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冷连轧动态变规格时的控制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轧钢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冷连轧动态变规格时的控制方法。
背景技术
随着市场对冷轧薄板产量和质量要求的不断提高,冷连轧机组逐渐向大型化、高速化和自动化方向发展,使得冷连轧机组的全连续式轧制技术应运而生。
动态变规格是实现冷连轧机连续轧制的关键技术,它克服了单卷轧制穿带、抛钢作业的弊端,明显提高了轧制过程的稳定性、带钢的质量和机组的生产效率。
动态变规格FGC(FlyingGaugeChange)是在轧制过程中进行带钢的规格变化,即在连轧机组不停机的条件下,通过对辊缝、速度、张力等参数的动态调整,实现相邻两卷带钢的钢种、厚度、宽度等的变换。动态变规格可将不同规格的原料带钢轧成不同规格的成品带钢,也可将不同规格的原料带钢轧成同一规格的成品带钢,还可将同规格带钢分卷轧成不同规格的成品带钢。
由于动态变规格的过程比较快,它需要在极短的时间内由前一卷带钢的轧制规程切换到下一卷带钢的轧制规程,并且在这极短的时间内要对辊缝和辊速进行多次调整。因此动态变规格必须按照一定的规律进行,否则带钢的厚度、张力将发生较大的波动,严重时会由于连轧过程失稳造成断带、折叠、伤辊等事故。
在动态变规格时,由于在很短的时间内要完成厚度、宽度、品种等因素的变换,前馈、反馈和秒流量等厚度控制手段无法投入。如果没有适当的控制策略,几十个因素的相互作用,使过渡过程难于控制,造成产品超差,严重时甚至断带停机,因此研究冷连轧机变规格机架速度控制规律具有重要意义。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冷连轧动态变规格时的控制方法,以保证动态变规格的前后两个钢卷的动态变规格过程顺稳进行,并维持产品的质量。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冷连轧动态变规格时的控制方法,该方法根据前后两个热轧卷带钢的宽度变化量和宽度变化方向,在动态变规格时进行窜辊控制,所述动态变规格时的窜辊控制方法如下:
(1)带钢由宽变窄
从确保轧制稳定性和保证产品质量的角度考虑,前后两个热轧卷带钢的宽度变化量所允许的最大为250mm。因为如果宽度变化量过大,一方面可能会在宽带钢上出现轧辊切割带钢的断带事故,另一方面还会直接影响到窄带钢的横向厚度控制。
A、当宽度变化量≤50mm时,
直接进行带钢动态变规格,在焊缝到达1#机架前完成窜辊动作。
B、当50mm<宽度变化量≤100mm时,
首先在宽带钢上手动将5个机架的中间辊窜辊量窜至0mm,若窜辊量小于0mm则会因轧机刚度过小而影响产品质量。
由于1#机架至5#机架对产品质量的影响逐渐减小,故再从最后机架向前一机架逐机架调整工作辊窜辊量,以减小动态变规格时窜辊对产品质量的影响。将5#机架至1#机架的窜辊量分别窜至-50mm、-60mm、-70mm、-85mm和-90mm,若小于这些宽度,可能会引发轧辊倒角切割带钢的风险。
最后依靠动态变规格实现带钢自动变规格。
C、当100mm<宽度变化量≤250mm时,
首先关闭5个机架的中间辊自动窜辊控制,防止动态变规格过程中轧辊窜动导致轧机刚度剧烈波动而影响产品质量,由于窜辊量小于0mm会因轧机刚度过小而影响产品质量,因此在宽带钢上将5个机架的中间辊窜辊量窜至0mm。
然后关闭5个机架的工作辊窜辊自动控制,防止动态变规格过程中轧辊窜动导致带钢因跑偏或张力偏差大而断带从而影响轧制稳定性。再从最后机架向前一机架逐机架调整工作辊窜辊量,将5#机架至1#机架的窜辊量分别窜至-50mm、-60mm、-70mm、-85mm和-90mm。
再在焊缝剪切并稳定卷取后,手动从第一机架向后一机架逐步调整工作辊窜辊量至对应钢种的设定值,以保证对产品质量的影响逐渐减小。
最后打开工作辊窜辊自动位置控制,打开中间辊窜辊自动位置控制,完成带钢动态变规格;
