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3511854B - 一种清水混凝土及清水混凝土建筑施工工艺 - Google Patents

一种清水混凝土及清水混凝土建筑施工工艺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3511854B
CN113511854B CN202110301222.7A CN202110301222A CN113511854B CN 113511854 B CN113511854 B CN 113511854B CN 202110301222 A CN202110301222 A CN 202110301222A CN 113511854 B CN113511854 B CN 113511854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wall
column
concrete
steel bars
bind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10301222.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3511854A (zh
Inventor
张晓禹
黄海霞
徐泽鑫
赵金昭
杨志坚
张健
杨接
阳远
赵鹏
庞林川
吴勇海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China Construction Second Engineering Bureau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China Construction Second Engineering Bureau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China Construction Second Engineering Bureau Co Ltd filed Critical China Construction Second Engineering Bureau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110301222.7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3511854B/zh
Publication of CN11351185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3511854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3511854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3511854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4CEMENTS; CONCRETE; ARTIFICIAL STONE; CERAMICS; REFRACTORIES
    • C04BLIME, MAGNESIA; SLAG; CEMENTS; COMPOSITIONS THEREOF, e.g. MORTARS, CONCRETE OR LIKE BUILDING MATERIALS; ARTIFICIAL STONE; CERAMICS; REFRACTORIES; TREATMENT OF NATURAL STONE
    • C04B28/00Compositions of mortars, concrete or artificial stone, containing inorganic binders or the reaction product of an inorganic and an organic binder, e.g. polycarboxylate cements
