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3517326A - 显示装置、显示面板及其制作方法 - Google Patents

显示装置、显示面板及其制作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3517326A
CN113517326A CN202110574208.4A CN202110574208A CN113517326A CN 113517326 A CN113517326 A CN 113517326A CN 202110574208 A CN202110574208 A CN 202110574208A CN 113517326 A CN113517326 A CN 113517326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ight
layer
substrate
gathering
condens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10574208.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李泽亮
王彦强
高涛
丁小琪
崔国意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BOE Technology Group Co Ltd
Chengdu BOE Optoelectronics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BOE Technology Group Co Ltd
Chengdu BOE Optoelectronics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BOE Technology Group Co Ltd, Chengdu BOE Optoelectronics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BOE Technology Group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110574208.4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3517326A/zh
Publication of CN11351732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3517326A/zh
Priority to PCT/CN2021/131993 priority patent/WO2022247174A1/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KORGANIC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 H10K59/00Integrated devices, or assemblies of multiple devices, comprising at least one organic light-emitting element covered by group H10K50/00
    • H10K59/60OLEDs integrated with inorganic light-sensitive elements, e.g. with inorganic solar cells or inorganic photodiodes
    • H10K59/65OLEDs integrated with inorganic image sensor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23/00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comprising electronic image sensors; Control thereof
    • H04N23/57Mechanical or electrical details of 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being embedded in other devices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KORGANIC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 H10K59/00Integrated devices, or assemblies of multiple devices, comprising at least one organic light-emitting element covered by group H10K50/00
    • H10K59/10OLED displays
    • H10K59/12Active-matrix OLED [AMOLED] displays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KORGANIC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 H10K59/00Integrated devices, or assemblies of multiple devices, comprising at least one organic light-emitting element covered by group H10K50/00
    • H10K59/10OLED displays
    • H10K59/12Active-matrix OLED [AMOLED] displays
    • H10K59/1201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icroelectronics & Electronic Packaging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Inorganic Chemistry (AREA)
  • Multimedia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REA)
  • Manufacturing & Machinery (AREA)
  • Devices For Indicating Variable Information By Combining Individual Elements (AREA)
  • Electroluminescent Light Sources (AREA)

Abstract

