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3266035A - 一种汽机基座上部结构施工方法 - Google Patents
一种汽机基座上部结构施工方法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13266035A CN113266035A CN202110710810.6A CN202110710810A CN113266035A CN 113266035 A CN113266035 A CN 113266035A CN 202110710810 A CN202110710810 A CN 202110710810A CN 113266035 A CN113266035 A CN 113266035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rods
- concrete
- horizontal
- scaffold
- longitudinal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Pending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02—HYDRAULIC ENGINEERING; FOUNDATIONS; SOIL SHIFTING
- E02D—FOUNDATIONS; EXCAVATIONS; EMBANKMENTS; UNDERGROUND OR UNDERWATER STRUCTURES
- E02D27/00—Foundations as substructures
- E02D27/32—Foundations for special purposes
- E02D27/44—Foundations for machines, engines or ordnance
-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04—BUILDING
- E04G—SCAFFOLDING; FORMS; SHUTTERING; BUILDING IMPLEMENTS OR AIDS, OR THEIR USE; HANDLING BUILDING MATERIALS ON THE SITE; REPAIRING, BREAKING-UP OR OTHER WORK ON EXISTING BUILDINGS
- E04G5/00—Component parts or accessories for scaffolds
- E04G5/007—Devices and methods for erecting scaffolds, e.g. automatic scaffold erector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ivil Engineering (AREA)
- Structural Engineering (AREA)
- Architecture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General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Mining & Mineral Resources (AREA)
- Paleontology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On-Site Construction Work That Accompanies The Preparation And Application Of Concrete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汽机基座上部结构施工方法,所述方法包括以下步骤:S01、测量定位放线;S02、脚手架工程;S03、钢筋工程;S04、模板工程;S05、预埋件工程;S06、地脚螺栓套管安装和固定;S07、测温点的布设;S08、混凝土工程;S09、半成品保护;S10、变形及沉降观测;S11、二次灌浆。以解决现有技术脚手架支撑载荷不足,同时整体稳定性较差的问题。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汽机基座上部结构施工方法,属于汽机基座上部结构施工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汽轮发电机基座是火力发电厂建设过程中结构最复杂、施工难度大、施工验收精度要求最高的钢筋混凝土现浇结构,同时汽机基础上部结构层高超高,荷载重, 13.55米层梁截面几何尺寸大属于大体积混凝土,结构复杂,脚手架搭设安装难度大,现有的脚手架支撑载荷不足,同时整体稳定性较差。
发明内容
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汽机基座上部结构施工方法,以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是:一种汽机基座上部结构施工方法,所述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S01、测量定位放线;
S02、脚手架工程;
S03、钢筋工程;
S04、模板工程;
S05、预埋件工程;
S06、地脚螺栓套管安装和固定;
S07、测温点的布设;
S08、混凝土工程;
S09、半成品保护;
S10、变形及沉降观测;
S11、二次灌浆。
进一步地,所述步骤S02中的脚手架按高支模承重脚手架考虑,并且搭设满堂脚手架,脚手架地基为回填土,脚手架搭设之前将基础回填土重新压实一遍,上铺砂砾石进行垫底,进行碾压密实,铺设位置为运转层框架纵横梁位置,铺设宽度以上部对应的梁宽外加放800mm,铺设砂砾石的厚度考虑350mm,回填石渣夯实后上部浇筑100mm厚C15砼,同时在承重框架梁立杆底部增设通长∠73角钢。
进一步地,所述步骤S02中的脚手架的搭设流程如下:
S02-1、立杆;
S02-2、搭设纵横向水平杆;
