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3439381A - 马达 - Google Patents
马达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13439381A CN113439381A CN202080013956.9A CN202080013956A CN113439381A CN 113439381 A CN113439381 A CN 113439381A CN 202080013956 A CN202080013956 A CN 202080013956A CN 113439381 A CN113439381 A CN 113439381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fastened
- hole
- housing
- motor
- axial direction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Pending
Links
- 239000011347 resin Substance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18
- 229920005989 resin Polymer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18
- 230000002093 peripheral effect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5
- 238000005192 partition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5
- 239000002184 metal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3
- 230000004048 modific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5
- 238000012986 modif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5
- 238000000465 mould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1
- 239000000463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0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6
- 238000007789 seal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5
- 230000000694 effect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9000012212 insulato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1788 irregular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0149 penetrat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29920000049 Carbon (fiber)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7792 addi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4873 anchor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5540 biological transmiss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4917 carbon fibe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2131 composite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6073 displacement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3013 elastic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2657 fibrous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3365 glass fibe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2347 inje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7924 injection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7769 metal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VNWKTOKETHGBQD-UHFFFAOYSA-N methane Chemical compound C VNWKTOKETHGBQD-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6467 substitution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5/00—Casings; Enclosures; Supports
-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5/00—Casings; Enclosures; Supports
- H02K5/04—Casings or enclosures characterised by the shape, form or construction thereof
- H02K5/08—Insulating casing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Motor Or Generator Fram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的一个方式为马达,其具有:转子,其绕中心轴线旋转;定子,其与转子在径向上对置;壳体,其由树脂构成,并且该壳体埋入有定子;以及被紧固件,其埋入至壳体并且供紧固部件紧固。被紧固件具有从壳体向外部露出的露出端部。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马达。
背景技术
近年来,出于简化组装工序等目的,开发了用树脂模制定子而成的马达。在专利文献1的马达中,对定子进行模制的树脂部分构成壳体。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公开公报:日本特开2010-22191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课题
专利文献1的壳体具有用于将马达安装于作为安装对象的设备的孔部。马达能够通过在孔部中插入紧固部件而安装于设备。在这样的紧固构造中,在要提高紧固强度的情况下,树脂部分有可能因紧固时产生的应力而被破裂。
本发明是鉴于上述情况而完成的,其目的之一在于提供一种马达,其通过利用树脂材料对定子进行模制而简化组装工序,并且能够提高与外部装置的紧固强度。
用于解决课题的手段
本发明的一个方式为马达,其具有:转子,其绕中心轴线旋转;定子,其与所述转子在径向上对置;壳体,其由树脂构成,并且该壳体埋入有所述定子;以及被紧固件,其埋入至所述壳体并且供紧固部件紧固。所述被紧固件具有从所述壳体向外部露出的露出端部。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方式,提供了一种马达,其通过利用树脂材料对定子进行模制而简化组装工序,并且能够提高与外部装置的紧固强度。
附图说明
图1是一个实施方式的马达的剖视图。
图2是一个实施方式的马达的俯视图。
图3是对一个实施方式的壳体进行成型的模具的局部剖视图。
图4是一个实施方式的嵌件螺母的立体图。
图5是变形例1的嵌件螺母的剖视图。
图6是变形例2的嵌件螺母的剖视图。
图7是变形例3的嵌件螺母的俯视图。
图8是沿着图7的VIII-VIII线的变形例3的嵌件螺母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应用了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详细地说明。
在以下的说明中,将与中心轴线J(参照图1)平行的方向简称为“轴向”或“上下方向”,将以中心轴线J为中心的径向简称为“径向”,将以中心轴线J为中心的周向、即绕中心轴线J的方向简称为“周向”。另外,在本说明书中,将沿着中心轴线J的轴向的一侧简称为“上侧”,将另一侧简称为“下侧”。另外,本说明书中的上下方向只是为了说明而使用的方向,并不限定马达使用时和流通时的姿势。