    • C04B28/02Compositions of mortars, concrete or artificial stone, containing inorganic binders or the reaction product of an inorganic and an organic binder, e.g. polycarboxylate cements containing hydraulic cements other than calcium sulfates
    • C04B28/04Portland cements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04BUILDING
    • E04GSCAFFOLDING; FORMS; SHUTTERING; BUILDING IMPLEMENTS OR AIDS, OR THEIR USE; HANDLING BUILDING MATERIALS ON THE SITE; REPAIRING, BREAKING-UP OR OTHER WORK ON EXISTING BUILDINGS
    • E04G21/00Preparing, conveying, or working-up building materials or building elements in situ; Other devices or measures for constructional work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Structural Engineering (AREA)
  • Ceramic Engineering (AREA)
  • Architecture (AREA)
  • Inorganic Chemistry (AREA)
  • Materials Engineering (AREA)
  • Chemical Kinetics & Catalysis (AREA)
  • Organic Chemistry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Civil Engineering (AREA)
  • On-Site Construction Work That Accompanies The Preparation And Application Of Concrete (AREA)
  • Reinforcement Elements For Building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清水混凝土及清水混凝土建筑施工工艺,属于混凝土技术领域。清水混凝土包括如下重量份数的组分:硅酸盐水泥370~390份;粉煤灰85~95份;粗骨料870~890份;水洗砂890~898份;水150~160份;外加剂11~11.6份;硅9.5~10.5份。采用前述组分及其重量份数配比来制造出的清水混泥土,强度高、表面成型效果也好。清水混凝土建筑施工工艺包括如下步骤:a、浇筑垫层混凝土;b、在垫层混凝土绑扎墙柱钢筋;c、搭设支模架;d、安装墙柱模板;e、绑扎梁、板钢筋;f、采用前述的清水混凝土进行浇筑。通过前述具体步骤,能够建造强度高、表面成型效果好的清水混凝土建筑。

Description

一种清水混凝土及清水混凝土建筑施工工艺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清水混凝土及清水混凝土建筑施工工艺,属于混凝土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清水混凝土是现有混凝土中的一种特殊混凝土,是指直接利用混凝土一次成型,具有自然质感或仅涂刷无色保护涂层,作为饰面效果的混凝土,其以表面整洁、色泽自然、线条符合设计韵律为目标,能满足各种建筑造型的要求,同时具有极好的装饰效果,因此,又称装饰混凝土。清水混凝土采用一次浇注成型,不做任何外装饰,直接利用混凝土的自然表面效果作为饰面,可以省掉传统的抹灰、镶贴等粉饰工序,与普通混凝土不同的是,清水混凝土的表面要求平整光滑、色泽均匀、棱角分明、无碰损和污染。现有的清水混凝土配合比都是以普通混凝土配合比设计方法(例如《JGJ 55-2011普通混凝土配合比设计规程》)进行,酌情调节各种配料的掺入量,导致浇筑出的清水混凝土表面各处粗糙不平,存在较大色差,气孔、缝隙较大且分布不均匀,或者在获得表面质量的同时,混凝土的强度却不能得到保证,难以达到清水混凝土的设计要求,无法直接采用现浇混凝土的自然表面效果作为饰面,仍然需要施以传统的抹灰、镶贴等粉饰工序。