本公开提供了一种显示装置、显示面板及其制作方法,属于显示技术领域。该显示面板包括驱动背板,具有像素区和透光区,所述透光区内设有多个聚光结构;发光层,设于所述驱动背板的一侧,且覆盖所述像素区和所述透光区,所述发光层包括多个发光器件,各所述发光器件位于所述像素区内;其中,所述聚光结构用于使经所述发光层进入所述透光区的光线向所述透光区背离所述发光层的一侧汇聚出射。本公开在驱动背板的透光区设置聚光结构,有助于汇聚照射在透光区的光线,扩大透光区可接受的光线的范围,提高屏下摄像技术的成像质量。

Description

显示装置、显示面板及其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公开涉及显示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显示终端、显示装置、显示面板及其制作方法。
背景技术
目前大部分全面屏的屏下摄像技术都是通过降低摄像区的PPI(Pixels PerInch,像素密度),增加像素与像素之间的透光面积来提升屏下摄像装置可接受的光量。然而,该方法中,摄像装置可接受光的范围较小,成像效果差。
所述背景技术部分公开的上述信息仅用于加强对本公开的背景的理解,因此它可以包括不构成对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已知的现有技术的信息。
发明内容
本公开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显示装置、显示面板及其制作方法,该显示面板在驱动背板的透光区设置聚光结构,有助于汇聚照射在透光区的光线,扩大透光区可接受的光线的范围,提高屏下摄像技术的成像质量。
为实现上述发明目的,本公开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根据本公开的第一个方面,提供一种显示面板,包括:
驱动背板,具有像素区和透光区,所述透光区内设有多个聚光结构;
发光层,设于所述驱动背板的一侧,且覆盖所述像素区和所述透光区,所述发光层包括多个发光器件,各所述发光器件位于所述像素区内;
其中,所述聚光结构用于使经所述发光层进入所述透光区的光线向所述透光区背离所述发光层的一侧汇聚出射。
在本公开的一种示例性实施例中,所述透光区内设有至少一层聚光层,所述聚光结构为形成于所述聚光层上的弧面凸起。
在本公开的一种示例性实施例中,所述驱动背板包括:
衬底;
有源层,设置于所述衬底的一侧,且位于所述像素区;
第一栅绝缘层,覆盖所述有源层和所述衬底;
栅极层,设置于所述第一栅绝缘层背离所述衬底的一侧,且与所述有源层正对设置;
第二栅绝缘层,覆盖所述栅极层和所述第一栅绝缘层;
层间介质层,覆盖所述第二栅绝缘层;
第一源漏层,设置于所述层间介质层背离所述衬底的一侧,所述第一源漏层连接于所述有源层;
第一平坦化层,覆盖所述第一源漏层和所述层间介质层;
第二源漏层,设于所述第一平坦化层背离所述衬底的一侧,所述第二源漏层与所述第一源漏层连接;
第二平坦化层,覆盖所述第二源漏层和所述第一平坦化层;
所述发光层设于所述第二平坦化层背离所述衬底的表面;
其中,所述第一栅绝缘层、所述第二栅绝缘层、所述层间介质层、所述第一平坦化层和所述第二平坦化层中至少有一层膜层位于所述透光区的区域为所述聚光层。
在本公开的一种示例性实施例中,所述发光层包括:
第一电极,设于所述第二平坦化层背离所述衬底的表面;
像素定义层,设置于所述第二平坦化层背离所述衬底的表面,且露出所述第一电极;
发光功能层,至少覆盖所述第一电极的背离所述衬底且被所述像素定义层露出的表面区域;
第二电极,覆盖所述发光功能层。
在本公开的一种示例性实施例中,所述聚光层包括向背离所述衬底的方向分布的第一聚光层和第二聚光层;
所述聚光结构包括第一聚光结构和第二聚光结构;
所述第一聚光层的弧面凸起为所述第一聚光结构,所述第二聚光层的弧面凸起为第二聚光结构;
部分所述第一聚光结构在所述衬底上的正投影与所述第二聚光结构在所述衬底上的正投影不重合。
在本公开的一种示例性实施例中,所述第二平坦化层位于所述透光区的区域为所述第二聚光层,所述第一平坦化层位于所述透光区的区域为所述第一聚光层,所述像素定义层的折射率<所述第二平坦化层的折射率<所述第一平坦化层的折射率。
在本公开的一种示例性实施例中,所述像素定义层的折射率为1.0-1.4,所述第二平坦化层的折射率为1.5-1.9,所述第一平坦化层的折射率为2.0-2.4。
在本公开的一种示例性实施例中,所述第二平坦化层的厚度>所述第一平坦化层的厚度,所述第二聚光结构的曲率半径≥所述第一聚光结构的曲率半径。
在本公开的一种示例性实施例中,所述聚光层还包括第三聚光层;
所述聚光结构还包括第三聚光结构,所述第三聚光层的弧面凸起为所述第三聚光结构;
所述层间介质层位于所述透光区的区域为所述第三聚光层,所述第一平坦化层的折射率<所述层间介质层的折射率。
在本公开的一种示例性实施例中,所述层间介质层的折射率≤所述第二栅绝缘层的折射率≤所述第一栅绝缘层的折射率。
在本公开的一种示例性实施例中,部分所述第三聚光结构在所述衬底上的正投影与所述第一聚光结构在所述衬底上的正投影不重合。
在本公开的一种示例性实施例中,所述第二平坦化层的厚度>所述第一平坦化层的厚度>所述层间介质层的厚度;所述第二聚光结构的曲率半径≥所述第一聚光结构的曲率半径≥所述第三聚光结构的曲率半径。
在本公开的一种示例性实施例中,所述第二聚光结构的曲率半径为4.0-6.0μm,所述第一聚光结构的曲率半径为2.0-3.0μm,所述第三聚光结构的曲率半径为1.0-1.5μm。
在本公开的一种示例性实施例中,所述聚光层的数量为多个,多层所述聚光层向背离所述衬底的方向排列分布;
在相邻两层所述聚光层中,背离所述衬底的聚光层的一个弧面凸起包覆靠近所述衬底的聚光层的多个弧面凸起。
在本公开的一种示例性实施例中,所述聚光层包括向背离所述衬底的方向分布的第一聚光层和第二聚光层;
所述聚光结构包括第一聚光结构和第二聚光结构;
所述第一聚光层的弧面凸起为所述第一聚光结构,所述第二聚光层的弧面凸起为第二聚光结构;
所述第二聚光结构在所述衬底上的正投影完全覆盖所述第一聚光结构在所述衬底上的正投影。
在本公开的一种示例性实施例中,所述聚光层还包括第三聚光层,所述第三聚光层位于所述第一聚光层靠近所述衬底的一侧;
所述聚光结构还包括第三聚光结构;
所述第三聚光层的弧面凸起为所述第三聚光结构;
所述第一聚光结构在所述衬底上的正投影完全覆盖所述第三聚光结构在所述衬底上的正投影。
在本公开的一种示例性实施例中,所述弧面凸起在所述驱动背板厚度方向上的截面为弧形,所述弧形的最低点的切线,与所述弧形的最低点和最低点之间的连线的夹角不小于45°。
在本公开的一种示例性实施例中,所述弧面凸起表面为球冠。
根据本公开的第二个方面,提供一种显示面板的制作方法,包括:
形成驱动背板,所述驱动背板具有像素区和透光区,所述透光区内设有多个聚光结构;
在所述驱动背板的一侧形成发光层,所述发光层覆盖所述像素区和所述透光区,所述发光层包括多个发光器件,各所述发光器件位于所述像素区内;
其中,所述聚光结构用于使经所述发光层进入所述透光区的光线向所述透光区背离所述发光层的一侧汇聚出射。
在本公开的一种示例性实施例中,所述透光区内设有至少一层聚光层,在所述聚光层上形成弧面凸起,所述聚光结构为所述弧面凸起。
在本公开的一种示例性实施例中,所述形成驱动背板包括:
提供衬底;
在所述衬底的一侧形成有源层,所述有源层位于所述像素区;
在所述有源层背离衬底的一侧形成第一栅绝缘层,所述第一栅绝缘层覆盖所述有源层和所述衬底;
