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3459665A - 打印机以及打印机的控制方法 - Google Patents

打印机以及打印机的控制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3459665A
CN113459665A CN202110318998.XA CN202110318998A CN113459665A CN 113459665 A CN113459665 A CN 113459665A CN 202110318998 A CN202110318998 A CN 202110318998A CN 113459665 A CN113459665 A CN 113459665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medium
printing
unit
cut
nozzl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10318998.X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3459665B (zh
Inventor
矢岛康司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eiko Epson Corp
Original Assignee
Seiko Epson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eiko Epson Corp filed Critical Seiko Epson Corp
Publication of CN11345966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3459665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3459665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3459665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15/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of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e.g. ink-jet printers or thermal printers, specially adapted for supporting or handling copy material in continuous form, e.g. webs
    • B41J15/04Supporting, feeding, or guiding devices; Mountings for web rolls or spindles
    • B41J15/08Supporting, feeding, or guiding devices; Mountings for web rolls or spindles characterised by being applied to printers having transversely- moving carriage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2/00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 B41J2/005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characterised by bringing liquid or particles selectively into contact with a printing material
    • B41J2/01Ink jet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1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of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e.g. ink-jet printers or thermal printers, for supporting or handling copy material in sheet or web form
    • B41J11/0095Detecting means for copy material, e.g. for detecting or sensing presence of copy material or its leading or trailing end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1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of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e.g. ink-jet printers or thermal printers, for supporting or handling copy material in sheet or web form
    • B41J11/36Blanking or long feeds; Feeding to a particular line, e.g. by rotation of platen or feed roller
    • B41J11/42Controlling printing material conveyance for accurate alignment of the printing material with the printhead; Print registering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1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of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e.g. ink-jet printers or thermal printers, for supporting or handling copy material in sheet or web form
    • B41J11/66Applications of cutting device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1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of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e.g. ink-jet printers or thermal printers, for supporting or handling copy material in sheet or web form
    • B41J11/66Applications of cutting devices
    • B41J11/70Applications of cutting devices cutting perpendicular to the direction of paper feed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13/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of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e.g. ink-jet printers or thermal printers, specially adapted for supporting or handling copy material in short lengths, e.g. sheets
    • B41J13/0009Devices or arrangements of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e.g. ink-jet printers or thermal printers, specially adapted for supporting or handling copy material in short lengths, e.g. sheets control of the transport of the copy material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15/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of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e.g. ink-jet printers or thermal printers, specially adapted for supporting or handling copy material in continuous form, e.g. webs
    • B41J15/04Supporting, feeding, or guiding devices; Mountings for web rolls or spindle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15/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of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e.g. ink-jet printers or thermal printers, specially adapted for supporting or handling copy material in continuous form, e.g. webs
    • B41J15/04Supporting, feeding, or guiding devices; Mountings for web rolls or spindles
    • B41J15/042Supporting, feeding, or guiding devices; Mountings for web rolls or spindles for loading rolled-up continuous copy material into printers, e.g. for replacing a used-up paper roll; Point-of-sale printers with openable casings allowing access to the rolled-up continuous copy material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3/00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or mark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urpose for which they are constructed
    • B41J3/60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or mark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urpose for which they are constructed for printing on both faces of the printing material

Landscapes

  • Ink Jet (AREA)
  • Handling Of Sheets (AREA)
  • Dot-Matrix Printers And Others (AREA)
  • Delivering By Means Of Belts And Roller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打印机以及打印机的控制方法。该打印机具备:输送部,其将从被卷绕成卷筒状的状态被放卷出的介质沿着输送方向而进行输送;印刷部,其能够移动至喷嘴面与介质不对置的位置处;控制部。在处于被卷绕成卷筒状的状态时位于内侧的介质的内周面被实施印刷的内周面印刷之时,控制部在印刷部位于喷嘴面与被输送部输送的介质不对置的位置处的状态下,利用输送部而使介质的顶端位于比输送方向上的与喷嘴面的最下游喷嘴对置的位置更靠下游的印刷开始位置处,并且使印刷部在顶端位于印刷开始位置的介质上开始实施印刷区域的形成。

Description

打印机以及打印机的控制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向介质喷射液体而实施印刷的打印机以及打印机的控制方法。
背景技术
一直以来,已知一种作为对卷筒纸实施印刷和切断的装置而对卷筒体的内侧面进行印刷的结构。在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打印机中,公开了一种在双面印刷中将处于被卷绕成卷筒状的长条状的介质的内侧的面作为背面来进行印刷的结构。
在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打印机中,由于介质为被卷绕成卷筒状的长条状,因此,当内侧面位于印刷部侧时,由于被卷绕成卷筒状时的打卷,从而会在介质的顶端处发生向印刷部侧靠近的方向上的卷曲。在喷墨方式的打印机中,将在印刷部与介质之间存在间隙作为前提。因此,当搭载作为印刷部的一个示例的液体喷射头的滑架在介质上进行扫描时,有可能由于液体喷射头所具备的液体喷射部的喷嘴面与靠近印刷部侧的介质的顶端接触而使印刷质量下降。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7-177582号公报
发明内容
解决上述课题的打印机具备:输送部,其将从被卷绕成卷筒状的状态被放卷出的介质沿着输送方向而进行输送;印刷部,其能够移动至喷嘴面与被所述输送部输送的所述介质不对置的位置;控制部,其对所述输送部和所述印刷部进行控制,在处于被卷绕成所述卷筒状的状态时位于内侧的所述介质的内周面被实施印刷的内周面印刷之时,所述控制部在所述印刷部位于喷嘴面与被所述输送部输送的所述介质不对置的位置的状态下,利用所述输送部而使所述介质的顶端位于印刷开始位置处,所述印刷开始位置为,和所述输送方向上的与所述喷嘴面的最下游喷嘴对置的位置相比而靠下游的位置,并且,使所述印刷部在所述顶端位于印刷开始位置处的所述介质上开始实施印刷区域的形成。
解决上述课题的打印机的控制方法为如下的打印机的控制方法,所述打印机具备:输送部,其将从被卷绕成卷筒状的状态被放卷出的介质沿着输送方向而进行输送;印刷部,其能够移动至喷嘴面与被所述输送部输送的所述介质不对置的位置处;控制部,其对所述输送部和所述印刷部进行控制,在所述打印机的控制方法中,包括如下操作,即:在处于被卷绕成所述卷筒状的状态时位于内侧的所述介质的内周面被实施印刷的内周面印刷中,在所述印刷部位于喷嘴面与被所述输送部输送的所述介质不对置的位置处的状态下,使所述介质的顶端位于印刷开始位置处,所述印刷开始位置为,和所述输送方向上的与所述喷嘴面的最下游喷嘴对置的位置相比而靠下游的位置;在所述顶端位于印刷开始位置处的所述介质上,开始进行由所述印刷部实施的印刷区域的形成。
附图说明
图1为表示第一实施方式中的打印机的外观图。
图2为表示第一实施方式中的打印机开始动作前的介质的待机状态的示意剖视图。
图3为表示在第一实施方式中的双面印刷的第一面中的介质的夹持状态的示意剖视图。
图4为表示介质上的双面印刷的第一面印刷后的顶端空白和印刷区域的示意图。
图5为表示在第一实施方式中的双面印刷的第一面中的介质的后端的切断状态的示意剖视图。
图6为表示介质上的双面印刷的第一面的后端切断后的顶端空白、印刷区域和后端空白的示意图。
图7为表示在第一实施方式中的双面印刷的第一面中的介质的后端的切断之后卷筒体的顶端返回至待机位置的状态的示意剖视图。
图8为表示在双面印刷的第二面中的介质的夹持状态的示意剖视图。
图9为表示介质上的双面印刷的第二面印刷后的顶端空白、印刷区域和后端空白的示意图。
图10为表示在双面印刷的第二面中介质的顶端空白的切断状态的示意剖视图。
图11为表示从打印机被输出的印刷物和被收纳在收纳部中的切断片的示意图。