S03-3、纵向水平杆的对接扣件交错布置;
S03-4、加设剪刀撑、水平斜撑;
S03-5、作业层、斜道的栏杆、脚手板和挡脚板的搭设;
S03-6、安全网张挂。
进一步地,所述步骤02-1的立杆具体为:自角部依次向两边竖立底立杆,底端与纵向扫地杆扣接固定后,装设横向扫地杆并也与立杆固定,每边竖起3~4根立杆后,随即装设第一步纵向水平杆,梁底部分立杆按立杆接长要求选择不同长度的钢管交错布置,至少有两种适合的不同长度的钢管作立杆,立杆的对接错开布置,相邻接头错开距离≥500mm,采用立杆顶部加顶托用调整最终支撑高度,纵横向扫地杆不高于地面300mm。
进一步地,所述步骤02-2的搭设纵横向水平杆的搭设具体为:纵横水平杆搭设与立杆扣接固定,横向水平杆、校正立杆垂直和水平杆水平使其符合要求后,按40~60N.m力矩拧紧扣件螺栓,形成构架的起始阶段,依次向前延伸搭设,直至第一步架交圈完成,内满堂脚手架搭设纵横向水平杆,搭设要求横平竖直,纵横向水平杆的步距为1.2m,水平杆的接长采用对接扣件,对接接头错开,上下邻杆接头不得设在同跨内,相距≥500mm,外脚手架步距为1.8m,按照第一步架的要求搭设第二步、第三步,纵向水平杆设置在立杆的内侧,其长度不小于3跨。
进一步地,所述步骤02-3的纵向水平杆的对接扣件交错布置具体为:两根相邻纵向水平杆的接头不设置在同步或同跨内;不同步或不同跨两个相邻接头在水平方向错开的距离不小于500mm;小横杆贴近立杆布置,搭于大横杆之上并用直角扣件扣紧,在相邻立杆之间根据需要加设1根或2根。
进一步地,所述步骤02-3的加设剪刀撑、水平斜撑具体为:在脚手架外侧立面整个长度和高度上连续设置剪刀撑,每道剪刀撑宽度不小于4 跨,且不小于6m,斜杆与地面的倾角在45°~60°之间,剪刀撑上下钢管搭接采用错位搭接,搭接长度不少于100cm,至少有三个连接扣件;剪刀撑斜杆用旋转扣件固定在与之相交的横向水平杆的伸出端或立杆上,旋转扣件中心线至主节点的距离不大于150mm,满堂红内脚手架按每隔6跨设一道纵、横斜撑,整个高度及长度均布设,杆件端部伸出扣件之外的长度不得小于100 mm,剪刀撑的斜杆与基本构架结构杆件之间至少有3道连接,其中,斜杆的对接或搭接接头部位至少有1道连接,水平方向保证每隔三道步距布设水平斜杆。
进一步地,所述步骤S07中测温点的步骤方法如下:运转层布置8个测温点,每个测温点分表面、中部和底部三个点位,下点布置在距梁底模板50mm,中间点位于砼中间位置。
进一步地,所述测温点测温管采用A50镀锌钢管,测温采用煤油温度计。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
1)本发明通过步骤S02,汽机运转层施工前先将框架柱施工至运转层梁底,可大大减小脚手架的支撑荷载和提升脚手架的整体稳定性;
2)本发明通过脚手架为高支模承重脚手架,并且搭设满堂脚手架,脚手架地基为回填土,脚手架搭设之前将基础回填土重新压实一遍,上铺砂砾石进行垫底,进行碾压密实,铺设位置为运转层框架纵横梁位置,铺设宽度以上部对应的梁宽外加放800mm,铺设砂砾石的厚度考虑350mm,回填石渣夯实后上部浇筑100mm厚C15砼,同时在承重框架梁立杆底部增设通长∠73角钢,使得地基承载力,同时也使得上部荷载能均匀传递;
3)本发明通过步骤S03-1~S03-6,加强了顶撑的受力;
4)本发明通过设置8个测温点,并且每个测温点分表面、中部和底部三个点位,下点布置在距梁底模板50mm,中间点位于砼中间位置,使得运转层的整体温度得到监控,避免温差过大导致运转层开裂;
5)本发明测温点测温管采用A50镀锌钢管,测温采用煤油温度计,使得测温更加准确。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的测温点在运转层上的分布图;
图2为本发明实施实例的运转层平台脚手架搭设平面图;
图3为本发明实施实例的汽机基座脚手架搭设纵剖图;
图4为本发明实施例的加强型水平、竖向剪刀撑构造布置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发明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左”、“右”、“竖直”、“水平”、“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术语“第一”、“第二”、“第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此外,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发明中的具体含义。
实施实例1:参考图1至图4,一种汽机基座上部结构施工方法,所述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S01、测量定位放线;
S02、脚手架工程;
S03、钢筋工程;
S04、模板工程;
S05、预埋件工程;
S06、地脚螺栓套管安装和固定;
S07、测温点的布设;
S08、混凝土工程;
S09、半成品保护;
S10、变形及沉降观测;
S11、二次灌浆。
测量定位放线具体为:
①由具备资格的测量工程师担任测量组长,另配备二人负责本工程的测量工作。
②在施工之前,所有测量仪器和钢尺必须经鉴定检验,合格后方可使用。
③平面高程控制网建立:根据主厂房施工的需要,依据总包单位提供的控制点和锅炉基础的轴线,布设成矩形三级平面控制网,根据厂区控制网进行定位、定向和起算。按三等水准的精度要求,布设成闭合环线的高程控制网。
④基座施工前,由测量工程师在底板上测放出发电机、凝汽器和汽轮机的纵横定位轴线、基座柱的定位轴线,并将基座柱的定位轴线测引至已施工的基座底板柱四边,作为基座上部柱的定位及校正轴线。测量工程师测放出以上定位轴线后,工长、技术员需要进行认真复核。
脚手架工程具体为:
搭设顺序:脚手架基础处理→拉线、放样→放置纵向扫地杆→立杆搭设(配合设置横向扫地杆)→搭设纵、横向水平杆→搭设剪刀撑、水平斜撑等→作业层、斜道的栏杆、脚手板和挡脚板的搭设→安全网张挂→验收挂牌→脚手架使用和维护→(结构施工完)脚手架拆除