在所述第一栅绝缘层背离所述衬底的一侧形成栅极层,所述栅极层与所述有源层正对设置;
在所述栅极层背离所述衬底的一侧形成第二栅绝缘层,所述第二栅绝缘层覆盖所述栅极层和所述第一栅绝缘层;
在所述第二栅绝缘层背离所述衬底的一侧形成层间介质层,所述层间介质层覆盖所述第二栅绝缘层;
在所述层间介质层背离所述衬底的一侧形成第一源漏层,所述第一源漏层连接于所述有源层;
在所述第一源漏层背离所述衬底的一侧形成第一平坦化层,所述第一平坦化层覆盖所述源漏层和所述层间介质层;
在所述第一平坦化层背离所述衬底的一侧形成第二源漏层,所述第二源漏层与所述第一源漏层连接;
在所述第二源漏层背离所述衬底的一侧形成第二平坦化层,所述第二平坦化层覆盖所述第二源漏层和所述第一平坦化层;
其中,所述第一栅绝缘层、所述第二栅绝缘层、所述层间介质层、所述第一平坦化层和所述第二平坦化层中至少有一层膜层位于所述透光区的区域为所述聚光层。
根据本公开的第三个方面,提供一种显示装置,包括第一方面所述的显示面板。
根据本公开的第四个方面,提供一种终端设备,包括:
如第三方面所述的显示装置;
摄像装置,设于所述驱动背板背离所述发光层的一侧,且与所述透光区相对。
本公开提供的显示面板,包括驱动背板和发光层。该显示面板可用于各种显示终端设备,其中,驱动背板背离发光层的一侧可设置摄像装置,且摄像装置与驱动背板的透光区位置相对。光线可经过发光层和驱动背板的透光区进入摄像装置。驱动背板包括像素区和透光区,透光区设置有聚光结构,聚光结构用于使经所述发光层进入透光区的光线向透光区背离发光层的一侧汇聚出射。本公开在驱动背板的透光区设置聚光结构,有助于汇聚照射在透光区的光线,扩大透光区可接受的光线的范围,提高屏下摄像技术的成像质量。
附图说明
通过参照附图详细描述其示例实施方式,本公开的上述和其它特征及优点将变得更加明显。
图1是本公开示例性实施例中显示面板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公开另一示例性实施例中显示面板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公开又一示例性实施例中显示面板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公开再一示例性实施例中显示面板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公开示例性实施例中聚光结构聚光示意图;
图6是本公开示例性实施例中聚光结构折射聚光示意图;
图7是本公开示例性实施例中聚光结构截面图;
图8是本公开示例性实施例中显示面板制作方法流程图;
图9是本公开示例性实施例中形成第三聚光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10是本公开示例性实施例中形成第一聚光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11是本公开示例性实施例中形成第二聚光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12是本公开示例性实施例中终端设备结构示意图。
图中主要元件附图标记说明如下:
1-驱动背板;101-像素区;102-透光区;100-衬底;110-有源层;120-第一栅绝缘层;130-栅极层;140-第二栅绝缘层;150-层间介质层;160-第一源漏层;170-第一平坦化层;180-第二源漏层;190-第二平坦化层;111-第一聚光层;1111-第一聚光结构;112-第二聚光层;1121-第二聚光结构;113-第三聚光层;1131-第三聚光结构;103-第一极;104-第二极;2-发光层;210-第一电极;220-像素定义层;221-开口;230-发光功能层;240-第二电极;3-摄像装置。
具体实施方式
现在将参考附图更全面地描述示例实施例。然而,示例实施例能够以多种形式实施,且不应被理解为限于在此阐述的范例;相反,提供这些实施例使得本公开将更加全面和完整,并将示例实施例的构思全面地传达给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所描述的特征、结构或特性可以以任何合适的方式结合在一个或更多实施例中。在下面的描述中,提供许多具体细节从而给出对本公开的实施例的充分理解。
在图中,为了清晰,可能夸大了区域和层的厚度。在图中相同的附图标记表示相同或类似的结构,因而将省略它们的详细描述。
所描述的特征、结构或特性可以以任何合适的方式结合在一个或更多实施例中。在下面的描述中,提供许多具体细节从而给出对本公开的实施例的充分理解。然而,本领域技术人员将意识到,可以实践本公开的技术方案而没有所述特定细节中的一个或更多,或者可以采用其它的方法、组元、材料等。在其它情况下,不详细示出或描述公知结构、材料或者操作以避免模糊本公开的主要技术创意。
当某结构在其它结构“上”时,有可能是指某结构一体形成于其它结构上,或指某结构“直接”设置在其它结构上,或指某结构通过另一结构“间接”设置在其它结构上。
用语“一个”、“一”、“所述”用以表示存在一个或多个要素/组成部分/等;用语“包括”和“具有”用以表示开放式的包括在内的意思并且是指除了列出的要素/组成部分/等之外还可存在另外的要素/组成部分/等。用语“第一”和“第二”等仅作为标记使用,不是对其对象的数量限制。
相关技术中,全面屏的屏下摄像技术都是通过降低摄像区的PPI(Pixels PerInch,像素密度),增加像素与像素之间的透光面积来提升屏下摄像装置可接受的光量。然而,正常显示面板的显示区与摄像区的PPI不能相差太多,否则会导致显示亮度差异明显,显示效果差等问题。因此,相关技术中,摄像区的透光面积不会很大,相应地,屏下摄像装置可接受到的光量也较少,从而导致摄像装置的成像效果较差。
如图1至图4所示,本公开提供一种显示面板,包括驱动背板1和发光层2。驱动背板1具有像素区101和透光区102,透光区102内设有多个聚光结构。发光层2设于驱动背板1的一侧,且覆盖像素区101和透光区102,发光层2包括多个发光器件,各发光器件位于像素区101内。其中,聚光结构用于使经发光层2进入透光区102的光线向透光区102背离发光层2的一侧汇聚出射。
本公开提供的显示面板,包括驱动背板1和发光层2。该显示面板可用于各种显示终端设备,其中,驱动背板1背离发光层2的一侧可设置摄像装置,且摄像装置与驱动背板1的透光区102位置相对。光线可经过发光层2和驱动背板1的透光区102进入摄像装置。
本公开提供的显示面板,驱动背板1包括像素区101和透光区102,透光区102设置有聚光结构,聚光结构用于使经所述发光层2进入透光区102的光线向透光区102背离发光层2的一侧汇聚出射。本公开在驱动背板1的透光区102设置聚光结构,有助于汇聚照射在透光区102的光线,扩大透光区102可接受的光线的范围,提高屏下摄像技术的成像质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公开实施方式提供的显示面板的各部件进行详细说明。