图1是一个实施方式的马达1的剖视图。图2是马达1的俯视图。另外,在图2中,省略了转子10的图示。
如图1中假想线(双点划线)所示那样,马达1使用固定螺栓(紧固部件)9e而安装于在马达1的上侧配置的外部装置9。马达1向外部装置9传递动力。
马达1具有转子10、包围转子10的定子20、将转子10保持为能够旋转的上侧轴承15和下侧轴承16、保持上侧轴承15的上侧轴承保持架40、保持下侧轴承16的下侧轴承保持架70、壳体30、多个嵌件螺母(被紧固件)50以及多个汇流条80。
转子10以沿着上下方向延伸的中心轴线J为中心进行旋转。转子10具有轴11、转子铁芯12以及转子磁铁13,其中,该轴11沿着中心轴线J延伸。
轴11在上端部(轴向一侧的端部)处与外部装置9的动力传递机构9d连接。轴11被上侧轴承15支承为能够绕中心轴线J旋转。在轴11的外周面固定有转子铁芯12。另外,在转子铁芯12的外周面固定有转子磁铁13。另外,多个转子磁铁13也可以埋入至转子铁芯12的内部。
上侧轴承15位于定子20的上侧,下侧轴承16位于定子20的下侧。上侧轴承15支承轴11的上端部,下侧轴承16支承轴11的下端部。本实施方式的上侧轴承15和下侧轴承16是球轴承。但是,上侧轴承15和下侧轴承16也可以是滚针轴承等其他种类的轴承。
上侧轴承保持架40位于定子20的上侧。上侧轴承保持架40由金属制成。上侧轴承保持架40具有保持架筒部41、从保持架筒部41的上端向径向内侧延伸的上板部42、从保持架筒部41的下端向径向外侧延伸的保持架凸缘部43。
保持架筒部41呈以中心轴线J为中心的圆筒状。在保持架筒部41的径向内侧配置有上侧轴承15。上板部42覆盖上侧轴承15的外圈的上侧。在上板部42上设置有沿轴向贯通的中央孔42a。在中央孔42a中贯穿插入有轴11。保持架凸缘部43的径向外侧的端部埋入至壳体30。即,上侧轴承保持架40的至少一部分埋入至壳体30。
下侧轴承保持架70位于定子20的下侧。下侧轴承保持架70由树脂制成。从轴向观察时,下侧轴承保持架70呈圆板状。下侧轴承保持架70在外缘部处固定于壳体30。
在下侧轴承保持架70的从轴向观察的中央设置有中央孔72a。在中央孔72a中贯穿插入有轴11的下端部。在中央孔72a的周围设置有从径向外侧包围下侧轴承16并保持下侧轴承16的内壁面71a。
定子20从径向外侧包围转子10。定子20与转子10在径向上对置。定子20具有定子铁芯21、绝缘件22以及线圈29。
定子铁芯21具有以中心轴线J为中心的环状的铁芯背部21a和从铁芯背部21a向径向内侧延伸的多个齿部21b。齿部21b沿绕中心轴线J的周向等间隔地设置有多个。
线圈29隔着绝缘件22安装于齿部21b。线圈29的端部与配置于定子20的下侧的汇流条80连接。汇流条80与省略图示的控制装置连接。从控制装置经由汇流条80向线圈29提供电力。
壳体30由树脂材料构成。在本说明书中,树脂材料可以是例如由玻璃纤维或碳纤维那样的纤维材料强化后的复合材料。即,壳体30也可以是纤维强化树脂材料。
在壳体30中埋入有定子20、汇流条80、上侧轴承保持架40以及嵌件螺母50。由此,壳体30保持汇流条80、定子20、上侧轴承保持架40以及嵌件螺母50。壳体30通过在将定子20、汇流条80、上侧轴承保持架40以及嵌件螺母50保持于模具内的状态下进行嵌件成型来制造。根据本实施方式,壳体30埋入有定子20、汇流条80、上侧轴承保持架40以及嵌件螺母50,因此能够简化各部件的组装工序。
壳体30具有:主体部31,其保持定子20;突出部3,其从主体部31的上表面向上侧突出;汇流条保持架部36,其保持汇流条80;下筒部37,其从主体部31的下表面向下侧延伸;多个凸缘部39,它们从主体部31向径向外侧突出;以及保持架保持部38,其保持上侧轴承保持架40。突出部3是包含环状肋3A和径向肋35的总称。另外,环状肋3A是包含内侧环状肋32、中间环状肋33以及外侧环状肋34的总称。
在主体部31中埋入有定子20。主体部31相对于定子20包围上侧、下侧以及径向外侧。主体部31包围齿部21b和线圈29并且还设置于在周向上彼此相邻的齿部21b和线圈29之间。另外,主体部31不覆盖定子铁芯21的内周面。因此,定子铁芯21的内周面从壳体30露出。
主体部31具有多个开口部6。即,壳体30具有多个开口部6。多个开口部6是在壳体30成型时在模具内支承定子20的支承部的痕迹。多个开口部6是包含多个第1开口部61、多个第2开口部62以及多个第3开口部63的总称。
如图2所示,突出部3是从主体部31的上表面向上侧突出的多个肋的总称。突出部3相对于定子20位于上侧。突出部3具有沿周向延伸的多个环状肋3A和沿径向延伸并与环状肋3A相连的多个径向肋35。壳体30通过具有彼此相连的环状肋3A和径向肋35,能够均衡地提高径向和周向的强度。
多个环状肋3A分别呈以中心轴线J为中心的圆筒状。多个环状肋3A具有直径最小的内侧环状肋32、在径向上位于内侧环状肋32与外侧环状肋34之间的中间环状肋33以及直径最大的外侧环状肋34。内侧环状肋32、中间环状肋33以及外侧环状肋34呈以中心轴线J为中心的同心圆状设置。