图12为表示在双面印刷的第二面中介质的切断片被细切的细切位置处停止的状态的示意剖视图。
图13为表示在双面印刷的第二面中介质的顶端空白的细切后下游侧的细切片下落的状态的示意剖视图。
图14为表示在双面印刷的第二面中介质的顶端空白的细切后上游侧的细切片下落的状态的示意剖视图。
图15为表示在双面印刷的第二面中介质的后端的切断状态的示意剖视图。
图16为表示在双面印刷的第二面中介质的后端空白的细切后下游侧的细切片下落的状态的示意剖视图。
图17为表示在双面印刷的第二面中介质的后端空白的细切后上游侧的细切片下落的状态的示意剖视图。
图18为表示印刷物被输出至壳体部之外的状态的示意剖视图。
图19为表示双面印刷中的控制的流程的流程图。
图20为表示第二实施方式中的打印机开始动作前的介质的待机状态的示意剖视图。
图21为表示在第二实施方式中的双面印刷的第一面中介质的夹持状态的示意剖视图。
图22为表示在第二实施方式中的双面印刷的第一面中介质的后端的切断后卷筒体的顶端返回至待机位置的状态的示意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在附图中,作为打印机11被放置在水平面上的结构,而由Z轴来表示重力的方向,由X轴以及Y轴来表示沿着与Z轴交叉的面的方向。X轴、Y轴以及Z轴优选为相互正交,X轴和Y轴沿着水平面。在以下的说明中,也将X轴方向称为宽度方向X,将Y轴方向称为纵深方向Y,将Z轴方向称为铅直方向Z。
第一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而对打印机的第一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如图1所示,本实施方式的打印机11具备大致矩形箱状的壳体部12。壳体部12具备第一收纳部13、被配置在第一收纳部13的铅直方向Z上的-Z侧的第二收纳部14、被配置在第一收纳部13的后侧的第三收纳部15。
抽出单元16以通过被形成在第一收纳部13的宽度方向X上的中央附近处的开口部25而可抽出的方式被收纳在壳体部12中。在本实施方式中,抽出单元16在向壳体部12进行收纳时具有作为前表面的外表面露出的前板部35。
收纳容器17以可拆装的方式而被安装于在收纳于壳体部12中的抽出单元16的前板部35的铅直方向Z中的-Z方向上与前板部35并排的位置、且成为前板部35的上方的位置上。收纳容器17具有在向壳体部12进行安装时对开口部25进行覆盖的外壁部26、和在与外壁部26之间形成收纳部28的内壁部27。在收纳容器17向壳体部12进行安装时,内壁部27被配置在壳体部12内。
抽出单元16具有被配置在前板部35的内表面侧的手柄部38,以便能够在从壳体部12抽出时将手放在上面。手柄部38例如为被形成在前板部35的宽度方向X中的-X侧的凹部。
收纳容器17在向壳体部12进行安装时对被收纳于壳体部12内的抽出单元16的手柄部38进行覆盖,另一方面,通过从壳体部12拆下而使被收纳于壳体部12内的抽出单元16的手柄部38露出。
在安装收纳容器17时,开口部25被外壁部26以及前板部35覆盖。收纳容器17的外壁部26以及抽出单元16的前板部35作为打印机11的壳体而发挥功能。
外壁部26和前板部35的与铅直方向Z以及抽出方向D1的双方均较差的宽度方向X上的长度相等,其中,抽出方向D1为,抽出单元16的纵深方向Y中的-Y侧。此外,外壁部26与前板部35相比而铅直方向Z上的长度较长。
如图1所示,收纳容器17的内壁部27具有在宽度方向X的两端侧处与外壁部26接合的一对侧壁30、在与外壁部26的上端部之间形成容纳口29的大致矩形板状的内壁31、从内壁31的下端侧趋向于下方而向接近外壁部26的方向弯曲的弯曲壁32、与外壁部26的下端部接合的底壁39。此外,收纳容器17具有被安装在内壁31的宽度方向X上的两端侧的一对金属片34。
收纳容器17在底壁39的宽度方向X上的两端侧具有朝向下方突出的一对卡合凸部33。另一方面,抽出单元16的前板部35在成为宽度方向X上的两端侧的位置处具有朝向上方开口的一对支承凹部36。收纳容器17在向壳体部12进行安装时以卡合凸部33与支承凹部36卡合的状态而被前板部35支承。
抽出单元16对在与前板部35之间形成插入口44的路径形成部件45进行支承。路径形成部件45具有从宽度方向X中的+X侧朝向-X侧延伸的引导孔46。在位于插入口44的深处的输送辊对51的近前处具有第一传感器71,所述第一传感器71用于通过在检测到介质P的顶端时使输送辊对51旋转微小量,从而利用输送辊对51拉入介质P的顶端以使介质P的顶端被夹持。
路径形成部件45对能够沿着引导孔46而在宽度方向X上进行移动的定位部件47进行支承。定位部件47具有与引导孔46相比而进一步向抽出方向D1突出的突部。另外,在抽出单元16中,手柄部38被配置在与定位部件47的突部的可动范围相比而靠宽度方向X的-X侧。
当用户从壳体部12拆下收纳容器17并将手放在手柄部38上而将抽出单元16向抽出方向D1抽出时,抽出单元16所具有的一对侧壁部43向壳体部12的外侧伸出。侧壁部43对例如纸张那样的薄片状的介质P被卷叠成圆筒状的卷筒体RP以可旋转的状态进行支承。另外,前板部35在从壳体部12抽出的抽出方向D1上位于与卷筒体RP以及侧壁部43相比靠前方处。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将被卷绕成圆筒状的介质P称为卷筒体RP。
圈数或宽度方向X上的长度即宽度不同的多个卷筒体RP中的一个在宽度方向X的-X侧被对齐的状态下以能够进行更换的方式而被装填在抽出单元16中。然后,宽度方向X上的引导孔46的长度以及定位部件47的可动范围根据能够装填在抽出单元16中的卷筒体RP的最小宽度而被设定。
如图1所示,开闭罩18以可转动的方式而被安装在第一收纳部13的宽度方向X上的两端侧。开闭罩18通过以被设置在下端侧的转动轴19为中心而使上端侧进行转动,从而被配置在图1所示的关闭位置处、和上端部向前方转动而使内部露出的打开位置处。然后,当开闭罩18被配置在打开位置处时,未图示的盒保持器将会露出,所述盒保持器以可拆装的方式而安装有对作为液体的一个示例的油墨进行收纳的未图示的油墨盒。
在第二收纳部14的前侧,在成为收纳容器17以及开闭罩18的上方的位置处,配置有构成壳体部12的框架部件20。在框架部件20的宽度方向X上的中央附近处,形成有朝向斜下方而开口的排出口21。在框架部件20中的排出口21的下方,形成有以从下端侧朝向成为排出口21侧的上方而向内侧凹进的方式弯曲的引导部22。此外,在框架部件20中,在引导部22的下方、且与引导部22相比成为壳体部12的内部深处侧的位置处,安装有一对磁铁37。
当抽出单元16被收纳在壳体部12中且收纳容器17向壳体部12被安装时,形成于下端侧的卡合凸部33与抽出单元16的支承凹部36卡合,此后,以卡合凸部33为支点而使收纳容器17的上端侧朝向框架部件20侧偏斜。于是,收纳容器17通过在经由卡合凸部33而被前板部35支承的同时,金属片34被磁铁37吸引,从而保持着容纳口29朝向铅直方向Z中的-Z侧的独立状态。
在引导部22的下端部处、且在宽度方向X上的中央附近处,形成有朝向下方以及前方而开口的下端侧凹部23。然后,在收纳容器17被安装于壳体部12上的情况下,外壁部26的上端部通过下端侧凹部23而露出。
在框架部件20中,在宽度方向X上的两端侧,以越趋向于下端侧越向壳体部12的内侧而凹进的方式而形成有朝向前方以及成为收纳容器17侧的内方而开口的一对凹进部24。然后,被安装于壳体部12上的、位于收纳容器17的宽度方向X上的两端侧以及关闭位置的开闭罩18的上端部通过凹进部24而露出。
如图2所示,打印机11在第一收纳部13内具有放卷部41,所述放卷部41将从被收纳的卷绕成卷筒状的状态放卷出的介质P的顶端部向第二收纳部14内进行输送。放卷部41具备输送辊对51、52、57的辊组、和从卷筒体RP至第一收纳部13的送出口42为止的输送通道49上的多个输送面50。输送辊对51、52、57成为同步旋转并能够在正反两个方向上进行旋转的结构。即,成为能够同时实现长条状的介质P从卷筒体RP被放卷、和被放卷出的长条状的介质P被卷筒体RP卷回的双方的结构。以下,有时也将“长条状的介质P”记载为“介质P”。
第一收纳部13所具有的抽出单元16对将从卷筒体RP被放卷出的介质P沿着朝向第二收纳部14侧的输送方向而输送的输送辊对51、52、57进行保持。另外,前板部35以及输送辊对51、52被配置于与卷筒体RP的旋转中心CR相比而靠铅直方向Z的下方。
如图2所示,打印机11在第二收纳部14内具备对介质P进行输送的输送部48、通过喷射作为液体的一个示例的油墨而对被输送的介质P进行印刷的印刷部54、在壳体部12内将通过印刷部54而被实施了印刷的介质P切断的切断部56、对输送部48、印刷部54和切断部56进行控制的控制部53。本实施方式中的印刷部54为喷墨头。
输送部48在输送方向D3上对从卷绕成卷筒状的状态被放卷出的介质P进行输送。输送部48具备第二夹持辊对58、第一夹持辊对59、输送辊对60、中间辊61、夹送辊67、68、69、排出辊对62的辊组、和从第二收纳部14的送入口40至排出口21的输送通道49上的多个输送面50。
在第一收纳部13内和第二收纳部14内,输送面50被配置在输送通道49的两侧,输送面50的角度根据输送通道49的位置而发生变化。也将沿着输送通道49的方向、且介质P被实施印刷时输送介质P的方向称为输送方向D3。输送方向D3为,介质P沿着输送通道49而被输送的方向,并根据输送通道49上的位置而发生变化。
从被卷绕成卷筒状的状态被放卷出的介质P被输送,并被送向介质P被排出的排出口21。在输送介质P的输送通道49中,将从排出口21朝向卷筒体RP的方向称为朝向上游的方向,将从卷筒体RP朝向排出口21的方向称为朝向下游的方向。
第二夹持辊对58、第一夹持辊对59、输送辊对60成为同步旋转并在正反两个方向上进行旋转的结构。即,成为能够同时实现在介质P被实施印刷时使介质P被送向下游侧、和已被印刷后的介质P被送向上游侧的双方的结构。
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二夹持辊对58具有第二夹持辊58a。第二夹持辊58a在与构成第二夹持辊对58的另一方的辊之间对介质P进行夹持。第一夹持辊对59具有第一夹持辊59a。第一夹持辊59a在与构成第一夹持辊59a的另一方的辊之间对介质P进行夹持。输送辊对60具有输送辊60a。输送辊60a在与构成输送辊对60的另一方的辊之间对介质P进行夹持。另外,虽然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二夹持辊58a、第一夹持辊59a以及输送辊60a分别在与辊之间对介质P进行夹持,但也可以为在与输送面50之间对介质P进行夹持的结构。
另一方面,中间辊61独立于第二夹持辊对58、第一夹持辊对59、输送辊对60而单独在正反两个方向上进行旋转。即,在从卷筒体RP被放卷出的介质P或后述的单页纸CP被实施印刷时,介质P或后述的单页纸CP围绕中间辊61而在逆时针方向上被输送。然后,在从卷筒体RP被放卷出的介质P被卷筒体RP卷回时,介质P围绕中间辊61而在顺时针方向上被输送。因此,在第二夹持辊对58上游的分支通道70中,分支通道70的输送面50的形状被构成为,在后述的单页纸CP从下游被输送时其顶端沿着中间辊61的下方侧的之字形输送通道55而被输送的形状。
如图2所示,打印机11具备印刷部54和支承部65。印刷部54具有能够在宽度方向X上往返移动的滑架63、和被配置在滑架63的下部处的液体喷射部64。支承部65对被输送部48输送的介质P进行支承。
液体喷射部64具有喷射液体的多个喷嘴,并在图2中示出了多个喷嘴中的最上游喷嘴64a和最下游喷嘴64b的位置。喷嘴面64c是指,在液体喷射部64中配置有喷嘴的面中的、从最上游喷嘴64a起至最下游喷嘴64b为止的图2所示的喷嘴间距离L3的范围的面。印刷部54成为通过在宽度方向X上进行往返移动从而移动至喷嘴面64c与被输送部48输送的介质P不对置的位置的结构。
印刷部54对从卷绕有长条状的介质P的卷筒体RP上被放卷出的长条状的介质P实施印刷。打印机11以能够执行单面印刷和双面印刷的方式而被构成,在所述单面印刷中,仅对介质P的第一面实施印刷并输出仅第一面被实施了印刷的印刷物,在所述双面印刷中,对介质P的第一面和其相反面的第二面实施印刷并输出第一面和第二面均被实施了印刷的印刷物。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在输送方向D3中,在介质P上实施印刷时的介质P上被实施了印刷的部分的输送方向D3与Y轴平行。
介质P由基材和油墨容纳层的多层结构而构成。本实施方式的介质P在第一面以及第二面中具有油墨容纳层。油墨容纳层是指,在喷墨记录用介质中为了对油墨进行吸收并使染料、颜料等颜色材料定影而被形成在基材上的涂布层。另外,介质P也可以为仅在单侧的面中具有油墨容纳层的结构。在介质P具有油墨容纳层的情况下,在介质P被弯曲的方向或该弯曲的程度上会产生一定的限制。因此,即使在实施了双面印刷的情况下,也可以使用仅在单侧的面中具有油墨容纳层的介质P。
介质P的顶端为下游侧的端部。此外,介质P的后端为上游侧的端部。因此,即使在后述的单页纸CP、切断片WP、细切片SP中,下游侧的端部也为顶端,上游侧的端部也为后端。
如图2所示,打印机11在第二夹持辊对58与印刷部54所具有的液体喷射部64之间的位置、且第二夹持辊对58的附近处,具有对介质P和后述的单页纸CP的通过进行检测的第二传感器73。通过第二传感器73被配置在第二夹持辊对58的附近处,从而在由介质P的卷曲所产生的影响较少的状态下,第二传感器73对介质P的顶端通过的情况进行检测。控制部53根据第二传感器73的检测结果而对输送部48进行控制。
在本实施方式中,当控制部53实施使印刷部54印刷介质P的第一面并使印刷部54印刷第一面被实施了印刷的介质P的第二面的双面印刷时,第一面为外周面,且第二面为内周面。即,针对顶端位于印刷开始位置P1的介质P或后述的单页纸CP,控制部53作为外周面印刷而使印刷部54印刷第一面,并且作为内周面印刷而使印刷部54印刷第二面。
当打印机11开始第一面的印刷时,印刷部54位于喷嘴面64c与被输送部48输送的介质P不对置的位置上。在本实施方式中,作为第一面的印刷,而对位于卷筒体RP的外侧的外周面进行印刷。当介质P被支承部65支承时,作为卷筒体RP的外周面的介质P的第一面在铅直方向Z上面向上方。换言之,被支承部65支承的介质P的第一面将面向印刷部54侧。因此,当印刷部54位于喷嘴面64c与介质P对置的位置时,卷筒体RP的第一面与喷嘴面64c对置。即,介质P的端部欲通过卷筒体RP的打卷而向支承部65侧卷曲。
如图3所示,控制部53在开始第一面的印刷之前使介质P的顶端位于印刷开始位置P1处。印刷开始位置P1在输送方向D3上位于,和与喷嘴面64c的最下游喷嘴64b对置的位置相比而靠下游处。另外,图3所示的输送通道49中的实线部分表示实际上存在介质P的部分,双点划线部分表示实际上不存在介质P的、供介质P通过的路径。
更加详细而言,预先设定了对应于第二传感器73对介质P的顶端的通过进行检测的被检测位置与印刷开始位置P1之间的长度的输送量M。控制部53在第二传感器73检测到介质P的顶端的通过之后,以与被设定的输送量M相应的量来输送介质P。由此,介质P的顶端被输送至印刷开始位置P1。
第二传感器73检测到介质P的顶端的通过时的、与第二夹持辊对58相比靠下游的介质P的长度根据介质P的卷曲的朝向或介质P的卷曲的量而发生变动。因此,当控制部53在由第二传感器73而检测到介质P的顶端的通过之后以与输送量M相应的量来输送介质P时,根据介质P的卷曲的朝向或介质P的卷曲的量的不同,与输送量M相应的量的输送完毕时的介质P的顶端的位置也有所不同。因此,优选为,无论介质P的卷曲的朝向或介质P的卷曲的量如何,输送量M均被设定为如介质P的顶端位于印刷开始位置P1那样的输送量M。
另外,控制部53将接收到的印刷图像数据展开,以便在介质P的顶端位于印刷开始位置P1后使印刷部54对介质进行印刷。更加详细而言,优选为,根据基于接收到的印刷图像数据而形成的印刷图像区域内所包含的空白,而对展开该印刷图像数据的位置进行变更。例如,在印刷图像区域内的顶端侧的空白长度为最上游喷嘴64a与印刷开始位置P1之间的长度以上的情况下,以介质P的顶端为基准而将印刷图像数据展开。然后,在该空白长度短于最上游喷嘴64a与印刷开始位置P1之间的长度的情况下,能够实施以与介质P的顶端相比靠上游的位置为基准而将印刷图像数据展开这样的控制。
第二夹持辊对58在输送介质P的输送方向D3上与印刷部54相比靠上游的第二夹持位置上对介质P进行夹持。然后,第一夹持辊对59在输送介质P的输送方向D3上与印刷部54相比靠下游的第一夹持位置上对介质P进行夹持。
如图3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印刷开始位置P1为,在输送方向D3上与通过第一夹持辊对59而夹持介质P的第一夹持位置相比而靠下游的位置。因此,在由印刷部54实施的印刷开始之前,介质P成为被第一夹持辊对59夹持且被第二夹持辊对58夹持的状态、即夹持状态。控制部53在介质P处于夹持状态时开始进行由印刷部54实施的介质P的第一面的印刷。另外,虽然在本实施方式中,开始印刷时的介质P的顶端位置即印刷开始位置P1为与第一夹持位置相比而靠下游的位置,但也可以为比与最下游喷嘴64b对置的位置而靠下游且与第一夹持位置相比而靠上游的位置。
打印机11也可以在与印刷部54相比而靠下游的位置处具备加热器72。加热器72例如为红外线加热器。打印机11通过从发热部件发出作为红外线等的热量的辐射热的红外线加热器,从而使通过液体被喷射在其表面上而被印刷进而含水率上升的介质P的表面干燥。在本实施方式中,加热器72被设置在第一夹持辊对59与输送辊对60之间。