如图1所示,本公开提供一种显示面板,该显示面板可以是OLED(Organic Light-Emitting Diode,有机发光二极管)显示面板。该显示面板包括驱动背板1和发光层2。驱动背板1设有驱动电路,发光层2包括多个发光器件,通过驱动电路可驱动发光层2的各发光器件发光。具体而言,驱动背板1包括像素区101,驱动电路包括像素电路,像素电路设于像素区101内,其可以是7T1C、7T2C、6T1C或6T2C等像素电路,只要能驱动发光器件发光即可,在此不对其结构做特殊限定。像素电路的数量与发光器件的数量相同,且一一对应地与各发光器件连接,以便分别控制各个发光器件发光。其中,nTmC表示一个像素电路包括n个晶体管(用字母“T”表示)和m个电容(用字母“C”表示)。
在一些实施例中,驱动背板1由多个膜层形成,驱动背板1包括衬底100和设置于衬底100一侧的驱动层。
衬底100可以为无机材料的衬底,也可以为有机材料的衬底。举例而言,在本公开的一种实施方式中,衬底100的材料可以为钠钙玻璃(soda-lime glass)、石英玻璃、蓝宝石玻璃等玻璃材料,或者可以为不锈钢、铝、镍等金属材料。在本公开的另一种实施方式中,衬底100的材料可以为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olymethyl methacrylate,PMMA)、聚乙烯醇(Polyvinyl alcohol,PVA)、聚乙烯基苯酚(Polyvinyl phenol,PVP)、聚醚砜(Polyethersulfone,PES)、聚酰亚胺、聚酰胺、聚缩醛、聚碳酸酯(Polycarbonate,PC)、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酯(Polyethylene terephthalate,PET)、聚萘二甲酸乙二酯(Polyethylenenaphthalate,PEN)或其组合。衬底100也可以为柔性衬底,举例而言,在本公开的一种实施方式中,衬底100的材料可以为聚酰亚胺(polyimide,PI)。衬底100还可以为多层材料的复合,举例而言,在本公开的一种实施方式中,衬底100可以包括依次层叠设置的底膜层(Bottom Film)、压敏胶层、第一聚酰亚胺层和第二聚酰亚胺层。
驱动电路可位于驱动层,以驱动电路中的晶体管为顶栅型薄膜晶体管为例,驱动层可包括有源层110、第一栅绝缘层120、栅极层130、第二栅绝缘层140、层间介质层150、第一源漏层160、第一平坦化层170、第二源漏层180和第二平坦化层190。具体地,有源层110设置于衬底100的一侧,且位于像素区101。有源层110可采用IGZO(铟镓锌氧化物)。第一栅绝缘层120覆盖有源层110和衬底100。第一栅绝缘层120可采用氮化硅、氧化硅、氧化铝等单膜层或由其组合形成的多膜层。栅极层130设置于第一栅绝缘层120背离衬底100的一侧,且与有源层110正对设置。栅极层130包括栅极。栅极可采用铝、铜或钼等金属材料。第二栅绝缘层140覆盖栅极层130和第一栅绝缘层120。第二栅绝缘层140可采用氮化硅、氧化硅、氧化铝等单膜层或由其组合形成的多膜层。层间介质层150覆盖第二栅绝缘层140。层间介质层150可采用氮化硅、氧化硅、氧化铝、有机感光材料等单膜层或由其组合形成的多膜层。第一源漏层160设置于层间介质层150背离衬底100的一侧,第一源漏层160连接于有源层110。第一源漏层160包括源极和漏极,源极和漏极穿过层间介质层150、第二栅绝缘层140和第一栅绝缘层120与有源层110连接。第一平坦化层170覆盖第一源漏层160和层间介质层150。第一平坦化层170可采用有机感光材料等。第二源漏层180设于第一平坦化层170背离衬底100的一侧,第二源漏层180与第一源漏层160连接。第二平坦化层190覆盖第二源漏层180和第一平坦化层170。第二平坦化层190可采用有机感光材料等。
驱动电路还包括电容,电容包括第一极103和第二极104,第一极103与栅极层130同层设置,第二极104设于第二栅绝缘层140背离衬底100的一侧,第二极104与第一极103正对设置,层间介质层150覆盖第二极104。
发光层2设于第二平坦化层190背离衬底100的表面。发光层2包括包括多个阵列分布于像素区101的发光器件以及像素定义层220,其中,像素定义层220设于驱动背板1一侧,例如,像素定义层220设于第二平坦化层190背离衬底100的表面。像素定义层220用于分隔各个发光器件。具体而言,像素定义层220可设有多个开口221,每个开口221限定出的范围即为一发光器件的范围。
发光器件可一一对应地与各像素电路连接,从而在驱动电路的驱动下发光。例如,发光器件可与第二源漏层180连接,可在驱动电路的驱动下发光。以发光器件为OLED发光器件为例,发光器件可包括沿背离驱动背板1的方向依次层叠的第一电极210、发光功能层230和第二电极240。
第一电极210设于第二平坦化层190背离衬底100的表面。第一电极210可以是单层或多层结构,其材料可包括导电的金属、金属氧化物以及合金中的一种或多种。
像素定义层220设置于第二平坦化层190背离衬底100的表面,且露出第一电极210。像素定义层220的各开口221一一对应地露出各第一电极210,每个开口221均不大于其露出的第一电极210,也就是说,任一开口221的范围位于其对应的第一电极210的边界以内。
发光功能层230至少覆盖第一电极210的背离衬底100且被像素定义层220露出的表面区域,且可包括沿背离驱动背板1的方向依次层叠空穴注入层、空穴传输层、发光材料层、电子传输层和电子注入层,可通过使空穴和电子在发光材料层复合成激子,由激子辐射光子,从而产生可见光,具体发光原理在此不再详述。
进一步的,各个发光器件的发光功能层230可相互独立,且阵列分布于各个开口221内,也就是说,不同发光器件的发光功能层230相互独立。
当然,各个发光器件的发光功能层230也可共用发光功能层230的至少一部分膜层,从而降低工艺难度,例如:在本公开的一些实施方式中,各发光器件可共用空穴注入层、空穴传输层和电子传输层和电子注入层中的至少一个,发光材料层的数量则有多个,且一一对应地设于各开口221内,在本实施方式中,发光器件发光的颜色可以是同一颜色,此时,需要配合彩膜层的滤光作用,实现彩色显示。当然,由于各发光器件的发光材料层相互独立,因而也可使不同发光器件直接发出不同颜色的光线。
第二电极240覆盖发光功能层230,其可作为发光器件的阴极,第二电极240可以是单层或多层结构,其材料可包括导电的金属、金属氧化物以及合金中的一种或多种。
进一步的,各发光器件可共用同一第二电极240,具体而言,第二电极240为覆盖各发光器件的发光功能层230和像素定义层220的连续导电层,也就是说,第二电极240在像素定义层220的正投影覆盖各个开口221。
在一些实施例中,驱动背板1的透光区102内设置有至少一层聚光层,聚光结构为形成于聚光层上的弧面凸起。具体地,驱动背板1的多层膜层中至少有一层膜层位于透光区102的区域为聚光层。弧面凸起形成于聚光层背离衬底100的一侧表面。弧面凸起的数量可以为一个或多个,相应地,聚光结构的数量也可以为一个或多个。
弧面凸起的表面可以为曲面或弧面,例如,弧面凸起在驱动背板厚度方向上的截面为弧形,弧形可以是抛物线形状、椭圆状或圆弧状等。优选地,弧面凸起的表面为球冠,进一步地,弧面凸起可以为半球形。半球形凸起在工艺过程中更容易成型,且半球形凸起的聚光效果便于控制。
