沿314与翻边311之间相互平行,可以确保支撑在底沿314上的光学部件2与支撑在翻边311的外壁面上的显示面板1平行。
显示面板1与翻边311之间是平面接触,光学部件2与底沿314之间也是平面接触,折弯部31对光学部件2和显示面板1均具有较好的支撑作用,可以保证显示面板1和光学部件2的稳定性。
以显示装置为立式状态为例,背板3底部的折弯部31形成的容纳槽312两侧的槽壁,即翻边311和底沿314均为竖直的,这样光学部件2和显示面板1也为竖直状态,并且光学部件2与显示面板1平行,光学部件2各区域与显示面板1之间的间距均相等,以此使光学部件2为显示面板1提供亮度均匀的光线。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折弯部31形成的容纳槽312的槽底与两侧的槽壁之间相互垂直,即折弯部31的侧壁313与翻边311相互垂直。在显示装置为立式状态时,侧壁313为水平的,这样容纳槽312的槽底对光学部件2底部的支撑作用更好。
如图5所示,背板1的底端具有折弯部31,折弯部31用于支撑光学部件2和显示面板1,背板1还包括背板主体32,背板主体32与折弯部31连接,背板主体32对应背板1的各侧边之外的其他部位。
其中,背板主体32与折弯部31一体成型,即背板1整体为一个构件,这样可以增强背板1的结构强度。
如图4和图5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光学部件2包括反射片21、扩散板22和光学膜片23,由背板3至显示面板1依次设置的是反射片21、扩散板22和光学膜片23。
另外,背板3上还设置有背光源(图中未示出),背光源可以直接安装在背板3的内表面上,其中,对于背板3的内表面,可以理解为背板3的朝向显示面板1一侧的表面,背光源用于发出光线,为显示面板1提供光源。
示例性的,背光源可以为LED灯珠,背板3上可以设置有多个LED灯珠,LED灯珠可以为阵列形式间隔排布,例如多个LED灯珠沿着背板3的长度和宽度方向依次均匀间隔排布,以使背光源较为均匀的照亮显示面板1的各区域。其中,LED灯珠可以通过螺钉等连接件固定在背板3上,或者LED灯珠可以粘贴在背板3上。
反射片21层叠在背板3上,用于将背光源发射的光线反射至扩散板22。例如,反射片21可以粘贴于背板3上,或者反射片21通过螺钉等固定在背板3上,或者反射片21可以通过卡扣连接的方式设置与背板3上。反射片21用于将背光源发射的光线反射到位于背板3上方的扩散板22上。
在一些实施例中,反射片21和背光源均直接设置在背板3上,以背光源为多个LED灯珠为例,反射片21上与LED灯珠对应的部位可以开设有小孔,反射片21安装于背板3上后,LED灯珠穿过反射片21上的小孔照亮扩散板22。
LED灯珠发射的光线向其周围辐射,其中大部分光线会照射至扩散板22,但存在小部分光线的入射角度偏离扩散板22,这部分光线会射向背板3,为提高背光源的光效利用率,通过在背板3上层叠设置反射片21,背光源射向背板3的光线照射在反射片21上,经过反射片21反射后照射至扩散板22,这样背光源发出的光线大部分均可照射至扩散板22,光学部件2具有更高的光效。
扩散板22位于背板3的上方,由于背光源的存在,且为了提高扩散板22对背光源发射的光线的利用率,扩散板22和背板3之间通常具有一定的间距。扩散板22的扩散性高,可以将背光源发射的光线扩散至光学部件2的各区域,能够为显示面板1提供较为均匀的光源。
具体的,扩散板22通过扩散板22支架支撑在背板3上方,扩散板22支架支撑在扩散板22和背板3之间,以使扩散板22稳定的固定在背板3上方,保持扩散板22与背板321之间的间距
如图4和图5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反射片21的底部贴设在折弯部31形成的容纳槽312的内侧壁上,即反射片21贴设在背板3的底沿314上。反射片21的底部延伸至折弯部31形成的容纳槽312内,以使反射片21可以覆盖显示面板1的整个显示区域,有效提升光学部件2的光效。
可以理解的是,由于反射片21的底部贴在背板3的底沿314上,扩散板22背面的底部可以搭接在反射片21上,扩散板22的背面与反射片21接触,反射片21可以保护扩散板22不被背板3划伤。
扩散板22和显示面板1之间设置有光学膜片23,光学膜片23中可以包括多个功能性膜片,例如光学膜片23可以包括棱镜膜和偏振片等,通过设置光学膜片23,可以改善光学部件2中光线的角分布,提高光学部件2的轴向亮度,提高总的出光光通量,为显示面板1提供充足的亮度。
为了对扩散板22和光学膜片23的底端进行保护,在一些实施例中,容纳槽312的槽底设置有柔性隔垫6,扩散板22和光学膜片23的底端抵在柔性隔垫6上。通过在容纳槽312的槽底设置柔性隔垫6,使扩散板22和光学膜片23的底端直接抵接在柔性隔垫6上。