图4表示介质P的第一面被实施了印刷后的介质P上的印刷区域和空白。如图4所示,在介质P的第一面上,在从基准端96至第一印刷区域91之间的部分中存在顶端空白86。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基准端96为,从卷筒体RP被放卷出的长条状的介质P的顶端。此外,基准端96是指,在上一次的印刷物OP被输出的动作中后述的单页纸CP被从卷筒体RP上切断时所形成的卷筒体RP的顶端的端部。
第一印刷区域91具有第一端81和第二端82。第一端81为第一面被实施印刷时的上游端。第二端82为第一面被实施印刷时的下游端。作为第一面的印刷,控制部53使印刷部54形成第二端82位于从介质P的基准端96分离了的位置上的第一印刷区域91。
第一面的印刷中的顶端、即基准端96为第二面的印刷中的介质P的后端。控制部53以第二端82与基准端96之间的距离大于喷嘴间距离L3的方式而使印刷部54形成第一印刷区域91。此外,控制部53也可以以第二端82与基准端96之间的距离大于输送方向D3上的第二夹持辊对58的位置与最下游喷嘴64b之间的距离的方式而使印刷部54形成第一印刷区域91。
如图5所示,切断部56由作为固定刃的下刃和作为可动刃的上刃而构成。作为固定刃的下刃被固定于其顶端成为与输送通道49中的+Z侧的输送面50的位置相比而靠+Z侧的位置上。作为可动刃的上刃的顶端位于与下刃的顶端相比而靠+Z侧,并在宽度方向X上进行移动。当在宽度方向X上可动刃位于从输送通道49偏离了的退避位置时,介质P通过下刃的-Z侧。控制部53在介质P位于下刃的-Z侧的状态下使作为可动刃的上刃移动,从而将介质P切断。
更加详细而言,控制部53在使图6所示的介质P上的被切断位置97位于下刃的-Z侧的状态下使作为可动刃的上刃在宽度方向X上进行移动。切断部56为,无论是在可动刃沿着宽度方向X的+X方向而移动时、还是在沿着-X方向而移动时都可以将所述介质P切断的结构。另外,虽然在本实施方式中采用了作为可动刃的上刃在宽度方向X上进行扫描的结构,但也可以采用作为可动刃的上刃从与介质P相比靠-Z侧的位置向与下刃的顶端相比靠+Z侧的位置进行移动的结构。
排出辊对62和排出口21被配置在切断部56的下游。由于排出辊对62通过独立于对其他的辊对进行驱动的驱动源的输送电机而被驱动,因此,排出辊对62单独地在正反两个方向上旋转并停止。
图6所示的单页纸CP为,在被实施了由印刷部54进行的印刷的介质P通过切断部56而被切断时从卷筒体RP切离出的部分。即,单页纸CP被包含在介质P中。因此,在下文中,将单页纸CP换称为“介质P”。
第一面的印刷中的顶端即基准端96成为第二面的印刷中的单页纸CP的后端。
控制部53在使印刷部54印刷了介质P的第一面之后,在位于与通过印刷部54而被形成在第一面上的第一印刷区域91的上游端即第一端81相比而靠上游的被切断位置97处,使切断部56切断介质P。由此,由于作为被切断位置97的单页纸CP的后端与第一端81分离,因此,在单页纸CP上形成后端空白87。即,介质P的第一面上的、第一端81与被切断位置97之间的区域为后端空白。
更加详细而言,在本实施方式中,当控制部53使印刷部54开始进行在输送方向D3上与第一印刷区域91相同的位置上形成第二印刷区域92的介质P的第二面的印刷时,以在输送方向D3上介质P的顶端成为与第一夹持位置相比靠下游的位置的方式而形成后端空白87。
另外,虽然在本实施方式中,开始第二面的印刷时的介质P的顶端位于与第一夹持位置相比靠下游处,但也可以位于比与最下游喷嘴64b对置的位置靠下游且比第一夹持位置靠上游处。当控制部53使印刷部54开始介质P的第二面的印刷时,也可以以在输送方向D3上介质P的顶端成为和与最下游喷嘴64b对置的位置相比而靠下游的位置的方式而形成后端空白87。
图7表示由实施了由切断部56实现的被切断位置97处的切断后的介质P的状态。如图7所示,实施了由切断部56实现的切断后的介质P中的包含卷筒体RP的部分围绕中间辊61而在顺时针方向上被输送,直到被输送辊对57夹持的位置、且介质P的顶端被收纳在第一收纳部13内的位置为止,并被卷筒体RP卷回。
控制部53在双面印刷中介质P在被切断位置97处被切断之后,通过排出辊对62而将从卷筒体RP被切离出的单页纸CP向上游侧输送。然后,单页纸CP通过输送辊对60、第一夹持辊对59和第二夹持辊对58而朝向使单页纸CP的表里翻转的中间辊61被输送。
图8表示被切断位置97位于后述的印刷开始位置P2处的状态。在本实施方式中,切断部56以使单页纸CP的输送方向D3上的长度短于从第二夹持辊对58绕中间辊61一圈而再次到达第二夹持辊对58的输送路径的长度的方式而将介质P切断。由此,第二夹持辊对58能够将单页纸CP输送向上游侧,并将由中间辊61翻转后的单页纸CP输送向下游侧。
被输送向上游侧的单页纸CP在之字形输送通道55上被输送,并通过中间辊61和夹送辊67、68、69而被夹持,从而围绕中间辊61而在逆时针方向上被输送。即,通过中间辊61而使单页纸CP表背翻转表背,并且当第一面被实施印刷时将作为顶端的基准端96设为后端,将被切断位置97设为顶端,由此对单页纸CP进行输送。通过中间辊61而被翻转了的单页纸CP在第二面在铅直方向Z上面向上方的状态、换言之在第二面面向印刷部54侧的状态下被输送。在本实施方式中,控制部53作为第二面的印刷而实施在卷筒体RP中位于内侧的内周面的印刷。
控制部53对输送部48进行控制,从而使作为单页纸CP的顶端的被切断位置97位于印刷开始位置P2。如图8所示,印刷开始位置P2在输送方向D3上位于与通过第一夹持辊对59而对介质P进行夹持的第一夹持位置相比靠下游。控制部53以与在对第一面进行印刷时使基准端96位于印刷开始位置P1同样的控制,而使被切断位置97位于印刷开始位置P2处。更加详细而言,通过在第二传感器73检测到单页纸CP的被切断位置97的通过之后以与被设定的输送量相应的量来对单页纸CP进行输送,从而使被切断位置97位于印刷开始位置P2处。控制部53针对被切断位置97位于印刷开始位置P2的单页纸CP而开始第二面的印刷。此时,单页纸CP被第二夹持辊对58夹持,并通过第二夹持辊对58而被输送。因此,控制部53在单页纸CP处于通过第一夹持辊对59而被夹持且通过第二夹持辊对58而被夹持的夹持状态时开始第二面的印刷。通过单页纸CP的第二面的印刷,从而在单页纸CP上形成图9所示的第二印刷区域92。
图9所示的后端空白87为,被切断位置97与第一端81之间的区域。因此,根据被切断位置97的位置,后端空白87的输送方向D3上的尺寸即空白距离87a为输送方向D3上的第一端81与被切断位置97之间的距离。在本实施方式中,以使空白距离87a大于图8所示的最上游喷嘴距离L1的方式来设定介质P上的被切断位置97的位置,所述最上游喷嘴距离L1为,第一夹持辊对59对单页纸CP进行夹持的位置与印刷部54的最上游喷嘴64a之间的输送方向D3上的输送方向距离。
图9所示的后端空白87为,被切断位置97与第一端81之间的区域。因此,后端空白87的输送方向D3上的尺寸即空白距离87a为,输送方向D3上的第一端与被切断位置97之间的距离。在第二面的印刷中,控制部53使印刷部54形成第二印刷区域92。在形成第一印刷区域91时起到形成第二印刷区域为止的期间内,单页纸CP在输送方向D3上被翻转。因此,在第二面的印刷中,作为单页纸CP的顶端的被切断位置97与第二印刷区域92之间的顶端空白88位于与后端空白87相对应的位置。同样,在第二面的印刷中,作为单页纸CP的后端的基准端96与第二印刷区域92之间的后端空白89位于与顶端空白86相对应的位置。在本实施方式中,以空白距离87a大于图8所示的最上游喷嘴距离L1的方式来对介质P上的被切断位置97的位置进行设定,所述最上游喷嘴距离L1为,第一夹持辊对59对单页纸CP进行夹持的位置与印刷部54的最上游喷嘴64a之间的输送方向D3上的输送方向距离。
另外,虽然在本实施方式中,印刷开始位置P2为与第一夹持位置相比而靠下游的位置,但也可以为与最下游喷嘴64b的位置相比而靠下游且与第一夹持位置相比而靠上游的位置。
更加详细而言,通过前述的被切断位置97的设定而使设定印刷开始位置P2的范围被限定。首先,在介质的表背中与第一端81的位置相对应的位置处形成有第二印刷区域92的第四端84的情况下,空白距离87a与被切断位置97和第四端84之间的输送方向D3上的距离即空白距离88a相同。在空白距离88a大于图8所示的最上游喷嘴距离L1的情况下,即使控制部53将被切断位置97输送至与第一夹持位置相比而靠下游处,第一端81在输送方向D3上也位于和与最上游喷嘴64a对置的位置相比而靠上游处。因此,无论在从被设置于喷嘴面64c上的任意的喷嘴喷射用于形成第四端84的液体的情况下,均能够在表背中与第一端81的位置相对应的位置处形成第四端84。因此,无论在通过喷嘴面64c的任意的喷嘴而喷射用于形成第四端84的液体的情况下,均能够将印刷开始位置P2设定在与第一夹持位置相比靠下游处。
此外,在空白距离88a大于最上游喷嘴64a与最下游喷嘴64b之间的输送方向距离即图8所示的喷嘴间距离L3的情况下,即使控制部53将被切断位置97输送至和与最下游喷嘴64b对置的位置相比而靠下游处,第一端81也位于和与最上游喷嘴64a对置的位置相比而靠上游处。因此,无论在从图8所示的最下游喷嘴64b至图8所示的最上游喷嘴64a为止的任意的喷嘴喷射液体而形成第四端84的情况下,均能够在介质的表背中与第一端81的位置对应的位置处形成第四端84。因此,无论在通过喷嘴面64c的任意的喷嘴而喷射用于形成第四端84的液体的情况下,均能够在输送方向D3上将印刷开始位置P2设定在和与最下游喷嘴64b对置的位置相比而靠下游处。
然后,在从单页纸CP的第二印刷区域92的第四端84起开始第二面的印刷时,控制部53以空白距离88a和空白距离87a成为相同的距离的方式来对第二面的印刷开始位置P2进行设定。
在本实施方式中的第二面的印刷中,介质P的端部由于卷筒体RP的打卷而向液体喷射部64侧卷曲,由此,Z方向上的变形量最大的是介质P的顶端和后端。第二面的印刷中的介质P的顶端为,第一面的印刷中的图9所示的被切断位置97。
当打印机11开始第二面的印刷时,印刷部54位于喷嘴面64c与被输送部48输送的介质P不对置的位置上。在本实施方式中,作为第二面的印刷而实施卷筒体RP的内侧的面即内周面的印刷。当介质P被支承部65支承时,卷筒体RP的内周面在铅直方向Z上面向上方。换言之,被支承部65支承的介质P的第二面面向印刷部54侧。因此,当印刷部54位于喷嘴面64c与介质P对置的位置时,实施了第一面的印刷后的第二面与喷嘴面64c对置。
在本实施方式中,在第一面的印刷中,控制部53以第二端82与基准端96之间的距离大于输送方向D3上的第二夹持辊对58的位置与最下游喷嘴64b之间的距离的方式来形成第一印刷区域91。然后,在第二面的印刷中,针对处于在与印刷部54相比靠下游处通过第一夹持辊对59而被夹持、且在与印刷部54相比靠上游处通过第二夹持辊对58而被夹持的状态的介质P,控制部53结束由印刷部54实施的第二面的印刷。
此外,第二端82与基准端96之间的距离大于喷嘴间距离L3。此时,在第二面的印刷中,在作为介质P的基准端96的后端位置在输送方向D3上位于与最上游喷嘴64a相比靠上游的状态下,控制部53使印刷部54结束第二面的印刷。
图10表示通过切断部56而在第一端81处将单页纸CP切断的状态。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图10中被切断的单页纸CP为,第二面的印刷完毕的单页纸CP。
在本实施方式中,单页纸CP的顶端空白88和后端空白89依次被切离。控制部53在使印刷部54印刷单页纸CP的第二面之后,使切断部56在第一端81处切断单页纸CP,进而在输送方向D3上隔着第一印刷区域91而位于与第一印刷区域91的第一端81相反的一侧的第二端82处切断单页纸CP。
图11表示实施了由切断部56实现的切断的单页纸CP。如图11所示,控制部53使切断部56在第一端81和第二端82处切断单页纸CP。将被切断后的单页纸CP称为切断片WP。通过切断部56在第一端81处切断单页纸CP,从而使相当于后端空白87的切断片WP从形成有第一印刷区域91的部分中被切离出。此外,通过切断部56在第二端82处切断单页纸CP,从而使相当于顶端空白86的切断片WP从形成有第一印刷区域91的部分中被切离出。
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切断部56而使相当于单页纸CP的图11所示的后端空白87的切断片WP被一次性切离出。在相当于后端空白87的切断片WP被切离之后,通过相对于夹持该切断片WP的排出辊对62而被独立驱动的输送辊对60,从而仅使包含第一印刷区域91的切断片WP被输送向上游。由此,在输送方向D3上,包含第一印刷区域91的切断片WP相对于相当于后端空白87的切断片WP而被分离。在通过后述的将切断片WP切断的动作等而使切断片WP被输送向上游的情况下,减小了包含第一印刷区域91的切断片WP的端部因相当于后端空白87的切断片WP而发生变形的可能性。
将切断片WP被进一步细切的物质称为细切片SP。切断片WP以及细切片SP被包含在介质P中。因此,在下文中,当记载为切断片WP时,也可以换称为“介质P”,在记载为细切片SP时,也可以换称为“介质P”。
如图12所示,图11所示的顶端空白88也可以被进一步细切。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单页纸CP的图11所示的顶端空白88被切离之后,控制部53使切断部56将成为图11所示的切断片WP的顶端空白88细切。即,控制部53在被切断位置97与第一端81之间使介质P切断。被切断位置97为,顶端空白88被切断前的单页纸CP的输送方向D3的下游侧的端部。控制部53也可以通过多次的切断而使切断部56将切断片WP细切。
图11所示的后端空白87也可以被细切。如图12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在相当于后端空白87的切断片WP被切离后,控制部53使切断部56在作为该切断片WP的端部的被切断位置97与第一端81之间的位置上将切断片WP切断。这样,通过从包含第一印刷区域91的切断片WP中被切离出的作为后端空白87的切断片WP在被切断位置97与第一端81之间的位置上被切断,从而使后端空白87被细切。另外,将通过介质P在被切断位置97与第一端81之间的位置上被切断从而被切离的部分中的未形成有第一印刷区域91的部分称为细切片SP。此外,当后端空白87被细切时,切断部56也可以在被切断位置97与第一端81之间的多个位置上将切断片WP切断。
另外,作为后端空白87的细切,也可以采用如下的结构,即,在单页纸CP于第一端81处被切断之前,切断部56在被切断位置97与第一端81之间的位置上将单页纸CP切断的结构。即使在该情况下,切断部56也可以在被切断位置97与第一端81之间的多个位置上将单页纸CP切断。
如图13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控制部53通过在利用输送辊对60和排出辊对62而夹持相当于后端空白87的切断片WP的状态下使切断部56将切断片WP切断,从而将后端空白87细切。然后,通过输送辊对60而使细切片SP从切断部56的上游侧向下游侧被输送。
如图13所示,打印机11具备收纳部28,所述收纳部28对由于单页纸CP被切断而产生的作为切断屑的切断片WP进行收纳。切断部56通过将单页纸CP的顶端空白86和后端空白87切离,从而使切断片WP作为切断屑而向下方下落。此时,在切断部56的下方,配置有收纳容器17的容纳口29以及收纳部28。因此,收纳容器17成为能够收纳伴随着由切断部56实施的介质P的切断而产生的切断片WP的结构。另外,在被收纳于收纳容器17中的切断屑中,包括在后端空白87和顶端空白86被细切的情况下所产生的细切片SP。
虽然切断片WP或细切片SP优选为因其自重而下落并被收纳于收纳容器17中的结构,但也可以采用对可动刃和排出辊对62进行控制从而使切断片WP和细切片SP向收纳容器17进行引导的结构。例如,当通过排出辊对62在作为可动刃的上刃于宽度方向X上位于介质P所通过的区域的状态下进行反转从而使被排出辊对62所夹持的细切片SP被输送向上游时,细切片SP将下落至收纳容器17内。排出辊对62成为相对于铅直方向Z而具有角度并进行夹持的结构。因此,当排出辊对62将被夹持的细切片SP输送向上游并使之下落至收纳容器17内时,细切片SP的上游端从斜上方触碰位于切断位置处的上刃的表面。由此,细切片SP沿着上刃的表面而向下方下落。关于位于与可动刃相比靠上游的细切片SP,也通过在使可动刃位于退避位置的状态下将该细切片SP输送至与可动刃相比靠下游之后实施同样的控制,从而能够使细切片SP引导至收纳容器17。
控制部53在使切断部56在被切断位置97与第一端81之间的位置上将单页纸CP切断之后,在基准端96与第二端82之间的位置上将单页纸CP切断。即,在相当于后端空白87的切断片WP被切离后,相当于顶端空白86的切断片WP被切离出。
如图11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相当于单页纸CP的顶端空白86的切断片WP被一次性地切离出。将相当于顶端空白86的切断片WP和相当于后端空白87的切断片WP被切离出的部分称为印刷物OP。印刷物OP通过图2所示的排出辊对62而被排出至图2所示的壳体部12外。