发明内容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成型质量好的清水混凝土。
为了达到上述技术目的,本发明提供了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清水混泥土,包括如下重量份数的组分:
优选的,上述清水混泥土,包括如下重量份数的组分:
采用上述组分及其重量份数配比来制造出的清水混泥土,强度高、表面成型效果也好。
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清水混凝土建筑施工工艺,包括如下步骤:
a、按照要求在施工地浇筑垫层混凝土;
b、按照设计图纸要求在垫层混凝土绑扎墙柱钢筋;
c、搭设支模架;
d、安装墙柱模板;
e、绑扎梁、板钢筋;
f、采用如上所述的清水混凝土进行浇筑。
上述的清水混凝土建筑施工工艺,通过采用前述组分及其重量份数配比来制造出的清水混泥土,强度高、表面成型效果也好。
进一步的,为保证不因垫层混凝土强度没有达到就开始施工致使垫层混凝土表面不平整,在步骤a完成后,所述垫层混凝土的强度至少2Mpa。
进一步的,为保证不因清水混凝土墙底部的垫层混凝土不平整,影响后续墙柱模板拼接的整体形成质量,在步骤a完成后,采用经纬仪进行标高测量,确保垫层混凝土成型后,其高度误差在(-4mm~+4mm)范围之内。
进一步的,所述步骤b中,当采用d<12mm的竖向钢筋时,采用绑扎搭接;当采用25≥d≥12mm的竖向钢筋时,采用电渣压力焊焊接;当采用d>25mm的竖向钢筋时,采用直螺纹套筒连接;当采用d≥18mm的水平纵向钢筋时,采用直螺纹套筒连接;当采用d<18mm的水平纵向钢筋时,采用绑扎连接。
进一步的,所述步骤b中,在绑扎墙柱钢筋时,柱纵筋连接构造、箍筋加密区、箍筋长度、边柱、角柱、中柱柱顶、变截面柱、梁上柱纵筋构造按16G101-1 第63~68页实施;钢筋混凝土墙纵筋、箍筋构造按16G101-1第71~77页实施;钢筋混凝土墙中连梁LL、暗梁AL、边框梁BKL配筋构造按16G101-1第78~79 页实施;墙体转角处钢筋构造按16G101-1第82页实施。
进一步的,所述步骤b中,在绑扎墙柱钢筋时,当框架柱纵向钢筋采用搭接连接时,在框架柱纵向钢筋搭接长度范围内按5倍搭接钢筋较小直径~100mm 的间距加密柱箍筋;当框架柱纵向钢筋净高与框架柱纵向钢筋截面长边尺寸之比≤4时,在框架柱纵向钢筋高度范围内框架柱纵向钢筋箍筋全长加密,间距 100mm;当梁上翻超出结构板面时,与梁相交相应框架柱柱顶标高应上升至上翻梁梁板。
进一步的,所述步骤b中,在绑扎墙柱钢筋时,在梁错层处,在错层段范围内柱箍筋全长加密,柱箍筋直径不小于12mm,间距100mm;
进一步的,为了减少墙柱模板拼缝漏浆,所述步骤d中,墙柱模板拼缝材料采用3-5mm双面胶进行拼缝处理;墙根采用M15水泥砂浆封堵,板模拼缝、墙体阴阳角处采用海绵双面胶进行施工。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对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说明。在此需要说明的是,对于这些实施方式的说明用于帮助理解本发明,但并不构成对本发明的限定。此外,下面所描述的本发明各个实施方式中所涉及的技术特征只要彼此之间未构成冲突就可以相互组合。
实施例1
一种清水混凝土,包括如下重量份数的组分:
实施例2
一种清水混凝土,包括如下重量份数的组分:
实施例3
一种清水混凝土,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重量份数的组分:
实施例4
一种清水混凝土建筑施工工艺,包括如下步骤:
a、按照要求在施工地浇筑垫层混凝土;本实施例中,为保证不因垫层混凝土强度没有达到就开始施工致使垫层混凝土表面不平整,所述垫层混凝土的强度至少2Mpa;同时,为保证不因清水混凝土墙底部的垫层混凝土不平整,影响后续墙柱模板拼接的整体形成质量,采用经纬仪进行标高测量,确保垫层混凝土成型后,其高度误差在(-4mm~+4mm)范围之内;
b、按照设计图纸要求在垫层混凝土绑扎墙柱钢筋;
c、搭设支模架;
d、安装墙柱模板;
e、绑扎梁、板钢筋;
f、采用实施例1~实施例3任一的清水混凝土进行浇筑。