在一些实施例中,驱动背板1的多层膜层中,至少有一层膜层的位于透光区102的区域为聚光层,聚光层上形成有弧面凸起。具体地,第一栅绝缘层120、第二栅绝缘层140、层间介质层150、第一平坦化层170和第二平坦化层190中至少有一层膜层位于透光区102的区域为聚光层。这些膜层中可以有一层膜层位于透光区102的区域为聚光层,也可以有两层、三层或多层位于透光区102的区域为聚光层。举例而言,如图1所示,在一实施例中,第二平坦化层190位于透光区102的区域为聚光层;如图2所示,在另一实施例中,第二平坦化层190和第一平坦化层170位于透光区102的区域均为聚光层;如图3所示,在又一实施例中,第二平坦化层190、第一平坦化层170和层间介质层150位于透光区102的区域均为聚光层。
如图2所示,在本公开一些实施例中,聚光层包括向背离衬底100的方向分布的第一聚光层111和第二聚光层112,也即,驱动背板1的透光区102设有两层聚光层,分别为第一聚光层111和第二聚光层112,且两层膜层中离衬底100较近的为第一聚光层111,离衬底100较远的为第二聚光层112。第一聚光层111和第二聚光层112形成有弧面凸起。
聚光结构包括第一聚光结构1111和第二聚光结构1121。第一聚光层111的弧面凸起为第一聚光结构1111,第二聚光层112的弧面凸起为第二聚光结构1121。部分第一聚光结构1111在衬底100上的正投影与第二聚光结构1121在衬底100上的正投影不重合,也即第一聚光结构1111和第二聚光结构1121在衬底100上的正投影至少有部分不重合。具体地,第一聚光层111的弧面凸起的数量为多个,相应地,第一聚光结构1111的数量也为多个,第一聚光层111的弧面凸起的数量为多个,相应地,第二聚光结构1121的数量也为多个,部分第一聚光结构1111位于相邻两个第二聚光结构1121的之间,以使更多的光线在经过透光区102时发生汇聚。
具体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二平坦化层190位于透光区102的区域为第二聚光层112,第一平坦化层170位于透光区102的区域为第一聚光层111。光线经过发光层2进入透光区102时,通过第二平坦化层190和第一平坦化层170进行汇聚。
进一步地,像素定义层220的折射率<第二平坦化层190的折射率<第一平坦化层170的折射率。光线从低折射率材料进入高折射率材料发生折射。具体在该实施例中,光线从像素定义层220进入第二平坦化层190时发生第一次折射,随后光线经由第二平坦化层190进入第一平坦化层170时发生第二次折射,与此同时,光线从像素定义层220进入第二平坦化层190时会通过第二聚光结构1121进行第一聚光,随后光线经由第二平坦化层190进入第一平坦化层170时会通过第一聚光结构1111进行第二次聚光,最后进入屏下摄像装置。在此过程中,折射有助于扩大屏下摄像装置可接受到的光的范围,聚光结构能够将光线进一步汇聚,从而增强屏下摄像装置接受到的光的亮度,提升成像质量。具体地,光线从像素定义层220进入第二平坦化层190时发生第一次折射的效果如图6所示,光线从像素定义层220进入第二平坦化层190时通过第二聚光结构1121进行第一聚光的效果如图5和图6所示。其他膜层的折射效果、聚光效果等与图5、图6类似,具体不在此详细赘述。
进一步地,第一平坦化层170的折射率≤层间介质层150的折射率≤第二栅绝缘层140的折射率≤第一栅绝缘层120的折射率,以保证光的汇聚效果。优选地,第一平坦化层170的折射率<层间介质层150的折射率<第二栅绝缘层140的折射率<第一栅绝缘层120的折射率,以进一步增强光线在透光区102的折射效果,从而进一步扩大屏下摄像装置可接受光的范围。
在一具体实施例中,像素定义层220的折射率为1.0-1.4,第二平坦化层190的折射率为1.5-1.9,第一平坦化层170的折射率为2.0-2.4。
进一步地,第二平坦化层190的厚度>第一平坦化层170的厚度,以保证第二平坦化层190可以覆盖住第一平坦化层170位于透光区102的弧面凸起。在一具体实施例中,第二聚光结构1121的曲率半径≥第一聚光结构1111的曲率半径,也即,第二聚光层112的弧面凸起的曲率半径大于等于第一聚光层111的弧面凸起的曲率半径。在该实施例中,曲率半径较大的第二聚光结构1121能够接收更多的光线,从而汇聚更多的光线。
如图3所示,在本公开一些实施例中,聚光层还包括第三聚光层113,也即,驱动背板1的透光区102设有三层聚光层,分别为上述的第一聚光层111和第二聚光层112,以及该第三聚光层113。第三聚光层113形成有弧面凸起。
聚光结构还包括第三聚光结构1131。第三聚光层113的弧面凸起为第三聚光结构1131。层间介质层150位于透光区102的区域为第三聚光层113,第一平坦化层170的折射率<层间介质层150的折射率。具体在该实施例中,光线从第一平坦化层170进入层间介质层150时会发生第三次折射,与此同时,光线从第一平坦化层170进入层间介质层150时会通过第三聚光结构1131进行第三次聚光,最后进入屏下摄像装置。在该实施例中,光线折射次数更多,汇聚次数更多,则屏下摄像装置可接受光的范围更广,且可接受到的光的亮度也更高。
优选地,弧面凸起在驱动背板1厚度方向上的截面为弧形,弧形的最低点的切线,与弧形的最低点和最低点之间的连线的夹角不小于45°。
如图7所示,以第三聚光结构1131为例,在一具体实施例中,第三聚光结构1131在驱动背板1厚度方向上的截面为弧形。该弧形的最低点的切线,与弧形的最低点和最低点之间的连线形成一夹角α,该夹角α不小于45°。
进一步地,层间介质层150的折射率≤第二栅绝缘层140的折射率≤第一栅绝缘层120的折射率,以保证光的汇聚效果。优选地,层间介质层150的折射率<第二栅绝缘层140的折射率<第一栅绝缘层120的折射率,以进一步增强光线在透光区102的折射效果,从而进一步扩大屏下摄像装置可接受光的范围。
进一步地,部分第三聚光结构1131在衬底100上的正投影与第一聚光结构1111在衬底100上的正投影不重合。具体地,第一聚光层111的弧面凸起的数量为多个,相应地,第一聚光结构1111的数量也为多个,第三聚光层113的弧面凸起的数量为多个,相应地,第三聚光结构1131的数量也为多个,且部分第三聚光结构1131位于相邻两个第一聚光结构1111之间,以使更多的光线在经过透光区102时发生汇聚。
进一步地,第二平坦化层190的厚度>第一平坦化层170的厚度>层间介质层150的厚度,以保证第二平坦化层190可以覆盖住第一平坦化层170位于透光区102的弧面凸起,第一平坦化层170可以覆盖住层间介质层150位于透光区102的弧面凸起。在一具体实施例中,第二聚光结构1121的曲率半径≥第一聚光结构1111的曲率半径≥第三聚光结构1131的曲率半径。在该实施例中,第三聚光结构1131的曲率半径较小,在一定程度上可减少层间介质层150的厚度,从而降低驱动背板1的厚度。
具体地,第二平坦化层190的厚度为2.0-2.5μm,第一平坦化层170的厚度为1.5-2.0μm,层间介质层150的厚度为1.0-1.5μm。第二聚光结构1121的曲率半径为4.0-6.0μm,第一聚光结构1111的曲率半径为2.0-3.0μm,第三聚光结构1131的曲率半径为1.0-1.5μm。
如图4所示,在本公开另一些实施例中,聚光层的数量为多个,多层聚光层向背离衬底100的方向排列分布;在相邻两层聚光层中,背离衬底100的聚光层的一个弧面凸起包覆靠近衬底100的聚光层的多个弧面凸起。也即,在相邻两层聚光层中,背离衬底100的聚光层的弧面凸起在衬底100上的正投影完全覆盖靠近衬底100的聚光层的弧面凸起在衬底100上的正投影。