如图16所示,图11所示的顶端空白86也可以被细切。在本实施方式中,在相当于顶端空白86的切断片WP被切离之后,控制部53使切断部56在作为该切断片WP的端部的基准端96与第二端82之间的位置上将切断片WP切断。这样,通过从包含第一印刷区域91的的切断片WP中被切离出的作为顶端空白86的切断片WP在基准端96与第二端82之间的位置上被切断,从而使顶端空白86被细切。另外,将通过在基准端96与第二端82之间的位置上介质P被切断从而被切离出的部分中的未形成有第一印刷区域91的部分称为细切片SP。此外,当顶端空白86被细切时,切断部56也可以在基准端96与第二端82之间的多个位置上将切断片WP切断。
另外,作为顶端空白86的细切,也可以采用在单页纸CP于第二端82处被切断之前,切断部56在基准端96与第二端82之间的位置上将单页纸CP切断的结构。即使在该情况下,切断部56也可以在基准端96与第二端82之间的多个位置上将单页纸CP切断。
如图17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控制部53通过在利用输送辊对60和排出辊对62而夹持相当于顶端空白86的切断片WP的状态下使切断部56将切断片WP切断,从而将顶端空白86细切。
另外,在单面印刷时,在单页纸CP和介质P处于图5所示的状态之后,介质P直到图7所示的位置为止而被输送向上游,此后,通过控制部53而实施与在双面印刷时单页纸CP的两处的图9所示的顶端空白88和后端空白89被依次切断的动作相同的动作,从而图6所示的顶端空白86和后端空白87被依次切断的单页纸CP被排出至壳体部12外。
虽然在本实施方式中,切断部56为将单页纸CP的图6所示的顶端空白86和后端空白87切离的结构,但打印机11也可以不具备切断部56。即,也可以设为如下的结构,即,在从卷绕成卷筒状的状态的卷筒体上被放卷出的长条状的介质P的状态下,介质P的至少第一面被实施了印刷的部分被排出至壳体部12外,用户在任意的地方将被排出的介质P的后端切离而形成单页纸CP,并且用户将该单页纸CP的空白切离。
在该情况下,打印机11也可以设为不具备图2所示的之字形输送通道55的结构,所述之字形输送通道55为,使输送部48将第一面被实施了印刷的单页纸CP输送向上游侧、并在单页纸CP的第二面与印刷部54对置的状态下向印刷部54的下方进行输送的通道。
而且,在该情况下,打印机11也可以具备将印刷部54的上游侧与壳体部12连通的手动插入供给路径。用户也可以将第一面被实施印刷而空白并未被切断的状态下的单张纸CP安置在能够向该手动插入供给路径供给单页纸CP的插入器中,以使图6所示的基准端96成为输送方向D3的下游侧、且第一面被实施了印刷的单页纸CP的第二面在与印刷部54对置的状态下被输送向印刷部54的下方。由于控制部53在印刷单页纸CP的第一面时决定从图6所示的基准端96起至图6所示的第二端82为止的距离,因此,控制部53能够使单页纸CP的第二面的第三端83的位置与图9所示的第二端82的位置对齐。
并且,如图9所示,也可以设为如下的结构,即,通过在原样残留有单页纸CP的顶端空白88和后端空白89的状态下被实施了双面印刷的单页纸CP被排出至壳体部12外、进而用户将被排出的单页纸CP的顶端空白88和后端空白89切离,从而将图11所示的印刷物OP输出。
对本实施方式的作用进行说明。
如图1所示,当卷筒体RP被装填至抽出单元16中时,抽出单元16被抽出,卷筒体RP被安置在侧壁部43上。然后,从卷筒体RP上被放卷出的介质P的顶端被手动插入至插入口44中。接下来,使定位部件47移动,介质P在宽度方向X中的-X侧被定位。
如图2所示,当介质P的顶端进入插入口44的更深处并与输送辊对51接触时,第一传感器71检测到介质P的顶端,并通过使输送辊对51旋转微小量,从而使介质P的顶端被抽入进而被输送辊对51夹持。在抽出单元16从被抽出的状态返回至图2所示的原始的状态时,介质P通过输送辊对51、52、57而被输送向下游侧,卷筒体RP在逆时针方向上进行旋转,介质P的顶端被输送至打印机11开始进行动作前的图2所示的待机位置,由此结束印刷的准备。
以下,参照图19的流程图,对双面印刷中的控制的流程和各个动作中的作用进行说明。
在步骤S501中,控制部53对输送部48进行控制,从而开始从被卷绕成卷筒状的状态起放卷出的介质P向下游的输送。
在步骤S502中,控制部53对第二传感器73是否检测到介质P的顶端已通过进行判断。如图3所示,当第二传感器73检测到介质P的顶端已通过时,作为步骤S503,控制部53使输送部48以与输送量M相应的量来输送介质P,从而使介质P的顶端位于印刷开始位置P1处。
如图3所示,在介质P的顶端被第一夹持辊对59夹持的状态下,控制部53开始作为步骤S504的介质P的第一面的印刷。在步骤S504中,在介质P的第一面上形成有第一印刷区域91。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开始进行由印刷部54实施的第一印刷区域91的形成,从而开始步骤S504中的第一面的印刷。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结束由印刷部54实施的第一印刷区域91的形成,从而使步骤S504的第一面的印刷结束。然后,控制部53通过印刷部54而使第一端81形成在介质P上,从而结束作为步骤S504的第一面的印刷。
在本实施方式中,介质P的第一面为卷筒体RP的外周面。当介质P被第二夹持辊对58夹持且作为介质P的顶端的基准端96朝向第一夹持辊对59并在支承部65上通过时,介质P的内周面面向支承部65侧。
由于通过步骤S503而使介质P的顶端位于与第一夹持位置相比靠下游的印刷开始位置P1处,因此,在介质P被第一夹持辊对59夹持的状态下,开始步骤S504中的第一面的印刷。因此,即使在介质P中残留有卷筒体RP中的打卷的情况下,介质P的顶端部的变形量也会被限制在一定的范围内。但是,当卷筒体RP的打卷较厉害且介质P的顶端的卷曲较大时,介质P的顶端部因卷曲而向液体喷射部64侧成为凸状,从而容易从支承部65上翘起。如果介质P从支承部65上翘起,则当滑架63向宽度方向X进行扫描时,介质P的顶端部有时会与液体喷射部64的喷嘴面64c发生接触。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介质P的顶端部被第一夹持辊对59夹持,因此,抑制了介质P的顶端部的卷曲。因此,当滑架63向宽度方向X进行扫描时,减小了介质P的顶端部与喷嘴面64c接触的可能性。
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后述的步骤S511中形成在介质P的第二面上的第二印刷区域被形成于在表背中与第一印刷区域91相对应的位置上。因此,根据在步骤S504中被形成在第一面上的第一印刷区域91的第二端82、与基准端96之间的位置关系,当第二印刷区域92的形成结束时,作为介质P的后端的基准端96可能处在的范围会发生变化。
控制部53也可以以使第二端82与基准端96之间的距离大于输送方向D3上的第二夹持辊对58的位置与最下游喷嘴64b之间的距离的方式来设定第一面的印刷开始位置P1。通过这样的设定,从而在第二面面向铅直上方、且在输送方向D3上第二端82位于与最下游喷嘴64b相对应的位置时,基准端96位于与第二夹持辊对58相比靠上游。因此,无论在液体从最下游喷嘴64b起至最上游喷嘴64a为止的任意的喷嘴被喷射而形成有作为第二面的印刷区域的结束位置的第三端83的情况下,都能够在使基准端96位于与第二夹持辊对58相比靠上游的状态下,在介质P的表背中与第二端82的位置相对应的位置上形成第三端83。由此,当在第二面的印刷中滑架63向宽度方向X进行扫描时,减小了介质P的后端部与喷嘴面64c接触的可能性。
控制部53也可以以使第二端82与基准端96之间的距离大于图3所示的喷嘴间距离L3的方式来设定第一面的印刷开始位置P1。通过这样的设定,从而在第二面面向铅直上方、且在输送方向D3上第二端82位于与最下游喷嘴64b相对应的位置时,基准端96位于和与最上游喷嘴64a相对应的位置相比而靠上游处。因此,无论在液体从最下游喷嘴64b起至最上游喷嘴64a为止的任意的喷嘴被喷射而形成有作为第二面的印刷区域的结束位置的第三端83的情况下,都能够在使基准端96位于与最上游喷嘴64a相比靠上游的状态下,在介质的表背中与第二端82的位置相对应的位置上形成第三端83。由此,当滑架63向宽度方向X进行扫描时,减小了介质P的后端部与喷嘴面64c接触的可能性。
在步骤S505中,在第一面的印刷结束后,控制部53使输送部48对介质P进行输送,以使被切断位置97到达切断部56。
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后述的步骤S511中形成在介质P的第二面上的第二印刷区域92被形成于在介质P的表背中与第一印刷区域91相对应的位置上。因此,根据在步骤S504中被形成在第一面上的第一印刷区域91的第一端81、与在步骤S505中被切断部56切断的被切断位置97之间的位置关系,当第二印刷区域92的形成开始时,介质P的作为顶端的被切断位置97可能处在的范围会发生变化。
控制部53以使第一端81与被切断位置97之间的距离大于第一夹持辊对59的位置与最上游喷嘴64a之间的输送方向D3上的距离即最上游喷嘴距离L1的方式来设定被切断位置97。通过这样的设定,从而在输送方向D3上第一端81位于与最上游喷嘴64a相对应的位置时,第二面面向铅直上方时的作为介质P的顶端的被切断位置97位于与第一夹持位置相比靠下游处。即,控制部53能够在使被切断位置97位于与第一夹持位置相比靠下游处的同时,使第一端81位于和与最上游喷嘴64a相对应的位置相比靠上游处。因此,能够在被切断位置97位于与第一夹持位置相比靠下游的状态、换言之位于夹持状态下,在介质P的表背中与第一端81的位置相对应的位置上形成第四端84。因此,控制部53能够在夹持状态下开始进行在介质P的表背中与第一印刷区域91相对应的位置上形成第二印刷区域92的第二面印刷。由此,第二面印刷开始时的介质P的端部的变形量被限制在一定的范围内。
控制部53也可以以使第一端81与被切断位置97之间的距离大于喷嘴间距离L3的方式来设定被切断位置97。通过这样的设定,从而在输送方向D3上第一端81位于与最上游喷嘴64a相对应的位置时,被切断位置97位于比与最下游喷嘴64b相对应的位置更靠下游处。因此,无论在液体从最下游喷嘴64b起至最上游喷嘴64a为止的任意的喷嘴被喷射而形成有作为第二面的印刷区域的开始位置的第四端84的情况下,都能够在被切断位置97位于和与最下游喷嘴64b相对应的位置相比而靠下游处的状态下,在介质的表背中与第一端81的位置相对应的位置上形成第四端84。由此,当在第二面的印刷中滑架63向宽度方向X进行扫描时,减小了介质P的顶端部与喷嘴面64c接触的可能性。
在步骤S506中,如图5所示,控制部53使切断部56在被切断位置97处将介质P切断。单页纸CP从介质P被切离出。
在步骤S507中,如图7所示,控制部53利用输送部48而使介质P的顶端位于待机位置处。
在步骤S508中,控制部53使输送部48开始进行单页纸CP向之字形输送通道55的输送。向之字形输送通道55被输送的单页纸CP经由中间辊61而被送向第二传感器73。
在步骤S509中,控制部53对第二传感器73是否检测到单页纸CP的顶端通过的情况进行判断。如图8所示,当第二传感器73检测到介质P的顶端已通过时,作为步骤S510,控制部53使输送部48对单页纸CP进行输送,从而使单页纸CP的顶端位于印刷开始位置P2处。印刷开始位置P2与第一夹持位置相比而处于下游处。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当单页纸CP的顶端位于印刷开始位置P2时,印刷开始位置P2被设定在如第一端81位于与最下游喷嘴64b相比靠上游那样的范围内。因此,能够在夹持状态下于介质P的表背中与第一端81相对应的位置上形成第四端84。
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二面为被卷绕成卷筒状的状态的卷筒体RP的内周面。当介质P被第二夹持辊对58夹持且介质P的顶端朝向第一夹持辊对59并在支承部65上通过时,介质P的内周面面向液体喷射部64侧。即,在步骤S510中,控制部53在印刷部54位于喷嘴面64c与被输送部48输送的介质P不对置的位置的状态下,使介质P在被卷绕成卷筒状的状态时位于内侧的介质P的内周面面向上方的状态下被输送。因此,在介质P的内周面被实施印刷的内周面印刷中,当印刷部54位于喷嘴面64c与介质对置的位置时,该内周面与喷嘴面64c对置。
在本实施方式中的介质P的第二面的印刷中,当介质P的端部在支承部65上通过时,介质P的端部由于卷筒体RP的打卷而向液体喷射部64侧卷曲,由此,Z方向上的变形量最大的为介质P的顶端和后端。在介质P的Z方向上的变形量较大且介质P被实施印刷时的介质P的姿态未被矫正的情况下,有时会在液体喷射部64的表面与介质P之间不存在预定的间隙。
根据步骤S510,如图8所示,介质P的作为顶端的被切断位置97所处的印刷开始位置P2与第一夹持位置相比而处于下游。此时,由于通过前述的步骤S505中的被切断位置97的设定而使第一端81位于与最下游喷嘴64b相比靠上游处,因此,能够在介质P被第一夹持辊对59按压的状态下开始形成与第一印刷区域91相对应的第二印刷区域92的第二面的印刷。即,当控制部53开始进行后文叙述的作为步骤S511的第二面的印刷时,介质P的顶端的卷曲通过第一夹持辊对59而被抑制。因此,当滑架63向宽度方向X进行扫描时、或者介质P被输送时,减小了介质P的顶端部与喷嘴面64c接触的可能性。
在步骤S511中,控制部53对印刷部54进行控制,从而在介质P的顶端被第一夹持辊对59夹持的状态下对介质P实施第二面的印刷。在步骤S511中,在介质P上形成有第二印刷区域92。步骤S511中的第二面的印刷根据由印刷部54实施的第二印刷区域92的形成的开始而开始,并根据第二印刷区域92的形成的结束而结束。
另外,当第二面印刷开始时,单页纸CP被第二夹持辊对58夹持。因此,由于在单页纸CP被第一夹持辊对59夹持且被第二夹持辊对58夹持的夹持状态下开始进行第二面印刷,因此,第二面印刷中的单页纸CP的端部的变形量被限制在一定的范围内。因此,即使在实施第一面印刷且对含水率发生了变化的介质P实施第二面印刷的结构中,由于该单页纸CP的端部的变形量被限制在一定的范围内,因此,也能够在相对于第一印刷区域91的所期望的位置上形成第二印刷区域92。
另外,虽然在本实施方式中,开始印刷时的作为介质P的顶端位置的印刷开始位置P2为与第一夹持位置相比靠下游的位置,但是也可以为和与最下游喷嘴64b对置的位置相比而靠下游且和第一夹持位置相比而靠上游的位置。
在步骤S510中,如图8所示,通过前述的步骤S505中的被切断位置97的设定,从而控制部53在输送方向D3上作为介质P的被切断位置97的顶端的位置位于与最下游喷嘴64b的位置相比靠下游处的状态下使印刷部54开始第二面的印刷。此时,无论在液体从最下游喷嘴64b起至最上游喷嘴64a为止的任意的喷嘴被喷射的情况下,液体都会到达介质P的表面,从而第四端84被形成在介质P上。然后,由于控制部53在最靠Z方向上的变形量最大的介质P的顶端位于输送方向D3上与最下游喷嘴64b的位置相比靠下游的状态下使印刷部54开始第二面的印刷,因此,当滑架63向宽度方向X进行扫描时,减小了介质P的顶端部与喷嘴面64c接触的可能性。
即,在步骤S510中,控制部53使输送部48将介质P的顶端输送至,在输送方向D3上和与喷嘴面64c的最下游喷嘴64b对置的位置相比而靠下游的位置、即印刷开始位置P2处。然后,在步骤S511中,控制部53使印刷部54开始对顶端被输送至印刷开始位置P2的介质P实施作为内周面印刷的第二面的印刷。然后,在步骤S511中,控制部53使作为印刷区域的结束位置的第一端81形成在介质P上,从而结束第一面的印刷。
在本实施方式中的第二面的印刷中,当作为介质P的后端的基准端96在支承部65上通过时,介质P的后端因卷筒体RP的打卷而向液体喷射部64侧卷曲。
在步骤S511中,通过前述的步骤S504中的第一面的基准端96的位置的设定,从而也可以对单页纸CP进行控制,以使在第二面的印刷开始起至印刷结束为止的期间内,在输送方向D3上作为介质P的后端的基准端96位于与第二夹持辊对58的位置相比靠上游侧。即,介质P的顶端的卷曲通过第二夹持辊对58而被抑制。因此,当滑架63向宽度方向X进行扫描时,减小了作为介质P的后端的图9所示的基准端96与喷嘴面64c接触的可能性。
另外,虽然在本实施方式中,印刷结束时的介质P的后端位置为与第二夹持位置相比靠上游的位置,但是也可以为和与最上游喷嘴64a对置的位置相比而靠上游且和第一夹持位置相比而靠下游的位置。
在步骤S511中,通过前述的步骤S504中的第一面的基准端96的位置的设定,从而也可以对单页纸CP进行控制,以使得在第二面的印刷开始起至印刷结束为止的期间内,在输送方向D3上作为介质P的后端的基准端96位于与最上游喷嘴64a的位置相比靠上游侧。由此,由于介质P的基准端96在输送方向D3上位于与最上游喷嘴64a的位置相比靠上游处,因此,当滑架63向宽度方向X进行扫描时,减小了作为介质P的后端的图9所示的基准端96与喷嘴面64c接触的可能性。
此外,控制部53在夹持状态下结束第二面印刷。因此,能够在相对于第一印刷区域91的所期望的位置上形成第二印刷区域92。
在步骤S512中,在第二面的印刷结束后,如图10所示,控制部53使输送部48输送单页纸CP,以使第二面的第四端84到达切断部56。
在步骤S513中,控制部53使切断部56在第二面的第四端84处将单页纸CP切断。由于单页纸CP在以被输送辊对60和排出辊对62夹持而不移动的方式被固定的状态下被切断,因此,单页纸CP在第四端84处被准确地切断。即,切断片WP从单页纸CP中被切离。