汽机基座为两层框架钢筋混凝土结构,中间层平台标高6.27m,运转层梁底标高为+10.485m,运转层平台结构顶标高为+12.435~13.78m,梁高为2.200m~3.227m。由于上部荷载较大,支撑高度较高(支撑最大高度达17.55m),模板支撑架拟采用φ48×2.7mm普通钢管脚手架搭设空间框架式满堂支撑架。汽机运转层施工前先将框架柱施工至运转层梁底,可大大减小脚手架的支撑荷载和脚手架的整体稳定性。整体脚手架间距采用400mm×400mm布置,步距1.0~1.2m(除中间层平台梁板步高为1.2m外其余均为1.0m),梁底脚手架纵距不大于300,运转层上部镂空无荷载处按0.8mm×0.8mm搭设,立杆均采用对接连接,接头按规范相互错开。梁底支撑立杆端部采用“U”型可调顶托。梁底小横档间距为200mm,模板采用15mm覆膜竹胶板,板底背方采用60×90mm木方,见图2。
钢筋工程具体为:
① 钢筋均在汽机间A排外侧1#钢筋加工场加工,钢筋半成品需要挂牌并堆放整齐,采用1#施工塔吊运输至施工现场。钢筋的加工包括钢筋的调直、计算下料长度、配料、剪切与连接等以及钢筋的弯曲成型。对于粗钢筋的局部弯曲可用钢筋弯曲机调直,决不可采用人工锤击调直。
② 因钢筋通过连接接头传力的性能不如整根钢筋,因此钢筋接头设在受力较小处,同一根钢筋上宜少设接头,同一构件中的纵向受力钢筋接头宜相互错开。
③ 熟悉施工图,了解所属工程的概况,检查钢筋施工图纸各编号是否齐全,详读施工图总说明及设计变更通知单,记住每一个构件中各钢筋网或钢筋骨架之间的相互关系,通晓钢筋施工与本工程有关的模板、结构安装、管道配置等多方面联系,必要时简单勾画出各处钢筋细部的详图构造。
④ 钢筋现场绑扎安装作业流程:准备工作(钢筋运至工作面)→划线→摆筋→钢筋套筒连接→钢筋骨架成形(固定就位)。
⑤ 划出钢筋位置线。平板或墙板的钢筋,在模板上划线;柱的箍筋,在两根对角线主筋上划点;梁的箍筋,则在架立筋上划点。
⑥ 钢筋接头的位置,根据来料规格,结合有关接头位置、数量的规定,使其错开,在模板上划线。绑扎形式复杂的结构部位时,先研究逐根钢筋穿插就位的顺序,并与模板班组联系讨论支模和绑扎钢筋的先后次序,以减少绑扎困难。
⑦ 柱钢筋绑扎工艺流程:套柱箍筋→丝接绑扎竖向受力筋→画箍筋间距线→绑箍筋。
⑧ 框架梁钢筋绑扎。
模板工程具体为:
①框架柱模板安装加固;
框架柱混凝土施工不留设门子洞或垃圾清理洞。在模板安装前,必须对柱底脚清理干净。模板安装前,钢筋需要全部调整结束,不应有偏位影响柱子模板安装的现象。在底部柱子支模位置,根据柱边位置线做好定位墩台。用水平仪抄平,再用1:3 水泥砂浆找平,水泥砂浆面标高高出结构标高30mm。在找平层上留设5cm宽的排水口一个,用于冲洗、下雨时的排水。
在安装底层模板前,在底口水泥砂浆找平层表面上的支模位置贴2层双面胶带,防止结合面漏浆。在安装上层模板时,也应该在结合处贴上1层双面胶带。在模板的转角位置同样也贴上双面胶带,保证模板转角位置结合密实。
每个柱子4块大型模板安装时,先在模板的两侧用2寸钉子钉在木方上,模板与模板之间用16#铁丝将2寸钉子绑牢。不允许使用4寸钉子斜角钉,导致模板角线损坏。
因考虑到汽机基础框架柱截面尺寸大,故在柱模板加固采用[16a槽钢进行抱箍、柱侧φ16对拉螺杆进行加固,上部槽钢间距350mm,底部2米范围加密间距300mm,最底部一道槽钢距模板底间距不大于150mm。柱中设两道对拉螺杆,柱四角采用50×100的木方竖向布置,柱中部采用[16a双槽钢间距350~400mm进行加固,对拉螺栓采用双螺帽紧固。模板校正:校正模板时,先校正柱子的长边,再校正柱子的短边。模板校正可采用吊线垂的方法进行,最后用可调螺栓校正模板垂直度。
为了保证柱的垂直度及柱与周围模板支架连成整体,沿柱高每1500mm设置钢管抱箍与周围模板支架相连成整体。
如果柱需要两次浇筑,柱上下接缝部位防止漏浆处理方法:在支上层柱模时,先在施工缝处柱面上粘贴双面胶,柱模板安装时压住下层砼面50mm,柱背楞木方下方长出模板面150mm,双槽钢加固。下层混凝土浇筑前,在柱模顶面四周(与梁、板相交处除外)钉一圈3mm(宽)×15mm(高)木板条,使下层柱体拆模后在施工缝处留成凹槽;支设上层柱模前,先用胶定制的直径为5mm的黑色橡胶条准确粘贴在凹槽内,再支设上层模板,柱模最底部一道加固槽钢要求与模板底平齐。因橡胶条凸出下层柱混凝土面2mm及橡胶条本身的弹性,上层柱加固后,可将柱模根部四周严密封闭,从而达到防止漏浆的目的,砼接缝不错台穿裙。
模板加固对拉螺杆采用φ18钢筋制作,在柱模外部与型钢对拉加固。外围加固型钢采用[16a槽钢加工,按柱截面尺寸长度规格。
②框架梁、墙模板安装加固
梁底模制作宽度同梁宽,梁侧模制作:梁与柱交叉处模板配制采取柱模包梁模的方式,即梁模配至柱边;梁与梁(或钢次梁)交叉处,另行配制特殊模板;梁侧模制作宽度为梁高减楼板厚度,梁板交叉处模板安装方法为板模板压梁侧模。梁模加固:梁高大于800mm的梁均加设对拉螺杆,加固方式为对拉螺杆配PVC套管,高度方向间距为400mm,长度方向间距为600mm。墙的对拉螺栓采用φ14对拉螺栓,纵横向间距为550mm×550mm;两端用锥形塑料堵头进行固定封闭,在截面范围内拉螺栓采用PVC套管;楼板底面均采用双面覆膜的竹胶合板。板模板间隙采用双面胶带接缝,防止漏浆。
预埋件工程具体为:
①预埋件的加工与制作
(1)预埋件集中制作,预埋件焊接前,需进行焊前试焊,试焊合格后方可进入正式焊接。
(2)预埋件的钢板采用切板机或无齿剧切割材料,飞边用角磨机磨平,严禁使用气割。
(3)埋件(尤其是长的角钢,扁铁埋件)要求下料准确平直,对角方正,焊接牢固,无挠曲变形现象。
(4)板类埋件采用T型焊,角钢埋件用贴角焊,焊缝应饱满,无出现气孔、夹渣、焊瘤、咬边等现象,当锚筋为φ25及以上时采用穿孔塞焊。
(5)柱侧、梁侧埋件四角焊接螺杆,通过螺杆使埋件与模板紧密接触,角钢、扁铁埋件间隔500mm焊接一对螺杆。板梁上大于400×400mm的埋件,应在板中间设置排气孔,排气孔直径Φ=50mm,埋件面积如增大,则气孔直径按10%增大。
(6)加工完的埋件,调直、调平处理后应分类堆放并挂标识牌。
(7)预埋件锚筋检查:埋件加工过程中要抽取焊接试样做强度试验。其主要方法为:从同一台班内完成的同一类型预埋件中抽查10%,且不少于10件。当进行力学性能试验时,以300件同类型预埋件作为一批,一周内连续焊接时,可以累计计算,当不足300件时,亦将按一批计算。从每批预埋件中随机切取3个试件进行拉伸试验;试件的钢筋长度应大于或等于200mm,钢板的长度和宽度均应大于或等于60mm。预埋件复试合格后方可出厂。