(2)带钢由窄变宽
从确保轧制稳定性和保证产品质量的角度考虑,前后两个热轧卷带钢的宽度变化量所允许的最大为300mm。因为宽度变化量过大,一方面会直接影响到窄带钢的横向厚度控制,另一方面还可能会在宽带钢上出现轧辊切割带钢的断带事故。
A、当宽度变化量≤50mm时,
直接进行带钢动态变规格,在焊缝到达1#机架前完成窜辊动作;
B、当50mm<宽度变化量≤100mm时,
首先在窄带钢上手动将5个机架的中间辊窜辊量窜至下一卷带钢的中间辊窜辊量的设定值,
然后从最后机架向前一机架逐机架调整工作辊窜辊量,将5#机架至1#机架的窜辊量分别窜至下一卷带钢的窜辊量的设定值,目的是减小动态变规格时窜辊对产品质量的影响,因为从1号机架至5号机架对产品质量的影响逐渐减小。
最后依靠动态变规格实现带钢自动变规格;
C、当100mm<宽度变化量≤300mm时,
首先在窄带钢上手动将5个机架的中间辊窜辊量窜至下一卷带钢的中间辊窜辊量的设定值,
然后关闭5个机架的工作辊窜辊自动控制,防止变规格过程中轧辊窜动导致带钢因跑偏或张力偏差大而断带而影响轧制稳定性。并从最后机架向前一机架逐机架调整工作辊窜辊量,目的是减小FGC变规格时窜辊对产品质量的影响,因为从1号机架至5号机架对产品质量的影响逐渐减小。将5#机架至1#机架的窜辊量分别窜至下一卷带钢的对应机架窜辊量的-50mm、-60mm、-70mm、-85mm和-90mm,若小于这些值,可能会引发轧辊倒角切割带钢的风险。
再在皮带助卷器下降后,停机更换4#机架和5#机架的工作辊,以防止出现宽窄印。并将5个机架的工作辊和中间辊窜辊自动位置控制打开。
最后对前三机架做换辊准备和轧制准备,完成前三机架的工作辊和中间辊位置设定,完成带钢动态变规格。
进一步地,该方法还包括负荷分配辊缝调整,所述负荷分配辊缝调整是指评估二级模型计算出的每一机架的辊缝变化量,看其是否满足前期摸索出的辊缝变化量标准,所述辊缝变化量标准是1#机架至5#机架的辊缝变化量分别为±1.0mm、±0.9mm、±0.8mm、±0.6mm和±0.5mm。如果某一机架超出相应的标准,即需要通过调整负荷分配来使其辊缝变化量在标准范围内。所述负荷分配辊缝调整方法如下:
(1)如果第i机架的辊缝变化量为负值且超出对应的辊缝变化量标准,将第i机架的压下分配降低0-3%,如果降低的幅度过大,会导致功率平衡失调,一方面会使个别机架电流超限、损伤电机,另一方面还会影响到轧机的最大轧制速度。
如果第i机架在降低压下分配后辊缝变化量依然超出对应的辊缝变化量标准,将第j机架的压下分配提高0-3%,直至第i机架的辊缝变化量调整至对应的辊缝变化量标准范围内。
如果提高第j机架的压下分配后依然不能使第i机架的辊缝变化量调整至对应的辊缝变化量标准范围内,再将除第i机架和第j机架外的其他辊缝变化量在辊缝变化量标准范围内的机架的压下分配提高0-3%,或将所有辊缝变化量在辊缝变化量标准范围内的机架的压下分配提高0-3%,直至第i机架的辊缝变化量调整至对应的辊缝变化量标准范围内。
(2)如果第i机架的辊缝变化量为正值且超出对应的辊缝变化量标准,将第i机架的压下分配提高0-3%,如果提高的幅度过大,也会导致功率平衡失调,一方面会使个别机架电流超限、损伤电机,另一方面还会影响到轧机的最大轧制速度。
如果第i机架在提高压下分配后辊缝变化量依然超出对应的辊缝变化量标准,将第j机架的压下分配降低0-3%,直至第i机架的辊缝变化量调整至对应的辊缝变化量标准范围内。
如果提高第j机架的压下分配后依然不能使第i机架的辊缝变化量调整至对应的辊缝变化量标准范围内,再将除第i机架和第j机架外的其他辊缝变化量在辊缝变化量标准范围内的机架的压下分配降低0-3%,或将所有辊缝变化量在辊缝变化量标准范围内的机架的压下分配降低0-3%,直至第i机架的辊缝变化量调整至对应的辊缝变化量标准范围内。
其中,i为1、2、3、4或5,第j机架是指五机架中辊缝变化量在对应辊缝变化量标准范围内的其他某一机架。
