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3477719B - 一种冷连轧控制方法和装置 - Google Patents

一种冷连轧控制方法和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3477719B
CN113477719B CN202110779366.3A CN202110779366A CN113477719B CN 113477719 B CN113477719 B CN 113477719B CN 202110779366 A CN202110779366 A CN 202110779366A CN 113477719 B CN113477719 B CN 113477719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target
roll gap
continuous rolling
control mode
cold continuous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10779366.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3477719A (zh
Inventor
曹静
刘玉金
谢宇
王付兴
胡志远
蒋新
孙勃
刘磊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ougang Zhixin Electromagnetic Materials (Qian'an) Co.,Ltd.
Original Assignee
Shougang Zhixin QianAn Electromagnetic Materials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ougang Zhixin QianAn Electromagnetic Materials Co Ltd filed Critical Shougang Zhixin QianAn Electromagnetic Materials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110779366.3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3477719B/zh
Publication of CN11347771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3477719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3477719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3477719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1MECHANICAL METAL-WORKING WITHOUT ESSENTIALLY REMOVING MATERIAL; PUNCHING METAL
    • B21BROLLING OF METAL
    • B21B37/00Control devices or method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etal-rolling mills or the work produced thereby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P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IN THE PRODUCTION OR PROCESSING OF GOODS
    • Y02P70/00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in the production process for final industrial or consumer products
    • Y02P70/10Greenhouse gas [GHG] capture, material saving, heat recovery or other energy efficient measures, e.g. motor control, characterised by manufacturing processes, e.g. for rolling metal or metal working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Control Of Metal Rolling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冷连轧控制方法和装置,包括:针对任意相邻的前卷带钢和后卷带钢,在前卷带钢进入冷连轧机组之后,后卷带钢未进入冷连轧机组之前,确定冷连轧机组中的目标机架在目标时刻的目标差异数据;判断目标差异数据是否满足动态变规格模型触发条件;若目标差异数据满足动态变规格模型触发条件,则确定目标机架在目标时刻的控制模式为动态变规格控制模式,使得目标机架在目标时刻采用动态变规格控制模式对目标机架进行控制。本实施例在后卷带钢进入冷连轧机组之前,提前确定冷连轧机组中各个机架的调整参数,进而在后卷带钢进入冷连轧机组时以及进入之后,可以快速调整各个机架的参数,避免程序和设备的延时性,以提高轧制效果。

Description