具体的,本实施例步骤b中,在绑扎墙柱钢筋之前,先根据设计图纸在垫层混凝土上弹线,确定墙体位置,保证墙体水平;弹设30CM控制线,控制墙体垂直度及平整度;定位筋按50cm一道进行布置,采用#10钻杆进行钻孔,12 (HRB400)钢筋进行墙体定位材料。
具体的,本实施例步骤b中,钢筋采用18-20号钢丝绑扎;所有钢筋交错点均绑扎,且必须牢固。同一水平直线上相邻绑扣呈“八”字形,朝向混凝土体内部(局部无法朝向内部的,只有朝向外部,但绑扣露头部分应与水平筋相贴,且同一直线上相邻绑扣露头部分朝向应正反交错),露头部分与水平筋成 45°,且同一直线上相邻绑扣露头部分朝向正反交错。所有钢筋绑扎前,均应作好如下准备工作,柱墙顶部、柱根部浮浆清理干净,钢筋上混凝土浆清理干净,柱墙钢筋偏位的应予以调整,根据“七不准绑”的原则对钢筋进行检验后绑扎。绑扎时,应用反十字扣绑扎,不得全绑一面顺扣,应间隔变换方向,以免变形;钢筋绑扎丝扣头应弯向板或墙内。“七不准绑”:未放4条线(墙柱边线、模板外200mm控制线)不绑;未清除混凝土接槎部位全部浮浆到露石子不绑;未清理污筋不绑;未检查偏位筋不绑;偏位筋未按1:6调正不绑;甩槎筋长度、错开百分比、长度不合格不绑;接头质量不合格不绑。
具体的,本实施例步骤b的具体过程如下:
1)、依据墙柱位置线对钢筋预留插筋进行检查,对移位的钢筋按1:6的坡度或垫钢筋(钢板)焊接的方法进行调整,并把钢筋上的水泥浆用钢丝刷、棉丝清理干净。
2)、柱插筋应距板面100mm处用柱定位框固定,并在上部绑扎一道定位箍筋,扶壁柱、暗柱箍筋起步筋距楼(地)面35mm,墙连柱、暗柱起步箍筋在墙水平起步筋下,墙水平起步筋距楼(地)面50mm。
3)、墙竖向钢筋绑扎:按1.5m-2m设置梯子筋,然后绑其余竖筋。梯子筋距柱边50mm,采用比墙竖向钢筋直径高一规格钢筋焊接加工并可代替墙体竖向钢筋,每个竖向梯子筋不少于4个横撑。梯档宽为墙厚减保护层,主要用来限制水平钢筋间距,间距同墙体水平钢筋间距;一种为墙厚减2mm,同时起到控制钢筋网片位置和墙体厚度尺寸作用。梯架筋间距(A)=墙厚-2倍水平钢筋直径-2倍保护层厚度。当墙筋直径大于16mm,可取消竖向梯子筋,采用双F卡定位或成品混凝土撑筋,但须与墙体水平钢筋绑扎牢靠。定位卡两端使用无齿锯切割,端头往里刷15mm防锈漆。
4)、墙水平钢筋绑扎:墙体竖筋接高完成,水平筋绑扎前安装墙体水平定位筋,水平定位筋高于板面150mm-200mm。然后绑其余横筋和拉钩。水平钢筋采用绑扎搭接,接头错开500mm,接头绑扣不少于3道;拉钩地上为矩形,地下为梅花形布置,加强区间距400mm。拉钩应绑扎到位,弯钩处贴紧主筋,绑好后用扳手把直钩端扳向墙内成45°。
5)、直螺纹接头位置:结构板顶标高上大于500mm处,并按50%错开,错开距离大于35d。
6)、浇筑楼板混凝土后经放线,检查墙体竖筋位置,发现有移位的钢筋立即调至正确位置,宽∶高按1∶6调整。
7)、剪力墙、柱与框架梁垂直相交处梁内纵筋锚固。
8)、所有钢筋交叉点均用铅铅丝绑扎牢,搭接部分中间点及两端必须绑扎。暗柱与箍筋采用“缠扣”;梁与箍筋采用“套扣”;墙体绑扣均采用“顺扣”逐个绑扎牢固,并隔行换向,钢筋搭接处,在搭接头中心和两端均绑牢,绑丝要量好尺寸,绑丝绑好后的外露长度不超过20mm,绑丝圆头朝向墙中,以避免保护层偏差。
9)、墙筋所有交叉点应逐点绑扎,其锚固、搭接长度及错开应符合要求。挡土墙外侧采用卡环式塑料垫块,其它墙体采用预制砂浆内撑条,间距1m梅花形布置,以保证保护层厚度。垫块宜避开十字交叉点。
具体的,上述绑扎墙柱钢筋过程中采用的钢筋型号:三级钢6---三级钢25。其中,钢筋连接方式具体如下:
竖向钢筋:当采用d<12mm的竖向钢筋时,采用绑扎搭接;当采用25≥d ≥12mm的竖向钢筋时,采用电渣压力焊焊接;当采用d>25mm的竖向钢筋时,采用直螺纹套筒连接。
水平纵向钢筋:当采用d≥18mm的水平纵向钢筋时,采用直螺纹套筒连接;当采用d<18mm的水平纵向钢筋时,采用绑扎连接。
具体的,上述绑扎墙柱钢筋过程中,柱纵筋连接构造、箍筋加密区、箍筋长度、边柱、角柱、中柱柱顶、变截面柱、梁上柱纵筋构造按16G101-1第63~68 页实施。
钢筋混凝土墙(剪力墙)纵筋、箍筋构造按16G101-1第71~77页实施,剪力墙中连梁LL、暗梁AL、边框梁BKL配筋构造按16G101-1第78~79页实施,水池池壁等墙体转角处钢筋构造按16G101-1第82页实施。
另外,在梁、柱、暗柱纵向受力钢筋的搭接长度范围内应按如下要求配置箍筋:
受拉搭接区段的箍筋间距不应大于搭接钢筋较小直径的5倍并不应大于 100mm;箍筋的直径不应小于搭接钢筋较大直径的0.25倍。
钢筋绑扎过程中扎丝全部向墙内侧弯折,防止清水混凝土浇筑完成后返锈,影响整体成型质量。
具体的,上述绑扎墙柱钢筋过程中,当框架柱纵向钢筋采用搭接连接时,在框架柱纵向钢筋搭接长度范围内按5倍搭接钢筋较小直径~100mm的间距加密柱箍筋;当框架柱纵向钢筋净高与框架柱纵向钢筋截面长边尺寸之比≤4时,在框架柱纵向钢筋高度范围内框架柱纵向钢筋箍筋全长加密,间距100mm;当梁上翻超出结构板面时,与梁相交相应框架柱柱顶标高应上升至上翻梁梁板。
具体的,上述绑扎墙柱钢筋过程中,在梁错层处,在错层段范围内柱箍筋全长加密,柱箍筋直径不小于12mm,间距100mm。
具体的,本实施例步骤d中,墙柱模板拼缝材料采用3-5mm双面胶进行拼缝处理;墙根采用M15水泥砂浆封堵,板模拼缝、墙体阴阳角处采用海绵双面胶进行施工。本实施例步骤d的具体过程如下:
1)、按配模图集加工模板、螺杆孔位等;
2)、清理模板表面(墨线、锯末);
3)、参照30cm控制线拼装模板、刷脱模剂;
4)、侧挡板安装,粘贴双面胶;
5)、相邻模板采用气钉枪每隔10cm固定一次,模板加固螺钉400cm间距布置一枚,长度2.5cm,保证加固时不对墙体造成破坏。
6)、安装穿墙套管、螺杆及PVC管撑条;
7)、清理模板内垃圾;
8)、安装螺母、模板与螺杆孔缝隙采用钢垫片进行封堵;
9)、初调模板垂直度。
具体的,本实施例步骤e的具体过程如下:
1)、模板清扫预检验收后,先进行起步钢筋定位,梁柱节点箍筋距柱边50mm,次梁两端箍筋距主梁50mm;楼板的纵横钢筋距墙边或梁边50mm,并根据楼板钢筋的设计间距,在模板表面弹出每道钢筋位置线。
2)、断面较小的梁,采用模内绑扎。先在模板侧帮上划出箍筋间距后按照箍筋数量摆放好箍筋,然后穿梁的上、下部纵向受力筋,按接头位置相互错开的原则,摆放好主筋,进行接头连接。绑扎时,先绑上部后绑下部,梁上部纵向钢筋应贯穿中间节点,梁下部纵向钢筋伸入中间节点的锚固长度及伸过中心线的长度均要符合设计要求。梁纵向钢筋在端节点内的锚固长度也要符合设计要求。钢筋为双排时,可用短钢筋垫在两层钢筋之间,钢筋排距应符合设计和规范要求。梁上部纵向钢筋宜用套扣法绑扎,板筋绑扎用顺扣或八字扣,钢筋每个交叉点均需绑扎,主次梁相交处,先绑扎基恩箍筋后,再按设计要求绑扎附加箍筋。
3)、在梁筋绑扎的同时,用粉笔在模板上画好板主筋、分布筋间距及预埋件和预留洞口位置。按画好的间距,先摆受力主筋,后放分布筋,双向受力板短跨方向钢筋放在长跨方向钢筋之下,下层钢筋采用八字形全绑扎。下层网片绑好后进行过程检查和专业管线预埋、预留等配合安装。
4)、板下筋按间距800mm设置相应规格的保护层垫块,上下层钢筋之间按间距1m左右设不小于φ10钢筋马凳,高=板厚-2×保护层-下层主筋直径- 上层双向直径之和确保上层钢筋位置。马凳设置在上层钢筋与下层钢筋之间。且马凳与下层钢筋交点处必须设置塑料垫块,放置方向垂直于负弯距钢筋。
5)、混凝土强度等级及最外层钢筋(包括箍筋、构造筋、分布筋等)的保护层厚度:
环境类别 二a
板、墙、壳 15 20
梁、柱(含斜撑) 20 25
注:构件中受力钢筋的保护层厚度不应小于公称钢筋直径d;基础保护层厚度从垫层顶面算起,且不小于40mm。
具体的,本实施例步骤e的具体过程为:
1)试泵;
2)泵管内输送水以润管;
3)输送砂浆润管;
4)打开阀;
5)上料,开动天泵;
6)将混凝土泵入输送管道;
7)混凝土泵送到作业点;
8)连续作业;
9)泵送结束;
10)停止喂料;
11)停机清洗。
更具体的,上述步骤1)的具体过程为:
11)、开机后,先进行试车,检查整机各系统运转正常。
12)、启动后必须使泵的油温和油压达到说明书所规定的标准时,方可泵送。
13)、混凝土输送泵启动后,应先泵送适量的水润湿混凝土输送泵的料斗,活塞及输送管的内壁等直接与混凝土接触的部位。
14)、经泵送检查,确认混凝土泵和输送管中无异物,输送管的接口处不漏水后,采用泵送砼中水泥砂浆的方法润湿混凝土泵和输送管内壁。润湿用的水泥砂浆应分散布料,不得集中浇筑在同一处。
15)、开机泵送时,混凝土泵应处于慢速、均匀并随时可反泵状态。泵送速度应先慢后快,逐步加速;同时应观察混凝土泵的压力和各系统的工作状态,待运转正常后方可进行泵送。
具体的,本实施例步骤f中,清水混凝土在搅拌好后,有如下运输要求:
1)、商品混凝土站预先确定混凝土运输车的行驶路线及混凝土运输时间,保证混凝土的连续供应(经过实际测算从混凝土站到项目实际运输时间为 15min)。