②预埋件的安装
(1)柱:柱钢筋绑扎完后,将柱侧预埋件定位在柱钢筋上并做标示,然后用线坠从柱底部吊出柱边线,沿柱边线将预埋件固定在柱主筋上。在模板安装前,计算预埋件在模板上的位置并画出十字中心线,在模板上对应埋件孔位钻孔,在埋件周边粘上双面胶条,用螺栓将埋件与模板贴紧。
(2)梁:梁底、梁内侧模安装完后,将梁底预埋件定位在梁底及梁内侧模上并做标示,在埋件周边粘上双面胶条,然后将预埋件用钉子固定在梁底模及梁内侧模上;待梁钢筋绑扎完后,将梁外侧预埋件定位在梁钢筋上并做标示,然后用线坠从梁底部吊出梁外边线,沿梁外边线将预埋件固定在梁主筋上。在模板安装前,计算预埋件在模板上的位置并画出十字中心线,在模板上对应埋件孔位钻孔,在埋件周边粘上双面胶条,用螺栓将埋件与模板贴紧。
(3)板:模板安装完后,根据测量给出的定位线将板底、板顶预埋件定位在板模板上并做标示,在埋件周边粘上双面胶条,然后将预埋件用钉子固定在板模板上;待板钢筋安装完后,将板顶预埋件定位在顶层钢筋网片上,并用线坠和板模板上的标示复核,确定无误后,根据测量定出的标高,将板顶预埋件焊死固定在板顶,板顶预埋件需要单独焊接固定支架,避免预埋件随板钢筋网片一起扰动。
③预埋件细部处理
(1)控制模板上打孔位置端正保证埋件位置标高准确,浇筑过程中跟踪检测预埋件位置并及时纠偏,振捣棒避免直接触及埋件。埋件安装必须经验收合格后才能进入下道工序。
(2)埋件的锚筋要与梁,板或柱的钢筋进行焊接,同时要加辅助钢筋将埋件固定牢靠,每个埋件的辅助钢筋要与埋件锚筋焊接并与埋件的梁、板或柱的主筋等进行焊接,但注意焊接时不得烧伤梁、板或柱的主筋。每个埋件的辅助钢筋的设置不少于4Φ20。
(3)混凝土浇筑完毕,模板拆除时,所有埋件表面打磨除锈,铁件周边粘贴胶条清理干净,使用塑料薄膜包裹构件,避免污染柱身及梁体,刷红丹两道,灰色调和漆一道。
地脚螺栓套管安装和固定具体为:
① 汽轮发电机组纵、横中心线及安装标高测定
以主厂房相关纵横轴线为基准将发电机中心线、凝汽器中心线、高压缸进汽口中心线(均为横轴线)及汽轮发电机组的纵向中心线引测到▽13.60m平面周围已浇混凝土构筑物上,并刻画十字线,作为中心的测量基准点。同时利用主厂房立柱已设标高点作为汽机标高的测量基准,以此确定汽轮发电机组的纵横中心线与标高。
② 贯穿型预埋钢套管(套筒)安装
根据钢套管(套筒)内径,加工出30mm厚圆木板制成定位板,木板周边刨光,并在圆木板上弹出中心线;在梁板底模安装固定完毕后,在模板上弹出预埋钢套管中心线,将圆木板用铁钉钉在底模上,并使木板中心线与钢套管中心线重合。在梁板侧面模板安装并加固完成后,在模板上测出预埋钢套管上口中心线,并扯线标出中心线;将钢套管插入,使底模上圆木板套在钢套管内,将钢套管上口对准中心线,检验并校正无误后,将钢套管用短钢筋焊接固定在梁板上层钢筋上。在预埋钢套管中部,用φ20~22钢筋将钢套管沿纵横两个方向焊接成整体,钢筋不得与模板接触。
所有钢套管在安装固定后,管口必须用木塞(或麻袋)堵住,在交付安装前方可取出木塞(或麻袋),严禁砼、砂浆等杂物落入套管内。
混凝土工程中需要注意:
①混凝土浇筑
泵送混凝土浇筑:输送混凝土时,由远而近浇筑;泵车开始压送混凝土时速度要慢,待混凝土送出管子端部时,速度可渐渐加快,并转入用正常速度进行泵送。压送要连续进行,不停顿,遇到运转不正常时,放慢泵送速度。泵送暂时中断供料时,每5~10min利用泵机进行抽吸往复推动2~3次,以防堵管。混凝土因故间歇30min以上者,排净管路内存留的混凝土,以防堵塞。当用水平管浇筑时,随着混凝土浇筑方向的移动,每台泵车浇筑区考虑1~2人看管布料杆并指挥布料,6~8人名工人拆装管子,接长或拆短,以适应浇筑部位的移动;在泵车受料斗上装孔径50mm×50mm的振动筛,防止超规格骨料混入,以加快卸料和防止堵管。
同一区域的混凝土,按先竖向结构后水平结构的顺序,分层连续浇筑;当不允许留施工缝时,区域之间、上下层之间的混凝土浇筑间歇时间,不得超过混凝土初凝时间;在浇筑竖向结构混凝土时,布料设备的出口离模板 内侧面不小于50 mm,且不得向模板内侧面直冲布料,也不得直冲钢筋骨架;浇筑水平结构混凝土时,不得在同一处连续布料,在2~3m范围内水平移动布料,且垂直于模板布料。
混凝土浇筑分层厚度,为300~500mm。当水平结构的混凝土浇筑厚度超过500mm时,按1∶6~1∶10坡度分层浇筑,且上层混凝土,超前覆盖下层混凝土500mm以上。
对于有预留洞、预埋件和钢筋太密的部位,预先制订技术措施,确保顺利布料和振捣密实。在浇筑混凝土时,经常观察,当发现混凝土有不密实等现象,立即采取措施予以纠正。
框架结构的浇筑:在每层中先浇筑柱,再浇筑梁、板。浇筑一排柱的顺序从两端同时开始,向中间推进,以免因浇筑混凝土后由于模板吸水膨胀,断面增大而产生横向推力,最后使柱发生弯曲变形。
混凝土浇筑过程中,要保证混凝土保护层厚度及钢筋位置的正确性。不得踩踏钢筋,不得移动预埋件和预留孔洞的原来位置,如发现偏差和位移,及时校正。特别要重视竖向结构的保护层和板结构负弯矩部分钢筋的位置。
竖向结构中浇筑混凝土时,遵守下列规定:柱浇筑前底部先填以5~10cm厚与混凝土配合比相同减石子砂浆,柱混凝土分层振捣,使用插入式振捣器时每层厚度不大于50cm,振捣棒不得触动钢筋和预埋件。除上面振捣外,下面要有人随时敲打模板。墙与隔墙分段浇筑,每段的高度不大于3m。柱高在3m以内,在柱顶直接浇筑。分层施工开始浇筑上一层柱时,底部先填以5~10cm厚水泥砂浆一层,其成分与浇筑混凝土内砂浆成分相同,以免底部产生蜂窝现象。柱混凝土施工时,应在浇筑2m高度后,停歇0.5~1小时,再继续向上浇筑。柱内混凝土分层浇筑,50cm每层每只柱子混凝土浇筑速度控制在2m/h以内。
梁板同时浇筑时,浇筑方法先将梁根据高度分层浇捣成阶梯形,当达到板底位置时即与板的混凝土一起浇捣,随着阶梯形的不断延长,则可连续向前推进。倾倒混凝土的方向应与浇筑方向相反。
当浇筑柱梁及主次梁交叉处的混凝土时,一般钢筋较密集,特别是上部负钢筋又粗又多,因此,既要防止混凝土下料困难,又要注意砂浆挡住石子不下去。必要时,这一部分可改用细石混凝土进行浇筑,与此同时,振捣棒头可改用片式并辅以人工捣固配合。汽机基座上部结构纵横梁交叉点处采用C40细石混凝土,运转层结构层标高以下200mm厚度范围内采用细石混凝土。