利用柔性隔垫6支撑扩散板22和光学膜片23的底端,可以避免扩散板22和光学膜片23的底端直接与背板3接触,可以对扩散板22和光学膜片23的底端形成保护,避免扩散板22和光学膜片23的底端被划伤或磕碰。
另外,柔性隔垫6还具有缓冲作用,在移动搬运显示装置的过程中,可以减缓扩散板22和光学膜片23受到的作用力,保护扩散板22和光学膜片23的完整性。
示例性的,柔性隔垫6可以采用橡胶材质或硅胶材质制成。
为了对显示面板1背面的底部及光学膜片23的底部表面进行保护,在一些实施例中,显示面板1与翻边311的外壁面之间及反射片21与翻边311的内壁面之间均设置有柔性件7。
同样的,为了避免显示面板1及光学膜片23直接和背板3接触,防止显示面板1和光学膜片23因此受到损伤,显示面板1与背板3折弯部31的翻边311的外壁面之间设置有柔性件7,光学膜片23与翻边311的内壁面之间也设置有柔性件7。
另外,光学膜片23与翻边311的内壁面之间的柔性件7还起到固定光学部件2的作用,扩散板22的背板3贴在背板3的底沿314上,光学膜片23与翻边311的内壁面之间会存在间隙,通过柔性件7抵在光学膜片23表面上,可以进一步将光学部件2固定牢靠。
柔性件7可以通过胶粘的方式贴在显示面板1与翻边311外壁面之间,翻边311内壁面的柔性件7也可以贴在翻边311上,至于柔性件7与光学膜片23的连接,柔性件7可以仅依靠压力紧贴光学膜片23,也可以采用胶粘的方式与光学膜片23连接。
示例性的,柔性件7可以为橡胶件、硅胶件或泡棉等。
如图5所示,为了对背板3和显示面板1底部进一步固定,在一些实施例中,显示装置还包括前壳8,前壳8套设在背板3的底部外侧。在背板3和显示面板1底部的外侧还套设有前壳8,通过前壳8进一步固定显示面板1和背板3,并且前壳8作为显示装置底部的外观件。
另外,与显示装置的底部不同的是,显示装置的顶部、左侧和右侧套设中框,通过中框进一步固定显示装置的顶部和左右两侧,通过中框对显示面板1的顶部和左右两侧进行支撑,保持显示面板1和光学部件2之间的间距。
如图6所示,对于背板3底部与前壳8之间的连接固定,在一些实施例中,折弯部31的侧壁313具有向外凸出的连接部315,连接部315用于和前壳8连接。
在一种具体实施方式中,前壳8和背板3底部之间可以通过螺钉等连接件连接固定,通过在折弯部31底部设置连接部315,连接部315朝向前壳8凸出,连接部315的外表面和前壳8的内壁抵接。
通过在连接部315和前壳8上设置贯通的螺孔3153,采用螺钉连接背板3底部和前壳8,对前壳8进行固定。其中,可以通过冲压成型等工艺,在折弯部31的侧壁313上形成向外凸出的连接部315。
如图6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连接部315包括定位板3151和连接臂3152,连接臂3152伸出在定位板3151的两端,定位板3151通过两端的连接臂3152和折弯部31的侧壁313连接。
定位板3151具有面向前壳8内壁的定位面,定位板3151的定位面抵靠在前壳8内壁上,以此对前壳8进行定位,并实现与前壳8的连接。
对于连接部315通过冲压成型工艺形成,定位板3151和连接臂3152均与折弯部31的侧壁313为一体结构,定位板3151的两端通过连接臂3152连接在侧壁313上。这样成型连接部315时,连接臂3152由侧壁313朝向前壳8弯折,以使定位板3151朝向前壳8凸出。通过使连接部315的对应背板3底部延长方向上的两端连接在背板3上,而连接部315的另外两侧与背板3分离,这样便于连接部315的成型,连接部315在成型时材料的流动,不会对背板3底部的其他区域造成太大影响。
由于定位板3151的两端与折弯部的侧壁313连接,且定位板3151朝向前壳8凸出,因而定位板3151与光学部件2的底端之间具有镂空区域3132。该镂空区域3132会暴露扩散板22的局部区域,为了避免由于扩散板22局部区域暴露,而造成漏光,影响光学部件2的效果,在一些实施例中,镂空区域3132内还设置有遮光件。
通过在连接部315与扩散板22之间的镂空区域3132内设置遮光件,遮光件覆盖镂空区域3132,可以避免漏光,保证光学部件2的效果。示例性的,遮光件可以为不透光的泡棉或橡胶件等。
本实施例中,折弯部31的侧壁313上的连接部315不仅用于和前壳8连接,同时还用于形成容纳柔性电路板5的空间。其中,柔性电路板5的一端连接在显示面板1背面底部,另一端绕过显示装置底端并向背板3弯折。
对此,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在连接部315两侧、且在折弯部31的侧壁313与前壳8的内壁之间限定出容纳空间,该容纳空间用于容纳柔性电路板。
连接部315向外凸出并与前壳8内壁接触,连接部315两侧的侧壁313与前壳8之间具有间隙,柔性电路板5可以对应设置在该间隙内,这样前壳8与背板3底部之间形成容纳柔性电路板5的空间。
在一些实施例中,折弯部31的侧壁313上具有多个连接部315,多个连接部315沿侧壁313的长度方向间隔设置。在相邻的连接部315之间,背板3的侧壁313与前壳8之间形成的容纳空间用于容纳柔性电路板5。