多个径向肋35相对于中心轴线J呈放射状延伸。多个径向肋35沿周向等间隔地配置。在本实施方式的壳体30上设置有6个径向肋35。多个径向肋35分别连接内侧环状肋32、中间环状肋33以及外侧环状肋34。另外,多个径向肋35与中间环状肋33交叉地相连。多个径向肋35通过将同心圆状的多个环状肋3A彼此连接,能够提高壳体30的周向和径向的强度。
如图1所示,内侧环状肋32具有安装于外部装置9的环状部32a。环状部32a位于内侧环状肋32的上端部。环状部32a是内侧环状肋32中的位于比其他肋(中间环状肋33、外侧环状肋34以及径向肋35)的上端面靠上侧的位置的部位。另外,在轴向上,其他肋(即,中间环状肋33、外侧环状肋34以及径向肋35)各自的上端面的位置彼此一致。环状部32a呈从壳体30的朝向上侧的面向上侧延伸的圆筒状。
环状部32a位于第1开口部61的径向外侧。另外,环状部32a位于比壳体30的外周面靠径向内侧的位置。环状部32a安装于外部装置9而承担马达1的密封功能的一部分。
外部装置9具有以中心轴线J为中心的圆筒状的保持筒部9a。保持筒部9a从径向外侧包围环状部32a。保持筒部9a的内径比环状部32a的外径稍大。保持筒部9a的前端面与径向肋35的上端面接触。
在保持筒部9a的内周面设置有沿周向延伸的凹槽9b。在凹槽9b中收纳有密封部件9c。密封部件9c由橡胶等弹性材料构成。密封部件9c沿周向延伸。在本实施方式中,密封部件9c是O型圈。密封部件9c只要是作为密封垫而发挥功能的部件即可,截面形状并不限定于圆形。
密封部件9c被夹在环状部32a的朝向径向外侧的外周面32d与凹槽9b的朝向径向外侧的底面之间。通过对密封部件9c进行压缩,抑制了水分浸入保持筒部9a的内侧。
汇流条保持架部36位于主体部31的下表面。本实施方式的壳体30设置有2个汇流条保持架部36。在各个汇流条保持架部36的内部埋入有3个汇流条80。汇流条80从汇流条保持架部36的下表面向下侧突出。
下筒部37呈以中心轴线J为中心的圆筒状。下筒部37的外周面与主体部31的外周面连续。下筒部37从径向外侧包围从壳体30突出的多个汇流条80的下端部。另外,下筒部37从径向外侧包围多个第2开口部62和多个第3开口部63。
在下筒部37上安装有控制马达1的控制装置(省略图示)。另外,汇流条80与设置于控制装置的套筒部(省略图示)连接。下筒部37的内周面与控制装置通过图示省略的密封构造而被密封。根据本实施方式,承担密封功能的下筒部37从径向外侧包围多个第2开口部62和多个第3开口部63。因此,能够抑制水分到达第2开口部62和第3开口部63。
凸缘部39设置于外侧环状肋34和主体部31的外周面。凸缘部39的上端面与外侧环状肋34的上端面连续。在多个凸缘部39中分别埋入有金属制的嵌件螺母50。由此,壳体30保持嵌件螺母50。在嵌件螺母50上紧固有将马达1固定于外部装置9的固定螺栓9e。
如图2所示,在本实施方式的壳体30上设置有3个凸缘部39。3个凸缘部39沿周向等间隔地配置。嵌件螺母50在3个凸缘部39中分别各埋入1个。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多个凸缘部39沿周向离散地配置,但并不限定于该方式。例如,也可以在从主体部31朝向径向外侧呈凸缘状延伸的凸缘部中埋入多个嵌件螺母50。
如图1所示,嵌件螺母50呈沿着中心线J2延伸的圆柱状。嵌件螺母50的中心线J2与马达1的中心轴线J平行。嵌件螺母50具有朝向上侧的上端面(第1端面)50a、朝向下侧的下端面(第2端面)50b以及朝向中心线J2的径向外侧的外周面(接触部)50c。
如图1所示,外部装置9具有从保持筒部9a的下端部向径向外侧延伸的板状的固定板部9f。本实施方式的外部装置9具有数量与嵌件螺母50相同的(在本实施方式中为3个)固定板部9f。各个固定板部9f具有沿轴向贯通的固定孔9g。固定螺栓9e从上侧插入固定孔9g中。通过将固定螺栓9e紧固于嵌件螺母50的螺纹孔51,使马达1固定于外部装置9。
根据本实施方式,嵌件螺母50埋入至壳体30。马达1在嵌件螺母50中固定于外部装置9。嵌件螺母50的材质没有限制,因此能够采用强度比壳体30所采用的树脂材料高的材料(在本实施方式中为金属材料)。即,嵌件螺母50具有比壳体30高的强度。因此,与直接将外部装置9固定于树脂制的壳体30的情况相比,能够抑制由于紧固时施加的应力、振动等的使用而输入的应力而在壳体30上产生裂纹。因此,能够提高马达1与壳体30的紧固强度。并且,通过提高1个固定螺栓9e的紧固强度,能够减少用于得到所期望的固定强度的固定螺栓9e的根数,从而能够简化将马达1固定于外部装置9的工序。
嵌件螺母50的上端面50a配置在与凸缘部39的上端面相同的平面上。嵌件螺母50的下端面50b配置在与凸缘部39的下端面相同的平面上。嵌件螺母50的上端面50a和下端面50b分别从壳体30露出。另一方面,嵌件螺母50的外周面50c位于壳体30的内部。即,外周面50c与壳体30接触。