一种冷连轧控制方法和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轧制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冷连轧控制方法和装置。
背景技术
随着市场对冷轧薄板产量和质量要求的不断提高,冷连轧机组逐渐向大型化、高速化和自动化方向发展,使得冷连轧机组的全连续式轧制技术应运而生。
动态变规格是实现冷连轧机连续轧制的关键技术,克服了轧制穿带、抛钢作业的弊端,明显提高了轧制过程的稳定性、带钢的质量和机组的生产效率。
在采用动态变规格模式进行冷连轧的过程中,辊缝、速度和张力均需要进行多次大幅度调整,而调整需要一级执行设备和二级控制设备联动,即二级控制设备向一级执行设备下发动作指令,一级执行设备则执行相关调整。然而,一级执行设备和二级控制设备联动具有一定延时性,导致动态变规格模式的执行效果较差。
发明内容
本申请实施例通过提供一种冷连轧控制方法和装置,解决了现有技术中一级执行设备和二级控制设备联动具有一定延时性,导致动态变规格模式的执行效果较差的技术问题,实现了规避一级执行设备和二级控制设备联动的延时性,提高动态变规格模式的执行效果。
第一方面,本申请提供了一种冷连轧控制方法,方法包括:
针对任意相邻的前卷带钢和后卷带钢,在前卷带钢进入冷连轧机组之后,后卷带钢未进入冷连轧机组之前,确定冷连轧机组中的目标机架在目标时刻的目标差异数据,目标时刻指目标机架由轧制前卷带钢切换至轧制后卷带钢的时刻;
判断目标差异数据是否满足动态变规格模型触发条件;
若目标差异数据满足动态变规格模型触发条件,则确定目标机架在目标时刻的控制模式为动态变规格控制模式,使得目标机架在目标时刻采用动态变规格控制模式对目标机架进行控制。
进一步地,目标差异数据包括第一辊缝变化量、出口厚度偏差、张力偏差和出口厚度变化率中的任意一种或多种组合。
进一步地,若目标差异数据包括第一辊缝变化量、出口厚度偏差、张力偏差和出口厚度变化率,则动态变规格模型触发条件是指:
满足第一辊缝变化量超过第一阈值、出口厚度偏差超过第二阈值、张力偏差超过第三阈值、出口厚度变化率超过第四阈值中的至少一种情况。
进一步地,方法还包括:
若目标差异数据不满足动态变规格模型触发条件,则确定目标机架在目标时刻的控制模式为自动厚度控制模式,使得目标机架在目标时刻采用自动厚度控制模式对目标机架进行控制。
进一步地,方法还包括:
若目标差异数据不满足动态变规格模型触发条件,则对目标机架执行自动厚度控制模式的次数进行累计,得到累计次数;
判断累计次数是否超过预设次数;
若累计次数超过预设次数,则确定目标机架在目标时刻的控制模式为动态变规格控制模式,使得目标机架在目标时刻采用动态变规格控制模式对目标机架进行控制。
进一步地,在确定目标机架在目标时刻的控制模式为动态变规格控制模式之后,方法还包括:
判断第一辊缝变化量是否超过第五阈值;
若第一辊缝变化量超过第五阈值,则确定目标机架在目标时刻的第一辊缝变化趋势;
若第一辊缝变化量不超过第五阈值,则目标机架在目标时刻辊缝保持不变。
进一步地,确定目标机架在目标时刻的第一辊缝变化趋势,具体包括:
比较冷连轧机组中各个机架在目标时刻的第二辊缝变化量,将最大的第二辊缝变化量对应的机架作为基准机架;
根据基准机架的第二辊缝变化量确定冷连轧机组中各个机架的第二辊缝变化趋势;
从冷连轧机组中各个机架的第二辊缝变化趋势中获取目标机架在目标时刻的第一辊缝变化趋势。
进一步地,在确定目标机架在目标时刻的第一辊缝变化趋势之后,方法还包括:
当第一辊缝变化趋势为增大辊缝时,确定目标机架在目标时刻辊缝增大第一预设值,第一预设值为目标机架的第一辊缝变化量;
当第一辊缝变化趋势为缩小辊缝时,确定目标机架在目标时刻辊缝减小第二预设值,第二预设值为目标机架的第一辊缝变化量。
进一步地,方法还包括:
当第一辊缝变化趋势为增大辊缝时,目标时刻为后卷带钢进入目标机架的辊缝的时刻;
当第一辊缝变化趋势为缩小辊缝时,目标时刻为前卷带钢脱离目标机架的辊缝的时刻。
第二方面,本申请提供了一种冷连轧控制装置,装置包括:
第一确定模块,用于针对任意相邻的前卷带钢和后卷带钢,在前卷带钢进入冷连轧机组之后,后卷带钢未进入冷连轧机组之前,确定冷连轧机组中的目标机架在目标时刻的目标差异数据,目标时刻指目标机架由轧制前卷带钢切换至轧制后卷带钢的时刻;
第一判断模块,用于判断目标差异数据是否满足动态变规格模型触发条件;
第二确定模块,用于若目标差异数据满足动态变规格模型触发条件,则确定目标机架在目标时刻的控制模式为动态变规格控制模式,使得目标机架在目标时刻采用动态变规格控制模式对目标机架进行控制。
本申请实施例中提供的一个或多个技术方案,至少具有如下技术效果或优点:
本申请在后卷带钢进入冷连轧机组之前,提前确定冷连轧机组中各个机架的调整参数,进而在后卷带钢进入冷连轧机组时以及进入之后,可以快速调整各个机架的参数,避免程序和设备的延时性,以提高轧制效果。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一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申请提供的一种冷连轧控制方法的步骤流程图;
图2为本申请提供的一种冷连轧控制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图3为本申请提供的一种冷连轧控制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本申请实施例通过提供一种冷连轧控制方法,解决了现有技术中一级执行设备和二级控制设备联动具有一定延时性,导致动态变规格模式的执行效果较差的技术问题。
本申请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总体思路如下:
一种冷连轧控制方法,方法包括:针对任意相邻的前卷带钢和后卷带钢,在前卷带钢进入冷连轧机组之后,后卷带钢未进入冷连轧机组之前,确定冷连轧机组中的目标机架在目标时刻的目标差异数据,目标时刻指目标机架由轧制前卷带钢切换至轧制后卷带钢的时刻;判断目标差异数据是否满足动态变规格模型触发条件;若目标差异数据满足动态变规格模型触发条件,则确定目标机架在目标时刻的控制模式为动态变规格控制模式,使得目标机架在目标时刻采用动态变规格控制模式对目标机架进行控制。