通过在折弯部31底部间隔设置多个连接部315,可以在每个连接部315上均开设螺孔3153,或间隔的在多个连接部315上开设螺孔3153,这样可以使前壳8与背板3底部连接更牢固。
连接部315均对应柔性电路板5的间隙,这样相邻连接部315之间形成容纳柔性电路板5的空间。连接部315不仅起到与前壳8连接的作用,并且分隔出容纳柔性电路板5的空间,凸出的连接部315限定了背板3底部与前壳8之间的间距,可以保护柔性电路板5不受挤压。
本实施例提供的显示装置,包括显示面板、光学部件和背板,光学部件位于显示面板的背面,背板支撑在光学部件的入光侧;其中,通过在背板的与显示面板上连接的柔性电路板对应的一侧设置折弯部,同时对光学部件和显示面板进行支撑。具体的,折弯部朝向显示面板弯折,并且通过折弯部在背板侧边形成容纳槽,容纳槽的内部可以容纳和支撑光学部件,容纳槽的靠近显示面板一侧的槽壁为折弯部的翻边,通过翻边的外壁面来支撑显示面板,这样不用在显示装置的侧边设置胶框,而直接通过背板的折弯部来支撑显示面板,可以简化显示装置的结构,并且可以降低显示装置的生产成本。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各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各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或者全部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实用新型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范围。
Claims (10)
1.一种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显示面板,用于显示图像,所述显示面板的至少一侧设置有柔性电路板;
光学部件,用于对进入所述显示面板的光线进行匀化;
背板,用于支撑所述光学部件和所述显示面板,所述背板对应于所述柔性电路板的一侧具有折弯部;
其中,所述折弯部包括:
翻边,所述翻边用于支撑所述显示面板;
底沿,所述底沿所在的平面与所述显示面板所在的平面平行;
侧壁,所述侧壁用于连接所述翻边和所述底沿,所述翻边、所述底沿和所述侧壁共同围成容纳槽,所述光学部件的边缘位于所述容纳槽内。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翻边呈平板状,且与所述底沿的表面平行,所述侧壁与所述翻边相互垂直。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侧壁上具有向外凸出的连接部,所述连接部用于和设置于所述侧壁外侧的前壳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连接部包括定位板和由所述定位板两端伸出的连接臂,所述连接臂的末端连接在所述侧壁上,所述定位板背离所述连接臂的一侧具有用于抵靠在所述前壳内壁的定位面。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连接部两侧、且在所述侧壁与所前壳的内壁之间限定出容纳空间,所述容纳空间用于容纳柔性电路板。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侧壁上具有多个所述连接部,多个所述连接部沿所述侧壁的长度方向间隔设置;
所述容纳空间位于相邻所述连接部之间。
7.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定位板上设置有螺孔,通过所述螺孔实现所述前壳和所述背板的连接。
8.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定位板与所述光学部件的侧边之间具有镂空区域,所述镂空区域内设置有遮光件。
9.根据权利要求1-3任一项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容纳槽的槽底设置有柔性隔垫,所述光学部件的侧边抵在所述柔性隔垫上。
10.根据权利要求1-3任一项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背板还包括背板主体,所述背板主体与所述折弯部相连,且所述背板主体和所述折弯部一体成型。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020554777.3U CN211905915U (zh) | 2020-04-15 | 2020-04-15 | 一种显示装置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020554777.3U CN211905915U (zh) | 2020-04-15 | 2020-04-15 | 一种显示装置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11905915U true CN211905915U (zh) | 2020-11-10 |