梁、板应同时浇筑,浇筑方法应由一端开始用“赶浆法”,即先浇筑梁,根据梁高分层浇筑成阶梯形,当达到板底位置时再与板的混凝土一起浇筑,随着阶梯形不断延伸,梁板混凝土浇筑连续向前进行直至完成。和板连成整体高度大于lm的梁,允许单独浇筑,浇捣时,浇筑与振捣必须紧密配合,第一层下料慢些,梁底充分振实后再下二层料,用“赶浆法”保持水泥浆沿梁底包裹石子向前推进,每层均应振实后再下料,梁底及梁帮部位要注意振实,振捣时不得触动钢筋及预埋件。
浇筑板混凝土的虚铺厚度应略大于板厚,用平板振捣器垂直浇筑方向来回振捣,厚板可用插入式振捣器顺浇筑方向托拉振捣,并用铁插尺检查混凝土厚度,振捣完毕后用长木抹子抹平。施工缝处或有预埋件及插筋处用木抹子找平。浇筑板混凝土时不允许用振捣棒铺摊混凝土。浇筑顺序为先内后外,先梁后板。
混凝土振捣应密实,不得漏振、少振,要确保混凝土拆模后无蜂窝、麻面、孔洞、吊脚等质量问题,以达到内实外光。
砼采用斜面分层法进行浇注,砼斜面分层坡比在1:8左右,每层浇筑厚度不大于500mm左右,层与层之间浇注时间间隔不超过3小时,避免出现施工冷缝。
浇注梁底砼时,要使用泵送软管直通到梁底。
振捣棒插入点要均匀排列,采用“行列式”的次序移动,振点与振点之间的距离为40cm~50cm,每一点振捣时间为20~30秒,做到快插慢拔,以砼表面不再明显下沉,且无大量气泡冒出为宜。
插入振动棒掌握方法为前手紧握距振动棒上端约500mm处,用以控制插点;后手离前手约400 mm处,用以扶顺软轴;软轴弯典时,其弯曲半径大于500mm,变不多于两个弯曲。快插慢拔,布点均匀。振动棒插入深度为棒长的3/4;过深,软轴与振动棒结合处容易损坏。斜插振动主要用于钢筋密集处,水平角不小于45度。作用轴线应平行,如不平行,将出漏振点。
振捣时振动棒不要在混凝土面层停留,避免面层混凝土先行振实,影响混凝土分层,也不可用力往下推,按其自然沉入混凝土内。
振动器在使用中温度过高时,立即更换。拔出振动棒时缓慢操作,以保证插点附近混凝土能及时填补插点空隙。
振捣棒进行振捣时,不允许直接振捣模板,同时严禁用振捣棒碰撞地脚螺栓、钢筋、预埋件、预埋管等。振捣时应注意对各梁柱交叉处的边角部位进行振捣,保证砼内实外光。混凝土振捣应密实,不得漏振、少振,要确保混凝土拆模后无蜂窝、麻面、孔洞、吊脚等质量问题,以达到内实外光。
在砼浇筑过程中,按规范要求每浇筑100m3砼,做一组100×100×100mm3 砼抗压试块,以备检查28天强度之用,送试验室标养试块应不少于8组,同时做10组同条件养护试块,用于检验砼3天、7天、14天强度或拆除模板时检验结构强度,并留设两组600℃.d试块,用于结构实体检验用,试块的制作应有专业人员操作,真实地反映砼结构的强度。
砼浇筑浇注至顶部,当表面出现泌水,积聚较多的砂浆层时,应及时清除泌水及浮浆,并用铁抹子将用水冲洗干净的小碎石拍入砼表面。砼浇筑完毕后,表面用木抹子压实,压实遍数为四遍,前二遍压实,第三、四遍在砼初凝时用木抹子将表面出现的收缩裂缝及时抹掉并拉毛,压实后的砼表面要求平整无抹花。在二次灌浆区域按设计要求留设插筋。
根据混凝土的自然流淌坡度1:8进行控制每层每块浇筑的铺设长度,控制好每层每段在初凝前及时覆盖上一层混凝土,以免形成施工冷缝。看模工在及时观察模板加固系统,对出现异常现象的部位及时暂停该部位的混凝土浇筑,及时处理好(加固)后再行浇筑。
混凝土表面将随振捣按标高线进行抹平。对混凝土的振捣时间适当延长保证混凝土表面光滑、无麻面,无气泡。因模板的密封很好,侧面几乎不透气,为此,振捣不怕跑浆,气泡必须从混凝土顶溢出。
砼浇筑严格执行交接班制度,各班负责人应及时做好各项施工记录,特别是开盘、结束、停泵、停水、停电等间歇时间必须有详细记录备查。如遇到下雨天时,应盖帆布进行处理,以免影响混凝土的强度和表面感官及对施工造成的不利影响。
②混凝土施工缝留设
施工缝的处理: 在施工缝处继续浇筑混凝土时,已浇筑的混凝土抗压强度不应小于1.2N/mm2。混凝土达到1.2N/mm2的时间,可通过试验决定,同时,必须对施工缝进行必要的处理。施工缝处预留Φ12@200×200钢筋,钢筋长度L=800mm,插入混凝土内400mm,浇筑前混凝土接触面凿毛,清扫干净并充分湿润至少四小时,再抹一层掺有107胶结剂的水泥净浆。
在已硬化的混凝土表面上继续浇筑混凝土前,清除垃圾、水泥薄膜、表面上松动砂石和软弱混凝土层,同时加以凿毛,用水冲洗干净并充分湿润,一般不少于24h,残留在混凝土表面的积水清除。
从施工缝处开始继续浇筑时,要注意避免直接靠近缝边下料。机械振捣前,向施缝处逐渐推进,并距80~100cm处停止振捣,加强对施工缝接缝的捣实工作,使其紧密结合。
③混凝土养护
覆盖浇水养护在混凝土浇筑完毕后的12h内进行。养护以加强保温保湿为主。
混凝土的浇水养护时间,对采用普通硅酸盐水泥拌制的混凝土,不得少于7d,对掺用缓凝型外加剂的混凝土,不得少于14d。当采用其他品种水泥时,混凝土的养护根据所采用水泥的技术性能确定。
浇水次数根据能保持混凝土处于湿润的状态来决定。混凝土的养护用水与拌制水相同。
汽机基座顶板的养护依照大面积混凝土养护方法进行,采用蓄水养护。用薄膜布把混凝土表面敞露的部分全部严密地覆盖起来,保证混凝土在不失水的情况下得到充足的养护。这种养护方法的优点是不必浇水,操作方便,能重复使用,能提高混凝土的早期强度,加速模具的周转。但应该保持薄膜布内有凝结水。
在加强保湿养护的同时要进行保温,保温养护以测温记录作为主要依据,当夜间或气温变化较大时,内表砼温差超过20℃,表层增加一层麻袋片保温。
结构侧面可在模板外侧用二层麻袋养护。根据监测的温差情况,必要时再用保温棉包裹一层。养护过程中,当发现覆盖混凝土的麻袋或保温棉含水不足时,必须进行补水。混凝土在养护过程中,如发现遮盖不好,浇水不足,以致表面泛白或出现干缩细小裂缝时,要立即仔细加以遮盖,加强养护工作,充分浇水,并延长浇水日期,加以补救。
在已浇筑的混凝土强度达到1.2N/mm2以后,始准在其上来往行人和安装模板及支架等。荷重超过时通过计算,并采取相宜的措施。
④大体积混凝土温控及测温
大体积砼在浇筑和浇注完成后,对所埋设的测温点进行测温,测温仪器使用煤油温度计,测温时要求记录浇注砼当时的大气温度、砼的入模温度。在砼浇注完升温阶段,每间隔2小时测温一次,待砼温度上升平稳后,降温阶段,每间隔4小时测一次,测温至混凝土中心温度同大气温度温差小于20℃后停止测温 。将所有测温点编号排序,记录所测温度数据,填入《大体积砼测温记录》表格。测温人员由固定专人负责,不得中间更换。要求测温时间为:前三天,白天2h/次、夜间4h/次;第三至第七天内,白天4h/次、夜间1次;以后至28天,各班1次。