进一步地,如果将所有辊缝变化量在辊缝变化量标准范围内的机架的压下分配都进行调整后,依然不能将第i机架的辊缝变化量调整至对应的辊缝变化量标准范围内,则需要预先制造一次或两次伪动态变规格进行铺垫,以使带钢动态变规格时各个机架的辊缝变化量都能通过调整压下分配达到辊缝变化量标准范围内,所述伪动态变规格方法如下:
首先根据宽度变化量、厚度变量和屈服强度变化量大小判断伪动态变规格需要进行的次数;
然后通过二级模型预计算获取动态变规格时各机架的辊缝变化量的正负值;
如果需要进行两次伪动态变规格,从带尾进行动态变规格的钢卷算起,在轧制倒数第二卷带钢时,当倒数第一卷的第i机架的辊缝变化量为正值且超出对应的辊缝变化量标准,将倒数第一卷的第i机架的压下分配增大0-2%,当倒数第一卷的第j机架的辊缝变化量为负值且超出对应的辊缝变化量标准,将倒数第一卷的第j机架的压下分配减小0-2%;然后在轧制倒数第一卷带钢时,当进行动态变规格钢卷的第i机架的辊缝变化量为正值且超出对应的辊缝变化量标准,将进行动态变规格钢卷的第i机架的压下分配增大0-2%,当进行动态变规格钢卷的第j机架的辊缝变化量为负值且超出对应的辊缝变化量标准,将进行动态变规格钢卷的第j机架的压下分配减小0-2%;
如果需要进行一次伪动态变规格,在轧制倒数第一卷带钢时,当进行动态变规格钢卷的第i机架的辊缝变化量为正值且超出对应的辊缝变化量标准,将进行动态变规格钢卷的第i机架的压下分配增大0-3%,当进行动态变规格钢卷的第j机架的辊缝变化量为负值且超出对应的辊缝变化量标准,将进行动态变规格钢卷的第j机架的压下分配减小0-3%;
其中,i为1、2、3、4或5,第j机架是指五机架中除所述第i机架外的其他机架中的某一机架。进一步地,所述判断伪动态变规格需要进行的次数的判断依据是:当带钢宽度变化量>220mm、或成品厚度变化量>0.8mm、或屈服强度变化量>300MPa时,进行两次伪动态变规格;当150mm<带钢宽度变化量≤220mm、或0.5mm<成品厚度变化量≤0.8mm、或200MPa<屈服强度变化量≤300MPa时,进行一次伪动态变规格。
进一步地,所述辊缝变化量标准为1#至5#机架的辊缝变化量分别为±1.0mm、±0.9mm、±0.8mm、±0.6mm和±0.5mm。
进一步地,所述前后两个热轧卷的宽度变化方向为由宽变窄时,则所述前后两个热轧卷的宽度变化量最大为250mm;所述前后两个热轧卷的宽度变化方向为由窄变宽时,则所述前后两个热轧卷的宽度变化量最大为300mm。
本发明提供的一种冷连轧动态变规格时的控制方法,通过对即将要发生的动态变规格时的前后两个钢卷的带钢宽度变化量、厚度变化量和屈服强度变化量,制定窜辊控制策略,同时通过负荷分配辊缝调整策略,评估每一机架的辊缝变化量并进行相应的负荷分配调整,既能保证动态变规格过程的稳定、顺利进行,维持生产机组连续正常运行,又能确保产品的质量,提高机组成材率,进而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冷连轧动态变规格时的控制方法中的冷连轧5机架轧机布置图。
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冷连轧动态变规格时的控制方法中的前后热轧卷的宽度变化方向为由宽变窄的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冷连轧动态变规格时的控制方法中的前后热轧卷的宽度变化方向为由窄变宽的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冷连轧动态变规格时的控制方法中伪动态变规格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发明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进一步的详细说明。应当理解的是,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用以解释本发明,并不用于限定本发明。