然后,如图12所示,控制部53使输送部48对切断片WP进行输送,以使第二面的顶端空白88且第一面的后端空白87即图11所示的切断片WP的中央到达切断部56,并将单页纸CP向上游输送预定距离。只要单页纸CP稍微远离切断片WP,则距离并未被限定。
在步骤S514中,如图13所示,控制部53使切断部56将切断片WP细切一半。切断片WP被分为两个细切片SP。被排出辊对62夹持的细切片SP通过在切断部56的上刃位于切断位置的状态下由排出辊对62翻转,从而使该细切片SP的上游端触碰切断部56的上刃,并向铅直方向Z中的作为+Z方向的下落方向D2下落,由此被收纳在收纳容器17中。
然后,控制部53在利用切断部56而使上刃位于退避位置处的状态下,使输送部48将被输送辊对60夹持的细切片SP输送至与切断部56相比靠下游处,从而使该细切片SP被排出辊对62夹持。由于输送辊对60与排出辊对62之间的距离小于细切片SP的输送方向D3上的长度即空白距离88a的至少一半,因此,细切片SP被输送向切断部56的下游侧。
如图14所示,控制部53通过利用切断部56而使上刃再次移动至切断位置并在该状态下由排出辊对62翻转,从而使该细切片SP的上游端触碰切断部56的上刃,并向铅直方向Z中的作为+Z方向的下落方向D2下落,由此被收纳在收纳容器17中。
另外,也可以不执行步骤S514,而在步骤S513中,通过被排出辊对62夹持的切断片WP在切断部56的上刃位于切断位置的状态下由排出辊对62翻转,从而使切断片WP被收纳在收纳容器17中。
在步骤S515、S516中,如图15所示,控制部53使输送部48输送单页纸CP,以使第二面的第三端83到达切断部56。然后,控制部53使切断部56在第二面的第三端83处将单页纸CP切断。由于单页纸CP在以被输送辊对60和排出辊对62夹持而不移动的方式被固定的状态下被切断,因此,单页纸CP在第三端83处被准确地切断。单页纸CP被分为印刷物OP和切断片WP。
在步骤S517中,印刷物OP通过排出辊对62而被排出至壳体部12外。即,印刷物OP被输出。
在步骤S518中,如图16所示,控制部53使输送部48输送切断片WP,以使作为第二面的后端空白89且第一面的顶端空白86的切断片WP的中央到达切断部56。
然后,如图17所示,控制部53使切断部56将切断片WP细切一半。切断片WP被分为两个细切片SP。被排出辊对62夹持的细切片SP通过在切断部56的上刃位于切断位置的状态下由排出辊对62翻转,从而使该细切片SP的上游端触碰切断部56的上刃,并向铅直方向Z中的作为+Z方向的下落方向D2下落,由此被收纳在收纳容器17中。
然后,控制部53在利用切断部56而使上刃位于退避位置的状态下,使输送部48将被输送辊对60夹持的细切片SP输送至与切断部56相比靠下游处,从而使该细切片SP被排出辊对62夹持。由于输送辊对60与排出辊对62之间的距离小于细切片SP的输送方向D3上的长度即空白距离89a的至少一半,因此,细切片SP被输送向切断部56的下游侧。
如图18所示,控制部53通过利用切断部56而使上刃再次移动至切断位置并在该状态下由排出辊对62翻转,从而使该细切片SP的上游端触碰切断部56的上刃,并向铅直方向Z中的作为+Z方向的下落方向D2下落,由此被收纳在收纳容器17中。
另外,也可以不执行步骤S518,而在步骤S517中,控制部53在利用切断部56而使上刃位于退避位置的状态下,使输送部48将被输送辊对60夹持的切断片WP输送至与切断部56相比靠下游处,从而使该切断片WP被排出辊对62夹持。然后,控制部53也可以在利用切断部56而使上刃移动至切断位置的状态下,通过被排出辊对62夹持的切断片WP在切断部56的上刃位于切断位置的状态下由排出辊对62翻转,从而使切断片WP被收纳在收纳容器17中。
在本实施方式中,在打印机11的结构中,也可以不包含使由卷筒体RP的打卷所引起的介质P的卷曲矫正的纸张防卷曲装置。在打印机11中,使用了卷曲的状态的介质P。如在上文中所说明的那样,本实施方式的打印机11成为即使在介质P中存在某种程度的卷曲也能够通过喷墨方式的印刷部54来进行印刷的结构。因此,本实施方式的打印机11也能够在如下的介质中使用,所述介质具有为了矫正卷曲而以成为弯曲的外侧的方式被张开从而易于产生裂纹的油墨容纳层。由于油墨容纳层在介质的表面附近处固定染料,因此,能够输出具有优异的显色性的印刷物。另外,在结构中,也可以包含具有不会产生油墨容纳层的裂纹的程度的较弱的卷曲矫正力的纸张防卷曲装置。
以上为本实施方式中的双面印刷时的控制的流程和各个动作中的作用的说明。
对本实施方式的效果进行说明。
(1)在第二面的印刷中,控制部53利用输送部48而使介质P的顶端位于和输送方向D3上的与喷嘴面64c的最下游喷嘴64b对置的位置相比而靠下游的位置、即印刷开始位置P2处,从而使印刷部54开始在顶端位于印刷开始位置P2处的介质P上形成印刷区域。第二面为卷筒体RP的内周面。在第二面的印刷中,介质P的端部由于卷筒体RP的打卷从而使得介质P在支承部65上通过时向液体喷射部64侧卷曲,由此,Z方向上的变形量最大的是介质P的顶端和后端。当在输送方向D3上介质P的顶端位置位于与最下游喷嘴64b的位置相比靠下游的状态下印刷部54开始第二面的印刷时,无论在液体从最下游喷嘴64b起至最上游喷嘴64a为止的任意的喷嘴被喷射的情况下,液体都会到达介质P的表面,从而能够在介质P上形成作为第二面的印刷区域的开始位置的第四端84。然后,控制部53在介质P的顶端位于输送方向D3上与最下游喷嘴64b的位置相比靠下游的状态下使印刷部54开始第二面的印刷。因此,在第二面的印刷中,由于在滑架63向宽度方向X进行扫描时,介质P的顶端部难以接触到喷嘴面64c,因此,能够减小印刷质量下降的可能性。
(2)输送部48具有在与印刷部54相比靠下游的第一夹持位置上对介质P进行夹持的第一夹持辊对59,在第二面的印刷中,介质P的顶端所处的印刷开始位置P2位于与夹持位置相比靠下游处。在第二面的印刷中,介质P的端部由于卷筒体RP的打卷而使得介质P在支承部65上通过时向液体喷射部64侧卷曲,由此,Z方向上的变形量最大的是介质P的顶端和后端。控制部53在利用输送部48而使介质P的顶端位于与第一夹持位置相比靠下游的位置、即印刷开始位置P2的状态下,使印刷部54开始第二面的印刷。即,介质P的顶端的卷曲通过第一夹持辊对59而被抑制。因此,在第二面的印刷中,由于在滑架63向宽度方向X进行扫描时,介质P的顶端部以及介质面难以接触到喷嘴面64c,因此,能够减小印刷质量下降的可能性。
(3)由于第一端81与被切断位置97之间的距离大于喷嘴间距离L3,因此,在第二面的印刷中,介质P的顶端的卷曲不与喷嘴面64c接触。在第二面的印刷中,介质P的端部由于卷筒体RP的打卷而使得介质P在支承部65上通过时向液体喷射部64侧卷曲,由此,Z方向上的变形量最大的是介质P的顶端和后端。控制部53以使第一端81与被切断位置97之间的距离大于喷嘴间距离L3的方式来设定被切断位置97。通过这样的设定,从而在输送方向D3上第一端81位于与最上游喷嘴64a相对应的位置时,被切断位置97位于和与最下游喷嘴64b相对应的位置相比而靠下游处。因此,无论在液体从最下游喷嘴64b起至最上游喷嘴64a为止的任意的喷嘴被喷射而形成作为第二面的印刷区域的开始位置的第四端84的情况下,都能够在被切断位置97位于和与最下游喷嘴64b相对应的位置相比而靠下游的状态下,在介质P的表背中与第一面的第一端81的位置相对应的位置上形成第四端84。然后,在第二面的印刷中,由于在滑架63向宽度方向X进行扫描时,介质P的顶端部难以接触到喷嘴面64c,因此,能够减小印刷质量下降的可能性。
(4)由于第一端81与被切断位置97之间的距离大于最下游喷嘴距离L2,因此,在第二面的印刷中,介质P的顶端的卷曲通过第一夹持辊对59而被抑制。在第二面的印刷中,介质P的端部由于卷筒体RP的打卷而使得介质P在支承部65上通过时向液体喷射部64侧卷曲,由此,Z方向上的变形量最大的是介质P的顶端和后端。控制部53以使第一端81与被切断位置97之间的距离大于最下游喷嘴距离L2的方式来设定被切断位置97。通过这样的设定,从而在输送方向D3上第一端81位于与最下游喷嘴64b相对应的位置时,第二面面向铅直上方时的作为介质P的顶端的被切断位置97位于与第一夹持位置相比靠下游处。因此,无论在液体从最下游喷嘴64b起至最上游喷嘴64a为止的任意的喷嘴被喷射而形成作为第二面的印刷区域的开始位置的第四端84的情况下,都能够在被切断位置97位于与第一夹持位置相比靠下游的状态下,在介质P的表背中与第一端81的位置相对应的位置上形成第四端84。因此,即使在介质P的表背中与第一印刷区域91相对应的位置上形成第二印刷区域92的情况下,也能够在介质P的顶端位于与第一夹持位置相比靠下游处的状态下开始第二印刷区域92的形成。即,介质P的顶端的卷曲通过第一夹持辊对59而被抑制。因此,在第二面的印刷中,由于在滑架63向宽度方向X进行扫描时,介质P的顶端部以及介质面难以接触到喷嘴面64c,因此,能够减小印刷质量下降的可能性。
(5)由于第二端82与基准端96之间的距离大于喷嘴间距离L3,因此,在第二面的印刷中,在介质P的后端在输送方向D3上位于与最上游喷嘴64a相比靠上游的状态下,结束第二面的印刷。在第二面的印刷中,介质P的端部由于卷筒体RP的打卷而使得介质P在支承部65上通过时向液体喷射部64侧卷曲,由此,Z方向上的变形量最大的是介质P的顶端和后端。第二面的印刷中的介质P的后端为,第一面的印刷的顶端即基准端96。控制部53以使第二端82与基准端96之间的距离大于喷嘴间距离L3的方式来设定第一面的印刷开始位置P1。通过这样的设定,从而第二面面向铅直上方且在输送方向D3上第二端82位于与最下游喷嘴64b相对应的位置时,基准端96位于和与最上游喷嘴64a相对应的位置相比而靠上游处。因此,无论在液体从最下游喷嘴64b起至最上游喷嘴64a为止的任意的喷嘴被喷射而形成作为第二面的印刷区域的结束位置的第三端83的情况下,都能够在使基准端96位于与最上游喷嘴64a相比靠上游的状态下,在介质的表背中与第二端82的位置相对应的位置上形成第三端83。然后,在第二面的印刷中,由于在滑架63向宽度方向X进行扫描时,介质P的后端部难以接触到喷嘴面64c,因此,能够减小印刷质量下降的可能性。
(6)由于第二端82与基准端96之间的距离大于输送方向D3上的第二夹持辊对58的位置与最下游喷嘴64b之间的距离,因此,在第二面的印刷中,介质P的后端的卷曲通过第二夹持辊对58而被抑制。在第二面的印刷中,介质P的端部由于卷筒体RP的打卷而使得介质P在支承部65上通过时向液体喷射部64侧卷曲,由此,Z方向上的变形量最大的是介质P的顶端和后端。第二面的印刷中的介质P的后端为,第一面的印刷的顶端、即基准端96。控制部53以使第二端82与基准端96之间的距离大于输送方向D3上的第二夹持辊对58的位置与最下游喷嘴64b之间的距离的方式来设定第一面的印刷开始位置P1。通过这样的设定,从而在第二面面向铅直上方且在输送方向D3上第二端82位于与最下游喷嘴64b相对应的位置时,基准端96位于与第二夹持辊对58相比靠上游处。因此,无论在液体从最下游喷嘴64b起至最上游喷嘴64a为止的任意的喷嘴被喷射而形成有作为第二面的印刷区域的结束位置的第三端83的情况下,都能够在使基准端96位于与第二夹持辊对58相比靠上游的位置的状态下,在介质P的表背中与第二端82的位置相对应的位置上形成第三端83。并且,在第二面的印刷中,由于在滑架63向宽度方向X进行扫描时,介质P的后端部难以接触到喷嘴面64c,因此,能够减小印刷质量下降的可能性。
(7)输送部48具有在与印刷部54相比靠下游的第一夹持位置处对介质P进行夹持的第一夹持辊对59,在第一面的印刷中,介质P的顶端所处的印刷开始位置P1位于与夹持位置相比靠下游处。虽然在第一面的印刷中,当介质P的顶端在支承部65上通过时,介质P的顶端由于卷筒体RP的打卷而欲向支承部65侧卷曲,但卷曲通过支承部65而被抑制。但是,当卷筒体RP的打卷较厉害且介质P的顶端的卷曲较大时,介质P的顶端部因卷曲而向液体喷射部64侧成为凸状,从而容易从支承部65上翘起。如果介质P从支承部65上翘起,则当滑架63向宽度方向X进行扫描时,介质P的顶端部有时会与液体喷射部64的喷嘴面64c发生接触。由于介质P的顶端部被第一夹持辊对59夹持,因此,抑制了介质P的顶端部的卷曲。因此,在第一面的印刷中,由于在滑架63向宽度方向X进行扫描时,介质P的顶端部难以接触到喷嘴面64c,因此,能够减小印刷质量下降的可能性。
(8)介质P为在内周面中具有油墨容纳层的介质。本实施方式成为即使在介质P中存在某种程度的卷曲也能够通过喷墨方式的印刷部54来对介质P的内周面进行印刷的结构。因此,本实施方式的打印机11能够使用在内周面中具有通过施加弯曲而易于产生裂纹的油墨容纳层的介质。由于油墨容纳层在介质的表面附近处固定染料,因此,能够输出具有优异的显色性的印刷物。
(9)本实施方式成为即使在介质P中存在某种程度的卷曲也能够通过喷墨方式的印刷部54来对介质P的第一面以及第二面进行印刷的结构。因此,本实施方式的打印机11能够使用在双面中具有通过施加弯曲而易于产生裂纹的油墨容纳层的介质。由于油墨容纳层在介质的表面附近处固定染料并使之显色,因此,由于在刚刚印刷后鲜艳地显出颜色,因此能够输出具有优异的显色性的印刷物。
(10)在第一实施方式中的打印机11的控制方法中,也可以获得与(1)~(9)所记载的打印机11的效果同样的效果。
第二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打印机的第二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在第一实施方式中,如图2所示,介质P的内周面为第二面,与此相对,在第二实施方式中,如图20所示,介质P的内周面为第一面的这一点与所述第一实施方式不同。在其他点中,由于第二实施方式与第一实施方式大致相同,因此通过对相同的结构标记相同的符号,从而省略重复的说明。
如图20所示,路径形成部件45对能够沿着未图示的引导孔而在宽度方向X上进行移动的定位部件47进行支承。定位部件47具有与未图示的引导孔相比进一步向抽出方向D1突出的突部。另外,与所述第一实施方式不同之处在于,路径形成部件45、未图示的引导孔和定位部件47在抽出单元16的纵深方向Y上被配置在与卷筒体RP相比靠+Y侧处。而且,输送辊对51、52被配置在与卷筒体RP的旋转中心CR相比靠铅直方向Z中的+Z侧、且与卷筒体RP相比靠纵深方向Y中的+Y侧处。
与所述第一实施方式同样,打印机11在第一收纳部13内具有放卷部41,所述放卷部41将从被收纳的卷绕成卷筒状的状态放卷出的介质P的顶端部向第二收纳部14内进行输送。放卷部41具备输送辊对51、52、57的辊组、和从卷筒体RP起至第一收纳部13的送出口42为止的输送通道49上的多个输送面50。
打印机11开始第一面的印刷。此时,印刷部54位于喷嘴面64c与被输送部48输送的介质P不对置的位置上。在本实施方式中,作为第一面的印刷,而对处于被卷绕成卷筒状的状态时位于内侧的介质P的内周面进行印刷。当介质P被支承部65支承时,介质P的外周面在铅直方向Z上面向上方。因此,当印刷部54位于喷嘴面64c与介质P对置的位置上时,介质P的外周面与喷嘴面64c对置。即,介质P的顶端由于卷筒体RP的打卷而欲向液体喷射部64侧卷曲。
如图21所示,控制部53在开始第一面的印刷之前利用输送部48而使介质P的顶端位于印刷开始位置P1。印刷开始位置P1为,在输送方向D3上和与喷嘴面64c的最下游喷嘴64b对置的位置相比而靠下游的位置。
在本实施方式中,对介质P的顶端进行输送的印刷开始位置P1为,在输送方向D3上与通过第一夹持辊对59而对介质P进行夹持的第一夹持位置相比而靠下游的位置。控制部53在长条状的介质P处于夹持状态时使印刷部54开始介质P的第一面的印刷,并且如图4所示的那样,作为第一面的印刷而使印刷部54形成第二端82位于从介质P的基准端96分离了的位置上的第一印刷区域91。
另外,虽然在本实施方式中,印刷开始时的介质P的顶端位置即印刷开始位置P1为与第一夹持位置相比而靠下游的位置,但也可以为和与最下游喷嘴64b对置的位置相比而靠下游且和第一夹持位置相比而靠上游的位置。更加详细而言,控制部53以使图4所示的第二端82与图4所示的基准端96之间的距离大于喷嘴间距离L3的方式而使印刷部54形成第一印刷区域91。
第一面的印刷的顶端即基准端96为第二面的印刷的介质P的后端。控制部53也可以以使第二端82与基准端96之间的距离大于输送方向D3上的第二夹持辊对58的位置与最下游喷嘴64b之间的距离的方式来设定第一面的印刷开始位置P1。通过这样的设定,从而在第二面面向铅直上方、且在输送方向D3上第二端82位于与最下游喷嘴64b相对应的位置时,基准端96位于与第二夹持辊对58相比而靠上游处。
如图21所示,控制部53在介质P为夹持状态时使印刷部54开始介质P的第一面的印刷。第一印刷区域91具有第一端81和第二端82。第一端81为第一面被实施印刷时的上游端。第二端82为第一面被实施印刷时的下游端。控制部53作为第一面的印刷而使印刷部54形成第二端82位于从介质P的基准端96分离了的位置上的第一印刷区域91。
此后,如图6所示,控制部53在双面印刷中使印刷部54印刷了介质P的第一面之后,在位于与由印刷部54形成在第一面上的第一印刷区域91的上游端即第一端81相比而靠上游的被切断位置97处,使切断部56切断介质P。在本实施方式中,以使空白距离87a大于图21所示的最上游喷嘴距离L1的方式来设定介质P上的被切断位置97的位置,其中,最上游喷嘴距离L1为,第一夹持辊对59对单页纸CP进行夹持的位置与印刷部54的最上游喷嘴64a之间的输送方向D3上的输送方向距离。