继续如图4所示,进一步地,聚光层包括向背离衬底100的方向分布的第一聚光层111和第二聚光层112,也即,驱动背板1的透光区102设有两层聚光层,分别为第一聚光层111和第二聚光层112,且两层膜层中离衬底100较近的为第一聚光层111,离衬底100较远的为第二聚光层112。第一聚光层111和第二聚光层112形成有弧面凸起。
聚光结构包括第一聚光结构1111和第二聚光结构1121,第一聚光层111的弧面凸起为第一聚光结构1111,第二聚光层112的弧面凸起为第二聚光结构1121,第二聚光结构1121在衬底100上的正投影完全覆盖第一聚光结构1111在衬底100上的正投影。在一实施例中,第二聚光层112的弧面凸起的数量为一个或多个,第一聚光层111的弧面凸起的数量为多个,相应地,第二聚光结构1121的数量为一个或多个,第一聚光结构1111的数量为多个。其中,单个第二聚光结构1121至少包覆两个第一聚光结构1111。该实施例中,可确保更大范围的光线都能进行汇聚。
在具体实施例中,第二平坦化层190位于透光区102的区域为第二聚光层112,第一平坦化层170位于透光区102的区域为第一聚光层111。
进一步地,聚光层还包括第三聚光层113,也即,驱动背板1的透光区102设有三层聚光层,分别为上述的第一聚光层111和第二聚光层112,以及该第三聚光层113。第三聚光层113形成有弧面凸起。
聚光结构该包括第三聚光结构1131,第三聚光层113的弧面凸起为第三聚光结构1131。第一聚光结构1111在衬底100上的正投影完全覆盖第三聚光结构1131在衬底100上的正投影。在具体实施例中,第三聚光层113的弧面凸起的数量为多个,相应地,第三聚光结构1131的数量为多个。其中,单个第一聚光结构1111至少包覆两个第三聚光结构1131。
如图8所示,本公开还提供一种显示面板的制作方法,该显示面板的结构可参考上文显示面板的实施方式,在此不再详述。该显示面板的制作方法包括:
步骤S100,形成驱动背板1,驱动背板1具有像素区101和透光区102,透光区102内设有多个聚光结构;
步骤S200,在驱动背板1的一侧形成发光层2,发光层2覆盖像素区101和透光区102,发光层2包括多个发光器件,各发光器件位于像素区101内;
其中,聚光结构用于使经发光层2进入透光区102的光线向透光区102背离发光层2的一侧汇聚出射。
进一步地,透光区102内设有至少一层聚光层,在聚光层上形成弧面凸起,聚光结构为弧面凸起。
如图9至图11,和图3所示,进一步地,结合上述驱动背板1的结构,步骤S100包括:
步骤S110,提供衬底100;
步骤S120,在衬底100的一侧形成有源层110,有源层110位于像素区101;
步骤S130,在有源层110背离衬底100的一侧形成第一栅绝缘层120,第一栅绝缘层120覆盖有源层110和衬底100;
步骤S140,在第一栅绝缘层120背离衬底100的一侧形成栅极层130,栅极层130与有源层110正对设置;
步骤S150,在栅极层130背离衬底100的一侧形成第二栅绝缘层140,第二栅绝缘层140覆盖栅极层130和第一栅绝缘层120;
步骤S160,在第二栅绝缘层140背离衬底100的一侧形成层间介质层150,层间介质层150覆盖第二栅绝缘层140;
步骤S170,在层间介质层150背离衬底100的一侧形成第一源漏层160,第一源漏层160连接于有源层110;
步骤S180,在第一源漏层160背离衬底100的一侧形成第一平坦化层170,第一平坦化层170覆盖第一源漏层160和层间介质层150;
步骤S190,在第一平坦化层170背离衬底100的一侧形成第二源漏层180,第二源漏层180与第一源漏层160连接;
步骤S190-1,在第二源漏层180背离衬底100的一侧形成第二平坦化层190,第二平坦化层190覆盖第二源漏层180和第一平坦化层170;
其中,第一栅绝缘层120、第二栅绝缘层140、层间介质层150、第一平坦化层170和第二平坦化层190中至少有一层膜层位于透光区102的区域为聚光层。具体地,第一栅绝缘层120、第二栅绝缘层140、层间介质层150、第一平坦化层170或第二平坦化层190的位于透光区102的区域可通过曝光显影形成含有弧面凸起的聚光层。
本公开实施方式制造方法各步骤的细节可参考显示面板的实施方式,如图9所示,在第二栅绝缘层140背离衬底100的一侧形成层间介质层150后,对该层进行曝光显影,使其位于透光区102的区域形成第三聚光结构1131;同理,如图10所示,在第一源漏层160背离衬底100的一侧形成第一平坦化层170后,对该平坦化层进行曝光显影,使其位于透光区102的区域形成第二聚光结构1121;如图11所示,在第二源漏层180背离衬底100的一侧形成第二平坦化层190后,对该平坦化层进行曝光显影,使其位于透光区102的区域形成第一聚光结构1111,随后进行剩余步骤,最终可形成如图3所述的显示面板。
本公开还提供一种显示装置,包括上述任一实施方式中的显示面板。
如图12所示,本公开还提供一种终端设备,包括上述显示装置和摄像装置3,摄像装置3设于驱动背板1背离发光层2的一侧,且与透光区102相对。
需要说明的是,尽管在附图中以特定顺序描述了本公开中方法的各个步骤,但是,这并非要求或者暗示必须按照该特定顺序来执行这些步骤,或是必须执行全部所示的步骤才能实现期望的结果。附加的或备选的,可以省略某些步骤,将多个步骤合并为一个步骤执行,以及/或者将一个步骤分解为多个步骤执行等,均应视为本公开的一部分。
应可理解的是,本公开不将其应用限制到本说明书提出的部件的详细结构和布置方式。本公开能够具有其他实施方式,并且能够以多种方式实现并且执行。前述变形形式和修改形式落在本公开的范围内。应可理解的是,本说明书公开和限定的本公开延伸到文中和/或附图中提到或明显的两个或两个以上单独特征的所有可替代组合。所有这些不同的组合构成本公开的多个可替代方面。本说明书的实施方式说明了已知用于实现本公开的最佳方式,并且将使本领域技术人员能够利用本公开。

Claims (23)

1.一种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包括:
驱动背板,具有像素区和透光区,所述透光区内设有多个聚光结构;
发光层,设于所述驱动背板的一侧,且覆盖所述像素区和所述透光区,所述发光层包括多个发光器件,各所述发光器件位于所述像素区内;
其中,所述聚光结构用于使经所述发光层进入所述透光区的光线向所述透光区背离所述发光层的一侧汇聚出射。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透光区内设有至少一层聚光层,所述聚光结构为形成于所述聚光层上的弧面凸起。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背板包括:
衬底;
有源层,设置于所述衬底的一侧,且位于所述像素区;
第一栅绝缘层,覆盖所述有源层和所述衬底;
栅极层,设置于所述第一栅绝缘层背离所述衬底的一侧,且与所述有源层正对设置;
第二栅绝缘层,覆盖所述栅极层和所述第一栅绝缘层;
层间介质层,覆盖所述第二栅绝缘层;
第一源漏层,设置于所述层间介质层背离所述衬底的一侧,所述第一源漏层连接于所述有源层;
第一平坦化层,覆盖所述第一源漏层和所述层间介质层;
第二源漏层,设于所述第一平坦化层背离所述衬底的一侧,所述第二源漏层与所述第一源漏层连接;