嵌件螺母50具有在上端面50a开口并向下侧延伸的螺纹孔(被紧固孔)51和在下端面50b开口并向上侧延伸的定位孔52。即,螺纹孔51和定位孔52在轴向的相反侧开口。螺纹孔51和定位孔52均以中心线J2为中心而沿轴向延伸。另外,嵌件螺母50具有划分出螺纹孔51和定位孔52的分隔壁53。分隔壁53与中心线J2垂直。
螺纹孔51在上侧开口。螺纹孔51的内周面从壳体30露出。在螺纹孔51的内周面形成有内螺纹。在螺纹孔51中插入有固定螺栓9e的轴部。
定位孔52在下侧开口。从轴向观察时,定位孔52为圆形。定位孔52的内周面从壳体30露出。在壳体30的成型工序中,在定位孔52中插入有设置于模具90的定位销。即,定位孔52用于模具90内的嵌件螺母50的定位。
图3是示出对壳体30进行成型的模具90内的嵌件螺母50的保持状态的局部剖视图。
在模具90的内部设置有供构成壳体30的树脂材料填充的模腔C。模具90具有包围模腔C的第1模91和第2模92。第1模91和第2模92能够在分型线PL处上下相对地分离。分型线PL例如位于与嵌件螺母50的下端面50b相同的平面上。
第1模91具有朝向下侧的第1面91f。另外,第2模92具有朝向上侧的第2面92f。第1面91f和第2面92f隔着模腔C在轴向上对置。第1面91f与嵌件螺母50的上端面50a接触。第2面92f与嵌件螺母50的下端面50b接触。嵌件螺母50被模具90的第1面91f和第2面92f从上下夹持。
根据本实施方式,嵌件螺母50在上端面50a和下端面50b处被模具90夹持。在嵌件螺母50的表面,与模具90接触的区域从壳体30露出。因此,嵌件螺母50的上端面50a和下端面50b成为从壳体30向外部露出的露出端部。嵌件螺母50在露出端部(上端面50a和下端面50b)处在模具90内沿轴向被定位。因此,根据本实施方式,能够提高嵌件螺母50相对于壳体30的定位精度。
根据本实施方式,由于嵌件螺母50被模具90从上下夹持,因此嵌件螺母50的上端面50a和下端面50b成为露出面。通过利用模具90从上下夹持嵌件螺母50,能够提高模具90内的嵌件螺母50的保持强度。因此,在成型时,抑制由树脂的注射压力引起的嵌件螺母50的位置偏移。
根据本实施方式,螺纹孔51开口的上端面50a与模具90的第1面91f接触。即,在模具90内,螺纹孔51的开口被第1面91f覆盖。因此,在向模具90内注入树脂时,树脂材料向螺纹孔51的浸入得到抑制。
如图3所示,模具90具有从第2面92f向上侧突出的定位销90p。定位销90p呈沿着中心线J2延伸的圆柱状。定位销90p的直径比定位孔52的直径稍小。定位销90p插入至定位孔52中。定位销90p与定位孔52嵌合。
根据本实施方式,嵌件螺母50具有供固定螺栓9e紧固的螺纹孔51。由于在螺纹孔51的内周面设置有内螺纹,因此在将螺纹孔51的内周面作为嵌件螺母50的定位的基准的情况下,难以确保充分的位置精度。本实施方式的嵌件螺母50除了具有螺纹孔51之外,还具有定位孔52。通过将模具90的定位销90p插入至定位孔52中,能够在中心线J2的径向上将嵌件螺母50定位在模具90内。其结果为,能够提高嵌件螺母50相对于壳体30的位置精度。
根据本实施方式,螺纹孔51和定位孔52配置在同轴上。因此,通过以定位孔52为基准进行嵌件螺母50的定位,能够容易地提高螺纹孔51相对于壳体30的位置精度。另外,根据本实施方式,与螺纹孔51和定位孔52未配置在同轴上的情况相比,容易使嵌件螺母50小型化。此外,根据本实施方式,能够使用车床等廉价地制造嵌件螺母50。
图4是嵌件螺母50的立体图。
嵌件螺母50在外周面50c具有凹槽54和凹凸部(止转部、防脱部)55。凹槽54沿着中心线J2的周向延伸。凹凸部55例如通过滚花加工而形成。凹凸部55呈沿着周向的凹凸形状并且也呈沿着轴向的凹凸形状。嵌件螺母50埋入至壳体30,因此壳体30与凹槽54的凹凸部55的表面接触。
根据本实施方式,凹凸形状沿着周向规则地排列的凹凸部55作为止转部而发挥功能。即,通过壳体30进入凹凸部55的凹凸形状之间,利用锚定效应将嵌件螺母50相对壳体30在绕中心线J2的周向固定。
同样地,发明本实施方式,凹凸形状沿着轴向规则地排列的凹凸部55作为防脱部发挥功能。即,通过壳体30进入凹凸部55的凹凸形状之间,利用锚定效应将嵌件螺母50相对于壳体30在轴向上固定。并且,壳体30的一部分进入凹槽54的内部。因此,凹槽54与凹凸部55一起作为防脱部而发挥功能。
另外,凹凸部55为了作为止转部和防脱部而发挥功能,只要凹凸部55相对于壳体30凸出和凹陷中的至少一方即可。另外,虽然凹凸部55的凹凸形状在周向和轴向上规则地排列,但凹凸形状的排列位置也可以不规则、或者凹凸形状的高度或者深度不规则。
以下,对上述的实施方式的变形例进行记载。另外,在以下的变形例的说明中,主要对从上述的实施方式进行了变更的点进行说明,对与上述的实施方式相同的方式的构成要素标注相同的标号,而省略其说明。
<变形例1>