2)、混凝土运输车在运输时,筒体内不得有积水。拌筒应慢速转动。
3)、商品混凝土站在运送混凝土时,应随车签发《预拌混凝土运输单》。
4)、混凝土的运输、浇筑及间歇的全部时间不应超过混凝土的初凝时间。搅拌站必须保证混凝土的连续供应,以确保混凝土浇筑的连续性,避免混凝土出现冷缝。
5)、混凝土在运输过程中出现离析现象,必须进行二次搅拌,当坍落度损失后不能满足施工要求时,应加入原水灰比的水泥浆进行搅拌,严禁直接加水。
6)、清水混凝土拌合物从搅拌结束到入模前不宜超过90min,严禁加配合比以外用水或外加剂;
7)、混凝土罐车在现场内不能停滞时间过长。因此,在混凝土浇筑施工时,必须合理安排,派专人负责疏导车辆进出场,保证混凝土连续浇筑,混凝土从搅拌机中卸出到浇筑完毕的延续时间严禁超过混凝土初凝时间。超过混凝土初凝时间的混凝土坚决退回。国家标准规定未添外加剂的混凝土初凝时间不得早于45min,一般为1~3h。
以上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作了详细说明,但本发明不限于所描述的实施方式。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而言,在不脱离本发明原理和精神的情况下,对这些实施方式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仍落入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内。

Claims (8)

1.一种清水混凝土建筑施工工艺,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步骤:
a、按照要求在施工地浇筑垫层混凝土;
b、按照设计图纸要求在垫层混凝土绑扎墙柱钢筋;当采用d<12mm的竖向钢筋时,采用绑扎搭接;当采用25≥d≥12mm 的竖向钢筋时,采用电渣压力焊焊接;当采用d>25mm的竖向钢筋时,采用直螺纹套筒连接;当采用d≥18mm的水平纵向钢筋时,采用直螺纹套筒连接;当采用d<18mm的水平纵向钢筋时,采用绑扎连接;所述步骤b具体包括如下步骤:
1)、依据墙柱位置线对钢筋预留插筋进行检查,对移位的钢筋按1:6的坡度或垫钢筋或垫钢板焊接的方法进行调整,并把钢筋上的水泥浆用钢丝刷、棉丝清理干净;
2)、柱插筋应距板面100mm处用柱定位框固定,并在上部绑扎一道定位箍筋,扶壁柱、暗柱箍筋起步筋距楼面或地面35mm,墙连柱、暗柱起步箍筋在墙水平起步筋下,墙水平起步筋距楼面或地面50mm;
3)、墙竖向钢筋绑扎:按 1.5m-2m设置梯子筋,然后绑其余竖筋,梯子筋距柱边50mm,采用比墙竖向钢筋直径高一规格钢筋焊接加工并可代替墙体竖向钢筋,每个竖向梯子筋不少于4个横撑;梯档宽为墙厚减保护层,主要用来限制水平钢筋间距,间距同墙体水平钢筋间距;一种为墙厚减 2mm,同时起到控制钢筋网片位置和墙体厚度尺寸作用;梯架筋间距=墙厚-2倍水平钢筋直径-2倍保护层厚度;当墙筋直径大于16mm,可取消竖向梯子筋,采用双F卡定位或成品混凝土撑筋,但须与墙体水平钢筋绑扎牢靠;定位卡两端使用无齿锯切割,端头往里刷15mm 防锈漆;
4)、墙水平钢筋绑扎:墙体竖筋接高完成,水平筋绑扎前安装墙体水平定位筋,水平定位筋高于板面150mm-200mm,然后绑其余横筋和拉钩;水平钢筋采用绑扎搭接,接头错开500mm,接头绑扣不少于3道;拉钩地上为矩形,地下为梅花形布置,加强区间距 400mm;拉钩应绑扎到位,弯钩处贴紧主筋,绑好后用扳手把直钩端扳向墙内成 45°;
5)、直螺纹接头位置:结构板顶标高上大于500mm处,并按50%错开,错开距离大于35d;
6)、浇筑楼板混凝土后经放线,检查墙体竖筋位置,发现有移位的钢筋立即调至正确位置,宽∶高按 1∶6 调整;
7)、剪力墙、柱与框架梁垂直相交处梁内纵筋锚固;
8)、所有钢筋交叉点均用铅铅丝绑扎牢,搭接部分中间点及两端必须绑扎;暗柱与箍筋采用“缠扣”;梁与箍筋采用“套扣”;墙体绑扣均采用“顺扣”逐个绑扎牢固,并隔行换向,钢筋搭接处,在搭接头中心和两端均绑牢;绑丝要量好尺寸,绑丝绑好后的外露长度不超过20mm,绑丝圆头朝向墙中,以避免保护层偏差;
9)、墙筋所有交叉点应逐点绑扎,其锚固、搭接长度及错开应符合要求;挡土墙外侧采用卡环式塑料垫块,其它墙体采用预制砂浆内撑条,间距1m梅花形布置,以保证保护层厚度;垫块避开十字交叉点;