本实施例在后卷带钢进入冷连轧机组之前,提前确定冷连轧机组中各个机架的调整参数,进而在后卷带钢进入冷连轧机组时以及进入之后,可以快速调整各个机架的参数,避免程序和设备的延时性,以提高轧制效果。
为了更好的理解上述技术方案,下面将结合说明书附图以及具体的实施方式对上述技术方案进行详细的说明。
首先说明,本文中出现的术语“和/或”,仅仅是一种描述关联对象的关联关系,表示可以存在三种关系,例如,A和/或B,可以表示:单独存在A,同时存在A和B,单独存在B这三种情况。另外,本文中字符“/”,一般表示前后关联对象是一种“或”的关系。
冷连轧动态变规格FGC(Flying Gauge Change)是实现酸轧机组连续式轧制的关键技术,也是全连续冷连轧区别于常规冷连轧最明显的特征。动态变规格模式是在机组不停机的条件下,通过对辊缝、速度、张力等参数的动态调整,实现相邻两卷带钢的钢种、厚度、宽度等规格的变换。动态变规格的过程比较快,它要在极短的时间内由前一卷带钢的轧制规程切换到下一卷带钢的轧制规程,并且在这极短的时间内要对辊缝和辊速进行多次调整,各机架间的张力、轧制力等参数发生变化,各机架的出口厚度也会出现明显波动。
然而,在采用动态变规格模式进行冷连轧的过程中,辊缝、速度和张力均需要进行多次大幅度调整,而调整需要一级执行设备和二级控制设备联动,即二级控制设备向一级执行设备下发动作指令,一级执行设备则执行相关调整。然而,虽然其调整时间较短,但是一级执行设备和二级控制设备联动具有一定延时性,导致动态变规格模式的执行效果较差。
进一步地,除了动态变规格模式,还有一种厚度自动控制模式AGC(AutomaticGauge Control),也用于冷连轧技术,但是动态变规格模式是在厚度自动控制模式切断的情况下执行的。也就是说,在相关技术中,动态变规格模式和厚度自动控制模式只能单独使用,并且无法在动态变规格模式和厚度自动控制模式之间进行切换。在单独使用动态变规格模式下,由于无法直接切换至厚度自动控制模式,导致动态变规格模式的控制难度进一步增大,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动态变规格模式的执行效果。
本申请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提供了如图1所示的一种冷连轧控制方法,方法包括:
步骤S11,针对任意相邻的前卷带钢和后卷带钢,在前卷带钢进入冷连轧机组之后,后卷带钢未进入冷连轧机组之前,确定冷连轧机组中的目标机架在目标时刻的目标差异数据,目标时刻指目标机架由轧制前卷带钢切换至轧制后卷带钢的时刻。
在对本实施例的具体方案进行说明之前,需要明确地是,本实施例涉及的后续步骤均是在后卷带钢未进入冷连轧机组之前执行的,即本实施例提供的是一种提前确定冷连轧机组控制方式的技术思路。
其中,目标差异数据包括第一辊缝变化量、出口厚度偏差、张力偏差和出口厚度变化率中的任意一种或多种组合。
若目标差异数据包括第一辊缝变化量、出口厚度偏差、张力偏差和出口厚度变化率,则动态变规格模型触发条件是指:满足第一辊缝变化量超过第一阈值、出口厚度偏差超过第二阈值、张力偏差超过第三阈值、出口厚度变化率超过第四阈值中的至少一种情况。
冷连轧机组通常情况下包括多个机架(本实施例以5个机架为例进行说明),5个机架依次排开。输入冷连轧机组进行轧制的带钢是由多卷带钢依次首尾相连形成的(本实施例将输入冷连轧机组进行轧制的带钢记为钢带),钢带依次通过5个机架,进而达到轧制的目的。
在本实施例中,将任意相邻的前卷带钢和后卷带钢作为一组对象进行说明,更具体地,为了避免造成混乱,也为了能够更清楚地对本实施例的技术方案进行说明,在本实施例中,只针对一组包括前卷带钢和后卷带钢的对象进行说明。即在本实施例中,冷连轧机组轧制的钢带是由前卷带钢和后卷带钢这两块带钢连接形成的。但是,这并不影响将本实施例的技术方案应用于实际生产中涉及的由多卷带钢连接形成的钢带生产中,也就是说,对于钢带中任意相邻的前卷带钢和后卷带钢都可以采用本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进行控制。
针对相邻的前卷带钢和后卷带钢,在前卷带钢已经进入冷连轧机组之后,在后卷带钢还未进入冷连轧机组之前,意味着冷连轧机组正在以前卷带钢的轧制参数对前卷带钢进行轧制,随着前卷带钢在冷连轧机组中轧制过程的推进,后卷带钢逐渐靠近冷连轧机组,最后会进入冷连轧机组进行轧制。在后卷带钢进入冷连轧机组之前,需要对冷连轧机组进行调整,而调整的控制方式则是通过步骤S11-步骤S14确定的,在执行步骤S11-步骤S14之后,当后卷带钢即将进入冷连轧机组之前,则按照确定的控制方式对冷连轧机组进行调整,以对对后卷带钢进行轧制。也就是说,本实施例是在后卷带钢进入冷连轧机组之前,便已预设了冷连轧机组的控制方式,在需要对冷连轧机组进行调整时,便直接按照预设的冷连轧机组的控制方式进行控制。
由于冷连轧机组中包括多个机架,针对每个机架而言,随着前卷带钢脱离当前机架后,后卷带钢会随之进入当前机架。在前卷带钢脱离当前机架之后,在后卷带钢进入当前机架之前,当前机架便需要作出调整。也就是说,本实施例中涉及的“在前卷带钢进入冷连轧机组之后,后卷带钢未进入冷连轧机组之前”也可以指,在前卷带钢进入冷连轧机组中的目标机架之后,后卷带钢未进入冷连轧机组的目标机架之前,执行步骤S11。
在后卷带钢进入冷连轧机组之前,获取后卷带钢的轧制参数以及前卷带钢的轧制参数,根据后卷带钢的轧制参数以及前卷带钢的轧制参数,可以确定冷连轧机组中的机架在目标时刻所需要改变的目标差异数据。目标差异数据包括第一辊缝变化量、出口厚度偏差、张力偏差和出口厚度变化率。第一辊缝变化量是指目标机架在目标时刻产生的辊缝的差值。出口厚度偏差是指目标机架轧制前卷带钢之后前卷带钢的厚度与目标机架轧制后卷带钢之后后卷带钢的厚度之差。张力偏差是指目标机架在目标时刻产生的张力的差值。出口厚度变化率是指出口厚度偏差与后卷带钢的厚度之间的比值。