参见图1,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冷连轧动态变规格时的控制方法中使用的是酸洗五机架冷连轧机联合机组。该控制方法根据前后两个热轧卷的宽度变化量和宽度变化方向(即由宽变窄或由窄变宽),在动态变规格时进行窜辊控制,在确保动态变规格过程顺稳的前提下,尽量维持产品质量。动态变规格时的窜辊控制的具体方法如下:
(1)由宽变窄时
参见图2,当带钢A和带钢B的宽度变化量≤50mm,即d1-d2≤50mm时,直接进行动态变规格,在焊缝到达std1(即1#机架)前基本可以完成窜辊动作。
当50mm<d1-d2≤100mm时,首先需要在带钢A上手动将5个机架的中间辊窜辊量窜至0mm,然后从std5向std1(即从最后机架向前一机架)逐机架调整工作辊窜辊量,将std5至std1(即5#机架至1#机架)的窜辊量分别窜至-50mm、-60mm、-70mm、-85mm和-90mm,最后依靠动态变规格实现自动变规格。
当100mm<d1-d2≤250mm时。首先关闭std5的中间辊自动窜辊控制,并在带钢A上将5个机架的中间辊窜辊量窜至0mm,然后关闭5个机架的工作辊窜辊自动控制,并从最后机架向前一机架逐机架调整工作辊窜辊量,将std5至std1的窜辊量分别窜至-50mm、-60mm、-70mm、-85mm和-90mm,再在焊缝剪切并稳定卷取后,手动从第一机架向后一机架逐机架调整工作辊窜辊量至设定值,最后打开工作辊窜辊自动位置控制,打开中间辊窜辊自动位置控制,完成动态变规格。
(2)由窄变宽时
参见图3,当带钢B和带钢A的宽度变化量≤50mm,即d2-d1≤50mm时,直接进行动态变规格,在焊缝到达std1(即1#机架)前基本可以完成窜辊动作。
当50mm<d2-d1≤100mm时,首先需要在带钢A上手动将5个机架的中间辊窜辊量窜至带钢B的设定值,然后从std5向std1(即从最后机架向前一机架)逐机架调整工作辊窜辊量,将std5至std1(即5#机架至1#机架)的窜辊量分别窜至-50mm、-60mm、-70mm、-85mm和-90mm,最后依靠动态变规格实现自动变规格。
当100mm<d2-d1≤300mm时,首先需要在带钢A上手动将5个机架的中间辊窜辊量窜至带钢B的设定值,然后关闭5个机架的工作辊窜辊自动控制,并从最后机架向前一机架逐机架调整工作辊窜辊量,将std5至std1的窜辊量分别窜至-50mm、-60mm、-70mm、-85mm和-90mm,再在皮带助卷器下降后,停机更换std4和std5的工作辊,并将5个机架的工作辊和中间辊窜辊自动位置控制打开,最后对前三机架做换辊准备和轧制准备,完成前三机架的工作辊和中间辊位置设定,完成动态变规格。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冷连轧动态变规格时的控制方法,还包括负荷分配的辊缝调整策略,该调整策略是先评估二级模型计算出五机架中的每一机架的辊缝变化量,看其是否满足前期摸索出的辊缝变化量标准,该辊缝变化量标准是std1至std5(即1#机架至5#机架)的辊缝变化量分别为±1.0mm、±0.9mm、±0.8mm、±0.6mm和±0.5mm。如果某一机架的辊缝变化量超出相应的辊缝变化量标准,则需要通过调整负荷分配来使该机架的辊缝变化量达到辊缝变化量标准范围内。
参见图1和图4,当由带钢C变换到带钢D时,五机架冷连轧机组中的std1至std5的辊缝变化量分别为-1.5mm、-0.6mm、-0.7mm、-0.3mm和-0.2mm,则std2至std5的辊缝变化量在其对应的辊缝变化量标准范围内,而std1的辊缝变化量超出相应的辊缝变化量标准。这说明std1在带钢C上的辊缝值比在带钢D上的辊缝值大,首先需要降低std1的压下分配,降低幅度为std1原来压下分配的0-3%。
如果降低std1的压下分配后std1的辊缝变化量依旧超出标准范围,则需要调整std2的压下分配,调整的方法是,提高std2的的压下分配,提高幅度从std2原来压下分配的0至3%逐渐尝试,直至使std1的的辊缝变化量在标准范围内。
如果单纯调节std2的压下分配仍然无法使std1的辊缝变化量达到标准范围内,则需要使用与调整std2的压下分配相同的方法,调整std3至std5的压下分配,直至将std1的辊缝变化量调整至±1mm以内为止,或是将std2至std5的压下分配都同时进行调整,直至使std1的的辊缝变化量在标准范围内为止。