c、搭设支模架;
d、安装墙柱模板;
e、绑扎梁、板钢筋;
f、采用清水混凝土进行浇筑,所述清水混凝土包括如下重量份数的组分:
强度等级不低于42.5的硅酸盐水泥 370~390份;
一级粉煤灰 85~95份;
粒径小于25mm且含泥量小于0.5%的粗骨料 870~890份;
含泥量小于等于2.0%的水洗砂 890~898份;
水 150~160份;
外加剂 11~11.6份;
硅粉 9.5~10.5份。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清水混凝土建筑施工工艺,其特征在于,所述清水混凝土包括如下重量份数的组分:
强度等级不低于42.5的硅酸盐水泥 380份;
一级粉煤灰 90份;
粒径小于25mm且含泥量小于0.5%的粗骨料 880份;
含泥量小于等于2.0%的水洗砂 894份;
水 155份;
外加剂 11.3份;
硅粉 10份。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清水混凝土建筑施工工艺,其特征在于,在步骤a完成后,所述垫层混凝土的强度至少2Mpa。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清水混凝土建筑施工工艺,其特征在于,在步骤a完成后,采用经纬仪进行标高测量,确保垫层混凝土成型后,其高度误差在-4mm~+4mm范围之内。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清水混凝土建筑施工工艺,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b中,在绑扎墙柱钢筋时,柱纵筋连接构造、箍筋加密区、箍筋长度、边柱、角柱、中柱柱顶、变截面柱、梁上柱纵筋构造按16G101-1第63~68页实施;钢筋混凝土墙纵筋、箍筋构造按16G101-1第71~77页实施;钢筋混凝土墙中连梁 LL、暗梁 AL、边框梁 BKL 配筋构造按16G101-1第78~79页实施;墙体转角处钢筋构造按16G101-1第82页实施。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清水混凝土建筑施工工艺,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b中,在绑扎墙柱钢筋时,当框架柱纵向钢筋采用搭接连接时,在框架柱纵向钢筋搭接长度范围内按5倍搭接钢筋较小直径~100mm的间距加密柱箍筋;当框架柱纵向钢筋净高与框架柱纵向钢筋截面长边尺寸之比≤4时,在框架柱纵向钢筋高度范围内框架柱纵向钢筋箍筋全长加密,间距100mm;当梁上翻超出结构板面时,与梁相交相应框架柱柱顶标高应上升至上翻梁梁板。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清水混凝土建筑施工工艺,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b中,在绑扎墙柱钢筋时,在梁错层处,在错层段范围内柱箍筋全长加密,柱箍筋直径不小于12mm,间距100mm。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清水混凝土建筑施工工艺,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d中,墙柱模板拼缝材料采用3-5mm双面胶进行拼缝处理;墙根采用M15水泥砂浆封堵,板模拼缝、墙体阴阳角处采用海绵双面胶进行施工。
CN202110301222.7A 2021-03-22 2021-03-22 一种清水混凝土及清水混凝土建筑施工工艺 Active CN113511854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0301222.7A CN113511854B (zh) 2021-03-22 2021-03-22 一种清水混凝土及清水混凝土建筑施工工艺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0301222.7A CN113511854B (zh) 2021-03-22 2021-03-22 一种清水混凝土及清水混凝土建筑施工工艺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3511854A CN113511854A (zh) 2021-10-19