图5是变形例1的嵌件螺母150的剖视图。以下,根据图5对变形例1的嵌件螺母150进行说明。本变形例的嵌件螺母150与上述的实施方式相比,主要是螺纹孔151和定位孔152的结构不同。
与上述实施方式同样地,嵌件螺母150埋入至壳体30的凸缘部39。本变形例的嵌件螺母150的至少上端面150a作为从壳体30露出的露出端部而发挥功能。
嵌件螺母150具有在上端面150a开口的螺纹孔(被紧固孔)151和在螺纹孔151的底部开口的定位孔152。即,螺纹孔151和定位孔152在轴向的相同方向上开口。螺纹孔151和定位孔152均以中心线J2为中心而沿轴向延伸。定位孔152的直径比螺纹孔151的内螺纹内径小。从轴向观察时,定位孔152的整体位于螺纹孔151的内侧。另外,在这里,螺纹孔151的内侧是指螺纹孔的内螺纹内径的内侧。
在螺纹孔151的内周面设置有内螺纹。在螺纹孔151中插入有固定螺栓9e的轴部。在壳体30的成型工序中,在定位孔152中插入设置于模具90的定位销。本变形例的嵌件螺母150例如在上述实施方式的马达1中代替嵌件螺母50而采用。
<变形例2>
图6是变形例2的嵌件螺母250的剖视图。以下,根据图6对变形例2的嵌件螺母250进行说明。本变形例的嵌件螺母250与上述的实施方式相比,主要是螺纹孔251和定位孔252的结构不同。
与上述实施方式同样地,嵌件螺母250埋入至壳体30的凸缘部39。本变形例的嵌件螺母250的至少上端面250a作为从壳体30露出的露出端部而发挥功能。
嵌件螺母250具有在上端面250a开口的定位孔252和在螺纹孔251的底部开口的螺纹孔(被紧固孔)251。即,螺纹孔251和定位孔252在轴向的相同方向上开口。螺纹孔251和定位孔252均以中心线J2为中心而沿轴向延伸。定位孔252的直径比螺纹孔251的内螺纹的谷的直径大。从轴向观察时,螺纹孔251的整体位于定位孔252的内侧。另外,这里,螺纹孔251的整体是指从轴向观察时螺纹孔251的内螺纹的谷的直径的内侧的区域。
在螺纹孔251的内周面设置有内螺纹。在螺纹孔251中插入有固定螺栓9e的轴部。在壳体30的成型工序中,在定位孔252中插入设置于模具90的定位销。本变形例的嵌件螺母250例如在上述实施方式的马达1中代替嵌件螺母50而采用。
<变形例3>
图7是变形例3的嵌件螺母350的俯视图。图8是沿着图7的VIII-VIII线的变形例3的嵌件螺母350的剖视图。以下,根据图6对变形例3的嵌件螺母350进行说明。本变形例的嵌件螺母350与上述的实施方式相比,主要是定位槽352的结构不同。
与上述实施方式同样地,嵌件螺母350被埋入至壳体30的凸缘部39。本变形例的嵌件螺母350的上端面350a和下端面350b作为从壳体30露出的露出端部而发挥功能。
嵌件螺母350具有在上端面350a开口的螺纹孔(被紧固孔)351和在外周面350c开口并沿轴向延伸的定位槽352。在螺纹孔351的内周面设置有内螺纹。在螺纹孔351中插入有固定螺栓9e的轴部。
定位槽352从凸缘部39的外周面露出。在壳体30的成型工序中,在定位槽352中插入设置于模具的定位肋(省略图示)。由此,嵌件螺母350相对于模具被定位。本变形例的嵌件螺母350例如在上述实施方式的马达1中代替嵌件螺母50而采用。
以上,对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及其变形例进行了说明,但实施方式和变形例中的各结构及它们的组合等只是一例,在不脱离本发明的主旨的范围内,能够进行结构的附加、省略、置换以及其他变更。另外,本发明并不受实施方式限定。
例如,上述实施方式及其变形例的马达单元的用途没有特别限定。上述的实施方式及其变形例的马达单元例如搭载于电动泵和电动助力转向装置等。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从轴向观察时,定位孔为圆形。然而,只要能够利用模具的定位销进行定位,则并不限定于圆形。
标号说明
1:马达;9e:固定螺栓(紧固部件);10:转子;20:定子;30:壳体;31:主体部;39:凸缘部;50:嵌件螺母(被紧固件);50a:上端面(第1端面、露出端部);50b:下端面(第2端面、露出端部);50c:外周面(接触部);51、151、251、351:螺纹孔(被紧固孔);52、152、252:定位孔;53:分隔壁;55:凹凸部(止转部、防脱部);352:定位槽;J:中心轴线。
Claims (16)
1.一种马达,其具有:
转子,其绕中心轴线旋转;
定子,其与所述转子在径向上对置;
壳体,其由树脂构成,并且该壳体埋入有所述定子;以及
被紧固件,其埋入至所述壳体并且供紧固部件紧固,
所述被紧固件具有从所述壳体向外部露出的露出端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马达,其中,
所述壳体具有:
主体部,其埋入有所述定子;以及
凸缘部,其从所述主体部向径向外侧突出并埋入有所述被紧固件。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马达,其中,