第二平坦化层,覆盖所述第二源漏层和所述第一平坦化层;
所述发光层设于所述第二平坦化层背离所述衬底的表面;
其中,所述第一栅绝缘层、所述第二栅绝缘层、所述层间介质层、所述第一平坦化层和所述第二平坦化层中至少有一层膜层位于所述透光区的区域为所述聚光层。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发光层包括:
第一电极,设于所述第二平坦化层背离所述衬底的表面;
像素定义层,设置于所述第二平坦化层背离所述衬底的表面,且露出所述第一电极;
发光功能层,至少覆盖所述第一电极的背离所述衬底且被所述像素定义层露出的表面区域;
第二电极,覆盖所述发光功能层。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聚光层包括向背离所述衬底的方向分布的第一聚光层和第二聚光层;
所述聚光结构包括第一聚光结构和第二聚光结构;
所述第一聚光层的弧面凸起为所述第一聚光结构,所述第二聚光层的弧面凸起为第二聚光结构;
部分所述第一聚光结构在所述衬底上的正投影与所述第二聚光结构在所述衬底上的正投影不重合。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平坦化层位于所述透光区的区域为所述第二聚光层,所述第一平坦化层位于所述透光区的区域为所述第一聚光层,所述像素定义层的折射率<所述第二平坦化层的折射率<所述第一平坦化层的折射率。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像素定义层的折射率为1.0-1.4,所述第二平坦化层的折射率为1.5-1.9,所述第一平坦化层的折射率为2.0-2.4。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平坦化层的厚度>所述第一平坦化层的厚度,所述第二聚光结构的曲率半径≥所述第一聚光结构的曲率半径。
9.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聚光层还包括第三聚光层;
所述聚光结构还包括第三聚光结构,所述第三聚光层的弧面凸起为所述第三聚光结构;
所述层间介质层位于所述透光区的区域为所述第三聚光层,所述第一平坦化层的折射率<所述层间介质层的折射率。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层间介质层的折射率≤所述第二栅绝缘层的折射率≤所述第一栅绝缘层的折射率。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部分所述第三聚光结构在所述衬底上的正投影与所述第一聚光结构在所述衬底上的正投影不重合。
12.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平坦化层的厚度>所述第一平坦化层的厚度>所述层间介质层的厚度;所述第二聚光结构的曲率半径≥所述第一聚光结构的曲率半径≥所述第三聚光结构的曲率半径。
13.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聚光结构的曲率半径为4.0-6.0μm,所述第一聚光结构的曲率半径为2.0-3.0μm,所述第三聚光结构的曲率半径为1.0-1.5μm。
14.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聚光层的数量为多个,多层所述聚光层向背离所述衬底的方向排列分布;
在相邻两层所述聚光层中,背离所述衬底的聚光层的一个弧面凸起包覆靠近所述衬底的聚光层的多个弧面凸起。
15.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聚光层包括向背离所述衬底的方向分布的第一聚光层和第二聚光层;
所述聚光结构包括第一聚光结构和第二聚光结构;
所述第一聚光层的弧面凸起为所述第一聚光结构,所述第二聚光层的弧面凸起为第二聚光结构;
所述第二聚光结构在所述衬底上的正投影完全覆盖所述第一聚光结构在所述衬底上的正投影。
16.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聚光层还包括第三聚光层,所述第三聚光层位于所述第一聚光层靠近所述衬底的一侧;
所述聚光结构还包括第三聚光结构;
所述第三聚光层的弧面凸起为所述第三聚光结构;
所述第一聚光结构在所述衬底上的正投影完全覆盖所述第三聚光结构在所述衬底上的正投影。
17.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弧面凸起在所述驱动背板厚度方向上的截面为弧形,所述弧形的最低点的切线,与所述弧形的最低点和最低点之间的连线的夹角不小于45°。
18.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弧面凸起表面为球冠。
19.一种显示面板的制作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形成驱动背板,所述驱动背板具有像素区和透光区,所述透光区内设有多个聚光结构;
在所述驱动背板的一侧形成发光层,所述发光层覆盖所述像素区和所述透光区,所述发光层包括多个发光器件,各所述发光器件位于所述像素区内;
其中,所述聚光结构用于使经所述发光层进入所述透光区的光线向所述透光区背离所述发光层的一侧汇聚出射。
20.根据权利要求19所述的显示面板的制作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透光区内设有至少一层聚光层,在所述聚光层上形成弧面凸起,所述聚光结构为所述弧面凸起。
21.根据权利要求20所述的显示面板的制作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形成驱动背板包括:
提供衬底;
在所述衬底的一侧形成有源层,所述有源层位于所述像素区;
在所述有源层背离衬底的一侧形成第一栅绝缘层,所述第一栅绝缘层覆盖所述有源层和所述衬底;
在所述第一栅绝缘层背离所述衬底的一侧形成栅极层,所述栅极层与所述有源层正对设置;
在所述栅极层背离所述衬底的一侧形成第二栅绝缘层,所述第二栅绝缘层覆盖所述栅极层和所述第一栅绝缘层;
在所述第二栅绝缘层背离所述衬底的一侧形成层间介质层,所述层间介质层覆盖所述第二栅绝缘层;
在所述层间介质层背离所述衬底的一侧形成第一源漏层,所述第一源漏层连接于所述有源层;
在所述第一源漏层背离所述衬底的一侧形成第一平坦化层,所述第一平坦化层覆盖所述源漏层和所述层间介质层;
在所述第一平坦化层背离所述衬底的一侧形成第二源漏层,所述第二源漏层与所述第一源漏层连接;
在所述第二源漏层背离所述衬底的一侧形成第二平坦化层,所述第二平坦化层覆盖所述第二源漏层和所述第一平坦化层;
其中,所述第一栅绝缘层、所述第二栅绝缘层、所述层间介质层、所述第一平坦化层和所述第二平坦化层中至少有一层膜层位于所述透光区的区域为所述聚光层。
22.一种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权利要求1-18任一项所述的显示面板。
23.一种终端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