如图22所示,实施了由切断部56实现的切断后的介质P中的、包括卷筒体RP在内的部分围绕中间辊61而在顺时针方向上被输送,直到未从输送辊对57的夹持位置上脱离的位置、且其顶端被收纳在第一收纳部13内的位置为止,并被卷筒体RP卷回。
如图8所示,在双面印刷时,在通过切断部56而将第一面被实施了印刷的介质P在被切断位置97处被切断之后,控制部53通过排出辊对62而使单页纸CP被输送向上游侧。然后,控制部53使输送部48将单页纸CP的顶端输送至在输送方向D3上和与喷嘴面64c的最下游喷嘴64b对置的位置相比而靠下游的位置处。控制部53在开始第二面的印刷之前利用输送部而使介质P的顶端位于印刷开始位置P2处。印刷开始位置P2为,在输送方向D3上和与喷嘴面64c的最下游喷嘴64b对置的位置相比而靠下游的位置。
如图8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印刷开始位置P2为,在输送方向D3上与通过第一夹持辊对59而对介质P进行夹持的第一夹持位置相比靠下游的位置。控制部53在介质P处于被第二夹持辊对58和第一夹持辊对59夹持的状态即夹持状态时,使印刷部54开始介质P的第二面的印刷。
打印机11开始第二面的印刷。此时,印刷部54位于喷嘴面64c与被输送部48输送的介质P不对置的位置上。在本实施方式中,作为第二面的印刷而对卷筒体RP的外侧的面即外周面进行印刷。当介质P被支承部65支承时,卷筒体RP的外周面在铅直方向Z上面向上方。因此,当印刷部54位于喷嘴面64c与介质P对置的位置时,卷筒体RP的内周面与喷嘴面64c对置。即,介质P的端部由于卷筒体RP的打卷而欲向支承部65侧卷曲。
在本实施方式中,在控制部53实施使印刷部54印刷介质P的第一面、且使印刷部54印刷第一面被实施了印刷的介质P的第二面的双面印刷时,第一面为内周面,且第二面为外周面。即,针对顶端被输送至印刷开始位置P1的介质P或单页纸CP,控制部53通过印刷部54而在第一面被实施印刷时开始外周面印刷,且在第二面被实施印刷时开始内周面印刷。
在本实施方式中,在第一面的印刷中,控制部53以使第二端82与基准端96之间的距离大于输送方向D3上的第二夹持辊对58的位置与最下游喷嘴64b之间的距离的方式来形成第一印刷区域。然后,在第二面的印刷中,针对在与印刷部54相比靠下游处被第一夹持辊对59夹持、且在与印刷部54相比靠上游处被第二夹持辊对58夹持的状态的介质P,控制部53结束由印刷部54实施的第二面的印刷。
然后,控制部53在使印刷部54印刷了单页纸CP的第二面之后,使切断部56在第一端81处将单页纸CP切断,进一步在输送方向D3上隔着第一印刷区域91而位于与第一印刷区域91的第一端81相反的一侧的第二端82处将单页纸CP切断。
与所述第一实施方式同样地,图11所示的印刷物OP通过图20所示的排出辊对62而被排出至壳体部12外,作为切断屑的切断片WP或细切片SP被收纳在收纳部28中。
对本实施方式的作用进行说明。
如图20所示,当卷筒体RP被装填在抽出单元16中时,抽出单元16被抽出,卷筒体RP被安置在侧壁部43上。然后,从卷筒体RP放卷出的介质P的顶端被手动插入至插入口44中。接下来,定位部件47进行移动,从而使介质P在宽度方向X中的-X侧被定位。
当介质P的顶端进入插入口44的更深处并与输送辊对51接触时,第一传感器71对介质P的顶端进行检测,并通过使输送辊对51旋转微小量,从而使介质P的顶端被抽入,进而被输送辊对51夹持。当抽出单元16从被抽出的状态返回至图2所示的原始的状态时,介质P通过输送辊对51、52、57而被输送向下游侧,卷筒体RP在顺时针方向上进行旋转,介质P的顶端被输送至打印机11开始进行动作前的图2所示的待机位置处,由此而结束印刷的准备。
以下,参照图19的流程图,对双面印刷中的控制的流程和各个动作中的作用进行说明。另外,在作用的说明中,也省略与所述第一实施方式重复的说明。
在步骤S501中,控制部53对输送部48进行控制,从而开始从被卷绕成卷筒状的状态放卷出的介质P向下游的输送。
在步骤S502中,控制部53对第二传感器73是否检测到介质P的顶端已通过进行判断。如图21所示,当第二传感器73检测到介质P的顶端已通过时,作为步骤S503,控制部53使输送部48以与输送量M相应的量来输送介质P,从而使介质P的顶端位于印刷开始位置P1处。
如图21所示,在介质P的顶端被第一夹持辊对59夹持的状态下,控制部53开始作为步骤S504的介质P的第一面的印刷。在步骤S504中,在介质P的第一面上形成有第一印刷区域91。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开始进行由印刷部54实现的第一印刷区域91的形成,从而开始步骤S504中的第一面的印刷。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结束由印刷部54实现的第一印刷区域91的形成,从而使步骤S504的第一面的印刷结束。然后,控制部53通过印刷部54而在介质P上形成第一端81,从而结束作为步骤S504的第一面的印刷。
在本实施方式中,介质P的第一面为卷筒体RP的内周面。在介质P被第二夹持辊对58夹持、且作为介质P的顶端的基准端96朝向第一夹持辊对59并在支承部65上通过时,介质P的内周面面向液体喷射部64侧。
在本实施方式中的介质P的第一面的印刷中,当介质P的顶端在支承部65上通过时,介质P的顶端由于卷筒体RP的打卷而向液体喷射部64侧卷曲,由此,Z方向上的变形量最大的是介质P的顶端。在介质P的Z方向上的变形量较大、且介质P被实施印刷时的介质P的姿态未被矫正的情况下,有时会在液体喷射部64的表面与介质P之间不存在预定的间隙。
如图21所示,作为介质P的顶端的基准端96所处的印刷开始位置P1位于与第一夹持位置相比而靠下游处。此时,能够在介质P被第一夹持辊对59按压的状态下开始形成第一印刷区域91的第一面的印刷。即,当控制部53开始进行第一面的印刷时,介质P的顶端的卷曲通过第一夹持辊对59而被抑制。因此,当滑架63向宽度方向X进行扫描时,减小了介质P的顶端部与喷嘴面64c接触的可能性。
如图21所示,在输送方向D3上作为介质P的顶端的基准端96的位置位于与最下游喷嘴64b的位置相比靠下游处的状态下,控制部53使印刷部54开始第一面的印刷。此时,无论在液体从最下游喷嘴64b起至最上游喷嘴64a为止的任意的喷嘴被喷射的情况下,液体都会到达介质P的表面,从而第二端82被形成在介质P上。然后,由于控制部53在最靠Z方向上的变形量最大的介质P的顶端在输送方向D3上位于与最下游喷嘴64b的位置相比靠下游的状态下使印刷部54开始第一面的印刷,因此,当滑架63向宽度方向X进行扫描时,减小了介质P的顶端部与喷嘴面64c接触的可能性。
即,在步骤S503中,控制部53使输送部48将介质P的顶端输送至在输送方向D3上和与喷嘴面64c的最下游喷嘴64b对置的位置相比而靠下游的位置、即印刷开始位置P1处。然后,在步骤S504中,控制部53使印刷部54开始在顶端被输送至印刷开始位置P1处的介质P上实施内周面印刷、即第一面的印刷。然后,在步骤S504中,控制部53使作为印刷区域的结束位置的第一端81形成在介质P上,从而结束第一面的印刷。
在步骤S505中,在第一面的印刷结束之后,控制部53使输送部48输送介质P,以使被切断位置97到达切断部56。
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后述的步骤S511中,形成在介质P的第二面上的第二印刷区域92被形成于在介质P的表背中与第一印刷区域91相对应的位置上。因此,根据在步骤S504中被形成在第一面上的第一印刷区域91的第一端81、和在步骤S505中被切断部56切断的被切断位置97之间的位置关系,当第二印刷区域92的形成开始时,作为介质P的顶端的被切断位置97可能处在的范围会发生变化。
控制部53以使第一端81与被切断位置97之间的距离大于最下游喷嘴距离L2的方式来设定被切断位置97。通过这样的设定,从而在输送方向D3上第一端81位于与最下游喷嘴64b相对应的位置时,第二面面向铅直上方时的作为介质P的顶端的被切断位置97位于与第一夹持位置相比而靠下游处。因此,在被切断位置97位于与第一夹持位置相比靠下游的状态下,能够在介质P的表背中与第一端81的位置相对应的位置上形成第四端84。因此,即使在介质P的表背中与第一印刷区域91相对应的位置上形成第二印刷区域92,也能够在介质P的顶端位于与第一夹持位置相比靠下游处的状态下开始第二印刷区域92的形成。由此,在第二面的印刷中,当滑架63向宽度方向X进行扫描时,减小了介质P的顶端部与喷嘴面64c接触的可能性。
在步骤S506中,如图5所示,控制部53使切断部56在被切断位置97处将介质P切断。单页纸CP从介质P被切离出。
在步骤S507中,如图7所示,控制部53利用输送部48而使介质P的顶端位于待机位置。
在步骤S508中,控制部53使输送部48开始进行单页纸CP向之字形输送通道55的输送。向之字形输送通道55被输送的单页纸CP经由中间辊61而朝向第二传感器73。
在步骤S509中,控制部53对第二传感器73是否检测到单页纸CP的顶端已通过的情况进行判断。如图8所示,当第二传感器73检测到介质P的顶端已通过时,作为步骤S510,控制部53使输送部48对单页纸CP进行输送,从而使单页纸CP的顶端位于印刷开始位置P2。在本实施方式中,当单页纸CP的顶端位于印刷开始位置P2时,在如第一端81位于与最下游喷嘴64b相比靠上游那样的范围内设定有印刷开始位置P2。因此,能够在介质P的表背中与第一端81相对应的位置上形成第四端84。
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二面为被卷绕成卷筒状的状态的卷筒体RP的外周面。当介质P被第二夹持辊对58夹持、且介质P的顶端朝向第一夹持辊对59并在支承部65上通过时,介质P的内周面面向支承部65侧。即,在步骤S510中,控制部53在印刷部54位于喷嘴面64c与被输送部48输送的介质P不对置的位置的状态下,使介质P在被卷绕成卷筒状的状态时位于外侧的介质P的外周面面向上方的状态下被输送。因此,在介质P的外周面被实施印刷的外周面印刷中,当印刷部54位于喷嘴面64c与介质对置的位置时,该外周面与喷嘴面64c对置。
虽然在第二面的印刷中,当介质P的顶端在支承部65上通过时,介质P的顶端由于卷筒体RP的打卷而欲向支承部65侧卷曲,但是卷曲通过支承部65而被抑制。但是,当卷筒体RP的打卷较厉害且介质P的顶端的卷曲较大时,介质P的顶端部因卷曲而向液体喷射部64侧成为凸状,从而容易从支承部65上翘起。如果介质P从支承部65上翘起,则当滑架63向宽度方向X进行扫描时,介质P的顶端部有时会与液体喷射部64的喷嘴面64c发生接触。
根据步骤S510,如图8所示,作为介质P的顶端的被切断位置97所处的印刷开始位置P2位于与第一夹持位置相比而靠下游处。此时,通过前文叙述的步骤S505中的被切断位置97的设定,由于第一端81位于与最下游喷嘴64b相比靠上游处,因此,能够在介质P被第一夹持辊对59按压的状态下开始形成与第一印刷区域91相对应的第二印刷区域92的第二面的印刷。即,当控制部53开始进行后文叙述的作为步骤S511的第二面的印刷时,介质P的顶端的卷曲通过第一夹持辊对59而被抑制。因此,当滑架63向宽度方向X进行扫描时,减小了介质P的顶端部与喷嘴面64c接触的可能性。
然后,通过前文叙述的步骤S504中的第一面的基准端96的位置的设定,从而在第二面的印刷开始起至印刷结束为止的期间内对单页纸CP进行控制,以使在输送方向D3上作为介质P的后端的基准端96位于与第二夹持辊对58的位置相比而靠上游侧。即,介质P的顶端的卷曲通过第二夹持辊对58而被抑制。因此,当滑架63向宽度方向X进行扫描时,减小了作为介质P的后端的图9所示的基准端96与喷嘴面64c接触的可能性。
控制部53使输送部48输送介质P,以使第四端84被形成在与第一端81相对应的位置上,并且在介质P被第一夹持辊对59和第二夹持辊对58夹持的状态下,使印刷部54开始第二面的印刷,从而在介质P上形成第二印刷区域92。然后,控制部53在介质P被第一夹持辊对59和第二夹持辊对58夹持的状态下结束第二面的印刷。由于通过该控制而使单页纸CP在支承部65上的姿态变得笔直,从而使得印刷过程中的单页纸CP的输送量变得准确,且单页纸CP的第三端83容易被形成在与第二端82相对应的位置上,因此,减少了第一印刷区域91和第二印刷区域92的偏差。
在双面印刷中,控制部53作为第一面的印刷而使印刷部54形成位于作为下游端的第二端82从介质P的端部分离了的位置上的第一印刷区域91。然后,在与第一印刷区域91相比靠上游的位置处,使切断部56切断介质P,并且在使印刷部54对介质P的第二面实施了印刷之后,在第二端82处使切断部56切断介质P。作为下游端的第二端82为第一印刷区域91的开始位置。在第一面的印刷中,在内周面被实施印刷时,介质P的端部由于卷筒体RP的打卷而使得介质P在支承部65上通过时向液体喷射部64侧卷曲,由此,Z方向上的变形量最大的是介质P的顶端。在形成第一面的第一印刷区域91时,控制部53通过使印刷部54在介质P的顶端形成顶端空白86,从而能够在变形量最大的介质P的顶端位于在输送方向D3上与最下游喷嘴64b的位置相比靠下游的位置的状态下,开始第一面的印刷。然后,当滑架63向宽度方向X进行扫描时,减小了介质P的顶端部与喷嘴面64c接触的可能性。
在以后的步骤S512~步骤S518中,在第二面的印刷结束之后,与所述第一实施方式同样,图11所示的印刷物OP通过图20所示的排出辊对62而被排出至壳体部12外,作为切断屑的切断片WP或细切片SP被收纳在收纳部28中。
以上为本实施方式中的双面印刷时的控制的流程和各个动作中的作用的说明。
以下,参照图19的流程图,对本实施方式中的单面印刷时的控制的流程和各个动作中的作用进行说明。另外,省略与所述双面印刷的说明重复的说明。
在单面印刷中,控制部53执行步骤S501~步骤S504。然后,在步骤S504中,在控制部53使印刷部54结束了第一面的印刷之后,控制部53使切断部56在图4所示的第二端82处将介质P切断,从而使介质P的顶端空白86作为切断片WP而被切离出。而且,控制部53使切断部56在输送方向D3上隔着第一印刷区域91而位于与第二端82相反的一侧的第一端81处将介质P切断,从而在单页纸CP从介质P被切离后,使输送部48将单页纸CP排出至壳体部12外。即,印刷物OP被输出。
在步骤S504中,如图3所示,控制部53使印刷部54在介质P的顶端被第一夹持辊对59夹持的状态下开始单面印刷。
在本实施方式中的介质P的单面印刷中,介质P的端部由于卷筒体RP的打卷而使得介质P在支承部65上通过时向液体喷射部64侧卷曲,由此,Z方向上的变形量最大的为介质P的顶端。因此,在利用输送部48而使介质P的顶端位于与第一夹持位置相比靠下游的位置即印刷开始位置P1的状态下,使印刷部54开始第一面的印刷。即,介质P的顶端的卷曲通过第一夹持辊对59而被抑制。因此,当滑架63向宽度方向X进行扫描时,减小了介质P的顶端部与喷嘴面64c接触的可能性。
此外,控制部53在输送方向D3上介质P的顶端位置位于与最下游喷嘴64b的位置相比靠下游的状态下使印刷部54开始单面印刷。此时,即使在液体从最下游喷嘴64b起至最上游喷嘴64a为止的任意的喷嘴被喷射的情况下,液体都会到达介质P的表面,从而在介质P上形成作为第一面的印刷区域的开始位置的第二端82。然后,由于控制部53在最靠Z方向的变形量最大的介质P的顶端在输送方向D3上位于与最下游喷嘴64b的位置相比靠下游的状态下使印刷部54开始印刷,因此,当滑架63向宽度方向X进行扫描时,减小了介质P的顶端部与喷嘴面64c接触的可能性。
对本实施方式的效果进行说明。
(11)在第一面的印刷中,控制部53利用输送部48而使介质P的顶端位于在输送方向D3上和与喷嘴面64c的最下游喷嘴64b对置的位置相比靠下游的位置、即印刷开始位置P1处,从而使印刷部54开始在顶端位于印刷开始位置P1的介质P上形成印刷区域。第一面为卷筒体RP的内周面。介质P的端部由于卷筒体RP的打卷而向液体喷射部64侧卷曲,由此,Z方向上的变形量最大的为介质P的顶端。当在输送方向D3上介质P的顶端位置位于与最下游喷嘴64b的位置相比靠下游的状态下印刷部54开始第一面的印刷时,无论在液体从最下游喷嘴64b起至最上游喷嘴64a为止的哪一个喷嘴被喷射的情况下,液体都会到达介质P的表面,从而能够在介质P上形成作为第一面的印刷区域的开始位置的第二端82。然后,控制部53在介质P的顶端在输送方向D3上位于与最下游喷嘴64b的位置相比靠下游的状态下使印刷部54开始第一面的印刷。因此,在第一面的印刷中,由于在滑架63向宽度方向X进行扫描时,介质P的顶端部难以接触到喷嘴面64c,因此,能够减小印刷质量下降的可能性。
(12)输送部48具有在与印刷部54相比靠下游的第一夹持位置上对介质P进行夹持的第一夹持辊对59,在第一面的印刷中,介质P的顶端所处的印刷开始位置P1与夹持位置相比而处于下游。在第一面的印刷中,介质P的端部由于卷筒体RP的打卷而使得介质P在支承部65上通过时向液体喷射部64侧卷曲,由此,Z方向上的变形量最大的是介质P的顶端。控制部53在利用输送部48而使介质P的顶端位于与第一夹持位置相比靠下游的位置即印刷开始位置P1的状态下,使印刷部54开始第一面的印刷。即,介质P的顶端的卷曲通过第一夹持辊对59而被抑制。因此,在第一面的印刷中,由于在滑架63向宽度方向X进行扫描时,介质P的顶端部以及介质面难以接触到喷嘴面64c,因此,能够减小印刷质量下降的可能性。