所述被紧固件具有从所述壳体露出的轴向一侧的第1端面和从所述壳体露出的轴向另一侧的第2端面。
4.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马达,其中,
所述被紧固件具有沿轴向延伸的被紧固孔和沿轴向延伸的定位孔。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马达,其中,
所述定位孔和所述被紧固孔配置在同轴上。
6.根据权利要求4或5所述的马达,其中,
所述定位孔和所述被紧固孔在轴向的相反侧开口,
所述被紧固件具有分隔壁,该分隔壁划分出所述定位孔和所述被紧固孔。
7.根据权利要求4或5所述的马达,其中,
所述定位孔在所述露出端部开口,
所述被紧固孔在所述定位孔的底部开口。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马达,其中,
从轴向观察时,所述被紧固孔的整体位于所述定位孔的内侧。
9.根据权利要求4或5所述的马达,其中,
所述被紧固孔在所述露出端部开口,
所述定位孔在所述被紧固孔的底部开口。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马达,其中,
从轴向观察时,所述定位孔的整体位于所述被紧固孔的内侧。
11.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马达,其中,
所述被紧固件具有:
被紧固孔,其沿轴向延伸;以及
定位槽,其在外周面开口并沿轴向延伸。
12.根据权利要求4至11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马达,其中,
所述紧固部件是螺栓,所述被紧固孔是供所述螺栓的轴部插入的螺纹孔。
13.根据权利要求1至12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马达,其中,
所述被紧固件在与所述壳体接触的接触部具有相对于所述壳体凸出和凹陷中的至少一方的凹凸部。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马达,其中,
所述凹凸部是沿着周向配置的止转部。
15.根据权利要求13或14所述的马达,其中,
所述凹凸部是沿着轴向配置的防脱部。
16.根据权利要求1至15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马达,其中,
所述被紧固件由金属制成。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19-064530 | 2019-03-28 | ||
JP2019064530 | 2019-03-28 | ||
PCT/JP2020/006700 WO2020195393A1 (ja) | 2019-03-28 | 2020-02-20 | モータ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3439381A true CN113439381A (zh) | 2021-09-24 |
Family
ID=7260866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080013956.9A Pending CN113439381A (zh) | 2019-03-28 | 2020-02-20 | 马达 |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113439381A (zh) |
WO (1) | WO2020195393A1 (zh) |
Citations (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2001231212A (ja) * | 2000-02-15 | 2001-08-24 | Nikkiso Co Ltd | 樹脂成形モータ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
US20040119345A1 (en) * | 2002-12-19 | 2004-06-24 | Kabushiki Kaisha Moric | Construction of power assisting synchronous motor |
US20100270872A1 (en) * | 2007-12-27 | 2010-10-28 | Masayuki Yokoyama | Bearing device for rotary motor |
CN105916338A (zh) * | 2015-02-19 | 2016-08-31 | 日立汽车系统株式会社 | 电子控制装置、电动机用控制装置以及电动流体泵 |