每次测温结果应及时通知区域主管工程师,对数据进行分析,砼的降温速度控制在≤1.5℃/d,每一测位砼的内表温差<20℃,经过整理分析,内表温差过大(>20℃)时,应采取局部或全部加厚保温层,保温层用一层塑料布加一层麻袋片。
⑤大体积混凝土控制温度和收缩裂缝的技术措施
使用粗骨料,尽量选用粒径较大、级配良好的粗细骨料,在混凝土泵送允许的情况下,尽可能性增大石子粒径,但不能大于泵管直径的1/3;控制砂石含泥量;掺加缓凝剂,改善和易性、降低水灰比,以达到减少水泥用量、降低水化热的目的。
选择较适宜的气温浇筑大体积混凝土,尽量避开炎热天气浇筑混凝土,尽量选择傍晚到晚上施工,或者凌晨,同时在骨料场预先洒水降温,从而降低混凝土浇筑时的温度,以降低混凝土拌合物的入模温度。中午到下午时间段气候温度较高,对混凝土原材料砂石应连续不断浇水降温,并配合帆布覆盖防晒。降低混凝土拌和温度最有效的办法是降低石子的温度,石子的温度每降低1℃,混凝土拌和温度约可降低0.4-0.6℃。
选择合适的外加剂。掺用外加剂来改善混凝土的内部组织结构,来提高抗裂性。本工程采用缓凝型外加剂,混凝土初凝时间控制在4h。按施工时混凝土入模温度控制28℃-33℃,最大程度上来控制水化热上升的影响。
在混凝土浇筑之后,做好混凝土的保温保湿养护,缓缓降温,充分发挥徐变特性,减低温度应力应注意避免曝晒,注意保湿,以免发生急剧的温度梯度发生。
采取长时间的养护,不少于14天,规定合理的拆模时间,延缓降温时间和速度,充分发挥混凝土的“应力松弛效应”。 拆模后应立即再用麻袋覆盖保护。
加强测温和温度监测与管理,实行信息化控制,随时控制混凝土内的温度变化,内外温差控制在25℃以内,及时调整保温及养护措施,使混凝土的温度梯度和湿度不至过大,以有效控制有害裂缝的出现。
合理安排施工程序,控制混凝土在浇筑过程中均匀上升,避免混凝土拌合物堆积过大高差。在结构完成后及时回填土,避免其侧面长期暴露。
⑥模板拆除
梁侧面必须垂直,不得有突出,扭曲等现象,侧面模板在混凝土强度达到70%后,方可拆模。板底及梁底模板在混凝土强度达到100%后方可拆除。
混凝土结构浇筑后,达到一定强度,方可拆模。模板拆卸日期,按结构特点和混凝土所达到的强度来确定。
现浇混凝土结构的拆模期限:不承重的侧面模板,在混凝土强度能保证其表面及棱角不因拆模板而受损坏,方可拆除;承重的模板在混凝土达到下列强度以后,始能拆除(按设计强度等级的百分率计)
钢筋混凝土结构如在混凝土未达到上述所规定的强度时进行拆模及承受部分荷载,经过计算,复核结构在实际荷载作用下的强度。已拆除模板及其支架的结构,在混凝土达到设计强度后,才允许承受全部计算荷载。施工中不得超载使用,严禁堆放过量建筑材料。当承受施工荷载大于计算荷载时,必须经过核算加设临时支撑。
现浇结构的外观质量不得有严重缺陷。对已经出现的严重缺陷,由施工单位提出技术处理方案,并经总包、监理单位认可后进行处理。对经处理的部位,重新检查验收。对超过尺寸允许偏差且影响结构性能和安装、使用功能的部位,由施工单位提出技术处理方案,并经总包、监理单位认可后进行处理。对经处理的部位,重新检查验收。
进一步地,所述步骤S02中的脚手架为高支模承重脚手架,并且搭设满堂脚手架,脚手架地基为回填土,脚手架搭设之前将基础回填土重新压实一遍,上铺砂砾石进行垫底,进行碾压密实,铺设位置为运转层框架纵横梁位置,铺设宽度以上部对应的梁宽外加放800mm,铺设砂砾石的厚度考虑350mm,回填石渣夯实后上部浇筑100mm厚C15砼,同时在承重框架梁立杆底部增设通长∠73角钢。
进一步地,所述步骤S02中的脚手架的搭设流程如下:
S02-1、立杆;
S02-2、搭设纵横向水平杆;
S03-3、纵向水平杆的对接扣件交错布置;
S03-4、加设剪刀撑、水平斜撑;
S03-5、作业层、斜道的栏杆、脚手板和挡脚板的搭设;
S03-6、安全网张挂。
进一步地,所述步骤02-1的立杆具体为:自角部依次向两边竖立底立杆,底端与纵向扫地杆扣接固定后,装设横向扫地杆并也与立杆固定,每边竖起3~4根立杆后,随即装设第一步纵向水平杆,梁底部分立杆按立杆接长要求选择不同长度的钢管交错布置,至少有两种适合的不同长度的钢管作立杆,立杆的对接错开布置,相邻接头错开距离≥500mm,采用立杆顶部加顶托用调整最终支撑高度,纵横向扫地杆不高于地面300mm。
进一步地,所述步骤02-2的搭设纵横向水平杆的搭设具体为:纵横水平杆搭设与立杆扣接固定,横向水平杆、校正立杆垂直和水平杆水平使其符合要求后,按40~60N.m力矩拧紧扣件螺栓,形成构架的起始阶段,依次向前延伸搭设,直至第一步架交圈完成,内满堂脚手架搭设纵横向水平杆,搭设要求横平竖直,纵横向水平杆的步距为1.2m,水平杆的接长采用对接扣件,对接接头错开,上下邻杆接头不得设在同跨内,相距≥500mm,外脚手架步距为1.8m,按照第一步架的要求搭设第二步、第三步,纵向水平杆设置在立杆的内侧,其长度不小于3跨。
进一步地,所述步骤02-3的纵向水平杆的对接扣件交错布置具体为:两根相邻纵向水平杆的接头不设置在同步或同跨内;不同步或不同跨两个相邻接头在水平方向错开的距离不小于500mm;小横杆贴近立杆布置,搭于大横杆之上并用直角扣件扣紧,在相邻立杆之间根据需要加设1根或2根。
进一步地,所述步骤02-3的加设剪刀撑、水平斜撑具体为:在脚手架外侧立面整个长度和高度上连续设置剪刀撑,每道剪刀撑宽度不小于4 跨,且不小于6m,斜杆与地面的倾角在45°~60°之间,剪刀撑上下钢管搭接采用错位搭接,搭接长度不少于100cm,至少有三个连接扣件;剪刀撑斜杆用旋转扣件固定在与之相交的横向水平杆的伸出端或立杆上,旋转扣件中心线至主节点的距离不大于150mm,满堂红内脚手架按每隔6跨设一道纵、横斜撑,整个高度及长度均布设,杆件端部伸出扣件之外的长度不得小于100 mm,剪刀撑的斜杆与基本构架结构杆件之间至少有3道连接,其中,斜杆的对接或搭接接头部位至少有1道连接,水平方向保证每隔三道步距布设水平斜杆。
进一步地,所述步骤S07中测温点的步骤方法如下:运转层布置8个测温点,每个测温点分表面、中部和底部三个点位,下点布置在距梁底模板50mm,中间点位于砼中间位置。
进一步地,所述测温点测温管采用A50镀锌钢管,测温采用煤油温度计。