如权利要求22所述的显示装置;
摄像装置,设于所述驱动背板背离所述发光层的一侧,且与所述透光区相对。
CN202110574208.4A 2021-05-25 2021-05-25 显示装置、显示面板及其制作方法 Pending CN113517326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0574208.4A CN113517326A (zh) 2021-05-25 2021-05-25 显示装置、显示面板及其制作方法
PCT/CN2021/131993 WO2022247174A1 (zh) 2021-05-25 2021-11-22 显示装置、显示面板及其制作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0574208.4A CN113517326A (zh) 2021-05-25 2021-05-25 显示装置、显示面板及其制作方法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3517326A true CN113517326A (zh) 2021-10-19

Family

ID=7806496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10574208.4A Pending CN113517326A (zh) 2021-05-25 2021-05-25 显示装置、显示面板及其制作方法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CN (1) CN113517326A (zh)
WO (1) WO2022247174A1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22247174A1 (zh) * 2021-05-25 2022-12-01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显示装置、显示面板及其制作方法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1584566A (zh) * 2020-05-11 2020-08-25 武汉华星光电半导体显示技术有限公司 显示面板及其制作方法、掩模版组

Family Cites Familie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EP2527913A1 (en) * 2010-02-22 2012-11-28 Sharp Kabushiki Kaisha Display device
CN106526944A (zh) * 2017-01-24 2017-03-22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显示基板及显示装置
CN110808271A (zh) * 2019-11-13 2020-02-18 云谷(固安)科技有限公司 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CN113517326A (zh) * 2021-05-25 2021-10-19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显示装置、显示面板及其制作方法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22247174A1 (zh) * 2021-05-25 2022-12-01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显示装置、显示面板及其制作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WO2022247174A1 (zh) 2022-12-0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KR102409920B1 (ko) 어레이 기판 및 그 제조 방법, 디스플레이 패널, 및 디스플레이 디바이스
KR101441554B1 (ko) 발광 장치, 표시 장치 및 표시 장치의 제조 방법
US8067888B2 (en) Organic light-emitting diode display device
US11644914B2 (en) Display panel and display device
CN110991323B (zh) 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
CN113517326A (zh) 显示装置、显示面板及其制作方法
CN113394260B (zh) 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JP2009070683A (ja) 照明装置及び液晶表示装置
US11322558B2 (en) Display panel and electronic device
US11805675B2 (en) Display panel comprising light shielding member on side of optical layer and display device having the same
JP7486980B2 (ja) 発光装置、表示装置、露光システム、及び表示撮像装置
US20210014393A1 (en) Light emitting device, exposure system, imaging display device, imaging device, electronic device, and lighting device
CN113206208B (zh) 显示面板及显示设备
CN112054017B (zh) 一种显示面板、制备方法及显示装置
KR20230061348A (ko) 화상 표시 장치 및 전자 기기
CN111834398B (zh) 显示模组和显示装置
CN115064567A (zh) 一种显示面板、显示面板的制作方法及显示装置
CN113629209B (zh) 显示面板以及移动终端
CN112968141B (zh) 显示模组、电子设备和显示模组的制造方法
CN112993184B (zh) 一种显示基板及显示装置
CN115101691A (zh) 一种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
CN110850635B (zh) 一种背光模组、制作方法和显示装置
WO2023151127A1 (zh) Oled显示面板及其制作方法、oled显示模组
CN117939921A (zh) 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
CN117581652A (zh) 显示装置、显示面板及显示基板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