Family Cites Familie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5212069B2 (ja) * | 2008-12-12 | 2013-06-19 | 株式会社富士通ゼネラル | モールド電動機およびこれを搭載した空気調和機の室外機 |
CN103947088B (zh) * | 2011-11-22 | 2016-08-24 |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 旋转电机 |
-
2020
- 2020-02-20 CN CN202080013956.9A patent/CN113439381A/zh active Pending
- 2020-02-20 WO PCT/JP2020/006700 patent/WO2020195393A1/ja active Application Filing
Patent Citations (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2001231212A (ja) * | 2000-02-15 | 2001-08-24 | Nikkiso Co Ltd | 樹脂成形モータ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
US20040119345A1 (en) * | 2002-12-19 | 2004-06-24 | Kabushiki Kaisha Moric | Construction of power assisting synchronous motor |
US20100270872A1 (en) * | 2007-12-27 | 2010-10-28 | Masayuki Yokoyama | Bearing device for rotary motor |
CN105916338A (zh) * | 2015-02-19 | 2016-08-31 | 日立汽车系统株式会社 | 电子控制装置、电动机用控制装置以及电动流体泵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WO2020195393A1 (ja) | 2020-10-01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US10041543B2 (en) | Bearing arrangement and method for producing same | |
US10079519B2 (en) | Motor | |
JP2007082384A (ja) | モータ | |
US20100270093A1 (en) | Electric motor and electric motor vehicle | |
KR20130054136A (ko) | 몰드 모터 | |
US20130280090A1 (en) | Fan device | |
US20220060078A1 (en) | Motor and drive device | |
CN212063658U (zh) | 转子和马达 | |
CN113424407A (zh) | 马达 | |
CN112737169A (zh) | 电机转子结构及电机 | |
JP2016119191A (ja) | センサ付きケーブル | |
US20200052535A1 (en) | Motor and pump device | |
CN208955793U (zh) | 马达以及电动致动器 | |
CN113439381A (zh) | 马达 | |
WO2020195400A1 (ja) | モータ | |
WO2018062446A1 (ja) | モータ | |
WO2019003801A1 (ja) | ロータ、およびモータ | |
CN110798008A (zh) | 马达 | |
WO2020195390A1 (ja) | モータ | |
WO2020195395A1 (ja) | モータ | |
KR102652082B1 (ko) | 모터 하우징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모터 | |
JP7347026B2 (ja) | モータ | |
CN113439383A (zh) | 马达 | |
CN108591259B (zh) | 磁悬浮轴承 | |
CN113424413A (zh) | 马达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WD01 |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210924 |