由于本实施例执行步骤S11的时刻处于前卷带钢进入冷连轧机组之后,后卷带钢未进入冷连轧机组之前的时刻,前卷带钢和后卷带钢轧制后的实际参数并不能获得。不过,根据实际生产可知,目标轧制数据与实际轧制数据是基本一致的,因此,本实施例在确定目标差异数据时,并没有采用实际轧制参数,而是采用目标轧制参数,即前卷带钢和后卷带钢分别对应的辊缝数据、出口厚度以及张力都是前卷带钢和后卷带钢的目标轧制数据,进而可以提前确定对应的机架控制方式,待需要调整机架时,立即进行切换即可。
步骤S12,判断目标差异数据是否满足动态变规格模型触发条件,动态变规格模型触发条件是指:满足第一辊缝变化量超过第一阈值、出口厚度偏差超过第二阈值、张力偏差超过第三阈值、出口厚度变化率超过第四阈值中的至少一种情况。
在确定目标差异数据之后,依据目标差异数据,确定目标机架在目标时刻应该采用何种控制方式。即确定目标差异数据是否满足动态变规格模型触发条件。动态变规格模型触发条件由四个要素组成,分别是第一辊缝变化量超过第一阈值、出口厚度偏差超过第二阈值、张力偏差超过第三阈值、出口厚度变化率超过第四阈值。当四个要素中满足至少一个要素,则认为目标差异数据满足动态变规格模型触发条件,即执行步骤S13。当四个要素均不满足时,则认为目标差异数据不满足动态变规格模型触发条件,即执行步骤S14。
其中,控制方式包括自动厚度控制模式(AGC)与动态变规格控制模式(FGC),两者的差异在于,前者更适合前卷带钢和后卷带钢的轧制参数变化较小的轧制对象,而后者更合适前卷带钢和后卷带钢的轧制参数变化较大的轧制对象。本实施例以辊缝变化量、出口厚度偏差、张力偏差和出口厚度变化率这四个参数,确定前卷带钢和后卷带钢的轧制参数变化是否较大,进而确定机架在目标时刻所需要采用的控制方式,即从自动厚度控制模式(AGC)与动态变规格控制模式(FGC)进行二选一。
例如,冷连轧机组包括5个机架,分别是第一机架C1、第二机架C2、第三机架C3、第四机架C4和第五机架C5,这五个机架分别对应的第一阈值、第二阈值、第三阈值和第四阈值如表1所示。
表1
Figure BDA0003155658240000091
将第一机架C1作为目标机架进行说明。当第一机架C1在目标时刻,对应的四要素满足动态变规格模型触发条件,即第一辊缝变化量超过80um、出口厚度偏差超过60um、张力偏差超过0.05kg/mm3、或者出口厚度变化率超过5%,只要满足其一,则执行步骤S13,控制模式确定为动态变规格控制模式,当四要素均不满足,则执行步骤S14,控制模式确定为自动厚度控制模式。
步骤S13,若目标差异数据满足动态变规格模型触发条件,则确定目标机架在目标时刻的控制模式为动态变规格控制模式,使得目标机架在目标时刻采用动态变规格控制模式对目标机架进行控制。
动态变规格模型触发条件是只要满足四要素之一,目标机架的控制模式则应该采用动态变规格控制模式。当目标差异数据满足动态变规格模型触发条件时,则在后卷带钢进入目标机架之前,需要采用动态变规格控制模式对目标机架进行控制。
步骤S14,若目标差异数据不满足动态变规格模型触发条件,则确定目标机架在目标时刻的控制模式为自动厚度控制模式,使得目标机架在目标时刻,采用自动厚度控制模式对目标机架进行控制。
当目标差异数据满足动态变规格模型触发条件时,则在后卷带钢进入目标机架之前,需要采用自动厚度控制模式对目标机架进行控制。
综上,本实施例在待轧制带钢(即后卷带钢)还未进入冷连轧机组之前,便通过目标机架在目标时刻的目标差异数据,确定其适合的控制方式,例如自动厚度控制模式(AGC)或动态变规格控制模式(FGC),一方面可以避免延时性,使得目标机架在后卷带钢进入冷连轧机组之前进行准确地参数调整,进而改善轧制效果,另一方面,可以根据具体的冷连轧机组的参数调整情况,在自动厚度控制模式(AGC)和动态变规格控制模式(FGC)之间进行切换,可以提高控制准确性,降低自动厚度控制模式(AGC)或动态变规格控制模式(FGC)的控制难度,进一步改善轧制效果。
进一步地,自动厚度控制模式是由一级执行设备自动执行的,一般不需要二级控制设备对其下发指令,不过,由于一级执行设备能够调整的参数有限,当调整参数超出自动厚度控制模式的调整范围,则无法实现对机架的自动控制。此时,则需要采用动态变规格模式对机架进行控制,以避免自动厚度控制模式的疲劳控制。进而,本实施例在上述技术方案的基础上提供了进一步地优化方案,具体包括步骤S21-步骤S24。
步骤S21,若目标差异数据不满足动态变规格模型触发条件,则对目标机架执行自动厚度控制模式的次数进行累计,得到累计次数。
原则上来讲,当目标差异数据不满足动态变规格模型触发条件时,则需要采用自动厚度控制模式控制机架动作,但是由于自动厚度控制模式会出现无法自动控制机架的情况。为了降低无法控制机架的情况的出现几率,本实施例通过关注自动厚度控制模式在历史控制过程中的执行次数,即累计次数,以限制自动厚度控制模式的执行次数,进而降低自动厚度控制模式的疲劳控制,提高控制效果。
步骤S22,判断累计次数是否超过预设次数。
步骤S23,若累计次数超过预设次数,则确定目标机架在目标时刻的控制模式为动态变规格控制模式,使得目标机架在目标时刻,采用动态变规格控制模式对目标机架进行控制。
当累计次数超过预设次数时,则需要采用动态变规格控制模式对目标机架进行控制,以避免自动厚度控制模式失效的情况发生。
步骤S24,若累计次数未超过预设次数,则确定目标机架在目标时刻的控制模式为自动厚度控制模式,使得目标机架在目标时刻,采用动态变规格控制模式对目标机架进行控制。
当累计次数未超过预设次数时,则可以采用自动厚度控制模式对目标机架进行控制。
本实施例通过对自动厚度控制模式的执行次数进行监控,可以调整自动厚度控制模式的控制疲劳,降低控制失效的几率,甚至避免出现控制失效,以提高轧制效果。
进一步地,动态变规格控制模式中又包括不同的执行方式,在确定需要采用动态变规格控制模式之后,则需要进一步确定目标时刻需要采用的执行方式。
在确定目标机架在目标时刻的控制模式为动态变规格控制模式之后,方法还包括:
步骤S31,判断第一辊缝变化量是否超过第五阈值。
在确定动态变规格控制模式中具体采用的执行方式时,只需要关注辊缝变化量即可。即确定目标机架在目标时刻,对应的第一辊缝变化量与第五阈值之间的大小关系。当第一辊缝变化量超过第五阈值时,则意味着辊缝变化量较大,则执行步骤S32。当第一辊缝变化量没有超过第五阈值时,则意味着辊缝变化量较小,甚至辊缝变化量为0,则执行步骤S33。
步骤S32,若第一辊缝变化量超过第五阈值,则确定目标机架在目标时刻的第一辊缝变化趋势。
当第一辊缝变化量超过第五阈值时,则意味着辊缝变化量较大,在此情况下,需要进一步确定目标机架在目标时刻的第一辊缝变化趋势,即目标机架在轧制后卷带钢时,需要增大辊缝还是需要缩小辊缝。
机架上辊缝的增大或减小都是由电机控制的,如果电机转向相反,那么就会出现与目标动作相反的错误动作,例如,当需要增大辊缝时,电机转向错误,导致机架的实际效果是减小辊缝,这样会造成带钢断裂等新的质量问题。为了避免控制电机转动时出现差错,本实施例采用以下方式确定目标机架的辊缝的变化趋势。
步骤S33,若第一辊缝变化量不超过第五阈值,则确定目标机架在目标时刻辊缝保持不变。
当第一辊缝变化量没有超过第五阈值时,则意味着辊缝变化量较小或者为0,通常情况下,辊缝不需要变化,也就不存在辊缝变化趋势的确定了。
例如,冷连轧机组包括5个机架,分别是第一机架C1、第二机架C2、第三机架C3、第四机架C4和第五机架C5,这五个机架分别对应的第五阈值如表2所示。
表2
C1 C2 C3 C4 C5
第五阈值 40um 40um 35um 35um 30um
将第一机架C1作为目标机架进行说明。当第一机架C1在目标时刻,对应的第一辊缝变化量超过40um,那么需要对第一机架C1的第一辊缝变化趋势进行判断,即确定是增大“第一辊缝变化量”,还是减小“第一辊缝变化量”,当对应的第一辊缝变化量不超过40um,则认为只需要进行微小变化,当第一辊缝变化量为0时,则不需要进行辊缝调整。
确定目标机架在目标时刻的第一辊缝变化趋势,具体包括:
步骤S41,比较冷连轧机组中的各个机架在目标时刻的第二辊缝变化量,将最大的第二辊缝变化量对应的机架作为基准机架。
步骤S42,根据基准机架的第二辊缝变化量确定冷连轧机组中各个机架的第二辊缝变化趋势。
步骤S43,从冷连轧机组中各个机架的第二辊缝变化趋势中获取目标机架在目标时刻的第一辊缝变化趋势。
冷连轧机组包括5个机架,每个机架均需要面临由轧制前卷带钢切换至轧制后卷带钢的时刻,即每个机架都会在对应的目标时刻存在目标差异数据,步骤S11-步骤S14则是针对冷连轧机组中的任意一个目标机架执行的步骤。在同一个冷连轧机组内,不同机架对应的目标时刻是不相同的。
在步骤S41-步骤S43中,本实施例关心的是目标机架的第一辊缝变化趋势,即与辊缝变化量相关,多个机架之间控制辊缝的电机是相关的,因此多个机架之间的辊缝变化方向是相关的,通过确定其中辊缝变化量最大的一个机架的电机的转向,便能确定电机的转向,因此,将其中辊缝变化量最大的一个机架作为基准机架,以该基准机架控制辊缝变化的电机转向,确定其余各个机架控制辊缝变化的电机转向,进而可以确定目标机架的辊缝转向趋势。
其中,需要说明的是,步骤S41-步骤S43涉及的第二辊缝变化量是针对冷连轧机组中各个机架的辊缝变化量的统称,而第一辊缝变化量则是针对冷连轧机组中的目标机架的辊缝变化量的命名。
进一步地,在确定目标机架在目标时刻的第一辊缝变化趋势之后,方法还包括:
步骤S51,当第一辊缝变化趋势为增大辊缝时,确定目标机架在目标时刻辊缝增大第一预设值,第一预设值为目标机架的第一辊缝变化量。
步骤S52,当第一辊缝变化趋势为缩小辊缝时,确定目标机架在目标时刻辊缝减小第二预设值,第二预设值为目标机架的第一辊缝变化量。
在确定第一辊缝变化趋势之后,则可以根据对应的第一辊缝变化量确定辊缝的变化大小,当辊缝为开时,则辊缝增大第一辊缝变化量,并且,当第一辊缝变化趋势为增大辊缝时,增大辊缝的执行时刻(即目标时刻)为后卷带钢进入目标机架的辊缝的时刻。当辊缝为关时,则辊缝减小第一辊缝变化量。当第一辊缝变化趋势为缩小辊缝时,缩小辊缝的执行时刻(即目标时刻)为前卷带钢脱离目标机架的辊缝的时刻。
综上,本实施例在后卷带钢进入冷连轧机组之前,提前确定冷连轧机组中各个机架的调整参数,进而在后卷带钢进入冷连轧机组时以及进入之后,可以快速调整各个机架的参数,避免程序和设备的延时性,以提高轧制效果。另一方面,本实施例通过各个机架的目标差异数据,确定各个机架在轧制后卷带钢时所适合的控制方式,实现自动厚度控制模式和动态变规格控制模式之间的切换,进一步改善轧制效果,降低自动厚度控制模式或动态变规格控制模式的控制难度。需要特别说明的是,本实施例中涉及的控制方式、辊缝变化、电机转向等,都是在目标时刻之前进行确定,待到达目标时刻时,直接执行即可,因此,本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不存在延时性,或者说,本申请提供的技术方案的控制时间处于轧制过程之前的时间,而不是占用轧制时间进行控制方式的确定。
结合图2,对本实施例的实际应用过程进行如下说明:
首先,将FGC和AGC的标志位置0;然后,判断第一辊缝变化量是否超过第一阈值、出口厚度偏差是否超过第二阈值、张力偏差是否超过第三阈值和出口厚度变化率是否超过第四阈值;当第一辊缝变化量超过第一阈值、出口厚度偏差超过第二阈值、张力偏差超过第三阈值或出口厚度变化率超过第四阈值至少满足一个时,则确定执行FGC模式,并进一步确定FGC模式下的执行方式,即确定第一辊缝变化量是否超过第五阈值,若超过,则确定为增大辊缝或缩小辊缝,若不超过,则确定为焊缝不变或者辊缝变化量较小。当第一辊缝变化量超过第一阈值、出口厚度偏差超过第二阈值、张力偏差超过第三阈值或出口厚度变化率超过第四阈值均不满足时,先判断AGC的执行次数是否达到累计次数(例如25次),若达到,则将AGC修改为FGC模式,若未达到,则采用AGC模式。
基于同一发明构思,本申请另一实施例提供了如图3所示的一种冷连轧控制装置,装置包括:
第一确定模块31,用于针对任意相邻的前卷带钢和后卷带钢,在前卷带钢进入冷连轧机组之后,后卷带钢未进入冷连轧机组之前,确定冷连轧机组中的目标机架在目标时刻的目标差异数据,目标时刻指目标机架由轧制前卷带钢切换至轧制后卷带钢的时刻;
第一判断模块32,用于判断目标差异数据是否满足动态变规格模型触发条件;
第二确定模块33,用于若目标差异数据满足动态变规格模型触发条件,则确定目标机架在目标时刻的控制模式为动态变规格控制模式,使得目标机架在目标时刻采用动态变规格控制模式对目标机架进行控制。
其中,目标差异数据包括第一辊缝变化量、出口厚度偏差、张力偏差和出口厚度变化率中的任意一种或多种组合。
若目标差异数据包括第一辊缝变化量、出口厚度偏差、张力偏差和出口厚度变化率,则动态变规格模型触发条件是指:
满足第一辊缝变化量超过第一阈值、出口厚度偏差超过第二阈值、张力偏差超过第三阈值、出口厚度变化率超过第四阈值中的至少一种情况。
进一步地,装置还包括:
第三确定模块,用于若目标差异数据不满足动态变规格模型触发条件,则确定目标机架在目标时刻的控制模式为自动厚度控制模式,使得目标机架在目标时刻采用自动厚度控制模式对目标机架进行控制。
进一步地,装置还包括:
计数模块,用于若目标差异数据不满足动态变规格模型触发条件,则对目标机架执行自动厚度控制模式的次数进行累计,得到累计次数;
第二判断模块,用于判断累计次数是否超过预设次数;
第四确定模块,用于若累计次数超过预设次数,则确定目标机架在目标时刻的控制模式为动态变规格控制模式,使得目标机架在目标时刻采用动态变规格控制模式对目标机架进行控制。
进一步地,装置还包括:
第三判断模块,用于判断第一辊缝变化量是否超过第五阈值;
第五确定模块,用于若第一辊缝变化量超过第五阈值,则确定目标机架在目标时刻的第一辊缝变化趋势;
保持模块,用于若第一辊缝变化量不超过第五阈值,则目标机架在目标时刻辊缝保持不变。
进一步地,第五确定模块,具体包括:
比较子模块,用于比较冷连轧机组中各个机架在目标时刻的第二辊缝变化量,将最大的第二辊缝变化量对应的机架作为基准机架;
确定子模块,用于根据基准机架的第二辊缝变化量确定冷连轧机组中各个机架的第二辊缝变化趋势;
获取子模块,用于从冷连轧机组中各个机架的第二辊缝变化趋势中获取目标机架在目标时刻的第一辊缝变化趋势。
进一步地,装置还包括:
第六确定模块,用于当第一辊缝变化趋势为增大辊缝时,确定目标机架在目标时刻辊缝增大第一预设值,第一预设值为目标机架的第一辊缝变化量;
第七确定模块,用于当第一辊缝变化趋势为缩小辊缝时,确定目标机架在目标时刻辊缝减小第二预设值,第二预设值为目标机架的第一辊缝变化量。
进一步地,装置还包括:
第八确定模块,用于当第一辊缝变化趋势为增大辊缝时,目标时刻为后卷带钢进入目标机架的辊缝的时刻;
第九确定模块,用于当第一辊缝变化趋势为缩小辊缝时,目标时刻为前卷带钢脱离目标机架的辊缝的时刻。
由于本实施例所介绍的电子设备为实施本申请实施例中信息处理的方法所采用的电子设备,故而基于本申请实施例中所介绍的信息处理的方法,本领域所属技术人员能够了解本实施例的电子设备的具体实施方式以及其各种变化形式,所以在此对于该电子设备如何实现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方法不再详细介绍。只要本领域所属技术人员实施本申请实施例中信息处理的方法所采用的电子设备,都属于本申请所欲保护的范围。
本领域内的技术人员应明白,本发明的实施例可提供为方法、系统、或计算机程序产品。因此,本发明可采用完全硬件实施例、完全软件实施例、或结合软件和硬件方面的实施例的形式。而且,本发明可采用在一个或多个其中包含有计算机可用程序代码的计算机可用存储介质(包括但不限于磁盘存储器、CD-ROM、光学存储器等)上实施的计算机程序产品的形式。
本发明是参照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方法、设备(系统)、和计算机程序产品的流程图和/或方框图来描述的。应理解可由计算机程序指令实现流程图和/或方框图中的每一流程和/或方框、以及流程图和/或方框图中的流程和/或方框的结合。可提供这些计算机程序指令到通用计算机、专用计算机、嵌入式处理机或其他可编程数据处理设备的处理器以产生一个机器,使得通过计算机或其他可编程数据处理设备的处理器执行的指令产生用于实现在流程图一个流程或多个流程和/或方框图一个方框或多个方框中指定的功能的装置。
这些计算机程序指令也可存储在能引导计算机或其他可编程数据处理设备以特定方式工作的计算机可读存储器中,使得存储在该计算机可读存储器中的指令产生包括指令装置的制造品,该指令装置实现在流程图一个流程或多个流程和/或方框图一个方框或多个方框中指定的功能。
这些计算机程序指令也可装载到计算机或其他可编程数据处理设备上,使得在计算机或其他可编程设备上执行一系列操作步骤以产生计算机实现的处理,从而在计算机或其他可编程设备上执行的指令提供用于实现在流程图一个流程或多个流程和/或方框图一个方框或多个方框中指定的功能的步骤。
尽管已描述了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但本领域内的技术人员一旦得知了基本创造性概念,则可对这些实施例作出另外的变更和修改。所以,所附权利要求意欲解释为包括优选实施例以及落入本发明范围的所有变更和修改。
显然,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对本发明进行各种改动和变型而不脱离本发明的精神和范围。这样,倘若本发明的这些修改和变型属于本发明权利要求及其等同技术的范围之内,则本发明也意图包含这些改动和变型在内。

Claims (6)

1.一种冷连轧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包括:
针对任意相邻的前卷带钢和后卷带钢,在所述前卷带钢进入冷连轧机组之后,所述后卷带钢未进入所述冷连轧机组之前,确定所述冷连轧机组中的目标机架在目标时刻的目标差异数据,所述目标时刻指所述目标机架由轧制所述前卷带钢切换至轧制所述后卷带钢的时刻;