同理,如果5个机架在由带钢C变换到带钢D时的辊缝变化量分别为1.5mm、0.6mm、0.7mm、0.3mm和0.2mm,则std2至std5的辊缝变化量在其对应的辊缝变化量标准范围内,而std1的辊缝变化量超出相应的辊缝变化量标准。这说明std1在带钢C上的辊缝值比在带钢D上的辊缝值小。首先需要提高std1的压下分配,提高幅度为std1原来压下分配的0-3%。
如果提高std1的压下分配后std1的辊缝变化量依旧超出标准范围,则需要调整std2的压下分配,调整的方法是,降低std2的的压下分配,降低幅度从std2原来压下分配的0至3%逐渐尝试,直至使std1的的辊缝变化量在标准范围内。
如果单纯调节std2的压下分配仍然无法使std1的辊缝变化量达到标准范围内,则需要使用与调整std2的压下分配相同的方法,调整std3至std5的压下分配,直至将std1的辊缝变化量调整至±1mm以内为止,或是将std2至std5的压下分配都同时进行调整,直至使std1的的辊缝变化量在标准范围内为止。
当然,如果将std2至std5的压下分配都进行过调整,依然无法将std1的辊缝变化量调整至其标准范围内,则需要通过事先制造一次或两次动态变规格进行铺垫,以便能够使动态变规格时各机架的辊缝变化量都能够通过调整压下分配的方法达到其标准范围内。
参见图4,在轧制带钢A时,首先通过带钢的宽度变化量、厚度变量和屈服强度变化量的大小来判定是否需要进行伪动态变规格和需要进行伪动态变规格的次数。当带钢宽度变化量>220mm、或成品厚度变化量>0.8mm、或屈服强度变化量>300MPa时,需要进行两次伪动态变规格;当150mm<带钢宽度变化量≤220mm、或0.5mm<成品厚度变化量≤0.8mm、或200MPa<屈服强度变化量≤300MPa时,需要进行一次伪动态变规格。
然后通过二级模型预计算获取动态变规格时各机架的辊缝变化量的正负值。
根据带钢的宽度变化量、厚度变量和屈服强度变化量的大小,当需要进行两次伪动态变规格时,先依据动态变规格时各机架的辊缝变化量的正负值,在轧制带钢A时,调整带钢B的相应机架的压下分配,其调整方法为:当std1的辊缝变化量超出其对应的辊缝变化量标准,并且辊缝变化量为正值时,则增大std1的压下分配,在std1原有压下分配的基础上再增加其原有压下分配的0-2%;当std2的辊缝变化量超出其对应的辊缝变化量标准,并且辊缝变化量为负值时,则减小std2的压下分配,在std2原有压下分配的基础上再减小其原有压下分配的0-2%。然后在轧制带钢B时,利用同样的方法调整带钢C的相应机架的压下分配。即增大std1的压下分配,调整范围为其原有压下分配的0-2%;减小std2的压下分配,调整范围为其原有压下分配的0-2%。
当只需要进行一次伪动态变规格时,则依据动态变规格时各机架的辊缝变化量的正负值,在轧制带钢B时,调整带钢C的相应机架的压下分配。其调整方法为:当std1的辊缝变化量超出其对应的辊缝变化量标准,并且辊缝变化量为正值时,则增大std1的压下分配,在std1原有压下分配的基础上再增加其原有压下分配的0-3%;当std2的辊缝变化量超出其对应的辊缝变化量标准,并且辊缝变化量为负值时,则减小std2的压下分配,在std2原有压下分配的基础上再减小其原有压下分配的0-3%。
最后所应说明的是,以上具体实施方式仅用以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而非限制,尽管参照实例对本发明进行了详细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可以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等同替换,而不脱离本发明技术方案的精神和范围,其均应涵盖在本发明的权利要求范围当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