以上内容是结合具体的优选实施方式对本发明所作的进一步详细说明,不能认定本发明的具体实施只局限于这些说明。对于本发明所属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简单推演或替换,都应当视为属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Claims (9)
1.一种汽机基座上部结构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S01、测量定位放线;
S02、汽机运转层施工前先将框架柱施工至运转层梁底;
S03、脚手架工程;
S04、钢筋工程;
S05、模板工程;
S06、预埋件工程;
S07、地脚螺栓套管安装和固定;
S08、测温点的布设;
S09、混凝土工程;
S10、半成品保护;
S11、变形及沉降观测;
S12、二次灌浆。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汽机基座上部结构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S03中的脚手架为高支模承重脚手架,并且搭设满堂脚手架,脚手架地基为回填土,脚手架搭设之前将基础回填土重新压实一遍,上铺砂砾石进行垫底,进行碾压密实,铺设位置为运转层框架纵横梁位置,铺设宽度以上部对应的梁宽外加放800mm,铺设砂砾石的厚度考虑350mm,回填石渣夯实后上部浇筑100mm厚C15砼,同时在承重框架梁立杆底部增设通长∠73角钢。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汽机基座上部结构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S03中的脚手架的搭设流程如下:
S03-1、立杆;
S03-2、搭设纵横向水平杆;
S03-3、纵向水平杆的对接扣件交错布置;
S03-4、加设剪刀撑、水平斜撑;
S03-5、作业层、斜道的栏杆、脚手板和挡脚板的搭设;
S03-6、安全网张挂。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汽机基座上部结构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03-1的立杆具体为:自角部依次向两边竖立底立杆,底端与纵向扫地杆扣接固定后,装设横向扫地杆并也与立杆固定,每边竖起3~4根立杆后,随即装设第一步纵向水平杆,梁底部分立杆按立杆接长要求选择不同长度的钢管交错布置,至少有两种适合的不同长度的钢管作立杆,立杆的对接错开布置,相邻接头错开距离≥500mm,采用立杆顶部加顶托用调整最终支撑高度,纵横向扫地杆不高于地面300mm。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汽机基座上部结构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03-2的搭设纵横向水平杆的搭设具体为:纵横水平杆搭设与立杆扣接固定,横向水平杆、校正立杆垂直和水平杆水平使其符合要求后,按40~60N.m力矩拧紧扣件螺栓,形成构架的起始阶段,依次向前延伸搭设,直至第一步架交圈完成,内满堂脚手架搭设纵横向水平杆,搭设要求横平竖直,纵横向水平杆的步距为1.2m,水平杆的接长采用对接扣件,对接接头错开,上下邻杆接头不得设在同跨内,相距≥500mm,外脚手架步距为1.8m,按照第一步架的要求搭设第二步、第三步,纵向水平杆设置在立杆的内侧,其长度不小于3跨。
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汽机基座上部结构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03-3的纵向水平杆的对接扣件交错布置具体为:两根相邻纵向水平杆的接头不设置在同步或同跨内;不同步或不同跨两个相邻接头在水平方向错开的距离不小于500mm;小横杆贴近立杆布置,搭于大横杆之上并用直角扣件扣紧,在相邻立杆之间根据需要加设1根或2根。
7.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汽机基座上部结构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03-3的加设剪刀撑、水平斜撑具体为:在脚手架外侧立面整个长度和高度上连续设置剪刀撑,每道剪刀撑宽度不小于4 跨,且不小于6m,斜杆与地面的倾角在45°~60°之间,剪刀撑上下钢管搭接采用错位搭接,搭接长度不少于100cm,至少有三个连接扣件;剪刀撑斜杆用旋转扣件固定在与之相交的横向水平杆的伸出端或立杆上,旋转扣件中心线至主节点的距离不大于150mm,满堂红内脚手架按每隔6跨设一道纵、横斜撑,整个高度及长度均布设,杆件端部伸出扣件之外的长度不得小于100 mm,剪刀撑的斜杆与基本构架结构杆件之间至少有3道连接,其中,斜杆的对接或搭接接头部位至少有1道连接,水平方向保证每隔三道步距布设水平斜杆。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汽机基座上部结构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S08中测温点的步骤方法如下:运转层布置8个测温点,每个测温点分表面、中部和底部三个点位,下点布置在距梁底模板50mm,中间点位于砼中间位置。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汽机基座上部结构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测温点测温管采用A50镀锌钢管,测温采用煤油温度计。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110710810.6A CN113266035A (zh) | 2021-06-25 | 2021-06-25 | 一种汽机基座上部结构施工方法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110710810.6A CN113266035A (zh) | 2021-06-25 | 2021-06-25 | 一种汽机基座上部结构施工方法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3266035A true CN113266035A (zh) | 2021-08-17 |