判断所述目标差异数据是否满足动态变规格模型触发条件;
若所述目标差异数据满足所述动态变规格模型触发条件,则确定所述目标机架在所述目标时刻的控制模式为动态变规格控制模式,使得所述目标机架在所述目标时刻采用动态变规格控制模式对所述目标机架进行控制;
若所述目标差异数据不满足所述动态变规格模型触发条件,则对所述目标机架执行自动厚度控制模式的次数进行累计,得到累计次数;
判断所述累计次数是否超过预设次数;
若所述累计次数超过所述预设次数,则确定所述目标机架在所述目标时刻的控制模式为动态变规格控制模式,使得所述目标机架在所述目标时刻采用动态变规格控制模式对所述目标机架进行控制;
在确定所述目标机架在所述目标时刻的控制模式为动态变规格控制模式之后,所述方法还包括:
判断第一辊缝变化量是否超过第五阈值;
若所述第一辊缝变化量超过所述第五阈值,则确定所述目标机架在所述目标时刻的第一辊缝变化趋势;
若所述第一辊缝变化量不超过所述第五阈值,则所述目标机架在所述目标时刻辊缝保持不变;
所述确定所述目标机架在所述目标时刻的第一辊缝变化趋势,具体包括:
比较所述冷连轧机组中各个机架在所述目标时刻的第二辊缝变化量,将最大的第二辊缝变化量对应的机架作为基准机架;
根据所述基准机架的第二辊缝变化量确定所述冷连轧机组中各个机架的第二辊缝变化趋势;
从所述冷连轧机组中各个机架的所述第二辊缝变化趋势中,获取所述目标机架在所述目标时刻的所述第一辊缝变化趋势。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目标差异数据包括第一辊缝变化量、出口厚度偏差、张力偏差和出口厚度变化率中的任意一种或多种组合。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若所述目标差异数据包括所述第一辊缝变化量、所述出口厚度偏差、所述张力偏差和所述出口厚度变化率,则所述动态变规格模型触发条件是指:
满足所述第一辊缝变化量超过第一阈值、所述出口厚度偏差超过第二阈值、所述张力偏差超过第三阈值、所述出口厚度变化率超过第四阈值中的至少一种情况。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在确定所述目标机架在所述目标时刻的第一辊缝变化趋势之后,所述方法还包括:
当所述第一辊缝变化趋势为增大辊缝时,确定所述目标机架在所述目标时刻辊缝增大第一预设值,所述第一预设值为所述目标机架的所述第一辊缝变化量;
当所述第一辊缝变化趋势为缩小辊缝时,确定所述目标机架在所述目标时刻辊缝减小第二预设值,所述第二预设值为所述目标机架的所述第一辊缝变化量。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还包括:
当所述第一辊缝变化趋势为增大辊缝时,所述目标时刻为所述后卷带钢进入所述目标机架的辊缝的时刻;
当所述第一辊缝变化趋势为缩小辊缝时,所述目标时刻为所述前卷带钢脱离所述目标机架的辊缝的时刻。
6.一种冷连轧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装置包括:
第一确定模块,用于针对任意相邻的前卷带钢和后卷带钢,在所述前卷带钢进入冷连轧机组之后,所述后卷带钢未进入所述冷连轧机组之前,确定所述冷连轧机组中的目标机架在目标时刻的目标差异数据,所述目标时刻指所述目标机架由轧制所述前卷带钢切换至轧制所述后卷带钢的时刻;
第一判断模块,用于判断所述目标差异数据是否满足动态变规格模型触发条件;
第二确定模块,用于若所述目标差异数据满足所述动态变规格模型触发条件,则确定所述目标机架在所述目标时刻的控制模式为动态变规格控制模式,使得所述目标机架在所述目标时刻采用动态变规格控制模式对所述目标机架进行控制;
计数模块,用于若目标差异数据不满足动态变规格模型触发条件,则对目标机架执行自动厚度控制模式的次数进行累计,得到累计次数;
第二判断模块,用于判断累计次数是否超过预设次数;
第四确定模块,用于若累计次数超过预设次数,则确定目标机架在目标时刻的控制模式为动态变规格控制模式,使得目标机架在目标时刻采用动态变规格控制模式对目标机架进行控制;
第三判断模块,用于判断第一辊缝变化量是否超过第五阈值;
第五确定模块,用于若第一辊缝变化量超过第五阈值,则确定目标机架在目标时刻的第一辊缝变化趋势;
保持模块,用于若第一辊缝变化量不超过第五阈值,则目标机架在目标时刻辊缝保持不变;
第五确定模块,具体包括:
比较子模块,用于比较冷连轧机组中各个机架在目标时刻的第二辊缝变化量,将最大的第二辊缝变化量对应的机架作为基准机架;
确定子模块,用于根据基准机架的第二辊缝变化量确定冷连轧机组中各个机架的第二辊缝变化趋势;
获取子模块,用于从冷连轧机组中各个机架的第二辊缝变化趋势中获取目标机架在目标时刻的第一辊缝变化趋势。
CN202110779366.3A 2021-07-09 2021-07-09 一种冷连轧控制方法和装置 Active CN113477719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0779366.3A CN113477719B (zh) 2021-07-09 2021-07-09 一种冷连轧控制方法和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0779366.3A CN113477719B (zh) 2021-07-09 2021-07-09 一种冷连轧控制方法和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3477719A CN113477719A (zh) 2021-10-08
CN113477719B true CN113477719B (zh) 2023-04-18

Family