CN113511854B true CN113511854B (zh) 2024-04-12

Family

ID=7806179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10301222.7A Active CN113511854B (zh) 2021-03-22 2021-03-22 一种清水混凝土及清水混凝土建筑施工工艺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3511854B (zh)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DE20212134U1 (de) * 2002-08-07 2002-10-31 Hummel Heinz Ringbalkenschalung
CN104278840A (zh) * 2014-09-26 2015-01-14 济南城建集团有限公司 装饰清水混凝土施工方法及所用对拉螺栓孔模具
CN107777955A (zh) * 2016-08-26 2018-03-09 重庆永固新型建材有限公司 一种清水混凝土

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DE20212134U1 (de) * 2002-08-07 2002-10-31 Hummel Heinz Ringbalkenschalung
CN104278840A (zh) * 2014-09-26 2015-01-14 济南城建集团有限公司 装饰清水混凝土施工方法及所用对拉螺栓孔模具
CN107777955A (zh) * 2016-08-26 2018-03-09 重庆永固新型建材有限公司 一种清水混凝土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3511854A (zh) 2021-10-19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1319525B (zh) 钢筋砼外浇内置保温隔热墙体结构节能体系及其施工方法
CN107297810A (zh) 一种预制墙体构件的制作及安装方法
CN101736701B (zh) 桥梁钢混结合段施工方法
CN101109227B (zh) 单跨悬臂双预应力劲性钢筋砼梁施工方法
CN110206143B (zh) 一种后张法预应力装配混凝土框架结构的施工方法
CN104372890A (zh) 一种复杂结构清水混凝土预制箱梁施工工法
CN108457243B (zh) 一种装配式混凝土挡浪墙的施工方法
CN102235091A (zh) 超长混凝土结构的施工方法
CN110939051A (zh) 一种地铁隐盖梁施工方法
CN109235891A (zh) 一种大跨度预应力梁混凝土坡屋面跳仓法施工方法
CN111997066A (zh) 用于边坡加固的装配式预应力锚索框架梁制作及施工方法
CN105780992B (zh) 一种正交正放钢筋混凝土空腹夹层板楼盖施工工法
CN110439265A (zh) 一种狭窄伸缩缝处双侧柱或墙同步施工方法
CN108330902B (zh) 高桩码头现浇下横梁施工方法
CN113898104A (zh) 一种大坡度异型斜屋面混凝土施工体系及其施工方法
CN113511854B (zh) 一种清水混凝土及清水混凝土建筑施工工艺
CN111648256A (zh) 桥墩墩身加固施工方法
CN107586068B (zh) 一种立柱混凝土及混凝土立柱的施工方法
CN115890877A (zh) 一种可调节的横隔板模板及其施工方法
JP7103754B2 (ja) コンクリート柱の補強工法
JP7103755B2 (ja) 補強用吹付けモルタル
CN113266035A (zh) 一种汽机基座上部结构施工方法
CN114457846A (zh) 一种路站主体结构施工方法
CN113107129A (zh) 一种超高层后张法有粘结预应力无梁楼板施工方法
CN111877191A (zh) 双曲拱桥增大截面的加固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