(13)在双面印刷中,控制部53作为第一面的印刷而使印刷部54形成作为下游端的第二端82位于从介质P的端部分离了的位置上的第一印刷区域91。然后,在与第一印刷区域91相比靠上游的位置处使切断部56切断介质P,并且在使印刷部54印刷了介质P的第二面之后,在第二端82处使切断部56切断介质P。在第一面的印刷中,当内周面被实施印刷时,介质P的端部由于卷筒体RP的打卷而使得介质P在支承部65上通过时向液体喷射部64侧卷曲,由此,Z方向上的变形量最大的是介质P的顶端。控制部53在形成第一面的第一印刷区域91时,通过使印刷部54在介质P的顶端处形成顶端空白86,从而能够在变形量最大的介质P的顶端位于输送方向D3上与最下游喷嘴64b的位置相比靠下游的状态下,开始第一面的印刷。因此,在第一面的印刷中,由于在滑架63向宽度方向X进行扫描时,介质P的顶端部难以接触到喷嘴面64c,因此,能够减小印刷质量下降的可能性。
(14)在第二面的印刷中,由于控制部53在利用输送部48而使介质P的顶端位于与第一夹持位置相比靠下游的位置即印刷开始位置P2处的状态下使印刷部54开始第二面的印刷,因此,即使在卷筒体RP的打卷较厉害时,介质P的顶端的卷曲也会通过第一夹持辊对59而被抑制。虽然在第二面的印刷中,当介质P的顶端在支承部65上通过时,介质P的顶端由于卷筒体RP的打卷而欲向支承部65侧卷曲,但卷曲通过支承部65而被抑制。但是,当卷筒体RP的打卷较厉害且介质P的顶端的卷曲较大时,介质P的顶端部因卷曲而向液体喷射部64侧成为凸状,从而容易从支承部65上翘起。如果介质P从支承部65上翘起,则当滑架63向宽度方向X进行扫描时,介质P的顶端部有时会与液体喷射部64的喷嘴面64c发生接触。控制部53以使第一端81与被切断位置97之间的距离大于最下游喷嘴距离L2的方式来设定被切断位置97。通过这样的设定,从而在输送方向D3上第一端81位于与最下游喷嘴64b相对应的位置时,第二面面向铅直上方时的介质P的顶端即被切断位置97位于与第一夹持位置相比靠下游处。因此,能够在被切断位置97位于与第一夹持位置相比靠下游的状态下,在介质P的表背中与第一端81的位置相对应的位置上形成第四端84。因此,即使在介质P的表背中与第一印刷区域91相对应的位置上形成第二印刷区域92的情况下,也能够在介质P的顶端位于与第一夹持位置相比靠下游的状态下开始形成第二印刷区域92。因此,在第二面的印刷中,由于在滑架63向宽度方向X进行扫描时,介质P的顶端部以及介质面难以接触到喷嘴面64c,因此,能够减小印刷质量下降的可能性。
(15)由于第二端82与基准端96之间的距离大于输送方向D3上的第二夹持辊对58的位置与最下游喷嘴64b之间的距离,因此,在第二面的印刷中,介质P的后端的卷曲通过第二夹持辊对58而被抑制。虽然在第二面的印刷中,当介质P的顶端在支承部65上通过时,介质P的顶端由于卷筒体RP的打卷而向支承部65侧卷曲,但卷曲通过支承部65而被抑制。但是,当卷筒体RP的打卷较厉害且介质P的顶端的卷曲较大时,介质P的顶端部因卷曲而向液体喷射部64侧成为凸状,从而容易从支承部65上翘起。如果介质P从支承部65上翘起,则当滑架63向宽度方向X进行扫描时,介质P的顶端部有时会与液体喷射部64的喷嘴面64c发生接触。第二面的印刷中的介质P的后端为,第一面的印刷的顶端即基准端96。控制部53以使第二端82与基准端96之间的距离大于输送方向D3上的第二夹持辊对58的位置与最下游喷嘴64b之间的距离的方式来设定第一面的印刷开始位置P1。通过这样的设定,从而在第二面面向铅直上方、且在输送方向D3上第二端82位于与最下游喷嘴64b相对应的位置时,基准端96位于与第二夹持辊对58相比靠上游处。因此,在液体从最下游喷嘴64b起至最上游喷嘴64a为止的任意的喷嘴被喷射而形成作为第二面的印刷区域的结束位置的第三端83的情况下,都能够在使基准端96位于与第二夹持辊对58相比靠上游的状态下,在介质P的表背中与第二端82的位置相对应的位置上形成第三端83。然后,在第二面的印刷中,由于在滑架63向宽度方向X进行扫描时,介质P的后端部难以接触到喷嘴面64c,因此,能够减小印刷质量下降的可能性。
(16)在第二实施方式中,也可以获得与第一实施方式中的(8)所记载的打印机11的效果同样的效果。
(17)在第二实施方式中,也可以获得与第一实施方式中的(9)所记载的打印机11的效果同样的效果。
(18)即使在第二实施方式中的打印机11的控制方法中,也可以获得与(11)~(17)所记载的打印机11的效果同样的效果。
本实施方式能够以如下方式进行变更来实施。本实施方式以及以下的变更例能够在技术上不矛盾的范围内相互组合来实施。
·也可以在第二传感器73检测到介质P的顶端已通过之后,根据被使用的卷筒体RP的种类,来对用于通过第二夹持辊对58而使介质P的顶端被输送至在输送方向D3上与最下游喷嘴64b的位置相比靠下游侧的位置处的输送量M进行设定。介质P的卷曲量根据卷筒体RP所具备的介质P的种类、被卷绕成卷筒状的卷筒体RP在其中心所具有的芯部件的直径而不同。即,如果在介质P的卷曲较大时,与介质P的卷曲较小时相比而使输送量被设定得较多,则介质P的顶端有时不会被输送至在输送方向D3上与最下游喷嘴64b的位置相比靠下游侧的位置处。通过根据被使用的卷筒体RP的种类来设定输送量M,从而控制部53能够在使印刷部54开始印刷时,使输送部48将介质P的顶端输送至在输送方向D3上与最下游喷嘴64b的位置相比靠下游侧的位置处。
·也可以在第二传感器73检测到介质P的顶端已通过之后,通过检测出被使用的介质P的卷曲量,来对用于通过第二夹持辊对58而将介质P的顶端输送至在输送方向D3上与最下游喷嘴64b的位置相比靠下游侧的位置处的输送量M进行设定。在第二传感器73的附近处设置有对卷曲量进行测量的传感器,控制部53也可以根据该传感器的输出而决定输送量M。
·也可以在第二传感器73检测到介质P的顶端已通过之后,通过检测出被使用的卷筒体RP的外径,来对用于通过第二夹持辊对58而将介质P的顶端输送至在输送方向D3上与最下游喷嘴64b的位置相比靠下游侧的位置的输送量M进行设定。由于介质P的卷曲量根据被卷绕成卷筒状的卷筒体RP的外径而不同,因此,使用了卷筒体RP,并且伴随着外径变小而卷曲量变大。因此,也可以设置对被卷绕成卷筒状的卷筒体RP的外径进行检测的传感器,控制部53根据该传感器的输出而决定输送量M。
·如图9所示,双面印刷并不只是第一面的印刷区域的开始位置和第二面的印刷区域的结束位置成为在介质的表背中对应的位置、且第一面的印刷区域的结束位置和第二面的印刷区域的开始位置成为在介质的表背中相对应的位置的情况。例如,有时第二面只有印刷图像区域内的一部分的区域被实施印刷,而未实施印刷的区域接连在第二面的印刷图像区域内的顶端空白量的上游侧。此时,确保第二面的顶端空白88留有与该未实施印刷的区域相应的量。即,控制部53也可以在与第一端81隔开该未印刷的区域的量的被切断位置97处使切断部56切断介质P。由此,由于从介质P被切断的切断片WP的量变少,因此,能够减少一张的印刷中的介质P的使用量。
·也可以设置有对介质P的顶端已到达第一夹持辊对59的情况进行检测的传感器。也可以在第一夹持辊对59的下游侧且第一夹持辊对59的附近处设置对用纸进行检测的传感器,该传感器对介质P的顶端已到达第一夹持辊对59的下游的情况进行检测。此外,也可以在第一夹持辊对59上设置对介质P的厚度进行检测的传感器,该传感器对介质P的顶端已被第一夹持辊对59夹持的情况进行检测。通过在该传感器检测出介质P的顶端被第一夹持辊对59夹持的状态下开始印刷,从而在滑架向宽度方向X进行扫描时,由于介质P的顶端部以及介质面难以接触到喷嘴面,因此,能够减小印刷质量下降的可能性,并且,能够缩短顶端的空白的长度。
·虽然在本实施方式中,在第一夹持位置或第二夹持位置处对介质P进行夹持的是辊对,但夹持介质P的方法也可以不是辊对。例如,既可以使介质P被夹持在辊与输送面50之间,也可以通过带对来对介质P进行夹持,还可以使介质P被夹持在带与输送面50之间。
·也可以设定为,第一夹持辊对59与最下游喷嘴64b之间的距离即最下游喷嘴距离L2、和第二夹持辊对58与最上游喷嘴64a之间的距离相同。通过从最下游喷嘴64b被喷射的液体来决定第一面或第二面的印刷区域的开始位置,并通过从最上游喷嘴64a被喷射的液体来决定第一面或第二面的印刷区域的结束位置。此时,能够使在印刷开始时介质P的顶端通过了第一夹持辊对59的长度、与在第二面的印刷结束时介质P的后端未通过第二夹持辊对58的长度相同。
·虽然在本实施方式中,排出辊对62成为单独在正反两个方向上进行旋转并停止的结构,但排出辊对62也可以不是单独进行旋转的结构,而是与第二夹持辊对58、第一夹持辊对59、输送辊对60同步地进行旋转。尤其是,在切断片WP未被进一步细切的情况下,在将切断片WP从介质P的顶端切断并使之分离后,通过在上刃的位置为切断位置的状态下利用排出辊对62而将切断片WP输送向上游,从而使切断片WP下落并被收纳在收纳容器17中。此外,在将切断片WP从单页纸CP的后端切断并使之分离后,也通过在上刃的位置为切断位置的状态下利用排出辊对62而将切断片WP输送向上游,从而使切断片WP下落并被收纳在收纳容器17中。因此,不存在切断片WP的端部与单页纸CP的端部触碰的可能性。
·虽然在本实施方式中,切断片WP被细切为两个,但细切数量并未被限定为两个。切断片WP也可以被进一步地细细地切断。通过将输送辊对60与切断部56之间的距离、和排出辊对62与切断部56之间的距离设定得较小,从而能够使切断片WP被进一步细细地切断。
·虽然在本实施方式中,成为如下的结构,即,为了排出辊对62使细切片SP沿着上刃的表面而向下方下落,而使排出辊对62相对于铅直方向Z而具有角度并进行夹持,但也可以设为在切断部56的下游侧设置多个辊对并可靠地向下方输送细切片SP的结构。此外,也可以设为如下的结构,即,当排出辊对62使细切片SP沿着上刃的表面而向下方下落时,通过在上刃的表面、且利用排出辊对62而触碰到细切片SP的上游端的部位处设置斜面,并且使细切片SP的上游端沿着该斜面,从而细切片SP被输送向下方。
·虽然在本实施方式中,控制部53通过第一传感器71和第二传感器73这两个传感器而对介质P的位置进行控制,但对介质P进行检测的传感器的位置或数量未被限定。例如,第二传感器73的位置也可以为夹送辊67、68、69的附近。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打印机11在第二夹持辊对58与液体喷射部64之间的位置且第二夹持辊对58的附近处具有第二传感器73,因此能够准确地对印刷位置进行控制。此外,既可以在送出口42的附近处设置用于控制部53使介质P的顶端更准确地停止在待机位置处的传感器,也可以在切断部56的上游且切断部56的附近处设置用于控制部53使介质P更准确地停止在切断位置处的传感器。
以下,对根据上述的实施方式以及变更例所理解的技术思想及其作用效果进行记载。
(A)打印机具备:输送部,其将从被卷绕成卷筒状的状态放卷出的介质沿着输送方向进行输送;印刷部,其能够移动至喷嘴面与被所述输送部输送的所述介质不对置的位置;控制部,其对所述输送部和所述印刷部进行控制,在处于被卷绕成所述卷筒状的状态时位于内侧的所述介质的内周面被实施印刷的内周面印刷之时,所述控制部在所述印刷部位于喷嘴面与被所述输送部输送的所述介质不对置的位置处的状态下,利用所述输送部而使所述介质的顶端位于和所述输送方向上的与所述喷嘴面的最下游喷嘴对置的位置相比而靠下游的印刷开始位置处,并且使所述印刷部在所述顶端位于印刷开始位置处的所述介质上开始实施的印刷区域的形成。
根据该结构,在介质的顶端位置位于与最下游喷嘴相比靠下游的状态下,开始进行由印刷部实施的印刷区域的形成。当内周面被实施印刷时,介质的顶端由于卷筒体的打卷而向喷嘴面侧卷曲。而且,变形量最大的是介质的顶端。因此,在变形量最大的部分位于滑架进行扫描时未通过喷嘴面中的喷出油墨的区域的位置的状态下,开始进行印刷。因此,由于在滑架进行扫描时,介质的顶端部难以接触到喷嘴面,因此,能够减小印刷质量下降的可能性。
(B)在上述打印机中,也可以采用如下的方式,即,所述输送部具有夹持辊,所述夹持辊在与所述印刷部相比而靠下游的夹持位置处对所述介质进行夹持,所述印刷开始位置与所述夹持位置相比而位于下游。
根据该结构,在介质的顶端位置与夹持位置相比而位于下游的状态下,控制部开始进行印刷。因此,在介质的顶端的卷曲通过夹持辊而被抑制的状态下,开始进行由印刷部实施的印刷区域的形成。因此,由于在滑架进行扫描时,介质的顶端部难以接触到喷嘴面,因此,能够减小印刷质量下降的可能性。
(C)在上述打印机中,也可以采用如下的方式,即,具备切断部,所述切断部将所述介质切断,所述控制部通过所述印刷部而实施双面印刷,在所述双面印刷中,对所述介质的第一面、和所述第一面已被实施了印刷的所述介质的第二面进行印刷,所述内周面为所述第二面,所述控制部在所述双面印刷中使所述切断部在与通过所述印刷部而被形成在所述第一面上的第一印刷区域的上游端即第一端相比而靠上游的被切断位置处将所述介质切断,所述第一端与所述被切断位置之间的距离大于所述印刷部的最上游喷嘴与最下游喷嘴之间的距离。
根据该结构,在第一面的印刷中,在第一印刷区域的第一端与被切断位置之间设置有空白,在第一面的印刷之后,将该被切断位置设为介质的顶端,从而实施作为内周面的印刷的第二面的印刷。即,在该结构中,卷曲向喷嘴面侧的变形量最大的是第一面的被切断位置。因此,通过被控制为第一端与被切断位置之间的距离大于最上游喷嘴与最下游喷嘴之间的距离,从而在第二面的印刷中,当第一端位于最上游喷嘴与最下游喷嘴之间时,卷曲向喷嘴面侧的变形量最大的非切断位置在输送方向上位于与最下游喷嘴相比靠下游。也就是说,在第二面的印刷中,当在表背中与第一印刷区域相对应的位置上形成印刷区域时,无论在液体由从最下游喷嘴起至最上游喷嘴为止的任意的喷嘴被喷射而开始第二面的印刷的情况下,都能够在介质顶端位于与最下游喷嘴相比靠下游的状态下开始进行印刷。因此,在第二面的印刷中,由于在滑架进行扫描时,介质的顶端部难以接触到喷嘴面,因此,能够减少印刷质量降低的可能性。
(D)在上述打印机中,也可以采用如下的方式,即,具备切断部,所述切断部通过所述控制部而被控制,并将所述介质切断,所述控制部通过所述印刷部而实施双面印刷,在所述双面印刷中,对所述介质的第一面、和所述第一面已被实施了印刷的所述介质的第二面进行印刷,所述内周面为所述第一面,在所述双面印刷中,作为所述第一面的印刷,所述控制部使所述印刷部形成下游端即第二端位于从所述介质的端部分离了的位置上的第一印刷区域,且在与所述第一印刷区域相比而靠上游的位置处,使所述切断部将所述介质切断,并且在使所述印刷部对所述介质的所述第二面实施了印刷之后,在所述第二端处,使所述切断部将所述介质切断。
根据该结构,在第一面的印刷中,通过在使卷曲向喷嘴面侧的变形量最大的介质的顶端位于与最下游喷嘴相比靠下游的状态下开始进行印刷,从而使被形成在介质的顶端与第一印刷区域之间的空白在实施了第二面的印刷之后被切除。因此,当在第一面的印刷中滑架进行扫描时,能够在减小介质与喷嘴面中的喷出油墨的区域接触的可能性的同时,取得空白已被切除的印刷物。
(E)在上述打印机中,也可以采用如下的方式,即,所述介质为,在所述内周面中具有油墨容纳层的介质。
由于油墨容纳层在介质的表面附近处固定染料,因此能够输出具有优异的显色性的印刷物。但是,当将油墨容纳层设为外侧而介质被弯曲时,有可能在油墨容纳层中产生裂纹。尤其是,从卷筒体被放卷出的介质通过向与作为卷筒体而被保持的状态下的弯曲方向相反的方向弯曲,从而矫正了由打卷产生的卷曲。因此,在卷筒体的内周面中具有油墨容纳层的情况下,难以在防止油墨容纳层的裂纹的产生的同时充分地对卷曲进行矫正。根据该结构,由于即使在介质中存在某种程度的卷曲但当通过喷墨方式的印刷部而对介质进行印刷时介质也难以接触到喷嘴面,因此,即使在内周面具有油墨容纳层的介质中,也能够减小印刷质量下降的可能性。
(F)在上述打印机中,也可以采用如下的方式,即,所述介质为,在所述第一面以及所述第二面中具有油墨容纳层的介质。
当介质在第一面和第二面的双方中具有油墨容纳层时,在对卷曲进行矫正时可将第一面和第二面中的任一个面设为外侧而使之弯曲。因此,难以在防止油墨容纳层的裂纹的产生的同时充分地对卷曲进行矫正。根据该结构,由于即使在介质中存在某种程度的卷曲,但当通过喷墨方式的印刷部而对介质的第一面以及第二面进行印刷时介质也难以接触到喷嘴面,因此,即使在第一面和第二面具有油墨容纳层的介质中,也能够减小印刷质量下降的可能性。
(G)打印机的控制方法为如下的打印机的控制方法,所述打印机具备:输送部,其将从被卷绕成卷筒状的状态被放卷出的介质沿着输送方向而进行输送;印刷部,其能够移动至喷嘴面与被所述输送部输送的所述介质不对置的位置处;控制部,其对所述输送部和所述印刷部进行控制,在所述打印机的控制方法中,包括如下操作,即:在处于被卷绕成所述卷筒状的状态时位于内侧的所述介质的内周面被实施印刷的内周面印刷中,在所述印刷部位于喷嘴面与被所述输送部输送的所述介质不对置的位置处的状态下,使所述介质的顶端位于和所述输送方向上的与所述喷嘴面的最下游喷嘴对置的位置相比而靠下游的印刷开始位置处;在所述顶端位于印刷开始位置处的所述介质上,开始进行由所述印刷部实施的印刷区域的形成。
根据该方法,能够获得与上述(A)同样的作用效果。
符号说明