Family
ID=7327766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020554777.3U Active CN211905915U (zh) | 2020-04-15 | 2020-04-15 | 一种显示装置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11905915U (zh) |
Cited B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WO2022012588A1 (zh) * | 2020-07-14 | 2022-01-20 | 海信视像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液晶显示装置 |
-
2020
- 2020-04-15 CN CN202020554777.3U patent/CN211905915U/zh active Active
Cited By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WO2022012588A1 (zh) * | 2020-07-14 | 2022-01-20 | 海信视像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液晶显示装置 |
US11994759B2 (en) | 2020-07-14 | 2024-05-28 | Hisense Visual Technology Co., Ltd. | Liquid crystal display apparatus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JP5372426B2 (ja) | 表示装置、上部収納容器および表示装置の組立て方法 | |
CN215067622U (zh) | 显示装置及拼接显示装置 | |
US11294212B2 (en) | Display device having reduced bezel size | |
CN113625480A (zh) | 显示装置 | |
CN116583780A (zh) | 一种显示装置 | |
EP4006633B1 (en) | Display apparatus | |
CN209928188U (zh) | 显示装置 | |
CN215416206U (zh) | 显示装置 | |
CN211905915U (zh) | 一种显示装置 | |
JP2004126287A (ja) | 液晶表示装置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 |
CN214669977U (zh) | 显示装置 | |
CN113947995B (zh) | 一种显示装置 | |
CN114460777A (zh) | 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 | |
CN111142285A (zh) | 显示模组、显示装置及显示模组的组装方法 | |
CN211905923U (zh) | 显示装置 | |
CN101813273B (zh) | 背光模块以及液晶显示模块 | |
US8388160B2 (en) | Backlight device, display device, and television receiver | |
CN215494451U (zh) | 显示装置 | |
CN214623241U (zh) | 显示装置及车辆 | |
CN212302171U (zh) | 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 | |
KR20080008860A (ko) | 액정 패널 및 확산판 수납용 중공형 몰드, 및 이를포함하는 액정 표시 장치 | |
CN116125703A (zh) | 显示装置、背光模块以及背光模块的组装方法 | |
CN110133921B (zh) | 显示装置 | |
CN109307944B (zh) | 超薄双面显示模组 | |
TWI782783B (zh) | 顯示裝置、背光模組以及背光模組的組裝方法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