ID=7793838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10779366.3A Active CN113477719B (zh) 2021-07-09 2021-07-09 一种冷连轧控制方法和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3477719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4682631B (zh) * 2022-03-29 2023-11-28 北京首钢冷轧薄板有限公司 一种冷连轧机机架电流负荷的调节方法

Family Cites Familie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979184B (zh) * 2010-11-23 2012-11-21 田陆 连铸机动态轻压下的控制方法和系统、连铸机
JP5937367B2 (ja) * 2012-01-31 2016-06-22 株式会社ブリヂストン Oaローラの製造方法
CN104384199B (zh) * 2014-07-28 2016-06-29 北京首钢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冷连轧动态变规格时的控制方法
CN109013712B (zh) * 2017-06-09 2020-01-21 上海梅山钢铁股份有限公司 冷连轧动态变规格时的压下率补偿方法
CN110064653B (zh) * 2019-04-18 2021-08-20 首钢京唐钢铁联合有限责任公司 一种应用于冷连轧机过渡段轧制的方法和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3477719A (zh) 2021-10-08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3477719B (zh) 一种冷连轧控制方法和装置
CN103962414A (zh) 一种卷取机助卷辊阶梯速度控制方法及其控制系统
CN104148383B (zh) 双机架冷轧机闭辊缝穿带轧制方法
US9138789B2 (en) Method for adjusting a drive load for a plurality of drives of a mill train for rolling rolling stock, control and/or regulation device, storage medium, program code and rolling mill
US9638515B2 (en) Method for actuating a tandem roll train, control and/or regulating device for a tandem roll train, machine-readable program code, storage medium and tandem roll train
CN103042041A (zh) 一种减少热轧带钢甩尾的控制方法
CN110202009B (zh) 一种轧机起车厚度控制方法及装置
JP6652097B2 (ja) 走間板厚変更方法および走間板厚変更装置
CN113798320A (zh) 一种带钢精轧速度控制方法及系统
CN110064652B (zh) 一种应用于平整机极限变规格轧制的方法和装置
CN107042240A (zh) 一种基于特征点跟踪的高精度板带轧制过程动态变规格实现方法
JP2738001B2 (ja) 冷間連続圧延機の板厚制御方法
CN110369515A (zh) 一种铝热连轧机组薄板带的变规格穿带控制方法
CN114682631B (zh) 一种冷连轧机机架电流负荷的调节方法
JP2007061851A (ja) 冷間圧延機における走間板厚変更時のスタンド間張力制御方法
JP3633544B2 (ja) タンデム圧延機における圧延方法
CN112122353B (zh) 热卷箱平尾销自动插销控制方法
CN109047340A (zh) 一种热轧精轧多级穿带速度的控制方法
JP2009045635A (ja) 圧延材の張力制御方法及び圧延装置
CN108405627B (zh) 一种动态精确控制轧机除鳞水开关的方法
JP2004001031A (ja) 金属板の冷間圧延方法
CN115193927A (zh) 一种精轧机前导卫短行程的控制方法
JP3705226B2 (ja) 冷延鋼板の製造方法
JPH105807A (ja) 圧延中にワークロールシフトを行う板材の冷間圧延方法
JPH0824924A (ja) 金属帯の圧延板厚制御方法および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CP03 Change of name, title or address

Address after: 064400 No. 025 Zhao'an Street, Qian'an Economic Development Zone, Tangshan City, Hebei Province

Patentee after: Shougang Zhixin Electromagnetic Materials (Qian'an) Co.,Ltd.

Country or region after: China

Address before: 064400 No. 025, Zhao an street, western industrial area, Qian'an, Tangshan City, Hebei

Patentee before: SHOUGANG ZHIXIN QIAN'AN ELECTROMAGNETIC MATERIALS Co.,Ltd.

Country or region before: 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