Family
ID=7723585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110710810.6A Pending CN113266035A (zh) | 2021-06-25 | 2021-06-25 | 一种汽机基座上部结构施工方法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113266035A (zh) |
Cited B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5125990A (zh) * | 2022-07-01 | 2022-09-30 | 中国电力工程顾问集团西南电力设计院有限公司 | 一种带消能器的单轴燃气-蒸汽联合循环发电机基座结构 |
Cit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2000045297A (ja) * | 1998-07-31 | 2000-02-15 | Taisei Corp | タービン架台の施工方法 |
CN101725202A (zh) * | 2008-10-10 | 2010-06-09 | 中国二十冶建设有限公司 | 高层建筑转换层梁板叠合浇注方法 |
-
2021
- 2021-06-25 CN CN202110710810.6A patent/CN113266035A/zh active Pending
Patent Cit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2000045297A (ja) * | 1998-07-31 | 2000-02-15 | Taisei Corp | タービン架台の施工方法 |
CN101725202A (zh) * | 2008-10-10 | 2010-06-09 | 中国二十冶建设有限公司 | 高层建筑转换层梁板叠合浇注方法 |
Non-Patent Citations (2)
Title |
---|
A20181010: ""汽车基座上部结构施工方案"", 《豆丁建筑》 * |
王冠等: ""型钢混凝土组合结构深化设计与施工技术"", 《江苏建筑》 * |
Cited By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5125990A (zh) * | 2022-07-01 | 2022-09-30 | 中国电力工程顾问集团西南电力设计院有限公司 | 一种带消能器的单轴燃气-蒸汽联合循环发电机基座结构 |
CN115125990B (zh) * | 2022-07-01 | 2024-01-23 | 中国电力工程顾问集团西南电力设计院有限公司 | 一种带消能器的单轴燃气-蒸汽联合循环发电机基座结构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3615110B (zh) | 无规则斜交网状井字梁双曲屋面结构施工方法 | |
CN113513160B (zh) | 一种地下室高大模板支撑体系的施工方法 | |
CN112049143B (zh) | 大型低温储罐大体积混凝土承台建造方法 | |
CN110939051A (zh) | 一种地铁隐盖梁施工方法 | |
CN211037802U (zh) | 一种全钢支撑加固模板体系 | |
CN110607905A (zh) | 一种全钢支撑加固模板体系及施工方法 | |
CN117385886A (zh) | 医疗用房防辐射混凝土结构的施工方法 | |
CN103174095A (zh) | 翼缘后展式箱梁混凝土浇筑结构及其施工方法 | |
CN110593477B (zh) | 一种现浇钢筋砼异形斜板的施工方法 | |
CN113152262A (zh) | 一种桥梁独柱墩加固施工方法 | |
CN106758852B (zh) | 横跨基坑围护对撑梁的栈桥施工工艺 | |
CN113898104A (zh) | 一种大坡度异型斜屋面混凝土施工体系及其施工方法 | |
CN113266035A (zh) | 一种汽机基座上部结构施工方法 | |
CN111663770B (zh) | 一种现浇板后浇带快易组合定型模具及其施工方法 | |
CN212866842U (zh) | 一种框构式建筑脚手架 | |
CN111236631B (zh) | 一种半圆形混凝土顶板建筑支护结构 | |
CN118581812A (zh) | 一种斜拉桥主墩下塔柱施工方法 | |
CN111648256A (zh) | 桥墩墩身加固施工方法 | |
CN105544832B (zh) | 一种贝壳屋面及其施工方法 | |
CN114277672B (zh) | 一种大跨度预应力混凝土盖梁构造及其施工方法 | |
CN111576878A (zh) | 铝合金模板快拆体系施工工艺 | |
CN107586068B (zh) | 一种立柱混凝土及混凝土立柱的施工方法 | |
CN117449216A (zh) | 一种桥梁下横梁施工方法 | |
CN111535339B (zh) | 垃圾填埋场混凝土坝体的施工工艺 | |
CN112726513B (zh) | 一种预应力空腹桁架拱设计施工方法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WD01 |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 ||
WD01 |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21081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