11…打印机;12…壳体部;13…第一收纳部;14…第二收纳部;15…第三收纳部;16…抽出单元;17…收纳容器;18…开闭罩;19…转动轴;20…框架部件;21…排出口;22…引导部;23…下端侧凹部;24…凹陷部;25…开口部;26…外壁部;27…内壁部;28…收纳部;29…容纳口;30…侧壁;31…内壁;32…弯曲壁;33…卡合凸部;34…金属片;35…前板部;36…支承凹部;37…磁铁;38…手柄部;39…底壁;40…送入口;41…放卷部;42…送出口;43…侧壁部;44…插入口;45…路径形成部件;46…引导孔;47…定位部件;48…输送部;49…输送通道;50…输送面;51…输送辊对;52…输送辊对;53…控制部;54…印刷部;55…之字形输送通道;56…切断部;57…输送辊对;58…第二夹持辊对;58a…第二夹持辊;59…第一夹持辊对;59a…第一夹持辊;60…输送辊对;60a…输送辊;61…中间辊;62…排出辊对;63…滑架;64…液体喷射部;64a…最上游喷嘴;64b…最下游喷嘴;64c…喷嘴面;65…支承部;67…夹送辊;68…夹送辊;69…夹送辊;70…分支路;71…第一传感器;72…加热器;73…第二传感器;81…第一端;82…第二端;83…第三端;84…第四端;86…顶端空白;86a…空白距离;87…后端空白;87a…空白距离;88…顶端空白;88a…空白距离;89…后端空白;89a…空白距离;91…第一印刷区域;92…第二印刷区域;96…基准端;97…被切断位置;CP…单页纸;CR…旋转中心;D1…抽出方向;D2…下落方向;D3…输送方向;L1…最上游喷嘴距离;L2…最下游喷嘴距离;L3…喷嘴间距离;M…输送量;OP…印刷物;P…介质;P1…印刷开始位置;P2…印刷开始位置;RP…卷筒体;SP…细切片;WP…切断片;X…宽度方向;Y…纵深方向;Z…铅直方向。

Claims (7)

1.一种打印机,其特征在于,具备:
输送部,其将从被卷绕成卷筒状的状态被放卷出的介质沿着输送方向而进行输送;
印刷部,其能够移动至喷嘴面与被所述输送部输送的所述介质不对置的位置处;
控制部,其对所述输送部和所述印刷部进行控制,
在处于被卷绕成所述卷筒状的状态时位于内侧的所述介质的内周面被实施印刷的内周面印刷之时,
所述控制部在所述印刷部位于喷嘴面与被所述输送部输送的所述介质不对置的位置处的状态下,利用所述输送部而使所述介质的顶端位于印刷开始位置处,所述印刷开始位置为,和所述输送方向上的与所述喷嘴面的最下游喷嘴对置的位置相比而靠下游的位置,并且,使所述印刷部在所述顶端位于印刷开始位置处的所述介质上开始实施印刷区域的形成。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打印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输送部具有夹持辊,所述夹持辊在与所述印刷部相比靠下游的夹持位置处对所述介质进行夹持,
所述印刷开始位置与所述夹持位置相比而位于下游。
3.如权利要求1或权利要求2所述的打印机,其特征在于,
具备切断部,所述切断部将所述介质切断,
所述控制部通过所述印刷部而实施双面印刷,在所述双面印刷中,对所述介质的第一面、和所述第一面已被实施了印刷的所述介质的第二面进行印刷,
所述内周面为所述第二面,
所述控制部在所述双面印刷中,使所述切断部在与第一端相比靠上游的被切断位置处将所述介质切断,所述第一端为,通过所述印刷部而被形成在所述第一面上的第一印刷区域的上游端,
所述第一端与所述被切断位置之间的距离大于所述印刷部的最上游喷嘴与最下游喷嘴之间的距离。
4.如权利要求1或权利要求2所述的打印机,其特征在于,
具备切断部,所述切断部通过所述控制部而被控制,并将所述介质切断,
所述控制部通过所述印刷部而实施双面印刷,在所述双面印刷中,对所述介质的第一面、和所述第一面已被实施了印刷的所述介质的第二面进行印刷,
所述内周面为所述第一面,
所述控制部在所述双面印刷中,作为所述第一面的印刷而使所述印刷部形成作为下游端的第二端位于从所述介质的端部分离了的位置处的第一印刷区域,并且
在与所述第一印刷区域相比靠上游的位置处,使所述切断部将所述介质切断,并且
在使所述印刷部对所述介质的所述第二面实施了印刷之后,在所述第二端处使所述切断部将所述介质切断。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打印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介质为,在所述内周面中具有油墨容纳层的介质。
6.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打印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介质为,在所述第一面以及所述第二面中具有油墨容纳层的介质。
7.一种打印机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打印机具备:
输送部,其将从被卷绕成卷筒状的状态被放卷出的介质沿着输送方向而进行输送;
印刷部,其能够移动至喷嘴面与被所述输送部输送的所述介质不对置的位置处;
控制部,其对所述输送部和所述印刷部进行控制,
在所述打印机的控制方法中,包括如下操作,即:
在处于被卷绕成所述卷筒状的状态时位于内侧的所述介质的内周面被实施印刷的内周面印刷中,在所述印刷部位于喷嘴面与被所述输送部输送的所述介质不对置的位置处的状态下,使所述介质的顶端位于印刷开始位置处,所述印刷开始位置为,和所述输送方向上的与所述喷嘴面的最下游喷嘴对置的位置相比而靠下游的位置;
在所述顶端位于印刷开始位置处的所述介质上,开始进行由所述印刷部实施的印刷区域的形成。
CN202110318998.XA 2020-03-30 2021-03-25 打印机以及打印机的控制方法 Active CN113459665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20060132A JP7484328B2 (ja) 2020-03-30 2020-03-30 プリンターおよびプリンターの制御方法
JP2020-060132 2020-03-30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3459665A true CN113459665A (zh) 2021-10-01
CN113459665B CN113459665B (zh) 2024-03-29

Family

ID=7785544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10318998.XA Active CN113459665B (zh) 2020-03-30 2021-03-25 打印机以及打印机的控制方法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1) US11780253B2 (zh)
JP (1) JP7484328B2 (zh)
CN (1) CN113459665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7294038B2 (ja) * 2019-09-30 2023-06-20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給紙ユニット
JP2023050219A (ja) * 2021-09-30 2023-04-11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印刷装置
JP2023053763A (ja) * 2021-10-01 2023-04-13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画像記録装置

Citations (1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020051669A1 (en) * 2000-09-07 2002-05-02 Kazuo Otsuka Double-sided printing apparatus
CN1847013A (zh) * 2005-04-14 2006-10-18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打印机的记录纸装载方法
CN102218941A (zh) * 2010-03-30 2011-10-19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记录装置及记录装置的控制方法
US20120327152A1 (en) * 2011-06-21 2012-12-27 Seiko Epson Corporation Recording apparatus and recording method
CN103373084A (zh) * 2012-04-24 2013-10-30 小森公司 数字印刷设备
CN103660614A (zh) * 2012-09-11 2014-03-26 西铁城控股株式会社 打印机
CN103921570A (zh) * 2013-01-10 2014-07-16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具备控制记录介质的张力的机构的打印机
JP2016037355A (ja) * 2014-08-07 2016-03-22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印刷装置
JP2017075041A (ja) * 2015-10-16 2017-04-20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印刷装置
CN108656764A (zh) * 2017-03-28 2018-10-16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印刷装置及印刷装置的控制方法
US20190283399A1 (en) * 2018-03-14 2019-09-19 Brother Kogyo Kabushiki Kaisha Printing apparatus
CN113459683A (zh) * 2020-03-30 2021-10-01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打印机以及打印机的控制方法

Family Cites Familie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2080145A (ja) * 2000-09-06 2002-03-19 Canon Inc 画像記録装置
JP4631341B2 (ja) * 2004-07-27 2011-02-16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記録装置、及び記録装置の初期化処理の実行方法
CN203004543U (zh) * 2012-12-28 2013-06-19 山东新北洋信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出纸机构和具有该出纸机构的打印装置
JP6362382B2 (ja) 2014-04-01 2018-07-25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印刷制御装置及びその制御方法
US9868303B2 (en) * 2015-07-10 2018-01-16 Primera Technology, Inc. Horticulture tag printer
JP6632451B2 (ja) 2016-03-30 2020-01-22 シチズン時計株式会社 プリンタ
JP6711781B2 (ja) * 2017-05-12 2020-06-17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記録装置

Patent Citations (1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020051669A1 (en) * 2000-09-07 2002-05-02 Kazuo Otsuka Double-sided printing apparatus
CN1847013A (zh) * 2005-04-14 2006-10-18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打印机的记录纸装载方法
CN102218941A (zh) * 2010-03-30 2011-10-19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记录装置及记录装置的控制方法
US20120327152A1 (en) * 2011-06-21 2012-12-27 Seiko Epson Corporation Recording apparatus and recording method
CN103373084A (zh) * 2012-04-24 2013-10-30 小森公司 数字印刷设备
CN103660614A (zh) * 2012-09-11 2014-03-26 西铁城控股株式会社 打印机
CN103921570A (zh) * 2013-01-10 2014-07-16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具备控制记录介质的张力的机构的打印机
JP2016037355A (ja) * 2014-08-07 2016-03-22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印刷装置
JP2017075041A (ja) * 2015-10-16 2017-04-20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印刷装置
CN108656764A (zh) * 2017-03-28 2018-10-16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印刷装置及印刷装置的控制方法
US20190283399A1 (en) * 2018-03-14 2019-09-19 Brother Kogyo Kabushiki Kaisha Printing apparatus
CN113459683A (zh) * 2020-03-30 2021-10-01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打印机以及打印机的控制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7484328B2 (ja) 2024-05-16
CN113459665B (zh) 2024-03-29
US20210300092A1 (en) 2021-09-30
US11780253B2 (en) 2023-10-10
JP2021154703A (ja) 2021-10-07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3459665B (zh) 打印机以及打印机的控制方法
JP5292834B2 (ja) デカール機構
US10377603B2 (en) Sheet supplying apparatus and printing apparatus
JP4983623B2 (ja) デカール機構
JP2009179414A (ja) プリント装置
JP2009179418A (ja) デカール機構
JP5350032B2 (ja) シート収納装置及び記録装置
CN113459683B (zh) 打印机以及打印机的控制方法
US20090127770A1 (en) Printing apparatus, printing medium storage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storing printing medium
JP2011011488A (ja) 画像形成システム
JP7380207B2 (ja) 印刷装置、搬送制御方法
JP2013256057A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6672520B1 (ja) プリンタ
EP2783874B1 (en) Recording apparatus
JP5536380B2 (ja) 両面シートとその搬送装置並びにこれらを用いた画像形成装置及び画像形成方法
JP4302670B2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2018199582A (ja) プリント装置
JP2007176017A (ja) 搬送機構及びそれを備えた記録装置
JP2002332153A (ja) シート材搬送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08184270A (ja) スタッカー
JP2003039757A (ja) 画像記録装置
JP2003019834A (ja) 画像記録装置
JP2008221771A (ja) ロール紙カッターユニットを有する記録装置
JP6299313B2 (ja) 紙詰まり処理方法及び印刷装置
JP2023086451A (ja) シート搬送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